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话语权与教育宗旨之共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话语权是目前文化与传媒研究中出现频率甚高的一个词语。所谓话语权,笔者以为,就是以话语建构(表达)形成对他人控制的影响力。简言之,就是谁有权说话,谁的声音能被传达.话语权的强弱与制度安排(政权、政体形式)、媒体掌控(纸质文本、电子文本、声像等形式)、经济操纵(小农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等形式)、个人地位(德高望重、位高权重)等因素息息相关,紧紧相连。一般而言,掌握政权的利益集团,往往拥有较多或较强的话语权。
     教育宗旨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出现的一个教育概念。由于“教育宗旨反映着国家的意志,代表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它“集中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国家的教育意志及其关于教育发展的总方向、总目标、总纲领、总政策和总原则”。因此,教育宗旨的话语属性理应是官方权力话语,集中地体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依据马克思主义“教育权随所有权走”的教育观,笔者似可提出这样一个命题:话语权随着领导权的变更而流转;话语权的流转必然导致教育宗旨的流变。由于话语权支配着教育宗旨的产生、贯彻、实施和修订,因此,话语权的流转,必然导致教育宗旨的话语流变.因而从教育宗旨的话语流变之中,也可管窥出社会变迁之一斑。
     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大陆),在政治上递次存在过三种不同的政权(晚清政府、北京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因此,本研究既要参考政权的变更来确定教育宗旨的流变历程,又要依据教育宗旨自身的演进来划分发展阶段。全文共分八章:第一章着重对涉及话语权与教育宗旨的各个相关定义、概念进行梳理,为其后研究作理论铺垫。第二章主要为教育宗旨的展开研究进行应有的铺垫。从第三章到第八章,将依据教育宗旨自身的流变历程进行研究。每章首先交代制定教育宗旨的背景(考其语境);其次分析教育宗旨的出台过程及具体内容;再次,勾提学者、民众对教育宗旨的反映;最后,察其特征和探其意蕴。结语部分主要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并初步总结出如下几点权作“结论”的粗浅看法:
     其一,话语权支配着教育宗旨的“生产”,话语权的流转必然导致教育宗旨的流变。从教育宗旨的流变中,可折射出社会的变迁;从社会变迁的轨迹里,也可探寻出教育宗旨流变的话语根源。也就是说,教育宗旨是社会变迁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的嬗变而流变。(共变律)
     其二,官、民话语权之强弱与“公共领域”之大小紧密相连。每当一统化的意识形态重建或强化时,必定表现为官方话语一统天下,“公共领域”由此缩小;教
The phrase discourse power is having a high occurrence rate recently in the cultural and media researches. Discourse power is, to the writer, the impact of controlling others that formed by the discourse construction (or expression), which is who have the right to speak, whose voice can be conveyed. The strength of the discourse power is related closely to the political systems (civil power, regime), the grasps of the medias (papers, broadcastings, videos etc.), the operate by the economy (family farming economy, planned economy, market economy), the personal positions (sainted, entitled). Normally speaking, the interest group who grasps the civil power often has more or stronger discourse power.The aim of education is an educational concept that used in the modern educational history. "The aim of education reflect the will of the country, and represent the interest of the governing class." So it centralized embodies the country's educational will during different periods and the main direction, main objective, main program, main policy and main principl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 Therefore, the discourse attribute of the education aim should be the official discourse of power. It embodi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education and politics.According to the educational view of Marxism that the right of education follows the right of ownership. The writer can issue such a topic: the discourse power is exchanged along with the leadership authority; inevitably. The discourse power dominates the production, circulation, consumption and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education aim. So, we can see some social changes from the change of the education aim.The previous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there have been three different regimes (late Qing Dynasty, the Northern Warlords Government, Nanjing Kuomintang Government) in China (mainland). This research is not only consulting the changes of the regimes to settle the process history of the education aim, but also to divide the development stages according to the self-moving of the education aim. The full text contains 8 chapters. Chapter 1 collates the sequences of the definitions and concepts concerning about the discourse power and education aim. That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research. Chapter 2 is a historical foreshadowing of the developing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im. From Chapter 3 to Chapter 8 is the research for the self-moving process history of education
    aim. Each chapter will state the background of formulating the education aim (language situation) first. Then it will analyze the processes of education aim was formed and details of the education aims. After that it will institute the reaction to the education aim from the scholars and populace. At last, it will observe the features and explore the meanings. The epilogue will give the initial summary as below on the base of the analysis above.First, the discourse power dominates the production of the education aim. The move of the discourse power will lead to the change of the education aim inevitably. The move of the education aim reflects the social changes. From the track of social changes we can also search out the origin of the education aim changes. That is saying, education aim is a product from the social changes, and will follow the transmutation of the society. (Converting Law)The second, the strength of the discourse power is in a direct proportion with the capability of the official control. When a unified ideology is reset or strengthened, the discourse power must be taken by the official discourse. The discourse power is dominated by the potentate. So the aim of education represent or reflect the will and interest of the potentates. Once it has a looser atmosphere of discourse, we can see the prosperous of the discourse from the scholars and populace. If scholars and populace have a certain right to discourse to the formulation of education aim,' their will_and interest will be expressed in the education aim in a certain extent. (Growth and Decline Law)The third, in a democratic, open and multivariate society, the government, scholars and populace can form a Three Dimensional interactive system and gain benefits both sides. To the opposite, in a despotic, closed and society, the discourse power is taken by the official discourse. The scholars and populace discourse is in an aphasia state." aphasia " means the abnormality of the society: To deprived the right of discourse means the potentate is recreant and timidity in the heart. To the same, the publicity of the discourse power often means the society is developing healthy, and it is in a direct proportion with the confident of the potentate. On the way to the democratization, the government, scholars and populace must have conversations often, and form an unclogged pipeline. To reach a consensus in the conversation and to resonance with each other in the communication, which is the only way to represent "the interest of most people" in the education aim, and to get it implemented comprehensive. The formulation of the
引文
1.《申报》
    2.《民国日报》
    3.《盛京时报》
    4.《万国公报》
    5.《教育世界》
    6.《教育杂志》
    7.《中华教育界》
    1.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中、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1987年版.
    2.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全三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
    3.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3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1992年版。
    4.朱有瓛、高时良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4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谭合成、江山主编:《1895-1995世纪档案——影响20世纪中国历史进程的100篇文章》,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版.
    6.金铁宽、吴式颖主编:《中外教育大事年表》(公元前-公元2000年),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刘英杰主编:《中国教育大事典》(1840-1949),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贾新民主编:《20世纪中国大事年表(1900-1988)》,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9.教育部计划财务司编:《中国教育成就》(1949-1983),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10.蒋致远主编:《中华民国教育年鉴》(1),台湾宗青图书公司印行1991年版.
    11.李松林主编:《中国国民党史大辞典》,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2.夏东元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大博览》,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3.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14.璩鑫圭、童富勇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思想》,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5.陈景磐、陈学恂主编:《清代后期教育论著选》(上、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1997年版.
    16.李国钧主编:《中国教育大系——历代教育制度考》(下),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7.《黄埔军校史料》,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8.王炳照主编:《中国教育大系——历代教育论著选评》(下),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9.顾明远总主编:《中国教育大系——历代教育名人志》,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0.《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五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994年版.
    21.汪林茂编著:《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里程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年版.
    22.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1—12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1992年版.
    23.马洪谟编:《民呼、民吁、民立报选辑》(1),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4.程大鲲、张晓峰:《目前国内最大的一件档案——大总统布告》,载《民国档案》2004年第1期.
    2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光绪末年学政史料选载》,载《历史档案》1998年第2期.
    2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段祺瑞政府解除部分报刊禁令史料选》,载《历史档案》1987年第3期.
    27.盂宪承编:《中国古代教育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28.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29.关鸿、魏平主编:《现代世界中的中国——蒋梦麟社会文谈》,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30.宋荐戈著:《中华近世通鉴》(教育专卷),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
    31.黄药眠:《动荡:我所经历的半个世纪》,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32.黄仕忠编:《老中大的故事》,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33.《蒋介石年谱初稿》,北京: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
    34.《中国现代教育家传》(第1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35.任建树著:《陈独秀传》(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6.长沙师范学校编著:《徐特立传》,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7.蔡元培著:《蔡孑民先生言行录》,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8.高平叔编著:《蔡元培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39.王世儒编撰:《蔡元培先生年谱》(上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0.张乐天、檀传宝著:《蔡元培传》,北京:团结出版社1998年版.
    41.毛以亨:《梁启超》,香港亚洲出版社有限公司1957年版.
    42.曹伯言选编:《胡适自传》,合肥:黄山出版社1986年版.
    43.陈鸿祥著:《王国维传》,北京:团结出版社1998年版.
    44.王森然:《近代二十家评传》,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1.董宝良主编:《陶行知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吕达主编:《陆费逵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吕达、刘立德主编:《舒新城教育论著选》(上、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高平叔编:《蔡元培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5.《梁任公文存》,上海教育书店1936年版.
    6.《郭沫若选集》第1卷上,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7.崔国良编:《张伯苓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8.中山大学学报编辑部:《许崇清教育论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9.张其昀编:《先总统蒋公全集》(第2册),(台北)中国文化大学1984年版.
    10.《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11.王毅、欧阳代发编著:《儒家经典拾萃》,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2.罗炳良主编:《张之洞“劝学篇”》,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13.白吉庵、刘燕云编:《胡适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4.《陈独秀文章选编》,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
    1.杨游编:《教育史》,商务印书馆出版1914年版.
    2.郭秉文著:《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版.
    3.徐蔚南著:《党化教育》,上海世界书局1927年版.
    4.王克仁著:《党化教育概论》,上海民智书局1927年版.
    5.朱成碧编辑:《党化教育浅说》,中央图书局1927年版.
    6.徐蔚南著:《党化教育》,上海世界书局1927年版.
    7.陈娟林著:《中国教育史》,上海太平洋书店1930年版.
    8.唐钺、朱经农、高觉敷主编:《教育大辞书》,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
    9.毛邦伟编:《中国教育史》,北平文化学社1932年版.
    10.陈翊林:《最近三十年中国教育史》,上海太平洋书店1932年版.
    11.夏承枫著:《现代教育行政》,中华书局1932年版.
    12.周予同著:《中国现代教育史》,良友图书公司印行1934年版.
    13.姜书阁编著:《中国近代教育制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14.张希之著:《中国文学流变史论》,北平文化学社1935年版.
    15.曾伯声著:《教育公文》,北平立达书局发行1935年版.
    16.古梅著:《现代中国及其教育》,中华书局1936年版.
    17.陈青之著:《中国教育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18.任时先著:《中国教育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20.教育部编审会著:《教育史》(第1册),北京发行1938年版.
    21.杨鸿烈著:《教育之行政学的新研究》,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22.《蒋委员长言论类编·教育文化言论集》,中正书局1941年版.
    23.刘真著:《教育行政》,中华书局1946年版.
    1.毛礼锐主编:《中国教育史简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2.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三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张瑞瑶、王承绪主编:《中外教育比较史纲》(三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4.王炳照、阎国华主编:《中国教育思想通史》(七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5.孙培青、李国钧主编:《中国教育思想史》(三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6.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六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7.李国钧、王炳照总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八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顾明远总主编:《中国教育大系》(九卷),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9.滕大春主编:《外国教育通史》(六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0.滕大春主编:《外国教育史与外国教育》,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董宝良、周洪宇编:《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与流派》,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2.周洪宇、刘居富主编:《迈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科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3.周洪宇主编:《千年梦想圆于建国百年——小康社会与教育新使命》,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4.喻本伐、熊贤君著:《中国教育发展史》,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5.喻本伐编著:《中国幼儿教育史》,郑州:大象出版社2000年版.
    16.熊贤君著:《千秋基业——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7.余子侠著:《民族危机下的教育应对》,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8.程斯辉著:《中国教育管理模式研究》,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9.王桂编著:《日本教育史》,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20.卫道治主编:《中外教育交流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1.谢青、汤德用主编:《中国考试制度史》,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版.
    22.吴玉琦著:《中国职业教育史》,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3.邬志辉著:《中国教育现代化新视野》,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4.褚宏启著:《教育现代化的路径》,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5.王炳照、周玉良、宋荐戈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历史传统与基础》,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26.丁刚著:《中国教育的国际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7.丁钢主编:《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探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8.杜成宪、丁钢主编:《20世纪中国教育的现代化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年版.
    29.郝克明主编:《当代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0.王铁著:《中国教育方针的研究》(中册),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1.王铁军著:《教育现代化论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2.陆有铨著:《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3.教育部编:《共和国教育50年》,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4.郑金洲、瞿葆奎著:《中国教育学百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5.许庆豫著:《教育发展论:理论评价与个案分析》,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6.周全华著:《“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7.程晋宽著:《“教育革命”的历史考察:1966-1976》,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8.刘宏煊著:《崇教育以培国本——毛泽东的教育观》,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9.余永德主编:《农村教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0.钱曼倩、金林祥主编:《中国近代学制比较研究》,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1.曹运耕著:《维新运动与两湖教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2.刘正伟著:《督抚与士绅——江苏教育近代化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3.杨东平、主撰:《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
    44.朱汉民著:《儒家人文教育的审思》,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5.叶谰主编:《中国教育学科年度发展报告》(2001),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6.瞿葆奎主编、郑金洲副主编:《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1978——1995)》,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7.萧宗六著:《教育管理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8.顾明远、梁忠义主编:《世界教育大系——日本教育》,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9.金林祥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6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0.吴志宏著:《教育行政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1.郑金洲著:《教育通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2.孙邦正编著:《六十年来的中国教育》,台湾国立编译馆正中书局印行1972年版.
    53.郭为潘主编:《中华民国开国七十年之教育》,中华民国图书出版事业协会策划,广文书局1981年版.
    54.李华兴主编:《民国教育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55.迟恩莲、曲恒昌主编:《中外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对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6.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7.曹跃明著:《梁漱溟思想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8.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吕智敏主编:《话语转型与价值重构—世纪之交的北京文学》,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
    2.冯广艺著:《语境适应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汪民安著:《福柯的界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汪民安、陈永国、马海良编:《福柯的面孔》,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
    5.李悦娥、范宏雅编著:《话语分析》,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王岳川著:《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7.王治河著:《福柯》,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8.杨俊蕾著:《中国当代文论话语转型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陈键民著:《中国语言与中国社会》,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0.陈嘉映著:《语言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徐大明、陶红印、谢天蔚著:《当代社会语言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2.陈思和著:《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4.胡学常著:《文学话语与权力话语——汉赋与两汉政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5.郑为汕著:《时代口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6.张文和、李艳编著:《口号与中国》,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版.
    17.高名凯、石安石主编:《语言学概论》,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
    18.王德春著:《多角度研究语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9.钱冠连著:《语言全息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20.王德春主编:《修辞学辞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21.王建平:《语言交际的艺术—语境的逻辑功能》,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
    22.王维贤、李先琨、陈宗明等著:《语言逻辑引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23.冯学锋、郑远汉:《修辞面面观》,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年版.
    24.甄树青著:《论表达自由》,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5.高辛勇著:《修辞学与文学阅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6.郭大松、陈海宏主编:《五十年流行词语》(1949-1999),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朱延惠著:《中国政治制度史》,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李泽厚著:《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3.周晓明著:《多源与多元——从中国留学族到新月派》,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陈旭光著:《中西诗学的会通——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学界专家论百年》,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6.史远芹主编:《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
    7.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8.韩毓海主编:《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文学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袁祖社著:《权力与自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张福记著:《近代中国社会演化与革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1.马小泉、王杰、周洪宇、虞和平著:《强权与民声——民初十年社会透视》,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2.翟学伟著:《中国人行动的逻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3.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4.张博树著:《现代性与制度现代化》,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
    15.高钟著:《文化激荡中的政府导向与社会裂变》,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6.程世寿著:《公共舆论学》,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7.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逻辑学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
    18.胡象明著:《权力之用:政治学启示录》,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9.章开沅、罗福惠主编:《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0.谢立中、孙立平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化理论文选》,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21.朱庆芳、吴寒光著:《社会指标体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2.马洪、刘中一主编:《97版中国发展研究》,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7年版.
    23.周积明著:《最初的纪元: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4.叶文虎著:《可持续发展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5.罗炳良著:《18世纪中国史学的理论成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6.张琢主编:《国外发展理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7.郑乐平著:《超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论新的社会理论空间之建构》,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8.李宪堂著:《先秦儒家的专制主义精神——对话新儒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9.金观涛、刘青峰著:《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0.徐善广、陈忠雄、程毅主编:《政治学原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31.王先明著:《近代新学——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嬗变与重构》,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32.丁伟志、陈松著:《中西体用之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33.李时岳、胡滨著:《从闭关到开放》,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4.冯林主编:《重新认识百年中国》(上、下),北京:改革出版社1998年版.
    35.熊月之著:《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6.张岱年、程宜山著:《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7.冯天瑜著:《中华文化史》(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8.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9.孔祥吉著:《康有为变法奏议研究》,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40.宋应离主编:《中国期刊发展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1.徐配汀等著:《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
    42.朱世和主编:《教育期刊编辑学》,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5年版.
    43.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1),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44.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2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5.姚福申著:《中国编辑史》(修订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6.刘宏权、刘洪泽主编:《中国百年期刊发刊词》(上、下)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版.
    47.曹聚仁著:《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版.
    48.杨晓明著:《梁启超文论的现代性阐释》,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49.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50.候宜杰著:《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1.王戎笙编:《台港清史研究文摘》,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2.张玉法:《民初政党的调查与分析》,《中国近现代史论集》(第19编)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53.刘志琴主编:《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4.刘景泉、张静、汪向阳著:《宋教仁与民国初年的议会政治》,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5.董方奎著:《清末政体变革与国情之争——梁启超与立宪政治》,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56.许纪霖主编:《公共性与公共知识分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7.昌切著:《清末民初的思想主脉》,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
    58.罗福惠著:《辛亥时期的精英文化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9.周策纵著:《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0.张静如、卞杏英主编:《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61.王世杰、钱瑞升著:《比较宪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重印本.
    62.史全生、高维良、朱剑著:《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63.贺渊著:《三民主义与中国政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64.肖效钦主编:《中国国民党史》,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65.余明侠主编:《中华民国法制史》,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66.谢振民编著、张知本校订:《中华民国立法史》(上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7.张国福:《中华民国法制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68.史全生主编:《中华民国文化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
    69.董德福著:《梁启超与胡适》,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0.黄敏兰著:《中国知识分子第一人——梁启超》,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71.李兴华著:《人世楷模蔡元培》,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72.蔡建国著:《蔡元培与近代中国》,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73.范小方、包东波、李娟丽著:《国民党理论家戴季陶》,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2.[美]费正清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美]西里尔·E·布莱克 编:《比较现代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4.[美]任达著:《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1912》,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美]V.奥斯特罗姆 等编 王成等译:《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决择》,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6.[美]张灏著:《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著 吴象婴 梁赤民 译:《全球通史》(上、下),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8.[美]格里德著:《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鲁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9.[英]罗杰·福勒:《语言学与小说》,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
    10.[英]诺曼·费尔克拉夫著、殷晓蓉译:《话语与社会变迁》,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11.[英]斯蒂芬·J·鲍尔著、侯定凯译:《教育改革——批判和后结构主义的视角》,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法]米歇尔·福柯著、莫伟民译:《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13.[法]米歇尔·福柯著,谢强、马月译《知识考古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14.[法]米歇尔·福柯著:《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15.[德]弗洛姆:《弗洛伊德思想的贡献与局限》,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6.[日]深町英夫著:《近代广东的政党社会国家——中国国民党及其党国体制的形成过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陈建平:《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基础》,载《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3期.
    2.谢维营:《论哲学话语的历史流变》,载《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4期.
    3.陈水云:《清初词学的话语建设》,载《齐鲁学刊》2003年第3期.
    4.冯黎明:《论文学话语与语境的关系》,载《文艺研究》2002年第6期.
    5.项贤明:《比较教育:话语与权力》,载《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
    6.胡福贞:《论教师的个人话语权》,载《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年第3期.
    7.栗玉香:《实现教育学话语根本性转换的途径》,载《教育评论》2003年第4期.
    8.李桂荣:《中国教育经济学话语演进二十年》,载《教育研究》2004年第12期.
    9.程少波:《论转型时期的教育话语》,载《教育评论》,2000年第3期.
    10.祝克懿:《“文革”元旦社论话语的逻辑语义分析》,载《贵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11.祝克懿:《“样板戏”话语对传统戏剧话语的传承与偏离》,载《复旦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12.祝克懿:《“样板戏”话语繁富丰富的语言风格特征》,载《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13.祝克懿:《论“样板戏”话语僵化雷同的模式话语》,载《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14.田茂军、吴晓:《主流话语外的民间表达》,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第6期.
    15.王岳川:《“后学”话语与中国思想拓展》,载《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16.刘丽玲:《论巴兹尔伯恩斯坦的教学话语理论》,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17.宋炳辉:《时代文化的压力与文体规范的变异》,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18.无剑:《流行话语的另一种解说》,载《人民法院报》2003年4月18日.
    19.周勇:《当代中国教育话语的人文主义气质》,载《教育参考》2001年第9期.
    20.周勇:《知识、教化与欲望:中国11世纪的教育话语》,载《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3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82页.
    21.过常宝:《“春秋笔法”与古代史官的话语权力》,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22.谭斌:《教育学话语现象的文化分析》2000年博士论文
    23.项贤明:《比较教育:话语与权力》,载《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
    24.朱旭东:《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思考—从话语转变到制度转变》,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9期.
    25.薛恒:《中国近代“封建”话语的兴起及其指义处境化》,载《江海学刊》,2003年第2期.
    26.欧阳军喜:《20世纪30年代两种中国近代史话语之比较》,载《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2期
    27.徐长福:《教条主义话语方式的当代治疗》,载《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第2期
    28.王小宁:《从革命话语到建设话语的转变——中国政治话语的语义分析》,载《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29.叶志明:《话语霸权:解读古代中国道德教化》,载《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11期
    30.李新宇:《时代裂变中的辉煌崛起——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的诞生》,载《齐鲁学刊》1997年第6期
    31.李新宇:《国民革命与新文学环境的恶化——20世纪中国文学的知识分子话语》,载《文艺争鸣》,2003年第1期.
    32.侯定凯:《教育政策中的话语权与管理主义》(译者序).载[英]斯蒂芬·J·鲍尔 著 侯定凯 译:《教育改革——批判和后结构主义的视角》,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3.陶东风:《80年代中国文艺学美学主流话语反思》,载《新华文摘》1998年第8期.
    34.王富仁:《“西方话语”与中国现当代文化》,载《文学评论》2004年第1期.
    35.顾海燕、李思孝:《八十年代人道主义话语的流变》,载《文艺学》,
    36.李钢、张力:《公众书信反映教育政策问题的话语特征》,载《教育研究》2003年第7期.
    37.左卫民:《权利话语/实践的艰难展开》,载《中外法学》2002年第4期.
    38.罗岗:《作为“话语实践”的“文学”》,载《现代中国》第2辑.
    39.文贵良:《大众话语:对20世纪30、40年代文艺大众化的论述》,载《文艺研究》2003年第2期.
    40.石欧:《试论教学话语与师生理解》,载《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6期。
    41.曹卫东:《在权力与话语之间》,载《读书》2000年第2期.
    42.曹卫东:《从理论话语到实践话语》,载《文学理论学刊》2001年第2辑.
    43.刘良华:《教育、语言与生活》,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3月第19卷第1期.
    44.潘文国:《语言的定义》,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1月第33卷第1期.
    45.李明洁:《千呼万唤 风云际会——漫谈50年来的社会变革与称谓变迁》,载《语文建设》1999年第2期.
    46.程美宝:《由爱乡而爱国:清末广东乡土教材的国家话语》,载《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
    47.李永东:《现代家族小说叙事的话语解码》,载《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1.杨天平:《20世纪中国教育方针的百年之旅》,载《学术研究》2002年第12期.
    2.杨天平:《晚清教育宗旨史论》,载《教育研究》2001年第12期.
    3.杨天平:《关于我国现行教育方针的反思性解读》,载《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6期.
    4.杨天平:《‘中体西用’的思想与清末的教育宗旨》,载《教育史研究》2002年第1期.
    5.胡正强:《王国维教育宗旨说析评》,载《教育史研究》1994年第4期.
    6.汪开寿:《江泽民对党的教育方针的理论创新》,载《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11月第30卷第6期.
    7.李庚靖:《20世纪上半期中国教育研究方法之演进》,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4期.
    8.章征科:《20世纪初中国女子学校教育兴起的原因及特点》,载《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3月第30卷第2期.
    9.林良夫:《20世纪前叶新教育中国化道路的回顾与反思》,载《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5期.
    10.尹力:《从建国以来宪法中教育条款变化看教育发展》,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第3期.
    11.郑金洲:《教育现代化与教育本土化》,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年第3期.
    12.郭齐家 葛新斌:《西学东渐与中国教育目标的近代化》,载《教育研究》1997年第7期.
    13.余子侠:《综析湖北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前驱地位》,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14.杜成宪:《新文化运动与现代中国教育观念的变革》,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第1卷第4期.
    15.金保华:《留日学生与近代义务教育》,载《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8卷第4期.
    16.郑国民:《近代普及教育思想的发展对文言文和白话文教学的选择》,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17.朱国仁:《西方高等教育的传播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形成》,载《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4期.
    18.黄新宪:《留学日本与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载《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8年第6期.
    19.肖朗:《“西学考略”与中国近代教育》,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第1期.
    20.金顺明:《近代中国教育团体的发展历程》,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3月第20卷第1期.
    21.谢维和:《我国应该建立自己的教育标准》,载《教育研究》2001年11期
    22.楚江亭:《关于构建我国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的思考》,载《中国教育学刊》2002年2期
    23.楚江亭:《关于建立我国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的思考》,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4期
    24.田正平、李江源:《教育制度的变迁与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1期
    25.田正平、杨晓:《辛亥革命与中国教育近代化》,载《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26.田正平 商丽浩:《中国教育期刊的现代化特征》,载《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
    27.田正平 良小朋:《中国和日本近代化改革的比较考察——以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为中心》,载《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9卷第6期,1999年12月.
    28.杨晓、田正平:《“劝学篇”与20世纪初年的留学日本热》,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12月第18卷第4期.
    29.黄书光:《论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的艰难探索》,载《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6期
    30.郝锦花:《近代“新学”教育与乡村社会现代化的启动》,载《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3期
    31.杨东平:《新中国“十七年教育”的基本特征》,载《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年2月.
    32.李军:《论中国教育思想嬗递的若干特点》,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第2期.
    33.郭齐家 葛新斌:《西学东渐与中国教育目标的近代化》,载《教育研究》1997年第7期.
    34.杨建华:《上海近代教育期刊的历史沿革》,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4月第22卷第1期.
    35.金顺民:《近代中国教育团体的发展历程》,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3月第20卷第1期.
    1.何平:《20世纪历史思维中的“革命”观念》,载《学术研究》2003年第1期。
    2.郑德荣:《20世纪中国三次巨变的历史结论》,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3.李洪河:《20世纪上半叶制约中国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4.高波:《20世纪中国文坛的现实主义流变》,载《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2期
    5.朱小平:《20世纪湖南女性文学的整体轮廓及女性意识的流变》,载《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4期
    6.吴鹏森:《论“文化大革命”的潜在历史影响》,载《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7月第30卷第4期.
    7.茅家琦:《晚清“新政”与同盟会“16字政纲”》,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8.王符:《走向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中日两国现代化道路之比较》,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