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芬兰的中国文化翻译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几年随着中国与欧盟国家关系的日益重要,中国与欧盟各个国家往来逐渐频繁。在对外交往过程中,经济贸易的交流必然伴随着文化的沟通和互识。这就需要知识界学术界对异质文化之间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提供知识和理论上的智慧支持。在研究过程中,把欧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讨论研究固然有其必要性,但是对于欧洲不同国家的个案研究更加重要,只有基于此才能够更好地认识、理解对方,尽量避免负面的、消极的误读和曲解。因为芬兰自身的历史发展特点,以及中芬交流中的历史因素,在研究中仅仅套用中国与欧洲其他国家文化交流中的模式来解释芬兰对中国文化的接受并不适用,而需要从历史的角度和具体的国际关系背景下察看芬兰对中国的接受和理解。本论文《芬兰的中国文化翻译研究》以北欧国家芬兰为对象,从学术上梳理芬兰对中国的认识和中国文化在芬兰的翻译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长期以来对于芬兰与中国文化交流研究的不足。
     笔者将芬兰的中国文化翻译研究论题锁定在中芬文化交流史的大范围内,先做基础的历史梳理,厘清中国与芬兰文化交流和影响史,清楚掌握中国文化向芬兰传播的历史轨迹,辨析各个时代中芬文化交流的特点。在大量收集芬兰与欧洲有关中国文化译介和著作第一手资料以及比较全面掌握国内欧洲汉学研究现状的基础之上,以历时性研究为手段,梳理了芬兰语境下自20世纪上半期直到今天对中国文化的译介情况,主要梳理了芬兰语的中国文学哲学作品译介情况。通过对译者背景、译介源语言以及芬兰国家发展状况和国际关系几个方面的考察,阐释了芬兰的中国文化翻译所具有的独特之处,以及芬兰各个时期翻译的特点。采用阐释学、译介学理论对跨文化、跨民族的文学翻译活动进行分析。以中国诗歌翻译为个案研究,分析了芬兰在诗歌翻译过程中的变化,以及芬兰翻译学界在受到欧美意象派诗歌理论的影响下对中国诗歌的“创造性叛逆”译介。通过芬兰翻翻译中译介语言的变化,从一个角度分析芬兰受欧洲其他国家汉学的影响以及芬兰自身的汉学发展。
     同时,与芬兰文化交流的国别研究对“非中心”的国家研究有普遍意义。不同于其他欧洲的中心国家,芬兰从地理位置到政治发展,从经济实力到文化渊源,一直处于欧洲的非中心、边缘的地位。所以作为典型的边缘国家,芬兰语境下对于东方特别是中国的接受与其他欧洲国家有着巨大的区别,有着与中心国家不同的性质和特点。本论文试图认真以芬兰为例辨析欧洲各个民族与国家对中国的理解和认识,研究其具体的历史过程和文化特点,真正总结出欧洲各个不同国家自身对中国文化接受的规律和特点。
In recent years, China's relations with the EU countries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During this progress, economic and trade exchanges are usually accompanied with cultural communications and mutual understanding, which requires contemporary intellectuals to support in, knowledge and theory in tran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lthough it is necessary to discuss Europe as a whole, it is more important to study different European countries as specific cases. Only based on these case studies, mutual understanding can be built without serious and negative misreading and misinterpretation. The pattern of acceptance of Chinese culture in other European countries doesn't apply in the case of Finland, because Finland has a different and special history during the national independence progress and Sino-Finnish exchanges. The specific case needs to be studied in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d the specific context. This dissertation "Study on Finnish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Culture" is especially based on the Nordic country—Finland. By combing and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the Finnish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culture, this dissertation aims to illuminate how the Chinese culture has been cognized in the context of Finland.
     The study is focused on the research of Finnish translations of the Chinese culture in the historic background of Sino-Finnish cultural exchanges in a wide range. First, through the basic historic study, this dissertation clarifies the progress of Chinese and Finnish cultural exchanges, analyses the historical influence of Chinese culture in Finland, and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periods. Based on a large firsthand collection of Finnish and European translations and writings about Chinese culture and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domestic research on European Sinology, this dissertation analyzes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culture in the Finnish context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20th century to today with a methodology of diachronic study, especially the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Through the in-depth study on the translators'backgrounds, the source languages of translation, the context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is dissertation explain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innish case in transcultural translation and its different periods. By means of methodology of Hermeneutics and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 the author analyzes transcultural and cross-national literature translating. Especially by a case study of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try, this dissertation exposes the changes during the Finnish process of poetry translation, and the "Creative Treason" of Finnish translation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Imagism from Western academic world. In the aspect of the changes in source languages, the author tries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European Sinology on the Finnish case and the development Finnish sinology.
     This case study of Finnish 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also significant for other studies of "non-centered" countries. Different from other central European countries, Finland has been a non-central and peripheral state in Europe, in terms of the geography,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evolution. Thus as a typical peripheral country, the influence and acceptance of oriental culture, especially Chinese culture, in the Finnish context have enormous differences from other "centered" European countries, and expose its own natures and characteristics. This dissertation attempts to clarify these differences with an in-depth analysis of specific history and culture. So we can really excavat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attern of different European nation cognizing and understanding China.
引文
3何培忠,《当代国外中国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第12页
    7 尤西拉,汉蒂莱著,张卫华译,《芬兰政治史》(1809-1995),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3月,第15-16页
    8尤西拉,汉蒂莱著,张卫华译,《芬兰政治史》(1809-1995),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第28页。
    9尤西拉,汉蒂莱著,张卫华译,《芬兰政治史》(1809-1995),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第31-32页
    10马迪·克林格(Matti Klinge)著,黄保罗译,《芬兰历史概况》,Helsinki:Otava Publishing Company LTD1996.第92页
    11马迪·克林格(Matti Klinge)著,黄保罗译,《芬兰历史概况》,Helsinki:Otava Publishing Company LTD.1996.第92页
    12尤西拉,汉蒂莱著,张卫华译,《芬兰政治史》(1809-1995),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第85页
    18参看Kartunen, Klaus Itaa etsimassa.寻找东方。Helsinki:Yliopistopaino,1994
    19王家骥:《马达汉》,《走进中国西部的探险家》系列丛书,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2年,第245页。
    20此处的马达汉考察的细节信息来主要源自马达汉所著的《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1906-1908》(王家骥译,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以及李雪涛、高歌以及李颖的一篇汉学访谈录,将载于《国际汉学》第25集。
    21王家骥:《马达汉》,《走进中国西部的探险家》系列丛书,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2年,第326-327页。
    22参看Halen, Harry:Kulkumiehia, Helsinki:Otava,1986.
    23参看Rosenberg, Veli:Kiinalainen juttu?,载于Kiina sanoin ja kuvin,2012年第4期。
    24马大正,厉声,许建英主编,《芬兰探险家马达汉新疆考察研究》,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10月,第304页,王家骥著《芬兰的东方学考察和研究》
    25芬兰的领土争端主要是奥兰岛(Aland islands)和东卡累利亚(East Carelia)。
    26今泰国的旧称
    27参看Uola, Mikko. Suomi ja keskuksen valtakunta:Suomen suhteet Kiinan tasavaltaan 1919-1949. Kangasala:Kangasalan Kirjapaino Oy,1995[《芬兰和中间之国:芬兰与中华民国关系史1919-1949,刚艾萨拉:刚艾萨拉印刷公司,1995],第121-133页.
    28马大正,厉声,许建英主编,《芬兰探险家马达汉新疆考察研究》,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10月,第306页,王家骥著《芬兰的东方学考察和研究》.
    29马大正,厉声,许建英主编,《芬兰探险家马达汉新疆考察研究》,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10月,第68页,高歌著,许建英译,《马达汉在亚洲的岁月:1904-1908》.
    30马大正,厉声,许建英主编,《芬兰探险家马达汉新疆考察研究》,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10月,第306页,王家骥著《芬兰的东方学考察和研究》.
    31 Uola, Mikko. Suomi ja keskuksen valtakunta:Suomen suhteet Kiinan tasavaltaan 1919-1949. Kangasala:Kangasalan Kirjapaino Oy,1995[《芬兰和中间之国:芬兰与中华民国关系史1919-1949,刚艾萨拉:刚艾萨拉印刷公司,1995],第128页.
    32在同样的领事问题上,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才被中国当局承认。
    33参看Riikonen, H.K.:Suommennoskirjallisuuden historia I, Helsinki:Suomalaisen kirjallisuuden seura,2007
    38参看本文第三章有关中芬在五十年代的文化交流以及左翼人士对翻译的促进的内容。
    39华尔特·戈恩·欧德(Walter Gorn Old)在印度马德拉斯(Madras)出版的英译本(书名为《关于美德之路的经典,或老子<道德经>的译本》The Book of The Path of Virtue, or a Version of the Tao Teh King of Lao-tsze)。
    40参考辛红娟的《<道德经>在英语世界:文本行旅和世界想像》(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马祖毅的《汉籍外译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二版),以及山东大学崔莹辉的博士论文《<老子>英译研究》等文中,均未查到此译者的任何信息。根据《道德经》芬兰语译本的前言,该译者认为“道德”二字是两个单独的含义的词,译本名为“智慧和善美的书”(芬兰语意为"viisauden ja hyveen kirja").
    41埃里克·福尔克是一名瑞典派往中国的传教士,也是一名翻译家。
    42载于Farmmande religionsurkunder, utgivna af Nathan Soderhlom,第三部分(外国的的宗教记载,由Nathan Soderblom出版)
    43同上
    44与 Pung-Kwang-Ju关于儒家研究的书中的文章比较"Varldens forsta allmanna religionsmote i Chicago 1893"第一部分,258-303页。
    45参看Ervast, Pekka, Tao-teking,1925年版,序言
    46 Saarti, Jarmo:Kiinan kirjallisuus,收于H.K.Riikonen,主编《芬译文学史》,赫尔辛基:芬兰文协会,2007。第262页
    47 Saarti, Jarmo:Kiinan kirjallisuus,收于H.K.Riikonen,主编《芬译文学史》,赫尔辛基:芬兰文协会,2007。第262页
    48 Korhonen, Kalle:Suuri Oppi:Johdatus Kunfutselaiseen elamankatsomukseen, Helsinki: Otava,1921.222页。
    49参看北辰:《<老子>在欧洲》,载于《宗教学研究》,1997年第4期。
    50参看孟华:《伏尔泰与孔子》,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年。
    51参看朱谦之:《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以及业师张西平:《莱布尼茨思想中的中国元素》,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年。
    52参看张祥龙:《海德格尔论老子与荷尔德林的思想独特性—对一份新发表文献的分析》,载于《思想避难:全球化中的中国古代哲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修订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53参看Alioune Kone:Zen in Europe:A Survey of Territory, ISSN 1527-6457http://www.globalbuddhism.org/2/kone011.html和王欣,李利安:《铃木大拙对西方禅佛教发展的而影响》,《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9月,第38卷第5期。
    54此本手册只有93页。
    55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芬兰与苏联打过两场战争:1939-1940的冬战和1941-1944的续战。
    56参看Saul Nieminen在1978年著的卡立宁的传记《余里页·卡立宁:声音背后的男人》(Yrjo Kallinen: mies aanen takana)。
    57 Kallinen, Yrjo:Zen:idan sanoma valaistuksesta, Helsinki:Teosofinen Seura R.Y.,1944,5-7页
    58参看前文第一章第二节中提到的“寻根”研究。
    59婚前曾用姓:Helander,婚后改为Andelin,后又改姓为Anttila。
    61Anttila, Selma编译,1911,Aasialaisia kansantaruja, Porvoo(波尔沃):WSOY公司,前言
    62Anttila, Selma编译,1911,Aasialaisia kansantaruja, Porvoo(波尔沃):WSOY公司,前言
    63参看王杰文:《北欧民间文化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年
    641929年之前,曾用姓为苏万德(Sylvander)。在翻译中还曾用过以下署名:R.W.S.; Silva, Reino; Silvala, Reino
    65副标题为:中国喜剧历险小说。
    66 判断依据主要是因为作者翻译的所有著作都是东欧地区和俄国的文学作品,翻译的语言为俄语、波兰语和捷克语。但是依据顾伟列主编的《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国外的传播与研究》第五编第五章《<水浒传>在国外的译介、传播和影响》中,提到俄文版的《水浒传》是1955年苏联汉学家罗加切夫翻译,由莫斯科国家文学出版社出版,文中并未提及之前是否有节译本。文中另提到最早把《水浒传》介绍到西方的是法国汉学家安东尼·巴赞,最早的节译正是1850年翻译的鲁智深的故事。莱诺·司万拓是借由俄文节译本还是1850的法文节译本转译成芬兰语版本,亦或是直接译自中文,有待考订。
    67参看袁行霈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第39页。
    68参看袁行霈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第39页。文中提到四种说法为:一,施耐庵作本,罗贯中编次;二,认为罗贯中作;三,施耐庵作;四,施耐庵作,罗贯中续。
    69参看袁行霈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第39页。文中亦提到明代时有“南宋时人”、“南宋遗民”、“元人”等数种说法。现今根据罗贯中的记载以及他与罗的关系认为施耐庵为“元末明初人”。
    70西方最早的节译本就是法国汉学家安托尼·巴赞于1850年至1851年翻译的鲁智深故事和武松故事。参看顾伟列主编:《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国外传播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75页。
    71例如杨乃乔主编的《比较文学概论》中就提到“文艺复兴时期起欧洲各国的哲学家、思想家们对中国文化的利用,应被视为自觉地对中国文化的利用。当时的情况非常复杂,有利用中国文化的正面价值的,如伏尔泰等,也有利用中国文化的负面价值的,如孟德斯鸠等,更有利用中国文化来扩张欧洲文化的,如当时的耶稣会传教士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2年第133-134页)
    72参看顾伟列主编:《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国外传播与研究》中第五章《水浒传》。(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73Saarti, Jarmo, Kiinan kirjallisuus(《中国文学》),收于Suomennoskirjallisuuden historia(《芬译文学史》),H. K. Riikonen编,赫尔辛基:芬兰文学协会,2007,268页。
    74参看顾伟列主编:《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国外传播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75艾诺·迪卡宁一般自称为“记者”,而不多提及自己“作者”的身份,而在芬兰文学协会的作者数据库中,“艾诺·迪卡宁自称自己为’记者’,直到去世前一直都很策略地强调这个身份,但是他也是一名诗人和政治家”"Eino Tikkanen kaytti toimittajan tittelia ja oli ennen muuta sita traagiseen kuolemaansa saakka-mutta myos runoilija ja poliitikkokin. "参考:http://www.kansallisbiografia.fi/kb/artikkeli/1669/
    76他使用过“男孩”(Poika)和E.T.两个笔名
    77该党1918年成立,政策为“个人自由与责任、平等、西方民主与经济制度、人性化原则与关怀”为基础。2011年议会选举,该党拿下44席,首次成为议会第一大党。
    78参看本章第一节时代背景部分。
    79参看Tikkanen, Eino, Aamuhuilu:kiinalaista lyriikkaa, Helsinki:Otava,1925年。前言
    80参看Pertti Nieminen, Mandariini Kainalossa论文集,赫尔辛基:Otava,1989,88-102页:Mandariini Kainalossa
    81此处译者选自H.B.选集中孔子所作一首名为“人的部分”(Ihmisen osa)的诗词。
    82Saarti, Jarmo:Kiinan kirjallisuus,收于H.K.Riikonen,主编《芬译文学史》,赫尔辛基:芬兰文协会,2007。第264页
    94根据王家平的《20世纪前期欧美的旅讯翻译和研究》((<鲁迅研究月刊》2005年第4期)英文版于1930年和1931年相续在英国和美国出版。
    95曾用姓,Andelin,1907年改为Anttilla。
    97 1946年编写一本文献目录《有关芬兰英文文献目录:芬兰文学英译以及英美文学中有关芬兰题材的目录》。
    98 1938年还翻译了东亚研究会(Ita-Aasian tutkimus)出版,名为《中日冲突:双方的动机》(Kiinalais-japanilainen selkkaus:molemminpuolisia perusteluja)的小册子,只有27页。英文原书名为"The Cases for Japan and China"。
    99开国大典的第二天,苏联方面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照会便发到了中南海,苏联成为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瑞典于1950年1月14日承认新中国,1950年5月9日同中国建交,是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同年,两国互派大使,耿飚将军为我驻瑞典首任大使。1950年5月11日,丹麦与我国建交,
    101库仁沙里也是基拉社成员。
    102 Kiinalaiset jutut为复数形式,单数原型为:kiinalainen juttu
    103参看后一节。
    104石敬励著,《芬兰文化概况》(中国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内部参考资料,1987年),第365页。
    105石敬励著,《芬兰文化概况》(中国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内部参考资料,1987年),第366页。
    106芬兰诗歌传统中,为了押韵或者音节节奏,将单词结尾的元音省略
    107译者研究参看第七章
    108Koskikallio, Toivo, Laotse-Salaisuuksien tie《老子:神秘之道》,1950,赫尔辛基:WSOY出版社,前言
    109Koskikallio, Toivo, Laotse-Salaisuuksien tie《老子:神秘之道》,1950,赫尔辛基:WSOY出版社,前言
    110共191页
    111书名为《教学》,英译应为"Teaching",实际就是《孟子》,共243页
    112但是正如大部分早期翻译中国文本的西方传教士一样,王为义在文中也没有提及所使用的论文版本以及帮助他的中国文人的名字。
    113Saarti, Jarmo,《中国文学》(Kiinan kirjallisuus),收于《芬译文学史》,H. K. Riikonen编,赫尔辛基:芬兰文学协会,2007,262。
    114 Jangtse按照芬语发音应为杨子。笔者认为译者是根据《孟子·滕文公》篇云:“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于杨,即归墨。”
    115又如孟子的“富崴,子弟多歲;兇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雨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11.7)
    116另有一种说法认为兰陵笑笑生是李渔。
    117Saarti, Jarmo,《中国文学》(Kiinan kirjallisuus),收于《芬译文学史》,H. K. Riikonen编,赫尔辛基:芬兰文学协会,2007,268。
    118顾伟列主编:《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国外传播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14页。
    119华少庠在《论<红楼梦>库恩译本的归化翻译策略》(载于《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11期)中就认为“面对中德语言文化的巨大差异,译者库恩以寻找中、德语中共有义素的词汇为着眼点,灵活运用以达意为主旨的归化翻译策略,使无中国文化前见的德语读者得以理解小说的深刻含义。中、德文化间的差异性,注定要产生翻译过程中的张力。正是这种张力,为译者库恩对《红楼梦》进行中、德语间的文字转换,寻找最适宜的表达语符和创造新的文学魅力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也使译本获得了独立的文本价值。”。另外关于库恩《金瓶梅》和《红楼梦》等德语译本的评价,可以参看姚军玲的《20世纪德国文学史中的<红楼梦>》,载于《《红楼梦学刊》2011年第3期。
    120此处译者在前言中,用了“版本”一词的复数形式,说明派蒂·涅米宁对于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较之前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了解到中国古代小说一般版本较多,并无定论之说。
    121即H.Bencraft Joly
    122关于《红楼梦》的英译本翻译和出版,顾伟列在《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国外传播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中《红楼梦》章节中有不同的说法:1892-1893年间先出版了赫·本克拉夫特·乔利的第一回至第五十六回节译本。1929年哥伦比亚大学中文教授王际真的《红楼梦》英文节译
    1391951年出版英文版名为Widow, Nun and Courtesan:Three Novelettes From the Chinese Translated and Adapted by Lin Yutang(《寡妇,尼姑与歌妓》:英译三篇小说集)为节译《全家庄》、《老残游记二集》及改写《杜十娘》而成。
    1401966年更名为坦佩雷大学(Tampereen yliopisto)
    141参看约哈·索兰塔(Juha Suoranta) Juho A. Hollon neljd elamaa.(约哈·A·赫罗的四种人生)发表于Niin & nain,1996年第二期,53-55页(http://netn.fi/sites/netn.fi/files/netn962-14.pdf)
    1421924-2013,芬兰著名的文学研究教授,编写了芬兰文学史
    143参看约哈·索兰塔(Juha Suoranta) Juho A. Hollon nelja elamaa.(约哈·A·赫罗的四种人生)发表于Niin & nain,1996年第二期,53-55页(http://netn.fi/sites/netn.fi/files/netn962-14.pdf)
    144参看Nieminen, Pertti主编Kiinalaisia Kertojia,《中国叙述家》。赫尔辛基:Tammi,1958年,前言第20页
    145一直以来认为韩素音生于1917年,但是根据她外孙女的说法,她生于1916年。参看纽约时报2012年11月8日的由马格利特·福克斯(Margalit Fox)报道"Han Suyin Dies;Wrote Sweeping Fiction"(传奇华裔女作家韩素音逝世):http://cn.nytimes.com/article/culture-arts/2012/11/08/c08hansuyin/en/
    146曲丽吉·海麦莱宁是芬兰作家、翻译家。她为Otava出版社工作,翻译了不少侦探和少儿读物等,比较著名的有凡尔纳的《环游地球八十天》(1956年),C.S.路易斯的《纳尼亚传奇》中的四本。此外,她还以Kyllikki Hame的笔名创作针对女孩子的少年读物
    147奥斯莫·麦基莱宁是专业的翻译家,译有三十多本作品,大多译自法文和英文,最著名的是比利时法语作家乔治·西默农(Georges Simenon)的马格雷探长的系列侦探小说。
    151长居中国的英国翻译家,与其丈夫著名翻译家杨宪益一起翻译了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
    152艾尔维·雪奈尔佛将《呐喊》翻译成"Aseisiin kutsu"。意思为“号召拿起武器”。
    153芬语译名为“愤世嫉俗”。
    154此篇名没有直译,意译实为“我的第一位老师”。
    155此篇芬译名意思为“茶杯中的风暴”。
    156Sinervo, Elvi,《祝福及其他短篇小说》(Uudenvuoden uhri ja muita kertomuksia),赫尔辛基:人民文化出版公司,第271页。
    157Juhani Aho (1861-1921),芬兰著名现实主义作家,最早的专业从事写作文学事业的芬兰人之一。
    158本名为Maila Mikkola,婚前原名Maila Winter,1871-1951,是芬兰(女)作家,著有有长短篇小说、戏剧,自传。
    1591878-1956,芬兰著名女作家。1900年嫁给爱沙尼亚学者奥斯卡·卡拉斯(Oskar Kallas),之后移居爱沙尼亚,但依然坚持用芬兰语写作。她的短篇小说1924年被翻译成英文结集为《白船》(The WhiteShip)。
    168现在归为文学院。
    169在1940年3月12日与卡累利阿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合并在苏联之内的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170芬兰语译名为“论中国社会的阶级”。
    178参考Pyysalo, Joni, Runo vaatii rehellisyytta-niin kuin kaikki muukin vaatii-tai vaatisi.(诗歌需要真诚-正如所有其他所要求一样),载于杂志Parnasso第52期,第11-24页。
    180马尔库·拉乌托宁1966年春受中国记者协会(Yleiskiinalainen Lehtimiesliitto)邀请,随北欧记者代表团访华。回国后在《帮助》杂志上发表了有关中国的报道。之后有出版了《东方红》一书。
    181 可译为beautifully directly told
    182 芬兰著名翻译家,多从德文翻译,译有卡夫卡、赫尔曼·黑塞、尼采、君特·格拉斯等人的作品,1968年获迈克尔·阿格里克拉奖,1972年获国家翻译家奖。
    199Havren, Sari, "Meilla ei ole ikuisia ystavia eika ikuisia vihollisia. Ikuisia ovat meidan omat etumme":Suomen suhteet Kiinan kansantasavaltaan 1949-1989, Helsinki:Yliopistopaino,2009.第5页。(“我们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芬中关系1949-1989)
    200音译为玛莉亚·凯科宁,70年代经中芬官方(芬共)互换交流来中国学习中文。可参看后文芬兰汉语教育的内容
    202这两位职业翻译家译著较多,多从英文翻译。后者还翻译了詹姆斯·克拉维尔《望族》(Noble House)
    203生于1938年
    2041973年包柏漪与丈夫随基辛格一同访华,1981年她根据其访华经历出版了其代表作《春月》,该书还成为《纽约时报》最佳畅销书,并获得美国图书奖提名。
    205意为“幸运的一员”。1994年根据此小说改编的电影《伴我同行》在香港上映。
    206早年环游世界,后来从事翻译和写作工作。1984年获“国家翻译奖”。
    207《孙子兵法》在芬兰共有两个版本。2005年芬兰才出版了第一本芬兰人从中文直译的版本。
    208编者在前言中提到选自一本写于清朝1644-1911末期编辑,名为"Zeng Guang"(?)谚语短集。
    209在汉口出版
    210派蒂·塞派拉被邀制作电视节目介绍中国书法,并进行简单教学。
    211作者生于中国,后居住在英国,牛津大学做现代汉语讲师。主要研究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诗词。
    212现任芬兰驻香港领事馆总领事。五十年代曾经公派来华留学,学习中文。编著有中芬小词典。
    229 吴冰,王立礼主编,《华裔美国作家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45页。
    230详见后文诗词章节。
    233参看Pertti Seppala主编,Itdmaisen elamanviisauden kirja《东方的人生智慧》,波尔沃:WSOY,1994,前言
    234芬兰文书名:Shih king, Laulujen kirja,共237页。
    235参看派蒂·涅米宁《诗经》译本的前言。
    236参看Saarti, Jorma:中国文学,载于H.K.Riikonen:《芬译文学史》,Helsinki:SKS,2007.
    237有关《老子》在欧美的翻译研究已有数篇论文、项目和专注。北辰的《<老子>在欧洲》(发表于《宗教学研究》1997年第4期)参考1989年荷兰尼梅根大学克努特·沃尔夫(Knut Walf)教授译本名为Westliche Taoimsus-Bibliographie的工具书,谈到从1816年到1988年间《道德经》的西文译本有252
    238芬兰文书名:Liezi:salaisuuksien tien kulkija,(《列子:神秘道路上的人》),共,176页。
    239The Gateless Gate, The Gateless Barrier (orThe Barrier without Gate)
    240芬兰语译名是根据故事的主线,改编为“陈太太的魂灵”。
    241译自英文的Red scarf girl:A memoir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242英文原版名为The Good Women of China。薛欣然以中文写作,后通过译者翻译成英文出版。
    248关于韦利的诗歌翻译理论和汉诗翻译研究,参看吴伏生:《汉诗英译研究:理雅各、翟理斯、韦利、庞德》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年;另可参看熊文华:《英国汉学史》中《韦利:出类拔萃的翻译家和汉学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
    249Launonen, Hannu.1979, Savelet suussa, silmissd maailman maisemat. Pertti Niemisen lyriikasta. Parnasso 29(4) s.218-244
    250该诗当时并未在国内发表,最早发表在《诗刊》1976年1月号。
    251阿瑟·韦利对三名中国诗人翻译研究较多:白居易、李白和袁枚。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埃兹拉·庞德所做的《神州集》(Cathy)就是以李白的诗为蓝本。
    252Nieminen, Pertti,1993, Kukkien keskelld. Kiinalaisia runoja vuosituhannen takaa Otava, Otava, Helsinki。第12页
    253Nieminen, Pertti, Jadepuu《玉树》,Helsinki:Otava,1966年第2版,第11页
    254见Tikkanen (1950,120)。
    255见Nieminen (1975,23)。
    256Saarti, Jarmo,《中国文学》(Kiinan kirjallisuus),收于《芬译文学史》,H. K. Riikonen编,赫尔辛基:芬兰文学协会,2007,268。
    257Saarti, Jarmo,《中国文学》(Kiinan kirjallisuus),收于《芬译文学史》,H. K. Riikonen编,赫尔辛基:芬兰文学协会,2007,268。
    258 Nummi, Jyrki,《李白的“芬兰之行”、中国诗歌、“纯粹意象”以及芬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现代主义》,收于《欧洲语言文化研究》第7辑,北京:时事出版社,2013年。
    259参看2005年她来参加北京论坛时的一篇访谈‘'Marja Kaikkonen: The China Complex of a Swedish Scholar":http://www.beijingforum.org/res/Home/report/2005027.pdf
    260 Sala, Kaarina. Lyriikka. In:Suomen kirjallisuus VIII. Matti Kuusi主编. Helsinki:Otava, SKS.,1970.
    261中国从佛经翻译开始就有转译的论述,参看罗新璋,陈应年编:《翻译论集》(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
    262当然这其中有一部分是近期海外华人华裔传记小说类的翻译,他们直接用外文写作,不属于转译范围。
    263早期芬兰汉学的创立就是师承瑞典汉学。
    264参看顾钧:《鲁迅翻译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26-27页。
    265芭芭拉·格达德认为“面对新的读者群,译者不仅要把一种语言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而且要对一个完全崭新的文化及美学体系进行诠释。因此翻译绝不是一维性的创作,而是两种体系的相互渗透。译者
    270 音译为道沃·考斯奇卡利奥,但在他自己翻译出版的译作中,他都署名为“王为义”,故本文沿用“王为义”,出生于1889年10月26日,芬兰南部的一座小城那斯托拉(Nastola)。
    271Nikkila, Kaisa, Kristillinen usko ja Kiinan salattu viisaus, Helsinki:Yliopistopaino,2000,第216页.
    272Nikkila, Kaisa, Kristillinen usko ja Kiinan salattu viisaus, Helsinki:Yliopistopaino,2000,第217页.
    273王为义将“仁”翻译成“爱”,他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研究和体悟,参看Kaisa Nikkila的Kristillinen usko ja Kiinan salattu viisaus(《基督信仰和中国的深处智慧>》)一书。
    274Lund, Pekka, Kuilun reunalla-Suomen Lahetysseura Kiinassa 1926-1929, Helsinki:Suomen Lahetysseura,2006[《站在悬崖边上》,赫尔辛基:芬兰基督教信义会,2006]第56页
    275参看Kaisa Nikkila的《基督信仰与中国的深处智慧》。
    276芬兰语译为Johanneksen Logos ja Lao-tse'n Tao
    277Nikkila, Kaisa. Kristillinen usko ja Kiinan salattu viisaus:Toivo Koskikallion teologia ja sen kiinalainen konteksti, Helsinki:Yliopistopaino,2000[《基督信仰与中国深处智慧:Toivo Koskikallio的神学思想及其中国语境》,赫尔辛基:大学出版社,2000],第215页
    278顾钧,《卫三畏与美国早期汉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140页
    279参看高歌:《芬兰的汉语教育》,李颖译,载于《国际汉语教育》2009年第3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80张西平主编,《西方汉学十六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第288页。
    281芬兰的官方语言有瑞典语和芬兰语,所以芬兰的学生必须学习瑞典语。
    282参看Jaarti, Jorma:中国文学,载于H.K.Riikonen:《芬译文学史》,Helsinki:SKS,2007.
    283虽然派蒂·涅米宁在赫尔辛基大学教授过几年汉语,但是其主要职业一直是中学老师、校长。
    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第一、二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丁超:《中罗文学关系史探》,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
    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顾钧:《鲁迅翻译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
    顾伟列:《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国外传播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顾卫民:《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何芳川:《中外文化交流史》,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2008年。
    何培忠主编:《当代国外中国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何绍斌:《越界与想象—晚清新教传教士译介史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
    何兆武:《中西文化交流史论》,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
    黄长著,孙越生,王祖望主编:《欧洲中国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姜秋霞:《文学翻译与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
    李冰梅编著:《文学翻译新视野》,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李灵,尤西林,谢文郁编:《中西文化交流:回顾与展望--纪念马礼逊来华两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李天纲:《跨文化的诠释-经学与神学的相遇》,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
    刘耘华:《诠释的圆环—明末清初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及其本土回应》,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刘正:《海外汉学研究--汉学在20世纪东西方各国研究和发展的历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
    罗明嘉编著:《基督宗教与中国文化:关于中国处境神学的中国-北欧会议论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罗新璋,陈应年编:《翻译论集》(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
    陆薇:《走向文化研究的华裔美国文学》,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马大正、厉声、许建英主编:《芬兰探险家马达汉新疆考察研究》,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
    马祖毅、任荣珍著:《汉籍外译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饶芃子编:《流散与回望-比较文学视野中的海外华人文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年。
    尚庆飞著:《国外毛泽东学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沈定平:《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代:调适与会通》(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2007年。《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季:趋同与辩异》,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第二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石琴娥:《北欧文学大花园》,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北欧文学史》,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
    陶飞亚:《边缘的历史—基督教与近代中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陶飞亚、杨卫华著:《基督教与中国社会研究入门》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王国强:《<中国评论>(1872-1901)与西方汉学》,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
    王宏志:《翻译与文学之间》,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王家骥:《马达汉》,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2年。
    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第二版,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王宁,葛桂录:《神奇的想象—南北欧作家与中国文化》,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
    吴伏生:《汉诗英译研究:理雅各、翟理斯、韦利、庞德》,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年。
    吴冰,王立礼主编:《华裔美国作家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
    谢天振:《译介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
    谢天振等著:《中西翻译简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
    辛红娟:《<道德经>在英语世界—文本行旅与世界想象》,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许钧,穆雷主编:《翻译学概论》,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年。
    许渊冲:《中诗英韵探胜—从<诗经>到<西厢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翻译的艺术》,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年。《文学与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杨玉英:《英语世界的<孙子兵法>英译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年。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共四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乐黛云,张辉编:《文化传递与文学形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乐黛云等著:《比较文学原理新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乐黛云,孟华编:《多元之美》(比较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背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张国刚,吴莉苇著:《中西文化关系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张海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张隆溪,《比较文学研究入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张西平,卓新平编,《本色之探,二十世纪中国基督教文化学术论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
    张西平,李雪涛编:《德国汉学:历史、发展、人物与视角》,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
    张西平编著:《西方人早期汉语学习史调查》,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他乡有夫子—汉学研究导论》,北京: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2005年。《传教士汉学研究》,河南:大象出版社,2005年5月。《欧美汉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河南:大象出版社,2006年。《欧洲早期汉学史:中西文化交流与西方汉学兴起》,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台)张鹤琴著:《芬兰文学史》,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
    (芬)马达汉著,王家骥译:《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穿越亚洲—从里海到北京的旅行》,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
    阿格腾奥其尔、王家骥译:《马达汉中国西部考察调研报告合集》,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
    (芬)马迪·克林格(Matti Klinge)著,黄保罗译:《芬兰历史概况》,Helsinki:Otava Publishing Company LTD.1996.
    (芬)尤西拉,汉蒂莱著,张卫华译:《芬兰政治史》(1809-1995),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
    (美)阿尔文.施密特著汪晓丹译:《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法)艾田蒲著,许钧、钱林森译:《中国之欧洲-西方对中国的仰慕到排斥》,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美)大卫·达姆罗什,陈永国译:《新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英)特雷·伊格尔顿著伍晓明译,《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Alioune Kone:Zen in Europe:A Survey of Territory, ISSN 1527-6457http://www.globalbuddhism.org/2/kone011.html.
    北辰:《<老子>在欧洲》,载于《宗教学研究》,1997年第4期。
    高方:《鲁迅在法国的传播与研究》,《文艺争鸣》,2011年第9期。
    (芬)高歌:《芬兰的汉语教育》,李颖译,载于《国际汉语教育》2009年第3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华少庠:《论<红楼梦>库恩译本的归化翻译策略》,载于《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11期。
    斯蒂凡·卡伦斯;刘湛,《毛主义在欧洲的兴盛与衰落》,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9年第2期
    宋丽娟、孙逊:《<好逑传>英译本版本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8卷第5期,2009年9月。
    孙轶曼、孙逊:《来华新教传教士眼中的中国小说—以<教务杂志>刊载的评论为中心》,载于《学术研究》2011年第10期。
    王欣,李利安:《铃木大拙对西方禅佛教发展的而影响》,《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9月,第38卷第5期。
    姚军玲:《20世纪德国文学史中的<红楼梦>》,载于《红楼梦学刊》2011年第3期。
    张弘:《<好逑传>在18—19世纪欧洲大陆的传播》,收于《文史知识》2006年第10期
    25 vuotta Kiinassa:Muistojulkaisu Suomen lahetysseuran tyostd Vv.1902-1927(《在中国的25年:芬兰基督教信义会传教工作纪念集1902年-1927年》)Helsinki:Suomen Lahetysseura,1927.
    Asikainen,Raisa和Juha Vuori编,Kiinan yhteiskunta muutoksessa,《变化中的中国社会》Helskinki:Gaudeamus,2005
    Collan, Sakari:Uusille urille:Kuvaus lahetystyostd nykypaivien Kiinassa,(《新的征途:中国目前传教活动概况》,芬兰基督教信义会)Helsinki:Suomen Lahetysseura,1936.
    Naiskohtaloita:Kaukaisessa Kiinassa,(《女性的命运:在遥远的中国》)Helsinki: Suomen Lahetysseura,1939.
    Havren, Sari, "Meilla. ei ole ikuisia ystavia. eika. ikuisia vihollisia. Ikuisia ovat meidan omat etumme":Suomen suhteet Kiinan kansantasavaltaan1949-1989,(《“我们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芬中关系1949-1989》)Helsinki:Yliopistopaino,2009 .
    Huotari, Tauno-Olavi and Pertti Seppala ed, Kiinan kulttuuri, (《中国文化》) Helsinki: Kustannusosakeyhtio Otava,1990:1. Painos and 1999:3. Painos
    Jutikkala, Eino and Kauko Pirinen:A History of Finland, (《芬兰史》) Espoo: Weilin+Goos,1984:4.painos.
    Kantele, Vaino. Ystdvidni Kiinan sydanmailla,(《中国荒原上的朋友》,芬兰基督教信义会),Helsinki:Suomen Lahetysseura,1950.
    Karttunen, Klaus, Itdd etsimdssd:Eurooppalaisen Aasian-tutkimuksen vaiheita,(《寻找东方-欧洲不同时期的亚洲研究》),Helsinki:Yliopistopaino,1994
    Kena, Kirsti. Eevat apostolien askelissa:Naislahetit Suomen lahetyseuran tyosssa 1870-1945,(《成为使徒的夏娃们:芬兰传教活动中的女传教士1870-1945》),Helsinki:Suomen Lahetysseura,2000.
    Ketola, Kimmo等.:Suomalaisen uskonnon arkki(芬兰宗教概况),Helsinki:Edita Publishing Oy,2008.
    Kirves Jenni:Ruma sota:talvi-ja jatkosodan vaiettu historia,(丑陋的战争冬战和续战史),Helsinki:WSOY,2008.
    Kolbe Laura, Laytonen Markku:Suomi:maa, kansa, kulttuurit(芬兰:国家民族文化),Helsinki:SKS,1999.
    Korhonen, Iida ja Korhonen, Armas. toim. Katso! Nama tulevat kaukaa: Henkilokuvia kiinalaisistakristityistd.(《看!他们来自远方:中国信徒的形象》),Helsinki:Suomen Lahetysseura,1937.
    Koskikallio, Toivo. Aikojen myrskyn keskella:Kiinanldhetyksemme sisallissodan jaloissa,(《身处时代风暴之中:中国内战中的传教活动》),Helsinki:Suomen Lahetysseura,1927.
    Koskinen, E.V. Kun kivet huutavat:Kuvia Kiinan kentdltd(《当石头在呐喊:中国大地的模样》)Helsinki:Suomen Lahetysseura,1953.
    Koskikallio, Toivo kokoillut. Inkerin pdivakirjan lehtia, ( 《Inkeri的日记摘录》)Helsinki:Suomen Lahetysseura,1960.
    Koskikallio, Toivo. Rosvoja ja rauhantekijoitd,(《土匪与和平使者》)Helsinki: Suomen Lahetysseura,1962.
    Kuisma, Markku:Suomen poliittinen taloushistoria 1000-2000(芬兰政治经济史1000-2000), Helsinki:Kustannusosakeyhtio Siltala.2009
    Leitzinger, Antero, Ulkomaalaispolitiikka Suomessa 1812-1972,(《芬兰外国人政策1812-1972》), Espoo:East-West Books Helsinki,2008.
    Lund, Pekka, Kuilun reunalla-Suomen Lahetysseura Kiinassa 1926-1929,(《站在悬崖边上》) Helsinki:Suomen Lahetysseura,2006.
    Jumalan kannattelu-Tutkimus kristillisen vakaumuksen vaikutuksesta lahetystyon kriisin kasittelyyn Kiinassa 1920-luvulla,《上帝的支持》Helsinki:Suomalainen teologinen kirjallisuusseura,2008.
    Meinander, Henrik, Suomen historia linjat, rakenteet, kaannekohdat(芬兰历史路线,结构和转折点),Helsinki:WSOY,2006.
    Nieminen, Pertti,Keskitie-Valikoima kiinalaista viisautta,《中庸之道-中国文化精选》,Helsinki:Kustannusosakeytio Tammi,1956.
    Nikkila, Kaisa. Kristillinen usko ja Kiinan salattu viisaus:Toivo Koskikallion teologia ja sen kiinalainen konteksti,(《基督信仰与中国深处智慧:Toivo Koskikallio的神学思想及其中国语境》),Helsinki:Yliopistopaino,2000.
    Paloheimo, Heikki, Raunio Tapio:Suomen puolueet ja puoluejdrjestelma(芬兰的政党和政党制度),Helsinki:WSOY,2008
    Riikonen,H. K., Suomennoskirjallisuuden historia Ⅰ, Ⅱ(《芬译文学史》上下册),Helsinki:Suomalaisen kirjallisuuden seura,2007.
    Saarilahti, T., Nikkila, K., Nikkila, Pertti, and Matti Ijas, Idan myrskypilven alla: Sata vuotta suomalaista lahetystyota 1859-1959Ⅲ,(《东方的暴风雨下:芬兰传教百年史1859-1959》第三部),Helsinki:Suomen Lahetysseura,2002.
    Seppala, Pertti 编, Itdmaisen elamanviisauden kirja《东方的人生智慧》,Porvoo: WSOY,1994
    Sjoblom, Hannes. Kiina ja lahetystyo Kiinassa:Kolme esitelmaa Kiinasta.(《中国及中国传教:三篇关于中国的演讲》),Helsinki:Suomen Lahetysseura,1907.
    Toivanen, Tuulia,*Se on se kiinalainen Nieminen*—Modernismi ja protesti Pertti Niemisen tuotannossa.(《这是中国的涅米宁—彭迪·涅米宁作品中的现代主义和反抗》),Helsinki:Suomalaisen kirjallisuuden seura,2009.
    Uola, Mikko. Suomi ja keskuksen valtakunta:Suomen suhteet Kiinan tasavaltaan1919-1949.(《芬兰和中央之国:芬兰与中华民国关系史1919-1949》)Kangasala:Kangasalan Kirjapaino Oy,1995.
    Waloa Kaukaisessa Idassa,(《远东之光》芬兰基督教信义会)Helsinki:Suomen Lahetysseura,1905.
    Wuorinen, H. Matkahamainnoita Kiinastal:Mita mina ndin matkallani,(《中国之旅Ⅰ:我的途中见闻》,芬兰基督教信义会)Helsinki:Suomen Lahetysseura,1908.
    Matkahamainnoita KiinastaⅡ:Kumauksia Kiinasta(《中国之旅Ⅱ:中国惊闻》,芬兰基督教信义会)Helsinki:Suomen Lahetysseura,1908.
    Zetterberg, Seppo:Suomen historian pikkujdttildinen(《芬兰历史的小巨人》)Helsinki:WSOY,200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