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当代言情小说女性原型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中国当代言情小说中,存在一些与女性有关的原型,本文试图对它们的原始内涵及其形变和引申进行分析,说明当代言情小说得以长盛不衰的独特魅力,以及它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重要性。
     由于当代言情小说具有小说文体的原型特征;存在着对西方小说、戏剧的原型借鉴;对传统文学原型的继承;以及作家在创作中对传统原型的承袭,使两岸三地当代言情小说中的原型具有了阶段性、补偿性、教化性和观照性等特征。
     对于当代言情小说中的女性原型,本文拟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
     首先,性、色相、贞操是女性性征原型。当代言情小说中关于性的各种思想观念的剧烈冲撞与博弈,使固有的男性性观念、性行为的意义受到了来自女性的前所未有的质疑与挑战,女性在性面前表现的既无畏又困惑;色相是中国传统文化衡量女性美学价值的重要尺度,对当代言情小说而言,女性色相更是一个无法被忽视的焦点,色相常常是女性在爱情中致胜的重要因素;贞操的宗法性内容已经为当代社会所抛弃,甚至对男性也提出了贞操要求,但是不论它的发生、保有,还是被疏离、颠覆和抛弃,女性都是本质上的负载者。
     其次,灰姑娘、白雪公主、女娲、霍小玉是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女性爱情原型,其中灰姑娘和白雪公主源自西方。灰姑娘在中外都有源头,当代言情小说保留灰姑娘与王子爱情主干的同时,在不同程度上做了变形和引申;白雪公主中公主与王子平等浪漫的爱情是当代言情小说着力表现的焦点,与传统的才子佳人爱情平分秋色,颇受读者的青睐;女娲是指当代言情小说中的女强人,女强人的爱情与众不同,因为她在追求爱情的同时还要实现自我,女强人是被丑化、妖魔化的无辜女性,女强人爱情的圆满结局总是充满虚幻色彩;霍小玉则是指当代言情小说中的妓女,这些姑娘的形象和意义因为法律和社会伦理道德对妓女的否定而发生了质的改变。
     第三,私奔、殉情、乱伦是与女性有关的三大禁忌原型。其共同点在于,它们的形成和存在,都与人们长期对自身性行为、性关系的规约有关;这些原型都含有对性禁忌的触犯,对犯禁的责罚是严厉的,而且总是针对女性。私奔触犯性禁忌,私奔使性成为一种自由自觉的行为,这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所不能容忍的;殉情除了触犯性禁忌,还有死亡禁忌,当代言情小说中鲜有男女共同的殉情,多是女性一方殉情,这在本质上是对女性放任情感,破坏性规范的一种严惩;乱伦在当代言情小说中只能说是依稀可辨,对此,既可以理解成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使爱情摆脱了畸形与蒙昧,还可以说明乱伦仍是国人极忌讳的一种行为。
     最后,母亲的强权、复仇、报恩是女性的三种情感原型。男女两性在感情的认知与表达上有着很大的区别。在展现追求、享有和失去爱情这个过程的同时,当代言情小说还为理解女性情感的表达方式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中国社会母亲在对待儿女婚恋问题爱滥用母权,寡母尤其严重,总以强权的姿态干涉儿女的婚恋选择;当代言情小说中女性对待仇恨也会像男性一样采取复仇行动,同时,女性复仇,爱情可能是起因,也可能成为复仇的有效手段;女性报恩即对恩惠恩德的报答方式是以身相报,虽然有作品提出了女性未必要以身相报的异义,告诫女性应该将爱情与报恩分离,但女性是否以身相报最终取决于她的社会地位、社会处境以及对报恩的理性认知。
     当代言情小说的缺点是客观存在的,有目共睹的,艺术表现力贫乏,内容雷同化、简单化,以及在创作上的个性突围等均使它备受诟病和争议,但是,对诸多原型的继承与扬弃却赋予它强大的生命力,并成为当代言情小说流行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original connotation,its aberrance and explication of some female prototypes existing in contemporary romantic fictions of China.By so doing,it will be illuminated that the unique permanent charm of contemporary romantic fiction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
     The tinctures of phase, expiation, moralization and consultation have come into being in contemporary romantic fiction of the Great China because of the archetypal stamps of fictional style which manifest that the prototypes in western novels and plays have been utilized for reference and the prototypes in traditional novels acceded in contemporary romantic fiction.
     Action is to be taken from four aspects to investigate the female prototype in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At first,sex ,goodliness and virtue are focuses of the female prototype.Due to the poignant jostles among all kinds of ideas,men’s intrinsic sexual concep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ir sexual action is unprecedentedly oppugned and challenged by the female.Confronted with the sex,women feel not only fearless,but also puzzled.Goodliness is an important benchmark to evaluate the aesthetic worthiness of woman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As far as the contemporary romantic fiction is concerned,the good looks of women is much more a focus which is always a vital factor to help the female carry it in love affairs.Virtue should be absolutely regarded as an ancient topic about woman.Although its patriarchal clan contents has been discarded and the male has also been bandaged by virtue,the female is the victim without reference to what happened to the virtue.
     Secondly, Cinderella, White-Snow princess, Regina and Huo Xiao-yu are four representative love models of the female prototype.Cinderella could be found i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When the main body of the love story between Cinderella and prince was kept down,to some extent,this model was twisted and explicated,which makes such a model can be equal to traditional popular romance with a handsome scholar and pretty girl and which is prevailing in readers. The model of Regina refers to the strongwomen in contemporary romantic fictions whose consummation in love always takes on visional tinge because she is defaced innocent womenfolk whose affection is larruping since she has to be after both love and personal evaluation.Huo Xiao-yu turned into prostitutes in contemporary romantic fictions whose images and significance has been altered for harlots are denied by law and social ethic.
     Thirdly,elopement,dying for love and incest are three prototypes of tabu concerned with the female.The common ground among them is that their formation and survivorship 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 long-run regulations on sexual actions and relationships.These prototypes embody the violation to sexual tabus which was severely punished and in which the female was always contraposed. Elopement’s violation to sexual tabu renders sex a free and self-conscious demeanour,which was criticized by traditional ethic in China.Dying for love offends not only the sexual tabu,but also the tabu of death.It is rare that a couple die for love at the same time and the female always dies for love in contemporary novels,which indicates in essential that the womenfolk should be sternly castigated because of their behaviors. Incest is obscure in contemporary romantic fictions,which is not only interpreted into that love has break away from abnormality and obscuration because of social civilization and development,but also displays that incest is an action hated by Chinese people.
     Finally,the power of mother,vengeance and recompense are three emotional prototypes.There are much difference on perceiving and expressing emotion between male and female.When opening out the process of hankering,feasting and losing love,the contemporary romantic fiction brings forth sufficient proof to comprehend the expressing style of female sensibility.Coping with the love and marriage of offspring,Chinese mother, esp. widowed mother always avail herself of mother right to interfere with child’s choice.Confronted with enmity,the female would take the same action as the male would to revenge;meanwhile love might be the cause of vengeance and maybe the effective trick to avenge.The method of woman’s repaying an obligation is to be his wife.Although such deportment was criticized in some works and woman was suggested to discriminate love from recompense,the female’s final decision was determined by her social status and rational recognition on recompense.
     Impersonal is the flaws of the contemporary romantic novels.It is severely castigated that the expressive force of art is poor and much contention is identical and too simple and the creation is short of individuality,etc. .Fortunately,a powerful libido was injected into the contemporary romantic novel by inheriting and processing a lot of prototypes,which is the main cause to make those fictions prevail permanently.
引文
1有影响的研究者如周作人、单士厘、黄石、苏雪林、谢六逸、郑振铎、林惠祥、江绍原、钟敬文、朱光潜、芮逸夫、岑家梧和茅盾,其中茅盾是西方神话和理论翻译介绍的集大成者。参见高有鹏:《面向21世纪的中国神话研究》,《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第3期,第145页。另外,该文没提及的还有闻一多先生。
    2包括五个部分,引言和原型批评的理论渊源;神话与原型概念的由来及发展;《批评的解剖》原型批评理论的体系;原型批评方法的不同倾向;原型批评的特点与局限等。叶舒宪选编:《神话—原型批评·代序》,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44页。
    3以下综述的主要内容出自叶舒宪选编:《神话—原型批评》,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10页。在早期的人类学家中,弗雷泽对原型批评理论影响最大。文化人类学是19世纪末兴起的综合学科,它跨越民族和国界,研究整个人类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变迁过程,比较各族、各国、各地区和各社群之间的文化异同,以求发现文化的共同规律和个别文化的模式。弗雷泽的《金枝》不仅使许多古希腊罗马神话的本质和来源大白于天下,而且揭示出一个在西方文化和文学中极为普遍的重要原型—神(耶稣基督)的死而复生,所以它虽然是一部研究原始信仰和巫术活动的科学著作,但却成为原型批评的奠基之作;以容格为代表的分析心理学是原型批评理论的重要来源之一。容格修正了弗洛伊德的里比多主张,它不再仅仅是性欲本能的代称,还是神话、民间传说、童话的永恒母题,艺术创作的根本动力。针对个体无意识理论提出了集体无意识学说,无意识心理中不仅有个人自童年起的经验,而且还积存着许多原始的祖先的经验。研究这些内容使容格转向神话、民间文学,从精神医学转向了人类学的广泛对象。容格所阐发的原型概念是现代文艺学中的重要术语,他的论著也被奉为原型批评的经典文献;与弗雷泽和容格的理论相比,卡西尔的象征形式哲学对原型的批评贡献是间接的较晚的。他认为人是象征符号动物,即人类精神文化的所有具体形式—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哲学等等,无一不是象征活动所创造的产品,他的影响在于几乎所有的有代表性的原型批评家的著作里都可以看到他的神话观的印迹。
    4[加]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再版译序》,陈慧、袁宪军、吴伟仁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5叶舒宪选编:《神话—原型批评》,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3页。
    1叶舒宪选编:《神话—原型批评》,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4页。
    2程金城:《原型批判与重释》,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3[瑞士]荣格:《心理学与文学》,冯川、苏克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53-54页。
    4叶舒宪选编:《神话—原型批评》,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16-217页。
    5[美]魏伯·司各特编著:《西方文艺批评的五种模式》,蓝仁哲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年版,第170页。
    6[加]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再版译序》,陈慧、袁宪军、吴伟仁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6-7页。
    7[加]诺思罗普·《批评的解剖》,弗莱:陈慧、袁宪军、吴伟仁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42页。
    8叶舒宪选编:《神话—原型批评》,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6页。
    1胡志毅:《神话与仪式:戏剧的原型阐释》,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35页。
    2叶舒宪选编:《神话—原型批评》,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2页。
    3[瑞士]荣格:《心理学与文学》,冯川、苏克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54页。
    4[美]雷·韦勒克、奥·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邢培明、陈圣生、李哲明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06页。
    5[加]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陈慧、袁宪军、吴伟仁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530页。
    6刘守华:《故事学纲要》,武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7页。
    7叶舒宪选编:《神话—原型批评》,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1页,第13页。
    8王宪昭《中国民族神话母题研究》[博士论文] ,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第2-3页(括号中的说明原为注释)。内容角度的界定:“关于神祗和英雄的故事、传说。”([苏]鲍特文尼克、科甘编著《神话辞典》)“神话是指文学尚未发生的时代,由后人所记述而成的史前人或原始人中长期流传的一种神奇故事。”(朱狄《原始文化研究》)“神话中往往包含着宗教和历史的事实,两者不是分离而是同一的。”([德]巴霍芬《神话、宗教和母权》朱狄《原始文化研究》);创作角度的界定:“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神话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是远古时代的人民所创造的反映自然界、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形态的具有高度幻想性的故事。”(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综合角度的界定:“神话是人类共同体(氏族、部落、民族等)在氏族时代以原始思维为基础,将自然现象和人类生活不自觉地形象化、人格化,从而集体创造,代代相承的一种以超自然神灵为主角,象征着特定群体的神圣信仰的语言艺术。”(陈建宪《神话解读》)“神话是反映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的故事和传说。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且由
    于古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矛盾、变化,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拟人化的产物。神话往往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理想的追求。古代希腊神话对欧洲文学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中国神话极为丰富,许多神话保存在古代著作中,如《山海经》、《淮南子》等。历代创作中,模拟神话、假借传说中的神反映现实或讽喻现实的作品,通常也称神话。”(《辞海·神话》)“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1杨丽娟:《“原型”概念新释》,《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6期,第115-116页。
    2[加]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陈慧、袁宪军、吴伟仁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530页。
    3陈惇、孙景尧、谢天振主编:《比较文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17页。
    4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结构形态论析》,《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9月,第48页。
    5陈淳、孙景尧、谢天振主编:《比较文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20页。
    6[加]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陈慧、袁宪军、吴伟仁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528页。
    7[美]雷·韦勒克、奥·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邢培明、陈圣生、李哲明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01页。
    1[瑞士]荣格:《心理学与文学》,冯川、苏克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20-121页。
    2冯川:《神话人格》,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85-86页,第103页。
    3[美]雷·韦勒克、奥·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邢培明、陈圣生、李哲明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04页。
    4陈淳、孙景尧、谢天振主编:《比较文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13页。
    5陈淳、孙景尧、谢天振主编:《比较文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17-118页。
    6杨经建:《乱伦母题与中外叙事文学》,《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第4期,第60页。
    7叶舒宪选编:《神话—原型批评·代序》,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3页。
    
    1叶舒宪选编:《神话—原型批评·代序》,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3-35页。
    2叶舒宪选编:《神话—原型批评·代序》,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3页。
    3叶舒宪选编:《神话—原型批评·代序》,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2-13页。
    
    1程金城:《原型批判与重释》,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33-340页。
    2田美丽:《中国现代戏剧原型阐释》[博士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第1-2页。
    1葛红兵、朱立冬编:《王朔研究资料》,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541-568页,第569页。
    2陈东林、张景然、凉源:《琼瑶作品批判》,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3顾晓鸣:《透视琼瑶的世界》,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4王基国、余学芳编著:《爱情教母琼瑶》,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覃贤茂:《梁凤仪传》,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叶舒宪:《高唐神女与维纳斯—中西文化中的爱与美主题》,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08-315页。
     1吴趼人:《恨海》,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2页。
    1范伯群:《建立生态平衡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汤哲声:《流行百年—中国流行小说经典》,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33-34页。
     1汤哲声:《流行百年—中国流行小说经典》,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1汤哲声:《流行百年—中国流行小说经典·代序》,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7-8页。
     1童庆炳:《文学概论新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63-64页。
     1[加]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陈慧、袁宪军、吴伟仁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42页。
    1参见徐天民:《现代性科学对人类性现象的若干探讨》,《中国性科学》2004年7月,第1-2页。
    2[英]霭理士:《性心理学》,潘光旦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5页。
    3[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性欲三论》,赵蕾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3页。
    4李小江:《女性/性别学术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2页。
    5潘绥铭认为,sex即性,sexuality在英文中,它的意思是“具有性的性质的事物”,是对于生物学意义的“性”(sex)的扩展。它强调的是“性”在社会、文化、心理、行为、人际关系和社会性别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现实形态或者存在状况。例如,从一而终者与拈花惹草者,无论他们的“性”在生物学意义上多么相同,两者的“性存在”则大相径庭。潘绥铭:《社会对于个人行为的作用—以“多伴侣性行为”的调查分析为例》,《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第140页。
    6李小江:《女性/性别学术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3页。
    7潘绥铭:《社会对于个人行为的作用——以“多伴侣性行为”的调查分析为例》,《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第149页。
    8参见徐天民关于性商SQ的界定。徐天民:《现代性科学对人类性现象的若干探讨》,《中国性科学》2004年7月,第2-3页。
    9“20世纪中国的生命行程也有相同的轨迹,由于与‘五四’文化革命的激情遇合,将性爱题材文学提升到文学正统地位,而与后来的革命行程的疏离,也使自己的价值消解,失却用武之地。将20世纪上半叶作为终结点,40年代的精神分析学与性爱题材文学理论批评处于一种自足关联状态,关心文学本体远胜过关心文学功能,自足研究代替了使命研究。这是十分有意味的。”毛正天:《20世纪中国性爱文学理论与批评论纲》(上),《求索》2002.5,第174页。
    1[美]凯特·米利特:《性的政治》,钟良明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36页。
    2[保]瓦希列夫:《解读情爱》,杨东雄译,喀什:维吾尔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3高小康:《大众的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138页。
    4叶舒宪:《高唐神女与维纳斯—中西文化中的爱与美主题》,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53-359页。
    5世界各古老文明中的爱与美女神:古希腊的阿弗洛狄忒,古罗马的维纳斯,巴比伦的易士塔,苏美尔的印南娜,印度的吉祥天女和乌尔伐希,北欧的佛利夏,阿卡德的阿斯塔忒或巴拉斯,埃及的哈托尔,波斯的阿娜希塔。中国文化中没有一位像阿弗洛狄忒那样以裸体女性的健美形象为后人赞美的爱神形象,却有着潜隐在高唐云雨之中的巫山神女的悠久传说,她便是我们这个民族中隐形和幻化了的爱与美女神。叶舒宪:《高唐神女与维纳斯—中西文化中的爱与美主题》,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24-325页,第328页。
    6叶舒宪:《高唐神女与维纳斯—中西文化中的爱与美主题》,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35-336页。
    
    1赵树勤:《当代女性爱欲书写的历史演变及其审美特征》,《中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2期,第62页。
    2高小康:《大众的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147页。
     1赵毅衡:《惟一者虹影,与她的神》,虹影:《K》,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2002年版,第226页。
    1俞咏文:《失落在空谷幽兰边的情爱》,虹影:《K》,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249页。
    2[美]凯瑟琳·巴里:《被奴役的性》,晓征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8页。
    3[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全译本),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58页。
    4[美]贺萧:《危险的愉悦—20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与现代性》,韩敏中、盛宁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86页。
    1《封杀网络狐妖?木子美事件引发七大民间批判》,http://news.tom.com/1006/20031120-473774.html
    2木子美:《遗情书》,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3年版,封底。
    3毛正天:《中国现代性爱文学性爱分离的文化选择—精神分析学与中国20世纪性爱文学研究之五》,《求索》2003.3,第187-190页。
    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页。
    2参见徐仲佳:《性爱问题:20年代中国小说的现代性阐释》[博士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第7页。另外,徐仲佳认为现代文学中明确强烈地提出性爱一致的主张的作家是张资平,参见他的《新道德的描摹与建构—张资平性爱小说新探》,《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
    3叶舒宪:《高唐神女与维纳斯—中西文化中的爱与美主题》,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4页。
    4[英]德斯蒙德·莫里斯:《人类动物园》,刘文荣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年版,第72-111页。
    5叶舒宪:《高唐神女与维纳斯—中西文化中的爱与美主题》,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43页。
    1李小江:《女性/性别的学术问题》,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0页。
    2[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全译本),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45页。
    3[美]凯瑟琳·巴里:《被奴役的性》,晓征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页。
    4[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全译本),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58页。
    5茅盾:《中国文学内的性欲描写》,茅盾等著、张国兴编:《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性描写》,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28-29页。
    6[法]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佘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8页。
    1《关于<糖>之二·糖》,棉棉:《每个好孩子都有糖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版。
    2粲然、丁尘馨:《专访女作家虹影“爱写作就像爱男人”》,《新闻周刊》2004.02,第60页。
    3九丹:《乌鸦·前言》,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4所谓的妓女文学在本文被列入主动将爱与性分离的内容里。
    5[美]波斯纳:《性与理性》,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79-482页。
    6这种转变对有些人而言是顺畅的,轻松的,而对相当多的人来说,却是艰难的,甚至是痛苦的。因为它迫使人们不得不放弃千百年来遵循已久、约定俗成并加倍珍视的价值观念和伦理原则,而面对陌生的制度环境和崭新的法律理念。高晓玲:《论贞操权的民法保护》[硕士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第6页。
    7中国当代文学在性爱文本上呈现出三个文本交替出现的历时性发展态势:改革开放前的性爱/政治文本,性爱成为“革命”的附丽;新时期思想解放后的性爱/道德(伦理)文本,重“情”而轻“欲”,以“情”代“性”;
    20世纪90年代后的性爱/自然文本,开始对两性关系作自然人性的探索。这三个文本的交替出现,是历史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周博宁:《爱与欲的变奏—当代文学性爱文本的历时性分析》,《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3年3月,第14页。
    8[美]波斯纳:《性与理性》,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3页。
    1[美]贺萧:《危险的愉悦20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与现代性》,韩敏中、盛宁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86页。
    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3 http://news.qq.com/a/20061008/000342.htm所谓下半身写作,指的是一种坚决的形而下状态。所谓下半身写作,指的是一种诗歌写作的贴肉状态,就是你写的诗与你的肉体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所谓下半身写作,追求的是一种肉体的在场感。注意,是肉体而不是身体,是下半身而不是整个身体。因为我们的身体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传统、文化、知识等外在之物异化了,污染了,它已经不纯粹了。而强调下半身写作的意义,首先意味着对于诗歌写作中上半身因素的清除,上半身的东西包括知识、文化、传统、诗意、抒情、哲理、思考、承担、使命、大师等等。坚持下半身写作的诗人叫下半身诗人。
    4赵树勤:《当代女性爱欲书写的历史演变及其审美特征》,《中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2期,第62页。
    5埃莱娜·西苏:《美杜莎的笑声》,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01页。
    6《自杀病学》对性乱的定义是人类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性行为异常,是社会的越轨行为,包括男色(男性同性恋)、冶游和乱交。何兆雄编著:《自杀病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年版,第688-689页。乱交即淫乱,指婚前或婚外多性伴的性行为。不过这个定义还不够准确,至少女性同性恋没有被包括进去,这也是女性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异常。
    7“边缘性自杀有两大类;慢性自杀和变性自杀;慢性自杀如吸烟、吸毒、酗酒、性乱以及糖尿病人不注意控制饮食等。”何兆雄编著:《自杀病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年版,第653页。
    8潘绥铭:《社会对于个人行为的作用——以“多伴侣性行为”的调查分析为例》,《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第147页。
    1婚前性容忍度。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所做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青年对婚前性行为的开放度有所增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青少年对婚前性行为持宽容态度的比例为54.08%,而在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人中,这一比例高达75.3%。潘绥铭(1995)对北京高校所做的一次随机抽样调查发现,制约学生婚前性接触的主要原因是“双方感情还没有发展到那一步”的占37.4%,其次是“害怕各种后果”的有20.3%,认为“不符合道德”的仅占4.7%。据此,他认为无论怎样强化学生的道德观,也只能对二十分之一的人起作用。性意识、性态度趋向多元、开放,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青年的婚前性容忍度明显较低,女性尤其如此,况且理解或容忍他人性“出轨”与自己付诸于性实践(或坦陈自己的性经历或同居)还有相当距离。徐安琪:《未婚青年性态度与性行为的最新报告》,《青年研究》2003年第7期,第14-15页。
    2潘绥铭:《社会对于个人行为的作用—以“多伴侣性行为”的调查分析为例》,《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第150页。
    3《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092页。
    4《说文》色,颜气也。色的释义之一,女色。指美貌的女性。《书五子之歌》:“内作色荒,外作禽荒。”孔传:“色,女色。”孔颖达疏:“女有美色,男子悦之,经传通谓女人为色。”《淮南子·俶真》:“声色不能淫也。”唐白居易《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也指妇女的姿容。《论语学而》:“贤贤易色。”《水浒全传》第五十一回“雷横坐在上面看那妇人时,果然是色艺双绝。”《汉语大字典》(缩印本),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1279-1280页。
    5男性色相的存在、作用和影响客观的存在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但并不被强调,因为传统社会衡量男性的标准并非容貌。整个封建社会,男性间的同性恋非常普遍,男色常常凭借帝王的宠爱而权倾朝野,与强调宗室家庭的异性恋并存,到明清时期,理学禁欲主义使男风极盛。除了同性恋所欣赏的男色之美,还有魏晋时期,男性一度以皮肤细嫩为时尚,但因为多用有毒药品,对身体损害很大。唐开科举以来,对男性的形貌极其重视,样貌丑的人不能做官。中国历史上的美男子也很多,家喻户晓的有掷果盈车的潘安,有才漂亮而且好色的宋玉,貌美善战的北魏兰陵王,魏晋时期因为长得太美被活活看杀的王介卫。还有文学作品中的吕布、关公、诸葛亮等许多俊男,留下了无数典故传说令后人怀想。
    1中国男性对女性色相的偏好还表现在对女性的小脚的热衷,三寸金莲有着明确的性含义。女人的脚越小,走起路来就越不稳,凌波微步,更显出女人举止的温柔和柔弱风韵。
    2[清]李渔:《闲情偶寄·卷三·态度》,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6年版,第11页。
    3叶舒宪:《高唐神女与维纳斯—中西文化中的爱与美主题》,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08页。
    1纪永贵:《嫦娥奔月的寓意分析》,《民间文学论坛》1998年第3期,第42-43页。
    2“只有一个孤独的影子,她,倚在栏杆上;她的眼,才从青春之梦里醒过来的眼还带着些朦胧睡意,望着这发狂似的世界,茫然地像不解这人生的谜。她是时代的落伍者了,在青年的温馨的世界中,她在无形中已被摈弃了。她再没有这资格,心情,来追随那些站立时代前面的人们了!在甜梦初醒的时候,她所有的惟有空虚、怅惘;怅惘自己的黄金时代的遗失。”“‘黄卷青灯,美人迟暮,千古一辙’。她心里千回百转的想,接着,一滴冷的泪珠流到冷的嘴唇上,封住了想说话又说不出的颤动着的口。”张爱玲:《迟暮》,金宏达、于青编:《张爱玲文集·迟暮》第四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2页。
     1琼瑶小说《鬼丈夫》和《禁门》大同小异。
    1《汉语大字典》(缩印本),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1280页。
    2叶舒宪:《高唐神女与维纳斯—中西文化中的爱与美主题》,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02页。
    3吴光正:《中国古代小说的原型与母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1-22页。
    4《说文》:“美,甘也。从羊从大。”释义二,形貌好看。《诗·邶风·静女》:“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胎。”《汉语大字典》(缩印本),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1302页。
    1[清]秀水徐震秋涛:《美人谱》,《从书集成汇编·子部》第97册,上海:上海书店,第321页。
    2张明高、范桥编:《林语堂文选·吾国吾民》(下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版,第180页。
    3荣格用原型意象来描述原型将自身呈现给意识的形式。但是荣格也一直努力区分原型与原型意象的不同。原型本身是无意识的,我们的意识无从认识它;但是可以通过原型意象,来理解原形的存在及其意义。于是我们可以把原型意象看做是原型的象征性表现。通过其表现以及表现的象征,我们就可以认识原型。申荷永:《荣格与分析心理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9页。
    4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了“光环效应”也叫晕轮效应这一概念。他认为在对人知觉的时候,人们常常喜欢从好或坏的局部印象出发,扩散出全部好或坏的整体印象,就像刮风天气之前晚间月亮周围的大园环(即月晕或晕轮)是月亮光的扩大化或泛化一样,故称之为晕轮效应。http://www.cpyz.org.cn/psychology/qikan/qikan02.htm《心理期刊》。
    1[英]休谟:《人性论》(下册),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34页。
    2叶舒宪:《高唐神女与维纳斯—中西文化中的爱与美主题》,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33页。
    3[保]瓦希列夫:《解读情爱》,杨东雄译,喀什:维吾尔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111页。
    4[英]休谟:《人性论》(下册),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32-434页。
    1叶舒宪:《高唐神女与维纳斯—中西文化中的爱与美主题》,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74页。
    2程郁:《民国时期妾的法律地位及其变迁》,《史林》2002年第2期,第74-83页。
    3媒:媒人;禖:古代求子的祭祀。《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862页。在所引用的研究材料中,“高媒神”与“高禖神”常混用,见本页注5。
    4《周礼·春官·大司乐》“凡六乐者,一变而致羽物及川泽之祗;再变而致裸物及山林之祇;三变而致鳞物及丘陵之祇;四变而致毛物及坟衍之祇;五变而致介物及土祇;六变而致象物及天神。”《史记·五帝本纪》黄帝“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这六种动物就是不同氏族的图腾。《山海经》“青丘之国有狐九尾,德至乃来。”《古本竹书纪年·山海经·海外东经·注》“柏杼子征于东海,及三寿,得一狐九尾。”《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记载,禹为了治水三十未娶,到涂山时,看到了九尾狐,传说见到九尾白狐就会做帝王,谁娶了涂山的女子,就可以家道兴旺,禹娶了涂山的女子娇,后来果真做了帝王。《聊斋志异·青凤》中的狐精自称是涂山氏的后代。《宋书·符瑞中》“白狐,王者仁智则至。”《太平广记·狐一》“瑞应九尾狐者,神兽也。”《太平广记·朝野佥载》“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神。房中祭祀以乞恩,食饮与人同之,事者非一主。”唐代社会,狐的民间地位极高当时有谚曰:“无狐魅,不成村。”明清时,狐还被称为守印大仙,是其祥瑞功能的一个延伸。
    5陈宏:《狐狸精原型的文化阐释》,《北方论丛》1995年第2期,第39页。
    6女娲被视为中国媒人的鼻祖,古代先民处于混乱的群婚状态,有史为证,《淮南子·本经训》记载:“男女群居杂处无二别”。《列子·汤问》中记载:“男女杂游,不媒不聘”。女娲与伏羲结婚,开创了一夫一妻制,被后人奉为高禖神,《路史·后纪·二》中记载:“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禖,因置婚姻。”“以其(女娲)载禖,是以后世有国,是祀为皋禖之神。”另一说则也认狐为高禖神,参见陈宏:《狐狸精原型的文化阐释》,《北方论丛》1995年第2期,第38页。
    7陈宏:《狐狸精原型的文化阐释》,《北方论丛》1995年第2期,第38页。
    1关于狐的美貌描写,文学史上俯拾皆是,仅《聊斋志异》,许多狐女都是绝色。“女郎亦炫妆出,姿容绝俗。”(《聊斋志异·萧七》)“审顾之,弱态生娇,秋波流慧,人间无其丽也。”(《聊斋志异·青凤》)
    2东汉许慎《说文》“狐,妖兽,鬼所乘也。”晋郭璞《玄中记》“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或为丈夫与女人交接,能知千里外事,善蛊魅,使人迷惑失智。千岁即与天通,为天狐。”《搜神记·卷十八》中《名山记》曰:“狐者,先古之淫妇也,其名曰‘阿紫’,化而为狐。故其怪多自称‘阿紫’。”《太平广记·狐五》“狐口中媚珠,若能得之,当为天下所爱。”唐白居易《新乐府·古冢狐》“忽然一笑千万态,见者十人八九迷。”宋代罗愿《尔雅翼·释兽四》曰:“狐,妖兽……说者以为先古淫妇所化,善为魅惑人,或称狐媚。”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卷四十八《狐狸》“愈久便能变化,遂与民间男女相淫乱,各寻其雌雄以合,且善摄财物,以益主其所私者,死复移他室,人亦不甚怪也。”
    3其实表达男性对女性的这种既怕又爱心态的作品不仅仅局限于狐媚,除了狐狸,还常把女性比作毒蛇或其它令人恐惧的妖怪,这些异类最大的特征就是以色惑人以色害人。《西湖三塔记》公子奚宣赞路遇的美妇原来是一条白蛇,《白蛇传》许仙对白素贞的心理最为典型,男性对女性既怕又爱的态度鲜明。
    1比如《聊斋志异》中不少狐精就是专门采补修炼的,《胡四姐》中的四姐、《伏狐》和《荷花三娘子》中无名的狐女等。
    2叶舒宪:《高唐神女与维纳斯—中西文化中的爱与美主题》,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34页。
    1袁国兴:《潘金莲母题发展及其当代命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第52-59页。
    2李小江:《女性/性别学术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22页。
    1《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596页。
    2贞节:1.坚贞的节操。2.封建礼教所提倡的女子不失身、不改嫁的道德;贞洁:指妇女在节操上没有污点;贞烈:封建礼教中指妇女坚守贞操,宁死不屈。《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596页。贞:坚定不移,多指意志或操守。旧称女子未许嫁曰贞。旧称妇女贞节。《说文》“贞,卜问也。”节:节操,气节。《说文》“节,竹约也。”烈:刚正忠义。《说文》“烈,火猛也。”《汉语大词典》,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1508页,第1241页,第922页。
    3贞的含义起初极少与女子联系在一起。除了用作占卜外,在包括周易在内的先秦典籍中,还有许多其他意思。其一指“易”卦的下体,即下三爻。其二指女子未许嫁。其三,贞,正也,不失其宜,开通和谐。其四,坚定不移,多指意志或操守。私有制确立,一夫一妻制形成以后,社会对提出了女子贞的要求,并日益坚固,贞逐渐被释义成贞操、贞节,专指女性对男性的贞,其它意思退居其次。章义和、陈春雷:《贞节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9页。
    4《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89页。
    5此语参考了潘绥铭“贞操观”中关于女性恐惧失贞的原因的论述分析。潘绥铭、杨蕊:《性爱十年:全国大学生性行为的追踪调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50页。
    6[英]罗宾·贝克:《未来的性—原始冲动与未来技术的交融》,庞秀成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1章义和、陈春雷:《贞节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54页。
    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页。
    3[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全译本),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47页。
    4《韩非》“三纲”,《周易·恒卦》“六五,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易?象传》“妇人贞吉,从一而终也。”汉班昭《女诫》“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开女性作茧自缚之先河,不仅受到首肯,且趋之若鹜者众。唐宋若莘《女论语》唐太宗长孙皇后《女则》,唐侯莫陈邈太太郑氏《女孝经》,明成祖仁孝文皇后《内训》等均是教训女性要甘守女德,将贞节归结为女性生命之本。
    5《坟·我之节烈观》,《鲁迅选集》第二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188页。
    6[美]波斯纳:《性与理性》,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2页。
    7本节关于历代对贞节的法律和褒奖制度综述了章义和、陈春雷的《贞节史》之《第三章第一节关于贞节的法律规定》和《第三章第二节历代对贞节的旌表》。章义和、陈春雷:《贞节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33-156页。11914年3月12日《褒扬条例》,《政府公报》第二十四册(影印本),上海:上海书店,第332-334页。
    2[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全译本),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45-147页。
    3[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全译本),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48页。
    4常被人提起的比较有名的事例如,汉平阳公主丈夫死后,然后看中大将军卫青,并与之结婚;汉代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私奔,当街卖酒被传为美谈;苏武出使匈奴后,妻子就改嫁了;曹魏时期的蔡文姬、唐韩愈的女儿都嫁过两次;武则天、杨玉环都是先后嫁过两位皇帝;南宋才女唐琬被大诗人陆游休掉之后另嫁他人。
    5“二十四史”《烈女传》中所及的贞节女,《元史》以上没有超过60人的,其中《宋史》记的最多也只有55位。《元史》是明朝人宋濂撰修的,因明代人极力提倡贞节,他所搜罗的节烈事就较多,记载了187位。明代对当朝妇女的贞节行为,实录和志书多予以记录。到清朝修史时,见到女性守贞尽节的材料有万余例,撰其尤者,《明史》录存了308位,成为举国上下母诫其女、婆诲其媳的根本内容,宣扬贞节的舆论甚嚣尘上。李奉戬:《明清小说中的妓女与爱情贞节》,《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2期,第20-21页。
    6第三十九回,乌鸡国国王被如来差来的狮精推入井中,狮精做了三年假国王。孙悟空认为“但只这三宫娘娘,与他同眠同起,点污了她的身体,坏了多少纲常伦理,”非要将其打死,直到菩萨告知狮精是被骟过的,才放过他。第七十回朱紫国的金圣皇后,被妖精抢走之日就有一个神仙赐她一件五彩仙衣,穿了那衣服浑身都生了针刺,使妖怪不能近她的身。[明]吴承恩:《西游记》,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300-301页,第534页。
    1《坟·我之节烈观》,《鲁迅选集》第二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184页。
    2胡适:《胡适经典文存》,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0页,第265页。
    3《新青年》第四卷(影印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386-394页。
    4李洪宽编、周作人著:《性爱的新文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9页,第124页,第282页。
    5《李大钊文集》(3),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8页,第140页,第100页,第140页。
    6戚谢美、邵祖德编:《陈独秀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9页。
    1潘绥铭:《中国性现状》,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2英国性学家霭理士解释了为什么在长期的禁欲之后会爆发性的放纵。“贞节一旦变相而成强制绝欲以后,它就成为不自然的了,也就不成其为一种德操,并且也不再有什么实际的效用。”“所以到了近代,在西洋社会里,这种不自然的性的藩篱一旦撤除或破败以后,许多人的性活动便往往走上另一极端,不但把纵欲和乱交看作一个理想,并且真把这种理想见诸行事;他们不了解这样一个极端是一样的不自然,一样的要不得。”他仍然肯定贞节的价值。“它终究是一个值得怀抱的德操。这一德操也是万不可少的,为了培植性功能的活力,我们少不得它,为了维护做人的庄严,我们也不能没有它。此外,对于可以增进幸福的恋爱的艺术,它也正复是一个很大的要素。”[英]霭理士:《性心理学》,潘光旦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10-411页。
    3何兆雄编著:《自杀病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年版,第409页。
    4“昔有妇以贞节被旌,寿八十余,临殁,召其子媳至前,属曰:‘吾今日知免矣。倘家门不幸,有少而寡者,必速嫁,毋守。节妇非容易事也’因出左手示之,掌心有大疤,乃少时中夜心动,以手拍案自忍,误触烛红,贯其掌,家人从未知之。然则趁情热时,结此一般好局,不亦善乎!”[明]冯梦龙:《情史·情贞类·惠士玄妻》,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8页。
    1[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全译本),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47页。
    2茅盾(原题沈雁冰)主编:《小说月报》第12卷第1号,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1年版。
    1[明]名教中人编次、廖祖灿点校:《好逑传》,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2高晓玲:《论贞操权的民法保护》[硕士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第6页。“3台湾学者史尚宽认为,不为婚姻外之性交,为良好之操行,遵守此操行,谓之贞操。广义言之,不独女子有贞操,男子也有贞操,然男子贞操,不如女子之重要。我国学者基本上持此说,认为贞操是不为婚姻外性交的操行,贞操是对男女双方的共同要求。另一种观点为英美法国家所主张,英美法国家对贞操的定义与大陆法国家不同,在英美国家,贞操(Chastity)是指一种不为非法性交的性的纯洁状态。”马强:《试论贞操权》,《法律科学》2002年第5期,第61页。
    1[英]霭理士:《性心理学》,潘光旦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08页。
    2[英]霭理士:《性心理学》,潘光旦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07页。
    3胡适:《人生大策略》,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245页。
    4庐隐:《东京小品·那个怯弱的女人》,范桥、叶子编:《庐隐散文》,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版,第117-118页。
    5许多调查报告的结论显示,贞操观虽然在淡化,但仍为年轻人所重视。大学生总体上对性道德持肯定态度。大学生的性行为道德观念由“贞操、感情、自愿、责任、忠诚”五个因素组成。对“贞操”的认同程度,来自大城市的学生显著低于来自其它地区的大学生。而来自大、中城市的学生比来自农村的学生更强调“责任”。刘电芝、莫秀锋、阳泽、胥兴春:《当代大学生性道德价值取向调查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年第3期,第73页。多数大学生认为贞操不仅仅是针对女性的要求,也是对男女双方的共同要求,表明大学生在婚姻道德关系上的平等观念已占主导地位。无论是对童贞还是对婚姻忠贞的态度,女大学生较男大学生保守,她们看重两性的纯洁,珍视自己的贞操,农村女大学生更为显著。叶丽红、高亚兵、骆伯巍:《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年第15卷第3期,第9页。以上海和成都20-30岁的未婚青年为调查对象,结论是贞操观及其双重标准趋向淡化,但肯定贞操价值的仍多于否定者。对女性贞操单向苛求弱化,但未呈现对贞操不屑一顾甚至将贞操扔进历史垃圾堆的价值取向。徐安琪:《未婚青年性态度与性行为的最新报告》,《青年研究》2003年第7期,第21页。
    1熊笃:《从<三国演义>看传统“妇道”的变迁》,《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第49-50页。
    1[荷兰]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63页。
    1参见张中载:《<灰姑娘>,拿女人的鞋与脚作文章》,《外国文学》2003年第5期第98页;何肖:《“灰姑娘”故事中人类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11月,第58页。
    2何肖:《“灰姑娘”故事中人类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11月,第58页。
    3刘晓春:《灰姑娘故事及其世界性意义》,《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春之卷,第97页。
    1张中载:《<灰姑娘>,拿女人的鞋与脚作文章》,《外国文学》2003第5期,第98页。
    2我国诸多学者认为中国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中《叶限》为中国版的《灰姑娘》,成文时间也较早-公元九世纪,比西方的灰姑娘故事成文时间早近千年。欧洲版的灰姑娘是生母或女巫相助,《叶限》中叶限是神鱼相助才使她得到参加峒节(广西少数民族的一种节日聚会)的翠衣金履,然后在峒节上被后母认出,逃回家时失鞋一只,被人拾到卖给陀汗,陀汗以鞋验婚,终成良缘。刘晓春在他的《灰姑娘故事的中国原型及其世界性意义》(《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春之卷)一文中,对灰姑娘故事在中国的分布状况、发展与演变做了详实的论述,灰姑娘原型普遍存在于南方少数民族的民间故事中,灰姑娘的三大母题是神鱼相助,峒节奇缘,以鞋验婚。还有一些研究是针对灰姑娘故事在中国某个时期某个地区的发展变化及与域外的交流展开的,如农学冠:《唐代僚女嫁陀汗—从中越灰姑娘故事看国际文化交流》,《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5年2月;农学冠:《论骆越文化孕育的灰姑娘故事》,《广西民族研究》1998年第4期;刘魁立:《中国蛇郎故事类型研究》,《民间文学论坛》1998年第1期等论文。
    3参见农学冠对《叶限》中土人、吴洞的分析。农学冠:《唐代僚女嫁陀汗—从中越灰姑娘故事看国际文化交流》,《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5年2月,第83页。
    4陈玉平:《“灰姑娘”角色的成年礼内涵—对“灰姑娘型”故事的一种解读》,《民族文学研究》1998.1,第58-59页。
    1[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全译本),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17页。
     1《<灰姑娘>的符号学释读》,[法]尤瑟夫·库尔泰:《叙述与话语符号学》,怀宇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62页。
    1此观点参考了《第四章美貌与权力》,徐艳蕊:《好莱坞的灰姑娘梦与性别认同》[硕士论文] ,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第45-53页。
    2李格美、陈平俊:《女性心理学》,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第141页。
    3根据变体的不同,“灰姑娘去参加舞会”(去做“弥撒”)的次数不同,有的是一次,有的是两次,还有的是三次。在此语序出现两次和三次的情况里,后一个晚上比前一个晚上“打扮”漂亮,后一个星期日比前一个星期日“打扮”漂亮,而且与此有关的是,“吸引力”也就越来越大:头一个晚上,灰姑娘穿着棕色衣服,第二个晚上她穿着银白色衣服,第三个晚上她浑身都是金饰玉佩(变体34);在其他变体中(变体5、6、29),并且根据这种相同的图式,她的衣服相继呈星光色、月光色、阳光色。这种升级(在民间故事中是很多的,尤其是在考验平面上)标志着爱情合取的加强或(王子的)想要结婚的强化。[法]尤瑟夫·库尔泰:《叙述与话语符号学》,怀宇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45页。
     1[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58-159页。
     1李格美、陈平俊:《女性心理学》,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第230页,第246-247页。
    1徐艳蕊:《好莱坞的灰姑娘梦与性别认同》[硕士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第18页。
    2《漂亮女人》(pretty woman)美国塔奇斯通影片公司1990年出品,本片获第63届(1990年度)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演员提名;第48届(1990年度)金球奖最佳喜剧片女演员奖。影片讲的是纽约一家大公司的总裁,英俊潇洒的百万富翁爱德华去好莱坞谈生意迷了路,向街头妓女维维安问路,后又雇她做了六天女秘书,结果共浴爱河的爱情故事(徐艳蕊《好莱坞的灰姑娘梦与性别认同》第四章美貌与权力[硕士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第19页)。《嫁个有钱人》(Marry a Rich Man)香港嘉禾公司2002年出品的贺岁喜剧。讲述一个平凡、年轻、漂亮的女孩阿眯按照流行书籍《玻璃鞋》中所介绍的深入浅出的程式来扮一个灰姑娘,希望通过灰姑娘式的美貌找到一个有钱人,晋身上层社会。她搭乘头等机舱,认识了一个“有钱人”,但对方却是一个想借此机会找一个富有女性的平凡男人。最后历经曲折,两个平凡男女走到了一起。故事虽然强调平凡爱情的幸福,阿眯患上灰姑娘综合症倒是显而易见的。《Ever After》(《童话情真》)美国福克斯公司1998年出品,16世纪,女主角丹妮尔有着和灰姑娘类似的家庭背景,钟爱她的父亲死后,与继母和她的两个女儿共住成为仆人,后来成为王后。
    3河云:《欧洲王子们的“灰姑娘”情结》,《决策与信息》2004年第3期,第57-58页。
    1据统计,世界上有三十七个版本的《白雪公主》,欧洲是最集中的地区。早期,意大利有巴西莱(Giambattista Basile,1575-1632)的《小女奴》(The Young Slave)、民间传说《玛利亚、邪恶的继母和七个强盗》(Maria,the Wicked Stepmother, and the Seven Robbers)以及《水晶棺》(the Crystal Casket),苏格兰有《金树和银树》(Gold-Tree and Silver-Tree),瑞士有《七个小矮人之死》(Death of the Seven Dwarfs)等。法国著名童话作家夏尔·佩罗(Charles Perrault, 1682-1703)也曾改写过这个故事,但未将它收编于自己的故事集中。胡晓华《“皇后”和她的“女儿”—女性主义改写<白雪公主>》,《名作欣赏》2005年第16期第4页。
    2《格林童话》1812年发行了第一版,随后又陆续推出了第二版(1819年)、第三版(1837年)、第四版(1840年)、第五版(1843年)、第六版(1850年)、第七版(1857年)。杜燕萍:《童话教学中的精神分析诠释—看<白雪公主>中的伊赖克辍情结》,《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7月,第48页。
    3关于第一版及之后的改写情况参考了胡晓华:《“皇后”和她的“女儿”—女性主义改写<白雪公主>》,《名作欣赏》2005年第16期,第4-5页;杜燕萍:《童话教学中的精神分析诠释—看<白雪公主>中的伊赖克辍情结》,《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7月,第48-49页。
    4本文所参考的能够找到的论文基本上都是转述,至于出处和来源并没有注释,第一版原文很难找到,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名为《血淋淋的<格林童话>》,提到了《格林童话》的初始面目,仅做参考,http://bbs.fanci.cn/simple/index.php?t30124.html
    5本节的讨论以著者Grim, Bruder魏以新译述《格林童话全集》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三年版(1934年)为参考。《白雪公主》在该版本中名为《雪白儿》,讲一个王后生了一个美丽的女儿,不久就死了,国王又娶一个漂亮但嫉妒心极重的王后,她的魔镜一直告诉她,她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但在白雪公主长大成人后,魔镜告诉她白雪公主才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王后让猎人杀掉雪白儿,但猎人放了她,她逃到森林里,被七个小矮人收留。王后发现公主没有死后,先后化妆成卖丝带、卖梳子的老太婆来害白雪公主,但都被小矮人们救了过来,最后,她做了一个毒苹果,雪白儿咬了一口就昏死了。小矮人们把她放在一个水晶棺材里,王子路过看到了,要他们送给他,小矮人们同意了,搬动棺材时把雪白儿口中的毒苹果震了出来,她又复活了,和王子一起离开。继母听到魔镜告诉她邻国的小王子的王后最漂亮,赶去看,原来王后就是雪白儿,他们让她穿上被烧红了的铁鞋跳舞,并用锤子砸鞋,直到她死去。
     1从对上海图书馆馆藏书目的查阅来看,《格林童话》的最早版本为著者Grim, Bruder魏以新译述《格林童话全集》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三年版(1934年),之后,每个年代都有发行(1935,1947,1956,1959,1963,1979,1984,1985,1988,1993,1994,1998,1999,2001,2002,2003,2004,2005,2006),但80年代以前最少,90年代以后,尤其是2000年以来,每年都有不同版本面世。
     1[保加利亚]瓦希列夫:《解读爱情》,杨东雄译,喀什维吾尔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104页。
    
    
    苏建新:《才子佳人小说演变史研究·绪论》[博士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第3页。
    1程毅中:《唐代小说史话》,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262页。
    
    
    
    
    1陈文新、余来明:《<红楼梦>对人情小说传统的扬弃与超越》,《红楼梦学刊》二OO三年第三辑,第59页。
    2王兆胜:《<红楼梦>与20世纪中国文学》,《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第149-161页。
     1李小江:《女性/性别学术问题》,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
    1申荷永:《荣格与分析心理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60-64页。
    2杨雨:《中国男性文人气质柔化的社会心理渊源及其文学表现》,《文史哲》2004年第2期,第107页。
    3《坟》,《鲁迅选集》第二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210页。
    4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2页。
    5张泉选编:《梅娘:她的史境和她的作品》,张泉:《梅娘小说散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616-619页。
    6旧是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新是指主人公和丈夫曾在同一所高中就读,经常会遇见,并知道对方是自己的爱人。
    1汪义生:《文苑香雪海亦舒传》,北京:团结出版社2001年版,第257页。
    2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中国召开,她的作品在大陆得到了适时的介绍与引进,从此以精通财经、搏击商界、反败为胜为标志的女强人小说迅速风靡大陆,她的小说又被誉为商战小说。
    
    1[英]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妇女的屈从地位》,汪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66页。
    2李小江:《女性/性别学术问题》,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21页。
    1李小江:《女性/性别学术问题》,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5页。
    2[美]贺萧:《危险的愉悦—20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与现代性》,韩敏中、盛宁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04页。
    3琼瑶1988年来大陆省亲,先是授权作家出版社出版她的作品,期满后于1996年授权花城出版社出版《琼瑶全集》。参见琼瑶《写在花城出版社“琼瑶全集”之前》,《琼瑶全集·碧云天》,广州:花城出版社1996年版,第3-6页。
     1唐·白行简《李娃传》、唐·蒋防《霍小玉传》,袁闾琨、薛洪勣主编:《唐宋传奇总集·唐五代》(上、下册),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83页,第316页。
    1董乃强:《女巫和妓女的起源—兼向武舟先生求教》,《中国文学研究》1996年第2期,第93-94页。
    2孙逊、柳岳梅:《中国古代遇仙小说的历史演变》,《文学评论》1999年第2期,第67-75页。
    3叶舒宪:《高唐神女与维纳斯—中西文化中的爱与美主题》,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74页。
    4只有到1914年及1915年以后,在谈到卖淫现象时才开始普遍使用“妓女”“娼妓”“妓院”这些词。[法]安克强:《上海妓女—19-20世纪中国的卖淫与性》,袁燮铭、夏俊霞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76页。
    5妓。《说文》“妓,妇人小也。”释三,从事歌舞杂技表演的女艺人。《广韻纸韻》:“妓,女乐。”晋张华《轻薄篇》:“新声踚激楚,妙妓绝阳阿。”唐封演《封氏闻见记绳妓》:“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八月五日,御楼设绳妓。”《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二年》:“侯景取东宫妓数百,分给军士。”胡三省注:“妓,女乐也。”释四,人称卖淫的女子。元陈孚《真州》:“翠户妆营妓,红桥税海商。”鲁迅《<伪自由书>后记》:“一部分是简直去跳舞,去嫖妓。”伎。《说文》:“伎,与也。从人,支声。”释二,歌女;舞女。《后汉后仲长统传》“倡讴伎乐,列乎深堂。”唐刘禹锡《蜀先生庙》:“凄凉蜀故伎,来舞魏宫前。”亦泛指歌舞表演。《世说新语贤媛》:“谢公夫人惟诸婢,使在前作伎。”《南史宋废帝纪》“与左右作羌胡伎为乐。”《汉语大字典》(缩印本),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433页,第50页。
    6“香粉”这个词是一种传统的说法,在20世纪前的著述中被用来指高级妓女。对于高级妓女和普通妓女都用隐语来表示。[法]安克强:《上海妓女—19-20世纪中国的卖淫与性》,袁燮铭、夏俊霞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76页。
    7春字在汉语中有明确的性含义。
    8不少诗人都写过赞美、怀念妓女的诗词。“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遣怀》)“结伴归
    1[法]罗素:《婚姻与道德》,李惟远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120-121页。
    2《导言:卖淫和性—编史工作的回顾》,[法]安克强:袁燮铭、夏俊霞译,《上海妓女—19-20世纪中国的卖淫与性》,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3[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全译本),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07页。
    4[美]凯瑟琳·巴里:《被奴役的性》,晓征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0页。
    5[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全译本),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08- 509页。
    1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行政当局经常用的词不是“妓女”,而是“卖淫妇女”,后者强调的是行动,而不是一种本体的或职业的身份。著名的妇女问题研究者王行娟提供了另外一种解释。她认为“妓女”指持有从业执照的女人,其卖性活动是得到政府承认的合法行为。“卖淫妇女”意味着非法活动。[美]贺萧:《危险的愉悦20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与现代性》,韩敏中、盛宁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43页。
    2[法]安克强:《上海妓女—19-20世纪中国的卖淫与性》,袁燮铭、夏俊霞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23页。
    3邵雍:《中国近代妓女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88页。
    4[法]安克强:《上海妓女—19-20世纪中国的卖淫与性》,袁燮铭、夏俊霞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12页。
    5[法]安克强:袁燮铭、夏俊霞译,《上海妓女—19-20世纪中国的卖淫与性》,《导言:卖淫和性----编史工作的回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2[美]凯瑟琳·巴里:《被奴役的性》,晓征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5页。
    1[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全译本),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17页。
    2[美]贺萧:《危险的愉悦20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与现代性》,韩敏中、盛宁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87页。
    3[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全译本),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15页。
    4[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全译本),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45页。
     1帘青:《“奔者不禁”不是“结婚旅游”》,《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11月,第91-92页。
    2《周礼·地官·媒氏》中记载的“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书之。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陈戍国点校:《周礼·仪礼·礼仪》,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1989年版,第38页。
    2屈小强:《私奔·奇婚·抢亲—五花八门的奇异婚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43页,第164页,第162页。
    1纪德君、洪德雄:《明末拟话本小说中的贞节与情爱》,《四川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第93页。
     1黎明志:《简明婚姻史》,北京:群众出版社1989年版,第114页。
     1《五四文学运动之历史的意义》,《郁达夫文集》第六卷,广州:花城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3年版,第171页。
     1[明]冯梦龙:《情史·情化类·连理树》,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214页。[晋]干宝著、黄涤明校译:《搜神记·相思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6页。
    1刘登翰:《香港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84页。
    2刘登翰:《香港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01-502页。
    3从医学的角度来看,绝望是中介抑郁和自杀意向的重要因素。绝望,是贝克(beck)抑郁认知理论中的抑郁认知三联征(指对自身、世界和未来的消极观念)之一。患者对自身的经历做出系统的消极解释,并认为未来充满艰辛和失落。绝望是对未来所持有的消极观念、消极期待和悲观沮丧。翟书涛:《选择死亡:自杀现象及自杀心理透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第94页。
    1关于宗教对自杀的影响参考了《自杀病学》(第94-97页)和《选择死亡:自杀现象及自杀心理透视》(第166-171页)两部著作的介绍。
    2对于一般的民间而言,轮回(samsara)之说,殊为风行。此所谓轮回,乃是说明生命群的生死和来去的一种宗教思想。所谓轮回的范围则有天、人、地狱及至遍于植物等各界的差别。人的善恶行为,称之为业(Karma),善业多,则轮回至人天界;恶业重,则下降至地狱界。在轮回和业的观念之中,对于生存并不可喜,面对死亡也不用畏惧。因为今世的生,是由前世的死而出现;今世的再度死亡,又将引起来世的再度新生。圣严法师《佛教入门》(引自超星book://ss90040134/&pagenum=1&pagetype=6第7页)《佛教入门》这本书由台湾法鼓文化出版发行于20世纪90年代初发行,超星没附版权页。
    3刘登翰:《香港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99页。
    4李宪堂:《民间文学中男性潜意识深处的女性意象解析》,《江淮论坛》2002年第4期,第96页。
    
    
    1翟书涛:《选择死亡:自杀现象及自杀心理透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
    2何兆雄编著:《自杀病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年版,第124页。
    1生物学的乱伦意义指的是具有近亲关系的男女之间发生的性关系,即核心家庭之中的成员—父女、母子、兄弟姐妹—之间发生的性关系。社会学意义的乱伦,除了血亲之外,从姻亲(如公媳、岳母与女婿)到干亲(如干爹、干妈、继父继母),教亲(教父、教母),所有社会学意义上相当于近亲关系的人之间所发生的为当地风俗与法律所不允许的性行为,都被称为“乱伦”。楚云:《乱伦与禁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页。
    2叶舒宪选编:《神话—原型批评》,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34-241页。
    3观点引述于《第一章》,[法]爱弥尔·涂尔干:《乱伦禁忌及其起源》,汲喆、付德根、渠东译,上?荷虾H?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64页。
    4所谓外婚制,是指禁止同一氏族(clan)的成员彼此媾合的规则。[法]爱弥尔·涂尔干:《乱伦禁忌及其起源》,汲喆、付德根、渠东译,上?荷虾H嗣癯霭嫔?2006年版,第4页。
    1关于弗洛伊德对乱伦禁忌的观点引述自《第一部分乱伦的畏惧》, [奥]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文良文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9页。
    2[法]爱弥尔·涂尔干:《乱伦禁忌及其起源》,汲喆、付德根、渠东译,上?荷虾H嗣癯霭嫔?2006年版,第67页。“3学者总结历史上人们近亲结婚的动机,基本上有四种:一是为了维持家庭财产完好无损;二是想维护等级制度、排除低等阶层的人进入高等阶层;第三是因为族外婚有困难;最后可能是由于地方或民族习惯起作用。”薄洁萍:《乱伦禁忌:中世纪基督教会对世俗婚姻的限制》,《历史研究》2003年第6期,第184页。
    4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5薄洁萍:《乱伦禁忌:中世纪基督教会对世俗婚姻的限制》,《历史研究》2003年第6期,第180页。
    6薄洁萍:《乱伦禁忌:中世纪基督教会对世俗婚姻的限制》,《历史研究》2003年第6期,第180页。
    1楚云:《乱伦与禁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73-74页。
    2赛宁、沈彬、乙可编著:《希腊神话故事·天地之初》,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3唐孟生、晏琼英编著:《古印度神话故事·创世之初》,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4王海利编著《古埃及神话故事·爱茜丝戏谑拉神》,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5《伏羲考》,《闻一多全集》3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8-131页。
    6陈建宪:《神话的权力----从福柯理论看神话中的乱伦母题》,《民间文化》2001年第1期,第45页。
    1陈文新、余来明:《<红楼梦>对人情小说传统的扬弃与超越》,《红楼梦学刊》二OO三年第三辑,第58页。
    2[美]杨瑞《<聊斋志异>中的母亲原型》,《文史哲》1997年第1期,第87-92页。
    3陈少华从儿子与父亲关系这一角度来解释乱伦,认为作品表达是儿子对父亲权威的宣战,亵渎父亲,篡弑,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的一个成果。陈少华:《论中国现代文学父子关系中的“篡弑”主题》,《文学评论》2005年第3期,第112页。
    4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27-328页。
    5杨经建:《“乱伦”母题与中外叙事文学》,《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第4期,第59页。
    1杨经建:《“乱伦”母题与中外叙事文学》,《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第4期,第59页。
    1[法]沙尔·费勒克:《家族进化论》(影印本),许楚生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23页。
    1[奥]弗洛伊德:《性学三论·爱情心理学》,林克明译,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01页。
    1对于文学作品中母亲形象的研究许多集中在20世纪的文学作品中,20世纪之前的也有,多集中的几部有代表性的作品上,比如焦仲卿之母、崔莺莺之母、贾母等。对20世纪母亲的研究结论也比较一致,认为自五四以来,文学作品对母亲这一身份从讴歌到审视,母亲也从天使变成了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平凡女性。文学作品中的母亲随着时代的变迁先后经历了天使般的贤妻良母、革命母亲、阶级母亲、心理畸变的母亲等阶段变化,认为对母性恶与畸变的暴露是对母亲形象的颠覆和解构。参见论文刘应争:《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母亲形象初探》[硕士论文],西北大学2005年;黄河:《20世纪女性文本中母亲形象的流变》[硕士论文],郑州大学2004年;徐绍峰:《颠覆与重写—近期小说中的母亲形象变异的意义》,《江苏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第117-121页;赵仁军:《略论红楼梦中贵族母亲的群像》[硕士论文],安徽大学2004年。
    2《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805页。
    3《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805页。
    4母子关系中“母性的残忍一面一直为人所知,但以前总是虚伪地认为这一面是属于残酷继母的形象,她在‘好’母亲死后惩罚她的子女。”[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全译本),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68页。
    1主要观点见祁建立:《中西古典悲剧主人公性别差异成因透视》,《郑州大学学报》2000年3月,第84页。
    2叶舒宪:《高唐神女与维纳斯—中西文化中的爱与美主题》,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6页,第58-59页,第60页。
    3李军:《家的寓言:当代文艺的身份与性别》,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第26页。
    4叶舒宪:《高唐神女与维纳斯—中西文化中的爱与美主题》,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5-55页。
    5《孝经开明宗义章第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三
    1《谈跳舞》,金宏达、于青编:《张爱玲文集》第四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51页。
    1[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全译本),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72-475页。
    2“当遇到挫折和应激时,心理活动退回到较早年龄阶段的水平,以原始、幼稚的方法应付当前情景。”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64页。
    3[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全译本),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69-472页。
    1母亲“受虐式的奉献”,情愿地做子女的奴隶,以弥补自己的内心空虚,惩罚自己的难以启齿的敌意。这样的母亲焦虑得反常,不许孩子离开她的视线;[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全译本),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71页。
    2叶舒宪:《高唐神女与维纳斯—中西文化中的爱与美主题》,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57页。
    1[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全译本),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73-474页。
    1[美]格里奇:《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鲁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8页。
    2《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选集》第二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193页。
    1《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95页。
    2周天游:《古代复仇面面观·前言》,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页。
    3霍存福:《复仇报复刑报应说—中国人法律观念的文化解说》,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
    4《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礼记·表记》“仁者,天下之表也;义者,天下之制也;报者,天下之利也。”“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怨,则民有所惩。”
    5[德] E·弗洛姆:《人类的破坏性剖析》,孟禅林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38页。
    6“复仇,在古代是指父母、兄弟被人枉杀或被人污辱,其子弟可以寻杀加害人的一种法律制度。”“它产生的基础是奴隶社会的宗法之礼。”“它既体现代表私义的孝礼对代表公法的国家法治的一种损害,而同时它又被作为在封建法治不能有效实施情况下的一种补救措施。是礼法结合的封建法制内在矛盾在法律制度上的表现之一。”钱大群:《中国法律史论考》,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9-170页。
    7仇,《说文》雠也。《广雅·释诂三》仇,恶也。《玉篇·人部》仇,怨也。《汉语大字典》(缩印本),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46页。
    8霍存福:《复仇报复刑报应说—中国人法律观念的文化解说》,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第4页。
    9《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47页。
    10《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63页。
    1霍存福:《复仇报复刑报应说—中国人法律观念的文化解说》,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1页,第205页,第15页。
    2恩格斯:《家庭、国家和私有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5页。
    3[法]爱弥尔·涂尔干:《乱伦禁忌及其起源》,汲喆、付德根、渠东译,上?荷虾H嗣癯霭嫔?2006年版,第12页。
    4《白虎通·三纲六纪》“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六纪者,谓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也。”
    5霍存福:《复仇报复刑报应说—中国人法律观念的文化解说》,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6-39页。
    1邱立波:《汉代复仇所见之经、律关系问题》,《史林》2005年第3期,第80-88页。
    2春秋决狱,即用《春秋》中的微言大义作为司法活动中的判案标准。其实质是把儒家经典所集中体现的伦理原则运用在司法活动中。其主要目的就是运用法律的力量,使儒家的伦理道德真正成为人们各项活动的准则。原心定罪,即根据犯罪的动机、心理来定罪量刑,而将犯罪的行为、效果放到次要的地位。原心定罪的心,即董仲舒所说的志。刘厚琴:《论儒学与两汉复仇之风》,《齐鲁学刊》1994年第2期,第65页。
    3霍存福:《复仇报复刑报应说—中国人法律观念的文化解说》,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8页,第73页。
    4杨经建:《复仇:西方文学的一种叙事模式与文化表述》,《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第119-120页。
    5“就西方叙事文学中复仇母题的伦理价值取向而言,西方复仇文学追求一种至善论的伦理倾向。”“由这样的伦理基点引申出西方文学的复仇叙事中举凡能增进人的幸福的利益行为如爱情、性、婚姻包括复仇等均可称之为善,也都具有正义性,而诸种利益关系产生矛盾时人们进行取舍的标尺便是唯幸福是取,复仇亦是如此。”杨经建:《复仇:西方文学的一种叙事模式与文化表述》,《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第118-119页。
     1[美]简·盖洛普:《通过身体思考·序言》杨莉馨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1刘毓庆:《图腾神话与中国传统人生》,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62页。
    1[美]海伦·费希尔:《第一性》,王家湘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页。
    2宠爱;情爱。《广韻·痕韻》:“恩,爱也。”《诗·豳风·鸱鸮》:“恩斯情斯,鬻子之闵斯。”毛传:“恩,爱。”朱熹注:“恩情爱也。”《乐府诗集·清商曲辞·欢闻歌》:“单身如萤火,持底报郎恩。”清洪昇《长生殿尸解》:“记盒钗初赐,种下这恩深厚。”《汉语大字典》(缩印本),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196页,第958页。
    3周福岩:《民间故事中的两性伦理—以耿村故事文本为对象》,《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12月,第23页。
     1霍存福:《复仇报复刑报应说—中国人法律观念的文化解说》,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10页。
     1《琼瑶作品批判》这本书对琼瑶小说所持的批判观点具有既典型又普遍的代表意义。陈东林、张景然、凉源:《琼瑶作品批判》,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1程金城:《原型批判与重释》,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285页。
    2[英]爱·摩·福斯特:《小说面面观》,苏炳文译,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第5页。
    3《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865页。
    4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20页。
    5男性的女性化姿态是一种女性认同的男性对待女性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是女性对男性的一种理想和希望,是以女性自我为中心的想象和幻想,带有自我安慰性质。因为生活中的男性总是在为金钱、事业、功名而奔忙,即使相信爱情,可能更接受王朔自恋式的爱情观,即女人主动向自己投怀送抱。对女性痴情等待与追求倒多缘于年少轻狂时的懵懂和对爱情发自内心的真诚。男性的女性化姿态不同于男性的女性化,男性的女性化有两层意思。一层是男性的言谈举止带有女性的阴柔气质,这被认为是一种不自然的气质,甚至被认为是一种变态。另一层是男性在儒家思想的长期的浸淫下形成的对伦理序秩的遵守意识,即依附于比自己更强大的人物或权势,泛指男性的精神气质。
    6[英]爱·摩·福斯特:《小说面面观》,苏炳文译,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第24页。
    1[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8页。
    2[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60页。
    3[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快感大转移——妇女和因果性六论》,胡大平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12页。
    4曹萌:《论明末言情小说观及其发展段落》,《北方论丛》1996年第6期,第84页。
    1.王基国余学芳编著:《爱情教母琼瑶》,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美]凯瑟琳·巴里:《被奴役的性》,晓征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陈淳、孙景尧、谢天振主编:《比较文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4.戚谢美、邵祖德编:《陈独秀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5.高小康:《大众的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
    6.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7.[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全译本),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版。
    8.[美]海伦·费希尔:《第一性》,王家湘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0.杜芳琴:《发现妇女的历史—中国妇女史论集》,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11.[台]圣严法师:《佛教入门》,超星book://ss90040134/&pagenum=1&pagetype=6。
    12.霍存福:《复仇报复刑报应说—中国人法律观念的文化解说》,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3.[英]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妇女的屈从地位》,汪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4.叶舒宪:《高唐神女与维纳斯—中西文化中的爱与美主题》,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5.王海利编著:《古埃及神话故事》,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6.周天游:《古代复仇面面观》,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
    17.刘守华:《故事学纲要》,武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8.唐孟生、晏琼英编著:《古印度神话故事》,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9.《汉语大字典》(缩印本),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
    20.[明]名教中人编次、廖祖灿点校:《好逑传》,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21.吴趼人:《恨海》,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22.胡适:《胡适经典文存》,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3.[美]格里奇:《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鲁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4.[法]罗素:《婚姻与道德》,李惟远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25.李军:《家的寓言:当代文艺的身份与性别》,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
    26.[法]沙尔·费勒克:《家族进化论》(影印本),许楚生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27.黎明志:《简明婚姻史》,北京:群众出版社1989年版。
    28.[保加利亚]瓦希列夫:《解读情爱》,杨东雄译,喀什:维吾尔文出版社2004年版。
    29.[清]青心才人编次:《金云翘传》,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
    30.J.G.弗雷泽:《金枝》,徐育新、汪培基、张泽石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
    31.[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32.虹影:《K》,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33.[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快感大转移——妇女和因果性六论》,胡大平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4.《李大钊文集》(3),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5.[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36.覃贤茂:《梁凤仪传》,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7.张明高、范桥:《林语堂文选》(下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版。
    38.汤哲声:《流行百年—中国流行小说经典》,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
    39.[法]爱弥尔·涂尔干:《乱伦禁忌及其起其》,其其、其德其、其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0.楚云:《乱伦与禁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41.范桥、叶子编:《庐隐散文》,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版。
    42.《鲁迅选集》第二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
    43.[荷兰]斯宾诺莎:贺麟译《伦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4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5.张泉选编:《梅娘小说散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
    46.棉棉:《每个好孩子都有糖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版。
    47.[清]秀水徐震秋涛:《美人谱》,《从书集成汇编·子部》第97册,上海:上海书店。
    48.李格美、陈平俊:《女性心理学》,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
    49.李小江:《女性/性别学术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0.[加]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陈慧、袁宪军、吴伟仁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51.[明]冯梦龙:《情史》,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版。
    52.《琼瑶全集·碧云天》,广州:花城出版社1996年版。
    53.陈东林、张景然、凉其:《琼瑶作品批判》,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54.[德] E·弗洛姆:《人类的破坏性剖析》,孟禅林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5.[英]德斯蒙德·莫里斯:《人类动物园》,刘文荣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年版。
    56.胡适:《人生大策略》,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57.[英]休谟:《人性论》(下册),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58.申荷永:《荣格与分析心理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9.[法]安克强:《上海妓女—19-20世纪中国的卖淫与性》,袁燮铭、夏俊霞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60.冯川:《神话人格》,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61.胡志毅:《神话与仪式:戏剧的原型阐释》,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62.叶舒宪选编:《神话—原型批评》,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63.[明]施耐庵:《水浒全传》,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版。
    64.屈小强:《私奔·奇婚·抢亲—五花八门的奇异婚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65.[宋]郭茂倩辑:《四库文学总集选刊·乐府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66.[晋]干宝著、黄涤明校译:《搜神记》,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7.程毅中:《唐代小说史话》,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
    68.袁袁袁、袁袁其主编:《唐宋传奇总集·唐五代》(上、下册),郑州:袁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9.[美]简·盖洛普:《通过身体思考》,杨莉馨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0.顾晓鸣:《透视琼瑶的世界》,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71.刘毓庆:《图腾神话与中国传统人生》,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2.[奥]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文良文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73.葛红兵、朱立冬编:《王朔研究资料》,郑州:袁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74.[英]罗宾·贝克:《未来的性—原始冲动与未来技术的交融》,庞秀成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5.[美]贺萧:《危险的愉悦—20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与现代性》,韩敏中、盛宁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6.童庆炳:《文学概论新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77.[美]雷·韦勒克、奥·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邢培明、陈圣生、李哲明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
    78.《闻一多全集》3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79.汪义生:《文苑香雪海亦舒传》,北京:团结出版社2001年版。
    80.九丹:《乌鸦》,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81.[明]吴承恩:《西游记》,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版。
    82.[美]魏伯·司各特编著:《西方文艺批评的五种模式》,蓝仁哲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年版。
    83.赛宁、沈彬、乙可编著:《希腊神话故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84.《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85.[清]李渔:《闲情偶寄》,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6年版。
    86.[英]爱·摩·福斯特:《小说面面观》,苏炳文译,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
    87.茅盾(原题沈雁冰)主编:《小说月报》第12卷第1号,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1年版。
    88.《孝经》,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6年版。
    89.刘登翰:《香港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90.[瑞士]荣格:《心理学与文学》,冯川、苏克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
    91.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92.《新青年》第四卷(影印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93.李袁宽编、周作人著:《性爱的新文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94.潘绥铭、杨蕊:《性爱十年:全国大学生性行为的追踪调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95.[美]凯特·米利特:《性的政治》,钟良明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96.[法]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佘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97.[英]霭理士:《性心理学》,潘光旦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98.[奥]弗洛伊德:林克明译《性学三论·爱情心理学》,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99.[美]波斯纳:《性与理性》,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0.[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性欲三论》,赵蕾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版。
    101.[法]尤瑟夫·库尔泰:《叙述与话语符号学》,怀宇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102.翟书涛:《选择死亡:自杀现象及自杀心理透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
    103.木子美:《遗情书》,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3年版。
    104.《郁达夫文集》第六卷,广州:花城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3年版。
    105.程金城:《原型批判与重释》,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106.《张爱玲典藏全集》之11《海上花开》,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
    107.《张爱玲典藏全集》之12《海上花落》,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
    108.金宏达、于青编:《张爱玲文集》第四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109.[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110.章义和、陈春雷:《贞节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111.《政府公报》第二十四册(影印本),上海:上海书店。
    112.钱大群:《中国法律史论考》,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3.吴光正:《中国古代小说的原型与母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14.茅盾等著张国兴编:《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性描写》,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115.邵雍:《中国近代妓女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6.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117.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8.潘绥铭:《中国性现状》,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年版。
    119.陈戍国点校:《周礼·仪礼·礼仪》,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1989年版。
    120.何兆雄编著:《自杀病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年版。
    1.苏建新:《才子佳人小说演变史研究》[博士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2.徐艳蕊:《好莱坞的灰姑娘梦与性别认同》[硕士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3.赵仁军:《略论红楼梦中贵族母亲的群像》[硕士论文],安徽大学2004年。
    4.石晓霞:《论鲁迅的文学创作与复仇母题》[硕士论文],袁北大学2004年。
    5.高晓玲:《论贞操权的民法保护》[硕士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6.黄袁:《20世纪女性文本中母亲形象的流变》[硕士论文],郑州大学2004年。
    7.徐仲佳:《性爱问题:20年代中国小说的现代性阐释》[博士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王宪昭:《中国民族神话母题研究》[博士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9.刘应争:《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母亲形象初探》[硕士论文],西北大学2005年。
    10.田美丽:《中国现代戏剧原型阐释》[博士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