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抱朴子》文学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抱朴子》为研究对象,运用文学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对早年葛洪的心态、思想、基本文学观念、文学创作和鉴赏的理论与实践,加以全面综合的探究,并力图通过《抱朴子》文学思想的层层剖析,发掘其在文学思想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
     《引言》在分析《抱朴子》文学思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前人研究的不足,提出本文的写作思路和创新之处。第一章《葛洪与<抱朴子)》,从两晋之际东吴士人的生存境遇与处世心态入手,透过葛洪的家世,分析《抱朴子》对待汉、吴、晋政权的态度;通过葛洪早年的生平遭际探析其创作《抱朴子》的心态,并从《外篇》的隐逸思想解读葛洪的人生态度。第二章《(抱朴子外篇>的文学思想》,先论《外篇》对仁、礼、法的拣择,探析其人性论及政治思想;在心态考论和思想探析的基础上,分析《外篇》反对贵古贱今、力推子为经衍、倡导文德钧等的文章价值论,再联合分析《外篇》的创作论与其自身的创作特色,最后结合《外篇》的人物品评,探讨其“品藻难一”的鉴赏论。第三章《<抱朴子内篇>的文学思想》,首先探讨《内篇》思想的宗教哲学性征,在此基础上论说《内篇》玄道之由来与仙境之美,及《内篇》向虚而实与向实而虚的双重审美理想。第四章《<抱朴子>在六朝文学思想史上的意义》,把《抱朴子》置于六朝文学思想发展的过程中予以审视,以展示其历史地位。主要包括:《抱朴子》的文章价值论从注重思想内容向兼顾表现形式过渡的意义,鉴赏论由作家禀气向作品风貌发展的意义,及其文质观与时代风尚的关系
     《抱朴子》的文学思想,整体呈现出一种过渡性的特征。葛洪选择性地继承了扬雄、王充、曹丕、陆机等汉魏晋诸子,在对文学之现实功用的追寻中不失却对作家才性的关注和对作品文学价值的探讨,《文心雕龙》的某些重要的文学思想倾向,在此业已蓄势。
This study is about Baopuzi, using the methods of the history of literary thought's studying. This is a comprehensive, integrated research about Gehong's psychology, thought, basic literary concepts and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his literature production and appreciation, summed up the importance of its transition value through detailed analysis of his literary thought.
     Introduction analysis the current status of its researching, the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defects of former's research. The first chapter pay attention to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people in Dongwu, concerning about his social-background, and analysis Gehong's life style through Waipian's hermitting thought. The second chapter study about Waipian's literary thoughts. First, analysis his understanding of human nature and his political standpoint by looking into his choices between benevolence, propriety and law. Second,basic on the study of Gehong's psychology status, analysis his views on metaphysic by discussing his comments on current affairs and figures. Figure out the structure of his though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ctors constructing it, summed up his thought's characteristics, the synthesis, selection, application and practice. Third, to discuss its basic literary concepts:oppose to magnification of the ancient articles, criticism of contemporary articles, regard Zhu-zi as the classics'offspring, equal treatment on the the value of article and the writer's character.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its writing theory and writing practice. Discuss his character comments, analysis his theory of literary appreciation and its variety standards on appreciation of literature productions. The third chapter is about Nepian's literary thought. Nepian's thought is some kind of Philosophy of Religion,it is the basic of the Metaphysics and Daoism, also of the beauty of the wonderland. In Gehong's point,the fake and truth in literature are both beautiful. The forth chapter is studying about the value of Baopuzi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ry thoughts in Liuchao. First, Baopuzi appraise the value of literay works,based on both its Ideological content and Manifestations. Second,it Appreciation Theory is focusing on the "Qi"of authors and turning into the style of the literary works.Third,Gehong's evaluament on Ideological content and Manifestations of a literary work is as same as the people surrounding him, and some time better than them.
     It features a comprehensive literary thought. He inherited the thought of Yangxiong,Wangchong,Chaopi and Luji by chosen. He pursued the practical value of articles, while he also concerned about the writer's talent and character and explored the artistic value of the article. It should be regard as the beginning of some sort of literature thought of Wenxindiaolong.
引文
①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六十,(宋)乐史著,王文楚等点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② 见《九家旧晋书辑本》,(清)汤球辑,杨朝明校补,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50页。
    ① 台湾商务印书馆2001、2002年版。
    ② 中华书局,2011年10月出版。
    ③ 金毅《<抱朴子外篇校笺上>笺补》,《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7年第1期,《<抱朴子外篇校笺下>笺补》,《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3期,武锋《<抱朴子外篇校笺>纠误一则》,《江海学刊》,2005年第5期,王敏红《读<抱朴子内篇校释>札记》,《东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① 参见杨明照《葛洪的文学主张》,《光明日报》,1960年10月6日第3版。
    ② 这方面的成果较多,新近有郑全《葛洪的文论思想》,发表于《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第2期,对前人研究颇多整合,可以参考。
    ③ 参见罗宗强《一个旁观者和他的文学观》,发表于《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4期。
    ④ 参见徐文明《论葛洪的文艺美学思想》,发表于《文艺研究》1997年第3期,王琳《葛洪<抱朴子外篇>的说理艺术》,发表于《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1期。
    ⑤ 参见施东昌《论葛洪的审美观》,发表于《文学评论》1982年第5期,;潘显一《葛洪美学思想论》,发表于《宗教学研究》2003年第4期。
    ① 丁宏武:《葛洪及<抱朴子外篇>考论》,西北师范大学2006届古代文学博士学位论文。
    ② 武锋:《葛洪<抱朴子外篇>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届古代史博士学位论文。
    ③ 郭勇:《<抱朴子外篇>与葛洪文学观念及其文学成就》,山东师范大学2003届古代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④ 汪玉兰:《葛洪<抱朴子>美学思想解读》,四川师范大学2008届美学硕士学位论文。
    ⑤ 崔红健:《葛洪<抱朴子外篇>政治和文学思想研究》,山东大学2007届古典文献学硕士学位论文。
    ⑥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南开大学2010届古代史博士学位论文。
    ⑦ 《葛洪研究论集》,刘固盛、刘玲娣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① 清·,赵翼《廿二史劄记》,第90页。
    ① 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凤凰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245页。
    ② 晋·习凿齿著《汉晋春秋》,见清·汤球辑《众家编年体晋史》,第3页,此论名,为汤氏所加。
    ③ 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凤凰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281页。
    ① 黄葵点校《陆云集》卷第十,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70页
    ② 《资治通鉴·卷七十九.·晋纪一》
    ① 《资治通鉴·卷七十九·晋纪》
    ② 《世说新语·惑溺》
    ① 《通志·民族略》引《风俗通义》佚立
    ① 《汉书·翟方进传》
    ① 其人不详,史料或阙。
    ② 陶弘景《吴太极左仙公葛公碑》陶弘景《吴太极左仙公葛公碑》云:“(葛氏)代找英哲,族冠吴史。公(玄)幼负奇操,超绝伦党,神挻标峻.清辉卓逸,坟典不学而知,道术才闻已了,非复轨仪所范,思识所该,特以域之情理之外,置之言象之表而已。吴初,左元放自洛而来,授公白虎七变、炉火九丹.于是五通具足,化遁无方。孙权虽爱尝仙异,而内怀猜害,翻、琰之徒,皆被挫斥,敬惮仙公,动相谘禀”
    ③ 《外篇·自叙》
    ① 《晋书·惠帝纪赞》
    ① 曹丕:《典论·论文》,《文选》李善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排印胡克家覆宋本.
    ① 黄晖:《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
    ① 参见丁宏武《葛洪及<抱朴子外篇>考论》,
    ② 如《勖学》与荀子《劝学》,《仁明》与徐干《中论·智行》等。
    ① 如王明《论葛洪》,文载《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① 此以卿希泰、胡孚琛、熊铁基、李锦全等人的观点为代表。卿希泰:《从葛洪论儒道关系看神仙道教理论的特点》,发表于《世界宗教研究》1981 年第1期:胡孚琛:《葛洪的哲学思想概说——<抱朴子内篇>中的道 教哲学研究之一》,发表于《孔子研究》1988年第1期;熊铁基”《论葛洪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发表于《葛洪研究论集》,刘固盛、刘玲娣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2006年版:李锦全:《徜徉在入世与出世之间——葛洪儒道兼综思想剖析》,发表于《宗教学研究》2004年第2期.
    ② 《百家》篇云:“不以璞不生板桐之岭,而捐曜夜之宝:不以书不出周孔之门,而废助教之言。犹彼操水者,器虽异而救火同焉;譬若针灸者,术虽殊而攻疾均(?)
    ① 参见引言中胪列的古人目录对外篇之分类。
    ② 俞樾、陈汉章皆持此论,见杨明照《校笺(下)》,第220页,注1。
    ③ 语出《孟子·公孙丑(上)》,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版。本文以下引用《孟子》均据此版本。
    ① 语出《荀子·礼论》。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本文以下引用《荀子》均据此版本
    ① 郭绍虞称葛洪为“反时代潮流的批评家”,罗根泽称其为“大胆的反传统观念的人物”,张少康认为葛洪“反映了代文艺思潮特点”,都主要是指葛洪反对贵古贱今,进而在肯定子书的同时亦肯定了诗赋页言。参见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专论葛洪的章节。
    ② 此以陆侃如为代表,见其《葛洪的文学观》.发表于《山东大学学报》1963年第3期。
    ③ 一则,贵古贱今之说非儒家特有,二则,葛洪的所谓今胜于古亦须关联整个《外篇》审慎辩别。
    ① 见《抱朴子外篇·自叙》
    ① 张师峰屹:《西汉文学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60页,注1.
    ① 《外篇》这些创作风格,各种文学批评史、理论史、文学思想史皆有论及,台湾学者陈飞论之甚详.此不赘述。参见陈飞龙:《葛洪之文论及其生平》,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版。
    ① 刘文庆:《世说新语·德行》注引王隐《晋书》。《世说新语笺疏》(刘宋)刘义庆著,(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① 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18页。
    ① 余敦康《魏晋玄学史》,第5页。
    ①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24页。
    ① 《中国道教史》(第一卷),卿希泰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序第2页。
    ① (日)小林正美著,李庆译:《六朝道教史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 20页
    ① 《老子想尔注校证》,饶宗颐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2页。
    ① 此以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为代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9月版。
    ① 此以卿希泰景《中国道教史》为代表,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第2版。
    ① 参见《抱朴子内篇·序》
    ①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08页。下引《文心雕龙》均据此版(?)
    ① 参见《文心雕龙·知音》。
    ① 参见《外篇·钧世》。
    ② 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下)》,第604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① 楼宇烈《王弼集校释》,第609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① 凌廷堪《校社堂文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② 向宗鲁《说苑校证》,中华书局,1987年版。
    ③ 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学林出版社,1984年版。
    ① 程颢、程颐《二程集(下)》,中华书局,2004年版。
    ② 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① 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后记》,中华书局1996年10月第1版,第478页。
    ① 《西汉文学思想史》,张峰屹师著,台湾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290页
    ① 《孟子·公孙丑(上)》,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2版。
    [1]《抱朴子外篇校笺》(上、下),杨明照著,中华书局,1991年、1997年版
    [2]《抱朴子内篇校释》,王明著,中华书局,1985年版
    [3]《抱朴子外篇今注今译》,陈飞龙著,台北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4]《抱朴子内篇今注今译》,陈飞龙著,台北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5]《抱朴子内篇》,张松辉译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
    [6]《神仙传校释》,(晋)葛洪著,胡守为校释,中华书局2010年版
    [7]《肘后备急方》,(晋)葛洪著,(梁)陶弘景、(金)杨用道增补,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年版
    [8]《要用字苑》,(晋)葛洪著,(清)任大椿辑,《小学钩沉》本
    [9]《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三家联合出版,1988年版。
    [10]《晋书》,(唐)房玄龄等著,中华书局,1974年版
    [11]《九家旧晋书辑本》,(清)汤球辑,杨朝明校补,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2]《众家编年体晋史》,(清)汤球、黄爽辑,乔治忠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13]《资治通鉴》,(宋)司马光等著,中华书局,1956年版
    [14]《二十五史补编》,中华书局,1955年版
    [15]《汉书》,(汉)班固著,(唐)颜师古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
    [16]《后汉书》,(刘宋)范晔著,(唐)李贤等注,中华书局,1965年版
    [17]《三国志》,(晋)陈寿著,(刘宋)裴松之注,中华书局,1959年版
    [18]《史通通释》,(唐)刘知几著,(清)浦起龙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19]《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辑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
    [20]《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清)严可均辑校,中华书局,1958年版
    [21]《文选》,(梁)萧统编,(唐)李善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22]《论语正义》,(清)刘宝楠著,中华书局,1990年版
    [23]《孟子正义》,(清)焦循著,中华书局,1990年版
    [24]《荀子集解》,(清)王先谦著,沈啸寰、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88年版
    [25]《庄子集释》,(清)郭庆藩著,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1961年版
    [26]《墨子间诂》,(清)孙诒让著,孙启治点校,中华书局,2001年版
    [27]《韩非子集解》,(清)王先慎著,钟哲点校,中华书局,1998年版
    [28]《白虎通疏证》,(清)陈立著,吴则虞点校,中华书局,1994年版
    [29]《法言义疏》,汪荣宝著,中华书局,1987年年版
    [30]《太玄集注》,(汉)扬雄著,(宋)司马光集注,中华书局,1998年版
    [31]《论衡校释》,黄晖著,中华书局,1990年版
    [32]《人物志校笺》,李崇智著,巴蜀出版社2001年版
    [33]《王弼集校释》,楼宇烈著,中华书局1980年版
    [34]《阮籍集校注》,陈伯君著,中华书局1987年版
    [35]《嵇康集校注》,戴明扬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36]《陆机集》,(晋)陆机著,金涛声点校,中华书局,1982年版
    [37]《文赋集释》,张少康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38]《文心雕龙注》,(梁)刘勰著,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39]《颜氏家训集解》,王利器著,中华书局1980年版
    [40]《太平经合校》,王明著,中华书局1960年版
    [41]《老子想尔注校证》,饶宗颐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42]《新辑搜神记新辑搜神记后记》,李剑国辑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
    [43]《世说新语笺疏》,(刘宋)刘义庆著,(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44]《葛洪之文论及其生平》,陈飞龙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版
    [45]《抱朴内外篇思想析论》,林丽雪著,台北学生书局1980年版
    [46]《葛洪》,王明著,《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续编二),齐鲁书社,1982年版
    [47]《魏晋神仙道教——<抱朴子内篇>研究》,胡孚琛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48]《抱朴子研究》,蓝秀隆著,台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版
    [49]《葛洪》,张文勋著,《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续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50]《葛洪论》,王利器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版
    [51]《葛洪评传》,尤信雄著,台北文津出版社1977年版
    [52]《此洪研究论集》,刘固盛、刘玲娣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3]《葛洪评传》,卢央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4]《廿二史劄记校证》,[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中华书局1984年版
    [55]《陈寅恪魏晋北朝史讲演录》,尤绳楠整理,黄山书社,1987年版
    [56]《金明馆丛稿初编》,陈寅恪著,三联书店,2001年版
    [57]《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58]《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唐长孺著,三联书店,1955年版
    [59]《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唐长儒著,中华书局,1983年版
    [60]《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周一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1]《魏晋南北朝文化史》,万绳楠著,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版
    [62]《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63]《六朝江东世族之家风家学研究》,王永平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64]《两汉三国学案》,(清)唐晏著,中华书局,1986年版
    [65]《汉晋学术编年》,刘汝霖著,中华书局,1987年版
    [66]《东晋南北朝学术编年》,刘汝霖著,中华书局,1987年版
    [67]《经学历史》,(清)皮锡瑞著,中华书局,1959年版
    [68]《徐复观论经学史二种》,徐复观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
    [69]《两汉思想史》,徐复观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0]《汉代思想史》,金春峰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71]《魏晋玄学论稿》,汤用彤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72]《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罗宗强著,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73]《魏晋思想论》,刘大杰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74]《魏晋玄学史》,余敦康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5]《魏晋清谈思想初论》,贺昌群著,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76]《魏晋玄谈》,孔繁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77]《魏晋的自然主义》,容肇祖著,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78]《中国道教史》,任继愈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79]《中国道教史》,卿希泰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80]《道教史》,许地山著,华东师范大学1996年版
    [81]《道教史》,[日]窪德忠著,萧坤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82]《中国道教史》,傅勤家著,上海书店1990年版
    [83]《六朝道教史研究》,[日]小林正美著,李庆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4]《秦汉的方士与儒生》,顾颉刚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85]《道藏源流考》,陈国符著,中华书局1985年版
    [86]《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葛兆光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7]《中国古代的历史、思想与宗教》,葛兆光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8]《道教与仙学》,胡孚琛著,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
    [89]《三国两晋玄佛道简论》,许抗生著,齐鲁书社1991年版
    [90]《汉魏两晋南北朝道教史研究》,汤其领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91]《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王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92]《道教通论——兼论道家学说》,牟钟鉴、胡孚琛、王葆玹主编,齐鲁书社,1991年版
    [93]《从道家到道教》,孔令宏著,中华书局,2004年9月版
    [94]《道教文学史》,詹石窗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95]《管锥编》,钱钟书著,中华书局,1986年版
    [96]《西汉文学思想史》,张峰屹师著,台湾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97]《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罗宗强著,中华书局,1996年版
    [98]《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99]《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朱东润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00]《中国文学批评小史》,周勋初著,长江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101]《中国文学批评史》,罗根泽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102]《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敏泽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103]《中国文学批评通史》,顾易生、王运熙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104]《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张少康著,北京大学出版社社,2005年版
    [105]《中国古代文论教程》,蒋凡,郁沅著,中华书局,2005年版
    [106]《中国文学理论史》,蔡仲翔著,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
    [107]《中国文学批评简史》,黄海章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108]《中国美学史》,李泽厚,刘纲纲纪纪著,中国社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109]《中国中古文学史讲文》,刘师培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0]《中古文学史论》,王瑶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1]《中古文学史论文集》,曹道衡著,中华书局,2002年版
    [112]《魏晋文学史》,徐公持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3]《魏晋南北朝文学论丛》,周勋初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114]《骈体文钞》,(清)李兆洛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115]《赋史》,马积高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116]《赋学概论》,曹明纲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17]《魏晋北朝赋史》,程章灿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118]《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张仁青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
    [119]《汉唐文学的她变》,葛晓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20]《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料述略》,穆克宏著,中华书局,1997年版
    [121]《中古文学集团》,胡大雷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22]《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述》,钱志熙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3]《东晋文艺综合研究》,张可礼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4]《中国韵文概论》,梁启勋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
    [125]《骈文与散文》,蒋伯潜.蒋祖怡著,上海世界书局,1941年版
    [126]《骈文概论》,金秬香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127]《中国骈文发展史》,张仁青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28]《骈文史论》,姜书阁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129]《汉魏六朝辞赋》,曹道衡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130]《魏晋士人人格精神:<世说新语>的士人精神史研究》,宁稼雨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1]《魏晋风度:中古文人生活行为的文化意蘊》,宁稼雨著,东方出版社1992年版
    [132]《魏晋玄学与文学》,孔繁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133]《魏晋玄学与文学思想》,卢盛江著,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34]《玄言诗研究》,杨合林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135]《唐前志怪怪小说史》,李剑国著,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36]《中国中古诗歌史》,王钟陵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137]《山水田园诗派研究》,葛晓音著,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38]《六朝文学论稿》,[日]兴膳宏著,岳麓书社,1986年版
    [139]《中国文学思想史》,[日]青木正儿著,孟庆文译,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140]《中国诗论史》,[日]铃木虎雄著,洪顺隆译,台湾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
    [1]《读<抱朴子>》,容肇祖,《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周刊》,1926年第22、23期。
    [2]《葛洪的文学主张》,杨明照,《光明日报》,1960年6月19日。
    [3]《葛洪的文学观》,陆侃如,《山东大学学报》1963年第3期。
    [4]《如何评价葛洪的文学发展观》,凌南申,《山东大学学报》1963年第3期。
    [5]《葛洪年谱》,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6]《(抱朴子>的文学思想简论》,张宝坤,《社会科学辑刊》,1980年第1期。
    [7]《论葛洪的审美观》,施东昌,《文学评论》,1982年第5期。
    [8]《葛洪社会政治思想探析》,许抗生,《学术月刊》,1985年第1期。
    [9]《葛洪的哲学思想概说》,胡孚琛,《孔子研究》,1988年第1期。
    [10]《黄老之学与(抱朴子)》,伍伟民,《中国哲学史研究》,1988年第1期。
    [11]《试论葛洪的经济思想》,石磊,《宗教学研究》,1989年第1期。
    [12]《葛洪有无佛教思想的探讨》,王明,《世界宗教研究》,1990年第2期。
    [13]《一个旁观者和他的文学观》,罗宗强,《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4期。
    [14]《论葛洪的文艺美学思想》,徐文明,《文艺研究》,1997年第3期。
    [15]《玄学与<抱朴子>外篇中的理想人格》,曾春海,《哲学与文化月刊》,1998年第302期。
    [16]《葛洪文艺思想论》,杨德贵,《中州学刊》,2000年第3期。
    [17]《葛洪及其人生哲学》,李刚,《文史哲》,2000年第5期。
    [18]《葛洪——由儒向道的心理历程》,陈昌文,《四川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19]《葛洪(自叙>:一个“内圣外王”的人格分裂文本》,陈昌文,《宗教学研究》,2001年第4期。
    [20]《葛洪美学思想三论》,潘显一,《宗教学研究》,2003年第4期。
    [21]《葛洪思想对<桃花源记>的影响》,陈立旭,《齐鲁学刊》1996年第6期
    [22]《徜徉在入世与出世之间——葛洪儒道兼综思想剖析》,李锦全,《宗教学研究》2004年第2期。
    [23]《近二十年来葛洪研究综述》,刘玲娣,《中国道教》,2004年第4期。
    [24]《作为文学创作的仙传——从<列仙传>到<神仙传>》,孙昌武,《济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25]《葛洪<抱朴子外篇>的说理艺术》,王琳,《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1期。
    [26]《葛洪与玄学》,夏德美,《管子学刊》,2006年第3期。
    [27]《论葛洪的老子观》,刘玲娣,《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28]《葛洪卒年考》,丁宏武,《宗教学研究》,2007年第2期。
    [29]《论葛洪的“君道”思想》,赵芃,《宗教学研究》,2007年第3期。
    [30]《葛洪思想的儒道互补特征》,蔡德贵,《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6月。
    [31]《葛洪的汉学倾向——兼论葛洪与魏晋玄学的关系》,丁宏武,《宗教学研究》,2008年第2期。
    [32]《儒道会通如何可能——葛洪思想之“内道外儒”说解析》,余玥,《宗教学研究》,2008年第4期。
    [33]《葛洪的文论思想》,郑全,《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第2期。
    [34]《论汉魏六朝的隐逸之风》,章文和,《中华文化月刊》1993年第170期
    [35]《修仙的宿命与道教的宗教性——以<抱朴子内篇>为中心》,魏小巍,《现代哲学》,2011年第1期
    [36]《从葛洪论儒道关系看神仙道教理论特点》,卿希泰,《世界宗教研究》1981年第1期
    [1]《葛洪<抱朴子外篇>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届中国古代史博士位论文 武锋(导师:章文和)
    [2]《葛洪及<抱朴子外篇>考论》西北师范大学2006届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学位论文 丁宏武(导师:赵逵夫)
    [3]《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南开大学2010届中国古代史博士学位论文 范江涛(导师:张分田陈启云)
    [4]《葛洪<抱朴子>美学思想解读》四川师范大学2008届美学硕士学位论文 汪玉兰(导师:申喜萍)
    [5]《儒家思想对葛洪的影响》山东大学2007届中国古代史硕士学位论文 张媛(导师:曾振宇)
    [6]《葛洪<抱朴子外篇>政治和文学思想研究——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改造》山东大学2007届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学位论文 崔红健(导师:徐伟武)
    [7]《<抱朴子外篇>与葛洪文学观念及其文学成就》山东师范大学2003届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郭勇(导师: 王琳)
    [8]《葛洪儒道思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3届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学位论文 邹远志(导师:李生龙)
    [9]《<包朴子外篇>与葛洪思想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2届中国古代史硕士学位论文 刘玲娣(导师:熊铁基)
    [10]《汉末魏晋谈论及说理散文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11届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任子田(导师:王小盾)
    [11]《论<抱朴子内篇>与嵇康之关系》郑州大学2011届中国古代史硕士学位论文 李金阳(导师:张旭华)
    [12]《(抱朴子外篇>社会与文学思想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08届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学位论文 张福德(导师:马恒君)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