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马克思主义政党关系学说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马克思主义政党关系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武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政党关系问题的思想观点进行梳理,追本溯源,理清脉络,是在新形势下全面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需要。
     本文是关于政党关系问题的基础性研究。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分类法、列举法与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党内关系、党际关系、党群关系与党政关系的观点主张进行梳理、归纳,力图全面、系统展现马克思主义政党关系学说。
     论文导言部分主要解决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内容结构和创新与难点等问题。结语部分则在前文的基础上,从横向上把握了政党关系的结构类型及其互动,从纵向上梳理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关系学说的发展,并得出了若干结论性认识。导言、结语以外,论文还包括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全文的理论基础,主要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马克思主义政党关系学说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这些基本问题包括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用词、界定、科学体系与主要内容、理论品格、主体、地位作用与价值意义以及政党关系的类型、马克思主义政党关系学说的界定等。第二部分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党内关系的观点主张,主要是经典作家及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党内关系的重要性、党内关系的内容形式、协调党内关系面临的课题与挑战、党内关系的协调、党内关系的理想状态等问题的相关观点主张。第三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党际关系的观点主张,对经典作家及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民族国家内部政党间关系(包括党际关系的重要性、对待其他政党的立场态度、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政党关系和谐等问题)、政党与国外政党关系或政党国际关系(包括国际主义、政党外交等问题)的观点主张进行了详细梳理。第四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群关系的观点主张,包括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政党与人民群众间的关系(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的重要性、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的主要内容、影响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的不良倾向、群众路线等)、政党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党与社会组织关系的重要性、党与社会组织关系的主要内容、党与社会组织关系的处理等)等问题的观点主张。第五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党政关系的观点主张,主要从党政关系的主要内容、不良状态、协调党政关系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对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相关观点主张进行了把握。
     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第一,在详细梳理、分析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马克思主义政党关系学说进行了界定,区分了相关概念,给出了自己的认识。第二,全面、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中国共产党人对政党关系问题的观点主张,形成全面性认识。第三,纳入马克思主义政党关系学说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弥补了以往相关研究材料相对陈旧的缺憾。
Marxist theory of political party relation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arxism, and it is anideological weapon of the marsixt political party. In order to gain general improvement inconstruction of the marsixt political party under new conditions, it is essential to study onmarxist standpoints and opinions of political party relations.
     The dissertation is a basic research on political party relations using philological method,classification method, enumerate method and method of induction. The dissertation studies oninner-party relationships, inter-party relationships, party-masses relationships and party-regimerelationships in order to make an overall and systematic view of marxist theory of political partyrelations.
     The structure of the dissertation inlcudes seven parts. Introduction deals with such problemsas why select the subject, the importance of the study, present research condition, themethodology, the original ideas and the special difficulties. Epilogue deals with the type ofpolitical party relations laterall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theory of political partyrelations vertically, then draws some conculsions. Besides introduction and epilogue, there are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theorectical base of the dissertation. It answers some basicquestions such as the main points, the characters, the postions of marxist theory of political party,ect. The second part is about marxist theory of inner-party relationships. It dwells on theimportance of inner-party relationships, the main components of inner-party relationships, howto deal with inner-party relationships and the perfect conditions of inner-party relationships. Thethird part is about marxist theory of inter-party relationships. It dwells on domestic and abroadinter-party relationships. The fourth part is about marxist theory of party-masses relationships.The fifth parts is about marxist theory of party-regime relationships. It dwells on the maincomponents, bad conditions, how to deal with party-regime relationships, ect.
     The main original ideas of the dissertation are:
     The first, making definitions for marxist theory of political party and marxist theory ofpolitical party relations, marking off dieffent concepts on the base of presnet research.
     The second, sorting out the viewpoints and opinions of the classical writers the the CPCs ofpolitical party relations, making an overall view of marxist theory of political party relations.
     The third, bringing the newest fruits of the process of sinicizing marxist theory of politicalparty relations into the study, remedying the defect of using old-fashioned reference materials.
引文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334.
    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9.
    ②张蔚萍,张列军.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是一门长青的科学[J].探索,1985,(2).
    ①金晓中,王淑芝.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简明辞典[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1.
    ②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475-477.
    ③赵明义.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J].文史哲,1991,(4).
    ④卢先福,赵云献.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史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11-18.
    ⑤张连月.政党学说史三题[J].理论教学,1985,(2).
    ⑥卢先福,赵云献.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史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1-3.
    ①周效忠,徐仲韬.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史分期问题新议[J].社会主义研究,1987,(6).
    ②此说法来自恩格斯的私人信件。该信是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于1884年10月16日写给约·菲·贝克尔的,其中写到,“我一生所做的是我注定要做的事,就是拉第二小提琴,而且我想我还做得不错。我高兴我有像马克思这样出色的第一小提琴手。”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19.
    ③王晓春.试论恩格斯对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贡献[J].求实,1986,(3).
    ④张疏受.恩格斯晚年对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贡献[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2).
    ⑤黄菊香.试论20世纪初列宁关于建立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理论及启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5(9).
    ⑥李爱华.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的最初探索——纪念列宁逝世80周年[J].理论学刊,2004,(2).
    ⑦叶平.驳某些西方学者对列宁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歪曲[J].教学与研究,1987,(3).
    ⑧牛月翰.论列宁的执政党建设理论及其局限性[J].文教资料,2007,2月号上旬刊.
    ①魏泽焕.认真学习、研究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J].理论视野,1997,(2);魏泽焕.论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指导意义[J].求实,1997,(6).
    ②张蔚萍,张列军.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是一门长青的科学[J].探索,1985,(2).
    ③张垚.论毛泽东建党思想的显著特点与当代价值[J].山东社会科学,2005,(10).
    ④刘涵润,黄锦昆.毛泽东建党思想的概况及其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杰出贡献[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1).
    ⑤姚植传.毛泽东多党合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关系学说的丰富和发展[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5).
    ⑥王世海.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新发展[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9,10(4).
    ⑦郑海洋.毛泽东、邓小平党建思想之比较[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4,9(4).
    ①余士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学习邓小平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理论的笔记[J].党政干部论坛,1996,(6).
    ②郑海洋.毛泽东、邓小平党建思想之比较[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4,9(4).
    ③施昌旺,钱跃.陈独秀早期建党思想探索[J].安徽史学,1991,(3).
    ④庄有为.论陈独秀的建党思想[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0(2).
    ⑤张学义.论蔡和森对创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贡献[J].天津党校学刊,1996,(1).
    ⑥王践,柳礼泉.李达研究综述[J].湖南大学学报,1990,17(6).
    ⑦刘敏.刘少奇同志对建党工作的论述是毛泽东建党思想的组成部分[J].社会科学,1980,(3).
    ⑧卢先福,赵云献.马克思主义党的学术史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216-225.
    ⑨方卫兵.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中国化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学习江泽民党建思想[J].湖北社会科学,2004,(5).
    ⑩纪萱华,齐卫平.江泽民党建思想科学体系的特征探析[J].桂海论丛,2003,19(2).
    ①李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重大发展[J].党史纵横,2002,(8).
    ②黄大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坚持与创新[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4,(5).
    ③徐仲韬,孙志明.党的先锋队性质的根本保障——学习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论述[J].理论月刊,2000,(7).
    ④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改革开放30年党建理论创新的主要成果及经验[J].党建研究,2008,(8).
    ①马赛.经典作家党内关系思想的文本探究——马克思、恩格斯<所谓国际内部的分裂>研读[J].嘉兴学院学报,2013,25(2).
    ②颜杰峰,祖金玉.马克思恩格斯的党内民主思想[J].理论与改革,2007,(4).
    ③崔恒,陈君.历史批判与制度重建——马克思恩格斯选举思想研究[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9,11(6).
    ④杨萍.论列宁对无产阶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理论贡献[J].东岳论丛,2010,31(11).
    ⑤刘志明.科学认识列宁的党内民主思想[J].理论学刊,2010,(4).
    ⑥辛向阳.民主集中制若干理论问题辨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2).
    ⑦刘炳香.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民主集中制思想[J].理论探讨,1989,(1).
    ⑧许耀桐.民主集中制与民主制关系辨正[J].学习与实践,2010,(5).
    ⑨郑异凡.集中制民主集中制工人民主制——列宁时期党内组织原则的演变[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5).
    ⑩许耀桐.民主集中制与民主制关系辨正[J].学习与实践,2010,(5).
    ①周国全.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任重道远[J].红旗文稿,2009,(17).
    ②王贵秀.民主集中制正误[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8,(1).
    ③马赛.简论邓小平的党内关系思想[J].理论探索,2011,(6).
    ①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2947.
    ②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474.
    ③金晓中,王淑芝.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简明辞典[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1.
    ④张蔚萍,张列军.马列主义党的学说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1.
    ⑤中共中央党校党建专业研究生班.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问题解答[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序1.
    ⑥周逸.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3.
    ⑦徐阳生.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2.序1.
    ⑧赵明义.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J].文史哲,1991,(4).
    ①赵国栋.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新发展[N].河南日报,2002-2-5(7).
    ②吴礼林.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史具有确定的研究对象[J].理论探索,1984,(2).
    ①金晓中,王淑芝.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简明辞典[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1.
    ②赵明义.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J].文史哲,1991,(4).
    ③吴美华.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5.
    ④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475-477.
    ⑤杜康传.马列主义党建学说的重大发展[J].南方论坛,2001,(4).
    ①吴礼林.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史具有确定的研究对象[J].理论探索,1984,(2).
    ②张蔚萍,张列军.马列主义党的学说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3.
    ①周逸.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1.
    ②魏泽焕.论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指导意义[J].求实,1997,(6).
    ③丁少锋.论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J].许昌学院学报,2003,(4).
    ①刘红凛.比较视野中的政党关系:类型、特点及其制约因素[J].探索,2008,(5).
    ②李美玲.西方国家的政党关系及其启示[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1,(2).
    ③杨宏山.当代中国政治关系[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112.
    ④肖存良.政党共生与政党关系和谐[A].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社科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⑤刘阳.民主视野中的政党关系[J].理论与现代化,2006,(3).
    ⑥刘爱华.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党际关系理论的坚持与发展[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
    (4).
    ⑦王晓春.论党际关系与政党开放[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3,(1).
    ①常光民,刘功力,徐捷敏.党内关系[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2.
    ②高狄,徐志坚,翟泰丰,王充闾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著作大辞典(下卷)[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3331.
    ③马赛.马克思主义党内关系理论及实践研究[D].中南大学,2012.
    ④何建明.论改革开放时期的党内关系[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
    ⑤靳呈伟.党内关系的科学内涵与基本特征——基于政党文明的分析视角[J].探索,2010,(4).
    ①常光民,刘功力,徐捷敏.党内关系[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3.
    ②祝灵君.党群关系的内涵及表现[N].学习时报,2005-8-22.
    ③转引自侯晋雄.新时期党群关系问题研究综述[J].求知,2012,(7).
    ①转引自侯晋雄.新时期党群关系问题研究综述[J].求知,2012,(7).
    ②鲁士恭等.当代中国党政关系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5.
    ③张颖,李宁.浅议张闻天党政关系的实现路径[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④牛余庆.政党政治与党政关系研究——一种关于中国党政关系的分析框架[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6.21.
    ①施九青,社会管理体制中的党政关系[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12-13.
    ②鲁士恭等.当代中国党政关系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4.
    ③相关研究请参见:许月梅.马克思主义党际关系论纲[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郑蕊.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党际关系理论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2);王明华,成云雷.邓小平党际关系思想探析[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0,(6);李大林,王西庆.论邓小平党际关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逻辑及价值[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3,(3),等等。
    ④在《党内关系》一书中,作者将马克思主义党内关系视为一门学科。参见:常光民,刘功力,徐捷敏.党内关系[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
    ⑤上文界定的政党关系。
    ①常光民,刘功力,徐捷敏.党内关系[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1.
    ②常光民,刘功力,徐捷敏.党内关系[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1.
    ③常光民,刘功力,徐捷敏.党内关系[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序1.
    ④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党内关系问题的系列论述,形成了较完整的关于党内关系的模式、协调及发展的思想。参见:常光民,刘功力,徐捷敏.党内关系[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
    ①参见:关于十五年来党的路线和传统问题.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08.
    ②毛泽东文艺论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150.
    ③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334.
    ④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2.
    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1.
    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25.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19.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1.
    ③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4.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19.
    ⑤列宁全集(第二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53.
    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2.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1.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3.
    ③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07.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2-73.
    ⑤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1.
    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3.
    ⑦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4-235.
    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77.
    ②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6.
    ③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
    ④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8.
    ⑤列宁全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72.
    ⑥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46-347.
    ⑦列宁全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72.
    ①刘少奇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324.
    ②刘少奇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324.
    ③刘少奇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324.
    ④关于党员的各项义务,可参见: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4.
    ⑤刘少奇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325.
    ⑥为切实保障党员权利,中国共产党2004年10月制定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使党员权利有了相应法规依据与保障。
    ⑦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09-210.
    ⑧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41.
    ⑨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07.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7.
    ②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01.
    ③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44.
    ④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49.
    ⑤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49.
    ⑥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5.
    ⑦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4.
    ⑧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2-273.
    ⑨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5.
    ①列宁全集(第二十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40.
    ②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5.
    ③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2.
    ④即朋友关系及盲目的、没有根据的“信任”。——笔者注。
    ⑤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6.
    ⑥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28.
    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
    ②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07、510.
    ③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359-360.
    ④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21.
    ⑤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24.
    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21.
    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25.
    ③朱德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43.
    ④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3.
    ⑤刘少奇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380.
    ⑥刘少奇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381.
    ⑦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5.
    ⑧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56.
    ⑨刘少奇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381.
    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59-361.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221.
    ③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6.
    ④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7.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0.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83.
    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86.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79.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83.
    ③刘少奇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321.
    ④刘少奇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378-379.
    ⑤张闻天文集(第二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159.
    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6.
    ⑦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94.
    ⑧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08.
    ⑨刘少奇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379.
    ①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40.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80.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436.
    ④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11.
    ⑤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09-217.
    ①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0.
    ②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359.
    ③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58.
    ④任弼时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58.
    ⑤刘少奇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385.
    ⑥刘少奇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321.
    ①刘少奇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336.
    ②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25-226.
    ③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
    ④刘少奇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386.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1.
    ②列宁全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9.
    ③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07-308.
    ④列宁全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8.
    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9.
    ⑥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51.
    ⑦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68.
    ①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
    ②胡锦涛.在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
    ③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71.
    ④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29.
    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662.
    ⑥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6.
    ⑦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38.
    ⑧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48.
    ①刘少奇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326-327.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75.
    ③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70.
    ④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05.
    ⑤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1-142.
    ⑥刘少奇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391.
    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36.
    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78.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4.
    ③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7.
    ④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46-347.
    ⑤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45.
    ⑥陈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8.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318.
    ②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70.
    ③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17.
    ④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17.
    ⑤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7.
    ⑥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50.
    ⑦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5.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318.
    ②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09.
    ③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1.
    ④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0-331.
    ⑤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1.
    ⑥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4.
    ①列宁全集(第三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88-289.
    ②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二分册)[Z].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70.
    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2.
    ④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96.
    ⑤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57.
    ⑥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1.
    ⑦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
    ①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
    ②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6.
    ③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8.
    ④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07.
    ⑤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7.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40.
    ⑦此处的“党”不限于民族国家内的政党,也可以是超越民族国家疆界限制的国际性政党。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582.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40.
    ③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13.
    ④刘少奇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322.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13.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540.
    ⑦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45.
    ①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51-252.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2.
    ③列宁全集(第十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21.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423.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2.
    ⑥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1.
    ①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2.
    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6.
    ③刘少奇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391.
    ④刘少奇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327.
    ⑤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40.
    ⑥刘少奇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327-328.
    ⑦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84.
    ⑧刘少奇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391.
    ⑨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6-93.
    ①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0.
    ②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9.
    ③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27.
    ④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56.
    ⑤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10.
    ⑥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10.
    ⑦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10.
    ①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26.
    ②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26.
    ③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26-227.
    ④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27.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180.
    ②列宁全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27.
    ③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99.
    ④刘少奇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380.
    ⑤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0.
    ⑥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272.
    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86.
    ⑧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101.
    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8.
    ⑩刘少奇论党的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74.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50.
    ②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99-101.
    ③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59.
    ④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7.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79.
    ⑥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五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50.
    ①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39.
    ②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09-210.
    ③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98.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548.
    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
    ③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470.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5.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7.
    ①列宁全集(第三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21.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92.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92.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91.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1.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9.
    ②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4.
    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70.
    ④周恩来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35.
    ①列宁全集(第十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287.
    ②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5.
    ③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39.
    ④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39.
    ⑤列宁全集(第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60.
    ⑥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2.
    ⑦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4.
    ⑧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8.
    ⑨列宁全集(第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2-3.
    ①列宁全集(第二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54.
    ②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73.
    ③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9.
    ④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4.
    ⑤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4-525.
    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
    ⑦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7.
    ①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下)[Z].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880.
    ②李维汉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31.
    ③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5.
    ④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5.
    ⑤李维汉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27.
    ①李维汉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32.
    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21.
    ③胡锦涛.不断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N].人民日报,2006-7-13(1).
    ①胡锦涛.不断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N].人民日报,2006-7-13(1).
    ②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下)[Z].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872.
    ③胡锦涛.不断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N].人民日报,2006-7-13(1).
    ④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666.
    ⑤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1.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7.
    ②列宁对“工人无祖国”的理解是,“‘工人无祖国’就是说:(a)他们的经济地位(雇佣劳动制)不是民族的,而是国际的;(b)他们的阶级敌人是国际的;他们解放的条件也是国际的;(c)他们的国际团结比民族团结更为重要。”见列宁全集第四十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458.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72.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94.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97.
    ②列宁全集(第二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65.
    ③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4.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3.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14.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
    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6.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94.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94.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4.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690.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6.
    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
    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2.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7.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7.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11.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690.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84.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4.
    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6.
    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3.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8.
    ⑩列宁全集(第四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508.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2.
    ①关于“长子权利”的问题,可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2.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57.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9.
    ④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30.
    ⑤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9.
    ⑥列宁全集(第十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225.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93.
    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68.
    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81.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四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
    ②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54.
    ③中国共产党章程[Z].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5.
    ④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
    ①王家瑞.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政党外交[J].求实,2008,(10).
    ①袁永松.伟人毛泽东[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7.798.
    ②王稼样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441.
    ③王稼样选集编写组.回忆王稼祥[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79.
    ④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01.
    ⑤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64.
    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508.
    ⑦吴冷西.十年论战[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35.
    ⑧王稼样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434.
    ①狄阳群.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往[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12.
    ②邓小平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692.
    ③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570.
    ④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9.
    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6.
    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8.
    ①转自戴秉国.试论刘少奇党际关系思想与实践[J].高校理论战线,1999,(1).
    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588.
    ③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31.
    ④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64.
    ⑤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71-372.
    ⑥朱武.中国共产党对外工作大事记(上册)[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41.
    ⑦邓小平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880.
    ⑧转引自周梅生.邓小平同昂拉克会见时双方一致认为两党关系从未中断要继续发展[N].人民日报,1986-10-24.
    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6.
    ①张闻天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44.
    ②列宁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6.
    ③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02.
    ④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92.
    ①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2.
    ②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29.
    ③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1096.
    ④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07.
    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873.
    ⑥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488.
    ⑦周恩来年谱(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678-679.
    ⑧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42.
    ①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59.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873.
    ③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04.
    ④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21.
    ⑤陈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5.
    ⑥陈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8.
    ⑦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8.
    ⑧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5.
    ⑨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488.
    ⑩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62.
    11张闻天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69.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40.
    ②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65.
    ③张闻天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44.
    ④张闻天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44.
    ⑤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8.
    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2.
    ⑦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20.
    ⑧胡锦涛.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1.
    ①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4.
    ②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80.
    ③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799.
    ④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42.
    ⑤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43.
    ⑥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39.
    ⑦列宁全集(第三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7.
    ⑧列宁全集(第三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78.
    ⑨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36.
    ①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7-218.
    ②张闻天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69.
    ③陈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0.
    ④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1095.
    ⑤张闻天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93.
    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6.
    ⑦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7.
    ⑧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29.
    ①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9.
    ②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7.
    ③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8.
    ④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43-344.
    ⑤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12.
    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13.
    ⑦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75.
    ⑧张闻天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69-570.
    ⑨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5.
    ⑩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7.
    11张闻天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46.
    12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0.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论党的群众工作[N].人民日报,2011-5-19.
    ②列宁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7.
    ③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12.
    ④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13.
    ⑤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11-312.
    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18.
    ⑦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05.
    ⑧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654.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7.
    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57.
    ②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03.
    ③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8.
    ④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59.
    ⑤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52.
    ⑥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7.
    ⑦张闻天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69.
    ⑧张闻天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91.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514.
    ②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60.
    ③张闻天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67.
    ④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11.
    ⑤张闻天文集(第一卷)[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376.
    ⑥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8.
    ⑦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21.
    ⑧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21.
    ①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18.
    ②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22.
    ③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11.
    ④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4.
    ⑤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22.
    ⑥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46.
    ⑦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44-348.
    ⑧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14.
    ⑨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22.
    ①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22.
    ②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75-176.
    ③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53.
    ④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23.
    ⑤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19.
    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3.
    ⑦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6.
    ⑧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73.
    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53.
    ⑩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0.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27.
    ②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76.
    ③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53.
    ④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48.
    ⑤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42.
    ⑥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6.
    ⑦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00.
    ⑧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00-401.
    ①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7.
    ②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88.
    ③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6.
    ④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9-900.
    ①陈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9.
    ②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95.
    ③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04.
    ④毛泽东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48.
    ①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8.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287.
    ③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5.
    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50.
    ⑤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7.
    ⑥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一分册)[Z].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570.
    ⑧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九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423.
    ①任弼时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61.
    ②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五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447.
    ③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39.
    ④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9.
    ⑤任弼时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61.
    ⑥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5.
    ⑦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0.
    ⑧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8.
    ⑨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68.
    ⑩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8.
    11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68.
    ①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66.
    ②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73.
    ③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四分册)[Z].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4l.
    ④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73.
    ⑤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73.
    ⑥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九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427.
    ⑦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73.
    ⑧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3.
    ⑨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73.
    ①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39.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③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7.
    ④陈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9.
    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41.
    ⑥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73.
    ⑦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38.
    ①张闻天文集(第四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469.
    ②董必武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09.
    ①张闻天文集(第四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508-509.
    ②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七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00.
    ③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2.
    ④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七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338.
    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6.
    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2.
    ⑦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90.
    ⑧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2.
    ⑨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31.
    ⑩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24.
    11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6.
    1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2.
    ①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七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338.
    ②董必武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4.
    ③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3.
    ④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6.
    ⑤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2.
    ⑥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7.
    ⑦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七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00.
    ⑧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九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426.
    ⑨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五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465-466.
    ⑩王稼样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333.
    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3.
    ②张闻天文集(第一卷)[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394.
    ③张闻天文集(第四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59.
    ④张闻天文集(第四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508.
    ⑤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2.
    ⑥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2.
    ①湘赣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Z].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478-479.
    ②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文献资料(第一辑)[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12-213.
    ③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册)[Z].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16.
    ④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8.
    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9.
    ⑥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6.
    ①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6.
    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3.
    ③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Z].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491.
    ④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349.
    ⑤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7.
    ⑥张闻天文集(第四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508.
    ①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2.
    ②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8.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106.
    ④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二分册)[Z].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151.
    ⑤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36.
    ⑥董必武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08.
    ⑦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64.
    ⑧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3-164.
    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7.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2.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至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至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至四十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982.
    [4]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列宁全集(第七至四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990.
    [7]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8]列宁选集(第一至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毛泽东选集(第一至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毛泽东文集(第一至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9.
    [11]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12]毛泽东著作选读(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3]毛泽东文艺论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14]周恩来选集(上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984.
    [15]周恩来年谱(上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16]周恩来外交文选[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17]刘少奇选集(上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985.
    [18]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19]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20]刘少奇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21]刘少奇年谱(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22]朱德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3]任弼时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4]邓小平文选(第一至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4.
    [25]邓小平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2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27]陈云文选(第一、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8]江泽民文选(第一至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9]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30]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31]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32]胡锦涛.在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3]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4]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5]胡锦涛.不断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N].人民日报,2006-7-13(1).
    [3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7]胡锦涛.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8]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9]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0]张闻天文集(第一至四卷)[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1995.
    [41]张闻天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2]张闻天年谱[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
    [43]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篇(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44]董必武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5]李维汉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46]王稼样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47]王稼样选集编写组.回忆王稼祥[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4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50]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51]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993.
    [52]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011.
    [53]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2008.
    [55]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011.
    [56]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7]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8]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至十九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59]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至十五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2011.
    [60]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6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3]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64]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下)[Z].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6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Z].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66]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Z].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67]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26-1927)
    [Z].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6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69]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共党史革命史论集[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
    [70]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7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
    [72]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一至四分册)[Z].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964.
    [73]朱武.中国共产党对外工作大事记(上册)[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
    [73]上海外国语学院列宁著作翻译研究室.列宁年谱第三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75]湘赣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Z].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
    [76]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文献资料(第一辑)[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77]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册)[Z].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
    [78]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
    [79]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1]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2]裴坚章.毛泽东外交思想研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毛泽东同志论政治工作[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4]袁永松.伟人毛泽东[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7.
    [5]中共中央党校.马列著作毛泽东著作选读(党的学说部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6]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党员教育处.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文献选读[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7]孙祚成,伏广存.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要籍概述[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
    [8]泽昌.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学习文献与导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9]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著作选编·党的学说[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10]任铁缨.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经典著作选介[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1.
    [11]法扬等.党的学说论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12]金晓中,王淑芝.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简明辞典[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
    [13]中共中央党校党建专业研究生班.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问题解答[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
    [14]张蔚萍,张列军.马列主义党的学说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
    [15]东北三省省委党校党建教研室合编.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简史[M].沈阳:中共辽宁省委共产党员杂志社出版社,1983.
    [16]葛锡有,奚广庆等.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简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
    [17]孙敬勋.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发展简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8.
    [18]卢先福,赵云献.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史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
    [19]孙景峰,李长印,张泽民.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通史(上卷、下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20]周逸.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讲义(修订本)(内部教材)[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附设函授学院,1988.
    [21]张荣臣.马克思恩格斯政党理论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22]吴美华.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3]杨德山.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学说——一个学说史视角的梳理和分析[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24]王翔,曾长秋.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
    [25]贾东海,徐志中.中国共产党对马列主义建党学说的发展与贡献[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11.
    [26]宋振庭.关于党的建设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
    [27]杨世钊,李振亚.党的建设原理(修订本)[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8.
    [28]蔡长水,戴舟,虞云耀.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学习纲要[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
    [29]甄小英.党的建设理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
    [30]段若非.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学习纲要讲座[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
    [31]董连翔.执政党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2]王雷.党的建设学说史简编[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6.人民出版社编辑部.列宁论新型的革命的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3]余为民.马克思主义论阶级政党领袖[M].保定:河北人民出版社,1960.
    [34]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无产阶级革命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35]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政治组.关于民主集中制、基层党组织建设、培养选拔干部的论述[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
    [36]刘丕坤.民主集中制·党内民主·党的集体领导·党内统一·党内纪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
    [37]中共中央华北局办公厅.苏联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党内斗争(内部资料)[M].
    [38]王玉如,洪彦林.马恩列斯论党性党风党纪[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
    [39]中央纪委办公厅.邓小平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8.
    [40]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学习纲要[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
    [41]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列宁论党的建设(内部读物)(上中下册)[M].1964.
    [42]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43]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毛泽东同志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1964.
    [44]万福义.毛泽东建党思想[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
    [45]毛泽东建党思想研究编写组.毛泽东建党思想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46]马齐彬,周逸.毛泽东建党思想与党史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47]张中.毛泽东建党思想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
    [48]姚植传.毛泽东多党合作思想探析[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
    [49]张中.邓小平建党学说[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
    [50]中共中央党校建教研部.邓小平建党思想[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
    [51]甄小英.新时期邓小平建党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
    [52]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资料室.邓小平论党的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53]李学明.邓小平多党合作理论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54]王宇平,杨绍安.江泽民党建思想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55]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学习江泽民党的建设思想十五讲[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
    [56]张全景.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1.
    [57]陈昌浩.无产阶级的政党[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49.
    [58]刘秉麟.世界各国无产政党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9.
    [59]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列宁主义教研室.各国共产主义政党的诞生及其发展(一九一八——一九四五)[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8.
    [60]赵永学.论无产阶级政党(修订本)[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
    [61]肖铁肩,戴志强,肖仁章.工人阶级政党论[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
    [62]宋福范.论执政条件下党的先进性[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
    [63]商志晓.党的先进性研究[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
    [64]蔡长水,卢先福.党的先进性与执政党建设[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
    [65]申振东等.党的先进性建设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66]宋福范等.党的先进性建设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67]尹彦.列宁时期的党内民主[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68]侯少文.党内民主研究[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8.
    [69]何云青.论党的民主集中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70]王贵秀.论民主和民主集中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71]林尚立.党内民主: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72]卞钢达.党内民主建设[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
    [73]陈冬生.中国政治的民主选择——党内民主与政治文明[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
    [74]郑长忠.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制度创新[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75]孙应帅.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理论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76]高新民.党内民主研究——兼谈民主执政[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7.
    [77]刘书林.党的领导与民主监督[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78]赵理富.政党的魂灵: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79]向青.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论文集[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80]张玉良.党际关系的新发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
    [81]李青.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82]张树桐.我国多党合作的历程[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9.
    [83]郑宪.中国民主党派建设理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84]张忆军.风雨同舟七十年——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85]曹军.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关系史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86]萧超然,晓韦.当代中国政党制度论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87]田猛,张国献,钱耕耘.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中国化研究[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
    [88]孙瑞华.中国参政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89]李小宁.统一战线新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90]李金河.多党合作的历史与现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91]张平夫.人民政协概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92]李燕奇.当代中国多党合作关系形成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3]许月梅.建国后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94]孙金伟.中国共产党对外政策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95]钟廉言.中国共产党的国际交往[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7.
    [96]舒新.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的理论与实践——以与当代西方社会民主党的关系为例
    [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97]杜艳华.中国共产党对外交流史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98]甄小英.党群关系新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99]赵士红.执政党党群关系研究[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4.
    [100]徐湘林.渐进政治改革中的政党、政府与社会[C].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101]安蓉泉等.发达地区新兴民间组织发展及其党建工作研究[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
    [102]陈明明.执政的逻辑:政党、国家与社会.复旦政治学评论第三辑[C].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103]祝灵君.一致与冲突——政党与群众关系的再思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4]王邦佐.执政党与社会整合: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社会整合实例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05]王智.当代中国政治结构变迁——以执政党为中心的政党—政府—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106]师晓霞.中国共产党执政期间执政党与社会关系研究[M].北京:人民日报社.2010.
    [107]丁柏铨等.执政党与大众传媒[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108]闫东.中国共产党与民间组织关系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109]高奇琦.国外政党与公民社会的关系——以欧美和东亚为例[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110]郭定平.政党与政府[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111]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112]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13]李君如.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新认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114]张荣臣.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学习读本[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3.
    [115]邢贲思.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116]刘振华.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117]王长江.中国政治文明视野下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18]郑水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专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19]李忠杰.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新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20]陈蔡志.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新论——基于执政理论的整体性思考[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121]商志晓,魏联合.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122]卢文华.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23]赵晓呼,井建斌.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124]刘新力.现代化进程中党的领导制度与执政方式新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125]陈蔚.政党-国家-社会关系视角下的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126]沈建红.执政组织资源与执政党的组织建设[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127]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室.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论无产阶级政党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
    [128]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在中国——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内部发行)[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
    [129]杨幼炯.中国政党史[M].上海:上海书店,1984.
    [130]王廷玉.苏联“改革”中的各政党和政治组织[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
    [131]王颖.社会中间阶层—改革与中国的社团组织[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
    [132]吴忠泽,陈金罗等.社团管理工作[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
    [133]王长江.政党的危机——国外政党运行机制的研究[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6.
    [134]唐士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35]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136]程玉海,林建华.共产国际与当代西方社会民主党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
    [137]刘建军.单位中国——社会调控体系重构中的个人、组织与国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138]刘战.实践“三个代表”巩固执政地位——苏共丧失执政地位的教训与启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139]周淑真.政党与政党制度比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40]孟令君.中国民间组织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言时出版社,2001.
    [141]黄伟町.苏共亡党十年祭[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
    [142]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143]杨宏山.当代中国政治关系[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
    [144]黄宗良,林勋建.共产党与社会党百年关系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45]本书编写组.兴衰之路——外国不同类型政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146]吴美华.执政党建设论[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
    [147]王长江.姜跃.世界政党比较概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148]王名,刘培峰等.民间组织通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
    [149]李珍刚.当代中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互动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50]范丽珠.全球化下的社会变迁与非政府组织[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51]权伟太.执政党论[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
    [152]黄修荣.共产国际、联共(布)密档与中国革命史新论[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
    [153]王长江.姜跃.世界执政党兴衰[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
    [154]洪向华.政党权威——一个关系政党生死存亡的重要问题[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155]史志钦.全球化与世界政党变革[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156]王炳林,阚和庆,王春玺.全球化视野下党的社会基础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57]田保国,姜爱凤,林建华等.世界共产党与社会民主党关系论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58]王长江.政党政治原理[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
    [159]周淑真.政党政治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60]王韶兴.政党政治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
    [161]林勋建,吴辉,陈崎.西方政党关系论析[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2.
    [162]杜康传,叶宗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100题[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
    [163]郭恒钰.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M].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9.
    [164]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165]江流,徐崇温.20—21世纪:社会主义的回顾与展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66]王义保.新中国政党关系发展历程[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
    [167]许征帆.时代风云变幻中的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168]汪恩健.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比较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69]吴冷西.十年论战[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170]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171]赵曜等.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172]金春明等.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173]郑必坚等.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174]郭德宏.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17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176]郭德宏,刘晶芳.中国共产党的历程(第一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177]郭德宏,柳建辉,陈述.中国共产党的历程(第三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178]黄宗良,林勋建.冷战后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79]梁怡,李向前.国外中共党史研究述评[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180]北京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文集[C].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
    [181]房宁.民主政治十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重大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82]奚广庆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话[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183]李安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184]陈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85][苏]斯列波夫.曹葆华译.党的建设研究提纲[M].解放社,1950.
    [186][苏]伊·马孟托夫.杨任之,张景明译.斯大林式的共产党员与非党员的联盟[M].北京:五十年代出版社,1953.
    [187][苏]顿斯科伊.俊庄译.苏联共产党的列宁组织原则[M].北京:时代出版社,1955.
    [188][苏]波斯伯洛夫等.列兵,富澜,杨秀宝译.布尔什维克党的建党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
    [189][苏]车尔尼雅夫斯基.列宁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而斗争(1895—1904)[M].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6.
    [190][苏]加尔金.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政党而斗争的历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191][苏]И.李亚比采夫.天佑译.列宁和斯大林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基础的研讨(1902-1905年)[M].上海:作家书屋,1953.
    [192][苏]沃斯特里科夫.晓歌译.列宁斯大林论党性[M].北京:五十年代出版社,1953.
    [193][苏]阿·米·拉尔科夫.忻鼎明.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和纲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
    [194][苏]节列诺夫.向白译.列宁和斯大林论工人阶级马克思主义党的思想基础[M].北京:五十年代出版社,1953.
    [195][苏]奥库洛夫.列宁斯大林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基础而作的斗争(1908-1912)[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4.
    [196][苏]康捷尔.杨静远等译.马克思恩格斯和第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
    [197][苏]尤里·米哈伊洛维奇·斯切克罗夫.刘永鑫等译第一国际[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4.
    [198][匈]贝拉·库恩.中国人民大学编译室译.共产国际文件汇编第1-3册[Z].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5.
    [199][苏]莫吉列夫斯基.第二国际的复活(1919-192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00][苏]费·维·亚历山大.列宁和共产国际[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4.
    [201][苏]H·A·彼特罗维切夫.郭华等译.党的建设[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3.
    [202][俄]沃洛基金娜.人民民主:神话还是现实?[M].莫斯科: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93.
    [203][苏]施塔列夫.俊庄译.苏联共产党党章是党生活的基本准则[M].北京:时代出版社,1954.
    [204][意]维·维达利.王德树译.“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日记[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205][俄]季诺维也夫.侯艾君译.俄罗斯共产主义的悲剧[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06][美]卡罗尔·卡特.延安使命:1944-1947美军观察组延安963天[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207][美]福斯特.三个国际的历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208][俄]米·伊·米哈伊洛夫.共产主义者同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6.
    [209][美]西达·斯考切波.何俊志,王学东译.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10][美]熊彼特.吴良建译.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11][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邓正来译.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Z].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212][美]杰克·A·戈德斯通.章延杰译.国家、政党与社会运动[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13][日]石川祯浩.袁广泉译.中国共产党成立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14][德]霍斯特·巴特尔.董洗凡译.恩格斯为在德国建立马克思主义工人党而斗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
    [215] Maurice Duverger.Political Parties:Their Organization and Activity in the ModemState[M],London:Methuen&Co.Ltd.,1954.
    [216] Joseph La Palombar and Myron Weiner.Political Parties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M],New Jersey,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0.
    [217] Richard S.Katz.A Theory of Parties and Electoral System[M],Maryland,Balr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0.
    [218] Giovanni Sartori.Parties and Party Systems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76.
    [219] John Rawls.Political Liberalism [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6.
    [1]卢继元,李守超.从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到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与实践的历史演进和经验启示[J].桂海论丛,2011,(3).
    [2]孙海卫.浅析江泽民对马克思党建学说的主要贡献[J].传承,2009,(8).
    [3]孙应帅.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当代阐释[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7).
    [4]张世鹏.马克思恩格斯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J].科学社会主义,2006,(6).
    [5]方军雄,刘贺兰.党的核心观与“三个代表”——论邓小平、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丰富与发展[J].新疆社科论坛,2002,(1).
    [6]王磊.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创新[J].学习论坛,2001,(8).
    [7]刘沛汉,马维政,张天民.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在当代中国的发展[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
    [8]许耀桐.政党与社会主义发展论纲[J].新视野,2007,(4).
    [9]周仲秋.论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贡献[J].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10]陈登才.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基本观点研究[J].理论视野,2005,(3).
    [11]李志民.关于马克思建党学说的几点思考[J].党建研究,1992,(10).
    [12]詹素平,张西山.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创新发展研究述评[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7(4).
    [13]魏泽焕.列宁有个完整的建党学说[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4).
    [14]李伟东.列宁晚年关于工人阶级政党组织建设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6).
    [15]顾玉兰.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的理论及其重要启示[J].理论月刊,2002,(7).
    [16]蒯正明.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意识形态资源建设的思想与现实启示[J].理论研究,2010,(3).
    [17]郑权.列宁对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思想的开拓[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9).
    [18]王春红,杨黎鸣.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贡献[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0,(5).
    [19]王礼训.全德工人联合会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宗派组织吗[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83,(3).
    [20]校纪英.从组织上埋葬了拉萨尔派[J].世界史研究动态,1982,(1).
    [21]苗木.加强政党交流对话深化中欧互信合作——中联部部长王家瑞访问欧洲纪实[J].当代世界,2005,(2).
    [22]孔根红.政党外交:新的起点[J].当代世界,2009,(4).
    [23]张文成.关于我国执政党与民间组织关系的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6).
    [24]尹德慈.中国民间组织发展与党的执政方式研究[J].探求,2004,(3).
    [25]王长江.祝灵君,执政党如何应对民间组织发展[J].学会,2006,(2).
    [26]吴新叶.执政党与非政府组织:理论的超越与现实的路径——以超越“国家-社会”范式的视角[J].学术论坛,2006(12).
    [27]杜增艳.列宁关于正确处理无产阶级政党与小资产阶级政党关系的思想[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5).
    [28]江泽民.在纪念张闻天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0-8-31.
    [29]赵明义.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J].文史哲,1991,(4).
    [30]张蔚萍,张列军.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是一门长青的科学[J].探索,1985,(2)
    [31]张连月.政党学说史三题[J].理论教学,1985,(2).
    [32]周效忠,徐仲韬.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史分期问题新议[J].社会主义研究,1987,(6).
    [33]王晓春.试论恩格斯对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贡献[J].求实,1986,(3).
    [34]张疏受.恩格斯晚年对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贡献[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2).
    [35]李爱华.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的最初探索——纪念列宁逝世80周年[J].理论学刊,2004,(2).
    [36]俞良早.东方社会政治条件与列宁政党学说的特点[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6(4).
    [37]叶平.驳某些西方学者对列宁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歪曲[J].教学与研究,1987,(3).
    [38]魏泽焕.论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指导意义[J].求实,1997,(6).
    [39]张垚.论毛泽东建党思想的显著特点与当代价值[J].山东社会科学,2005,(10).
    [40]刘涵润,黄锦昆.毛泽东建党思想的概况及其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杰出贡献[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1).
    [41]姚植传.毛泽东多党合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关系学说的丰富和发展[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5).
    [42]王世海.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新发展[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9,10(4).
    [43]郑海洋.毛泽东、邓小平党建思想之比较[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4,9(4).
    [44]余士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学习邓小平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理论的笔记[J].党政干部论坛,1996,(6).
    [45]施昌旺,钱跃.陈独秀早期建党思想探索[J].安徽史学,1991,(3).
    [46]庄有为.论陈独秀的建党思想[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0(2).
    [47]张学义.论蔡和森对创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贡献[J].天津党校学刊,1996,(1).
    [48]王践,柳礼泉.李达研究综述[J].湖南大学学报,1990,17(6).
    [49]刘敏.刘少奇同志对建党工作的论述是毛泽东建党思想的组成部分[J].社会科学,1980,(3).
    [50]方卫兵.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中国化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学习江泽民党建思想[J].湖北社会科学,2004,(5).
    [51]黄大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坚持与创新[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4,(5).
    [52]李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重大发展[J].党史纵横,2002,(8).
    [53]徐仲韬,孙志明.党的先锋队性质的根本保障——学习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论述[J].理论月刊,2000,(7).
    [54]纪萱华,齐卫平.江泽民党建思想科学体系的特征探析[J].桂海论丛,2003,19(2).
    [55]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改革开放30年党建理论创新的主要成果及经验[J].党建研究,2008,(8).
    [56]马赛.经典作家党内关系思想的文本探究——马克思、恩格斯《所谓国际内部的分裂》研读[J].嘉兴学院学报,2013,25(2).
    [57]辛向阳.民主集中制若干理论问题辨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2).
    [58]刘炳香.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民主集中制思想[J].理论探讨,1989,(1).
    [59]郑异凡.集中制民主集中制工人民主制——列宁时期党内组织原则的演变[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5).
    [60]许耀桐.民主集中制与民主制关系辨正[J].学习与实践,2010,(5).
    [61]周国全.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任重道远[J].红旗文稿,2009,(17).
    [62]王贵秀.民主集中制正误[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8,(1).
    [63]颜杰峰,祖金玉.马克思恩格斯的党内民主思想[J].理论与改革,2007,(4).
    [64]崔恒,陈君.历史批判与制度重建——马克思恩格斯选举思想研究[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9,11(6).
    [65]杨萍.论列宁对无产阶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理论贡献[J].东岳论丛,2010,31(11).
    [66]刘志明.科学认识列宁的党内民主思想[J].理论学刊,2010,(4).
    [67]马赛.简论邓小平的党内关系思想[J].理论探索,2011,(6).
    [68]王进芬.列宁关于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思想及其意义[J].理论学刊,2008,(12).
    [69]王进芬,李生峰.列宁关于执政党协调与农民关系的思想[J].江汉论坛,2007,(10).
    [70]王进芬.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执政党要协调与社会其他阶级、阶层关系的思想[J].江汉论坛,2008,(10).
    [71]王进芬.列宁关于执政党争取群众认同和支持的重要思想[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6).
    [72]赵国栋.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新发展[N].河南日报,2002-2-5.
    [73]吴礼林.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史具有确定的研究对象[J].理论探索,1984,(2).
    [74]杜康传.马列主义党建学说的重大发展[J].南方论坛,2001,(4).
    [75]刘红凛.比较视野中的政党关系.类型、特点及其制约因素[J].探索,2008,(5).
    [76]李美玲.西方国家的政党关系及其启示[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1,(2).
    [77]肖存良.政党共生与政党关系和谐[A].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社科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78]刘阳.民主视野中的政党关系[J].理论与现代化,2006,(3).
    [79]刘爱华.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党际关系理论的坚持与发展[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
    [80]马赛.马克思主义党内关系理论及实践研究[D].中南大学,2012.
    [81]祝灵君.党群关系的内涵及表现[N].学习时报,2005-8-22.
    [82]侯晋雄.新时期党群关系问题研究综述[J].求知,2012,(7).
    [83]邢理.列宁关于处理党政关系的理论与实践[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4).
    [84]张卫新.列宁关于党政关系的思想[J].党校教学,1991,(2).
    [85]卢先福.列宁论党政关系[J].理论月刊,1985,(12).
    [86]许耀桐.列宁论述党政关系的“二律背反”规律[J].同舟共进,2012,(4).
    [87]韩强.列宁关于党政关系的基本构想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J].甘肃理论学刊,1988,(2).
    [88]杨志强.试论列宁党政关系理论及现实意义[J].甘肃理论学刊,2000,(3).
    [89]侯舒和.邓小平关于党政关系的光辉思想[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6).
    [90]任水才.邓小平党政关系新探[J].社科纵横,2008,(9).
    [91]何祖坤.试论邓小平党政关系理论[J].云南学术探索,1998,(4).
    [92]陈科先.浅论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渊源[J].改革与开放,2009,(11).
    [93]成林萍.群众路线与群众运动——对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反思[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2,(1).
    [94]韦健玲,丁俊萍.邓小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群众路线相统一思想研究[J].探索,2011,(2).
    [95]梁柱.执政条件下毛泽东建党学说的新发展[J].政治学研究,2008,(1).
    [96]余士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学习邓小平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理论的笔记[J].党政干部论坛,1996,(6).
    [97]徐仲韬.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党建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社会主义研究,1999,(4).
    [98]王长江.怎样理解“三个代表”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中的重要地位[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1,(8).
    [99]崔英楠.全球化与国外政党政治的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4).
    [100]龚云.《共产党宣言》的当代价值:阶级分析的典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7).
    [101]靳呈伟.化解党内矛盾力求党内和谐——工人阶级政党内关系运行态势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5).
    [102]蔡长水.《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教学大纲》简介[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92,(5).
    [103]尹记远.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贡献[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1).
    [104]刘敏.刘少奇同志对建党工作的论述是毛泽东建党思想的组成部分[J].社会科学,1980,(3).
    [105]张伟良.蔡和森的建党思想探源[J].中共党史研究,1992,(4).
    [106]武可贤.蔡和森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
    [107]王美华.论蔡和森时我党作风建设的贡献[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8,(4).
    [108]杨春满.论蔡和森对中国共产党创建的贡献[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4(3).
    [109]刘录开,晓芳.陈独秀建党思想初探[J].安徽史学.1986,(2).
    [110]周良书.张闻天建党思想初探[J].理论探讨,2001,(4).
    [111]杨志和,卫霞.延安时期张闻天调查研究思想探析[J].理论导刊,2008,(5).
    [112]李君如.谈谈张闻天和毛泽东建党思想的创立[J].中共党史研究,2000,(6).
    [113]龚育之.张闻天研究小识三题[J].中共党史研究,2000,(6).
    [114]佟静.论张闻天在毛泽东成为党的领导核心过程中的历史作用[J].中共党史研究,2000,(5).
    [115]李玉荣.张闻天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基本理论问题的探索[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3).
    [116]曾景忠.张闻天政治民主思想述论[J].中共党史研究,2003,(3).
    [117]段启咸.李达学术讨论会综述[J].武汉大学学报,1986,(5).
    [118]李山鱼.李达在创建中国共产党中的地位和作用[J].延安大学学报,1982,(1).
    [119]张静如,江长仁.李达对创建中国共产党的贡献[N].人民日报,1981-4-10.
    [120]李忠杰.陈云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研究评述[J].党的文献,2000,(4).
    [121]黄文朝.陈云的党建思想的理论特征[J].桂海论丛,1996,(1).
    [122]汤静涛.论陈云党建思想的特征[J].党建研究,2000,(4).
    [123]汪晓红.陈云党建思想体系特征[J].甘肃理论学刊,1995,(3).
    [124]赵子平.论陈云关于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思想[J].党史研究,1996,(5).
    [125]张照庆.试析延安时期陈云的干部思想[J].青海社会科学,1996,(6).
    [126]吕海鹏.论陈云党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求索,2004,(1).
    [127]刘清廉.我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发展[J].兰州学刊,1990,(4).
    [128]高新民.新理念.新思路.新任务——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史的新发展[J].党政干部文摘,2004,(11).
    [129]王铣.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J].支部建设,1996,(7).
    [130]耿成兰.经典作家建党理论在中国[J].中国民航学院学报,1986,(2).
    [131]施秀莉,张士海.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史论[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0,11(3).
    [132]吴九占.马克思主义多党合作学说及其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3).
    [133]高升.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历史丰碑[J].理论视野,1999,(1).
    [134]高新民.党建理论三十年若干重大发展[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12(4).
    [135]郭德宏.近十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述评[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4)
    [136]赵明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辨析[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3,(2).
    [137]包心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及启示——从毛泽东思想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J].求是,2003,(24).
    [138]杨胜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和毛泽东邓小平的历史贡献[J].党的文献,1999,(2).
    [139]雒树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N].人民日报,2001-11-8.
    [140]秋石.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J].求是,2002,(4).
    [141]吴雄丞.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恩格斯晚年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0,(8).
    [142]王建政.无产阶级能否用和平方式取得政权[J].领导之友,1991,(2).
    [143]张新.实事求是地理解和评价恩格斯的共产主义思想[J].教学与研究,2007(7).
    [144]洪韵珊.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二题[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7,(3).
    [145]周淑真.中俄两国政党制度和政党关系之比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4).
    [146]刘红凛.政党关系的类型特点及其制约因素[J].理论与改革,2008,(5).
    [147]董树彬.政党关系的价值与功能[J].理论建设,2010,(4).
    [148]丁俊萍,程铁军.政党关系的和谐与党际和谐文化建设[J].教学与研究,2009,(1).
    [149]陈立中.中苏论战期间毛泽东党际关系原则论析[J].学术界,2010,(3).
    [150]刘杰.中国政党关系演进的本土逻辑及其民主寓意[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10).
    [151]张嘉友,徐云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党关系形成的历史原因[J].科学社会主义,2011,(4).
    [152]刘红凛.我国政党关系和谐面临的若干方面问题[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1).
    [153]万军.意识形态与政党关系刍议[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7,8(2).
    [154]刘阳.民主视野中的政党关系[J].理论与现代化,2006,(3).
    [155]高翔莲,胡继慧.毛泽东政党关系和谐思想研究[J].理论月刊,2009,(2).
    [156]周玉文.毛泽东处理无产阶级政党关系的基本准则[J].文史博览(理论),2010,(8).
    [157]李嘉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关于党际关系的思想及实践[J].攀登,2010,29(6).
    [158]石作斌.略论当代中国政党制度下的政党关系文明[J].桂海论丛,2005,21(1).
    [159]潘慧春,张伟.试论胡锦涛的政党关系和谐思想[J].湖南社院学报,2010,(3).
    [160]吴晓林,万国威.合法反对与异体整合:中西政党关系的比较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09,(6).
    [161]李超.略论我国政党关系和谐的科学内涵[J].天府新论,2007,(6).
    [162]刘保明.关于和谐政党关系若干问题研究综述[J].政党制度透视,2007,(4).
    [163]李统书.构建和谐的政党关系[J].理论前沿,2007,(11).
    [164]齐春雷.关于当前中国政党关系的调研与思考[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4).
    [165]权宗田,唐长久.和谐的政党关系.社会和谐的政治基础——执政党与参政党关系的视角[J].理论月刊,2008,(2).
    [166]石作斌.略论当代中国政党制度下的政党关系文明[J].理论与现代化,2005,(2).
    [167]王树臣.我国多党合作制内部的政党和谐关系[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4).
    [168]张卫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构建更加和谐的政党关系[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3).
    [169]梁丽萍.论我国政党制度的和谐结构与和谐功能[J].理论探索,2007,(6).
    [170]胡帆,陈宇宙.政党和谐及其构建[J].理论探索,2008,(1).
    [171]杨爱珍,顾文浩.民主政治视野下的党际关系和谐[J].科学社会主义,2007,(4).
    [172]郑晓云.构建中国特色的和谐政党关系[J].理论探讨,2007,(4).
    [173]周淑真,武建强.当代中国政党关系结构与廉政建设[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1).
    [174]周淑真.对政党制度问题的几点认识[J].新视野,2000,(6).
    [175]路爱林.论邓小平对毛泽东多党合作理论的新发展[J].天府新论,2004,(4).
    [176]周淑真,武建强.当代中国政党关系结构与廉政建设[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1).
    [177]刘洁.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党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8.
    [178]朱永亮.论毛泽东的政党关系思想[J].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08,(9).
    [179]董树彬,石秀杰.论和谐政党关系的独特价值[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4).
    [180]白贵一,王世勇.论过渡时期我国政党关系的演变[J].史学月刊,2001,(5).
    [181]董卫华.冷战结束20年后的世界政党政治发展趋向[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2).
    [182]郑异凡.俄共(布)党内民主问题的历史考察[J].今日东欧中亚,2000,(l).
    [183]尹彦.列宁时期党内“民主的集中制”研究[J].东欧中亚研究,2002,(5).
    [184]黄晓峰.论列宁关于民主集中制的理论与实践[J].湖北大学学报,1995,(3).
    [185]李新曦.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读卢森堡《论俄国革命》[J].科学社会主义,1999,(4).
    [186]余良早.论“东方列宁学”的产生——20世纪列宁学说研究的回顾与评述之一[J].湖北大学学报,1999,(3).
    [187]余良早.评“西方列宁学”关于列宁政党学说的观点[J].理论学刊,2004,(2).
    [188]王韶兴.论苏共党内监督的历史启示[J].山东大学学报,2000,(3).
    [189]胡伟.党内民主: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N].文汇报,2001-8-3.
    [190]王贵秀.发展党内民主的方向和途径[J].领导之友,2003,(3).
    [191]张荣臣.略论党内民主[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1).
    [192]陈尧.党内民主:政治体制改革的引擎[J].南京社会科学,2003,(9).
    [193]潘立魁.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J].党政干部学刊,2003,(3).
    [194]陈启福,胡斌.关于改进党内选举工作的对策思考[J].攀登,2003,(5).
    [195]李乐刚.论党内法制与党内关系的确立和调整[J].江汉论坛,1998,(11).
    [196]易凡.胡锦涛党建思想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
    [197]王进芬.列宁与普列汉诺夫在党内民主问题上的争论及其现实启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2).
    [198]王进芬,李东明.罗莎·卢森堡党内民主思想的多重语境[J].社会主义研究,2011,(6).
    [199]张书林.发展党内民主必须正确处理五大关系[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4,5(4).
    [200]刘长江.正确处理党内关系[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11).
    [201]李慎明.发展党内民主须正确处理几个关系[N].人民日报,2010-3-31.
    [202]徐锋,朱昔群.国外政党基层组织比较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4).
    [203]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课题组.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国外一些主要政党组织发展趋势研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3).
    [204]代金平,唐海军.国外一些政党维护党员主体地位的主张、举措与问题[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4).
    [205]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课题组.国外主要政党关于党内民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当代世界,2009,(6).
    [206]戴立兴.党内选举: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J].岭南学刊,2003,(3).
    [207]费凡.促进党内关系全面和谐的重要着力点[J].桂海论丛,2007,(2).
    [208]李景治.党内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的调适[J].学术界,2010,(1).
    [209]靳呈伟.党内关系若干问题探讨[J].长白学刊,2009,(4).
    [210]靳呈伟.刍议工人阶级政党党内关系的运行规范[J].社科纵横,2009,(7).
    [211]靳呈伟.党内关系的科学内涵与基本特征——基于政党文明的分析视角[J].探索,2010,(4).
    [212]孙关宏等.民主与社会主义:历史与逻辑的考察——对考茨基民主理论的再认识[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1).
    [213]郭庆仕.恩格斯与第二国际[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1,(2).
    [214]颜杰峰,邵云瑞:关于正确处理党内多数与少数关系的思考[J].理论探讨,2009,(5).
    [215]周恩来.遵守党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一九六四年十月二十三日)[J].党的文献,1997,(6).
    [216]王河,王世谊.重温刘少奇关于加强党的团结和统一的论述[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2,(1).
    [217]杨俊民.增进党的团结提高党的战斗力[J].学习月刊,1995,(1).
    [218]刘建贤.试析正确开展党内斗争的历史经验[J].求实,1991,(10).
    [219]刘新华.试论新时期的党内矛盾和党内斗争[J].广西社会科学,2003,(11).
    [220]徐中.试论新时期党内斗争的特点[J].理论学刊,2000,(6).
    [221]袁助力,吴志平.毛泽东在遵义会议期间是如何正确开展党内斗争的[J].上海党史与党建,1997,(1).
    [222]郭铁鎗,张玉昆.论刘少奇党内斗争理论的特点[J].岭南学刊,1999,(1).
    [223]刘建飞.论党内斗争效益[J].理论探讨,1995,(5).
    [224]钟书樵.坚持民主集中制维护党的团结统一[J].党建研究,1993,(4).
    [225]陈雪薇.加强党的建设维护党的团结[J].人民论坛,1997,(9).
    [226]高佐新,陈中纪.党的团结和进步的重要思想武器——重温刘少奇同志关于党内斗争的理论[J].学术研究,1980,(4).
    [227]戴立兴.“三个代表”:党团结统一的基础[J].求知,2003,(2).
    [228]丁祖荣,胡家宏.关于党的团结的思考[J].学术界,1998,(6).
    [229]王立新.发展党内民主与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相结合[J].理论学刊,2009,(7).
    [230]郑德荣,刘景富,黄景芳.党内斗争历史经验初探[J].吉林师大学报,1980,(1).
    [231]张弓长.党内斗争的分类、性质和方针[J].长白学刊,1992,(6).
    [232]顾金池.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J].党建研究,1993,(3).
    [233]孙铭.试论影响我国党政关系的若干因素[J].理论与改革,1999,(4).
    [234]牛安生.执政党的重大课题正确处理党政关系—论苏联、东欧原共产党在处理党政关系问题上的教训[J].学习论坛,2001,(3).
    [235]白贵一.对过渡时期我国党政关系演变的历史考察[J].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5).
    [236]徐双敏.关于理顺党政关系问题的再思考[J].社会科学动态,1999,(7).
    [237]李庄.党政关系建设的核心:理顺党与人大的关系[J].理论视野,2007,(1).
    [238]朱联平.党政关系问题研究述评[J].岭南学刊,2006,(1).
    [239]孙国华.关于党政关系的几个理论问题——兼论党要领导但不能代替[J].人民论坛,2005,(8).
    [240]王贵秀.理顺党政关系实现依法执政——对建设宪政、完善人大制度的政治哲学思考[J].人大研究,2005,(4).
    [241]朱联平.党政关系问题研究述评[J].岭南学刊,2006,(1).
    [242]许耀桐.论政党执政文明与党政关系改革[J].理论探讨,2004,(3).
    [243]景跃进.代表理论与中国政治——一个比较视野下的考察[J].社会科学研究,2007,(3).
    [244]俞可平.民主是共和国的生命[J].人民论坛,2007,(22).
    [245]余宜斌.关于党政关系内涵的再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4).
    [246]吴学琴.试析斯大林在党政关系上的畸变及其教训[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5).
    [247]贺永泰.谢觉哉在延安时期对党政关系的思考[J].党的文献,2009,(2).
    [248]杨志强.试论列宁党政关系理论及现实意义[J].甘肃理论学刊,2000,(3).
    [249]张锡恩.土地革命时期党领导政权建设的基本经验[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2).
    [250]孙淑萍.党组及其作用的历史考察[J].长白学刊,2000,(6).
    [251]张生,袁新国.实体民主与程序民主的历史观照——中共抗日根据地民主实践透视[J].江苏社会科学,2001,(3).
    [252]邓纯东.我党历史上党政分开理论初探[J].党史研究与教学,1988,(1).
    [253]汤健韶.怎样正确理解党政关系问题的历史?——与魏新生同志商榷[J].中共党史研究,1988,(5).
    [254]杨宏山.试论中国党政关系的演进与发展[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0,(1).
    [255]魏新生.关于党政关系问题的历史回顾[J].中共党史研究,1988,(2).
    [256]王勤.井冈山时期的“党政分工”问题[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0,(2).
    [257]艾立华等.第二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是如何处理苏区党政关系的[J].长白学刊,1988,(4).
    [258]高曙东.略论董必武关于党政关系的思想一一读《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87,(4).
    [259]何祖坤.试论邓小平党政关系理论[J].云南学术探索,1998,(4).
    [260]季冬晓.社会主义国家党政关系运作方式的改革与发展[J].社会科学家,2012,(4).
    [261]宁正宁,徐贵相.前南共联盟关于党政关系改革的历史教训[J].天津师大学报,1999,(2).
    [262]田湘波.近年来关于我党党政关系问题的研究[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9(5).
    [263]李兆荣.“领导就是服务”——学习张闻天关于密切党群关系的思想[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5,(6).
    [264]李潇.周恩来党群关系思想探析[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1,13(6).
    [265]张亚.执政以来党群关系的历史检索及启示[J].兰州学刊,2007,(7).
    [266]王凤林,王翔,庄得宝.试论江泽民党群关系思想[J].湖湘论坛,2002,(4).
    [267]杨杰.试论陈云在以党群关系为核心的执政党生死存亡问题上的贡献[J].宁夏社会科学,1995,(4).
    [268]戴立兴.执政条件下党群关系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
    [269]朱贵玉,郝建国,张桂森.一个带有根本性的政治问题——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党群关系的论述[J].求是,1998,(4).
    [270]唐国富,方恩升.学习江泽民关于密切党群关系论述的体会[J].社科纵横,1999,(3).
    [271]周富荣.学习陈云密切党群关系的思想[J].探索,1999,(4).
    [272]中组部党建所课题组.新时期党群关系调研报告[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1).
    [273]陈久松等.新媒体与党群关系研究[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8).
    [274]秦兴洪.试述张闻天同志关于执政党党群关系的思想[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4).
    [275]李述森.十月革命后列宁对党和国家关系模式的探索[J].山东社会科学,1999,(5).
    [276]居继清.列宁与邓小平党群关系思想之比析[J].社会科学动态,1998,(4).
    [277]赵三军.试论我国群众监督体系建设[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4,(1).
    [278]于昆.毛泽东密切党群关系思想探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2).
    [279]吴承越.毛泽东党群关系论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38(2).
    [280]刘道福,檀雪菲.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群关系的主要思想[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1).
    [281]王飞.略述陈云关于发扬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思想[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1,(S1).
    [282]吴显庆.略论党的三代领导人关于党群关系的辩证法思想[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2,(4).
    [283]张怀海.从党群关系的视角看共产党执政的规律[J].探索,2004,(1).
    [284]蒋维兵.党群关系研究中的群众概念分析——一种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视角[J].甘肃理论学刊,2011,(9).
    [285]黄运全,龚炳南.党群关系的哲学思考——学习《张闻天选集》有关论述的体会[J].湖北社会科学,1990,(5).
    [286]许月梅.马克思主义党际关系论纲[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287]郑蕊.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党际关系理论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2).
    [288]王明华,成云雷.邓小平党际关系思想探析[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0,(6).
    [289]林怀艺.社会主义和谐党际关系及其构建[J].科学社会主义,2006,(6).
    [290]周铁农.谈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多党合作研究的若干原则[J].团结,2006,(5).
    [291]王笃志,王支友.试论邓小平对毛泽东统战理论的继承和发展[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
    [292]卢新茂.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的本质和功能[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8,(1).
    [293]姜汝真.加强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史的研究[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8,(6).
    [294]王惠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J].学习与探索,2005,(1).
    [295]易志华.论邓小平对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的重大发展与继承[J].理论月刊,2003,(4).
    [296]李平.论党的统一战线理论的发展创新[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0,27(1).
    [297]张锡恩.略论重新审视国际主义[J].山东社会科学,2006,(11).
    [298]陈华杰.论新时代的国际主义[J].国际问题研究,2005,(4).
    [299]涂用凯,郭艳妮.国际主义:从马克思主义到社会民主主义的嬗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6).
    [300]高放.关于社会主义“同时胜利”和“一国胜利”问题辨析[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5,(2).
    [301]赵存生,宇文利.邓小平与中国的和平发展之路——兼论邓小平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5).
    [302][苏]阿契卡索娃.共产国际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科学社会主义,1990,(2).
    [303][新加坡]郑永年.中共党内民主与党政关系[N].联合早报,2008-8-5.
    [304][美]史蒂芬·安格尔.中国需要民主集中制而不是竞争性民主[J].国外理论动态,2006,(4).
    [305][法]米歇尔·罗伊.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理论[J].国外理论动态,2010,(8).
    [306] Richard S.Katz and Peter Mair.Changing Models of Party Organization and PartyDemocracy:The Emergence of the Cartel Party [J].Party Politics,1995,(1).
    [307] Paul F. Whiteley.Is the party over? The decline of party activism and membership acrossthe democratic world[J]. Party Politics,2011,(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