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重庆都市区内新城区发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全球经济一体化影响着我国城市和乡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原有城乡发展制度使得我国城乡发展严重不平衡,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为了解决这种不平衡的发展情况,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取代原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本论文基于当前我国的国情和发展情况,研究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城乡结合部新城开发建设问题。
     本文首先对与新城(区)相关的城市规划理论发展进行了回顾,并研究分析了国内外新城(区)发展建设的实践,对新城区的发展动因和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并总结了新城区建设的经验。
     在第三章,以“重庆都市区新城区发展研究”为主题,对“重庆都市区的发展”、“我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研究”、“重庆都市区新城区发展情况”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并对“重庆都市区新城区建设发展”进行了实例研究。
     第四章是以“华岩新城区规划与建设实践”为题,对华岩新城区的发展定位、产业的发展、城市布局与空间形态、政府政策等几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最后在第五章针对之前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同时提出对华岩新城开发建设研究带来的几点启示。
The fast urbanization course of our country is facing a huge challenge. On the one hand,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nfluences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n the city and country, home. On the other hand, the quondam system of urban-rural development makes our country’s urban-rural development serious unbalance and becomes“the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In order to solving this kind of unbalance of the developmental complexion , the national promulgated“Urban-Rural Planning Law of The Peoples”to replace quondam“City Planning Law of The Peoples”.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and development, this thesis researches on problems of new cities exploitation in rural-and-urban fringes in the process of the urbanization in our country.
     At first, this thesis turns to be a review of histories about theories of new town, analysis to practices of new town’s constructions home and abroad, and investigation to power and models of new town’s development, and tally up experience of new cities construction.
     Chapter 3 takes“Study on Exploi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ew City area in the Urban-rural Fringe of Chongqing City”as the topic, and researches on“the Development of Chongqing City”,“the developmental Stratagem in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and“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City in the Urban-rural Fringe of Chongqing”. The author also researched“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City in the Urban-rural Fringe of Chongqing”in the method of taking some examples.
     Chapter 4 takes“the Research of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n Huayan new city area”as the topic .The author studies on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Huayan new city, the developmental qualification and orientation, existent problems,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the city space structure, governmental policy ,etc.
     Finally, chapter 5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above, and carried out some revelation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ities.
引文
[1]郝娟.西欧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7.
    [2]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3]柯林·罗,弗瑞德·科特著,童明译.拼贴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唐子来.城市开发和规划的作用[J].城市规划汇刊,1991年第1,2期.
    [5]杨贵庆.大都市周边地区小城镇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J].城市规划汇刊,1992年第2期.
    [6]吴良镛.吴良镛城市研究论文集——迎接新世纪的来临[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7]吴良镛.建筑、城市、人居环境[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8]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绎和前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9]张承安.城市发展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
    [10]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1]陈友华,赵民等.城市规划概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12]王祥荣.生态与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调控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13]吴良铺等.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建设环境的保护与发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14]费孝通.城乡一体化四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
    [15]袁中金,王永.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16]周进.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规划控制与引导[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7]周伟林,严冀等.城市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18]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19]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0]顾朝林.城市社会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21] R·E·帕克,E·N·伯吉斯,R·D·麦肯齐著,宋俊岭等译.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院派城市研究论文集[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22]朱喜钢.城市空间集中与分散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3]陈景岭.基于博弈理论的分析促进城乡统筹规划[R].集团经济研究,2007.01.
    [24]埃德蒙·N·培根著,黄福厢,朱琪译.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5]孙施文.城市规划哲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26]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著,严小婴译.城市并非树形[J].建筑师(24)1985.
    [27]倪文彦译.城市的发展过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28]简·雅各布斯著,金衡山译,刘东主编.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29] P·霍尔著,邹德慈,金经元译.城市和区域规划[M].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1985.
    [30]王士兰,陈上行,陈钢炎.中国城乡一体化规划新视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1]吕颖慧,曹文明.国外新城建设的历史回顾[J].阴山学刊,2005年第18卷第2期.
    [32]胡晓鸣,王蓉.当前我国新城建设的动力因素探析[J].特区经济,2006年3月.
    [33]王蓉.我国新城建的动力因素与典型特征研究[D].浙江大学,2006.
    [34]黄婧.浅议国外新城建设的动力因素[J].上海城市规划,2005年2月.
    [35]张捷,赵民.新城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田园城市思想的世纪演绎[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6]李翅.走向理性之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新区发展与增长调控[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7]匡晓明.走出雾都茫茫的重庆森林——关于设立成渝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思考[J].城市中国,2007年第20期.
    [38]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39]徐建国.关于构建重庆市城镇体系的总体思路[J].农村经济,2003年第12期.
    [40]余颖,扈万泰.紧凑城市——重庆都市区空间结构模式研究[J].城市规划,城市发展研究11卷2004年4期.
    [41]蔡丽蓉,张永亮.浅析现代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及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学,2004年12期.
    [42]郭开怡.重庆市城乡结合部外来流动人口特点及影响[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43]宫丽,闰桂波.城乡一体化的含义·多面性与政策选择[J].安徽农业科学,2007.
    [44]刘潇滨.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J].理论探索,2007年第4期.
    [45]崔东旭.城市新区发展问题的研究[D].同济大学,1997.
    [46]张捷.当前我国新城规划建设的若干讨论——形势分析和概念新解[J].城市规划,2003年5月.
    [47]刘佳燕.国外新城规划中的社会规划研究初探[J].国外城市规划, 2005vol.20,No3.
    [48]陶希东.国外新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J].城市问题,2005年第6期.
    [49]师武军,王学斌,周艺怡.英国新城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城市,2006年5月.
    [50]林洪波.中国大城市新城建设研究——以北京通州建设为例[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3月.
    [51]张军,田心.新城建设模式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05年第5期(总第107期).
    [52]胡柳强.松江新城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J].上海城市规划,2002年4月.
    [53]九龙坡区编制“十一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重庆市九龙坡区华岩新城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实施纲要(送审稿)[R].2006年11月.
    [54]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华岩新城规划[R].2007.
    [55]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重庆一小时经济圈规划(第一稿)[R].2007年3月.
    [56]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重庆总规说明书成果[R].2005年.
    [57]蒋勇,重庆市城乡规划工作有关情况汇报[R].2003年4月24日.
    [58]重庆市规划局.重庆市特大城市空间发展战略[R].2003年1月.
    [59]中共重庆市九龙坡区委、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政府.关于2006年城市化战略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自查报告九龙坡委文〔2007〕1号[R].2007年.
    [60]中共重庆市九龙坡区委、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政府.重庆市九龙坡区城市化战略实施纲要(2003—2007年)[R].2007年.
    [61]中共九龙坡区委、九龙坡区人民政府.九龙坡区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工作[R].2007年7月4日.
    [62]中共九龙坡区委、九龙坡区人民政府.九龙坡区统筹城乡改革工作情况介绍[R].2007年.
    [63]重庆市规划局九龙坡区分局.加大规划建设管理力度,美化城市环境[R].2007年2月.
    [64]九龙坡区建设委员会.华岩新城区土地储备及项目建设情况[R].2005年.
    [65]九龙坡区华岩镇人民政府.华岩新城区可供改造开发地块情况[R].2006年.
    [66]九龙坡区建设委员会.关于华岩新城区建设的调研报告[R].2005年.
    [67]重庆市九龙坡区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中共重庆市九龙坡区委政策研究室) .关于组建华岩新城区开发投资公司的建议方案[R].2006年3月.
    [68]九龙坡区建设委员会.关于华岩新城区建设用好用足政策的建议[R].2006年.
    [69]九龙坡区建设委员会.华岩新城区建设进展情况汇报——华岩镇在全区2006年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上的发言[R].2006年.
    [70]陈三惠.华岩新城区建设近期工作情况汇报[R].2005年12月.
    [71]九龙坡区建设委员会.华岩新城区建设进展情况汇报[R].2006年.
    [72]九龙坡区建设委员会.在2006年上半年全区经济形势分析会上的发言[R].2006年.
    [73]九龙坡区建设委员会.在全区经济工作会上的发言[R].2006年.
    [74]九龙坡区建设委员会.华岩新城区建设进展情况[R].2006年.
    [75]九龙坡区建设委员会.区域性商贸中心建设情况[R].2005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