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毛泽东“二为”思想在我国新时期的践行与理论思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党中央提出的“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思想为政策背景,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视野出发,将毛泽东“二为”思想放置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和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出版文化工作的整体视域之中进行考察。这一方面有助于厘清“二为”思想新时期以来的理论演进脉络,深化学界“二为”思想理论认识的深度,对一个时期以来思想界存在的否定甚至贬损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起到补偏救弊的作用;另一方面有助于在多元并存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语域中重估经典思想的当代价值,推动新时期中国出版界拨开多元文化的层层迷雾,克服“三俗化”、“娱乐至死”等非理性倾向,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在出版实践中自觉凸显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对抗价值虚无主义和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核心价值体系的颠覆与动摇,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出版业的行业带动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现实支持。
     本文以出版业为例,从不同角度出发,着重探讨了毛泽东“二为”思想在我国新时期的践行与理论思考,对其在出版实践中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细致考察和深度剖析。文章首先在抗战文化、延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整体文化氛围中展开对毛泽东“二为”思想的历史考察,既阐发了毛泽东“二为”思想的历史贡献,也对毛泽东对“二为”思想的偏离进行了历史反思,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立场。第二章对毛泽东“二为”思想在新时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理论解读,探讨其当代价值,并明确提出新时期中国出版文化领域必须仍然坚持“二为”思想的核心主张,并从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则等多个角度展开论述。
     第三章将研究视野延伸至文革结束后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集中阐发了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的历届领导集体对“二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从而清晰地展现出“二为”思想在新时期的理论演进脉络,为此后的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根基。
     在前两章对“二为”理论的历时性发展状况进行宏观审视的基础上,第四章从文化消费观念的形成和文化产业发展等多角度出发,着重阐发新时期“二为”思想面临的挑战及其原因,指出直面挑战并深入剖析挑战背后的深层动因是思想文化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二为”思想所必须明辨的重要问题。
     第五章将研究视角投向西方发达国家出版业,在集中阐述西方发达国家出版观的基础上,对中西方文化、出版思想进行横向审视,从中探询西方发达国家出版观对我国出版业坚持“二为”思想的启示,从而进一步丰富了本文的理论视域,更准确地厘定了全球化时代“二为”思想在新时期中国出版文化语域中的精神坐标。
     促进毛泽东“二为”思想在我国出版实践中顺利推进,既要注意核心理论思想的继承与坚守,又要注意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进行积极的理论创新与现实延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第六章以“坚持与创新”为主旨,提出了“科学坚持几个原则”、“正确处理几个关系”、“巧妙运用几个结合”等一系列理论主张,从而为毛泽东“二为”思想在我国出版实践中的顺利推进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益思索。
     从根本上讲,出版业是文化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们汲取文化养料的重要途径,作为通向人们精神世界和思想肌理的文化生产者和把关者,新时期中国出版人任重道远,如何为出版物注入主流价值观念和正能量,如何在更大程度上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这是当下出版人必然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在这方面,毛泽东“二为”思想凭借经典理论所具有的恒久的理论生机为新时期中国出版业指明了方向,新时期中国出版业应该继承和发展毛泽东“二为”思想的根本主张,明确文化生产的内涵和方向,为复兴民族文化的伟大梦想提供充沛的文化动力和丰富的精神养料。
From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theory field of vision,taking "promote the power of socialist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which put forward since the new period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as the policy background,this paper investigate MAO Zedong's "Two Service" Thought with placing it in the cultural view of marxism and Chinese socialist publishing cultural work in the new period. On one hand, this will help to clarify the evolution of MAO Zedong's "Two Service" Thought in the new period,to deepen the thinking depth of the academic circles,to rectify thoughts of historical nihilism of negativing or even derogating MAO Zedong's "Two Service" Thought.On the other hand, this will help to revalue the value of classical thought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al and cultural domain,to promote China's publishing industry in the new period through multicultural mists and overcome the "vulgar","entertainment to death" and so on,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to highlight the core of the socialist mainstream ideology consciously in the publishing practice,to counter the subversion and shake of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from value nihilism and all kinds of non-mainstream ideology,to play a better role in propelling the socialist publishing industry,to suppor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e power,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s dream.
     This paper emphatically discusses the practice and theory thinking of MAO Zedong's "Two Service" Thought in the new period of China from different angles,and deeply analysises the development condition of it in the publishing practice. Paper firstly discuss the history of MAO Zedong's "Two Service" Thought in overall cultural atmosphere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culture, Yanan culture and the new democratic culture, exposes the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of MAO Zedong's "Two Service" Thought and reflect the deviation of MAO Zedong to his "Two Service" Thought, and embodies the values of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The second chapter will extend study field to.the cultural revolution ended in the new period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which has been happened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China's social development,and expose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Deng Xiaoping, Jiang Zemin and Hu Jintao to the "Two Service" Thought to clearly show its evolution in the new period,and lay a solid theory foundation for later research.
     The third chapter carries on the theory of interpret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MAO Zedong's "Two Service" Thought in the new era, and clearly put forward Chinese publishing should adhere to the "Two Service" Thought in the new period,and discusses from many angles,such as marxist culture and ideology,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law and so on.
     The fourth chapter emphatically elucidates the challenge of the "Two Service" Thought in the new period and its reasons from many aspects, such as the formation of cultural consumption idea and the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and points out that face to face with challenge and further analyze the deep reason of challenges is a important thing of adhering to the "Two Service" Thought in the new period.
     The fifth chapter put research perspectives to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of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taking transverse scrutiny o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based on discussing deeply the publishing concept of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further enrich the theoretical horizon of this paper.
     Taking "uphold and innovation" as the purpose,the sixth chapter puts forward "adhering to a few principles scientifically","handling several relations properly"and"using several combinations",to provide the beneficial thinking of advancing smoothly of MAO Zedong's "Two Service" Thought.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work,and an important way of people learn from cultural nourishment,so the Chinese publisher has a long way in the new period. China's publishing industry in the new period should inherit and develop the fundamental proposition of MAO Zedong's "Two Service" Thought, and clear the connotation and direction of cultural production, and provide abundant cultural power and the spirit of rich nutrients to the great dream of reviving the national culture.
引文
①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http://cpc.people.com.cn/n/2013/1115/c64094-23559163.htm1
    ② 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http://www.gov.cn/1dhd/2013-12/31/content_2558147.htm
    ① 参见薛保勤.出版:应对挑战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今传媒,2012(1):1
    ② 柯罗.文学领域也该有“大师之问”[N].北京日报,2011-2-11(03)
    ① 郭国祥.文化越是多元化越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J].学术论坛,2005(4):140
    ①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毛泽东选集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664
    ②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毛泽东选集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
    ① 汪洋.党内文化新论[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1
    ①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毛泽东选集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3
    ①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毛泽东选集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5、866
    ②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毛泽东选集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5
    ③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毛泽东选集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664
    ④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毛泽东选集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9
    ①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毛泽东选集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7
    ②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毛泽东选集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① 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列宁选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6
    ②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毛泽东选集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5
    ③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毛泽东选集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41
    ①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毛泽东选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9
    ①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毛泽东选集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76
    ②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毛泽东选集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71
    ③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毛泽东选集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72
    ①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毛泽东选集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0-861
    ① 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列宁选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3-664
    ②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99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1
    ①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毛泽东选集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0
    ② 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陕西省志·出版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677
    ③ 钱小柏,雷群明编著.韬奋与出版[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前言
    ④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465
    ⑤ 王东,陈有进,贾向云著.马列著作在中国出版简史[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96
    ① 胡乔木著.胡乔木回忆毛泽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670-671
    ② 王实味著.王实味文存[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133-134
    ③ 温济泽.斗争日记——中央研究院座谈会日记[N].解放日报,1942-6-28
    ① 社论:党与党报[N].解放日报,1942-9-22(1)
    ① 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编.毛泽东选集第五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7
    ②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213
    ③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四册[C].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2011:602
    ① 陈晋.毛泽东与先进文化论纲(中)[J].党的文献,2002(2):46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册[C].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2011:238
    ① 《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编辑.当代中国的出版事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65
    ② 傅颐,沈传宝,邢和明等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第二卷[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9:557
    ③ 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436
    ④ 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一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91
    ① 李屏南.科社理论研究[C].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378
    ①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0
    ②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
    ①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6
    ①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书简[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73
    ②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5
    ③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①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4-85
    ① 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出版业[J].2009(6):5-6
    ①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2
    ②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82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395
    ① 高炜等主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简明教程[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123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386
    ②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编.中国出版年鉴1989[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1:36
    ①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8-209
    ②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8
    ③ 《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出版事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86
    ①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5
    ② 中国出版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出版年鉴1998[C].北京:中国出版年鉴社,1998:1
    ① “两个凡是”最早是在1977年2月7日发表的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中提出的,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①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2
    ②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6
    ③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3
    ④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8-209
    ⑤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8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34
    ②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7
    ③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0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176
    ①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9-211
    ②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5
    ①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9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
    ①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7-18
    ①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
    ②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6
    ③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6
    ①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4
    ②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5
    ③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74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647-648
    ②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7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465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286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706
    ③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696
    ④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661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6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1-12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2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6
    ③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8
    ④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8
    ① 胡林辉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学习参考[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6
    ②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1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8
    ② 胡林辉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学习参考[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16-18
    ③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850-851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660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752-753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6
    ③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648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129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7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1
    ①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http://cpc.people.com.cn/n/2013/1115/c64094-23559163.htm1
    ② 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http://www.gov.cn/1dhd/2013-12/31/content_2558147.htm
    ① 中央党校科社部编著.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深入学习研究党的十八大报告[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81
    ② 中央党校科社部编著.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深入学习研究党的十八大报告[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81
    ③ 中央党校科社部编著.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深入学习研究党的十八大报告[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82
    ① 中央党校科社部编著.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深入学习研究党的十八大报告[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79
    ② 刘云山看望文化界知名人士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3-02/02/c_132145903.htm
    ① 王继华.文化强国战略的哲学意境[N].文汇报,2012-03-12
    ② 全国人大代表:用文化助推“中国梦”实现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03-04/4611862.shtm1
    ① [德]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于晓,陈维纲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16
    ② [德]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于晓,陈维纲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142
    ① [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2
    ② [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3
    ③ [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2
    ① [英]罗宾·乔治·科林伍德.艺术原理[M].王至元,陈华中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83
    ①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61
    ② 艾斐.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N].人民日报,2004-05-11(2)
    ① 参见郭文斌.“3天编1本”的教辅书为何有“市场”[J].青年记者,2012(10):54
    ① 参见侯雪莲.魏江雷:以明星产品带动联想品牌转型[N]中国经营报,2013-05-27
    ① 美国少女性爱吸毒日志成畅销书 描写露骨惹争议http://www.qingdaonews.com/content/2006-06/05/content_6998424.htm
    ① 杨东锴 朱严政著.著作权集体管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69
    ① 洪兵.国家利益论[M].洪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3
    ① [美]约瑟夫·奈.美国定能独霸世界吗?[M].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160
    ① [德]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34
    ① 谭旭东.我的“人文主义”出版观.出版广角[J].2006(4):25
    ① 傅西平.西方出版业道德规范扫描[J].出版参考,2007(4):33
    ② 季峰.中外出版法制建设比较研究[J].编辑之友,2010(2):103
    ① 《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编辑.当代中国的出版事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65
    ① 《焦点访谈》用好声音传正能量[EB/OL]. http://news.cntv.cn/2013/08/28/VIDE1377691441610144.shtm1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661
    ① “正能量”为何当选年度最热词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12-12/31/c_124169048.htm
    ① 中宣部等五部门通知要求加强少儿出版管理和市场整治http://www.jsdj.gov.cn/yaowen/201309/t1294184.shtml
    ①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7
    ① 任仲文.文化自觉十八讲[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94
    ① 珞珈.卷首语:出版与消费[J].出版科学,2011(11)
    ①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0
    ② 北京市国家税务局.税收法规选编2007[C].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8:303
    ① 参见侯雪莲.魏江雷:以明星产品带动联想品牌转型[N].中国经营报,2013-05-27
    ①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编.中国出版年鉴1989[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1:36
    ②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0
    ③ 三石.成功出版营销思维[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303
    ① 易图强.出版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新释[J].中国出版,2010(12):6
    ①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6
    ② 杨国宇.浅析出版文化的两个维度[J].出版发行研究,2010(1):29-30
    ① 邓香莲曾湘琼.《水煮三国》是怎样“烹调”出来的[J].编辑学刊,2006(3):59
    [1]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毛泽东选集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编.毛泽东选集第五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列宁选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书简[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1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5]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6]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17]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一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四册[C].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2011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册[C].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2011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16]湖南省出版事业管理局编.出版工作文件汇编1983[C].湖南省出版事业管理局,1984
    [17]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编.中国出版年鉴1989[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1
    [18]中国出版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出版年鉴1998[C].北京:中国出版年鉴社,1998
    [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20]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洋.党内文化新论[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2]李屏南,科社理论研究[C].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3]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陕西省志·出版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
    [4]钱小柏,.雷群明编著.韬奋与出版[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
    [5]王东,陈有进,贾向云著.马列著作在中国出版简史[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6]王东,陈有进,贾向云著.马列著作在中国出版简史[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7]王实味著.王实味文存[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8]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9]《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编辑.当代中国的出版事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
    [10]傅颐,沈传宝,邢和明等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第二卷[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9
    [11]白烨主编.2006年中国文坛纪事[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12]高炜等主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简明教程[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
    [13][德]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于晓,陈维纲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
    [14][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5][英]罗宾·乔治·科林伍德.艺术原理[M].王至元,陈华中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16]洪兵.国家利益论[M].洪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
    [17][美]约瑟夫·奈.美国定能独霸世界吗?[M].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
    [18][德]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19][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赵旭东,方文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20]任仲文.文化自觉十八讲[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21]三石.成功出版营销思维[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
    [22]吕世荣、肖永成、刘象彬.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M].开封市:河南大学出版社,1994
    [23]邴正.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24]黄力之、张春美主编.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与现代性[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25]朱荣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取向与创新[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26]戴知贤.毛泽东文化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27]陈桂芝.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文化观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
    [28]朱瑛,李运祥.毛泽东文化思想探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29]邓力群主编.毛泽东的文化思想[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30]谢荫明主编.延安时期毛泽东文化思想[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1]陈晋.毛泽东的文化性格[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
    [32]戴诗炜主编.邓小平文化思想研究[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0
    [33]丁晓强.邓小平与中国文化现代化[M].南昌市: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
    [34]孙玉杰.邓小平的文化观[M].郑州市: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
    [35]王永宽,龚绍东主编.邓小平理论的文化阐释[M].郑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36]章传家主编.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M].北京市:国防大学出版社,2007
    [37]赵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研究[M].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38]林国标.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史[M].长沙市: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39]叶启绩.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文化和谐发展研究[M].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10
    [40]郭文亮.当代国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导论[M].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10
    [41]胡振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M].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42]黄楠森等主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M].济南市: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43]潘震宙,陈昌本主编.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M].银川市: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
    [44]罗文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念论[M].北京市: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
    [45]肖贵清,赵学琳,闫晓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论[M].北京市: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46]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编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繁荣社会主义出版发行事业[M].北京市:中国书籍出版社,1991
    [47]袁亮主编.毛泽东邓小平出版实践出版思想探论[M].南京市: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48]袁亮.毛泽东邓小平与中国出版[M].北京市:中国书籍出版社,1995
    [49]胡林辉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学习参考[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1]薛保勤.出版:应对挑战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今传媒,2012(1)
    [2]郭国祥.文化越是多元化越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J].学术论坛,2005(4)
    [3]陈晋.毛泽东与先进文化论纲(中)[J].党的文献,2002(2)
    [4]沈映,于青整理.专家谈《情场赌徒》和《玫瑰梦》[J].中国出版,1988(7)
    [5]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出版业[J].2009(6)
    [6]谭旭东.我的“人文主义”出版观.出版广角[J].2006(4)
    [7]周林朱振梅.试析图书按需出版.中国出版[J].2007(10)
    [8]周正兵李红强.中国出版产业资本运营30年.中国出版[J].2008(8)
    [9]徐永军整理.胡乔木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党的文献[J].1997(1)
    [10]珞珈.卷首语:出版与消费[J].出版科学,2011(11)
    [11]易图强.出版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新释[J].中国出版,2010(12)
    [12]杨国宇.浅析出版文化的两个维度[J].出版发行研究,201 0(1)
    [13]赵士发.论域、视野与变革——文化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5(10)
    [14]李晓东.西方文化哲学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J].山东社会科学,2001(5)
    [15]林坚.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文化思想[J].人文杂志,2011(1)
    [16]黄力之.论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当代建构[J].山东社会科学,2002(4)
    [17]黄昕、周晓阳.论马克思主义文化冲突理论及其现代价值[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0(2)
    [18]方宾.“二为”是“双百”的灵魂[J].学习与研究,1989(5)
    [19]阳晓儒.毛泽东与文艺的“二为”方针[J].南方文坛,1994(2)
    [20]胡乔木.回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华魂,2006(5)
    [21]谭好哲.《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三重经典意义[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7)
    [22]董学文.论《讲话》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价值——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70周年[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2(7)
    [23]马建辉.《讲话》中的文艺大众化思想[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2(7)
    [24]马驰.准确把握《讲话》中的“经”与“权”[J].学习与探索,2012(6)
    [25]金苍.“延安命题”期待当代回答[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12(6)
    [26]高玉.毛泽东文艺思想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本质论比较[J].襄樊学院学报,2000(1)
    [27]阳晓儒.毛泽东的平民美学观[J].广西师院学报,1994(7)
    [28]李下.关于“二为”方向的历史考察及当前必须澄清的理论是非[J].甘肃社会科学,1992(4)
    [29]张必明.对文艺“二为”方向的再认识[J].晋阳学刊,1995(5)
    [30]肖剑南.“二为”口号提出的前前后后[J].福建党史月刊,2005(2)
    [31]杨凤城.从两个“二为”方针说开去——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指导思想的历史演进[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32]杨凤城.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战略思想的与时俱进[J].高校理论战线,2012(3)
    [33]杨凤城.改革开放以来六次党代会报告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演进与创新[J].中共党史研究,2008(5)
    [34]任映红.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化建设的历程和着力点[J].青海社会科学,2008(6)
    [35]赵峰.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8(9)
    [36]夏杏珍.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成功之路——“双百”方针、“二为”方向述论[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3)
    [37]刘庆珊.邓小平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38]李庆云.邓小平对毛泽东文化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2)
    [39]张景荣.邓小平文化观的几个问题[J].天津社会科学,1999(2)
    [40]王建辉.邓小平文化思想探论[J].江汉论坛,1998(4)
    [41]宋紫.论“二为”方向与“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关系[J].怀化学院学报,2006(4)
    [42]周星林.对“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思考[J].求索,2003(3)
    [43]何一成权宗田.论江泽民文化战略思想的科学内涵[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12)
    [44]李文峰王春华.江泽民文化思想研究述评[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9)
    [45]张远新.试论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坚持与发展[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2)
    [46]戴安林.论江泽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9(9)
    [47]傅菊辉、杨晓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述要[J].理论学刊,2012(1)
    [48]程新平.论胡锦涛同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观[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2(3)
    [49]李新芝.胡锦涛同志文化建设思想的创新[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2(5)
    [50]龚正荣.论胡锦涛以主流意识形态引领文化建设的新思想[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6)
    [51]孙斌.论胡锦涛的文化建设思想[J].求实,2012(4)
    [52]陈锡喜.当前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矛盾和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思路的探索[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5)
    [53]陈秉公.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3)
    [54]侯惠勤.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第二次战略性飞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7)
    [55]张蕾.解析马克思出版自由思想中的“类”观点[J].新闻知识,2007(7)
    [56]余章宝杨晓惠.马克思新闻出版自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57]袁廷科.马克思出版思想中的系统论因素[J].黔南民族师专学报,1999(8)
    [58]孙景峰.对读者负责:马克思恩格斯出版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
    [59]陈力丹.恩格斯列宁论“绝对的出版自由” [J].新闻前哨,2012(7)
    [60]陈力丹.论列宁的出版自由思想[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5)
    [61]童兵.列宁论社会主义出版自由原则[J].新闻与写作,1992(3)
    [62]李先光.学习毛泽东关于出版工作论述的几点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7)
    [63]胡浩宇.毛泽东邓小平编辑出版思想解读[J].求索,2004(3)
    [64]柯罗.文学领域也该有“大师之问”[N].北京日报,2011-2-11(03)
    [65]温济泽.斗争日记——中央研究院座谈会日记[N].解放日报
    [66]社论:党与党报[N].解放日报,1942-9-22(1)
    [67]丁关根:出版业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N].人民日报,1994(9.2)
    [68]李长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在中国文联第九届全国委员会、中国作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11.26)
    [69]艾斐.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N].人民日报,2004-05-11(2)
    [1]Fishman,Jay E.Standards of Value:Theory and Applications.John Wiley & Sons,2007,(5)
    [2]David Rothkopf, In Praise of Cultural Imperialism? Foreign Policy, No.107, Summer1997(3):98
    [3]Hagerman,The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of Modernity[M]. Massachusetts:Cambridge, The MIT Press,1985.
    [4]Miao zhu,Organizational Boundaries in transformation:China's Book Publishing Industry Under Economic Reform. Havard University,200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