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80后与网络文化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选取转型期成长起来的80后网民和网络文化为研究对象,将视角投向80后不同于其他代际群体的特殊成长背景(尤其是80后与网络同步成长的经历)和既保守又开放的矛盾成长现实,对80后网民在网络传播中的主体身份进行了审视。从嬗变、认同和异化三个维度论述了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80后与网络文化的关系。
     核心词之一:嬗变。一方面,作为网络文化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80后从文学领域进军网络最终创造了“80后文化消费景观”,形成了纷繁的“80后文化现象”。本文从纷繁的文化现象入手,揭示了80后网民文化心理和行为的变化轨迹。文章通过对80后使用率较高的网络应用的分析,认为:博客私人日志建立在交往目的之上将“公共空间私人化”和“私人领域公开化”的行为带来了80后网民从传统内敛型受众到开放展示型传播者的蜕变与转型;播客视频利用视觉图像的“娱乐超意识形态”打造了80后的娱乐化消费景观和身体消费奇观;恶搞文化则在80后的簇拥下一再从边缘颠覆主流,最终形成徒有游戏形式没有游戏灵魂的“空心戏仿”和狂欢趋势。诸种现象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化是:单一向多元的转变、时空性的延伸、虚拟与现实的对弈、主流与边缘的龃龉、区域化向全球化的扩张。其带来的文化心理的变化是:自我意识中“自我”、“私我”的上升,尚和心态中对“异”的追求,审美心态中审美泛化和娱乐化的新趋向。另一方面,作为网络文化,在世界文化的转向中不可逆转地也遭遇从现代到后现代、从理性到感性、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从语言到图像的转向,最终带来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冲突。
     核心词之二:认同。认同包括两个方面,对“同一性”的认同和对“差异性”的认同。虽然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冲突不断,但是二者在和谐、虚静、仁爱等传统文化精神气质上产生同一性的认同。反过来,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中的文学形式、文化生产、传播媒介、生活方式等多方面进行文化反哺,达到了同一的交流互动。对80后网民而言,他们对于自己所属的历史文化环境和现实环境一方面表现出同一性的认同,一方面对历史、政策、文化、技术的变迁过程也产生“差异性”的流动认同,形成特有的文化心态、政治心态和经济心态。
     核心词之三:异化。本文的核心在于揭示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相互异化关系和80后网民的异化本质。对于网络文化,其异化过程以大众文化由通俗文化走向消费文化为背景,通过网络文化前期的通俗化、大众化发展,培养市场、积聚人脉,最终在网络文化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和消费化中走向异化。这种异化的路径实则是一条按照商品和市场规律进行运作的文化工业之路,其直接后果促成了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相互背离。而对于80后网民的异化,本文通过对80后网民文化心理嬗变的国际语境的分析和对80后网民的文化姿态的分析,认为:全球化进程为80后提供的是冲突的文化语境,西方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播遭遇断裂时的入侵,必将异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基调”;80后网民的意识形态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建立在后现代传播基础之上的网络主导的机器意识形态,80后网民通过网络所进行的抵抗和批判实则是机器意识形态批判;80后网民所属的青年亚文化对文化的抵抗也不过是一种仪式的抵抗。80后网民正在网络中迷失与异化,道德的沦陷和主体的丧失使他们成为物的附庸,“大写的科技”和“小写的人”使80后网民陷入“技术异化”之中。
     最后,针对80后网民和网络文化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一方面需要树立传统文化“中心之中心”的文化地位,正确对待中西方文化差别,使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和谐发展;一方面迫切需要摆正80后网民与网络的关系。本文的建议是:既要确立80后网民的主体地位,又要促成主体间性的生成;同时避免“技术丰腴精神萎缩”的趋向,实现道德的重建和信仰的复归;逐步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建立积极的媒介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以抵制机器意识形态的侵袭。
This paper takes the after80netizens that grow up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and the network culture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It pays attention to their special background and both conservative and open growing reality to look at their subject identity in the network communication. The main task is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twork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fter80netizens and the network culture.
     Key word1:change. On one hand, as the after80netizens, they have various literature phenomenons and cultural phenomenons which make them form network lifestyle and have changing culture psychology. The author's opinions are:blog private journal for communication purpose even utilitarian purpose will show after80's private life in public space unimpededly which lead them to be open display communicators instead of traditional intrapersonal audience; Podcast video around the visual image creates the entertainment landscape and wonders of the physical consumption for after80netizens; Kuso which is surrounded by after80netizens developes into a group of mob from the edges to the mainstream. The changes of the lifestyle are:a single to diversity, an extension of the time and space, the game of the virtual and reality, the game of the mainstream and the chancellery, and the regional to global expansion. The culture psychology changes are:"ego" and "I" rise in the sense of self, the persuit of difference rises, generalization aesthetic and entertainment become the dominant publicaesthetic tastes. On the other hand, as the network culture, it also faces the turning of the world culture which turns from the modern to the postmodern, from the rational to the emotional, from elite culture to popular culture, from language to image.
     Key word2:identity."Identity" includes two aspects,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identity and the differences of the identity. Network culture identifies with traditional culture on harmony, quiescence and lov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bsorbs the good elements to develop itself on literature, media, and in the way of life and so on. For after80netizens, they accept the traditional social background on one hand, and they also change their mind to adopt the changing reality on the other hand, which makes them have special political psychology, cultural mentality and economic mood.
     Key word3:alienation. The main task of this paper is to find out the aliena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network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o reveal the essence of the after80's alienation. It thinks, by the influence of the popular culture's turning, the network culture becomes popularized, esthetic in daily life and full of consumerization. The alienation performance is reflected in the material level, the institutional level and spiritual level of the network culture. For after80netizens, they have also been alienated.
     Although compared with the predecessors and themselves before they have developed in some ways, they have a fatal weakness during the culture communication. Firstly, globalization provides a conflict cultural context which makes people cannot broadcast and communicate smoothly. Secondly, the ideology criticism method which after80netizens used is based on the postmodern communication and leads to ideologies of machine dominance. Thirdly, the juvenile "sub-culture" phenomenon which after80netizens belongs is just a ritual of resistance. The after-80netizens are lost. Their moral collapsed. Their subject disappeared. Technology instead of netizens becomes the subject of the network.
     At last, there are two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 alienation. Firstly, we must set up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as center of whole culture and make different culture develop harmoniously. Secondly, we must urgently straight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fter80netizens and network. Here're some advices:to establish the subject status of the after80netizens, to contribute to the generation of intersubjectivity, to rebuild morality and belief, and to improve media literacy and media critical capacity.
引文
① 霍韬晦.走出死亡·总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
    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年世界文化报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
    ② 李震.《重塑西部之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4.
    ① 据2012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② 据2013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① 李照兴.《潮爆中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69.
    ① [美]尼古拉斯·卡尔.《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M].刘纯毅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扉页.
    ② 赵莉.十年来我国网络传播研究的进步与不足——对1996至2005年网络传播研究的实证分析[J].国际新闻界,2006(11):56.
    ① 百度百科:网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7657.htm [2012-06-12]
    ① 转引自赵长峰.现实与理想: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合作与和谐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8.
    ② 转引自赵长峰.现实与理想: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合作与和谐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5.
    ③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④ 转引自赵长峰.现实与理想: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合作与和谐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7.
    ① [德]赖特·特茨拉夫主编《全球化压力下的世界文化·译者的话》[M].吴志成.韦苏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7.
    ② 俞可平主编.全球化论从·总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丛书共七本,包括:全球化的悖论,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全球化与中国,全球化与世界,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
    ③ 百度百科:文化全球化[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883996.htm [2012-06-22]
    ① [法]让·雅克·卢梭.社会契约论[M].徐强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60-61. The Social Contract. BOOK Ⅱ. Chapter Ⅰ. The Sovereignty Is Inalienable.p.60.
    ② 皮海兵.《内爆与重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40-141.
    ③ [德]卡尔·马克思.《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4.
    ① [美]曼纽尔·卡斯特著.《网络星河:对互联网、商业和社会的反思》[M].郑波.武炜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6.
    ② 段永朝.《互联网:碎片化生存》[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20.
    ① 段永朝.《互联网:碎片化生存》[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25.
    ① [美]曼纽尔·卡斯特著.《网络星河:对互联网、商业和社会的反思》[M]郑波.武炜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3.
    ② [美]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黄明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托夫勒认为,人类社会有三个阶段:第一次浪潮为农业阶段,约1万年前开始;第二次浪潮为工业阶段,从17世纪末开始;第三次浪潮为信息化(或服务业)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
    ① 刘志江口述国内互联网15年发展史[EB/OL]. http://tech.163.com/09/0427/08/57T4IAEM000915BF.html(2009-04-27),[2012-09-08].
    ① [英]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1.
    ② [英]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Ml.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86.
    ③ [英]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M].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86.
    ④ [英]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M].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87.
    ① 《辞海》[M].上海:中国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② Stuart Hall and Bram Giueben. eds., Formation of Modernity, Cambridge.Polity,1992.
    ① [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570.
    ② [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569.
    ③ 陆俊.《重建巴比塔——文化视野中的网络》[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6.
    ④ 莫茜.《大众文化与网络文化》[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120.
    ① [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仲》[M]何道宽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11:18.
    ② 莫茜.《大众文化与网络文化》[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121.
    ③ 匡文波.《网络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5.
    ① Michael Joyce. Othermindness:The Emergence of Network Cultur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2:2.
    ② 杨鹏.《网络文化与青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0.
    ③ 杨鹏.《网络文化与青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1.
    ④ 苏振芳.《网络文化研究——互联网与青年社会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
    ⑤ 冯鹏志.《延伸的世界——网络文化及其限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25.
    ⑥ 于文秀.《当下文化景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36.
    ① 全球网民数量近25亿,亚洲网民增幅最大[EB/OL]. http://soft.zol.com.cn/289/2894233.html (2012-04-23).[2013-03-10]
    ① 皮海兵.《内爆与重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99.
    ① 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1/P020130122600399530412.pdf[2013-03-20].
    ② 莫荫.《大众文化与网络文化》[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124.
    ① 王涛.《代际定位与文学越位》[M].成都:四川巴蜀书社,2009:3.
    ① 崔晓西.《流动的世界——网络与信息》[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36.
    ① 张海鹰.《网络传播概论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65.
    ② Michael Hauben and Ronda Hauben, Netizens:On the History and Impact of Usenet and the Internet, IEEE Computer Society Press,1997.
    ① 70后、80后、90后网民的心理特征区别[EB/OL].http://jk.sz.bendibao.com/(2010-11-04) [2012-11-15]
    ① [法]帕特里克·富瑞.凝视:观影者的受虐狂、认同与幻象[J].克里斯蒂安·麦茨,吉尔·德勒兹.《凝视的快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64.
    ① 石培龙.“80后”文学——第二媒介时代的文学景观[J].兰州大学学报,2010(1):134.
    ① 蔡骐.《大众传播时代的青少年亚文化》[M].长沙:岳麓书社,2011:9.
    ① 蔡骐.《大众传播时代的青少年亚文化》[M].长沙:岳麓书社,2011:7.
    ① 陶东风.《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文化热点》[Ml.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98.
    ② 该现象由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震教授提出,他认为诗歌、小说、影视、网络在历时的发展过程中都经历着和俄狄浦斯一样的杀父娶母的命运,即后者总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蕴育产生但在一定程度上又有将前者取而代之的倾向。
    ① [英]大卫·麦克里兰著.《意识形态》第二版[M].孔兆政,蒋龙翔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2.
    ① 刘津.《博客传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70.
    ② 赵雅文.《博客:生性、生存、生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8.
    ① 周宪,刘康主编.《中国当代传媒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56.
    ② 周宪,刘康主编.《中国当代传媒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56.
    ③ 刘津.《博客传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82.
    ① 刘津.《博客传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82.
    ② 周国平.《各自的朝圣路》[M].北京: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66.
    ③ 刘津.《博客传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70.
    ① Donna Nicoletti, The Effect of Anonymity on Self-Disclosure [EB/OL]. http://people.wcsu.edu/mccarneyh/acad/Nicoletti.html[2012-10-12]
    ② 张晓辉.互联网传播中的主动型隐私公开化释析[J].现代传播.2004(1)
    ③ 刘津.《博客传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85.
    ② Joseph A..Devito.《人际传播》[M].沈慧声译.台北:杨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150.
    ① 周宪,刘康主编.《中国当代传媒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70.
    ② 刘津.《博客传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07.
    ③ [英]齐格蒙特·鲍曼.《个体化社会》[M].范祥涛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130-131.
    ④ 刘津.《博客传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08.
    ⑤ [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171.
    ① 周宪,刘康主编.《中国当代传媒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71.
    ② 方兴东.胡泳.媒体变革的社会学与经济学——论博客与新媒体的逻辑[J].现代传播.2003(6):80.
    ① 周宪,刘康主编.《中国当代传媒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88.
    ② 周宪.刘康主编.《中国当代传媒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06.
    ① 周宪,刘康主编.《中国当代传媒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06-207.
    ② [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4.
    ① 陈龙.《传媒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67.
    ② 陈龙.《传媒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68.
    ③ 陈龙.《传媒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68.
    ① 李娟.“恶搞文化”:理应成为一种智慧而严肃的游戏[J].社科纵横.2008(6)第23卷.
    ① 李娟.“恶搞文化”:理应成为一种智慧而严肃的游戏[J].社科纵横.2008(6)第23卷.
    ② 李娟.“恶搞文化”:理应成为一种智慧而严肃的游戏[J].社科纵横.2008(6)第23卷.
    ① 于永宏.权力异化:媒介视野中的“恶搞”文化分析[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63.
    ② 刘雪玉.“恶搞”文化:一种狂欢化的诠释[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1):117.
    ① 张国良主编.《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媒体传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7.
    ① 陆俊.《重建巴比塔——文化视野中的网络》[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6.
    ① 谢军,王艳.麦克卢汉的全球化思想初探[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8)第18卷第3期:16.
    ① 侯宏虹.《颠覆与重建——博客主流化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53.
    ① [德]赖纳·特茨拉夫主编.《全球化压力下的世界文化》[M].吴志成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65.
    ② [德]赖纳·特茨拉夫主编.《全球化压力下的世界文化》[M].吴志成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67.
    ① 汪凤炎,郑红.《中国文化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4.
    ② 杨国枢等主编.《华人本土心理学》(上册)[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5-14.
    ① 对十文化分层而言,有人认为具有实物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层面和精神层面,也有人认为只有实物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一般而言,关于实物层面和精神层面争议不大,主要在制度层面和行为层面上产生分歧。本文认为从宏观角度而言,应该树立实物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的文化结构,从微观角度而言,则可以建立实物层面、行为层面、精神层面的文化结构。二者并不矛盾,制度是相对于行为而定的,行为是制度规范匡扶的对象。
    ① 方克立.关于和谐文化研究的几点看法[J].高校理论战线.2007(5):4.
    ② 汪凤炎,郑红.《中国文化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122.
    ③ 汪凤炎,郑红.《中国文化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124-130.
    ① 杨健平.论中国当代审美文化接受模式的转换[J].学术交流.2011(5):195.
    ② 曾耀农.论审美心理过程及其特点[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9)第15卷第3期:40.
    ③ 杨健平.论中国当代审美文化接受模式的转换[J].学术交流.2011(5):195.
    ④ 杨健平.论中国当代审美文化接受模式的转换[J].学术交流.2011(5):195.
    ① 杜悦.什么是国学?什么是传统文化?[J].中国教育报.2007(5)
    ② 司马云杰.《文化悖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258.
    ③ 庄严.什么是传统文化[J].兰州学刊.1997(2):25.
    ④ 庄严.什么是传统文化[J].兰州学刊.1997(2):25-26.
    ① 黄国益.钟敬文的文化分层理论研究[J].民间文化论坛.2005(03):105.
    ① [英]齐格蒙特·鲍曼.《作为实践的文化》[M].郑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7.
    ②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M].赵旭东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③ 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02.
    ④ [美]塞缪尔·亨廷顿.《谁是美国人:美国国民特性面临的挑战》[M].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17.
    ⑤Kathryn Woodward.差异与认同[M].林文琪译.台北:韦伯文化国际,2006:49.
    ⑥David Morley and Kuan-Hsing Chen,eds.,Stuart Hall:Critical Dialogues in Cultural Studies,London,Routledge, 1996.
    ⑦Stuart Hall,'who needs identity'.in Ques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ed.Sturt Hall and Paul du Gay.London, Sage 1996,pp.3-4.
    ① David Morley and Kuan-Hsing Chen, eds., Stuart Hall:Critical Dialogues in Cultural Studies, London, Routledge, 1996.
    ② 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03.
    ③ 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02.
    ④ 郑晓云.《文化认同论》fMl.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8.
    ⑤ [英]斯图亚特·霍尔.文化身份与族裔散居[J].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09-211.
    ⑥ [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135.
    ① 周宪.《文化研究关键词》[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32.
    ② David Morley and Kuan-Hsing Chen, eds., Stuart Hall:Critical Dialogues in Cultural Studies, London, Routledge. 1996.
    ① 欧阳友权主编.《网络传播与文化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2.
    ② 周宪.《现代性的张力》[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
    ① [英]特雷·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幻想·前言》.华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① 欧阳友权主编.《网络传播与文化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4.
    ②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导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③ 欧阳友权主编.《网络传播与文化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5.
    ④ 欧阳友权主编.《网络传播与文化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5.
    ⑤ 欧阳友权主编.《网络传播与文化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6.
    ① 孟建.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J].现代传播.2002(3).
    ② 周宪,刘康主编.《中国当代传媒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8.
    ③ 周宪,刘康主编.《中国当代传媒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8
    ① 周宪,刘康主编.《中国当代传媒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8.
    ① 据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
    ② 欧阳友权主编.《网络传播与文化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9.
    ③ [美]John Fisk. Understanding Popular culture[M]. London, Unwin Hyman,1989:24.
    ④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上海:三联书店,1989:154.
    ① [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什么是视觉文化?[J].文化研究(3)[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4.
    ② [斯洛文尼亚]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图像时代》[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32-34.
    ③ Jean Baudrillard. Selected Writings.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135.
    ④ 皮海兵.《内爆与重塑——网络文化主体性研究》[M].该书认为,具象就是在传统绘画时代,画家通过模仿不完全真实的再现现实形成对基本现实的反映。影像特指摄影时代,通过大规模复制对真实进行表现,但这种表现是扭曲的表现,虽然指向真实,但消解了艺术的本真性,表现出一种现实的幻觉。仿像是数码时代,没有原本却可以无限复制的形象,没有模仿的特定所指,却可以自我指涉的自足符号,是模拟符号的超现实的产物。而拟像,则是图像自身的组合游戏,以一种完全独立的运作逻辑和游戏规则来掩盖真实的仿拟,是一种“超真实”。
    ① 何清涟.当前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总体性分析[J].书屋.2000(3).
    ② 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67.
    ③ 杨魁.消费主义文化的符号化特征与大众传播[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① 董天策.《消费时代与中国传媒文化的嬗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82.
    ② 董天策.《消费时代与中国传媒文化的嬗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94.
    ① 黄平.生活方式与消费文化[J].天涯.2003(6).
    ① 闵大洪,闵大洪:网络3关键词引起网民激辩[EB/OL]. http://tech.sina.com.cn/i/2006-12-24/15531303614.shtml(2006-12-24) [2012-06-20].
    ① 文化部庹祖海:网络文化已成为主流文化[EB/OL]. http://hb.qq.com/a/20100819/001607.htm (2010-08-19) [2012-06-201.
    ② 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纲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
    ① 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纲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32.
    ② Eduardo de Fuente:Sociology and Aesthetics,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Theory, May,2000:242.
    ③ 韦尔施.《重构美学》[M].陆扬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40.
    ④ 韦尔施.《重构美学》[M].陆扬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109.
    ⑤ 欧阳友权在其《网络艺术的后审美范式》一文中认为,网络艺术正在形成一种后审美范式,即游戏世界的快乐审美、虚拟现实的符号审美和在线交互的活性审美。他认为这种后审美范式是对传统审美范式的变异,后审美范式的形成是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在网络时代的必然延伸,因此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存在诸多差异。
    ① 侯宏虹.《颠覆与重建——博客主流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53.
    ② 王建刚.《狂欢诗学:巴赫金文学思想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110.
    ③ 欧阳友权.网络艺术的后审美范式[J].三峡大学学报.2003(1):25.
    ① [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后现代文化》[M].毛怡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124.
    ② 欧阳友权.网络艺术的后审美范式[J].三峡大学学报.2003(1):26.
    ③ [美]弗·杰姆逊.《后现代主义和文化理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187.
    ① 欧阳友权.网络艺术的后审美范式[J].三峡大学学报.2003(1):27.
    ② 侯宏虹.《颠覆与重建——博客主流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52.
    ③ [英]安德鲁·基恩.《网民的狂欢: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M].丁德良译.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10:15.
    ① [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1.
    ② 周雪光,艾云.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一个分析框架[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10(7):132.
    ③ 任洁.中国现代化转型中的文化与制度关系之探讨[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5):78.
    ① [美]安德鲁·基恩.《网民的狂欢: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M]丁德良译.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10:15.
    ② 任洁.中国现代化转型中的文化与制度关系之探讨[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5):78.
    ① [英]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M].顾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② [美]阿温·托夫勒.权力转移[A].转引自杨绍兰.网络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与对策[J].学习沦坛.2000(9):15-17.
    ③ 杨建平.论内视文化与外视文化[J].文艺评论.2011(3):29.
    ④ 杨建平.论内视文化与外视文化[J].文艺评论.2011(3):29.
    ① [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M].郦稚牛,张照进,童庆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5.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81.72.参见李益孙.《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研究》[M].成都:巴蜀出版集团,2010:96.
    ① 耿芳芳.三网融合视域下网络电视形态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1(9):26.
    ① 张守信.我国网络电视台平台建设的现状考量与出路探析[J].南方电视学刊.2011(10):11.
    ① 李照兴.《潮爆中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64.
    ① 赵丰.《聚焦80后》[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26.
    ① [英]阿雷恩·鲍尔德温等.《文化研究导论》[M].陶东风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4.
    ② 曾小华.《文化·制度与社会变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66.
    ③ 莱塞在论述波尼印第安人的手耍游戏时说:“涵化是两个文化的元素混合和合并的过程。’
    ④ 比(R.L.Bee)在《模式与过程》一书中对涵化的定义做了小结.参考曾小华.《文化·制度与社会变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64-66.
    ⑤ 曾小华.《文化·制度与社会变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61.
    ⑥ 曾小华.《文化·制度与社会变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229.
    ① 人民解放军军装的特殊标志,排级以上军官上衣四个兜,一般战士军装胸前两个兜,因此“四个兜”在军装流行的时代显示着一种高贵。
    ② 又称“白帆布运动鞋”、“白球鞋”,是80后从小参加学校正式活动必个可少的指定用鞋,与此相关的还有
    白鞋粉,有的80后甚至用白色粉笔代替白鞋粉,这些都是80后必不可少的回忆。
    ③ 的确良被认为是80年代相对较好的化纤纺织品,又被称为“料子”,多用于制作衬衫。
    ④ 蔡骐.《大众传播时代的青少年亚文化》[M].长沙:岳麓书社,2011:203.
    ⑤ 高卫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三个传播断层反思[J].现在传播.2012(11):24.
    ⑥ 蔡骐.《大众传播时代的青少年亚文化》[M].长沙:岳麓书社,2011:204.
    ① 蒋淑媛.《网络媒介社会功能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128.
    ② 同② .
    ③ 同②.
    ④ 同②.
    ① 高卫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三个传播断层反思[J].现在传播.2012(11):21.
    ② [美]约翰·费斯克.《解读大众文化》[M].杨全强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2.
    ③ 高卫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三个传播断层反思[J].现在传播.2012(11):23.
    ④ [新加坡]阿努拉·古纳锡克拉,[荷兰]塞斯·汉弥林克,[英]文卡特·耶尔主编.《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权利》[M].张毓强等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6.
    ① 于沛.对近代大国崛起的文化思考[J].北方论从.2005(1).
    ①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3.
    ① [美]尼尔·波兹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61.
    ② 福柯在《规训与惩罚》里提出了“全景敞开主义”、“全景监狱”的概念,认为现代社会中的司法强制将逐渐由纪律代替,权力渗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见于福柯,《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M],三联书店,2010)齐格蒙特·鲍曼将这一概念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认为“隐藏在全景监狱中心塔内的监管人员对于关在星状大楼翼部内的犯人操纵着大权……犯人们根本不知道监管人员是否在监视自己,不知道他们的注意力是否转移到了其他翼房,不知道他们是否睡着了,在休息或者干别的事情,因此他们必须时时刻刻都表现得仿佛他们此刻正在被监视着。”见于[英]齐格蒙特·鲍曼.《全球化——人类的后果》[M].商务印书馆.2001:32.
    ③[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M].周宪,许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98.
    ④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M].周宪.许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99.
    ⑤ [美]尼尔·波兹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64.
    ① [美]尼尔·波兹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67-68.
    ② [美]尼尔·波兹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66.尼尔·波兹曼认为,官僚主义者之所以拥抱技术,是因为电脑智能给人类造成了一种充满魔力的倾向:把人的注意力从履行官僚主义智能的人转移到它自己身上,仿佛它就是真正的权威源泉。用电脑武装起来的官僚主义者是我们这个时代未获承认的立法者,成为我们可怕的负担。
    ③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49.
    ④ 蔡骐.《大众传播时代的青少年亚文化》[M].长沙:岳麓书社,2011:1.
    ⑤ 刘怀光.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亚文化的“新风格化”[J].吉首大学学报.2010(1):137.
    ⑥ 蔡骐.《大众传播时代的青少年亚文化》[M].长沙:岳麓书社,2011:2.
    ① 蔡骐.《大众传播时代的青少年亚文化》[M].长沙:岳麓书社,2011:4.
    ② 陆道夫.英国伯明翰学派早期亚文化研究探微[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2).
    ③ 蔡骐.《大众传播时代的青少年亚文化》[M].长沙:岳麓书社,2011:2.
    ④ [英]齐格蒙特·鲍曼.《作为实践的文化》[M].郑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9.
    ① 皮海兵.《内爆与重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83-184.
    ② [英]安吉拉·默克罗比.《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M].田晓菲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82.
    ③ 皮海兵.《内爆与重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95.
    ④ 王益富,申可君.网络社会角色心理现象与分析[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9(3):398.
    ① 转引自[英]齐格蒙特·鲍曼.《作为实践的文化》[M].郑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9.
    ② 郑晓云.《文化认同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03.
    ③ 把80后比作刺猬,是因为外界普遍认为80后身上具备了骄纵、自负的习气,不顾及他人感受,我行我素,言语伤人,犹如临战状态的刺猬,浑身带刺。
    ① [法]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M].许蔷蔷,许绮玲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87.
    ① [英]斯图亚特·霍尔.《编码,解码》[M].转引自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58.
    ② [法]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M].许蔷蔷,许绮玲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87.
    ③ 蔡骐.《大众传播时代的青少年亚文化》[M].长沙:岳麓书社,2011:42.
    ④ [德]卡尔·马克思.《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9.
    ① [德]卡尔·马克思.《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9-50.
    ① [德]弗兰克·施尔玛赫.《网络至死》[M].邱袁炜译.上海:龙门书局,2011:77.
    ② [德]弗兰克·施尔玛赫.《网络至死》[M].邱袁炜译.上海:龙门书局.2011:82.
    ① 皮海兵.《内爆与重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49-150.
    ①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4-95.
    ② [德]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段)[M].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49.
    ③ 皮海兵.《内爆与重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47.
    ①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67.
    ① [法]鲍德里亚.《拟仿物与拟像》[M].洪浚译.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164.
    ② [法]鲍德里亚.《拟仿物与拟像》[M].洪浚译.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167.
    ③ 皮海兵.《内爆与重塑》[M].桂林:广西帅范大学出版礼,2012:167.
    ① 刘宏勋.鲍德里亚由现代“符号-物”到后现代(拟真)类象的社会批判理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9月(5):34.
    ① 徐俊丽.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心理及对策[J].陕西师范学院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7):177.
    ② [德]弗兰克·施尔玛赫.《网络至死》[M].邱袁炜译.龙门书局,2011:封面.
    ① 段永朝.《互联网:碎片化生存》[M].中信出版社,2009:3.
    ① [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14.
    ② 皮海兵.《内爆与重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m2012:175.
    ③ 皮海兵.《内爆与重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75.
    ① [德]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8-9.
    ② [德]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55.
    ③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41.
    ① 高卫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三个传播断层反思[J].现代传播.2012(12):26.
    ② 郭镇之主编.《全球化与文化间传播》[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20.
    ① 皮海兵.《内爆与重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6.
    [1][德]弗兰克·施尔玛赫.网络至死[M].邱袁炜译.上海:龙门书局,2011.
    [2][德]卡尔·马克思.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德]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M].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5][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6][德]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7][德]赖纳·特茨拉夫主编.全球化压力下的世界文化[M].吴志成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8][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9][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M].陆扬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10][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后现代文化[M].毛怡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1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纲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3][法]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M].许蔷蔷,许绮玲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4][法]鲍德里亚.拟仿物与拟像[M].洪浚译.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
    [15][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16][法]古斯塔夫·庞勒.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17][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 印书馆,2000.
    [18][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11.
    [19][加]文森特·莫斯可.数字化崇拜:迷思、权力与赛博空间[M].黄典林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0][美]唐·泰普斯科特《数字化成长——网络一代的崛起》,陈晓开等译,1999年;
    [21][美]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黄明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22][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3][美]塞缪尔·亨廷顿.谁是美国人:美国国民特性面临的挑战[M].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24][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25][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6][美]凯瑟琳·伍德沃德.差异与认同[M].林文琪译.台北:韦伯文化国际,2006.
    [27][美]弗·杰姆逊.后现代主义和文化理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28][美]安德鲁·基恩.网民的狂欢: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M].丁德良译.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10.
    [29][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30][美]约翰·费斯克.解读大众文化[M].杨全强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1][美]尼尔·波兹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2][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上海:三联书店,1989.
    [33][美]约瑟夫·A·德维托.人际传播[M].沈慧声译.台北:杨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
    [34][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M].郦稚牛,张照进,童庆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35][美]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6][美]彼得斯.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M].何道宽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37][美]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南:海南出版社,1997.
    [38][美]大卫·阿什.传播生态学——控制的文化范式[M].邵志择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39][美]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0][美]罗伯特·W·麦克切斯尼.富媒体、穷民主:不确定时代的传播政治[M].谢岳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41][美]保罗·马森等.人类心理发展历程[M].孟昭兰译.长春: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
    [42][美]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M].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3][美]多萝西·罗吉斯.当代青年心理学[M].张进辅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44][美]曼纽尔·卡斯特著.网络星河:对互联网、商业和社会的反思[M].郑波.武炜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5][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王晓任,宋伟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46][美]尼古拉斯·卡尔.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M].刘纯毅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47][美]凯斯·R.桑斯坦.极端的人群:群体行为的心理学[M].尹宏毅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48][美]凯斯·R.桑斯坦.信息乌托邦[M].毕竟悦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49][美]奥尔曼.异化:马克思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概念[M].王贵贤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0][斯洛文尼亚]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图像时代[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51][新加坡]阿努拉·古纳锡克拉,[荷兰]塞斯·汉弥林克,[英]文卡特·耶尔主编.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权利[M].张毓强等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52][英]安吉拉·默克罗比.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M].田晓菲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53][英]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54][英]特雷·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幻想.华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55][英]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M].顾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6][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M].赵旭东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7][英]詹姆斯·库兰.媒体与权力[M].史安斌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8][英]戴维·冈特里特.网络研究[M].彭兰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59][英]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M].刘燕南等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0][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0.
    [61][英]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2][英]戴维·钱尼.文化转向——当代文化史概览[M].戴从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63][英]齐格蒙特·鲍曼.作为实践的文化[M].郑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4][英]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M].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65][英]大卫·麦克里兰著.意识形态.第二版[M].孔兆政,蒋龙翔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66][英]齐格蒙特·鲍曼.个体化社会[M].范祥涛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67][英]齐格蒙特·鲍曼.全球化——人类的后果[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68][英]阿雷恩·鲍尔德温等.文化研究导论[M].陶东风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9]鲍宗豪主编.互联网与当代社会文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70]鲍宗豪主编.数字化与人文精神[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71]柏树林.人类的天罗地网——INTERNET时代的社会心理与大众人格[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72]陈昕.救赎与消费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主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73]陈映芳.在角色与非角色之间——中国的青年文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74]陈华.走向文化自觉——中国网络媒体行业自律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75]陈龙.传媒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76]陈家定主编.全球化与身份危机[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77]辞海[M].上海:中国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78]蔡骐.大众传播时代的青少年亚文化[M].长沙:岳麓书社,2011.
    [79]崔晓西.流动的世界——网络与信息[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
    [80]陈龙.传媒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81]陈灵强.多维视野中的大众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82]段永朝.互联网:碎片化生存[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83]杜俊飞.弥漫的传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84]董天策.消费时代与中国传媒文化的嬗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85]董璐编著.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6]方兴东,王俊秀.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
    [87]冯鹏志.延伸的世界——网络文化及其限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88]高兆明.社会失范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89]郭镇之主编.全球化与文化间传播[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90]郭良.网络创世纪——从阿帕网到互联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91]何睿,刘一寒主编.我们,我们——80后的盛宴[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4.
    [92]胡泳,范海燕.网络为王[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7.
    [93]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94]黄俊瑛.网络文化与大众传播[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5]侯宏虹.颠覆与重建——博客主流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96]蒋淑媛.网络媒介社会功能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
    [97]蒋晓丽,石磊著.传媒与文化:文化视角下的传媒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98]金民卿.大众文化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分析[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99]巢乃鹏.网络受众心理行为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10()]匡文波.网络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01]李益孙.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研究[M].成都:巴蜀出版集团,2010.
    [102]李震.重塑西部之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03]李照兴.潮爆中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04]李玉华,卢黎哥等.网络世界与精神家园[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105]李晓东.全球化与文化整合[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106]李纲.网络文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
    [10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年世界文化报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08]刘津.博客传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09]刘晓红,卜卫.大众传播心理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110]刘文富.全球化背景下的网络社会[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111]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12]刘淼主编.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113]陆俊.重建巴比塔——文化视野中的网络[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114]陆扬,王毅.文化研究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115]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16]鲁曙明,洪浚浩.传播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17]陆玉林.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8]陆梅林,程代熙编选.异化问题[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
    [119]乐国安主编.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心理学新进展[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120]骆自强主编.传统文化导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21]孟建,祁林.网络文化论纲[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122]孟繁华.众神狂欢——当代中国的文化冲突问题[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
    [123]孟繁华.众神狂欢——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象[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124]孟繁华.传媒与文化领导权——当代中国的文化生产与文化认同[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125]明安香.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126]莫茜.大众文化与网络文化[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
    [127]梅绍祖.网络与隐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28]欧阳友权主编.网络传播与文化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29]潘知常,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30]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31]彭兰.网络传播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32]皮海兵.内爆与重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33]司马云杰.文化悖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134]苏振芳.网络文化研究——互联网与青年社会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35]时蓉华主编.现代社会心理学(修订版)[M].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36]顺风.顺风新博客论——互联网2.0新思维[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137]宋元林.网络文化与人的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8]陶东风.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文化热点[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39]陶东风,和磊.文化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40]覃征.网络应用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41]田其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试释[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142]王建刚.狂欢诗学:巴赫金文学思想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143]王涛.代际定位与文学越位[M].成都:四川巴蜀书社,2009.
    [144]汪凤炎,郑红.中国文化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145]汪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146]吴飞.传媒影响力[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147]王水雄.结构博弈——互联网导致社会扁平化的剖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148]王文宏,高维钫主编.网络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149]王寒松.当代文化冲突与青年文化思潮[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150]吴伯凡.孤独的狂欢——数字时代的交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51]武天林.马克思主义人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52]谢轶群.流光如梦:大众文化热潮三十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53]杨鹏.网络文化与青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54]杨国枢等主编.华人本土心理学[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
    [155]于文秀.当下文化景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56]张海鹰.网络传播概论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157]张海鹰.网络传播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58]杨国枢.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59]于文秀等著.当下文化景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60]尹鸿,李彬.全球化与大众传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61]严耕,陆俊.网络悖论:网络的文化反思[M].北京:国防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162]严峰.卜卫.生活在网络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163]曾小华.文化·制度与社会变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164]赵雅文.博客:生性、生存、生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65]周宪,刘康主编.中国当代传媒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66]周宪.文化研究关键词[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67]周宪.现代性的张力[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68]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69]周国平.各自的朝圣路[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
    [170]张国良主编.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媒体传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71]郑晓云.文化认同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72]赵丰.聚焦80后[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
    [173]钟瑛.网络传播伦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05.
    [174]张品良.网络文化传播:一种后现代的状况[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175]中国人民大学编.马克思恩格斯论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76]郑杭生、刘少杰主编.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77]郑雪主编.社会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1]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2]陈泳华.网络人际传播中网民的分裂心态及自我调适[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1).
    [3]杜悦.什么是国学?什么是传统文化?[J].中国教育报.2007(5).
    [4][法]帕特里克·富瑞.凝视:观影者的受虐狂、认同与幻象[J].克里斯蒂安·麦茨,吉尔·德勒兹.《凝视的快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方兴东.胡泳.媒体变革的社会学与经济学——论博客与新媒体的逻辑[J].现 代传播.2003(6).
    [6]方克立.关于和谐文化研究的几点看法[J].高校理论战线.2007(5).
    [7]高卫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三个传播断层反思[J].现代传播.2012(12).
    [8]耿芳芳.三网融合视域下网络电视形态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1(9).
    [9]黄国益.钟敬文的文化分层理论研究[J].民间文化论坛.2005(03).
    [10]黄平.生活方式与消费文化[J].天涯.2003(6).
    [11]何清涟.当前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总体性分析[J].书屋.2000(3).
    [12]陆道夫.英国伯明翰学派早期亚文化研究探微[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2).
    [13]李娟.“恶搞文化”:理应成为一种智慧而严肃的游戏[J].社科纵横.2008(6)第23卷.
    [14]刘雪玉.“恶搞”文化:一种狂欢化的诠释[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1).
    [15]刘宏勋.鲍德里亚由现代“符号-物”到后现代(拟真)类象的社会批判理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9月(5).
    [16]刘怀光.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亚文化的“新风格化”[J].吉首大学学报.2010(1).
    [17][美]阿温·托夫勒.权力转移[A].转引自杨绍兰.网络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与对策[J].学习论坛.2000(9).
    [18][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什么是视觉文化?[J].文化研究(3)[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9]孟建.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J].现代传播.2002(3).
    [20]欧阳友权.网络艺术的后审美范式[J].三峡大学学报.2003(1).
    [21]任洁.中国现代化转型中的文化与制度关系之探讨[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5).
    [22]石培龙.“80后”文学——第二媒介时代的文学景观[J].兰州大学学报,2010(1).
    [23]王益富,申可君.网络社会角色心理现象与分析[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9(3).
    [24]文化部庹祖海:网络文化已成为主流文化[EB/OL]. http://hb.qq.com/a/20100819/001607.htm(2010-08-19)[2012-06-20].
    [25]徐俊丽.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心理及对策[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09(7).
    [26]谢军,王艳.麦克卢汉的全球化思想初探[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8月第18卷(3).
    [27]于永宏.权力异化:媒介视野中的“恶搞”文化分析[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28]杨健平.论中国当代审美文化接受模式的转换[J].学术交流.2011(5).
    [29]杨建平.论内视文化与外视文化[J].文艺评论.2011(3).
    [30]杨魁.消费主义文化的符号化特征与大众传播[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31]于沛.对近代大国崛起的文化思考[J].北方论丛.2005(1).
    [32]赵莉.十年来我国网络传播研究的进步与不足——对1996至2005年网络传播研究的实证分析[J].国际新闻界,2006(11).
    [33]张晓辉.互联网传播中的主动型隐私公开化释析[J].现代传播.2004(1)
    [34]曾耀农.论审美心理过程及其特点[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9)第15卷第3期.
    [35]庄严.什么是传统文化[J].兰州学刊.1997(2).
    [36]周雪光,艾云.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一个分析框架[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10(7).
    [37]张守信.我国网络电视台平台建设的现状考量与出路探析[J].南方电视学刊.2011(10).
    [3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每年两次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
    [39]贾磊.网络空间人际交流的语言特色[D](硕士).山东师范大学.2000.
    [40]周霜艳.从社会语言学视角论网络语言[D](硕士).武汉理工大学.2003.
    [41]耿华.网络语言研究[D](硕士).天津师范大学.2004.
    [42]陈红梅.网络传播与公众表达[D](博士).复旦大学.2005.
    [43]段伟文.网络空间的伦理基础[D](博士).中国人民大学.2001.
    [44]高永亮.网络传播消费主义现象批判[D](博士).中国传媒大学.2009.
    [45]黄少华.网络空间的族群认同[D](博士).兰州大学.2009.
    [46]孟威.网络互动:意义诠释与规则探讨[D](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
    [47]苗笑雨.虚拟与现实:大陆网络虚拟即时交流主体行为与心理机制研究[D](博士).中国传媒大学.2009.
    [48]聂德民.网络舆论与社会引导[D](博士).上海大学.2009.
    [49]田贵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网络文化研究[D](博士).天津大学.2006.
    [50]吴玉荣.互联网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博士).中共中央党校.2004.
    [51]汪明峰.网络空间的生产与消费[D](博士).华东师范大学.2005.
    [52]邹军.虚拟世界的民间表达[D](博士).复旦大学.2008.
    [1]Alan B Albarran & David H. Goff.(ed.):Understanding the Web: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imensions of the Internet. Iowa: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2000.
    [2]Brent D. Ruben:Communication and Human Behavior. New Jersey:Prentice Hall, 1992.
    [3]Carla G. Surratt:Netlife:Internet Citizens and Their Communities. Commack, New York:Nova Science Publishers, Inc.1998.
    [4]David Bell & B. M. Kennedy (Ed.):The Cyberculture Reader. London:Routledge. 1999.
    [5]Don Tapscott:Growing Up Digital-The Rise of the Net Generation. New York: McGraw-Hill,1999.
    [6]David Morley and Kuan-Hsing Chen, eds., Stuart Hall:Critical Dialogues in Cultural Studies, London, Routledge,1996.
    [7]David Porter(Ed.):Internet Culture. 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1996.
    [8]Eduardo de Fuente:Sociology and Aesthetics,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Theory, May,2000.
    [9]Gordon Graham:The Internet:A Philosophical Inquiry. New York:Routledge.1999.
    [10]Jean Baudrillard. Selected Writings.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135.
    [11]Michael Joyce. Othermindness:The Emergence of Network Cultur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2.
    [12]Michael Hauben and Ronda Hauben, Netizens:On the History and Impact of Usenet and the Internet, IEEE Computer Society Press,1997.
    [13]Marshall McLuhan: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 of Man.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64.
    [14]P. David Marshall:New Media Cultures. London:Arnold.2004.
    [15]Richard Flacks:Youth and Social Change. Rand McNally College Publishing Company,1973.
    [16]Stuart Hall and Bram Giueben, eds., Formation of Modernity, Cambridge, Polity, 1992.
    [17]Stuart Hall,'who needs identity', in Ques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ed. Stuart Hall and Paul du Gay, London, Sage 1996, pp.3-4.
    [18]S. Livingstone:Young People and New Media. London:Sage.2002.
    [19]US. John Fisk.Understanding Popular culture [M]. London,Unwin Hyman,1989.
    [1]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
    [2]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
    [3]新浪网http://www.sina.com.cn/
    [4]腾讯网http://www.qq.com/
    [5]百度http://site.baidu.com/
    [6]榕树下http://www.rongshuxia.com/guest.html
    [7]优酷网http://www.youku.com/
    [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ttp://www.cnnic.net.cn/
    [9]360搜索http://www.so.com/?src=tab_web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