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当代新诗史写作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试图以既有的中国当代新诗史(本文所涉及到的“当代”新诗史是指主要对发生在1949年之后的大陆新诗现象进行书写的史述著作)和当代文学史(涵盖一些20世纪文学史中对“当代诗歌”的叙述)的新诗部分作为阅读和省察的起点,以期通过对新诗史写作当中的问题揭示和辨析引起今后的新诗史写作实践和相关研究的注意。
     全文由导论、正文和余论三部分组成,正文共分五章。导论部分主要是讨论当代新诗史写作的可能性与相关问题,主要涉及“当代”写史和写作“当代”史的诸多难题,并对历史叙述中的“当代诗歌”进行具体说明,考察美学与诗歌本体性视阈中新诗史写作的两难性,最后总结当代新诗史写作的成果与问题。
     第一章是关注重写视阈中新诗史写作的变动性与差异性,这其中不可忽视历史语境和诗歌观念转换对新诗史写作的影响。这部分重点以历史叙述中的“十七年诗歌”、新民歌评价、新诗史分期以及《中国当代新诗史》初版本与修订本之间的变动情况作为切入点。第二章则主要是探讨当代新诗史写作的史料问题,首先总结回顾新诗史料工作的研究状况以及“当代”写史所面临的巨大材料压力。该部分重点对“地下诗歌”史料的特点和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论述,并对相关的史料进行补遗说明。关注当代新诗文本的删改、重写和版本情况,并对具体新诗史写作中史料错讹和港台诗歌史写作的史料问题进行梳理。第三章则对重要的新诗史命名进行反思与梳理,主要涉及“九叶派”与“七月诗派”,“归来者诗群”与“前归来者”,新边塞诗派与西部诗歌,与“朦胧诗”相关的命名,地下诗歌(潜在诗歌),新诗史的代际命名和“今天”之后错乱的诗歌史命名状况。第四章就新诗史写作中的经典化问题进行反思与辨析,并主要以新诗史写作中食指、穆旦和郭沫若,以及郭小川和贺敬之的经典化问题以及白洋淀诗群由边缘向经典的变动情况为分析对象,以期揭示当代新诗史写作中新诗经典化问题的复杂性和变动性特征。第五章是阐释和重新审视新诗史写作的模式问题,重点归纳了几种非“主流”的新诗史写作模式,即见证式(细节)新诗史、诗人写作的新诗史和诗人英雄式的新诗史出现的意义与相关局限,并以此为基点开放对文学史写作模式的思路与视野。
     余论部分则对此外的相关新诗史写作问题,如新诗史与诗歌选本、民刊的关系,如何均衡审美文学性立场与尊重具体历史语境的的写作姿态,以及当代写史的批评性立场的缺失等问题进行说明。
In this dissertation the author intends to evoke the focus on the writing of the new poetry history and the related study henceforth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in the writing of the new poetry history. The reading and study starts from the new poetry in the contemporary new poetry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 literary history in China.
     It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Introduction, Body and Conclusion. The body contains five chapters. In the introduction, it mainly discusses the possibility of the writing of the contemporary new poetry history and the related problems. It analyses principally the problems of the poetry writing of the contemporaries and the writing of the contemporary poetry history. Meanwhile, it expounds concretely the contemporary new poetry in the historical depiction and studies the dilemma of the writing of the new poetry history in the visual threshold of the subject in the poetry and aesthetics. Finally, it summarizes the local merits and problems of the writing of the contemporary new poetry.
     Chapter One mainly introduces the change and difference of the writing of the new poetry history in the visual threshold of the rewriting, in which the impact of the historical context and the change of the poetry concept on the writing of the new poetry history. The study starts from the change of the Seventeen Years Poetry, the evaluation of the new folk songs, the period-dividing of the new poetry history and the first edition and the revised edition of the Histor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New Poetry.
     Chapter Two mainly studies the problem of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in the writing of the new poetry history. It summarizes and recalls the study on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of the new poetry. Meanwhile, it reveals the great pressure resulted from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in the writing of the new poetry history. It focuses on the features of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of the Unpublished Poetry in the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its related problems. Besides, some related historical materials are supplemented and expounds. Furthermore, it is deeply concerned about the bowdlerization, the rewriting and the editions of the new poetry text. It also corrects the errors of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the problems of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in the writing of the poetry history in Hong Kong and Taiwan and restudies the problem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Chapter Three reorganizes and expounds some important denomination of the new poetry history. It covers such related denomination as: the Nine Leaves School and the July School, the Resurrection School and Pre-resurrection School, the New Frontier Fortress School and the Western China school, and the Vague Poems, the denomination of generation gap between the Unpublished Secret poems and the history of the new poetry and the confused denomination state of the poetry history after the publication of the poetry magazine“Today”.
     In Chapter Four, in order to reveal the complication and changing characteristic of canonization about writing of the new poetry history,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anonization in the writing of the history of the new poetry and the subjects mainly covers the canonization of Shi Zhi, Mu Dan and Guo Muo-ruo, Guo Xiao-chuan and He Jing-zhi, and the Baiyang Lake School which shifts from the branch to the canon.
引文
1.艾 青:《中国新诗六十年》,《艾青全集·3 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4 年
    2.安尚育:《20 世纪贵州诗歌史》,贵州民族出版社,2000 年
    3.柏 桦:《左边——毛泽东时代的抒情诗人》,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1 年
    4.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编写:《中国诗歌史》,中华书局,1960 年
    5. 草川未雨(张秀中):《中国新诗坛的昨日今日和明日》,上海书店,1929 年
    6.常 立 卢寿荣:《中国新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年
    7.常文昌:《中国现代诗歌理论批评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年
    8.陈东林:《毛泽东诗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年
    9. 陈 飞:《中国文学专史书目提要》,大象出版社,2004 年
    10. 陈玉堂:《中国文学史书目提要》,黄山书社,1986 年
    11. 陈远征:《现代中国的诗人与流派》,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年
    12.程光炜:《中国当代诗歌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
    13.封德屏:《台湾现代诗史论》,台北文讯杂志社,1996 年
    14.冯光廉:《中国近百年文学体式流变史·诗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年
    15.高永年:《中国叙事诗研究》(先秦—当代),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年
    16.高 准:《中国新诗风格发展论》,台北华冈出版社,1973 年
    17.葛贤宁、上官予:《五十年来的中国诗歌 1912—1961》,台北正中书局,1965 年
    18.龚鹏超:《诗史本色与妙悟》,台湾学生书局,1986 年
    19.古继堂:《台湾新诗发展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年
    20.黄绍清:《中国诗歌写作史》,广西教育出版社,1994 年
    21. 黄文吉:《中国文学史书目提要》,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6 年
    22. 吉平平:《中国文学史著版本概览》,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 年
    23.江锡铨:《中国现实主义新诗艺术散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
    24.金钦俊:《新诗三十年》(《新诗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 年
    25.柯文溥:《中国新诗流派史》,海峡文艺出版社,1993 年
    26.洪子诚 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年
    27.洪子诚、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
    28.蓝棣之:《现代诗的情感与形式》,华夏出版社,1994 年
    29.李旦初:《中国新诗流派》,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2 年
    30.李 庆、 武 蓉:《中国诗史漫笔》,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年
    31.李新宇:《中国当代诗歌艺术演变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年
    32.李新宇:《中国当代新诗潮流》,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 年
    33.李曰刚:《中国文学流变史(诗歌编)》,台北顺贯出版社,1976 年
    34.梁 石:《中国诗歌发展史》,台北经氏出版社,1976 年
    35.梁 云:《中国当代新诗潮论》,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 年
    36.廖亦武:《沉沦的圣殿——中国 20 世纪 70 年代地下诗歌遗照》,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9 年
    37.林焕标:《中国现代新诗的流变与建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
    38. 刘福春:《中国当代新诗编年史 1966-1976》,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年
    39.刘 禾:《持灯的使者》,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1 年
    40.刘尚文:《中国诗歌发展简史》,香港上海书局,1981 年
    41.刘扬烈:《中国新诗发展史》,重庆出版社,2000 年
    42.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论(1917-1949)》,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年
    43.陆耀东:《二十年代中国各流派诗人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年
    44.陆耀东:《中国新诗史(1916-1949)》,第一卷,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年
    45.洛 夫、张 默:《当代大陆新诗发展研究》,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1996 年
    46.骆寒超:《20 世纪新诗综论》,学林出版社,2001 年
    47.骆寒超:《中国现代诗歌论》,江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年
    48.罗 洛:《中国新诗七十年》,《新诗选·序》,上海书店出版,1993 年
    49.罗振亚:《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史》,北方文艺出版社,1993
    50.罗振亚:《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年
    51.吕 进:《中国现代诗学》,重庆出版社,1991 年
    52.旅 人:《中国新诗论史》,台湾台中县立文化中心,1991 年
    53.吕周聚:《中国当代先锋诗歌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年
    54.麻守中:《中国诗歌体裁概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 年
    55.马亚中:《中国近代诗歌史》,台湾学生书局,1992
    56.麦 穗:《诗空的云烟——台湾新诗备忘录》,诗艺文出版社,1998 年
    57.苗雨时:《河北当代诗歌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 年
    58.潘丽珠:《一九七七—一九九六年的大陆现代诗》,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 年
    59.潘颂德:《中国现代乡土诗史略》,延边大学出版社,1990 年
    60.潘颂德:《中国现代新诗理论批评史》,学林出版社,2002 年
    61. 钱光培 向 远:《现代诗人及流派琐谈》,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年
    62.蒲 风:《现代中国诗坛》,诗歌出版社,1938 年
    63.上官予:《二十世纪中国诗歌》,台湾中正书局,1966 年
    64.沈用大:《中国新诗史 1918-1949》,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年
    65.舒 兰:《中国新诗史话》,台湾布谷,1984 年
    66.苏光文:《抗战诗歌史稿》,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年
    67.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
    68.孙玉石:《20 世纪中国新诗:1917—1937》,《诗探索》,1994 年第 3 辑;《20 世纪中国新诗:1937—1949》,《诗探索》,1994 年第 4 辑
    69. 天 鹰:《一九五八年中国民歌运动》,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 年
    70.王 飙:《百年中国史话·诗歌史话 1840-194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年
    71.王德进:《中国科学诗论》,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年
    72.王光明:《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年
    73.王建生:《简明中国诗歌史》,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 年
    74.王清波:《诗潮与诗神——中国现代诗歌三十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年
    75.王 荣:《中国现代叙事诗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年
    76.王 松:《彝族诗歌发展初探》,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3 年
    77.王 瑶:《中国诗歌发展讲话·新诗(上.下)》,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 年
    78.王 毅:《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论》,西南师大出版社,1998 年
    79.王泽龙:《中国现代主义诗潮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年
    80.王志健:《现代中国诗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75 年
    81.吴开晋:《当代新诗论》,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 年
    82.吴开晋:《新时期诗潮论》,济南出版社,1991 年
    83.吴尚华:《中国当代诗歌艺术转型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年
    84.谢 冕:《新世纪的太阳——二十世纪中国诗潮》,《共和国的星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
    85.谢 冕:《20 世纪中国新诗:1919—1949》,《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20 世纪中国新诗:1949—1978》,《诗探索》,1995 年第 1 辑;《20 世纪中国新诗:1978—1989》,《诗探索》,1995 年第 2 辑
    86.谢 冕 孙绍振 刘登翰 孙玉石 殷晋培 洪子诚:《新诗发展概况》(一~四),《诗刊》,1959年第 6,7,10,12 期
    87.徐荣街:《二十世纪中国诗歌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年
    88.许 霆:《新诗理论发展史(1917-1927)》,甘肃文化出版社,1994 年
    89.许 霆:《中国现代诗学史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年
    90.痖 弦:《新诗运动一甲子》,《当代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台湾天视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0 年
    91.痖 弦:《中国新诗研究》,台湾洪范书店,1981 年
    92.杨 健:《墓地与摇篮: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朝华出版社,1993 年
    93. 杨 黎:《灿烂——第三代人的写作和生活》,青海人人民出版社,2004 年
    94. 杨里昂:《中国新诗史话》,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 年
    95.杨 牧:《新诗七十年》,台北洪范书店,2001 年
    96.杨四平:《20 世纪中国新诗主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年
    97.游龙基:《中国现代诗潮与诗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年
    98.於可训:《当代诗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年
    99.臧克家:《“五四”以来新诗发展的一个轮廓》,《文艺学习》,1955 年第 2.3 期
    100.张德厚 张福贵 章亚昕:《中国现代诗歌史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 年
    101.张 默:《台湾现代诗编目(1949-1991)·导论》,台北尔雅出版社,1992 年
    102.张 健:《中国现代诗》,台湾五南图书公司,1984 年
    103.张建业:《中国诗歌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 年
    104.张建业:《中国诗歌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年
    105.张敬文:《中国诗歌史》,台北幼狮书店,1970 年
    106.张 骞:《百年新诗流派史》,深圳海天出版社,1999 年
    107.张松如(公木):《中国诗歌史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85 年
    108.张同道:《探险的风旗——论 20 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年
    109.章亚昕:《现代诗美流程》,山东文艺出版社,1996 年
    110.张永健:《当代诗坛掠影》,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8 年
    111.张紫晨:《回顾三十年新民歌创作》,《新文学论丛》,1979 年第 1 期
    112.赵义山 李修生:《中国分体文学史·诗歌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
    113.郑孟彤:《中国诗歌发展史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 年
    114.钟 鸣:《旁观者》,海口出版社,1998 年
    115.周伯乃:《中国新诗之回顾》,台北广文书局,1969 年
    116.周晓风:《新诗的历程:现代新诗文体流变(1919-1949)》,重庆出版社,2001 年
    117.周晓风 佘德银 黄子建:《中国当代新诗发展史》,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年
    118.朱光灿:《中国现代诗歌史》,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 年
    119.祝 宽:《五四新诗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年
    120.祝注先:《中国少数民族诗歌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 年
    121.朱自清:《现代诗歌导论》,《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论集》,上海书店影印,1982 年
    1.毕光明:《文学复兴十年》,海南出版社,1995 年
    2.冰 心 主编:《彩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艾蒙:祥云(美国)出版公司,1995 年
    3.陈平原:《中国现代社团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年
    4.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年
    5.陈子展:《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上海书店,1989 年
    6.邓 灿 孙勇才:《北大荒文学艺术史:1947—1995》,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 年
    7.丁 易:《中国现代文学史略》,作家出版社,1955
    8.二十二院校编写组:《中国当代文学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1981,1985
    9.格奥尔格·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986 年
    10.公 仲:《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编》,江西教育出版社,1985 年
    11.古远清:《香港当代文学批评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年
    12.国家教委高教司:《中国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年
    13.洪子诚:《当代文学概说》,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年
    14.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
    15.洪子诚 李 平:《中国文学·当代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年
    16.胡 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中华书局,1993 年
    17.华中师院:《中国当代文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1984,1989
    18.黄修己:《20 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 年
    19.吉林省五院校:《中国当代文学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年
    20.季莫菲叶夫,水夫译:《苏联文学史》,新文艺出版社,1951 年
    21.金钦俊等:《中华新文学史》(上.下卷),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年
    22.孔范今:《20 世纪中国文学史》,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 年
    23.李林展:《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史论》,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 年
    24.刘登翰主编:《香港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年
    25.刘绶松:《中国新文学史初稿》,上.下卷,作家出版社,1956 年
    26.刘锡庆主编:《新中国文学史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年
    27.吕正惠 赵遐秋:《台湾新文学思潮史纲》,昆仑出版社,2002 年
    28.孟繁华 程光炜:《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29.邱 岚:《中国当代文学史略》,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年
    30.山东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60 年
    31.盛英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年
    32.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香港昭明出版社,1980 年
    33. 特·赛音巴雅尔:《中国当代文学史》,民族出版社,1999 年
    34.王嘉良等:《浙江 20 世纪文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年
    35.王万森等:《中国当代文学 50 年》,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年
    36.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 年
    37.王 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开明书店 1951 年;下册,新文艺出版社,1953 年
    38.吴秀明:《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年
    39.吴秀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年
    40.谢 冕 孟繁华:《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年
    41.徐国伦 王春荣:《二十世纪中国两岸文学史(续编)》,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 年
    42.杨 健:《中国知青文学史》,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 年
    43.杨匡汉:《惊鸿一瞥:中国文学 1949—1999》,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年
    44.杨匡汉 孟繁华:《共和国文学 50 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年
    45.於可训:《中国当代文学概观》,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年
    46.于润琦:《插图本百年中国文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年
    47.张毕来:《新文学史纲》,作家出版社,1955 年
    48.张 炯:《中国当代文学讲稿》,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3 年
    49.张 炯主编:《新中国文学五十年》,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年
    50.张 炯 邓绍基 樊 骏:《中华文学通史·当代文学编》,华艺出版社,2002 年
    51. 张志忠:《1993:世纪末的喧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年
    52.张 钟 洪子诚等:《当代中国文学概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年
    53.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年
    5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当代文学研究所:《新时期文学六年 1976·10-1982·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年
    55.《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 年
    56.朱德发:《20 世纪中国文学流派论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年
    57.朱向前:《中国军旅诗:1949-1994》,《军旅文学史论》,东方出版社,1997 年
    58.朱 寨:《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年
    1.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史学家历史神话的终结者》,马俊亚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年
    2.昂利·拜尔编:《方法.批评及文学史——朗宋文论选》,徐继曾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3.鲍绍霖等:《西方史学的东方回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年
    4.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赵京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年
    5.陈伯海 董乃斌:《中国文学史宏观研究丛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995 年
    6.陈伯海:《中国文学史之宏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年
    7.陈国球 王宏志 陈清侨编:《书写文学的过去——文学史的思考》,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8.陈国球:《文学史书写形态与文化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
    9.陈平原:《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年
    10.陈平原 陈国球:《文学史》(第一.二.三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996 年
    11.陈西滢:《新文学运动以来的十部著作》,《西滢闲话》,新月书店,1928 年
    12.陈 新:《西方历史叙述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年
    13.戴 燕:《文学史的权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
    14.董乃斌 陈伯海 刘扬忠:《中国文学史学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年
    15. 佛克马 蚁布斯:《文学研究与文化参与》,俞国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年
    16.葛红兵 温潘亚:《文学史形态学》,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 年
    17. 哈罗德·布罗姆:《西方正典:伟大作家与不朽作品》,江宁康译,译林出版社,2005 年
    18.洪子诚:《当代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 年
    19.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北京三联书店,2002 年
    20.洪子诚:《文学与历史叙述》,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年
    21.黄修己:《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年
    22.卡 尔:《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1981 年
    23.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年
    24.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修订版),刘象愚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25.李道新:《中国电影史研究专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
    26. 李何林等:《中国新文学史研究》,新建设杂志社,1951 年
    27. 李 杨:《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年
    28.林继中:《文学史新视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
    29.罗 素:《论历史》,何兆武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
    30.马克·昂热诺,让·贝西埃主编:《问题与观点——20 世纪文学理论综论》,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年
    31.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 马月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年
    32.瑙 曼等:《作品.文学史与读者》,范大灿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年
    33.钱理群:《返观与重构——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年
    34.钱理群 黄子平 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漫说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
    35.钱 穆:《中国历史研究法》,三联书店,2001 年
    36.田汝康 金重远:《当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年
    37.陶东风:《文学史哲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年
    38.王光明:《文学批评的两地视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
    39.王锺陵:《文学史新方法论》,苏州大学出版社,1993 年
    40.魏崇新 王同坤:《20 世纪中国文学史观》,西苑出版社,2000 年
    41.韦勒克 沃 伦:《文学理论》,北京:三联书店,1984 年
    42.威廉·狄尔泰:《历史中意义》,艾彦 逸飞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年
    43.维谢洛夫斯基:《历史诗学》,刘宁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年
    44.温儒敏:《文学史的视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年
    45.温儒敏等:《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
    46.沃尔什:《历史哲学——导论》,何兆武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
    47.徐国源:《中国朦胧诗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 年
    48.许怀中:《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史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 年
    49.杨宗翰:《台湾现代诗史:批判的阅读》,台北巨流图书公司,2002 年
    50.杨宗翰编:《台湾文学史的省思》,台北富春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2 年
    51.伊格尔斯:《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
    52.章培恒 陈思和:《开端与终结——现代文学史分期论集》,复旦出版社,2001 年
    53.张其昀:《中国文学史评论》,台北中华文化服务社,1958 年
    54.赵 雷:《体系·体例·体制——1949-1984 年中国现代文学史著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年
    55.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世界文论》编辑委员会:《重新解读伟大的传统——文学史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年
    56.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文学研究室编:《中国文学史讨论集》,中华书局,1959 年
    57.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年
    58.朱德发 贾振勇:《评判与建构——现代中国文学史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年
    59.朱德发:《主体思维与文学史观》,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年
    1.鲍昌宝:《编年体史料性的新诗史著作———读刘福春的<新诗纪事>》,《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5 年第 4 期
    2.陈思和 王晓明:《重写文学史主持人的话》,《上海文论》,1989 年第 6 期
    3.陈思娴:《台湾现/当代诗史书写研讨会》,《台湾文学史的省思》,台北富春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2 年
    4.陈仲义:《撰写新诗史的“多难”问题——兼及撰写中的“个人眼光”》,《诗探索》(理论卷),2005 年第 3 辑
    5.程光炜:《知识与控制——论三本转轨当代文学史对八十年代文学的再评价》,《山花》,2004年第 8 期
    6.程光炜:《当代文学中的历史文献“解密”问题》,《文学前沿》2000 年第 3 卷
    7.程光炜:《一个被“发掘”的诗人——<诗探索>和<沉沦的圣殿>“再叙述”中的食指》,《新诗评论》,2005 年第 2 辑
    8.程金城:《解构重释与整合重建——评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论>》,《南方文坛》,2001 年第 3期
    9.何其芳:《文学史讨论中的几个问题》,《光明日报》,1959 年 7 月 26 日,8 月 2 日.9 日
    10.洪子诚:《近年的当代文学史研究》,《郑州大学学报》,2001 年第 2 期
    11.洪子诚、钱文亮:《当代文学史研究中的史料问题》,《文艺争鸣》,2003 年第 1 期
    12.洪子诚:《<新诗三百首>中的诗歌史问题》,《新诗评论》,2005 年第一辑。
    13.洪子诚:《当代诗歌史的书写问题——以<持灯的使者>、<沉沦的圣殿>为例》,《郑州大学学报》,2005 年第 4 期
    14.霍俊明:《变动中的当代新诗史叙述——以<中国当代新诗史>初版与修订版为例》《,文艺评论》,2005 年第 6 期
    15.霍俊明:《诗歌史焦虑:“第四代”与“中间代”》,《中西诗歌》,2005 年,总第 11 期
    16.姜玉琴:《“异端的主流”——先锋诗人与 90 年代诗歌史的叙事倾向》,《文艺评论》,2004 年第 6 期
    17.康保成:《研究“活”的诗歌史,文学史》,《文艺研究》,2002 年第 4 期
    18.浪 波:《在诗与时代的交汇点上——评<河北当代诗歌史>》,《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1 年第 3 期
    19.龙泉明:《以细读为基础的诗歌史研究的新收获——评王毅的<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 年第 3 期
    20.李润霞:《关注边缘,重写诗史——从“文革地下诗歌”的概念谈起》,《江汉论坛》,2004 年第 8 期
    21.李 杨:《当代文学史的写作:原则.方法与可能性——从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谈起》,《文学评论》,2000 年第 3 期
    22.吕 进:《20 世纪重庆新诗的发展轮廓——<20 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导言》,《诗探索》,2003年 3-4 辑
    23.刘福春:《20 世纪新诗史料工作述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 年第 3 期
    24.沈 奇:《我们需要怎样的新诗史——关于中国新诗史写作的几点思考》,《诗探索》,2005 年第 3 辑(理论卷)
    25.孙玉石:《十五年来新诗研究的回顾与瞻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5 年第 1 期
    26.谭解文:《“潜在写作”与当代文学史的客观性》,《文学理论与批评》,2002 年第 2 期
    27.唐 弢:《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近况》,《西方影响与民族风格》,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年
    28.王光明:《20 世纪中国诗歌的三个发展阶段》,《诗探索》,2005 年第 3 辑(理论卷)
    29.王国绶:《建构新诗史研究的深度模式》,《江汉论坛》,2001 年第 6 期
    30.汪剑钊:《作为语言变化史的诗歌史》,《中国图书评论》,1997 年第 4 期
    31.王 瑶:《文学史著作应该后来居上——在<上海文论>主持的“重写文学史”座谈会上的发言》,《上海文论》,1989 年第 1 期
    32.吴福辉:《提倡个人编写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4 年第 1 辑
    33.吴开晋:《对现代诗歌发展的系统描绘——读<中国现代诗歌史论>》,《诗探索》,1997 年第 1辑
    34.晓 雪:《序<百年中国新诗流派史>》,《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 年 11 期
    35.许 霆:《观念的联络与嬗变——关于“中国现代诗学史略”思考》,《南通师院学报》,2003年第 3 期
    36.哑 默:《中国新诗史的一个重大忽略》,《文艺报》,2001 年 3 月 21 日
    37.杨宗翰:《台湾新诗史:书写的构图》,《创世纪——创刊 50 周年纪念号》,2004 年秋冬季号。
    38.张俊山:《河南新文学大系·诗歌卷·导言》,《开封教育学院学报》,1997 年第 4 期
    39.张林杰:《诗歌的现代境遇与诗歌史的研究》,《江汉论坛》,2004 年第 8 期
    40.张 默,《偏颇·错置·不实?——古继堂著<台湾新诗发展史>初探笔记》,《台湾诗学季刊》14 期
    41.郑振铎:《研究中国文学的新途径》,《小说月报》,1927 年,(6)
    42.周晓风:《当代诗歌史:观念与构架》,《诗探索》,1995 年第 3 辑
    43.子 诚:《“重写诗歌史”?》,《诗探索》,1996 年第 1 辑
    1. Arac,Jonathan. “What is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Modern Language Quarterly,1993
    2.Crane, R.S. Critical and Historical Principles of Literary History, Chicago: U of Chicago,1971
    3.Georg G.Lggers, New Directions in European Historiography,Middletown,Conn,1984
    4.Haft, Lloyd, ed. “Special Issue: Modern Chinese Prose Poetry.”Journal of Modern Literature in Chinese.(2000,1)
    5. Jeanne H.Zhang. Womanhood, Authorship and Intertextuality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Women’s Poetry, Reprinted from Tamkang Review VOL. XXXIV NO.1 AUTUMN 2003
    6.Lindenberger,Herbert. The History in Literature:On Value,Genre,Institutions,New York:Columbia UP,1990
    7.M,Riffaterre. The Stylistic Approach to Literature History, New Directions in Literary History
    8.Owen, Stephen. “The End of the Past:Rewriting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in the Early Republic.”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01
    9. Perkins, David. Is Literary History Possible?,Baltimore and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P,1992
    10.Robert H. Canary and Henry Kozacki, eds. The Writing of History: Literary Form and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Madison,1978.
    11.Wellek, Rene. “Evolution in Literary History.” Concepts of Criticism. New Haven & London: Yale UP,1963
    12.Wellek,Rene.“English Literary Historiography during the Nineteenth Century”,Discriminations:Further Concepts of Criticism New Haven:Yale UP,1970
    13.White, Hayden. Metahistory: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Europe, Baltimore and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P,1978
    14.Yeh, Michelle. “Light a Lamp in a Rock: Experimental Poetry in Contemporary China.”Modern China (1992):379-40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