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走向文化批判的英国马克思主义批评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从19世纪80年代至今,以莫里斯、考德威尔、威廉斯和伊格尔顿为代表的英国马克思主义批评家走了一条漫长的文化批判之路。他们的批评理论以对所处的资本主义现实状态的批判为基础,通过赋予文化以独特的地位,贯通起社会和文学之间的密切联系,使文化批判成为社会批判和文学批判的思想张力场,从而使英国的马克思主义批评成为既不同于“正统”马克思主义批评,也有别于欧陆马克思主义批评的一种独特的理论建构。英国马克思主义批评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转向的潮流中,在本国“文化与社会”和“文化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影响下,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文化批判色彩更显浓厚。作为英文里最复杂的关键词之一,“文化”一直被英国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作为一个观念和不断演变的历史构形加以剖析着,从文化视角分析和诠释文学成为英国马克思主义批评的主要特点之一,这也使其与反映论等传统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分歧。本文着重论述了考德威尔的辩证的文学理论、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理论和伊格尔顿的文化政治美学,通过梳理他们的文学文化理念,勾勒英国马克思主义批评发展的历史轨迹,总结其独特的学术成果与理论贡献,彰显英国马克思主义批评的独创性。
From 1880s to now, the British Marxist Critics, represented by William Morris, Christopher Caudwell, Raymond Williams and Terry Eagleton, experienced a long and endless culture critique journey. Basing on the criticism on the current reality of capitalism and combining the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society and literature through endowing the culture with a unique position, their theories used culture criticism as a platform for social ciriticism and literary criticism which made British Marxist Criticism different from not only the“Orthodox”Marxist Criticism but also the European Marxist Criticism .
     Under the impact of domestic traditions of“Culture and Society”and“Culture Marxism”, British Marxist Criticism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the critical soul of Marxism and introduced more culture critique in the turnning of Western Marxism. As one of the most complicated keywords in English,“culture”was defined by British Marxists as a continuious changing conception and historical formation. Therefore, literary criticism from cultural perspective beca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of British Marxist Criticism. Firstly, the culture criticism transcended and deepened the traditional literary criticism so that there was not any permanent essence in literature but constructed in the social culture context. In another word, literture is a functional conception but not an actual existence. Secondly, the culture criticism broke the literary framework of Formalism and Elitism, trying to find more literary meanings in the society which emphasized on cultural and political connotations. Christopher Caudwell, Raymond Williams and Terry Eagleton, the typical British Marxists, all of them insisted on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iterature and social history and political critical function of literature in reality and did research in the cultural production background. This perspective created a great divergence between British Marxist Criticism and the traditional Marxist Criticism like Reflection. The British Marxist Critics, represented by Christopher Caudwell, Raymond Williams and Terry Eagleton, reconsidered the the proposition of base and superstructure and broke the traditional research framework of economic determinism, reductionism and mechanistic perspective so that broadened the theory forms of Marxist Criticism .
     This thesis picked up three outstanding critics of British criticism, Christopher Caudwell, Raymond Williams and Terry Eagleton as the research targets, pointed out the historical track of the development of British Marxist Criticism through clearing their literary and cultural theories. Centering on their culture citique qualities, this thesis also showed the originality of British Marxist Criticism through describing their literary consideration in the changing history.
     Christopher Caudwell confirmed that social being determined consciousness and social life was limited by economic base. At the same time, basing on the dialectical unificational epistemology in both 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 he advocated that art must be examined by dialectical and active views which defined the beauty and art as the dialectical unificational and pratical activities in both 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 Christopher Caudwell’s literary criticism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the epistemology of the dialectical unification in both 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 It made him not only breakaway from the bourgeois literary criticism which unilaterally emphasized on subjectivity or objectivity, but also spaced out from the model of Stalinism. Evern more ,his theory made him become the British backer of Western Marxist Critics like Lukacs and Gramsci.
     Raymond Williams’cultural materialism was withi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which was a critical theory of the specificities of material cultural and literary production. He argued against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se and superstructure in abstract consideration. In his opinion, base determining superstructure did not mean that the former controled the latter but set limits on the latter. Literature and art was not only the component part of superstructure but also the part of base. He declared that Reflection and Mediation and so on which based on the abstrct elements were not thorough materialism because of their covering the materiality and sociability of literature and could not explained the creative and pratical problems which existing everywhere in human activities. In his eyes, literture was the process of material production. It was one of the processes of creating themselves and surrounding reality of human beings. He researched literature under the culture horizon, emphasising on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ture, politics, economics and society, devoting himself to find the culture meaning and political connotation of literature.
     After distinguishing cultural materialism and Althusser’s Ideological theory, Terry Eagleton applied himself to the resea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ideology in order to pushing Marxist Literary Production into a new and higher period. In his mind, literture was not only in the part of base and superstructure, but also the process of material production and ideological production. Therefore, the urgentest duty of Marxist critics is illustrating the realtionship between the art as pruduction and the art as ideology now. Terry Eagleton showed that Marxist Criticism played an impro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human society, it was a part of liberation of breaking away from oppression. So to some degree, all the literary criticism were related to politics. Facing the difficulty and crisis of Marxism, Terry Eagleton believed that the essential task of modern Marxist critics including himself was breaking the hard enclosure for Vulgar Marxism and Empiricism in order to construct mature Marxist Criticism.
     In conclution, as result of the unique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British Marxism Criticism developed and created its own theoretical feature and creative views as well as the theory frameworks. It played very profound and broad roles on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tic explaination on literture and estheticism as well as discussing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literture and estheticism. Basing on dealing with the theories of Christopher Caudwell, Raymond Williams and Terry Eagleton, this thesis outlined the develping track of British Marxism Criticism in the whole Western Marxism and concluded its unique acdemtic results and theory contributions.
引文
①戴维·莱恩:《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艾晓明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63页。
    ②E.P.汤普森:《英国的独特性》,转引自戴维·莱恩:《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艾晓明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62页。
    ③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李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25页。
     ①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李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26页。
    ②佩里·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高銛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30页。
    ①雷纳·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丁泓于徵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328页。
    ①李永新.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J].河北学刊, 2006(6).
    ②戴维·莱恩在《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中,简要论述了英国马克思主义批评从莫里斯到威廉斯的发展历程。M.C.卡冈在其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史》中,更为粗略地介绍了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英国主要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及其著作。
    ③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三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第219-268页。
    
    
    ①殷曼楟.先行者考德威尔——对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的理论追踪[J].福建论坛, 2007,(4 ).
    ②向爱明.两个世界之间——考德威尔艺术观初探[J].上海大学学报, 2000,(10).
    ③戴维·莱恩:《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艾晓明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80-181页。
    
    ①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页。
    ②毛崇杰:《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史》(第3卷),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第207页。
    
    
    ①佩里·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高銛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96-97页。
    ②冯宪光:《“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1997年,第1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54页
    ②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页
    ③佩里·安德森:《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余文烈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9年,第2-3页。
    
     ①利维斯:《大众的文明与少数人的文化》,转引自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25-326页。
    ②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78页。
    ①Terry Eagleton, The Function of Criticism: From the Spectator to Post--Structuralism, London﹒New York:Verso,1984, p.74.
    ②丹尼斯·德沃金:《文化马克思主义在战后英国:历史学、新左派和文化研究的起源》,李凤丹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页。
    ①斯图亚特·霍尔:《文化研究及其理论遗产》,转引自丹尼斯·德沃金:《文化马克思主义在战后英国:历史学、新左派和文化研究的起源》,李凤丹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页。
    ②丹尼斯·德沃金:《文化马克思主义在战后英国:历史学、新左派和文化研究的起源》,李凤丹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0页。
    ③丹尼斯·德沃金:《文化马克思主义在战后英国:历史学、新左派和文化研究的起源》,李凤丹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0页。
     ①理查德·霍加特:《当代文化研究:文学与社会研究的一种途径》,载周宪等编:《当代西方艺术文化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34-36页。
    ②罗刚、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4页。
    ①特里·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马海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82页。
    ①Terry Eagleton, Criticism and Ideology: A Study in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London: Verso, 1976, p.166.
    ②特里·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马海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29页。
    ③Stephen Regan ed. , The Eagleton Reader, Oxford: Blackwell, 1998, p.154.
    ①Raymond Williams, The Long Revolution , London: Chattto & Windus, 1961, p.41-42.
    ②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210.
    ③特里·伊格尔顿:《纵论雷蒙德·威廉斯》,载刘纲纪主编:《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2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06页。
    ①弗朗西斯·马尔赫恩编:《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刘象愚陈永国马海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页。
    ②弗朗西斯·马尔赫恩编:《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刘象愚陈永国马海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0页。
    ③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81页。
    ①特里·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马海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13页。
    ②M.C.卡冈主编:《马克思主义美学史》,汤侠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254页。
    ③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李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26页。
     ①梅·所罗门编:《马克思主义与艺术》,王以铸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第63页。
    ①威廉·莫里斯:《我是怎样成为社会主义者的》,转引自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00页。
    ②梅·所罗门编:《马克思主义与艺术》,王以铸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第70页。
    ③梅·所罗门编:《马克思主义与艺术》,王以铸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第69页。
    
    ①梅·所罗门编:《马克思主义与艺术》,王以铸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第66页。
    ②梅·所罗门编:《马克思主义与艺术》,王以铸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第63页。
    ③梅·所罗门编:《马克思主义与艺术》,王以铸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第67页。
    ④梅·所罗门编:《马克思主义与艺术》,王以铸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第313-314页。
    ⑤雷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5卷),杨自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前言,第1页。
    ①梅·所罗门编:《马克思主义与艺术》,王以铸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第66页。
    ②梅·所罗门编:《马克思主义与艺术》,王以铸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第63页。
    ③梅·所罗门编:《马克思主义与艺术》,王以铸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第67页。
    ④梅·所罗门编:《马克思主义与艺术》,王以铸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第313-314页。
    ⑤雷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5卷),杨自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前言,第1页。
    
    
    ①梅·所罗门编:《马克思主义与艺术》,王以铸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第314-315页。
    ②梅·所罗门编:《马克思主义与艺术》,王以铸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第315页。
    ①弗朗西斯·马尔赫恩:《考德威尔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观》,转引自戴维·莱恩:《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艾晓明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69页。
    ②丹尼斯·德沃金:《文化马克思主义在战后英国:历史学、新左派和文化研究的起源》,李凤丹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9页。
     ①王杰.漫长的革命: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问题与理论立场[J],湖北大学学报, 2008(1).
     ①罗刚、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前言,第2页。
    ②另一种说法是这两个刊物在1960年合并。
    ①弗朗西斯·马尔赫恩编:《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刘象愚陈永国马海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7页。
    ②佩里·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高銛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前言,第4页。
    ①弗朗西斯·马尔赫恩编:《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刘象愚陈永国马海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6页。
    ②弗朗西斯·马尔赫恩编:《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刘象愚陈永国马海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7页。
    ①弗朗西斯·马尔赫恩编:《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刘象愚陈永国马海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2页。
    ①弗朗西斯·马尔赫恩编:《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刘象愚陈永国马海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0页。
    ②弗朗西斯·马尔赫恩编:《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刘象愚陈永国马海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0页。
    ③特里·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马海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13页。
    
    
    ①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440页。
    ②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52页。
    
    
    ①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53页。
    ②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53页。
     ①E.P Thompson, Christopher Caudwell,Critical Inquiry , Vo1.21, No.2, 1995, p.313.
    ①这次研讨会的相关论文已由大卫·马戈利斯等人编辑成书:《考德威尔:马克思主义和文化》(Christopher Caudwell:Marxism and Culture),并于1989年出版。
    ②雷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5卷),杨自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第225-226页。
     ①转引自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53页。
    ①Christopher Caudwell, Studies and Further Studies in a Dying Culture, New York and London: Monthly Review Press, 1971, pp.11-14.
    ②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58页。
    ③梅·所罗门编:《马克思主义与艺术》,王以铸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第321页。
    
    
    ①戴维·洛奇编:《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上),葛林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338页。
    ②Terry Eagleton, Criticism and Ideology: A Study in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London: Verso, 1976, p.21.
     ①弗朗西斯·马尔赫恩编:《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刘象愚陈永国马海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0页。
    ②王杰.漫长的革命: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问题与理论立场[J].湖北大学学报,2008(1).
    ①张亮.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的兴起[J],国外理论动态, 2006(7).
    ②雷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5卷),杨自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第224页。
    ③戴维·洛奇编:《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上),葛林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338页。
    ④转引自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53页。
    ⑤E.P Thompson, Christopher Caudwell, Critical Inquiry , Vo1.21,No.2, 1995, p.351.
    ⑥宽泛地说,主客体辩证统一(认识)论即指辩证唯物主义或唯物辩证法。
     ①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415页。
    
    ①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414-415页。
    ②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159-160页。
    ①弗朗西斯·马尔赫恩编:《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刘象愚陈永国马海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0页。
    ②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3页。
    ②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1页。
    ③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6页。
    ④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310页。
    
    
    ①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310页。
    ②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311页。
    
    
    ①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三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第225页。
    ②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译序,第6页。
    ③E.P Thompson, Christopher Caudwell, Critical Inquiry , Vo1.21, No.2, 1995, p.317.
    
    ①门罗·C.比厄利斯:《西方美学简史》,高建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31页。
    ②门罗·C.比厄利斯:《西方美学简史》,高建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32页。
    ③门罗·C.比厄利斯:《西方美学简史》,高建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32页。
    ①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396页
    ②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50-51页。
    ①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267页。
    ②Christopher Caudwell, Further Studies in a Dying Culture, London: The Bodley Head, 1949, p.227.
    ③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308页。
    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7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47页。
     ①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87页。
    
    
    ①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414页。
    ②Christopher Caudwell, Further Studies in a Dying Culture, London: The Bodley Head, 1949, p.106.
    ③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三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第224页。
     ①尼古拉·布哈林:《什么是艺术》,载梅·所罗门编:《马克思主义与艺术》,王以铸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第202页。
    ②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420页。
    
    
    ①Christopher Caudwell, Further Studies in a Dying Culture, London: The Bodley Head, 1949, p.110.
    ②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416页。
    ③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268-269页。
    ①雷纳·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9-30页。
    ②卢那察尔斯基:《艺术及其最新形式》,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537页。
    ①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219页。
    ②Christopher Caudwell, Studies and Further Studies in a Dying Culture, New York and London: Monthly Review Press, 1971, p.53-54.
    ③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396页。
    
    ①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399页。
    ②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49页。
    
    ①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西方马克思主义卷》(上),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年,第322页。
    ②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194-195页。
    ③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424页。
    
    ①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316页。
    ②B.鲁克扬诺夫.英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美学思想[J].刘亚丁译,外国文艺研究, 1988年(2).
    
    
    ①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6页。
    ②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8页。
    ③张亮.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的兴起[J].国外理论动态,2006(7).
     ①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414页。
    ②Christopher Pawling, Christopher Caudwell:Towards a Dialectical Theory of Literature,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1989, p.162.
     ①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38页。
    
    
    ①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50页。
    ②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58页。
    ③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50-51页。
    ④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51页。
    
    ①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55页。
    ②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71页。
    ③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73页。
    
    
    ①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77页。
    ②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90页。
    ③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92页。
     ①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111页。
     ①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65页。
    
    
    
    ①乔治·汤普森:《马克思主义与诗歌》,袁水拍译,北京:三联书店发行,1950年,第113-114页。
    ②乔治·汤普森:《马克思主义与诗歌》,袁水拍译,北京:三联书店发行,1950年,第132页。
    ③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414页。
    ①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401-402页。
    ②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15页。
    ③伊恩·P·瓦特:《小说的兴起:笛福、理查逊、菲尔丁研究》,高原董红钧译,北京:三联书店, 1992年,第3页。
    
    
    ①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334页。
    ②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334-335页。
    ③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335页。
    ④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335页。
    
    ①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335页。
    ②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333-334页。
    ③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374页。
    
    
    ①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374页。
    ②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374-375页。
    
    ①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377页。
    ②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378页。
    
    ①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378页。
    ②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379页。
    ③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379页。
     ①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380页。
    
    
    ①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390页。
    ②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390-391页。
    ③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386-387页。
    
    
    ①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388页。
    ②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388页。
    ③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388页。
    ④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387页。
     ①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387页。
    ①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8页。
    ②特里·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马海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第113页。
    ①特里·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马海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57页。
    ②特里·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马海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64页。
     ①Leonard Jackson, The Dematerialization of Karl Marx:Literature and Marxist Theory,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1994, p.211.
    ②Raymond Williams, Problems in Materialism and Culture: Selected Essays. London:Verso, 1980, p.243.
    
    
    ①Raymond Williams, Problems in Materialism and Culture: Selected Essays. London: Verso, 1980, p.243.
    ②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5.
    ③Raymond Williams, Writing in Society, London: Verso, 1983, pp.209-210.
    ①特里·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马海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17-118页。
    ②特里·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马海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18页。
    ③拉曼·塞尔登彼得·威德森彼得·布鲁克:《当代文学理论导读》,刘象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24页。
    ④阿雷恩·鲍尔德温等著:《文化研究导论》,陶东风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5页。
    ①特里·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马海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61页。
    ②三位博士的论文分别是:傅德根:《走向文化唯物主义》,国家图书馆馆藏博士论文,1998年;赵国新:《背离与整合——雷蒙德·威廉斯与英国文化研究》,国家图书馆馆藏博士论文,2001年;李兆前:《范式转换: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研究》,国家图书馆馆藏博士论文,2006年。
    ③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6.
    ①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1.
    ①吉姆·麦克盖根:《文化民粹主义》,桂万先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5-26页。
    ②戴维·莱恩:《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艾晓明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83—184页。
    ③罗伯特·戈尔曼编著:《“新马克思主义”传记辞典》,赵培杰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856页。
    ④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6.
    ①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6.
    ②Jonathan Dollimore and Alan Sinfield, ed. , Political Shakespeare:Essays in Cultural Materialism,second edition,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4, p.viii.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2-83页。
    ②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75.
    
    
    ①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111
    ②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40页。
    ③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58页。
    ①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p.76-77.
    ②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77.
    ③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的基础与上层建筑》,载刘纲纪主编:《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2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29页。
    
    ①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91.
    ②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93.
    ③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84.
     ①刘进:《文学与“文化革命”: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学批评研究》,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7年,第324页。
    ①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的基础与上层建筑》,载刘纲纪主编:《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2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30页。
    ②吉姆·麦克盖根:《文化民粹主义》,桂万先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6页。
    ③Raymond Williams, Politics and Letters:Interviews with New Left Review, London:New Left books,1979, p.353.
    ④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55.
    ⑤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55.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9-3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30页。
    
    
    ①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59.
    ②雷蒙德·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221页。
    ③雷蒙德·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219页。
    ①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62.
    ②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70.
    ③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71.
    ④刘进:《文学与“文化革命”: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学批评研究》,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7年,第33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4页。
    ①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108.
    ②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108.
    ③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110.
    ④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111.
    ⑤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的基础与上层建筑》,载刘纲纪主编:《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2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32页。
    
    ①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112.
    ②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112-113.
    ③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112.
    ①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132.
     ①沃尔夫冈·伊瑟尔:《怎样做理论》,朱刚谷婷婷潘玉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34页。
    ①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135.
    ②雷蒙德·威廉斯:《现代主义的政治:反对新国教派》,阎嘉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002年,第230页。
    ①雷蒙德·威廉斯:《现代主义的政治:反对新国教派》,阎嘉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002年,第231页。
    ②雷蒙德·威廉斯:《现代主义的政治:反对新国教派》,阎嘉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002年,第247页。
    ③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145.
    ①沃尔夫冈·伊瑟尔:《怎样做理论》,朱刚谷婷婷潘玉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37页。
     ①雷蒙德·威廉斯:《现代主义的政治:反对新国教派》,阎嘉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002年,第215页。
    ②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97.
    ①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98.
     ①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105.
    ②吕西安·戈德曼:《文学社会学方法论》,段毅牛宏宝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年,引论,第30页。
     ①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105.
    ②沃尔夫冈·伊瑟尔:《怎样做理论》,朱刚谷婷婷潘玉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32页。
    
    ①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155.
    ②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155.
    ③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54.
     ①Terry Eagleton, Criticism and Ideology: A Study in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London: Verso, 1976, p.166.
     ①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54.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34页。
    ②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37.
    ①Raymond Williams, Politics and Letters:Interviews with New Left Review,London:New Left Books , 1979, p.176.
    ②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166.
    ③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170.
    ④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162.
     ①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205.
    ②沃尔夫冈·伊瑟尔:《怎样做理论》,朱刚谷婷婷潘玉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35页。
    
    
    ①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183.
    ②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183.
    ③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182.
     ①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185.
    
    ①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4页。
    ②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190.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34页。
     ①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p.190-191.
    ①托洛茨基:《文学和革命》,转引自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8页。
    ②伊恩·P·瓦特:《小说的兴起:笛福、理查逊、菲尔丁研究》,高原董红钧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第46页。
    
    
    ①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188.
    ②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186.
     ①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191.
    ②雷蒙德·威廉斯:《现代主义的政治:反对新国教派》,阎嘉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002年,第23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459页。
    ②吕西安·戈德曼:《马克思主义和人文科学》,于沛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65页。
    ③Raymond Williams, The Long Revolution , London: Chattto & Windus, 1961, p.241.
    
    
    ①吕西安·戈德曼:《马克思主义和人文科学》,于沛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68页。
    ②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197.
    
    
    ①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204.
    ②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205.
     ①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141.
    ②丹尼斯·德沃金:《文化马克思主义在战后英国:历史学、新左派和文化研究的起源》,李凤丹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31页。
    ①傅德根:《感觉结构概说——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的一个概念》,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9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第95页。
    ②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133.
    ③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133.
    ④Raymond Williams, The Long Revolution , London: Chattto & Windus, 1961, p.49.
    
    
    ①Higgins, John. ed, Raymond Williams Reader, Blackwell Publisher, 2001, p.40.
    ②Raymond Williams, The Long Revolution , London: Chattto & Windus, 1961, p.48.
    ①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132.
    ②刘进:《文学与“文化革命”: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学批评研究》,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7年,第395页。
    ③Raymond Williams, The Long Revolution , London: Chattto & Windus,1961, p.53.
    
    ①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53页。
    ②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31页。
    
    
    ①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30页。
    ②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 Oxford niversity Press, 1977, p.135.
    
    
    ①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 Oxford niversity Press, 1977, p.140.
    ②Raymond Williams,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1, p.9.
    ③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140.
    
    
    ①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137.
    ②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138.
    ③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139.
    ①Raymond Williams, Writing in Society, London: Verso, 1983, pp.19-20.
    ②雷蒙德·威廉斯:《现代主义的政治:反对新国教派》,阎嘉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002年,第247页。
    ①刘进:《文学与“文化革命”: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学批评研究》,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7年,第178页
    ②安德鲁·本尼特尼古拉·罗伊尔:《关键词:文学、批评与理论导论》,汪正龙李永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译者序,第5页。
    ③雷蒙德·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23页。
    ④特里·伊格尔顿:《纵论雷蒙德·威廉斯》,载刘纲纪主编:《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2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05页。
     ①John Eldridge and Lizzie Eldridge, Raymond Williams: Making connections,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4, p.42.
    ②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5页。
    
    
    ①雷蒙德·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6页。
    ②雷蒙德·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7页。
    ③雷蒙德·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11页。
    ④雷蒙德·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18页。
    
    ①雷蒙德·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4-5页。
    ②雷蒙德·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5页。
     ①雷蒙德·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272页。
    ②艾伦·奥康纳.雷蒙德·威廉斯的《马克思主义与文学》及“文化唯物主义”理论[J].王尔勃译,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 1993(3).
     ①Terry Eagleton, Criticism and Ideology: A Study in Marxist literary Theory,London: Verso, 1976, p.44.
    ①这四部著作包括:《希刺克利夫与大饥荒:爱尔兰文化研究》(Heathcliff and ths Great Hunger:Studies in Irish Culture,1995)、《爱尔兰的真相》(The Truth about the Irish,1998)、《疯狂的约翰和主教及其他》(Crazy John and the Bishop and other Essays about Irish Culture,1998)和《19世纪爱尔兰文化的学者与叛逆者》(Scholars and Rebels in Nineteenth-century Ireland,1999)
    ②伊格尔顿:《纵论雷蒙德·威廉斯》,载刘纲纪主编:《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2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95页。
    ①伊格尔顿:《纵论雷蒙德·威廉斯》,载刘纲纪主编:《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2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95页。
    ②王逢振:《今日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十四位著名批评家访谈录》,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第92页。
     ①王逢振:《今日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十四位著名批评家访谈录》,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第101页。也可参见特里·伊格尔顿:《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理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王逢振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中译本前言,第1页。
    ①“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有四种中文译本,分别是:《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文学原理引论》,刘峰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王逢振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2006年再版时,更名为《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理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当代文学理论》,钟嘉文译,台北南方丛书出版社,1988年。
    ②特里·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马海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02页。
    ①伊格尔顿:《再论基础与上层建筑》,载刘纲纪主编:《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5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58页。
    ②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7页。
    ③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7页。
    ④特里·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方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页。
    ①伊格尔顿:《再论基础与上层建筑》,载刘纲纪主编:《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5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56页。
    ②特里·伊格尔顿:《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理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王逢振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9页。
    ①特里·伊格尔顿:《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理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王逢振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00页。
    ②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81页。
    ③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55页。
    ④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56-57页。
    ⑤约翰·杜普雷:《评特里·伊格尔顿的<再论基础与上层建筑>》,载刘纲纪主编:《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5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64页。
    ①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2页。
    ②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8页。
    ③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8-29页。
    ④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3页。
    ⑤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第二版),孔兆政蒋龙翔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页。
    ①拉曼·塞尔登彼得·威德森彼得·布鲁克:《当代文学理论导读》,刘象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24页。
    ②Terry Eagleton, Ideology:An intruduction, London:Verso, 1991, pp.1-2.
    ③特里·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马海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94页。
    ①Terry Eagleton, Ideology:An intruduction,London:Verso, 1991, pp.28-30.
    ②Terry Eagleton, Ideology:An Introduction,London:Verso, 1991, p.1.
    ③皮埃尔·布尔迪厄与特里·伊格尔顿:《信念与普通生活:一次访谈录》,斯拉沃热·齐泽克泰奥德·阿多尔诺等著:《图绘意识形态》,方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54页。
     ①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0页。
    
    
    ①参见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0-21页。
    ②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1页。
    ①路·阿尔都塞:《一封论艺术的信》,载陆梅林选编:《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桂林:漓江出版社,1988年,第520-521页。
    ②路·阿尔都塞:《抽象画家克勒莫尼尼》,载陆梅林选编:《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桂林:漓江出版社,1988年,第537页。
    
    
    ①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3页。
    ②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9-10页。
    ③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0页。
    ①冯宪光. 20世纪西马文论本体论的主要形态[J].外国文学研究. 2005(4).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7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12-11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9页。
    
    ①冯宪光. 20世纪西马文论本体论的主要形态[J].外国文学研究. 2005(4).
    ②冯宪光. 20世纪西马文论本体论的主要形态[J].外国文学研究. 2005(4).
     ①参见王天保的博士论文《审美意识形态的辩证法——伊格尔顿美学思想研究》(南京大学,2004年),第21页。
    ②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65-66页。
    
    
    ①Terry Eagleton, Criticism and Ideology: A Study in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London: Verso, 1976, p.45.
    ②Terry Eagleton, Criticism and Ideology: A Study in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London: Verso, 1976, p.51.
     ①Terry Eagleton, Criticism and Ideology: A Study in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London: Verso, 1976, p.49.
    ①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67页。
    ②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65页。
    ③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75页。
    ④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81页。
    ⑤具体分析见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81页。
    
    
    ①Terry Eagleton, Criticism and Ideology: A Study in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London: Verso, 1976, p.64.
    ②Terry Eagleton, Criticism and Ideology: A Study in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London: Verso, 1976, pp.58-59.
    ③Terry Eagleton, Criticism and Ideology: A Study in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London: Verso, 1976, p.60.
    ①Terry Eagleton, Criticism and Ideology: A Study in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London: Verso, 1976, p.81.
    
    
    ①Terry Eagleton, Criticism and Ideology: A Study in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London: Verso, 1976, p.69.
    ②Terry Eagleton, Criticism and Ideology: A Study in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London: Verso, 1976, p.72.
    
    
    ①Terry Eagleton, Criticism and Ideology: A Study in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London: Verso, 1976, p.72.
    ②Terry Eagleton, Criticism and Ideology: A Study in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London: Verso, 1976, p.162.
    ①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美学价值》,载陆梅林选编:《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桂林:漓江出版社,1988年,第705页。
    ②托尼·贝尼特:《马克思主义与通俗小说》,载弗朗西斯·马尔赫恩编:《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刘象愚陈永国马海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11页。
    ①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美学价值》,载陆梅林选编:《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桂林:漓江出版社,1988年,第705页。
    ②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美学价值》,载陆梅林选编:《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桂林:漓江出版社,1988年,第706页。
    ①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美学价值》,载陆梅林选编:《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桂林:漓江出版社,1988年,第706-707页。
    ②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美学价值》,载陆梅林选编:《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桂林:漓江出版社,1988年,第707页。
    ③Terry Eagleton, Criticism and Ideology: A Study in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London: Verso, 1976, pp.167-168.
    ④托尼·贝尼特:《马克思主义与通俗小说》,载弗朗西斯·马尔赫恩编:《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刘象愚陈永国马海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1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95页。
    ⑥Terry Eagleton, Criticism and Ideology: A Study in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London: Verso, 1976, p.48.
    ①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美学价值》,载陆梅林选编:《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桂林:漓江出版社,1988年,第708页。
    ②Terry Eagleton, Criticism and Ideology: A Study in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London: Verso, 1976, p.169.
    ③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美学价值》,载陆梅林选编:《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桂林:漓江出版社,1988年,第710页。
    ④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美学价值》,载陆梅林选编:《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桂林:漓江出版社,1988年,第709页。
     ①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美学价值》,载陆梅林选编:《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桂林:漓江出版社,1988年,第710页。
    ②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页。
    ①特里·伊格尔顿:《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理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王逢振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06页。
    ②特里·伊格尔顿:《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理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王逢振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90页。
    ③特里·伊格尔顿:《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理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王逢振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91页。
    ①Terry Eagleton, The Function of Criticism: From the Spectator to Post--Structuralism, London﹒New York:Verso, 1984, p.124.
    ②Terry Eagleton, The Function of Criticism: From the Spectator to Post--Structuralism, London﹒New York:Verso, 1984, p.11.
    ③Peter Uwe Hohendahl , The Institution of Criticism,转引自马海良:《文化政治美学:伊格尔顿批评理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51-52页。
     ①Terry Eagleton, The Function of Criticism: From the Spectator to Post--Structuralism, London and New York:Verso, 1984, p.38.
    ①特里·伊格尔顿:《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理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王逢振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38页。
    ②王逢振:《今日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十四位著名批评家访谈录》,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第91-92页。
    ③特里·伊格尔顿:《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理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王逢振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90页。
    ④特里?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马海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87页。
    ①特里·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马海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14页。
    ②特里·伊格尔顿:《沃尔特·本雅明,或走向革命批评》,郭国良陆汉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第133页。
    ③特里·伊格尔顿:《沃尔特·本雅明,或走向革命批评》,郭国良陆汉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第134页。
    ④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罗念生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第25页。
    ①特里·伊格尔顿:《沃尔特·本雅明,或走向革命批评》,郭国良陆汉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第134页。
    ②特里·伊格尔顿:《沃尔特·本雅明,或走向革命批评》,郭国良陆汉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第134-135页。
    ③黄应全:《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14页。
    ④特里·伊格尔顿:《沃尔特·本雅明,或走向革命批评》,郭国良陆汉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第142页。
    ①特里·伊格尔顿:《沃尔特·本雅明,或走向革命批评》,郭国良陆汉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年,第149页。
    ①特里·伊格尔顿:《沃尔特·本雅明,或走向革命批评》,郭国良陆汉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年,第129页。
    ①特里·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王杰傅德根麦永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导言,第1页。
    ②特里·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王杰傅德根麦永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导言,第8页。
    ③孙盛涛:《政治与美学的变奏: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基本问题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235页。
    ④特里·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王杰傅德根麦永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6页。
    ①特里·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王杰傅德根麦永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8页。
    ②特里·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王杰傅德根麦永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09页。
    ③特里·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王杰傅德根麦永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导言,第8页。
    ④特里·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王杰傅德根麦永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导言,第9页。
    ①特里·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王杰傅德根麦永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第192页。
     ①特里·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王杰傅德根麦永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204页。
    ①特里·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王杰傅德根麦永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207页。
    ②特里·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王杰傅德根麦永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03页。
    ①周小仪.社会历史视野中的文学批评——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轨迹[J].国外文学. 2001(4).
     ①沃尔夫冈·伊瑟尔:《怎样做理论》,朱刚谷婷婷潘玉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37页。
    [法]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英]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主义:政治与社会批评》,韩敏中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
    [英]奥兹本:《弗洛伊德和马克思》,董秋斯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英]佩里·安德森:《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余文烈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9年。
    [英]佩里·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高銛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英]阿雷恩·鲍尔德温等著:陶东风等译:《文化研究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英]安德鲁·本尼特尼古拉·罗伊尔:《关键词:文学、批评与理论导论》,汪正龙李永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美]门罗·C.比厄利斯:《西方美学简史》,高建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柴焰:《伊格尔顿文艺思想研究》,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年。
    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英]丹尼斯·德沃金:《文化马克思主义在战后英国:历史学、新左派和文化研究的起源》,李凤丹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冯宪光:《“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1997年。
    冯宪光:《“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思想》,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年。
    [英]拉尔夫·福克斯:《小说与人民》,何家槐译,北京:三联书店发行,1950年。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编:《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5),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法]吕西安·戈德曼:《马克思主义和人文科学》,于沛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年。
    [法]吕西安·戈德曼:《文学社会学方法论》,段毅牛宏宝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年。
    [法]吕西安·戈德曼:《隐蔽的上帝》,蔡鸿滨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
    [美]罗伯特·戈尔曼编著:《“新马克思主义”传记辞典》,赵培杰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
    [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蔡慕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年。
    [美]马文·哈里斯:《文化唯物主义》,张海洋王曼萍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黄应全:《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联邦德国]麦克斯·霍克海默:《批判理论》,李小兵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姜哲军刘峰等著:《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与美学理论批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苏联]M.C.卡冈主编:《马克思主义美学史》,汤侠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黎鸣李书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美]乔纳森·卡勒:《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李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英]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薛鸿时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
    [德]汉斯·科赫:《马克思主义和美学》,佟景韩译,南宁:漓江出版社,1985年。
    [英]戴维·莱恩:《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艾晓明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苏联]乔·米·弗里德·连尔杰尔:《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问题》,郭值京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
    [英]F.R.利维斯:《伟大的传统》,袁伟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
    刘纲纪主编:《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2辑、第5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2001年。
    刘进:《文学与“文化革命”: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学批评研究》,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7年。
    陆贵山周忠厚编著:《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陆梅林选编:《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桂林:漓江出版社,1988年。
    罗刚、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美]戴维·洛奇编:《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上册),葛林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马海良:《文化政治美学:伊格尔顿批评理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集》(第一、二、三、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马驰:《“新马克思主义”文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英]弗朗西斯·马尔赫恩编:《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刘象愚陈永国马海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英]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第二版),孔兆政蒋龙翔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李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英]吉姆·麦克盖根:《文化民粹主义》,桂万先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毛崇杰:《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史》(第3卷),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孟登迎:《意识形态与主体建构: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欧力同张伟:《法兰克福学派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
    斯拉沃热·齐泽克泰奥德·阿多尔诺等著:《图绘意识形态》,方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邱运华等著:《19-20世纪之交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美]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英]拉曼·塞尔登彼得·威德森彼得·布鲁克:《当代文学理论导读》,刘象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英]拉曼·塞尔登编:《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刘象愚陈永国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英]阿兰·斯威伍德:《大众文化的神话》,冯建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英]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杨竹山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英]马克·J.史密斯:《文化:再造社会科学》,张美川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美]梅·所罗门编:《马克思主义与艺术》,王以铸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
    孙盛涛:《政治与美学的变奏: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基本问题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英]E. P.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上下),钱乘旦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
    [英]乔治·汤普森:《马克思主义与诗歌》,袁水拍译,北京:三联书店发行,1950年。
    [英]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高銛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陶东风主编:《文化研究精粹读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美]伊恩·P·瓦特:《小说的兴起:笛福、理查逊、菲尔丁研究》,高原董红钧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
    王逢振:《今日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十四位著名批评家访谈录》,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
    王逢振盛宁李自修编:《最新西方文论选》,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年。
    王逢振主编:《2000年度新译西方文论选》,桂林:漓江出版社,2001年。
    王杰主编:《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9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
    王守仁何宁著:《20世纪英国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王一川主编:《批评理论与实践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英]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英]雷蒙德·威廉斯:《电视:科技和文化形式》,冯建三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英]雷蒙德·威廉斯:《现代主义的政治:反对新国教派》,阎嘉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002年。
    [英]雷蒙德·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
    [英]雷蒙德·威廉斯:《现代悲剧》,丁尔苏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
    [英]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王尔勃周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美]雷纳·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美]雷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5卷),杨自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
    [美]雷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6卷),杨自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
    [美]雷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7-8卷),杨自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美]雷纳·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丁泓于徵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
    [美]R·沃斯诺尔泰等:《文化分析》,李卫民闻则思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美]理查德·沃林:《瓦尔特·本雅明:救赎美学》,吴勇立张亮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谢少波、王逢振编:《文化研究访谈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罗念生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
    杨冬:《文学理论:从柏拉图到德里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英]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
    [英]特里·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王杰傅德根麦永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英]特里·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马海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英]特里·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华明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000年。
    [英]特里·伊格尔顿:《沃尔特·本雅明,或走向革命批评》,郭国良陆汉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
    [英]特里·伊格尔顿:《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理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王逢振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
    [英]特里·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方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英]特里·伊格尔顿:《甜蜜的暴力:悲剧的观念》,方杰方宸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德]沃尔夫冈·伊瑟尔:《怎样做理论》,朱刚谷婷婷潘玉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衣俊卿等著:《20世纪的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解读》,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
    殷企平高奋童燕萍著:《英国小说批评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
    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西方马克思主义卷》(上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新马克思主义》,王逢振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张汉良编著:《方法:文学的路》,台北,台湾大学出版社,2001年。
    张进:《新历史主义与历史诗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张玉能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论教程》,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赵一凡等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
    周宪等编:《当代西方艺术文化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三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
    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北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段吉方:《意识形态与政治批评——伊格尔顿文学思想研究》,浙江大学,2004年。
    方玨:《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探要》,复旦大学,2006年。
    傅德根:《走向文化唯物主义》,中国社会科学院,1998年。
    胡友珍:《犀利的文化瞩望者——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李兆前:《范式转换: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王天保:《审美意识形态的辩证法——伊格尔顿美学思想研究》,南京大学,2004年。
    温恕:《文学生产论:从布莱希特到伊格尔顿》,四川大学,2003年。
    吴冶平:《威廉斯的文化理论研究》,南京大学,2002年。
    赵国新:《背离与整合——雷蒙德·威廉斯与英国文化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001年。
    [英]艾伦·奥康纳:《雷蒙德·威廉斯的<马克思主义与文学>及‘文化唯物主义’理论》,王尔勃译,《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
    陈明华:《浅析伊格尔顿的文艺价值观》,《肇庆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曹开英:《雷蒙·威廉斯的大众文化观》,《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段吉方:《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发展和贡献》,《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段吉方:《审美与历史的同构——20世纪社会批评视野中的考德威尔、戈德曼和伊格尔顿》,《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4期。
    段吉方:《审美与历史的同构——20世纪社会批评视野中的考德威尔、戈德曼和伊格尔顿》,《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报》,2002年第12期。
    冯宪光:《20世纪西马文论本体论的主要形态》,《外国文学研究》, 2005年第4期。
    高奋:《文化语境下的文学研究》,《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6期。
    [德]塞巴斯蒂安·赫尔科默:《后意识形态时代的意识形态》,张世鹏译,《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年第3期。
    黄茂文:《意识形态与文学形式之间——试论特里·伊格尔顿的文学观》,《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黄应全:《特里·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观》,《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李永新:《伊格尔顿意识形态批评及其启示》,《绥化师专学报》,2004年第4期。
    李永新:《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河北学刊》,2006年第6期。
    林广泽:《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政治泛化——伊格尔顿的文学批评观探析》,《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苏联]B.鲁克扬诺夫:《英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美学思想》,刘亚丁译,《外国文艺研究》,1988年第2期。
    罗良清、格明福:《意识形态:从阿尔都塞到伊格尔顿》,《南京社会科学》, 2006年第8期。
    龙扬志、董惠敏:《游离的文学本质:伊格尔顿的文学观——兼论诗歌理论》《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马驰:《透视历史关注当代——评伊格尔顿的美学观》,《常熟高专学报》,2000年第3期。
    苏晓东:《伊格尔顿的政治批评观及其启示》,《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2期。
    唐欣:《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的几个主要关系》,《甘肃理论学刊》,1999, 第6期。
    童小畅:《后现代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王而勃:《从威廉斯到默多克:交锋中推进的英国文化研究》,《西北师大学报》,2005第2期。
    王杰:《漫长的革命: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问题与理论立场》,《湖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王宁:《文化研究在九十年代的新发展》,《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9期。
    王淑芹:《威廉斯的文化(文学)思想述评》,《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肖郎:《论特里?伊格尔顿的文学意识形态批评理论》,《孝感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向爱明:《两个世界之间——考德威尔艺术观初探》,《上海大学学报》,2000年第10期。
    徐刚:《美学意识形态: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美学批判——兼谈“日常生活
    审美化”问题》,《理论学刊》,2006年第2期。
    易晓明:《创造与再创造——论诺·弗莱的精英文化理论》,《河南大学学报》,2003年5月第3期。
    易兴霞:《论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的社会性与政治性》,《福建外语》,2001年第3期。
    [澳]波琳·约翰逊:《论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肖建华译,《巢湖学院报》,2005年第2期。
    袁春红:《以身体的名义构建审美意识形态话语——伊格尔顿的美学批评观》,《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张亮:《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的兴起》,《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第7期。
    周小仪:《社会历史视野中的文学批评——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轨迹》,《国外文学》,2001年第4期。
    Caudwell, Christopher, The Crisis in Physics, London:John Lane The Bodley Head, 1939.
    Caudwell, Christopher, Studies and Further Studies in a Dying Culture, New York and London:Monthly Review Press, 1971.
    Caudwell, Christopher, Further Studies in a Dying Culture, London:The Bodley Head, 1949.
    Dollimore, Jonathan and Alan Sinfield,ed., Political Shakespeare :Essays in Cultural Materialism,Manchester UP, 1985.
    Eldridge, John and Lizzie Eldridge, Raymond Williams: Making connections,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1994.
    Eagleton, Terry, Criticism and Ideology: A Study in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London:Verso,1976.
    Eagleton, Terry, The Function of Criticism: From the Spectator to Post--Structuralism, London and New York:Verso, 1984.
    Eagleton, Terry, Myths of Power: A Marxist Study of the Brontes,(second edition), London:Macmillan Press, 1988.
    Eagleton, Terry, Ideology:An Introduction, London:Verso, 1991.
    Higgins, John, ed., Raymond Williams Reader, Blackwell Publisher, 2001,
    Inglis, Fred, Raymond Williams,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1995.
    Jackson, Leonard, The Dematerialization of Karl Marx:Literature and Marxist Theory,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1994.
    Johnson, Lesley, The cultural critics:From Matthew Arnold to Raymond Williams,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 1979.
    Jones,Paul, Raymond Williams’s Sociology of Culture: A Critical Reconstruction,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2004.
    Margolies, David and Linden Peach, ed., Christopher Caudwell:Marxism and Culture, London:International Brigade Memorial Jubilee Gardens, 1989.
    Pawling, Christopher, Christopher Caudwell:Towards a Dialectical Theory of Literature, London: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89.
    Pinkney,Tony, Raymond Williams, Mid Glamorgan:Poetry Wales Press Ltd, 1991.
    Robin, Gable, ed.,Resources of Hop: Culture, Democracy, Socialism, London and New York:Verso, 1989.
    Ryan, Kiernan, ed., New Historicism and Cultural Materialism:A Reader, London:Arnold, 1996.
    Williams, Raymond,Drama in Performance, London:Frederic Muller, 1954.
    Williams ,Raymond, The Long Revolution , London:Chattto & Windus, 1961.
    Williams, Raymond, The Country and City,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Williams, Raymond, The English Novel from Dickens to Lawrence, London:Chatto & Windus, 1973.
    Williams, Raymond,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Williams, Raymond, Politics and Letters: Interviews with New Left Review, London:New Left Books, 1979.
    Williams, Raymond, Problems in Materialism and Culture: Selected Essays.London:Verso, 1980.
    Williams, Raymond,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1.
    Williams, Raymond, Writing in Society, London:Verso, 1983.
    Ames, Van Meter, Reviewed Work(s): Illusion and Reality: A Study of the Sources of Poetry Christopher Caudwell,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Vo1.23, No.2,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Aesthetics, 1964.
    Aronowitz, Stanley, On Catherine Gallagher’s Critique of Raymond Williams, Social Text, No.30,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2.
    During, Simon, After Death:Raymond Williams in the Modern Era, Critical Inquiry, Vo1.15,No.4,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
    Eagleton, Terry, Ideology,Fiction,Narrative, Social Text, No.2,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79.
    Ealgeton, Terry, Reviewed Work(s): Romance and Realism: A Study in English Bourgeois Literature by Christopher Caudwell, The Review of English Studies, New Series,Vo1.23, No.92,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Egbert ,Donald, English Art Critics and Modern Social Radicalism,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Vo1.26, No.1,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Aesthetics, 1967.
    Gallagher, Catherine, Raymond Willams and Cultural Studies, Social Text, No.30,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2.
    Goldfatb, C.Jeffrey, Reviewed Work(s) : From Matthew Arnold to Raymond Williams,by Lesley Johnson, Social Forces, Vo1.60, No.1,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81.
    Hawley, Andrew, Art Man’s Sake: Christopher Caudwell as Communist Aesthetician, College English,Vo1.30, No.1,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English, 1968.
    Higgins,John,Raymond Willams and the Problem of Ideology, Boundary2,Vo1.11, No.1/2, Duke University Press,1982-1983.
    Kanwar, Asha S., Raymond Willams and the English Novel, Social Scientist, Vo1.16, No.5, Social Scientist, 1988.
    Kavanagh, H.Jams and Thomas E. Lewis, Interview:Terry Eagleton, Diacritics, vol.12,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2.
    Moriarty, Michael, The longest Cultural Journey:Raymond Williams and French Theory, Social Text, No.30,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2.
    Prendergast, Christopher, Emergings:Raymond Williams , Social Text, No.30,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2.
    Shashidhar, R., Culture and Society: An Introduction to Raymond Williams, Social Scientist, Vo1.25, No.5/6, Social Scoentist, 1997.
    Simpdon, David, Raymond Williams:Feeling for Structures,Voicing“History”, Social Text , No.30,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2.
    Thompson, E.P., Christopher Caudwell, Critical Inquiry, Vo1.21, No.2The Univ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Thomas, Paul, Mixed Feelings:Raymond Willams and George Orwell, Theory and Society, Vo1.14, No.4, Springer, 1985.
    Wate, Chris:Reviewed Works:Review: Cultural Marxism in Postwar Britain: History, the New Left, and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Studies by Dennis Dworkin,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Vo1.105, No.5, Amcrican Histotical Association, 2000.
    Watkins, Evan, Raymond Williams and Marxist Criticism,boundary2, Vo1.4, No.3,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76.
    Winnifrith, J.J., Reviewed Work(s):Myths of power: A Marxist Study of the Bronetes by Terry Eagleton, The Yearbook of English Studies, vol.7, Modern Humanities Research Association, 197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