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社会主义管理的历史、逻辑与趋势探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社会主义制度自诞生以来,以其固有的优越性,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其中,管理是一个绕不开的课题,缺乏有效的管理支撑,社会主义只能停留在蓝图设计的阶段,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就无法体现。以比较分析的视角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维度来探寻社会主义管理的历史与逻辑,进而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以此为依据展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正确解读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的波澜起伏,更能将其与当前社会主义国家的管理改革相互印证,这对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本文大致分为6个部分:第1章绪论,就选题缘由与意义,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方法等作出详细说明。第2章社会主义管理概述,则由管理的概念、起源、职能到管理和国家间的关联论证,透过“国家管理”和“管理国家”之争,对社会主义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特征进行界定。第3章社会主义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笔者会对社会主义过往的管理理论和实践进行系统的梳理与思考。其中,理论梳理聚焦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管理思想和理论,实践沿革则主要通过对社会主义管理的阶段性划分予以阐述,滥觞于上世纪80年代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管理变革是本文关注的重点。第4章社会主义管理的逻辑,经由对管理一般逻辑的分析,社会主义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其运行逻辑包含三个层次:与稳定性相统一的以利益为核心的根本逻辑,与动态性相统一的以权变为特征的现实逻辑,此外还有落实于不同管理场域的操作性的功能逻辑,三者耦合互动,相辅相成,共同决定社会主义管理的具体模式、方法及走向。第5章社会主义管理的未来趋势,是将之前分析的结论与当代语境下影响未来社会主义管理的三大要素相结合所做出的预测,社会主义管理理念的重塑,社会主义管理系统的升级,社会主义管理战略的创新是未来社会主义管理的发展趋势。第6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的建构,由剖析这一体系的内涵和特征入手,依据对党的十八大报告等权威文件的解读,依次对如何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管理体系、经济管理体系、社会管理体系及文化管理体系进行了详细阐述。
     最后,关于社会主义管理还需澄清以下几点:①社会主义管理模式的成败无关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劣②有共性,无模式是社会主义各国管理应坚持的基本原则③社会主义管理必须不断完善顶层设计④社会主义管理必须强调开拓创新,动态发展⑤社会主义管理必须坚持执政党的领导。
     本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系统地对社会主义管理进行全景式解剖,归纳总结社会主义管理的共性与个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管理不可能也不应该有统一的模式,“有共性,无模式”是社会主义各国在管理实践中最为现实和理性的选择。
     第二、打破对社会主义管理研究的传统范式,合理界定社会主义管理与国家管理二者之间的界限(之前的研究在这一问题上总是纠缠不清),正视社会主义管理中的意识形态因素,以国家作为主要框架来研究管理,跳出抽象的意识形态窠臼,使得社会主义管理更丰满、更真实、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第三、正视并尊重管理自身的规律,社会主义并不能改变客观存在的管理规律,如何正确认识并利用管理规律来为社会主义服务才是更重要的目标,因此管理工具价值的日益彰显(而不是被蒙蔽)才是社会主义管理应有的特征。
     第四、从社会主义管理的基本概念出发,于社会主义各国的管理理论和实践中逐步发掘其中隐藏的管理逻辑,并以此为依据来对社会主义管理的未来趋势作出预测,整体结构一气呵成,更具有条理性。
     第五、在全球化背景下把握社会主义管理的最新脉搏,关注各国的管理变革浪潮,探寻其逻辑的演变,使得本文的研究具有更强的时代性,以我国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的管理变革来作为重点个例进行分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的建构进行系统的阐述,进一步提升了本文的实际应用价值。
     本文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一直以来对社会主义管理的研究缺乏系统分析,从而显得支离破碎的问题,将社会主义与管理进行有效结合基础之上的跨学科分析虽然艰难,但无疑将更加全面和客观。本文竭力解决如下关键问题:社会主义管理中的意识形态因素究竟发挥何种作用;社会主义管理的逻辑起点源自哪里;苏东剧变与社会主义管理的传统模式有无关联;社会主义管理在逻辑上是否存在共性;社会主义管理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刻演变如何影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管理变革的不断深入,后续的研究将持续展开。
Since the birth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its inherent superiority, has great influence in the world, of which,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topic, the lack of effective management support, socialism can only stay in the blueprint phase, the superiority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will not be reflected.To explore the history and logic of socialist manag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then forecast its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not only conducive to a rational view of our socialist frustration,also can use it as the basis to confirm current management practices, which has a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the world socialist movement.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5parts: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points out the reason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topic, the current research and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this article.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second chapter is to discuss the management concept, origin, func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agement and country, through the "state management" and "managing state" dispute, defines the basic concep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ist management. In the third chapt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t management, we review and thinking systematically to the past manage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Among them,We focus on Marxist classical writer's management ideas and theories, As for the management practice of the socialist state, We discuss it through periodic division,the socialist countries management reform beginning in the80's of last century is the focus of our attention.Through the analysis on the general logic of management,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t management has been fully demonstrated, its logic contains at least three levels, The fundamental logic to benefit as the core, it has stability, practical logic to change as the characteristic, it is dynamic, in addition to operating function logic, it acts on different areas. Three interrelated and jointly decide the specific models, methods and trends of the management. The fifth chapter:the future trend of socialism management is the prediction which combines the previous analysis with three key factors, the remodeling of the management, Management system upgrade, Management strategy innovation, is the future trend of socialist management.
     Finally, about the socialist management also need to clarify the following points:(Dsocialist management model's success or failure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merits of the socialist system.②have in common, no model i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which the socialist countries should adhere to.③The socialist management must constantly improve the top-level design.④cialist management must emphasize innovation, dynamic development.⑤The socialist management must adhere to the leadership of the governing party.Thus, this study comes to an end, but a follow-up study will continue to expand.
     The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 lies in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
     First, from the 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cultural and other perspectives socialist management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summarize the commonness and individuality of socialist management, clearly put forward the socialist management can not and should not have a unified model,"have in common, no mode" should be the most realistic and rational choice of the management practice in socialist countries.
     Second, to break the traditional paradigm to the study of socialist management, reasonably define the boundaries between socialist management and state management (previous studies on this issue are always tangled),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socialist management ideological factors, the state as the main framework for management research, out of abstract ideological point of view, making socialist management more specific, more real, more operational.
     Third, to acknowledge and respect the laws of the management, socialism can not change the existence of the law, how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use management rules to serve socialism is the more important goal, so the increasing of management tool value (not deceived) 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socialist management.
     Fourth, from the basic concept of socialist management, gradually explore the management logic hidden in the manage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socialist countries, and as a basis to predict the future trend of socialist management, the overall structure is more rational.
     Fifth, grasp the pulse of the latest socialist management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concerned about the change wave of national management, to explore their logic of evolution, This make the research has mo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the analysis on management reform in our country enhance the practical value of this paper.
     This paper will be solved to a certain extent have been due to the lack of research on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socialism, which appears to be reduced to fragments, the socialism and management are combin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will undoubtedly be more comprehensive and objective. We tried to solve the key problems as follows:what role should the ideology factor of socialist management in the play; where the logic starting point of socialist management; if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management has relevance with the drastic changes in the Soviet Union and Eastern Europe; if the socialist countries in the management of logic have in common; socialist management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how to influence the profound changes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st movement trend.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management reform,follow-up research will continue to expand.
引文
① 《列宁全集》第三十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07页。
    ② (法)雅克·比岱、厄斯塔什·库维拉基斯:《当代马克思辞典》,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37页。
    ①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8页。
    ②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0页。
    ③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4页。
    ① 高放:《苏联为何、如何亡党亡国——苏联社会矛盾和叶利钦搞垮苏联的步骤》,《科学社会主义》2002年第1期。
    ① (美)哈罗德·孔茨、海因策·韦里克:《管理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1页。
    ② 对社会主义管理的争议,主要基于两类观点:其一,管理本身的价值中性带有最一般意义上的普适性,制度烙印本身就是虚构的,因而,无所谓社会主义管理与资本主义管理之分;其二,各社会主义国家的管理实践呈现明显的多元化特点,统一的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并不存在,即使早期认同感较高的“苏联模式”,各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存在不同的见解,并在其后的管理实践中逐渐放弃,如:南斯拉夫著名哲学家普雷德腊格·弗兰尼茨基把苏联社会主义称作“国家社会主义”,波兰共产党人、国际知名的左翼人物亚当·沙夫更是称之为“共产法西斯主义”等等。
    ③ (美)F·泰勒:《科学管理原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9年,第104页。
    ④ (法)H·法约尔:《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9年,第7页。
    ⑤ (美)哈罗德·孔茨、海因策·韦里克:《管理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2页。
    ① (美)彼得·德鲁克:《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5页。
    (美)哈里·布雷弗曼:《劳动与垄断资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55—56页。
    (古罗马)西塞罗:《论共和国》,王焕生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9页。
    ① (美)贾恩弗兰科·波齐,《近代国家的发展》,沈汉译[M]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01页。
    ② (奥)汉斯·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221—222页。
    ③ 《列宁全集》第31卷第6页。
    ① 这一观点认为国家是由神或者上帝直接或间接创造的,国家的权力来源于神,是神或上帝为保护人类而创造的。神权说是最早的国家起源学说,在古代东西方都有着重要影响。
    ① 国家制度又称国家体制,是确立一国阶级统治关系的基本制度。广义的国家制度指国体与政体的制度,即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或政治集团为实现其统治而采取的治理方式、方法的总和,包括国家的竹理形式、结构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决策制度、司法制度、官吏制度等。
    ① 阎钢:《略论政治伦理视域下的国家管理》,《天府新论》2008年第5期。
    ② 周毅之:《关于公共管理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观察》,《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① 李程伟:《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公共管理学视角的解读》,《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5期。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23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67--368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5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0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4页。
    ④ 张中祥、李和中:《马克思主义公共管理观的理论来源》,《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82页
    ② 《列宁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77页。
    ① 《列宁全集》第四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79页。
    ② 《列宁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86页。
    ③ 《列宁全集》第四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54页。
    ④ 《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91页。
    ⑤ 《列宁全集》第三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86页。
    ① 《列宁全集》第三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46页。
    ② 《列宁全集》第三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20页。
    ① 《列宁全集》第三十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39页。
    ② 《列宁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95页。
    ③ 《列宁全集》第三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13页。
    ① 《斯大林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601页。
    ① 《列宁全集》第四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67页。
    ② 《斯大林全集》第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43页。
    ③ 《斯大林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07页。
    ① 《列宁全集》第四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45页。
    ② 《列宁全集》第三十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15页。
    ① 《斯大林全集》第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326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512页。
    ③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4页。
    ④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11页。
    ⑤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5页。
    ⑥ 《中央劳动部召开全国劳动保护工作会议总结劳动保护工作经验》,《人民日报》1953年1月30日。
    ① 《毛泽东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29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21页。
    ①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42页。
    ②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1页。
    ③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78页。
    ④ 《毛泽东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94页。
    ⑤ 《毛泽东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95页。
    ⑥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5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42页。
    ②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五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129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26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81页。
    ② 《毛泽东文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49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92页。
    ④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8页。
    ⑤ 《毛泽东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33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53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51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79页。
    ②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8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30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22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5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82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37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21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24页。
    ⑤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24页。
    ① 《列宁全集》第三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78页。
    ② 《列宁全集》第三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73页。
    ③ 《列宁全集》第三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35-236页。
    ① 《列宁全集》第四十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1页。
    ① 《列宁全集》第二十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68页。
    ② 《苏共决议汇编》第二分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54页。
    ③ 《“民主集中派”和“工人反对派”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页。
    ④ 参见1921年2月1日《真理报》。
    ⑤ 《列宁全集》第四十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22页。
    ① (苏联)尤里·阿法纳西耶夫:《别无选择》,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584页。
    ① 《胡绳全书》第3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75页。
    ① Parsons:《Structure and process in Modern Societies》, Glencoe, IL:Free Press,1960,
    ① 这里的利益是个广义概念,既包括个人利益,也包括组织利益;既指管理主体的利益,也指管理客体的利益;既涵盖经济领域,也涵盖政治、社会、文化等其他领域。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8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9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3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94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5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89页。
    ② 《毛泽东文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37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0页。
    ① 利益关系发展的不平衡规律是指:在不同利益主体使用同一尺度进行利益交换时必然产生分化,其发展必然是不平衡的。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0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99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3页。
    ⑥ 《列宁全集》第五十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49页。
    ⑦ 《列宁全集》第三十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16页。
    ⑧ 《列宁全集》第四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62页。
    ⑨ 《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91页。
    ① 《列宁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81页。
    ②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0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75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6页。
    ⑤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10页。
    ① 吴德勤、丁国浩:《马克思意识形态视阈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诠释》,《理论学刊》2012年第12期。
    ① 《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87页。
    ① 对于苏联以外的其它社会主义国家而言,从最初照搬“斯大林模式”到最终探索并选择新的国家管理模式,这其中也有有着利益因素,以东欧为例,1956年的波匈事件、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直至1989年的东欧剧变,都离不开下列三方面相互关联的利益因素:①苏联的压制损伤了东欧人民的民族自尊心,激发了东欧人民要求实现民族独立的愿望。②苏联模式的集权体制束缚了人的发展,增强了东欧人民要求实现民主化、自由化的决心。③苏联模式的经济体制引发的经济危机引起了东欧人民对执政当局的不满。正是这三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东欧最后由否定苏联模式发展到否定社会主义制度。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88页。
    ② 李定生、徐慧君:《文子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6页。
    ③ 文博、姚炜:《哲学视野中的权变竹理理论》,《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① 盛宇华:《管理通论》,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年,第44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406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58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42页。
    ① 《列宁全集》第三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08页。
    ② 《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二分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137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ll页。
    ④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75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18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27页。
    ① 《列宁全集》第四十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1页。
    ② 《列宁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70页。
    ③ 《列宁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70页。
    ① 《新型民主的基础》,《共产党人周报》1946年第2期。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56页。
    ① (俄)利加乔夫:《警示》,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第3页。
    ①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2页。
    ① (美)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第2页。
    ① (美)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年,第8页。
    ① North:《Economic performance throughTim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01.84,No.3,p.359.
    ① 虞崇胜:《推进政治管理的专业化》,《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① 张曙光:《国家能力与制度变革和社会转型》,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65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68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3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605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37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88页。
    ④ 《列宁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70页。
    ① 陶骏昌、赵捷:《谈谈社会主义经济管理方法》,《新视野》1986年第4期。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2页。
    ② 《列宁全集》第三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06页。
    ① 陈志尚:《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73页。
    ① 《马克思斯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5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8页。
    ① 吴向东、张磊:《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及其建设》,《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4期。
    ① 《列宁全集》第四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67页。
    ② 《列宁全集》第三十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09页。
    ① 《列宁全集》第三十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50页。
    ①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174页。
    ②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485页。
    ① (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第57页。
    ② (捷)奥塔·希克:《共产主义政权体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2页。
    ① (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第7页。
    ② (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第29页。
    ③ 梁莹:《论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的平衡》,《行政论坛》2003年第3期。
    ① 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内容有:一是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广大人民群众有权管理国家事务,有权对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各级干部实行监督。二是对人民民主和对敌人专政的辩证统一。三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各族人民都平等地享有广泛的民主自由权利,并享有法律的、物质的保证。四是遵守社会主义法治的民主。人民既享受广泛的民主和自由,同时又必须遵守社会主义的纪律和法制。五是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通少数人压迫多数人的资产阶级民主有本质区别。六是要求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有必要分工,但又不同于资产阶级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
    ② 《列宁全集》第三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9页。
    ③ 《毛泽东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29页。
    ① 马海然:《“第三次民主化浪潮”引发的哲学思考》,《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① 邹国庆、高向飞:《中国情境下的管理学理论构建与研究进路》,《软科学》2009年第2期。
    ① (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5年,第151页。
    ② 学界通常把竹理的属性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前者与生产力相关,其有价值中性和普适性,后者体现特定的生产关系,具有阶级性,是造成管理差异的主要因素。并非所有人赞成这一划分,有学者就认为, 管理的社会属性同样具有相似和共通之处,过度强调管理的二重性会阻碍社会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管理制度的借鉴。
    ① 《列宁全集》第三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70-171页。
    ② 《列宁全集》第三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20页。
    ③ 《列宁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3页。
    ④ 二战结束后,大多数东欧国家基于现实国情所采取的管理制度完全不同于后来的苏联模式:首先,保留了议会民主制;其次,实行多党联合政府;第三,在经济领域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第四,实行了土地改革,没有实行农业集体化。然而随着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两大阵营的划分及苏联的压力迫使东欧国家不得不接受苏联模式。
    ① (法)雅克·比岱、厄斯塔什·库维拉基斯:《当代马克思辞典》,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37页。
    ① 《列宁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00页。
    ② 《列宁全集》第三十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93页。
    ③ 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谈话记录稿》,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275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80页
    ② 阿塔曼丘克、许源远:《关于社会主义管理的某些特性》,《俄罗斯研究》1987年第1期。
    ① 所谓C管理,是以中国传统智慧与西方科学精神的融会贯通为目的,以“中国管理科学化,管理科学中国化”为宗旨,以集科学、文化、艺术三位一体为特征,用中国传统管理范式“文化管理”来统帅西方管理制度和工具所形成的行之有效、生生不息的管理哲学。
    ②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51页。
    ③ “熵’'(entropy)是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Clausius)在1850年创造的一个术语,他用它来表示任何一种能量在空间中分布的均匀程度。能量分布得越均匀,熵就越大。如果对于我们所考虑的那个系统来说,能量完全均匀地分布,那么,这个系统的熵就达到最大值。在克劳修斯看来,在一个系统中,如果听任它自然发展,那么,能量差总是倾向于消除的,即最终达到一种死亡的平衡。
    ① 张艳涛:《马克思哲学观》,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8—19页。
    ① 《列宁全集》第三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3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3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32页。
    ① (美)查尔斯·沃尔沃:《市场或政府——权衡两种不完善的选择》,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年,第2页。
    ①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8页。
    ①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5页。
    ①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8页。
    ② 张谦:《社会主义民主与政治管理多元化》,《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89年第2期。
    ① 李景治:《从政治领导到政治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①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7灭。
    ①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554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28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14页。
    ①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374页。
    ①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659页。
    ① 丁开杰:《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挑战、进展与问题》,《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①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0页。
    ①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489页。
    ①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而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4页。
    ①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323页。
    ①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32页。
    ①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752页。
    ②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而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0页。
    ①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76页。
    ①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而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1页。
    ①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370页。
    ① 胡绳:《胡绳全书》第三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75页。
    ② 《列宁全集》第二十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63页。
    ① 李明:《未来从这里起步——国家管理科学瞻望》,《系统科学学报》2009年第2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3、《列宁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4、《列宁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5、《斯大林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6、《斯大林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
    7、《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8、《毛泽东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9、《邓小平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1、(美)海因茨·韦里克、哈罗德·孔茨:《管理学》,马春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2、(美)罗宾斯等:《管理学》(第七版)孙健敏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3、李会滨: 《社会主义:20世纪的回顾与前瞻》,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4、王维、庞君景:《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5、杨宏禹主编:《社会主义理论、实践、历史命运》,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6、金雁:《苏俄现代化与改革研究》,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7、肖枫:《社会主义向何处去》(上、下卷),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年。
    8、中央编译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当代国外社会主义:理论与模式》,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9、奚广庆、王瑾:《西方新社会运动初探》,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
    10、余文烈:《当代国外社会主义流派》,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
    11、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12、张汉清主编:《社会主义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13、陈学明:《苏联东欧剧变后国外马克思主义趋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14、林建华:《比较与借鉴:东西方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
    15、薛汉伟:《时代发展与中国特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16、曹沛霖、陈明明、唐亚林:《比较政治制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17、杨祖功等:《西方政治制度比较》,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
    18、李嘉恩等:《东欧六国和南斯拉夫政治概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19、马·拉科夫斯基:《东欧的马克思主义》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
    20、中国社会科学院苏联东欧研究所:《苏联东欧国家政治体制及改革》,北京:求实出版社1987年。
    21、孔寒冰:《当代各国政治体制——俄罗斯》,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
    22、(英)本·福凯斯:《东欧共产主义的兴衰》,张金鉴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23、(美)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
    24、蓝瑛:《社会主义政治学说史》(上、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25、萧超然主编:《中国政治发展与多党合作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26、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下),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
    27、《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
    28、张永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29、胡伟:《政府过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30、谢庆奎等:《中国政府体制分析》,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
    31、国风:《经济运行分析》,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
    32、汪前元:《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比较研究》,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2年。
    33、陈云:《陈云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34、李征等:《论苏联经济制度》,大连:旅大中苏友好协会,1949年。
    35、孔田平:《东欧经济改革之路:经济转轨与制度变迁》,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
    36、赵冈等:《中国经济制度史论》,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37、(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38、吴群刚,《变革与繁荣:中国经济崛起的制度视角》[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39、袁志刚:《中国经济增长:制度、结构、福祉》,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40、华民等:《制度变迁与长期经济发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41、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
    42、汪立鑫:《经济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43、刘佑成:《社会发展三形态》,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44、张凌云:《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与当代社会主义》,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年。
    45、刘启良:《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年。
    46、刘文海:《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年。
    47、张训谋等:《发达国家宗教事务管理制度》,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年。
    48、黄立弗:《苏联社会阶层与苏联剧变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49、何玉长:《当代中国社会制度的变迁》,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
    50、李培林:《中国社会分层》,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4年。
    51、宋晓梧:《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
    52、陶德麟:《社会稳定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
    53、程扬:《中国社会和谐史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54、王霁:《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55、郇庆治:《生态社会主义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
    56、马龙闪:《苏联剧变的文化透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57、许结:《中国文化制度述略》,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5年。
    58、车洪波等:《中国当代制度文化建设》,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年。
    59、吕世荣等:《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4年。
    60、王世达等:《中国当代文化理论的多维建构》,北京:华龄出版社2007年。
    1、阎钢:《略论政治伦理视域下的国家管理》,《天府新论》2008年第5期。
    2、周毅之:《关于公共管理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观察》,《]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3、李程伟:《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公共管理学视角的解读》,《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5期。
    4、张中祥、李和中:《马克思主义公共管理观的理论来源》,《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5、吴德勤、丁国浩:《马克思意识形态视阈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诠释》,《理论学刊》2012年第12期。
    6、文博、姚炜:《哲学视野中的权变管理理论》,《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7、North:《Economic performance throughTim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84, No.3, p.359.
    8、刘占虎:《利益诉求:检视苏联体制走向终结的政治哲学视域》,《实事求是》2012年第3期。
    9、潘丽萍:《论政治管理现代化》,《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2期。
    10、戴长征:《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政治管理方式的变革》,《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1期。
    11、虞崇胜:《推进政治管理的专业化》,《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12、陶骏昌、赵捷:《谈谈社会主义经济管理方法》,《新视野》1986年第4期。
    13、陈志尚:《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14、吴向东、张磊:《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及其建设》,《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4期。
    15、梁莹:《论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的平衡》,《行政论坛》2003年第3期。
    16、马海然:《“第三次民主化浪潮”引发的哲学思考》,《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17、邹国庆、高向飞:《中国情境下的管理学理论构建与研究进路》,《软科学》2009年第2期。
    18、阿塔曼丘克、许源远:《关于社会主义管理的某些特性》,《俄罗斯研究》1987 年第1期。
    19、李明:《未来从这里起步——国家管理科学瞻望》,《系统科学学报》2009年第2期。
    20、T.布托维切娃、王兴权:《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规律的作用》,《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第10期。
    21、(俄)克罗茨沃克、赵振英(摘译):《苏联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及其崩溃的原因》,《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第6期。
    22、乔耀章:《试论列宁的社会主义》,《苏州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
    23、马徒:《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社会管理思想》,《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24、尹世洪:《邓小平管理思想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25、臧乃康:《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及其模式选择》,《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2期。
    26、焦亚敏:《论马克思利益范畴升成的内在逻辑及现实意义》,《求实》2011年第9期。
    27、赵士红:《论毛泽东的人民利益观》,《学习论坛》2003年第10期。
    28、隋秀英:《列宁的社会主义社会管理观》,《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6期。
    29、彭正波:《非正式制度与中国渐进式改革模式的选择》,《理论导刊》2010年第12期。
    30、陆南泉:《对斯大林模式的再思考》,《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7年第3期。
    31、刘牧雨等:《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效路径》,《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32、李黎明:《与时俱进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述评》,《探索》2004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