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越南新诗与中国唐诗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古以来,中越两国山水相连,因此两国历史文化联系也甚为密切。由于两国之间的特殊关系,越南文学受中国文学的影响非常深刻,尤其是在诗歌领域。研究中国文学以及中越两国文学的关系对越南学界而言是一个较为重要的研究领域。越南新诗运动(1932—1945)是一场诗歌革命,由新诗运动产生的新诗是越南诗歌的骄傲,也是越南现代诗歌研究的一个重点课题。新诗的成就是继承民族诗歌传统和吸收世界诗歌的结果,其中包括中国唐诗。唐诗对新诗的影响从来都是越南学界一个较为关注的研究课题,不少学者已经提及此题,但是它至今仍然缺乏实证地比较。根据作品文本进行仔细地全面考察并作出结论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和主要研究方法。通过对中国唐诗与越南新诗的比较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中越两国的文学研究作出一些贡献,这也是本文作者,作为一个在华留学的越南学生,在这个范围内第一次做的浅陋尝试。
     本文包括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对本文的选题缘由及意义、研究思路、学术界已有研究现状、研究的理论基础等进行了说明、阐述。
     正文部分共分五章。第一章对越中两国文学的特殊关系进行阐述。本章指出由于两国之间本就存在着悠久、密切的历史文化联系,所以越南古典诗歌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非常深远,对中国诗歌的借鉴很早就成为越南诗歌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这就是唐诗影响到越南新诗的基本前提。第二章对越南新诗和新诗运动的内容进行阐述,包括新诗运动产生的历史社会背景、新诗运动的发展行程、新诗运动的革命成就。新诗运动是一场诗歌革新运动,主要接受西方诗歌的影响,其中有法国象征诗歌的影响。所以本章也将对法国象征诗对新诗的影响进行阐述。同时我们也将对唐诗与法国象征诗在新诗中融合的现象进行论述。新诗运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越南诗歌现代化事业作出了关键性的贡献。但是新诗在一些方面上仍然借鉴唐诗,新诗的革新成就一部分来自对唐诗遗产的继承。本文的后三章集中论述新诗对唐诗的接受。第三章对新诗在语词意象上对唐诗的借鉴进行阐述。新诗诗人在写作的过程中使用唐诗的不少词语和意象,甚至是借用唐诗的诗句和诗联。和古典诗人一样,使用唐诗的语言来抒情达意也成为新诗诗人的一个写作手法。第四章就新诗在形式体裁方面对唐诗的接受进行阐述,这是新诗受唐诗影响最为深刻的一个方面。无论是近体诗(包括八句体、四绝体、排律体),还是古体诗(歌行体)都被新诗借鉴。这些诗体对新诗影响的程度是不一样的,运用八句体和四绝体的作品比较多,运用歌行体和排律体的作品比较少。在这里也可以看到接受者的选择,新诗的作者不大喜欢四言、五言、六言的诗体,他们主要运用的是七言体。在借用的同时,新诗也对唐诗诗体进行变革,形成新的诗体,其中七言新体和五言新体后来成为新诗的主要诗体之一。第五章就新诗在思想情绪上接受唐诗的影响进行阐述。虽然两者之间的时代背景不同,但是新诗诗人在唐诗中仍找到了同感和同情,从而使他们在写作的过程对唐诗的思想进行借鉴,或者表现出对唐诗所表达的情感的共鸣,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抒写离愁别绪、向往空灵飘逸和同情歌姬舞女。从这样的具体表现来看,我们也可看到在内容方面,新诗仅接受了部分唐诗丰富多彩的内容,本章的最后一节也对新诗接受唐诗内容的特点与不足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结语部分进一步总结了越南新诗受到的唐诗影响,强调新诗接受唐诗是一个主动性的过程,再次肯定了唐诗在新诗里的重要作用。最后,笔者也提出和本文选题有关的一些研究课题,期待得到更深、更广的研究。
Vietnam and China are close neighbors since ancient time. Because they have such a special relation so Vietnam literature has deeply influenced by Chinese literature, especially in poetry. The study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Vietnam lliterature and Chinese literature has long been one of the important research areas of Vietnamese academics. Vietnamese new poetry movement (1932-1945) is a great poetry revolution. Studying Vietnamese new poetry is an important topics in Vietnam. New poetry movement gained tremendous success is due to the absorption of the world's elite poetry, including Tang poetry. The influence of Tang poetry for new poetry has long been an important matter in Vietnames literature study. Many researchers have addressed this issue but so far there has been a lack of empirical studies. Study the relation between new poetry and Tang poetry will hopefuly devote research literature of Vietnam and China. This is also the author's first attempt in this subject as a Vietnamese student in China.
     This article has three parts, which includes the introduction, body, and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part is the reason and signficance for choosing the topic. The research ideas, the status of academic research, and the theoretical basic of the study are described.
     The body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discusses the specific relation between Vietnam and China's literature. Because the Vietnam and China have a long history of relations, Vietnamese classical poetry deeply influenced by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this is a basic reason of Tang poetry influenced modern Vietnamese poetry. The second chapter generally introduces the Vietnamese new poetry movement (1932-1945), including its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 the achievement. The Vietnamese new poetry movement is a revolution in poetry, which deeply influenced by modern French poetry. As a result we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French symbolic poetry in this revolution. Accordingly, we also discuss the impact of French symbolic poetry and Tang poetry in Vietnamese new poetry. The last three chapters focus to indicate influence of Tang poetry in Vietnamese new poetry.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modern poetry absorbs Tang poetry in words and impression, this was also one of modern poetry's method in writting.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modern poetry deeply absorbs Tang poetry in style of verse. Vietnamese new poetry almost uses all of Tang poetry's styles of verse, including seven words-eight sentences style, seven words-four sentences style, Pailu style and Gexing style. Vietnamese new poetry rarely uses Tang poetry's four words style, five words style and six words style. At the same time of using Tang's styles of verse, new poetry also inovates them and creates new styles of verse which can be named new seven words style and five words style. These two styles of verse had become new poetry's main styles. The fifth chapter discusses new poetry absorbs Tang poetry in content. New poetry and Tang poetry are not the same types, however Vietnamese poets identify with Chinese poets in composing. So there are many poetic inspirations of new poetry come from Tang poetry, they are:writting the moment of separation, express the leaving this world of dust and showing identifying with geisha. The content of Tang poetry is extremely rich, but new poetry simply absorbs several parts of them. In the last section of this chapter, we discuss the lack of absorbing Tang poetry's content in new poetry.
     The conclusion summariz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Vietnamese new poetry and Tang poetry. The conclusion reaffirms the important play of Tang poetry in Vietnamese new poetry. Besides, this thesis also put forward several ideas to improve it in the future.
引文
① 胡玄明.中国文学与越南李朝文学之研究[M].台北:金刚出版社,1979年版,第88页。
    ① 颜保.越南文学与中国文化[A].东方比较文学论文集[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259页。
    ① 胡元澄.南翁梦录后序[A].李陈诗文,第三集[C],第739页。
    ① 胡元澄.南翁梦录·诗酒惊人[A].李陈诗文,第三集[C],第731页。
    ① 历朝宪章类志·文籍志[M],第119页。
    ① 历朝宪章类志·文籍志[M],第124页。
    ② 历朝宪章类志·文籍志[M],第69页。
    ② 胡玄明.中国文学与越南李朝文学之研究[M].大乘精舍印经会,台北:金刚出版社,1979年版,第67页。
    ③ 中国文学与越南李朝文学之研究[M],第196页。
    ① 范廷琥.雨中随笔·乐辨[A].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二辑,第五册[C],第32页。
    ① 大越史记全书·本纪拳术(卷之六)·陈纪·陈英宗纪[M].第211页。
    ② 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刑律志[M].越南国家图书馆藏书,R1610。
    ③ 潘辉温.科榜标奇[A].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七册[C].法国远东学院出版,台湾学生书局印行,1987:ll。
    ④ 科榜标奇[A].越南汉文小说丛刊[C].第13页。
    ① 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全书(卷之十五)·黎朝皇纪·襄翼帝纪[M].第496页。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古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521页。
    ② 越史通鉴纲目·卷四[M].转引自古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M],第622页。
    ③ 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全书(卷之五)·陈纪[M],第223页。
    ① 郑思肖.心史[M].转引自陈玉龙.汉文化论纲[M].第368页。
    ② 安南供役纪事[M].转引自古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M],第457-458页。
    ① 大南实录清越关系史料汇编[M],第3页。
    ② 大南实录清越关系史料汇编[M],第19页。
    ① 大南实录清越关系史料汇编[M],第6页。
    ② 莫天赐.河仙十咏序[A].研考汉喃书库[C],第119页。
    ③ 参见郑永常.汉文学在安南的兴替[M],第163页。
    ④ 国史遗编,下集,国朝大南纪[M].转引自古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M],第241页。
    ① 参见陈玉龙.汉文化论纲[M],第379页。
    ② 明史稿列传[M].转引自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M],第499页。
    ③ Nguyen Q. Thang. Khoa cu va giao duc Viet Nam[M]. TPHCM:Nha xuat ban Tong hop Thanh pho Ho Chi Minh,2005:73(阮Q胜.越南科举与教育[M].胡志明市:胡志明市综合出版社,2005年版,第73页。)
    ④ 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全书(卷之二)·李纪[M],第119页。
    ⑤ 安南[A].殊域周咨录,卷之六[C],第237页。
    ① 明英宗实录,卷三六[M].转引自古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M],第456页。
    ② 越史通鉴纲目卷三六[M].转引自古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M],第619页。
    ③ 大南实录正编第二纪,卷一百五十四[M].转引自古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M],第619页。
    ④ 大荔马先登伯岸甫.再送越南贡使日记[M].中国国家图书馆藏书。
    ④ 制兰园选集[M],第64页。
    [1]安琪、阎琦.李白诗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年版。
    [2]柏红秀.论唐代文学中的“歌者”[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3]曹战强.唐诗三百首研究[D].河北:河北大学2009年版。
    [4]柴华.中国新诗象征主义诗艺研究[D].东北: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版。
    [5]陈伯海.二十世纪隋唐五代文学研究概观[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1).
    [6]陈冠明.唐诗接受史研究模式与事例的创新[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
    [7]陈尚君,张寅彭记录.唐代文学的魅力[N].文汇报,2009-8-6(6).
    [8]陈希.人生、命运、根源——长恨歌中的女性意识浅析[J].北方文学月刊,2012(4).
    [9]干永昌等编选.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10]葛景春.李杜诗风的转变与唐代文化的转型[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9(6).
    [11]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2]顾青.唐诗三百首-名家集评本[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5年版。
    [13]何京敏.中国唐代诗歌的和谐观[J].河北社会科学,2011(5).
    [14]范宏贵,现代汉越语中的古汉语借词[J].东南亚纵横,1998(4).
    [15]衡塘退士选编、陈伯英补注.唐诗三百首(清代版本)[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16]衡唐退士、等.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M].长春:吉林出版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版。
    [17]洪汉鼎.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8]胡建次.辽代诗歌创作中的唐诗接受[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2).
    [19]胡筱颖.唐诗在英美的翻译与接受[D].成都:四川大学,2003.
    [20]黄国安.唐诗对越南诗歌发展的影响[J].印度支那,1987(1).
    [21]乐黛云等.比较文学原理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2]李春芳.李白和白居易诗歌中女性形象比较[J].鸡西大学学报,2012(5).
    [23]李德辉.《唐诗三百首》为什么未选李贺诗[J].古典文学知识,2010(3).
    [24]李国华.文学批评学[M].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5]李海燕.唐诗的镜子意象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8.
    [26]李嘉玲.主动还是被动——浅析长恨歌中的女性物化[J].大众文艺,2012(8).
    [27]李军.论《四杰》对初唐诗风的变革[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1).
    [28]李军.初唐诗歌研究反思[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29]李娜.从《琵琶行》看白居易诗歌创作的内心情感及艺术价值[J].时代文学,2011(2).
    [30]李树喜.《唐诗三百首》五言律绝的“出格”问题[N].光明日报,2008-2-8(6).
    [31]廖继莉.唐诗的声律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32]刘爱丽.唐代田园诗研究[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33]刘开扬、刘新生.杜甫诗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年版。
    [34]刘艳萍.中晚唐诗学观念之变化与艳诗创作[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6).
    [35]马达.从越南使用汉字的历史看汉文化对越南的影响[J].中州学刊,2004(5).
    [36]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7]孟昭毅、卢蔚秋.文化传播与中越诗缘(环太平洋地区文化与文学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38]潘继柄、罗长山.越南历史上汉越两种文体[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4(1).
    [39]祁广谋.汉语汉字在越南的传播及其文化意义分析[J].东南亚研究,2006(5).
    [40]邱雪松.论“中国新诗派”诗学[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6年版。
    [41]饶芃子主编.中国文学在东南亚[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2]汤孟倩.白居易长恨歌的爱情主题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8).
    [43]释德念.中国文学与越南李朝文学之研究[M].台北:金刚出版社1979年版。
    [44]孙玉石编选.象征派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书版社1986年版。
    [45]孙玉石.中国初期象征派诗歌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6]孙绪敏.论新诗体式之演变[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47]谭家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文化史概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48]谭志词.论汉语词汇对越南语词汇的影响[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7(1).
    [49]陶嘉炜、何黄、谢天振、柴明熲.中国文化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0]杨乃乔主编.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1]叶维廉.寻求跨中西文化的共同规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52]袁行霈、聂石樵、李炳海.中国文学史(第1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53]袁行霈、罗宗强.中国文学史(第2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54]袁行霈、莫砺锋、黄天骥.中国文学史(第3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55]袁行霈、黄林.中国文学史(第4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56]袁可嘉.欧美现代派文学概论[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7]曾繁仁主编.20世纪欧美文学热点问题[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2年版。
    [58]张立群.论中国新诗的“现代性”问题[J].文艺评论,2012(03).
    [59]张浩逊.唐诗接受特征论[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
    [60]张苗苗.唐诗与越南李陈潮诗歌[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8年版。
    [61]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2]赵丽明主编.汉字传播与中越文化交流[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版。
    [63]赵炎秋.文学形象新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4]赵玉兰.从越南社会生活看中越文化关系[J].东南亚纵横,1998(4).
    [65]赵小琪主编.比较文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6]张秀民.唐代安南文学史资料辑佚(姜公辅、公复、廖有方)[J].印支研究,1983(1).
    [67]柏红秀.论唐代文学中的“歌者”[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68]郑永常.汉文文学在安南的兴替[M].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69]朱金城、朱易安.白居易诗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年版。
    [70]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下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71]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2]朱雯雯.唐诗的空白结构的修辞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1.
    [73]王建利.唐诗中的和谐意味的审美分析[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07.
    [74]王顺贵.蜕变与革新中的古典唐诗学研究[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
    [75]王顺贵.清代:古典唐诗学的总结与终结[J].南京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76]王天红.中国现代新诗理论与外来影响[D].长春:吉林大学,2010.
    [77]温祖荫.越南汉诗与中国文化[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
    [78]吴邦江.初唐诗歌的渐进式革新[J].学术界,2009(1).
    [79]吴投文.中国新诗之“新”与新诗文化建设[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5).
    [80]吴倩.《唐诗三百首补注》注释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
    [81]吴晓东.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2]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83]夏爽.唐诗在中外艺术歌曲的音乐文学特征探析[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10.
    [84]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85]谢永新.论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学的影响[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2).
    [86]徐志啸.中国比较文学简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87]许霆.论中国新诗发展的历史经验[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
    [88][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王宇根译.东方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89][美]M.H.艾布拉姆斯著,吴松江主译.文学术语词典(中英对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0][英]希·萨·柏拉威尔著,梅绍武等译.马克思和世界文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版。
    [91][法]布吕奈尔等著,葛雷等译.什么是比较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92][美]厄尔·迈纳.比较诗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93][奥地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常宏译.论文学与艺术[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版。
    [94][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
    [95][瑞士]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著,冯川译.心理学与文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96][英]特里·伊格尔顿著,伍晓明译.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7][美]卫姆塞特、布鲁克斯著,颜元叔译.西洋文学批评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98][美]雷纳·韦勒克著,丁泓等译.批评的诸种概念[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99][美]乌尔利希·韦斯坦因著,刘象愚译.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00][德]H.R.姚斯等著,周宁等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01][美]宇文所安著,田晓菲译.他山的石头记[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