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地方性知识视野中的乡土教材开发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扎龙自然保护区被誉为“北国江南”,以鹤著称于世。环扎龙湖分布着大小不一的自然村落,历史悠久,风光优美。在这片古老的黑土地上,曾有过不同的民族登上历史的舞台,演绎各自的历史篇章。民族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以及人对自然的利用与关爱,逐渐融入了历史文化的长河之中,最终演变成了以鹤文化和满族文化为主要特色的湿地文化。齐齐哈尔市扎龙中心学校开发的《仙鹤飞起的地方》是该校教师自主研发的乡土教材,对湿地地区学校教育中环境教育的开展以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
     笔者试图以著名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兹提出的“地方性知识”概念为新的理论视角研究乡土教材。针对《仙鹤飞起的地方》,分别从“静态的知识读本”角度进行详细的文本分析,以及“动态的课堂教学”进行描述和解释,结合社会各个群体(教育行政官员、教师、学生、家长)对该教材的评价,总结出乡土教材给学校教育中的教师和学生带来的各种影响,以及探讨在国家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使乡土知识与主流文化在学校教育中更好实现整合。在此基础上,论文对湿地地区乡村学校教育的课程改革和乡土教材开发提出了一些建议。
     全文共分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简要地论述了选题缘起与背景、研究的内容与意义、研究的理论范式及方法,对目前“地方性知识”研究、国内乡土教材开发、乡村教育研究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和总结。
     第二部分:田野点学校概述。主要通过对学校特色教育的介绍,描述了田野点学校——扎龙中心学校的发展概况。
     第三部分:《仙鹤飞起的地方》乡土教材之研发及使用过程。对该教材开发的背景、开发及修订过程,骨干教师的培训活动进行了简要描述。
     第四部分:《仙鹤飞起的地方》乡土教材之教材分析。从“静态的知识读本”的角度,指出该教材是对“地方性知识”的传承。通过对教材的框架解构、内容选择与安排、教材的立体化构成及设计形式进行详细的文本分析,总结出该教材具有的五大特点。
     第五部分:《仙鹤飞起的地方》之课堂使用。从“动态的课堂教学”的角度,指出该教材的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湿地的孩子。通过对教学目的、课堂教学方法及课堂活动的描述呈现该教材的开发宗旨及意义。
     第六部分:理论阐释及思考。结合吉尔兹的“地方性知识”概念,讨论“地方性知识”在学校教育视野中的应用,提出湿地地区农村学校乡土教材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
     第七部分:在以上对田野调查分析及思考的基础上,总结了乡土教材在现代化发展与学校教育改革进行的今天所承载的特殊意义,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Famous for red-crowned crane, Zhalong natural reserve is also called Jiangnan of north China. Zhalong Lake with its beautiful sightseeing is surrounded by villages with a long history. Several ethnic groups have also written down their stories on this old black land. The cohesion and collision of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together with human beings'love and utilize of the nature finally form the wetland culture featured by red-crowned crane culture and Manchu culture. "A Place Where Cranes Take Off" is the local teaching material developed by teachers in Zhalong center school, Qiqihaer city, which has an initiative effect to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ethnic minority culture.
     In this dissertation, I attempt to apply the concept "local knowledge" from a respected anthropologist Clifford Geertz (1926—2006) to examine the local teaching materials through context analysis of "static reading book", description and explanation of "dynamic classroom teaching", combined with evaluation of multiple groups including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officials, teachers, students and parents, this dissertation summarizes this material's impacts on the local teachers and students, discusses how to integrate local knowledge and the mainstream culture in school education better in the context of the current national unity and globalization, and provides suggestions on the curriculum reform and local teaching materials development for schools in rural wetland areas.
     The dissertation consists seven parts as the following:
     PartⅠis the Introduction, which briefly discusses the causes and purposes of choosing this topic, the basic contents, the research methodologies, the theoretical models, and literature reviews of local knowledge, local materials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the studies of Chinese rural school education.
     PartⅡprovide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field spot. The features and development of Zhalong center school are elaborated.
     PartⅢdeals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rriculum, "A Place Where Cranes Take Off". The background,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revision of this material as well as the key teachers training are introduced.
     PartⅣfocuses on the context analysis of the curriculu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atic reading book", I point out that this material inherit "local knowledge". Through deconstruction of the framework of the material, analysis of the content choosing, arrangement, three-dimensional composition and form design, five features are concluded.
     PartⅤis abou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material in cla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ynamic classroom teaching", I concludes that the purpose of this material is make the students realize that they are the children of wetland。The objective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material development are showed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methods and activities.
     Part VI discusses the utilization of local knowledge in schooling and proposed the basic concepts and value orientation for wetland rural school teaching materials development.
     Part VII sums up the significance of local teaching material in the modern society and educational reform, followed by some suggestions.
引文
1 李素梅,滕星.中国百年乡土教材演变述评.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1 李素梅,滕星.中国百年乡土教材演变述评.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2 李素梅,滕星.中国百年乡土教材演变述评.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1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6.
    1 黑龙江省志编审委员会.黑龙江省地方志.齐齐哈尔市铁锋区志.第八编.附录.第二章.地名考.433-434.
    2 资料整理自http://zh.wikipedia.org/zh-cn/
    3 黑龙江省志编审委员会.黑龙江省地方志.齐齐哈尔市铁锋区志.第五编.文化编.第二编.第三章.教育事业.第一节.普通教育.9-37.
    1 资料整理自http://zh.wikipedia.org/zh-cn/
    2 资料整理自http://zh.wikipedia.org/zh-cn/
    1 资料整理自http://zh.wikipedia.org/zh-cn/
    1 朱雪忠.传统知识的保护.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3).
    2 叶舒宪.“地方性知识”.读书,2001(5):121-125.
    1 吴彤.两种“地方性知识”——兼评吉尔兹和劳斯的观点.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11).
    2 [美]克利福德·吉尔兹著,王海龙译.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5.
    3 [美]克利福德·吉尔兹著,王海龙译.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51
    4 [美]克利福德·吉尔兹著,王海龙译.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71.
    1 [美]克利福德·吉尔兹著,王海龙译.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73.
    2 秦红增.试论乡村社会两类知识体系的冲突.齐鲁学刊,2005,(3).
    1 [美]克利福德·吉尔兹著.王海龙,张家宣译.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第二版).2004.
    2 吴彤.两种“地方性知识”——兼评吉尔兹和劳斯的观点.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11).
    3 吴彤.两种“地方性知识”——兼评吉尔兹和劳斯的观点.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11).
    4 关于乡土教材这一概念的英文表述形式主要有两种:regional textbook和local teaching material.前者来自范广伟,王治河主编,于民雄等编写的英汉社科大辞典.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751.后者来自谢振清主编,汉英英汉经贸大辞典(汉英部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本研究采用后者.
    1 张念宏主编.《中国教育百科全书》编委会编.中国教育百科全书.海洋出版社.1991,66.
    2 教育大词典编纂委员会编.教育大辞典.第1卷 教育学、课程和各科教学、中小学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84.
    3 朱仇美主编.现代中小学教学词典.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3,23.
    4 李素梅.中国乡土教材的百年嬗变及其文化功能考察: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8.
    5 http//search.chki.net/SearchRearch.aspx.2010年3月16日访问
    1 潘年英.地方性知识与人类学的历史叙述.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2 叶舒宪.“地方性知识”.读书,2001,(5).121-125.
    3 巴战龙.地方知识的本质与构造——基于乡村社区民族志研究的阐释.西北民族研究,2009,(1).
    4 盛晓明.地方性知识的构造.哲学研究,2000,(12).
    5 王邵励.“地方性知识”何以可能——对格尔茨阐释人类学之认识论的分析.思想战线,2008,(1).
    1 龙先琼,杜成材.存在与表达——论地方性知识的历史叙述.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2 杨小柳.地方性知识和发展研究.学术研究,2009,(5).
    3 吴彤.两种“地方性知识”——兼评吉尔兹和劳斯的观点.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11).
    4 王卫东.论地方性知识——兼评劳斯、吉尔兹的地方性知识理论:[硕士学位论文].南京:东南大学.2007.
    5 任剑涛.地方性知识及其全球性扩展——文化对话中的强势弱势关系与平等问题.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03,(2).
    1 王鉴.地方性知识与多元文化教育之价值.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7).
    2 蒙尔曼.壮族地方知识的建构:[硕士学位论文].南宁:广西大学,2005.
    3 蒋红斌.地方性知识与地方课程开发—一种批判性反思.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4).
    4 成尚荣.地方性知识视域中的地方课程开发.课程·教材·教法,2007,(9).
    5 秦红增.试论乡村社会两类知识体系的冲突.齐鲁学刊,2005,(3).
    1 连连.文化现代化的困境与地方性知识的实践.学海,2004(3).
    2 滕星/答.关凯/问.教育领域中的国家整合与地方性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9).
    3 唐佩.论教育研究中的地方性知识.当代教育科学,2008,(15).
    4 苏其宏,周雪梅.从“地方性知识”看比较教育研究的本土关怀.外国教育研究,2007,(6).
    5 张济洲.文化视野中的村落、学校与国家——一个县教育变迁的历史人类学考察(1904—2006):[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1 参看沃特森.重写文化.见理查德·福克斯主编.重新把握人类学.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87-88。
    2 http/search.chki.net/SearchRearch.aspx.2010年3月16日访问.
    3 沈斌.“乡土地理”地方课程教材开发的思考和实践——<常州地理>的编制为例.教学参考,2006,(6).
    4 梅江建.“经济基础知识”校本教材开发的实践与思考.中等职业教育,2007,(6).
    5 赵金岩.“医用物理学”校本教材开发的步骤.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2).
    6 虞志军.新课程理念下杭四中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初探.体育教育,2005,(6).
    7 宗福衡,苏效民,黎小杭.北京市小学自然乡土教材设计思路简介.小学自然教学,2005,(5).
    1 孙文愿.不妨搞点乡土教材.怀化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4).
    2 胡延臣.编写和使用《小学美术乡土教材》的探索.中国美术教育,1997,(1).
    3 张雷.编写中学生物乡土教材的几点机会.生物学通报,1993,(6).
    4 彭延侠.补充乡土教材,完善社会教学.山东教育,1999,(31).
    5 许海流,李海维.编写乡土教材的三条原则——《我爱吕梁》乡土教材的编写.教育理论与实践,1990,(4).
    6 孙茂振.编写乡土教材,提高农民素质.河南职技师院学报,1995,(12).
    7 符云俊.编写乡土教材之我见.中国成人教育信息报,1995,(5).
    1 李素梅,滕星.中国百年乡土教材演变述评.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2 李素梅.简论乡土教材文化功能的运行与个体适应.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3).
    3 温润芳.关于乡土教材若干问题的研究综述.民族教育研究.2009,(2).
    4 刘玉玉.“学必始于乡土,而后可通于天下”——清末民初的乡土志书探析:[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王兴亮.“爱国之道,始自一乡”——清末民初乡土志书的编纂与乡土教育:[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07年.
    1 黄晓菊.清末民初江苏乡土史地教科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江苏:扬州大学.2009年.
    2 孙天胜.地方志的乡土教育功能.中国地方志,2001,(6).
    3 陈倩.多元文化整合教育视角下的乡土教材研究——以《瑶文化进校园知识读本》为个案:[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4 孙洁.“徐州本土文化”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教育硕士学位论文].江苏: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 巴战龙.中国乡村教育研究进程的回顾与评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9).
    2 李书磊著.村落中的“国家”:文化变迁中的乡村学校.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3 王铭铭.教育空间的现代性与民间观念——闽台三村初等教育的历史轨迹.社会学研究,1999,(6).
    4 马戎,龙山主编.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5 刘世民著.错位与抉择:论农村学校教育的主导功能和路向.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18-219.
    1 袁同凯著.走进竹篱教室:土瑶学校教育的民族之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371-372.
    2 瞿葆奎,郑金洲主编.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3.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24-228.
    3 陈锟著.中国乡村教育战略.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4 巴战龙.中国乡村教育研究进程的回顾与评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9).
    1 数据来源于黑龙江省地方志.齐齐哈尔市铁锋区志.第八编.附录.第二章.地名考.328.
    1 程晓堂,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7.
    1 刘东霞,巴登尼玛.教育的人性化追求——注重人生幸福,回归生活世界.辽宁师范学院院报(社会科学版),2006,(9)
    1 王邵励.“地方性知识”何以可能——对格尔茨阐释人类学之认识论的分析.思想战线,2008,(1).
    1 桂维民.对话与创新.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叶舒宪.地方性知识.读书.2001,(5).
    3 叶舒宪.地方性知识.读书.2001,(5).
    1 《黄炎培教育文选》,转引自王炳照、阎国华编:《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七卷,70.
    2 王鉴.地方性知识与多元文化教育之价值.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7).
    3 王鉴.地方性知识与多元文化教育之价值.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7).
    4 王鉴.地方性知识与多元文化教育之价值.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7).
    1 王鉴.地方性知识与多元文化教育之价值.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7).
    2 滕星/答,关凯/问.教育领域中的国家整合与地方知识.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9).
    1 滕星/答,关凯/问.教育领域中的国家整合与地方知识.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9).
    1 钱理群等编.贵州读本.贵州教育出版社,2003年.
    1 成尚荣.地方性知识视域中的地方课程开发.课程、教材、教法,2007,(9).
    2 成尚荣,地方性知识视域中的地方课程开发.课程、教材、教法,2007,(9).
    3 李素梅.中国乡土教材的百年嬗变及其文化功能考察:[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4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6
    1 李素梅.中国乡土教材的百年嬗变及其文化功能考察:[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1](美)阿兰·巴纳德著.人类学历史与理论.王建民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2](美)大卫·费特曼著.民族志:步步深入.龚建华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3](英)拉德克利夫——布朗.社会人类学方法.夏建中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4](英)奈杰尔·巴利.天真的人类学家——小泥屋笔记.何颖怡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陈闯创.哪个是“真实”的格尔兹.载:王铭铭主编.中国人类学评论(第4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190—194.
    [6]陈向明主编.在行动中学作质的研究.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7]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8]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9]吉尔茨著,王海龙,张家瑄译.地方性知识=local knowledge:阐释人类学论文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10]哈经雄、滕星主编.民族教育学通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1]克利福德·格尔茨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12]克利福德·吉尔兹著.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13]李书磊著.村落中的“国家”:文化变迁中的乡村学校.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14]刘世民著.错位与抉择:论农村学校教育的主导功能和路向.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5]钱民辉著.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6]钱理群、刘铁芳主编.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17]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8]杨平、周广强主编.谁来决定我们学校的课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9]袁同凯.走进竹篱学校:土瑶学校教育的民族志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 版社.2004.
    [1]巴战龙.裕固族学校教育功能的社会人类学分析.民族教育研究,2006,(6).
    [2]曹能秀,王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3]陈建华.警惕当前学校教育中的“科学主义”知识价值取向.全球教育展望.2009,(7).
    [4]陈沛照.乡村发展与学校教育的文化选择——以小茅坡营苗族村落为例.铜仁学院学报.2009,(3).
    [5]程晋宽.试论美、加、澳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后现代特征.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7).
    [6]代建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学校教育的困境与出路.教育科学研究.2006,(6).
    [7]丁钢.价值取向.课程文化的观点.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8]费孝通.从反思到文化自觉和交流.读书,1998,(11).
    [9]谷禾,谭庆莉.学校教育与云南跨境民族身份认同的塑造.云南社会科学.2008,(1).
    [10]关凯/问,滕星/答.民族教育:愿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中国民族报.2006-11-17(6)
    [11]黄金来.“教育竞争”与“民族文化”——对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内容的思考.学术论坛.2009,(9)
    [12]姜月.论学校教育的悖谬——基于文化视角的分析.教育研究.2009,(1).
    [13]李素梅,滕星.我国百年乡土教材演变述评.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14]裴娣娜.多元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文化建设的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2,(4).
    [15]邱开金.民族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的张力——云南西双版纳农村傣族男童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民族教育研究.2008,(2).
    [16]容中逵.论学校教育传统文化传承不力之隐性课程因素.教育科学论坛.2008,(3).
    [17]孙智昌.全国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研讨会简述简述.教育研究.2002,(5).
    [18]石中英.本土知识与教育改革.教育改革.2001.8.
    [18]谭虎.农村学校教育:一个亟待加倍关注的研究领域——《农村学校教育探 论》序.江西教育科研.2005,(1)
    [19]童绍英.教育人类学视野:传统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结合——以汤堆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为例.黑龙江史志.2008,(24).
    [20]童绍英.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与学校教育结合形式初探.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
    [21]王铭铭.教育空间的现代性与民间观念——闽台三村初等教育的历史轨迹.社会学研究,1999,(6).
    [22]魏爱棠.全球化语境下的农村学校教育和农村文化认同.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6).
    [23]魏晓娟.农村初中生流失的心理因素及学校教育的重构.教育探索.2008(3)学研究,1999,(6)
    [24]杨旸.论学校教育下的知识异化.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4).
    [25]袁桂林.我国农村学校教育诸政策分析.中国教育学刊.2009,2).
    [26]袁同凯.传统文化习俗与学校教育——教育人类学的视角.西北民族研究.2009,(1).
    [27]郑新蓉.故事与反思:教材在农村遭遇的尴尬.中国教师.2004,(5).
    [28]钟志勇.学校教育视野中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民族教育研究.2008,(1).
    [29]周云水.独龙族学校教育的微观民族志研究.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30]朱志勇.学校教育情境中族群认同感建构的社会学分析(上):文献综述及研究方法.西北民族研究.2007,(2).
    [31]马戎.民族地区乡土教材建设要把握几种关系.中国教育学刊.2010,(1).
    [1]巴战龙.社区发展与裕固族学校教育的文化选择——人口较少民族乡村学校教育的民族志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5.
    [2]陈倩.多元文化整合教育视角下的乡土教材研究——以《瑶文化进校园知识读本》为个案:[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8.
    [3]金哈斯.蒙古族游牧经济中的地方性知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4]金清苗. “裕固族乡土教材”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8.
    [5]李建明.东村葬事纷争:权力的文化诉求和表征:[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
    [6]梁正海.傩文化的象征人类学阐释——黔东北思南傩仪度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07.
    [7]蒙本曼.壮族地方性知识的建构:[硕士学位论文].南宁:广西大学,2005.
    [8]孟凡丽.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课程开发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3.
    [9]牛艳.达茂旗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10]彭文君.全球化时代我国乡土教育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11]沈小培.傣族地区基础教育多元文化课程的建构:[博士学位论文].重庆:西南大学,2006.
    [12]王鉴.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的本土建构:[博士学位论文].兰州:西北师范大学.1998.
    [13]王玲.初中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永州市为例:[硕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14]王卫东.论地方性知识——兼评劳斯、吉尔兹的地方性知识理论:[硕士学位论文].南京:东南大学.2007.
    [15]吴雪梅.格尔兹的仪式观及其对文学研究的意义:[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16]吴玉玲.宁夏回族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硕士学位论文].兰州:西北师范大学.
    [17]杨清媚.在绅士与知识分子之间——一费孝通社会思想中的乡土、民族国家与世界:[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