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美国电视剧的网络传播热透视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从八十年代起,我国的电视荧屏上就出现了国外影视剧的身影,进入90年代,日剧韩剧作为与中国文化传统相近的同质文化产品,在引进中国后随即掀起收视热潮,并促进了哈韩哈日族的诞生。然而2000年以后,与中国的东方文化截然不同的美剧却替代了韩剧日剧,在中国掀起轩然大波,并紧锣密鼓的在中国的网络上攻城略地,通过传播一系列优秀的电视剧,在中国培植了一批又一批的忠实粉丝。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美剧早在80年代就已登陆中国,由于当时媒介传播技术等多方面的限制,在漫长的三十多年中,美剧在中国一直是处于不温不火的传播状态,虽然1995年左右通过《老友记》在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忠诚的美剧粉丝迷,但总体来说,范围小、受众面窄、影响不大。进入2003年以后,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直接推进了美剧跳跃式的发展,零时差、零成本、高质量使得网络下载和观影成为大众趋之若鹜的收视模式,美剧借助网络在中国开拓了一条不同于韩剧、日剧的跨文化传播之路。
     本文试图以当下热播的、广受追捧和欢迎的美剧《丑女贝蒂》作为个案,从全球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媒介技术的视角、美国电视剧内容等方面解读美剧热的深层动因,力图对美剧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做一个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并结合其在传播媒介方面的独特性及文本叙事上的特点深入考察美剧在我国的传播模式,以求揭示美剧流行的深层次原因。
     本文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研究背景、目的、方法等作简要概括。第二部分主要是论述美剧走红中国的社会背景和传播环境,力求揭示促使美剧流行的背景因素和文化动因。第三部分主要是以美剧《丑女贝蒂》为个案,对其进行文本分析,力求探寻美剧《丑女贝蒂》走红中国的内容动因。第四部分主要根剧《丑女贝蒂》个案研究的结果,对美剧在中国的传播进行传播模式分析及对美剧受众的心理解读。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之上得出相关结论。
From the 1980s,the foreign film and the TV play appear on China television, after 2000,American TV series had prompt a new fashion in China, as a heterogeneous culture , American TV series is different with Japan TV series or korea TV series. In 1995,The friends has train many devoted audience in China. But on the whole, the American TV series is unknown for most people. As internet grows quickly and more people become attracted to it, the American TV series become popular as soon as possible. More and more people watch the American TV series through the internet. All of these have pushed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TV series forward. This essay try to research the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of the American TV series base on the case the gossip girl. The common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is essay is the five W pattern of communication, which have five parts, such as audience, media, communication effects and so on.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reveal the reason of American TV series prevalence. In this paper we have investigated the prevail of American TV series from four aspects as follows:first of all, explain of proposition, purpose and meaning of this research subject. Second, we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media technology. Then, to explore the function of American TV series. Last but not least, to research the communication effects through analyze the Ugly Betty.
引文
[2]鲁曙明、洪浚浩主编《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第483页
    [3]陈卫星:《跨文化传播的全球化背景》,《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2期
    [4]尹韵公:《谁在对谁行为?——跨文化传播的思考》,《传媒观察》,2005年第3期
    [5]杨晓丽:《跨文化传播中的本土文化安全浅析——美国电影、日本漫画、韩国连续剧和电影产业对文化安全的启示》,《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2期
    [6]王金会:《跨文化传播下的文化融合与文化自觉》,《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总第101期)
    [7]车英、欧阳云玲:《冲突与融合: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传播的主旋律》,《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8]孟锦:《全球本土化——跨文化传播的两重维度》,《现代传播》,2004年第6期
    [9]孙顺华:《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误读”及其背后的国家权力——耐克“恐惧斗室”广告引发的思考》,《新闻界》,2005年第6期
    [10]李若薇:《网络:全球化语境下西方文化霸权工具》,《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6期
    [11]姜飞:《跨文化大传播视野下的世界与中国》,《新闻前哨》,2007年第7期
    [12]童兵:《经济全球化、跨文化传播和本土传播政策的调适》,《新闻爱好者》,2005年第12期
    [13]陈玲:《全球化与本土化:跨文化传播的策略选择——以跨国公司广告传播为切入点》,《新闻传播》,2009年第5期
    [14]陈青:《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中西文化差异及传播策略》,《声屏世界》,2005年第3期
    [15]童兵:《跨文化传播与未成年人成长》,《现代传播》(双月刊)2005年第3期(总第134期)
    [16]罗新星:《论跨文化传播背景下的媒介素养教育》,《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年第5期
    [17]王梓伊:《我国对外国际文化传播如何借鉴韩国经验——从韩剧的跨文化传播现象说起》,《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8]王泽勇:《媒介全球化的跨文化传播战略》,《艺海》,2009年第6期
    [19]戴文红:《媒介实现跨文化传播的路径选择》,《传媒观察》,2008年第2期
    [20]侯微:《试论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媒介技术》,《新闻传播》,2008年第9期
    [21]麻争旗:《翻译二度编码论——对媒介跨文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思考》,《现代传播》,2003年第1期
    [22]郭镇之著《中外广播电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2版,第9页
    [23]《中央电视台的第一与变迁:1958-2003》,东方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10
    
    [24]以上信息来自廉政维权网,http://www.315wq.com/hypp/xzpage.asp?ID=9097
    [25]参考黄俏:《VCD产业的现状及趋势》,《电子质量》,1999年第6期
    [26]相红:《VCD缘何在中国销声匿迹》,《当代经理人》2002年第9期
    [27]以上相关数据和资料援引自:《网络传播概论》杜骏飞主编第20页至第28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第二版
    [28]李京文、高燕、张在腾《论P2P技术的研究现状》,《电脑知识与技术》,2007年第26期
    [29]参考自叶勇《2008年市场规模超15亿元,网络视频业格局渐明》,《上海证券报》,2008年1月4日
    [30] 2009年9月6日优酷网数据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MyMzE3NDQ=.html
    [31]尼古拉·尼葛洛庞帝著:《数字化生存》,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7年2月第3版,第4页
    
    [32]郭镇之著《中外广播电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2版,第9页
    [33]郭镇之著《中外广播电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2版,第30页
    [34]段京肃著《传播学基础理论》,新华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第232页
    [35]段京肃著《传播学基础理论》,新华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第233页
    [36]刘大先《小众的流行:作为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美剧》,《艺术广角》2007年4月
    [39]陆晔、赵民:《当代广播电视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第250页
    [40]“把关”一词参见段京肃著《传播学基础理论》,新华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
    
    [41]陈赛,刘宇.《越狱》的中国隐秘流行[N].三联生活周刊, 2006-12-18(47)
    [42]陈赛,刘宇.《越狱》的中国隐秘流行[N].三联生活周刊, 2006-12-18(47)
    [43]段京肃著《传播学基础理论》,新华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第154页
    [44]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209页
    [45]伍海英《“编码——解码”理论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与发展》,《新闻爱好者》2010年1月
    [46]斯图亚特·霍尔:《电视话语中的编码和解码》,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第345~358页
    [47]刘海宁《文化接近和文化折扣——从美国电视剧<疯狂主妇>在中国的传播说起》,《新闻爱好者》2006年 6月
    [1]尹韵公:《谁在对谁行为?——跨文化传播的思考》,《传媒观察》,2005年第3期
    [2]杨晓丽:《跨文化传播中的本土文化安全浅析——美国电影、日本漫画、韩国连续剧和电影产业对文化安全的启示》,《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2期
    [3]王金会:《跨文化传播下的文化融合与文化自觉》,《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总第101期)
    [4]车英、欧阳云玲:《冲突与融合: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传播的主旋律》,《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5]孟锦:《全球本土化——跨文化传播的两重维度》,《现代传播》,2004年第6期
    [6]孙顺华:《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误读”及其背后的国家权力——耐克“恐惧斗室”广告引发的思考》,《新闻界》,2005年第6期
    [7]李若薇:《网络:全球化语境下西方文化霸权工具》,《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6期
    [8]鲁曙明、洪浚浩主编《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第483页
    [9]陈卫星:《跨文化传播的全球化背景》,《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2期
    [10]姜飞:《跨文化大传播视野下的世界与中国》,《新闻前哨》,2007年第7期
    [11]童兵:《经济全球化、跨文化传播和本土传播政策的调适》,《新闻爱好者》,2005年第12期
    [12]陈玲:《全球化与本土化:跨文化传播的策略选择——以跨国公司广告传播为切入点》,《新闻传播》,2009年第5期
    [13]陈青:《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中西文化差异及传播策略》,《声屏世界》,2005年第3期
    [14]刘大先:《小众的流行:作为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美剧》,《艺术广角》,2007年第4期
    [15]张牡霞:《试析美剧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消费导刊》,2008年第3期
    [16]冯婉:《美国电视剧的文化解读》,《科学之友》,2009年6月
    [17]成珊娣:《网络传播与美国电视剧的文化霸权》,《青年记者》2008年7月下
    [18]徐林:《通俗电视剧的跨文化传播——解读美剧在中国流行现象》,《科教文汇》,2008年第5期
    [19]文卫华、王圆:《从美剧的流行看中国观众对外来节目的接收——美剧的中国观众调查》,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李川、卡拉扬:《从全球化视野下美剧在中国的流行看受众地位的转变》,《社会科学论坛》,2008年第1期(下)
    [21]段锦宜:《从“使用与满足”视角解读“美剧迷”的心理动机》,《考试周刊》,2009年第24期
    [22]岳金霞:《从韩剧到美剧——解读青年受众心理走向》,《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11月
    [23]程远芳、郝永康:《美剧走热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影响》,《当代青年研究》,2008年第5期
    [24]刘大先《小众的流行:作为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美剧》,《艺术广角》2007年4月
    [25]〔加〕迈克尔·布雷克:《越轨青年文化比较》,岳西宽等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1页
    [26]郭镇之著《中外广播电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2版,第30页
    [27]段京肃著《传播学基础理论》,新华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第232页
    [28]李京文、高燕、张在腾《论P2P技术的研究现状》,《电脑知识与技术》,2007年第26期
    [29]尼古拉·尼葛洛庞帝著:《数字化生存》,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7年2月第3版,第4页
    [30]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209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