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互动与整合—海派文化语境中的电影和文学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以海派文化语境中的电影和与电影有关的文学为研究对象,从文化的角度展开对有关理论、创作现象以及电影与文学关系的分析和探讨。
     论文认为海派文化是一种现代大众文化,这种文化以工业化、商业化现代都市为环境,以大众传播媒介所造就的现代大众为前提,在由现代都市和现代大众所构成的现代大众社会中诞生。而作为机械文明和科学技术发展产物的电影既是一种新型艺术,也是典型的文化工业产品,具有大众文化性质,并充分表现着现代大众文化的特征。
     在阐述了现代都市与海派文化、海派文化与海派文学、海派文学与海派电影的相互关系,论证了海派文化的基本性质和特征之后,论文主要通过分析鸳鸯蝴蝶派文人的电影创作、《现代电影》及其“软性电影”论者的文化表达、革命文艺与商业文化的双向选择,以及洪深《申屠氏》创作的非商业性及其失利后创作的调整,揭示了海派电影理论、创作及与文学关系的复杂性和矛盾、统一性,表现了海派电影“现代与传统同在、政治与娱乐兼容、艺术与商业结合、电影与文学互动”的主要特点——这些特点同时也是海派文化的特点。论文不仅回到历史、尊重历史,力图还原历史,而且立足现实,试图在相似的文化语境中建立历史与现实的呼应关系,因此既在正文里偶尔跨越时空论述,更在“结语”中通过论证大众文化的阶段性和海派文化在当下的广泛延续,指出:黄嘉谟强调电影的娱乐性、刘呐鸥追求纯粹视觉化的“‘电影的’电影”、左翼作家与商业电影公司合作、洪深从艺术的非商业化走向商业化艺术,乃至鸳鸯蝴蝶派文人在现代和传统中寻找、及通过文学化的爱情、伦理故事制造商业“卖点”等,都不仅在当时具有不可置疑的文化合理性,在今天看来,其对于我们当下电影、文学创作和文化建设的借鉴意义也显而易见。
The writer discusses the films of Shanghai-style culture and the literature relating to films in this academic thesis.He analyses and researches related theory and creation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lms and literature from the angle of culture.
    The writer thinks that Shanghai-style culture is a kind of modern and popular literature, which has a background of industrial,commercial and modern city and which was born in the modern and popular society.As the result of mechanical civilization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film is both new pattern art and typical product of industrial culture. The film possesses the feature of popular culture and manifests the feature.
    By analysing the film creation,cultural demonstration,two-way choices for revolutionary literature and commercial culture and " Shentushi" by Hongshen, the writer promulgates the complex nature, the identity of opposites of Shanghai-style film theory, creation and the relation to literature. He lays bar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of Shanghai-style films - the coexist of modernity and tradition, the compatibility of politics and amusement, the combination of art and commerce and the interaction of films and literature, all of which are also the features of Shanghai-style culture. The writer attempts to establish the coordinating relation between history and reality in the similar cultural background, pointing out that Huangjamo's emphasis on film's amusement, Liunaou's seeking pure visual " film's" films,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Left-wing films and commercial film companies, Hongshen's changes from noncommerce to commerce and the Yuanyang and Hudia Pai's "promoting the sale " of their works through literary love stories and ethical stories not only had the cultural rationality in those years but also there is much that we can make use of in our films, literary creation and culture construction nowadays.
引文
1.杨晦:《杨晦文学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2.吴福辉:《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3.王文英主编:《上海现代文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李今:《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许道明:《海派文学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上海地方史资料》(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
    8.上海通社编:《上海研究资料》,上海书店1884年版。
    9.《上海地方史资料》(五),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
    10.冯并:《中国文艺副刊史》,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
    11.周世勋编:《上海市大观》,文华美术图书公司1933年版。
    12.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13.杨义著郭晓鸿辑图:《京派海派综论》(图志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版。
    14.胡根喜《四马路——老上海海派特色文化的一条街》,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15.孙席珍:《近代文艺思潮》,北平人文书店1932年版。
    16.茅盾:《夜读偶记》,百花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
    17.王定九:《上海门径》,上海中央书店1932年版。
    18.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第12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版。
    19.李少白:《影心探赜——电影历史及理论》(增订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0年版。
    20.李少白:《影史榷略——电影历史及理论续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
    21.范伯群主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2.魏绍昌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年版。
    23.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年版。
    24.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续编》,(香港)大华出版社1973年版。
    25.[美]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版。
    26.李恒基、杨远婴主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27.郦苏元、胡菊彬:《中国无声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版。
    28.程步高:《影坛忆旧》,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年版。
    29.邱处机主编:《摩登岁月》,上海画报出版社1999年版。
    30.胡蝶口述、刘慧琴整理:《胡蝶回忆录》,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
    31.沈寂:《影星悲欢录》,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32.郑培为、刘桂清编选:《中国无声电影剧本》(上、中、下),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6年版。
    33.戴小兰编选:《中国无声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版。
    34.刘呐鸥、黄嘉谟等编辑:《现代电影》杂志1~7期。
    35.张骏祥、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版。
    36.陈播主编:《中国左翼电影运动》,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版。
    37.丁亚平主编:《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上册),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
    38.陈坚、陈抗:《夏衍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39.[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40.《电影周报》1932年第2、3、6、7、8、9、10、15期。
    41.《矛盾》月刊1933年11月2卷3期。
    42.《大晚报》“火炬”(1934年3月24日)。
    43.《时事新报》(1933年8月6日)。
    44.《申报》“自由谈”(1933年8月11日)。
    45.《申报》“本埠增刊·电影专刊”(1933年10月10日)。
    46.《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电影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47.《左联回忆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48.《文化史料》(丛刊)第一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0年版。
    49.《瞿秋白文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
    
    
    50.《晨报·每日电影》(1933年3月6~7日,上海)。
    51.《中央时事周报》第三卷第26期(1934年7月7日)。
    52.陈坚:《夏衍的艺术世界》,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年版。
    53.《夏衍研究资料》,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
    54.《洪深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版。
    55.《东方杂志》第22卷第1——3号。
    56.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三十年代在上海的“左联”作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57.郦苏元、胡菊彬:《中国无声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版。
    58.《良友》画报第108期(1935年)。
    59.《洪深剧本创作集》,东南书局1928年版。
    60.《申报》1922年7月、8月各版。
    61.《电影月报》1928年第3期。
    62.《时报》(1932年7月12日)。
    63.明星公司特刊(1926年各期)。
    64.刘思平:《张石川从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版。
    65.[美]丹尼尔·杰·切特罗姆:《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
    66.[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快感:文化与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67.[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68.[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文化转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69.[英]安吉拉·默克罗比:《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年版。
    70.吴士余主编:《视点》(第一辑“大众文化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71.陶东风、金元浦、高丙中主编:《文化研究》(第3辑“视觉文化研究”专题),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72.陈墨:《影坛旧踪》,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3.李道新:《中国电影批评史》(1897—2000),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
    
    
    74.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75.叶又红主编:《海上旧闻》(第一、二辑),文汇出版社1998、2000年版。
    76.大中华百合公司特刊(1926、1927年各期)。
    77.《明星》1933年第1卷第2期。
    78.李今编选:《穆时英代表作》,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
    79.刘呐鸥:《都市风景线》,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80.二十~四十年代影片(VCD):《儿子英雄》、《银汉双星》、《野玫瑰》、《春蚕》、《南国之春》、《女儿经》、《船家女》、《大路》、《渔光曲》、《天伦》、《新女性》、《桃李劫》、《压岁钱》、《风云儿女》、《神女》、《体育皇后》、《春》、《壮志凌云》、《浪淘沙》、《母与子》、《十字街头》、《如此繁华》、《摩登女性》、《青年进行曲》、《新旧上海》、《孤岛天堂》、《劳工之爱情》、《秋海棠》、《天明》、《长相思》、《前台与后台》、《铁扇公主》、《明末遗恨》、《母性之光》、《桃花泣血记》、《慈母曲》、《人民的巨掌》、《马路天使》、《万家灯火》、《夜店》、《丽人行》、《恋爱之道》、《二百五小传》、《小城之春》、《还乡日记》、《孤城烈女》、《一江春水向东流》、《表》、《武则天》、《夜半歌声》、《一串珍珠》、《恶邻》、《关不住的春光》、《腐蚀》、《乌鸦与麻雀》等80余部。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