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当代审美文化视域中的“张艺谋现象”批判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张艺谋现象”是指一种发生在当代文化转型过程中的文化高温现象,这一文化现象具体表现为张艺谋导演成功的个案。张艺谋通过对电影艺术的不懈探索,在短短的十几年中,张艺谋开拓出了一条国产电影走向国际化和商业化的成功之路,张艺谋成为电影界乃至整个文化界的热点人物,成为中国电影的品牌。同时,这一文化现象又超出了电影领域,成为一种当代审美文化现象。
     论文把“张艺谋现象”置于当代审美文化的视域中进行考察和分析,回答了三个问题:一、这一文化现象是什么?它有那些表现特征?二、这一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使它持续高温的原因又是什么?三、这一文化现象的时代意义是什么?
     在第一部分中,论文回答了这一文化现象是什么的问题,论文从“一位制造国际轰动的中国人”、“一位东方民俗寓言的阐释者”和“一位影视艺术执着的探索者”这三个方面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了分析和归纳。
     在第二部分中,论文对“张艺谋现象”孕生的历史语境进行了分析。结合“张艺谋现象”的种种表现,从“国际文化交流与中国电影文化走向世界”,“经济体制改革与电影的产业化方向发展”两个大的方面,得出了这一文化现象孕生的历史原因。
     在第三部分中,论文对当今文化语境进行了考察。从“张艺谋现象”与后殖民主义批评、“张艺谋现象”与消费主义文化的兴起、“张艺谋现象”与大众传媒这三个视角,得出了这一文化现象之所以持续高温的原因。
     在第四部分中,论文对“张艺谋现象”的当今文化意义进行了分析。认为影片《红高粱》和《英雄》在新时期电影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正处在中国电影转型的两个关节点上,对于中国电影文化甚至整个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和走向产业化具有重要的探索价值。因此,从张艺谋身上可以看到整个文化转型的痕迹,“张艺谋现象”成为文化转型的一面镜子。
     总之,“张艺谋现象”是特殊的历史语境和特殊的文化语境中孕育和催生出来的一个包罗万象、雅俗共赏的“现代神话”,它浓缩了文化转型期的方方面面,对它的研究对于寻找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之路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The Zhang Yimou phenomenon" was studied and analysed in the eyeshot of the contemoprary esthetic culture. Three questions were answered in the thesis: Fristly, what's the cultural phenomenon and its aspects? Secondly, what's the reason that made the phenomenon appear and persist "high temperature"? Thirdly, what's the meaning of this phenomenon?
    In part one: The first question was answered, the phenomenon was analysed and sumed up from three aspects : "A Chinese making the world surprised", "An elucidatory man about the oriental mores and apologues" and "An untiring forerunner in the movie art areas" in the thesis.
    In part two: The history backgrounds which midwiferied "the Zhang Yimou phenomenon" was analysed and concluded form two macroscopical aspects: the first one is "The international cultural intercourse and China movie culture tending towards world", the second one is "The reformation of the economic system and China movie's development towards industrialization" in this part.
    In part three: The contemporary cultural environment was reviewed. The thesis got the reason that made the phenomenon persist "high temperature" from three aspects: "the Zhang Yimou phenomenon and the Post-colonial criticism", "the Zhang Yimou phenomenon and the rose of the Culture of consumerism" and "the Zhang Yimou phenomenon and the Popular media" in this part.
    In part four: The meaning of this phenomenon was analysed and concluded. The thesis thinked that Zhang Yimou's films: Red Sorghum and Hero had positive meaning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movie in the new era. These two films which appeared on the two pivotal joints of the culture transformation had great importance for China movie's development tending towards world and transforming to industrialization. So "the Zhang Yimou phenomenon" is a piece of mirror through which we can glimpse at all the trace of the culture transformation.
    In a word, "the Zhang Yimou phenomenon" is an all inclusive "modern mythology" gestated and midwiferied in the special history backgroundsands and contemporary cultural environment. It condensed many aspects of the culture transformation, and there is affirmatively positive meaning to study this phenomenon for searching the modem transformation road of the treaditional culture.
引文
[1]、王一川:《张艺谋神话:终结及其意义》,载《文艺研究》1997年第5期。
    [2]、白杰明:《香港:<黄土地>冲击波》,载《当代电影》1985年第4期。
    [3]、王一川:《张艺谋神话:终结及其意义》,载《文艺研究》1997年第5期。
    [4]、爱德华·W·赛义德:《(东方学)导言》,三联书店2000年版。
    [5]、鲁迅:《鲁迅全集·致陈烟桥》,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91页。
    [6]、张艺谋:《张艺谋一席谈》,载《文艺报》1998年7月9日。
    [7]、连文光:《张艺谋的影像世界》,载《羊城晚报》1993年1月5同。
    [8]、张海方:《自由随意的结构形式》,载《电影艺术》1988年第4期。
    [9]、张艺谋:《一支生命的赞歌》,载《当代电影》1988年第2期。
    [10]、韩秀风、晓海:《为艺谋,不为稻粱谋》,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416页。
    [11]、陈墨:《青春的呓语》,载《当代电影》2000年第1期。
    [12]、李尔葳:《当代巨星——巩俐张艺谋》,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11页。
    [13]、张艺谋:《电影·艺术·人生》,载《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14]、张艺谋:《电影·艺术·人生》,载《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15]、张向阳:《张艺谋震惊意大利》,载《国际音乐交流》1997年第4期。
    [16]、陈晓明:《“历史终结”之后:九十年代文学虚构的危机》,载《文学评论》1999年5期。
    [17]、吕奇莹等:《国际电影节主席专访》,载《电影艺术》2002年第1期。
    [18]、尹鸿:《全球化、好莱坞与民族电影》,载《文艺研究》2000年第6期。
    [19]、张婷婷:《社会转型文论的轨迹》,载《学海》,2000年第5期。
    [20]、王庚年:《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橘黄橙绿时》,载《当代电影》2000年第1期。
    [21]、尹鸿:《全球化、好莱坞与民族电影》,载《文艺研究》2000年第6期。
    [22]、周安华主编:《现代影视艺术批评》,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第379页。
    [23]、姚文放:《美学文艺学本体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13页。
    [24]、张宽:《欧美人眼中的非我族类》载《读书》,1993年第9期。
    [25]、王一川:《张艺谋神话与超寓言战略》,载《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
    [26]、杜威·佛克马:《走向新世界主义》,载《东方丛刊》1999年第1辑,第1—2页。
    [27]、王宁:《后殖民语境与当代中国电影》,载胡克等编:《当代电影理论文选》,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214页。
    [28]、唐盈:《论张艺谋电影文本的文化接受与阐释》,载《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29]、陈厚诚、王宁主编:《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在中国》,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第545页。
    [30]、霍克海默、阿尔多诺:《启蒙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48—149页。
    [31]、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5页。
    [32]、姚文放:《当代审美文化批判》,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52页。
    [33]、金涛:《导演们的困惑》,载《文汇报》1992年6月6同。
    [34]、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2页。
    [35]、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15页。
    [36]、约翰·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0页。
    [37]、孟繁华:《传媒与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文化研究网(http://www.culstudies.com)
    [38]、胡洪侠:《公众人物与传媒》,载《天涯》,1997年第6期。
    [39]、钱海毅:《中国电影的新突破——红高粱断想急就章》,载《电影新作》1988年第2期。
    [40]、转引自罗艺军:《中国电影面对着世界》,载《人民日报》1988年3月15日。
    [41]、张暖忻:《三级跳的最后一跳》,载《电影艺术》1988年第4期。
    [42]、傅保中:《(红高粱):一个苍白的梦》,载《光明日报》1988年4月22日。
    [43]、莫言:《也叫“红高粱家族”备忘录》,载《大西北电影》1988年第4期。
    [44]、谢晋:《中国电影如何走向世界》,载《文汇报》1988年2月16日。
    [45]、张艺谋:《生活·艺术·民族精神》,载《光明日报》1988年3月15日。
    [46]、统计数字引自尹鸿:《中国电影业现状与未来展望》,载《文艺研究》1998年第4期。
    [47]、陈凯歌:《秦国人——记张艺谋》,载《当代电影》1985年第4期。
    
    
    1、陈墨:《张艺谋电影论》,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版。
    2、戴锦华:《雾中风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李尔崴:《张艺谋说》,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4、王斌:《张艺谋这个人》,团结出版社1998年版。
    5、王一川:《张艺谋神话的终结》,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韩秀风、晓海编选:《为艺谋不为稻粱谋》,河南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7、李尔崴:《直面张艺谋》,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8、李少白:《电影历史及理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
    9、花军:《第五代导演》,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
    10、张成珊:《中国电影文化透析》,学林出版社1989年版。
    11、欧阳山尊、胡健主编:《东方影星》,山东画报出版社1995年版。
    12、冯凯、国胜连编著:《奥斯卡全景图》,大连出版社1998年版。
    13、李尔崴:《当红巨星——巩俐、张艺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14、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沉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5、苏海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6、张恒寿:《中国社会与思想文化》,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7、柯可主编:《文化产业论》,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18、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9、陶东风:《社会转型期审美文化研究》,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
    20、高小康:《大众的梦》,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
    21、徐贲:《走向后现代与后殖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2、王宁:《后现代主义之后》,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23、韩少波等译:《赛义德自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4、[美]杰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三联书店1997年版。
    25、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6、张明芳:《张艺谋电影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2002年。
    27、王卉:《张艺谋电影艺术特色初探》,载《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1期。
    28、[韩]李宗禧:《民族的与世界的——论张艺谋电影》,载《当代电影》2000年第1期。
    29、李彦春:《张艺谋农村片特有的电影寓言》,载《贵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30、王晓雯:《张艺谋启示》,载《新疆艺术》2000年第3期。
    
    
    31、刘强:《试论张艺谋的表意策略》,载《山东师大学报》,1999年第2期。
    32、邓集田:《张艺谋电影的明星现象》,载《温州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4期。
    33、黄式宪、李尔崴:《以“小”搏“大”,坚持一方净土》,载《电影艺术》2000年第1期。
    34、李卫国:《张艺谋电影创作风格的审美走向》,载《中州学刊》2002年第4期。
    35、何峰:《从张艺谋的求新求变看中国电影的出路》,载《电影艺术》2001年第3期。
    36、胡中:《张艺谋转型的意义》,载《电影艺术》2000年第3期。
    37、何青志:《解读张艺谋——张艺谋影片创作论》,载《长春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38、孙中田:《张艺谋电影的艺术谋略》,载《东北师大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1期。
    39、顾颖:《张艺谋叙事策略的变迁》,载《文艺争鸣》2001年第4期。
    40、周霞:《艺术流浪:反叛·回归·整合》,载《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1期。
    41、赵慧英:《张艺谋电影创作风格论》,载《辽宁师大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5期。
    42、郭培筠:《全球化语境与中国本土电影》,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2期。
    43、彭吉象:《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华民族影视艺术》,载《现代传播》2001年第1期。
    44、王岳川:《发现东方与中国文化输出》,载《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45、颜纯钧:《张艺谋巩俐合论》,载《电影艺术》1995年第4期。
    46、颜纯钧:《全球化与民族电影的文化形态》,载《电影艺术》2002年第4期。
    47、艾秀梅:《异国情调缘何屡试不爽》,载《文艺评论》2002年第4期。
    48、扈海鹏:《关于全球性与民族性关系的文化解读》,载《学术季刊》2002年第1期。
    49、向荣:《背景与空间:90年代中国文学的文化语境》,载《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第2期。
    50、周宪:《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电影》,载《电影艺术》2001年第2期。
    51、尹鸿:《世纪之交:90年代中国电影备忘》,载《当代电影》2001年第1期。
    52、尹鸿:《当前中国电影状态》,载《当代电影》1998年第1期。
    53、尹鸿:《中国电影业现状与未来展望》,载《文艺研究》1998年第4期。
    54、尹鸿:《中国电影:光荣与梦想》,载《经济论坛》1998年第24期。
    55、尹鸿、萧志伟:《好莱坞的全球化策略与中国电影的发展》,载《当代电影》2001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