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探索开放住宅理论在我国住宅设计的应用发展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住宅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显著。住宅产业的现代化引起广泛重视,现有的住宅产业正处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时期。现代化产业体系虽然显现雏形,住宅的各专业技术发展较快,但住宅技术整合的能力却有待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思考新的住宅设计思想与方法是必要的。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的住宅建设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必须选择资源节约型人居模式。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开放住宅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与演变,在国外形成一系列试设计和代表性实践,并且在不同时期呈现出各自的目标与倾向。尤其在90年代以后,SI住宅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住宅模式被一些国家进一步推广应用。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开放住宅理论发展与演变的基础上,从住宅的共性与个性两方面,阐述开放住宅的理论内涵及特征;对开放住宅(即“支撑体[Skeleton]-填充体[infill]”住宅,简称SI住宅)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开放住宅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表现与技术成果,总结各时期不同的发展特点和实践特点。
     开放住宅将承重结构与室内填充体分开进行设计和建造,也比较符合我国的居住文化。在上世纪的80年代,我国曾经引进过开放住宅理论并取得一定的实践成果,之后的相关理论研究较少,与国外这一领域的先进技术成果相距较远。本文总结开放住宅在不同国家的阶段性成果及相应的设计理念;分析我国以往的开放住宅理论成果,调整并补充我国开放住宅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结合我国的具体产业、技术、设计等现状,提出中国式的具有阶段式的开放住宅发展及应用,对我国构建资源循环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As China is speeding up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the housing industry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al life of the status and role is more significant. The housing industry modernization causes the attention of the community. The existing housing industry is in from extensive to intensive development period. Although the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is taking shape, and all kinds of the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Products are rapidly developped ; However, the ability of domestic technology integration is yet to be improved. Against such a background, new residential design ideas and methods is necessary.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decises our housing construction must adhere to principl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nd choose a resource-saving Habitat model.
     Since the 1960s, Open housing theory has experienced nearly half a century of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formed a series of test design and representative practices in some states,and at different times Open housing shows theire tendency and goals. Especially in the 1990s, as the respective mode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I house is further promoted and applied by some countries.
     In base on the summarizing Open housing theory's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at home and abroad, from housing's common and personality ,this paper expresses the Open housing theoretical contents and characteristics.,and analizes and compares the Open housing(that is isolated between "Skeleton"and "infill" , Short titled "SI" housing)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in different times' typical Cases; and summarizes Performance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sums up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period.
     In Open housing theory, load-bearing structure and infill indoor's designing and construction are isolated;it meets the living culture of our country. In the 1980s,our country ever used Open housing theory and made some practice results. After that,related thory is less researched, and this aspect is more distant with foreign advanced technology results in this area.This paper summarizes Open housing theory'stage results and design idea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different times;and analyzes our country previous theory results.The paper adjusts and addes inadequacy in our research, combines our country' specific industry, technology, design and other status, and provides China's stage Open housing development model.sucu is great significant in construction on China's resource recycling-oriented society.
引文
[1]武力.“开放住宅、适应型住宅与中国住宅建设”北京: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997.
    [2]聂兰生,皱颖,舒平.《21世纪中国大城市居住形态解析》.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4年
    [3]曲蕾.“荷兰社会住宅的运作方式及其在城市更新中的作用”.《国外城市规划》2004年第03期.
    [4]S.Kendall."Open House in Japan"小册子(英).2000年
    [5]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娄述逾,林夏.《法国工业化住宅设计与实践》.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年.
    [7]《Process:Architecture Collective Housing in Holland Traditions and Trends》(日/英).第112号 1993年9月发行
    [8]#12
    [9]张守仪“SAR的理论和方法”北京:《建筑学报》1981年第10期.
    [10]郭建波.《世界住房干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年10.
    [11]鲍家生《支撑体住宅》南京:江苏1988年
    [12]Bosma,Koos,Dorine van Hoogstraten,Martijn Vos,NAI Publishers,Rotterdam,《Housing for the Millions,John Habraken and the SAR(1960-2000)》 2001年
    [13]2007年“中国住宅可持续发展与集成化、模数化国际研讨会”.
    [14]王馥.“荷兰当代城市居住的多维解析”.《住宅科技》2005年第1期.
    [15]“梅卡诺与荷兰的现代主义”.《世界建筑》2001年第5期.
    [16]王路.“阿姆斯特丹KNSM-Eiland住宅,荷兰”.《世界建筑》1999年第4期.
    [17]“阿姆斯特丹四层住宅,荷兰”《世界建筑》1986年第1期.
    [18]“岸区住宅,郝伊曾,荷兰”《世界建筑》2005年第7期.
    [19]“沙赛公园公寓,布雷达,荷兰” 《世界建筑》2005年第7期.
    [20]吴波.“日本住宅之百年流变”.《建筑节能》2006年第二期.
    [21]童钟悦.“日本的工业化住宅”.《房材与应用》2003年2月
    [22]范悦.“Reasearch and Practice on Infill Installation”.2000年3月.
    [23]《多层集合住宅》1996年
    [24]《新建筑-住宅特辑》(日).2002年2月.
    [25]胡惠琴.“集合住宅的理论探索”.北京:《建筑学报》2004年第10期.
    [26]《工业化住宅系统工程》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3年2月
    [27]马韵玉,王芳.“日本SI住宅可变节约理念”.《住宅产业》2005年.
    [28]《可持续性住宅建设》(日)清家刚 秋元孝之 主编,陈滨 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29]《NEXT21,设计精髓与十年居住实验的全貌》(日)
    [30]周燕珉.“日本小户型的设计借鉴”.《住区》总第23期.
    [31]中高层住宅研究会.《21世纪的集合住宅》(日).东京:1998年3月.
    [32]中日“可持续性住宅产业化会议”.2005年9.
    [33]松村秀一,田边新一.主编 陈滨,范悦.译《21世纪型住宅模式》.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7月.
    [34]日本建筑学会编.腾征本,腾熠先,周耀坤,腾百(译).《建筑设计资料集成》.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
    [35]李忠富.《住宅产业化论》.科学出版社 2003年.
    [36]建设部马建国际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适应型住宅通用填充体》课题组,江苏省老科协高级建设专家委员会.《小康型灵活空间住宅设计图集》.南京:江苏地矿竺桥印刷厂1995年.
    [37]“大开间灵活住宅建筑方案及试点工程”
    [38]‘“TS”体系--灵活可变的居住空间'.《建筑学报》1993年3月
    [39]贾倍思,王微琼.《居住空间适应性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
    [40]宋春华.“小康社会初期的中国住宅建设”.出自《21世纪中国城市住宅建设--内地·香港21世纪中国城市住宅建设研讨论文集》.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8月
    [41]何川.“关于开放住宅理论的思考”.《建筑学报》2003年9月
    [42]《南方都市报》2008年4月15日
    [43]张梦月.“支撑体住宅为我国住宅建设模式开辟了新领域”.《住宅科技》1991年5月.
    [44]徐文才.“中国开放住宅建构”.北京:《建筑学报》1991年11月.
    [45]何川.“住宅建设新模式与支撑体高效空间住宅”.《新建筑》1994年3月.
    [46]刘新德.“支撑体住宅应成为现代住宅建设发展的方向”.《住宅科技》2000年11月
    [47]孙克放.“科技进步促进住宅业的发展”.出自《21世纪中国城市住宅建设--内地·香港21世纪中国城市住宅建设研讨论文集》.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8月
    [48]《大有恬园宣传册》
    [49]梁小青.“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加快住宅发展”.出自《21世纪中国城市住宅建设--内地·香港21世纪中国城市住宅建设研讨论文集》.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8月
    [50]李勇,康勇.“浅议商品住宅一次性装修到位--以广州保利花园为例”.北京:《建筑学报》2001年6月.
    [51]《小康住宅建筑结构体系成套技术指南》编委会.《小康住宅建筑结构体系成套技术指南》.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52]宋春华.“居者有其屋”的中国模式”.《百年建筑》
    [53]建设部产业化促进中心.《国家康居示范工程住宅部品与产品选用指南》.2005年.
    [54]《住宅平面1920-1990年住宅的发展线索》2002年.
    [55]席晖.“适应性设计支撑体住宅理论及实践”.《城乡建设》2007年1月.
    [56]罗佩,洪国兵.“可持续性住宅设计研究”.《华中建筑》2005年2月.
    [57]‘“SI”住宅的研究'《住宅科技》2003年9月
    [58]查世旭.“建立和完善开放住宅的设计体系”.《华中建筑》2005年2月.
    [59]吕俊华,彼得.罗,张杰.《1840-2000中国现代城市住宅》.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年.
    [60]余源鹏.《中小户型开发与设计:90平方米以下畅销住宅套型800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
    [61]叶玲 郭树荣“谈我国住宅产业化的必要性和实现途径”.《建筑经济》2004年11月.
    哈布瑞肯教授:http://www.habraken.tom
    国际开放建筑期刊:http://www.openhouse-int.com
    OBOM:http://www.obom.org/
    CIB W104 Open Building Implementation:http://www.open-building.org/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