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学衡派对儒家传统的坚守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二十世纪初,曾经与五四新文化派进行辩论的学衡派,应该算是一个现代的思想文化派别。在民族的大是大非原则性问题面前,学衡派不畏众言,绝不苟同已成蔚然之势的新文化运动,二者的分歧属于正常的学理之争,匀是在同一处境下面对挑战的回应,从本质上讲,都应属于现代范畴。
     学衡派的文化运思思路有内在的逻辑性,绝非人云亦云,为了克服因传统的崩溃和历史的断裂所形成的价值真空造成的时代痛苦,学衡成员努力在纷纭紊乱中寻求秩序和稳定。学衡成员的爱国情怀往往表现为浓烈的民族主义,具体体现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视,把民族传统文化的命运视作民族的命运。
     然而,在近现代环境中,对传统的坚守必须以求新求变为手段。白壁德摆脱“欧洲文化中心”论肯定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价值的思路,在很大程度上让身处异国他乡的一批中国留美学子感到亲切,其从传统文化中寻求救治现代社会缺失的文化运思思路也恰恰迎合了一批对中国传统文化难以割舍的学子的心。
     白壁德的中国弟子对白氏学说的吸取,始终离不了一个核心,即对儒学当代命运的关注,在借鉴新人文主义的同时,力图有所作为。将学衡对新文化过激的言辞忽略不计,学衡成员对儒学进行了学理上的阐释:梅光迪推崇原典精神,柳诒徵持中国文化退化论观点,吴宓的论说中更是体现出一种道德理想主义者般的宗教情怀,在不否定近代民主政治与工业的前提下为其安置一个精神基础——人文道德精神。稍后的梁实秋,通过新人文主义的中介回归传统,以儒家思想为中轴,企图将新人文主义这种西方思潮中国化。
     学衡派试图融合中西,不割断传统的思路为后来的“新儒家”提供了基础,“新儒家”应该说与学衡派有某种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由此可见,学衡派文化运思思路的生命力。
While the whole society in china moved forward to modem society constantly,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ncountered the powerful challenge. Under the situation, it seemed be a unique way of survival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
    The members of the Xueheng School were looking for the order in a mass. Mei Guangdi ,ffu Mi, Liang Shiqiu and some other Chinese young students studying at Harvard University sponsor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nsisted on the Confucianism all the time. However, in modern society, they had to search the new thought resources constantly and melt them with the new method. Irving Babbit got rid of the theory of "European culture center* and affirmed Chinese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culture value. The way of his thinking made a lot of Chinese students studying in U.S. felt warm to a large extent.
    But Xue Heng isn' t a simple copy of Babbit's New Humanism at all, it always couldn' t deviate from a core of the contemporary Confucianism destiny.
引文
《学衡杂志》
    《吴宓日记》10册,三联书店,1998年.
    《吴宓自编年谱》,三联书店,1995年.
    《文学与人生》吴宓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
    《吴宓与陈寅恪》昊学昭著,清华大学出版杜,1992年.
    《中国文化史》上下册,柳诒徵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
    
    
    《胡适留学日记》,海南出版社,1994年.
    《胡适书信集》3册,耿云志、欧阳哲生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梁实秋传》鲁西奇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
    《第一届吴宓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李赋宁等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
    《第二后吴宓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李赋宁等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回眸“学衡派”:文化保守主义的现代命运》沈卫威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解析吴宓》李继凯、刘瑞春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新人文主义:美国与中国——欧文.白壁德与<学衡>派知识分子研究》段怀清著。
    《学衡派对儒学的现代诠释和转换》韩星著.
    《学衡派与现代中国文化》旷新年著,见《中国文化研究》6期,1994年。
    《多维视野中的吴宓》王泉根主编,重庆出版社,2001年.
    《学衡派与新人文主义》旷新年著,《北京大学学报》6期,1994年.
    《鲁迅与学衡派》张贺敏、曹艳红著,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2002年2月.
    《儒学传统的现代转化》杜维明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
    《中国新文学整体观》陈思和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谈虎谈兔》,陈思和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回忆吴宓先生》,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林语堂与白壁德的新人文主义》陈旋波著,《华侨大学学报》,1997年2月.
    《五四的反省与超越——以现代性与传统为中心的思考》郭齐勇著.
    《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林毓生著,三联书店,1992年.
    《自由神化的终结》张宝明著,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温儒敏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现代文学四论》刘应争著,西北大学出版杜,2001年.
    《潜流与漩涡》王晓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钱穆与中国文化》余英时著,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冲突与选择:现代哲学转向问题研究》杨寿堪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陈平原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镜与灯》艾布拉姆斯著,北京大学出版杜,1989年.
    《五四新文化的源流》陈万雄著,三联书店,1997年.
    《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郭湛波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
    《爱默生和中国——对个人主义的反思》钱满素著,三联书店,1996年。
    《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陈崧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1985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