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钱穆史学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钱穆(1895-1990)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史学家,著述丰富,史学代表作有《刘向歆父子年
    谱》、《先秦诸子系年》、《国史大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文化史导论》、
    《文化学大义》、《民族与文化》、《中国历史精神》、《学钥》、《中国历史研究法》、
    《朱子新学案》、《中国史学发微》和《晚学盲言》等。他的论著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史学思
    想,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本位的民族文化生命史学思想体系,在中国现代史学史和学术史上占
    有重要地位。
     钱穆一生正处于中国在西方强力文化的冲击下,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最为剧烈和深
    刻的时期,这种历史社会环境是造就钱穆民族文化生命史学思想体系的外在条件。近代以来中
    国文化的存亡兴哀这一时代问题直接激发和最终促成他走了以史学为本位的学术救国道路。
    二、三十年代,中西文化大论争及其全盘西化思潮盛行,尤其是1937年日本侵华所引发的民
    族危机的空前加剧,促使他对中国历史文化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思考研究,他明确提出了中国
    文化复兴主张,从历史事实和文化观的高度对近代以来的历史文化虚无主义进行了严厉批判,
    初步形成了民族文化生命史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和1949年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
    使他对西方文化和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开始从文化理论的角度来反思中西文化的特
    质及其优劣,最终建立和完善了民族文化生命史学思想体系。他晚年的著述皆以文化和历史为
    中心,其民族文化生命史学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总之,他的史学思想在继承传统的基础
    上,总是随着民族历史和社会时代的变化发展与时俱进。
     中西文化既对抗又融合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变革所面临的根本问题,寻求中国历史文化的新
    出路,实现中国历史文化的复兴,是近代以来学术思想界讨论的中心问题。但是,走什么样的
    民族文化复兴之路,不同学者是有不同认识的。钱穆以毕生精力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对中西历
    史文化进行大量比较,就是为了找出中国历史文化不仅能够复兴,而且还能救治西方文化及其
    带给世界文化弊病与危机的历史证据。他的史学思想体现和反映了鲜明的民族和时代精神。概
    括地说,他的民族文化生命史学思想主要包括民族文化生命史观和人文主义生命史学观。
     民族文化生命史观是这一思想的理论基础。它的基本内容是:历史是一民族文化生命体,
    道德化的心性是历史生命的本体,儒家的“仁”又是心性之本,建立在“仁”这一基础上的中
    国文化充分体现了人类历史本质。历史文化由物质经济、政治制度和精神思想三层面由下向上
    依次演变和构成,它们实际是道德心性的展演和外化;道德化的精神思想源于自然,建立在物
    质经济和社会政治的基础之上,是历史文化演进的最终目标;历史文化便是无人合一和心性合
    一的产物和体现;由于历史文化三层面在各民族历史文化中的主导作用不同,人类历史文化分
    为中西历史文化两大类型,即内倾文化(人文主义的文化)和外倾文化(科学主义的文化)。
    人是历史的中心,历史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创造是历史人物道德心性实践活动的产物;
    历史人物的存在是民族历史文化的人文道德精神存在和延续。历史的演进是常与变,持续与变
    化的统一;历史是融过去、现在和未来为一体的生命之流,历史演进虽然有兴衰盛败,但总是
    不断前进的;历史的演进是“理(历史规律)欲(人的主体意志和情感)合一”的结果。中国
    的历史文化是世界上最悠久和最伟大的,性道合一和天人合一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特质和精神;
    中国文化是内倾的道德精神文化和人文主义文化,代表了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方向;近代以来
    中国文化虽然遭受了以科学和物质为本质的西方强力文化的巨大冲击,但它的生命力依然存
    在。通过吸收西方近代文化,走“据旧开新”的道路,中国文化不仅能够走向复兴,而且还能
    为弊病百出和危机日显的西方文化提供拯治的良方,中国文化的新生就是世界文化的新生。
     人文主义的生命史学观则是民族文化生命史观在史学中的具体贯彻和运用。它的基本内容
    是:人文科学的认识方式与自然科学根本不同,重经验、情感和直觉,寓仁慈心和价值观;历
    史认识不能脱离客观存在的历史,但可以也必须随时代的变迁和要求与时更新;历史知识必须
    随着时代的演变不断改写;史家的情感和道德在史学认识和研究中起根本作用。治史贵在通与
    
    
    变。通与专相结台,又胃在把握各民族和国家历史的特殊性:历史研究是考据与义理的纶合;
    近代以来只重考据或只重义理的n士研究方祛本质上是相通的,都是为了否定中国传统历史文
    化:史学方洽体现和包涵着史学家的精神和思想 是历史与时代风气的映照。中国史书的列传
    体和编年体,最能揭示和反映历艾的人文主义精神及其演变发展,纪事本末体则容易带有史家
    主观意志,难以客观真实地记载和反映历史。史学是生命之学和人事之学;史学可以鉴古知今
    和突柱穷来,可以经国济世和修身正己、史学足人文科学的基本,史学与经学为中国传统学术
    的两大主干;经、子和集那源于史学。与世界其它?
Qian Mu (1895-1990) is a famous historian in modem Chinese history. He produced a great deal of works in the field of historian researches. His works exhibit rich and profound thought in history study, and form a historical thought system of the national cultural life based on Confucianism, thus as a whole occupying a significant place in the research field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ical study and academic study.
    Qian Mu was bom at a time when China was acutely and profoundly changing into a modern society from traditional one under the strong impact of western culture. This historical background was the external prerequisite for the formation of Qian Mu's historical thought system of the national cultural life, since the epochal problem concerned with the prosperity or deterior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directly stimulates and finally brings about his stepping on the road of saving the nation through academic studies focused on historical study. During the 1920's and 1930's, there appeared the great dispute on the cultures of China and the west, and prevailing crusade of whole westernization, and especially the national crisis aggravated with the aggression by
    Japan of China; and all these elements impelled Qian Mu to render comprehensive and profound contemplation and researches on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He implicitly proposed his idea of reviving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severely criticized the historical nihilism of that time from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 and engendered his primary outlook on national cultural development. With the outbreak of the World War 11 And the great change of China in 1949, Qian Mu obtained mor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Western culture and Chinese history, and began reflecting on the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ual cultures, and at last, established and consummated his historical thought system of the national cultural life. In his old age, Qian Mu
    consistently preached his historical thought In his academic life, he always tried to make his idea on the study of histor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historical chang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while inheriting the traditional achievements in this field.
    It was the most fundamental problem that Chinese culture not only impacted but also inosculated with Western culture when China was changing into a modern society from traditional one. Thinkers and scholars all discussed how to reviv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Qian Mu studied the histories and cultures of China and the west all his life,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historical evidences that Chinese culture would revive but also cure the drawbacks and crisis of the world culture caused by Western culture, His historical thought reflects vividly nationality and spint of that time.
    Qian Mu's historical thought is made up of the view on the life of national cultural history and the view on the life of humanistic historiography. The view of life national cultural history provides the academic foundation for his historical thought. The main contents of it include: History is national cultural life, hsin hsing is the noumenon of the life of history, Jen of Confucianism is the noumenon of hsin hsing too. History and culture are made up of three lays: material and economy, politics and custom, spirit and idea which evolve from low to high. Spirit and idea deriving from nature are the ultimate objectiv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evolving. Human being is the center of history, the greats in history are the makers of history. The making of history
    
    
    
    is actually the practising of the greats in history. History is the life stream that blends the past,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The evolvement of history is the combination of permanence and movability, and the result of Li yu ho yi.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are the most oldest and the greatest. Tien jen ho yi i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 Chinese culture is moral and humanistic, it points out the goal of the evolvement of mankind's culture.
    The view of the life of humanistic
引文
一、钱穆论著
    一)著作
    1) 《国学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5月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7月新1版。
    2) 《先秦诸子系年》,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12月初版。
    3)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5月初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8月新1版。
    4) 《国史大纲》,重庆商务印书馆,1940年6月初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修订第3版。
    5) 《文化与教育》,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1943年7月初版。
    6) 《黄帝》(与姚汉源合著),重庆胜利出版社,1944年6月初版。
    7) 《政学私言》,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年7月初版。
    8) 《中国文化史导论》,台北正中书局,1951年3月初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6月修订版。
    9) 《文化学大义》,台北正中书局,1952年1月初版。
    10) 《中国思想史》,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2年11月初版;香港新亚书院,1962年3月再版。
    11)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香港自印本,1952年11月初版;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87年5月再版。
    12) 《人生十论》,香港人生出版社,1955年6月初版,1963年3月第5版。
    13) 《国史新论》,香港自印本,1953年5月初版;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81年2月初版。
    14) 《宋明理学概述》,台北中华出处事业委员会,1953年6月初版;台湾学生书局,1977年4月重版修订。
    15) 《中国思想通俗讲话》,香港自印本,1955年3月初版;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90年1月增订初版。
    16) 《学钥》,香港南天印业公司,1958年8月初版。
    17) 《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九龙新亚研究所,1958年8月初版。
    18) 《湖上闲思录》,香港人生出版社,1960年5月初版;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84年1月再版。
    19) 《民族与文化》,台北联合出版中心,1960年6月初版;香港新亚书院,1962年6月再版。
    20) 《中国历史研究法》,香港孟氏教育基金会,1961年12月初版。
    21) 《史记地名考》,香港太平书局,1962年10月初版;台北三民书局,1984年2月再版。
    22) 《中国历史精神》,香港增附三版,1964年。
    23) 《中华文化十二讲》,台北三民书局经销,1968年10月初版;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85年11月再版。
    
    
    24) 《中国文化丛谈》(1),台北三民书局,1969年11月初版,1984年9月第6版。
    25) 《中国文化丛谈》(2),台北三民书局,1969年11月初版。
    26) 《中国文化精神》,台北三民书局,1971年7月初版,1973年1月再版。
    27) 《朱子学提纲》,台北三民书局经销,1971年11月初版;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86年1月再版。
    28) 《朱子新学案》(上),台北三民书局经销,1971年11月初版;成都巴蜀书社,1986年8月第1版。
    29) 《中国史学名著》(1),台北三民书局,1973年2月初版,1980年1月第3版。
    30) 《中国史学名著》(2),台北三民书局,1973年2月初版,1986年3月第5版。
    31) 《孔子传》,台北综合月刊社,1975年8月初版;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87年7月再版。
    32) 《中国学术通义》,台湾学生书局,1975年9月初版,1976年3月再版。
    33)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一),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76年6月初版。
    34) 《世界局势与中国文化》,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77年5月初版,1985年5月第3版。
    35)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三),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77年7月初版。
    36)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七),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79年7月初版。
    37) 《历史与文化论丛》,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79年8月初版,1985年9月再版。
    38) 《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9年初版。
    39)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八),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80年3月初版。
    40) 《双溪独语》,台湾学生书局,1981年1月初版。
    41) 《古史地理论丛》,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82年7月初版。
    42) 《八十忆双亲 师友杂忆合刊》,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83年1月初版:《八十忆双亲 师友杂忆》,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1版。
    43) 《现代中国学术论衡》,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84年12月初版。
    44) 《晚学盲言》,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87年8月初版。
    45) 《中国史学发微》,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89年3月初版。
    46) 《新亚遗铎》,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89年9月初版。
    47) 《钱宾四先生全集》(总目)第54册,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编,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5年5月初版。
    1) 公沙(钱穆笔名)《评夏曾佑<中国古代史>》,《大公报》图书副刊第20期,1934,3,31。又载《图书季刊》第1卷第2期,1934,6。
    2) 公沙(钱穆笔名)《关于夏曾佑中国古代史的讨论——敬答海云先生》,《大公报》图书副刊第29期,1934,4,21。
    3) 《未学斋读史随笔》,天津《益世报》读书周刊,1936,9,24。
    4) 《论中国近代新史学之创造》,《中央日报》文史副刊,1937,1,17。
    5) 《历史与教育》,《历史与教育》季刊第2期,1937,5。
    6) 《致学生李埏、王玉哲(1940,1,20)》。收入《钱穆纪念文集》。
    7) 《致学生李埏(1941,4,16)》。收入《钱穆纪念文集》。
    8) 《从历史看中国社会》,《社会与教育》第5卷第3、4合期,1946,12。
    
    
    9) 《中国历史上社会的时代划分》,台湾《人生》第371卷,1958。
    10) 《中国历史演进与文化传统》,台湾《中国一周》第504期,1959,2。
    11) 《钱宾四先生论学书简》(按:此为钱穆写给学生余英时的三封论治学方法的书信,分别写于1960年和1966年。)转见余英时《钱穆与中国文化》。
    12) 《中国六十年之史学序》,《华学月刊》第14期,1973,2。
    13) 《中西知识问题》,台湾《文艺复兴》第118期,1980,12。
    14) 《维新与守旧——民国七十年来学术思想之简述》,《幼狮学志》第16卷第2期,1980,12。
    15)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史学汇刊》第11期,1981,12。
    16) 《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台北《联合报》1990,9,26。转见《钱穆纪念文集》。
    1) 严耕望《钱宾四先生与我》,台北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2) 李木妙《国史大师钱穆教授生平及其著述》,香港新亚研究所1994年版。
    3) 罗义俊《钱穆学案》,方克立、李锦全主编《现代新儒家学案》(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4) 邓尔麟《钱穆与七房桥世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5) 郭齐勇、汪学群《钱穆评传》,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6) 汪学群《钱穆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
    1) 《钱穆先生八十岁纪念论文集》,香港新亚研究所1975年版。
    2) 朱传誉主编《钱穆传记资料》(一),台湾天一出版社1979年版;《钱穆传记资料》(二),1981年版;《钱穆传记资料》(三),1985年版。
    3) 马先醒主编《民间史学》“钱宾四先生逝世百日纪念”,1990年冬,台北民间史学杂志社。
    4) 江苏省无锡县政协编《钱穆纪念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5) 余英时《钱穆与中国文化》,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版。(此书为作者对《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中国现代学术》一书的增订本。《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中国现代学术》由台北三民书局1991年出版。)
    6) 李振声编《钱穆印象》,学林出版社,上海,1997年版。
    1, 1949年以前
    1) 海云《读<评夏曾佑中国古代史>》,《大公报》图书副刊第23期,1934,4,21。
    2) 青松《评<刘向歆父子年谱>》,《大公报》文学副刊第137期,1930,8,25。又载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五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9月第1版。
    3) 顾颉刚《跋钱穆<评顾颉刚五德始终说下的政治和历史>》,《大公报》文学副刊第171期,1931,4,20。又载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五册。
    4) 翟宗沛《评钱穆先生<国史大纲>》,《文史杂志》第2卷第4期。
    5) 缪风林《钱著“国史大纲”校记》,《图书集刊》第4期,1943,3。
    
    
    6) 沈友谷(胡绳笔名)《评钱穆著“文化与教育”》,《群众周刊》第9卷第3期,1944,2。
    7) 胡绳《论研究历史和现实问题的关系——从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引论”中评历史研究中的复古倾向》,《理性与自由》,1944,10。
    2,1949年以后
    1) 余英时《<十批判书>与<先秦诸子系年>互校记》,香港《人生》半月刊第8卷第6、7、8期,1954,8—9。又载余英时《钱穆与中国文化》。(余英时1991年8月和1992年8月又先后写了《<十批判书>与<先秦诸子系年>互校记》“跋语一”和“跋语二”,均见余英时《钱穆与中国文化》。)
    2) 唐端正《伟大的爱国者》,香港《人生》第8卷第6期,1954,8。
    3) 侯传勋《与钱穆先生论史——汉唐时代无“相权对抗君权之事实》,台湾《建设杂志》第8卷第5期,1959,11。
    4) 白寿彝《钱穆和考据学》,《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61年第2期。
    5) 天津师大历史系中国古代、中世纪史教研组《批判钱穆的<国史大纲>》,《历史研究》1959年第2期。
    6) 李绍盛《史学家钱穆博士的治学精神》,台北《中国一周》第908期,1967,9。
    7) 杨君实《读史学导言第一、二讲》,《中央日报》创刊1970,4、9—10;转见《钱穆先生传记资料》(三)。
    8) 炎本《评:史学导言》,《中央日报》副刊1970,4,10。又载《钱穆传记资料》(三)
    9) 唐端正《我所怀念的钱宾四先生》,《中国学人》1970,9。又载《钱穆纪念文集》。
    10) 吴相湘《钱穆阐扬传统文化》,《民国百人传》第4册,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 1971年:又载《钱穆传记资料》(一)。
    11) 黄肇珩《钱穆与朱子新学案》,《人籁》1972。又载《钱穆先生传记资料》(一)。
    12) 汤承业《读<国史大纲>与<国史新论>感言——道统与法统献论》,载《钱穆先生八十岁纪念文集》(香港)1974年。
    13) 徐复观《良知的迷惘——钱穆先生的史学》,《八十年代》第1卷第2期,1979,7。又载《钱穆传记资料》(一)。
    14) 王震邦《访国学大师钱穆——谈中国文化的本源》,台湾《新生报》1984,11,12。又载《钱穆先生传记资料》(三)。
    15) 杜维明《儒学传统的改建——钱穆<朱子新学案>评介》,《孔子研究》1987年第1期。又载李振声编《钱穆印象》。
    19) 罗义俊《论钱穆先生的史学对象论》,《史林》1987第1期。
    20) 黄克武《钱穆的学术思想和政治见解》,《国立台湾师大历史学报》第15期抽印本,1987年6月版。
    21) 林佩芬《鉴往知来的博学鸿儒——贡献于史学的钱穆先生》,《文艺月刊》卷212,1987。
    22) 黄婉约《钱穆及其文化学研究》,《武汉大学学报》1989年第5期。
    23) 余英时《〈周礼〉考证和〈周礼〉的现代启示——金春峰<周官之成书及其反映的文化与朝代新考>序》(1990,6,16),台北《新史学》第1卷第3期,1990,9。又载北京《中国文化》1990年第3期。后收入余英时《钱穆与中国文化》。
    24) 余英时《犹记风吹水上鳞——敬悼钱宾四师》(按:此文写于余英时得知钱穆去世后。)收入余英时《钱穆与中国文化》。
    25) 许倬云《一位历史学家成为历史了》,台北《联合报》1990,8,31。
    
    
    26) 杜正胜《四部之学的绝响 传统精神的句点》,台北《联合报》1990,8,31。
    27) 余英时《一生为故国招魂》(1990,9,2)。收入余英时《钱穆与中国文化》。
    28) 戴景贤《从学宾四师二十年之回忆》,《联合报》副刊,1990,9,25。又载《钱穆纪念文集》。
    29) 申儒《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之意义略说》,香港《法言》1990年10月号。
    30) 霍韬晦《时代的迷惘——略谈钱穆先生的史学兼悼钱先生》,《法言》“钱穆悼念专辑”1990年10月号。
    31) 关国煊《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传》,《传记文学》第57卷第4期,1990,10。
    32) 严耕望《钱穆宾四先生行谊述略》(一),《新亚生活》第18卷第2期,1990,10,15;《新亚生活》(二)第18卷第3期,1990,11,15。(严耕望《钱穆传》的内容与此基本一致。见《国史馆馆刊》复刊第17期,1994,12。)
    33) 金耀基《怀忆宾四先生》,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新亚生活》第18卷第2期,1990,10,15。又载《钱穆纪念文集》。
    34) 龚鹏程《存在感与历史意识——论钱宾四先生的史学》,载马先醒主编《民间史学》。
    38) 陈茂进《文化建设德国统一与钱宾四先生的逝世》,载马先醒主编《民间史学》。
    39) 陈祖武《钱穆与中国史学》,《中国史研究动态》1990年第11期。
    40) 余英时《钱穆与新儒家》(1991,7,2),余英时《钱穆与中国文化》。
    41) 余英时《<犹记风吹水上鳞>序》(1991,9,26),余英时《钱穆与中国文化》。
    42) 罗义俊《钱宾四先生传略》,《钱穆纪念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4月版。
    43) 杨向奎《回忆钱宾四先生》,《钱穆纪念文集》。
    44) 李埏《昔年从游之乐 今日终天之痛——敬悼先师钱宾四先生》,《钱穆纪念文集》。
    45) 诵甘《纪念钱宾四先生》,《钱穆纪念文集》。
    46) 吴沛澜《忆宾四师》,《钱穆纪念文集》。
    47) 诸宗海《国魂常在 师道永存——为纪念宾四先生逝世一周年写》,《钱穆纪念文集》。
    48) 罗义俊《论〈国史大纲〉与当代新儒学》,《史林》1992第4期。又载台中《中国文化月刊》1993年第9期。
    49) 陈勇《略论钱穆的历史思想和史学思想》,《史学理论研究》1994年第2期。
    50) 廖名春《钱穆与疑古学派关系述评》,载陈明、朱汉国主编《原道》第5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第1版。
    51) 罗义俊《活泼泼的大生命活泼泼的心——钱穆历史观要义疏解》,《史林》1994第4期。
    52) 金耀基 许倬云《钱穆先生与中国文化》,《新亚生活月刊》第22卷第9期,1995,5,10。
    53) 罗义俊《经国济世 培养史心——钱宾四先生新儒学史观论略》,《史林》1995第4期。
    54) 罗义俊《“负担起中国文化的责任”——钱穆先生百龄纪念学术研究会述要》,《学术月刊》1995年第10期。
    55) 何兹全《钱穆先生的文学思想——读<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札记》,《国际儒学研究》第一辑,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
    56) 陈祖武《钱宾四先生对清代学术史研究的贡献——读<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札记》,载《清史论丛》,1995年卷,辽宁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57) 汪学群《钱穆学术思想史方法论发微》,《孔子研究》1996第1期。
    
    
    58) 王晓毅《钱穆先生文化生命史观的意义——兼论史学的困境与出路》,《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1期。
    59) 狄笙《史家与史学:20世纪三位学人治史门径蠡测(钱穆、陈寅恪、傅斯年)》,《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60) 李景林《史家的关怀:<钱穆评传>》,《读书》1996年第6期。
    61) 罗义俊《钱穆及其史学纲要》,《历史教学问题》1997年第1期。
    62) 郭齐勇、汪学群《钱穆学术思想探讨》,《学术月刊》1997年第2期。
    63) 罗义俊《论士与中国传统文化:钱穆的中国知识分子观》,《史林》1997年第4期。
    64) 陈勇《固守传统与融会中西:读钱穆先生<中国文化史导论>》,《上海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65) 蒋义武《钱宾四先生之历史思想》,《张晓峰先生八秩荣庆论文集》(《简牍学报》第8期)。又载《钱穆传记资料》(三)。
    66) 王恢《钱宾四先生的历史地理学》,《华岗学报》N.8。又载《钱穆先生传记资料》(一)。
    67) 林语堂《谈钱穆先生之经学》,《华岗学报》N.8。又载《钱穆先生传记资料》(一)。
    1) 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一册。收入《民国丛书》第四编,上海书店影印,1992年12月第1版。
    2) 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8月第1版。
    3) 罗根泽编著《古史辨》第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8月第1版。
    4) 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五册,1982年9月第1版,上海古籍出版社。
    5) 吕思勉、童书业编著《古史辨》第七册(下),1982年11月第1版。
    6) 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胜利出版公司,1947年版。收入《民国丛书》第一编,《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上海书店影印,1989年10月第1版。
    7) 《胡适文存》二集,卷一,黄山书社,1996年12月第1版。
    8) 《胡绳文集》(1935—1948),重庆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
    9) 白寿彝主编《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银川,1983年7月第1版。
    10) 吴泽主编《史学概论》,安徽教育出版社,合肥,1985年6月第1版。
    11) R.G.克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何兆武、张文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86年4月第1版,第46页。
    12) 胡逢祥 张文建《中国近代史学思潮与流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1991年9月第1版。
    13) 杨豫《西方史学史》,江西人民出版社,南昌,1993年11月第1版。
    14) 马金科 洪京陵编著《中国近代史学发展叙论(1840—194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1994年5月第1版。
    15) 张书学《中国现代史学思潮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长沙,1998年2月第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