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当代中国灾难新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灾难是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事件,因此,与之相关的新闻报道是新闻传播中的一类重要题材。观照当代中国的灾难新闻,有一个特征有别的流变过程,而主导其变化的主要因素就是政府和新闻媒体的关系,具体地说,就是政府的政治控制和新闻专业控制在不同时代的新闻实践中如何发挥作用。
     本文以国家-社会理论为分析框架,根据社会结构特征把当代中国分为总体性社会和分化性社会两个阶段。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中,政治控制和专业控制就有不同的作用方式和结果,因而灾难新闻也会有不同的表征。在总体性社会中,新闻的功能主要是为了宣传,新闻从业者对新闻的这种功能也经历了一个从认同到内化的过程。此外,出于政治合法性以及灾难应对模式的特点,灾难新闻的负面报道正面做也就成了一种越来越固定的模式,以致到文革时期甚至出现极端片面的灾难新闻,作为专业要求的客观性原则也就在灾难新闻中日渐式微。在分化性社会中,灾难应对的模式出现了变化,公众的知情权需求增长,新闻的功能出现了多元,新闻从业者的专业意识开始生长,政府的政治控制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从而在灾难新闻中开始出现专业化的趋势,其主要表现在对政治控制的主动适应、客观报道的“局域”呈现、专业方法的追求、奉献意识和社会责任的强调等等。
     梳理当代中国灾难新闻流变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政府与新闻媒体之间冲突的一面,但也同样可以看到相互依存的一面。这种对立和统一,是一切矛盾的事物共有的特征,而正是这种矛盾促成的运动,才会使事物朝着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快速发展中的中国的正面临一个各种灾难事件的高发期,如何使灾难应对更加有序、有效,是政府和新闻媒体的共同目标。基于此,政府和新闻媒体应该以公众利益为共同出发点,在灾难新闻实践中建构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即:政府给予新闻媒体制度化的新闻空间,新闻媒体给予政府专业化的信息服务。
As disaster is closely related to human life, disaster coverage has long become one important form of news coverage. A careful review of disaster coverage of contemporary China reveals that the dominant factor that affects its change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news media, more specifically, the unity and contradiction of the two opposites -government political control and professional ideology in journalism practice of different times.Based on the theory of the government and society, the thesis divides contemporary China into two periods—total society and separate society with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disaster coverage of each. In total society, the prime function of news coverage is to propagate, which was accepted and then internalized by professional journalists. Besides, due to political legitimacy and character of counter-disaster model, positive dealing of negative disaster coverage became a common practice and it reached its highest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with the prevalence of extremely lopsided disaster coverage at the time. As a result, objectivity, as a professional criterion, lost its importance in disaster coverage gradually. In separate society, with changes in counter-disaster model and with increasing public awareness of the right-to-know, functions of news become multifold. Professional awareness is growing in professional journalists and changes occur in government political control. As a result, professionalism becomes a trend in disaster coverage, represented by active adaptation to political control, looming of objective report, exploration of professional means, stress on dedication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etc.The history of disaster coverage of contemporary China shows how government and news media conflict with each other on the one hand and how they depend on each other on the other hand. The kind of relationship—the unity of the opposites, characterizing all kinds of development, motives positive progression in the right way. Rapidly developing, China is now in a time of various disasters, and how to cope with potential disaster in a more orderly and efficient way is a task of both government and news media. In view of this, government and news media should construct new partner cooperation aiming at public benefits, that is, government should give news media freedom to get systematized and news media should provide government with professional news service.
引文
[1] (英)安东尼·吉登斯,赵旭东、方文译,王铭铭校.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M].北京:三联书店,1998.
    [2] (英)安东尼·吉登斯,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3] 安岗.捍卫社会主义的新闻路线[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57.
    [4] (美)Bernard Roshco,姜雪影译.制作新闻[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
    [5] 巴晓芳.大众化报纸论析[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6] (法)贝尔纳·瓦耶纳,丁雪英、连燕堂译.当代新闻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
    [7] (美)布鲁克斯(Brains.Brooks)等,李利国、黄涉敏译.当代新闻采访与写作[M].台北:周知文化出版公司,1995.
    [8] (美)Carl Hausman,胡幼伟译.良心危机[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5.
    [9] (美)查尔斯·霍顿·库利,包凡一、王源译.人类本性和社会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10] 蔡贵方.灾害性报道的突破[J].新闻战线,1999,(1).
    [11] 晁鸥,则玲.赵超构[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
    [12] 长江日报报史编委会.长江日报50年[C].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
    [13] 陈崇山,吕平波.新闻改革,势在必行[J].新闻学刊,1988,(3).
    [14] 陈崇山,弭秀玲.中国传播效果透视[M].沈阳:沈阳出版社,1989.
    [15] 陈东林.从灾害经济学角度对“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考察[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1).
    [16] 陈建云.中国当代新闻传播法制史[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3.
    [17] 陈力丹.从传统意识到现代意识[C].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新闻学研究1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18] 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历史演变[J].新闻学研究,1997,(总第55期).
    [19] 陈力丹(1998a).刘少奇的新闻思想及其理论意义[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2).
    [20] 陈力丹(1998b).论针对我国当代舆论特征的媒介引导[J].新闻大学,1998,(秋季号).
    [21]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22] 陈力丹,郭镇之.关于舆论监督的访谈[J].现代传播,2000,(4).
    [23] 陈力丹.传媒社会责任、职业意识与经济利益的博弈[J].传媒观察,2004,(8).
    [24] 陈怀林.论加强报纸的信息功能[J].新闻学刊,1985,(3).
    [25] 陈怀林.经济利益驱动下的中国传媒制度变革——以报业为例[C].中国传媒新论.香港:太平洋世纪出版有限公司,1998.
    [26] 陈敏之,丁东编.顾准日记[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27] 陈培.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J].新闻战线,1959,(14).
    [28] 陈堂发.授权与限权:新闻事业与法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29] 陈庭忠.理性选择与中国政治的渐进改革[C].徐湘林主编.渐进政治改革中的政党、政府与社会.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30] 陈一.中国当代灾害新闻报道中的“断点失当”研究[J].当代(台湾),2003,(总196期).
    [31] 陈远忠.一幅空难照片引发的争议[J].新闻知识,2002,(9).
    [32] 程曼丽.政府传播机理初探[J].北京大学学报,2004,(2).
    [33] 成青华等编著.倾听梁衡:在新闻、文学与政治之间[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34] 戴邦.在防汛救灾报道中我们学到了什么[C].新华社国内新闻编辑部编.我们的经验(一).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35] (美)戴维·波普诺,刘云德、王戈译.社会学(上册)(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36] (英)戴维·赫尔德,燕继荣译.民主的模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37] 戴煌.九死一生——我的右派生涯[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38] 戴宁华.建立新闻传播控制机制的基本构想[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2,(1).
    [39] 戴元光.戴元光自选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0] (美)德克·博迪,洪菁耘、陆天华译.北京日记——革命的一年[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1.
    [41] 邓利平.黑色新闻——悲剧报道的美学魅力[J].新闻三昧,1994,(2).
    [42] 邓利平(2001a).论灾难性新闻的传播功能及其方法[C].全国第七次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南京,2001.
    [43] 邓利平(2001b).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多维视角[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44] 邓林奕.灾难新闻的心理学思考[J].新闻爱好者,2000,(5).
    [45] 邓建胜.一篇没有公开发表的灾情报道[J].新闻记者,1998,(9).
    [46]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7] 丁柏铨.党报与新闻规律[J].新闻界,1997,(1).
    [48] 丁柏铨.中国当代理论新闻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49] 丁东.试论中国新闻出版的发展趋势[C].黎鸣主编.中国的危机(上).北京:改革出版社,1998.
    [50] 丁淦林等.中国新闻事业史新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51] 丁关根.在抗洪抢险宣传报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J].新闻战线,1998,(11).
    [52] 丁济沧.“渤二事件”与报纸批评[C]人民日报报史编辑组编.人民日报回忆录.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8.
    [53] 董岩.“三贴近”与新闻传媒的积极传播[J].新闻战线,2003,(8).
    [54] 杜导正.广东抗洪救灾报道的回顾与探讨——谈谈如实地报道[J].新闻业务,1959,(6).
    [55] 杜导正.是与非[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56] 杜导正.说真话难还是应该说真话[J].炎黄春秋,1995,(2).
    [57] 杜导正.我是怎样成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J].纵橫,2004,(4).
    [58] 杜骏飞,胡翼青.深度报道原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59] 段明华.灾害与人类社会[J].甘肃社会科学,1997,(5).
    [60] 段鹏.经济调整期的传播模式天平——关于市场经济背景下媒介产业化运作的探讨[J].现代传播,2000,(1).
    [61] (美)E.E Dennis,D.M Gillmor & A.H.Ismach编,滕淑芬译.大众传播恒久话题[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
    [62] (美)E·拉兹洛,闵家胤译.用系统论的观点看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63] (前苏联)E·普罗霍罗夫等,赵水福等译.新闻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
    [64]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5]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66] Fritz, C. E. Disasters. In R. M. Merton and H. Nisbet(Eds): Contemporary Social Problems [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world, 1961.
    [67] 樊党生.政治传播对公共决策的负面影响[J].现代传播,1998,(5).
    [68] 方芳,乔申颖主编.名记者清华演讲录[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3.
    [69] 樊凡主编.中西新闻比较论[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
    [70] 范敬宜.总编辑手记[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0.
    [71] 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2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72] 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3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73] 方汉奇,陈昌凤主编.正在发生的历史——中国当代新闻事业(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74] 方汉奇.七十年来的中国新闻教育[C].方汉奇文集.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
    [75] 方怡文,周庆祥.新闻采访理论与实务[M].台北:正中书局,1999.
    [76] (美)费正清,麦克法夸尔主编,王建朗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56)[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77] (美)费正清,刘尊棋译.伟大的中国革命[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78] 冯东书.如果1958年有舆论监督[J].炎黄春秋,2002,(3).
    [79] 冯慧.记者们“用意何在”——记大兴安岭大火中的新闻记者[J].民主与法制,1987,(9).
    [80] (美)弗里曼,毕克伟,赛尔登,陶鹤山译.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81] 复旦大学新闻系.新闻写作[M].内部编印资料,1975.
    [82] (美)G.M.Killberg and R.Anderson,李子新译.报导之前:新闻工作者采访与传播的技巧[M].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5.
    [83] 甘阳.“民间社会”概念批判[C].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84] 甘肃省志(第一卷)[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
    [85] 高台县志[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
    [86] 高建国.庚子大饥馑[C].钱钢,耿庆国.二十世纪中国重灾百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87] 甘惜分.论新闻与政治[J].新闻与写作,1986,(2).
    [88] 甘惜分.新闻论争三十年[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
    [89] 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辞典[S].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90] 葛兆光.思想史:既做加法也做减法[C].杨念群等主编.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91] 龚文庠.说服学——攻心的学问[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4.
    [92] 顾理平.社会新闻采写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93] 顾龙生编著.毛泽东经济年谱[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94] 顾潜.中西方新闻传播:冲突·交融·共存[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95] 顾执中.战斗的新闻记者[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
    [96] 管翼贤.新闻学集成[M].民国丛书第四编第45册.上海:上海书店,1943.
    [97] 桂勇.政治现代化:国家力量的增长与强化[J].战略与管理,1997,(3).
    [98] 郭乐天.温州“2·24'’空难新闻启示[J].新闻传播,1999,(4).
    [99] 郭强,陈兴民.家庭减灾策略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2).
    [100]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01] 郭小平(2002a).要以人文关怀为价值归宿[J].新闻爱好者,2002,(9).
    [102] 郭小平(2002b).灾难新闻的审美观照[J].新闻前哨,2002,(1).
    [103] 郭学德.百年大灾大难[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104] Hohenemser, C., Kates, R. W., & Slovic, P., The nature of technological hazard Science, 1983.
    [105] 韩维滨.灾难新闻初探[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1,(5).
    [106] 何东昌主编.当代中国教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107] 何光主编.当代中国的劳动保护[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
    [108] 何懋绩.灾害事故为啥不能公开报[J].新闻业务(活页版),1979,(4月12日).
    [109] 何清涟.我们仍然在仰望星空[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1.
    [110] (日)和田洋一,吴文莉译.新闻学概论[M].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
    [111] 何扬、张健康编著.二十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宣传与舆论学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12] 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档案馆编.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一)、(四)[C].北京:档案出版社,1985.
    [113] 贺延光.从“违反纪律”到获新闻大奖[J].新闻知识,2000,(2).
    [114] (美)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M].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
    [115] 衡阳市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116] 洪大用.应对高风险社会[C].社会学家茶座总第六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117] 红旗编辑部(1968).把新闻战线的大革命进行到底[J].红旗,1968,(2).
    [118] 侯军.疲软的舆论监督[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9.
    [119] 胡鞍钢.中国:新发展观[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120] 胡鞍钢、张晓群.中国传媒迅速崛起的实证分析[J].战略与管理,2004,(3).
    [121] 胡甫臣.事故报道的新要求[J].新闻战线,1980,(11).
    [122] 胡绩伟.新闻工作论说集[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
    [123] 胡汝银.中国改革的政治经济学[C].盛洪主编.中国过渡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24] 胡世先.新闻观念和新闻改革关系的探讨[C].中国新闻年鉴(1988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
    [125] 胡舒立.美国报海见闻录[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126] 胡正强.客观·公正·全面·平衡——论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具体化[J].新闻爱好者,2003,(7).
    [127] 化州县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128] 黄旦.新闻传播的二重性[J].现代传播,1995,(2).
    [129] 黄旦.“把关人”研究及其演变[J].国际新闻界,1996,(4).
    [130] 黄旦.耳目与喉舌的历史性转换:中国新闻百年思潮史[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1998.
    [131] 黄旦.新闻传播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132] 黄旦.全世界在观看——从传播学角度看非典报道[J].新闻记者,2003,(6).
    [133] 黄海.抗疫揭示政府建设方向[J].瞭望新闻周刊,2003,(24).
    [134] 黄小虎.“大跃进”和六十年代初的经济调整及其经验教训[C].梁柱等人编.历史智慧的启迪——中华人民共和国若干历史经验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35] 黄煜.省际新闻流通与省委机关报——一个实证研究的案例[J].现代传播,2001,(2).
    [136] 黄芝晓.“三贴近”与传播学原理[J].复旦学报,2004,(2).
    [137] 淮滨县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
    [138] 惠浴宇,俞黑子记录整理.朋友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139] (美)J.E.安德森,唐亮译.公共决策[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140] 季水河.新闻美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141] 季音.风雨伴我行——一个老记者的回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142] 吉林省志·劳动志(第15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143]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曹沛霖等译.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44] 贾东桥.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中的政治控制[J].社会科学,2000,(2).
    [145] 江永红.百年罕见的全流域大洪水[C].钱钢,耿庆国主编.二十世纪中国重灾百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46]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47] 蒋丽萍、林伟平.民间的回声——新民报创始人陈铭德邓季惺传[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148] (美)杰克·富勒,展江译.信息时代的新闻价值观[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149] (美)杰伊·布卢姆勒、迈克尔·古列维奇,汪凯.刘晓红译.政治家和新闻界:一篇有关角色关系的论文[C].媒介研究的进路.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150] 金凤.刚烈的杨刚[C].贺雄飞主编.风雨敲书窗.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
    [151] 金辉.风调雨顺的三年——1959—1961年气象水文考[J].方法,1998,(10).
    [152] 金盛华、张杰.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153] 金太军等.政府职能梳理与重构[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154] 靖鸣.问题新闻学[M].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
    [155] 荆溪人.新闻编辑学[M],台北:商务印书馆,1998.
    [156] 景跃进.如何扩大舆论监督的空间——焦点访谈的实践与新闻改革的思考[J].开放时代,2000,(5).
    [157] 久留一郎、罗丹.灾难受害者的心理与社会支持[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4).
    [158] (美)卡扎米亚斯、马西亚拉斯,福建大学教育系等译.教育的传统与变革[M].北 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159] (美)康纳顿,纳日碧力戈译.社会如何记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60] 康晓光.权力的转移——1978—1998年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2000,(夏季号).
    [161] (美)L·科塞,孙立平译.社会沖突的功能[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162] 蓝鸿文.突发事件的采访与报道[J].新闻界,1999,(4).
    [163] 蓝翎.龙卷风[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
    [164] 李宝瑾主编.继承与超越——工人日报探析[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165] 李彬、王君超主编.媒介二十五讲[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66] 李纯清.笔耕五十年[M].北京:三联书店,1994.
    [167] 李本公、姜力主编.救灾救济[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
    [168] 李良荣、林晖.垄断·自由竞争·垄断竞争——当代中国新闻媒介集团化趋向透析[J].新闻大学,1999,(夏季号).
    [169] 李良荣(2001a).新闻创新:迎接WTO的必由之路[J].新闻界,2001,(2).
    [170] 李良荣(2001b).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71] 李良荣(2003a).论中国新闻体制的双轨制[J].现代传播,2003,(4).
    [172] 李良荣等(2003b).当代西方新闻媒体[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73] 李良荣.新闻改革的探索——李良荣自选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74] 李建新.中国新闻教育史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175] 李景鹏.中国政治发展的理论研究纲要[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176] 李锐.庐山会议实录(修订第三版)[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177] 李锐.信阳事件及其教训[J].炎黄春秋,2002,(4).
    [178] 李维汉.回忆与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
    [179] 李文海等著.中国近代十大灾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80] 李希光.畸变的媒体[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81] 李杨.五十年代的院系调整与社会变迁[J].开放时代,2004,(5).
    [182] 李耀军.我国欲加大文化改革的力度[J].新闻周刊,2003,(6月12日).
    [183] 李永刚.网络扩张后对后发展国家政治控制的挑战[J].战略与管理,1999,(5).
    [184] 李云峰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史[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3.
    [185] 梁柯平.痛定思痛的报告——回忆“大跃进”中的文汇报[C].文汇报报史研究室编.在曲折中前进——文汇报回忆录(2).上海:文汇出版社,1995.
    [186] 梁治平.市场·国家·公共领域[J].读书,1996,(5).
    [187] 林枫.新闻理论与实践[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
    [188] 林红梅.在釜山采访空难的日日夜夜[J].新闻业务研究,2002,(12).
    [189] 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190] 林尚立.集权与分权:党、国家与社会权力关系及其变化[C].陈明明主编.革命后社会的政治与现代化.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191] 林元辉.日本阪神震灾的传播检讨[J].新闻学研究,2001,(总第62期).
    [192] 凌志军.历史不再徘徊——人民公社在中国的兴起和失败[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93] 刘保全.讲真话报实情——评获奖消息“怕水”干部激起民愤[J].新闻战线,2002,(9).
    [194] 刘海贵.当代新闻采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195] 刘海贵.中国现当代新闻业务史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96] 刘豪兴主编.社会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197] 刘继南.大众传播和国际关系[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198] 刘建明.当代中国舆论形态[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199] 刘澜涛等.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N].人民日报,1989,6月29日,6版.
    [200] 刘少奇.刘少奇同志关于新闻工作的几次讲话[M].北京新闻学会编内部资料,1980.
    [201] 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02] 刘一平.试论九十年代中国灾难报道机制[J].新闻大学,2001,(春季号).
    [203] (美)刘易斯·科瑟,石人译.社会学思想名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04] (美)刘易斯·科塞,安美华译.社会学导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205] 刘勇.对突发事件报道的探索[J].对外宣传参考,2003,(8).
    [206] 刘有才.激战谣言七昼夜[J].南方新闻研究,2003,(3).
    [207] 刘源.论灾难摄影[J].江苏社会科学,1999,(3).
    [208] 刘云山(2003a)。努力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的水平[J].新闻战线,2003,(3).
    [209] 刘云山(2003b).在全国新闻界抗击非典宣传工作表彰大会上的讲话[J].新闻战线,2003,(8).
    [210] 卢跃刚.在高层·辛未水患[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0.
    [211] 鲁炜.11·24空难采访手记[J].新闻业务选编,1993,(7).
    [212] 陆黛(1993).深圳8·5大爆炸采访记实[J].新闻记者,1993,(11).
    [213] 陆高峰.灾难报道何必“扎堆”[J].新闻实践,2004,(6).
    [214] 陆少平、崔德群.论新闻报道的社会坐标功能[J].学术交流,2001,(3).
    [215] 陆学艺.社会学[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8.
    [216] 陆亚龙.奇灾突降不夜城[C].钱钢、耿庆国主编.二十世纪中国重灾百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17] 陆晔、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J].新闻学研究,2002,(总第71期).
    [218] 陆晔.俞卫东.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生产的影响因素[J].新闻记者,2003,(3).
    [219] 陆晔(2003a).新闻生产中的权力实践[J].二十一世纪,2003,(6).
    [220] 陆晔(2003b).新闻从业者的媒介角色认知——兼论舆论监督的记者主体作用[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2).
    [221] 陆晔.角色冲突与社会控制——新闻从业者工作自主性与满意度的分析[C].2004年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昆明:2004.
    [222] 罗平汉.墙上春秋[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
    [223] 罗平汉.大锅饭——公共食堂始末[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
    [224] Michale Schudson,何颖怡译.探索新闻[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3.
    [225] (法)马克·布洛赫,张和声、程郁译.历史学家的技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226]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27]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28]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229] (德)马克思·韦伯,黄宪起,张晓琳译.文明的历史脚步——韦伯文集[M].上 海:三联书店,1988.
    [230] (德)马克斯·韦伯,冯克利译.学术与政治[M].北京:三联书店,1998.
    [231] 马光仁.上海当代新闻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32] 马季元.灾难性报道要改一改[J].新闻业务选编,1991,(23).
    [233] (美)迈克尔·罗斯金等,林震等译.政治科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34] (英)麦奎尔,潘邦顺译.大众传播理论[M].台北:风云论坛出版社,1996.
    [235] 毛寿龙.非典事件与治道变革[J].南风窗,2003,(5月上半期).
    [236] 毛泽东.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
    [237]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38] 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239] 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240] 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241] (美)梅尔文·德弗勒、桑德拉·鲍尔—洛基奇,杜力平译.大众传播学诸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
    [242] 孟建.中国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与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J].江海学刊,2000,(3).
    [243] 孟昭华、彭传荣(1989a).中国灾荒辞典[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244] 孟昭华、彭传荣(1989b).中国灾荒史(1949—1989)[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9.
    [245] 蒙令华.我做记者的体会[J].青年报刊研究,2003,(1).
    [246]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张瑞玉译.资本主义与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47] (美)密苏里新闻学院教授群,李利国、黄淑敏译.当代新闻采访与写作[M].台北:周知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
    [248] 闵大洪.值得关注的网上新闻发布[N].中华新闻报,1999,5月10日,2版.
    [249] 南振中.采访琐谈[C].载新闻论丛(第四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250] 倪娜.我国大众传媒图景中的灾难事件——以“挑战号”和“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的报道为例[D].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04.
    [251] 宁树藩.信息观念与新闻学研究[J].新闻界,1998,(2).
    [252] 牛跟尚(2004).媒体要做党的主动工具[J].新闻三昧,2004,(6).
    [253] (美)Phillip L.Rice.,石林、古丽娜等译.压力与健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54] 潘忠党(1997a).大陆新闻改革过程中象征资源之替换形态[J].新闻学研究,1997,(总第54期).
    [255] 潘忠党(1997b).新闻改革与新闻体制的改造[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3).
    [256] 潘忠党.学为问,学而知不足[C].王永亮、成思行主编。传媒论典.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257] 潘忠党、陈韬文.从媒体范例评价看中国大陆新闻改革中的范式转变[J].新闻学研究,2004,(总第78期).
    [258] 彭朝丞.多向参与.让新闻资源得以充分利用——获奖消息“天体大十字”预言宣告破产[J].新闻战线,2001,(8).
    [259] (美)彭尼·凯恩,郑文鑫等译.中国的大饥荒1959—1961[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260] (法)皮埃尔·布尔迪厄,许钧译.关于电视[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
    [261] (英)齐格蒙·鲍曼,洪涛译.立法者与阐释者—论现代性、后现代性和知识分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62] 齐洁爽.摄影记者实战指南[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2.
    [263] (英)乔纳森·芬比.个人隐私与公开曝光[C].张穗华主编.媒介的变迁.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264] 钱江.人民日报1956年的改版[C].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新闻研究资料(第43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65] 钱蔚.政治、市场与电视制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266] (美)乔·萨托利,冯克利、阎克文译.民主新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267] 秦杰、李薇薇、翟伟.应急管理:彰显政府能力新课题[N].解放军报,2003,12月8日,4版.
    [268] 秦绍德.历史的进步 困惑的问题[J].新闻大学,1989,(春季号).
    [269] 秦绍德.宣传和社会心理承受力[J].新闻大学,1991,(春季号).
    [270] (美)Richard Saul Wurman,张美惠译.资讯焦虑[M].台北:时报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8.
    [271] 任白涛.应用新闻学[M].民国丛书第一编第45册(影印本).上海:上海书店,1937.
    [272] 阮观荣.怎样争获新闻奖[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
    [273] 芮必峰、姜红.新闻报道方式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
    [274] 芮必峰.鼓吹者、旁观者、参与者——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观[EB/OL].中华传媒网专家论坛.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lw_view.jsp?id=839
    [275] Singer, E., & Endrney, P.. Reporting on risk: How the mass media portray accidents, diseases, disasters, and other hazards.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1993.
    [276] 萨空了:科学的新闻学概论[M].转引白祝均宙、萧斌如编.萨空了文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
    [277] 邵培仁主编.政治传播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
    [278] 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M].民国丛书第一编第45册(影印本).上海:上海书店,1923.
    [279] 邵志择.新闻学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280] 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9编[C].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
    [281] 单波.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应用新闻学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82] 商娜红.试析多重背景下媒介职业化规定性的建构[J].现代传播,2002,(5).
    [283] 石丽东.当代新闻报导[M].台北:正中书局,1991.
    [284] 沈莉.中国新闻学原理建构的宏观考察[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1).
    [285] 沈世纬.新闻理论与新闻改革[M].上海:三联书店,1992.
    [286] 沈亚平.社会秩序及其转型研究[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287] 沈正赋.灾难新闻报道方法及其对受众知情权的影响[J].声屏世界,2002,(5).
    [288] 沈正赋.我国灾难新闻报道理念、机制与方法的嬗变[C].党报传统与时代创新论文集.上海:2003.
    [289] 时统宇.让历史告诉未来——新中国灾害报道的回顾与反思[J].新闻知识,1992,(2).
    [290] (美)斯蒂文·小约翰,陈德民、叶晓辉译.传播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91] 宋任穷.宋任穷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
    [292] 宋雯.灾难新闻·知情权与舆论监督[J].新闻知识,2000,(11).
    [293] 苏轶.面对灾难:舆论引导的力量[J].新闻知识,2002,(12).
    [294] 孙发友.从“人本位”到“事本位”——我国灾害报道观念变化分析[J].现代传播,2001,(2).
    [295] 孙葵君.记忆深刻的两次运动[C].文汇报报史研究室编.文汇报回忆录:风雨中走来.上海:文汇出版社,1993.
    [296] 孙立平、王汉生、王思斌、林彬、杨善华.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J].中国社会科学,1994,(4).
    [297] 孙立平.信息公开不能解决一切.但却是解决问题的前提[J].中国审计,2003,(14).
    [298] 孙丽萍.人文关怀精神对大众传媒的影响和意义[J].新闻大学,2001,(夏季号).
    [299] 孙曼蘋.921地震政府体系咨询传布知初探[J].新闻学研究,2001,(总第62期).
    [300] 孙绍骋.中国救灾制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01] 孙玮.论都市报的公共性——以上海的都市报为例[J].新闻大学,2001,(冬季号).
    [302] 孙晓莉.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与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03] 孙旭培.开国时期新闻队伍的形成[C].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编.新闻研究资料(第29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04] 孙旭培.解放初期对旧新闻事业的接收和改造[C].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编.新闻研究资料(第34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305] 孙旭培.建国初期宣传报道与报纸批评的特点[C].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编.新闻研究资料(第47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306] 孙旭培.新闻学新论[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1993.
    [307] 孙旭培.当代中国新闻改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08] 孙五三.批评报道作为治理技术——市场转型期媒介的政治—社会运作机制[C].新闻与传播评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309] 孙冶方.加强统计工作.改革统计体制[J].经济管理,1981,(2).
    [310] 孙友深.新闻改革,难![J].新闻战线,1988,(4).
    [311] 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M].北京:三联书店,2003.
    [312] 陶东风.大众传播·民主政治·公共空间[C].王岳川主编.媒介哲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313] 谭一.毛泽东新闻活动[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
    [314] 田炳信.“白新闻”报道的禁戒线何时能突破[J].新闻业务选编,1990,(26).
    [315] 田忠祚.灾害无情人有情—谈灾害性报道的人情味[J].新闻战线,1989,(5).
    [316] 童兵.主体与喉舌—共和国新闻传播轨迹审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317] 童兵主编.中西新闻比较论纲[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318] 童兵.非典时期新闻传媒的角色审视[J].现代传播,2003,(5).
    [319] W. Schramm, and D. F Roberts. The process and effects of mass communication[M], Rev. ed..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74.
    [320] 汪彪寅.电子政府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0,(6).
    [321] 王伯伟.令行禁止·有所作为[J].传媒天地,2004,(8).
    [322] 王定.一个“大卫星”的幕后[c].张湛滨等主编.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的中国.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
    [323] 王凤超.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的历史沿革[c].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编.新闻研究资料(第41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324] 王宏波.对灾难性报道的思考[J].新闻三昧,1999,(4).
    [325] 王洪钧编著.新闻采访学[M].台北:正中书局,1997.
    [326] 王慧、卓滢.南黄海发生地震以后—“11·9”地震采访手记[J].新闻记者,1997,(1).
    [327] 王敬主编.延安解放日报史[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328] 王觉非.逝者如斯[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329] 王宁.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30] 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331] 王石.一朵“明日黄花”——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采写记事[J].报刊管理,1999,(10).
    [332] 王时中主编.现代政府管理通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333] 王雄.新闻舆论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334] 王亚南.被控制与传媒的控制[J].读书,2003,(12).
    [335] 王揖.一次重大的新闻改革[J].中国记者,1987,(3、4).
    [336] 王益民主编.中国当代精彩新闻评说[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
    [337] 王元化.王元化自述[c].高增德、丁东编.世纪学人自述(第6卷).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
    [338] 王芸生.几点反省[c].裴文中等著.我的思想是怎么转变过来的.北京: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
    [339] 王子平.灾害社会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340] (美)威廉·哈森,张苏、苏丹译.世界新闻多棱镜——变化中的国际传媒[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341] (法)魏丕信,徐建青译.18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342] 魏亚南.烟熏火燎二十天[J].新闻战线,1987,(8).
    [343] 魏永征.中国新闻传播法纲要[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344] 文汇报报史研究室编.文汇报史略[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7.
    [345] (美)沃纳·赛弗林、小詹姆斯·坦卡德,郭镇之等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346] (德)乌尔里希·贝克,何博闻译.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347] 吴复民.记者的职业需求与人的公共道德[J].新闻记者,2003,(3).
    [348] 吴冷西.忆毛泽东[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
    [349] 吴文贾、古亦忠.记者,就应该这样干[J].中国记者,1994,(8).
    [340] 吴永良.解放初期天津大公报琐记[J].书屋,2004,(1).
    [341] (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张绍宗译.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42] 习仲勋(1948).关于群众日报工作的几个问题[c].复旦大学新闻系编.中国报刊研究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343] 夏鼎铭.谈谈灾祸报道[J].记者摇篮,1987,(9).
    [344] 夏鼎铭.“客观主义报道”辨析[J].新闻大学,1988,(夏季号).
    [345] 夏鼎铭.“耳目”与“喉舌”的辩证关系[J].新闻大学,1997,(秋季号).
    [346] 夏公然.三年困难时期的内参[J].党史天地,2002,(6).
    [347] 夏明方、康沛竹主编.20世纪:中国灾编图史(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348] 夏衍.懒寻旧梦录[M].北京:三联书店,1985.
    [349] 夏征农.新形势下的文艺与文艺工作[M]。上海:光华书店,1949.
    [350] 肖冬连.共和国的年轮·1961[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351] 肖明、丁迈.精确新闻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352] 谢蔚明.大起大落的坐班房记者——浦熙修逝世30周年祭[J].东方文化,1999,(2).
    [353] 谢泳.逝去的年代[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
    [354] 新华通讯社总社(1946).关于1945年工作总结和1946年工作的指示[c].华中新华日报社、新华社华中分社编委会编.新闻工作文献.华中新华书店,1949.
    [355] 新华通讯社总编室.总社关于防汛报道的指示[J].新闻业务,1951,(7).
    [356] 新华通讯社.对外农村报道的情况和要求[J].新闻业务,1955,(1).
    [357]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编.新华社文件资料选编(第二辑1949—1953)[c].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
    [358]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编.新华社文件资料选编(第四辑1957—1961)[c].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
    [359]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编.新闻工作文献选编[c].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
    [360] 新闻学刊记者.中央新闻单位负责同志座谈改革宣传与新闻改革[J].新闻学刊,1986,(4).
    [361] 邢小群.丁玲与文学研究所兴衰[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362] 徐宝璜.新闻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363] 徐锋.“新闻专业主义”对我国新闻业的参照意义[J].新闻记者,2003,(5).
    [364] 徐光春.新闻与哲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
    [365] 徐光春.我说新闻[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366] 徐光春.新闻纵横谈[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367] 徐培汀.试论新闻规律[J].新闻知识,1986,(7).
    [368] 徐湘林主编.渐进政治改革中的政党、政府与社会[c].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369] 徐学江.突发事件报道与国家形象[J].中国记者,1998,(9).
    [370] 徐学江.提高突发事件报道整体水平的关键[J].中国记者,2000,(2).
    [371] 徐铸成.徐铸成回忆录[M].北京:三联书店,1998.
    [372] 许虹.建国初期党和政府救济灾荒、失业问题简述[J].党的文献,2000,(4).
    [373] 许纪霖(2003a).中国知识分子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74] 许纪霖(2003b).从非典危机反思民族、社群和公民意识[J].天涯,2003,(4)
    [375] 许全兴.毛泽东:晚年的社会主义探索与实践[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376] 薛涌.知识分子与中国政治——邹谠教授谈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之二[J].读书,1986,(9).
    [377] 学习时报编辑部.国家与政府的危机管理[M].南昌:江话人民出版社,2003.
    [378] 杨达源、闾国年.自然灾害学[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3.
    [379] 杨光斌.政治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80] 杨光斌.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81] 杨宏山.当代中国政治关系[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
    [382] 杨继绳.论新闻和政治权力的关系[J].新闻记者,1988,(3).
    [383] 杨尚昆.杨尚昆日记(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384] 杨展业、唐宁.在死神的阴影下采访——台湾9.21大地震亲历记[J].新闻记者,1999,(11).
    [385] 叶研.1987年大兴安岭特大或在报道断想[c].董广安主编.新闻传播精品导读—通讯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86] 叶子龙.叶子龙回忆录[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387] 尹韵公.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新闻传播学研究——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J].新闻战线,2003,(11).
    [388] 应山县志[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389] 喻国明.中国新闻业透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390] 喻国明.我国新闻工作者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调查报告[J].民主与科学,1998,(3).
    [391] 喻国明(2003a).中国传媒业的历史方位与现实趋势[c].中国东西部传媒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上海:2003.
    [392] 喻国明(2003b).保障人民的知情权是建构国家信息安全体制的根本原则[J].新闻与传播(人大复印资料),2003,(9).
    [393] 喻国明(2004).当前中国传媒业发展客观趋势[J].新华文摘,2004,(13).
    [394] 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95] 俞可平.增量民主与善治;转变中的中国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96] 俞丽丽.社会转型与媒介的社会控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3.
    [397] 于明.记者生活中的是与非[C].人民日报报史编辑组编.人民日报回忆录.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8.
    [398] 于宁.也论新闻的真实性[c].李松晨、吴兴华主编.新闻价值及真实性指导性.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4.
    [399] 余孝忠.我们延长了突发事件报道的生命——萍乡“3·11”特大爆炸事故报道后记[J].新闻业务研究,2000,(13).
    [400] 郁建兴.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当代可能性[J].文史哲,2003,(1).
    [401] 袁志国.荆江分洪区里的新闻日记[J].新闻业务选编,1998,(20).
    [402] 岳庆平.中国的家与国[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403] 岳阳辉.揭开掩盖真相的迷雾——浅谈灾难事件报道中的记者素质[J].中国广播,2003,(2).
    [404] 臧国仁、锺蔚文.灾难事件与媒体报导:相关研究简述[J].新闻学研究,2000,(总第62期).
    [405] (美)詹姆逊·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顾速、董方译.中国政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406] 赵成根.理性威权主义转型的合理性分析[c].徐湘林等主编.民主、政治秩序与社会变革.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407] 赵富军.黑幕是这样揭开的——山西天龙煤矿事故报道回顾[J].报刊之友,2001,(2).
    [408] 赵宏洲.追寻新闻[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
    [409] 赵康.专业、专业属性及判断成熟专业的六条标准[J].社会学研究,2000,(5).
    [410] 赵康(2001).专业化运动理论——人类社会中专业性职业发展历程的理论假设[J].社会学研究,2001,(5).
    [411] 赵士林.论中国媒体的危机报道[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4.
    [412] 赵晓.恐慌的经济杀伤力及其应对[N].南方周末,2003,2月20日,D26版.
    [413] 赵振宇.关于突发事件报道的几个问题[J].南方新闻研究,2001,(6).
    [414] 赵振宇.新闻传播策划导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415] 张福平.公共空间:大众传媒的必然选择[J].郑州大学学报,2003,(6).
    [416] 张光斗.1998年长江大洪水[J].人民长江,1999,(7).
    [417] 张广友.目睹1975年淮河大水灾[J].炎黄春秋,2003,(1).
    [418] 张国良.现代大众传播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19] 张国良.关于SARS的传播学思考——以京、沪、穗三项实证研究成果为依据[c].传播与社会秩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杭州:2004.
    [420] 张洪潮.突发事件报道的运作方式[J].中国记者,2000,(2).
    [421] 张惠芳、王昉.人民记者穆青[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422] 张建伟.深度报道浅谈[J].新闻学(人大复印资料),1989,(1).
    [423] 张静.法团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24] 张骏德.论突发事件的采访[J].新闻大学,1989,(夏季号).
    [425] 张昆.简明世界新闻通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426] 张南.报忧不等于抹黑[J].新闻战线,1980,(11).
    [427] 张水良.中国灾荒史[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
    [428] 张述亚.灾难新闻报道初探[D].广西大学硕士论文,2002.
    [429] 张涛.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史[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2.
    [430] 张威.比较的新闻: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J].国际新闻界,1999,(1).
    [431] 张威.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
    [432] 张伟靖.我国新闻评奖制度的发展和演变[D].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02.
    [433] 张学军.黑色新闻:悲剧意识的一个交汇点[J].辽宁大学学报,1989,(5).
    [434] 张严平.穆青传[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435] 张咏华.大众传播社会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436] 张之华.建国初期新闻教育与新闻研究概述[c].新闻研究资料(第57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437] 曾文经编著.传媒的魔力[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
    [438] 郑保勤.韩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J].国际新闻界,1998,(1).
    [439] 郑盛丰.南丹矿难的成功揭露留给人们的启示[J].新闻战线,2003, (9).
    [440] 郑笑枫、舒玲.陶铸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