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古代婚嫁称谓词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研究对象
     中国传统社会是典型的礼俗社会,礼制既是治国纲领也是贯穿民俗灵魂的核心所在。婚礼作为社会成立的基石,在整个中国礼俗史上,起了极为特殊的作用,是中华传统礼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传统礼俗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特征。语言是文化和社会的产物,由此,中华传统礼俗尤其是婚嫁礼俗必然对汉语的发展变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而称谓词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它是汉民族文化风俗以及文化心理的约定俗成,体现着汉民族文化的本质特征,从这一角度,婚嫁称谓词作为一类独特的称谓聚合,应引起足够重视,进行专门研究。更重要的是,考察中国传统婚嫁称谓,必须结合传统礼俗文化进行,才能更真实的还原称谓词的成词原因和历史流变,进而探讨语言与中国传统婚嫁文化、中国传统礼俗文化的共生与共变。
     论文中所涉及的中国古代婚嫁称谓词主要界定为两类:一类是正面反映中国传统婚嫁礼俗,在中国婚姻风俗史上有着稳固的传承或标志性呈现,其存在贯穿整个传统礼俗生活史,应用广泛且出现频率高,影响程度深的称谓词;另一类则是因中国古代传统婚嫁而产生,虽然存在的时间较短,且波及空间范围较小,但仍然侧面反映出传统婚嫁礼俗特色的称谓词。
     研究价值
     由于从礼俗民俗角度对词语进行描述和分析的文章较少,专门分析婚姻礼俗的更为少见。同时,传统称谓研究的分类多以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划分,因此,跨越二者界限,专题研究婚嫁称谓词的科研成果也很少见到,只有少数零星涉及到一些称谓词的考释和订义,缺乏针对此类称谓词的专题研究。
     古汉语称谓词汇系统及其发展变化是很复杂的问题,专题研究为目前研究的薄弱环节之一,文章多为称谓考释类,或对某一时期的几种社会行业称谓做出分析;分时期的称谓系统的整合性研究不多,且多集中在亲属称谓内部,缺乏对社会称谓的关注。而实际上,“亲属称谓”与“社会称谓”只存在狭义的概念,而不存在绝对的疆界。本论文尝试以尽可能对婚嫁称谓词进行总体考察,并将传统的亲属称谓与非亲属称谓的称谓分类打破,从婚姻作为社会民俗事项参与称谓系统的互动这一新视角,具体称谓释义与称谓系统分析相结合,力图对古代婚嫁称谓状况作出整体把握和尽量详尽的描述。
     民俗语言学研究中,较多重视俗语词和乡野调查,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制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中国传统礼俗中的“礼”,可以理解为“礼制”,礼俗即是制度化了的风俗,它是上层社会加以制度化,用以教化四方的行政手段。礼俗词语直接对应礼仪民俗,是礼仪民俗的语言表达。整个礼俗词语系统的形成,其实是一种将自发、蒙昧的民俗词语聚合加以删减、改造,汇入礼俗正统的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首先是原始自发、蒙昧的民俗词语受阶级社会形成的影响,经过人为筛选,大批成为礼俗词语,而固化下来,在此后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延续,并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的独特礼俗文化。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礼俗词语并不是一个封闭的词语系统,在礼俗通过三礼固化之后,大量的新鲜的自发性民俗词语在民间不断涌现,对整个礼俗社会来说,它们是非常态的词语,而这些民俗词语又不断被传统礼俗词语体系吸收,融合,并替代一些旧有礼俗词语的位置,从而形成了动态的礼俗词语系统。因此,我们完全有必要在吸收俗语词研究成果的前提下,引入礼俗概念,在中国民俗词语的考释中加入礼俗视角。考察婚嫁称谓,正是从之一角度出发,选择传统礼俗最为重要的礼仪之一婚嫁礼仪,尽可能还原古代婚嫁称谓的原生存在状态,并把握婚嫁类称谓词的变化发展脉络及整体情况。
     论文结构
     本文通过将《汉语称谓大词典》中所收录的婚嫁类称谓进行穷尽式查找,积极查阅其他词典及典籍资料,建立电子资料库。并将收集整理的两千三百余个中国传统婚嫁称谓词按照其涉及的不同对象和不同社交类型,分为六部分十二章进行归类分析。
     第一部分,作为绪论,主要阐述了本论文的选题原因,文中所涉及的重要概念的界定,学界此类研究综述,并对“婚”、“姻”及其衍生的称谓词进行了考释和分析。
     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作为中国传统婚嫁称谓词中核心部分的夫妻义称谓词的特征,其中包括:第二章夫婿义称谓词分析,重点分析一般情形下的夫婿义称谓词的特点及夫义、婿义称谓词的应用差异;第三章赘婿义称谓词分析,重点分析特殊婚嫁形式“赘婚”情形下赘婿义称谓词的特征和历时变化情况;第四章妻义称谓词分析,重点分析妻义称谓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各具特色,称谓词互相之间进行功能竞争,并随之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况。第五章夫妻义称谓词分析,重点分析隐含中国传统婚嫁观念与婚俗规范的夫妻义称谓词。第六章为夫妻关系义称谓词分析。重点考察此类称谓词在命名考源上依从礼制的规定与民俗传统,携带大量传统礼俗信息,鲜明表现出传统礼俗特征的情况。
     第三部分,主要涉及中国传统婚嫁礼俗中的一个特殊形式——妾相关的称谓词,其中包括:第七章妾义称谓词分析,重点分析中国特殊婚俗背景下妾称谓词的不同类型特点及其历时变化情况。第八章媵义称谓词分析,尝试从媵婚制存在的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心理认知基础,来考察媵义称谓词的特征及其在后世随着媵婚制的衰落变迁而发生的新变化。
     第四部分,也就是第九章,重点分析了公婆岳父母义称谓词,从公婆岳父母义称谓词的考源入手,进行分析,并对其流变作出综合观察,以期掌握此类称谓词的总体状况和发展脉络,并通过公婆与岳父母义称谓词的应用情形对照,来看中国传统婚俗与称谓词的动态互动。
     第五部分,也就是第十章,重点分析了婚嫁相关的社交称谓词,主要涉及其分类和特点归纳,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与独特性来看汉语婚嫁相关社交称谓词的繁富与独特。
     第五部分,主要涉及婚嫁过程的相关服务人员,其中包括:第十一章,婚嫁过程产生的称谓词分析,主要涉及主婚、伴娘等婚嫁仪式和婚俗特征中称谓词,并观察历代婚礼程序的差别变迁情况导致的此类称谓词的新旧交替变化。第十二章,媒妁义称谓词分析,通过对媒妁现象的汇集观察,可以更好的对媒妁类称谓词进行释源考辨,并观察此类称谓词在历代礼俗变化下的新旧称谓词交替及词群的变化发展情况。
     论文主要贡献
     一、本论文在《汉语称谓大词典》婚嫁称谓语料库基础上进行,并根据传统礼俗中婚嫁特点对称谓词进行了分类归纳,使研究更有针对性和可信度,也为以后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语料依据。
     二、在《汉语称谓大词典》语料的基础上,通过结合传世文献,对语料进行了补充和深入检索,以尽可能做到去伪存真,也为《汉语称谓大词典》补充了新称谓词和新例证。
     三、分门别类地对婚嫁称谓词进行系统的静态描写,研究过程中注重历时与共时相结合,传统训诂学与现代语言学理论相结合,语言学与社会学、民俗学观点相结合,总结词语的系统特征,全面展示这一类特殊的礼俗词汇的面貌。
     四、通过分析婚嫁称谓词群的特征,结合中国传统礼俗特征,来分析这类词的词义类聚特点,以及构词、造词的特色以及在礼俗背景下新词产生的机制与规律。
     五、引入中国传统礼俗视角,不但可以深入把握词义内涵及其发展演变情况,更能恰当揭示词义的系统性,从而开阔语言研究视野。从民俗语言学角度来考察称谓词,利用交叉学科的优势资源,及时整理出一批民俗称谓词,能对一些民俗色彩浓郁的称谓词进行更好的释读,并从更深层面来分析称谓产生、存在和延续的原因。同时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婚嫁称谓词应用习惯的变迁,分析社会习俗变迁对其造成的影响;结合民俗认知现象的研究范围,对“对偶”这一修辞方式所表现出的藕合性思维,加以民俗心理层面的阐发。
     六、通过初步研究,我们发现婚嫁称谓词主要特点表现为:1、礼俗背景在称谓词产生源头上和历时变迁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并发挥着关键作用。2、婚嫁称谓词涉及婚嫁过程、婚姻生活及姻亲关系的方方面面,词汇量大、类型庞杂且结构各异。3、基本婚嫁称谓词与词素具有稳固性,其应用贯穿于整个礼俗社会。4、称谓变体的时代性及多样性。
Research Object
     Chinese traditional society was a typical etiquette and custom society, while the ritual system was not only the rule of the nation but also the core of folk-custom, As the cornerston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ociety and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etiquette, marriage reflected the basic structure and main featu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etiquette and played an extremely special role in whole Chinese etiquette history. Because language is a social and cultural product, Chinese traditional etiquette especially the marriage etiquette has deeply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s a cultural symbol, appellation is the convention of Han's culture and mentality and presents the nature of Han, while the marriage appellation is a particular set of this. In this perspective, we should pay much more attention on it. What's more, we can restore the cause and history process of appellation by combining with traditional culture when we study Chinese traditional marriage appellation, and then, we can probe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etiquette especially the marriage etiquette.
     The marriage appellation involved in the paper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The first type which has a great influence and high frequency was inherited stably in Chinese marriage history. Relatively, though the second type which derived from Chinese traditional marriage existed for a short time and influenced on small-scale, it could also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 of traditional marriage etiquette.
     Research value
     There are neither many articles about the appellation of etiquette and custom, nor about the marriage etiquette. Meanwhile, traditional appellation study mainly divided into relative appellation and social intercourse appellation. So there is rare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 about marriage appellation, and lack of thorough research on it.
     The appellation system and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hina was extremely complex, and the relevant researches which is the weak link mainly focus on the explanation of appellation and analysis of some profession appell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re is lack of integrated research on appellation system. In fact, both relative appellation and social intercourse appellation are just narrow concept. This paper tries to overall observe and study them from a new perspective that marriage interacts with the appellation system. Meanwhile, this paper also tries to break the traditional partition between relative appellation and non-relative appellation.
     The research of folk custom linguistics attaches importance to colloquial words and rural survey, however, ritual syste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Etiquette and custom can be considered as ritual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ritual can be regarded as institutionalized custom which was institutionalized administrative means to civilize people in upper societies. Etiquette and custom words are language expression of ritual and custom, and directly corresponding to them. Actually, the formation of etiquette and custom words system is a dynamic process which polymerize the spontaneous and ignorant words with cutting, transforming and bringing them into the etiquette and custom words system. In this process, by the influence of the formation of class society, many of those spontaneous and ignorant words became etiquette and custom words which lasted in the long subsequent feudal society by artificially screening, and finally formed a unique Chinese traditional custom culture. We should note that etiquette and custom words system is not closed. A lot of custom words which were fresh and spontaneous were kept showing up among the people after the three ritual curing. These words were not normal to the whole ritual society. On the other hand, these words were constantly absorbed, merged and took place of the old etiquette and custom words by traditional etiquette and custom words system, and that is how the dynamic etiquette and custom words system formed. Thus, we totally should introduce the etiquette and custom concept, and add etiquette and custom views to the research of folk custom linguistics on the basic of absorb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custom and colloquial words. Take marriage appellation for instance, wedding amenities is the most important etiquette in tradition, so we should restore ancient marriage appellation to their original state of being, and figure out the structure form and the whole situation of the changes of marriage appellation.
     Paper structure
     Through an exhaustive research on the marriage appellation collected in " Chinese Appellation Dictionary " and positive access to other dictionaries and ancient books and records, finally setting up the database.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objects and different social types, we divided the collection of over2300Chinese traditional marriage appellation words into6parts and12chapters for classified analysis. Specifically the main content and opinions are as followed:
     Part one is an introduction, mainly about the reason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research, the definition of key concepts, review of related researches and the textual analysis of " marriage " and its derived appellation words.
     Part two is a analysis of couple appellation which is a central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arriage appellation, and the main chapters are as followed:chapter two is an analysis of constantly changing husband appellation and son-in-law appellation in different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whose main idea is discuss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appella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difference between husband appellation and son-in-law appellation; chapter three, son-in-law appellation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 in Chinese marriage, emphasizes on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n-in-law appellation and its diachronic change; chapter four is an introduction of wife appellation's production and breeding for the reasons of etiquette and custom, culture, the social status and obligations of wife. The emphasis is the competition and changes among appellations in different language environment; chapter five is a main analysis of husband and wife appellation, which is implied in the concept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arriage and marriage customs; chapter six,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by the care of etiquette and custom and the implied appellation, focuses on such appellation's regulation and etiquette tradition based on its naming, which carries a large number of traditional custom information and expresses traditional custom features.
     Part three is related to an extraordinary Chinese traditional marriage etiquette and custom, namely, concubine appellation. As followed:Chapter seven and eight, the analysis of concubine appellation, emphasizes on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cubine appellation and its diachronic change.
     Part four, namely the chapter nine, is a selective analysis of parents and parents-in-law appellation. Based on its research source, I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observation to its flowage, wishing grasp this kind of appellation's general condition and development vein. Finally, from the comparison between parents and parents-in-law appellation's application, we can conclude the dynamic interaction between Chinese traditional marriage etiquette and custom and appellation.
     Part five, namely the chapter ten, is a selective analysis of social appellation related to marriage, mainly involving classification and induc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research combines rich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o reflect the complicated and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marriage social appellation.
     Part six is related to the service staff in the marriage, including chapter eleven, the analysis of appellation produced by the marriage folk custom, which involves wedding ceremony appellation and marriage characteristic appellation, finding the changes of appellation that are led to the difference of wedding process. Chapter twelve, the investigation of match-maker appellation in traditional marriage. From the investigation, it is better to make a textual research towards the match-maker appellation and find the appellation's development with the change of etiquette and custom.
     Major contribution
     I, The paper is based on the marriage appellation collected in " Chinese Appellation Dictionary " and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marriage appellation, making the research targeted and credible and offering the basis for further study.
     II, Based on corpus in " Chinese Appellation Dictionary " and the combination of literature and materials, the research offers more complements and in-depth retrievals 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 false and retain the true, providing new appellation and evidence to " Chinese Appellation Dictionary "
     III, We should describe the marriage appellation statically and respectively. In this research, we must emphasize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diachronic and synchrony, Chinese traditional semantics and modern linguistics theory, linguistics and sociology and folklore. In order to reveal the features of etiquette and custom words,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ord system..
     Ⅳ, By the analysis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rriage appellation group and th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etiquette and custom, the research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gregation, word-formation and word creation, furthermore, the law of new words'being.
     V, Through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stom perspective, it can help us not only to catch the intens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words, but also to reveal the word system and widen the field of words study. We can better explain the folk appellation and analyze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appellation at a deeper level by the view of folk custom linguistics. Meanwhile, we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application in marriage appellation and analyze the impact of social custom changes by combining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To combine the research scope of folk cognition, we elucidate the coupling of antithesis from the folk psychology level.
     VI, From the pilot research, we conclude that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marriage appellation are as followed:1, The background of etiquette and custo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origin and changes of appellation.2, Marriage appellation related to process of marriage, live of marriage and relationship of relatives has a large number of vocabularies and complicated structure.3, The basic marriage appellation and morpheme are stable and they are applied through the whole etiquette and custom society.4, The variants of appellation are multifarious and epochal.
引文
1《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18页。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年版,第172页。
    3韦斯特·马克(E.Westermarck):《人类婚姻史》,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页。
    4清·陈立《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451页。
    许嘉璐《未辍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0页。
    1《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08页。
    2《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18页。
    3清·陈立《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491、492页。
    4东川德治《中国法制史研究·中国法与婚姻之预约》,“中华法学杂志”第1卷4期,第88页。
    1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99页。
    2《周易》,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42页。
    3《国语·战国策》,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415页。
    4《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537页。
    5《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66页。
    1《玉台新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341页。
    2朱东润《梅尧臣集编年校注》(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622页。
    3《水浒传》(中),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376页。
    4明·张自烈《正字通》,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年版,第51页。
    5《敦煌变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8、10页。
    6《尔雅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2、63页。
    7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0页。
    8《仪礼》,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121页。
    9清·沈复《浮生六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页。
    10《三国志》,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533页。
    1例见《汉书》卷二八:“奴杀其私夫,疑商教使页。”师古曰:“私夫,女弟之私与奸通者。”(《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372、3373页。)
    1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67页。
    2《史记》(下),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158页。
    1明·阮大铖《燕子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6页。
    2明·毛晋《六十种曲》(第12册《节侠记》),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7页。
    3清·钱绎《方言笺疏》,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98页。
    4宋·陆游《老学庵笔记》,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33页。
    5《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124页。
    6明·汤显祖《牡丹亭》,齐鲁书社,2004年版,第149页。
    7《史记》(下),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099-2100页。
    8宋·李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415页。
    9《尔雅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61页。
    1《孟子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77页。
    2宋·陈亮《陈亮集》,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84页。
    3《稗海》,大化书局,1985年版,第2页。
    4《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16页。
    5《魏书》(2卷67-卷114),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70页。
    6《元诗选》(初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46页。
    1王叔岷《列仙传校笺》,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80页。
    2明·王彦泓《疑雨集》(卷三),1926年版,第5页。
    1《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4、85页。
    2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97页。
    3清·王念孙《广雅疏证》,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4晋·干宝《搜神记》,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135页。
    5《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526、2527页。
    6宋·袁文《甕牖闲评》,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8页。
    7《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二),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92页。
    1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237页。
    2汉·刘向《列女传》,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4页。
    3《京本通俗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72页。
    4《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91页。
    5清·李绿园《歧路灯》,齐鲁书社,1998年版,第163页。
    1明·冯梦龙《二刻拍案惊奇》,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232页。
    2向宗鲁《说苑校证》,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48页。
    4徐征《全元曲》(下),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772页。
    5《京本通俗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70页。
    1《敦煌变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30页。
    2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重校本》,香港梦梅馆,1993年版,第433页。
    3叶丽娅《典妻史》,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94页。
    4宋·庄绰《鸡肋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3页。
    5明·冯梦龙《寿宁待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2页。
    6明·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版,第71页。
    1宋·欧阳修《归田录》,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3页。
    2《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04页。
    3《水浒传》,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886页。
    4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齐鲁书社,2000年版,156,第162页。
    5《永乐大典》(第17卷),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139页。
    6《全宋文》(第264册),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16页。
    1《六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12页。
    2方心棣《秦汉赘婿谪戍制度刍议》,《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3《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230、2232页。
    1《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244页。
    2韩成武《杜工部诗集辑注》,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48页。
    3《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61页。
    4《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第293页。
    5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81页。
    6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81页。
    7王力《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72页。
    1《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779页。
    2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66页。
    3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0页。
    4《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593页。
    5《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98页。
    6《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244页。
    1《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53页。
    2《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077页。
    3方心棣《秦汉赘婿谪戍制度刍议》,《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4元·陶宗仪《说郛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514页。
    5宋·朱翌《猗觉寮杂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7页。
    1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140页。
    2清·张南庄《何典》,工商出版社,1981年版,第79页。
    1王季思《全元戏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620页。
    2王季思《全元戏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77页。
    3《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680页。
    4方龄贵《通制条格校注》,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50页。
    5陈梧桐《中国文化通史(明代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55页。
    6竹林《苦楝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91页。
    1张万一《张万一剧文集》,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2页。
    2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502页。
    3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55页。
    4《元典章》,中国书店,1990年版,第278页。
    1《元典章》,中国书店,1990年版,第269页。
    2《元典章》,中国书店,1990年版,第282,283页。
    3方龄贵《通制条格校注》,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15页。
    4《西游记》,齐鲁书社,1992年版,第132页。
    5《郭青螺六省听讼录新民公案》,天一出版社影印本,第56页。
    6清·李百川《绿野仙踪》,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03页。
    7清·李光庭《乡言解颐》,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2页。
    1张希清《官典》,吉林人民出版,1998年版,第810页。
    2《清代乾嘉巴县档案选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74页。
    3荀慧生改编《金玉奴》,北京宝文堂书店,1960年版,第14、16页。
    4《浙江戏曲传统剧目汇编·绍剧(四)》,中国戏剧家协会浙江分会绍兴县绍剧搜集小组,1961年版,第56页。
    5《敦煌变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861页。
    1清·徐松《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5902页。
    2清·徐松《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5906页。
    3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台湾成文出版社,1976年版,第30页。
    4清·徐松《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6784页。
    5宋·范镇《东斋记事》,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页。
    6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1917页。
    7邢铁《我国古代的诸子平均析产问题》,《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4期。
    8吉常宏《汉语称谓大词典》,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页。
    9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5875页。
    1廖殉英《刘知远诸宫调校注》,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07页。
    2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40页。
    3清·李光庭《乡言解颐》,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2页。
    4《西游记》,齐鲁书社,1992年版,第169页。
    5清·文康《儿女英雄传》,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90页。
    6孙方友《小镇人物·名伶》,河南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122页。
    1民国·绣君《古今情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76页。
    1元·徐元瑞《吏学指南》,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91页。
    2《元典章》,中国书店,1990年版,第278页。
    1《无典章》,中国书店,1990年版,第270页。
    2方龄贵《通制条格校注》,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76页。
    3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73页。
    1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版,第213页。
    2明·都穆《都公谭纂》,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4页。
    3《李渔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14页。
    4谢森《民刑事裁判大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7、48页。
    5《陕甘宁边区法律法规汇编》,三秦出版社,2011年版,第223页。
    6《七月》,1940年第六集第一二期,第47页。
    1《延泽民文集》(第五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8页。
    2《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第292、293页。
    3《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第294页。
    4清·徐松《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5902页。
    1《名公书判清明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79、480页。
    2《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0页。
    3《旧唐书》,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959页。
    4宋·张齐贤《洛阳缙绅旧闻记》,清刊本,第124页。
    5宋·洪迈《夷坚志》,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554、1555页。
    6宋·周密《癸辛杂识》,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29页。
    7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8009页。
    1宋·袁采《袁氏世范》,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7页。
    2《名公书判清明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73页。
    3元·徐元瑞《吏学指南》,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91页。
    4清·李百川《绿野仙踪》,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96页。
    5清·李百川《绿野仙踪》,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03页。
    6《崇信文史》(第3辑),平凉报社,1993年版,第80页。
    1清·李瀚章《大清律例汇辑便览》,清刊本,第134页。
    1丁崇明著《男子配偶称呼语的历时演变、功能配置及竞争》,《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1期。
    2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14页。
    3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06页。
    4李圃《古文字诂林》(第九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760页。
    5李圃《古文字诂林》(第九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762页。
    6李圃《古文字诂林》(第九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761页。
    7转引自沈怀兴《婚·娶·妻·丈夫》,《汉字文化》,2000年第1期。
    8《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8页。
    1《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74页。
    2清·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31页。
    3王琪《上古汉语称谓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1页。
    4《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3页。
    5明·张自烈《正字通》,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年版,第243页。
    6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12页。
    7清·俞正燮《俞正燮全集》,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308页。
    1清·陈立《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373-380页。
    2《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2页。
    3《玉台新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4南朝宋·刘敬叔《异苑》,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45页。
    1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14页。
    2《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页。
    3《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98,899页。
    4清·郑珍《亲属记》,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545页。
    5《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961页。
    6明·梅膺祚《字汇》,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页。
    7《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44,345页。
    8《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769页。
    9明·李昌祺《剪灯馀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30页。
    10宋·张师正《括异志》,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88页。
    11清·俞樾《茶香室续钞》,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613页。
    1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60年版,第109页。
    2《尸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3页。
    3清·郑珍《亲属记》,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555页。
    4宋·刘跛《学易集》,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7页。
    5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376页。
    6《红楼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865页。
    7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212页。
    8邓之诚《东京梦华录注》,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43页。
    9廖殉英《刘知远诸宫调校注》,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49
    10王季思《全元戏曲》(2),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88页。
    11《红楼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135页。
    12《儒林外史》,齐鲁书社,2003年版,第27、28页。
    1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17页。
    2《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30页。
    3《战国策》,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369页。
    4《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260、3261页。
    5宋·李防《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858页。
    6《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0页。
    7《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784页。
    1宋·王得臣《麈史》,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7页。
    2《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172页。
    3王利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28,433页。
    4《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417、1418页。
    5宋·陈鹄《耆旧续闻》,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5页。
    6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422页。
    7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齐鲁书社,1989年版,第2438页。
    1清·不题撰人《隔帘花影》,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539页。
    2陶毅、明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史》,东方出版社,1994年版,第205页。
    3《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4页。
    1清·陈立《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481页。
    2汉·应劭《汉官仪》,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1页。
    3王季思《全元戏曲》(9),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50页。
    4清·陈端生《再生缘》,中州书画出版社,1982年版,第32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91页。
    2清·李渔《李渔全集》(4),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8月,第107页。
    3南朝梁·萧统《昭明文选》(中),京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308页。
    4清·范希哲《四元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7页。
    5《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904、905页。
    6《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965页。
    7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三),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76页。
    8宋··孙光宪《北梦琐言》,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16页。
    9钱南扬《元本琵琶记校注》,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06页。
    1《朱子全书》(第七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900页。
    2《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41页。
    3《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04页。
    4《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2页。
    5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86页。
    6《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44页。
    7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490页。
    8唐·郑氏《女孝经》,(《说郛》第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289页。
    9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352、353页。
    1汉·刘向《列女传》,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2清·吴之振《宋诗钞》,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19页。
    3宋·陈元靓《新编纂图增类群书类要事林广记》(续集卷八)(续修四库全书121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003年版,第444页。
    4明·沈德符《敝帚轩剩语》,中华书局1985,第63页。
    5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435,436页。
    6明·瞿佑《剪灯新话》(外二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89页。
    7《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17页。
    8《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00页。
    9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06页。
    1张承宗《六朝民俗》,南京出版社,2002年版,第210页。
    2唐·杜佑《通典》,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682页。
    1《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81页。
    2清·鸳湖烟水散人《珍珠舶》,大众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63页。
    3清·孙元衡《赤崁集》(《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4清·宋长白《柳亭诗话》,上海杂志公司,1936年版,第250页。
    5宋·陶谷《清异录》,《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6《大正新修大藏经·五分律》(卷22),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第3页。
    7《大正新修大藏经·四分律》(卷22),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第1031页。
    1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80页。
    2清·翟灏《通俗编》,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920页。
    3清·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44页。
    4清·陈立《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489页。
    5《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22页。
    6《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051页。
    7王学奇《关汉卿全集校注》,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263页。
    8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52页。
    9明·胡应麟《甲乙剩言》,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9页。
    10徐柯《清稗类抄》,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183页。
    1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24页。
    2清·翟灏《通俗编》,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920页。
    3清·李绿园《歧路灯》,齐鲁书社,1998年版,第609页。
    4唐·李贺《李贺集》,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166页。
    5清·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45页。
    6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69页。
    7清·洪亮吉《春秋左传诂》,中华书局,1967年版,第566页。
    1《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440页。
    2《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37页。
    3元·陈潞《礼记集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49页。
    4唐·孙光宪《北梦琐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8页。
    5唐·长孙无忌《唐律疏议》,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183页。
    6王季思《全元戏曲》(1),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35页。
    7范嘉晨《元杂剧包公戏评注》,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351页。
    8明·凌漾初《初刻拍案惊奇》,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27页。
    1清·佚名《施公案》,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第183页。
    2《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547页。
    3王季思《全元戏曲》(2),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69页。
    4王季思《全元戏曲》(10),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99、120页。
    5王季思《全元戏曲》(10),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99页。
    6王季思《全元戏曲》(4),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82页。
    7王仲镛《升庵诗话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82页。
    8明·顾起元《客座赘语》,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0页。
    1《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686页。
    2《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624页。
    3颜慧云、陈襄民《郑廷玉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12页。
    4王季思《全元戏曲》(10),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14页。
    5《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15页。
    6唐·白居易《白居易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0页。
    7吴毓江《墨子校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63页。
    8明·凌漾初《拍案惊奇》,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151页。
    9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019页。
    1清·李绿园《歧路灯》,齐鲁书社,1998年版,第450页。
    2清·李绿园《歧路灯》,齐鲁书社,1998年版,第318页。
    3清·文康《儿女英雄传》,三秦出版社,2007年版,第92页。
    1《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7页。
    2《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27,128页。
    3《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92页。
    4陶毅、明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史》,东方出版社,1994年版,第275页。
    5沈家本《枕碧楼丛书》,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第120页。
    6《六臣注文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26页。
    7唐·长孙无忌《唐律疏议》,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184页。
    1《张籍诗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91页。
    2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394页。
    3周勋初《唐语林校证》,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29页。
    4《包公案·于公案》(上),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782页。
    5《战国策》(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96页。
    6程翔《说苑译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5页。
    7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312页。
    8清·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038、1039页。
    1清·纪昀《阅徽草堂笔记》,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35页。
    2《七侠五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445页。
    3明·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版,第51页。
    4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上),三秦出版社,2007年版,第49页。
    5清·李绿园《歧路灯》,齐鲁书社,1998年版,第490页。
    1《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721页
    2《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116页。
    3《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196页。
    4《万有文库》(第二集),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32页。
    5清·李绿园《歧路灯》,齐鲁书社,1998年版,第220页。
    1《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19、1620页。
    2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8页。
    3宋·吴自牧《梦粱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89页。
    4南朝梁·萧统《昭明文选》(中),京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308页。
    5《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北京大学版社,1999年版,第85页。
    6陈延杰《诗品注》,人民文学比版社,1961年版,147页。
    1唐·张鷟《朝野佥载》,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9页。
    2明·冯梦龙《警世通言》,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03页。
    3明·安遇时《包龙图判百家公案》,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287页。
    4清·曹寅、彭定求《全唐诗》(第2-25册),中华书局,1996年版,9000页。
    5邓之诚《东京梦华录注》,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45页。
    6程翔《说苑译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9页。
    7周叔迦、苏晋仁《法苑珠林校注》(4),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852页。
    1《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57页。
    2《俞正燮全集》(1),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308页。
    3张承宗《六朝民俗》,南京出版社,2002年版,第200页。
    1《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6页。
    2清·盛康《皇朝经世文续编》,文海出版社,1981年版,第1523页。
    3孟锦贵《唐代饮酒诗选》,山西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71页。
    4王季思《全元戏曲》(6),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07页。
    5明·汤显祖《牡丹亭》,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14页。
    6元·陈颢《礼记集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64页。
    7《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25页。
    1王季烈《孤本元明杂剧》(4),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版,第30页。
    2王季思《全元戏曲》(1),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39页。
    3《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847页。
    4《名公书判清明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44页。
    5宋·晁补之《鸡肋集》(四部丛刊本),卷67。
    6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164页。
    7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5页。
    8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18页。
    9清·吴敬梓《儒林外史》,齐鲁书社,2003年版,第418页。
    1转引自冯尔康《顾真斋文丛·清代的婚姻制度与妇女的社会地位述论》,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89页。
    2清·陈盛韶《问俗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版,第83页。
    3《笔记小说大观四十三编》(第5册),新兴书局有限公司,1986年版,第321页。
    4明·凌漾初《拍案惊奇》,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93页。
    1周叔迦、苏晋仁《法苑珠林校注》(4),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852页。
    2《京本通俗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80页。
    3徐征《全元曲》(上),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1772页。
    4徐征《全元曲》(下),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399页。
    5明·冯梦龙《警世通言》,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364页。
    1明·凌漾初《拍案惊奇》,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197页。
    2《水浒传》,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40页。
    3《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644页。
    4清·嵇璜、刘墉《清朝通典》,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2618页。
    1三国·王弼《周易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87页。
    2宋·安石《王安石全集》,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970页。
    3宋·程颐《伊川易传》(四库全书本),第119页。
    4《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40页。
    5《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页。
    6《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185页。
    1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08、113页。
    2明·申时行《明会典》,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25页。
    3《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8页。
    4汉·无名氏《汉杂事秘辛》,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5页。
    1《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701页。
    2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83页。
    3明·梅膺祚《字汇》,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40页。
    4《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160页。
    5《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9页。
    6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0页。
    7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66页。
    8《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67页。
    9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48页。
    10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62页。
    11清·陈立《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2页。
    1清·陈立《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490页。
    2清·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618页。
    3朱东润《梅尧臣集编年版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09页。
    4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08页。
    5清·王琦《李贺诗歌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57页。
    6明·抱瓮老人《古今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80页。
    7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92页。
    1清·董诰《全唐文》,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892页。
    2王季思《全元戏曲》(2),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61页。
    3清·钱大听《十驾斋养新录》,上海书店出版社,1983年版,第449、450页。
    4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48页。
    5清·江藩《江藩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6页。
    6《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22页。
    7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509页。
    8明·凌漾初《初刻拍案惊奇》,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58页。
    9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490页。
    1隋树森《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275页。
    2徐征《全元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21页。
    3《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46页。
    4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77页。
    5《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286页。
    6明·抱瓮老人《古今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91页。
    7《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54页。
    1《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27页。
    2《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439页。
    3清·李绿园《歧路灯》,齐鲁书社,1998年版,第622页。
    4《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6页。
    5曾振宇、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283页。
    6《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15页。
    7《十三经注疏·仪礼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81页。
    8清·陈立《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66页。
    1唐·柳宗元《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510页。
    2钱南扬《汉上宦文存》,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137页。
    3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32页。
    4《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0页。
    5《十三经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页。
    6《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15页。
    7《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787页。
    8元·佚名《三国志平话》,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33页。
    9元·萨都剌《雁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92页。
    10清·李渔《李渔全集》(4),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92页。
    11《京本通俗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79页。
    1清·李渔《李渔全集》(5),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39页。
    2《国语》,L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31,133页。
    3清·陈立《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376页。
    4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14页。
    5清·工先谦《释名疏证补》,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06页。
    6清·陈立《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452页。
    7宋·胡瑷《周易口义》(系辞下),(文渊阁四库全书第八册),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1宋·胡瑗《周易口义》(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第八册),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2宋·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975页。
    3宋·林栗《周易经传集解》(卷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第十二册),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4宋·真德秀《大学衍义》(卷九),(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七零四册),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5《蒙养书集成》,三秦出版社,1990年版,第41页。
    6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齐鲁书社,2000年版,第1736页。
    7《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0页。
    8唐·释道宣《广弘明集》,中华书局,四部备要版,第111页。
    9民国·徐忱亚《玉梨魂》,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33页。
    1《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8页。
    2《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58页。
    3《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3页。
    4《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36页。
    5宋·司马光《书仪》,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3页。
    6《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21页。
    7《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1页。
    1清·钱大昕《恒言录》,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58、59页。
    2《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82页。
    3《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17页。
    4《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00页。
    5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06页。
    6唐·颜真卿《颜鲁公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04页。
    7《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64、165页。
    8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389页。
    1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2页。
    2《京本通俗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3页。
    3《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2页。
    1清·董诰《全唐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875页。
    2《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439页。
    1向宗鲁《说苑校证》,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09页。
    2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438页。
    3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5页。
    4《蒙养书集成》,三秦出版社,1990年版,第10—22页。
    1王季思《全元戏曲》(5),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81页。
    2《京本通俗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70页。
    3清·孔尚任《桃花扇》,齐鲁书社,2004年版,第23页。
    1明·毛晋《六十种曲》(3),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15页。
    2《古诗十九首鉴赏》,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8页。
    3明·凌漾初《二刻拍案惊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31页。
    4赵幼文《曹植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页。
    5王季思《全元戏曲》(6),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691页。
    6祝尚书《卢照邻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81页。
    7宋·周邦彦《清真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0页。
    8清·李渔《李渔全集》(5),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2页。1
    9《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页。
    1唐·刘肃《大唐新语》,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7页。
    2明·凌漾初《二刻拍案惊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581页。
    3明·毛晋《六十种曲》,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7页。
    4清·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82页。
    5《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768页。
    6唐·李商隐《樊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48、349页。
    7《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1页。
    8唐·元稹《元稹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683、684页。
    1清·陈立《自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471页。
    2宋·窦仪《宋刑统》,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15页。
    3清·洪亮吉《春秋左传诂》,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00页。
    4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440页。
    5宋·程灏、程颐《二程集》(第2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982页。
    1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02页。
    2詹鄞鑫《释辛及与辛有关的几个字》,《中国语文》,1983年第5期。
    3《史记》(上),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7页。
    4《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635页。
    5《史记》(上),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76页。
    6清·陈立《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490页。
    7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07页。
    8转引自陈鹏《中国婚姻史稿》,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72页。
    9《礼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64页。
    1清·李富孙《春秋三传异文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7页。
    2《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18页。
    3《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60页。
    4《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41页。
    5清·梁章钜《称谓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73、74页。
    6《汉语大词典》“室”词条释义页。
    1王国维《大家国学王国维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5页。
    2《四库全书·子部精要》(中),天津古籍出版社;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8年版,第765页。
    3《礼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4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2月,第315页。
    5《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007页。
    1《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18页。
    2唐·张鷟《朝野佥载》,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77页。
    3王启兴、张虹《顾况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19页。
    4《水浒传》(上下),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01页。
    5明·汤显祖《牡丹亭》,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1月,第129页。
    6清·张竹坡《张竹坡批评金瓶梅》(上),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693页。
    7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95页。
    8《诸子集成》(8),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231页。
    9《十三经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4页。
    10《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63页。
    11《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刑部》,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06页。
    12蒲坚《中国古代法制丛钞》(第3卷),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第566页。
    1蒲坚《中国古代法制丛钞》(第3卷),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第566页。
    2转引自杨晓东《历史的回声吴地古代妇女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1994年版,第95页。
    3《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6页。
    4《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959页。
    5《三国志》,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587页。
    6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3页。
    7宋·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燕京大学图书馆藏版,1948年版,第44页。
    8宋·朱矗《晖蓭集·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54。
    1方龄贵《通制条格校注》,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78页。
    2《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704页。
    3《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937页。
    4《全唐文》,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905页。
    5宋·窦仪《宋刑统》,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64、352、367页。
    6转引自《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1期,第64页。
    7陶毅、明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史》,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292页。
    8陈鹏《中国婚姻史稿》,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16页。
    1张承宗《六朝民俗》,南京出版社,2002年版,第198、199页。
    2薛瑞泽《魏晋北朝婚姻中的二妻现象》,《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3月。
    3陈顾远《中国婚姻史》,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37页。
    1明·冯梦龙《喻世明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55页。
    2清·包世臣《齐民四术》,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76、177页。
    3清·曾衍东《小豆棚》,荆楚书社,1989年版,第135页。
    4明·凌漾初《三言二拍之五二刻拍案惊奇》,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76页。
    5侯忠义《中国古代珍稀本小说》(10),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23-24页。
    6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100页。
    7唐·长孙无忌《唐律疏议》,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78页。
    8方龄贵《通制条格校注》,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63页。
    1清·梁章钜《称谓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64页。
    2陈顾远《中国婚姻史》,上海书店,1984年版,第68页。
    3张涛《列女传译注》,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88页。
    4《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981页。
    5《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089页。
    6王学奇《笠翁传奇十种校注》(上),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169页。
    1宋·窦仪《宋刑统》,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15页。
    2唐·长孙无忌《唐律疏议》,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178页。
    3宋·窦仪《宋刑统》,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15页。
    4清·梁章钜《称谓录》,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7页。
    5《后汉书》,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827页。
    6《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52页。
    7《诸子集成》(10),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278页。
    8《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32册),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396页。
    9宋·皇都风月主人《绿窗新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28页。
    1清·吴研人《二十年版目睹之怪现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28页。
    2唐·白居易《白居易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5页。
    3曹鹄雏《注释汉魏六朝小说选》(第4版),中华书局,1941年版,第28页。
    4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12页。
    5《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08页。
    1《礼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01页。
    2《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6页。
    3《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947、948页。
    4清·张竹坡《张竹坡批评金瓶梅》(上),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558页。
    5清·张竹坡《张竹坡批评金瓶梅》(上),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616-617页。
    6清·张竹坡《张竹坡批评金瓶梅》(上),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1510-1511页。
    7清·李百川《绿野仙踪》,齐鲁书社,2008年版,第130页。
    8宋·赵与时《宾退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9。
    9清·俞正燮《俞正燮全集》(1),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310页。
    10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24页。
    1《汉语大词典》2.0电子版“篷”释义。
    2宋·朱熹《五经——诗经集传》,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57页。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324页。
    4冯浩《玉谿生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96、100
    5宋·周密《齐东野语》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74页。
    6《二十五史全书》(第七册宋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35页。
    7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94页。
    8《红楼梦》,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741页。
    9《礼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39页。
    10《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4页。
    11蒋星煜《明清传奇鉴赏辞典》(上),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第793页。
    12清·刘声木《苌楚斋随笔》,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78页。
    1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16页。
    2《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2页。
    3明·冯梦龙《喻世明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45页。
    4《红楼梦》(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772页。
    5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上),三秦出版社,2007年版,第88页。
    6明·凌漾初《初刻拍案惊奇》,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75页。
    7清·李渔《李渔全集》(第5卷下),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21页。
    1清·薛福成《庸庵笔记》,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第304页。
    2明·毛晋《六十种曲》(第12册《四贤记》),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3页。
    3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224页。
    4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138页。
    5清·吴敬梓《儒林外史》,齐鲁书社,2003年版,第13页。
    6清·褚人获《隋唐演义》,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95页。
    7《礼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26页。
    1唐·长孙无忌《唐律疏议》,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178页。
    2刘佳《纳妾习俗与清人的家庭生活》,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3郭松义《清代人口问题与婚姻状况的考察》,《中国史研究》,1987年第3期。
    4汉·刘向《列女传》,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8页。
    5唐·张鷟《朝野佥载》,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77页。
    6《杂纂七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69页。
    1吕永《宋代妾的问题研究》,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2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122页。
    3明·天然痴叟《石点头》,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第215页。
    4《红楼梦》,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230页。
    5清·文康《儿女英雄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719页。
    6《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06页。
    7《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455页。
    8明·宋濂《宋濂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95页。
    1《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964页。
    2《金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34页。
    3《后汉书》,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93页。
    4《燕丹子》,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5页。
    5《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杂家类》(子部第106册),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146页。
    6吴钢《全唐文补遗》(第5辑),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第384页。
    7清·佚名《燕京杂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26页。
    8元·孔克齐《至正直记》,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25页。
    9沈之奇《大清律辑注》,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
    10《明代笔记小说大观》(2),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536页。
    1清·平步青《霞外捃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90页。
    2《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70页。
    3《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658页。
    4宋·庄绰《鸡肋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3页。
    5宋·廖莹中《江行杂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页。
    6宋·袁采《袁氏世范》,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7明·王志坚《表异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2页。
    1清·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5页。
    2《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22页。
    3《史记》(中),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313页。
    4《史记》(中),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23页。
    5晋·干宝《搜神记·唐宋传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20页。
    6《国语·战国策》,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321页。
    1《礼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3页。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145页。
    3《孔从子》,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6页。
    4《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470页。
    5《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007页。
    6《汉魏六朝诗三百首》,岳麓书社,1992年版,第304页。
    7《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853页。
    8《全宋文》(第325册),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19页。
    9明·毛晋《六十种曲》(第6册《金莲记》),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75页。
    10清·张竹坡《张竹坡批评金瓶梅》(下),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1053页。
    11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229页。
    1《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9页。
    2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54页。
    3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4页。
    4《四部精华·中·子部》,岳麓书社,1991年版,第148页。
    5清·张竹坡《张竹坡批评金瓶梅》(下),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1208页。
    6《李笠翁喜剧选》,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112页。
    7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568、569页。
    1《红楼梦》,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345页。
    2王季思《全元戏曲》(1),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39页。
    3王季思《全元戏曲》(1),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32页。
    4清·金万重《九云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23页。
    5清·金万重《九云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5页。
    6清.乌有先生《中国秘本小说大系·绣鞋记》,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版,第9页。
    7清·夏敬渠《野叟曝言》,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29页。
    8《敦煌变文集新书》,(台湾)文津出版社,1983年版,第142页。
    1陈顾远《中国婚姻史》,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37页。
    2《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2页。
    3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2,第377页。
    4《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16页。
    5参见汤亚平《从“姓”、“姑”、“媵”三字看古代婚姻陋俗》,《学术探索》,2001年9月。
    1《汉语大词典》2.0电子版“媵”条。
    2《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35页。
    3清·俞正燮《癸巳类稿》,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2页。
    4王维堤《春秋公羊传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40页。
    5《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10,第968页。
    6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2,第615页。
    1《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21页。
    2《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59页。
    3《尔雅义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613页。
    4《明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1965年版,第8633页。
    5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00页。
    6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武汉市古籍书店,1983年版,第613页。
    7《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114页。
    8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58页。
    1陈睿《春秋时期的媵嫁婚及其中的女性》,《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1月。
    2《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256页。
    3《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668页。
    4《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72页。
    5《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016页。
    6《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469页。
    1《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966页。
    2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76、177页。
    3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07页。
    4《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12页。
    5清·钱绎《方言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43页。
    6《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486、2487页。
    7清·王念孙《广雅疏证》,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22页。
    1《集韵》,中国书店,1983年版,第1259页。
    2《韩非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90页。
    3刘佳《纳妾习俗与清人的家庭生活》,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4《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197页。
    5陈鹏《中国婚姻史稿》,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82页。
    1汉·蔡邕《独断》,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页。
    2唐·长孙无忌《唐律疏议》,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79页。
    1《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38、1139页。
    2清·陈鼎定九《滇黔土司婚礼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页。
    3《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73页。
    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841页。
    5《韩非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90页。
    6《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289页。
    1曹定军《中国婚姻陋俗源流》,新世界出版社,1994年版,第227页。
    2陈顾远《中国婚姻史》,上海书店,1984年版,第62页。
    3宋·王楙《野客丛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16《古之媵者》。
    4吕永《宋代妾的问题研究》,安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5《元曲选》,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32页。
    6明·冯梦龙《醒世恒言》齐鲁书社,2008年版,第9页。
    7《红楼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99页。
    8清·吴研人《二十年版目睹之怪现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96页。
    1《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21、1822页。
    2宋·王溥《唐会要》,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388、389页。
    3《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97、1498页。
    1《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55页。
    2戴伟《中国婚姻性爱史稿》,东方出版社,1992年版,第36、37页。
    3吕思勉《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75页。
    4唐·牛僧孺《玄怪录》,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6页。
    5宋·何薳《春渚纪闻》,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页。
    1唐·李林甫《唐六典》,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58页。
    2清·俞蛟《梦厂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7页。
    1《汉语大词典》电子版2.0版“舅”条。
    2《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9页。
    3《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33页。
    4《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30页。
    5《汉语大词典》电子版2.0版“姑”条。
    6《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7页。
    7《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6页。
    8《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274页。
    9《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212页。
    10《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2页。
    11《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页。
    12《国语》,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175页。
    1《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11页。
    2此前已有多位学者对此现象加以分析,但要强调的是,只有同辈两姓世代通婚才能出现“姑”“舅”称谓词,以表公婆岳父母义。这两个血亲称谓词应是同时具备了姻亲称谓词的兼职现象,并不存在或此或彼的情况。只是到了后世,同辈两姓世代通婚的婚姻形式发生了一些特定的限制,才导致“舅”或“姑”称谓词在姻亲称谓词和血亲称谓词中不兼职的现象。
    3《国语》,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98页。
    4《十三经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8页。
    5《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875页。
    6清·曹寅《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37页。
    1唐·白居易《白居易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84页。
    2《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93页。
    3《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782页。
    4清·曹寅《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892页。
    5清·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63页。
    6《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8页。
    7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01页。
    1《战国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66页。
    2《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480页。
    3《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8页。
    4《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103页。
    5唐·长孙无忌《唐律疏议》,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86页。
    6宋·窦仪《宋刑统》,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19、220页。
    7马建石《大清律例通考校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447、448页。
    1宋·袁采《袁氏世范》,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0页。
    2曾枣庄、金成礼《嘉右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12页。
    3宋·洪迈《容斋随笔》,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21页。
    4宋·窦仪《宋刑统》,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19页。
    5马建石《大清律例通考校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48页。
    6清·曾国藩《曾国藩家书》,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184页。
    1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00页。
    2清·陈立《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379、380页。
    1《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067页。
    2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50页。
    3清·赵翼《陔馀丛考》,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70页。
    4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5页。
    1转引自清·赵翼《陔馀丛考》,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70页。
    2宋·陈防《颖川语小》,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页。
    3宋·晁说之《晁氏客语》,岳麓书社,2005年版,第26、27页。
    4罗振玉《俗说》,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335页。
    1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04页。
    2《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429、2430页。
    3王珏《“公”组称谓词源流考》,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1月。
    1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268页。
    1明·张自烈《正字通》,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年版,第979页。
    2《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20页。
    3清·王先谦《庄子集解》,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版,第4页。
    4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61页。
    1《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465页。
    2《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796页。
    3宋·窦仪《宋刑统》,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98页。
    4王文才《白朴戏曲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99页。
    5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477、478页。
    6清·俞正燮《癸巳类稿》,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80页。
    7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958、959页。
    8《乐府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34页。
    1汉·桓宽《盐铁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65页。
    2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00页。
    3清·文康《儿女英雄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89页。
    4明·汤显祖《汤显祖戏曲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385页。
    5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584页。
    6《京本通俗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75页。
    7王王学奇《笠翁传奇十种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796页。
    8徐征《全元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778页。
    1宋·李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231页。
    2清·钱绎《方言笺疏》,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97页。
    3清·王先谦《庄子集解》,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版,第4页。
    4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61页。
    5《大明律》,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59页。
    6清·李绿园《歧路灯》,齐鲁书社,1998年版,第622页。
    7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486页。
    1汉·刘向《新序》,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99页。
    2《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055页。
    3晋·葛洪《抱朴子》,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版,第192页。
    4唐·王建《王建诗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9页。
    5明·郎瑛《七修类稿》,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第160页。
    6清·褚人获《坚瓠续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7页。
    7《汉语称谓大词典》,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69页。
    1《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49页。
    2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08页。
    3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年版,第2433页。
    4《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5、47页。
    5《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0页。
    6《集韵》,中国书店,1983年版,第323、324页。
    7陈垣《日知录校注》,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49页。
    8《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5页。
    9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539页。
    10宋·李昉《太平广记(3)》,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51页。
    11清·张应昌《清诗铎》,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825页。
    12清·王韬《淞滨琐话》,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213页。
    13唐·李商隐《李商隐选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49页。
    14《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22页。
    1《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页。
    2《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61页。
    3孙启治《墨子校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7页。
    4明·凌潆初《初刻拍案惊奇》,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83页。
    5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034页。
    6汉·袁康《越绝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225页。
    7宋·窦仪《宋刑统》,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90页。
    8《三国演义》,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282页。
    9汉·焦赣《易林》,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第532页。
    10南朝粱·萧统《昭明文选》(中),京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180页。
    11清·李渔《李渔全集》(4),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页。
    1《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696页。
    2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486页。
    3汉·刘安《淮南子》,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315页。
    4南朝梁·萧统《昭明文选》(中),京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471页。
    5清·焦循《北湖续志》,广陵书社,2003年版,第61页。
    1《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59页。
    2《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5页。
    3唐·柳宗元《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31页。
    4南朝梁·萧统《昭明文选》(上),京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470页。
    5唐·杨炯《杨炯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13页。
    6明·沈鲸《双珠记》,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91页。
    7明·佚名《鸣凤记》,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82页。
    8清·钱彩原《说岳全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76年版,第549页。
    9《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90页。
    1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齐鲁书社,2000年版,第196页。
    2清·李绿园《歧路灯》,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88页。
    3《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77页。
    4许维通《韩诗外传集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页。
    5《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457页。
    6《京本通俗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96页。
    7《杂纂七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21页。
    8清·沈起凤《谐铎》,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38页。
    1《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19页。
    2《杂纂七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21页。
    3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994页。
    4宋·窦仪《宋刑统》,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16、223页。
    5《水浒传》,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03页。
    6明·凌漾初《初刻拍案惊奇》,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30页。
    7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香港梦梅馆,1993年版,第268、269页。
    8清·宣鼎《夜雨秋灯录》,齐鲁书社,2994年版,第255页。
    9清·李渔《李渔全集》(4),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46页。
    10《周礼注疏》,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038页。
    1清·梁章钜《称谓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86、87页。
    2明·抱瓮老人《古今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53页。
    3清·蒋士铨《蒋士铨戏曲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560页。
    4《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9页。
    5《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2、223页。
    6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02页。
    7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1页。
    8《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2页。
    1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05页。
    2宋·李昉《太平广记》(8),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616页。
    3《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462页。
    4《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2页。
    5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15页。
    6宋·张表臣《珊瑚钩诗话》,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5页。
    7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736页。
    8清·王念孙《广雅疏证》,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201页。
    9明·谢肇淛《五杂俎》,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08页。
    10唐·赵磷《因话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83页。
    1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05页。
    2《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789、2790页。
    3《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21页。
    4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8页。
    5清·李汝珍《镜花缘》,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03页。
    6《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216页。
    7清·钱绎《方言笺疏》,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402页。
    8清·惠栋《九曜斋笔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2年版,第48页。
    9*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版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34页。
    1《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0页。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2页。
    3《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7页。
    4王季思《全元戏曲》(1),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79页。
    1《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54页。
    2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五),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78页。
    3《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7页。
    4《国语》,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183页。
    5《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001页。
    6《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423页。
    7《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103页。
    8南朝梁·萧统《昭明文选》(中),京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550页。
    9《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244页。
    10《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60页。
    11《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699页。
    1《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541页。
    2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四笔》,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页。
    3《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490页。
    4《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700页。
    5唐·赵磷《因话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68页。
    6明·吴承恩《射阳先生存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1990年版,第52页。
    7宋·李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44页。
    8《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494页。
    1宋·吴自牧《梦粱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86页。
    2宋·吴自牧《梦粱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87页。
    3宋·吴自牧《梦粱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89页。
    4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4页。
    5《元典章》,中国书店,1990年版,第278页。
    6马建石《大清律例通考校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46页。
    1《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7页。
    2陈鹏《中国婚姻史稿》,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03页。
    1马建石《大清律例通考校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54页。
    2《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733页。
    3王季思《全元戏曲》(1),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41页。
    4明·凌漾初《初刻拍案惊奇》,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50页。
    5清·吴敬梓《儒林外史》,齐鲁书社,2003年版,第168页。
    6清·徐松《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6475页。
    7《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98页。
    8清·钱大昕《恒言录》,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66页。
    9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987页。
    1清·曾朴《孽海花》,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99页。
    2《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17页。
    3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第104页。
    4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987页。
    5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987页。
    6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988页。
    7唐·范摅《云溪友议》,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30页。
    8唐·高彦休《阙史》,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4页。
    1《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129页。
    2明·李昌祺《剪灯馀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31页。
    3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36页。
    4清·李绿园《歧路灯》,齐鲁书社,1998年版,第127页。
    5阿英《晚清文学丛钞》,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40页。
    6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7页。
    1王季思《全元戏曲》(4),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74页。
    2王季思《全元戏曲》(1),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90、291页。
    3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12页。
    4宋·吴自牧《梦粱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88页。
    5宋·魏泰《东轩笔录》,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3页。
    1宋·吴自牧《梦粱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88页。
    2宋·吴自牧《梦粱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88页。
    3宋·吴自牧《梦粱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88页。
    4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995页。
    5《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1页。
    6宋·吴自牧《梦粱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88页。
    1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140页。
    2清·李绿园《歧路灯》,齐鲁书社,1998年版,第624页。
    3清·李绿园《歧路灯》,齐鲁书社,1998年版,第161页。
    4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990页。
    5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993页。
    6元·佚名《杀狗记》,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7页。
    1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000页。
    2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995页。
    3明·凌漾初《初刻拍案惊奇》,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00页。
    4清·陈端生《再生缘》,中州书画出版社,1982年版,第527页。
    5明·范濂《云间据目抄》,上海进步书局影印版,第48、49页。
    6宋·吴自牧《梦粱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88页。
    1《京本通俗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2页。
    2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08页。
    3王季思《全元戏曲》(6),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66页。
    4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422页。
    5明·周楫《西湖二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14页。
    6清·吴研人《二十年版目睹之怪现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96页。
    7清·吴研人《二十年版目睹之怪现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71页。
    8清·李绿园《歧路灯》,齐鲁书社,1998年版,第624页。
    9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993页。
    10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990页。
    1宋·吴自牧《梦粱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88页。
    2明·李吕祺《剪灯馀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31页。
    3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997页。
    1《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20页。
    2《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4页。
    3《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45页。
    4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13页。
    1《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0,361页。
    2宋·朱或《萍洲可谈》,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4页。
    3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115页。
    4清·佚名《平山冷燕》,安徽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72页。
    5清·不题撰人《梼杌闲评》,齐鲁书社,2008年版,第288页。
    1《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30页。
    2宋·吴自牧《梦粱录》(文渊阁四库全书0590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1986年版,第163页。
    1转引自曲彦斌《汉语民间秘密语语源探析》,《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4期。
    2王季思《全元戏曲》(3),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07页。
    3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73页。
    4清·明教中人《好逑传》,安徽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68页。
    5清·乌有先生《中国秘本小说大系:绣鞋记》,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版,第11页。
    6宋·郭彖《暌车志》(文渊阁四库全书104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1986年版,第229页。
    7宋·吴自牧《梦粱录》(文渊阁四库全书0590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198年版,第1636页。
    8宋·陈元靓《新编纂图增类群书类要事林广记》(续修四库全书121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003年版,第444页。
    9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1页。
    10清·王士稹《池北偶谈》,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81页。
    1唐·李复言《续玄怪录》,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80页。
    2明·阮大铖《燕子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86页。
    3明·佚名《蕉帕记》,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页。
    4明·清溪道人《禅真后史》,齐鲁书社,1988年版,第448页。
    5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296页。
    6《汉语称谓大词典》,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92页。
    8《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10页。
    9《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36页。
    10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712页。
    11唐·牛僧孺《玄怪录》,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9页。
    12宋·王巩《甲申杂记》(文渊阁四库全书103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1986年版,第182页。
    1《汉语大词典》世纪出版集团: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版。
    2《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28页。
    3《汉语称谓大词典》,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唐·谷神子《博异志》,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6页。
    5《水浒传》,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16页。
    6明·凌漾初《二刻拍案惊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12页。
    7明·凌漾初《二刻拍案惊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24页。
    1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253页。
    2《元曲选》,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535、1536页。
    3明·凌漾初《二刻拍案惊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87页。
    4曾枣庄《三苏全书》,语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154页。
    1清·文康《儿女英雄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84页。
    2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98页。
    1王季思《全元戏曲》(1),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45页。
    2王季思《全元戏曲》(1),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06页。
    3崔希亮《汉语称谓系统的嬗变及其动因》,《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1999年。
    1《汉语称谓大词典》,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唐·白居易《白居易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60页。
    3薛瑞生《乐章集校注》,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83页。
    4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94页。
    5《元曲选》,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427页。
    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国书局1980年版,第55页。
    2李志强《民俗研究中的语言学方法》,《民族论坛》,2006年第8期。
    吉常宏:《汉语称谓大词典》,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年版。
    钱玄、钱兴奇:《三礼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王艾录:《汉语理据词典》,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许嘉璐:《中国古代礼俗辞典》,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年版。
    杨应芹,诸伟奇:《古今称谓辞典》,黄山书社,1989年版。
    郑传寅、张健:《中国民俗辞典》,湖北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
    (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陈顾远:《中国婚姻史》,岳麓书社,1998年版。
    陈鹏:《中国婚姻史稿》,中华书局,1990年版。
    (芬)韦斯特马克:《人类婚姻简史》,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汪玢玲:《中国婚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上海书店,1984年版。
    田家英:《中国妇女生活史话》,中国妇女出版社,1982年版。
    陶毅、明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史》,东方出版社,1994年版。
    曹定军:《中国婚姻陋俗源流》,新世界出版社,1994年版。
    郭松义:《伦理与生活:清代的婚姻关系》,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董家遵:《中国古代婚姻史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叶丽娅:《典妻史》,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美)伊沛霞:《内闱—宋代的婚姻与妇女生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岳庆平:《婚姻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张紫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钟敬文主编:《中国民俗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汤一介主编:高丙中撰,《中华文艺通志·宗教与民俗典·民间风俗志》,上海人 民出版社,1998年版。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张承宗:《六朝民俗》,南京出版社,2002年版。
    郑慧生:《上古华夏妇女与婚姻》,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邓子琴:《中国风俗史》,巴蜀书社,1988年版。
    常敬宇:《汉语词汇文化》(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程湘清:《汉语史专书复音词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语文汉语词汇文化出版社,1996年版。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付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付淮青:《词义的分析与描写》,语文出版社,1996年版。
    桧时仪《古白话词汇研究论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费孝通:《乡土中国》,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葛本仪主编:《汉语词汇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葛本仪:《汉语词汇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黄金贵:《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辩考》,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黄金贵:《古汉语同义词辩释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贾彦德:《汉语语义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蒋绍愚:《古代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蒋绍愚:《汉语词汇语法史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罗常培:《语言与文化》,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陆澹安:《小说词语汇释》,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9年版。
    彭利芸:《宋代婚俗研究》,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年版。
    曲彦斌:《民俗语言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曲彦斌:《中国民俗语言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沈锡伦:《中国传统文化与语言》,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孙晓:《中国婚姻小史》,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孙长叙:《汉语词汇》,吉林人民文学社,1957年版。
    苏宝荣:《词义研究与辞书释义》,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谭汝为:《民俗文化语汇通论》,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唐子恒:《汉语典故词语散论》,齐鲁书社,2008年版。
    温端政、周荐:《二十世纪的汉语俗语研究》,书海出版社,2000年版。
    王琪:《上古汉语称谓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
    杨端志:《汉语的词义探析》,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62年版。
    王力:《汉语音韵》,中华书局,1980年版。
    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2004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杨端志:《汉语史论集》,齐鲁书社,2008年版。
    张永言:《词汇学简论》,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年版。
    周荐:《汉语词汇结构论》,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
    [清]朱骏生:《说文通训定声》,中华书局,1984年版。
    段塔丽:《从夫妻关系看唐代妇女家庭地位的变化》,兰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方川:《“舅姑”称谓论略》,《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冯汉骥:《由中国亲属名词上所见之中国古代婚姻制》,《齐鲁学报》,1941年第1期。
    铁爱花:《论宋代士人阶层的夫妻关系》,《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第1期。
    谭汝为:《论汉语与民俗文化的关系》,《天津师大学报》,2000年第6期。
    杨振兰:《民俗词语探析》,《民俗研究》,2004年第3期。
    杨树喆、朱常红:《略论民俗与方言的关系》,《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3卷第4期。
    薛瑞泽:《魏晋北朝婚姻中的二妻现象》,《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张国刚:《立家之道,闺室为重——论唐代家庭生活中的夫妻关系》,《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张艳华:《配偶称谓语研究刍议》,《现代语文》,2009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