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转型期地方政府行政决策机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从理论研究来看,行政决策问题是一个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和意蕴的政治问题,属于政治学理论研究范畴。地方政府行政决策具有中层理论研究价值。总结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行政决策的经验,客观分析我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的特殊性和体制性症结,在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调适、提升决策理念,完善地方政府决策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这一课题的研究显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本文研究我国进入转型期以来,地方政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为适应新的历史条件的变化,通过自主创新,如何不断完善政府行政决策机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与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本文基于对我国城乡一体化先行地区---嘉兴市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主要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现阶段中国特定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对我国地方政府行政决策机制面临的制度环境、存在的问题、发展的趋势和完善的对策进行了较为系统梳理和探讨,并提出了个人的一些具有一定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本文试图在一定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案例来探讨地方政府行政决策机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的规律。因此全文结构基本如下:
     第一章作为导言部分简要阐释本文研究的主题和背景,阐明本文研究的重要意义和选择嘉兴作为研究对象的主要理由;并对本文研究当中的若干重要概念进行界定,然后就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这一专题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介绍和评述;最后讨论了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方法和篇章结构。
     第二章讨论当代西方政府行政决策理论的发展过程以及这些理论对我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创新发展的启示。
     第三章讨论转型期地方政府行政决策的制度环境及其社会经济的变化特点。
     第四章结合嘉兴市有关具体案例,讨论转型期我国地方政府行政决策机制的基本状况。包括地方政府行政决策机制的基本内容,地方政府决策机制的主要特征,地方政府决策机制存在的弊端。
     第五章结合嘉兴市有关具体案例,讨论转型发展对政府行政决策机制的影响。包括转型发展对地方政府行政决策价值取向的影响、转型发展对地方政府决策机制效率的影响、转型发展对地方政府行政决策过程中利益表达机制的影响和地方政府行政决策责任机制的影响。
     第六章重点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行政决策机制的建议,提出了完善地方政府行政决策机制的目标和推进的路径。
Certainly,according to theory research ,the administration decision-making issue is a political issue with profundity culture connotation ,is part of the category of politics theoretics research.The local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decision-making has the middle-level theoretics research value.We need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 of local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decision-making during the economy development.We need analyze the particlarity and systemic problems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decision-making in China impersonality.We need the good ideas and succeed experiences of developed countries.So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us to change and upgrade our decision-making idea and perfect local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So obviously the research of the task has important theoretics and realistic value.
     This paper discusses local government how to perfect local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decision-making continuely in order to fit the condition change during the process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market economy builiding in the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 This paper follows the direction of the political ideas of Karl Marx and Deng Xiaoping Theory. At the basic of the resarche about Jiaxing city that being antecedency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China , this paper teases and discusses the system conditions, problems,tendency and countermeasures that local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 is up agains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especial society, political and economy of China now . And it brings forward some personal valuable ideas and advices.
     This paper tries to discuss the rule of the process of local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 development at the basic of theoretics analysis.So the whole paper contains six parts.
     Chapter one as the prologue briefly explains this study’s theme and backgroud.And it delimits some important conceptions.Then it introduces and appraises the study of experts about the issue.On this base, it clarifies the important meaning of the research , main method and structure of the study.
     Chapter two discusses the revela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 in China.
     Chapter three discusses the change of local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decision-making conditions.
     Chapter four discusses the basic status of local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 in China with some cases of Jiaxing city during the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It includes the system conditions of local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decision-making,the content of of local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decision-making,the main character of local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decision-making,the abuse of local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decision-making and the evaluation of public to local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
     Chapter five discusses the affection of local social-economy development to local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It includes the affection of local economy vicissitude to the value tendency of local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 the affection of local economy vicissitude to the efficiency of local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 the affection of local economy vicissitude to the benefit expression mechanism of local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 and the liability mechanism of local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
     Chapter six brings forward the advices of improving the local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It analyzes the meaning of scientific administration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 to structure serving-type government and the feasibility of improving ocal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And it puts forward the goal of improving local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 and the route of improving.
引文
7《2009年嘉兴市统计年鉴》,嘉兴统计局,2009年8月。
    8潘剑凯、陆健:《嘉兴:红船精神耀千秋》,《光明日报》,2009年6月15日。
    9《2009年嘉兴市统计年鉴》,嘉兴统计局,2009年8月。
    10《嘉兴市全面启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嘉兴日报》,2008年7月4日, http://info.upla.cn/html/2008/07-04/114373.shtml,2008年7月6日。
    11《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第522页。
    12徐勇、高秉雄:《地方政府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页。
    
    13徐勇、高秉雄:《地方政府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页。
    14徐勇、高秉雄:《地方政府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页。
    15徐勇、高秉雄:《地方政府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4页。
    16浦兴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88页。
    17沈荣华:《中国地方政府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18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41页。
    19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41页。
    20胡象明:《行政决策分析》,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页。
    21 [英]米切尔·黑尔:《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赵成根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第8页。
    22张永桃:《行政管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8页。
    23陈振明:《政策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56-60页。
    24 [美]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华夏出版社,1990年,第1-3页。
    25薛澜、陈玲:《中国公共政策过程的研究:西方学者的视角及其启示术》,《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7期,第99-103页。
    26应松年、马庆红:《公共行政学》,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第145页。
    27张泰峰、Eric Reader:《公共管理学》,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92页。
    28许文惠、张成福、孙柏瑛:《行政决策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页。
    29刘熙瑞:《公共管理中的决策与执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第18页。
    30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06页。
    31孟繁华:《教育管理决策新论:教育组织决策机制的系统分析》,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32许文惠、张成福、孙柏瑛:《行政决策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76页。
    33吴元其、周业柱等:《公共决策体制与政策分析》,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64—67页。
    34廖雄军:《改革与完善政府决策机制的探讨》,《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35张克生主编:《国家决策:机制与舆情》,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第38—42页。
    36杨爱华:《公共决策》,团结出版社,2000年,第25页。
    37颜佳华:《公共决策研究:文化视野中的阐释》,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38易正春:《中外行政决策体制比较研究——基于静态组织结构的视角》,《科技文汇》,2007年第2期。
    39吴元其:《公共决策体制与政策分析》,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3年。
    40刘熙瑞:《公共管理中的决策与执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
    41杨爱华:《公共决策》,团结出版社,2000年。
    42刘文生:《邓小平行政决策思想的特色》,《北京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第134-136页。
    43刘太祥:《秦汉中央行政决策体制研究》,《史学月刊》,1999年第6期,第24-31页。
    44曾维涛:《地方政府财政决策机制的完善》,《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年第10期,第52-55页。
    45伍洪杏等:《电子政府发展与政府决策体制创新研究》,《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第40-42页。
    46何斌:《“入世”对我国公共决策机制的挑战》,《厦门月刊》,2002年第11期,第53-55,50页。
    47 [英]米切尔.黑尔:《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
    48 [美]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华夏出版社,1990年。
    49 Easton,Dither Political System,New York Knopf.1953,A Systems Analysis of Political Life,New York:Wiley.1965,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Analysis,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
    50 Dahl,R.A.Who Governs?,New Haven Con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1.
    51米切尔·黑尔:《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127页。
    52 A.Downs, 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 N.Y: Harper & Brothers, P.6.
    53 Simon, H. A., 1955, A behavior model of rational choice, in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XIX,pp. 99-118.
    54 Amitai Etzioni, Mixed-Scanning: A“Third Approach To Deision-Mak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No.5, 1967,pp.388-389.
    55 [美]丹尼尔·缪勒:《公共选择》,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版。
    56 [意大利]加塔诺·莫斯卡:《统治阶级》,贾鹤鹏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第212页。
    57 [意]帕累托:《普通社会学纲要》,田时纲译,三联书店,,2001年,第298页。
    58 [德]罗伯特·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7-48页。
    59 [德]罗伯特·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0-51页。
    60 [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46页。
    61 19世纪后期英国法学家梅特兰、神学家费吉斯以及德国历史法学家吉尔克等人的团体真实人格理论认为,在民族国家诞生之前,各种联络感情的、宗教的和职业的团体都是平等的权力主体,从而形成一种权力多中心现象。而民族国家只是众多团体之一,并不具有权力的独占性,其他团体独立于国家而存在,这种理论由拉斯基发展而成政治多元主义理论,主张团体与国家并无本质区别,反对“国家主权”概念,鼓吹国家权力多元化。
    62 [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63张静:《法团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1页。
    64大卫·米勒等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75页。
    65 Pilippe C. Schmitter,”Still the Century of Corporatism?”in P. C. Schmitter and G. Lehmbruch, eds. , Trends Toward Corporatist Intermediation, Beverly Hills:Sage, 1979,pp.7-52.转引自张静:《法团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4-26页。
    66 Smith, Martin, 1993, Pressure, Power and Policy: State Autonomy and Policy Networks in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p.57.
    67任勇:《多元主义、法团主义、网络主义:政策过程研究中的三个理论范式》,《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1月,第61-64页。
    68 [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69 [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70 [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71 [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72 [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73孙柏瑛、李卓青:《政策网络治理:公共治理的新途径》,《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5期,第106-110页。
    74 R. A. W Rhodes.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Policy net-work, Governance, Reflexivity and Accountability.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7,36 - 37.转引自孙柏瑛、李卓青:《政策网络治理:公共治理的新途径》,《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5期,第106-110页。
    75胡象明、陈萌:《简论美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心理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7期,第57-62页。
    76齐明山:《有限理性与政府决策》,《新视野》,2005年02期,第27-29页。
    77 [美]赫伯特·西蒙:《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
    78安蓉泉:《地方政府决策机制的认识与实践问题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6期,第59-64页。
    79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第10-11页。
    80吴传毅:《行政程序法定的思考》,《求索》,2004年第4期。
    81 [美]戈登:《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应奇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英]邓恩,《民主的历程》,林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美]杰弗逊:《杰弗逊选集》,朱曾汉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
    82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14页。
    83转引自: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08页。
    
    84方福前:《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的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85 [美]赫伯特·西蒙:《管理决策新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34页。
    86任勇:《多元主义、法团主义、网络主义:政策过程研究中的三个理论范式》,《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1期,第61-64页。
    87 Borzel. Organzing-Babylon—on the Different Conception of Policy Network, Public Administration , Vol.76 ,Summer.
    88 Smith, Martin, 1993, Pressure, Power and Policy: State Autonomy and Policy Networks in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p.57.
    89方福前:《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的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90安蓉泉:《地方政府决策机制的认识与实践问题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6期。
    
    91 [美]丹尼斯·缪勒:《公共选择》,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25-26页。
    92 [美]布坎南、塔洛克:《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95页。
    93 [美]曼瑟尔·奥尔斯:《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9页。
    94 Yehezke Dror,“Muddling Through‘Science’of Inertia?”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V.24 No.3(September 1964), p p.155-156.
    95 Yehezke Dror,Public Policymaking Reexamined,N.Y.:Chandler Publishing Co.,1968,p p.163-164,p p.312-318.
    96丁煌: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国际技术经济研究,1999年第3期,20-27页。
    98 [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363-366页。
    99林水波和张世贤:《公共政策》,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2年,第24-29页。
    100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页。
    101 L. Kiser and E. Ostrom“,TheThree Worlds ofAction:A Metatheoretical Synthesis of Institutional Approaches”, in E.Ostrom (ed.),Strategies of Political Inquiry, Beverly Hills:Sage, 1982, p. 179.
    102 W. Richard Scott, Institution and Organizations, Thousand Oaks, CA: Sage, 1995, p. 33.
    103 Krasner Sovereignty,“An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in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21, 4/1988.
    104 J. P. Olsen,“Political Science and Organization Theory. Parallel Agendas but Mutual Disregard”, in Roland M.Czada, Adrienne Windhoff-Héritier and Hans Keman (eds.),Institutions and Political Choice, Amsterdam: VU Uni. Press,1998, p. 91,转引自童建挺:《政治制度:作用和局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1期,第122-126页。
    105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九三八年五月,《毛泽东选集》,第1-4卷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289页。
    106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275-278页。
    107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3页。
    108《陈云文选》(1956—1985),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78-96页。
    109《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29页。
    110刘吉瑞《论行政性分权和经济性分权》一文认为,“行政性分权是在保留行政协调机制本质特征的框架下,经济权力向较低层次的转移。经济性分权则是按照市场取向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原则在各类组织中分配决策权。”见《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88年第6期。
    111王绍光,胡鞍钢:《中国国家能力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0页。
    112郭为桂:《中央与地方关系50年略考:体制变迁的视角》,《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0年第3期,第23-27页。
    113乔晓阳:《完善我国立法体制维护国家法制统一》,《人大工作通讯》,1998年第21期。
    114朱力宇:《立法体制的模式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第86-94页。
    115杨光斌:《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4页。
    116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98页。
    117刘新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领导制度改革的法制化取向》,《理论探讨》,1999年第2期,第72-76页。
    118中国共产党历次党章的制定及修正简况(一大至十七大),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9/27/content_1103387_1.htm,2009年11月3日。
    119《中共党史学习简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306-307页;参见高放《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心声》,第234页。
    120杨光斌:《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4-43页。
    121庞松、韩刚:《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历史考察和改革展望》,《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6期。转引自杨光斌:《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5页。
    122《改革开放政策稳定,中国大有希望》(1989年9月4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19页。
    123中共中央组织部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干部制度建设的回顾与思考》,《求实》,2001年12期,第25-28页。
    124辛鸣主编:《十六大后党政干部关注的若干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解读》,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第414页。
    125谢庆奎:《当代中国政府》,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84-389页。
    126宋新中:《新中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财政与税务》,2001年第8期。
    127郭剑鸣:《地方公共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41页。
    128《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
    129《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95页。
    130黄少安:《关于经济制度及其层次性的分析》,《当代经济研究》,1995年第2期,第57-61页。
    13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
    132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载《人民日报》,1997年9月22日。
    13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5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34王金柱,陈柳钦:《正确理解现代产权制度的要义》,《理论导刊》,2004年,第6期。
    135郭丹云,段志舫:《关于我国矿产资源产权结构模式的探讨》,《集团经济研究》,2006年,第13期。
    136李志强:《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理论--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经济师》,2001年,第12期。
    137廖盖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第80页。
    
    139《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374页。
    140《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版,第192页,。
    141刘家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甘肃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第9-12页。
    142李文溥:《国有经济优化配置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43张厚义、明立志主编:《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199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木志荣:《论我国私有产权制度的特征》,《经济问题探索》,2002年第4期,第9-13页。
    144杨山田:《对新中国分配制度五十年的回顾与思考》,《经济问题探索》,2002年第2期,第15-18页。
    145王文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分配制度变迁的回顾与思考》,《长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2期,第24-28,62页。
    146童宗煌、周武夫:《浙江省地级市行政区划调整探讨》。www.planners.com.cn。有统计数据显示,从1978 年到2000年间,浙江GDP从124亿元增加到6024亿元,增长48.69倍.在人均GDP方面,浙江除了上海、北京、天津三个直辖市外,已连续多年超过广东、江苏,排名全国各省区之首。(《江苏经济何以难敌浙江》);
    147据浙江省统计局局长金汝斌介绍,修正后的GDP数字,并未改变浙江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排名情况。根据新的核算结果,浙江省2004年度GDP比原来的初步核算数增加了3.6%,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有所上升。www.zjol.com.cn2005年12月26日
    148《浙江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浙江省人民政府网www.zhejiang.gov.cn,2009年5月26日。
    149浙江省统计局:《2007年浙江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公报》。浙江统计信息网www.zj.stats.gov.cn,2009年5月26日。
    150根据嘉兴市2004年统计年鉴整理。
    151根据嘉兴市2009年统计资料推测。
    152邱晓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2月21日。
    153《从十大数据变化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凡历程》,2008年,新华社北京2月13日电,http://www.gov.cn/jrzg/2008-02/13/content_889072.htm,2009年5月26日。
    154周叔莲、刘戒骄:《怎样解决我国工业发展的资源环境问题》,《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年第4期,第5-11页。2006年第6期,第42-45页。
    156乌家培:《信息社会与共产党的任务》,《当代财经》,2002年第1期,第3-7页。
    157来源:《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tech.sina.com.cn/i/2007-07-17/17451623345.shtml,2009年5月27日。
    158来源同上。
    159来源:《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tech.sina.com.cn/i/2007-07-17/17451623345.shtml2009年5月26日。
    
    163辛世俊:《公民权利意识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90页。
    164姜涌:《公民的主体意识》,《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165刘佳:《中国法治化的现实基础》,《中外法学》,1999年第1期,第86-88页。
    166黄建武:《法的实现----法的一种社会学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51页。
    167《列宁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245页。
    
    169《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29页。
    170《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33页。
    
    171贾建国、崔建平:《决策的艺术与科学》,改革出版社,1992年,第44-46页。
    172李慎之:《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化》,《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4期。
    173喻中:《论决策法治化》,《渝州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2年,第1期。
    175倪央央:《长三角地区地方政府竞争及其规范》,《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第12期,第43-44页。
    176行政区行政,就是经济区域各地方政府基于行政区划的刚性界限,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对本地区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的垄断管理,具有相当程度的封闭性和机械性。转引自金太军:《从行政区行政到区域公共管理——政府治理形态嬗变的博弈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第53-65页。
    177省委工作会议强调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提高我省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浙江省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厅,http://www.zftec.gov.cn/gjmy/gjmyyw/T75470.shtml,2009年5月26日。
    178共同用好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机遇,梁保华,http://www.jsof.gov.cn/art/2009/9/7/art_80_42878.html
    179《长三角年度烙印:政府主导并推动2003区域合作》,人民日报, 2003年4月25日, http ://www.chinareform.org.cn/cirdbbs/dispbbs.asp?boardid=25&Id=7971,2009年5月26日。
    183吴其良:《论党委书记的权力》,《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4期。
    184《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9页。
    185耿洪彬:《改革完善换届后县市区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调查与思考》,《行政与法》,2008年第4期,第54-56页。
    186丁剑云:《关于“重大事项决定权”的讨论--困扰地方人大决定权的几个非法律因素》,《人大研究》,2000年第12期,第9-19页。
    191罗依平:《政府决策机制优化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2-54页。
    192自相似性是指被考察对象的某一部分沿各个方向以相同的比例放大后,其形态与整体相同或相似.自仿射性是指被考察对象的部分在不同的方向上放大不同的倍数后,其形态与整体相同或相似。来源:李兴宁,张小超:《浅论自然界的自相似性》,《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193 [美]保罗·A·萨巴蒂尔:《政策过程理论》,彭宗超等译,三联书店,2004年,第82页。
    194 [美]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199页。
    195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67页。
    196杨馥源,陈剩勇:《地方公共决策专家咨询体系的现状及建议》,《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5期,第52-56页。
    197虞崇胜、王洪树:《协商合作:公共决策中民意表达与社会整合的新途径》,《行政论坛》,2008年第3期,第42-46页。
    198姜裕富,程道平:《价格听证会上公共代表人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2期,第97-101页。
    199《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1),第249页。
    200李黔:《论证的本质》,《贵阳师专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2期,第26-29页。
    201编写组:《普通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46页。
    202陈国阶:《科学尊严与科学论证》,《科技导报》,1997年第8期,第12-13页。
    203来自调查资料的汇总。
    204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8-07/02/content_8472166.htm,杨于泽:虎照门里的政治旧思维,长江日报,2008年07月02日。
    205环球视野,中国经济动态(十七则),http://www.globalview.cn/ReadNews.asp?NewsID=6080,2008年7月26日。
    206吴思著:《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15页。
    207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208李安东、段怀清译:《现代性的地平线——哈贝马斯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23页。
    209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87年,第13-14页。
    210衣俊卿:《现代性的维度及其当代命运》,《新华文摘》,2004年第20期,第20页。
    211甘肃行政学院:国家行政学院委托课题《地级市政府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的实证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地级市政府民主决策机制问卷分析报告》,《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212许耀桐:《改革和完善政府决策机制研究》,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0/49152/7443137.html , 2008年06月30日10:38,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原载《理论探讨》2008年第3期。
    213张洁,梁作强:《论政府公共决策失误的诱因及控制》,《经济理论研究》,2007年第3期,第114- 116页。
    214从磁悬浮项目看政府决策行为,http://ido.thethirdmedia.com/article/frame.aspx?turl,2008年7月26日。
    215王锡锌:《我国公共决策专家咨询制度的悖论及其克服———以美国《联邦咨询委员会法》为借鉴》,《法商研究》,2007年第2期,第113-121页。
    
    216张立荣:《论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行政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97页。
    217张立荣:《论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行政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89页。
    218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7页。
    
    219《中共十三大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 1987年,第36页。
    220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00页。
    221沈荣华:《政府体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224页。
    222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61页。
    223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311页。
    224密尔:《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92页。
    225安蓉泉:《地方政府决策机制的认识与实践问题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6期,第59-63页。
    226古德诺:《政治与行政》中译本,华厦出版社,1987年,第12-13页。
    228参考嘉兴市政府经济建设咨询委员、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加强外来人口服务管理的思考与建议》,第14页。
    229嘉政办发〔2005〕59号《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完善市咨询委参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事项决策咨询论证评估工作程序的通知》,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05-5-15。http://www.jxdasz.com/web/news/disp.asp?id=3520&cateid=23,2008年5月26日。
    230 [美]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华夏出版社,1990年,第225页。
    231 [美]埃米特·S·雷德福:《公共行政管理的理想与实践》,转引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华夏出版社,1990年,第223-225页
    232 [美]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华夏出版社,1990年,第35页。
    233 [美]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西德尼·维伯:《公民文化》,徐湘林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11-26页。
    234 [英]卡尔·波兰尼著:《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钢,刘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封页。
    235 [英]卡尔·波兰尼著:《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钢,刘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5页。
    236王玉墚:《价值哲学新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67页。
    23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6页。
    238赵修义:《马克思恩格斯同时代的西方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590页。
    239 [美]S·S·那格尔:《政策研究百科全书》,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第634-635页。转引自颜佳华等著:《公共决策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69页。
    240 [美]西里尔·布莱克:《比较现代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第10页。
    241王文科:《公共行政的伦理精神》,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7页。
    242陈佳贵,黄群慧:《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1995-2005年中国工业化水平评价与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9月27日,转引自中国经济史论坛。
    243黄国文:绿色GDP核算试点为何遇阻?“唯GDP论”仍在作祟,国发展门户网www.chinagate.com.cn 2007年2月27日。
    
    24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7页。
    24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2页。
    24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7页。
    249王伟民:《社会转型时期价值冲突的特点与解决的对策》,《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9期,第13-17页。
    250相关政府内部资料整理。
    251老板参政:两会“风景线”,金羊网,2007-07-30 09:07:43
    252谢岳:《市场转型、精英政治化与地方政治秩序》,《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第55-60页。
    253刘翠溶:《明清时期家族人口与社会经济变迁》,台湾中研院经济研究所,1992年,第39页;潘光旦、费孝通:《科举与社会流动》,《社会科学》,1947年第1期;吴晗、费孝通:《皇权与绅权》,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费孝通:《基层政权的僵化》,《费孝通选集》,群言出版社,1999年,第342页;胡庆钧:《论绅权》,《皇权与绅权》,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18-129页;杨念群:《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49页;张仲礼:《中国绅士》,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第1页;孔飞力:《中国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1796-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254寺田隆信:《关于“乡绅”》,《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12-125页;常建华:《日本八十年代以来的明清地域社会研究述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2期,第72-83页;傅衣凌:《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3期,第2-7页;吴金成:《明代江西农村的社会变化与绅士》,《第二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明清与近代史组》,1989年;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
    255 HilaryJ.Beattie:Land and Line age In China—A study of Tung-Cheng County, An Hwei ,in the Ming and Ching Dynasti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Keith Shoppe:Chinese Elite and Political Change:Zhejiang Province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Robert Hymens:Statesmen and Gentlemen. The Elite of Fu-Chen, Chiang-His,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Su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Joseph W. Ettrick and Mary Backus. Rankin, Chinese Local Elite and Patterns of Dominanc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Los Angeles Oxford, 1990;艾尔曼:《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赵刚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256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17页。
    257 [法]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487页。
    258 [法]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486页。
    259 A·Giddens:The Class Structure of the Advanced Societies[M].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1973:120.
    260贺雪峰:《缺乏分层与缺失记忆型村庄的权力结构——关于村庄性质的一项内部考察》,《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2期。
    261金太军:《村级治理中的精英分析》,《齐鲁学刊》,2002年第5期。
    262郑杭生:《跨世纪中国社会学——回顾与瞻望》,中国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91页。
    263郭正林:《卷入民主化的农村精英:案例研究》,《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1期。
    
    264郑磊:《论农民的权利意识》,《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第70-76页。
    265胡庆钧:《论绅权》,《皇权与绅权》,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18- 129页。
    266唐建光:《富人从政为什么》,《新闻周刊》,2004年3月1日,第34-35页。
    267樊平:《怎么看富人当村官》,《时事报告》,2003年第3期,第16-18页。
    
    268转引自谢岳:《市场转型、精英政治化与地方政治秩序》,《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第55-60页。
    269老板参政:两会“风景线”,金羊网,2007-07-30 09:07:43。
    270转引自张德:《组织行为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44页。
    271转引自姚本先:《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09页。
    272老板参政:两会“风景线”,金羊网,2007-07-30 09:07:43。
    273李杰,吴永辉:《我国决策模式剖析》,《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6期,第58-65页。
    274徐梅:《地方公共投资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页。
    275魏淑艳:《中国的精英决策模式及发展趋势》,《公共管理学报》,2006年第3期,第28-36页。
    
    276李路路:《社会资本与私营企业家》,《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6期。
    277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1年7月2日第1版。
    278谢岳:《市场转型、精英政治化与地方政治秩序》,《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第55-60页。
    279陈军:《令人担忧的“商而优则仕”》,《工人日报》,2004年2月10日第3版。
    
    280 [美]托马斯·R·戴伊:《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31页。
    28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33页。
    282魏淑艳:《中国的精英决策模式及发展趋势》,《公共管理学报》,2006年第3期,第28-36页。
    283党国英:《论乡村民主政治的发展——兼论中国乡村的民主政治改革》,《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1期。
    284郭松民:《警惕富翁治村消解法治力量》,《精神文明导刊》,1996年第4期。
    285孟金霞:《谁为决策失误负责》,《才智》,2004年第11期。
    286崔立勇:《谁来为圆明园防渗工程决策失误买单》,《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10月20日。
    287 23种行为要追究行政决策责任,深圳监察要闻, http://www.sz-jc.gov.cn/application/html/2/2009072710171123.html,2009年7月30日。
    288 http://www.jxcg.gov.cn/Web/FileShow.asp?ID=4278,2009年7月30日。
    289刘莘:《法治政府与行政决策、行政立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85-87页。
    290田旭:《关于建立政府投资决策责任追究机制的几点思考》,《甘肃农业》,2006年第9期,第16页。
    291《嘉兴市教育局重大事项决策制度》,2004年6月4日, http://www.jxedu.net.cn/cms/data/html/doc/2004-06/04/28532/index.html,2009年8月1日。
    292湖州市探索建立政府重大事项决策三项目录新机制, http://www.zjfzb.gov.cn/il.htm?a=si&key=main/dffzxx&id=2c9146c623e0a77e0123e0a78e450095,2009年7月30日。
    293王春火:《决策审计和决策审计调查》,《审计文摘》,2004年第5期。
    294舒文定:《重大经济决策审计若干理论探讨》,《中国审计报》,2003年1112期,第6页。
    295浙江省审计厅:关于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的实施意见, http://www.zjsjt.gov.cn/art/2009/11/18/art_151_78014.html,2009年7月23日。
    296董成:《论利益表达机制》,《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第196-198页。
    
    297张焕波,王铮:《中国基尼系数预测及分析》,《管理评论》,2007年第6期,第37页。
    298覃道明:《多元利益格局需要创新诉求表达机制》,《湖北日报》,2006年11月16日。
    299蒋俊明、阎静:《转型时期人民利益表达要求的变化及挑战》,《江苏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300王春福:《论科学民主决策的社会利益表达机制》,《求实》,2006年4期,第63-66页。
    301赵士红:《社会转型视野中的利益表达机制建设》,《学习论坛》,2008年第5期,第43-48页。
    302李萍:《程序化建设是扩大广州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探索》,2004年第2期。
    303《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第三卷(2005-2006)》,2006年09月22日,中华工商时报, http://dzrzi.blog.163.com/blog/static/2491122220071132420398/ ,2009年8月4日。
    304武中哲:《由单位组织到利益集团:利益表达机制的结构转向》,《求实》,2006年第7期,第43-45页。
    305程浩:《市场经济、利益集团与地方政府》,《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06期,第51-56页。
    306本案例获得浙江省社会科学联合会课题2009XZ46资助。
    307陈越强:对《干部群众对环保“市民检查团”活动反映强烈》的批示,《嘉兴信息(情况反映)》,2008年3月13日。
    308陈德荣:市民检查团参与环境信用不良企业“摘帽”验收的批示,市环保局《环境信息周报》第8期,2008年3月17日。
    309陈越强:对《市民检查团参与环境信用不良企业“摘帽”验收》的批示,《环境信息周报》第8期,2008年3月20日。
    310陈德荣:我市举行市民环保检查团首次听证会,市环保局《环境信息周报》第22期,2008年6月20日。
    311陈加元:对《浙江省嘉兴市“市民检查团”参与环保检查》的批示,《专报国办信息》,第45期,2008年3月17日。
    312陈加元:对《嘉兴市探索构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监督新机制的主要做法》的批示,《专报信息》,第906期,2008年7月25日。
    313陈加元:对《嘉兴市积极探索建立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监督新机制》的批示,《浙江信息(工作情况交流)》,第46期,2008年10月6日。
    314 http://www.jepb.gov.cn/News/6/843d5dfa5e9e7105802f203d1be8f07aa9455a88.html,2009年6月7日。
    315《嘉兴市民环保检查团实施办法》, http://www.jepb.gov.cn/News/4/e996ecef144ad85a6fe97c43df62316fed6ac6c1.html,2009年6月7日。
    316《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http://mjj.mca.gov.cn/article/zcfg/200806/20080600015877.shtml,2009年6月8日。
    317《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 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fvfg/mjzzgl/200709/20070900001726.shtml,2009年6月8日。
    318郁建兴、吴宇:《中国民间组织的兴起与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转型,《人文杂志》,2003年第4期,第142-148页。
    319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序言,第29页。
    320康晓光、韩恒:《分类控制: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6期,第34-39页。
    321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76页。
    322丁元竹:《志愿精神在中国》,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年,第90页。
    323詹姆斯·P·盖拉特:《21世纪非营利组织管理》,张誉腾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5页。
    324 [美]道格拉斯·M·艾赫克:《美国地方政府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冉冉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2期,第12-17页。
    325刘峰:《领导替代与领导创新》,《理论探讨》,2003年第4期,第65-67页。
    326毛泽东:《关于健全党委制》,《毛泽东选集》,第四卷,1960年,第1342-1344页。
    327江泽民在1997年北戴河军委常务会议上首次提出的。党的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正式将“十六字”原则规定为“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之一。
    328 2008年3月17日,浙江省副省长陈加元在(2008)《专报国办信息》第45期上对《浙江省嘉兴市“市民检查团”参与环保检查》作出批示:这是继违法排污企业公开道歉之后,嘉兴在环保监管方面的又一制度创新。环保工作,既要发挥环保职能部门和专业队伍的作用,也要依靠广大群众的关心和支持,让群众参与,受群众监督,使群众满意。
    329 [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孙柏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17页。
    330 Fisher, R.,& Brown, S.(1988).Getting together: Building a relationship that gets to yes. Boston : Houghton Mifflin. XIII.
    331 Berry, J.M., Portney, K.E.,& Thomson, K. (1993).The rebirth of urban democracy. Washington, DC :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332嘉兴市环保局内部资料:《构建公众参与环保机制,强化环境民主法制建设——嘉兴市环保局构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监督新机制的经验与做法》,2009年。
    333 Fisher, R.,& Brown, S.(1988).Getting together: Building a relationship that gets to yes. Boston : Houghton Mifflin. P16,24.
    334 Stivers, C,(1994).The listening bureaucrat: Responsiveness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5, 364-369.
    335 [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孙柏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07-110,132,153页。
    336竺乾威:《地方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以怒江大坝建设为例》,《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4期,第86-92页。
    337 [美]斯蒂尔曼:《公共行政:案例与概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43伍启元:《公共政策》,商务印书,1989年,第10页。
    
    34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75-276页。
    34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02-103页。
    346 [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225页。
    347 [美]E·R·克鲁斯克,B·M·杰克逊:《公共政策词典》,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第30页。
    348樊纲:《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第76页。
    
    349 [美]肯尼思·阿罗:《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350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48页。
    351胡鞍钢:《科学发展观》,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9页。
    352 [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32页。
    353 [美]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三联书店,1997年,第225页。
    354 [英]汤因比:《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9-60页。
    355 [美]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50页。
    356高兆明:《“制度”概念的存在论辨析》,《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7期,第5-13页。
    357 [美]史蒂文·凯尔曼:《制定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2页。
    358《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79-180页。
    
    359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99页。
    360 [法]盂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154页。
    361 Anthony Giddens,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p.1.
    362 [英]休谟:《福利经济与国家理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22页。
    363衣俊卿:《现代性的维度及其当代命运》,《新华文摘》,2004年,第20期,第20页。
    364 [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365卓泽渊:《法治国家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第15页。
    366刘俊祥:《法治政治与规则政治》,《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406-410页。
    367李元书:《政治发展导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58页。
    368 Beck,Ulrich.1988.Gegengifte.Die organisierte Unverantwortlich keit.Frankfurt/M:Suhrkamp.转引自刘莹:贝克“风险社会”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81611 ,2009年8月30日。
    369 [德]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孙淑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6页。
    370 [美]托马斯·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自由主义政体、传统政体和社会民主政体下的权利与义务框架》,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4-31页。
    37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36页。
    372戚渊:《论公民权特征》,《法学》,1992年第8期,第10页。
    373 [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册),三联书店,1997年,第134-135页。
    374沈荣华:《现代法治政府论》,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237-244页。
    375 CNNIC互联网发展研究部:《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http://www.newsquan.cn/html/hot/gnxw/2009/0121/127.html,,2009年9月3日。
    376嘉兴市长陈德荣与网民视频共话社会和谐发展大计,2006年11月23日,来源:嘉兴市政府网站, http://local.xinhuanet.com/dfld/2006-11/23/content_21633.htm,2009年4月13日。
    377杭州市政府常务会议视频直播“开放式决策”让更多人参与,2008年12月30日,来源:人民日报,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12/30/content_10578180.htm,2009年4月13日。
    378姚伟捷:《凭什么跨越“数字鸿沟”》,《科学时报》,2003年3月19日。
    379 [美]阿尔温·托夫勒等:《创造一个新的文明》,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第92页。
    380 [美]莱斯特·瑟罗:《资本主义的未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55页。
    381 [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新华出版社,1996年,第474页。
    382转引自张锐昕、乔利娜:《电子政务对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影响》,《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5年第3期,第181—186页。
    383陈文理:《我国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第44—47页。
    384 [美]道格拉斯·霍姆斯:《电子政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第8页。
    385 Saidel. J. Resource Interdepende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Agencies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91,51(6):543-553.
    386汪锦军:《浙江政府与民间组织的互动机制:资源依赖理论的分析》,《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9期,第31-39页。
    387 Jennifer M. Brinkerhoff. Government-nonprofit Partnership: A Defining Framework, Public Admin. Dev.22,19 30(2002)
    388魏星河,欧阳兵:《民间组织是我国公民有序参与的重要载体》,《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4期,第40-43页。
    389吴爱萍:《关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再思考》,《科学社会主义》,2009年,第1期,第41-45页。
    390乔耀章,芮国强:《政府创新与政府自觉》,《学术界》,2002年,第4期,第42-52页。
    391张志铭,谢鸿飞等:《世界城市的法治化治理——以纽约市和东京市为参照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1,213页。
    392 [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孙柏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7页。
    393 Gittell , M., with Hoffacker , B. ,Rollins, E., Foster, S., & Hoffacker,M.(1980). Limits to citizen participation: The decline of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Beverly Hills, CA: Sage Publications.
    394张志铭,谢鸿飞等:世界城市的法治化治理——以纽约市和东京市为参照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8页。
    395 Cohen, N.(1995). Technical assistance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A case study of New York City’s environmental planning process. American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25,119-135.
    396 Connor, D.M.(1988).A new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National Civic Review,44,143-149.
    397根据《社会民间组织发展与公众参与基层行政民主决策制度创新研究——以嘉兴市环保市民检查团为例》,课题编号2009XZ46的调查资料。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毛泽东选集》,第1-4卷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74年。
    《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陈云文选》(1956—1985),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鲍宗豪:《决策文化论》,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陈振明:《政策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丁元竹:《志愿精神在中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年版。
    发展研究所综合课题组著:《改革面临制度创新》,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
    方福前:《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的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费孝通:《基层政权的僵化》,《费孝通选集》,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
    甘阳、崔之元主编:《中国改革政治经济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郭剑鸣:《地方公共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黄建武:《法的实现——法的一种社会学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胡鞍钢:《科学发展观》,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姜圣阶,曲格平等:《决策学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贾建国、崔建平:《决策的艺术与科学》,改革出版社,1992年版。
    刘熙瑞:《公共管理中的决策与执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版。
    林水波、张世贤:《公共政策》,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2年版。
    廖盖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版。
    罗依平:《政府决策机制优化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李文溥:《国有经济优化配置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刘莘:《法治政府与行政决策、行政立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李元书:《政治发展导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孟繁华:《教育管理决策新论:教育组织决策机制的系统分析》,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毛寿龙:《中国政府功能的经济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版。
    彭湃:《政府角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浦兴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潘介人:《决策分析中的效用理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彭文贤:《行政生态学》,三民书局,1988年版。
    乔耀章:《政府理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沈荣华:《中国地方政府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施雪华:《政府权能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沈荣华:《政府体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施惠玲:《制度伦理研究论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沈荣华:《现代法治政府论》,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童之伟:《国家结构形式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魏红英:《宪政架构下的地方政府模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魏娜、吴爱民:《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吴肇基:《行政学》,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版。
    吴元其,周业柱等:《公共决策体制与政策分析》,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王绍光,胡鞍钢:《中国国家能力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吴思著:《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王玉墚:《价值哲学新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王文科:《公共行政的伦理精神》,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伍启元:《公共政策》,商务印书,1989年版。
    徐勇、高秉雄:《地方政府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许文惠、张成福、孙柏瑛:《行政决策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辛鸣主编:《十六大后党政干部关注的若干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解读》,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谢庆奎:《当代中国政府》,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徐梅:《地方公共投资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辛世俊:《公民权利意识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应松年、马庆红:《公共行政学》,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
    游勇祖:《中国县域经济与政府行为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杨伯华、缪一德:《西方经济学原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杨光斌:《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颜佳华等著:《公共决策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杨念群:《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姚本先:《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张克生主编:《国家决策:机制与舆情》,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张永桃:《行政管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张泰峰、Eric Reader:《公共管理学》,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张克生主编:《国家决策:机制与舆情》,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浙江省发改委编:《浙江省社会经济发展报告蓝皮书》,杭州出版社,2006年版。
    张静:《法团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张厚义、明立志主编:《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199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张立荣:《论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行政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赵修义:《马克思恩格斯同时代的西方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郑杭生:《跨世纪中国社会学——回顾与瞻望》,中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张德:《组织行为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卓泽渊著:《法治国家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
    【美】阿尔蒙德、小鲍威尔主编:《当代比较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瑞典】埃里克?阿姆纳等:《趋向地方自治的新理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
    【美】阿尔温?托夫勒等:《创造一个新的文明》,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美】保罗?A?萨巴蒂尔:《政策过程理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美】布坎南、塔洛克:《同意的计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美】查尔斯?林德布罗姆:《政府与市场》,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美】查尔斯?林德布洛姆:《决策过程》,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美】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美】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英】大卫?米勒等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英】邓恩:《民主的历程》,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美】丹尼斯?缪勒:《公共选择》,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美】戴维?杜鲁门:《政治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美】道格拉斯?霍姆斯:《电子政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弗雷德?W?里格斯:《行政生态学》,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美】弗朗西斯?福山:《大分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弗朗西斯?福山:《信任》,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美】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美】戈登:《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美】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华厦出版社,1987年版。
    【法】H?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美】赫伯特?西蒙:《管理决策新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德】赫尔穆特?沃尔曼:《德国地方政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美】赫伯特?西蒙:《管理行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英】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美】赫伯特?西蒙:《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1990年版。
    【美】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学说史》,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美】杰弗逊:《杰弗逊选集》,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美】科恩:《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美】卡尔?帕顿,大卫?沙维奇:《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美】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西德尼?维伯:《公民文化》,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英】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英】洛克:《政府论》,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美】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美】理查德?宾厄姆等:《美国地方政府的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德】罗伯特?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美】罗伯特?A?达尔:《多元民主的困境》,尤正明译,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美】莱斯特?瑟罗:《资本主义的未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下卷),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
    【美】曼瑟尔?奥尔斯:《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英】密尔:《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87年版。
    【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美】帕森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英】波普尔:《猜想与反驳》,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美】斯图亚特?S?那格尔:《政策研究百科全书》,林明等译,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
    【美】斯蒂尔曼:《公共行政:案例与概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美】特里?L?库珀:《行政伦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美】托马斯?戴伊:《公共政策新论》,韦伯文化事业出版社,1999年版。
    【美】托马斯?戴伊:《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美】托马斯?戴伊、哈蒙?齐格勒:《民主的嘲讽》,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
    【美】托马斯?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美】V?奥斯特罗姆等:《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美】威廉?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英】威廉?韦德:《行政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古罗马】西塞罗:《国家篇法律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美】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北京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
    【美】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英】米切尔·黑尔:《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
    【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美】詹姆斯?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美】詹姆斯?P?盖拉特:《21世纪非营利组织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美】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Berry, J.M., Portney, K.E.,& Thomson, K. The rebirth of urban democracy. Washington, DC: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93.
    Fisher, R.,& Brown, S.Getting together:Building a relationship that gets to yes. Boston : Houghton Mifflin,1988.
    Pollitt, Christopher and Geert Bouckaert. Public Management Reform:A Comparative Analysis.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Pollitt Christopher. Managerialism and the Public Services: the Anglo-American Experience. Oxford: Basil Balchwell .1990.
    Dahl,R.A.Who Governs?,New Haven Con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1.
    Amitai Etzioni, Mixed-Scanning : A“Third Approach To Deision-Making”.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No.5, 1967.
    Anthony Giddens,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David Rios Insua·Gregory E.Kersten·Jesus Rios·Carlos Grima:Towards Decision Support for Participatory Democracy, Published online :7 December ,2007/Springer-Verlag 2007. Page 161~191
    Donald F.Kettl,The Global Public Management Revolution,Washington,DC: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2000.
    Robert King Merton,On Sociological Theories of the Middle Range. In Piotr Sztompka(ed.),On Social Structure and Science.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6.Hill,M.Understanding Social Policy.London:Blackwell Publishing,2003.
    安蓉泉:《地方政府决策机制的认识与实践问题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6期。
    丁煌:《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国际技术经济研究》,1999年第3期。
    童建挺:《政治制度:作用和局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1期。
    丁剑云:《关于“重大事项决定权”的讨论困扰地方人大决定权的几个非法律因素》,《人大研究》,2000年第12期。
    董成:《论利益表达机制》,《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党国英:《论乡村民主政治的发展——兼论中国乡村的民主政治改革》,《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1期。
    方芳:《从理性和有限理性角度看决策理论及其发展》,《经济问题探索》,2005年第8期。
    傅小随:《地区发展竞争背景下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管理世界》,2003年第2期。
    郭小聪:《中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理论:作用与地位》,《政治学研究》,2000年第1期。
    郭为桂:《中央与地方关系50年略考:体制变迁的视角》,《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0年第3期。
    耿洪彬:《改革完善换届后县市区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调查与思考》,《行政与法》,2008年第4期。
    郭正林:《卷入民主化的农村精英:案例研究》,《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1期。
    甘肃行政学院:国家行政学院委托课题《地级市政府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的实证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地级市政府民主决策机制问卷分析报告》,《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洪朝辉:《论中国城市社会权利的贫困》,《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何显明:《市场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角色行为模式及其变迁》,《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4期。
    华崟婷:《决策理论研究方法论的比较》,《科技信息》,2009年第5期。
    何华兵,万玲:《发展中的政策过程理论》,《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黄少安:《关于经济制度及其层次性的分析》,《当代经济研究》,1995年第2期。
    胡仙芝:《积极培育社会组织,构建社会矛盾调节体系——以社会中介组织为视角》,《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贺雪峰:《缺乏分层与缺失记忆型村庄的权力结构——关于村庄性质的一项内部考察》,《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2期。
    井敏:《论服务型政府的特征—行政理念、行为方式、组织结构和决策模式的分析》,《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金太军:《从行政区行政到区域公共管理——政府治理形态嬗变的博弈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金太军:《村级治理中的精英分析》,《齐鲁学刊》,2002年第5期。
    蒋俊明、阎静:《转型时期人民利益表达要求的变化及挑战》,《江苏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康晓光、韩恒:《分类控制: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6期。
    廖雄军:《改革与完善政府决策机制的探讨》,《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刘吉瑞:《论行政性分权和经济性分权》,《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88年第6期。
    刘新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领导制度改革的法制化取向》,《理论探讨》,1999年第2期。
    刘家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甘肃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李兴宁,张小超:《浅论自然界的自相似性》,《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李根、刘文光:《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决策探析》,《前沿》,2005年第2期。
    刘峰:《领导替代与领导创新》,《理论探讨》,2003年第4期。
    李萍:《程序化建设是扩大广州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探索》,2004年第2期。
    刘俊祥:《法治政治与规则政治》,《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第4期。
    虞崇胜、王洪树:《协商合作:公共决策中民意表达与社会整合的新途径》,《行政论坛》,2008年第3期。
    庞松、韩刚:《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历史考察和改革展望》,《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6期。
    潘兴强、刘汉杰:《技术的本质与信息哲学》,《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丘海雄、张应祥:《理性选择理论述评》,《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1期。
    齐明山:《有限理性与政府决策》,《新视野》,2005年第2期。
    钱颖一:《理解现代经济学》,《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2期。
    乔晓阳:《完善我国立法体制维护国家法制统一》,《人大工作通讯》,1998年第21期。
    乔耀章,芮国强:《政府创新与政府自觉》,《学术界》,2002年第4期。
    任勇:《多元主义、法团主义、网络主义:政策过程研究中的三个理论范式》,《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1期。
    施雪华:《论东西方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与政府职能》,《浙江学刊》,1996年第6期。
    石凯,胡伟:《政策网络理论:政策过程的新范式》,《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宋新中:《新中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财政与税务》,2001年第8期。
    施雪华,孙发锋:《和谐社会构建中的行政发展之价值冲突与价值协调》,《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王今朝:《决策理论的发展及其与经济学主流的融合》,《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2期。
    王小波:《英国压力集团与政府决策》,《历史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11期。
    吴传毅:《行政程序法定的思考》,《求索》,2004年第4期。
    吴其良:《论党委书记的权力》,《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4期。
    王文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分配制度变迁的回顾与思考》,《长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2期。
    王金柱,陈柳钦:《正确理解现代产权制度的要义》,《理论导刊》,2004年第6期。
    王锡锌:《我国公共决策专家咨询制度的悖论及其克服———以美国《联邦咨询委员会法》为借鉴》,《法商研究》,2007年第2期。
    王伟民:《社会转型时期价值冲突的特点与解决的对策》,《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9期。
    乌家培:《信息社会与共产党的任务》,《当代财经》,2002年第1期。
    武中哲:《由单位组织到利益集团:利益表达机制的结构转向》,《求实》,2006年第7期。
    王春福:《论科学民主决策的社会利益表达机制》,《求实》,2006年4期。
    吴爱萍:《关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再思考》,《科学社会主义》,2009年,第1期。
    汪锦军:《浙江政府与民间组织的互动机制:资源依赖理论的分析》,《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9期。
    魏星河,欧阳兵:《民间组织是我国公民有序参与的重要载体》,《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4期。
    王春火:《决策审计和决策审计调查》,《审计文摘》,2004年第5期。
    薛澜,陈玲:《中国公共政策过程的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7期。
    项飞:《发展经济学视野中政府角色的演变与启示》,《复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2期。
    谢庆奎:《中国政府的府际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1期。
    辛鸣:《制度评价的标准选择及其哲学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谢岳:《市场转型、精英政治化与地方政治秩序》,《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岳经纶:《和谐社会与政府职能转变:社会政策的视角》,《武汉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杨山田:《对新中国分配制度五十年的回顾与思考》,《经济问题探索》,2002年第2期。
    杨馥源,陈剩勇:《地方公共决策专家咨询体系的现状及建议》,《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5期。
    衣俊卿:《现代性的维度及其当代命运》,《新华文摘》,2004年第20期。
    喻中:《论决策法治化》,《渝州大学学报》, 2002年第1期。
    曾志兰:《完善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难点和思路》,《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06年11期。
    赵子红,杜育宏:《西蒙管理学研究方法论探微》,《乐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2期。
    朱力宇:《立法体制的模式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张洁,梁作强:《论政府公共决策失误的诱因及控制》,《经济理论研究》,2007年第3期。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服务型政府是我国行政改革的目标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4期。
    竺乾威:《地方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以怒江大坝建设为例》,《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4期。
    周淑莲、刘戒骄:《怎样解决我国工业发展的资源环境问题》,《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年第4期。
    郑磊:《论农民的权利意识》,《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张焕波,王铮:《中国基尼系数预测及分析》,《管理评论》,2007年第6期。
    《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
    《中国工会章程》。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
    《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中国共产党章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
    《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