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时尚刊物中小资形象及其审美趣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年来,相对于纯文学及其他期刊的低迷状态,自我标榜为时代风潮引导者的时尚类刊物却异军突起,成为审美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浏览大小报亭,满目尽是《时尚》、《瑞丽》、《上海壹周》、《世界时装之苑》(ELLE)等杂志,各具特色,引人注目。而这些杂志无一例外的标榜自己是小资风尚的代言人。甚至在2002年3月14日的《上海壹周》上出现了题为“小资打假”的专题报道,引发业内激烈争论。
     作为审美文化的一种,时尚杂志为何标榜自己为小资风尚的引领或者代言,并极力构建小资形象?我们认为,时尚刊物中的“小资”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历史概念,经过时尚刊物塑造出的小资形象,广义上呈现多样性和芜杂性,另外涉及所谓“白领”“布波族”“新人类”等等,时尚刊物对小资形象的塑造,事实上是后现代小资建构,它已经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阶级划分,时尚刊物中的小资概念与传统意义上的小资产阶级已经很难划上等号。
     时尚刊物对于小资阶层的划分,既不是根据经济、政治地位来划分,更不是按肤色、语言来划分,而是根据人们的生活方式及趣味和消费观。这种生活方式与小资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追求密不可分。从小资主体方面来看,追求日常生活审美化有其必然性:一方面是对于自动化日常生活的审美反抗,在现代条件下,日常生活已经被理论的和实践的理性主义所支配。科层制和目的的理性制约着人们的生活和行为,因此,理性主义(合理化)的压力将现代生活变得刻板和千篇一律。因此,韦伯认为审美承担救赎的功能,即把主体从现代社会的工具理性“铁笼”中解救出来。另一方面,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追求也与小资追求更高层次社会地位紧密相关。在现代社会中,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在传媒的影响下,成为夸示的手段。诸如电视、电影、广告、时尚刊物等现代社会无处不在的媒介,刺激人们拥有新的审美生活方式,来表明自己高人一等的社会地位。而小资为了标明自己与众不同的身份地位也会寻求这样一种文化标志即对审美的追求来对自己的身份进行区分。能否进行审美性的消费成了区分精英与大众的重要尺度。从时尚刊物这一客体来看,小资这一概念是其塑形并使之清晰化的,同时也成为其主要受众,小资在追求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过程中,时尚刊物为何占据重要地位?小资为什么要追求时尚唯恐被抛在时尚之后,即使时尚刊物定位很高依然愿意并乐于去消费?实质上,时尚刊物是以时尚为载体的消费与大众媒介的合谋。在时尚的审美生活方式与消费中间,时尚刊物的身份是文化中介人,一方面,它收集精英层的时尚信息,通过文化中介实现物品与文化的转换;另一方面,它又引领着大众的时尚。它衔接着时尚精英和大众两端,为时尚的流行推波助澜。在小资们欣赏精美的时尚刊物时,不知不觉进入了一个消费的陷阱。这样,时尚刊物成功的将小资追求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时尚和消费挂钩。通过对时尚生活方式的宣传满足小资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渴望,同时又将时尚的美学理念和具体的商品和品牌挂钩,最终将审美变成消费。
     面对媒介中频繁出现的小资、中产阶层、及其白领等词汇与时尚类杂志中塑造的小资形象究竟又存在何种联系何种差别?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本文试图对时尚杂志中塑造的小资形象进行分析界定,从小资概念的历史沿革与发展变化中分析其发生的变化及其这种新的变化背后的资本之手及审美消费时代的到来。并进一步从美学趣味和文化的角度探讨时尚类杂志中塑造的小资形象与通常意义的小资阶层、中产阶层等的联系与区别,揭示他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诉求与时尚杂志的必然关系,及其与消费社会的种种暧昧关系。
In recent years, compared to pure literature, and other journals’doldrums, fashion magazines have sprung up everywhere, as a unique aesthetic culture landscape. Browsing kiosks, you will find they are full of“Vogue”“Rayli”“Shanghai next week”and so on. As a kind of aesthetic culture, fashion magazines that advertised themselves as petty bourgeois habits’spokesman, and strongly constructed image of the petty bourgeois? We believe that the "petty bourgeois" in the fashion magazines is no longer a simple concept of history, shaped by fashion magazines ,the image of the petty bourgeois, showing diversity, and the so-called "White-collar" and "Bobos " and "new human being "and so on. In fact, shaped by Fashion magazines, the image of the petty bourgeois has been detached from the traditional sense of class division, fashion magazines in the petty bourgeois concept and the traditional sense of the petty bourgeois has not the same.
     The image of petty bourgeois in fashion magazines, is not based on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tatus to divide, also not on the complexion, language, but decided to interesting and consumption concept. This lifestyle of the petty bourgeois is related to it’s pursuit of aesthetic daily life. To petty bourgeois, On the one hand, is to against the daily life’s automation in aesthetic way. On the other hand, the pursuit of aesthetic daily lives is related to the higher class. To fashion magazines, they shaped the image of petty bourgeois and make it clear, at the same time, petty bourgeois become their reader. Why even fashion magazines very expensive there are so many people consume it? In fact, fashion magazines are based on fashion and join hands with mass culture. Between aesthetic life style and consumption, fashion magazines is“culture agency”they collection the fashion information of elite , at the same time, they link up the elite and masses, lead the trend of fashion in the masses. In this way, fashion magazines successfully mix the consumption into aesthetic daily life.
     In this paper, we try to define the concept of petty bourgeois in fashion magazines and then from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find the consumption behind it. Farther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s and interesting discus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mage of petty bourgeois and middle class and white-collar, fi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shion magazines, aesthetics, and consumption.
引文
① 《三联生活周刊》,2001 年第 5 期。
    ② 《北京电视周刊》,2001 年第 42 期。
    ③ 同注释①。
    ①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 1989 年版,第 113 页。
    ② [英]玛丽·道格拉斯,巴伦·伊舍伍德《 物品的用途》,转引自:罗钢,王中忱《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61~63 页。
    
    ① 同注释④。
    ② [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31 页。
    
     ① 《马列著作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77-78 页。
    ① 《马列著作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78 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 876 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 876 页。
     ①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坚决肃清党内一切非无产阶级的意识》(上),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8-9 页。
    ①《茅盾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3-45 页。
    ②《郁达夫小说全编》,浙江文艺出版 1989 年版。
    ③ 皮埃尔·布尔迪厄《区分》导言,转引自罗钢、王中忱《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42 页。
     ① 朱大可、张闳主编《21 世纪中国文化地图》第一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229 页。
    
    ① 《玲珑》第 1 期,封面。转引自哥伦比亚大学网站 http://www.columbia.edu/cu/lweb/
    ② 《玲珑》第 1 期,封底。转引自哥伦比亚大学网站 http://www.columbia.edu/cu/lweb/
    
    ①《玲珑》第 12 期,第 412-413 页。
    ②《玲珑》第 39 期,第 1525 页。
    ③《玲珑》第 139 期,第 845 页。
    ④《玲珑》第 17 期,第 588-590 页。
    ⑤《玲珑》第 24 期,第 872-875 页。
    ⑤《玲珑》第 20 期,第 702 页。
    ⑥《玲珑》第 1 期,第 31 页。
    
    ①《玲珑》第 1 期,第 19 页。
    ②《玲珑》第 100 期,第 937 页。
    
    ①《玲珑》第 7 期,第 219-220 页。
    ②《玲珑》第 7 期,第 219-220 页。
     ① 弗洛姆《逃避自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7 年版,第 45 页。
     ① 周宪《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6 页。
    
    ① 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商务印书馆 1964 年版, 第 119 页。
    ② 西美尔《时尚的哲学》,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72 页。
     ① 周宪《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7 页。
    
    ①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9 年版,第 30 页。
    ② 周宪《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57 页。
     ①朱国华《中国人也在诗意地栖居吗?》,《文艺争鸣》2003 年第 6 期。
     ① 张竞生《张竞生文集》,广州出版社 1998 年版,上卷,第 230-231 页。
    ②莱特·米尔斯著,周晓虹译《白领:美国的中产阶层》,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7页。
    ① H.H.Gerth and C.W.Mills,eds.,From Max Webber:Essays in Sociology(New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46),342.
    ① 布尔迪厄《区分:鉴赏判断的社会批判》(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84),第 5—7 页。)
    ① 皮埃尔·布尔迪厄《区分:鉴赏判断的社会批判》,转引自罗钢、王中忱《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② 迈克·费瑟斯通著,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96页。
     ① 西美尔《时尚的哲学》,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71 页。
    ① 这里采用乔安妮·恩特维斯特尔在《时髦的身体》一书中的说法,他认为购物既是经济的也是文化的行为,并且认为文化中介人实现经济行为与文化实践的转化。“文化中介,如新闻记者和时尚买手,一直充当着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中间人,这些从业人员发挥着枢纽性的作用,他们努力将货物、服务和特定的文化意义联系起来,并将这些文化性的价值告诉给潜在的购买者,由此使得(时尚的)生产和消费连成一体”。第 288 页。
    1. [美]保罗·福塞尔著,梁丽真、乐涛、石涛译《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2. [美]赖特·米尔斯《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
    3. [美]赖特·米尔斯《权力精英》,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4. [法]皮埃尔·布尔迪厄《<区分>导言》,转引自罗钢,王中忱《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5. [法]皮埃尔·布尔迪厄、包亚明:《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
    6.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 1989 年版。
    7. [英]约翰·汤普森著,高铦等译《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译林出版社 2005 年版。
    8. [英]玛丽·道格拉斯、巴伦·伊舍伍德《 物品的用途》。转引自:罗钢,王中忱《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9. [法]鲍德里亚著《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10. [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 2000 年版。
    11. [英]乔安妮·恩特维斯特尔《时髦的身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12. [美]大卫·理斯曼著,王崑,朱虹译《孤独的人群》,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13. [美]马尔库塞著,张峰等译《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重庆出版社 1988 年版。
    14. 王晓明《在新意识形态的笼罩下——90 年代的文化和文学分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
    15. 郑坚《吊诡的新人——新文学中小资形象研究》,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5 年版。
    16. 罗钢、王中忱《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17. 周小仪《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18. 王德胜《扩张与危机——当代审美文化理论及其批评话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年版。
    19. 陶东风《当代中国的文化研究及其与文学研究的关系》,《文学理论前沿》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20. 李欧梵《上海摩登》,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21. 包亚明、王宏图、朱生坚等著《上海酒吧:空间、消费与想象》,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
    22. 周宪《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23. 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商务印书馆 2003 年版。
    24. 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商务印书馆 2005 年版。
    25. 朱大可、张闳主编《21 世纪中国文化地图》第二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26. 张柠主编:《2005 文化中国》,花城出版社 2006 年版。
    27. 朱大可、张闳主编《21 世纪中国文化地图》第三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28. 范玉吉《审美趣味的变迁》,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29. 李泽厚《美学四讲》,北京三联书店 1989 年版。
    30. 大卫·布鲁克斯著,徐子超译《布波族:一个社会新阶层的崛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 年版。
    31. 姚文放《当代审美文化批判》,山东文艺出版社 1999 年版。
    32. 徐连明《时尚杂志流行文化中的白领形象研究》,《上海社会科学届第四届学术年会 2006 年度文集》。
    33. 翟左扬、俞琪:《“打假”与“假打”》,《新闻大学》2003 年第 1 期。
    34. 王晓明《90 年代与新意识形态》,《天涯》2000 年第 6 期
    35. 姚登权《后现代主义与消费文化》,《求索》2004 年第 1 期。
    36. 王岳川《东方消费主义话语中的文化透视》,《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4 年第 3期。
    37. 崔建聪、谢明《时尚类杂志的特征及走向》,《编辑之友》2002 年第 2 期。
    38. 孟繁华《中产阶级的文化符号——时尚杂志解读》,《河北学刊》2004 年第 4 期。
    39. 周均东《时尚杂志的叙述品格与消费文化的虚拟走向》,《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 4 期。
    40. 王一川《审美文化概念简说》,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1994 年第 4 期。
    41. 周宪《边界的消解与审美文化的变迁》,《浙江学刊》1998 年第 4 期。
    42. 朱立元《“审美文化”概念小议》,《美学与实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43. 潘知常《当代审美文化的基本特征—在解释中理解当代审美文化》,《天津社会科学》1994 年第 5 期。
    44. 陆扬《论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与现代化》2004 年第 3 期。
    45. 朱朝辉《看上去很美—对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思考》,《学术论坛》2004 年第 2期。
    46. 赵勇《谁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怎样做文化研究?—与陶东风教授商榷》,《河北学刊》2004 年 9 月第 24 卷第 5 期。
    47. 陶东风《研究大众文化与消费主义的三种范式及西方资源—兼谈“日常生活审美化”并答赵勇博士》,《河北学刊》2004 年 9 月第 24 卷第 5 期。
    48. 朱国华《中国人也在诗意地栖居吗?》,《文艺争鸣》2003 年第 6 期
    49. 金元浦《消费美丽与审美批判》,文化研究网(http://www.culstudies.com)
    50. 陶东风《审美化、生活方式与消费文化批判》,文化研究网(www.culstudies.com)
    51. 陈定、林颖、李双龙《2003 年上海时尚类杂志机制及从业人员调查报告》,新浪科技网 http://tech.sina.com.cn/me/2004-01-09/1357280158.shtml
    52. 《 中 国 当 代 女 性 杂 志 浮 世 绘 》, 深 圳 之 窗 网 时 尚 生 活 专 栏http://home.sz.net.cn/fashion/2006-04/30/content_216764.htm
    53. 潘 知 常 《 当 代 审 美 文 化 叙 事 模 式 的 转 变 》 ,http://cyber.swnu.edu.cn/zwyjw/a_index/sx_index.asp?sx_id=418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