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协调能力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突发公共事件未来不确定的危害后果与政府能力有限的共同作用促使政府在应急管理中转而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社会组织的成熟发展对其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国内外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中非政府组织、企业、公民等与政府携手合作的情形比比皆是。尽管危机应对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其间表现出的协调性却并不如预期。正因为此,论文以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中的政府协调能力为选题进行研究,并主要围绕政府协调能力结构展开。
     在借鉴运用危机管理周期、政府能力及结构和治理等理论的基础上,论文沿着分析语境、中心节点、结构层次和价值意蕴的思路,将政府协调能力结构区分为政府制度协调能力、政府人员协调能力、政府信息协调能力和政府资源协调能力等四大部分。论文的主体部分分别从这四个能力着手进行深入分析。
     分析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政府制度协调能力,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应对突发事件制度框架的完善性,包括原则层面应急法律的系统性、执行层面应急法规的协调性、应用层面应急预案体系的操作性等三个方面;二是政府合作协议框架的完备性,包括区域政府间应急合作协议、公私应急合作协议和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应急合作协议等三个方面;三是应急制度更新能力,主要包括既定应急制度的评估和应急制度修正能力两大方面。这三个层面中的前两个属于静态结果上的协调,第三个层面属于动态过程的协调。
     分析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政府人员协调能力,可以从四个层面展开:一是社会主体共同应对突发事件的价值一致性程度,包括自然、产业与社会风险方面的认知和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应对风险的自我认知两方面;二是应急组织体系的完整性与协调性,主要包括应急组织机构的覆盖程度和组织间职责边界的明晰程度两方面;三是应急协调主体响应水平,包括政府官员应急能力和社会成员的应急能力;四是政府激励约束能力,主要包括行政激励约束机制的有效性和行政问责能力。这四个层面的前三个都是静态结果层面的协调,第四个是维系结果协调的行为协调过程。
     分析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政府信息协调能力,也可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政府信息协调获取能力,包括全主体、全过程、全功能的应急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和流言、谣言等非正式信息获取能力;二是政府信息协调决策能力,包括政府应急情境定义能力和政府协调应急决策能力;三是政府信息协调供给能力,主要包括信息公开水平和信息渲染能力。这三个层面反映了信息输入、转换和输出的过程。
     分析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政府资源协调能力,也可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应急资源储备能力,包括应急物资储备的科学化与合理化、政府专项应急资金的充裕性和应急产业与应急保险市场规模;二是应急资源汲取与调度能力,主要包括应急动员与物资筹措能力以及应急物流的有效性两大方面;三是应急资源分配能力,主要包括物资分配的公平公正、突发公共事件损失评估能力以及损失补偿机制的有效性三大方面。这三个层面大体遵循着资源储备、调度和分配使用的逻辑展开。
     运用政府协调能力结构框架分析当前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对现实,可以发现,制度架构与更新的欠缺制约了政府制度协调能力;主体认知和行动的分化制约了政府人员协调能力;信息获取与运用的低效制约了政府信息协调能力;资源储调与配置的不足制约了政府资源协调能力。
     基于此,为提升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中的政府协调能力,当前需要及时完善应急制度,提升政府制度协调能力;调节主体认知与行为,提升政府人员协调能力;强化信息获取与运用,提升政府信息协调能力;优化资源储调与配置,提升政府资源协调能力。
Future uncertain harmful consequences of public emergencies and thegovernment limited capability together urged the government to seek thesupport from the social forces in emergency management. It proposed newrequirement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social affairs, when societyorganizations mature. In recent years, it can be found everywhere thatgovernment cooperates with the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businesses and citizens to cope with the public emergencies. Though crisisresponse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the coordination was not as expected. Forthis reason, the paper is to research on the government coordination abilityof responding to public emergencies, and focus on the structure ofgovernment coordination ability.
     Drawing on the theory of crisis management cycle, the capability ofgovernment and its structure and governance, and following the idea of analyzing the context, the central node, hierarchy and value implication, thepaper divides government coordination capability into four parts: thecoordination capability of government law, the coordination capability ofgovernment staff, coordination capability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andcoordination capability of government resources. The main part of thepaper is to analyze the four abilitie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oordination capability ofgovernment law in three aspects: First, the perfection of institutionalframework in emergency response, including systematicness of emergencylaws,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emergency regulations, the operation of theemergency plan system; Second, the completeness of governmentcooperation agreement framework, including regional intergovernmentalemergency cooperation agreement, the public-private cooperationagreements and the government-NGO emergency cooperation agreement;Third, the emergency system update capability, including the assessmentability of established emergency response system and emergency systemcorrection capability.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are static coordination of the results, and the third is a dynamic coordination of the proces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oordination capability of government staff fromfour levels: First, the consistency degree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valueof emergencies to which social main subjects jointly respond, including thecognition of natural, industrial and social risks and the self-cognition ofparticipating in and coping with risks; Second, the integrity andcoordination of the emergency organization system, including the coverageextent of the boundary and the clarity responsibilities of emergencyorganization; Third, the coordination level on emergency response,including the emergency response capability of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society members; Forth, the government incentive constraint capacity,mainly including effectiveness of administrative incentive and restraintmechanisms and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The first three are the staticresults of coordination, the fourth is the behavior coordination proces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oordination capability of governmentinformation from three levels: First, coordination obtain ability of thegovernment information, including a full body, whole process, fully functional emergenc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platform and theobtain ability of informal information, such as, gossip, rumor, etc. Second,the coordination decision-making capability on the governmentinformation, including the government ability of defining emergencysituations and the emergency coordinate decision-making ability; Third, thecoordinated supply capability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including thelevel of information disclosure and information rendering capabilities. Thethree levels reflect the information input, the process of conversion andoutpu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oordination capability of governmentresources from three aspects: First, emergency resources reserve capability,including scientizatin and rationalization of emergency supplies reserve,the sufficient extent of government emergency funds and the market size ofemergency industry and emergency insurance; Second, the obtaining andscheduling capabilities of emergency resources, including emergencymobilization, the capability of raising material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emergency logistics; Third, the capability of emergency resource allocation, including fair and equitable distribution, the ability of assessing the loss ofpublic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loss compensation mechanism. Three levelsgenerally follow the logic of resource reserving, scheduling and allocating.
     Using the framework of government coordination ability to deal withthe reality of responding to public emergencies,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lack of law framework and update constraints the coordination capability ofgovernment law, the differentiation of body awareness and action restrictedthe coordination capability of government staff, the inefficient ofinformation collection and application constraints the coordinationcapability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the lack of the resource reserve andconfiguration of constraints the coordination capacity of governmentresources.
     Based on the above, to enhance the government coordination ability ofresponding to public emergencies, we need to perfect the emergencyresponse law for enhancing the ability of the system of governmentcoordination; adjust the main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for enhancing thecoordination capacity of government staff; enhance information collection and application for enhancing the coordination capacity of governmentinformation; optimize resource storage and configuration to enhance thecoordination capacity of government resources.
引文
①《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发布2012年全国自然灾害损失情况》,国家减灾网,2012年1月11日。
    ②费磊:《2012年全国各类安全事故共33万起死亡72000人》,中国广播网,2013年1月18日。
    ①王卡拉:《115家基金会共募集10.49亿》,《新京报》,2013年4月28日。
    ①杨静慧:《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协调能力的建构与提升》,《管理现代化》2012年第6期。
    ①张风华,谢礼立:《城市防震减灾能力指标权数确定研究》,《自然灾害学报》,2002年第4期。
    ②邓砚等:《县(市)地震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灾害学》,2010年第3期。
    ③张勤等:《城镇社区地震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灾害学》,2009年第3期。
    ①何萍等:《基于应急基础数据库的城市防震减灾能力评价指标研究》,《华南地震》,2010年第2期。
    ②王绍玉:《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城市与减灾》,2003年第3期。
    ③铁永波等:《层次分析法在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中的应用》,《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5年第4期。
    ④莫靖龙等:《湖南长株潭城市群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评价》,《灾害学》,2009年第3期。
    ①赵玲,唐敏康:《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8年第1期。
    ②杨青等:《基于过程管理的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综合能力评价体系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3期。
    ③董鹏等:《基于直觉模糊的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综合能力评估》,《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④杨青等:《基于过程管理的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综合能力评价体系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3期。
    ①邓云峰,郑双忠:《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评估——以南方某市为例》,《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6年第2期。
    ①卢文刚:《基于政府主导的城市电力应急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6期。
    ②郝琪,贾元华:《公路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交通标准化》,2010年第9期。
    ③杨文安,彭攀:《基于主客观赋权法的高速公路项目应急能力评价》,《项目管理技术》,2011年第6期。
    ①武淑平等:《城市燃气系统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煤气与热力》,2009年第4期。
    ②岳宁芳:《煤矿重大灾害事故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煤炭技术》,2009年第2期。
    ①史波:《煤矿企业应急管理系统构建与应急能力评价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②马茂冬,韩尧:《国防工业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方法标准化的探讨》,《国防技术基础》,2008年第6期。
    ③何沙等:《基于AHP-最小判别的逐级判别模型的石油企业安全应急能力评价》,《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1年第2期。
    ④杨硕等:《改进的AHP在CNG加气站经营单位应急能力评价中的应用研究》,《价值工程》,2010年第22期。
    ⑤郭际,吴先华:《建筑企业危机管理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技术经济》,2006年第10期。
    ⑥王文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应急能力指标体系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①李玉亮等:《黑龙江省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医学与社会》,2011年第7期。
    ②段琼红等:《湖北省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评价》,《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年第12期。
    ①曾维等:《深圳市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应急能力评价及对策》,《护理学报》,2011年第11期。
    ②牛丽娟等:《安徽省医疗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调查报告》,《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9年第1期。
    ③申锦玉等:《厦门医疗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现状调查》,《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1年第3期。
    ④申锦玉等:《厦门市疾控机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调查》,《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0年第3期。
    ⑤王世平等:《哈尔滨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年第2期。
    ⑥护曾维等:《深圳市护理人员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培训效果评介》,《护理研究》,2010年第3期;曾锦霞等:《护士应急能力培训的研究进展》,《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年第5期。
    ①牛冲槐等:《突发性公共事件中政府应急能力的测定》,《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②韩传峰,叶岑:《政府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综合评价》,《自然灾害学报》,2007年第4期。
    ③许皓,杨宗龙:《地方政府危机管理能力评价的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5期。
    ①谭小群,陈国华:《政府跨区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评估研究》,《灾害学》,2010年第4期。
    ②黄俊会,石立春:《政府公共危机应急能力评价体系的尝试性构建》,《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①林鸿潮:《政府应急能力建设及其自我认知调查——“社会预警与应急管理建设”问卷分析报告》,《行政法学研究》,2009年第1期。
    ②吴开松:《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③盘世贵:《论提高领导者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学术论坛》,2008年第8期。
    ④陆松:《提高领导干部现场应急能力的思考》,《领导科学》,2010年第11期。
    ①王红:《地方政府官员公共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的研究——基于珠三角洲实证分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②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危机管理课题组:《中国城市居民危机意识网络调查报告》,《中国公共安全(综合版)》,2006年第6期。
    ③徐华宇等:《北京公众灾害应急能力调查研究》,《城市与减灾》,2011年第4期。
    ④程庆林等:《农村居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调查分析》,《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年第8期。
    ①周进军等:《地震灾害综合应急能力评估研究》,《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年第3期。
    ②唐钧,杨兴坤:《城市应急管理的能力评估》,《中国减灾》,2010年第11期。
    ①马志敏:《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影响因素及实现路径》,《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②姚国章:《推进应急系统建设提升政府应急能力》,《信息化建设》,2005年第8期。
    ③林善浪,张锋:《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建设模式探讨》,《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1期。
    ①罗振宇,刘学彬:《地方政府应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领导能力》,《湖北教育(领导科学论坛)》,2010年第1期。
    ②傅金珍:《提高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探析》,《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③林艳玉:《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与应急能力建设》,《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①任军:《试论中国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调适》,《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②李建森等:《试论突发公共事件管理应对能力》,《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①李庆浩,薛中娴:《治理——善治理论下提升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能力》,《经济视角(下)》,2011年第8期。
    ②廖炎秋:《加强应急管理提高应急能力》,《衡阳通讯》,2011年第5期。
    ③欧阳景根:《国家能力理论视野下的政府危机管理能力》,《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1期。
    ④莫于川:《社会应急能力建设与志愿服务法制发展——应急志愿服务是社会力量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重大课题》,《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①韦保新:《提高救灾物资储备应急保障能力的思考》,《中国减灾》,2006年第12期。
    ②向英等:《救灾资金使用机制探讨》,《中国减灾》,2005年第7期。
    ③于安:《突发事件应对法着意提高政府应急法律能力》,《中国人大》,2006年第14期。
    ④左小麟:《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控制能力建设研究》,《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⑤张慧等:《培训演练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影响分析》,《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1年第3期。
    ①周进军等:《地震灾害综合应急能力评估研究》,《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年第3期。
    ①王文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应急能力指标体系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①陈晓君:《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燕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①陈升等:《政府应急能力及应急管理绩效实证研究——以汶川特大地震地方县市政府为例》,《中国软科学》,2010年第2期。另参见唐钧,杨兴坤:《城市应急管理的能力评估》,《中国减灾》,2010年第11期。
    ②凌学武:《三维立体的政府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①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 State Capability Assessment for Readiness, a Report to United StatesSenate Committee on Appropriations,1997-12-10.
    ①Florida Division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Emergency Management Capability Assessment Checklist,2001-02.
    ①Department of Transport&Regional Services. Disasters in Australia: Reform mitigation, relief&recoveryarrangements-A report to the Council of Australian Governments by a high level official's group.2002-08.
    ①Public Safety Canada An Emergency Management Framework for Canada,2008-01-17.
    ①龚维斌:《公共危机管理》,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②菲克:《危机管理》,中国台北,经济与生活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版,第3页。
    ③《辞源》,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434页。
    ④《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47页。
    ①C.F.Hermann: International Crisis: Insights from Behavioral Research. New York: Free Press,1972.p13.
    ②薛澜等:《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页。
    ①Seeger MW, Sellnow TL, Ulmer RR. Communication and Organization Crisis. New York: Green Wood Press,2003.pp.30-31.
    ②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中信出版社2001年版,第18-19页。
    ③杨冠琼:《危机事件的特征、类别和政府危机管理》,《新视野》,2003年第6期。
    ①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页。
    ②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7期。
    ①《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0页。
    ②《词源》,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21页。
    ①朱力:《突发事件的概念、要素与类型》,《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
    ②张永理、李程伟:《公共危机管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页。
    ①兰敏:《突发公共事件概念辨析与应对举措》,《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30期。
    ②王晓君:《政府危机管理法制问题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0页。
    ③计雷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①王绍玉:《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城市与减灾》,2003年第3期。
    ①张风华,谢礼立:《城市防震减灾能力评估研究》,《自然灾害学报》,2001年第4期。
    ②牛冲槐等:《突发性公共事件中政府应急能力的测定》,《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③齐明山,李彦娅:《社会转型时期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缺失及其提升路径分析》,《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06期。
    ①童文莹,张海波:《地方政府应急评估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②卢丽芹:《我国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③韩志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不确定性分析》,《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④中共南京市委党校课题组,马建珍:《关于提升南京城市应急管理能力的调查与思考》,《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5期。
    ①欧阳景根:《国家能力理论视野下的政府危机管理能力》,《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1期。
    ②张海波,童星:《应急能力评估的理论框架》,《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4期。
    ①楚德江:《试论领导协调能力在政府绩效评估中的作用》,《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②吴义慈:《领导者提高利益协调能力的思路》,《领导科学》,2010年第21期。
    ①陈祖元:《提高领导协调能力之我见》,《中国物资再生》,1995年第10期。
    ②陈位志:《论新时期基层领导干部的协调能力》,《大连干部学刊》,2008年第2期。
    ③刘靖华、姜宪利:《中国政府管理创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
    ④邓昕:《论改善政策过程以提高我国政府协调能力》,《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4期。
    ⑤周庆行:《公共行政导论》,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33页。
    ①杨静慧:《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协调能力的建构与提升》,《管理现代化》,2012年第2期。
    ②参见金太军:《行政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③[法]H·法约尔著:《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周安华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5、115页。
    ①[美]安东尼·唐斯著:《官僚制内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5页。
    ②史瑞丽:《行政协调刍议》,载《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6期。
    ①[美]弗兰克·J·古德诺著:《政治与行政》,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4页。
    ②[美]弗兰克·J·古德诺著:《政治与行政》,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5页。
    ③[美]弗兰克·J·古德诺著:《政治与行政》,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9页、第8页。
    ④[美]弗兰克·J·古德诺著:《政治与行政》,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1页。
    ⑤[美]弗兰克·J·古德诺著:《政治与行政》,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5页。
    ①卓越:《行政协调论》,《地方政府管理》,1993年第5期。
    ②郭宝平:《试论加强行政协调》,《地方政府管理》,1992年第1期。
    ①施雪华:《论政府能力及其特性》,《政治学研究》,1996年第1期。
    ②金太军:《政府能力引论》,《宁夏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
    ③郭爱君:《论政策能力》,《政治学研究》,1996年第1期。
    ④金东日:《政府能力的政策学视角》,《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⑤沈荣华:《关于转变政府职能的若干思考》,《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4期。
    ⑥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433页。
    ①王文友:《政府能力:内涵、结构及其特征的再认识》,《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②John P.Coleman: Local Government Viability-Do the Data Speak, Paper presented at American Society for PublicAdministration National Conference, Chicago, III., April2,1975, P.14.
    ③杨立华:《政府能力和政府权力的新理解—一种产品分析的方法》,《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④汪永成:《新时期我国政府能力建设的意义与任务》,《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①华起、周杨:《国内政府能力若干问题研究综述》,《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①李奇、李蓉:《政府行政能力问题研究》,《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②黄仁宗:《政府能力研究的新趋势:从发展行政到行政发展》,《宁夏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③金太军:《政府能力引论》,《宁夏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
    ④金太军,袁建军:《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政府能力考量》,《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4期。
    ⑤党秀云:《政府再造与政府能力之提升》,《行政论坛》,2004年第1期。
    ⑥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64-573页。
    ⑦李斌:《政府行政能力概念辨析》,《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①周平:《县级政府能力的构成和评估》,《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②吴家庆,徐容雅:《地方政府能力刍议》,《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2期。
    ③谢庆奎:《论政府发展的涵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④王绍光,胡鞍刚:《中国国家能力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⑤赵晖:《从抗击“非典”审视我国政府能力》,《青海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⑥张钢、徐贤春:《地方政府能力的评价与规划——以浙江省H个城市为例》,《政治学研究》,2005年第2期。
    ⑦陈康团:《政府行政能力与政府财力资源问题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0年第8期。
    ①汪永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府能力》,《政治学研究》,2001年第4期。
    ②郭爱君:《论政策能力》,《政治学研究》,1996年第1期。
    ③李江涛:《论政府能力》,《开放时代》,2002年第3期。
    ④陈康团:《政府行政能力与政府财力资源问题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0年第8期。
    ⑤罗国亮:《试论地方政府能力的内涵、结构及其特征》,《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①汪永成认为,政府能力的结构分析应当包括两个层面:政府能力内部构成要素的结构分析和政府外显能力的结构分析。前者是微观视角,由人、财、物、信息等不同要素组成;后者是宏观视角,是前者要素在不同领域和不同环节的外显,包括政治统治能力、经济调控能力、文化引导能力、社会服务能力以及决策能力、执行能力、协调能力、监督能力等。参见汪永成:《政府能力的结构分析》,《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2期。
    ①参见俞可平:《治理和善治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5期。
    ①库伊曼和范·弗利埃特:《治理与公共管理》,俞可平:《权力政治与公益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31页。
    ②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年第1期。
    ①转引自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4页。
    ①奥斯特罗姆等:《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都市警察服务的制度结构》,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中文版序言第11~12页。
    ②迈克尔·麦金尼斯:《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78页。
    ①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44页。
    ①参见Kettl,D.F.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ance.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2和Kjaer, A-M.Governance. Oxford: Polity,2004。
    ①Sorensen E. Metagovernance: The Changing Role of Politicians in Processes of Democratic Governance. TheAmerican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2006,36(1):98-114.
    ①[英]杰瑞·斯托克:《地方治理研究:范式、理论与启示》,《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②竺乾威:《从新公共管理到整体性治理》,《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10期。
    ①曾凡军,定明捷:《迈向整体性治理的我国公共服务型财政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10年第65期。
    ①赵石强:《数字时代的整体性治理理论及其启示》,《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5期。
    ①彭锦鹏:《全观型治理:理论与制度化策略》,《政治科学论丛(台湾)》,2005年第23期。
    ①McLean, Scott, Joan Feather, and David Butler-Jones. Building Health Promotion Capacity: Action for Learning,learning from action.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2005.P.3.
    ①胡宁生,张成福:《中国政府形象战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
    ②金太军,袁建军:《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政府能力考量》,《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4期。
    ③汪永成:《政府能力的结构分析》,《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2期。
    ④张海波、童星:《应急能力评估的理论框架》,《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4期。
    ①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②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第64页。
    ③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第55页。
    ①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第6页。
    ①韩大元、莫于川:《应急法制论》,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4-5页。
    ①王名扬:《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
    ①韩大元、莫于川:《应急法制论》,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59页。
    ①张文显:《法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26页。
    ①孔令栋、马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9页。
    ②孟涛:《中国非常法律的形成、现状与未来》,《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③汪大海:《公共危机管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40页。
    ①高秦伟:《美国法上的行政协议及其启示》,《现代法学》2010年第1期。
    ②何渊:《环渤海地区行政协议的法学思考》,《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10期。
    ③李燕萍:《粤港澳区域合作协议的法理思考》,广东政法网,2010年12月29日。
    ①曹杰、朱莉:《现代应急管理》,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36页。
    ①张永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应急物资储备方式研究》,《灾害学》,2011年第3期。
    ①张自立等:《基于生产能力储备的应急物资协议企业选择研究》,《运筹与管理》,2009年第1期。
    ②丁斌、雷秀:《基于政府与企业合作的应急物资存储成本控制问题的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①Henry B. Hansmann.The Role of Nonprofit Enterprise.Yale law Journal,1980,89(5):835-901.
    ②莱斯特·萨拉蒙等:《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页。
    ①潘墨涛:《日本政府灾害应急体系的借鉴意义》,《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06月27日。
    ①Florida Emergency Preparedness Association, Local Capability Self-assessment and Accreditation Tool,2002.
    ①林鸿潮:《论公共应急领域的地方“二次立法”》,《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①张成福等:《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与实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79-287页。
    ①张成福等:《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与实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84页。
    ①Mary Douglas and Aaron Wildavsky. Risk and Culture: An Essay on the Selection of Technological andEnvironmental Danger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3.
    ②斯科特·拉什:《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4期。
    ①Klinke. A.&Renn.O.Precautionary principle and discursive strategies: Classifying and managing risks. Journal ofRisk Research,2001,4(2):159–173.
    ①谢晓非、徐联仓:《风险认知研究概况及理论框架》,《心理学动态》,1995年第2期。
    ②王甫勤:《风险社会与当前中国民众的风险认知研究》,《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①斯蒂夫·雷纳:《文化理论与风险分析》,载谢尔顿·克里姆斯基.多米尼克·戈尔丁:《风险的社会理论学说》,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206-221页。
    ②斯蒂夫·雷纳:《文化理论与风险分析》,载谢尔顿·克里姆斯基.多米尼克·戈尔丁:《风险的社会理论学说》,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206-221页。
    ①Rayner, S. Risk in Cultural Perspective: Acting under Uncertainty. Norwell, MA: Kluwer,1990.
    ①成伯清:《“风险社会”视角下的社会问题》,《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①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再思考》,《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4期。
    ②谢晓非、林靖:《心理台风眼效应研究综述》,《中国应急管理》,2012年第1期。
    ①戚建刚:《风险认知模式及其行政法制之意蕴》,《法学研究》,2009年第5期。
    ①Dorothy Nelkin:《谈风险的社会和政治认可》,《科学对社会的影响》,1983年第2期。
    ①乌尔里希·贝克:《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上篇)——关于人类生存、社会结构和生态启蒙等问题的思考》,《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3期。
    ②乌尔里希·贝克:《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下篇)——关于人类生存、社会结构和生态启蒙等问题的思考》,《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3期。
    ③Dorothy Nelkin:《谈风险的社会和政治认可》,《科学对社会的影响》,1983年第2期。
    ④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0-22,30页。
    ①论文这一部分所论述的协调性,是一个静态的描述,并不包含组织体之间行为的协调性,后者涉及应急行为程序,在论文中则分散在政府信息协调、政府资源协调的论述中。
    ①熊炎:《灾难应急管理中的组织演进》,《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①熊炎:《应急管理中的组织原理综述》,《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①张康之、周雪梅:《任务型组织目标的一致性、适应性与合理性》,《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②张康之等:《任务型组织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③张康之、周雪梅:《论任务型组织结构的非平衡态》,《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12期。
    ①张康之、李东:《组织资源及任务型组织的资源获取》,《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2期。
    ①张康之、李圣鑫:《论任务型组织的解散及其动力》,《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①石国亮、张乾友:《通过任务型组织开展风险治理》,《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第6期。
    ①汪前元:《公共高危机决策者的决策能力分析》,《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①许敏:《“公务员危机治理能力”的内涵解析》,《职业时空》,2008年第7期。
    ①杨宇、王子龙:《社会公众应急能力建设途径研究》,《生产力研究》,2009年第16期。
    ①Mishra. S.&Suar. D.. Do Lessons People Learn Determine Disaster Cognition and Preparedness?. Psychology andDeveloping Societies,2007,19(2):143-159; Gillespie D F, Colignon R A. Structural change in disasterpreparedness network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ss Emergencies and Disasters,1993,11(2):142-162..
    ①朴贞花:《近年来国内行政问责制的研究综述》,《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①张创新、赵蕾:《从“新政”到“良政”:我国行政问责的制度化》,《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②所谓同体问责是指执政党系统对其党员干部的问责,或者行政系统对其行政干部的问责。异体问责主要是五大涉宪主体之间的问责。包括人大代表对政府的问责;民主党派对执政党的问责;民主党派对政府的问责;新闻媒体对执政党和政府的问责;法院对执政党组织和政府的问责。参见杜刚建:《危机管理与政治问责制》,《新东方》,2003年第4期。
    ①Donald F. Kett. 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 Washington D. C. The BrookingsInstitution,1993, p.13.
    ②参见苏力:《制度角色和制度能力——以元杂剧为材料》,《法商研究》,2005年第2期。
    ③冯辉:《问责制、监管绩效与经济国家》,《法学评论》,2011年第3期。
    ①刘拓:《公共危机伪信息及其管理特征分析》,《情报杂志》,2008年第12期。
    ①汪大海:《公共危机管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66-267页。
    ①汪大海:《公共危机管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71-272页。
    ①时蓉华:《社会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47页。
    ①David H.Jonassen, Susan M.Land. Learning Environment. Laurence Erlbaum Accociate.2000, p.65.
    ②盛晓明、李恒威:《情境认知》,《科学学研究》,2007年第5期。
    ①彭耽龄、张必隐:《认知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1-42页。
    ①张海明、丁艳荣:《基于本体语义的应急决策情境认知》,《现代电子技术》,2012年第23期。
    ②Arjen Boin等:《危机管理的政治学》,《北大研究报告09》,2008年。
    ①郭瑞鹏:《基于预案的危机决策方法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第2期。
    ①John Cosgrave. Decision Making in Emergencies.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1996,5(4):28–35.
    ②杜健:《应急管理中的多主体决策协调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①徐选华,汪业凤,黄智丽:《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决策冲突协调机制研究》,《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管理科学与工程分会场论文集》,2011年9月24日。
    ①杜健:《应急管理中的多主体决策协调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②Kuo-Hsiung Chang and Donald F. Gotcher. Conflict-coordination learning in marketing channel relationships: Thedistriutor view.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10,39(2):287-297.
    ③陈晓红,刘智勇:《群决策冲突管理三维模型研究》,《统计与决策》,2008年第3期。
    ①王云芳:《公共危机决策中的非理性因素分析》,《行政论坛》,2006年第5期。
    ①董建盟、朱瑞博:《公共危机决策中的常见陷阱与决策力提升》,《领导科学》,2010年第5期。
    ①袁维海:《突发事件管理中的政府信息公开》,《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1期。
    ①刘杰:《知情权与信息公开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7页。
    ①Arjen Boin等:《危机管理的政治学》,《北大研究报告09》,2008年。
    ①蔡志强:《危机情境建构与社会管理创新——基于流言谣言的传播机理分析》,《科学社会主义》,2012年第03期。
    ①汪大海:《公共危机管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39-142页。
    ①辜勇:《面向重大突发事件的区域应急物资储备与调度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①曹杰、朱莉:《现代应急管理》,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35-238页。
    ①马骁:《应急财政资金管理框架构想》,《新理财(政府理财)》,2010年第10期。
    ①参见国家工信部和安监局的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发展安全产业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安〔2012〕388号)。
    ②魏际刚:《加快发展应急产业的思路和建议》,《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1月6日。
    ③申霞:《应急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突破途径》,《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①李洪等:《保险资金在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中的作用及地位重塑》,《宏观经济研究》,2010年第10期。
    ①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沃马特:《中国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2页。
    ①《中国小百科全书(第4册)》,团结出版社1993年版,第52页。
    ①宋佳蔓:《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的政治动员机制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②宋佳蔓:《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的政治动员机制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③于洪生:《危机状态下的政治动员与权威考验》,《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①朱力、谭贤楚:《我国救灾的社会动员机制探讨》,《东岳论丛》,2011年第6期。
    ①参见李靖:《自然灾害应急物流问题及对策研究》,《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年第12期。
    ①许飞琼:《灾害损失评估及其系统结构》,《灾害学》,1998年第3期。
    ①曹杰、朱莉:《现代应急管理》,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84-185页。
    ①李宁等:《中国自然灾害应急法律体系的数量差异分析》,《自然灾害学报》,2012年第4期。
    ①丘志乔:《粤港应急管理合作协调机制的完善》,《特区经济》,2010年第12期。
    ①刘哲昕:《“7·23”动车追尾事故应急处理引发的法律思考》,《法学》,2011年08期。
    ①刘吉夫等:《我国自然灾害类应急预案评价方法研究(Ⅰ):完备性评价》,《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年第2期。
    ②张素丽等:《浙江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2年第10期。
    ①吴宜蓁:《专家与民众:健康风险认知差距研究内涵检视》,《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10期。
    ①谭翀、张亦慧:《突发事件中的风险认知偏差与应对》,《人民论坛》,2011年第17期。
    ②王甫勤:《风险社会与当前中国民众的风险认知研究》,《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③林鸿潮:《政府应急能力建设及其自我认知调查》,《行政法学研究》,2009年第1期。
    ④张丽等:《当前城市社会风险认知状况及其应对之策》,《三江论坛》,2011年第3期。
    ①马爱平:《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短板在哪》,《科技日报》,2010年6月2日。
    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孙晓郁等:《我国应急管理行政体制存在的问题和完善思路》,《中国发展观察》,2008年第3期。
    ①付跃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系统的组织结构分析》,《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8期。
    ①林鸿潮:《政府应急能力建设及其自我认知调查》,《行政法学研究》,2009年第1期。
    ①赵真卿:《浙江省城乡居民突发事件应对能力调查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①钟开斌:《危机决策:一个基于信息流的分析框架》,《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①胡世全:《重大自然灾害中的“信息孤岛”现象研究——以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为例》,《南昌高专学报》,2008年第5期。
    ②唐承沛:《着力解决应急管理中的“信息孤岛”问题》,《决策探索》,2007年第8期。
    ①钟开斌:《危机决策:一个基于信息流的分析框架》,《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①张雷杰、高小奇:《山西两起迟报瞒报事故考验政府属地监管能力》,中国新闻网,2013年1月9日。
    ①肖雪慧:《泛政治化思维导致“汉奸”满天飞》,《中国青年报》,2012年10月31日。
    ①吴凤梅:《从泛政治化思维到职能分化思维的转换》,《行政与法》,2004年第5期。
    ①顾绍梅:《“无直接利益冲突”处置泛政治化的因素》,《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②唐俭:《地方政府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新疆社科论坛》,2010年第3期。
    ③顾绍梅:《“无直接利益冲突”处置泛政治化的因素》,《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①汪大海:《公共危机管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45页。
    ②孙韬:《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拟增10个》,《北京晨报》,2011年2月11日。
    ①丁烈云、喻发胜:《省级政府应急物资储备现状与体制改革》,《公共管理高层论坛》,2008年第1期。
    ①陈辞、赵俊燕:《巨灾保险体系建构的国际比较与我国的完善》,《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①孔哲:《农业巨灾风险分担机制探索——以山东省为例》,《当代经济》,2010年第14期。
    ①孟涛:《中国非常法律的形成、现状与未来》,《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②詹承豫:《动态情景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完善路径研究》,《行政法学研究》,2011年第1期。
    ③曹羽等:《我国应急预案体系现状及展望——以上海为例》,《灾害学》,2010年第1期。
    ①谭翀、张亦慧:《突发事件中的风险认知偏差与应对》,《人民论坛》,2011年第17期。
    ①Mishra. S.&Suar. D.. Do Lessons People Learn Determine Disaster Cognition and Preparedness?.Psychology andDeveloping Societies,2007,19(2):143-159.
    ①杨明生:《公众应急教育亟待加强》,《中国建设报》,2011年3月18日。
    ①黄进等:《汶川地震后四川大学学生应急能力及心理状况调查》,《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年第1期。
    ①朱建锋、丁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信息共享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1年第3期。
    ①March S, Hevner A, Ram S. Research commentary: an Agenda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inHeterogeneous and Distributed Environments.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000,11(4):121-134.
    ①张维迎:《互联互通难在何处》,《中国信息界》,2003年第11期。
    ①张永领:《我国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完善研究》,《管理学刊》,2010年第6期。
    ①唐红祥:《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担途径探讨》,《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①张兰:《农业保险迫切需要巨灾风险转移机制》,《金融时报》,2010年5月19日。
    1、《中国小百科全书(第4册)》,团结出版社1993年版
    2、曹杰、朱莉:《现代应急管理》,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3、龚维斌:《公共危机管理》,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4、韩大元、莫于川:《应急法制论——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5、胡宁生,张成福:《中国政府形象战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
    6、黄顺康:《公共危机管理与危机法制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
    7、计雷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8、孔令栋、马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9、刘杰:《知情权与信息公开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刘靖华、姜宪利:《中国政府管理创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苗兴壮:《超越无常:突发事件应急静态系统建构》,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2、彭耽龄、张必隐:《认知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3、沈一兵:《系统论视野下城市突发公共事件的生成、演化与控制》,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14、时蓉华:《社会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5、孙多勇:《突发事件与行为决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6、童星、张海波:《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识别》,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7、汪大海:《公共危机管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8、王宏伟:《应急管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9、王名扬:《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0、王绍光,胡鞍刚:《中国国家能力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1、王晓君:《政府危机管理法制问题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2、薛澜等:《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3、张成福等:《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与实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4、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5、张康之等:《任务型组织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6、张永理、李程伟:《公共危机管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7、赵成根:《国外大城市危机管理模式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8、赵士林:《突发事件与媒体报道》,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9、周庆行:《公共行政导论》,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0、[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31、[法]H·法约尔著:《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32、[美]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33、[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34、[美]埃蒙·凯利:《强势时代:应对来自不确定世界的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5、[美]安东尼·唐斯著:《官僚制内幕》,郭小聪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6、[美]奥斯特罗姆等:《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都市警察服务的制度结构》,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37、[美]菲克:《危机管理》,中国台北,经济与生活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版
    38、[美]弗兰克·J·古德诺著:《政治与行政》,王元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39、[美]霍华德·昆路德等:《灾难的启示:建立有效的应急反应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0、[美]贾雷德·戴蒙德:《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41、[美]莱斯特·萨拉蒙等:《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42、[美]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43、[美]迈克尔·麦金尼斯:《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44、[美]米切尔·K·林德尔等:《应急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5、[美]伊恩·I·米特罗夫:《危机防范与对策》,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46、[美]约瑟夫·泰恩特:《复杂社会的崩溃》,海南出版社2010年版
    47、[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沃马特:《中国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8、[英]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版
    49、[英]拉尔夫·达尔道夫:《现代社会冲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版
    50、[英]谢尔顿·克里姆斯基、多米尼克·戈尔丁:《风险的社会理论学说》,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1、[英]杰瑞·斯托克:《地方治理研究:范式理论与启示》,《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2、Dorothy Nelkin:《谈风险的社会和政治认可》,《科学对社会的影响》,1983年第2期。
    3、苏力:《制度角色和制度能力——以元杂剧为材料》,《法商研究》,2005年第2期。
    4、俞可平:《治理和善治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5期。
    5、陈康团:《政府行政能力与政府财力资源问题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0年第8期。
    6、陈升等:《政府应急能力及应急管理绩效实证研究——以汶川特大地震地方县市政府为例》,《中国软科学》,2010年第2期。
    7、陈位志:《论新时期基层领导干部的协调能力》,《大连干部学刊》,2008年第2期。
    8、陈晓红,刘智勇:《群决策冲突管理三维模型研究》,《统计与决策》,2008年第3期。
    9、陈祖元:《提高领导协调能力之我见》,《中国物资再生》,1995年第10期。
    10、成伯清:《“风险社会”视角下的社会问题》,《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11、程庆林等:《农村居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调查分析》,《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年第8期。
    12、楚德江:《试论领导协调能力在政府绩效评估中的作用》,《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13、党秀云:《政府再造与政府能力之提升》,《行政论坛》,2004年第1期。14、邓昕:《论改善政策过程以提高我国政府协调能力》,《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4期。
    15、邓砚等:《县(市)地震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灾害学》,2010年第3期。
    16、邓云峰,郑双忠:《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评估——以南方某市为例》,《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6年第2期。
    17、丁斌,雷秀:《基于政府与企业合作的应急物资存储成本控制问题的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18、丁烈云,喻发胜:《省级政府应急物资储备现状与体制改革》,《公共管理高层论坛》,2008年第1期。
    19、董建盟,朱瑞博:《公共危机决策中的常见陷阱与决策力提升》,《领导科学》,2010年第5期。
    20、董鹏等:《基于直觉模糊的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综合能力评估》,《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21、段琼红等:《湖北省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评价》,《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年第12期。
    22、冯辉:《问责制、监管绩效与经济国家》,《法学评论》,2011年第3期。
    23、傅金珍:《提高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探析》,《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24、高秦伟:《美国法上的行政协议及其启示》,《现代法学》2010年第1期。25、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年第1期。
    26、郭爱君:《论政策能力》,《政治学研究》,1996年第1期。
    27、郭宝平:《试论加强行政协调》,《地方政府管理》,1992年第1期。
    28、郭际,吴先华:《建筑企业危机管理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技术经济》,2006年第10期。
    29、郭瑞鹏:《基于预案的危机决策方法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第2期。
    3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孙晓郁等:《我国应急管理行政体制存在的问题和完善思路》,《中国发展观察》,2008年第3期。
    31、韩传峰,叶岑:《政府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综合评价》,《自然灾害学报》,2007年第4期。
    32、韩志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不确定性分析》,《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33、郝琪,贾元华:《公路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交通标准化》,2010年第9期。
    34、何萍等:《基于应急基础数据库的城市防震减灾能力评价指标研究》,《华南地震》,2010年第2期。
    35、何沙等:《基于AHP-最小判别的逐级判别模型的石油企业安全应急能力评价》,《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1年第2期。
    36、何渊:《环渤海地区行政协议的法学思考》,《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10期。
    37、护曾维等:《深圳市护理人员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培训效果评介》,《护理研究》,2010年第3期;
    38、华起,周杨:《国内政府能力若干问题研究综述》,《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39、黄俊会,石立春:《政府公共危机应急能力评价体系的尝试性构建》,《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40、金东日:《政府能力的政策学视角》,《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41、金太军,袁建军:《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政府能力考量》,《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4期。
    42、金太军:《政府能力引论》,《宁夏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
    43、孔哲:《农业巨灾风险分担机制探索——以山东省为例》,《当代经济》,2010年第14期。
    44、李斌:《政府行政能力概念辨析》,《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45、李洪等:《保险资金在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中的作用及地位重塑》,《宏观经济研究》,2010年第10期。
    46、李建森等:《试论突发公共事件管理应对能力》,《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47、李江涛:《论政府能力》,《开放时代》,2002年第3期。
    48、李靖:《自然灾害应急物流问题及对策研究》,《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年第12期。
    49、李庆浩,薛中娴:《治理——善治理论下提升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能力》,《经济视角(下)》,2011年第8期。
    50、李玉亮等:《黑龙江省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医学与社会》,2011年第7期。
    51、廖炎秋:《加强应急管理提高应急能力》,《衡阳通讯》,2011年第5期。
    52、林鸿潮:《论公共应急领域的地方“二次立法”》,《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53、林鸿潮:《政府应急能力建设及其自我认知调查——“社会预警与应急管理建设”问卷分析报告》,《行政法学研究》,2009年第1期。
    54、林善浪,张锋:《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建设模式探讨》,《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1期。
    55、林艳玉:《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与应急能力建设》,《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56、凌学武:《三维立体的政府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57、刘拓:《公共危机伪信息及其管理特征分析》,《情报杂志》,2008年第12期。
    58、卢文刚:《基于政府主导的城市电力应急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6期。
    59、陆松:《提高领导干部现场应急能力的思考》,《领导科学》,2010年第11期。
    60、罗国亮:《试论地方政府能力的内涵结构及其特征》,《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61、罗振宇,刘学彬:《地方政府应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领导能力》,《湖北教育(领导科学论坛)》,2010年第1期。
    62、马茂冬,韩尧:《国防工业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方法标准化的探讨》,《国防技术基础》,2008年第6期。
    63、马骁:《应急财政资金管理框架构想》,《新理财(政府理财)》,2010年第10期。
    64、马志敏:《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影响因素及实现路径》,《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65、孟涛:《中国非常法律的形成、现状与未来》,《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66、莫靖龙等:《湖南长株潭城市群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评价》,《灾害学》,2009年第3期。
    67、莫于川:《社会应急能力建设与志愿服务法制发展——应急志愿服务是社会力量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重大课题》,《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68、牛冲槐等:《突发性公共事件中政府应急能力的测定》,《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69、牛丽娟等:《安徽省医疗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调查报告》,《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9年第1期。
    70、欧阳景根:《国家能力理论视野下的政府危机管理能力》,《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1期。
    71、盘世贵:《论提高领导者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学术论坛》,2008年第8期。
    72、彭锦鹏:《全观型治理:理论与制度化策略》,《政治科学论丛(台湾)》,2005年第23期。
    73、朴贞花:《近年来国内行政问责制的研究综述》,《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74、戚建刚:《风险认知模式及其行政法制之意蕴》,《法学研究》,2009年第5期。
    75、齐明山,李彦娅:《社会转型时期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缺失及其提升路径分析》,《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06期。
    76、丘志乔:《粤港应急管理合作协调机制的完善》,《特区经济》,2010年第12期。
    77、任军:《试论中国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调适》,《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78、申锦玉等:《厦门医疗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现状调查》,《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1年第3期。
    79、申霞:《应急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突破途径》,《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80、沈荣华:《关于转变政府职能的若干思考》,《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4期。
    81、盛晓明,李恒威:《情境认知》,《科学学研究》,2007年第5期。
    82、施雪华:《论政府能力及其特性》,《政治学研究》,1996年第1期。
    83、石国亮,张乾友:《通过任务型组织开展风险治理》,《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第6期。
    84、斯科特·拉什:《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4期。
    85、谭翀,张亦慧:《突发事件中的风险认知偏差与应对》,《人民论坛》,2011年第17期。
    86、谭小群,陈国华:《政府跨区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评估研究》,《灾害学》,2010年第4期。
    87、唐钧,杨兴坤:《城市应急管理的能力评估》,《中国减灾》,2010年第11期。
    88、铁永波等:《层次分析法在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中的应用》,《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5年第4期。
    89、童文莹,张海波:《地方政府应急评估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90、汪前元:《公共高危机决策者的决策能力分析》,《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91、汪永成:《新时期我国政府能力建设的意义与任务》,《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92、汪永成:《政府能力的结构分析》,《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2期。93、汪永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府能力》,《政治学研究》,2001年第4期。
    94、王甫勤:《风险社会与当前中国民众的风险认知研究》,《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95、王红:《地方政府官员公共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的研究——基于珠三角洲实证分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96、王绍玉:《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城市与减灾》,2003年第3期。
    97、王世平等:《哈尔滨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年第2期。
    98、王文友:《政府能力:内涵结构及其特征的再认识》,《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99、王云芳:《公共危机决策中的非理性因素分析》,《行政论坛》,2006年第5期。
    100、韦保新:《提高救灾物资储备应急保障能力的思考》,《中国减灾》,2006年第12期。
    101、乌尔里希·贝克:《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上篇)——关于人类生存社会结构和生态启蒙等问题的思考》,《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3期。
    102、乌尔里希·贝克:《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下篇)——关于人类生存社会结构和生态启蒙等问题的思考》,《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3期。
    103、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再思考》,《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4期。
    104、吴家庆,徐容雅:《地方政府能力刍议》,《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2期。
    105、吴开松:《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106、吴宜蓁:《专家与民众:健康风险认知差距研究内涵检视》,《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10期。
    107、吴义慈:《领导者提高利益协调能力的思路》,《领导科学》,2010年第21期。
    108、武淑平等:《城市燃气系统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煤气与热力》,2009年第4期。
    109、向英等:《救灾资金使用机制探讨》,《中国减灾》,2005年第7期。
    110、谢庆奎:《论政府发展的涵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111、谢晓非,林靖:《心理台风眼效应研究综述》,《中国应急管理》,2012年第1期。
    112、谢晓非徐联仓:《风险认知研究概况及理论框架》,《心理学动态》,1995年第2期。
    113、熊炎:《应急管理中的组织原理综述》,《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114、熊炎:《灾难应急管理中的组织演进》,《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115、徐华宇等:《北京公众灾害应急能力调查研究》,《城市与减灾》,2011年第4期。
    116、许飞琼:《灾害损失评估及其系统结构》,《灾害学》,1998年第3期。
    117、许皓,杨宗龙:《地方政府危机管理能力评价的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5期。
    118、许敏:《“公务员危机治理能力”的内涵解析》,《职业时空》,2008年第7期。
    119、薛澜等:《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页。
    120、杨冠琼:《危机事件的特征类别和政府危机管理》,《新视野》,2003年第6期。
    121、杨静慧:《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协调能力的建构与提升》,《管理现代化》,2012年第2期。
    122、杨立华:《政府能力和政府权力的新理解—一种产品分析的方法》,《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123、杨青等:《基于过程管理的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综合能力评价体系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3期。
    124、杨硕等:《改进的AHP在CNG加气站经营单位应急能力评价中的应用研究》,《价值工程》,2010年第22期。
    125、杨文安,彭攀:《基于主客观赋权法的高速公路项目应急能力评价》,《项目管理技术》,2011年第6期。
    126、杨宇,王子龙:《社会公众应急能力建设途径研究》,《生产力研究》,2009年第16期。
    127、姚国章:《推进应急系统建设提升政府应急能力》,《信息化建设》,2005年第8期。
    128、于安:《突发事件应对法着意提高政府应急法律能力》,《中国人大》,2006年第14期。
    129、袁维海:《突发事件管理中的政府信息公开》,《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1期。
    130、岳宁芳:《煤矿重大灾害事故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煤炭技术》,2009年第2期。
    131、曾凡军,定明捷:《迈向整体性治理的我国公共服务型财政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10年第65期。
    132、曾维等:《深圳市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应急能力评价及对策》,《护理学报》,2011年第11期。
    133、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7期。
    134、张创新,赵蕾:《从“新政”到“良政”:我国行政问责的制度化》,《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135、张风华,谢礼立:《城市防震减灾能力指标权数确定研究》,《自然灾害学报》,2002年第4期。
    136、张钢,徐贤春:《地方政府能力的评价与规划——以浙江省H个城市为例》,《政治学研究》,2005年第2期。
    137、张海波,童星:《应急能力评估的理论框架》,《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4期。
    138、张海明,丁艳荣:《基于本体语义的应急决策情境认知》,《现代电子技术》,2012年第23期。
    139、张慧等:《培训演练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影响分析》,《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1年第3期。
    140、张康之,李东:《组织资源及任务型组织的资源获取》,《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2期。
    141、张康之,李圣鑫:《论任务型组织的解散及其动力》,《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142、张康之,周雪梅:《论任务型组织结构的非平衡态》,《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12期。
    143、张康之,周雪梅:《任务型组织目标的一致性、适应性与合理性》,《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144、张勤等:《城镇社区地震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灾害学》,2009年第3期。
    145、张永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应急物资储备方式研究》,《灾害学》,2011年第3期。
    146、张永领:《我国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完善研究》,《管理学刊》,2010年第6期。
    147、张自立等:《基于生产能力储备的应急物资协议企业选择研究》,《运筹与管理》,2009年第1期。
    148、赵晖:《从抗击“非典”审视我国政府能力》,《青海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149、赵玲,唐敏康:《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8年第1期。
    150、赵石强:《数字时代的整体性治理理论及其启示》,《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5期。
    151、中共南京市委党校课题组,马建珍:《关于提升南京城市应急管理能力的调查与思考》,《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5期。
    152、钟开斌:《危机决策:一个基于信息流的分析框架》,《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153、周进军等:《地震灾害综合应急能力评估研究》,《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年第3期。
    154、周平:《县级政府能力的构成和评估》,《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155、朱建锋,丁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信息共享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1年第3期。
    156、朱力:《突发事件的概念、要素与类型》,《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
    157、竺乾威:《从新公共管理到整体性治理》,《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10期。
    158、卓越:《行政协调论》,《地方政府管理》,1993年第5期。
    159、左小麟:《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控制能力建设研究》,《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160、兰敏:《突发公共事件概念辨析与应对举措》,《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30期。
    161、史瑞丽:《行政协调刍议》,载《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6期。162、唐红祥:《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担途径探讨》,《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63、唐钧,杨兴坤:《城市应急管理的能力评估》,《中国减灾》,2010年第11期。
    164、于洪生:《危机状态下的政治动员与权威考验》,《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165、朱力,谭贤楚:《我国救灾的社会动员机制探讨》,《东岳论丛》,2011年第6期。1、 C.F.Hermann. International Crisis: Insights from BehavioralResearch, New York: Free Press,1972.
    2、David H.Jonassen, Susan M.Land. Learning Environment, LaurenceErlbaum Accociate,2000.
    3、Donald F. Kett. 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Markets. Washington D. 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93.
    4、Florida Emergency Preparedness Association, Local CapabilitySelf-assessment and Accreditation Tool,2002.
    5、Henry Hansmann. The Role of Nonprofit Enterprise.Yale lawJournal,1980,89(5):835-901.6、 John Cosgrave. Decision Making in Emergencies. Disaster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1996,5(4):28 35.
    7、John P.Coleman,Local Government Viability-Do the Data Speak,Paper presented at American Society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 NationalConference,Chicago,III.,April2,1975.8、 Klinke. A.&Renn.O.Precautionary principle and discursivestrategies: Classifying and managing risks. Journal of Risk Research,2001,4(2):159–173.
    9、Kuo-Hsiung Chang and Donald F. Gotcher. Conflict-coordinationlearning in marketing channel relationships: The distriutor view. IndustrialMarketing Management,2010,39(2):287-297.
    10、Mary Douglas and Aaron Wildavsky. Risk and Culture: An Essayon the Selection of Techn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Dangers. Universityof California Press,1983.
    11、McLean, Scott, Joan Feather, and David Butler-Jones. BuildingHealth Promotion Capacity: Action for Learning, learning from action.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2005.
    12、Mishra. S.&Suar. D.. Do Lessons People Learn DetermineDisaster Cognition and Preparedness?.Psychology and DevelopingSocieties,2007,19(2):143-159;13、 Rayner, S. Risk in Cultural Perspective: Acting underUncertainty. Norwell, MA: Kluwer,1990.
    14、Gillespie D F, Colignon R A. Structural change in disasterpreparedness network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ss Emergencies andDisasters,1993,11(2):142-162.
    15、Kettl,D.F.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ance. Baltimore: Johns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2.
    16、Kjaer,A-M. Governance.Oxford: Polity,2004.
    17、Sorensen E. Metagovernance: The Changing Role of Politicians inProcesses of Democratic Governance. The American Review of PublicAdministration,2006,36(1):98-11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