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城镇教师对口支援农村教育的政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城乡“二元”结构的深刻影响下,城镇、农村间义务教育的发展仍呈非均衡化的态势。在问题归因上,人们的关注点渐渐由学校硬件不同转向了师资差异。农村教师队伍问题突出,成为制约今后义务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与城镇相比,农村义务教育的师资在数量、质量及结构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及不足。从整体上讲,农村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亟需外界力量的介入予以推动、改善。
     在本研究中,城镇教师对口支援农村教育,旨在通过科学配置师资、充分发挥城镇学校在师资上的优势以有针对性地带动农村学校的发展,从而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进而实现更大范围内的教育公平。城镇教师对口支援农村教育政策的相继出台和推行,为上述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但实施现状应引起人们的关注,我们须对出现的一些问题予以思考并提出拟解决建议。
     笔者以“城镇教师对口支援农村教育的政策研究”为题,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分析了这一政策研究的背景、政策演变、研究现状、政策的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若干完善政策的建议。
     在本文中,笔者对“城镇”、“对口”及“政策”进行了界定,旨在有效地研究县域范围内开展的按需施教工作的实施现状,并尝试着从文本和执行两个层面分析政策的不足,以期为其完善做出贡献。笔者访谈了河南省YJ县、BY县的多位教师,从中选取了四位并将他们的支教故事编写成案例,方便读者的阅读和思考。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城镇的范围界定为“县域”;深化“对口”的含义,将支援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作为研究重点;编写了有价值的案例;提出的政策建议有合理之处。
With the deep influence of urban-rural-duality structure,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between town and rural areas still keep in imbalance. For the reason, the focus of people on school hardware differences gradually transforms to teachers discrepancy. Teacher teams have protrudent problems in rural areas, which is the primary factor to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Compared with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town areas,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and shortages about teacher quantity, quality and structure in countryside. Generally speaking, it's the weakest tache in the whole 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which needs promoting and reforming with the help of power from the out.
     In my research, town teacher supporting rural education pertinently, is to bring alo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schools, achieve the uniform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town district and make education justice in bigger extension, by collocating teachers scientifically and making the town schools help rural schools through the dominance in teachers. The establishing and pushing of the policy offers scientific gist for the work mentioned above, but peopl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actuality and give solutions to some problems.
     I make "Policy Research of Town Teacher Supporting Rural Education Pertinently" as the title, and analyse the background of policy research, policy evolvement, actuality of the research implement of the policy presently and the problems in it, then I give some advice to consummate the policy.
     In this paper, I interpret the words of "town", "pertinence" and "policy",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study the actuality of supporting rural education pertinently, and try to analyse the shortages of the policy from the sides of text and implement to consummate the policy. I interview some teachers in the county of YJ and BY in Henan province, and compile their stories into cases for readers' reading and thinking conveniently.
     The possible innovations of this paper are placed in: interpreting the word "town"; deepening meanings of "corresponding", focusing on the effectiveness and pertinence; choosing worthy cases and giving som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引文
[1]周济.农村教师队伍问题是制约义务教育主要因素[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O4/27/content_4484676.htm。
    [1]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网站。全国统计数据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下同。
    [2]朱景坤:《城乡二元结构与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对策》,《现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5期。
    [1]陈光焱:《构建和谐社会的财政》,《财政研究》,2005年第7期。
    [2]苏明:《农村基础教育的财政支持亟待加强》(内部文稿)。
    [3]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务部关于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相应年度统计公报。
    [1]余秀兰:《文化再生产:我国教育的城乡差距探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6期。
    [2]李长江:《城乡差距的现状、根源及解决对策》,《理论探索》,2004年第3期。
    [3]王希宁:《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教育之路》,《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1]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习辅导读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鲍传友:《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政策审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庞丽娟,韩小雨:《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及其破解》,《教育研究》,2006年第9期。
    [2]《教育部2006年第4次新闻发布会散发材料<4>》,《中国教育报》,2006年3月8日第一版。
    [3]同②。
    [1]同①。
    [2]王有佳:《教育关注:苏北地区教师缘何孔雀东南飞》,《华东新闻》,2004年11月12日。
    [3]任玉龄:《改革义务教育财政模式确保农村教育健康发展》,中国网,2003年3月5日。
    [4]肖光畔编著:《中国教育问题调查——问题教育》,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264页。
    [1]卡尔·帕顿、大卫·沙维奇著,孙兰芝等译:《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3页。
    [2]吴志宏等著:《教育政策与法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页。
    [1]李娜:《关于城镇教师对口支援农村教育的政策分析》,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1]卢文丰:《教师合理流动的几点思考》,《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12期。
    [1]袁振国:《建立教育发展均衡系数 切实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人民教育》,2003年第6期。
    [2]徐静编译:《加拿大政府组建“救济团”提高公共教育质量》,《世界教育信息》年期。
    [1]刘斌等著:《政策科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3页。
    [2]吴志宏等著:《教育政策与法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6页。
    [3]吴志宏等著:《教育政策与法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7页。
    [1]陈至立:《教育也要可持续发展》,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http://www.edu.en/2002-01-083016699.shtml。
    [1]具体内容详见浏河教育信息网:www.lhxedu.com。
    [2]具体内容详见宣汉县教育局网站:www.scxhedu.com。
    [1]具体内容详见上高县政府网站:www.shanggao.gov.cn。
    [2]具体内容详见渠县教育网站:www.qxedu.com
    [1]任务支教是相对于造血支教而言的,主要指史援校把史教任务当成上级指派的政治任务来完成,以完成受院校欠缺课程为日标,不注晕受援学校的长期发展。
    [2]苏文暹:《支教的困惑与对策》.《学校管理》,2006年第4期。
    [1]两蒙著,杨砾等译:《管理行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8年,第216页。
    [2]吴志宏等著:《教育政策与法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1页。
    [3]李坚:《教师职称评定条件成了个“筐”》,《中国青年报》,2004年1月29日。
    [1]李娜:《关于城镇教师对口支援农村教育的政策分析》,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1]孙绵涛等著:《教育政策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20页。
    [1]龚道敏:《谨防“下乡支教”异化》,《中国教师报》,2006年4月19日。
    [2]丁煌:《政策执行》,《中国行政管理》,1991年第11期。
    [3]吴志宏等著:《教育政策与法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60页。
    [1]胡春梅:《教育政策执行机制研究之新视角:机制分析》,《辽宁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
    [2]欧文·E·休斯著,彭和平等译:《公共管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62页。
    [3]吴志宏等著:《教育政策与法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26页。
    [1]杜文奎,程建红:《城乡教育差别之我见》,《宁夏教育》,2007年7-8期。
    [1]张大玲,张堡编选:《2006中国教育年报》,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1页。
    [2]陈振明主编:《政策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50页。
    [1]吴忠宏等著:《教育政策与法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8页。
    [1]袁振国主编.教育政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2]陈振明主编.政策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吴德刚.中国全民教育问题研究——兼论教育机会平等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4]《最新中小学教师政策问答》编写组.最新中小学教师政策问答[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5]杜育红.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杨颖秀.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美)威廉·N·邓恩著;谢明等译.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8]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孙绵涛.教育政策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0]龙君伟.校本人事开发与管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1]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2/2003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3](英)杰夫、(英)惠迪、(英)哈尔平著,马忠虎译,教育中的放权于择校:学校政府和市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4]顾建光.公共政策分析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5]袁振国主编.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4[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6]杨颖秀主编.教育政策法规专题[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7]肖光畔编著.中国教育问题调查——问题教育[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
    [18]袁振国主编.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5[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19]教育部人事司组织编写.管理创新与学校发展[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0]赵中建主译.全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大会建议书专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1]朱小蔓主编.对策与建议:2005-2006年度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分析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2]张大玲、张堡编选.2006中国教育年报[M].甘肃: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
    [23]卡尔·帕顿、大卫·沙维奇著,孙兰芝等译.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
    [24]吴志宏等著.教育政策与法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5]蒋建华、赵学敏主编.2005教育中国[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26]西蒙著,杨砾等译.管理行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8。
    [27]欧文·E·休斯著,彭和平等译.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劳凯声,刘复兴.论教育政策的价值基础[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6):5-17。
    [2]辛德森.谈“支教”与教师资源的开发[J].基础教育研究,200l,(Z1):43、44。
    [3]韩清林.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在操作层面上要解决的几个问题[J].人民教育,2002,(4):18、19。
    [4]韩清林.基础教育发展方略的政策分析[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2,(4):35-43。
    [5]刘复兴.教育政策的四重视角[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4):13-19。
    [6]杨颖秀.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视点[J].教学与管理,2002,(8):3-4。
    [7]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系统[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2):6-13。
    [8]梁文明.广东——广西教育对口支援运行机制研究[D].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
    [9]毕正宇.论教师资源合理配置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关系[J].天中学刊,2004,(3):95-97。
    [10]曲正伟.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政府责任[J].教学与管理,2004,(3):3-5。
    [11]徐洪林.对口支教现状及对策[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4):55。
    [12]史春媛,杨颖秀.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外流问题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4,(36):17、18。
    [13]余秀兰.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再生产——对1978至1990年代末教育政策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2B):30-33。
    [14]汪丞,方彤.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对我国区域内师资均衡发展的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05,(4):59-62。
    [15]曲铁华,马艳芬.义务教育师资均衡发展的对策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24-29。
    [16]汪丞.中日中小学教师流动之比较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5,(11):65-69。
    [17]石英德.关注农村教师流动,保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J].中国教师,2005,(30):5-7。
    [18]于发友.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D].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19]许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分析与政策选择——对教育局长们的问卷调查[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62-65。
    [20]陈俊珂.基础教育教师资源均衡发展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教育导刊,2006,(4):15-17。
    [21]李娜.关于城镇教师对口支援农村教育的政策分析[M].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22]胡澄宜.智力支教,推进城乡教育均衡[J].上海教育研究.2006,(6):45、46。
    [23]刘鑫铭.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公平思想及其启示[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2):4-6。
    [24]陈晶麦.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公平[J].理论探索.2007,(5):32、33。
    [25]李尚群.教育均衡问题解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6,(3):35-38。
    [26]翟博.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的新境界[J].教育研究.2007,(2):8-10。
    [27]龚道敏.谨防“下乡支教”异化[N].中国教师报.2006-04-19。
    [28]胡春梅.教育政策执行机制研究之新视角:机制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6,(2):19-22。
    [29]朱景坤.城乡二元结构与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3,(5):10-13。
    [30]苏明.农村基础教育的财政支持亟待加强(内部文稿)。
    [31]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务部关于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相应年度统计公报[Z]。
    [32]余秀兰.文化再生产:我国教育的城乡差异探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6):18-26。 [33]鲍传友.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政策审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6-24。 [34]李长江.城乡差距的现状、根源及解决对策[J].理论探索.2004,(3):46、47。 [35]庞丽娟,韩小雨.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及其破解[J].教育研究.2006,(9):47-53。 [36]任玉龄.改革义务教育财政模式确保农村教育健康发展[EB/OL].中国网.2003-03-05。 [1]教育部2006年第4次新闻发布会散发材料.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6-03-08。 [2]王有佳.教育关注:苏北地区教师缘何孔雀东南飞[N].华东新闻.2004-11-12。 [3]李坚.教师职称评定条件成了个“筐”[N].中国青年报.2004-01-29。 [4]王琰.教育部大力推动城镇教师下乡支教[N].中国教师报,2006-03-15(A01)。 [5]龚道敏.谨防“下乡支教”异化[N].中国教师报,2006-04-12(C04)。 [6]周新兴等.农村教师话支教[N].中国教师报,2006-05-17(C01)。
    Rothman Robert.Accountabiliy:Turning Around Low-Performing Schools.Achieve Policy Brief.Issue NumberFour[DB/OL].http://www.eric.ed.gov/ERl CDocs/data/ericdocs2/content_storge_01/0000000b/80/0d/7e/62pdf.2006-8-6. [1]www.moe.edu.cn [2]www.jyb.com.cn [3]www.china.com.cn [4]www.eol.cn [5]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网站及其教育网,及其所辖县级政府网站、教育网。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