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墨的艺术:《方氏墨谱》和《程氏墨苑》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晚明徽州制墨家方于鲁和程君房及两人所编《方氏墨谱》、《程氏墨苑》为研究对象。首章从墨模雕刻工、画家和制墨家的角度探讨徽墨装饰题材在万历年间骤增的原因,试论墨从实用品到艺术品的功能转化。次章缕析方于鲁和程君房的私人恩怨及双方长达数十年的墨业竞争,以证程君房笔下之“中山狼”非专指方于鲁。第三章梳理《方氏墨谱》和《程氏墨苑》的编撰与推广,论证文人在墨谱推广中所起之助益。通过方、程两人与众文人的交游,兼论晚明工匠地位提升的问题,证明与文人并坐论理的是具有文人气质之工匠而非普通工匠。第四章试论《方氏墨谱》和《程氏墨苑》的成就。与其它墨书相比,两书作为墨样图集在编排体例上具有明显的图谱特色,显示了编者的雄心抱负。《程氏墨苑》中还收录了四幅天主教版画,本章第四节试分析利玛窦有意识的篡改经文,并将圣母像称之为“天主”的原因。
This dissertation covers the subjects of two Hui-chou ink-makers, Fang Yü-lu and Ch’eng Chün-fang, in late Ming China, and their Fang-shih Mo-p’u and Ch’eng-shih Mo-yüan. Chapter one analyses the causations of affluent and flamboyant designs of ink-sticks in Wan-li period in terms of ink-mold carvers, painters and ink-makers. And discusses how the function of ink-sticks transformed from utility to art works. Chapter two describes the kind and enmity and competition in ink-making between Fang Yü-lu and Ch’eng Chün-fang. And prove the so called“Chung-shan lang”in Ch’eng Chün-fang’s writing did not necessarily refer to Fang Yü-lu. Chapter three expatiates on the compil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Fang-shih Mo-p’u and Ch’eng-shih Mo-yüan in which literati played significant effect. And present the intercourse among Fang Yü-lu, Ch’eng Chün-fang and literati, pay attention to the status of craftsmen in late Ming reaching a conclusion that those who could tattle with literati are not the common craftsmen but the craftsmen resemble to literati. Chapter four discusses the achievement of Fang-shih Mo-p’u and Ch’eng-shih Mo-yüan. Comparing with the other books about ink-sticks, the editorial programs of these two ink-manuals reveal their origins as catalogs of objects, as well as the ambitions of their compilers. Ch’eng-shih Mo-yüan also contains four prints depicting subjects of Roman Catholics. I want to explain why Matteo Ricci changed the commendations of them and called the Modonna as“tien chu”intentionally.
引文
1尹润生,《墨林史话》,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第24页。相关的论断也可见尹润生,“鉴定明清两代墨的点滴体会”,《文物》,1981年第4期。
    2王俪阎,苏强,《明清徽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3吴春燕,“谈明清墨模图纹与雕刻工艺”,《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2期,总第124期,第129页。
    1高濂,《燕闲清赏笺》“论墨”条,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第二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952页。
    2 Lin Li-chiang, The proliferation of images: The ink-stick designs and the printing of the Fang-shih mo-p’u and the Ch’eng-shih mo-yüan,普林斯顿大学博士论文,1998年答辩,第161页。
    1石谷风,《徽州墨模雕刻艺术》,黄山书社,1985年。前言,第1页。
    
    1沈继孙,《墨法集要》,《墨谱集成》第一册,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139页左上。
    2沈继孙,《墨法集要》,《墨谱集成》第一册,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139页左上、右下。
    3《文渊阁四库全书》中,“墨脱图”(图7)只是用线条简单描绘出平面关系,并加注文字说明。
    1郑振铎,“《中国版画史图录》自序”,见《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附录,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第236页。
    2同上,第233页。
    3米友仁,字符晖,世称“小米”,官至兵部侍郎,熬文阁直学士,善书画。
    4陆友,《墨史》,《墨谱集成》,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116页右上。
    5按《休宁县志》载,“丁瓒,字汝器,西门人。丁氏自宋世业医。嘉靖中,顶绳以医名。子畜瓒,授其业,已藉数百缗,欲与子,瓒谢归。医则奇中,人以仙目之。性好客,客尝满。尝出五十缗,脱人于厄。书画有米倪风。年六十卒。”关于丁瓒,汪道昆有“丁海仙传”,《太函集》,黄山书社,2004年,卷三十八,第816—820页。
    1方于鲁,《方氏墨谱》第三卷“博古”。语出曹植《乐府诗》:“墨出青松烟,笔出狡兔翰。古人感鸟迹,文罪裥改刊。”
    2方于鲁,《方氏墨谱》第四卷“博物”。语出杜甫《醉歌行》“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
    3方于鲁,《方氏墨谱》第四卷“博物”。二酉是指大酉、小酉两山,位于湖南省沅陵县西北,两山皆有洞穴。相传,小酉山洞穴藏书钱卷,后用二酉形容藏书之丰。
    4方于鲁,《方氏墨谱》第六卷“鸿宝”。
    1关于墨工与制墨家的不同,本文第三章在谈论“墨工与文人”时会进一步涉及。
    2周芜编,《中国古代版画百图》,“还魂记插图,第58种”,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
    3张谦德,《论墨》,《墨谱集成》第一册,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18页左下。
    4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新安制墨”,中华书局,2007年,第660页。
    1程君房,“墨苑自叙”,《程氏墨苑》第九册“人文爵里”卷三,中国书店出版社,1996年。
    2程君房,“墨苑自叙”,《程氏墨苑》第九册“人文爵里”卷三,中国书店出版社,1996年。
    3蔡玫芬,“明代的墨与墨书”,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编,《中华民国建国八十年中国艺术文物讨论会论文集》第二册,1992年,第705页。
    4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转引自蔡玫芬,“明代的墨与墨书”,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编,《中华民国建国八十年中国艺术文物讨论会论文集》第二册,1992年,第709页。
    3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了他的墨法。晁贯之《墨经》并举韦仲将墨法、后魏贾思勰墨法,二法本无大异。
    4萧子良,字云英,竟陵文宣王,《南齐书》中有“萧子良传”。
    5陆友,《墨史》,《墨谱集成》第一册,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105页右下。
    6张永,字景云,吴郡吴人,官至征西将军。善隶书,纸墨皆自营造。
    7李阳冰,赵郡人,官至将作大臣,善小篆。
    3麻三衡,《墨志》,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第一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233页右上。
    4宋曰寿,“玄对”,《程氏墨苑》“人文爵里”,《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第330页。
    5张仁熙,字表仁,又字长人,湖北广济人,生卒年不详,约顺治四年前后在世,年八十四岁。明代诸生,入清后山居谢客,不问世事。宋荦守黄州时,曾与雪堂构建东斋,延请他讲诗。还曾组织五经社,致力讲学。除《雪堂墨品》外尚有《藕湾诗集》十卷、《日庵野录》、《雨湖庄论别录》、《草窗秘录》等传世。《雪堂墨品》是作者的藏墨著录,卷尾有一段“墨论”,谈论了对待墨的不同态度。
    6张仁熙,《雪堂墨品》,《墨谱集成》第一册,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21页左上。
    7赵鹏程,“墨赞有序”,《程氏墨苑》第十一册,“人文爵里”卷六,中国书店出版社,1996年。
    1程君房,“墨苑自叙”,《程氏墨苑》第九册“人文爵里”卷三,中国书店出版社,1996年。
    2同上。
    3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六《玩具·时玩》,中华书局,2007年,第653页。
    4吴其贞载,“昔我徽之盛,莫如休、歙二县,而雅俗之风,在于古玩之有无……其风始开于汪司马兄弟,行于溪南吴氏,丛睦坊汪氏,继之余乡商山吴氏,休邑朱氏,居安黄氏,榆林程氏……”见《书画记》卷二“黄山谷《行草残缺诗》”,《续修四库全书》册1066,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1页。
    1高濂,《燕闲清赏笺》,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953页右上。
    2陆友,《墨史》,《墨谱集成》第一册,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120页右下。
    3陆友,《墨史》,《墨谱集成》第一册,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120页左下。
    4参见何薳《春渚记墨》“南海松梅”条,《墨谱集成》,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6页右上。
    5何薳,《春渚记墨》,《墨谱集成》第一册,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7页右上。
    6陆友,《墨史》,《墨谱集成》第一册,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120页左下。
    7陈瞻,真定人,宋代墨工,陆友《墨史》卷上有载,见《墨谱集成》第一册,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113页上。
    8即北宋文彦博(1006—1097),字宽夫,汾州介休(今属山西)人,天圣五年(1027)进士,先后任翼城知县、绛州通判、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著有《大飨明堂纪要》二卷,《药准》一卷,亡佚。今存《文潞公集》四十卷,收入《山右丛书》。《宋史》卷三百一十三《列传》第七十二有传。
    9何薳,《春渚记墨》,《墨谱集成》第一册,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4页右上。
    4黄宗羲,《思旧录·斗墨》,转引自蔡玫芬“明代的墨与墨书”,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编,《中华民国建国八十年中国艺术文物讨论会论文集》第二册,1992年,第711页。
    5宋曰寿,“玄对”,《程氏墨苑》“人文爵里”,《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第332页左上。
    1顾起元,《潘方凯墨序》,《墨谱集成》第一册,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15页上。
    2邢侗,“墨谭”,《程氏墨苑》“人文爵里”,《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第360页下。
    3焦竑,“墨苑序”,《程氏墨苑》“人文爵里”,《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第303页右下。
    4谢肇淛,《五杂组》,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第266页。
    5同上,第234页
     1陶望龄,“墨杂说”,《墨谱集成》,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14页左上。
    1程君房,“续中山狼传”,《中国古代版画丛刊二编》第六辑,《程氏墨苑》下,附录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55、56页。
    2同上,第56、67页。
    3同上,第35页。
    4同上。
    5相当于“贯”,一缗等于一千文。
    1程君房,“续中山狼传”,《中国古代版画丛刊二编》第六辑,《程氏墨苑》下,附录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42、43页。
    1许承尧“歙县志”条详述了始修和屡次续修《歙县志》的时间和参与编修者,详见其《歙事闲谭》,黄山书社,2001年,第29—31页。
    2程君房,“墨苑人文”,《程氏墨苑》,《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第293页。
    3邢侗,“墨纪”,《程氏墨苑》“人文爵里”卷七,《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第387页。
    4赵鹏程,“墨赞有序”,《程氏墨苑》“人文爵里”卷六,《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第370页。
    5赵鹏程,“墨赞有序”,《程氏墨苑》“人文爵里”卷六,《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第369页。
    1参见翟屯建,“程大约生平考”,《中国文化研究》,2000秋之卷,总第29期,第49—50页。
    2蒋元卿,《皖人书录》,黄山书社,1989年,第409页。
    3戎毓明主编,《安徽人物大辞典》,团结出版社,1992年,第17页。
    4 WU Kwang-Tsing(吴光清),“Cheng Ta-yueh”(程大约),in L. C. Goodrich and C. Fang ed.,Dictionary of the Ming Biography, New York and London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6年,第212页。
    5程君房,“续中山狼传“,《程氏墨苑》,《中国古代版画丛刊二编》本附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6吴光裕,“维摩说法偈有序”,《程氏墨苑》第十二卷缁黄下,《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第270页。
    7许承尧,“程氏诸人诗”,《歙事闲谭》,黄山书社,2001年,第48页。此条还误记程君房有《墨苑》、《墨谱》行世。
    8江东之,“程君房墨赞有序”,《程氏墨苑》“人文爵里”卷六,《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第372页。
    9许承尧,“残本《程君房墨谱》”,《歙事闲谭》,黄山书社,2001年,第801页。
    10尹润生推测仲衡为士芳之字,聘衮或为君房别字,或为程文登之号,“评论方于鲁与程君房两家墨店”,《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年第4期,第44-48页。
    1同上,第419页。
    2程君房,“墨苑自叙”,《程氏墨苑》“人文爵里”卷三,《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第317页。
    3赵鹏程,“墨赞有序”,《程氏墨苑》“人文爵里”卷六,《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第369页。
    4程君房“宝墨斋记”,《程氏墨苑》“人文爵里”卷八,《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第415页。
    5翟屯建,“程大约生平考述”,《中国文化研究》,2000秋之卷,总第29期,第50页。
    6汪道昆,“程振卿传”,《圜中草》。版社,1996年,第三十七页。
    1李维桢,“方外史墓志铭”,《大泌山房集》卷八十七,转引自陈智超,《明代徽州方氏亲友手札七百通考释》第二册,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944页。
    2屠隆,“方建元传”,《方氏墨谱》,《墨谱集成》第三册,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1000页右上。
    3程君房,“续中山狼传”,《中国古代版画丛刊二编》第六辑,《程氏墨苑》下,附录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52页。
    1李维桢,“方外史墓志铭”,《大泌山房集》卷八十七,转引自陈智超,《明代徽州方氏亲友手札七百通考释》第二册,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943页。
    2袁宏道,“龚惟长先生”,《袁宏道集笺校》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891年,第205页。
    1程君房,“续中山狼传”,《中国古代版画丛刊二编》第六辑,《程氏墨苑》下,附录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52—54页。
    2同上,第54页。
    3蔡玫芬,“明代的墨与墨书”,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编,《中华民国建国八十年中国艺术文物讨论会论文集》第二册,1992年,第693页。
    1李维桢,“方外史墓志铭”,《大泌山房集》卷八十七,转引自陈智超,《明代徽州方氏亲友手札七百通考释》第二册,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943页。
    2江东之,“程君房墨赞有序”,《程氏墨苑》“人文爵里”卷六,《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第372页上。
    3江东之,字长信,歙县人。生年不详,卒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万历五年(1577)进士,著有《瑞阳》十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4屠隆,“方建元佳日楼诗序”,《方建元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46册,齐鲁书社,1997年,第397页。
    5参见方于鲁,《方建元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46册,齐鲁书社,1997年,第539页。
    6李维桢,“方外史墓志铭”,《大泌山房集》卷八十七,转引自陈智超,《明代徽州方氏亲友手札七百通考释》第二册,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944页。
    1谢肇淛,《五杂组》,卷十二,物部四,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第238页。
    2同上,第238—239页。
    3姜绍书,《韵石斋笔谈》,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第二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321页右上。
    
    1焦竑,“墨苑序”,《墨谱集成》“人文爵里”卷二,《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第304页。
    2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六“时玩·新安制墨”,中华书局,2007年,第660—661页。
    1潘德熙,《文房四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77、78页。
    2谢国桢,《增订晚明史籍考·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4、5页。
    1程君房,“续中山狼传”,《程氏墨苑》,《中国古代版画丛刊二编》本附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2转引起蔡玫芬“明代的墨与墨书”,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编,《中华民国建国八十年中国艺术文物讨论会论文集》第二册,1992年,第705页。
    3莫是龙,“题方氏墨杂言八则”,《方氏墨谱》,《墨谱集成》第三册,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997页右下。
    4汪道昆,“墨表”,《方氏墨谱》,《墨谱集成》第三册,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1015页左下。
    5转引起蔡玫芬“明代的墨与墨书”,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编,《中华民国建国八十年中国艺术文物讨论会论文集》第二册,1992年,第706页。
    1同上。
    2屠隆,“方建元传”,《方氏墨谱》,《墨谱集成》第三册,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1000页左下、1001页右上。
    3李维桢,“方外史墓志铭”,《大泌山房集》卷八十七,转引自陈智超,《明代徽州方氏亲友手札七百通考释》第二册,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943页。
    4程君房,“续中山狼传”,《程氏墨苑》,《中国古代版画丛刊二编》本附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5同上。关于方于鲁诡制赝墨,程君房降价售墨,在其“墨苑自叙”中亦有提及,见《程氏墨苑》“人文爵里”卷三,《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第317—322页。
    1梅守箕,“方建元诗集序”,《方建元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46册,齐鲁书社,1997年,第393页。
    2关于这点,在程君房的“墨苑自叙”中亦有说明,当是正逢程君房在京师任职鸿胪寺序班,参见“墨苑自叙”,《程氏墨苑》“人文爵里”卷三,《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第319页。
    3李维桢,“墨苑叙”,《方建元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46册,齐鲁书社,1997年,第400页。
    4李维桢,“方外史墓志铭”,《大泌山房集》卷八十七,转引自陈智超,《明代徽州方氏亲友手札七百通考释》第二册,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943页。
    5彭好古,“墨苑序”,《程氏墨苑》“人文爵里”卷三,《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309页。
    1邢侗,“墨谭”,《墨谱集成》第一册,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9页右上。
    2同上,第10页左上。
    3此文另有一段话提到邢侗曾委托友人制墨,所得墨“糊笔不堪”,友人称乃出自方氏之手,不知此方氏是否为方于鲁,待考。
    4邢侗,《墨记》,《墨谱集成》第一册,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11页右上。
    5同上,第11页左上。
    6同上,第10页左上、右下。
    1谢肇淛,《五杂组》,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第239页。
    2方于鲁,“喻谤”,《方建元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46册,齐鲁书社,1997年,第536页右上。
    3方于鲁,“喻谤”,《方建元续集诗心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46册,齐鲁书社,1997年,第536页上。
    1朱治登,“书李太史墨苑叙后”,《方建元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46册,齐鲁书社,1997年,第403页。
    2蔡玫芬,“明代的墨与墨书”,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编,《中华民国建国八十年中国艺术文物讨论会论文集》第二册,1992年,第709页。
    1关于《方氏墨谱》的具体版本问题并不属于本文的研究范畴,详细可参见林丽江“晚明徽州墨商程君房与方于鲁墨业的开展与竞争”之附录G、H,《徽州:书业与地域文化》,中华书局,2010年,第170—178页。
    2方宇,亦名尚宇,字羽仲,歙县严镇人,属环严方氏之仲里门,郡庠生,为方用彬族叔,但比后者年幼四岁,好读书,常从方用彬处借书。
    3方宇称《方氏墨谱》“历五载乃成”,见方宇,“书墨谱后”,《方氏墨谱》,《墨谱集成》,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1146页右下。
    4出自方宇的一段简短说明,此篇在日本静嘉堂文库本《方氏墨谱》(索书号101函62架)中可见,转引自林丽江,“晚明徽州墨商程君房与方于鲁墨业的开展与竞争”,《法国汉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徽州:书业与地域文化》,中华书局,2010年,第141页。
    5梅守箕,“方建元诗集序”,《方建元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46册,齐鲁书社,1997年,第393页上。
    1日本静嘉堂文库本《方氏墨谱》(索书号101函62架)中一段出自方宇的说明,转引自林丽江,“晚明徽州墨商程君房与方于鲁墨业的开展与竞争”,《法国汉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徽州:书业与地域文化》,中华书局,2010年,第141页。
    2共有六封可确定为方宇写给方用彬的书信,见陈智超,《明代徽州方氏亲友手札七百通考释》,金册三十四、五十,木册十四、水册四十八、火册六十七、六十八,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
    1林丽江,“晚明徽州墨商程君房与方于鲁墨业的开展与竞争”,《徽州:书业与地域文化》,中华书局,2010年,第142页。
    2林丽江,“晚明徽州墨商程君房与方于鲁墨业的开展与竞争”,《徽州:书业与地域文化》,中华书局,2010年,第141页。
    3潘之恒,“水母泉记”,《方氏墨谱》,《墨谱集成》,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1149页右上。
    1李攀龙,字于鳞,号沧溟,历城(今山东济南)人。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有《沧溟集》三十卷。
    2许承尧,《歙事闲谭》,“丰干社”条,黄山书社,2001年,第159页。
    
    1汪道昆,“丰干社记”,《太函集》卷之七十二,黄山书社,2004年,第1481页。
    2耿传友,“汪道昆与明代隆庆、万历间的诗坛”,《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冬之卷,第101页。
    3同上,第102页。
    4屠隆,“方建元传”,《方氏墨谱》,《墨谱集成》第三册,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1000页。
    5陈智超,《明代徽州方氏亲友手札七百通考释》,木册二十七,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756页。
    6汪道昆,“赠方生序”,《太函集》卷之三,黄山书社,2004年,第72页。
    1李维桢,“方于鲁诗墨序”,《大泌山房集》卷二一,转引自陈智超,《明代徽州方氏亲友手札七百通考释》第二册,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947页。
    1关于《程氏墨苑》的版本考证,参见林丽江的“晚明徽州墨商程君房与方于鲁墨业的开展与竞争”,《法国汉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徽州:书业与地域文化》,中华书局,2010年,第131—139页。
    2林丽江在“晚明徽州墨商程君房与方于鲁墨业的开展与竞争”一文中误称写于1594年的序文为《墨苑人文爵里序》,该文实则写于1604年,提到自己编辑此书长达10年的既是此文。
    3程君房,“墨苑人文爵里序”,《程氏墨苑》,《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第274页右下。
    1程君房,“墨苑自叙”,《程氏墨苑》“人文爵里”,《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第320页左下。
    2关于程君房入狱的时间,只有程涓说是七年。程君房自言1594年7月入狱,黄公敏为《园中草》所作序文提到1599年秋冤屈已经大白,但可能是在1600年初才被正式释放,所以从年限上来讲是六年,时间跨度上来讲是七年。
    3程涓,“墨卦”,《程氏墨苑》第十卷“儒蔵”下,《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第214页左下。
    4朱之蕃,“墨苑题词”,《程氏墨苑》“人文爵里”卷五,《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第347右下。
    
    1程君房,“墨苑人文爵里序”,《程氏墨苑》,《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第274页左上、右下。
    2彭好古,“墨苑叙”,《程氏墨苑》“人文爵里”卷三,《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第310页左上、右下。
    1程君房,“墨苑人文爵里序”,《程氏墨苑》,《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第274页左下、275页右上。
    2关于《墨谱法式》的详细介绍见本文第四章,第85、86页。
    3焦竑,“墨苑序”,《程氏墨苑》“人文爵里”卷二,《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第303页左下。
    4畲敬中,“程幼博惠墨精诗扇”,《程氏墨苑》“人文爵里”卷四,《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第333页左下。
    5于慎行,“谢程幼博鸿胪惠墨”,《程氏墨苑》“人文爵里”卷二,《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第333页右上。
    6王锡爵,“墨苑序”,《程氏墨苑》“人文爵里”卷二,《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第295页右上。
    7吴郡、会稽的合称,指今江苏、浙江一带。
    
    1董其昌,“太史思白董公书”,《程氏墨苑》“人文爵里”卷八,《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第402页上。
    2程君房,“墨苑人文爵里序”,《程氏墨苑》,《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第274页下。
    
    1余绍宋编,《书画书录解题》之“图谱·《雪湖梅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209页。
    2常道立,“墨苑序”,《程氏墨苑》“人文爵里”卷三,《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第312页左上。
    3陆友,《墨史》,《墨谱集成》第一册,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116页左上。
    
    1王琦,“吴中近年之盛”,《寓圃杂记》卷五,中华书局,1984年,第42页
    2王世贞,《觚不觚录》,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六年,第17页。
    3张岱,《陶庵梦忆》卷五“诸工”,中华书局,2010年,第60页。
    3《胡瑞敏奏议》卷六“乞回成命以全圣德而保治安疏”,转自巩天峰《晚明社会变迁中的造物艺术》,南京艺术学院博士论文,导师黄惇,2010年答辩,第24页。
    1《大明会典》卷三十九,《廪禄二》,转自巩天峰《晚明社会变迁中的造物艺术》,南京艺术学院博士论文,导师黄惇,2010年答辩,第24页。
    2谢肇淛,《五杂组》卷五《人部一》,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第99页。
    3《明世宗实录》卷五一五,转自巩天峰《晚明社会变迁中的造物艺术》,南京艺术学院博士论文,导师黄惇,2010年答辩,第44、45页。
    4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十九《工部·工匠卿二》,中华书局,2007年,第484页。
    5《明孝宗实录》卷九二,转自巩天峰《晚明社会变迁中的造物艺术》,南京艺术学院博士论文,导师黄惇,2010年答辩,第45页。
    6《明宪宗实录》卷五一五,转自巩天峰《晚明社会变迁中的造物艺术》,南京艺术学院博士论文,导师黄惇,2010年答辩,第47页。
    1关于时大彬可参见徐应雷所撰“书时大彬事”,收录在黄宗羲编《明文海》卷三百五十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册1453—1458,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2李日华,《紫桃轩杂缀》卷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08册,齐鲁书社,1997年,第16页。
    3张岱,《陶庵梦忆》卷一“濮仲谦雕刻”,中华书局,2010年,第21页。
    4屠隆,“方建元传”,《方氏墨谱》,《墨谱集成》第三册,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1000页。
    1李维桢,“方外史墓志铭”,《大泌山房集》卷八十七,转引自陈智超,《明代徽州方氏亲友手札七百通考释》第二册,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943页。
    2同上。
    3据《明史》卷六十九《选举志》记载,明代监生大致有四种,举人曰举监,生员曰贡监,品官子弟曰荫监,捐资曰例监,程君房就属于例监一类。
    1蔡玫芬,“明代的墨与墨书”,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编,《中华民国建国八十年中国艺术文物讨论会论文集》第二册,1992年,第710页。
    2沈守正,方瑞生《墨海》附录“沈守正题”,《墨谱集成》第一册,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415页左上。
    3江秉谦,方瑞生《墨海》附录“江秉谦赞”,《墨谱集成》第一册,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411页左下。
    4程君房,“墨苑人文爵里序”,《程氏墨苑》,《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第275页右下。
    5程君房,“宝墨斋记”,《程氏墨苑》“人文爵里”,《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第419页左上。
    1钱允治,“与汪仲淹索墨谱歌”,《方氏墨谱》,《墨谱集成》第三册,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1008页。
    2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八“时艺坊刻”,中华书局,1982年,第334页。
    3由聂崇义(活跃于10世纪下半叶)编辑于建隆三年(962),现存最早的版本出版于淳熙二年(1175)。
    4由吕大临(活跃于11世纪下半叶)编辑,出版于1092年,现存最早的版本是元代出版的。
    5由王黻(1079-1126)编辑,出版于宣和朝(1119-1125),现存最早的版本是元代出版的。
    6由朱德润(1294-1365)编辑出版。
    7参见Lin Li-chiang, The proliferation of images: The ink-stick designs and the printing of the Fang-shih mo-p’u and the Ch’eng-shih mo-yüan,普林斯顿大学博士论文,1998年答辩,第95、96页。
    1王穉登,“方建元墨谱序”,《方氏墨谱》,《墨谱集成》第三册,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1002页。
    2参见Lin Li-chiang, The proliferation of images: The ink-stick designs and the printing of the Fang-shih mo-p’u and the Ch’eng-shih mo-yüan,普林斯顿大学博士论文,1998年答辩,第93、94页。
    3汪道昆,“墨表”,《方氏墨谱》,《墨谱集成》第三册,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1015页左下、1016页右上。
    1同上,第1015页左下。
    2同上,第1016页右上。
    3参见Lin Li-chiang, The proliferation of images: The ink-stick designs and the printing of the Fang-shih mo-p’u and the Ch’eng-shih mo-yüan,普林斯顿大学博士论文,1998年答辩,第97页。
    4参见Lin Li-chiang, The proliferation of images: The ink-stick designs and the printing of the Fang-shih mo-p’u and the Ch’eng-shih mo-yüan,普林斯顿大学博士论文,1998年答辩,第102页。
    1程涓,“画掌股”,《程氏墨苑》“人官”上,《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第109页右下。
    1程君房,“玄工”,《程氏墨苑》卷一,《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第1页左下。
    2陈垣,“明季之欧化美术及罗马字注音”,《陈垣史学论著集》。转引自向达,“明清之际中国美术所受西洋之影响”,《新美术》,1987年第4期,第13页。
    3李华川译,发表于《中华读书报》,2002年11月6日。原文发表于《通报》,1921年,第二十卷。
    1收录于程君房《程氏墨苑》第九册“人文爵里”卷三,中国书店出版社,1996年。
    2戎克,“徽派版画中的复制西洋作品问题”,《安徽史学通讯》,1958年04期,第46—48页。
    3利玛窦,“述文赠幼博程子”第五页,《程氏墨苑》第九册“人文爵里”卷三,中国书店出版社,1996年。
    4向达,“明清之际中国美术所受西洋之影响”,《新美术》,1987年第4期,第12—21页。
    5史景迁,The Memory Palace of Matteo Ricci,Penguin Books Ltd.,1986,第11页。
    6 Inkstone当是指砚台,但史景迁在此处应该是想表示“固态的墨”这层含义,和他在别处使用的inkcake一词同意,所以此处把inkstone connoisseur翻译成“鉴墨家”。陈恒、梅义征的译本就把此翻译成“砚台鉴定家程大约”,参见中译本《利玛窦的记忆之宫:当西方遇到东方》,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年,第15页。
    7祝世禄,字世功,江西德兴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著有《环碧斋诗集》三卷、《环碧斋小言》、《祝子小言》等。
    8利玛窦,“述文赠幼博程子”第四页,《程氏墨苑》第九册“人文爵里”卷三,中国书店出版社,1996年。
    1同上,第五页。
    2陈垣,“明季之欧化美术及罗马字注音”,《陈垣史学论著集》。转引自向达,“明清之际中国美术所受西洋之影响”,《新美术》,1987年第4期,第13页。
    3林丽江,The Proliferation of Images: The Ink-stick Designs and the Printing of The Fang-shih Mo-p’u and The Ch’eng-shih Mo-yüan,普林斯顿大学博士论文,1998年答辩,第203页。
    1转引自伯希和[著],李华川[译],“利玛窦时代传入中国的欧洲绘画与版刻”,《中华读书报》,2002年11月6日。
    
    1“耶稣在提比哩亚海边显现”,《约翰福音》第二十一章。
    2利玛窦,“信而步海,疑而即沉,”《程氏墨苑》第六册卷六下“缁黄”,中国书店出版社,1996年。
    
    1“耶稣履海”,《马太福音》第十四章。
    2参见Jonathan D. Spence,The Memory Palace of Matteo Ricci,Penguin Books Ltd. 1986,P63.
    1在各领域的研究成果可参阅张西平的“百年利玛窦研究”,《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3期,第69—76页。
    2利玛窦曾这样描述黄河:This river brings much harm to the parts of China through which it passes,both because of its floods and its frequent changes of course. For these reasons the mandarins sacrifice to it,as if to a living spirit,with many superstitious rites.参见Jonathan D. Spence,The Memory Palace of Matteo Ricci,Penguin Books Ltd. 1986,P85.
    1利玛窦,“媱色秽气,自速天火”,《程氏墨苑》第六册卷六下“缁黄”,中国书店出版社,1996年。
    2转引自向达,“明清之际中国美术所受西洋之影响”,《新美术》,1987年第4期,第12页。
    3姜绍书,《无声诗史》第七卷“西域画”,于玉安编,《中国历代画史汇编》第二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811页。
    4向达,“明清之际中国美术所受西洋之影响”,《新美术》,1987年第4期,第12页。
    5谢肇淛,《五杂组》地部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第82页。
    6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六“利玛窦”条,中华书局,2007年,第193—194页。
    
    1向达,“明清之际中国美术所受西洋之影响”,《新美术》,1987年第4期,第13页。
    2白谦慎,《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三联书店,2009年,第21页。
    1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九“墨”,中华书局,2008年,第363页。
    2钱穆,《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44页。
    3钱存训,《中国古代书籍纸墨及版刷术》,北京图书馆,2002年,第128页。
    4尹润生,“墨的起源”,《墨林史话》,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第4页;也可见其“中国墨创始年代的商榷”,《文物》,1983年04期,第94页。
    5吴春浩,“墨史浅说”,《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第21卷第4期,2005年7月,第107页。
    6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转自尹润生《墨林史话》,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第6页。
    7尹润生,“墨的起源”,《墨林史话》,紫金城出版社,1993年,第6页;也可见其“中国墨创始年代的商榷”,《文物》,1983年04期,第95页。
    1尹润生,“墨的起源”,《墨林史话》,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第3页;也可见其“中国墨创始年代的商榷”,《文物》,1983年04期,第92页。
    2李治,《敬斋古今黈》,中华书局,2006年,第41页。
    3赵希鹄,生卒年不详,约宋理宗绍定中前后,即公元1231年前后在世。袁州宜春人,字号不详,生平不详。喜书画,善鉴赏,著有《洞天清录集》,成书于1190年前后。另著有《调燮类编》四卷。
    4赵希鹄,《洞天清录》,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第一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1转自尹润生,《墨林史话》,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第9页。
    2张华《博物志》卷一物华中有“名山大川,空穴相纳,和气所处,则生石脂、玉膏,食之不死,神龙灵龟行于穴中矣”的说法,与石漆“不可食”的说法不符,不知两者是否为异物。
    3《水经》言∶石炭可书,燃之难尽,烟气中人。
    1沈括,《元刊梦溪笔谈》卷二十四“杂志”一,文物出版社,1975年。
    2同上。
    3同上。
    4参见尹润生《墨林史话》,紫禁城出版社,1993,第10、11页。
    5参见“湖北云梦睡虎地十一座秦墓发掘简报”,载于《文物》,1976年04期
     1转自尹润生,《墨林史话》,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第10页。
    1、程君房,《程氏墨苑》,明万历滋兰堂刻本,北京图书馆藏彩印本胶卷。
    2、程君房,《程氏墨苑》,明万历滋兰堂刻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3、程君房,《程氏墨苑》,明万历滋兰堂刻本,天津图书馆藏残本。
    4、程君房,《程氏墨苑》,中国书店出版社,1996年。
    5、程君房,《程氏墨苑》,《中国古代版画丛刊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6、程君房,《程氏墨苑》,《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7、方于鲁,《方氏墨谱》,明万历美荫堂刻本,北京图书馆藏本胶卷。
    8、方于鲁,《方氏墨谱》,明万历美荫堂刻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9、方于鲁,《方氏墨谱》,《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10、方于鲁,《方建元集十四卷佳日楼词一卷续集诗心草一卷》,南京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46册,齐鲁书社,1997年。
    11、古道编委会编,《墨谱集成》,三秦出版社,2006年。
    12、桑行之等编,《说墨》,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4年。
    13、晁贯之,《墨经》一卷,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第一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14、何薳,《墨记》一卷,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第二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15、麻三衡,《墨志》一卷,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第一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16、沈继孙,《墨法集要》一卷,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第二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17、宋荦,《漫堂墨品》一卷,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第二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18、张仁熙,《雪堂墨品》一卷,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第二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19、万寿祺,《墨表二卷古今墨论一卷》,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第一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20、万寿祺,《论墨》一卷,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第一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21、万寿祺,《印说》一卷,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第二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22、屠隆,《考盘馀事》十七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42册,齐鲁书社,1997年。
    23、屠隆,《文房器具笺》一卷,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第二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24、屠隆,《制墨笔砚笺》一卷,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第二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25、屠隆,《香笺》一卷,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第二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26、屠隆,《茶笺》一卷,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第二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27、屠隆,《山寨清供笺》一卷,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第二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28、屠隆,《起居器服笺》一卷,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第二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29、屠隆,《游具笺》一卷,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第二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30、董其昌,《古董十三说》,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第二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31、高濂,《燕闲清赏笺》一卷,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第二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32、文震亨,《长物志》,《四库全书》第872册,北京出版社,1998年。
    33、程涓,《千一疏》二十二卷,明万历三十七年黄如松刻本,《四库禁毁书丛刊》,子部第一册,北京出版社,1998年。
    34、赵吉士,《寄园寄所寄》,黄山书社,2008年。
    35、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于玉安编,《历代画史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
    36、赵希鹄,《洞天清禄集》一卷,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第一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37、晁公武,《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四部丛刊三编》史部29,上海书店出版社,1985年。
    38、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华书局,2008年。
    39、谢肇淛,《五杂组》,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
    40、于慎行,《榖山笔尘》,中华书局,1984年。
    41、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中华书局,1964年。
    42、王锜,《玉圃杂记》,中华书局,1984年。
    43、焦竑,《玉堂丛语》,中华书局,1981年。
    44、李诩,《戒庵老人漫笔》,中华书局,1982年。
    45、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华书局,2007年。
    46、顾起元,《客座赘语》,中华书局,2007年。
    47、张岱,《陶庵梦忆·西湖寻梦》,中华书局,2010年。
    48、曹昭著,王佐补,《新增格古要论》,北京市中国书店出版,1987年。
    49、陆粲,《庚己编》,中华书局,2007年。
    50、汪道昆,《太函集》,黄山书社,2004年。
    51、谈迁,《枣林杂俎》,中华书局,2006年。
    52、周亮工,《书影择录》一卷,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第一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53、聂崇义,《新定三礼图》,宋淳熙二年刻本。
    54、王黻编,《宣和博古图》,《钦定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
    55、王圻、王思义,《三才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56、叶德辉,《书林清话》,中华书局,1999年。
    57、姜绍书,《韵石斋笔谈》二卷,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第二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58、姜绍书,《无声诗史》,于玉安编《中国历代画史汇编》第二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
    59、李日华,《紫桃轩杂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08册。
    60、邓之诚,《骨董琐记全编》,北京出版社,1996年。
    61、于安澜编,《画论丛刊》,人民美术出版社,1960年。
    62、赵前编,《明代版刻图典》,文物出版社,2008年。
    63、杜信孚编,《明代版刻综录》,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
    64、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2007年。
    65、龙文彬,《明会要》,中华书局,1956年。
    66、夏燮,《明通鉴》,岳麓书社,1996年。
    67、《万历邸抄》,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
    68、吕震等,《宣德鼎彝谱》八卷,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第二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69、李治,《敬斋古今黈》,中华书局,2006年。
    70、王世贞,《觚不觚录》,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六年。
    1、尹润生,《墨林史话》,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
    2、尹润生,《尹润生墨苑鉴藏录》,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
    3、叶恭绰、张炯伯、张子高、尹润生,《四家藏墨图录》,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
    4、周绍良,《清墨谈丛》,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
    5、周绍良,《蓄墨小言》,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
    6、赵正范编,《清墨鉴赏图谱》,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
    7、王俪阎、苏强,《明清徽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8、王毅,《古墨》,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年。
    9、许承尧,《歙事闲谭》,黄山书社,2001年。
    10、张长虹,《品鉴与经营:明末清初徽商艺术赞助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11、巫仁恕,《品位奢华:晚明的消费社会与士大夫》,中华书局,2008年。
    12、《法国汉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徽州:书业与地域文化》,《法国汉学》第
    十三辑,中华书局,2010年。
    13、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中华书局,1982年。
    14、谢国桢,《明末清初的学风》,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
    15、方豪,《中西交通史》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16、黄仁生,《日本现藏稀见元明文集考证与提要》,岳麓书社,2004年。
    17、陈智超,《明代徽州方氏亲友手札七百通考释》,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
    18、万木春,《味水轩里的闲居者:万历末年嘉兴的书画世界》,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
    19、方维保、汪应泽,《徽州古刻书》,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年。
    20、周芜,《徽派版画史论丛》,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
    21、王重民,《冷庐文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22、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
    23、郑振铎,《劫中得书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24、杨绳信编,《中国版刻综录》,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25、缪咏和,《明代出版史稿》,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26、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三联书店,2007年。
    27、孟森,《明史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28、白谦慎,《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三联书店,2009年。
    29、傅衣凌,《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30、利玛窦,金尼阁著,何高济等译,《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华书局,2005年。
    31、卜正民著,方骏等译,《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三联书店,2004年。
    32、卜正民著,张华译,《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33、关卫著,熊得山译,《西方美术东渐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
    34、高居翰,《山外山:晚明绘画(1570—1644》,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
    35、刘秋霖等编,《观世音菩萨图典》,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
    36、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38、张国刚等,《明清传教士与欧洲汉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39、龚鹏程,《晚明思潮》,商务印书馆,2005年。
    40、王道成,《科举史话》,中华书局,1988年。
    41、高居翰[James Cahill] , The Compelling Image: Nature and Style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ese Painting,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
    42、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The Memory Palace of Matteo Ricci,Penguin Books Ltd. 1986。
    1、林丽江[Lin Li-ching],The proliferation of Images: The Ink-stick Designs and the Printing of the Fang-shih Mo-p’u and the Ch’eng-shih Mo-yüan,普林斯顿大学博士论文,1998年答辩。
    2、林丽江,“晚明徽州墨商程君房与方于鲁墨业的开展与竞争”,《徽州:书业与地域文化》,《法国汉学》第十三辑,中华书局,2010年。
    3、林丽江,“日本古梅园相关墨书之研究——十八世纪中日文化交流之一端”,《汉学研究》,2010年6月,第28卷第6期。
    4、史正浩,《明代墨谱<程氏墨苑>图像传播的过程与启示》,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导师黄惇,2009年答辩。
    5、史正浩,“《程氏墨苑》中西洋图像的相关问题研究”,《艺术百家》,2008年06期,总第105期。
    6、巩天峰,《晚明社会变迁中的造物艺术》,南京艺术学院博士论文,导师黄惇,2010年答辩。
    7、巩天峰,“‘逸乐’与‘尚奇’:从游具看晚明文人造物设计心态”,《新视觉艺术》,2010年第1期。
    8、张明泉,《徽墨装饰研究》,苏州大学硕士论文,导师诸葛铠,2009年答辩。
    9、唐凌阁,“中国墨之研究”,《东方杂志》,第34卷,第11号。
    10、吴春浩,“墨史浅说”,《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7月,第21卷第4期。
    11、周珏良,“中国古墨述要”,《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第4期。
    12、晏扬、陈美英,“古墨琐谈”,《南方文物》,2000年第2期。
    13、赵权利,“墨史述略”,《美术观察》,2004年第8期。
    14、萧平汉,“我国古代制墨”,《衡阳师专学报》,1998年4月,第19卷第2期。
    15、高淮强,“徽墨沿革初探”,《安徽师大学报》,1985年第1期。
    16、杨欢,“漫话徽墨”,《文史杂志》,2003年第6期。
    17、倪清华,“徽州文人自制墨”,《收藏家》,2006年第3期。
    18、汪邦铭,“徽墨墨范图与徽州文化”,《江苏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
    19、吴春燕,“谈明清墨模图纹与雕刻工艺”,《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2期,总第124期。
    20、马贵民,“浅议徽墨墨模雕刻艺术”,《安徽经济报》,2009年7月8日,004版。
    21、池海营,“浅析徽墨墨模印版图式”,《上海工艺美术》,2009年第1期。
    22、陈涛,“唐宋时期制墨业重心的地理变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0年第1期。
    23、何双全,“中国简牍的世纪综述”,《中国文物报》,2002年,第007版。
    24、金芷君,“文房四宝之二——墨”,《中医药文化》,2006年第4期。
    25、高承珊,“文房四宝中的性格——谈笔、墨、纸、砚的天人合一”,《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5月。
    26、马群鸿,“程君房访见利玛窦的雪泥鸿爪——《墨苑》中利玛窦题赠的图画与文字”,《文化时空》,2003年第11期。
    27、张炜等,“古墨的制作工艺及保存问题的探讨”,《文物保护与考古学》,1995年5月,第7卷第1期。
    28、谢玉林,陈元生,“墨的保存研究”,《文物保护与考古学》,2002年12月,第14卷增刊。
    29、吴来明等,“古墨保存自然老化问题的调查研究”,《文物保护与考古学》,2006年11月,第18卷第4期。
    30、湖北孝感地区第二期亦工亦农文物考古训练班,“湖北云梦睡虎地十一座秦墓发掘简报”,《文物》,1976年第9期。
    31、陈云琴,“‘文房四宝’与中国传统文化”,《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32、王琳,“试论徽商经济对明清徽派版画的影响”,《美术史研究》,1999年第4期,总第96期。
    33、戎克,“徽派版画中的复制西洋作品问题”,《安徽史学通讯》,1958年第4期,第11卷。
    34、向达,“明清之际中国美术所受西洋之影响”,《新美术》,1987年第4期。
    35、邓耀明,“中学西渐与西学中传——论15—19世纪中西版画交流”,《美术学报》,2001年第1期,总第28期。
    36、徐小蛮,“徽派名作《程氏墨苑》中的佛教版画”,《江淮论坛》,1994年01期。
    37、尹润生,“评论方于鲁与程君房两家墨店”,《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年04期。
    38、尹润生,“中国墨创始年代的商榷”,《文物》,1983年04期。
    39、尹润生,“琹墨浅谈”,《紫禁城》,1982年06期。
    40、尹润生,“漫谈满文墨”,《故宫博物院院刊》,1982年12期。
    41、尹润生,“清代内务府藏康熙朝刘源墨”,《故宫博物院院刊》,1980年12期。
    42、蔡鸿如,“明代制墨名家程君房及其《墨苑》”,《文物》,1985年第3期。
    43、蒋树成,“明代程君房墨真伪考”,《上海博物馆院刊》,2000年12月,第8期。
    44、王俪阎,“程君房及其传世墨考述”,《中国历史文物》,2006年第3期。
    45、蔡玫芬,“明代的墨与墨书”,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编,《中华民国建国八十年中国艺术文物讨论会论文集》第二册,1992年,第682-725页。
    46、蔡玫芬,“墨云室里的李廷珪墨”,《故宫文物月刊》,1990年,第8卷,第8期。
    47、书巢,“记墨书四种”,《文物》,1979年第6期。
    48、张国标,“明代人物画大家丁云鹏”,《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9月,第1卷第4期。
    49、徐燕琳,“明代戏曲与绘画尚‘奇’的共识和异指”,《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9月,第6卷第3期。
    50、欧磊,“明代中后期奢侈风气差异特征论”,《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年10月,第5期,总第23期。
    51、钞晓鸿,“第九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史学集刊》,2002年01期。
    52、钞晓鸿,“明清人的‘奢靡’观念及其演变——基于地方志的考察”,《历史研究》,2002年04期。
    53、孙浩然,翟艳春,“袁宏道与晚明‘三教合一’思潮”,《商丘师范学院学报》,第23卷第10期,2007年10月。
    54、刘越,“从晚明画谱看当时文人的审美取向”,《学术交流》,2010年第1期,总第190期。
    55、常新,“晚明士人审美意识嬗变的历史考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第17卷第5期,2007年5月。
    56、陈芳,“晚明尚‘奇’的审美趣味刍议”,《院校风采》,2008年11期,总第187期。
    57、郑丽霞,“论晚明生员的弃巾之风”,《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总第62期。
    58、范景中,“套印本和闵刻本及其《会真图》”,《新美术》2005年04期。
    59、李铸晋/著,石莉、陈传席/译,“中国画家与赞助人”引言,《荣宝斋》2003年01期。
    60、李万康,“质疑‘中国画家与赞助人’之系列论文”,《美术观察》,2004年04期。
    61、文铮,“偏见与宽容:利玛窦与中西美术的相遇”,《美术观察》,2008年08期。
    62、赵岩,“明清社会的审美趣味与西画东渐”,《以数百家》,2005年第3期,总第83期。
    63、耿传友,“汪道昆与明代隆庆、万历间的诗坛”,《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冬之卷。
    64、董捷,“明清刊西厢记版画考析”,中国美术学院硕士论文,导师范景中,2005年答辩。
    65、董捷,“明末版画创作中的不同角色及对徽派版画的反思”,《新美术》,2010年第4期。
    66、董捷,“明末湖州版画创作和晚明版画的风格与功能”,《新美术》,2008年第4期。
    67、汪桂海,“《畴斋文稿》及其作者”,《文献季刊》,2006年第2期。
    68、耿传友,“白榆社述略”,《黄山学院学报》,2007年2月,第9卷第1期。
    69、张秋婵,“潘之恒结社活动考论”,《黄山学院学报》,2009年4月,第11卷第2期。
    70、汪超国,“徽墨的墨模与墨谱艺术”,《徽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71、翟屯建,“程大约生平考述”,《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秋之卷,总第29期。
    72、伯希和[著],李华川[译],“利玛窦时代传入中国的欧洲绘画与版刻”,《中华读书报》,2002年11月6日。
    73、张西平,“百年利玛窦研究”,《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3期。
    74、李奭学,“三面玛利亚——论高一志《圣母行实》里的圣母奇迹故事的跨国流变及其意义”,《中国文哲研究期刊》,2009年3月,第34期。
    75、张晓林,“四大耶?五行耶?四行耶?——杨廷筠辨儒释耶元素论”,《兰州大学学报》,2009年11月,第37卷第6期。
    76、韩月香,“晚明天主教与佛教冲突的文化意蕴——以利玛窦为例”,《肇庆学院学报》,2010年7月,第31卷第4期。
    77、李彧,“宗教中的女神——基督教圣母与道教西王母的演变崇拜”,《艺术理论》,2008年第6期。
    78、李霞、杨豫,“走向开放的综合——新文化史学探析”,《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79、莫小也,“利玛窦与基督教艺术的入华”,《东西交流论谭》第二集,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80、莫小也,“近年来传教士与西画东渐研究评述”,《美术观察》,1997年03期。
    81、莫小也,“乾隆年间姑苏版所见西画之影响”,《东西交流论谭》,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82、小野忠重[著],莫小也[译],“乾隆画院与铜版画”,《东西交流论谭》第二集,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83、小野忠重[著],莫小也[译],“利玛窦与明末版画”,《新美术》,1999年第3期。
    84、苏立文,“明清时期中国人对西方艺术的反应”,《东西交流论谭》,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85、李晟文,“明清时期法国耶稣会士在中国与北美的传教活动之比较研究”,《东西交流论谭》,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86、詹嘉玲,“法国对入华耶稣会士的研究”,《东西交流论谭》,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87、计翔翔,“关于利玛窦戴儒冠穿儒服的考析”,《东西交流论谭》第二集,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88、戚印平,“日本耶稣会中的中国人及其行迹的考察”,《东西交流论谭》第二集,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89、周绍良,“《窳叟墨录》质疑”,《收藏家》,1999年第3期。
    90、易东华,“图谱略义疏”,《美术史与观念史》VIII,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91、张长虹,“晚明徽商对艺术品的赞助与经营:以徽商方用彬为中心的考察”,《美术史与观念史》IV,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92、毕梅雪[Michéle Pirazzoli-t’Serstevens],“Workshops,Patronage and Princely Collections During the Han Period”.
    93、Wai-fong Anita siu,“Ink-making in China”
    94、Wang Chi-chen,“Notes on Chinese Ink”,Metropolitan Museum Studies,Vol.3,No.1,Dec.,1930.
    95、Lily Chia-Jen Kecskes,A Study of Chinese Inkmaking:Historical,technical and aesthetic,芝加哥大学硕士论文,1981年答辩。
    96、吴光清[Wu Kwang-Tsing],“Ming Printing and Printers”,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 7,No.3,Feb.,1943.
    97、吴光清[Wu Kwang-Tsing],“Ch’eng Ta-yüeh”,L. C. Goodrich and C. Fang ed.,Dictionary of the Ming Biography,New York and London,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6.
    98、吴光清[Wu Kwang-Tsing],“Fang Yü-lu”,L. C. Goodrich and C. Fang ed.,Dictionary of the Ming Biography,New York and London,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