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以音符为枪杆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音乐是对抗战胜利最好的纪念,中国音乐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音乐家投身抗日战争,创作了一大批代表民众心声、充满爱国主义感情、具有很高艺术水平的作品,这些作品在今天仍催人奋进。在中国音乐史上,抗战音乐的伟大,不仅在于诞生了一大批带有强烈时代特征和艺术品位的作品,也不仅在于它直接鼓舞了千千万万的抗日将士驰骋沙场,还在于它创立了一个重要的传统,就是要让音乐真实地反映大众情感,反映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是要让音乐在吸收借鉴外来表现手法、手段的同时,坚持挖掘利用民族民间资源,坚持中国的风格。
     其实音乐是社会现实的产物,音乐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这就是说音乐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也要反作用于社会现实。抗日战争胜利已经62周年了,抗日歌曲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亡,当年鼓舞军民奋勇战斗的歌声依然使我们热血沸腾。抗战时期文艺工作者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在拿起枪杆子的同时,运用音符号召战士,统一精神。在这一时期,音乐也飞速发展,由20世纪学堂乐歌以及30年代初艺术歌曲发展到以进行曲及战斗歌曲的空前繁荣,继承了新世纪音乐的创作特点,集合中国民族音乐,符合时代特征和当时的战斗要求及审美情趣。不论是解放区、国统区还是在沦陷区,音乐工作者都在用手中的笔记录着当时生活的点滴:生活的困苦、剥削的残酷、对生命的践踏和胜利的喜悦等。这对建国后音乐的发展及抗战时期音乐的总结,甚至对战争本身的还原都提供了很好很有力的见证。因此,抗战音乐作为我国音乐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地域的划分入手,对抗战音乐做横向的系统分析;同时就其对建国后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所做的贡献进行纵向的论述。具体以解放区人民的音乐生活为研究对象,结合冼星海、李劫夫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音乐家的音乐作品,仔细探究音乐在这一区域给人民带来的精神鼓舞与智力支持,对群众歌咏和秧歌剧等音乐形式进行分析,从曲式结构出发,研究作品内涵及所起的社会作用;以国统区的抗战音乐为研究对象,以管弦乐作品的发展研究为切入点,结合马思聪、贺绿汀等我国著名音乐家的传世佳作,评述抗战音乐对今后音乐发展的影响及分析考察其社会功用;以沦陷区的抗战音乐为研究对象,结合我国著名音乐家聂耳的音乐创作,阐述抗战音乐在这一区域对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奴化教育,唤醒人们沉睡的灵魂,鼓舞人民大众的斗争意志的作用。
Music is the best memory for the Chinese War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The Chinese music played a important role in the War Against Fascist in the world. The Chinese musician devoted into the war and created a mass of heigh level works with full of patriotism reflected the public's aspirations. In the Chinses music history, the music of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is great, that is not only to say that it included a lot of works with times feature encouraged the Chinses groups, but also it set up a inportant trudition that music should reflect the the public ideas truly and reflect the spirit of nation and times, while learning from the foreign skills it must insist on the the Chinses style.
     Music is social product and it can also affect society. During the Chinese people defending Japanese aggression, the music function was different with the situation changing. During the war the Chinese musicians recorded the war. In this period music developed quickly from the shhool songs and art songs to march songs and fight songs succeeded the new century music feature. In the liberation area, the area ruled by Guo Mindang and the area occupied by Japaanese enemy, the musicians recorded the daily life included hard life, serious exploitment and the happy for success. To develop the music after setting up the CPRC, to summarize the music during the war and even to restore the war it would give a perfect proof. So the music during the Chinese War Against the Japanese Agreession is the important part in Chinese music history with important reality meanings.
     In my this essay, I will depart China into three parts. To research the music in liberation area, the area ruled by Guo Mindang and the area occupied by Japanese enemy with works of Xian Xinghai,Li Jifu, Ma Sicong, He Luting and Nie Er, this wssay will modify the importance of the music in Chinese War Against Japanese Agreession.
引文
[1]黄立新:《广西抗战音乐运动略述》,《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第54页。
    [1]张晓东:《抗战时期重庆地区的音乐教育》,《中国音乐教育》1992年第2期,第9页。
    [2]孙丽娟:《抗战时期东南的音乐活动》,《浙江档案》1995年第5期,第40页。
    [3]高淑兰:《试论贺绿汀在救亡和抗战时期音乐民族华的理论和实践》,《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1年第4期,第22页。
    [1]汪毓和、胡天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版,第156-157页。
    [2]汪毓和、胡天虹:前引书,第167页。
    [1]汪毓和、胡天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版,第185页。
    [2]汪毓和、胡天虹:前引书,第188-190页。
    [3]汪毓和、胡天虹:前引书,第197页。
    唐正芒:《中国西部抗战文化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168-170页。
     臧一冰:《中国音乐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86页。
    [1]臧一冰:《中国音乐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89-291页。
    [2]臧一冰:前引书,第295页。
    [1]唐正芒:《中国西部抗战文化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169页。
    [2]马可:《冼星海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72页。
    [3]马可:前引书,第77-79页。
    [4]马可:前引书,第99页。
    [1]马可:《冼星海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01-107页。
    [2]马可:前引书,第90页。
    [3]梁茂春:《音乐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26-130页。
    [1]韩万斋:《中国音乐名作》,四川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322页。
    [1]马可:《冼星海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89页。
    [1]梁茂春:《音乐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29-132页。
    [2]梁茂春:前引书,第134页。
    [3]文暖根:《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的文化运动》,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2-110页。
    [4]梁茂春:前引书,第130页。
    [1]文暖根:《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的文化运动》,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8页。
    [2]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学参考资料》,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0年版,第148页。
    [3]黄华:《陕北礼俗音乐的考察与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134页。
    [1]文暖根:《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的文化运动》,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7-189页。
    [2]黄华:《陕北礼俗音乐的考察与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156页。
    [3]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学参考资料》,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0年版,第127页。
    [4]汪毓和:前引书,第130页。
    [5]汪毓和:前引书,第137页。
    [6]黄华:前引书,第78页。
    [7]文暖根:《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的文化运动》,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0-194页。
    [1]黄华:《陕北礼俗音乐的考察与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132-136页。
    [2]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学参考资料》,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0年版,第129页。
    [3]黄华:前引书,第89页。
    [1]文暖根:《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的文化运动》,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9-205页。
    [2]夏滟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简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57页。
    [1]文暖堡:《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的文化运动》,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2-205页。
    [2]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学参考资料》,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0年版,第178页。
    [1]《陈聆群音乐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77页。
    [2]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学参考资料》,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0年版,第130-132页。
    [1]夏滟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简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98-100页。
    [2]夏滟洲:前引书,第105页。
    [1]夏滟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简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115-116页。
    [2]吕骥:《新音乐运动论文集》,新民报馆,1942年版,第107页。
    [3]《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在20世纪》,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27-29页。
    [1]凌瑞兰:《东北现代音乐史》,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25-126页。
    [2]吕骥:《新音乐运动论文集》,新民报馆,1942年版,第178页。
    [3]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第89页。
    [1]凌瑞兰:《东北现代音乐史》,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34页。
    [2]凌瑞兰:前引书,第138-140页。
    [3]王朝文:《中国新文艺大系》,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92页。
    [1]王朝文:前引书,第56页。
    [2]凌瑞兰:《东北现代音乐史》,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89-190页。
    [3]凌瑞兰:前引书,第203页。
    [4]胡绳:《抗日战争》,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0页。
    [1]王朝文:《中国新文艺大系》,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60页。
    [2]石磊:《中国近代军歌初探》,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7页。
    [3]石磊:前引书,第19页。
    [4]石磊:前引书,第27-30页。
    [1]石磊:《中国近代军歌初探》,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39页。
    [2]胡绳:《抗日战争》,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7页。
    [3]石磊:前引书,第29页。
    [4]石磊:前引书,第33页。
    [1]石磊:《中国近代军歌初探》,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37页。
    [2]石磊:前引书,第40-41页。
    [3]石磊:前引书,第45-47页。
    [1]《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在20世纪》,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97-98页。
    [2]石磊:《中国近代军歌初探》,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52页。
    [1]夏滟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简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244页。
    [2]夏滟洲:前引书,第246-247页。
    [1]梁茂春:《音乐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14页。
    [2]梁茂春:前引书,第129页。
    [1]梁茂春:前引书,第132-133页。
    [2]石磊:《中国近代军歌初探》,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99页。
    [3]梁茂春:《音乐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14-116页。
    [1]梁茂春:《音乐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35页。
    [2]梁茂春:前引书,第139-140页。
    [1]梁茂春:前引书,第142-148页。
    [2]梁茂春:《音乐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16页。
    [3]梁茂春:前引书,第118页。
    [4]石磊:《中国近代军歌初探》,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01页。
    [1]石磊:前引书,第110-112页。
    [2]郭德宏:《抗日战争史研究述评》,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版,第25-26页。
    [1]郭德宏:前引书,第97-99页。
    [2]冼星海:《我学习音乐的经过》,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第132页。
    [3]梁茂春:《音乐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20-322页。
    [4]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第256页。
    [1]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第257-258页。
    [1]汪毓和:前引书,第258页。
    [2]唐正芒:《中国西部抗战文化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172页。
    [3]唐正芒:前引书,第258-261页。
    [1]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第252-255页。
    [2]唐正芒:《中国西部抗战文化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160页。
    [1]唐正芒:《中国西部抗战文化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161页。
    [2]唐正芒:前引书,第165-167页。
    [3]夏滟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简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78页。
    [4]吕骥、冯光钰:《中国新文艺大系》,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68页。
    [1]唐正芒:前引书,第170页。
    [2]唐正芒:《中国西部抗战文化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162-168页。
    [3]夏滟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简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页。
    [1]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学参考资料》,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0年版,第167页。
    [2]唐正芒:《中国西部抗战文化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162页。
    [3]唐正芒:前引书,第164-170页。
    [4]唐正芒:前引书,第182页。
    [1]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学参考资料》,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0年版,第197页。
    [2]唐正芒:《中国西部抗战文化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164-166页。
    [1]唐正芒:《中国西部抗战文化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165页。
    [2]唐正芒:前引书,第169-172页。
    [3]唐正芒:前引书,第175页。
    [1]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学参考资料》,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0年版,第189页。
    [2]唐正芒:《中国西部抗战文化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165-167页。
    [3]唐正芒:前引书,第172页。
    [1]夏滟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简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178-180页。
    [2]唐正芒:《中国西部抗战文化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167页。
    [3]唐正芒:前引书,第170页。
    [1]夏滟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简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173-174页。
    [2]胡绳:《抗日战争》,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8页。
    [3]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学参考资料》,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0年版,第96页。
    [1]夏滟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简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174-177页。
    [2]夏滟洲:前引书,第198页。
    [1]石磊:《中国近代军歌初探》,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79页。
    [2]夏滟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简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178-180页。
    [1]郭德宏:《抗日战争史研究述评》,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版,第165页。
    [2]夏滟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简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178页。
    [3]夏滟洲:前引书,第180页。
    [1]夏滟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简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181页。
    [2]郭德宏:《抗日战争史研究述评》,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版,第87-92页。
    [1]夏滟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简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180页。
    [2]夏滟洲:前引书,第182-185页。
    [1]夏滟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简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182页。
    [2]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第219-221页。
    [1]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第210页。
    [2]汪毓和:前引书,第223-225页。
    [3]石磊:《中国近代军歌初探》,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91页。
    [1]冼星海:《我学习音乐的经过》,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第78-79页。
    [2]冼星海:前引书,第90-95页。
    [1]李焕之、金紫光:《延安文艺丛书》第十一卷,音乐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90-92页。
    [2]冼星海:《我学习音乐的经过》,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第109页。
    [1]石磊:《中国近代军歌初探》,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78-79页。
    [2]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第224-226页。
    [3]李焕之、金紫光:《延安文艺丛书》第十一卷,音乐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156页。
    [1]范明生:《西方美学通史》第一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01-205页。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10-213页。
    [3]《陕北礼俗音乐的考察与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97页。
    [1]范明生:《西方美学通史》第一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99页。
    [1]范明生:《西方美学通史》第一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77页。
    1.赵阳:《浅析劫夫音乐的艺术特色》,《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
    2.潘文和:《在劫夫音乐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音乐》1995年第12期。
    3.张文子:《对抗战音乐的几点思考》,《中国音乐教育》1992年第2期。
    4.顾志宇:《抗战歌曲的历史贡献》,《浙江档案》1995年第5期。
    5.李东岩:《马思聪音乐初探》,《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1年第4期。
    1.范明生:《西方美学通史》第一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2.王朝文:《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
    3.胡绳:《抗日战争》,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
    4.张国镛、陈一容:《为了忘却的纪念中国抗战重庆历史地位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5.郭德宏:《抗日战争史研究述评》,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
    6.黄铮:《广西抗日战争史料选编》,湖南文艺出版社,1983年。
    7.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
    8.冼星海:《我学习音乐的经过》,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
    9.马可:《冼星海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1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71年。
    11.吕骥、冯光钰:《中国新文艺大系》,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0年。
    12.李焕之、金紫光:《延安文艺丛书》第十一卷,音乐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83年。
    13.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学参考资料》,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0年。
    14.夏滟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简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
    15.石磊:《中国近代军歌初探》,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6年。
    16.吕文江:《抗日战争的故事》,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
    17.李建平、张中良:《抗战文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18.侯树栋、范震江、刘统:《中国革命战争纪实》,人民出版社,2002年。
    19.何光:《滇西抗战史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
    20.陈虹:《日军炮火下的中国文人》,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
    21.王福琨:《中国共产党在桂林抗战文化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22.张泉:《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史料与研究》,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7年。
    23.文暖根:《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的文化运动》,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
    24.周勇:《西南抗战史》,重庆出版社,2006年。
    25.赵勇田:《八年抗日战争的故事》,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26.唐正芒:《中国西部抗战文化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
    27.梁茂春:《音乐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1.百度:http://www.baidu.cn/[2007-8-9]。
    2.博客网:http://leon330.bokee.com/viewdiary[2007-8-16]。
    3.中国期刊网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http://cssci.nju.edu.cn/[2007-8-20]。
    4.中国期刊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http://www.lib.wh.sdu.edu.cn/cn/3-data-show.aspx?source=8&data_id=62[2007-12-9]。
    5.超星数字图书馆:http://www.ssreader.com[2007-12-10]。
    6.百度:http://www.frchina.net/person.php?id=106[2007-12-20]。
    7.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historic/1007/4942.html 2007-12-20]。
    8.中国学术论坛:http://www.frchina.net/data/personArticle.php?id=[2007-12-27]。
    9.国学网络:http://www.guoxue.com/master/fusinian/fusinian.htm[2007-12-28]。
    10.百度:http://baike.baidu.com/view/[2008-1-5]。
    11.中国社会科学院:http://www.cass.net.cn/file/2005091541866[2008-1-10]。
    12.中国引文数据库:http://www.edu.cnki.net[2008-1-1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