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网络环境下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合理使用制度作为著作权法利益平衡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协调创作者、传播者和使用者之间多元利益关系、维护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传统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造成了挑战,使这一制度中原有的利益平衡机制被打破。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合理使用制度理论,构建适应网络环境的利益平衡机制,这对于完善我国著作权法律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以合理使用制度的基本理论为切入点,从合理使用制度的性质、设立的目的及合理性判断标准出发,从网络环境对合理使用制度冲击的视角,对合理使用制度呈现出的一些新情况、新特点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首先,对网络环境下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内涵、性质及合理性判断标准进行了分析,认为传统合理使用制度的基本理论在网络环境下依然适用,但对合理使用的判断标准需要不断修正和完善;其次,从技术措施、信息网络传播权、网络合同等三个维度,对网络环境下合理使用制度所遭遇的挑战进行分析,认为它们打破了合理使用制度所蕴含的利益平衡功能;再次,从宪法学、经济学、法哲学、利益平衡原理等四个方面就网络环境下合理使用制度的继续存在进行了正当性思考,认为网络环境下,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并没有敲响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丧钟,相反,合理使用制度将在技术发展的推动下进一步发展;最后,对我国现行《著作权法》第22条关于合理使用规范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然后从信息技术与法律制度的融合方面对网络环境下我国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完善提出一点相应的建议。
     网络环境下,对著作权权利人的保护与合理的适当的限制不可偏废,合理使用制度设计所追求的目的在于使各种冲突因素处于相互协调的状态,从而使得创作者、传播者、使用者及其他社会之一般公众之间的利益关系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合理使用制度也将会在网络环境下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
Fair use of system is the vital constituent of beneficial balance mechanism of copyright law.It plays an un-replaceable role in coordinating benefits among creators,disseminators,users,and maintaining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individual benefits and public benefits.However,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the fair use of the traditional copyright system is facing challenges,as the result,the system benefits the Central Plains have a balancing mechanism to be broken.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for improving our country copyright laws and regulations to study the fair use of system theory deeply and establish a network environment to adapt to the interests of balancing mechanism.
     In this article,the fair use of the system's basic theory is the breakthrough point,from the nature of the fair use of the system, established to judge the reasonableness of the purpose and,from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of the copyright system,the impact of fair use of perspective,some of the new circumstance some of s and features which the fair use of the system of book show are discussed,and put forward some own opinions based on the former senior's research.
     First of all,the introduction of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the fair use of the system under the copyright of the content,to determine the nature and rationality.That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fair use of the system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is still applicable to our system of fair use of the fair use of criteria need to amend and improve;Secondly,from the technical measures,the right to information networks,network contracts, such as three dimensions of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the fair use of the system of the challenges encountered by analysis,that they broke the fair use of system functions with the balance of interests;Thirdly,from the Constitution,economics,philosophy of law,the principle of balance of interests in four areas such as network environment on the fair use of the system to continue to consider the existence of a legitimacy;Finally,from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integration of legal systems o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system of our country to improve the fair use of the corresponding proposals.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one is just as important as the other to the copyright obligee's protection and the reasonable suitable limit.The goal of fair use system which pursues to lie in reasonably causes each kind of conflict factor to be at the intercoordination the condition,thus causes the creators,the disseminators,the users and other societies between the common public's interest relations are at the relative equilibrium the condition.The fair use system will also obtain unceasingly rich and perfect along with the numeric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引文
[1]王清.著作权限制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第154页.
    [2]吴汉东.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第14-16页.
    [3]冯晓青.著作权合理使用与其在网络空间的发展[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3年11月4日.
    [1]方明.浅论我国著作权法中的合理使用制度[J].转引自徐家力.知识产权在网络及电子商务中的保护[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第36页.
    [2]合理使用作为一种事实行为,具有区别于一般法律行为的基本特征:Ⅰ.合理使用是某种客观行为,不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法律行为之所以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就在于意思表示体现了行为人的意志、目的和愿望,既能够产生行为人预期的法律后果,在合理使用行为中,具有法律意义的不是行为人的意图,而是行为的客观结果,即产生相应法律后果的原因,不在于行为人意志内容如何,而在于其行为本身状态如何。Ⅱ.合理使用依法律规定直接发生法律后果,不存在当事人预期的意思之效力问题。法律行为依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内容而发生效力。吴汉东.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第145-146页.
    [3]徐家力.知识产权在网络及电子商务中的保护[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第1页.
    [4]肖燕.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与数字图书馆[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第4页.
    [1]柳溪.网络环境及其特性分析[J].科技资讯.2007(9).
    [2]吴汉东、肖尤丹.网络传播权与网络时代的合理使用[J].知识产权研究.2004(4).
    [3]Kevin Davis:Fair use on the Internet:A fine line between fair and foul,USFLR.fall 1999.转引自吴汉东、肖尤丹.网络传播权与网络时代的合理使用[J].知识产权研究.2004(4).
    [1]吴汉东.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第1页.
    [2]吴汉东.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第128-130页.
    [3]Ⅰ·美国学者John S·Lawrence认为:“合理使用不是对版权这一种独占权利的排除,而是对版权的一种最重要的限制。”John S·Lawrence:《Fair Use And Free Inquiry:Copyright And The New Media》,P271,1980;Ⅱ·中国学者郑成思认为:作者的专有权利不是绝对的,而是要受到种种限制。其中合理使用即是对著作财产权的限制。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6.第124页;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版权基本知识[M].认为:“不经作者同意而使用有版权的作品,从这一点来看,这是对版权保护的限制或约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版权基本知识[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北京1984.第29-30页.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撰写的.知识产权纵横谈[M].将“合理使用”视为“版权保护的限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撰写.知识产权纵横谈[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第228-229页.
    [1]Ⅰ.日本学者胜本正晃认为,权利的公平使用本应属于不法行为,但由于其违法性失效,因而成为非违法行为。阻却违法性的事由,因由法律直接规定。胜本正晃.权利的合理使用[J].日本.独协法学.1977年10月22日;Ⅱ.美国学者中也有人认为,合理使用是可以原谅的最少侵害,因此是著作权形式上的侵权。杨崇森.著作权法论丛.台湾:台湾华欣文化事业中心1983.第181页;Ⅲ.我国台湾学者张静认为“合理使用行为本质为侵权行为,只是既经注明出处后不以侵权论而已”,“唯国家基于公益,不得不予著作权以限制,但所能限制者,仅是从实质违法之观点,予以阻却违法,并不能阻却其行为之侵害性。”张静.著作权法评析[M].台湾:台湾水牛图书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3.第241页.
    [2]王清.著作权限制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第197-198页.
    [3]吴汉东.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第131-132页.
    [1]王清.著作权限制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第199页.
    [2]吴汉东.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第139-140页.
    [1]吴汉东.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第195页.
    [2]我国学者刘茂林认为,各国合理使用制度的立法和法律解释模式有两种:一种是美国版权法的“因素主义模式”,另一种是美国以外的国家或地区著作权法的“规则主义模式”。所谓的“因素主义”是法律没有具体规定哪些使用是合理使用,仅规定在判断合理使用与否时应考虑的因素。所谓“规则主义”则明确规定了合理使用的行为类型与要求。刘茂林知识产权法的经济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第239-240页.
    [3]王清.著作权限制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第187页.
    [1]Wendy J.Gordom,Fair use as market failure:A structural and ecomomic analysis of the betamax case and its predecessors.转引自吴汉东、肖尤丹.网络传播权与网络时代的合理使用[J].知识产权研究.2004(4).
    [2]吴汉东、肖尤丹.网络传播权与网络时代的合理使用[J].知识产权研究.2004(4).
    [3]徐家力.知识产权在网络及电子商务中的保护[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第39页.
    [1]吴汉东.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第202页.
    [1]李明德.网络环境中的版权保护[J].环球法律评论.2001(15).
    [2]William F.Patry.The Fair Use Privilege In Copyright Law.P340.1986.转引自吴汉东.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第213页.
    [1]吴晓.论技术措施与合理使用制度之法律冲突[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6).
    [2]韩波.试论版权法中的技术措施[J].经营管理者.2008(13).
    [3]安德烈·克勒韦.吴海涛译.欧盟关十协调信息社会版权和邻接权某些方面的指令[M].版权公报.2003(2).
    [1]韩波.试论版权法中的技术措施[J].经营管理者.2008(13).
    [2]唐广良.美国的(数字千年版权法)与技术措施保护制度[J].电子知识产权.2004(25).
    [3]J.Spoor General aspects of exceptions and limitation to copyright.
    [4]冯晓青.论著作权法与公共利益[J].法学论坛.第29卷.2004(3).
    [5]国际图书馆员协会联合会关十数字环境下版权立场的报告[J].转引自陈传夫.防止知识产权对公共利益的损害[J].情报资料工作.2002(6).
    [1]刘登明.网络环境中合理使用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2]宋小卫.略论我国公民的知情权[J].法律科学.1994(5).
    [3]周庆山.信息法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第63-65页.
    [1]L.Ray patterson,Stanley WLindberg.The Nature of Copyright A Law of Users'Right.P123.1991.转引自吴汉东.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第84页.
    [1]刘登明.网络环境中合理使用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2]保罗·戈尔茨坦.版权及其替代物[J].电子知识产权.1999(6).
    [3](英)戴维·冈特利特主编.彭兰等译.网络研究:数字化时代媒介研究的重新定向[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第182页.
    [1]袁泳.数字版权[C].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文丛(第二卷).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9).第75页.
    [2]张玉瑞.互联网上的知识产权一一诉讼与法律[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第14页.
    [3]袁泳.数字版权[C].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文丛(第二卷).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9).第75页.
    [4](德)柯武刚、史漫飞.韩朝华译.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第464页.
    [5](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第133-134页.
    [6]徐家力.识产权在网络及电子商务中的保护[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第29-34页.
    [1]张倩、谭慧敏.数字化环境下版权扩张的缘由及版权立法[J].成都大学学报.2008(3).
    [1]王利明、崔建远.合同法新论·总则[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修订版.第189-190页.
    [1]简·考夫曼.温、本杰明·赖特.张楚、草涛、洪永文译.电子商务法[M](第四版).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2.第276页.
    [2]张平.网络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问题透析[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0.第154页.
    [3]简·考夫曼.温、本杰明·赖特.张楚、草涛、洪永文译.电子商务法[M](第四版).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2.第277页.
    [1]王俊秀.知本力:信息社会的动力学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86页.
    [2]吴汉东.网络传播权与网络时代的合理使用[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4年10月27日.
    [1]约纳森·罗森诺.张皋彤译.网络法——关于因特网的法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第51页.
    [2]吴汉东、肖尤丹.网络传播权与网络时代的合理使用[J].知识产权研究.2004(4).
    [1]张文显主编.法理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第317页.
    [2]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第16页.
    [3]刘茂林.知识产权的经济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第129页.
    [4]盛洪主编.现代制度经济学(下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第38页.
    [1]吴汉东.知识产权法的平衡精神与平衡理论——冯晓青教授<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理论>评析[J].商法研究.2007(5).
    [2]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编.规制知识产权的权利行使[M].北京:知识产权出社.2004.第123页.
    [1](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修订版.第261页.
    [2]汪太贤.权利的代价——权利限制的根据、方式、宗旨和原则[J].学习与探索.2000(4).
    [1]约翰·罗尔斯.何怀宏、何包刚、廖中自译.正义论[M].1988.第5页.
    [2]谭曲.合理使用制度的适用与限制——评吴汉东教授的<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7(5).
    [3]吴汉东.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第260页.
    [4]郭剑寒.数字时代维持著作权利益平衡之核心理念[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
    [1](美)庞德.沈宗灵译.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81页.
    [2]张文显主编.法理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第54页.
    [3]袁泳.数字版权[C].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文丛(第二卷).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第22页.
    [4]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Information Age:the Politics of Expanding Ownership Rights,By Debora J.Halbert,published by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Inc.1999,p.158.
    [1]杨明.高新技术条件下著作权法基础理论的发展[C].岳麓法学评论(第五卷).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第185页.
    [1]许超.关于修改现行著作权法的初步想法(之四)[J].著作权.1995.第29页.
    [2]王清.著作权限制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第218页.
    [3]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53页.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条第2款.
    [2]王清.著作权限制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第222页.
    [3]《伯尔尼公约》第9条第1款.
    [1]WCT议定声明第1条.
    [2]Julie E.Cohen,WIPO Copyright Treaty Implement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Will Fair Use Survive? EIPR,1999.p236-240.转引自王清.著作权限制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第230页.
    [1](德)M·雷炳德.张恩民译.著作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第62页.
    [2]王清.著作权限制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第219-220页.
    [1]罗胜华.网络临时复制问题法律研究[J].知识产权.2004(4).
    [1]王清.著作权限制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第234页.
    1、徐家力:《知识产权在网络及电子商务中的保护》,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
    2、吴汉东:《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王清:《著作权限制制度比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吴汉东:《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肖燕:《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与数字图书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
    6、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法教程》,北京: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
    7、(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
    8、(德)M·雷炳德著,张恩民译:《著作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9、刘茂林:《知识产权法的经济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10、张玉瑞:《互联网上的知识产权——诉讼与法律》,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
    11、王利明、崔建远:《合同法新论·总则》,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修订版。
    12、简·考夫曼.温、本杰明·赖特著,张楚、草涛、洪永文译:《电子商务法》(第四版),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张平:《网络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问题透析》,广州:广州出版社2000年版。
    14、王俊秀:《知本力:信息社会的动力学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张文显主编:《法理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16、杨崇森:《著作权法论丛》,台湾:台湾华欣文化事业中心1983年版。
    1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版权基本知识》,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年版。
    18、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 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页。
    19、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编写:《规制知识产权的权利行使》,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版。
    20、(美)庞德著,沈宗灵译:《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21、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下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2、(英)戴维·冈特利特主编,彭兰等译:《网络研究:数字化时代媒介研究的重新定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23、(德)柯武刚、史漫飞著,韩朝华译:《制度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4、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25、周庆山:《信息法教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6、张静:《著作权法评析》,台湾:台湾水牛图书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3年版。
    27、(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何包刚、廖中白译:《正义论》,1988年版。
    28、约纳森·罗森诺著,张皋彤译:《网络法——关于因特网的法律》,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张倩、谭慧敏:《数字化环境下版权扩张的缘由及版权立法》,成都大学学报,2008(3)。
    2、韩波:《试论版权法中的技术措施》,经营管理者,2008(13)。
    3、柳溪:《网络环境及其特性分析》,科技资讯,2007(9)。
    4、谭曲:《合理使用制度的适用与限制——评吴汉东教授的<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法制与社会,2007(5)。
    5、吴汉东:《知识产权法的平衡精神与平衡理论——冯晓青教授<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理论>评析》,商法研究,2007(5)。
    6、郭剑寒:《数字时代维持著作权利益平衡之核心理念》,宁夏大学学报,2007(5)。
    7、唐广良:《美国的<数字千年版权法>与技术措施保护制度》,电子知识产权, 2004年2月25日。
    8、《国际图书馆员协会联合会关十数字环境下版权立场的报告》,转引自陈传《防止知识产权对公共利益的损害》,情报资料工作,2002(6)。
    9、李明德:《网络环境中的版权保护》,环球法律评论,2001(15)。
    10、宋小卫:《略论我国公民的知情权》,法律科学,1994(5)。
    11、保罗·戈尔茨坦:《版权及其替代物》,电子知识产权,1999(6)。
    12、汪太贤:《权利的代价——权利限制的根据、方式、宗旨和原则》,学习与探索,2000(4)。
    13、吴汉东、肖尤丹:《网络传播权与网络时代的合理使用》,知识产权研,2004(4)。
    14、袁泳:《数字版权》,知识产权文丛(第二卷),1999年9月版。
    15、刘青:《因特网上版权保护的新进展》,载情报科学,2001(11)。
    16、袁泳:《数字版权》,知识产权文丛(第二卷),1999年9月版。
    17、胜本正晃:《权利的合理使用》,独协法学,1977年10月22同。
    18、杨明:《高新技术条件下著作权法基础理论的发展》,岳麓法学评论(第五卷),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9、许超:《关于修改现行著作权法的初步想法(之四)》,著作权权,1995(2)。
    20、罗胜华:《网络临时复制问题法律研究》,知识产权,2004(4)。
    21、安德烈·克勒韦,吴海涛译:《欧盟关十协调信息社会版权和邻接权某些方面的指令》,版权公报,2003(2)。
    1、张曦:《网络环境下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南昌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2、王常林:《网络环境下我国合理使用制度的重构》,重庆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3、刘瑾:《论著作权法中的利益平衡》,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4、刘登明:《网络环境中合理使用制度研究》,湘潭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1、冯晓青:《著作权合理使用与其在网络空间的发展》,中国知识产权报,2003年11月4日。
    2、吴汉东:《网络传播权与网络时代的合理使用》,中国知识产权报,2004年10月27日。
    1、马宁:《<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解读》,http://www.law-lib.com/lw/lw_view.asp?no=7529.(2008年11月11日访问)。
    2、冯晓青:《网络环境下著作权限制的利益平衡机制》,http://cn.qikan.com/Article /zgfl/zgfl200707/zgfl20070720.html.(2009年3月16日访问)。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