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古今说海》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古今说海》,文言小说丛书,成书于明代嘉靖年间,由松江府陆楫主编而成。全书一百四十二卷,分为说选、说渊、说略、说纂四部,共收录文言小说一百三十五种。它是我国第一部小说丛书,是明代小说汇编的代表性著作之一,同时它也被学界指为明清小说作伪的源头。
     本文通过背景的考察、文本的细查和版本的翻检,对《古今说海》的成书、著录和作伪三大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古今说海》的出现是明代社会经济和思想发展、明代小说自身发展、云间文人群体活动的共同作用的成果。云间刊印技术的发展为《古今说海》的诞生提供了技术支撑。云间文人群体是《古今说海》的编纂者,他们所贡献的私人藏书是《古今说海》的主要材料来源。陆楫出资在陆氏俨山书院刊印了《古今说海》。
     2、《古今说海》在其成书50余年后开始为官私书目所著录,其传播范围以长江中下游流域为主。《古今说海》在明清书目中不同的著录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明清小说观念逐步清晰化、精细化的进程。《古今说海》在大陆和港台地区均有比较丰富的馆藏。《古今说海》的版本主要经历了以“1544明刻本—1821道光本—1909宣统本—1915民国本”为主线的发展脉络。
     3、《古今说海》虽有省略原文出处的作伪之嫌,但是完全认定其为明清小说作伪之肇始的判断仍有待于商榷。《古今说海》的编纂者可能采录了《太平广记》存世本之外的一个宋刻本或宋刻残本。《古今说海》具有保存大量唐传奇经典文本、巩固明代文言小说阵地和地位等的功用和价值,而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后世小说汇编的作伪高潮也是一个无可避讳的历史事实。
Gu Jin Shuo Hai is a series of classical Chinese stories. It was compiled and printed by Lu Ji who lived in Song Jiang Prefecture in Jiajing times of Ming Dynasty. It includes 142 tomes, 135 stories and four divisions, Shuo xuan, Shuo yuan, Shuo lue and Shuo zuan. It's the first series of classical Chinese stories and one of representative classical Chinese stories compiled in Ming Dynasty as well. Moreover, it's identified as the beginning of pseudographs of classical Chinese storie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by the academic circles.
    With reviewing the backdrop, scanning the text and rummaging the editions of Gu Jin Shuo Hai, this thesis analyzes its compilation, printing, recordation and fakery, then reache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The publication of Gu Jin Shuo Hai is the result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thought, stories itself and activities of literati group in Yun Jian. The advanced typographic technology provided its printing with much support. The literati group was the redactor and their personal collections of books were the main sources of Gu Jin Shuo Hai. Lu Ji provided the fund to publish it in the Lu's Yanshan College.
    2.Gu Jin Shuo Hai was firstly recorded by public and personal bibliographies after about 50 years from its appearance. It was mostly spread in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Different bibliographies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dicated that the concept of story became more and more clear and refined.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copies in libraries in mainland of China, Hong Kong and Taiwan Area. Generally speaking, four existent copies are more important, namely, 1544 Jiajing's copy, 1821 Daoguang's copy, 1909 Xuantong's copy and 1915 Minguo's copy.
    3. Even though it omitted the sources of some stories, the judgment that Gu Jin Shuo Hai is the beginning of pseudographs of classical Chinese stories needs further discussion. Maybe the redactors recorded stories from another copy of Tai Ping Guang Ji printed in Song Dynasty and lost nowadays. Gu Jin Shuo Hai is valuable in preserving many classical stories of Tang Dynasty and consolidating the posi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stories of Ming Dynasty. However, admittedly, it's a fact that Gu Jin Shuo Hai aroused the later climax of stories' fakery.
引文
① 秦川称《古今说海》为“丛书性质的文言小说总集”,参见秦川《中国古代文言小说总集研究》第四章第一节“《五朝小说》与明代丛书性质的文言小说总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② 学界关于《古今说海》作者及成书的提法很多,例如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中言其为“陆楫辑刻”,《中国丛书综录》中言其为“陆楫辑”,宁稼雨《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中言其为“陆楫等编辑”等,他说多雷同之,笔者在此录为“陆楫主编”,具体可参见本论文“《古今说海》成书考”之“《古今说海》的编纂群体”中的论述。
    ③ 宁稼雨撰《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第262页,齐鲁书社1996年版。
    ④ 关于《古今说海》的装帙等问题,明清至今的各种记载多有不同,详见本论文“《古今说海》著录考”中的相关内容。
    ⑤ 李剑国著《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第1159页,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⑥ 陈大康著《明代小说史》第312页,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⑦ 余嘉锡著《四库提要辨证》第796页,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① 分别是崔文印《明代丛书的繁荣》(《史学史研究》1996年第3期)和孙逊、秦川《明代文言小说总集述略》(《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① 刘尚恒著 《古籍丛书概说》第1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② 陈国军著 《明代志怪传奇小说研究》第24至26页,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③ 袁震宇、刘明今著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明代卷》第11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④ 陈大康著 《明代小说史》第13页。
    ⑤ 同上,第17页。
    ⑥ 同②,第27页。
    ⑦ 陈国军在《明代志怪传奇小说研究》中写道:“由嘉靖间明人所谓的‘清玩’之风引发的对铜鼎彝钟、玉佩玦卮、法书名画以及宋元旧本的‘收藏热’和官私刻书之风,使得一些唐人小说得以步入士人芸窗书阁”,具体可参见陈国军《明代志怪传奇小说研究》第243页。
    ① 陈国军在《明代志怪传奇小说研究》中写道:“稗官小说成为士人、闺阁、士妇的阅读对象”,具体可参见陈国军《明代志怪传奇小说研究》第190页。
    ② 陈国军著《明代志怪传奇小说研究》第1页。
    ③ 转引自陈国军《明代志怪传奇小说研究》第1页。
    ④ 顾炎武《日知录之余》卷四《禁小说》,转引自吴志达《中国文言小说史》第698页,齐鲁书社1994年版。
    ⑤ 侯忠义编《中国文言小说参考资料》第49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⑥ 同上,第496页。其他还如邵景詹《觅灯因话小引》:“累累数千言,非幽冥果报之事,则至道名理之谈;怪而不欺,正而不腐;妍足以感,丑可以思”(第498页),祝允明《志怪录自序》:“今苟得其实而纪之,则卒然之,顷而值之者,固知所以趋避、所以劝惩,是亦不为无益矣”(第504页),《广谐史凡例(节录)》:“一、作者自荐绅先生以至布农逸士,各摅才情,游戏翰墨,穷工极变,另成一体,且词旨似若诙谐议论,实关风教,虽与正并传可也”(第517页),詹詹外史《情史序》:“是编也,始乎贞,令人慕义;继乎缘,令人知命”(第524页)等。
    ① 参见陈国军《明代志怪传奇小说研究》第三章《志怪传奇小说的全面复兴》,第129至217页。
    ② 陈国军著《明代志怪传奇小说研究》第164页。
    ③ 吴志达著《中国文言小说史》第712页。
    ④ 转引自陈国军《明代志怪传奇小说研究》第285页。昌彼得《说郛考》,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版。
    ⑤ 吴郡:东汉永建四年(129年)置,治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云间:古华亭县(今上海松江地区)、松江府的别称。具体可参见《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第381页“云间”条目和第1485页“吴郡”条目。另查检该书所附《中国历史地图》之万历十年(1582年)《明时期中心区域图》可知,明时苏州府与松江府并存。《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
    ⑥ 参见陈大康《明清上海稀见文献五种·前言》第2页,李绍文等著《明清上海稀见文献五种》,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⑦ 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第178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⑧ 参见陈国军《明代志怪传奇小说研究》第167至168页。
    ① 施蛰存著《云间语小录》第166页,文汇出版社2005年版。
    ② 同上,第225页。
    ③ 转引自陈国军《明代志怪传奇小说研究》第285页。
    ④ 李绍文《云间人物志》卷二“陆文裕公”条记道:“公名深,字子渊,号俨山,上海人。弘治辛酉,发解南畿。乙丑,成进士。改翰吉,授编修,历司业、祭酒,进讲经筵。……改太常卿,兼侍读学士,扈驾幸承天,给行在印。升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学士。疏请致仕。家居二年,抚按文章荐起,病卒。赐葬祭,赠礼部右侍郎,谥文裕,郡邑皆祀乡贤。所著有《陆文裕公集》一百卷,《外集》、《续集》五十卷”,《明清上海稀见文献五种》第132至133页。
    ⑤ 叶德辉著《书林清话》第150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⑥ 叶德辉《明时刻书工价之廉》:“按明时刻字工价有可考者,《陆志》、《丁志》有明嘉靖甲寅,闽沙谢鸾识岭南张泰刻《豫章罗先生文集》,目录后有‘刻板捌拾叁片,上下二帙,壹佰陆拾壹叶,绣梓工赀贰拾肆两’木记。以一版两叶平均计算,每叶合工赀壹钱伍分有奇,其价廉甚。至崇祯末年,江南刻工尚如此。徐康《前尘梦影录》云:‘毛氏广招刻工,以《十三经》、《十七史》为主。其时银串每两不及七百文,三分银刻一百字。’则每百仅二十文矣。”同上,第154页。
    ① 施蛰存著《云间语小录》第224至225页。
    ② 刘尚恒著《古籍丛书概说》第3页。
    ③ 侯忠义编《中国文言小说参考资料》第517页。
    ④ 转引自《钦定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少室山房集》。
    ① 参见本论文“《古今说海》作伪考”中的“关于《古今说海》作伪之文本”。
    ② 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第1770页。
    ③ 具体可参见张国风著《太平广记版本考述》第一章“《太平广记》的成书与流传”与第二章“现存的《太平广记》版本”,中华书局2004年版。
    ① 参见陈国军《明代志怪传奇小说研究》第241至243页。
    ② 李绍文等著《明清上海稀见文献五种》第182页。
    ③ 同上,第186页。
    ④ 同上,第201页。
    ① 李绍文等著《明清上海稀见文献五种》第202页。
    ② 同上,第205页。
    ③ 同上,第208页。
    ④ 李绍文《云间人物志》卷二之“唐龙江”条记道:“公名锦,字士絅,号龙江,瑜从子。弘治乙卯魁南畿,连举进士。……年垂八十,神清气朗。为文庄重典雅。《上海县志》,其所始辑云”,《明清上海稀见文献五种》第125页。
    ⑤ 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第1783页。
    ⑥ 阳海清编纂《中国丛书综录补正》第218页,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年版。
    ① 潘承弼、顾廷龙在《明代版本图录初编·卷五》中就以此推定“非陆氏一人所编而陆实出资付刊者也”,《明代版本图录》,上海书店1996年版。
    ② 这也是有个别书目(如《千顷堂书目》、《四库采进书目》等)将《古今说海》录于黄标名下的缘由。
    ③ 陆楫刊印《古今说海》是凭借了其家族尤其是其父陆深之力,故个别书目(如《绛云楼书目》)将其录于陆深名下。
    ④ 叶德辉在《书林清话》卷七《明人刻书载写书生姓名》中记道:“《丁志》、《缪记》明嘉靖王敦祥刻王楙《野客丛书》三十卷,卷末有‘长洲吴曜书、黄周贤等刻’两行,板心亦有黄周贤、严椿等刻工姓名”,《书林清话》第155页。
    ⑤ 参见程千帆、徐有富著《校雠广义·版本篇》第302至310页“刻工”一节,齐鲁书社1998年版。
    ① 转引自《钦定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少室山房笔丛》卷十三。
    ② 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第1783页。
    ③ 具体可参见刘尚恒《古籍丛书概说》第三章第一节《古籍丛书在传统目录中的立类》,第43至45页。
    ④ 宁稼雨《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中就将《古今说海》等丛书列在杂俎类下,阳海清在《中国丛书综录补正》也指出:“本编所收子目并非均为小说,故宜入‘汇编丛书·杂纂类’”,可以看到,强调的都还是其
    ① 原注:“我们把SB本(即叫嘉靖23年俨山书院刻本)与NC本(即此本)都说成是‘明嘉靖23年(1544)云间陆氏俨山书院’这是不对的”,不知此说从何而来?如属实,倒可能是《古今说海》的又一新版本,而在此因未见原本,暂且存疑。
    ② 北师大所藏两种《古今说海》实为一个版本,著录者仅根据版心下镌的文字而分别著录,表述不完全。
    ③ 此处该馆录为三十卷,但是统计其所录之子目,却竟有三十二卷,不知是其统计之误,还是其子目之误。
    ① 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第1784页。
    ② 关于道光本《古今说海》版心下镌刻文字的记载,在“《古今说海》现今馆藏表”中,以中国人民大学图 书馆之著录为详。
    ① 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第1827页。
    ② 笔者在比对过程中所使用的《古今说海》主要为巴蜀书社1988年版,辅之以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太平广记》为中华书局1961年版,特此说明。
    ① 胡应麟著《少室山房笔丛》第283页,上海书店2001年版。
    ② 鲁迅撰《中国小说史略》第14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③ 张国风著《太平广记版本考述》第15页。
    ① 同上,第16页。
    ② 据张国风研究,“Y本虽未所依据底本,然而观其文字与S本时相吻合”~([4](P.16)),故在此略去Y本不谈。
    ③ 参见张国风著《太平广记版本考述》第398至453页。
    ① 黄霖著《中国小说研究史》第38页,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① 余嘉锡著《四库提要辨证》第796页。
    ② 顾千里在《重刻古今说海序》更加详细地描述了坊刻图书作伪之景象:“夫予之于说部书工夫甚浅,而刻书之利病,则宿所深知也。其利于书者姑弗具论。若夫南宋时建阳各坊刻书最多,惟每刻一书,必倩雇不知谁何之人,任意增删换易,标立新奇名目,冀自衒价,而古书多失其真。逮后坊刻就哀,而浮慕之敝起。其所刻也,转转舛错脱落,殆不可读者有之。加以牡丹水利,触目满纸,弥不可读者有之。又甚而奋其空疏白腹,敷衍谬谈,涂窜创,居之不疑,或且凭空构造,诡言某本,变乱是非,欺绐当世。阳似沽名,阴实盗货,而古书尤失其真。若是者刻一书而一书受其害而已矣”,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第1784至1785页。
    ① 刘尚恒著《古籍丛书概说》第15页。
    ② 陈国军从总体上评价了以《古今说海》等为代表的明代文言小说汇编的历史价值,他写道:“如果将汇编行为置于小说史的框架中思考,小说汇编也存在着不可小觑的历史功能。小说汇编的存在和发展,保护和经典化了魏晋、唐宋、元明小说文本、捍卫了文言小说的小说史地位。小说汇编左右或影响了晚明小说观念和审美取向”,参见陈国军《明代志怪传奇小说研究》第10页。
    ③ 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第1784页。
    ④ 转引自刘尚恒《古籍丛书概说》第54页。
    ⑤ 谢国帧《丛书刊刻源流考》:“三古遗书,汉唐子集,原书罕见,若隐若亡,经明人刊刻,赖以得存,或记史料,或志乡贤,昔人不易经见之书,今则可置诸几席之间,其功不可胜量”,谢国帧编著《明清笔记谈丛》第20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① 《丛书子目书名索引》,施廷镛编辑,文海出版社民国六十年12月影印版。
    ② 后世另改篇名予以著录的情况不计。
    ③ 秦川曾论述《古今说海》等小说丛书云:“其他像《古今说海》这样能称得上名副其实的丛书性质的文言小说总集还有不少……”,参见秦川《中国古代文言小说总集研究》第81页。
    ④ 宋莉华著《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第220页,中国社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⑤ 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第1783至1784页。
    1 (明)陆楫等辑《古今说海》,巴蜀书社1988年版;
    2 (明)陆楫编《古今说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3 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中华书局1959年版;
    4 王重民撰《中国善本书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5 胡玉缙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中华书局1964年版;
    6 邵懿辰撰、邵章续录《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7 吴慰祖校订《四库采进书目》,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8 阳海清编纂《中国丛书综录补正》,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年版;
    9 余嘉锡著《四库提要辨证》,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0 胡应麟著《少室山房笔丛》,上海书店2001年版;
    11 叶德辉撰《书林清话》,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2 鲁迅撰《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3 程毅中著《古小说简目》,中华书局1981年版;
    14 袁行霈 侯忠义编《中国文言小说书目》,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15 侯忠义编《中国文言小说参考资料》,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16 李剑国著《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7 李剑国著《宋代志怪传奇叙录》,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8 宁稼雨撰《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齐鲁书社1996年版;
    19 朱一玄等编著《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提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20 陈大康著《明代小说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21 陈国军《明代志怪传奇小说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22 宋莉华著《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3 张国风著《太平广记版本考述》,中华书局2004年版;
    24 秦川著《中国古代文言小说总集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25 程千帆、徐有富著《校雠广义·校勘编》,齐鲁书社1998年版;
    26 程千帆、徐有富著《校雠广义·版本篇》,齐鲁书社1998年版;
    27 袁震宇、刘明今著《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明代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28 刘尚恒著《古籍丛书概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29 吴志达《中国文言小说史》,齐鲁书社1994年版;
    30 《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
    31 李绍文等著《明清上海稀见文献五种》,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32 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33 施蛰存著《云间语小录》,文汇出版社2005年版;
    34 叶德辉著《书林清话》,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5 潘承弼、顾廷龙编著《明代版本图录》,上海书店1996年版;
    36 黄霖著《中国小说研究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37 施廷镛编辑《丛书子目书名索引》,文海出版社民国六十年12月影印版;
    38 北京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39 (清)钱谦益等著《稿抄本明清藏书目三种》,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40 (清)黄虞稷撰《千顷堂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41 冯惠民、李万健等选编《明代书目题跋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42 北京图书馆善本室编《1911—1984影印善本书目录》,中华书局1992年版;
    43 国立故宫博物院编《国立故宫博物院善本旧藏总目》,国立故宫博物院中华民国·1983年版;
    44 国立中央图书馆编《台湾公藏善本书目人名索引》,国立中央图书馆民国六十一年版;
    45 屈万里编《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初稿》,联经出版事业公司民国七十四年版;
    46 煮雨山房辑《故宫藏书目录汇编》,线装书局2004年版;
    47 贾晋华主编《香港所藏古籍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48 (清)耿文光撰《万卷精华楼藏书记》,中华书局1993年版;
    49 (清)黄虞稷原编,王鸿绪、张廷玉等删定《明史艺文志·补·附编》,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50 张宗茹、王恒柱编纂《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书目》,齐鲁书社2003年版;
    51 山西省图书馆编《山西省图书馆普通线装书目录》,北岳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52 山东图书馆编《山东省图书馆馆藏海源阁书目》,齐鲁书社1999年版;
    53 常书智、李龙如主编《湖南省古籍善本书目》,岳麓书社1998年版;
    54 中国历史博物馆图书资料信息中心编《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普通古籍目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
    55 《东方文化研究所汉籍分类目录》,东方文化研究所昭和十八年三月发行;
    56 中山大学图书馆编《中山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