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蒙元时期山西地区全真教艺术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直到丘处机西行觐见成吉思汗之后,全真教才正式开启了在山西地区的势力扩张之路。至尹志平等第三代继任掌教之时,组织制度、祀神体系等均发展成熟,并凭借强大的教团势力对该地区的区域社会与文化施加了巨大的影响力。无论是宫观建设的形制与规模,还是其中壁画制作的结构及技巧,以及对祖师形象的宣传与塑造等方面,都体现出了宗教介入视觉艺术的勃勃雄心。
     第一章分别从区域分布、修建时段与殿堂设置三个方面展开对蒙元时期山西地区全真宫观建设的讨论。对搜集的198所宫观的分布位置及修建时间进行归纳与整理,并通过对资料库中殿堂设置的祀神情况分析,来反思其在继承与创新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祀神体系。并整理了起废与新建两种修建模式,最后将修建理念进行了分析,认为将立观度人纳入修道阶梯所产生的助推力量以及全真教教义上的“有为”观及复归道教传统的思路确立促成了全真宫观的鼎盛发展。
     第二章则具体到一座宫观之中,以永乐宫重阳殿壁画为例,探讨重阳画传的叙事结构以及其宗教性传达两个方面的具体体现。第一节对重阳殿壁画的叙事性及图文结构进行分析,分别从时间、视角和结构三个方面定义了壁画的叙事性。并注意到了壁画中存在图像与榜题之间的不对应问题,具体表现为图大于文、文大于图、图文不对等方式,并因为图文之间的相互修正而体现出“涵化”的特征。在第二节中,对地狱场景的图文结构及文本来源进行了探讨,并借用罗兰·巴尔特的“刺点”概念,从宗教艺术的接受角度进行了阐释。同时,具体到单组图像,用画中画的理论进行了图像分析。
     第三章则以重阳殿壁画中的孙不二形象为例,来探讨祖师形象的历史塑造问题。第一节从图像志层面辨识了壁画中的孙不二形象,并注意到其在壁画中的出现与消失的问题。第二节则从性别角度入手,分析孙不二的女性身份对其形象演变所产生的影响。并将孙不二因性别所产生的度化困难、从“未之纯信”到“决然入道”的态度转变,以及登真之后的出现的男装像及其原因分别进行了探讨。第三节则从女冠中寡妇与妓女两个特殊群体来分析当时影响孙不二形象变化的整体语境,这种复杂性引发社会舆论的负面评价,并影响到了孙不二形象的文字描述与图像表现。
Until after Qiu Chuji westbound audience with Genghis Khan, Quanzhen Taoismformally opened the way for the expansion of the forces in the Shanxi region. When YinZhiping and other third-generation successor to the palm teach, whether it is the scale ofthe development of the Mission, or God's system of worship, and by virtue of thepowerful forces in the Mission area of social and cultural areas exerted tremendousinfluence. Both the shape and siz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emples, or in which the structureand techniques of mural making, as well as the founder of shaping the image of thePatriarch and so on aspects of religious involvement reflects the visual arts ambitions.
     The first chapter, respectively, from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construction andarchitectural shapes three times to discuss the whole truth of Shanxi Yuan Dynastybuilding temples. Collected198temple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location andconstruction time for induction and consolidation, and through the architectural form ofdatabase analysis, master all true temples of God's system of worship, and analyzed fromtwo kinds of wast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models.Finall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concept analyzes that will immediately boost the concept of saving people into forcegenerated by the monastic ladder and "promising" outlook Quanzhen doctrinal andreversion traditional thinking le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ll true Taoist temples prosperousdevelopment.
     The second chapter is specific to being a Temple to temple mural Yongle PalaceChongyang hall example, discusses Chongyang painting and narrative structure as well asits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religious convey two aspects. The first section of thenarrative structure of Chongyang temple murals and graphics for analysis, respectively,from the time perspective and define the structure of the three aspects of narrative murals.And noting that the problem does not correspond to the image and the title standingsmurals exist between specific performance figure is larger than the text, the text is greaterthan the figure, graphic unequal manner, and because mutual correction between graphicand reflect the "accultur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Section2, the structure and the text ofthe source graphic scenes of hell were discussed and borrowing "punctum" conceptRoland Barthes, were explain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igious art. Meanwhile, specificto a single set of images were analyzed using the theory PIP image.
     Chapter III places, Sun Bu’er image of Chongyang temple murals, for example, toexplore the history of shaping the image of the founder of the problem. The first level ofrecognition from the image of the mural Chi Sun Bu’er image, and noted the problemswith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mural. Section from a gender perspective, analyzing theimpact of female identity Sun Bu’er generated by the evolution of its image. Degree ofdifficulty and gender Sun Bu’er arising from the "not the pure faith" to "decisivelyhumanely" attitude changes and their causes men like Gordon really after appearingseparately discussed. Nuns in the third quarter from a widow with two prostitutes was aspecial group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changes in the overall context of the image of theSun Bu’er, this complexity lead to a negative evaluation of public opinion and affect theimage of the Sun Bu’er text description and image performance.
引文
1刘固盛,《世界宗教研究》,2012.3:187-190页
    2张广保,《世界宗教研究》,2012.4:177-179页
    3许理和1982a,47页
    4陈垣编纂,陈智超、曾庆瑛校补《道教金石略》,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5王宗昱《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6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的《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
    7刘兆鹤、王西平编著《重阳宫道教碑石》,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
    8姚丛吾《元丘处机年谱》,载《东北史论丛》(下册),台北:中正书局,1970:214-276页
    9郑素春《全真道士尹志平(1169-1251)的宗教实践》,《辅仁宗教研究》第二十三期:109-138页
    10张广保《金元时期全真教祖庭研究》,载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第二十三辑“多元视野下的全真教”专号,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
    11景安宁《道教全真派宫观、造像与祖师》,北京:中华书局,2011,319页
    12康豹著《多面相的神仙——永乐宫的吕洞宾信仰》,吴光正、刘玮译,济南:齐鲁书社,2010年
    13比如【美】西摩·查特曼著《故事与话语:小说和电影的叙事结构》,徐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等。
    14许宜兰《道经图像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9.11,93-148页
    15安乐哲《和而不同:比较哲学与中西会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版
    16陈云《道教与女性研究述评》(《世界宗教研究》,2004-1:144-149页
    17“Women in Daoism” in Livia Kohn ed.,Daoism handbook.leiden:brill,p.384-412。
    18陈静《道教的女仙——兼论人仙和神仙的不同》,载《宗教学研究》2003年第2期
    19李贞德《最近中国宗教史研究中的女性问题》载《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二期,1994年
    20杨晓国《金元时期全真教在山西活动探索》,《晋阳学刊》,2004年第4期,268-275页
    26姚丛吾《成吉思汗窝阔台汗灭金战事的分析》,载《东北史论丛》(下册),台北:中正书局,1970:305-338页;陈高华《元大都》,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2,瞿大风的博士论文《元朝统治下的山西地区》等
    27见《元史》卷一《太祖纪》、卷一百二十二《槊直腯鲁华传》。
    28瞿大风:《元朝统治下的山西地区》,28-40页
    29乙亥(1215)兵势南向,郭守微遂自沁源北奔至定襄。见《玄元观记》,王宗昱《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编》,122-123页
    30【清】李文起修《汾阳县志》卷八,《仕实》
    31见《重建口口兴玉莲之洞铭》,陈垣《道家金石略》,530-531页
    32《山右石刻丛编》卷二十四,《梁秉钧碑》,《元史》卷一百五十一,《杜丰传》
    33“经画略定”:盖指蒙元的“画境之制”。蒙古灭金前后,中原汉地世侯军阀林立,其占据的地盘犬牙交错,打乱了原有的路州县秩序。针对这种情形,蒙廷借助‘十道”监司或监察区,按照金朝路州旧制画界,首次调整汉地路州县地界秩序。阎德刚作为崞山军节度使,在蒙军占领崞州之后,通过画境制度,将阎德刚的势力范围进行了统一规划,之后,阎德刚在其境内休养生息,此时与方外之士多有交流。关于“画境之制”,可详参李治安薛磊《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元代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319-323页
    34见《朝元观记》,陈垣《道家金石略》,494页
    41周良霄、顾菊英《元代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3;转引自萧启庆《蒙元史研究》(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45页
    42李治安等《中国行政区划通史》,55-61页。
    43当时因为战争的迁徙,南北之间的人口流动十分频繁,三晋地区也是如此,加上大量平民被统治者占为驱口,而瞒报户籍,所以,正如剑桥《辽宋金元史》中也说,精确地统计当时的户数几乎是不可能的。
    44萧启庆《蒙元史研究》(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45页
    45见《甘水录》卷九,《秋涧集》卷五三,陈垣《道家金石略》,564-565页
    46“扑买”制,可参见萧启庆《忽必烈“潜邸旧侣考”》,载《蒙元史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15-116页。
    47陈垣《道家金石略》,777-778页
    48《全元文》第33册,88-90页
    49见元僧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9册No.2036
    50见《元史》卷二百二释老传》,列传第89,八思巴等人。
    51陈杉刘康乐.《论元代的宗教政策与宗教管理体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226~230页
    52[英]克里斯托弗·道森.出使蒙古记[M].纽约,1955英文版.P195
    53[明]宋濂等.世祖本纪[A]元史(卷4)[M]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P76.
    55元好问撰,可见成化《山西通志》,乾隆《五台山志》,王宗昱《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编》,120页
    56王宗昱《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编》,143-144页
    57金王丹挂撰。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太平部。
    58陈垣《道家金石略》,735-736页
    59王宗昱《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编》,120页
    61王宗昱《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编》,132-133页
    62王宗昱《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编》,145页
    63王宗昱《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编》,117页
    64王宗昱《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编》,121-122页
    65陈垣《道家金石略》,488页
    66陈垣《道家金石略》,437—438页
    67王宗昱《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编》,124-126页
    68王宗昱《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编》,143-144页
    69陈垣《道家金石略》,656页
    70陈垣《道家金石略》,683页
    71陈垣《道家金石略》,488页
    72王宗昱《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编》,128-131页
    73王宗昱《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编》,134-135页
    74陈垣《道家金石略》,530-531页
    75陈垣《道家金石略》,652页
    76陈垣《道家金石略》,633页
    77陈垣《道家金石略》,735-736页
    78陈垣《道家金石略》,480页
    79陈垣《道家金石略》,683页
    80王宗昱《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编》,118-119页
    81王宗昱《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编》,144-145页
    82陈垣《道家金石略》,533-534页
    83陈垣《道家金石略》,559页
    84陈垣《道家金石略》,533-534页
    85西行此事,多有记载,可参见《长春真人西游记》,《七真年谱》等。
    86资料库中仅宋德芳名下宫观就近百所。
    88见陈铭圭,《长春道教源流》,《藏外道书》31册,1-157页
    89见陈铭圭,《长春道教源流》,《藏外道书》31册,1-157页
    90《渊静观记》,见陈垣《道家金石略》,437—438页。
    91陈垣编纂,陈智超、曾庆瑛校补《道家金石略》,文物出版社,1988年,493页
    92郑素春《全真道士尹志平(1169-1251)的宗教实践》,《辅仁宗教研究》第二十三期:109-138页
    93见《玄都万寿宫碑》,载陈垣《道家金石略》,656页
    94乙未(1235)春,会真人(尹)适终南,道由忻(州)崞(州)之间路过,神清观提点柳志春迎接,并将神清观归之于尹。见《神清观记》,载陈垣《道家金石略》,480页
    95乙未(1235)春西行,道出忻界。张侯敦请,驻于定襄。缘由:初沁州社长官躬诣燕京长春宫,恳请清和师真赴平遥之玉清观主领醮事,许之。见《创建重阳观记》,载王宗昱,《金元全真石刻新编》,125页
    98见《清和演道玄德真人仙迹之碑》,载陈垣《道家金石略》,538-541页。
    99丙申(1236年)春,尹清和谒祖庭还,会君(刘道宁)于古恒岳之阳,语之曰:“吾近游陕右,奉田侯德粲之命,凡玄宫道宇,皆择人主之。惟华山之云台,地灵物秀,实仙家一洞天,非君无可托者。”陈垣《道家金石略》,493页
    101丁酉(1237),杜志元遇尹清和,赐名志元,号通微子,以乐真为庵,乞化一生。见王宗昱《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编》,122页
    102庚子(1240)秋九月,云阳子从綦清真抵燕,请真人(尹)西行,改葬重阳祖师于刘蒋间,稽首堂下。见《神清观记》,陈垣《道家金石略》,480页。
    103庚子(1240),杜志元赴终南,会葬重阳祖师,复遇尹清和、于洞真、宋披云三师,授天师秘箓、天心正法。见王宗昱《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编》,122页。
    104《清和演道玄德真人仙迹之碑》,见陈垣《道家金石略》,538-541页
    105《清和演道玄德真人仙迹之碑》,见陈垣《道家金石略》,538-541页
    106对于宋德芳的研究甚多。其中,比较重要的当属景安宁的《道教全真派宫观、造像与祖师》,书中,景安宁依据史料,对宋德芳法系的宫观系统进行了仔细的梳理,并将宋德芳对全真教祖师传承以及宫观造像诸多方面的贡献进行了评价。
    107[明]宋濂等.释老传[A]元史(卷220)[M]第15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P476.
    108王宗昱《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编》,134-135页
    109王宗昱《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编》,121-122页
    110在河北栾城,艺拓、《常山》卷十六校,见陈垣《道家金石略》,599-600页。
    111王宗昱《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编》,134-135页
    112王宗昱《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编》,134-135页
    113王宗昱《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编》,132-133页
    114对于僧道争辩之事,可详参元僧详迈《至元辨伪录》,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2册,编号No.2116。
    115对于庙学掌权者及权利的交接,请参看萧启庆《大蒙古国的国字学:兼论蒙汗精英涵化的滥觞与儒道势力的消长》,载《蒙元史研究》,北京:中华书局,89-112页。
    116见宋蔡絛曾敏行撰《铁围山丛谈》《独醒杂志》;李梦生朱杰人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2:160页
    117方龄贵校注.僧道[A]通制条格校注(卷29)[M].北京:中华书局,2001.P704-705
    118见陈高华,《元大都》,111-112页,
    119[明]宋濂等.百官志第三[A]元史(卷87)[M]第7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2192页.
    120在河南济源,李志全撰,艺拓,陈垣《道家金石略》,480-482页。
    121张广保《金元时期全真教祖庭研究》,载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第二十三辑“多元视野下的全真教”专号,北京:三联书店,2008.4:120页
    122七真名单变化的一个主要人物是女性的孙不二。对此,为何会变化,以及变化的影响将在第三章谈到。
    124对此,景安宁的研究已十分透彻,可详细参见《道教全真派宫观、造像与祖师》第三章全真宫观,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125王宗昱《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编》,134-135页
    126《重建修真观圣堂记》,在山西泽州,李俊民撰,见《庄靖集》卷八,陈垣《道家金石略》,482页
    127《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六卷)(760-761冊太平部儀),
    128《玄都万寿宫碑》,陈垣《道家金石略》,656页
    129《玄祯观至德真人记》,王宗昱《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编》,136-137页
    130《三灵侯庙像记》,陈垣《道家金石略》,559页
    131《明阳观记》,王宗昱《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编》,120页
    132《玄元观记》,王宗昱《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编》,122-123页
    133《真常宫记》,陈垣《道家金石略》,735-736页
    134《修建长春观碑铭(并序)》,王宗昱《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编》,128-131页
    135在平定州阳泉县玉真观,今山西阳泉。见《玉真观记》,载王宗昱《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编》,145页
    136《重修玄元观记》,王宗昱《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编》,140-141页
    137《修真观记》,王宗昱《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编》,144-145页
    138“废者益兴,新者益饰”,《重修娲皇庙碑》,见王宗昱《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编》,131-132页
    139“观宇敝而能新。”,《重修清微观记》,见王宗昱《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编》,143-144页
    140《崇圣宫碑》,陈垣《道家金石略》,488页
    141见《重建口口兴玉莲之洞铭》,载陈垣《道家金石略》,530-531页
    142见《重修兴真万寿宫记》,载陈垣《道家金石略》,808-809页
    143陈垣《道家金石略》,559页
    144以上关于三官大帝的描述,可参看马书田《中国道教诸神》,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60-66页。
    145岳云宫,在河南孟州,碑文乃杨奂撰,见《还山遗稿》卷上,陈垣《道家金石略》,525页。
    146陈垣《道家金石略》,656页
    147王宗昱《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编》,124-126页
    148陈垣《道家金石略》,633页
    149撰人不詳,約出於隋唐,《太上洞玄靈寶出家因緣經》一卷,《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類千字文编号“字”,任继愈《道藏提要》编号0338,176册。
    150王宗昱《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编》,136-137页
    151撰人不詳,約出於隋唐,《太上洞玄靈寶出家因緣經》一卷,《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類千字文编号“字”,任继愈《道藏提要》编号0338,176册。
    152陈垣《道家金石略》,437—438页
    153王宗昱《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编》,122-123页
    154陈垣《道家金石略》,472页
    155陈垣《道家金石略》,482页
    156王宗昱《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编》,128-131页
    157景安宁《道教全真派宫观、造像与祖师》,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111-117页。
    158见陈垣《道家金石略》,432页。
    159道藏第33册,159页
    160见元李道谦《七真年谱》。
    161见《清和演道玄德真人仙迹之碑》,陈垣《道家金石略》,538-541页
    162见《清和演道玄德真人仙迹之碑》,陈垣《道家金石略》,538-541页
    163见熊铁基《试论王重阳的“全真”思想》,《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12月
    164见宋蔡絛曾敏行撰《铁围山丛谈》《独醒杂志》;李梦生朱杰人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2:155页
    165柳存仁《道教史探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274页。
    166刘固盛《全三教之真——以全真道老学为视角的考察》,《全真道研究》第一辑,1-20页。
    167钱钟书《七缀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第2-3页
    168陈垣《道家金石略》,707页
    169陈垣《道家金石略》,656页
    170王宗昱《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编》,136-137页
    171王宗昱《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编》,124-126页
    174见任士林《松香集》卷四,载陈垣《道教金石略》,717-718页
    179见康豹《多面相的神仙——永乐宫的吕洞宾信仰》,济南:齐鲁书社,2010.1:162-213页
    180李松《纯阳殿、重阳殿壁画的艺术成就》,载金维诺主编《永乐宫壁画全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论文部分第二篇,第6页
    181陈杉《<纯阳帝君神游显化图>图像结构》,宗教学研究,2012.1:77-85页
    184兹韦坦·托多罗夫《叙事作为话语》,中译文刊《美学文艺学方法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年。
    185见宿白《永乐宫调查日记——附永乐宫大事年表》,《文物》1963.8:59页
    186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132页
    187对于白话小说与文言小说在叙事模式上的不同可见:陈平原《小说的书面化倾向于叙事模式的转变》,载《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238-267页
    188[日]森由利亚:《吕洞宾和八仙———引人进入神圣的世界》,吴光正主编《八仙文化与八仙文学的现代阐释———二十世纪国际八仙论坛》,第196页。
    192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202页
    193廖奔《宋元戏台遗迹》,《文物》1989年第7期,第82~95页。
    194徐苹方在《关于宋德方和潘德冲墓的几个问题》,《考古》1960.8:42-45页
    195此部分请参考冯俊杰《山西神庙剧场考》,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130-133页
    196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127-143页
    197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135页
    198彼得·伯克《图像证史》,杨豫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162页
    199彼得·伯克《图像证史》,253页
    200米切尔《图像学》,50页
    201彼得·伯克《图像证史》,265页
    202见刘科《金元道教信仰与图像表现——以永乐宫壁画为中心》101页。
    203因为对于扇面墙背面的图像识读以及区域划定尚不明确,故在此提出画面右侧丹阳现身遇仙桥的场景也属于秦渡论志之一部分的论题也仅仅是推测。有待进一步讨论。
    204可见《七真年谱》:“世宗大定元年辛巳,重陽祖師年五十。於終南南時村鑿壙丈餘,封高數尺,以活死人目之,坐於墓中。……大定三年癸未,重陽祖師年五十二。秋,填活死人墓,遷劉蔣村,結茅與玉蟾和公、靈陽李公三人同居,即今之祖庭重陽萬壽宮也。”
    205见刘科《金元道教信仰与图像表现——以永乐宫壁画为中心》99页
    206景安宁《道教全真派宫观造像与祖师》,302页。
    207见景安宁《吕洞宾与永乐宫纯阳殿壁画》,254页,载于吴光正主编《八仙文化与八仙文学的现代阐释——二十世纪国际八仙论坛》,246-257页。
    208李松《纯阳殿、重阳殿壁画的艺术成就》,载金维诺主编《永乐宫壁画全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论文部分第二篇,第7页
    209任士林,1253-1309年,字叔实,号松乡,奉化人,至大初(1308年),以郝大挺荐授安定书院山长。此段引文见任士林《松香集》卷四,载陈垣《道教金石略》,717-718页。
    210《洞玄灵宝五岳古本真形图(并序)》,《道藏》编号0440,此图原题汉东方朔编。据考应出于汉末魏晋之际,葛洪《抱朴子遐览篇》已引此书。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玄部灵图类。参见:《云笈七签》卷七九。
    211元刘志玄等撰。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谱录类。
    212刘科《金元道教信仰与图像表现——以永乐宫壁画为中心》,114-115页。
    214编号1130《三洞珠囊》,十卷王懸河編,太平部懷,780-782冊。
    215编号0182,《太極真人說二十四門戒經》,二經同卷,洞真部戒律類雨,77冊。
    216任继愈主编《道藏提要》-2版(修订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7:90頁,编号0213,《黃箓五苦輪燈儀》,二燈儀同卷,洞真部威儀類為,84冊。
    217任继愈主编《道藏提要》-2版(修订版),90~91頁,编号0214,《地府十王拔度儀》,一卷,洞真部威儀類為,84冊。
    218任继愈主编《道藏提要》-2版(修订版),90頁,编号0212,《黃箓破獄燈儀》,二燈儀同卷,洞真部威儀類為,84冊。
    219杜斗成《地狱变相》初探,《敦煌学辑刊》,1989.1:81页。
    220宿白《永乐宫调查日记——附永乐宫大事年表》,《文物》,1963.8:60-61页。
    221任继愈主编《道藏提要》-2版(修订版),90頁,编号0212,《黃箓破獄燈儀》,二燈儀同卷,洞真部威儀類為,84冊。
    222李松《纯阳殿、重阳殿壁画的艺术成就》,载金维诺主编《永乐宫壁画全集》,第7页。
    223对于这种客观再现,萧军甚至认为“画家用写实手法描绘当时的居士器用、服饰衣冠、生活习俗,真切地反映了现实世界,也为研究宋元社会提供了可贵的形象资料。”肯定了其具有以图证史的价值。萧军编著《永乐宫壁画》,文物出版社,2008年,《永乐宫概述》,48页。
    224关于意趣与刺点的论述,请参看:罗兰·巴尔特《明室:摄影札记》赵克非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33-35页。
    225罗兰·巴尔特《明室:摄影札记》,37页。
    226罗兰·巴尔特《明室:摄影札记》,36页。
    227罗兰·巴尔特《明室:摄影札记》,59页。
    228罗兰·巴尔特《明室:摄影札记》,77页
    229罗兰·巴尔特《明室:摄影札记》,63页
    230陈垣《道家金石略》,736-737页
    231康豹《多面相的神仙——永乐宫的吕洞宾信仰》,60页。
    232康豹《多面相的神仙——永乐宫的吕洞宾信仰》,59页
    233见《永乐宫碑录》,载陈垣《道家金石略》,1301-1302页
    234陈垣《道家金石略》,494页
    235【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76页。
    236王宗昱《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21-122页
    238【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76页。
    239顾复《平生壮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302页
    240见宋蔡絛曾敏行撰《铁围山丛谈》《独醒杂志》;李梦生朱杰人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2:162-163页
    241陈垣《道家金石略》,431页
    242米切尔《图像理论》,32页。
    243碑高二尺,广一尺六寸,像二尊,骷髏一,十二行,行八字,两截刻,上图下诗。在洛阳。载陈垣《道家金石略》,432页
    244金王丹挂撰。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太平部。
    245金王丹挂撰。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太平部。
    246可参考熊宪光《话说鬼诗》,载《古典文学知识》,2009.2:81-84页
    247见《道藏》第四册811页
    248除常盘大定认为是老子,李养正认为是宋披云之外,张明远、胡文和、景安宁等人均认为是王重阳。参见张明远《太原龙山道教石窟艺术研究》,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胡文和《中国道教石刻艺术史》(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景安宁《道教全真派宫观、造像与祖师》,2012年。
    249比如李养正和沈大同就认为卧像并非“卧化”之像。见李养正《太原龙山全真道石窟初探》,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5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446页
    250王宗昱《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编》,136-137页
    251“既而潜访长生师于洛京,父母数追止之,至锁闭静室。无几遁去,寓昌邑之西庵。道家者流,以禁睡眠谓之消阴魔,尝坐树荫下,一夕假寐间,见长生师厉声曰:‘向祖师来化汝,尚未悟邪?’遂挥刀断其首,割其腹,涤易鄙俗,去其自满,由是胸臆洞然,靡有所惑。二亲知志叵夺,始听入道。”见《秋涧集》卷五六,陈垣《道家金石略》,689-690页。
    252王平《全真道与茶》,《全真道与老庄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20-431。
    253见《秋涧集》卷四十,陈垣《道家金石略》,691页。
    254《东华观记》说:“七十年来,颠蹶般般,打破休歇,如今认得本原,撒手便归仙阙。掷笔而升,寿年七十有五,浮葬于地。”见陈垣《道家金石略》,517-518页。
    255王宗昱《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编》,136-137页
    256陈垣《道家金石略》,488页2570187《玄都律文》(一卷)(78冊洞真部戒律類雨)
    258五經同卷,180冊洞玄部本文類乃,任继愈主编《道藏提要》-2版(修订版),165頁
    259“庚子(1240)秋九月,云阳子从綦清真抵燕,请真人(尹)西行,改葬重阳祖师于刘蒋间,稽首堂下。”陈垣《道家金石略》,480页
    260“庚子(1240)赴终南,会葬重阳祖师,复遇尹清和、于洞真、宋披云三师,授天师秘箓、天心正法。改乐真庵为会真观,师所命也。”王宗昱《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编》,121-122页
    261在山西潞城,《山右》卷二七,陈垣《道家金石略》,650-651页
    262陈垣《道家金石略》,707页
    263对此所涉及的“孙富春”及“孙仙姑”及“孙不二”的姓名问题,将在本章第二节专门讨论。
    264景安宁《道教全真派宫观、造像与祖师》,300页
    265刘科《金元道教信仰与图像表现》,94页。
    266【美】伊沛霞,姚平《当代西方汉学研究集萃.宗教史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36页。
    267在附录6中,因为材料有限,笔者目前仅统计了28组由女冠担任住持的金元道教宫观,大部分属于全真派,部分存疑。而在本章所述及的女冠例子均由此附表中所提及的材料中可见。
    268在目前所知的碑文中,很多虽然在1269年左右及之后,但仍然未将其列入七真之内,而此问题也会在接下来的进行分析。
    269此顺序是《金莲正宗记》中目录中的顺序,然而在《金蓮正宗記》卷二《重陽王真人》中,提及度化弟子时说:“祖師遂束歸海邊,徜徉數載,接誘訓化。既得丘、劉、譚、馬、郝、孫、王以足滿七朵金蓮之數,普化三州,同歸五會……”
    270《广列仙传》(明)张文介辑,万历十一年癸未1583年。
    271《列仙全传》,(明)王世贞辑(明)汪云鹏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补。
    272《新刊七真因果传》,作者佚名,一说清黄永亮撰,刊刻年代不详,目前所见较早的为民国3年暨1914年刊本。
    275见卢国龙编《全真弘道集》暨《全真道——传承与开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96页。
    276赵卫东《金元全真道教史论》,济南:齐鲁书社,2010.8,251-252页。
    277见卢国龙编《全真弘道集》暨《全真道——传承与开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54页
    278赵卫东《金元全真道教史论》,183~270页.
    279赵卫东《金元全真道教史论》,238~240页
    280郝若贝(Robert Hartwell):“Demographic,Political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China750-1550”,HJAS(《哈佛亚洲研究》),42(1982),PP.355-442
    281萧启庆《蒙元史研究》(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47页
    282族群等级制的主要表现为将人分为蒙古、色目、汉人与南人四类。分类的意义直接体现在教育权利的分配上。
    284见《元史》卷四《世祖纪一》
    285李大华《儒学如何进入全真教的思想世界》,《全真道研究》第一辑,21-36页
    286[澳]雷金庆,第四章《旧式文人和当代知识分子:“文”的男性特质在过去与现在的代表》一节,见《男性特质论:中国的社会与性别》,刘婷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6:85~86
    287张振谦《北宋文人士大夫穿道服现象论析》,《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4期,93-105页。
    288可见孙克宽《元代汉文化之活动》,其中第二编第三节《元初正一教与江南士大夫》一节。台北:中华书局,1968:200-201页。
    289见宋蔡絛曾敏行撰《铁围山丛谈》《独醒杂志》,120页。
    290康豹《多面相的神仙——永乐宫的吕洞宾信仰》,147页
    291《清和演道玄德真人仙迹之碑》,陈垣《道家金石略》,538-541页,《甘水仙源录》卷三《清和妙道廣化真人尹宗師碑銘并序》亦载。
    292(《清和演道玄德真人仙迹之碑》,陈垣《道家金石略》,538-541页。
    293马颂仁《七真各自的思想特色、活动的再评价——兼论四哲、七真说的出现过程》,见卢国龙《全真弘道集》暨《全真道——传承与开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250-257页;赵卫东《金元全真道教史论》,183-270页。
    294《金蓮正宗記之五·清靜散人》“既昇,適馬氏生三子,皆教之以義方。”
    295《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后集卷之六·孫仙姑》中也说:“父忠斕聞煉師無夢讚馬宜甫有真仙之材,遂妻之。而生三子,咸教以義方。”
    296《甘水仙源錄》卷之一《全真第二代丹陽抱一無為真人馬宗師道行碑》:“師諱從義、字宜甫……忠顯孫君惜師才德,以其子妻之,凡三息,曰庭珍、庭瑞、庭珪。”
    297《金蓮正宗仙源像傳·清冷散人》:“性聰慧,嚴禮法,長適州之馬宜甫,即丹陽先生也,生三子,日庭珍、庭瑞、庭珪。”
    298见《甘水仙源錄》卷一《全真第二代丹陽抱一無為真人馬宗師道行碑》。
    299见《金蓮正宗記》卷三·丹陽馬真人条。
    300李大华《儒学如何进入全真教的思想世界》,《全真道研究》第一辑,29-31页
    301见李道谦《甘水仙源錄卷》之四。
    302李大华《儒学如何进入全真教的思想世界》,《全真道研究》第一辑,29-31页
    303萧启庆《蒙元史研究》,106页
    304陈垣《道家金石略》,777-778页
    306“……郡中現有教人學道者,出妻子,破家産乃可,岫云曰:非道也。復爾家室,治爾田疇,行人道之常,而不累於心可也。”虞集,《道园录》卷五十,陈垣《道家金石略》,796-797页
    307见《旧小说》戊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15,13页
    308按《七真年譜》:1169大定九年己丑,重午日,孫仙姑詣金蓮堂出家,祖師訓名不二,號清今散人,時年五十一岁。
    309现藏于南京博物馆,清代作品,繍幅右题:“道山清话:李後主宮嬪窅娘纖麗善舞。後主作金蓮,高六尺,以寶物施細帶纓絡,蓮中作品色瑞雲。令窅娘以帛纏足,令纖小屈曲作新月狀,素襪舞雲中,回旋有淩雲之態。唐縞詩曰:蓮中花更好,雲裡月常新。因窅娘作也。”
    310高罗佩《中国古代房内考》,208页
    311见《孙不二元君传述丹道秘书》之《玉清无上内景真经》,引《孙不二集》,455页。
    312比如女冠奥敦妙善断发毁容的例子:“师姓奥敦氏,肃慎人,始讳妙善……师生七岁,有父母风,言笑慎重,姿质严正,不茹荤酒。稍有知,便请学仙,志不可夺,……既出,断发毁容,忘情绝世间事,衣纸衲,饵果实,以度春秋。”见:《女炼师奥敦君道行碑》,载光绪《鹿邑县志》卷十,引陈垣《道家金石略》,686-687页。
    314署大明成化癸卯六月吉日御制暨1483年6月御制,《群仙集》,246页,《藏外道书》第18册,胡道静等主编,成都:巴蜀书社,1994年。
    315胡文和对七真龛中是否为“孙不二”形象进行了考证,并从服饰(左衽),脸型以及鞋等角度认定此为孙不二,见胡文和在《中国道教石刻艺术史》下册,387页。
    316《新鐫仙媛纪事》为明代中后期杭州书坊主杨尔曾所编撰的一部通俗作品。目前所见最早的版本是明代万历三十年(1602年)苏州杨氏草玄居的自刻本。全书分九卷,补遗一卷,共188个故事。
    317《金莲正宗仙源像传》,《正统道藏》第3册,379页。王育成《明代彩绘全真宗祖图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86页。
    318《重阳祖师之图》碑阴所刻的《玄门七真之像》,可见《重阳宫道教碑石》目录记《玄门七真之像》(约元初,图30页),以及后文所附《重阳宫大事记》所述,“至元三十年(1293)癸巳,孙德彧由通议官升副提点。约至元后期立《重阳祖师之图》及《玄门七真之像》碑”。刘兆鹤王西平《重阳宫道教碑石》,三秦出版社,1998.4,29.30.对此,刘科在博士论文《金元道教信仰与图像表现——以永乐宫壁画为中心》中第五章第三节《七真的确立与
    319李丰懋、朱荣贵主编《性别、神格与台湾宗教论述》,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7年。
    320收入牟钟鉴等著《全真七子与齐鲁文化》,济南:齐鲁书社,2005.7,215-254页。
    321见《正统道藏》25册,801页。
    322见《清静元君坤元经》,引《孙不二集》,461页
    323见《坤诀》,引《孙不二集》,459页。
    324见《孙不二元君法语》,引《孙不二集》,449页。
    326见《孙不二元君传述丹道秘书》之《玉清无上内景真经》,引《孙不二集》,456页。
    327见《孙不二元君传述丹道秘书》之《守一诗》,引《孙不二集》,457页。
    328常大群,收入牟钟鉴等著《全真七子与齐鲁文化》,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250页。
    329“燕九”说,出自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卷六十六,大意为燕九,或作阉九,谓丘长春朝觐元太祖后,元太祖以宫嫱赐于丘,逼使丘污之,然丘不允,于是挥刀自宫,以誓不污。此说小柳司气太亦持怀疑态度。见小柳司气太《白云观志》,开明堂东京支店,1934年,第60页。
    330Roger T Ames, Taoism and the Androgynous Ideal. In Women in China, ed. Rochard W. Guisso and StanleyJohannesen. Yongstown, NY: Philo Press,1981.P.43.
    331见《清静元君坤元经》,引《孙不二集》,463页。
    332Suzanne E. Cahill,Transcendence&Divine Passion: The Qeen Mother of the West in Medieval China,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333见《清静元君坤元经》,引《孙不二集》,461页
    334见《孙不二元君传述丹道秘书》之《大道守一宝章》,引《孙不二集》,456页。
    335见《辞世颂》(载于《牟平县志》,1966年),引《孙不二集》之补遗,464页。
    336因为年代的鸿沟,我们无法具体了解当时每位女子入道的真实状况及原因,而仅能依靠目前所知的为数不多的碑文记载以及或官方或私人的文字记载来进行分析。
    337“女冠荣炼师,自髫龀(chen)而离母,母礼师得道者,服笄岁而为黄冠师,今六十岁矣。”见胡袛遹,《紫山集》卷十一,陈垣《道家金石略》,671页。
    338“國朝甲午歲(1234),中虛魏大師以全真學主盟彰德之修真觀,時師方齠齔,出家往事焉。既笄,經明行修,披戴為道士,復研精正一科式法箓,號稱習熟”王恽,《秋涧集》卷四十,陈垣《道家金石略》,691页
    339《玉真清妙真人李守坚墓铭》汾阳李晋撰,艺拓、柳拓,陈垣《道家金石略》,542页
    340“灵源姑唐括氏,申国太夫人之女,大丞相文正公之妹,可谓贵胄矣。而自妙年,向慕真风,耽味玄理。大定壬寅春三月,丹阳真人马公行化过潍,姑径往参礼。斯道之妙,已得其略矣。是年冬十一月,又携次子崇德在宁海之昆嵛山,再于丹阳师前恳祈要诀。……即其郡北申国夫人之旧第,创庵以居。弃金珠之饰而顶幅巾,释绮罗之服而披麻衣,谢膏粱之味而甘粝食。尽屏尘务,专志颐真。其次子亦因丹阳词诀,云游放倒,逮今七载而妄归。呜呼!”潍县玉清宫,马钰,艺拓、陈垣《道家金石略》,435页
    341《集真观碑》:丙戌-1286,至元二十三年,彰德衙城外□西康乐坊,道宫一区曰集真,实女冠杨守和之创始也。守和年四十有一,夫李义死,誓不再醮,携一女,受道服。”河南安阳彰德府,胡袛遹,《紫山集》卷十七,陈垣《道家金石略》,671-672页
    342刘将孙,《养吾斋集》卷十七,陈垣《道家金石略》,646页
    343《重建修真观圣堂记》:女冠张守微与弟德忠因逃难四方,……守微晋城县高都管乐南中社人,幼妇赵氏,夫亡,正大甲申五月舍俗出家,礼太原榆次县专井村玉真庵洞妙散人杨守玄为师,师乃长春真人门下宁神子所引度者也。弟德忠及妻王礼善,益加归向,皆生无上道心,男留住、女梅儿、庆仙、宜哥、满惜,告成之后,伏愿免离五苦,延納百祥,中外存亡,同证妙果。
    344《女炼师奥敦君道行碑》:“师姓奥敦氏,肃慎人,始讳妙善,后更弘道。祖亡其名讳,金初镇国上将军,知密州,因家焉。父亡始讳,怀远大将军、宁海都巡使。泰和四年甲子,举家著道士服”光绪《鹿邑县志》卷十,陈垣《道家金石略》,686-687页
    345《满庭芳》,潍县玉清宫,马钰,艺拓、陈垣《道家金石略》,435页
    346《崇玄大师荣君寿堂记》,王恽,《秋涧集》卷四十,陈垣《道家金石略》,691页
    347《玉真清妙真人李守坚墓铭》汾阳李晋撰,艺拓、柳拓,陈垣《道家金石略》,542页
    348《女炼师奥敦君道行碑》:“师(奧敦妙善)生七岁,有父母风,言笑慎重,姿质严正,不茹荤酒。稍有知,便请学仙,志不可夺,从其母居大都清真观。”明真弘道大师诸路玄学提举兼道教所详议事任志润记。光绪《鹿邑县志》卷十,陈垣《道家金石略》,686-687页
    352《重建修真观圣堂记》,李俊民,《庄靖集》卷八,陈垣《道家金石略》,482页
    353《玉真清妙真人李守坚墓铭》“真人姓斡勒,讳守坚,上京盖州人,后革变于世,易氏曰李。……凡人之生,善始善终者鲜矣,真人存诚克敬,始终尽善,则其美绩之可书焉。”汾阳李晋撰,艺拓、柳拓,陈垣《道家金石略》,542页
    354《汴梁路栖云观记》“妙元南宫人,父宽蚤没,与母王氏俱入道……母子至情也,孝节一理也,即其不忍于弃捐天下念之矣。”刘将孙,《养吾斋集》卷十七,陈垣《道家金石略》,646页
    355《潞城王氏迁葬碑》“……先妣师氏,本县师济■之长女,性情顺谨,仪息闺闱,受清和真人发明师祖善,享寿启示卒于家。”《山右》卷二七,陈垣《道家金石略》,650-651页
    356《新修玉真观记》“壬辰后,女冠冲靖大师董妙真,同冲和大师赵智亨、希真散人成守全等,结为伴侣,诣修武县马坊清真储福宫礼冲和至德通惠真人为师,莫不苦志励行以进其善道。艺拓,陈垣《道家金石略》,670-671
    357《荣炼师信斋记》,胡袛遹,《紫山集》卷十一,陈垣《道家金石略》,671页
    358《崇玄大师荣君寿堂记》(王恽,《秋涧集》卷四十,陈垣《道家金石略》,691页
    359《集真观碑》(河南安阳彰德府,胡袛遹,《紫山集》卷十七,陈垣《道家金石略》,671-672页
    360《女炼师奥敦君道行碑》,光绪《鹿邑县志》卷十,陈垣《道家金石略》,686-687页
    361《房山东岳庙女冠卜道坚升云之□》(戊辰-1208,泰和八年)(艺拓、柳拓,陈垣《道家金石略》,1057页
    363第1265二十九·僧道·奸盗,见郭成偉點校《大元通制條格》,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1:337
    364【美】卢伟菁《矢志不渝:明清时期的贞女现象》,秦立彦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11:28-32页
    365在河北趙州,元好問撰,《遺山集》卷三五,陈垣《道家金石略》,482-483页
    366高明编《明文汇》,香港:中华丛书委员会,1958:388
    367《正一法文太上外箓儀》,撰人不詳,約出矜南北期,係早期天師道經典《正一法文》殘本之一,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正一部肆,991冊
    369萧启庆认为,户计制度是蒙元为动员人力、物力而指定的世袭户役制度。户计类别有军、民、匠、站、盐、医、僧、道、儒等数十种。各色户计皆需世守其业,不更更改。萧启庆《蒙元史研究》(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47-48页
    370高罗佩,《中国古代房内考》,243页。
    371高罗佩,《中国古代房内考》,245页
    372高罗佩,《中国古代房内考》,257页
    373陈垣《道家金石略》,656页
    374王宗昱《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编》,134-135页
    375王宗昱《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编》,122-123页
    376陈垣《道家金石略》,480页
    377王宗昱《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编》,124-126页
    378王宗昱《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编》,118-119页
    379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2:74页。
    382《渊静观记》:河东高鸣(1209-1274)撰,癸丑二月二十有二日记。“岁己丑(1229),玮割世业膏腴田三十亩始基之……火西流而载旬三浃(1232)而成”。
    389秦志安生卒年为1188-1244年,故保守估计在1240年左右,而据《清和演道玄德真人仙迹之碑》可知,乙未(1235年)冬,平阳府李候率众来迎,尹志平演教于长春观。(垣538-541),故推知1235。
    390碑记时间,王宗昱引《浮山县志》云此碑建于至元元年暨1335年,笔者认为不确。按此记作者为王德渊,但时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可参考李军《元人王德渊事迹考略》,可知王德渊于大德年间官至翰林直学士、侍读学士,单知王德渊从直学士升为侍读学士为大德六年暨1302年,而升为翰林学士则必在1302年之后,而至武宗时改官集贤学士,被遣致祭孔子,则王德渊官至集贤学士应不晚于至大元年,暨1308年,故可推测王德渊任职翰林学士的时间在1302年之后,1308年之前,而碑记的写作时间也应在此时间之内。见《山西大学学报(哲学与人文科学版)》2006.2:42~45
    391《兴真观碑铭并序》,寓尧都(临汾)长春观三洞讲经法师秦志安述,己未(1259)八月立石,宫观建成时间不确,按碑文并联系到尹志平的提额推算1243年尹离开山西之前必已建成。
    392《玉泉观记》,柏台何志渊撰(何志渊,千里御史之后也,世号柏台何氏。柏台,即御史台的别称。据碑文可知1245年当已建成,至少不晚于1247年(是年宋卒)
    397《迁修洞霞观记》,据碑文可知1232年始建,几经修缮至至元十八年暨1281年完工,但延祐乙卯(1315)遇大水而迁龙山。至元三年丁丑(1337)年立石。按建筑形制的整体,故将其修建完工定于1281年。
    400图文识读,参考了刘科博士论文《金元道教信仰与图像表现——以永乐宫壁画为中心》中第三章重阳殿壁画研究的内容。
    401朱希元等录《永乐宫壁画题记录文》为“下现金莲”,其他还有“不现金莲”等说法。
    405见《神山【无】【量】洞天长生万寿宫碑》,载陈垣,《道家金石略》,668-669页。
    406见《永乐宫圣旨碑》,《至大诏书碑》,《天诏加封祖真之碑》,陈垣,《道家金石略》,727-733页。
    【隋、唐】撰人不詳《太上洞玄靈寶出家因緣經》一卷,《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類字176册
    【隋、唐】撰人不详《太極真人說二十四門戒經》,《正统道藏》洞真部戒律類雨77冊
    【唐】张万福编录《三洞法服科戒文》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戒律類
    【唐】实叉难陀译《地藏菩萨本愿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3册
    【唐】王懸河編《二十四地狱品》十卷,载《正统道藏》之《三洞珠囊》太平部懷780-782冊
    【五代】杜光庭删定《道門科範大全集》八十七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正一部
    【五代】杜光庭撰《墉城集仙录》六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譜錄類
    【宋】呂元素集成,胡湘龍編校《道門定制》十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正一部
    【宋】张伯端撰《悟真篇浅解·外三种》,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宋】陳葆光撰《三洞群仙錄》二十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正一部。
    【宋】李昉《太平广记》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宋】陈元靓编《事林广记》,耿纪朋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
    【宋】金尤中編《上清靈寶大法》四十四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正一部
    【金】王喆《重阳全真集》,《道藏》,第25册
    【金】王喆《重阳教化集》,《道藏》,第25册
    【金】王喆《重陽立教十五論》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正一部。
    【金】马钰著《马钰集》,赵卫东辑校,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
    【金】丘处机《丘祖全书》,《藏外道书》11册,282-301页
    【金】孙不二著《孙不二集》,白如祥辑校,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
    【金】孙不二《孙不二元君法语》,《藏外道书》10册,805页
    【金】孙不二《孙不二元君传述丹道秘书》,《藏外道书》10册,806-809页
    【金】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金】明七真撰《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六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太平部
    【金】刘祁撰《归潜志》,崔文印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金】元好问《中州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金】元好问《元好问全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
    【宋、元】撰人不详《黃箓五苦輪燈儀》,载《正统道藏》洞真部威儀類為,84冊
    【宋、元】撰人不详《地府十王拔度儀》一卷,载《正统道藏》洞真部威儀類為,84冊
    【元】王恽撰,杨晓春点校《玉堂嘉话》、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元】杨瑀撰,于大均点校《山居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元】苏天爵《滋溪文稿》,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元】虞集著,王颋点校,《虞集全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
    【元】姚燧《牧庵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华书局,1959年
    【元】赵孟頫撰,任道斌编校,《赵孟頫文集》,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年。
    【元】无名氏编撰《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本
    【元】脱脱等撰《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元】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
    【元】李道谦集《甘水仙源录》,载《道藏》,第19册
    【元】李道谦编《七真年谱》一卷,载《道藏》,第3册
    【元】李道谦编《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三卷,载《道藏》,第19册
    【元】秦志安《金莲正宗记》五卷,《道藏》,第3册
    【元】刘天素、谢西蟾编《金莲正宗仙源像传》一卷,《道藏》,第3册
    【元】耶律楚才撰《玄風慶會錄》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真部譜錄類。
    【元】陆道和编集《全真清規》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正一部。
    【元】趙道一修撰《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六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真部紀傳類
    【元】德辉《敕修百丈清规》《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
    【元】智彻《禅宗决疑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
    【元】刘谧《三教平心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2册
    【元】祥迈《辩伪录》,《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2册
    【元、明】撰人不详《黃箓破獄燈儀》,载《正统道藏》洞真部威儀類為,84冊
    【元、明】撰人不詳《靈寶玉鑑》四十三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玄部方法類
    【明】宋濂等撰《元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明】张文介辑《广列仙传》,万历十一年(1583年)刊本,载《臧外道书》18册423-561页
    【明】王世贞辑《有像列仙全传》,王云鹏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补,载《藏外道书》31册,574-736页
    【清】黄永亮《新刊七真因果传》,刊刻年代不详,目前较早为民国3年(1914)年刊本。载《藏外道书》35册,433-507页
    【清】周景柱编修《蒲州府志》,1754年刊本
    【清】李荣和主修《永济县志》,,1886年刊本
    【清】曾国荃等编修《山西通志》,,1892年刊本
    【清】胡聘之《山右石刻叢編》四十卷,.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刻本
    【清】顾复《平生壮观》,林虞生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清】陈铭珪《长春道教源流》,《藏外道书》31册,1-157页
    【?】王松年撰《仙苑編珠》三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玄部記傳類
    【?】撰人不詳《靈寶六丁秘法》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玄部衆術類
    《女丹十则》,《藏外道书》26册,455-464页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藏外道书》31册,737-825页
    《正统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陈垣编纂,陈智超、曾庆瑛校补《道家金石略》,文物出版社,1988年
    北京图书馆金石组《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
    任继愈主编,《道藏提要》-2版(修订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胡道静等主编《藏外道书》,成都:巴蜀书社,1994年
    潘雨廷《道藏书目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王宗昱《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日】小柳司气太《白云观志》,东京:开明堂,1934年
    柯劭忞《新元史》,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
    【日】常盘大定著《支那佛教史迹踏查记》,东京:龙吟社,1942年
    蔡美彪《元代白话碑辑录》,科学出版社,1955年
    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中国地震资料年表》,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年,179~300
    秦岭云《民间画工史料》,北京: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8年
    陈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
    陈国符《道藏源流考》,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孙克宽《元代汉文化之活动》,台北:中华书局,1968年
    姚从吾《东北史论丛·元邱处机年谱》,台北:正中书局,1970年
    姚从吾《金元全真教的民族思想与救世思想》,载《东北史论丛(下)》,台北正中书局,1970年
    陆峻岭《元人文集篇目分类索引》,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唐圭璋编《全金元词》,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日】吉冈义丰撰《道士的生活》,余仲珏译,选自韦尔奇、索安合著《道教面面观》,耶鲁大学,1979年,48-62页
    陈高华《元代画家史料》,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
    陈高华《元大都》,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年
    【日】宫川尚志《中国宗教史研究》.京都:同朋舍,1984年
    陶晋生《宋辽关系史研究》,台北:联经出版社,1984年
    陈高华《宋辽金画家史料》,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染织美术系编《永乐宫壁画服饰图案》,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
    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
    【苏】列·谢·维戈茨基著《艺术心理学》,周新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
    郑素春《全真教与大蒙古国帝室》,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7年
    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日】漥德忠《道教史》,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翟宗祝《宗教美术概论》,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1987年。
    【苏】德·莫·乌格里诺维奇著,王先睿、李鹏增译《艺术与宗教》,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
    周燕编《中国版画史图录》,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
    【英】海伦·加德纳著,沈弘、江先春译《宗教与文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
    李养正《道教概说》,中华书局,1989年
    詹石窗《南宋金元的道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傅勤家《中国道教史》,商务印书馆1933年初版,上海书店1990年影印版
    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王树村《戏出年画》,台北:汉声出版社,1991
    【美】T.R.马特兰著《宗教艺术论》,李军,张总译,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
    张纪中《山西历史政区地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日】水野清一、日比野丈夫著《山西古迹志》,孙安邦等译,太原:山西古迹出版社,1993年
    陈高华,史卫民《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
    周良霄、顾菊英《元代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佘大平《马致远杂剧研究》,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
    王宜娥《道教美术史话》,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4年
    冯佐哲,李富华《中国民间宗教史》-初版,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
    萧善因等编《马致远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
    钟嗣成,贾仲明《录鬼簿正续编》成都:巴蜀书社,1995年
    金维诺,罗世平《中国宗教美术史》,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1995年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张广保《金元全真道内丹心性学》,三联书店,1995年
    【德】马克思·韦伯著《儒教与道教》,洪天富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乔润令《山西民俗与山西人》,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5年
    马书田《中国道教诸神》,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年
    马书田《中国冥界诸神》,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年
    马书田《中国民间诸神》,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年
    王宜娥《道教与艺术》,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柴泽俊《山西寺观壁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
    刘兆鹤、王西平编著《重阳宫道教碑石》,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
    王国维撰,叶长海导读,《宋元戏曲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吕大吉主编《宗教学通论新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汤一介主编《道教志》(中华文化通志·宗教与民俗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德】傅海波,【英】崔瑞德主编《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罗立刚《宋元之际的哲学与文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郭成伟点校,《大元通制条格》,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
    柴泽俊《柴泽俊古建筑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
    广陵书社编《中国道观志丛刊》(全36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周心慧,《新编中国版画史图录3》,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年
    卢秀文《中国石窟图文志》(上、中、下),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0
    王志忠《明清全真教论稿》,成都:四川巴蜀书社,2000年
    【英】诺曼·布列逊《语词与图像:旧王朝时期的法国绘画》,王之光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1年
    詹石窗《南宋·金元道教文学研究》,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一,二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张明远《太原龙山道教石窟艺术研究》,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
    刘仲宇《道教法术》,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法】索安著,吕鹏志、陈平等译《西方道教研究编年史》,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李治安《元代政治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
    王育成《明代彩绘全真宗祖图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胡文和《中国道教石刻艺术史》(上·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黄能馥,陈娟娟《中国服饰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林拓《文化的地理过程分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
    戈国龙《道教内丹学溯源》,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
    李素平《女神女丹女道》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
    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上、下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张智,张健主编《中国道观志丛刊续编》(全28册),扬州:广陵书社,2004年
    王卡《敦煌道教文献研究:综述·目录·索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巫鸿《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郑岩、王睿编,郑岩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闵智亭编著《道教仪范》,台北:新文丰出版社,2005年
    【法】谢和奈著,耿昇译,《中国社会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法】克里斯蒂安·麦茨等《凝视的快感:电影文本的精神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长沙:岳麓书社,2005年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
    蒋述卓《宗教艺术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
    山西旅游景区志丛书编委会编《永乐宫志》,太原:山西出版社,2006年
    【美】米歇尔《图像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张勋燎,白彬《中国道教考古》,线装书局,2006年
    吴光正《八仙故事系统考论——内丹道宗教神话的建构与流变》,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蒙思明《元代社会阶级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上中下),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
    【日】蜂屋邦夫著《金代道教研究:王重阳与马丹阳》,钦伟刚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美】韩明士著《道与庶道:宋代以来的道教,民间信仰和神灵模式》,皮庆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荷】高罗佩《中国古代房内考——中国古代的性与社会》,李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傅凤英《二十世纪中国道教学术的新开展》,成都:巴蜀书社,2007年
    萧启庆《蒙元史研究》(上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胡知凡《形神具妙:道教造像艺术探索》,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
    【英】彼得·伯克著,杨豫译,《图像证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闻一多《神话与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
    李治安薛磊《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元代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童翊汉《中国道教与戏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
    陈高华等《元代文化史》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
    岳齐琼《汉唐道教修炼方式与道教女性观之变化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
    许宜兰《道经图像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
    樊光春《长安道教与道观》,西安:西安出版社,2010年
    汪小洋,李彧,张婷婷《中国道教造像研究》,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年
    【美】康豹(Katz)著,吴光正、刘玮译《多面相的神仙——永乐宫的吕洞宾信仰》,济南:齐鲁书社,2010年
    【美】卢伟菁《矢志不渝:明清时期的贞女现象》,秦立彦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
    夏当英《中国传统社会宗教的世俗化研究:以金元时期全真教社会思想与传播为个案》成都:巴蜀书社,2010年
    王见川、皮庆生著《中国近世民间信仰:宋元明清》,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詹石窗《道教与女性》,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
    刘永海《元代道教史籍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日】小林正美《中国的道教》,济南:齐鲁书社,2010年
    赵卫东《全真金元道教史论》,济南:齐鲁书社,2010年
    唐晓峰摘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宗教》,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法】爱米尔·涂尔干,渠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
    姚大力《蒙元制度与政治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邓小南编《中国妇女史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
    彭理福《道教科范:全真派斋醮科仪纵览》(上下册),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
    【美】卢伟菁《矢志不渝:明清时期的贞女现象》,秦立彦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
    【法】罗兰·巴尔特《明室:摄影札记》赵克非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俄】陶奇夫著,邱凤霞译,《道教:历史宗教的试叙》济南:齐鲁书社,2011年
    刘屹《神格与地域:汉唐间道教信仰世界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李凇《山西寺观壁画新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孟嗣徽《元代晋南寺观壁画群研究》,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
    赵伟《道教壁画五岳神祇图像谱系研究》,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
    景安宁《道教全真派宫观、造像与祖师》,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美】米歇尔《图像学:形象、文本、意识形态》,陈永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美】伊沛霞,姚平《当代西方汉学研究集萃.宗教史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美】伊沛霞,姚平《当代西方汉学研究集萃:妇女史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游鉴明等编《重读中国女性生命故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
    胡道静《胡道静文集古籍整理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吴真《为神性加注(唐宋叶法善崇拜的造成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美】巴瑞特著《唐代道教:中国历史上黄金时期的宗教与帝国》,曾维加译,济南:齐鲁书社,2012年
    【澳】雷金庆著《男性特质论:中国的社会与性别》,刘婷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
    于君方著《观音:菩萨中国化的演变》陈怀宇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
    程越《金元时期全真道宫观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12年
    【美】戴思博著《修真图:道教与人体》,李国强译,济南:齐鲁书社,2012年陈得芝《蒙元史研究导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美】西摩·查特曼著《故事与话语:小说和电影的叙事结构》,徐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
    【美】杰拉德·普林斯著《叙事学:叙事的形式与功能》,徐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
    万国鼎编《中国历史纪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年
    国家文物局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分册》(上中下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年
    浙江古籍出版社编纂《道教大辞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
    张志哲《道教文化辞典》,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
    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周汛,高春明编著《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
    【日】常盘大定,关野贞《中国文化史跡》,京都:法藏馆,1975年重印
    金维诺《永乐宫壁画全集》,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
    萧军编著《永乐宫壁画》,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
    金维诺主编《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14·寺观壁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王伯敏主编《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20·版画》,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
    王世襄朱家溍主编《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8·漆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黄能馥主编《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6·印染织绣(上册)》,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黄能馥主编《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7·印染织绣(下册)》,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王树村主编《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19·石刻线画》,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中国美术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美术全集·雕塑编·28·元明清雕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
    《中国美术全集·建筑艺术编·宗教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
    《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殿堂壁画全集·3·元代道观》,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
    山西省地图集编纂委员会《山西省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0年
    芮城县道教文化促进会编《吕祖洞宾故事图集》,扬州:广陵书社,2009年
    王世仁《永乐宫的元代建筑和壁画》,《文物参考资料》1959.9:32-40页。
    徐苹芳《关于宋德方与潘德冲墓的几个问题》,《考古》1960.8:42-45页.
    李风山《山西芮城宋德方、潘德冲和“吕祖”墓发掘简报》,《考古》1960.8:22-25页
    宿白《永乐宫创建史料编年》,《文物》1962.4/5:80-87页
    宿白《永乐宫调查日记》,《文物》1963.8:53-64页
    王畅安《纯阳、重阳殿的壁画》,《文物》1963.8:40-43页(1963a)
    王畅安《永乐宫壁画题记录文》,《文物》1963.8:65-78页(1963b)
    王逊《永乐宫三清殿壁画题材试探》,《文物》1963.8:19-39页
    刘念慈《从建国后发现的一些文物看金元杂剧在平阳地区的发展》,《文物》1973.3:58-63页
    王尚义、徐宏平:《宋元明清时期山西文人的地理分布及文化发展特点》,《山西大学学报》1988.3:38-46页
    廖奔《宋元戏台遗迹》,《文物》1989.7:82-95页
    曾嘉宝《永乐宫纯阳殿壁画题记释义兼及朱好古资料的补充》,《美术史研究》1989.3:44-48页
    杜斗成《地狱变相》初探,《敦煌学辑刊》,1989.1:73-84页
    张明远《龙山石窟考察报告》,《文物》,1996.11:55-68页
    王志忠《道教龙门派源流考略》,《世界宗教研究》1997.2:74-84页
    程越《元朝政府管理全真道宫观的机构和职权》,《世界宗教研究》,1997.03:71-79页
    【日】蜂屋邦夫著,张泽洪译,《全真教草创期的信仰对象》,《宗教学研究》,2000.4:27-37页
    程越《金元时期全真道的宫观经济》,《民族史研究》,2001.01:134-147页
    胡素馨《模式的形成——粉本在寺院壁画构图中的应用》,《敦煌研究》,2001.4:50-55页
    杨晓国《金元时期全真教在山西活动探索》,《晋阳学刊》,2004.4:22-26页
    张鹏《美术史研究中的寺观庙堂绘塑与建筑》,《美术观察》,2008.3:103-107页
    钟连海《丘处机与全真道教团管理制度的创建与成熟》,《学海》,2011.3:59-63页
    陈杉《<纯阳帝君神游显化图>图像结构》,宗教学研究,2012.1:77-85页
    张方《永乐宫重阳殿的地狱经变图与元代神仙道化剧》,《山西档案》,2013.3:20-22页
    刘科《永乐宫重阳殿壁画新探》,《中国文化画报》,2013.1:105-109页
    扬之水《永乐宫调查散记》,《美苑》,2013.4:62-67页
    姚丛吾《元丘处机年谱》,载《东北史论丛》(下册),台北:中正书局,1970:214~276
    郑素春《全真道士尹志平(1169-1251)的宗教实践》,《辅仁宗教研究》第23期:109~138页
    张广保《金元时期全真教祖庭研究》,《道家文化研究》第23辑52-134页
    程越《全真祖庭白云观在金元时期的沿革》,《道家文化研究》第23辑135-143页
    刘仲宇《早期全真教仪式初探》,《道家文化研究》第23辑144-166页
    张泽洪《金元全真道斋醮科仪初探》,《道家文化研究》第23辑167-191页
    《蒙元的历史与文化——蒙元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下),台湾学生书局2001年
    殷光明《敦煌石窟中的地狱图像与冥报思想》,载《2002年麦积山石窟艺术与丝绸之路佛教文
    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22-46页
    钱穆《金元统治下的新道教》,《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六)》,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
    卢国龙《全真弘道集》即《全真道——传承与开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香港青松出版社2004年
    牟钟鉴《全真七子与齐鲁文化》,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
    丁鼎《昆嵛山与全真道:全真道与齐鲁文化国际学术研究会论文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
    刘凤鸣《丘处机与全真道——丘处机与全真道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
    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23辑“多元视角下的全真教”专号,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
    熊铁基、麦子飞《全真道与老庄国际学术研究会论文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胡其德《蒙古帝国初期的政教关系》,台湾师范大学博士论文,1990年
    黄世珊《从永乐宫壁画谈元代晋南职业画坊的壁画制作》,台湾大学硕士论文,1995年
    瞿大风《元朝统治下的山西地区》,天津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
    叶怡菁《全真女冠孙不二及<孙不二元君法语>之研究》,成功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赵晨《汉代画像艺术的“叙事性”研究》,中央美术学院博士论文,2007年
    李洪权《全真教与金元北方社会》,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张鲁军《<道藏>人物图像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刘科《金元道教信仰与图像表现——以永乐宫壁画为中心》,中央美术学院博士论文2012年
    Chavannes,Edouard (沙畹).1904“.Inscriptions et pièces de chancellerie chionoisesde I'époque mongole”(元代汉文碑铭与文献)T'oung Pao(通报)5:357~447
    Despeux,Catherine(戴思博).1990.Inmmortelles de la Chine ancienne:Tao sme etalchimie féminine.(古代中国的女仙:道教与女丹)Puiseaux:Pardes.
    Goodrich,Anne Swan.1981.Chinese Hells:The Peking Temple of Enghteen Hells andChinese Conceptions of Hell(中国的地狱:北京十八层地狱庙和中国人的地狱观).St.Augustin:Monumenta Serica.
    Goossaert,Vincent (高万桑).1999.“Entre quatre murs:un ermite tao ste du XIIesiècle et la question de la modernité.”(环堵考:一位十二世纪的隐修道士与现代性问题)T'oung Pao(85),pp.391~418.
    Hansen,Valerie(韩森).1990.Changing Gods in Medieval China,1127~1276(中古中国众神的变化).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Hartwell,Robert M.(郝若贝)1992.“Demographic,Political and SocialTransformations of China,750~1150.”(750~1150年代中国的人口、政治与社会变迁)Harvard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42,no.2,pp,365~442.
    Hawkes,David.1981.“Quanzhen Plays and Quanzhen Masters.”(全真戏剧与全真大师)Bulletin de I'école Fran aise d'Extrême-Orient69:153~170.
    Hershatter,Gail(贺萧),et al.,eds.1994.Engendering China:Women,Culture and theState(中国性别的生成:女性、文化与政权).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Jing, Anning(景安宁).1993.“Yongle Palace: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aoistPantheon during the Yuan Dynasty(1279-1368).”“永乐宫:元代道教众神的嬗变”Ph.D.thesis,Princeton University.
    Johnson, David(姜士斌).1985.“Communication,Class and Consciousness in LateImperial China.”(中华帝国晚期的交流,阶层与意识)
    Katz,Paul R(康豹)1993,"The Religious Function of Temple Murals in ImperialChina:the Case of Yung-lo Kung"(中华帝国宫观壁画的宗教功能:以永乐宫为例)Journal ofChinese Religious21:45~68
    ——.1994."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h'üan-chen Taoism and Local Cults:A Case ofthe Yung-lo kung.”(全真教与地方崇拜的互动:以永乐宫为例)Proceedings of the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pular Beliefs and ChineseCulture,pp.210~250,Taipei: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1995b.“Text and Textuality:Temple Inscriptions and the Study of ChineseLocal Cults.”(文本与文本性:寺观铭文与中国地方信仰研究)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The Cult of Saints and the Cult of Sites:Sources of Chinese Local History andHagiography,Paris,May30~June2.
    ——.1997.“Temple Inscriptions and the Study of Daoist Cults:a Case Study ofInscriptions at the Palace of Eternal Joy"(宫观碑刻与道教崇拜研究——以永乐宫碑刻为例)Taoist Resources7,no,1,pp.1~22.
    Kubo Noritada(漥德忠):《中国の宗教改革——全真教の成立》(中国的宗教改革:全真教的创立),京都:法藏馆,1968a.
    Mann,Susan(曼素恩).1987.Local Merchants and the Chinese Bureaucracy(地方商人与中国官僚体制).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aquin,Susan(韩书瑞)and Chün-fang Yü(于君方).1992.“Introduction:Pilgrimage inChina.”(导论:中国的进香)In idem, eds.,Pilgrims and Sacred Sites in China(中国的香客与圣地),pp.1~38.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ao-chen Chen(陈葆真),“Time and Space in Chinese Narrative Painting of Han andSix Dynasties,”in Huang and E,Züricher,ed.,Time and Space in ChineseCulture,pp.239-285.Leiden:E.J.Brill,1995.
    Schapiro,Meyer.1973.Words and Pictures:On the Literal and the Symbolic in theIllustration of a Text.(文字与图像:文本插图的文字说明与图像象征).The Hague:Mouton.
    Schipper,Kristofer M.(施舟人)[1982]1993.The Taoist Body(道教的身体).Trans.Karen C.Duval.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