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科技发展规划,是政府对未来科技活动进行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体现了政府对科技发展前景及科技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战略预期。
     从1958年内蒙古自治区科学工作委员会成立以来,内蒙古一直不间断地分阶段进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工作。与国家已经制订和实施了8个专门的科技发展规划基本保持一致,内蒙古至今制定和实施了4个科技发展五年计划,3个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对不同时期科技事业的健康稳步发展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
     回顾自治区成立以来内蒙古科技规划编制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程,大体上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自治区成立到改革开放(1947—1978),以“奠定基础,重点发展,迎头赶上”为目标,迅速建立起了强大的科研基础和完善的科研体系,这期间自治区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三年规划八年设想(1960-1967)纲要》;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1963-1972年科技发展规划》。
     改革开放后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呈现着不同的发展特征。第一阶段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和“面向、依靠”的战略方针,努力破除经济与科技脱节的旧体制,先后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七五(1986-1990)”科技发展纲要》;《内蒙古自治区“八五”(1991-1995)科技发展规划》。第二个阶段通过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确立“创新、产业化”指导方针,调整科技基础结构,建设区域创新体系。1996年,颁布了《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条例》;在国内较早地提出了建设创新型省区的战略目标,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的决定》、《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若干政策》。第三个阶段通过探索具有自治区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经济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型转变。2006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关于进一步加快科技发展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建设创新型内蒙古,把向建设创新型内蒙古努力作为面向未来的总体策略。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这一方针,自治区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2006-2020)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五十年来,在国家宏观科技政策的大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事业顺应经济发展背景、科技发展面对的主要矛盾、科技发展目标任务以及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的变化,不断深入认识和正确把握区情,始终以制订、完善、实施科技规划作为科技战略发展的载体,引领科技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努力实现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由“促进”到“支撑”,由“推动”到“引领”的历史性转变。
     但在科技规划实施过程中,内蒙古仍然存在重设计决策、轻执行评估;重行政指令、轻市场指导;重省市级层面的科技战略、轻旗县级层面等问题。特别是在科技规划实施绩效评估过程中,由于涉及面广、评价原则、方法较难把握、没有专项资金支持等原因,虽然内蒙古在科技发展规划的编制方面投入了大量人、财、物力,但对于科技发展规划后续的执行、执行过程中的评估、评估之后的改进和动态更新与修正,以及何时以何种方式来终结则关注不够,尤其是缺少对科技规划整体实施效果的评估,使得花费了很大精力制订的规划在指导科技实践和进步方面发挥的效力有限。
     本文在查阅大量资料、内部辑刊等史料的基础上,开创性地综合回顾与总结了内蒙古科技规划五十年的发展历程,这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科技政策史也是前人没有做过的工作,对研究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科技政策史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本文通过借鉴其他区域科技政策绩效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基于DEA方法对内蒙古科技规划进行绩效评价,建立内蒙古科技规划绩效评估的可行性路径选择与方法模型,为决策层今后树立开展科技规划绩效评价的理念提供了科学论证和方法选择。根据绩效评价结果,进而提出通过加强科技评估制度建设,明确评估在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健全科技评估规章制度和系列评估专业规范,加强评估方法的研究;加强科技评估环境建设,系统地研究科技评估的组织管理等措施加快内蒙古科技规划评价体系构建步伐的建议。
A development planning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a government to allocate resources to the futur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tivities. It reflects the strategic expectations of the government to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o the influence leve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ince its founded in1958,The Scientific Work Committee of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has been sequentially formulated and implemented long-ter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planning, including four five-years plans and three long-term pla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mong others which have been kept correspondence with eight national planning and have played guidance and promotion roles to the healthy and steady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different periods.
     The history of the government planning for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could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The first stage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Autonomous Region in1947to the beginning of "the reform and open" in1978lays the "establish foundation, key development, catch up" as its goal, quickly establishing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foundation and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system."The Outline for Three-years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Idea for eight years (1960-1967) of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and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planning of (1963-1972)" were formulated.
     There are three stages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 period. Each stage present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the first stage,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established the guiding ideology 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the first productive forces" and the strategic policy as "facing, rely on", in order to explode the old system that economy disjointed fr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outlin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region during the7th "five-years"(1986-1990) and8th "five-years"(1991-1995) were formulated respectively. In the second stage, through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prospering the region area by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the guidelines of "innovation, industrialization" was established in order to adjust the infrastructure of organization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earches and construct new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In1996, the government issued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gulations". The strategic goal of constructing innovative province was put forward and "The decision about enhancing the 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d building the innovative Inner Mongolia" and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long-term pla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2006-2020)" were issued. In the third stage, by exploring the road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with own characteristic, striving to build a creative Inner Mongolia,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achieved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model of economic growth to that of innovation driven. In2006,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proposed the overall strategy of building the innovative Inner Mongolia in "The decision of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urther". According to the policy of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key support and leading over the future","The Outline Pla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f the Medium and Long-term i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s (2006-2020)" was formulated.
     In the last fifty years, under the macro background of the national polic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Autonomous Region government has always been to formulate and perfect and implement i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ns and strategy.
     But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ns, there still existed some shortage, such as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design decisions, despising execution evaluation;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executive order, despising market guidance;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strategy level of province and city, despising the county level, etc. Especially in the evaluation process of the plan implement there were apparent shortage. Due to the wide range related, the difficulties of application of the principle and the method of evaluation, shortage of special fund support and other reasons, little attention was paid to the subsequent execution and evaluation of implementation process, the dynamic improvement or adjustment, and the final summarization, although a large number of manpower, financial and material resources were put in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ose plans. And therefore,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ose plans were ignored so that the potency of the plan for guidance to practice and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restricted.
     Based on a large number of historical publication materials, internal issues, the present dissertation reviews and summarize comprehensively the planning processes and courses and tries to make a clear historical picture for the last50years an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to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policy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s is not done before in the western national minorities areas of China. At the same time, applying the DEA metho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performance evaluation to the "eleventh five-year plan" of Inner Mongolia, the author of the dissertation establishes the feasibility route choice model and method of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nning of Inner Mongolia, provides scientific argumentation and valid methods for decision-making executive to set up the concept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 the future.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for strengthening technology assess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are put forward. For instance, defining the role of assessment in the management; peed up the pace of The Inner Mongoli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nning evaluation system.
引文
① 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5月1日成立于王爷庙(今兴安盟乌兰浩特),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区。
    ② 1947年尽管内蒙古自治政府正式成立了,但是由于内蒙古长期以来在日伪及国民党的统治下,整个社会从政权形态、组织结构到生产力发展和百姓生活,都处在无序和混乱的状态。中央地质调查所是民国初年创设于北平,隶属于国民政府经济部,从事调查国内地质矿藏,培育地质专才,对国家资源开发、工程建设及学术研究,成绩卓著,当时在国际上颇负声誉。
    ③ 内蒙古党委党史研究室.立政丛书:1950内蒙古纪事[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16.
    ①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内蒙古科技事业辉煌45周年(1958-2003)[M].呼和浩特: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2004:69.
    ② “七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八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九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十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③ 三年规划八年设想(1960-1967)纲要;1963-1972年科技发展纲要;自治区中长期(2006-2020)科技发展规划。
    ④ 科技攻关计划;自然科学基金计划;新能源研究发展计划;星火计划;软科学研究计划;火炬计划;科技成果推广计划;863科技计划。
    ⑤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内蒙古科技事业辉煌45周年(1958-2003)[M].呼和浩特: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2004:155.
    ⑥ 内蒙古科技政策与法规详见附录5。
    ① 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政策研究[D].北京:中央党校,2000:
    ② 王伟宜.新中国50年科技政策的发展[J].科学管理研究,2000,18(6):49-53.
    ③ 龚志伟.论邓小平科技思想与民族地区科技政策的制定[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 科学版),2001,21(4):21-23.
    ① 刘立.中国科技政策的三个里程牌:政策革命与政策延续——对1975年(汇报提纲)、1985年(决定)和1995年(决定)的案例分析[EB/OL].:www.cnki.net.:235-240.
    ② 赵新力,仪德刚.建国以来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科技理论与政策创新及其启示[J].党的文献,2006,5:61-64.
    ① 张九庆.关于我国当前科技政策与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体制改革评价的十点思考[J].科技政策研究,2002,2:8-10.
    ② 盛建新,成良斌.当前中国科技政策研究的现状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2,2:35-39
    ③ 娄成武.当前我国科技政策研究的若干问题[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3):190-192.
    ① 隋永强,潘勇,娄成武.关于我国区域科技政策制定的思考[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6):432-434
    ② 王卉珏.科技政策制定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
    ① 赵新华.关于区域科技政策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13):143.
    ② 王凯,庞震.中国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1978-2008[J].科学管理研究.2010,28(1):103-106,111.
    ① 谭连发,陆莺,林耕,孙小梅.北京市财政科技投入效果分析及政策研究[R]:北京市科委,1999:
    ② 汪涛,杨淑娟.入世后北京科技政策法规调整方向分析与建议[J].中国科技论坛.2003,2:12-17.
    ③ 刘章烈.江西“九五”以来科技政策分析[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4,6(4):79-81.
    ① 王仕国,徐兰宾.三大经济区科技政策创新及其对江西的启示[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3):16-19.
    ② 钟启群,李新年.关于西藏科技政策法规建设的回顾与思考[J].西藏科技.2005,4(144):4-9.
    ③ 付强.哈尔滨市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① 夏宇.关于云南科技政策法规的若干思考[J].云南科技管理,2008(3):71-73.
    ② 张岳.略论广西科技政策若干亮点及发展建议[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8,16(238):21-23.
    ③ 张笑.长株潭两型社会科技政策体系的构建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2009:
    ④ 曾令华,郭建平.区域科技政策框架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以湖北省科技政策为例[J].科 技进步与对策.2009,17(26):99-104.
    ① 刘振刚.解读北京科技政策法规体系[R]:北京市科委,1999:
    ②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湖州市科技事业发展的政策导向研究[EB/OL].:浙江省科技厅,2007:
    ③ 王立,韩杰.北京:科技政策推动创新发展[J].科技潮,2004(6):4-8
    ① 刘金铜,刘宏娟,刘慧涛.河北省区域可持续发展科技战略研究[J].河北省沿海经济发展研究,2005(10):72-77.
    ② 彭富国,彭炳忠.湖南科技政策效果的评估与建议[J].湖南社会科学,2003(3):42-44.
    ① 唐云锋,李侠.论我国科技政策评估体系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科技论坛,2004(4):106-110.
    ② 汪涛,汪樟.北京市现行科技政策法规体系扫描[J].科研管理,2004,25卷增刊,:9-13.
    ③ 张武农,陈文波.湖北省科技政策实施效果的调查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1):149-150.
    ④ 陆海霞,李婷.我国科技政策实施效果分析[J].岱宗学刊,2005,9(1):39-40.
    ① 匡跃辉.科技政策评估:标准与方法[J].科学管理研究,2005,6(23):62-65,79.
    ② 陈瑞雪,魏津瑜.科技政策实施效果的模糊综合评价[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2:201-204.
    ③ 王春明,黄宁,王东红.完善广西公共科技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的制度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20(266):4-8.
    ④ 陈尧.重庆市科技政策效果评估与建议[D].重庆:重庆大学,2005:
    ① 李国平,陈福明,仇荣国,郭昌华.地方科技政策法规绩效评估与建议[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2):87-90.
    ② 刘凯.湖南科技政策的制定状况与实施效果分析[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9:
    ③ 陈慧,毛刚.吉林省科技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模型构建研究[J].现代情报,2009,11(29)196-199.
    ① 苏多杰.进一步完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科技政策[J].青海社会科学,2005,2:55-57,119.
    ② 王晓伟,诸锡斌.少数民族地区科技政策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41):282-283.
    ③ 王晓伟.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科技政策的思考[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169-172.
    ④ 李俊杰.我国少数民族科技政策完善与创新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29):11-16.
    ⑤ 李增建,刘东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内蒙古科技发展规划的总体思路和分阶段目标[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0(4):2-3.
    ① 李增建,刘东维,王焕承,特木尔.内蒙古“十五”科技发展计划的实施措施[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1,5:2-4.
    ② 卜春燕.内蒙古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中的科技政策选择.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24),114-116.
    ③ 蒋小立.内蒙古科技政策演变研究——基于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科技政策的哲学思考[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① 台湾国立交通大学科技管理研究所.跨国性科技政策比较分析之研究——以美、日、韩、中华民国、中国大陆、以色列、澳大利亚、加拿大为例[M].台湾:台北华泰出版社,2009.
    ② 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Lausanne)成立于1990年,是一所世界著名的企业经营管理培训学院,是两所商学院合并的总称,其前身是1946年Alcan先生在日内瓦创立的国际管理学院(IMI),和1957年Nesti先生在洛桑创立的国际经济管理与发展学院(IMEDE).从1990年开始,IMD每年对全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以及该国家和地区内的企业竞争力,进行分析和排名。目前,IMD分析样本包括61个国家和地区。IMD评测的指标主要分为经济绩效、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基础设施四大类指标,其中又细分出323个指标。
    ① 团结建设中的内蒙古1947-1987[M].团结建设中的内蒙古编委会.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307-321.
    ② 内蒙古轻工科研所的前身,1956年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内蒙古工业实验所。
    ③ 内蒙古畜牧科学院的前身。
    ④ 内蒙古林业科学院的前身。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是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而制定的,也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
    ② 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12-413.
    ① 宋健.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年:448.
    ② 科技规划·历史上的科技发展规划[EB/0L].: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门户网站.
    ③ 龚育之.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J].科学学研究.1991:3.
    ① 郑巧英.连续与突变:中国科技政策史——吴明瑜先生访谈录[J].科学中国人.2004.9.
    ② 李正风.中国科技政策60年的回顾与反思[J].民主与科学.2009(5):20-23.
    ① 科技规划·历史上的科技发展规划[EB/0L].: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门户网站.
    ② 时任内蒙古党委宣传部部长。
    ③ 时任内蒙古大学副校长。
    ④ 时任内蒙古卫生厅厅长。
    ①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内蒙古科技事业辉煌45周年(1958—2003).呼和浩特: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2004:69-70.
    ① 以下简称八年设想(1960——1967)纲要。
    ② 内蒙古科技事业辉煌45周年(1958—2003)[M].呼和浩特: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2004:72-73.154.
    ① 李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政策回顾[EB/OL].:bbs.sciencenet.cn.
    ① 冯芋.改革开放三十年科技政策的历史走向与科协事业发展时代定位[EB/OL].:www. hbkx. org.cn,2008年12月10日.
    ② 郑巧英.连续与突变:中国科技政策史——吴明瑜先生访谈录[J].科学中国人,2004,9.
    ① 李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政策回顾[EB/OL].:bbs.sciencenet.cn.
    ②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政策指南(科学技术白皮书第1号)[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6:298-299.
    ① 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发展60年[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北京:2009:724.
    ① 沙汝拉.组织制定地方技术政策及科技规划的探讨[J].科学管理研究,1988,6(5):51.
    ①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内蒙古科技事业辉煌45周年(1958—2003)[M].呼和浩特: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2004:155.
    ②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发行.《中国科技发展60年》[M],北京:2009年9月第1版,724
    ③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出版发行.《内蒙古科技事业辉煌45周年》(1958-2003)[M].呼和浩特,2004:155.
    ④ 许令妊同志1983年任内蒙古自治区科委主任,1988年6月离任,是自治区著名的草原学家。
    ① 陈建新.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10月:301.
    ② 范晓峰.科技政策发展与科技法制建设科技立法工作的回顾与思考[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6月:224-229
    ③ “211工程”的含义是:到2000年,国家教委重点支持国内100所高等院校的建设,每个院校的平均支持强度为1亿人民币。211即取自上述三个数字的字头。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十年改革—中国科技政策[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6月:13-48.
    ②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发行.《中国科技发展60年》,北京:2009年9月第1版,724
    ① 内蒙古科技事业辉煌45周年(1958-2003)》.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出版发行.内新图准字(2004)第1号.2004年3月第1次印刷.84-85页
    ② 内蒙古自治区志·科学技术志编纂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志·科学技术志[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4月:1005-1014
    ① 中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发展60年[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年9月:727.
    ① “科技示范工程”:80年代后期在中国农村广泛开展的一项集科技示范、科技培训、成果推广、综合服务体系建设为一体的科技兴农新模式。通过对不同自然条件和经济类型地区、具有不同代表性的示范样板运用多学科的技术,进行科技实验和各业生产技术示范,在取得试点效应的基础上逐步扩散为规模效应,从而推进科技进步和农村经济振兴步伐。科技示范工程是科技兴农的具体实施,也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农村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工作3个层次部署不断向纵深发展的有效措施。
    ②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兴国》丛书编辑部.《科技兴国》(内蒙古卷)[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8月:87.
    ① “走四步,争三方”:“走四步”,落实好“三长”(科技副旗县长)、科技副苏木乡镇长、科技副嘎查村长),抓好一两件科技含量高、为旗县领导排忧解难、为广大农牧民谋利造福的大事,抓好一两个试验示范基地,搞好一两个经济实体。争“三方”:争取领导的支持,争取兄弟部门的支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
    ②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内蒙古科技50年丛书1——辉煌50年文集[M].呼和浩特:内蒙古出版社,2009年:001-025
    ① 扈春香.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政策总结回顾[J].生产力研究.2009年12月,7.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技术创新政策[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年:122.
    ② 中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发展60年[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科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723-734.
    ①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内蒙古科学技术年鉴(1997—1998年合刊本)[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111.
    ① 内党发[1999]16号文件主要构架:切实依靠技术创新,加快科技产业化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重点产业领域的技术创新,以高新技术产业化推动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工业领域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快农牧业领域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进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构筑与技术创新主体相适应的科技服务体系。加强领导,强化服务,为技术创新和科技产业化营造良好环境。
    ②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发行.《中国科技发展60年》,北京:2009年9月第1版,725.
    ① 京蒙高科企业孵化器是内蒙古自治区与北京市政府间重点科技合作项目,是西部12省区在北京设立的第一家孵化器,被列为国家科技部“科技企业异地孵化试点”。初建时孵化器位于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土地信息产业基地,拥有37000多平米的现代化办公、研发、商务和标准化生产场所,可以容纳200家入孵企业。京蒙高科企业孵化器在享受中关村科技园区及国家西部大开发对内蒙古的优惠政策的同时,北京、内蒙古两地政府共同出台了《关于加快中关村京蒙高科企业孵化器建设的有关协议》,对入孵企业给予了特殊优惠,为孵化器的发展提供了更加优越的政策环境。
    ② 指企业自获利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五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六年至第八年减半征收。其它同理。
    ① 中国科技发展60年.风雨兼程六十载,励精图治谋发展—内蒙古科技发展60年》.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北京:2009年9月第1版.732.
    ① 赵远亮,池波.抢抓机遇开拓创新一西部大开发10年来内蒙古科技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实践.2010年,4:24—27
    ② 郝晓燕,长青,巩芳.内蒙古科技发展现状及其技术创新能力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1:110-112
    ① 赵远亮,张晓丽,韩勇.从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看内蒙古科技发展[J].科技管理研究,2011,1:
    ② 乌兰夫文选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170.
    ③ 乌兰夫文选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250.
    ① 乌兰夫革命史料编研室编.乌兰夫论牧区工作(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199-200.
    ② 张国志,盖志毅,高娃.乌兰夫“保护牧场,禁止开荒”思想及启示[J).内蒙古草业.2008.20(1):5-10
    ① 张曙光:河北饶阳人(1922.12-2002.11.20),初中文化,1938年2月入党,1938年参加革命,内蒙古自治区第五任党委书记(任职时间:1986.03-1987.09)
    ② 内蒙古党委政策研究室.《内蒙古畜牧业文献资料选编第二卷(综合)》下册(内部资料).1987:318.
    ① 内蒙古自治区畜牧厅修志编史委员会.内蒙古畜牧业大事记[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150,177.
    ② 内蒙古自治区计划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即2010年远景目标[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154
    ③ 盖志毅,李媛媛,史俊宏.改革开放30年内蒙古牧区政策变迁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7(5):28-31.
    ① 费孝通.费孝通学术精华录[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社,1988:12.
    ① 内蒙古科技厅网站[EB/OL].:www.nmkjt.gov.cn,2011年3月12日.
    ① 顾永婧.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瓶颈问题探讨[J].经济研究导报,2008(2).
    ① 内蒙古银监局.《内蒙古主要经济金融指标》(内部资料),2008.
    ① 赵远亮,池波.抢抓机遇开拓创新一西部大开发10年来内蒙古科技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实践.2010年,4:(24-27)
    ① 刘淑芬.“十五”以来内蒙古科技事业发展的分析报告.北方观察[J],2011(2):41-45
    ① 李增建,刘东维,王焕承,特木尔.我区“十五”科技发展计划的实施措施[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1年(5):2-4.
    ① 苏多杰.进一步完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科技政策[J].青海社会科学,2005年3月,2005年第2期:2-4.
    ① 黎玥.贵州省科技评价体系的建设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2010年.
    ② 李晓轩,汪凌勇.国际科技评估的理论与实践[J].科技成果纵横,2003,(5):15-17.
    ③ 许庆瑞,郑刚,王勇.计划评价:国内外的理论、方法与实践[J].科研管理,2002,22(2):22-27.
    ④ 欧阳进良,李有平,邵世才.我国国家科技计划的计划评估模式和方法探讨[J].中国软科学,2008年,12:139-145.
    ① 孙宝雷.目前我国科技评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情报学报,2006,25:248-250.
    ②谈毅,仝允桓.政府科技计划绩效评价理论基础与模式比[J].科学学研究,2004,122(2):151-157.
    ③ OECD即(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帮助各国政府通过经济增长、金融稳固、贸易与投资、技术、创新、创业精神、以及发展合作等方式促进繁荣,缓解贫困。它也正致力于帮助各国政府确保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以环境的急剧退化为代价。经合组织的其它目标包括创造人均就业机会、社会平等、以及洁净高效的治理。经合组织秘书处设在巴黎,其三十个成员国为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捷克共和国、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冰岛、爱尔兰、意大利、日本、韩国、卢森堡、墨西哥、荷兰、新西兰、挪威、波兰、葡萄牙、斯洛伐克共和国、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英国和美国。
    ④ 赵兰香,刘琢琬,张琳.两种目标导向下的科技计划评估模式比较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5:66.
    ⑤ 根据2003年国家科学技术部发布的《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
    ① 胡明铭等.同行评议研究综述[J].中国科学基金,2005(4).
    ② 郭碧坚等.同行评议中的名人效应[J].科技导报,1994(7).
    ③ 冯锋等.关于科学研究项目同行评议的一些政策性分析[J].中国科学基金,2007(1):18.
    ① 陈贵兰.我国科技评估进入黄金发展期——访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陈兆莹[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7,8:11-16.
    ② 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八五”国家攻关计划计划评估报告[Z].2007.国家科技评估中心.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评估报告[Z].2007.
    国家科技评估中心.863计划十五年评估报告[Z].2001.
    国家科技评估中心.973计划评估报告[Z].2006.
    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十五”863计划评估报告[Z].2007.
    (1)内蒙古党委党史研究室.立政丛书:1950内蒙古纪事[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16
    (2]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内蒙古科技事业辉煌45周年(1958—2003)[M].呼和浩特: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2004:69.
    (3)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内蒙古科技事业辉煌45周年(1958—2003)[M].呼和浩特: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2004:155.
    (4)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政策研究[D].北京:中央党校,2000:
    (5)王伟宜.新中国50年科技政策的发展[J].科学管理研究,2000,18(6):49-53
    (6)龚志伟.论邓小平科技思想与民族地区科技政策的制定[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1(4):21-23
    (7)刘立.中国科技政策的三个里程牌:政策革命与政策延续——对1975年(汇报提纲)、1985年<决定)和1995年(决定>的案例分析[EB/OL].:www.cnki.net.:235-240
    (8)赵新力,仪德刚.建国以来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科技理论与政策创新及其启示[J].党的文献,2006,5:61-64
    [9)张九庆.关于我国当前科技政策与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体制改革评价的十点思考[J]科技政策研究,2002,2:8-10.
    (10)盛建新,成良斌.当前中国科技政策研究的现状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2,2:35-39
    [11)娄成武.当前我国科技政策研究的若干问题[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3):190-192.
    [12]隋永强,潘勇,娄成武.关于我国区域科技政策制定的思考[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6):432-434
    [13)王卉珏.科技政策制定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
    [14]杜宝贵,孙萍.论我国科技政策研究的路径重构[J].科学管理研究,2006,24(3):52-54,87.
    [15]赵新华.关于区域科技政策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13):143.
    [16)王凯,庞震.中国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1978-2008.[J].科学管理研究.2010,28(r):103-106,111.
    [17)谭连发,陆莺,林耕,孙小梅.北京市财政科技投入效果分析及政策研究[R]:北京市科委,1999:
    [18]汪涛,杨淑娟.入世后北京科技政策法规调整方向分析与建议[J].中国科技论坛.2003,2:12-17.
    (19)刘章烈.江西“九五”以来科技政策分析[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4,6(4):79-81.
    (20)王仕国,徐兰宾.三大经济区科技政策创新及其对江西的启示[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3):16-19.
    [21)钟启群,李新年.关于西藏科技政策法规建设的回顾与思考[J].西藏科技.2005,4(144):4-9.
    (22)付强.哈尔滨市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23)夏宇.关于云南科技政策法规的若干思考[J].云南科技管理,2008(3):71-73.
    [24]张岳.略论广西科技政策若干亮点及发展建议[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8,16(238):21-23.
    [25)张笑.长株潭两型社会科技政策体系的构建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2009:
    [26)曾令华,郭建平.区域科技政策框架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以湖北省科技政策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7(26):99-104.
    [27)刘振刚.解读北京科技政策法规体系[R]:北京市科委,1999:
    (28)浙江省科学技术厅.湖州市科技事业发展的政策导向研究[EB/OL].:浙江省科技厅,2007:
    (29]王立,韩杰.北京:科技政策推动创新发展[J].科技潮,2004(6):4-8
    (30)刘金铜,刘宏娟,刘慧涛.河北省区域可持续发展科技战略研究[J].河北省沿海经济发展研究,2005(10):72-77.
    [31]彭富国,彭炳忠.湖南科技政策效果的评估与建议[J].湖南社会科学,2003(3):42-44
    (32)唐云锋,李侠.论我国科技政策评估体系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科技论坛,2004(4):106-110.
    [33]汪涛,汪樟.北京市现行科技政策法规体系扫描[J].科研管理,2004,25卷增刊,:9-13.
    [34)张武农,陈文波.湖北省科技政策实施效果的调查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1):149-150.
    (35)陆海霞,李婷.我国科技政策实施效果分析[J].岱宗学刊,2005,9(1):39-40.
    (36)匡跃辉.科技政策评估:标准与方法[J].科学管理研究,2005,6(23):62-65,79.
    (37)陈瑞雪,魏津瑜.科技政策实施效果的模糊综合评价[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2:201-204.
    (38)王春明,黄宁,王东红.完善广西公共科技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的制度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20(266):4-8.
    (39)陈尧.重庆市科技政策效果评估与建议[D].重庆:重庆大学,2005:
    [40)李国平,陈福明,仇荣国,郭昌华.地方科技政策法规绩效评估与建议[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2):87-90..
    [41)刘凯.湖南科技政策的制定状况与实施效果分析[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9:
    [42)陈慧,毛刚.吉林省科技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模型构建研究[J].现代情报,2009,11(29):196-199.
    [43)苏多杰.进一步完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科技政策[J].青海社会科学,2005,2:55-57,119.
    [44)王晓伟,诸锡斌.少数民族地区科技政策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41):282-283.
    (45]王晓伟.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科技政策的思考[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169-172.
    [46)李俊杰.我国少数民族科技政策完善与创新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29):11-16.
    (47)李增建,刘东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内蒙古科技发展规划的总体思路和分阶段目标[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0(4):2-3.
    (48)李增建,刘东维,王焕承,特木尔.我区“十五”科技发展计划的实施措施[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1,5:2-4.
    (49)卜春燕.内蒙古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中的科技政策选择.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3(24),114-116.
    (50)蒋小立.内蒙古科技政策演变研究——基于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科技政策的哲学思考[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51)台湾国立交通大学科技管理研究所.跨国性科技政策比较分析之研究——以美、日、韩、中华民国、中国大陆、以色列、澳大利亚、加拿大为例[M].台湾:台北华泰出版社,2009.
    (52)团结建设中的内蒙古1947-1987[M].团结建设中的内蒙古编委会.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307-321.
    (53)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12-413.
    (54]宋健.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年:448.
    (55)科技规划·历史上的科技发展规划[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门户网站.
    [56]龚育之.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J].科学学研究.1991:3.
    [57]郑巧英.连续与突变:中国科技政策史----吴明瑜先生访谈录[J].科学中国人.2004.9.
    (58)李正风.中国科技政策60年的回顾与反思[J].民主与科学.2009(5):20-23.
    (59)科技规划·历史上的科技发展规划[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门户网站.
    (60]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内蒙古科技事业辉煌45周年(1958—2003).呼和浩特: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2004:69-70.
    (61)内蒙古科技事业辉煌45周年(1958—2003)[M].呼和浩特: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2004:72-73.154.
    (62]李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政策回顾[EB/0L].:bbs.sciencenet.cn.
    (63]冯芊.改革开放三十年科技政策的历史走向与科协事业发展时代定位》[EB/OL].:www.hbkx.org.cn,2008年12月10日.
    (64)郑巧英.连续与突变:中国科技政策史----吴明瑜先生访谈录[J].科学中国人,2004,9.
    (65]李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政策回顾[EB/OL].:bbs.sciencenet.cn.
    (66)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政策指南(科学技术白皮书第1号)[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6:298-299,
    (67)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发展60年[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北京:2009:724.
    (68)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内蒙古科技事业辉煌45周年(1958—2003)[M].呼和浩特: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2004:155.
    [69)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发行.《中国科技发展60年》[M],北京:2009年9月第1版,724
    (70]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出版发行.《内蒙古科技事业辉煌45周年》(1958—2003)[M]呼和浩特,2004:155.
    [71]陈建新.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10月:301
    (72]范晓峰.科技政策发展与科技法制建设科技立法工作的回顾与思考[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6月:224-229
    [7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十年改革—中国科技政策[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6月:13-48.
    [74)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发行.《中国科技发展60年》,北京:2009年9月第1版,724
    (75]内蒙古科技事业辉煌45周年(1958—2003)》.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出版发行.内新图准字(2004)第1号.2004年3月第1次印刷.84-85页
    (76)内蒙古自治区志·科学技术志编纂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志·科学技术志[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4月:1005-1014
    (77)中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发展60年[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年9月:727.
    (78]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兴国》丛书编辑部.《科技兴国》(内蒙古卷)[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8月:87.
    (79)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内蒙古科技50年丛书1——辉煌50年文集[M].呼和浩特:内蒙古出版社,2009年:001-025
    (80)扈春香.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政策总结回顾[J].生产力研究.2009年12月,7.
    (81)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技术创新政策[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年:122.
    (82)中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发展60年[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科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723-734.
    (83)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内蒙古科学技术年鉴(1997—1998年合刊本)[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111.
    (84)内蒙古自治区软科学研究项目: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
    (85]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发行.《中国科技发展60年》,北京:2009年9月第1版,725.
    (86)中国科技发展60年.风雨兼程六十载,励精图治谋发展—内蒙古科技发展60年》.科学技 术文献出版社.北京:2009年9月第1版.732.
    (87]赵远亮,池波.抢抓机遇 开拓创新—西部大开发10年来内蒙古科技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实践.2010年,4:24-27
    (88)郝晓燕,长青,巩芳.内蒙古科技发展现状及其技术创新能力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1:110-112
    (89]赵远亮,张晓丽,韩勇.从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看内蒙古科技发展[J].科技管理研究,2011,1:
    (90]乌兰夫文选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170.
    [91]乌兰夫文选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250.
    (92)乌兰夫革命史料编研室编.乌兰夫论牧区工作[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199-200.
    (93)张国志,盖志毅,高娃.乌兰夫“保护牧场,禁止开荒”思想及启示(J].内蒙古草业.2008.20(1):5-10
    (94)内蒙古党委政策研究室.《内蒙古畜牧业文献资料选编第二卷(综合)》下册(内部资料).1987:318.
    (95)内蒙古自治区畜牧厅修志编史委员会.内蒙古畜牧业大事记[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150,177
    (96)内蒙古自治区计划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即2010年远景目标[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154
    (97)盖志毅,李媛媛,史俊宏.改革开放30年内蒙古牧区政策变迁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7(5):28-31.
    (98]费孝通学术精华录[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社,1988:12.
    (99)内蒙古科技厅网站[EB/OL].:www. nmkjt.gov.cn,2011年3月12日.
    [100)顾永婧.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瓶颈问题探讨[J].经济研究导报,2008(2).
    (101)内蒙古银监局.《内蒙古主要经济金融指标》(内部资料),2008.
    (102)赵远亮,池波.抢抓机遇开拓创新一西部大开发10年来内蒙古科技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实践.2010年,4:(24-27)
    (103)刘淑芬.“十五”以来内蒙古科技事业发展的分析报告.北方观察[J],2011(2):41-45
    [104]李增建,刘东维,王焕承,特木尔.我区“十五”科技发展计划的实施措施[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1年(5):2-4.
    [105)苏多杰.进一步完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科技政策[J].青海社会科学,2005年3月,2005年第2期:2-4.
    [106]黎玥.贵州省科技评价体系的建设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2010年.
    (107)李晓轩,汪凌勇.国际科技评估的理论与实践[J].科技成果纵横,2003,(5):15-17.
    [108)许庆瑞,郑刚,王勇.计划评价:国内外的理论、方法与实践[J].科研管理,2002,22(2):22-27.
    [109)欧阳进良,李有平,邵世才.我国国家科技计划的计划评估模式和方法探讨[J].中国软科学,2008年,12:139-145.
    (110]孙宝雷.目前我国科技评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情报学报,2006,25:248-250.
    [111]谈毅,仝允桓.政府科技计划绩效评价理论基础与模式比[J].科学学研究,2004,122(2):151-157.
    [112)赵兰香,刘琢琬,张琳.两种目标导向下的科技计划评估模式比较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5:66.
    (113)胡明铭等.同行评议研究综述[J].中国科学基金,2005(4).
    [114)郭碧坚等.同行评议中的名人效应[J].科技导报,1994(7).
    (115)冯锋等.关于科学研究项目同行评议的一些政策性分析[J].中国科学基金,2007(1)18.
    (116)陈贵兰.我国科技评估进入黄金发展期——访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陈兆莹[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7,8:11-16.
    [117]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八五”国家攻关计划计划评估报告[Z].2007.国家科技评估中心.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评估报告[Z].2007.国家科技评估中心.863计划十五年评估报告[Z].2001.国家科技评估中心.973计划评估报告[Z].2006.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十五”863计划评估报告[Z].2007.
    [118]Banker R D, Chames A, Cooper W W. Some models for estimating technological and scale inefficiencie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Management Science,1984,30(9):1078-1092
    [1)内蒙古科技中长期规划纲要
    (2)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
    (3)内蒙古应对金融危机的科技创新
    (4]内蒙古自治区技术跨越路径
    [5)创新内蒙古研究
    (1)《内蒙古科技事业辉煌45周年》(1958—2003)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出版发行 内新图准字(2004)第1号2004年3月第1次印刷
    (2]《深化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文件汇编第一辑》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2001年4月
    (3]《内蒙古科学技术年鉴》(1989年)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委员会编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0年9月第一版
    (4]《内蒙古科学技术年鉴》(1991年)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委员会编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2年12月第1版 (内蒙)新登字1号
    (5)《内蒙古科学技术年鉴》(1992年)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委员会编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3年第一版
    (6)《内蒙古科学技术年鉴》(1993年)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委员会编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4年9月第一版
    (7)《内蒙古科学技术年鉴》(1994年)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委员会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5年10月第一版
    (8)《内蒙古科学技术年鉴》(1997—1998年合刊本)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委员会编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2000年12月第1版
    (9)《内蒙古科学技术年鉴》(1999—2000年合刊本)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委员会编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