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与中国佛学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唐著名诗人白居易,其交游、思想、诗文都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以白居易的文本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中唐儒、释、道三教并行以及中国的佛禅思想最为盛行的文化历史语境下,以比较文学的方法,从主体性选择、宗教心理学、文本的分析、诗学思想等方面来论述白居易最终选择佛教信仰的历程和其人其诗与中国佛学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全文共分为引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引论部分简单回顾了中国学界白居易研究的发展概况和现状,简述了本文的写作构想。
     正文部分由六章组成。第一章探讨白居易对佛教的主体性选择,即从白乐天到晚年自封“香山居士”、“佛弟子”,白居易在归依的渐进过程中也经历了一个思想选择的过程:从早年对佛教的随性接触与认识到因贬谪江州等生活变迁对佛教有亲身的体认并产生了居士情怀;随着他对大乘佛理的深刻领悟、居士情怀的日愈深厚,他又将儒、道(老庄与道教)思想融合到自己以佛教指导生活、尝试居士修行的生活实践中;晚年重修香山寺的完成也成就了其居士之名。而这个转变过程都在白居易的诗文中得到了反映。
     第二章从宗教心理学的角度结合白居易的生平及其创作来分析探讨白居易皈依佛教的过程中其宗教意识的发展过程以及他在以佛教为“个人信仰”的过程中对传统的儒、道(老庄与道教)思想所作的选择。从艰难多故的童年、“三登科第”到“志在兼济”十年仕途生活(公元772年-815年冬),从贬谪江州、忠州量移的仕途转机到离京外任(公元815年冬-826年),从再次短暂的归朝擢任到求分司东都以终老(公元827年-846年),白居易经历了抽象意义上的“外在宗教意识的形成——遵守型宗教意识——内在型宗教意识——自决型宗教意识”这一发展模式;同时,表现诗人错综复杂的情感和思想的诗文则呈现了白居易作为个体人所经历的与时代、社会、文化、个人性等密切相关的具有“个人特性”的归依历程。
     第三章和第四章以白居易的文本为立足点来探讨其诗文中所蕴含的“主体意识及其自觉”与佛学之间的关系。第三章从白居易诗文中所经常表现的感逝叹老的主题出发,对诗人强烈的生命意识、自我意识与自省意识进行解读。白居易的生命意识与自我意识使他在诗文中反复表达了自己对时间流逝、生命短暂、命运蹉跎的感慨与执著自我的苦痛;与此同时,其自省意识与自我意识又促使他在感伤、痛苦中表现出对自我执著的超越。在与佛教逐步深入的接触中,白居易的“主体意识的自觉”和自我反思得以强化,这促使他在肯定自我生命经验的同时也超越了对自我的执著并在诗中表现了闲适逸老之情。这一转变是在佛学思想的启悟下完成的。第四章对白诗中所蕴藏的“主体意识的自觉”进行了深入解读。对自我的极度关注和对人生无常的亲身体悟使白居易在诗中表现出中唐诗人普遍所共有的对外物的“诗性占有”。宇文所安所说的这种“个体意识”作用下通过诗文体现“个人特性”和风格的话语层面的“占有”与白居易较早具有的人生无常的思想密切相关。“中人”意识与亲身体认后形成并加深的人生偶然无常的思想使白居易更易于接受佛教思想。在佛禅之理特别是南宗禅的明心见性、“平常心是道”等思想的引导下,白居易以不同于传统的“形式化(诗)”的表达方式对佛禅之理作出了个人化的诠释。
     第五章从佛学思想的角度探讨白居易浅切平俗的诗风和他的“根情”思想。在佛禅启发主体性思维和自主性意识的思想作用下,白诗所谓的“浅切平俗”的风格,其实是诗人主动自觉地追求实践个人风格(即具有任性率真“特性”的真切自然)的外在表现;在此基础上,其“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诗学观点中所包含的对诗人主体意识的关注及对诗歌创作整体、辩证的认识等思想也表现出白居易的“根情”说与佛教整体、辩证的思维方式之间的联系。
     第六章在分析白居易的情理观的基础上,探讨了其被称为“广大教化主”的深层原因及由此而显现出的白居易对佛教的本质和实用性的深切把握。白居易的“广大教化主”之名不仅表现在其诗中所展现出的包容豁达的品格和开阔诗境的创新,更为重要的是在于诗人于诗中所表现的以佛理指导人生,在反思自我、直面人生问题时流露出的“情”“理”交融的真实感悟和在实践中领悟佛理而获得的人生智慧。在挖掘佛教的内在价值和实用性的同时,白居易的人生也逐渐进入了全新的境界,而他对儒释道思想的择取与吸收并用也体现出中国文化深层的辩证理性思维方式的作用。
     结语部分进一步强调了白居易以实用性为原则融通儒、释、道的思想,并运用中国佛学圆融无碍、方便任运的思想打通了文学创作与佛教信仰之间的界限。这不仅为唐以后的崇佛文人将佛教思想融入个人生活提供了范本,而且也标志着佛学思想在整体上已经逐渐溶入中国社会和意识形态传统。
Bai Juyi is a famous poet in the middle of Tang period, while his intercourse, thoughts and poems show his affinity for Buddhism. During the middle period of Tang Dynasty, the ideas of Confucianism, Chinese Buddhism and Taoism were three main thought systems in society. During the same time, Chán Buddhism grew to become the largest sect in Chinese Buddhism. This thesis intends to put the texts of Bai Juyi within the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 based on subjectivity, religious psychology, the close reading of the texts and his poetic thoughts, to prob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i Juyi’s poetry and Chinese Buddhism by means of th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research.
     The thesis includes three parts: introduction, main body, and conclusion. In the introduction part we retrospect the development of Bai Juyi study concisely, then relate the current Bai Juyi study in China and the thesis’s conception briefly.
     The main body part is composed of six chapters. In Chapter One we show Bai Juyi’s subjective choice in Buddhism religion. From Bai Letian to“Xiang Shan Layman”,“as a Buddhist disciple”, Bai Juyi spent a long time to choose Buddhism as his own religion subjectively with the change of his thought: in his early life, Bai Juyi had only a superficial knowledge of Buddhism. Because of some changes in his life, especially after he was reduced to Jiāng Zhōu SīMǎ, he came to experience the life with Buddhism by himself. Gradually, he kept the harmony not only in his thought of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Buddhism but also in his daily practice with having more profound apprehension about Mahayana Buddhism and deeper sentiments about Layman. In the last few years of his life, re-construction of Xiang Shan Temple attained his ambition to be a Layman. And all these changes and individual experience were recorded in Bai Juyi’s poetry.
     In Chapter Two, from Religious Psychology perspective we analyze Buddhism conversion of Bai Juyi, his religious consciousness’s development and his choice among the ideas of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Buddhism through the whole life of Bai Juyi and his poetry. According to developmental model of individual religious consciousness, Bai Juyi’s religious consciousness development can be describe like that: extrinsic religious consciousness—religious consciousness with observance—intrinsic religious consciousness—obsessed in religious consciousness. Throughout three different life stages, that is AD772—Winter 815, AD Winter 815—826, AD827—846, Bai Juyi’s Buddhism consciousness was ingrained in his religious consciousness deeply day after day, eventually he converted to Buddhism. Meanwhile, his poems with individual complicated emotions and thoughts demonstrated personal experience in Buddhism conversion, his experience with“singular characteristics”is concerned with society, culture and Bai Juyi’s characteristics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In Chapter Three and Chapter Four, we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i Juyi’s“poet subjectivity and the consciousness of poet subjectivity”in his poetry and Chinese Buddhism based on the texts of Bai Juyi. We try to interpret his strong life consciousness, self-consciousness and self-introspection consciousness contained in Bai Juyi’s poetry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these personal consciousnesses to Buddhism in Chapter Three. From our opinion, Bai Juyi’s life consciousness and self-consciousness made him express his sentiment about short life in his poems. Meanwhile, his self-consciousness and self-introspection consciousness also urged himself to achieve self-transcendence from pains and persistency on ego. The idea of Buddhism helped him maintain peaceful mind and harmonious life when his self-consciousness and self-introspection got strengthened caused by indulging in Buddhism step by step. Finally with the affirmation of personal life experience Bai Juyi achieved self-transcendence and expressed the feeling of comfortable and harmonious life in his poems.
     We continue deeper to interpret his underlying“poet subjectivity and the consciousness of poet subjectivity”in his poems in Chapter Four. After being aware of the impermanence of life, Bai Juyi expressed himself especially his feelings about concerning himself extremely in his poems. And with the creation of poems he demonstrated the“having possession in poetry”which is common during the period of middle Tang Dynasty. Just like Stephen Owen said, this“singularity”and the discourse-level“possession”existing in Bai Juyi were related to his thought about the impermanence of life, and this thought makes him comprehend Buddhism thought easily. He was guided by Buddhism thought, especially Zen School thought such as the Hongzhou of Mazu, and by creating poems with some specific poetic words and forms, he expressed the Zen’s self-understanding in special way. This is what we called Bai Juyi’s personal interpretation. In Chapter five, we study Bai Juyi’s poetics. Bai Juyi claimed that emotion is the root of poetry; and it is not hard for people to read his poems so that his poems were popular in domestic, even foreigners loved his poems at that time, so his poetry was criticized“qiǎn qiè”and“sú”. That means his poems with language, prosody and meaning are easier to read and accept which is the unique style of Bai Juyi’s poetry. We find that inspired by Zen school ideology, Bai Juyi chose this feature consciously as the external manifestation of pursuing his personal style. (That is his“singularity”with true feelings.)We think Bai’s some thoughts about creating poems contained his concerning of poet subjectivity. And from his thought of regarding poetic creation as integrality including dialectical views on poetic creation, we could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i Juyi’s thought with Buddhism especially its integral and dialectical way of thinking.
     In chapter six, based on the analysis on Bai Juyi’s concept of feeling and reason, we want to explain the deep reason why Bai Juyi is called“guǎng dàjiào huàzhǔ”by a poet Zhang Wei in late Tang;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is, we try to reveal the fact that Bai Juyi have apprehended the essence of Mahāyāna Buddhism and grasped the practical facet of Chinese Buddhism. The name—“guǎng dàjiào huàzhǔ”, means Bai Juyi led the poetry sector in poetic effect and the intention of creation at that time—not only reflects his opening and frank personality seen from his poems, but also demonstrates his creativity in expanding the state of poetry. Through guiding life by Buddhism, Bai Juyi finally gained the wisdom of life with letting go of self-conscious and judgmental thinking. It is more important that his attainment of awakening from life and direct individual assessment finds expression in his poems. And Bai Juyi enjoyed his new life in the higher state at the same time of discovering Buddhism inner value and practice. His choice and assimilation from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manifests the function of dialectical-reason thinking which lies deeply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last part is the review of this thesis. Here we re-emphasize the principle of Bai Juyi’s practicability with which he blended the thought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harmoniously and grasp them thoroughly. By using Chinese Buddhism thought like keeping the integrality and harmony without boundary, using to free beings into enlightenment and letting luck or fate go without feelings, he broke through the boundary between literary creation and Buddhism as faith. This gives us a typical sample of Buddhism intellectuals of post-Tang period who merged Buddhism practice into their personal life. This would also be a symbol of the religious and philosophical ideology of Buddhism already merging into Chinese society and traditional ideology on the whole.
引文
1关于白居易的祖籍,孟繁仁在《“太原白居易”考》中经过多方面的考证分析后指出,白居易的祖籍是山西太原。参阅《晋阳学刊》,1996年第4期,第98—103页。
    2蹇长春在《白居易评传》中指出,经过中外学者的努力探索,学术界对白氏出于胡姓(即白氏与西域之白或帛氏有关)的结论已经给予了认可。参阅蹇长春:《白居易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9页。
    3据蹇长春在《白居易评传》中的考证,白居易出生在新郑县东郭里。他十二岁前的童年生活也是在这里度过的。参阅蹇长春:《白居易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 0—26页。
    1参阅张再林:《白居易是“宋型文化”的第一个代表性人物》,《中州学刊》,2006年第1期。
    
    1参阅谢思炜撰:《白居易诗集校注·前言》,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页。
    2参阅谢思炜撰:《白居易诗集校注·凡例》,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1褚斌杰的《白居易评传》,1957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2万曼的《白居易传》,1957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3王拾遗的《白居易研究》,1954年由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出版。
    4苏仲翔的《白居易传论》,1957年由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
    5陈友琴的《白居易》,1978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6陈友琴编著的《白居易资料汇编》,196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7陈寅恪的《元白诗笺证稿》,1958年由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
    8王拾遗的《白居易生活系年》,1981年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
    9王拾遗的《白居易传》,1983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10朱金城的《白居易年谱》,1982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11朱金城的《白居易研究》,1987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12谢思炜的《白居易集综论》,199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13蹇长春的《白居易评传》,2002年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1参阅《文学研究》第三辑,1993年第4期。
    2参阅香港《法言》,1992年第2期。
    3参阅萧驰《佛法与诗境》,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63—206页。
    4参阅《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
    5参阅《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6参阅《江汉论坛》,1999年第2期。
    7参阅《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8参阅《文学评论》,2007年第1期。
    1张弘的《迷路心回因向佛——白居易与佛禅》,2001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2参阅国立编译馆编译:《唐代研究论集》(第四辑),台北:新文丰出版社公司,中华民国81年(1982)。
    3参阅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19册,《佛教与中国文学》,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国66年(1 977)版。
    4参阅《唐代文学研究》(第七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八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1996,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参阅梁容若《文学二十家传·白居易》,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72—174页。
    6参阅[日]下定雅弘《战后日本白居易研究概况》,转载《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
    1参阅陈寅恪:《白乐天之思想行为与佛道关系》,见《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外二种)·附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621—630页。
    2萧丽华:《白居易诗中庄禅合论之底蕴》,《唐代文学研究》(第七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八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1996,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参阅方汉文:《比较文化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7—58页。
    4孙尚扬编:《汤用彤选集》,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97页。
    1孙尚扬编:《汤用彤选集》,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99页。
    1孟二冬:《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1参阅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北京:中国书局,1979年版,第1—4页。
    2参阅汤用彤:《汤用彤全集》(第一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9—90页。
    3汤用彤:《汤用彤全集》(第一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9—90页。
    
    1参阅方汉文:《比较文化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6—239页。
    2汤用彤:《汤用彤全集》(第一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14页。
    3汤用彤:《汤用彤全集》(第二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23页。
    
    1参阅[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卷九》,《佛遗教经施行敕》,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版,第109页。
    2汤用彤:《汤用彤全集》(第二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3页。
    1参阅陈寅恪:《陈寅恪文集》(之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86—297页。
    2罗香林:《唐代文化史研究》,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61页。
    3参阅方汉文:《比较文化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2—253页。
    4参阅姚卫群:《印度古代宗教哲学中展示的思维方式》,《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1参阅孟二冬:《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13页。
    1参阅荣新江主编:《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导言》,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3朱金城笺注:《白居易集笺校·附录一》(卷六)之《旧唐书·白居易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950页。
    1 [宋]苏辙:《苏辙集》(第三册),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115页。
    1 [宋]苏辙:《苏辙集》(第三册),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114页。
    1吕澂:《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上?荷虾H嗣癯霭嫔纾?979年版,第79页。
    1参见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十一卷》(第六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3135页。
    2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十七卷》(第九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5000页。
    3转引自花房英树:《白居易》,黄玮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116页。
    
    1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十二卷》(第六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3653页。
    2参见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十七卷》(第九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5001页。
    3参阅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十二卷》(第六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3653—3658页。
    1参阅萧丽华:《白居易诗中庄禅合论之底蕴》,见《唐代文学研究》(第七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唐朝人得罪贬窜,遇赦改近地,谓之量移。”顾炎武《日知录》中唐制度为左降官到任后,一般经过五考满后才能量移。参阅蹇长春:《白居易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7页。
    2参阅蒋寅:《古典诗歌中的“吏隐”》,《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1参阅朱金城笺注:《白居易集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88页。
    2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见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四库全书》(第70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810页。
    3 [南宋]洪迈:《容斋五笔·卷八》,见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四库全书》(第85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849—850页。
    1参阅朱金城笺注:《白居易集笺校·附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967页。
    1[清]乾隆十五年御选:《御选唐宋诗醇》,见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四库全书》(第144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08—509页。
    
    1 [唐]张为:《诗人主客图序》,见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2页。
    2参阅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9-347页,第602-607页。
    1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42—143页。
    1蒋寅:《古典诗歌中的“吏隐”》,《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2唐人重朝官,轻外任州郡官。因此,“吏隐”在唐代其实包含了特指地位不高的小官僚诗人居官如隐的处世态度。白居易江州时期称“吏隐”,归洛后改为“中隐”,因其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官居正三品,所以仍称“吏隐”便不合适了。参阅蒋寅:《古典诗歌中的“吏隐”》,《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1 [后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见林世田,李德范编:《佛教经典精华》(下册),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3年版,第426页。
    2 [后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见林世田,李德范编:《佛教经典精华》(下册),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3年版,第449页。
    1 [唐]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三》,见《中华大藏经》编辑局编:《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第8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2页。
    1 [宋]阮阅编:《诗话总龟·卷十二》(后集),周本淳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72页。
    2 [宋]阮阅编:《诗话总龟·卷十二》(后集),周本淳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72页。
    3 [后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见林世田,李德范编:《佛教经典精华》(下册),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3年版,第450页。
    1根据《四川文物》2001年第3期的《白居易故居出土的经幢》一文,白居易故居考古发掘出一经幢,经考证为白居易晚年所书写。此幢所刻为《佛顶尊胜陀罗尼》与《大悲心陀罗尼》。此二经属于密宗。由此可知白居易晚年亦兼信密宗。
    2 [后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见林世田,李德范编:《佛教经典精华》(下册),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3年版,第449页。
    3 [后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见林世田,李德范编:《佛教经典精华》(下册),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3年版,第448页。
    4 [后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见林世田,李德范编:《佛教经典精华》(下册),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3年版,第440页。
    1参阅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外二种)·附录》,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626页。
    1参阅宋立英《元和诗坛·附录一:元和诗人有关佛教作品统计》,华东师范大学2006届研究生博士学位论文。
    1 [加]威尔弗雷德·坎特韦尔·史密斯:《宗教的意义与终结》,董江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68页。
    2 [英]凯特·洛文塔尔:《宗教心理学简论》,罗跃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页。
    1 [英]麦克·阿盖尔:《宗教心理学导论》,陈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页。
    2 [苏联]德·莫·乌格里诺维奇:《宗教心理学》,沈翼鹏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191页。
    3 [苏联]德·莫·乌格里诺维奇:《宗教心理学》,沈翼鹏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196页。
    4 [英]凯特·洛文塔尔:《宗教心理学简论》,罗跃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2页。
    5 [苏联]德·莫·乌格里诺维奇:《宗教心理学》,沈翼鹏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193页。
    6 [加]威尔弗雷德·坎特韦尔·史密斯:《宗教的意义与终结》,董江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68页。
    1 [英]凯特·洛文塔尔:《宗教心理学简论》,罗跃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9页。
    2 [加]威尔弗雷德·坎特韦尔·史密斯:《宗教的意义与终结·序言》,董江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3 [加]威尔弗雷德·坎特韦尔·史密斯:《宗教的意义与终结》,董江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4页。
    4 [美]玛丽·乔梅·多,理查德·德·卡霍:《宗教心理学——个人生活中的宗教》,陈麟书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2页。
    5 [美]玛丽·乔梅·多,理查德·德·卡霍:《宗教心理学——个人生活中的宗教》,陈麟书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5页。
    1 [美]玛丽·乔梅·多,理查德·德·卡霍:《宗教心理学——个人生活中的宗教》,陈麟书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8页。
    1 [美]玛丽·乔梅·多,理查德·德·卡霍:《宗教心理学——个人生活中的宗教》,陈麟书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82页。
    2 [美]玛丽·乔梅·多,理查德·德·卡霍:《宗教心理学——个人生活中的宗教》,陈麟书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1页。
    
    1 [日]冈村繁:《冈村繁全集·唐代文艺论》(第五卷),张寅彭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68页。
    2 [日]冈村繁:《冈村繁全集·唐代文艺论》(第五卷),张寅彭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08页。
    3 [日]冈村繁:《冈村繁全集·唐代文艺论》(第五卷),张寅彭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99页。
    1 [美]玛丽·乔梅·多,理查德·德·卡霍:《宗教心理学——个人生活中的宗教》,陈麟书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82页。
    2 [美]玛丽·乔梅·多,理查德·德·卡霍:《宗教心理学——个人生活中的宗教》,陈麟书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84页。
    3 [美]玛丽·乔梅·多,理查德·德·卡霍:《宗教心理学——个人生活中的宗教》,陈麟书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38页。
    1罗联添:《白居易与佛道关系重探》,《唐代研究论集》(第四辑),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国81年(1982),第417页。
    1世瑾:《宗教心理学》,北京: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第68页。
    2罗联添:《白居易与佛道关系重探》,《唐代研究论集》(第四辑),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国81年(1982),第421页。
    1罗联添:《白居易与佛道关系重探》,《唐代研究论集》(第四辑),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国81年(1982),第421页。
    2参阅[日]花房英树:《白居易》,黄玮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77页。
    1 [加]威尔弗雷德·坎特韦尔·史密斯:《宗教的意义与终结》,董江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6页。
    2参阅朱易安:《中唐诗人的济世精神和宗教情绪》,见《人大复印资料》,1998年第11期。
    1世瑾:《宗教心理学》,北京: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54页。
    2参阅谢思炜:《白居易集综论》,《中唐社会变动与白居易的人生思想》一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25—333页。
    2 [美]玛丽·乔梅·多,理查德·德·卡霍:《宗教心理学——个人生活中的宗教》,陈麟书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84页。
    1 [唐]张为:《诗人主客图序》,见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2页。
    1 [美]玛丽·乔梅·多,理查德·德·卡霍:《宗教心理学——个人生活中的宗教》,陈麟书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02页。
    1 [加]威尔弗雷德·坎特韦尔·史密斯:《宗教的意义与终结》,董江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62页。
    1 [美]宇文所安:《中国“中世纪”的终结·导论》,陈引驰,陈磊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4页。
    2参阅[美]宇文所安:《中国“中世纪”的终结》,陈引驰,陈磊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64—66页。
    1 [美]宇文所安:《中国“中世纪”的终结》,陈引驰,陈磊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66页。
    2 [美]宇文所安:《中国“中世纪”的终结》,陈引驰,陈磊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65页。
    1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14页。
    2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14页。
    3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02页。
    4谢思炜:《白居易集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7页。
    5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17页。
    1萧驰:《佛法与诗境》,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86页。
    1参阅谢思炜:《白居易集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92页。
    1参阅谢思炜:《白居易集综论》,《中唐社会变动与白居易的人生思想》一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03—339页。
    1参阅吴学国,秦琰:《从“天人和合”到“心境交融”—佛教心性论影响下中国传统审美形态的转化》,见《南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 [美]宇文所安:《中国“中世纪”的终结》,陈引驰,陈磊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70页。
    2 [美]宇文所安:《中国“中世纪”的终结》,陈引驰,陈磊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71页。
    1谢思炜撰:《白居易诗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803页。
    1 [东汉]荀悦:《申鉴·卷第四》,见历代学人撰:《笔记小说大观·三编》,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六十七年(1979)版,第572页。
    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天津:天津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72页。
    1白居易由“庄子云:‘老我以生,逸我以老,息我以死也。’”一语而作《逸老》诗。
    2谢思炜:《白居易集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27页。
    3谢思炜:《白居易集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38页。
    1 [后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见林世田,李德范编:《佛教经典精华》(下册),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3年版,第426页。
    2 [后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见林世田,李德范编:《佛教经典精华》(下册),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3年版,第431页。
    1姚卫群:《印度古代宗教哲学中展示的思维方式》,见《杭州师范学院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1 [美]宇文所安:《中国“中世纪”的终结》,陈引驰,陈磊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67—83页。
    2参阅[美]宇文所安:《中国“中世纪”的终结》,陈引驰,陈磊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1—29页。
    1参阅[美]宇文所安:《中国“中世纪”的终结》,陈引驰,陈磊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2—29页。
    1参阅谢思炜:《白居易集综论》,《中唐社会变动与白居易的人生思想》一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03—339页。
    1参阅多识仁波切:《爱心中爆发的智慧》,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30页。
    1萧驰:《佛法与诗境》,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96页。
    1参阅多识仁波切:《爱心中爆发的智慧》,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0—150页。
    1吴学国,秦琰:《从“天人和合”到“心境交融”—佛教心性论影响下中国传统审美形态的转化》,见《南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蒋寅:《语象·物象·意象·意境》,见《文学评论》,2002年第3期。
    2蒋寅:《语象·物象·意象·意境》,见《文学评论》,2002年第3期。
    1 [宋]洪迈:《容斋随笔》,见《四库全书》(第105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847—848页。
    1 [宋]洪迈:《容斋随笔》,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849—850页。
    2 [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四》,霍松林、胡主佑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3—44页。
    3 [清]乾隆十五年御选:《御选唐宋诗醇》,《四库全书》(第144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82页。
    1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34—135页。
    2 [宋]晁迥:《法藏碎金录》,见《四库全书》(第105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31页。
    3 [唐]张为:《诗人主客图序》,见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0页。
    4葛兆光:《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9世纪》,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95页。
    5谢思炜:《白居易集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9页。
    6参阅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67—477页。
    1参阅谢思炜:《白居易集综论》,《中唐社会变动与白居易的人生思想》一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03—339页。
    1 [唐]李肇:《国史补·卷下》,见历代学人撰:《笔记小说大观·二十一编》,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六十七年(1978)版,第693页。
    2 [宋]苏轼:《苏东坡全集·卷三五》,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6年版,第412页。
    3 [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卷一》,见陈友琴编:《白居易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1—162页。
    4 [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四》,霍松林,胡主佑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7页。
    5 [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卷七五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472页。
    1陈友琴编:《白居易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26页。
    2 [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四》,霍松林,胡主佑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7页。
    3 [宋]晁迥:《法藏碎金录》,见《四库全书》(第105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31页。
    4 [唐]李肇:《国史补·卷下》,见历代学人撰:《笔记小说大观·二十一编》,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六十七年(1978)版,第693页。
    5谢思炜:《白居易讽谕诗的语言分析》,《文学遗产》,2006年第1期。
    1 [美]宇文所安:《中国“中世纪”的终结》,陈引驰,陈磊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4页。
    2谢思炜:《白居易讽谕诗的语言分析》,《文学遗产》,2006年第1期。
    3《唐宋诗醇》、《诗人玉屑》都曾经辩别其为妄说。
    4 [明]王世贞:《艺苑厄言·卷四》,见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11页。
    5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12页。
    1谢思炜:《白居易讽谕诗的语言分析》,《文学遗产》,2006年第1期。
    2谢思炜:《白居易讽谕诗的语言分析》,《文学遗产》,2006年第1期。
    3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51页。
    1 [美]宇文所安:《中国“中世纪”的终结》,陈引驰,陈磊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4页。
    2葛兆光:《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9世纪》,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8页。
    3葛兆光:《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9世纪》,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9页。
    4葛兆光:《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9世纪》,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1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02页。
    1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03页。
    2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03页。
    3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68页。
    4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00页。
    5 [美]宇文所安:《中国“中世纪”的终结》,陈引驰,陈磊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4—15页。
    1 [美]宇文所安:《中国“中世纪”的终结》,陈引驰,陈磊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8页。
    2 [美]宇文所安:《中国“中世纪”的终结》,陈引驰,陈磊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8页。
    3陈寅恪先生曾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指出:“其事又为乐天所得亲有见闻者,故此篇之摹写,极生动之致也。”参阅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外二种)》,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553页。
    1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外二种)》,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555页。
    2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外二种)》,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555页。
    3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外二种)》,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555页。
    4参阅萧驰:《佛法与诗境》,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79—180页。
    5 [美]宇文所安:《中国“中世纪”的终结》,陈引驰,陈磊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66页。
    1参阅[美]宇文所安:《中国“中世纪”的终结》,陈引驰,陈磊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4页。
    2 [宋]张镃:《南湖集·卷四》,见《四库全书》(第116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66页。
    1参阅方汉文主编:《世界比较诗学史》,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9—86页。
    2黄心川:《印度哲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175页。
    3多识仁波切:《爱心中爆发的智慧》,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2页。
    
    1参阅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7页。
    2参阅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8—266页。
    1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04页。
    1 [美]宇文所安:《中国“中世纪”的终结》,陈引驰,陈磊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82页。
    2 [美]宇文所安:《中国“中世纪”的终结》,陈引驰,陈磊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4页。
    1 [美]宇文所安:《中国“中世纪”的终结》,陈引驰,陈磊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4页。
    2 [美]宇文所安:《中国“中世纪”的终结》,陈引驰,陈磊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4页。
    3 [美]宇文所安:《中国“中世纪”的终结》,陈引驰,陈磊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4页。
    1刘若端编:《十九世纪英国诗人论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50页。
    2《与元九书》中,白居易曾言:“人之文,六经首之。就六经言,《诗》又首之”。“仆常痛诗道崩坏,忽忽愤发,或食辍哺,夜辍寝,不量才力,欲扶起之。”此有振兴诗道之意。
    2葛兆光:《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9世纪》,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70页。
    3方汉文:《比较文化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9页。
    
    1参阅方汉文:《比较文化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9—257页。
    2参阅谢思炜:《白居易集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92页。
    3 [宋]晁迥:《法藏碎金录》,见《四库全书》(第105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03页。
    4 [宋]晁迥:《法藏碎金录》,见《四库全书》(第105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77页。
    1 [宋]晁迥:《法藏碎金录》,见《四库全书》(第105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64页。
    2 [宋]晁迥:《法藏碎金录》,见《四库全书》(第105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63页。
    3 [清]乾隆十五年御选:《御选唐宋诗醇》,《四库全书》(第144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06页。
    1 [清]乾隆十五年御选:《御选唐宋诗醇》,《四库全书》(第144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20页。
    2 [清]乾隆十五年御选:《御选唐宋诗醇》,《四库全书》(第144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23页。
    3 [清]乾隆十五年御选:《御选唐宋诗醇》,《四库全书》(第144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91页。
    4 [清]乾隆十五年御选:《御选唐宋诗醇》,《四库全书》(第144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24页。
    5 [清]乾隆十五年御选:《御选唐宋诗醇》,《四库全书》(第144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29页。
    1参阅葛兆光:《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9世纪》,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32—340页。
    2葛兆光:《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9世纪》,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32—333页。
    3 [宋]释·道原撰:《景德传灯录·卷六》,见《四部丛刊》(三编·子部·第57册),上海:上海书店,1985年版,“越州大珠慧海禅师”。
    1萧驰:《佛法与诗境》,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05—206页。
    2 [宋]释·延寿集:《宗镜录》,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四年(1935)版,第878页。
    1参阅谢思炜撰:《白居易诗集校注》(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424页。
    1参阅多识仁波切:《爱心中爆发的智慧》,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4—121页。
    1 [清]乾隆十五年御选:《御选唐宋诗醇》,《四库全书》(第144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05页。
    2葛兆光:《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9世纪》,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33页。
    1. [宋]释·赞宁:《宋高僧传》,范祥雍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2. [宋]释·普济:《景宋宝佑本无灯会元》,线装本。
    3.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四部丛刊本,上海:上海书店,1985年。
    4. [宋]阮阅:《诗话总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
    5.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6.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校笺》,王仲镛校笺,成都:巴蜀书社,1989年。
    7. [宋]洪迈:《容斋随笔》,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8.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廖德明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
    9.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10. [宋]晁迥:《法藏碎凡录》,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1. [清]王士命:《带经堂诗话》,戴王王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12. [清]《御选唐宋诗醇》,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3. [清]赵翼:《瓯北诗话》,霍松林、胡主佑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1981年。
    14. [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隋唐史》(589-906),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西方汉学研究课题组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15.汤用彤:《汤用彤全集》(七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16.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外二种)》,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17.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二、六、九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18.别命:《中国佛学源流略吕》,北京:中国书局,1979年。
    19.范文澜:《唐代佛教》,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20.刘隆凯整理:《陈寅恪<元白诗证史>吕席侧记》,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21.罗香林:《唐代文化史研究》,影印本,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
    22. [日]砺波护:《隋唐佛教文化》,韩命、刘建英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23.荣新江主编:《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24.张国凡:《佛学与隋唐社会》,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25.汤一介:《佛教与中国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26.文史知识编辑部编:《佛教与中国文化》,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27.张立文主编:《空境—佛学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28.葛兆光:《域外中国学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29.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30. [荷]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李四龙、裴勇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31.赖永海:《中国佛教文化论》,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
    32.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
    33. [日]蜂屋邦夫:《道家思想与佛教》,隽雪艳、陈捷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
    34.葛兆光:《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第二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35.季羡林:《禅和文化与文学》,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8年。
    36. [日]荒木见悟:《佛教与儒教》,杜勤、舒志田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
    37.葛兆光:《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9世纪》,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38.高令印:《中国禅学通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
    39.印顺:《中国禅宗史》,上海:上海书店,1992年。
    40.张曼涛主编:《佛教与中国文化》,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国67年(1978)。
    41.张曼涛主编:《佛教与中国文学》,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国66年(1977)。
    42.张曼涛主编:《禅学论文集》(禅学专集之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国65年(1976)。
    43.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中国佛学史》,北京:中国书局,1997年。
    44.任继里:《任继里禅学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45.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46.梁启超:《佛学研究十八篇》,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
    47.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48.姚卫群:《佛教入门—历史与教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49.姚卫群:《佛学概论》,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
    50.《维摩诘所说经》,[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14册。
    51.《禅宗集成》,续藏经菁华选,台北:艺文印书馆,民国57年(1968)
    52.林世田,李德范编:《佛教经典精华》,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53.骆继光主编:《佛教十三经》,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54.多识仁波切:《爱心中爆发的智慧》,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
    55. [法]让-弗朗索瓦·勒维尔,马蒂厄·里卡尔:《和尚与哲学家》,陆元昶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56.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57.周裕锴:《禅宗语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58.张伯伟:《禅与诗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59. [日]冈村繁:《唐代文艺论》,张寅彭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60.张节末:《禅宗美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61.霍然:《唐代美学思潮》,长春:长春出版社,1990年。
    62.刘墨:《禅学与艺境》,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63. [美]宇文所安:《中国“中世纪”的终结》,陈引驰、陈磊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64.罗根泽编:《隋唐文学批评史》,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6年。
    65.傅璇琮。罗联里主编:《唐代文学研究论著集成》,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
    66.闻一多:《唐诗杂论》,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67.戴伟华:《唐代文学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68.马自力:《中唐文人之社会角色与文学活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69.郭绍林:《唐代士大夫与佛教》,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年。
    70.李乃龙:《雅人深致与宗教情缘—唐代文人的生活样态》,台北: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71.查屏球:《唐学与唐诗—中晚唐诗风的一种文化考察》,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72.屈小强:《侠心剑胆:唐代诗人的文化精神与人生意趣》,济南:济南出版社,2002年。
    73.陈炎,李红春:《儒释道背景下的唐代诗歌》,北京:昆仑出版社,2003年。
    74.孟二冬:《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75.张再林:《唐宋士风与词风研究—以白居易、苏轼为中心》,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76.项楚等:《唐代白话诗派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
    77.萧驰:《佛法与诗境》,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78.陈允吉:《古典文学佛教溯源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79.陈允吉:《唐音佛教辨思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80.孙昌武:《游学集录—孙昌武自选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
    81.孙昌武:《文坛佛影》,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82.孙昌武:《道教与唐代文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
    83.陈引驰编著:《佛教文学》,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
    84.陈引驰:《隋唐佛学与中国文学》,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
    85.孙昌武:《唐代文学与佛教》,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86.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87.孙中行:《佛教与中国文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年。
    88.赵杏根:《佛教与文学的交会》,台湾:台湾学生书局,2004年。
    89.张志凡:《宗教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90. [加]威尔弗雷德·坎特韦尔·史密斯:《宗教的意义与终结》,董江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91. [英]凯特·洛文塔尔:《宗教心理学简论》,罗跃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92. [英]麦克·阿盖尔:《宗教心理学导论》,陈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93. [苏联]德·莫·乌格里诺维奇:《宗教心理学》,沈翼鹏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
    94. [美]玛丽·乔梅·多,理查德·德·卡霍:《宗教心理学—个人生活中的宗教》,陈麟书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
    95.谢思炜撰:《白居易诗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96.朱凡城笺注:《白居易集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97.朱凡城:《白居易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98.朱凡城:《白居易集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99.陈友琴编:《白居易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100.张弘:《迷路心回因向佛—白居易与佛禅》,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101.朱传誉主编:《白居易传记资料》(二十一册),台北:天一出版社,民国71-74年(1982-1985)。
    102.王拾遗:《白居易研究》,上海: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
    103.褚斌杰:《白居易评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104. [日]花房英树:《白居易》,衣玮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
    105. [日]静永健:《白居易里讽谕诗的前前后后》,刘维治译,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106.谢思炜:《白居易集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107.蹇长春:《白居易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08.许海东:《讽喻、美丽、感伤—白居易之诗赋边境及其文化风情》,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民国94年)。
    109.方汉文:《比较文学高等原理》,海口:南方出版社,2002年。
    110.方汉文:《比较文化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111.俞俞命:《白居易研究》,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88年。
    112.林明珠:《白居易诗探析》,台湾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论文,1997年。
    113.李敬一:《白居易诗歌的三大主题研究》,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博士论文,2001年。
    114.李振荣:《白“俗”论考》,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博士论文,2001年。
    115.罗联里:《白居易与佛道关系重探》,《唐代研究论集》(第四辑),台北:新文命出版公司,民国81年(1982)。
    116.蒋寅:《古典诗歌中的“吏隐”》,《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第51-58页。
    117.姚卫群:《印度古代宗教哲学中展示的思维方式》,《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第59-65页。
    118.方立天:《佛教“空”义解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第55-60页。
    119.蒋寅:《语象·物象·意象·意境》,《文学评论》,2002年第3期,第69-75页。
    120.吴学国,秦琰:《从“天人和合”到“心境交融”—佛教心性论影响下中国传统审美形态的转化》,《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03-109页。
    121.萧丽华:《白居易诗中庄禅合论之底蕴》,《唐代文学研究》(第七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122.朱易安:《中唐诗人的济世精神和宗教情绪》,《人大复印资料》,1998年第11期,第21-26页。
    123.詹志和:《复合思维:佛教与美学在思维特征上的共相》,《中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4期,第8-13页。
    124.方立天:《中国佛教直觉思维重要词语略说》,《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秋之卷,第66-68页。
    125.姚卫群:《佛教的有为法与无为法观念》,《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第133-139页。
    126.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思维的历史演变》,《哲学研究》,2002年第1期,第38-44页,第2期,第54-59页。
    127.胡遂:《从“平常心是道”看白居易平易浅俗诗风》,《文学评论》,2007年第1期,第37-41页。
    128.谢思炜:《白居易讽谕诗的语言分析》,《文学遗产》,2006年第1期,第66-72页。
    129.谢思炜:《白居易讽谕诗的诗体与言说方式》,《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第43-47页。
    130.尚永亮,李丹:《“元和体”原初内涵考论》,《文学评论》,2006年第2期,第48-56页。
    131.马现诚:《白居易与佛教》,《江汉论坛》,1999年第2期,第85-88页。
    132.王新亚:《白居易的净土信仰与后期诗风》,《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第50-53页。
    133.檀作文:《试论白居易的闲适精神》,《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第43-46页。
    134.贾文昭:《白居易的“物感”说》,《江淮论坛》,1997年第6期,第78-84页。
    135.左汉林:《唐代采诗制度及其与元白新乐府创作的关系》,《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第47-52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