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丘濬《大学衍义补》治民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丘濬是明代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他一生著述甚富,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大学衍义补》。这部百科全书式的洋洋巨著以“资出治者以御世抚民之具”和“广正君者以辅世泽民之术”为宗旨,是其经世思想的集中体现。
     本文尝试运用理想政治模式理论,通过对《大学衍义补》思想体系的梳理,全面、系统地研究丘溶的治民思想。丘濬从先秦儒、道、法对理想政治模式的论述中吸取精华,描摹了一幅“天下和平”的理想蓝图,并将“治民”视为实现这一蓝图的重要途径,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施政主张。
     “立君为民”在丘濬治民思想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理论地位。他以“天立君为民”论证君权的合法性,从而为其治民思想提供本体依据。在此基础上,他阐述了君权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内容极为丰富的理想为君之道,并从各种政治关系的角度探究君主驭臣、治民的方略和对策,试图构建一整套以“民为国本”为核心理念和基本特征的理想君臣民关系。
     在丘濬的治民思想体系中,“政在养民”是“立君为民”思路发展的结果,是将“立君为民”、“民为国本”落到实处的重要途径。他以传统的“絮矩之道”为理论依据,充分阐述了听民自为、各得分愿的养民思想总纲,并提出各种具体政策主张,譬如提出配丁田法,试图对当时的兼并之风予以限制;主张藏富于民,反对与民争利;反对君主操纵利权;提倡生财有道,取财有义,用财以礼,先理民财,希望以君主为首的统治阶层能够量入为出,崇本节用。
     在丘濬看来,教化也是治民的重要途径。他认为,教化是基于人性而发生的,目的在于变化人的气质,而学校则是贯彻这一宗旨的最好场所。针对明代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他提出整顿监生历事制度,对纳粟监生区别培养。为了端学术,正士习,他努力扭转险怪的科举文风,与当时刚刚兴起的心学作了初步的对抗。丘溶认为,师儒之官为育才之本,他们的地位和素质直接影响了太学的教育质量。因此,他建议对摧抑教官的提学制度进行改革,从而适当提高教官的地位。
     丘濬看到刑罚也有辅助教化的作用,可以弥补德治的缺陷。他通过对德礼政刑的重新解读,论证了“明刑弼教”的时代必然性。明代司法腐败而黑暗,君主过度干预司法程序,不受成文法和常规司法机构的限制。丘濬指出,法是君主制定与天下公共的集体意志的产物,每个人都应该遵守,君主也不例外。他尤其反对惨无人道的酷刑和酷吏,谆谆告诫统治者要慎刑恤狱,并把刑罚中道与否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综上所述,传统理想政治模式理论在丘濬思想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既是其治民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论证其治民思想的终极依据,并对他提出的一系列施政原则、具体政策、操作艺术产生了深刻影响,充分体现了“立君为民”、“以民为本”的政治价值取向。
Ch'iu chun was a famous thinker and statesman. There are abundance of his writings through all his life,among which Ta-hsueh yen-i pu was the most effect.The great book what was called encyclopedia of ancient China, that was centralized reflection of his practical thought,took the providing a comprehensive system of governing Strategy and operating skill to the emperor and the bureaucracy as its aim and purpose.
     Through Studying the Ideology of supplement to the exposition of the great learning, This thesis attempted to utilize ideal political pattern to explore Ch'iu chun's thinking of ruling people entirely and systematically. Ch'iu chun absorbed essence from the Confucian, taoism and legalists of political pattern,and depicted an ideal blueprint of world peace.He regarded ruling people as a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the blueprint, and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concrete administrative policies.
     Establishing a monarchy for the people occupied an extremely important theor theoretical position in Ch'iu chun's thinking of ruling people. He demonstrated legitimacy of monarchical power by god establishing a monarchy for the people. On this basis, Ch'iu chun expounde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monarchical power, presented very rich ideal monarch standard , and inquiried strategy and policy for the monarch to rein the bureaucracy and to ruling the people. He tried to constitute an ideal political relationship among the emperor, the bureaucracy and the people,in which the people are the essential the country was its core idea.
     In Ch'iu chun's thinking system of ruling people ,the purpose of administration being for the people was the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of establishing a monarchy for the people. Accord with the traditional evenness, he put forward his ideology system of fostering the people, that is, let the people be what he want to be and gaining what he should to be gained. On the question of the land, he tried to restrict the trend of annexing. He considered possession of wealth by the people, and objects to the public for profit. He wanted to restrict the luxury consumption from the emperor and the bureaucracy. He viewed that the financing of the people is a top priority, so wealth production in ordinary, figure for interests in righteousness, and expenditure in abstinence is his principle to finance. The ruling class must cut its coat according to its cloth.
     In addition to foster people, they also should be educated. For Ch'iu chun, education is also a important way to rule people.He believed that education, based on the occurrence of human nature and is order to change people's temperament,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chool is the best place for this purpose. There are plenty of shortcomings in the education system of the Ming Dynasty .He tried his best to rectify the institution of excise, and distinguish the pupil apart? He worked hard to change the style of writing in imperial examinations. He encountered the impulsion from the learning mind-and-heart, that is why he must correct the style of study and habits. For the tutor, Ch'iu chun wish improving their status, so the institution of the supervises must be reformed.
     Ch'iu chun point out that penalty contributes to the role of education, and it can make up the deficiencies in the rule of virtue. He demonstrated the need of epoch that penalty can contribute to the education through illuminating the connection about morality, ceremony, administration and penalty. Ch'iu chun insisted that the law was made by the monarch, so everyone must obey the common volition, nor the emperor. He opposed excruciation and cruelty of the bands. The ruling class was admonished to be cautious to the penalty and adjudge. The fate of the country was contacted with the mean of the penalty.
     Above all,traditional ideal political pattern occupied a very essensial role in Ch'iu chun's thinking systems,not only a indispensable component of ruling people thoughts,but also an ultimate existence to demonstrate his ruling people thoughts. Ch'iu chun's ideal political pattern brought profound influence for his management principle and specific policies,and fully reflected political value orientation of establishing a monarchy for the people and administration for the people.
引文
1 周谷城主编:《中国学术名著提要》(政治法律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2 丘濬著,李龙潜点校:《大学衍义补》序,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
    3 陈沅:《丘海里墓记》,见:朱逸辉主编:《丘溶海瑞评介集》,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年。
    4 朱鸿林:《丘濬与<大学衍义补>:15世纪中国的经世思想》,普林斯顿大学1984年博士论文。
    5 朱鸿林:《中国近世儒学实质的思辨与习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6 李焯然:《丘濬及其对政府与历史的看法》,澳洲国立大学1984年博士论文,。
    7 李焯然:《丘濬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7 陈永正:《从<大学衍义补>试析丘濬思想》,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博士论文。
    1 耿松:《<大学衍义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2 张显清、林金树:《明代政治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3 间野潜龙:《“正朝廷”的<大学衍义补>》,见佐久间重男,山根幸夫:《明清史论丛——中山八郎教授颂寿纪念》,燎原书店,1977年。
    1 李月华:《<大学衍义补>中的天、君、臣、民观》,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李月华:《丘濬民本主义君主观与黄宗羲君主论的相似性》,《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7期。
    2 方顺姬:《丘濬相业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毕业论文。
    3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下)》,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
    4 赵靖:《中国经济思想通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5 赵靖:《中国经济思想史述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6 李普国:《论丘濬的经济思想》,《江淮论坛》1981年第3期。
    7 黄国强:《略论丘濬的经济思想》,《华南师范大学》1985年第3期。
    8 王京、符国华:《丘浚及其经济观点》,《海南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9 刘雪河:《丘浚经济思想考述》,《广州师院学报》1997年第1期。
    10 赵靖:《邱濬——中国十五世纪经济思想的卓越代表人物》,《北京大学学报》1981年第2期。
    11 赵靖:《丘浚——市场经济的早期憧憬者》,《海南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12 李龙潜:《试评丘浚经济思想中的几个问题》,《暨南学报》1999年第2期。
    13 周伯棣:《中国财政思想史稿》,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
    1 项斌,马傅,梁宝柱,陈书明编著:《中国古代财政思想史稿》,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562页。
    2 张守军:《丘濬的财政思想》,《财经研究》1987年第5期。
    3 苏倩:《丘浚的听民自为论及其国民经济管理思想》,《湖北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4 石世奇:《论丘濬的国民经济管理思想》,《北京大学学报》1985年第6期。
    5 戚福康、吴文英:《<大学衍义补>与邱浚的经济管理思想》,《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6 汤标中:《丘濬的养民思想》,《商业经济文荟》2001年第6期。
    7 于清华:《丘浚的市场调节思想》,《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8 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
    9 萧清:《中国古代货币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10 吴文美:《从<大学衍义补>看丘浚的货币思想》,《海南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11 叶世昌、李宝金、钟祥财:《中国货币理论史》,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
    12 何炼成:《价值学说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
    13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下)》,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
    莫曰达:《中国古代统计思想史》,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
    李惠村,莫曰达:《中国统计史》,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年。
    1 肖伟:《丘浚与斯密经济思想之比较分析》,《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2 郭超靖:《西方重商主义与同时期中国经济思想之比较》,《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3 周伯棣:《中国财政思想史稿》,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
    4 李璧:《为国以足民为本——试论丘浚的养民、富民思想》,《海南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
    5 丁君,秋波:《浅论丘浚的养民思想》,《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6 汤标中:《丘濬的养民思想》,《商业经济文萃》2001年第6期。
    7 蔡一:《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
    8 李普国:《论丘濬的经济思想》,《江淮论坛》1981年第3期,第70页。
    9 袁兆春:《析<大学衍义补>中的法律思想》,《济南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10 何勤华:《简论丘濬的法律思想》,《法学论坛》2000年第2期。
    11 毛晓燕:《丘濬法律思想初探》,《理论界》2006年第2期。
    1 段秋关:《丘濬法律思想述评》,《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84年第4期;《丘濬法律思想述评(续)》,《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
    2 陈永正:《从<大学衍义补>看丘浚的法律思想》,《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9期。
    3 陈应琴:《丘浚论刑何须有——“明刑弼教”在明代的理论解读》,《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4 张秀军,袁兆春:《丘濬<大学衍义补>对于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临沂师专学报》1998年第5期。
    5 范中义:《中国军事通史》,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
    6 许振兴:《丘浚的北部边防思想》,《广东社会科学》1985年第4期。
    7 王家忠:《论丘浚的民族关系思想》,《海南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
    1 郑朝波:《论丘浚的民族思想》,《海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2 葛荣晋:《中国实学思想史》,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3 王琼琚:《丘浚的教育思想初探》,《海南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5 詹家豪:《丘濬教育思想与实践述略》,见:朱逸辉主编:《丘濬海瑞评介集》,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年。
    6 詹尊泮:《丘濬的教育思想》,见:朱逸辉主编:《丘濬海瑞评介集》,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年。
    7 王国宪:《邱文庄公浚年谱》,于浩辑:《宋明理学家年谱》(第9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周伟民、唐玲玲:《丘浚年谱》,《海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1,2,3期。
    8 Carrington Goodrich,Chaoying Fang,Dictionary of Ming biography(1368-1644),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6年。
    9 吴缉华:《明代丘濬的生卒年》,《大陆杂志》第35卷第6期。
    10 吴缉华:《明史丘濬传补正》,《大陆杂志》第35卷第9期。
    11 林冠群:《邱浚和他的<大学衍义补>》,《新东方》1995年第5期。
    12 何文生:《琼州奇才——丘浚》,《海南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
    1 夏维中:《丘浚在明代儒学中的历史地位》,见徐雁主编:《杰出人物与中国思想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
    2 王家忠:《丘浚与<大学衍义补>》,《海南师院学报》1994年第2期。
    3 向燕南:《<大学衍义补>的撰述特点和思想分析》,《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4 张宏斌:《明代实学之祖——丘浚》,《渭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1期。
    5 姜广辉:《修身之道与治国之道的统一——古代行政管理经验的总结之作:<大学衍义>与<大学衍义补>》《湖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6 陈应琴:《<大学衍义补>的思想史价值》,《宁夏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7 朱鸿林:《中国近世儒学实质的思辨与习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 李月华:《<大学衍义补>中的天、君、臣、民观》。
    2 刘泽华,张分田:《政治学说简明读本》,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
    1 刘泽华:《开展思想与社会互动和整体研究》,《历史教学》2001年第8期。
    1 张分田,张鸿:《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内涵与外延刍议》,《西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2 张分田:《论“立君为民”在民本思想体系中的理论地位》,《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1 张分田:《从理想政治模式的视野研究传统社会道德建设理论》,《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第125页。
    2 焦映汉:《丘文庄公传》,《丘文庄公文集》,清焦映汉、贾棠编辑:《丘海二公文集合编》,清康熙四十七年刻本,南开大学图书馆藏。
    3 何乔新:《椒丘文集》卷三十《赠特进左柱国太傅谥文庄丘公墓志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456页。
    1(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卷二十一《礼运第九》,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414页。
    2 梁启雄:《荀子简释》卷九《王制》,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5页。
    3 《荀子简释》卷四《荣辱》,第45页。
    4 刘泽华、张分田:《儒家的理想国》,《天津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第40-41页。
    5(汉)赵歧注,(宋)孙爽疏:《孟子注疏》卷七下《离娄章句上》,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第2723页。
    6 《荀子简释》卷十二《君道》,第162页。
    1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五十八《成功化·圣神功化之极上之下》,北京:京华出版社,1999年,第1382页。
    2 朱谦之:《老子校释》八十章,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307-309页。
    3 《老子校释》三章,第15-16页。
    4 张分田:《秦汉之际法、道、儒三种“无为”的互动与共性——兼论“无为而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统治》,《政治学研究》,2006年第2期,第93页。
    1 王先谦撰:《庄子集解》卷三《外篇·胠箧第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88页。
    2 《庄子集解》卷三《外篇·天地第十二》,第109页。
    3 《庄子集解》卷三《外篇·天地第十二》,第99页。
    4 《大学衍义补》卷十八《固邦本·择民之长》,第179页。
    5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二十九《严武备·将帅之任上之下》,第1109页
    1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十六《严武备·总论威武之道下》,第1002页。
    2 张分田:《略论先秦法家规范君权的政治思想》,《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第4页。
    3(清)王先慎撰,钟哲点校:《韩非子集解》卷卷八《守道》,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202页。
    5 《慎子·威德》,诸子集成(5),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第2页。
    6 《商君书评注》小组:《商君书评注》卷十四《修权》,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183页。
    7 《韩非子集解》卷八《用人》,第206页。
    8 《韩非子集解》卷八《大体》,第209-210页。
    9 《慎子·威德》,第2页。
    10 蔡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卷十五《任法》,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11页。
    1 《韩非子集解》卷二《有度》,第32页。
    2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十一《慎刑宪·简典狱之官》,第954页。
    3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一《慎刑宪·总论制刑之义下》,第868-867页。
    4 《大学衍义补》卷四十二《明礼乐·乐律之制上之下》,第369页。
    5 《大学衍义补》卷四《正朝廷·广陈言之路》,第34页。
    6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五十七《成功化·圣神功化之极上之上》,第1375页。
    1 《大学衍义补》卷一《正朝廷·总论朝廷之政》,第2-3页。
    2 《大学衍义补》卷二《正朝廷·定名分之等》,第14页。
    3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五十九《成功化·圣神功化之极中》,第1392页。
    4(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卷六十《大学》,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第1673页。
    1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六十《成功化·圣神功化之极下》,第1399页。
    2 班固:《白虎通义》卷六《圣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44页。
    3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五十七《成功化·圣神功化之极上之上》,第1374页。
    4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慎刑宪·总论制刑之义上》,第854页。
    5 《大学衍义补》卷五《正百官·总论任官之道》,第40页。
    6 《礼记正义》卷二十一《礼运第九》,第1414页。
    7 《大学衍义补》卷五《正百官·总论任官之道》,第40页。
    8 《大学衍义补》卷一《正朝廷·总论朝廷之政》,第4页。
    1 《大学衍义补》卷十二《正百官·戒滥用之失》,第110页。
    2 《大学衍义补》卷十《正百官·公铨选之法》,第87页。
    3 《大学衍义补》卷五《正百官·定职宫之品》,第44页。
    4 《大学衍义补》卷十二《正百官·戒滥用之失》,第110页。
    5 《大学衍义补》卷十二《正百官·戒滥用之失》,第110页。
    6 《大学衍义补》卷三十三《制国用·漕輓之宜上》,第299页。
    7 《大学衍义补》卷五《正百官·定职官之品》,第46页。
    8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制国用·总论理财之道上》,第200页。
    1 《大学衍义补》卷六十七《崇教化·总论教化之道》,第578页。
    2 《大学衍义补》卷十三《固邦本·总论固本之道》,第121页。
    3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六十《成功化·圣神功化之极上之下》,第1382页。
    4 《大学衍义补》卷五《正百官·定职官之品》,第46页。
    5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六十《成功化·圣神功化之极下》,第1398页。
    6 《大学衍义补》卷八十三《崇教化·严旌别以示劝》,第709页。
    1 《大学衍义补》卷七十八《崇教化·—道德以同俗》,第655-673页。
    2 《大学衍义补》卷七十八《崇教化·—道德以同俗》,第669-670页。
    3 《大学衍义补》卷七十八《崇教化·—道德以同俗》,第672-673页。
    1 《大学衍义补》卷七十八《崇教化·—道德以同俗》,第673页。
    1 《大学衍义补》卷十三《固邦本·总论固本之道》,第119页。
    2 《大学衍义补》卷十八《固邦本·择民之长》,第181页。
    3 《大学衍义补》卷十三《固邦本·蕃民之生》,第124页。
    4 《大学衍义补》卷十三《固邦本·蕃民之生》,第124页。
    5 《大学衍义补》卷十六《固邦本·恤民之患》,第165页。
    1 《大学衍义补》卷十三《固邦本·蕃民之生》,第126页。
    2 《大学衍义补》卷十六《固邦本·恤民之患》,第156页。
    3 《大学衍义补》卷十三《固邦本·总论固本之道》,第120页。
    4 《大学衍义补》卷十六《固邦本·恤民之患》,第161页。
    5 《大学衍义补》卷十三《固邦本·蕃民之生》,第126页。
    6 《大学衍义补》卷十三《固邦本·蕃民之生》,第123-126页。
    1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六十《成功化·圣神功化之极下》,第1396页。
    2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五十九《成功化·圣神功化之极中》,第1392页。
    1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五十七《成功化·圣神功化之极(上之上)》,第1371页。
    2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五十七《成功化·圣神功化之极(上之上)》,第1372页。
    1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五十七《成功化·圣神功化之极(上之上)》,第1373页。
    2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五十七《成功化·圣神功化之极(上之上)》,第1374页。
    3(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卷一《一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页。
    4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五十七《成功化·圣神功化之极(上之上)》,第1371页。
    5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五《制国用·市籴之令》,第243页。
    6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六《制国用·铜楮之币》,第250页。
    1 《大学衍义补》卷一八《固邦本·择民之长》,第181页。
    2 《大学衍义补》卷五《正百官·定职官之品》,第44页。
    3 《大学衍义补》卷一《正朝廷·总论朝廷之政》,第1页。
    4(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尚书正义》卷十一《泰誓上》,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第180页。
    5 《尚书正义》卷十二《洪范》,第190页。
    6 《尚书正义》卷十四《康诰》,第203页。
    7 《尚书正义》卷十五《召诰》,第213页。
    8 《尚书正义》卷十七《多方》,第228页。
    9 《尚书正义》卷十九《吕刑》,第249页。
    10 《尚书正义》卷十一《泰誓上》,第180页。
    1 《大学衍义补》卷十三《固邦本·总论固本之道》,第121页。
    2 《大学衍义补》卷一《正朝廷·总论朝廷之政》,第5页。
    3 《大学衍义补》卷四《正朝廷·广陈言之路》,地33页。
    4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六十《成功化·圣神功化之极(下)》,第1400页。
    5 《大学衍义补》卷一五六《驭夷狄·劫诱穷黩之失》,第1358页。
    6 《尚书正义》卷十一《泰誓上》,第181页。
    7 《春秋左传正义》卷三十二,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第1958页。
    1 《孟子注疏》卷七下《离娄章句上》,第2721页。
    2 《大学衍义补》卷十三《固邦本·总论固本之道》,第120页。
    3 《大学衍义补》卷十三《固邦本·总论固本之道》,第121页。
    1 《大学衍义补》卷五《正百官·总论任官之道》,第40页。
    2 《大学衍义补》卷五《正百官·定职官之品》,第43页。
    3 《大学衍义补》卷一《正朝廷·总论朝廷之政》,第5页。
    4 《大学衍义补》卷十四《固邦本·制民之产》,第128页。
    5 《大学衍义补》卷一《正朝廷·总论朝廷之政》,第2页。
    6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八《制国用·山泽之利(上)》,第263页。
    7 《大学衍义补》卷二《正朝廷·定名分之等》,第13页。
    8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五十七《成功化·圣神功化之极(上之上)》,第1374页。
    9(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周易正义》卷一,第14页。
    1 《大学衍义补》卷九十三《备规制·历象之法(下)》,第789页。
    2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一十五《严武备·总论威武之道(中)》,第997页。
    3 《大学衍义补》卷十五《固邦本·愍民之穷》,第150页。
    1 丘濬:《世史正纲》,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6,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第154页。
    2 刘定之:《否泰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46。
    3 《明英宗实录》卷一百八十一,见:中央研究院(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实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3510页。
    4 孟森:《明史讲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51-152页。
    1 《尚书正义》卷十《说命中》,第175页。
    2 《大学衍义补》卷二《正朝廷·定名分之等》,第14页。
    3 《大学衍义补》卷二《正朝廷·定名分之等》,第16页。
    1 《大学衍义补》卷二《正朝廷·定名分之等》,第14页。
    2 《大学衍义补》卷二《正朝廷·定名分之等》,第17页。
    3 《大学衍义补》卷五《正百官·总论任官之道》,第42页。
    4 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卷二十五《颜渊下》,第855页。
    5 《大学衍义补》卷二《正朝廷·定名分之等》,第14页。
    6 《大学衍义补》卷二《正朝廷·定名分之等》,第17页。
    1 左丘明传,杜预集解:《春秋左传集解》卷十二《成公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640页。
    2 《大学衍义补》卷二《正朝廷·定名分之等》,第15页。
    3 《大学衍义补》卷二《正朝廷·定名分之等》,第16页。
    4 《荀子简释》卷十《富国》,第127页。
    5(汉)董仲舒撰,(清)凌曙注:《春秋繁露》卷六《保位权第二十》,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76页。
    6 《春秋繁露》卷六《保位权第二十》,第173页。
    7 工守仁:《王阳明全集》卷九《申明赏罚以励人心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307页。
    1 《大学衍义补》卷三《正朝廷·公赏罚之施》,第19页。
    2(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十二,昭公二十八年,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119页。
    3 《大学衍义补》卷三《正朝廷·公赏罚之施》,第19-20页。
    4 吴兢编著:《贞观政要》卷五《公平第十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63页。
    5 《大学衍义补》卷三《正朝廷·公赏罚之施》,第20页。
    1 《说文解字注》卷二《口部》,第57页。
    2(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卷三《释言第二》,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第2584页。
    3 《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十四,定公四年,第2134页。
    4 《大学衍义补》卷三《正朝廷·谨号令之颁》,第24-25页。
    5 《大学衍义补》卷三《正朝廷·谨号令之颁》,第22页。
    1 《大学衍义补》卷三《正朝廷·谨号令之颁》,第23页。
    2 《大学衍义补》卷一《正朝廷·总论朝廷之政》,第9页。
    3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十三《慎刑宪·戒滥纵之失》,第973页。
    1 《大学衍义补》卷一《正朝廷·总论朝廷之政》,第2页。
    2 《大学衍义补》卷四《正朝廷·广陈言之路》,38页。
    3 刘泽华,张分田主编:《中国政治思想史(隋唐宋元明清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501页。
    4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一《制国用·总论理财之道(下)》,第208页。
    5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四《制国用·经制之义(下)》,第229页。
    1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制国用·总论理财之道(上)》,第202页。
    2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制国用·总论理财之道(上)》,第202页。
    3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一《制国用·总论理财之道(下)》,第205页。
    4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四《制国用·经制之义(下)》第236页。
    5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十三《慎刑宪·戒滥纵之失》,第978页。
    6 《大学衍义补》卷二《正朝廷·正纲纪之常》,第10页。
    7 《大学衍义补》卷八十一《崇教化·谨好尚以率民》,第697页。
    1 《大学衍义补》卷七十九《崇教化·躬孝弟以敦化》,第674页。
    2 《大学衍义补》卷七十九《崇教化·躬孝弟以敦化》,第675页。
    3 刘泽华,张分田主编:《中国政治思想史(隋唐宋元明清卷)》,第502页。
    4 刘泽华:《中国的王权主义》,引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页。
    5 《尚书正义》卷十一《泰誓上》,第180页。
    6 史华慈:《中国政治思想的深层结构》,见:余英时等著:《中国历史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2年,第23页。
    7 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社会整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69页。
    8 《大学衍义补》卷一《正朝廷·总论朝廷之政》,第9页。
    1 《大学衍义补》卷六十七《崇教化·总论教化之道》,第578页。
    2 《大学衍义补》卷四《正朝廷·广陈言之路》第33页。
    3 《大学衍义补》卷二《正朝廷·正纲纪之常》,第11页。
    4 《大学衍义补》卷六《正百官·敬大臣之礼》,第58页。
    5 《大学衍义补》卷十三《固邦本·总论固本之道》,第120页。
    6 《世史正纲序》,第154页。
    7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六十《成功化·圣神化之极(下)》,第1399页。
    8 《大学衍义补》卷八十六《备规制·都邑之建下》,第725页。
    1 徐复观:《徐复观论经学史两种》,上海:上海书店,2005年,第287页。
    2 《大学衍义补》卷六十七《崇教化·总论教化之道》,第572页。
    3 《大学衍义补》卷六十七《崇教化·总论教化之道》,第572页。
    4 《大学衍义补》卷八十二《崇教化·广教化以变俗》,第707页。
    5 丘濬:《重编琼台稿》卷三《青宫勉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40页。
    1 《重编琼台稿》卷七《论厘革时政奏》,第134页。
    2 叶向高:《丘文庄公集序》,《丘海二公文集合编》。
    3 《大学衍义补》卷首《诚意正心之要·审几微[补]》。
    1 《大学衍义补》卷首《审几微·谨理欲之初分》,第7页。
    2 《大学衍义补》卷首《审几微·察事几之萌动》,第15页。
    3 《大学衍义补》卷首《审几微·防奸萌之渐长》,第16页。
    1 《大学衍义补》卷首《审几微·炳治乱之几先》,第18页。
    2 《尚书正义》卷七《五子之歌》,第156页。
    1 《大学衍义补》卷十三《固邦本·总论固本之道》,第121页。
    2 《大学衍义补》卷十三《固邦本·总论固本之道》,第121页。
    3 《孟子注疏》卷十四上《尽心章句上》,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第2774页。
    4 《大学衍义补》卷十三《固邦本·总论固本之道》,第122页。
    5 《大学衍义补》卷十八《固邦本·择民之长》,第182页。
    6 《大学衍义补》卷十三《固邦本·总论固本之道》,第119页。
    7 《大学衍义补》卷十三《固邦本·蕃民之生》,第126页。
    1 《大学衍义补》卷十三《固邦本·总论固本之道》,第119页。
    2 《大学衍义补》卷十三《固邦本·总论固本之道》,第121-122页。
    3 《论语集释》卷六《八佾下》,第197页。
    4 《孟子注疏》卷八上《离娄章句下》,第2726页。
    5 黄俊杰:《中国孟学诠释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40页。
    6 萨孟武:《儒家政论衍义》,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82年,第131-132页。
    1 《大学衍义补》卷五《正百官·定职官之品》,第43页。
    2 《大学衍义补》卷一《正朝廷·总论朝廷之政》,第2页。
    3 《世史正纲序》,第153页。
    4 《大学衍义补》卷五《正百官·总论任官之道》,第40页。
    1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二《制国用·贡赋之常》,第217页。
    2 《大学衍义补》卷五《正百官·总论任官之道》,第40页。
    3 《大学衍义补》卷六《正百官·敬大臣之礼》,第55页。
    4 《大学衍义补》卷六《正百官·敬大臣之礼》,第55页。
    5 《大学衍义补》卷六《正百官·敬大臣之礼》,第54页。
    6 《大学衍义补》卷六《正百官·敬大臣之礼》,第54页。
    7 《大学衍义补》卷四《正朝廷·广陈言之路》,第28页。
    8 《世史正纲序》,第153页。
    9 《大学衍义补》卷十《正百官·公铨选之法》,第87页。
    10 《大学衍义补》卷三《正朝廷·谨号令之颁》,第24-25页。
    1 《世史正纲》卷一《秦世史》,第165页。
    2 《世史正纲》卷一《秦世史》,第158页。
    3 《世史正纲》卷一《秦世史》,第158页。
    4 艾森斯塔得:《帝国的政治体系》,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90页。
    5 《大学衍义补》卷十《正百官·公铨选之法》,第87页。
    1 《世史正纲序》,第154页。
    2 《大学衍义补》卷一《正朝廷·总论朝廷之政》,第4页。
    3 《大学衍义补》卷十二《正百官·戒滥用之失》,第110页。
    1 《大学衍义补》卷五《正百官·总论任官之道》,第40页。
    2 《大学衍义补》卷一《正朝廷·总论朝廷之政》,第4页。
    3 《大学衍义补》卷一《正朝廷·总论朝廷之政》,第4页。
    4 《大学衍义补》卷十《正百官·公铨选之法》,第9l页。
    5 《大学衍义补》卷十《正百官·公铨选之法》,第94页。
    1 《大学衍义补》卷十《正百官·公铨选之法》,第94页。
    2 《大学衍义补》卷十八《固邦本·择民之长》,第178页。
    3 《大学衍义补》卷十八《固邦本·择民之长》,第178页。
    4 《大学衍义补》卷十一《正百官·严考课之法》,第99页。
    1 《大学衍义补》卷十八《固邦本·择民之长》。
    2 《丘文庄公文集》卷四《赠郑陈留复任序》,康熙四十七年焦映汉刻本。
    3 《大学衍义补》卷十三《固邦本·蕃民之生》。
    1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制国用·总论理财之道上》,第202页。
    2 赵靖:《中国经济思想史述要》,下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64页。
    3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0页。
    4 《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集注》,第10页。
    5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制国用·总论理财之道上》,第200页。
    6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制国用·总论理财之道上》,第202页。
    7 李振宏:《絜矩:一个已消亡的文化概念》,《史学月刊》,2005年,第3期,第22页。
    1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五十九《成功化·圣神功化之极中》,第1392页。
    2 《中国政治思想史(隋唐宋元明清卷)》,第501页。
    3 《中国政治思想史(隋唐宋元明清卷)》,第198页。
    4 《中国政治思想史(隋唐宋元明清卷)》,第199页。
    5 徐复观:《徐复观论经学史二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231页。
    6 《孟子注疏》卷一《梁惠王章句上》,第2666页。
    7 《大学衍义补》卷十四《固邦本·制民之产》,第131页。
    8 《大学衍义补》卷十四《固邦本·制民之产》,第128页。
    9 《大学衍义补》卷十三《固邦本·总论固本之道》,第119页。
    1 《大学衍义补》卷十四《固邦本·制民之产》,第129页。
    2 《大学衍义补》卷十四《固邦本·制民之产》,第129页。
    3 《大学衍义补》卷十四《固邦本·制民之产》,第130页。
    4 《大学衍义补》卷十四《固邦本·制民之产》,第130页。
    5 胡忠雄:《正其谊以谋其利——中国古代功利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博士论文,第174页。
    6 《大学衍义补》卷十四《固邦本·制民之产》,第129页。
    7 《大学衍义补》卷一《正朝廷·总论朝廷之政》,第5页。
    8 《大学衍义补》卷十五《固邦本·重民之事》,第144页。
    9 《大学衍义补》卷十五《固邦本·重民之事》,第144页。
    10 《大学衍义补》卷十四《固邦本·制民之产》,第130页。
    11 《管子校注》卷一《牧民》,第2页。
    1 张廷玉:《明史》卷一五五《蒋琬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4260页。
    2 《明宪宗实录》,卷一五六,第2847页。
    3 《明史》卷七七《食货志一》,第1882页。
    4 关于明代皇庄的起始问题,见蒋大椿:《明代最早的皇庄》,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2期。
    5 宪宗时奏乞庄田的具体情况,详见孟森:《明史讲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51-152页。
    6 陈全之:《蓬窗日录》卷六《事纪二》,上海:上海书店,1985年。
    7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原编第6册《苏松》,四部丛刊三编,史部第20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8 《明宪宗实录》卷七五,第1481页。
    9 从洪武到隆庆历代夏税秋粮数,见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见:梁方仲:《梁方仲史论文集补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
    1 《大学衍义补》卷十四《固邦本·制民之产》,第134页。
    2 《大学衍义补》卷十四《固邦本·制民之产》,第132页。
    3 赵园:《制度·言论·心态—<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续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00页。
    4 王鏊:《震泽长语》卷上《食货》,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7册,第206页。
    5 《明史》卷二二六《海瑞传》,第5933页。
    6 《大学衍义补》卷十四《固邦本·制民之产》,第133页。
    7 苏洵:《苏洵集》卷五《田制》,见:曾枣庄,舒大刚主编:《三苏全书》,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年,第171-172页。
    8 叶适:《水心别集》卷二《民事下》,《叶适集》,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656页。
    9 《大学衍义补》卷十四《固邦本·制民之产》,第133页。
    1 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十八《治平类》,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24册,第155页。
    2 张瀚:《松窗梦语》卷四《三农纪》,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62-63页。
    3 《大学衍义补》卷十四《固邦本·制民之产》,第133页。
    4 《大学衍义补》卷十四《固邦本·制民之产》,第132页。
    1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44页。
    2 李普国:《论丘濬的经济思想》,《江淮论坛》,1981年第3期,第71页。
    3 叶世昌:《古代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45页。
    4 谈敏编著:《中国财政思想史教程》,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31页。
    1 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卷十《苏松二府田赋之重》,长沙:岳麓书社,1938年,第56页。
    2 顾应祥:《静虚斋惜阴录》卷十一《杂论二》,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131页。
    3 董以宁:《配丁田辨》,(清)贺长龄等编:《清经世文编》卷三十《户政五·赋役二》,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4 《静虚斋惜阴录》卷十一《杂论二》,第487页。
    5 何三畏:《云间志略》,四库禁毁丛刊,史8,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6 马文升:《抚流移以正版籍疏》,《明经世文编》卷六三《马端肃公奏疏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521页。
    7 童轩论赋役之重:“近年以来,东南之民恒困于岁办,西北之民恒疲于力役。……力役如牵船道扛之类,有赉公文一角而索车数辆,有带军册一本而起船一只者。小民被役,月无虚日,户无闲丁。民当里甲之差而又有此分外之役,虽欲不疲不可得矣”。《明孝宗实录》卷一百七,第1958-1959页。
    8 《明宪宗实录》卷十九,第391页。
    1 顾起元撰,张惠荣点校:《客座赘语》卷二,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年,第65页。
    2 张廷玉:《明史》卷七十七《食货一》,第1878页。
    3 张建民:《明清长江流域山区资源开发与环境演变——以秦岭-大巴山区为中心》,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54-57页。
    3 李洵:《明代流民运动——中国被延缓的原始资本积累过程》,见:《下学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4 《大学衍义补》卷十三《固邦本·蕃民之生》,第126页。
    5 《明英宗实录》卷六六,第1263页。
    6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二《制国用·贡赋之常》,第215页。
    7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二《制国用·贡赋之常》,第215页。
    1 《大学衍义补》卷十六《固邦本·恤民之患》,第161页。
    2 《大学衍义补》卷三十五《制国用·屯营之田》,第320页。
    3 《大学衍义补》卷十三《固邦本·蕃民之生》,第125页。
    4 海瑞:《兴国县八议》,见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三百九,第3261页。
    1 《大学衍义补》卷十三《固邦本·蕃民之生》,第125页。
    2 杨国安:《主客之间:明代两湖地区土著与流寓的矛盾与冲突》,《中国农史》,2004年第1期,第86页。
    3 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里甲赋役制度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9页。
    4 《古今图书集成》第68册《经济汇编·食货典》卷十六《户口部汇考八·嘉靖九年条》,北京:中华书局 成都:巴蜀书社,第82415页。
    5 《大学衍义补》卷十三《固邦本·总论固本之道》,第121页。
    1 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146页。
    2 《大学衍义补》卷十三《固邦本·蕃民之生》,第123页。
    3 《大学衍义补》卷十五《制国用·市籴之令》,第242页。
    4 《大学衍义补》卷十三《固邦本·蕃民之生》,第123页。
    5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四《制国用·经制之义下》,第234页。
    6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六《慎刑宪·详听断之法》,第910页。
    7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六《慎刑宪·详听断之法》,第910页。
    8 《大学衍义补》卷十五《制国用·市籴之令》,第242页。
    9 《大学衍义补》卷十五《制国用·市籴之令》,第247页。
    10 《大学衍义补》卷十五《制国用·市籴之令》,第247页。
    11 《大学衍义补》卷十五《制国用·市籴之令》,第242页。
    12(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九《地官大司徒》,第702页。
    1(明)王廷相著,王孝鱼点校:《王廷相集》卷二九《与开封赵二守书》,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524页。
    2 《大学衍义补》卷十六《固邦本·恤民之患》,第164-165页。
    3 万明:《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351页。
    4 《大学衍义补》卷十六《固邦本恤民之患》,第158-159页。
    5 叶世昌:《古代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7页。
    6 《孟子注疏》卷一《梁惠王章句上》,第2665页。
    1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八《制国用·山泽之利上》,第263页。
    2 《管子校注》卷二十二《国蓄》,第1259页。
    3 《管子校注》卷二十四《轻重乙》,第1443页。
    4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八《制国用·山泽之利上》,第262页。
    5 《管子校注》卷二十二《国蓄》,第1262页。
    6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八《制国用·山泽之利上》,第262页。
    7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五《制国用·市籴之令》,第242页。
    8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五《制国用·市籴之令》,第247页。
    9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五《制国用·市籴之令》,第246-247页。
    10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五《制国用·市籴之令》,第247页。
    11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五《制国用·市籴之令》,第246页。
    1 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0页。
    2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五《制国用·市籴之令》,第239页。
    3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五《制国用·市籴之令》,第239页。
    4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五《制国用·市籴之令》,第241页。
    5 刘师培:《刘申叔遗书·左盒外集卷》卷十四《论中国古代财政国有之弊》,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694页。
    6 《大学衍义补》卷一一三《慎刑宪·戒滥纵之失》,第978页。
    7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八《制国用·山泽之利上》,第262页。
    8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八《制国用·山泽之利上》,第264页。
    1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八《制国用·山泽之利上》,第263-264页。
    2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八《制国用·山泽之利上》,第265页。
    3 《大学衍义补》卷三十《制国用·征榷之课》,第279页。
    4 《大学衍义补》卷三十《制国用·征榷之课》,第281页。
    5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五《制国用·市籴之令》,第241页。
    6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五《制国用·市籴之令》,第240页。
    1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五《制国用·市籴之令》,第241页。
    2 《大学衍义补》卷十五《固邦本·重民之事》,第144页。
    3 《大学衍义补》卷三十《制国用·征榷之课》,第275页。
    4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五《制国用·市籴之令》,第241页。
    1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五《制国用·市籴之令》,第237页。
    2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五《制国用·市籴之令》,第242页。
    3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五《制国用·市籴之令》,第242页。
    4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五《制国用·市籴之令》,第243页。
    5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下)》,第355-356页。
    1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下)》,第367-368页。
    2 万恭:《漕河议》,见黄宗羲:《明文海》卷七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758页。
    3 纪昀:《大学衍义补提要》,《大学衍义补》卷首。
    4 万表《灼艾余集》和严从简《殊域周咨录》记载车驾郎中刘大夏藏匿郑和下西洋档案,而顾起元《客座赘语》则说刘忠宜公大夏焚毁郑和下西洋档案。
    5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六《制国用·铜楮之币上》,第251页。
    6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六《制国用·铜楮之币上》,第249页。
    7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六《制国用·铜楮之币上》,第246页。
    8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六《制国用·铜楮之币上》,第250页。
    1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六《制国用·铜楮之币上》,第250页。
    2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六《制国用·铜楮之币上》,第250页。
    3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六《制国用·铜楮之币上》,第251页。
    4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七《制国用·铜楮之币下》,第254页。
    5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七《制国用·铜楮之币下》,第254页。
    6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七《制国用·铜楮之币上》,第252页
    7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七《制国用·铜楮之币下》,第259页。
    1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七《制国用·铜楮之币上》,第252页。
    2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六《制国用·铜楮之币上》,第253页。
    3 赵轶峰:《明代的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第225页。
    4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七《制国用·铜楮之币下》,第257页。
    1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七《制国用·铜楮之币下》,第259页。
    2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六《制国用·铜楮之币上》,第251页。
    3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七《制国用·铜楮之币下》,第259页。
    4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七《制国用·铜楮之币下》,第259页。
    5 叶世昌:《中国货币理论史》,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64页。关于丘濬的观点是否涉及劳动价值论,李龙潜通过比较丘濬和威廉·配第有关劳动价值的相关论点后,也认可丘濬的观点“具有朴素的劳动价值论观点。”见李龙潜:《试评丘濬经济思想中的几个问题》,《暨南学报》,1999年第2期,第74页。赵靖则指出:“丘濬的这段话以相当明确的形式提出了劳动决定价值的论点。英国古典学说的创始人威廉·配第在十七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提出劳动价值论。……邱濬却至迟在1488年就己提出了劳动决定价值的论点,早于威廉·配第一百七十四年。……他对价值的分析,自然没有配第细致,但在表达方式的抽象程度和普遍性方面,却显然比配第还高一些。”见赵靖:《邱濬一中国十五世纪经济思想的卓越代表人物》,《北京大学学报》,1981年第2期,第53页。李普国先生也持类似的观点。李普国:《论丘濬 的经济思想》,《江淮论坛》,1981年第3期,第73页。也有研究者提出不同的意见。何炼成就指出,丘濬虽然接触到劳动价值论的边缘,“但还不能说是劳动价值论,因为他所说的‘价'仍然是指价格而不是价值。”见何炼成:《明清思想家的价格理论评介》,《社会科学辑刊》,1982年第5期,第64页。
    1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七《制国用·铜楮之币下》,第258页。
    2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七《制国用·铜楮之币下》,第258页。
    3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七《制国用·铜楮之币下》,第259页。
    4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七《制国用·铜楮之币下》,第259页。
    5 《明史》卷八一《食货志五·钱钞条》,第1962页。
    6 《明史》卷八一《食货志五·钱钞条》,第1964页。
    7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七《制国用·铜楮之币下》,259页。
    8 《明史》卷八一《食货志五·钱钞条》,第1964页。
    9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下)》,第349页。
    10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七《制国用·铜楮之币下》,260页。
    1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制国用·总论理财之道上》,第197页。
    2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制国用·总论理财之道上》,第200页。
    3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制国用·总论理财之道上》,第200页。
    4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四《制国用·经制之义下》,第236页。
    5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制国用·总论理财之道上》,第200页。
    6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制国用·总论理财之道上》,第200页。
    7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八《制国用·山泽之利上》,第262页。
    8 《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集注》,第10页。
    9 《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集注》,第11页。
    10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四《制国用·经制之义下》,第236页。
    11 《大学衍义补》卷一《正朝廷·总论朝廷之政》,第2页。
    12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制国用·总论理财之道上》,第202页。
    13 《大学衍义补》卷一《正朝廷·总论朝廷之政》,第5页。
    1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四《制国用·经制之义下》,第230页。
    2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三《制国用·经制之义上》,第226页。
    3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制国用·总论理财之道上》,第202页。
    4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集注》,第12页。
    5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制国用·总论理财之道上》,第202页。
    6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制国用·总论理财之道上》,第197页。
    7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制国用·总论理财之道上》,第197页。
    8 《论语集释》卷八《里仁卷下》,第267页。
    9 司马光:《传家集》卷四十二《迩英奏对》,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94册,第394-395页。
    10 方孝孺:《逊志斋集》卷四《杂著·周官二》,传世藏书,海口:诚成企业集团(中国)有限公司,1996年,第41页。
    11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制国用·总论理财之道上》,第201页。
    12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制国用·总论理财之道上》,第197页。
    1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制国用·总论理财之道上》,第202-203页。
    2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制国用·总论理财之道上》,第201页。
    3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制国用·总论理财之道上》,第201页。
    4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固邦本·总论固本之道》,第121-122页。
    5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制国用·总论理财之道上》,第202页。
    6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一《制国用·总论理财之道下》,第206页。
    7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四《制国用·经制之义下》,第236页。
    8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二《制国用·贡赋之常》,第219页。
    9 胡寄窗,谈敏:《中国财政思想史》,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第493页。
    1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制国用·总论理财之道上》,第202页。
    2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四《制国用·经制之义下》,第232页。
    3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八《制国用·山泽之利》,第264页。
    4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二《制国用·贡赋之常》,第211页。
    5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四《制国用·经制之义下》,第234页。
    6 黄仁宇:《16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10页。
    7 《汉书》卷七十七《毋将隆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264页。
    1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四《制国用·经制之义下》,第230页。
    2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四《制国用·经制之义下》,第234页。
    3 赵世卿:《请停买办疏》,《明经世文编》卷四百十一,第4456页。
    4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四《制国用·经制之义下》,第231页。
    5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四《制国用·经制之义下》,第224页。
    1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三《制国用·经制之义上》,第224页。
    2 梁方仲:《评价万历会计录》,见《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补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233页。
    3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制国用·总论理财之道上》,第198-199页。
    4 李龙潜:《试评丘濬经济思想中的几个问题》,《暨南学报》,1999年第2期,第69页。
    5 李普国:《论丘濬的经济思想》,《江淮论坛》,1981年第3期,第76页。
    6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制国用·总论理财之道上》,第198-199页。
    1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四《制国用·经制之义下》,第236页。
    2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一《制国用·总论理财之道下》,第207页。
    1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二《制国用·贡赋之常》,第213页。
    2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六《制国用·铜楮之币上》,第251页。
    3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四《制国用·经制之义下》,第229页。
    4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一《制国用·总论理财之道下》,第208页。
    5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一《制国用·总论理财之道下》,第208页。
    6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制国用·总论理财之道上》,第197页。
    7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一《制国用·总论理财之道下》,第208页。
    1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国语》,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96页。
    2 《说文解字注》卷三《教部》,第127页。
    3 《说文解字注》卷八《匕部》,第384页。
    4 《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第2503-2504页。
    5 《大学衍义补》卷六十七《崇教化·总论教化之道》,第574页。
    6 《大学衍义补》卷六十七《崇教化·总论教化之道》,第579页。
    1 《大学衍义补》卷六十七《崇教化·总论教化之道》,第579页。
    2 《大学衍义补》卷六十九《崇教化·设学校以立教中》,第594页。
    3 《大学衍义补》卷七十二《崇教化·明道学以成教下》,第619页。
    4 《大学衍义补》卷七十二《崇教化·明道学以成教下》,第614页。
    5 《大学衍义补》卷七十一《崇教化·明道学以成教上》,第606页。
    6 《大学衍义补》卷七十二《崇教化·明道学以成教下》,第619页。
    7 《大学衍义补》卷六十九《崇教化·设学校以立教中》,第594页。
    8 《大学衍义补》卷六十七《崇教化·总论教化之道》,第572页。
    9 《大学衍义补》卷六十七《崇教化·总论教化之道》,第574页。
    10 《大学衍义补》卷六十八《崇教化·设学校以立教上》,第586页。
    11 《大学衍义补》卷六十七《崇教化·总论教化之道》,第574页。
    1 《大学衍义补》卷七十七《崇教化·本经术以为教》,第664页。
    2 《大学衍义补》卷七十七《崇教化·本经术以为教》,第664页。
    3 《大学衍义补》卷七十七《崇教化·本经术以为教下》,第664页。
    4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26-127页。
    5 《大学衍义补》卷七十一《崇教化·明道学以成教》,第611页
    6 杜维明:《杜维明新儒学论著辑要》,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第53页。
    7 《大学衍义补》卷六十七《崇教化·总论教化之道》,第570页。
    8 《大学衍义补》卷六十九《崇教化·设学校以立教中》,第595页。
    9 《大学衍义补》卷六十九《崇教化·设学校以立教下》,第597页。
    10 詹家豪:《丘濬教育思想与实践述略》,见:朱逸辉主编:《丘濬海瑞评介集》,第475页。
    1 《大学衍义补》卷六十八《崇教化·设学校以立教》,第583页。
    2 《大学衍义补》卷六十七《崇教化·总论教化之道》,第573页。
    3 《大学衍义补》卷六十九《崇教化·设学校以立教中》,第594页。
    4 《大学衍义补》卷六十八《崇教化·设学校以立教》,第582-583页。
    5 黄佐:《南雍志》卷一《事纪一》,续修四库全书,74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75页。
    1 《明史》卷七十三《职官二》,第1790页。
    2 《明史》卷六十九《选举志》,第1686年。
    3 《南雍志》卷七《规制考》,第236页。
    4 《南雍志》卷一《事纪一》,第96页。
    5 《南雍志》卷三《事纪三》,第130页。
    6 《南雍志》卷十《谟訓考》,第191-192页。
    1 《明太祖实录》卷九十四,第1640页。
    2 《大学衍义补》卷七十《崇教化·设学校以立教下》,第599页。
    3 吴宣德:《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四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39页。
    4 《大学衍义补》卷七十《崇教化·设学校以立教下》,第599页。
    5 《大学衍义补》卷七十《崇教化·设学校以立教下》,第599页。
    6 《大学衍义补》卷七十《崇教化·设学校以立教下》,第599页。
    7 郭培贵:《明史选举志考论》,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79页。
    8 《明史》卷六十九《选举一》,第1683页。
    9 《明史》卷六十九《选举一》,第1683页。
    1 郭鎜:《明太学志》卷一《典制上》,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年,第73页。
    2 丘濬:《琼台类稿》卷四十五《请区别纳粟监生奏》,明弘治5年闵珪刻本。
    1 《南雍志》卷十五《储养考上》,第380页。
    2 《南雍志》卷十五《储养考上》,第380页。
    3 《明太学志》卷一《典制上》,第74页。
    4 《南雍志》卷十五《储养考》,第1250页。
    5 《续南雍志》卷四《事纪四》,第255页。
    1 《续南雍志》卷四《事纪四》,第255页。
    2 王恕:《王端毅奏议》卷六《同南京吏部等衙门应诏陈言奏状》,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427册,第576页。
    3 王夫之:《船山全书》,《噩梦》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第581-582页。
    4 《大学衍义补》卷七十一《崇教化·明道学以成教上》,第610页。
    5 黄瑜:《双槐岁钞》卷十《丘文庄公言行》,《明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82页。
    1 《大学衍义补》卷六十八《崇教化·设学校以立教》,第584页。
    2 《明史》卷一百四十七《胡俨传》,第4128页。
    3 《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九,洪武十五年十月戊子,第2349页。
    4 《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七十三,洪武十八年六月,第2642页。
    5 《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五十六,第3699页。
    6 李贤:《古穰集》卷六《送邓州学训导柴君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545页。
    7 王直:《抑庵文后集》卷十二《送周教谕诗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613页。
    1 转引自陈宝良:《明代学官制度探析》,社会科学辑刊,1994年第3期,第101页。
    2 《南雍志》卷四《事纪四》,第150页。
    3 《明史》卷六十九《选举志一》,第1680页。
    4 《明英宗实录》卷七十四,第1440页。
    5 《明英宗实录》卷一百六十三,第3162页。
    6 《明史》卷六十九《选举志一》,第1680页。
    1 《大学衍义补》卷七十《崇教化·设学校以立教下》,第598页。
    2 《大学衍义补》卷七十《崇教化·设学校以立教下》,第598页
    3 王廷相:《王廷相集》卷三《辞赋体》,第33页。
    4 俞汝楫:《礼部志稿》卷七十《学校备考·振饬提督提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87册,第179页。
    1 《大学衍义补》卷六十九《崇教化·设学校以立教中》,第593页。
    2 《大学衍义补》卷六十九《崇教化·设学校以立教中》,第592-593页。
    3 《大学衍义补》卷六十九《崇教化·设学校以立教中》,第593页。
    4 《明史》卷一八一《丘濬传》,第4808页。
    5 程敏政:《篁墩集》卷三十八《书琼台吟稿后》,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252册,第664页。
    1 《重编琼台稿》卷八《大学私试策问》,第166页。
    2 《大学衍义补》卷九《正百官·清入仕之路》,第77页。
    3 《明史》卷七十《选举志二》,第1693页。
    4 傅维磷:《明书》卷六十二《学校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38,第599页。
    5 归有光:《震川集》卷二《经叙录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289册,第22页。
    6 张朝瑞:《皇明贡举考》卷一《举人程文》,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269,第481页。
    7(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十六《十八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8 列文森著,郑大华 任菁译:《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97页。
    1(明)陆容撰,佚之点校:《菽园杂记》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94页。
    2 《重编琼台稿》卷二十四《兰湖先生哀辞》,第512页。
    3 《重编琼台稿》卷八《大学私试策问》,第166页。
    4 《明史》卷七十《选举二》,第1693页。
    5(明)宋濂:《文宪集》卷十八《大明故中顺大夫礼部侍郎曾公墓志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4册。
    6 《重编琼台稿》卷八《大学私试策问》,第166页。
    7(明)雷礼:《国朝列卿记》卷一百六十,台北:文海出版社,元明史料丛编,第一辑。
    8 梁章钜:《制义丛话》卷一,续修四库全书,第1718册,第534页。
    1 徐复观:《学术与政治之间》,甲集,转引自干春松:《制度儒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98页。
    2 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六,《全明诗话》,济南:齐鲁书社,1992年,第1947页。
    3(明)李诩撰,魏连科校点:《戒庵老人漫笔》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81页;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桑柳州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85页。
    4 归有光:《震川集》卷九《送王汝康会试序》,第64页。
    5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四《明中叶才士傲诞之习》,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719页。
    6 《大学衍义补》卷七十七《崇教化·本经术以为教下》,第661页。
    1 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八四《科试考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596页。
    2 陈子龙:《安雅堂稿》卷七《子丑二三场干禄集序》,续修四库全书,1388册,第5页。
    3 《大学衍义补》卷九《正百官·清入仕之路》,第80页。
    4 《琼台类稿》卷四十六《应天府乡试策问三首》。
    1 《重编琼台稿》卷八《会试策问》,第163-166页。
    2 《重编琼台稿》卷九《会试录序》,第178页。
    3 何乔新:《椒丘文集》卷三十《赠特进左柱国太傅谥文庄丘公墓志铭》,第457页。
    4 梁章钜:《制义丛话》卷四,第555页:“明史邱濬传云:时经生文尚险怪,濬主南畿乡试,分考会试,皆痛抑之。及课国学生,尤谆切告诫,返文体于正。按:廖道南谓举业尔雅自邱文庄知贡举始。文庄之能转移文运,又何减于欧阳永叔耶?”
    5 Wm.Theodore de Bary:《Self and Society In Ming Thought,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0 年,p.42.
    6 黄宗羲著,沈之盈点校:《明儒学案》卷七《河东学案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10页。
    7 《明儒学案》,《师说·吴康斋与弼》,第3页。
    8 黄宗羲:《宋元学案》卷四十八《晦翁学案》,沈善洪主编:《黄宗羲全集》,第4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816页。
    1 《明史》卷二百八十二《儒林传》,第7222页。
    2 《明儒学案》卷十《姚江学案》,第186页。
    3 《明儒学案》卷十五《浙中王门学案五·教谕胡今山先生瀚》,第330页。
    4 《明儒学案》卷五《白沙学案上》,第81。
    5 《明儒学案》卷五《白沙学案上》,第79页。
    6 陈献章著,孙通海点校:《陈献章集》卷二《与贺克恭黄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33页。
    7 《明儒学案》,《师说·陈白沙献章》,第5页。
    8 《陈献章集》,《陈献章诗文续补遗·与林缉熙书》,第970页。
    9 《陈献章集》,《陈献章诗文续补遗·与林缉熙书》,第972页。
    1 《世史正纲》卷二十八《宋世史》。
    2 黄宗羲:《明儒学案》,《师说·陈白沙献章》,第4页。
    3 黄瑜:《双槐岁钞》卷十《丘文庄公言行》,《明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81页。
    4 《大学衍义补》卷七十二《崇教化·明道学以成教下》,第616页。
    5(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十一《与李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49页。
    6 《陆九渊集》卷一《与曾宅之》,第4-5页。
    7 《陆九渊集》卷三十四《语录上》,第43页。
    1 《陆九渊集》卷二十五《鹅湖和教授兄韵》,第301页。
    2 《世史正纲》卷二十九《宋世史》,第576页。
    3 《重编琼台稿》卷八《大学私试策问》,第167页。
    1 吴澄:《吴文正集》卷四十八《仙城本心楼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197册,第500页。
    2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六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68页。
    3 刁包:《四书翊注·论语》卷二《为政》,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70册,第174页。
    1 《大学衍义补》序,第3页。
    2 朱鸿林:《丘濬<朱子学的>与宋元明初朱子学的相关问题》,见林天蔚:《岭南文化新探究论文集》,香港:现代教育研究社,1996年,第70页。
    3 李焯然:《丘濬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96页。
    4 丘濬:《朱子学的》,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02-103页。
    1 《朱子学的》,第103页。
    2 朱鸿林:《<朱子学的>的流传与评价》,《中国近世儒学实质的思辨与习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43页。
    3 《朱子学的》,第103页。
    4 朱鸿林:《<朱子学的>的流传与评价》,第143页。
    5 朱熹撰,王澔、陆晖点校:《近思录》,朱人杰、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第1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63页。
    6 《朱子学的》,蔡衍鎤序。
    7 《朱子学的》,蔡衍鎤序。
    8 《朱子学的》,第103页。
    9 《朱子学的》,第104页。
    1 《朱子学的》,第104页。
    2 《朱子学的》,第104页。
    3 《朱子学的》,第104页。
    4 《重编琼台稿》卷十九《藏书石室记》,第385页。
    5 朱鸿林:《<朱子学的>的流传与评介》,《史薮》第二卷,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1996年,第177页。
    6 张伯行:《学的序》,丘濬:《朱子学的》,丛书集成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1 李焯然:《丘濬评传》,第44页。
    1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一《慎刑宪·总论制刑之义下》,第868页。
    2 《尚书正义》卷四《大禹谟》,第135页。
    3 《尚书正义》卷四《大禹谟》,第135页。
    4 《尚书正义》卷四《大禹谟》,第135页。
    5 《说文解字注》卷十《廌部》,第470页。
    6(汉)桓宽撰,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卷十《刑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
    7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慎刑宪·总论制刑之义上》,第853页。
    1 《论语集释》卷三《为政上》,第68页。
    2 《论语集释》卷三十九《尧曰》,第1373页。
    3 《春秋繁露》卷十二《阴阳义第四十九》,第309页。
    4 《春秋繁露》卷十一《天辨在人第四十六》,第303页。
    5 《春秋繁露》卷十一《天辨在人第四十六》,第303页。
    6 《春秋繁露》卷三《精华第五》,第79页。
    7 长孙无忌:《唐律疏议》卷一《名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8 《四书章句集注》,《论语章句集注》卷一,第54页。
    1(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七十八《尚书一·舜典》,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1999年重印,第2001页。
    2 《朱子语类》卷七十八《尚书一·大禹谟》,第2009页。
    3 《大学衍义补》卷一《正朝廷·总论朝廷之政》,第7页。
    4 《大学衍义补》卷一五八《成功化·圣神功化之极上之下》,第1384页。
    5 《大学衍义补》卷一《正朝廷·总论朝廷之政》,第8页。
    6 陈应琴:《丘浚论刑何须有——“明刑弼教”在明代的理论解读》,《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第80页。
    7 《大学衍义补》卷一五九《成功化·圣神功化之极中》,第1392页。
    8 《大学衍义补》卷五三《明礼乐·家乡之礼下》,第469页。
    9 《大学衍义补》卷一《正朝廷·总论朝廷之政》,第7页。
    1 《大学衍义补》卷一《正朝廷·总论朝廷之政》,第7页。
    2 《大学衍义补》卷一五八《成功化·圣神功化之极上之下》,第1384页。
    3 《大学衍义补》卷一五八《成功化·圣神功化之极上之下》,第1384页。
    4 任喜荣:《伦理刑法及其终结》,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96页。
    5 《孟子注疏》卷七上《离娄章句上》,第2717页。
    6 《大学衍义补》卷一《正朝廷·总论朝廷之政》,第7页。
    7 《孟子注疏》卷七上《离娄章句上》,第2717页。
    1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四《慎刑宪·制刑狱之具》,第888页。
    2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一《慎刑宪·总论制刑之义下》,第868页.
    3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一《慎刑宪·总论制刑之义下》,第862页。
    4 《明史》卷九十四《刑法志二》,第2319页。
    5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一《慎刑宪·总论制刑之义下》,第866页。
    6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一《慎刑宪·总论制刑之义下》,第862页。
    7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一《慎刑宪·总论制刑之义下》,第862页。
    8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八《慎刑宪·谨详谳之议》,第934页。
    1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慎刑宪·总论制刑之义上》,第859页。
    2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慎刑宪·总论制刑之义上》,第854页。
    3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一《慎刑宪·总论制刑之义下》,第870页。
    4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慎刑宪·总论制刑之义上》,第852页。
    5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十一《慎刑宪·简典狱之官》,第955页。
    6 宋濂:《文宪集》卷一《进大明律表》,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224册,第236页。
    7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八《慎刑宪·谨详谳之狱》.第926页。
    8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八《慎刑宪·谨详谳之狱》.第926页。
    1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慎刑宪·总论制刑之义上》,第854页。
    2 《尚书正义》卷十九《吕刑》,第249页。
    3 《尚书正义》卷十九《吕刑》,第251页。
    4 邱澎生:《有资用世或福祚子孙—晚明有关法律知识的两种价值观》,载《清华法学》,第九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58页注3。
    5 邱澎生:《有资用世或福祚子孙—晚明有关法律知识的两种价值观》,第158页。
    6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一《慎刑宪·总论制刑之义下》,第864页。
    7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一《慎刑宪·总论制刑之义下》,第864页。
    1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一《慎刑宪·总论制刑之义下》,第865-866页。
    2 邱澎生:《有资用世或福祚子孙—晚明有关法律知识的两种价值观》,第158页。
    3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一《慎刑宪·总论制刑之义下》,第864页。
    4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一《慎刑宪·总论制刑之义下》,第864页。
    5 《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集注》,第6页。
    1 《朱子语类》卷十六《大学三》,第322页。
    2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六《慎刑宪·详听断之法》,第907页。
    3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六《慎刑宪·详听断之法》,第906页,引金履祥语。
    4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六《慎刑宪·详听断之法》,第907页。
    5 《世史正纲序》,第152页。
    1 《世史正纲序》,第153页。
    2 《世史正纲序》,第153页。
    3 《世史正纲序》,第153页。
    4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十一《慎刑宪·简典狱之官》,第955页。
    5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一《慎刑宪·总论制刑之义下》,第864页。
    6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十一《慎刑宪·简典狱之官》,第954页。
    7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十二《慎刑宪·存钦恤之心》,第965页。
    8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九《慎刑宪·慎眚灾之赦》,第939页。
    9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慎刑宪·总论制刑之义上》,第860页。
    10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十一《慎刑宪·简典狱之官》,第954页。
    11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十一《慎刑宪·简典狱之官》,第953页。
    1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十一《慎刑宪·简典狱之官》,第954页。
    2 张分田:《中国帝王观念——社会普遍意识中的“尊君—罪君”文化范式》,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1页。
    3 《大学衍义补》卷八十一《崇教化·谨好尚以率民》,第694页。
    4 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62页。
    5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66-267页。
    6 《汉书》卷六十《杜周传》,第2659页。
    1 孟德斯鸠著,于应机、余新丽编译:《论法的精神》,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17页。
    2 《明史》卷九十四《刑法志》,第2305页。
    3 《明史》卷一百三十九《叶伯巨传》,第3991-3992页。
    4 解缙:《洪武戊辰四月上皇帝封事》,程敏政编:《皇明文衡》卷六,四部丛刊初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
    5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一二《慎刑宪·存钦恤之心》,第967页。
    6 《汉书》卷五十《张释之传》,第2310页。
    7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十一《慎刑宪·简典狱之官》,第958页。
    8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十一《慎刑宪·简典狱之官》,第958页。
    1 刘昫:《旧唐书》卷七十《戴胄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32页。
    2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十一《慎刑宪·简典狱之官》,第959页。
    3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慎刑宪·总论制刑之义上》,第853页。
    4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慎刑宪·总论制刑之义上》,第853页。
    1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十一《慎刑宪·简典狱之官》,第953页。
    2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七《慎刑宪·顺天时之令》,第923页。
    3 朱元璋:《皇明祖训序》,《皇明祖训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264,第165页。
    4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四十四《洪武》,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904页。
    5 《明史》卷九三《刑法志一》,第2279页。
    6 梁启超:《论中国成文法编制之沿革得失》,见范忠信选编:《梁启超法学文集》,转引自黄静嘉:《中国法制史论述丛稿》,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73页。
    1 黄静嘉:《中国法制史论述丛稿》,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73页。
    2 戴炎辉:《中国法制史》,台北:三民书局,1979年,第31页。
    3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三《慎刑宪·定律令之制下》,第881页。
    4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八《慎刑宪·谨详谳之议》,第929页。
    5 房玄龄:《晋书》卷三十《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935页。
    6 房玄龄:《晋书》卷三十《刑法志》,第936页。
    1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三《慎刑宪·定律令之制下》,第885页。
    2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三《慎刑宪·定律令之制下》,第886页。
    3 《明史》卷九三《刑法志一》,第2279页。
    4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三《慎刑宪·定律令之制下》,第886页。
    5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三《慎刑宪·定律令之制下》,第885页。
    1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三《慎刑宪·定律令之制下》,第885页。
    2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三《慎刑宪·定律令之制下》,第881页。
    3 《皇明条法事类纂》卷四十八,转引自饶宗颐:《中国法律思想通史》,第七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84页。
    4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三《慎刑宪·定律令之制下》,第881页。
    5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三《慎刑宪·定律令之制下》,第881-882页。
    6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三《慎刑宪·定律令之制下》,第887页。
    7 杨一凡曲英杰:《<问刑条例>与明代中后期统治集团的立法思想》,《学习与探索》,1991年第5期,第51页。
    8 白昂:《问刑条例题稿》,转引自饶宗颐:《中国法律思想通史》,第七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83页。
    9(清)沈家本撰,邓经元、骈宇骞点校:《历代刑法考》(四),《寄簃文存》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263页。
    1 舒化:《重修<问刑条例>题稿》,转引自张显清,林金树:《明代政治史》,下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678页。
    2 《明史》卷九十三《刑法志一》,第2280页。
    3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慎刑宪·总论制刑之义上》,第861页。
    4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三《慎刑宪·定律令之制下》,第881页。
    5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十二《慎刑宪·存钦恤之心》,第964页。
    6 《明孝宗实录》卷六二,弘治五年四月癸卯,第1193-1194页。
    1 《明史》卷一百八十《彭程传》,第4793-4794页。
    2 《丘文庄公集》卷一《乞免李兴死彭程戍边奏》。
    3 孟森:《明史讲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51-152页。
    4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四《慎刑宪·制刑狱之具》,第890页。
    5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十三《慎刑宪·戒滥纵之失》,第976页。
    1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四《慎刑宪·制刑狱之具》,第893页
    2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慎刑宪·总论制刑之义上》,第860页。
    3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慎刑宪·总论制刑之义上》,第861页。
    4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一《慎刑宪·总论制刑之义上》,第865页。
    5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慎刑宪·总论制刑之义上》,第861页。
    6 《历代刑法考》(四),《寄簃文存》卷三,《法学盛衰说》,第2143-2144页。
    1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慎刑宪·总论制刑之义上》,第853页。
    2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慎刑宪·定律令之制下》,第853页。
    3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慎刑宪·定律令之制下》,第855页。
    4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慎刑宪·定律令之制下》,第855页。
    5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慎刑宪·定律令之制下》,第856页。
    6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慎刑宪·定律令之制下》,第858页。
    7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慎刑宪·定律令之制下》,第852页。
    8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慎刑宪·定律令之制下》,第856页。
    1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慎刑宪·定律令之制下》,第853页。
    2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慎刑宪·定律令之制下》,第856页。
    3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慎刑宪·定律令之制下》,第852页。
    4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三《慎刑宪·定律令之制下》,第880页。
    5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三《慎刑宪·定律令之制下》,第880-881页。
    6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十一《慎刑宪·简典狱之官》,第954页。
    7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十一《慎刑宪·简典狱之官》,第956页。
    8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一《慎刑宪·总论制刑之义下》,第865页。
    9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二《慎刑宪·定律令之制上》,第876页。
    10 《孟子注疏》卷七上《离娄章句上》,第2718页。
    1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十一《慎刑宪·简典狱之官》,第953页。
    2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十一《慎刑宪·简典狱之官》,第953页。
    3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六《慎刑宪·详听断之法》,第908页。
    4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一《慎刑宪·总论制刑之义下》,第868页。
    5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一《慎刑宪·总论制刑之义下》,第868页。
    6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十三《慎刑宪·戒滥纵之失》,第971页。
    7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六《慎刑宪·详听断之法》,第911页。
    8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六《严武备·遏盗之机》,第1177页。
    1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六《慎刑宪·详听断之法》,第912页。
    2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六《慎刑宪·详听断之法》,第912页。
    3 《论语集释》卷三十八《子张》,第1330页。
    4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十一《慎刑宪·简典狱之官》,第955页。
    5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十一《慎刑宪·简典狱之官》,第959页。
    6 《尚书正义》卷三《舜典》,第128页。
    7 《朱子语类》卷七十八《尚书一·舜典》,第2002页。
    8 《朱子语类》卷一百十《论刑》,第2712页。
    1 《朱子语类》卷一百十《论刑》,第2712页。
    2 肖建新:《朱熹的德行观新论》,《孔子研究》,2006年第4期,第89页。
    3 张立文:《朱熹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169页。
    4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八《慎刑宪·谨详谳之议》,第926页。
    5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十一《慎刑宪·简典狱之官》,第955页。
    6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十一《慎刑宪·简典狱之官》,第954页。
    7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十一《慎刑宪·简典狱之官》,第953页。
    8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十一《慎刑宪·简典狱之官》,第953页。
    1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十二《慎刑宪·存钦恤之心》,第966页。
    2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一《慎刑宪·总论制刑之义下》,第864页。
    3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十一《慎刑宪·简典狱之官》,第959页。
    4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十一《慎刑宪·简典狱之官》,第959页。
    5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十二《慎刑宪·存钦恤之心》,第964页。
    6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十一《慎刑宪·简典狱之官》,第960页。
    7 《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集注》,第28页。
    8 马小红:《礼与法—法的历史连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31页。
    1 《荀子简释》卷十二《君道》,第158页。
    2 王夫之:《读通鉴论》(上),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92页。
    3 范忠信:《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26页。
    4 夏勇:《遗忘的文明—重新认识古代这个法治思想》,高鸿钧主编:《清华法治论衡》,第七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2页。
    5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55页。
    6 范晔:《后汉书》卷四十六《陈宠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554页。
    7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05页。
    8 邢义田:《秦汉的律令学——兼论曹魏律博士的出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4本第4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95页。
    9 程树德:《九朝律考》,《九朝律考序》,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10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第305页注3。
    11 陈寿:《三国志·魏书》卷二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661页。
    1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十一《慎刑宪·简典狱之官》,第958页。
    2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十一《慎刑宪·简典狱之官》,第961页。
    3 任喜荣:《伦理刑法及其终结》,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37页。
    4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第305页注3。
    5 顾元:《衡平司法与中国传统法律秩序》,导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15页。
    6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11页。
    1 司马光:《传家集》卷五十四《起请科场札子》,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94册,第494页。
    2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十一《慎刑宪·简典狱之官》,第962页。
    3 马文升:《请讲明法律以重民命疏》,转引自夏勇:《遗忘的文明一重新认识古代这个法治思想》,《清华法治论衡》,第七辑,第44页。
    4 《大学衍义补》卷三《正朝廷·公赏罚之施》,第19页。
    5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五十六《驭夷狄·劫夺穷黩之失》,第1358页。
    1 《大学衍义补》卷四《正朝廷·广陈言之路》,第33页。
    2 《大学衍义补》卷十三《固邦本·总论固本之道》,第119页。
    3 《大学衍义补》卷三《正朝廷·公赏罚之施》,第19页。
    4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三《慎刑宪·定律令之制下》,第881页。
    5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十一《慎刑宪·简典狱之官》,第962页。
    6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三《慎刑宪·定律令之制下》,第881页。
    7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十一《慎刑宪·简典狱之官》,第962页。
    8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七《慎刑宪·顺天时之令》,第919页。
    9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七《慎刑宪·顺天时之令》,第919页。
    1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七《慎刑宪·顺天时之令》,第919-920页。
    2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八《慎刑宪·谨详谳之议》,第933页。
    3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四《制国用·经制之义下》,第232页。
    4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三《慎刑宪·定律令之制下》,第885页。
    5 《尚书正义》卷三《舜典》,第128页。
    6 《春秋繁露》卷三《精华》,第79页。
    7 《盐铁论校注》卷十《刑德》,第567页。
    1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八《慎刑宪·谨详谳之议》,第925页。
    2 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第48页。
    3 范忠信:《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26页。
    4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八《慎刑宪·谨详谳之议》,第931页。
    5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八《慎刑宪·谨详谳之议》,第934页。
    6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六《慎刑宪·详听断之法》,第908页。
    7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六《慎刑宪·详听断之法》,第907-908页。
    8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三《慎刑宪·定律令之制下》,第882页。
    9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三《慎刑宪·定律令之制下》,第882页。
    1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八《慎刑宪·谨详谳之议》,第930页。
    2 《史记》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传第六十一》,第3129页。
    3 洪迈:《容斋随笔》,《续笔》卷七《董仲舒灾异对》,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4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三《慎刑宪·定律令之制下》,第880页。
    5 《论语集释》卷二十六《子路上》,第892页。
    6 《管子校注》卷八《小匡》,第447页。
    7 《尚书正义》卷十九《吕刑》,第250页。
    8 俞荣根:《儒言治世—儒家治国之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5-86页。
    1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一《慎刑宪·总论制刑之义下》,第865-866页。
    2 《尚书正义》卷十九《吕刑》,第251页。
    3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十三《慎刑宪·戒滥纵之失》,第971页。
    4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十三《慎刑宪·戒滥纵之失》,第974页。
    5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十三《慎刑宪·戒滥纵之失》,第971页。
    6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慎刑宪·总论制刑之义上》,第873-4页。
    7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十三《慎刑宪·戒滥纵之失》,第971页。
    8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十三《慎刑宪·戒滥纵之失》,第978页。
    9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三十七《慎刑宪·遏盗之机中》,第1183页。
    10 《御制大诰续编》,《罪除滥设第七十四》,饶宗颐:《中国法律思想通史》,第七卷,第283页。
    11 牟复礼,崔瑞德:《剑桥中国明代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148页。
    12 《明史》卷一百三十八《杨靖列传》,第3969页。
    13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太祖宝训》卷五《恤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第367页。
    1 饶宗颐:《中国法律思想通史》,第七卷,第420页。
    2 《明史》卷九十三《刑法志一》,第2283页。
    3 《皇明祖训》首章,第167页。
    4 查继佐:《罪惟录》卷二十一,续修四库全书,321册,第568页。
    5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九《慎刑宪·慎眚灾之赦》,第943页。
    6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九《慎刑宪·慎眚灾之赦》,第938页。
    7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九《慎刑宪·慎眚灾之赦》,第939页。
    8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九《慎刑宪·慎眚灾之赦》,第941页。
    9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九《慎刑宪·慎眚灾之赦》,第938页。
    10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九《慎刑宪·滇眚灾之赦》,第939页。
    11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九《慎刑宪·慎眚灾之赦》,第939页。
    1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九《慎刑宪·慎眚灾之赦》,第943页。
    2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九《慎刑宪·慎眚灾之赦》,第940页。
    3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九《慎刑宪·慎眚灾之赦》,第943页。
    4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九《慎刑宪·慎眚灾之赦》,第942-943页。
    5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九《慎刑宪·慎眚灾之赦》,第942页。
    6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九《慎刑宪·滇眚灾之赦》,第942页。
    7 尤韶华:《明代司法考》,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14-215页。
    8 《明史》卷九十三《刑法志一》,第2293页。
    9 《明史》卷九十三《刑法志一》,第2293页。
    1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五《慎刑宪·明流赎之意》,第899页。
    2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五《慎刑宪·明流赎之意》,第900页。
    3 《汉书》卷七十八《萧望之传》,第3275页。
    4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五《慎刑宪·明流赎之意》,第901页。
    5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五《慎刑宪·明流赎之意》,第901页。
    6 《明史》卷九十三《刑法志一》,第2293页。
    7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五《慎刑宪·明流赎之意》,第901页。
    8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十三《慎刑宪·戒滥纵之失》,第969页。
    1 张国华:《中国法律思想史新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04页。
    2 杨鸿烈:《中国法律思想史》,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99页。
    3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十三《慎刑宪·戒滥纵之失》,第969页。
    4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十三《慎刑宪·戒滥纵之失》,第970页。
    5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十三《慎刑宪·戒滥纵之失》,第969页。
    6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六十三《刑考二·刑制》,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2226页。
    7 贾谊撰,阎振益、钟夏校注:《新书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85页。
    1 《汉书》卷五十一《路温舒传》第2369页。
    2 《汉书》卷五十一《路温舒传》第2371页。
    3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十三《慎刑宪·戒滥纵之失》,第973页。
    4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十三《慎刑宪·戒滥纵之失》,第975页。
    5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四《慎刑宪·制刑狱之具》,第890-891页。
    6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四《慎刑宪·制刑狱之具》,第892页。
    7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十三《慎刑宪·戒滥纵之失》,第979页。
    8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四《慎刑宪·制刑狱之具》,第892页。
    9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十《慎刑宪·明复仇之义》,第949页。
    1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十《慎刑宪·明复仇之义》,第949页。
    2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十《慎刑宪·明复仇之义》,第950页。
    3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十《慎刑宪·明复仇之义》,第950页。
    4 张秀军 袁兆春:《丘濬<大学衍义补>对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临沂师专学报》,1998年第10期,第80页。
    11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十《慎刑宪·明复仇之义》,第950页。
    12 《礼记正义》卷三《曲礼上》,第1249页。
    1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七《慎刑宪·议当原之辟》,第914页。
    2 黄彰健:《明洪武永乐朝的榜文峻令》,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四十六本第四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5年,第575页。
    3 《明史》卷九五《刑法三》,第2329页。
    4 杨鸿烈:《中国法律发达史》,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第762页。
    5 《历代刑法考》,第一册,《刑制总考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66页。
    6 何勤华:《简论丘濬的法律思想》,《法学论坛》,2000年第2期,第109页。
    1 饶宗颐:《中国法律思想史》明代卷,第500页。
    2 张国华,饶鑫贤主编:《中国法律思想史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62页。
    1 《大学衍义补》卷七十三《崇教化·本经术以为教上之上》,第630页。
    2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92页。
    1 《大学衍义补》卷十三《固邦本·总论固本之道》,第119页。
    1 《重编琼台稿》卷七《请访求遗书奏》,149页。
    2 《明神宗实录》卷十三,第425-426页。
    3 钱谦益著,钱曾笺注,钱仲联标校:《钱牧斋全集》,《有学集》卷十四《大学衍义补删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677页。
    [1]丘濬著,林冠群,周济夫校点.大学衍义补.北京:京华出版社,1999年
    [2]丘濬著,李龙潜点校.大学衍义补.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
    [3]丘濬著,周伟民等点校.丘濬集.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年
    [4]丘濬.大学衍义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丘濬.世史正纲.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
    [6]丘濬.朱子学的.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7]丘濬.家礼仪节.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
    [8]丘濬.琼台类稿.明弘治五年闵珪刻本
    [9]丘濬.重编琼台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10]焦映汉,贾棠编.丘海二公文集合编.清康熙四十七年刻本
    [11]王万福.明丘文庄公浚年谱.新编中国名人年谱集成.第十九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
    [12]王国宪.邱文庄公浚年谱.见:于浩辑.宋明理学家年谱.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
    [13]商君书评注.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14]左丘明传.杜预集解.春秋左传集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
    [15]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国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16](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尚书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17](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
    [18](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
    [19](汉)赵歧注.(宋)孙爽疏.孟子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
    [20](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周礼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
    [21](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23]桓宽著,王利器校注.盐铁论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24]董仲舒.春秋繁露.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25]班固.白虎通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26]刁包.四书翊注.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7]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28]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29]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30]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31]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32]刘昫.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33]张廷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34]吴兢.贞观政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35]马端临.文献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36]朱元璋.皇明祖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37]王恕.王端毅奏议.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38]傅维磷.明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39]张朝瑞.皇明贡举考.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40]黄佐.南雍志.续修四库全书本
    [41]郭鉴.明太学志.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年
    [42]俞汝楫.礼部志稿.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43]查继佐.罪惟录.续修四库全书本
    [44]明实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45]刘定之.否泰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46]黄光升编.昭代典则.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47]何三畏.云间志略.四库禁毁丛刊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48]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年
    [49]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四部丛刊三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50]王夫之.读通鉴论.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51]赵翼.廿二史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52]韩非子校注.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
    [53]梁启雄.荀子简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54]朱谦之.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55]王先谦.庄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56]蔡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57]长孙无忌.唐律疏议.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58]朱熹.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59]朱熹撰,王澔、陆晖点校.近思录.见:朱人杰、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60]王鏊.震泽长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1]顾应祥.静虚斋惜阴录.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64册.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
    [62]陈全之.蓬窗日录.上海:上海书店,1985年
    [63]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64]黄宗羲.明儒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65]黄宗羲.宋元学案.见:沈善洪主编.黄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
    [66]王夫之.船山全书.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
    [67]明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68]司马光.传家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9]吴澄.吴文正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0]程敏政.篁墩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1]陈子龙.安雅堂稿.续修四库全书本
    [72]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3]梁章钜.制义丛话.续修四库全书本
    [74]程敏政编.皇明文衡.四部丛刊初编本
    [75]贾谊撰,阎振益,钟夏校注.新书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76]曾枣庄、舒大刚主编.三苏全书,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年
    [77]陆九渊.陆九渊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78]洪迈:容斋随笔.郑州:郑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79]方孝孺.逊志斋集.传世藏书本.海口:诚成企业集团有限公司,1996年
    [80]李贤.古穰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81]王直.抑庵文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82]陆容.菽园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83]陈献章著,孙通海点校.陈献章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84]何乔新.椒丘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85]顾起元著,张惠荣点校.客座赘语.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年
    [86]王廷相撰,王孝鱼点校.王廷相集.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87]王守仁.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88]李诩撰,魏连科校点.戒庵老人漫笔.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89]张瀚.松窗梦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90]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91]王世贞.艺苑卮言.见:全明诗话.济南:齐鲁书社,1992年
    [92]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93]钱谦益著,钱曾笺注,钱仲联标校.钱牧斋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94]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95]黄宗羲.明文海.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96]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
    [97]Wm.Theodore de Bary.Selfand Society In Ming Thought.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0年
    [98]L Carrington Goodrich,Chaoying Fang,Dictionary of Ming biography(1368-1644),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6年
    [99]佐久间重男,山根幸夫.明清史论丛——中山八郎教授颂寿纪念.东京:燎原书店,1977年
    [100]间野潜龙.明代文化史研究.京都:同朋舍,1979年
    [101]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102]萨孟武.儒家政论衍义.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82年
    [103]邢义田.秦汉的律令学——兼论曹魏律博士的出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83年
    [104]梁方仲.梁方仲史论文集补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
    [105]周伯棣.中国财政思想史稿.厦门: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
    [106]萧清.中国古代货币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107]何炼成.价值学说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108](清)沈家本撰,邓经元,骈宇骞点校.历代刑法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109]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见: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
    [110]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111]胡寄窗 谈敏.中国财政思想史.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
    [112]蔡一.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
    [113]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114]杜维明.杜维明新儒学论著辑要.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
    [115]余英时等.中国历史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2年
    [116]艾森斯塔得.帝国的政治体系.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117]李惠村,莫曰达.中国统计史.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年
    [118]项斌,马傅,梁宝柱,陈书明编著.中国古代财政思想史稿.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
    [119]葛荣晋.中国实学思想史.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120]李洵.下学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121]林天蔚.岭南文化新探究论文集.香港:现代教育研究社,1996年
    [122]刘泽华,张分田.中国政治思想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123]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里甲赋役制度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
    [124]刘师培.刘申叔遗书.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125]赵靖.中国经济思想通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126]赵靖.中国经济思想史述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127]范中义.中国军事通史.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
    [128]谈敏.中国财政思想史教程.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
    [129]刘泽华.中国的王权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130]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社会整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131]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132]吴宣德.中国教育制度通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133]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134]夏勇.遗忘的文明—重新认识古代这个法治思想.见:清华法治论衡.第七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
    [135]徐雁主编.杰出人物与中国思想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
    [136]黄仁宇.16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137]刘泽华、张分田.政治学说简明读本.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
    [138]程树德.九朝律考.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139]张显清,林金树.明代政治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140]叶世昌,李宝金,钟祥财.中国货币理论史,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
    [141]叶世昌.古代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142]叶世昌.中国货币理论史.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
    [143]陈沅.丘海里墓记.见:朱逸辉主编.丘濬海瑞评介集.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年
    [144]詹家豪.丘濬教育思想与实践述略.见:朱逸辉主编.丘濬海瑞评介集,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年
    [145]詹尊泮.丘濬的教育思想.见:朱逸辉主编.丘濬海瑞评介集.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年
    [146]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
    [147]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
    [148]张分田.中国帝王观念——社会普遍意识中的“尊君—罪君”文化范式.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49]莫曰达.中国古代统计思想史.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
    [150]黄俊杰.中国孟学诠释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151]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152]朱鸿林.中国近世儒学实质的思辨与习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53]徐复观.徐复观论经学史两种.上海:上海书店,2005年
    [154]朱鸿林.中国近世儒学实质的思辨与习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55]任喜荣.伦理刑法及其终结.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156]万明.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157]李焯然.丘濬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58]邱澎生.有资用世或福祚子孙—晚明有关法律知识的两种价值观.见:清华法学.第九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159]顾元.衡平司法与中国传统法律秩序.北京: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
    [160]干春松.制度儒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161]赵园.制度·言论·心态—《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续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62]郭培贵.明史选举志考论.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163]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164]张建民.明清长江流域山区资源开发与环境演变——以秦岭-大巴山区为中心.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165]赵轶峰.明代的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
    [166]孟森.明史讲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167]朱鸿林.丘濬与《大学衍义补》:15世纪中国的经世思想:[博士学位论文].新泽西:普林斯顿大学,1984年
    [168]李焯然.丘濬及其对政府与历史的看法:[博士学位论文].堪培拉:澳洲国立大学.1984年
    [169]陈永正.从《大学衍义补》试析丘濬思想:[博士学位论文].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170]胡忠雄:正其谊以谋其利——中国古代功利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171]李月华.《大学衍义补》中的天、君、臣、民观:[硕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172]刘雪晶.明代“利”论中的君、国、民关系思想研究——以丘浚、李贽为例:[硕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73]方顺姬.丘濬相业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74]耿松.《大学衍义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75]吕东波.《大学衍义补》与明中期社会变迁:[硕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76]陈敏.丘濬研究述评:[硕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77]吴缉华.明代丘濬的生卒年.大陆杂志.第35卷,1967年第6期
    [178]吴缉华.明史丘濬传补正.大陆杂志.第35卷,1967年第9期
    [179]赵靖.邱濬——中国十五世纪经济思想的卓越代表人物.北京大学学报,1981年第2期
    [180]李普国.论丘濬的经济思想.江淮论坛,1981年第3期
    [181]蒋大椿.明代最早的皇庄.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2期
    [182]何炼成.明清思想家的价格理论评介.社会科学辑科,1982年第5期
    [183]段秋关.丘濬法律思想述评.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84年第4期
    [184]段秋关.丘濬法律思想述评续.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
    [185]黄国强.略论丘濬的经济思想.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186]李璧.为国以足民为本——试论丘浚的养民、富民思想.海南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
    [187]许振兴.丘浚的北部边防思想.广东社会科学,1985年第4期
    [188]石世奇.论丘濬的国民经济管理思想.北京大学学报,1985年第6期
    [189]张守军.丘濬的财政思想.财经研究,1987年第5期
    [190]苏倩.丘浚的听民自为论及其国民经济管理思想.湖北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191]刘泽华,张分田.儒家的理想国.天津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
    [192]杨一凡,曲英杰.《问刑条例》与明代中后期统治集团的立法思想.学习与探索,1991年第5期
    [193]张宏斌.明代实学之祖——丘浚.渭南师专学报,1992年第1期
    [194]王家忠.论丘浚的民族关系思想.海南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
    [195]何文生.琼州奇才——丘浚.海南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
    [196]王家忠.丘浚与《大学衍义补》.海南师院学报,1994年第2期
    [197]陈宝良.明代学官制度探析.社会科学辑刊,1994年第3期
    [198]王京,符国华.丘浚及其经济观点.海南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199]林冠群.邱浚和他的(大学衍义补).新东方,1995年第5期
    [200]袁兆春.析《大学衍义补》中的法律思想.济南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201]刘雪河.丘浚经济思想考述.广州师院学报,1997年第1期
    [202]王琼琚.丘浚的教育思想初探.海南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203]赵靖.丘浚—市场经济的早期憧憬者.海南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204]吴文美.从《大学衍义补》看丘浚的货币思想.海南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205]张秀军,袁兆春.丘濬《大学衍义补》对于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临沂 师专学报,1998年第5期
    [206]丁君,秋波.浅论丘浚的养民思想.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207]李龙潜.试评丘浚经济思想中的几个问题.暨南学报,1999年第2期
    [208]周伟民,唐玲玲.丘浚年谱.海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209]何勤华.简论丘濬的法律思想.法学论坛,2000年第2期
    [210]郑朝波.论丘浚的民族思想.海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211]汤标中.丘濬的养民思想.商业经济文萃,2001年第6期
    [212]刘泽华.开展思想与社会互动和整体研究.历史教学.2001年第8期
    [213]向燕南.《大学衍义补》的撰述特点和思想分析.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214]陈永正.从《大学衍义补》看丘浚的法律思想.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9期
    [215]戚福康,吴文英.《大学衍义补》与邱浚的经济管理思想.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216]于清华.丘浚的市场调节思想.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217]杨国安.主客之间:明代两湖地区土著与流寓的矛盾与冲突.中国农史,2004年第1期
    [218]张分田,张鸿.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内涵与外延刍议.西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219]张分田.论“立君为民”在民本思想体系中的理论地位.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220]李振宏.絜矩:一个已消亡的文化概念.史学月刊,2005年第2期
    [221]郭超靖.西方重商主义与同时期中国经济思想之比较.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222]陈应琴.丘浚论刑何须有——“明刑弼教”在明代的理论解读.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223]毛晓燕.丘濬法律思想初探.理论界,2006年第2期
    [224]张分田.秦汉之际法、道、儒三种“无为”的互动与共性——兼论“无为而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统治.政治学研究,2006年第2期
    [225]张分田.略论先秦法家规范君权的政治思想.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226]肖建新.朱熹的德行观新论.孔子研究,2006年第4期
    [227]李月华.丘濬民本主义君主观与黄宗羲君主论的相似性.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228]肖伟.丘浚与斯密经济思想之比较分析.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229]姜广辉.修身之道与治国之道的统一——古代行政管理经验的总结之作:《大学衍义》与《大学衍义补》.湖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230]陈应琴.《大学衍义补》的思想史价值.宁夏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231]张分田.从理想政治模式的视野研究传统社会道德建设理论.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