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公众与展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的主题,是以中国艺术博物馆公众与展场二者间的辩证关系为中心,讨论中国艺术博物馆展览理论建构过程中的若干理论枝点。主体内容共分六章,每章讨论数个争议性话题或理论问题域,如,公众与展场的辩证关系,公众与展场的文化链接形式,“国宝”观念的生成,展场设计的“造境”风尚,等。
     本文认为:虽然,艺术博物馆的展览模式为西方的舶来品,但在中国的文化与艺术语境中,它正逐渐生发出具有本土文化特征的展览策划理念与运作机制,以应对本土文化公众的艺术接受需求;展场走向公众,是当下中国艺术博物馆公众化进程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阶段性必然。
     本文是笔者中国艺术博物馆展览史与展览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部分,这研究的目的,是要在艺术史与艺术博物馆学的学科交叉地带,逐一考察中国艺术博物馆展览史与展览理论发展过程中的若干话题,如术语的文化惯性、知识生产观念的变迁,外来影响,本土接受与变异,以及本土模式创新等,进而重新审视分体的中国艺术博物馆类型发展的基础与再创的可能。
The principle of this thesis is want to argue some problems aboutexhibition theories of art museum in China around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the public and the exhibition.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ixchapters, each of them discusses one or several subjects, ranging fromthe trace of Public and Exhibition, the trace of Guo Bao (nationaltreasure), the fashion of Zao Jing (create the surrounding oratmosphere)in exhibition design works,etc.
     This thesis argues that the model of art museum comes from theEurope,but,this model has created many new specialities in China.It is arequisite for art museum walking to the public in China.
     This paper is the part of a big project about the study of exhibitionhistory of art museum in China,the goal of this project wants to studymany subjects between the art history and the art museum,and to theend,it also want to re-examine the bases and creations of art museumcateory in China.
引文
1Amold J.Toynbee Mankind and Mother Earth:a narrative history of the world(Oxforduniversity.USA,1976)
    2Michel Foucault The Archeology of Knowledge (English trans. Tavistock Publications LimitedU.K,1972)
    3甄朔南,《甄朔南博物馆学文集(续)》(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页29。
    4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页7。
    5康有为著,邝柏林选注,《大同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页314-315,318-319。
    7张怡祖编,《张季子(謇)九录》(文海出版社,1940),页1561-1562。
    8蔡元培,“对于新教育之意见”,《蔡元培全集(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页136-137。
    9鲁迅,“拟播布美术意见书”,载《鲁迅全集(第八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页52。
    10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在北京神州学会演说词”,《蔡元培全集(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页33。
    11蔡元培,“何谓文化”,《蔡元培全集(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页13-15。
    12殷芷沅,《民众教育概要》(世界书局,1929),页106。
    13马宗荣,《现代社会教育泛论》(世界书局,1934),页109。
    14郑振铎,“一年来的文物工作”,《文物参考资料》,1950.10;“博物馆事业应该为科学研究服务”,“全国博物馆工作会议总结报告”,《文物参考资料》,1956.6;“在全国文物、博物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文物参考资料》,1958.3。
    15陈端志,《博物馆》(商务印书馆,1937),页46;曾昭燏、李济,《博物馆》(正中书局,1943),页47。
    16此类较为典型的说法中,就有如下几部辞典:颜惠庆,《英华大辞典》(上海:商务印书馆,1908),页819;陆谷孙主编,《英汉大词典(第二版)》(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页649;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四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页47。
    17巫鸿,《作品与展场:巫鸿论中国当代艺术》(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5),页190。
    18温普林,《1980年代——温普林中国前卫艺术档案展》(上海多伦美术馆自印之展览宣传册,2009),页58。2009年9月8日-10月4日,该文献展曾于上海多伦美术馆展出。
    19梁大为,“解放区展览工作概述”,载中国博物馆学会编,《中国博物馆学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页5。
    20巫鸿,《作品与展场:巫鸿论中国当代艺术》(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5),页190。
    21高名潞等,《中国当代美术史1985-1986》(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页28-29。
    22温普林,“关于星星——访黄锐王克平”,载《1980年代——温普林中国前卫艺术档案展》(上海多伦美术馆自印之展览宣传册,2009),页7。
    23巫鸿,《作品与展场:巫鸿论中国当代艺术》(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5),页191-192。
    26高名潞,《墙: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与边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页58。
    27王璜生,《作为知识生产的美术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页13。
    28吴亮,“策划人是到处跑来跑去的掮客”,《艺术在上海》(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页102。
    29巫鸿,《作品与展场:巫鸿论中国当代艺术》(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5),页196。
    30高名潞,《墙: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与边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页58-59。
    31郑振铎,“全国博物馆工作会议总结报告”,《文物参考资料》,1956.6,另参见《郑振铎全集艺术考古文论》(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页537。
    32何慕文主编,《二十一世纪中国博物馆展望——2006中美博物馆论坛文集》(梅隆基金会出版,2006),页138-139。
    33参见王璜生主编,《广东美术馆年鉴2000》(广东美术馆自编,2000),页14,17。
    34参见陈燮君,“博物馆文化的昨天和明天——陈燮君研究员在上海博物馆国际博物馆馆长高峰论坛上的讲演”,《文汇报》,2013年2月18日版;陈燮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博物馆文化的力量与智慧——论今天博物馆面临的十大观念的更新”,《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8。
    36本表据以下文献整理而成:上海美术馆编,《上海美术馆年鉴》,(上海:上海书店,2009),页89-91;高茜,“上海美术馆的公共教育”,载西安美术馆编,《西安美术馆2》(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0),页4-7。
    37参见上海博物馆教育部编订的“上海博物馆‘十一五’规划(教育)”提纲,上海博物馆教育部供稿。
    39陈燮君,“博物馆文化的昨天和明天——陈燮君研究员在上海博物馆国际博物馆馆长高峰论坛上的讲演”,《文汇报》,2013年2月18日版。
    40参见上海博物馆教育部编订的“上海博物馆‘十二五’规划(教育)”提纲,上海博物馆教育部供稿。
    41参见上海博物馆教育部编订的“上海博物馆未成年人教育五年计划(2011-2015)”,上海博物馆教育部供稿。
    42陈燮君,“博物馆文化的昨天和明天——陈燮君研究员在上海博物馆国际博物馆馆长高峰论坛上的讲演”,《文汇报》,2013年2月18日版。
    43参见上海博物馆教育部编订的“上海博物馆未成年人教育五年计划(2011-2015)”,上海博物馆教育部供稿。
    45参见上海博物馆教育部编订的“上海博物馆‘十二五’规划(教育)”提纲,上海博物馆教育部供稿。
    46参见陈端志的《博物馆学通论》(上海市博物馆内部出版,1936)胡肇椿所撰写的丛书总序。
    47参见上海博物馆教育部编订的“上海博物馆‘十二五’规划(教育)”提纲,上海博物馆教育部供稿。
    48李向阳,《爱过这一行:我在上海美术馆十二年》(上海:文汇出版社,2006),页415。
    50王璜生,“广东美术馆2002年工作总结”,载广东美术馆编,《广东美术馆年鉴2002》(广东美术馆出版,2002),页14。
    51参见上海博物馆教育部编订的“上海博物馆‘十一五’规划(教育)”提纲,上海博物馆教育部供稿。
    52陈瑞德,“陈列概念的探讨”,载文化部文物局教育处、南开大学历史系编,《博物馆学参考资料(下册)》(内部交流印刷,1986),页123;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协会编,《博物馆陈列艺术》(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页1-2;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页263。
    53甄朔南,“促进传统博物馆学向现代博物馆学转化”,《中国博物馆》,1986.3。
    54余英时,“综述中国思想史上的四次突破”,载《中国文化史通释》(北京:三联书店,2011),页2。
    55李向阳,《爱过这一行》(上海:文汇出版社,2006),页226;王璜生,《作为知识生产的美术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页95。
    57杨义,《中国叙事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页10-11。
    58申丹,“叙事学”,《外国文学》,2003.3。
    59费氏兄弟,《博物学概论》(中华书局,1936),页150-156;陈端志,《博物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页46-47;曾昭燏、李济,《博物馆》(重庆:正中书局,1943),页52;傅振伦,《博物馆学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页129-138。
    60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页44。
    63汪民安主编,《文化研究关键词》(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页332。
    64王璜生主编,《地点与模式:当代艺术展览的反思与创新》(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页2。
    65甄朔南,《甄朔南博物馆学文集(续)》(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页11。
    66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9)》(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页218。
    67清·李光地,《朱子礼纂》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8唐斌,《美术馆与知识生产:全球化背景下美术馆与知识生产及相关问题研究》,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博士论文,页81。
    70汪民安主编,广东美术馆主办,《生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首刊扉页寄语。该杂志从2004-2007共出版了四辑。与广东美术馆创办的《美术馆》杂志,并称为当时广东美术馆推行艺术博物馆知识传播广泛性诸多出版计划之一。
    71唐斌,《美术馆与知识生产:全球化背景下美术馆与知识生产及相关问题研究》,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博士论文,页34-48。
    72王璜生,《作为知识生产的美术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页12-21。该文章删减后曾以同题在《大学与美术馆:美术馆的公共性与知识性》(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上发表。
    74巫鸿在“美术史与美术馆”一文中,对大学艺术的写作及教学如何与艺术博物馆展开良性互动及深度合作的问题有过较为深入的讨论,并有一些具体的建设性谏言,可资参考。这一文章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次研讨会上宣读过。全文参见《读书》,2007.3,另见《美术史十议》(北京:三联书店,2008),页27-39。
    75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文渊阁钦定四库全书本。
    77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文渊阁钦定四库全书本。
    782012年11月3-4日,上海博物馆举办了“翰墨荟萃——图像与艺术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茶歇期间,笔者与上海港博物馆书画部主任单国霖先生作了交谈,单先生向笔者阐述了上海博物馆的这一展览思路。
    79陈传席,“古画鉴定有什么意义?怎样鉴定古画?”,载《陈传席文集》(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1),页1635。
    80陈平先生在“从传统画史到现代艺术史学的转变——张彦远、郑午昌与滕固的绘画史写作方法之比较”一文中,也谈到“从写作方式与内容来看,自唐代至清末的古代画史,并非是现代意义上的绘画史,而是绘画品评、画理画法、画家传记、作品著录结合在一起的一种自成体格的画学史籍。”参见《新美术》,2001.3。
    81巫鸿著,文丹译,《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页1。
    82巫鸿,“美术史与美术馆”,《读书》,2007.3。他进而认为,“这种对实物的回归并不是简单地回到以鉴定和考证为核心的传统学术轨道上去,而是希望通过使用新的史学概念对具体艺术品进行深入的、历史性的考察。”
    83巫鸿,“对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读书》,2007.5。
    84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页5。
    85方闻,谢柏柯,“问题与方法:中国艺术史研究答问”,参见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研究所2008年自编讲义《我的学术思路——方闻先生中国艺术史论文选编》。
    86陈燮君先生在2010年3月给博士生上课时,针对中国艺术博物馆如何处理理论与实践关系时,认为,中国艺术博物馆目前的各类学术研究与实践工作,都要注意“动议如何变现,理论如何上墙”的问题。
    87巫鸿,“对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读书》,2007.5。
    88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学会编,《博物馆陈列艺术》(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页2。
    89巫鸿,“对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读书》,2007.5。
    90曹意强,“美术博物馆的定义与国际学术现状”,《新美术》,2008.1。
    91方闻,“清华大学中国考古与艺术史研究所学术定位及学科发展问题——答黄厚明、申云艳、邱忠鸣、彭慧萍同学问”,《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92甄朔南,“笔谈博物馆学:,《中国博物馆》,2008.2。
    93曹意强,“美术博物馆的定义与国际学术现状”,《新美术》,2008.1。
    94方闻,“中国艺术史与现代世界艺术博物馆:论‘滞后’的好处”,《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95曹意强,麦克尔·波德罗等著,《艺术史的视野:图像研究的理论、方法与意义》(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页1。
    96梁白泉主编,《国宝大观》(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前言页4。
    97陈传席,《海外珍藏中国名画》(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序;陈传席,“历代名画的收藏和散佚”,《陈传席文集》(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1),页1628。
    98陈燮君,“亲历新世纪申城的一次‘文化轰动’”,上海文化年鉴编辑部编,《上海文化年鉴2003》(上海文化年鉴编辑部出版社,2003),页4。
    99陈燮君,“关于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的理性思考”,载上海博物馆编,《千年遗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页2。
    100姚安,《博物馆策展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页6。
    102李文儒,陈燮君,“一座城市的一个文化支点”,《紫禁城》,2008.3。
    103黄檀,“隆冬里一道火热的风景线——‘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采访见闻”,《新闻三昧》,2003.8。
    104李文儒,陈燮君,“一座城市的一个文化支点”,《紫禁城》,2008.3。
    105傅振伦,《博物馆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57),页188。
    106许治平,“关于陈列形式的设想”,载文化部文物局教育处、南开大学历史系编,《博物馆学参考资料下册》(内部交流印刷,1986),页186。
    107曹意强,“美术博物馆的定义与国际学术现状”,《新美术》,2008.1。
    108宋伯胤,“试论陈列本质及其目的性——为王振铎先生从事博物馆工作50年作”,《宋伯胤文集·博物馆学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页90,原载1987.6《文博》。
    109按照宗白华先生的阐述,借景之外,尚还有分景、隔景等,而在借景中,也还可以分为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页66。
    111李蓉蓉,“上海博物馆新馆陈列设计展览设计思想概论”,载李蓉蓉编著,《宁静的辉煌:上海博物馆新馆陈列设计解析》(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页14。
    113秦潼,“金玉年华——陕西韩城出土周代芮国文物珍品展在上博展出”,载《上海文博论丛》,2012.2。
    114王璜生,《作为知识生产的美术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页31。
    115陈燮君,“亲历新世纪申城的一次‘文化轰动’”,上海文化年鉴编辑部编,《上海文化年鉴2003》(上海文化年鉴编辑部出版,2003),页2-4。
    116李文儒,陈燮君,“一座城市的一个文化支点”,《紫禁城》,2008.3。
    118何慕文主编,《二十一世纪中国博物馆展望——2006中美博物馆论坛文集》(梅隆基金会出版,2006),页138。
    119郭青生,“‘国宝展’观众调查报告”,《上海文博论丛》,2003.1。
    121单国霖,“再现经典绘画的华彩”,载上海博物馆编,《千年丹青:细读中日藏唐宋绘画珍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页12。
    122黄檀,“隆冬里一道火热的风景线——‘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采访见闻”,《新闻三昧》,2003.8。
    123李若晴,“沿溪岸而行——一场围绕《溪岸图》的讨论”,董小明主编,《第二届深圳水墨论坛——国际视野中的中国艺术论文集》(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组织委员会出版,2005),页42-57。
    124舒华,“书画经典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上海文博论丛》,2006。
    125上海博物馆编,《“翰墨荟萃——图像与艺术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提要集》,2012,另参见丁羲元,《国宝鉴读》(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页27-32。
    126上海博物馆编,《“翰墨荟萃——图像与艺术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提要集》,2012。
    127王运天,“淘尽泥沙始见金——《晋唐宋元书画国宝特集》成书经过”,《上海艺术家》,2003.1。
    128王运天,“日记数则——陕西文物拍摄纪事”,《上海艺术家》,2005.1。
    129李文儒,陈燮君,“一座城市的一个文化支点”,《紫禁城》,2008.3。
    130陈燮君,“周秦雄风汉唐歌”,《上海文博论丛》,2004.4。
    131陈燮君,“守望精神家园:博物馆的‘三大情怀’——纪念上海博物馆新馆开馆十周年”,《中国文物报》,2006年10月20日第006版;陈燮君,“用坚守和创意链接博物馆文化的昨天和明天”,载上海博物馆编,“博物馆的文化力量——国际博物馆馆长高峰论坛议程册”(2012.11.2),页44。
    132顾村言,单国霖,“‘翰墨荟萃’的前世今生——专访‘美国藏中国古代书画珍品展’策展人、上海博物馆书画部主任单国霖”,《东方早报》2012.10.29“艺术评论”16版。
    133李文儒,陈燮君,“一座城市的一个文化支点”,《紫禁城》,2008.3。
    134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页540。
    135本目录据如下资料整理:邵大箴,“从波士顿画展看美国绘画发展的历程”,《世界美术》,1981.2;高名潞,“中国当代美术编年纪事:1977-1986”,载高名潞等,《中国当代美术史1985-1986》(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页689-721;高名潞,《墙: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与边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页276-289;温普林,“八五新潮美术时期重要的西方艺术展览”,载温普林编,《1980年代——温普林中国前卫艺术档案展》(上海多伦美术馆自印之展览宣传册,2009),页54;范迪安,“图像生态变迁中的中国艺术”,《美术》2009.1。
    136高名潞等,《中国当代美术史1985-1986》(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页689-690;高名潞,《墙: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与边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页276。
    137“波士顿博物馆美国名画原作展览在华举办”,《美术》,1981.3。
    138高名潞,《墙: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与边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页280。
    139吕澎、易丹,《1979年以来的中国艺术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页102。
    140邹跃进,“法国的印象派与我们的印象派——试析中法文化交流中‘逆差’现象的根源”,《美术观察》,2005.1。
    141潘耀昌,《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页200。
    142钟涵,“我们还需要印象派吗?——‘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观感”,《美术观察》,2005.1。
    143余丁,“展览中的印象主义”,《艺术教育》,2005.1。
    145黄大来,“走近‘印象派’”,《福建艺术》,2005.1。
    146吕澎、易丹,《1979年以来的中国艺术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页45。
    147李朝远,“博物馆的公众教育与传播——以上海博物馆为例”,参见何慕文主编,《二十一世纪中国博物馆展望——2006中美博物馆论坛文集》(梅隆基金会出版,2006),页179。
    148王一川,“理解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艺术评论》,2009.10。
    149颜慧,陈履生,“陈履生访谈——展览质量检验国家软实力”。《文艺报》,2011年1月29日版。
    1.清·冯泽夫等编撰之《英华注解》(咸丰庚申,守拙轩版)
    2.《东方杂志》,1906年第三卷第六期、第八期
    3.颜惠庆主编,《英华大辞典》(上海:商务印书馆,1908)
    4.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据1911年神州国光社本影印)
    5.屠坤华,《万国博览会游记》(商务印书馆,1916)
    6.沈祖荣,胡庆生编,《仿杜威书目十类法》(武昌文化公书林,1917)
    7.姜丹书,《美术史》(商务印书馆,1917)
    8.河南教育厅编辑,“河南美术馆规程”,《河南教育特刊》(内部刊印,1918)
    9.吕澂等主编,《美育》,1920年4月第一期
    10.张鹏云编,《汉英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20)
    11.吕澂,《西洋美术史》(商务印书馆,1922)
    12.钱玄同编,《刘申叔先生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据民国廿三年宁武南氏校印之《刘申叔先生遗书》影印出版)
    13.雷家骏编纂,吕澂,马客谈校订,《艺术教育学》(《师范丛书》之一)(商务印书馆,1925)
    14.杜定友编,《图书分类法》(上海图书馆协会发行,1925)
    15.黄忏华,《美术概论》(商务印书馆,1927)
    16.王云五,《中外图书分类法》(商务印书馆,1928)
    17.孙俍工,《文艺辞典》、《文艺辞典续篇》(上海民智书局,1928)
    18.中华民国大学院编纂《全国教育会议报告》(中华民国大学院编印,1928)
    19.《西湖博览会筹备特刊专论》(西湖博览会筹委会编印,1929)
    20.《西湖博览会参观必携》(商务印书馆,1929)
    21.殷芷沅,《民众教育概要》(世界书局,1929)
    22.陆费执、严独鹤主编,《中华汉英大词典》(中华书局,1930)
    23.曾仲鸣,《艺术与科学》(上海嘤嘤书屋,1930)
    24.唐钺朱经农高觉敷编纂,《教育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30)
    25.任满鑫编《美术丛刊》1931年10月刊
    26.天津美术馆馆刊《美术丛刊》,第二期,1932年10月
    27.何日章、袁湧进所编的《中国图书十进分类法》(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图书馆印行,1934)
    28.马宗荣,《现代社会教育泛论》(上海世界书局,1934)
    29.丰子恺,《绘画概说》(上海亚细亚书局,1935)
    30.上海市博物馆编,《上海市博物馆章则汇编》(1936),民国史料丛刊1121册
    31.陈端志,《博物馆学通论》(上海市博物馆内部出版,1936)
    32.费畊雨、费鸿年编,《博物馆学概论》(上海中华书局,1936)
    33.中国博物馆学会编辑,《中国博物馆一览》(内部印刷,1936)
    34.陈端志,《博物馆》(商务印书馆,1937)
    35.中国大词典编纂处编,《国语辞典》(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36.黄士复、江铁,《综合英汉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37)
    37.上海市博物馆编订,《上海文献展览会概要》(大众印书馆,1937),上海博物馆图书馆藏
    38.王国维,《王国维遗书·静庵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据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影印)
    39.陈抱一,《洋画欣赏及美术常识》(世界书局,1941)
    40.曾昭燏、李济,《博物馆》(正中书局,1943)
    41.胡仲持主编,《文艺辞典》(中华书局,1946)
    42.《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三十五年度工作报告》,(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编,1946),上海博物馆图书馆藏本
    43.舒新城等编,《辞海(合订本)》(中华书局,1947)
    44.《辞渊》(上海青光书局,1949)
    45.文化部全国博物馆工作会议秘书处1956年所编之《全国博物馆工作会议与全国地志博物馆工作经验交流会议汇刊》
    46.傅振伦,《博物馆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57)
    47.1961年3月4日,国务院颁布的《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
    48.1962文化部制定的《文化部文物局关于博物馆和文物工作的几点意见(草稿)》
    49.康德著,宗白华译,《判断力批判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50.Douglas A.Allan等著,包遵彭等译,《博物馆概论》(台北:正中书局,1964)
    51.张怡祖编,《张季子(謇)九录》(文海出版社,1965)
    52.包遵彭,《博物馆学》(台北:正中书局,1970)
    53.黄福庆,《清末留日学生》(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印,1975)
    54.《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11卷十三“日本书目志”》(台湾宏业书局,1976)
    55.陈国宁等,《博物馆的演进与现代管理方法之研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
    56.钱单士厘著,杨坚校点,《癸卯旅行记归潜记》(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57.棚桥源太郎著,李莲译,《博物馆学纲要》(复旦大学分校历史系考古与博物馆学教研室内部油印,1982),上海博物馆图书馆藏本
    58.1982年《江苏省美术馆年鉴》(江苏省美术馆编,1982)
    59.1983年《江苏省美术馆年鉴》(江苏省美术馆编,1983)
    60.黎先耀主编,《博物馆学新编》(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61.文化部文物局主编,《中国博物馆学概论》(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62.中国博物馆学会编,《中国博物馆学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63.文化部文物局教育处、南开大学历史系编,《博物馆学参考资料(上下册)》(内部交流印刷,1986)
    64.姜丹书,《姜丹书艺术教育杂著》(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
    65.高名潞等,《中国当代美术史1985-1986》(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66.陈燮君,《学科学导论——学科发展理论探索》(上海:三联书店,1991)
    67.文物编辑委员会,《文物考古工作十年(1979-1989)》(内部印刷,1991)
    68.王嵩山,《文化传译:博物馆与人类学想象》(台北:稻乡出版社,1992)
    69.苏曲尧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机构(1049-1990)》(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
    70.国家文物局法制处编,《国际保护文化遗产法律文件选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
    71.谭维四等编,《文物考古与博物馆论丛》(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1993)
    72.康有为著,邝柏林选注,《大同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73.江苏省美术馆编,《江苏省美术馆建馆60周年纪念文集1936-1996》(海天出版社,1996)
    74.徐邦达编,《重订清故宫旧藏书画录》(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75.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协会编,《博物馆陈列艺术》(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76.杨义,《中国叙事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77.(美)史景迁讲演,《文化认同与文化利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78.康有为著,朱维铮校,《康有为大同论二种》(北京:三联书店,1998)
    79.钱钟书主编,《康有为大同论二种》(香港:三联书店,1998)
    80.郑振铎,《郑振铎全集艺术考古文论》(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
    81.郎绍君、水天中编,《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82.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83.陈传席,《陈传席文集》(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1)
    84.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二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85.吴亮,“策划人是到处跑来跑去的掮客”,《艺术在上海》(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
    86.马钦忠编著,《中国上海2000年双年展及外围展文献》(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
    87.Alison Carrol著,桂雅文译,《独立策展人》(台北:五观艺术出版社,2002)
    88.段勇,《当代美国博物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89.並木誠士,《日本现代美术馆学》(台湾:五观艺术管理有限公司,2003)
    90.范景中,曹意强主编,《美术史与观念史Ⅱ》(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1.邵宏,《美术史的观念》(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
    92.何香凝美术馆编,《目击图像的力量:何香凝美术馆在2002年》(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3.(英)霍尔著,徐亮等译,《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94.南條史生,《艺术与城市-独立策展人十五年的轨迹》(台湾:田园城市出版社,2004)
    95.吕济民,《中国博物馆史论》(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
    96.王璜生主编,《地点与模式:当代艺术展览的反思与创新》(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7.中国美术馆编,《社会转型与美术演进——纪念中国美术馆建馆4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98.汪民安主编,广东美术馆主办,《生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9.《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00.王震编,《徐悲鸿文集》(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
    101.王嵩山,《想象与知识的道路:博物馆、族群与文化资产的人类学书写》(台湾:稻乡出版社,2005)
    102.丁宁,《图像缤纷:视觉艺术的文化纬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03.广州市文化局编,《博物馆:文化的桥梁(广州2005国际博物馆日馆长论坛论文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104.曹兵武,《记忆现场与文化殿堂:我们时代的博物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105.欧阳坚,丁伟主编,《国际文化发展报告》(北京:商务出版社,2005)
    106.吕建昌编著,《博物馆与当代社会若干问题的研究》(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107.巫鸿,《作品与展场:巫鸿论中国当代艺术》(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5)
    108.广东美术馆编著,《现场与镜像: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谈话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09.巫鸿著,郑岩等译《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北京:三联书店,2005)
    110.张婉真,《论博物馆学》(台北:典藏,2005)
    111.崔卫,《学校制度下中国美术教育的起源与早期发展——三江师范学堂与两江师范学堂
    112.图画手工科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113.杨玲,潘守永主编,《当代西方博物馆发展态势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114.(美)Neil Kotler,Philip Kotler著,潘守永等译,《博物馆战略与市场营销》(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115.李向阳,《爱过这一行》(上海:文汇出版社,2006)
    116.刘文潭译本《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117.李济,“博物馆与科学教育”,载《李济文集》卷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18.何慕文主编,《二十一世纪中国博物馆展望——2006中美博物馆论坛文集》(梅隆基金会出版,2006)
    119.陆祖鹤,《文化产业发展方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20.曹泽林,《国家文化安全论》(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
    121.高名潞,《墙: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与边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22.马承源著,陈佩芬、陈识吾编,《马承源文博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23.汪民安主编,《文化研究关键词》(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124.李建盛著,《艺术学关键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25.曹意强等,《艺术史的视野:图像研究的理论、方法与意义》(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
    126.王璜生主编,《美术馆:全球化语境中的博物馆经济(2007A)》(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127.康有为撰,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三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28.陈琦,《刘师培年谱长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
    129.颜上晴编,《十字路口上的台湾博物馆产业:专业、社群、永续》(台北:“国立”科学工艺博物馆出版,2007)
    130.(美)Margaret Hall著,环球启达翻译咨询有限公司译,《展理论:博物馆展览的21个问题》(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
    131.(英)roger Miles,Lauro Zavala著,潘守永等译,《面向未来的博物馆:欧洲的新视野》(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
    132.(加拿大)Gail Dexter Lord,Barry Lord著,杨康明等译,《博物馆管理手册》(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
    133.(美)nancy Einreinhofer著,金眉译,《美国艺术博物馆:精英主义与民主主义》(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134.(英)本尼特著,王杰等译,《本尼特:文化与社会》(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35.上海博物馆编,《周秦汉唐文明研究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36.甄朔南,《甄朔南博物馆学文集(续)》(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
    137.上海图书馆、澳门博物馆编,《盛世危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38.(美)马斯汀编,钱春霞等译,《新博物馆理论与实践导论》(南京:江苏美术馆出版社,2008)
    139.巫鸿,《美术史十议》(北京:三联书店,2008)
    140.卢炘,《中国美术馆学概论》(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
    141.周宪主编,《文学与认同:跨学科的反思》(北京:中华书局,2008)
    142.故宫博物院宣传教育部编,《故宫博物院观众结构调查(2007.6-2008.5)》(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8)
    143.郝国胜,黄琛,《2003-2006中国国家博物馆观众研究》(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
    144.王璜生主编,《美术馆:博物馆转型与中国现当代美术史研究(2007B)》(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
    145.国际图书馆协会和机构联合会等编,《公共图书馆、档案馆与博物馆:合作趋势》(内部编印,2008)
    146.(英)Bahn.P.著,覃方明译,《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英汉对照》(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147.刘惠媛,《博物馆的美学经济》(北京:三联书店,2008)
    148.方闻,谢伯柯(Jerome Silbergeld),“问题与方法:中国艺术史研究答问(上)”,《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6
    149.唐际根,《考古与文化遗产论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50.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151.(美)卡里尔著,丁宁译,《博物馆怀疑论:公共美术馆中的艺术展览史》(南京:竞速美术馆出版社,2009)
    152.张子康,罗怡,《美术馆》(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153.李公明主编,《美术馆:博物馆展示文化与藏品管理(2008B)》(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154.宋向光,《物与识――当代中国博物馆理论与实践辨析》(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55.南京博物院编,《宋伯胤文集·博物馆学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156.孙淼,《中国艺术博物馆空间形态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博士论文
    157.温普林,《1980年代——温普林中国前卫艺术档案展》(上海多伦美术馆自印之展览宣传册,2009)
    158.巫鸿著,文丹译,《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59.上海美术馆编,《2006上海美术馆年鉴》(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160.(德)罗尔著,孙书柱、刘英兰译,《第三帝国的艺术博物馆:希特勒与“林茨特别任务”》(北京:三联书店,2009)
    161.王列生等,《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162.(美)迪林等著,倪建平译,《传播概念Agenda-Setting》(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163.中国博物馆协会,宁波博物馆编,《21世纪博物馆核心价值与社会责任》(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64.孙家正,《追求与梦想》(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165.陈占彪,《清末民初万国博览会亲历记》(商务印书馆,2010)
    166.苏长和,《中国拿什么贡献给世界:苏长和教授在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讲演》(人大复印资料“社会科学总论”,2010,3期)
    167.居蜜主编,《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万国博览会中国参展图录中国参展文化交流篇》(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68.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编,《新形势下博物馆工作实践与思考》(文物出版社,2010)
    169.姚安,《博物馆策展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70.彭卿云主编,《谢辰生文博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171.王璜生主编,《大学与美术馆:作为知识生产与文明体制的美术馆》(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172.单霁翔,《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关于广义博物馆的思考》(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
    173.王璜生,《作为知识生产的美术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174.余英时,“综述中国思想史上的四次突破”,载《中国文化史通释》(北京:三联书店,2011)
    175.吕澎、易丹,《1979年以来的中国艺术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
    176.(美)Burcaw,G.著,张云等译,《新博物馆学手册》(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177.水涛等编著,《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研究导引下》(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78.王璜生主编,《大学与美术馆:美术馆的公共性与知识性》(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
    179.王璜生主编,《大学与美术馆:美术馆的文化策略与学科建构》(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1.John Cotton Dana,The Gloom of the Musuem(The ELM TREE Press,1917)
    2..Benjamin Ives Gilman,Museum Ideals of Purpose and Method(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23)
    3. H.M.Sationery,Office,The Cleaning and Restoration of Musuem Exhibits:Third Report uponInvestigations conducted at the British Museum(H.M.Sationery,Office,1926)
    4.Arthur c.Parker,A Manual for History Musuems(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35)
    5.Pierre Bourdieu and Alain Darbel,The Love of Art:European Art Museums and Their Public(Polity Press,1991)
    6.Eilean Hooper-Greenhill,Museum and Gallery Education(Leicester:Leicester UniversityPress,1991)
    7.Ivan Karp,Steven D.Lavine(eds.),Exhibiting Cultures: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MuseumDisplay(Washington&London: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1991)
    8.Eilean Hooper-Greenhill,Museums and the Shaping of Knowledge(London&NY:Routledge,1992)
    9.Tony Bennett,The Birth of the Museum:History,theory,politics(London&NY:Routledge,1995)
    10.Emma Barker(ed.),Contemporary Cultures of Display(New Haven&London:Yale UniversityPress,1999)
    11.Francis Haskell,The Ephemeral Museum:Old Master paintings and the Rise of the ArtExhibitio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0)
    12.Eilean Hooper-Greenhill,Museums and Interpretation of Visual Culture(London&NewYork:Routledge,2000)
    13.Elizabeth Mansfield(ed.),Art History and Its Institutions(Routledge,2002)
    14.Charles W.Haxthausem(Ed.),The two art histories:the museum and the university(YaleUniversity Press,2002)
    15.Dana Arnold and Margaret Iversen,Art and Thought(Blackwell Publishing,2003)
    16.Jeremy Tanner,The Sociology of Art:A Reader(Routledeg,2003)
    17.James Cuno(ed.):Whose Muse?-Art Museum and the Public Trust(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 Press,2004)
    18.Tony Bennett Ed.New Keywords:A Revised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Blackwell,2005)
    19.Elizabeth C.Mansfield(Ed.),Making art history:a changing discipline and its institutions(NYand London:Routledge,2007)
    20.Iain robertson and Derrick Chong(Ed.),The art busines(sNY and London:Routledge,2008)
    21.André Desvallées and Fran ois Mairesse(ed.),Key Concepts of Museology(Armand Colin,2010)
    22.棚橋源太郎,《眼に訴へる教育機關》(東京:寳文館發行,昭和五年)
    23.棚橋源太郎,《博物館學綱要》(東京:理想社株式會社,昭和二十五年)
    24.古賀忠道等監修,《博物館學講座1博物館學総論》(東京:雄山閣出版株式會社,昭和54年)
    25.太田昭雄等编,《造型美術教育大系7高等學校教員養成篇》(株式會社美術出版社,198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