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年来我国学术界持续关注和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反复强调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要求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其中就包括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创立的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科学理论。它是倡导民族平等联合、指引被压迫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理论;是谋求民族发展、推动各民族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的理论;是促进民族和谐、协调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的理论。这些核心思想和基本原理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之初就已经开始确立,并在同各国的具体实践的结合中得到不断深化和发展。
     20世纪,列宁和斯大林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根据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学说,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开启了包括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央集权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是中国的历史传统,各民族经过长期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的“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但到了近代以后,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中国开始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边疆危机四伏,各少数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也蓬勃发展。这些内外场景和社会变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条件和土壤。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经历了初步探索、基本形成、曲折发展、深入推进的过程。初步探索阶段经历了从照搬苏联到结合中国实际,从早期的民族自决、联邦制到后来的联合、自治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民族地区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进行民族识别和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实行民族优惠政策、实现民族平等,标志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形成。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阻力重重,经历了曲折发展的阶段。改革开放以后,党在民族问题上的拨乱反正,重新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新的历程。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进入了深入推进的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问题,以中央文件的方式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的十二个方面,即中央“十二条”,全面概括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创新成果,其中关于把民族定义为“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的新阐述,标志着从斯大林民族定义到中国话语的回归;把民族问题概括为“两个包括”、“三个关系”,全方位拓宽了民族问题的视野,揭示了民族问题与其他社会总问题的密切关联;把民族区域自治作为符合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加以坚持和完善,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发展;把“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概括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以及把民族工作主题提炼为“三个离不开”、“两个共同”,是科学发展观在我国民族关系中的深刻体现和基本要求。
     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科学的理论而不是教条,需要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才能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过程中,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具体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国情,并不断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学术话语体系。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过程,既是一个同中国实际日益紧密结合的过程,也是一个关照世界局势、回应各种挑战的过程。苏联解体产生了中国是否会“步苏联后尘”的疑问,也产生了“沿袭”苏联解决民族问题模式的中国能否真正解决民族问题的担忧。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进程中,从容有效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使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大地获得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总结历史的目的在于启迪现实,研究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密切关注当前中国的民族问题,准确把握其发展的主要趋势,深入研究解决的具体路径,继续坚持中国基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本立场而确立的民族理论和政策,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从而真正做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这就是本文研究的根本目的。
Marxist Sinicization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subject beneath the continuous attention and in depth exploration in the academic circle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President Hu Jintao, since the16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has repeatedly stressed that it is with the latest achievements of Marxist Sinicization that the CPC will be strengthened and Chinese people will be educated. So, Marxist Sinicization should be pushed forward unceasingly.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ethnic theory, as its integral part, is also included.
     Marxist ethnic theory, established by Marx and Engels in the19th century, is a scientific theory concerning nations and ethnic issues. It's advocating equality and coalition among nationalities and functioning as a guideline for the oppressed nationalities to strive for their independence and liberation; it also helping see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s and promote common prosperity and enhancing harmony and coordinating relations among nationalities and dealing with the issues of nationalities. These core ideas and basic principles have already been set up since the founding of Marxist ethnic theory. They have gained continuous deepening and development when combined with specific practices by different nations.
     In the20th century, Lenin and Stalin combine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t ethnic theory with the reality in Russia. According to the new situations and new problems in the epoch of Imperialism and Proletarian Revolution, they put forward a theory concerning issues of nations and colonies, which developed Marxist ethnic theory in a creative way.
     The outbreak of the great October Revolution in Russia brought Marxist-Leninism to China. The founding of the CPC and the wide spread of Marxism started the historical course of Marxist Sinicization including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ethnic theory. The existence as a centralized and united nation with many ethnic groups is the historical tradition of China. The pattern of a multifarious integration with mutual relationships has been formed after the long-term econo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s among ethnic groups. But China hadn't been reduced to a semifeudal and semicolonial country until after modern times, due to the invasion of the imperialist powers, when the Chinese nation reached a point where its very existence was at stake with frontier crises. Liberation movements initiated by different minority ethnic groups flourished across the country. All thes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and the social changes formed the conditions and soils for the growth of Marxist ethnic theory in China.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ethnic theory has gone through the process with such stages as tentative exploration, gradual formation, tortuous development and in-depth advancement. On the stage of tentative exploration, we experienced the process from copying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to combining the reality in China, from the former federal system with the ethnic self-determination to the latter coalition and autonomy.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regions inhabited by ethnic groups, democratic reforms and socialist transformation were implemented. The policy of regional autonomy of ethnic minorities was practiced. Ethnic identification and surveys on the histories of ethnic societies were conducted. Preferential policies for minorities were carried out. Equality among ethnic groups was realized. All these mark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Marxist ethnic theory.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Great Leap Forward and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ethnic theory was confronted with various obstacles, entering into a stage of tortuous development. After adopting the Policy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our communist party cleared up all the confusions and rectified all reversals of right and wrong on the ethnic issues, opening a new chapter in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ethnic theory. With the strategic shift of the focus of work both of our party and country, to haste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 inhabited by minority ethnic groups has become the central task in the ethnic work.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ethnic theory stepped into the stage of in-depth advancement. Since we entered the new century,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has paid high attention to ethnic issues and put forward the CPC's Twelve Points on the Basic Theories and Policies of Ethnic Issues, that is "the Twelve Points" from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which comprehensively summarizes the innovative products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ethnic theory, meanwhile redefines the ethnic groups with a new expression of "a stable community of people formed in a certain historical stage of development " which marks the return of Chinese discourse from Stalin's version of definition. Summarizing ethnic issues with "Two Includings" and "Three Relations" broadens our horizon on ethnic issues in an all-round manner and unveils the close relations between ethnic issues and other social problems. The new development of Marxist Theory of State is to adhere to and perfect the policy of regional autonomy of ethnic minorities as the basic political system suitable to the conditions in China and also a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developing and building socialist democracy. The profound embodiment and basic requirements of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in ethnic relationships in China are to summarize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ist ethnic relationships with "equality, unity, mutual aid and harmony" and to extract "Three Essentials""Two Commons" from the theme of ethnic work.
     In the course of promoting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ethnic theory, much precious experience are accumulated. Marxist ethnic theory is not a dogma, but a scientific theory, which can show its great vitality only through continuous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concrete practices. In the course of promoting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ethnic theory, it is only by adhering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in Marxist ethnic theory, combining the theory with basic national conditions of ethnic groups and ethnic issues and constantly absorbing th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at a right socialist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solving ethnic issues properly will be paved and also an academic discourse system about socialist ethnic theo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ill be formed.
     The process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ethnic theory is a process not only of gradually close integration of the theory with Chinese conditions, but also of interacting with world situations and responding to various challenges.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not only led to the doubt about whether China would follow in the steps of the Soviet Union, but also created the worries about whether China could solve ethnic issues properly only by "copying" Russian mode. In the course of promoting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ethnic theory, The CPC deliberately and effectively copes with various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so that Marxist ethnic theory gains new vigor and vitality in China.
     The purse of summarizing history is to give us enlightenment on future. The value of studying theories is to guide our practices. It is only by watching closely the present ethnic issues in China and accurately grasping the main trend of its development, doing in-depth research on specific solutions, adhering to China's ethnic theory and policy on the basis of Marxist ethnic theory, enhancing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ethnic theory in new practice that "Correctly implementing the party's ethnic policy in an all-round way" put forward in the report on the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can be realized, which is also the fundamental objective of this doctoral dissertation.
引文
① 来仪.从“民族”概念重构谈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探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
    ② 张三南.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历史发展——从经典作家民族理论到“中国模式”[J].民族研究,2010,1
    ③ 金炳镐,金东杰,陈永亮.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民族理论系列论文之一[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1
    ① 赵刚.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探讨[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3
    ② 赵健君.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进程[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2
    ③ 赵健君.全国各民族人民: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核心范畴[J].青海民族研究,2009,1
    ④ 张建新.新中国60年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探索[J].科学社会主义,2009,5
    ① 金炳镐,青觉.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与实践[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
    ② 金炳镐,王铁志.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通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
    ③ 文精.团结进步的伟大旗帜——中国共产党80年民族工作历史回顾[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④ 黄光学.当代中国的民族工作(上、下)[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
    ⑤ 何龙群.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⑥ 金炳镐,金东杰,陈永亮.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民族理论系列论文之一[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1
    ⑦ 张三南.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历史发展——从经典作家民族理论到“中国模式”[J].民族研究,2010,1
    ① 熊坤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新发展[J].科学社会主义,2010,2
    ① 杨荆楚.毛洋东民族理论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
    ② 金炳镐,青觉,张谋.论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J].民族研究,2001,5
    ① 龚永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新体系[J].民族研究,2007,2
    ② 张三南.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历史发展——从经典作家民族理论到“中国模式”[J].民族研究,2010,1
    ① 熊坤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新发展[J].科学社会主义,2010,2
    ② 杨顺清.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创新的历史经验和重大意义[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①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6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94-195
    ②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2
    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上册)[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67
    ④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4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上册)[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213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0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24
    ② 王炳煜,王力.马克思主义民族思想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455
    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下册)[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565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上册)[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384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下册)[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563
    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下册)[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832
    ④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下册)[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505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下册)[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564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下册)[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564-565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7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6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16
    ③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6
    ④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8
    ①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2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上册)[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115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503
    ④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2-33
    ⑤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5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196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11
    ① 王沪宁.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498
    ② 陈答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启示[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56
    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下册)[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11
    ④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下册)[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11-12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下册)[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19
    ②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1-52
    ③ 刘德厚.广义政治论——政治关系社会化分析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119
    ④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3
    ①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60-61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47
    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上册)[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117
    ④ 王沪宁.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328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上册)[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185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上册)[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116
    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上册)[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116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40
    ① 青觉.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77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2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32
    ② 青觉.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80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6
    ④ 青觉.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82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上册)[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116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6
    ② 列宁.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8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7
    ②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2
    ① 王炳煜,王力.马克思主义民族思想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397
    ②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
    ①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9
    ② 何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经典导读[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96
    ①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40
    ①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4
    ② 何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经典导读[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97
    ① 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88189
    ②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③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6
    ④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0
    ①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98
    ② 陆南泉,姜长斌等.苏联兴亡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25
    ③ [美]沃尔特·G·莫斯,张冰译.俄国史(18551996)[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115
    ④ 陆南泉,姜长斌等.苏联兴亡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12
    ⑤ 陆南泉,姜长斌等.苏联兴亡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12
    ① 何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经典导读[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102
    ②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1
    ③ 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9
    ① 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614-615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下册)[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490-491
    ①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39
    ②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0
    ③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4
    ④ 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7
    ① 陈安.列宁对民族殖民地革命学说的重大发展[M].北京:三联书店,1981:74
    ②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1
    ③ 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1
    ① 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9
    ① 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6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上)[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230
    ③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5
    ①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4
    ②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5
    ③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7
    ④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7
    ⑤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7
    ① 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9
    ②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8
    ①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4
    ②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2
    ③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7
    ①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7
    ②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7
    ③ 青觉.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74
    ① 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8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上)[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108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上)[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50
    ③ 何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经典导读[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200
    ④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斯大林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64
    ①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斯大林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61
    ②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斯大林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62
    ③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斯大林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62
    ④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斯大林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64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3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187
    ② 青觉.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44
    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222-224
    ①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斯大林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81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436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223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223
    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223
    ④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236
    ⑤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236
    ①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4-335
    ①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8
    ② 金炳镐.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概论(修订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19-20
    ③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3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3
    ① 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修订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25
    ② 青觉.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64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85-87
    ② 杨玲.斯大林与苏联联邦制的兴衰成败[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3:168
    ① 王恩涌等.中国文化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26
    ② 王恩涌等.中国文化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28-229
    ①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3-4
    ② 徐杰舜.从多元走向一体:中华民族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6
    ①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13-14
    ②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8
    ①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5-6
    ②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7
    ①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8
    ②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9
    ①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9
    ② 王惠岩.王惠岩文集第3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7:232-237
    ③ 石亚洲.中国国家结构形式的选择与民族问题的解决[J].学习与探索,2008,3:233-234
    ①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21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5
    ③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23
    ① 赵月海.中国政治分析:视界与维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9-10
    ② 陈长琦.中国古代国家与政治[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3-4
    ③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24
    ①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76-677
    ②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6
    ③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7
    ④ 龚荫.中国历代民族政策概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2-13
    ① 王俊拴.古代中国民族观与国家统一[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36-37
    ② 宋蜀华,陈克进.中国民族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231
    ③ 宋蜀华,陈克进.中国民族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170
    ① 王俊拴.古代中国的整体国家观及其价值分析[J].政治学研究,1998,2:71
    ② 厉以宁.资本主义的起源——比较经济史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5-6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2
    ①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27
    ① [美]费正清.张沛译.中国:传统与变迁[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511-512
    ② 刘明逵,唐玉良.中国工人运动史第1卷[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16
    ③ 毛泽东.毛洋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8
    ④ 王宪明,蔡乐苏.近现代史述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56-157
    ①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44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04
    ① 林伯渠.荏苒三十年[N].解放日报,1941年10月10日
    ②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4-5
    ③ 龚育之,石仲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上)[M].北京: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61
    ④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99
    ⑤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5-6
    ① 王付昌,郭文亮.中国近现代发展史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209
    ② 王付昌,郭文亮.中国近现代发展史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275
    ③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9
    ④ 王付昌,郭文亮.中国近现代发展史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279
    ⑤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1,13:3
    ① 罗开云等.中国少数民族革命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430-431
    ② 罗开云等.中国少数民族革命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7
    ① 杨策,彭武麟.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76-77
    ② 萧君和.中华民族史(下卷)[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1047
    ③ 王文光,龙晓燕,李晓斌.云南近现代民族发展史纲要[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266-267
    ① 康基柱.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早期传播史略[J].满族研究,2006,1:34
    ① 康基柱.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早期传播史略[J].满族研究,2006,1:35
    ①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0-1471
    ② 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3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107
    ③ 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3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152
    ④ 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3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129
    ① 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3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148
    ②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503
    ③ 毛泽东.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2-3
    ④ 张世飞.中国早期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传播与运用[J].民族研究,2010,6:1
    ⑤ 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1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285
    ⑥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490
    ① 张世飞.中国早期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传播与运用[J].民族研究,2010,6:7
    ②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7
    ③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26
    ① 关海庭.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54
    ① 关海庭.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55
    ② 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90
    ③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4
    ①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1
    ② 关海庭.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56
    ① 阎树群.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两种形态[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14
    ① 金炳镐,青觉.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与实践[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16
    ② “二大”和“三大”:中国共产党第二、三次代表大会资料选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05
    ③ 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22
    ④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300
    ① 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69-170
    ② 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66
    ③ 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06
    ④ 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23
    ⑤ 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67
    ① 文精.团结进步的伟大旗帜-—中国共产党80年民族工作历时回顾[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3
    ②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0-1471
    ① 金炳镐,青觉.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与实践[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25
    ② 文精.团结进步的伟大旗帜——中国共产党80年民族工作历时回顾[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59
    ③ 文精.团结进步的伟大旗帜——中国共产党80年民族工作历时回顾[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26
    ④ 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467
    ① 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553
    ② 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563
    ③ 金炳镐,青觉.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与实践[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24
    ④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⑤ 金炳镐,青觉.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与实践[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25
    ⑥ 文精.团结进步的伟大旗帜——中国共产党80年民族工作历时回顾[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6465
    ⑦ 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78
    ① 文精.团结进步的伟大旗帜——中国共产党80年民族工作历时回顾[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66
    ② 文精.团结进步的伟大旗帜——中国共产党80年民族工作历时回顾[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98
    ① 金炳镐,青觉.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与实践[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27
    ② 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114
    ③ 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127
    ④ 文精.团结进步的伟大旗帜——中国共产党80年民族工作历时回顾[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15-116
    ① 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127
    ② 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332
    ③ 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001
    ④ 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049
    ⑤ 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047
    ⑥ 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258
    ① 文精.团结进步的伟大旗帜——中国共产党80年民族工作历时回顾[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12
    ② 中共中央.对目前时局的宣言[N].解放日报,1945-08-27
    ③ 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991
    ④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63
    ⑤ 文精.团结进步的伟大旗帜——中国共产党80年民族工作历时回顾[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36
    ① 阎树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多维意蕴[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9:112
    ①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5
    ② 文精.团结进步的伟大旗帜——中国共产党80年民族工作历时回顾[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214
    ①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7
    ①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75
    ② 熊文钊.大国地方: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新发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18
    ③ 熊文钊.大国地方: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新发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47
    ① 青觉.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255
    ① 许崇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203
    ② 许崇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203
    ③ 青觉.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251
    ④ 青觉.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257
    ⑤ 青觉.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262
    ① 文精.团结进步的伟大旗帜——中国共产党80年民族工作历时回顾[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214
    ② 文精.团结进步的伟大旗帜——中国共产党80年民族工作历时回顾[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215
    ① 文精.团结进步的伟大旗帜——中国共产党80年民族工作历时回顾[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97
    ② 文精.团结进步的伟大旗帜——中国共产党80年民族工作历时回顾[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99
    ③ 文精.团结进步的伟大旗帜——中国共产党80年民族工作历时回顾[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205
    ① 文精.团结进步的伟大旗帜——中国共产党80年民族工作历时回顾[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207
    ② 青觉.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254
    ① 青觉.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276
    ② 青觉.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275
    ① 青觉.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273
    ② 金炳镐,王铁志.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通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451
    ③ 金炳镐,王铁志.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通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456
    ① 青觉.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277
    ② 文精.团结进步的伟大旗帜——中国共产党80年民族工作历时回顾[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374
    ① 文精.团结进步的伟大旗帜——中国共产党80年民族工作历时回顾[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365
    ② 文精.团结进步的伟大旗帜——中国共产党80年民族工作历时回顾[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366-367
    ③ 王晓荣,张楠.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社会主义研究,2010,2:45
    ① 金炳镐,青觉.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与实践[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289
    ② 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修订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204
    ③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6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214
    ① 金炳镐,青觉.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与实践[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350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362
    ③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1,13:6
    ④ 宋才发.民族区域自治法通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358
    ① 本书编写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6
    ② 金炳镐.“民族”新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1:5
    ③ 金炳镐.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民族理论发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12:14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上)[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230
    ②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6-347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300
    ②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2
    ③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91
    ④ 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3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3
    ② 金炳镐,孙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历史进程的规律性探讨[J].满族研究,2010,3:13
    ③ 字振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及其创新成果的哲学意蕴[J].学术探索,2011,11:1
    ①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300
    ② 文精.团结进步的伟大旗帜——中国共产党80年民族工作历时回顾[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26
    ①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7
    ② 王继.试论中国共产党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经验[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3:8
    ① 文精.团结进步的伟大旗帜——中国共产党80年民族工作历时川顾[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66
    ②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5
    ① 石仲泉.真正地了解中国现实实际,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之二[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2:6
    ②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85-386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467
    ②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①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9-310
    ② 石仲泉.继承优秀历史文化,创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形式,形成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之 三[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3:4
    ①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6
    ②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8
    ③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4-545
    ①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0
    ①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708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298
    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课题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下)[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08
    ① 《胡乔木传》编写组.胡乔木谈中共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5236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1173
    ① 胡锦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J].求是杂志,2012,1:45
    ②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③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① 马启民.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若干经验教训的思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7:110
    ① 王沪宁.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498
    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课题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下)[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21
    ③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09:538-539
    ①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0541
    ① [俄]尼·伊·雷日科夫.徐昌翰等译.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17
    ② 潘广辉,吴婧.民族问题与苏联解体——欧、美学界的研究[J].世界民族,2006,1:15
    ① 马戎.对苏联民族政策实践效果的反思——读萨尼教授(Ronald G. Suny)的《历史的报复:民族主义、革命和苏联的崩溃》[J].西北民族研究,2010,4:24
    ② 熊坤新.苏联民族问题理论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1
    ③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7
    ① 吴楚克.民族主义幽灵鱼苏联裂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
    ② 彭萍萍.民族主义与苏联解体[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5:95
    ① 吴楚克.民族主义幽灵鱼苏联裂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17-118
    ② 彭萍萍.民族主义与苏联解体[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5:93
    ① 张祥云.关于苏联联邦制的几点思考[J].世界民族,2004,4:20-21
    ② 孙午生.从联邦制国家形式析苏联解体原因[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8,1:30
    ① 杨恕.关于苏联联邦制的再思考[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3,4:14
    ② 孙午生.从联邦制国家形式析苏联解体原因[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8,1:27
    ③ 杨玲.斯大林与苏联联邦制的兴衰成败[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3:168
    ① 熊坤新.苏联民族问题理论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81
    ② 青觉.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68
    ③ 熊坤新.苏联民族问题理论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82
    ① 任晓伟.论苏共理论资源的枯竭及其政治生命[J].社会主义研究,2007,1:45
    ② 赵常庆,陈联璧,刘庚岑,董晓阳.苏联民族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18
    ③ 赵常庆,陈联璧,刘庚岑,董晓阳.苏联民族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19-220
    ④ 熊坤新.苏联民族问题理论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70
    ①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2-1473
    ② 熊坤新.苏联民族问题理论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214
    ③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38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507
    ② 周新城,张旭.苏联演变的原因与教训——一颗灿烂红星的陨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
    ①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87
    ②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
    ①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4
    ②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① [俄]尼·伊·雷日科夫.徐昌翰等译.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8
    ② 王长江.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1-2
    ③ 张全景.苏共失败、苏联解体的惨痛教训及借鉴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2:5
    ① 李慎明.苏共亡党亡国的历史教训[J].人民论坛,2011,12:6
    ② 李慎明.苏共的蜕化变质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J].山东社会科学,2011,7:56
    ③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332
    ④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639
    ⑤ 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4
    ① 中共中央党校党章研究课题组.中国共产党章程编介(从一大到十六大)[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137
    ② 周新城,张旭.苏联演变的原因与教训——一颗灿烂红星的陨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53
    ③ 周新城,张旭.苏联演变的原因与教训——一颗灿烂红星的陨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57
    ① 周新城,张旭.苏联演变的原因与教训——一颗灿烂红星的陨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59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639
    ③ 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1
    ①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1-112
    ② 本社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65-66
    ① 李慎明.历史在这里沉思——苏联解体20周年祭[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29-230
    ② 李慎明.历史在这里沉思——苏联解体20周年祭[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29
    ③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4
    ④ 赵常庆,陈联璧,刘庚岑,董晓阳.苏联民族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18
    ① 赵常庆,陈联璧,刘庚岑,董晓阳.苏联民族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26
    ② 余梓东.“民族政策”定义推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6,3:38
    ① 熊坤新.苏联民族问题理论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69
    ② 熊坤新.苏联民族问题理论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171
    ③ 熊坤新.苏联民族问题理论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213
    ① 熊坤新.苏联民族问题理论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214
    ② 王长江.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1112
    ③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639-640
    ① 周新城,张旭.苏联演变的原因与教训——一颗灿烂红星的陨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06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3-424
    ③ [俄]尼·伊·雷日科夫.徐昌翰等译.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15
    ① 汪树民.论民族主义的两面性[J].云南社会科学,2010,5:26
    ② 吴楚克.民族主义幽灵与苏联裂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
    ①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80
    ② 张光博.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1
    ① 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修订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180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2
    ②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1,13:3
    ③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1,13:3
    ④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1,13:4
    ⑤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1,13:5
    ①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1,13:13
    ②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53
    ③ 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修订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296
    ①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6
    ① 周平.政治学视野下的中国民族和民族问题[J].思想战线,2009,6:56-57
    ② 艾四林,曲伟杰.民族国家是否已经过时——对全球正义的一种批判性考察[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37
    ③ 汪永成.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98-99
    ① 汪永成.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03-104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4
    ③ 杨顺清.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关系分析[M].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18
    ① 吴鹏.民族主义的发展与世界武装冲突[J].世界民族,1995,1:27
    ② 刘稚.跨界民族的类型、属性及其发展趋势[J].云南社会科学,2004,5:89
    ③ 李学保.国内学术界关于跨界民族问题研究中的分歧与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51
    ① 李普者.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发展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1
    ② 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增订版)[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8-9
    ③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07,21:10-11
    ④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7
    ① 李俊清.民族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N].中国民族报,2010-03-09,003版:1
    ② 关信平.我们应更重视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J].当代经济,2011,11:10
    ③ 关信平.论当前我国转变社会发展方式[J].江苏社会科学,2011,5:27
    ① 关信平.论当前我国转变社会发展方式[J].江苏社会科学,2011,5:28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7
    ③ 贾庆林.奋力开创“十二五”时期民族工作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1-11-19
    ① 徐勇,项继权.民生问题的实质是政治问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1
    ② 穆殿春,林钧昌.民族政策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95
    ③ 周平.民族自治地方政策过程[J].云南社会科学,1996,5:48
    ④ 余梓东.论中国民族政策体系与集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17
    ① 习近平.关键在落实[N].人民日报,201103-16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624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1502
    ③ 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修订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92
    ① 吴仕民.民族问题概论[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200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1509
    ① 郝时远.解读民族问题的理论思考(-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92
    ②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策研究室.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250
    ③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1505
    ④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1245
    ① 何增科.政党的转型和现代化[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2:82
    ② 何增科.政党的转型和现代化[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2:83
    ③ 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5-26
    ① 俞可平.治理和善治:一种新的政治分析框架[J].南京社会科学,2001,9:41
    ② 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修订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342
    ① 陈建樾.全球化、民族国家与马克思主义[J].世界民族,2002,2:1-2
    ② 张勇.历史视野中的“全球化”与“民族--国家”[J].世界民族,2007,2:14-15
    ① 张建新.民族研究:社会视角中发现[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99
    ② 张建新.民族研究:社会视角中发现[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93
    ③ 马戎.民族主义思潮下的中国民族问题[J].人民论坛,2011,1:24-25
    ④ 张建新.民族研究:社会视角中发现[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100110
    ① [法]科耶夫.邱立波译.科耶夫的新拉丁帝国[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4
    ② 李超.对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前途的思考[J].学术探讨,2011,8:42
    ③ 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修订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178
    ④ 不列颠百科全书第4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236
    ⑤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共产党章程[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11
    ① 张宝成.公民教育:国家视闽下的少数民族身份认同[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2:149
    ② 郑全红,刘贞晔.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及其特点[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4:66
    ③ 杜保友.公民社会: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J].科学社会主义,2009,5:92
    ④ 李景鹏.中国公民社会成长中的若干问题[J].社会科学,2012,1:14-15
    ① 文精.团结进步的伟大旗帜一中国共产党80年民族工作历史回顾[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97
    ② 文精.团结进步的伟大旗帜——中国共产党80年民族工作历史回顾[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99
    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共产党章程[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5
    ①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
    ①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27
    ① 周平.民族国家与国族建设[J].政治学研究,2010,3:86-87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4-5
    ① 肖光文.回顾与总结: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大众化的历程、特征和经验[J].理论月刊,2012,7:11
    ②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853
    ② 史春燕.对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大众化的一些思考[J].甘肃社会科学,2011,6:96-97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列宁.列宁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上、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993
    [1]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
    [2]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
    [3]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5]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6]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民族工作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8]中共中央党校党章研究课题组.中国共产党章程编介(从一大到十六大)[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
    [9]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10]“二大”和“三大”:中国共产党第二、三次代表大会资料选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1][德]伯恩斯坦.社会主义历史和理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9
    [2]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3]何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经典导读[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4]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陆南泉,姜长斌等.苏联兴亡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美]沃尔特·G·莫斯.张冰译.俄国史(1855-1996)[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
    [7]陈安.列宁对民族殖民地革命学说的重大发展[M].北京:三联书店,1981
    [8]金炳镐.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概论(修订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9]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修订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10]徐杰舜.从多元走向一体:中华民族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1]宋蜀华,陈克进.中国民族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12]厉以宁.资本主义的起源——比较经济史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3]王恩涌等.中国文化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4]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5]王惠岩.王惠岩文集[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7
    [16]赵月海.中国政治分析:视界与维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
    [17]陈长琦.中国古代国家与政治[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18]龚荫.中国历代民族政策概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19][美]费正清.张沛译.中国:传统与变迁[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20]刘明逵,唐玉良.中国工人运动史第1卷[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21]王宪明,蔡乐苏.近现代史述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2]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23]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24]关海庭.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5]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6]龚育之,石仲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上)[M].北京: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7]孙中山.孙中山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8]王付昌,郭文亮.中国近现代发展史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
    [29]罗开云等.中国少数民族革命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0]杨策,彭武麟.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31]萧君和.中华民族史(下卷)[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2]王文光,龙晓燕,李晓斌.云南近现代民族发展史纲要[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33]许崇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34]李大钊.李大钊全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35]王炳煜,王力.马克思主义民族思想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36]王沪宁.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7]刘德厚.广义政治论——政治关系社会化分析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38]张建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8
    [39]金炳镐,青觉.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与实践[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
    [40]金炳镐,王铁志.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通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
    [41]文精.团结进步的伟大旗帜——中国共产党80年民族工作历史回顾[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42]黄光学.当代中国的民族工作(上下册)[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
    [43]何龙群.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4]青觉.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45]杨荆楚.毛泽东民族理论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
    [46]隆金华.邓小平民族理论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47]熊文钊.大国地方: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新发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48]宋才发.民族区域自治法通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49]本书编写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50][俄]尼·伊·雷日科夫.徐昌翰等译.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51]熊坤新.苏联民族问题理论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
    [52]吴楚克.民族主义幽灵与苏联裂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3]赵常庆,陈联璧,刘庚岑,董晓阳.苏联民族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54]周新城,张旭.苏联演变的原因与教训——一颗灿烂红星的陨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55]王长江.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56]李慎明.历史在这里沉思——苏联解体20周年祭[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57]张光博.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58]邓国群,马洪,武衡.当代中国的民族工作(上)[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
    [5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课题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来仪.从“民族”概念重构谈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探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
    [2]张三南.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历史发展——从经典作家民族理论到“中国模式”[J].民族研究,2010,1
    [3]金炳镐,金东杰,陈永亮.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民族理论系列论文之一[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1
    [4]赵刚.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探讨[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3
    [5]赵健君.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进程[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2
    [6]赵健君.全国各民族人民: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核心范畴[J].青海民族研究,2009,1
    [7]张建新.新中国60年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探索[J].科学社会主义,2009,5
    [8]阎树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多维意蕴[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9
    [9]熊坤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新发展[J].科学社会主义,2010,2
    [10]金炳镐,青觉,张谋.论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J].民族研究,2001,5
    [11]龚永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新体系[J].民族研究,2007,2
    [12]陈答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启示[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13]杨玲.斯大林与苏联联邦制的兴衰成败[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3
    [14]石亚洲.中国国家结构形式的选择与民族问题的解决[J].学习与探索,2008,3
    [15]王俊拴.古代中国民族观与国家统一[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1998,3
    [16]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1,13
    [17]康基柱.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早期传播史略[J].满族研究,2006,1
    [18]张世飞.中国早期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传播与运用[J].民族研究,2010,6
    [19]阎树群.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两种形态[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20]潘广辉,吴婧.民族问题与苏联解体——欧、美学界的研究[J].世界民族,2006,1
    [21]马戎.对苏联民族政策实践效果的反思——读萨尼教授(Ronald G.Suny)的《历史的报复:民族主义、革命和苏联的崩溃》[J].西北民族研究,2010,4
    [22]彭萍萍.民族主义与苏联解体[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5
    [23]张祥云.关于苏联联邦制的几点思考[J].世界民族,2004,4
    [24]杨恕.关于苏联联邦制的再思考[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3,4
    [25]孙午生.从联邦制国家形式析苏联解体原因[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8,1
    [26]任晓伟.论苏共理论资源的枯竭及其政治生命[J].社会主义研究,2007,1
    [27]张全景.苏共失败、苏联解体的惨痛教训及借鉴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2
    [28]李慎明.苏共亡党亡国的历史教训[J].人民论坛,2011,12
    [29]李慎明.苏共的蜕化变质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J].山东社会科学,2011,7
    [30]余梓东.“民族政策”定义推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6,3
    [31]汪树民.论民族主义的两面性[J].云南社会科学,2010,5
    [32]金炳镐,孙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历史进程的规律性探讨[J].满族研究,2010,3
    [33]王继.试论中国共产党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经验[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3
    [34]石仲泉.真正地了解中国现实实际,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之二[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2
    [3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36]石仲泉.继承优秀历史文化,创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形式,形成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之三[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3
    [37]胡锦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J].求是,2012,1
    [38]马启民.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若干经验教训的思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7
    [39]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1,13
    [40]周平.政治学视野下的中国民族和民族问题[J].思想战线,2009,6
    [41]艾四林,曲伟杰.民族国家是否已经过时——对全球正义的一种批判性考察[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42]王俊拴.古代中国的整体国家观及其价值分析[J].政治学研究,1998,2
    [43]吴鹏.民族主义的发展与世界武装冲突[J].世界民族,1995,1
    [44]刘稚.跨界民族的类型、属性及其发展趋势[J].云南社会科学,2004,5
    [4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07,21
    [46]关信平.我们应更重视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J].当代经济,2011,11
    [47]李俊清.民族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N].中国民族报,2010-03-09,003版
    [48]关信平.论当前我国转变社会发展方式[J].江苏社会科学,2011,5
    [49]贾庆林.奋力开创“十二五”时期民族工作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1-11-19
    [50]徐勇,项继权.民生问题的实质是政治问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
    [51]周平.民族自治地方政策过程[J].云南社会科学,1996,5
    [52I余梓东.论中国民族政策体系与集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53]习近平.关键在落实[N].人民日报,2011-03-16
    [54]王晓荣,张楠.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社会主义研究,2010,2
    [55]何增科.政党的转型和现代化[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2
    [56]俞可平.治理和善治:一种新的政治分析框架[J].南京社会科学,2001,9
    [57]陈建樾.全球化、民族国家与马克思主义[J].世界民族,2002,2
    [58]张勇.历史视野中的“全球化”与“民族一国家”[J].世界民族,2007,2
    [59]李超.对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前途的思考[J].学术探讨,2011,8
    [60]张宝成.公民教育:国家视阈下的少数民族身份认同[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2
    [61]郑全红,刘贞晔.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及其特点[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 究,2010,4
    [62]杜保友.公民社会: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J].科学社会主义,2009,5
    [63]李景鹏.中国公民社会成长中的若干问题[J].社会科学,2012,1
    [64]肖光文.回顾与总结: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大众化的历程、特征和经验[J].理论月刊,2012,7
    [65]史春燕.对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大众化的一些思考[J].甘肃社会科学,2011,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