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可以和传世文献相对照的先秦出土文献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從現代的中國古典文獻研究來講,出土文獻研究已經不可輕視的領域。尤其,近年陸續出土的戰國出土文獻將中國古典文獻研究更為豐富、精密了。因爲這些出土文獻的内容涉及遣策、占筮、思想哲學、法律文書等諸多方面,不僅對中國古典文獻學,而且對中國古代的文字學、音韻學、歷史學、民俗學、天文學、考古學、學、邏輯學也有巨大的影響。
     到09年春爲止,先秦出土文獻已經達到了膨大的量,本稿主要關注與傳世文獻可以比較的先秦出土文獻進行探討。具體而言,是以上博楚簡、馬王堆帛書、阜陽漢簡《周易》;郭店楚簡《老子》;上博楚簡《民之父母》;上博楚簡、郭店楚簡《緇衣》:上博楚簡《鬼神之明》爲主要的材料。
     上博楚簡《周易》、馬王堆帛書《周易》、阜陽漢簡《周易》與今本《周易》的許多部分可以進行比較;郭店楚簡《老子》、馬王堆帛書《老子》與《老子》的許多部分可以進行比較;上博楚簡《民之父母》與《禮記·孔子間居》、《孔子家語·論禮》的許多部分可以進行比較;上博楚簡、郭店楚簡的《緇衣》與通行本《禮記·緇衣》的很多地方可以進行比較。雖然還有許多學者沒斷定《鬼神之明》是否屬於墨家文獻,但整理者的曹錦炎先生認爲是墨子的佚文,而且上博楚簡《鬼神之明》與《墨子》的思想、邏輯、詞彙的許多部分可以進行比較,這對於先秦墨家思想而言,無疑是非常珍貴的文獻。
     這些“可以和傳世文獻相對照的先秦出土文獻”,與其他的出土文獻具有不同的性質。筆者認爲這些出土文獻具有獨特的意義、價值,如下所示:
     (1)帶動了文字學方面的發展。
     (2)與傳世文獻校勘文字,可以屢屢補正傳世文獻中的錯亂。
     (3)提供探討經典原義的線索。
     (4)可以探討傳世文獻的文本形成。
     (5)可以再探討後世對古書的評價是否恰當。
     (6)可以再探討後代的注釋是否恰當。
     本文通過“可以和傳世文獻相對照的先秦出土文獻”分析,闡明這些出土文獻研究具有的意義和價值。
The unearthed texts have very important literature value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classical bibliography research.In the recent years,literature of the Zhanguo period has been continually unearthed.These texts have enriched and brought more precision to research of Chinese classical bibliography.As the contents of these unearthed texts involve list,fortune-telling, philosophy,low and so on.They have a strong impact on Chinese classical bibliography research and phonetics,historical science,astronomy, archaeology,mathematics,logic research.
     As of Spring 2009,Pre-Qin Unearthed Texts has reached a large quantity. In this thesis,the emphasis will be on Pre-Qin Unearthed Texts that can be compared with received texts.Specifically,Unearthed texts that stuff for a research as follows:Shangbo Chu bamboo books "Zhouyi",Mawangdui silk manuscript "Zhouyi",Fuyang Han bamboo books "Zhouyi",Guodian Chu bamboo books "Laozi",Shangbo Chu bamboo books "Minzhifumu",Shangbo Chu bamboo books "Ziyi",Guodian Chu bamboo books "Ziyi",Shangbo Chu bamboo books "Guishenzhiming".
     Shangbo Chu bamboo books,Mawangdui silk manuscript,Fuyang Han bamboo books "Zhouyi" can compare with received texts "Zhouyi" of lots of content,and Guodian Chu bamboo books,Mawangdui silk manuscript "Laozi" can compare with received texts "Laozi" of lots content,and Shangbo Chu bamboo books "Minzhifumu" can compare with "Liji" Kongzixianju of lots of content,and Shangbo Chu bamboo books "Guishenzhiming" can compare with "Mozi" of content.Although many scholars has not concluded if "Guishenzhiming" belongs to Mohism Literature,the collator,Mr.Caojinyan thinks that it is part of Mozi's lost text.Moreover,various part of the ideologies,logics and lexicons of Shangbo Chu bamboo books "Guishenzhiming" and "Mozi" can be compared.This is,undoubtedly,a very valuable piece of literature for Pre-Qin Mohist ideology.
     These "Pre-Qin unearthed texts that can be compared with received texts", hav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other unearthed texts,the author perceives these unearthed texts possess special significance and value,shown as follows:
     (1) Driving the development of philology.
     (2) Critiquing with received Texts,able to make corrections of received texts repeatedly.
     (3) Providing clues for probing into original meaning.
     (4) Able to inquire into the formation of Received Texts.
     (5) Able to reprobe into the evaluation of ancient books by later ages.
     (6) Able to reprobe into the notes by later ages.
     This article underwent the analysis of "Pre-Qin unearthed texts that can be compared with received texts",expounding th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these unearthed texts.
引文
[1]參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书》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1月;《馬承源先生談上博簡》,《上博館藏戰國楚竹书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3月。
    [1]高明《中国古文字學通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2]黃錫全《利用<汗简>考释古文字》,《古文字研究》第15辑,中華書局,1986年;黄锡全《<汗簡>、<古文四聲韻>中之石經、<說文>“古文”的研究》,《古文字研究》第19辑,中華書局,1992年。黄锡全《汗簡注釋》自序,《汗簡注釋》,武漢大學出版社,1990年8月。
    [3]津田左右吉《易の研究》,《津田左右吉全集》第16卷,日本:岩波書店,1965年。
    [4]平岡武夫《經書の成立》,日本:東方文化研究所,全國書房,1946年.
    [5]武内義雄《易と中庸の研究》.日本:岩波書店,1943年.
    [1]金谷治《秦漢思想史研究》,日本:東洋學叢書,平楽寺書店,1960年。
    [2]淺野裕一《新出土文獻と諸子百家》,《戰國楚簡研究》,《中國研究集刊》別冊(第38號),日本:大阪大學中國哲學研究室,2005年12月;淺野裕一著、佐藤將之監譚《戰国楚简研究》,臺灣: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2月.
    [3]本文採用的竹簡排列,按照劉釗《郭店楚簡校釋》,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1]參見《郭店楚墓竹簡<缁衣>譚注(上)》,池田知久監修《郭店楚簡の思想史的研究》第三卷,日本:东京大學文學部中國思想文化學研究室,2000年1月,20頁.
    [2]王念孫《讀書雜誌》,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
    [1]參見湖北省荊門市博物館:《荊門郭店一號楚墓》,《文物》1997年第7期,文物出版社,1997年7月。
    [2]參見荊門市博物館编《郭店楚墓竹簡》“前言”,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1頁。
    [3]崔仁義《荊門郭店楚簡<老子>研究》,科學出版社,1998年10月.
    [4]羅浩(Harold D.Roth):《郭店<老子>對文研究的方法論問题》,邢文主编《郭店<老子>-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學苑出版社,2003年9月.
    [1]關於篇名名稱,各研究者不同。本文按照《郭店楚墓竹簡》的篇名。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
    [2]丙:竹簡兩端=平齋;簡長=26.5釐米;編綫=兩道;編綫間距離=10.8釐米太:竹簡兩端=平齋;簡長=26.5釐米;編綫=兩道;編綫間距離=10.8釐米參見《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111、125頁。
    [3]#12
    [4]檢驗假設爲P0;對立假說爲P1,(X_1,……,X_n)的密度函爲P,如下能表示爲似然比檢驗(likelihood ratio test)。
    [1]各字表示《郭店楚墓竹簡》的各文獻名。這表只列舉與《老子》三個文本、《太一生水》有關 的部分。各字表示如下:「甲」、「乙」、「丙」=《老子》甲、乙、丙本;「太」=《太一生水》;「緇》=《緇衣》;「魯」=《魯穆公問子思》;「窮」=《窮達以時》;「五」=《五行》;「語 四」=《語叢四》。這裡,斜線“/”表示在分類上與左右文獻“有排他性”;點“·”表示與左右文獻“有關。”
    [2]《郭店老子……大慕思大學國際研討會會議錄》,1998年5月。
    [3]荊門市博物館编《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125頁.
    [4]橫田恭三《戰國楚系簡帛文字の變遷》,《書學書道史研究}第八號,日本:書學書道史學會编,1998年。
    [5]彭浩《郭店一號墓的年代與簡本<老子>的結構》,《道家文化研究》第17輯,三聯書店,1999年8月。
    [6]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道家文化研究》第17輯,三聯書店,1999年8月。
    [1]#12
    [2]彭浩《郭店楚簡<老子>校讀》,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3]周鳳五《郭店竹簡的形式特微及其分類意義》,《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大學 中國文化研究院编,2000年5月。
    [4]張正明《郭店楚簡的幾點啓示》,《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编,2000年5月.
    [5]谷中信一《從郭店<老子>看今本<老子>的完成>,《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编,2000年5月。
    [1]黄劍《竹簡<老子>的版本歸屬及文獻價值探微》,《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 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编,2000年5月。
    [2]裘鍚圭《<太一生水>名字章解釋--兼論<太一生水>的分章問题》,《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輯,安徽大學古文字研究室编,中華書局,2000年7月。
    [3]#12
    [4]#12
    [5]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簡思想研究》,6、6頁,東方出版社2000年10月。
    [1]瀨筒寬之《郭店楚簡の文字の研究》,《青山杉雨記念賞第五回學術獎勵論文選》,日本:青山杉雨記念赏實行委員會,2002年12月。
    [2]福田哲之《郭店楚簡、上博楚簡の字體と形制》,《新出土资料と中國思想史》,日本:《中國研究集刊》別册,第三十三號,2003年6月。
    [3]簡而言之,本文所述的自由度能表示為“字形種類總-1”。
    [1]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道家文化研究》第17輯,三聯書店,1999年8月。
    [2]周鳳五《郭店竹簡的形式特徵及其分類意義》,《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大學 中國文化研究院编,2000年5月。
    [3]#12
    [4]瀨筒寬之《郭店楚簡の文字の研究》,《青山杉雨記念賞第五回學術獎勵論文選》,日本:青山杉雨記念賞實行委員會,2002年12月。
    [5]福田哲之《郭店楚簡、上博楚簡の字體と形制》,《新出土资料と中國思想史》,日本:《中國研究集刊》別册,第三十三號,2003年6月。
    [1]“從統計學的角度來講,在假設H成立的前提下,根據樣本觀測結果來判斷這個前提是否有充分的理由站得注脚,從而決定是接受它還是拒絕它。這樣的假設一般稱謂‘零假設'或‘原假設'(null hypothesis)。”參見陸璇《理统計基礎》,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年9月,135頁。
    [1]參見王力《同源字典》,商務印書館,1982年10月,349-350頁。
    [2]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册》.北京大學出版,1986年。
    [1]參見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2]各文獻的底本如下:《禮記·孔子閒居》以嘉慶末年阮元校刻本《十三經注疏》為底本。《孔子家語》以宋刊蜀刻大字本為底本,《宋蜀本孔子家語·附札記》,臺湾中華書局影印,1985年。《韓詩外傳》以屈守元笺疏《韓詩外傳笺疏》為底本,巴蜀書社,1996年3月.
    [3]井上亙:《<禮記>の文獻學的考察-册書としての<禮記>》,《東方學》第108輯,日本:東方學會,2004年7月。
    [1]參見池田知久:《儒家の“三才”と《老子》の“四大”》,中村璋八博士古稀記念論集《東洋學論集》,日本:汲古書院,1996年1月。
    [2]姚際恆:《禮記通論》已有散佚。在此參考了《姚際恆著作集》第二、三册所收的《禮記通論輯本》,臺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年6月。
    [1]參見武内義雄《禮記の研究》,《武内義雄全集》第三卷,日本:角川書店,1979年1月,236頁。
    [1]李學勤《先秦儒家著作的重大發現》,《郭店楚簡研究》(《中國哲學》第二十輯),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15頁。
    [2]廖名春《荊門郭店楚簡與先秦儒學》,《郭店楚簡研究》(《中國哲學》第二十輯),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42頁。
    [1]黄以周輯《子思子》の序文を参照。
    [2]簡朝亮『子思子言鄭注補正四卷』(『續修四庫全書』子部第932冊所收、上海古籍出版社藏影印、清光緒至民國)。
    [3]梁啟超《漢書藝文志諸子略考釋》,《飲冰室合集》第10册,中華書局,1989年。
    [4]蔣伯潛《諸子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2月。
    [5]武内義雄《易と中庸の研究》,日本:岩波書店,1943年,《武内義雄全集》第三卷所收。
    [6]李學勤《周易經傳溯源》,長春出版社,1992年7月。
    [7]鐘肇鹏《子思學派的中庸思想》,《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89年。
    [8]姜廣輝《郭店楚簡與<子思子>-兼談郭店楚簡的思想史上意義》,《郭店楚簡研究》(《中國哲學》第二十輯),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
    [9]劉建國《先秦偽書辨正》,陝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
    [10]楊朝明《上博楚簡<從政>篇與<子思子>》.黄懷信、李景明主编《儒家文獻研究》,齊魯書社,2004年12月.
    [11]李啟謙《于思及<中庸>研究》,楊朝明、修建軍主编《孔子與孔門弟子研究》,齊魯書社,2004年12月。
    [12]淺野裕一《戰國楚簡研究》,臺灣: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2月。
    [13]李健勝《<子思子>的内容考釋》,《青海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哲學社會科學版。
    [14]梁濤《子思<缁衣>、<表记>、<坊记>思想試探》,《簡帛研究網》,2006年5月26日。
    [15]王鍔《禮記成書考》,南京師範大學古典文獻研究叢刊,中華書局,2007年3月。
    [1]郭店楚簡中,《緇衣》以外沒有《中庸》、《坊記》、《表記》。雖然上博楚簡沒有全部公開,但目前沒有報告其中有《中庸》、《坊記》、《表記》的消息。
    [1]宋濂《諸子辯》,文淵閣《四庫全書》眷二十七所收。
    [2]程元敏《<禮記·中庸、坊記、緇衣>非出于<子思子>考》,《張以仁先生七佚壽慶論文集》,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1月/《古史考》第七卷,海南出版社,2003年12月。
    [1]張心徵《偽書通考》,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本,1957年。
    [2]#12
    [3]嚴靈峰编著《周秦漢魏諸子知見書目》,中華書局,1993年4月。
    [4]郭沂《郭店楚簡與先秦學術思想》,第二章《<中庸>·<子思>·<子思子>》,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
    [5]黄以周輯《子思子》七卷,中國哲學思想要籍叢编《子思子》,臺灣: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5年4月。
    [1]朱熹《詩集傳》有:“《子思子》曰:'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另外還有“《子思子》曰:'維天之命,於穆不已'”,這些例子可見於《禮記·中庸》。這些《子思子》,立足於漢代的“子思子作《中庸》”之說,僅僅爲“《子思子》曰”。
    [2]孫啟治、陳建華編《古佚書輯本目錄》,中華書局,1997年8月。
    [3]郭店楚簡《緇衣》最終簡文末有:“二十又(有)三”,可知郭店楚簡《緇衣》共有二十三章。假使沒有此章,郭店本、上博本已有二十三章。
    1.《<(?)衣>圖版》,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1月(本文略為“圖版”).
    2.陳佩芬《<(?)衣>譯注》,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1月(本文略為“陳佩芬”)。
    3.饒宗頤《<緇衣>零簡》,《學術集林》卷九,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12月。
    4.《郭店楚簡<緇衣>圖版》,荊門市博物館编《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本文略為“郭店圖版”)。
    5.《郭店楚簡<緇衣>譯注》,荊門市博物館编《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本文略為“郭店原釋”)。
    6.李學勤《釋郭店簡祭公之顧命》,《文物》1998年第7期,1998年7月/《郭店楚簡研究》,《中國哲學》第20輯,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本文略為“李学勤”)。
    7.廖名春《郭店楚簡儒家著作考》,《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1998年9月/《郭店楚簡研究》,《中國哲學》第20輯,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
    8.黃德寬、徐在國《郭店楚簡文字考釋》,吉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吉林大學 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紀年文集》,1998年12月(本文略為“黃德寬、徐在國”)。
    9.劉信芳《郭店楚簡文字考釋拾遗》,《紀年徐中舒先生百年誕辰暨中國古文字學 國際學術研討會》,四川聯合大學,1998年第1期,1998年10月。
    10.黃德寬、徐在國《郭店楚簡文字續考》,《紀年徐中舒先生百年誕辰暨中國古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四川聯合大學,1998年第1期,1998年10月/《江漢考古》1999年第2期,1999年5月。
    11.陳偉《郭店楚簡別釋》,《江漢考古》1998年第4期,1998年11月/簡帛網,2005年11月2日(本文略為“陳偉”)。
    12.黄鍚全《楚簡續貂》,《簡帛研究》第三輯,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编輯,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本文略為“黃錫全”)。
    13.袁國華《郭店楚簡文字考釋十一則》,《中國文字》新24期,臺灣;藝文印書館,1998年12月(本文略為“袁國華”)。
    14.李家浩《讀<郭店楚墓竹簡>瑣議》,《郭店楚簡研究》,《中國哲學》第20輯,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本文略為“李家浩”)。
    15.廖名春《荊門郭店楚簡與先秦儒學》,《郭店楚簡研究》,《中國哲學》第20輯, 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
    16.李存山《從郭店楚簡看早期道儒關係》,《郭店楚簡研究》,《中國哲學》第20輯,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本文略為“李存山”)。
    17.周桂鈿《荊門竹簡<緇衣>校讀札記》,《郭店楚簡研究》,《中國哲學》第20輯,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
    18.劉樂賢《讀郭店楚簡札記三則》,《郭店楚簡研究》,《中國哲學》第20輯,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本文略為“劉樂賢”)。
    19.陳高志《<郭店楚墓竹簡·緇衣篇>部分文字隸定檢討》,《張以仁先生七秩壽慶 論文集》,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1月。
    20.顏世鉉《郭店楚簡淺釋》,《張以仁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1月。
    21.周鳳五《郭店楚簡識字札記》,《張以仁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1月。
    22.張光裕主編《郭店楚簡研究》第一卷文字編,《原簡與釋文對照圖版》,臺灣:藝文印書館,1999年1月(本文略為“張光裕”).
    23.周桂鈿《<郭店楚墓竹簡·緇衣>研究札記》,《孔子研究》1999年第1期,1999年3月。
    24.李學勤《論上海博物館的一支<緇衣>簡》,《齊魯學刊》1999年第2期,1999年3月。
    25.李家浩《楚大府鎬銘文新釋》《語言學論叢》第22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7月(本文略為“李家浩2”).
    26.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陳鼓應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7輯,三聯書店,1999年8月/《上博楚簡校讀記》,臺灣: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3月/《郭店楚簡校讀記》,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3月(本文略為“李零”)。
    27.劉國勝《郭店竹簡釋字八則》,《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5期,1999年9月。
    28.廖名春《上海博物館藏<孔子閒居>、<緇衣>楚簡管窺》,西北大學中國思想史學科建設研討會論文,1999年9月/張豈之主編《中國思想史論集 中國思想史研究回顧與展望》,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新出土楚簡試論》,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5月。
    29.龐樸《郢燕書說--郭店楚簡中山三器心旁文字試說》.武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等主辨《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编》,1999年10月。
    30.顏世鉉《郭店楚簡散論》,武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等主辨《郭店楚简國際學術 研討會論文匯编》,1999年10月。
    31.廖名春《郭店楚簡引<書>、論<書>考》,武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等主辨《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1999年10月。
    32.劉信芳《郭店簡<緇衣>解詁》,武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等主辨《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1999年10月(本文略為“劉信芳2”)。
    33.邢文《楚簡<緇衣>與先秦禮學》,武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等主辨《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编》,1999年10月。
    34.程元敏《郭店楚簡<緇衣>引書考》,《古文字與古文獻》試刊號,1999年10月。
    35.呂紹網《<郭店楚墓竹簡>辨疑兩題》,《史學集刊》2000年第1期,2000年2月。
    36.廖名春《郭店楚簡<緇衣>篇引<書>考》,《西北大學學報》2000年1期,2000年2月.
    37.陳開先《中國傳統文化的新資源:郭店墓竹簡的内容及其學術意義》,《東方文化》2000第2期,2000年4月。
    38.涂宗流、劉祖信《郭店楚簡<緇衣>通釋》,《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本文略為“涂宗流、劉祖信”)。
    39.近藤浩之、曹峰、芳賀良信、廣瀨薰雄、李承律、渡邊大《郭店楚墓竹簡<緇 衣>譯注(上)》,池田知久監修《郭店楚簡の思想史的研究》第三卷,日本:東京大學文學部中國思想文化學研究室,2000年1月(本文略為“近藤浩之等”)。
    40.近藤浩之、曹峰、芳贺良信、廣瀨薰雄、李承律、渡邊大《郭店楚墓竹簡<緇 衣>譯注(下)》,池田知久監修《郭店楚簡の思想史的研究》第四卷,日本:東京大學文學部中國思想文化學研究室,2000年6月(本文略為“近藤浩之等2”).
    41.孔仲溫《郭店楚簡<緇衣>字詞補釋》,《古文字研究》第22輯,中華書局,2000年7月(本文略為“孔仲溫”)。
    42.廖名春《郭店楚簡<緇衣>篇引<詩>考》,《華學》第4輯,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8月.
    43.劉曉東《<郭店楚墓竹簡緇衣>初探》,《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4期,2000年7月(本文略為“劉曉東”)。
    44.趙平安《從楚簡“娩”的解讀談到甲骨文的“娩幼”》,李學勤、謝桂華主编 《簡帛研究二○○一》,桂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本文略爲“趙平安”)。
    45.劉桓《讀<郭店楚墓竹簡>札記》,李學勤、謝桂華主編《簡帛研究二○○一》,桂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本文略爲“劉桓”)。
    46.何琳儀《郭店楚簡選釋》,李學勤、謝桂華主編《簡帛研究二○○一》,桂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本文略爲“何琳儀”)。
    47.王輝《郭店楚簡釋讀五則》,李學勤、謝桂華主編《簡帛研究二○○一》,桂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本文略爲“王輝”)。
    48.徐在國《郭店楚簡文字三考》,李學勤、謝桂華主編《簡帛研究二○○一》,桂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本文略爲“徐在國”))。
    49.白於藍《郭店楚墓竹簡考釋(四篇)》,李學勤、謝桂華主編《簡帛研究二○○一》,桂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本文略爲“白於藍”)。
    50.劉信芳《郭店簡<語叢>文字試解(七則)》,李學勤、謝桂華主編《簡帛研究二○○一》,桂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本文略爲“劉信芳3”)。
    51.湯餘惠《郭店楚簡文字拾零》,李學勤、謝桂華主編《簡帛研究二○○一》,桂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
    52.于茀《郭店楚簡<緇衣>引詩補釋》,《北方論叢》2001年第5期,2005年9月。
    53.劉樂賢《讀上博簡札記》,簡帛研究網,2002年1月1日/《讀上博簡箚記》,朱淵清、廖名春主編《上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3月(本文略爲“劉樂賢2”)。
    54.龐樸《上博藏簡零箋(三)》,簡帛研究網,2002年1月4日。
    55.劉釗《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札記(一)》,簡帛研究網,2002年1月8日/《讀<上海博物簡藏戰國竹書>(一)劄記》,朱淵清、廖名春主編《上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3月(本文略爲“劉釗”)。
    56.白於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釋注商榷》,簡帛研究網,2002年1月8日/《中國文字》新廿八期,臺灣:藝文印書館,2002年12月。
    57.李零《上博楚簡校讀記(之二):《緇衣》》,簡帛研究網,2002年1月12日/朱淵清、廖名春主編《上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3月。
    58.馮勝君《讀上博簡<緇衣>札記一則》,簡帛研究網,2002年1月21日。
    59.陳偉《上博、郭店二本<緇衣>對讀》,簡帛研究網,2002年1月21日/朱淵 清、廖名春主編《上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3月(本文略為“陳偉2”)。
    60.趙平安《上博藏<緇衣>簡字詁四篇》,《國際簡帛研究通迅》第二卷第三期,2002年1月/朱淵清、廖名春主編《上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3月(本文略為“趙平安2”)。
    61.楊澤生《上海博物館所藏楚簡文字說叢》,簡帛研究網,2002年2月3日(本文略為“楊澤生”).
    62.陳斯鹃《初讀上博楚簡》簡帛研究網,2002年2月5日(本文略為“陳斯鹏”)。
    63.季旭昇《由上博詩論<小宛>談楚簡中幾個特殊的從暫的字(摘要)》,簡帛研究網,2002年2月13日。
    64.劉信芳《关於上博藏楚簡的幾點討論意見》,簡帛研究網,2002年2月13日/廖名春編《新出土楚簡與儒學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輔仁大學文學院聯合主辦,2002年3月。
    65.許子濱《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小識》,廖名春编《新出土楚簡與儒學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輔仁大學文學 院聯合主辦,2002年3月。
    66.虞萬里《上博簡、郭店簡<緇衣>與傳本合校拾遗》,簡帛研究網,2月28日/朱淵清、廖名春主編《上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3月。
    67.李零《上博楚簡校讀記》,臺灣: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3月(本文略為“李零3”)。
    68.裘錫圭《談談上博簡和郭店簡中的錯別字》,廖名春编《新出土楚簡與儒學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輔仁大學文學院聯合主辦,2002年3月/饒宗頤主编《華學》第六輯,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6月(本文略為“裘錫圭”)。
    69.淺野裕一《郭店楚簡《緇衣》篇的思想史意義》,廖名春編《新出土楚簡與儒學 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輔仁大學文學院聯合主辦,2002年3月。
    70.姜廣輝《<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幾個古異字的辦識》,廖名春编《新出土楚簡與儒學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輔仁大學文學院聯合主辦,2002年3月。
    71.楊澤生《关於郭店楚簡<缁衣>篇的兩處異文》,《孔子研究》2002年第1期,2002年3月。
    72.李天虹《上海簡書文字三題》,朱淵清、廖名春主編《上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3月/簡帛研究網,2002年6月29日。
    73.魏宜輝《讀上博楚簡文字箚記》,朱淵清、廖名春主编《上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3月(本文略為“魏宜輝”)。
    74.孟蓬生《上博简《緇衣》三解》朱淵清、廖名春主编《上館藏戰國楚竹书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3月/簡帛研究網,2002年7月28日。
    75.馮勝君《讀上博簡<緇衣>劄記二則》,朱淵清、廖名春主编《上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3月(本文略為“馮勝君2”)。
    76.白於藍《“(?)”字補釋》,朱淵清、廖名春主编《上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3月。
    77.黃錫全《讀上海楚簡札記》,廖名春編《新出土楚簡與儒學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輔仁大學文學院聯合主辦,2002年3月/簡帛研究網,2002年4月8日(本文略為“黃錫全2”)。
    78.沈培《上博簡<緇衣>篇“(?)”字解》,廖名春編《新出土楚簡與儒學思想國際 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輔仁大學文學院聯合主辦,2002年3月/饒宗頤主编《華學》第六輯,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6月(本文略為“沈培”)。
    79.顧史考《從楚國竹簡論戰國<民道>思想》,廖名春编《新出土楚簡與儒學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輔仁大學文學院聯合主辦,2002年3月。
    80.陳偉武《新出楚系竹簡中的專用字綜議》,廖名春编《新出土楚簡與儒學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輔仁大學文學院聯合主辦,2002年3月/饒宗頤主编《華學》第六輯,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6月。
    81.李銳《上博楚簡續札》,廖名春编《新出土楚簡與儒學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輔仁大學文學院聯合主辦,2002年3月/朱淵清、廖名春主编《上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编》,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7月。
    82.王金凌《<禮記·緇衣>今本與郭店、上博楚簡的比較》,廖名春编《新出土楚簡與儒學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續)》,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輔仁大學文學院聯合主辦,2002年3月。
    83.鐘宗憲《<禮記·緇衣>的論述結構及其版本差異》,廖名春編《新出土楚簡與 儒學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續)》,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輔仁大學 文學院聯合主辦,2002年3月。
    84.黄德寬、徐在國《<上海博物館戰國楚竹書(一)緇衣·性情論>釋文補正》,《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2年第2期,東北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2002年3月(本文略爲“黄德寬、徐在國3”)。
    85.顏世鉉《上博楚竹書散論(二)》,簡帛研究網,2002年4月18日(本文略爲“顏世鉉3”)。
    86.許文獻《先秦楚系文字聲符替換結構初探——分類之一:非屬同一諧聲系統之共時性同字異構例》,《第十三届全國暨兩岸中國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4月(本文略爲“許文獻”)。
    87.藪敏裕《<詩>的最初意義與郭店楚簡<緇衣>篇》,《清華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2002年4月。
    88.晁福林《郭店楚簡<緇衣>與<尚書·呂刑>》,《史學史研究》2002年第2期。
    89.虞萬里《上博簡、郭店簡<緇衣>與傳本合校補證(上)》,《史林》2002年2期,2002年5月(本文略爲“虞萬里2”)。
    90.王平《上博簡<緇衣>引<詩>中的“又共悳行,四或川之”》,《天津師範大學學報》 2002年第3期,2002年6月。
    91.白於藍《釋(?)》,《古文字研究》第24輯,中華書局,2002年7月(本文略爲“白於藍4”)。
    92.冀小軍《釋楚簡中的(?)字》,簡帛研究網,2002年7月21日。
    93.沈培:《卜辭“雉衆”補釋》,《語言學論叢》第26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8月(本文略爲“沈培2”)。
    94.王寧《郭店楚簡<緇衣>文字補釋》,簡帛研究網,2002年9月12日。
    95.吳榮曾《<緇衣>簡本、今本引《詩》考辨》,《文史》2002年第3期。
    96.趙彤《郭店、上博楚簡釋讀的幾個問題》,簡帛研究網,2002年10月2日。
    97.陳英傑《讀楚簡札記》,簡帛研究網,2002年11月24日(本文略爲“陳英傑”)。
    98.張富海《郭店楚簡<緇衣>篇研究》,北京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本文略爲“張富海”)。
    99.禤健聰《讀楚簡零識》,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3日/《中山大學研究生學 刊》2005年第1期,社會科學版。
    100.鄒濬智《經學詮解<上博·緇衣>疑字三則》,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11 日.
    101.陳偉《郭店竹書別釋》,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
    102.臧克和《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缁衣>所引<尚書>文字考--兼釋<戰國楚竹書·緇衣>有關的幾個字》,《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3年第1期,2003年1月。
    103.陳英傑《上博楚簡拾零》,《學術研究》2003年第4期,2003年4月20日。
    104.史傑鹏《談上博楚簡的從真真今”從“石”之字》,簡帛研究網,2003年5月1日。
    105.虞萬里《上博簡、郭店簡<緇衣>與傳本合校補證(中)》,《史林》2003年3期,2003年6月(本文略為“虞萬里3”)。
    106.蘇建洲《<郭店·緇衣>考釋一則》,簡帛研究網,2003年6月24日。
    107.王平《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缁衣>引<詩>異文考》,《華東師範大學 學報》2003年第4期,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7月。
    108.駢慧娟《從三種<緇衣>看先秦文獻的傳播》,《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4期,2003年7月。
    109.趙建偉《讀上博簡(一)札記二則》,簡帛研究網,2003年8月2日。
    110.趙建偉《“民有娛心”與“民有順心”說--上博簡(一)拾零之二》,簡帛研究網,2003年8月30日(本文略為“趙建偉2”)。
    111.趙建偉《讀上博簡<緇衣>札記》,簡帛研究網,2003年9月9日(本文略為“趙建偉3”)。
    112.陳良中《<禮記·緇衣>淺談--從郭店簡、上博簡看今本<緇衣>》,《古籍研究》2003年3期,2003年9月。
    113.大西克也《試論上博楚簡<缁衣>中的“(?)”字和相關諸字》,張光裕主编《第四届國際中國古文字學檢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中国語言及文學系,2003年10月(本文略為“大西克也”)。
    114.鄒濬智{楚簡[口/立]字小識》,簡帛研究網,2003年11月2日.
    115.劉彬徽《讀上博楚簡小識》,《考古與文物》2003年第4期。
    116.禤健聰《上博<緇衣>“(?)”字試析》,簡帛研究網,2003年12月13日。
    117.劉釗《郭店楚簡校釋》,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本文略為“劉釗2”)。
    118.歐陽楨人《郭店簡<緇衣>與<禮記·緇衣>的思想差異及其啟示》,簡帛研究網,2004年1月11日.
    119.虞萬里《上博簡、郭店簡<缁衣>與傳本合校補證(下)》,《史林》2004年1 期,2004年2月(本文略為“虞萬里4”)。
    120.鄒濬智《楚簡<緇衣>與<語叢四> “弼”字小議》,簡帛研究網,2004年2月15日。
    121.#12
    122.劉釗《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箚記》,劉釗著《出土簡帛文字考》,出土思想文物與文獻研究叢書(十九),臺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8月.
    123.劉樂賢《讀楚簡札記二則》,簡帛研究網,2004年5月29日.
    124.井上亘《<禮記>の文獻學的考察--<册書>としての<禮記>》,《東方學》第一○八輯,日本:東方學會,2004年7月31日。
    125.張光裕、鄧佩玲《上博竹書“其”、“己”通假例辨析》,朱淵清、廖名春主编《上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编》,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7月。
    126.邱德修《上博簡與郭店簡“慈”字考--兼論郭店簡《老子》“季子”》,朱淵清、廖名春主編《上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7月。
    127.季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讀本》,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7月(本文略為“季旭昇2”)。
    128.孟蓬生《釋“(?)”》,《古文字研究》第25輯,中華書局,2004年10月。
    129.馮勝君《釋戰國文字中的“怨”》,《古文字研究》第25輯,中華書局,2004年10月(本文略為“馮勝君3”)。
    130.李天虹《簡本<緇衣>字體比較初探》,《古文字研究》第25輯,中華書局,2004年10月。
    131.徐在國《釋楚簡“(?)”兼及相关字》,《古文字研究》第25輯,中華书局,2004年10月。
    132.張靜《郭店楚簡文字釋遣三則》,《古文字研究》第25輯,中華書局,2004年10月。
    133.馮勝君《郭店簡與上博簡<緇衣>對比研究叢札(一)》,《江汉考古》2004年第4期,2004年11月.
    134.裘鍚圭《中國出土古文獻十講》,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本文略為“裘錫圭2”)。
    135.近藤浩之、曹峰、芳賀良信、廣瀨薰雄、李承律、渡邊大《緇衣譯注》,池田知久编《郭店楚簡儒教研究》,日本:汲古書院,2005年2月(本文略為“近 藤浩之等3”)。
    136.澤田多喜男《郭店楚簡<緇衣>考索》,池田知久編《郭店楚簡儒教研究》,日本:汲古書院,2005年2月(本文略為“澤田多喜男”)。
    137.#12
    138.歐陽楨人《郭店簡<緇衣>與<禮記·缁衣>的思想異同》,丁四新主编《楚地簡帛文獻思想研究(二)》,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
    139.屈萬里《竹簡<緇衣>與先秦君臣、君民關係索隱》,《社會科學》2005年第10期,2005年11月。
    140.何有祖《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簡獻疑四題》,簡帛網,2005年11月21日。
    141.李家浩《釋上博戰國竹簡<緇衣>中的“(?)”合文--兼釋兆域圖“(?)”和(?)羌鐘“(?)”等字》,《康樂集--曾憲通教授七十壽慶論文集》,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所编,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本文略為“李家浩3”)。
    142.陳斯鹏《楚簡“圖”字補證》,《康樂集--曾憲通教授七十壽慶論文集》,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所编,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
    143.王力波《郭店楚簡<緇衣>研究》,時代文藝出版社,2006年1月。
    144.梁濤《子思<緇衣>、<表記>、<坊記>思想試探--兼論“子曰”與儒學的内在詮釋問題》,簡帛研究網,2006年5月26日。
    145.吴建偉《上博簡<緇衣>文字考釋四則》,《語言研究》2006年第2期,2006年6月.
    146.馮勝君《有關戰國竹簡國別問題的一些前提性討論》,《古文字研究》第26輯,中華書局,2006年11月。
    147.虞萬里《從<詩經>接受、運用歷史看<緇衣>引<詩>》,《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二輯,上海社會科學院《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编輯委員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
    148.林志鹏《釋戰國楚簡中的“曷”字--兼論《緇衣》 “民有格心”句異文》,簡帛網,2007年1月30日。
    149.屈萬里《<鄭風·緇衣>詩旨與鄭國史寅、封地索隱》,《史林》2007年第1期,2007年2月。
    150.胡治洪《原始儒家德性政治的遮蔽與重光--<缁衣>郭店本、上博本與傳世本斟論》,《孔子研究》2007年第1期,2007年3月/《儒家文化研究》第一 輯,三聯書店,2007年6月。
    151.馮勝君《郭店簡與上博簡對比研究》,錢裝書局,2007年4月(本文略為“馮 勝君6”)。
    152.張秀英《從<緇衣>看,<都人士·詩序>的編輯時代》,《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7年第4期,2007年7月.
    153.曾軍《從<緇衣>的三種文本看“引<詩>釋禮”的詮釋方法》,《江淮論壇》2007年第4期。
    154.屈萬里《從簡本<緇衣>論<都人士>詩的綴合》,《文學遗產》2007年第6期,2007年11月。
    155.林素英《從施政原則論孔子德刑思想之轉化》,《簡帛》第二輯,武漢簡帛研究中心主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月。
    156.魏宜輝《關于“箭之初文”的補釋》2007年12月18日(本文略為“魏宜輝 2”)。
    157.張崇禮《釋“放”》,簡帛研究網,2007年12月29日。
    158.李守奎、曲冰、孫偉龍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一五)文字编》,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本文略為“李守奎等”)。
    159.郭靜云《“嫩”與“美”之區分--以<緇衣>為出發點》,簡帛研究網,2008年1月6日。
    160.張宇衛《上博<緇衣>第七簡“(>)”字的解讀》,簡帛研究網,2008年3月18日。
    《古字通假會典》……高亨纂《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第二版,1997年7月。
    《詞詮》……楊樹達《詞詮》,中華書局,第三版,2004年。
    《古漢語虚詞》……楊伯峻《古漢語虚詞》,中華書局,第二版,2000年.
    《戰國古文字典》……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中華書局,第2版,2004年9月。
    《楚文字编》……李守奎编《楚文字编》,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古漢語虛詞詞典》……王海棻、趙長才、黄珊、吳可穎《古漢語虛詞詞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12月。
    [1]參見陳伟《上博五<鬼神之明>篇初讀》,簡帛網,2006年2月18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