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鲁迅小说时间诗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小说中的时间作为一种叙事形式,同时包蕴着丰富的诗学内涵。时间通常以双重身份出现在小说中,作家以时间来编织小说情节,同时又把时间作为描述的内容和观照的对象。小说的时间诗学是对文学与时间相互关联之表述,旨在通过揭示文学作品的时间本质特征以及文本的深层诗性结构,来研究文学的本质特征及其内在时间意涵,并以此来阐释文学与时间之动态构建。
     本论文的写作主要从鲁迅小说的时间维度、时空型构以及生命时间意涵等三个方面来描述和建构鲁迅小说的时间诗学,旨在研究鲁迅小说时间叙事机制和形式的变迁,从而揭示小说时间诗学是如何形塑文学对世界的别样想象,以及如何体现创作者的主体性想象和审美意识形态。尽管侧重点各不相同,但不同侧面之间相互勾连,共同完成了对鲁迅小说时间诗学的表达。
     分析鲁迅小说的时间维度是考察鲁迅小说时间诗学的出发点。鲁迅小说的时间维度大致可分为成长时间、轮回时间和非时间,其小说人物大多生活在这三种时间经纬之中。成长时间反映出人物在一定时空内身体、心理与精神成长轨迹。鲁迅小说通过对个体生命成长体验的描述,揭示某个时间段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展现人物成长过程中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痛苦的情感经历。轮回时间是鲁迅小说最具活力、最富想象力的一种时间形式,具体体现为个体事物、人或单个事件以及场景等在小说中重复出现。非时间作为一种永恒的时间,没有明显的刻度和标识,只是一种简单的共时性描述。鲁迅小说中大量充斥神话时间、心理时间和梦境时间等,在对时间的瞬间感悟中,去把握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永恒。
     分析鲁迅小说的时空型构是考察鲁迅小说时间诗学的着力点。叙事作品的行动必然要在一定的时空中发生,时间和空间的异质性造成了小说艺术表达的张力。鲁迅小说中独具时空变化的形式与内容主要体现在其小说故事时空形式的营造、错综时空下的深层结构以及时空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他的文本成为时空多元多极的文本和思考人生的切入点,并充分展示了他对时空的独特理解。
     分析鲁迅小说的生命时间意涵是考察鲁迅小说时间诗学的落脚点。时间不外在于人的生命,而内蕴于人的生命之中。鲁迅大多时候关注的是人的生命问题,站在对人的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的角度来探讨人生,对人的生存境遇、人生价值和意义、人生的追求及其归宿等问题都进行了一系列深刻的思考。在鲁迅小说中,时间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线性发展过程,而是以此在的方式诗意存在。我们侧重于探讨鲁迅小说人物与时间相遇所产生的生命哲理和审美意涵。
The novel, as a narrative form, contains abundant poetics connotation. Time appears in the novels which usually has dual status. The writers use time to braid the plot of the novel and take time as a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 and the object of contemplation. Time-poetics of the novels expresses the correlative of literature and time, aims to reveal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terary works of the time and the deep poetics-structure of the text, which discusse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intrinsic time of literature, and interpret connection of literature and time.
     The text is to describe the time dimension, space-time-type structure and the life-time implications of Lu Xun's novels, and constructs the poetics of time in Lu Xun's Novels. The text deliberate Lu Xun's novels' time-narrative-mechanisms and forms of changes, which reveals how novel's time poetics shapings the different kind of imagination of literary world, as well as how to reflect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creators imagination and aesthetic ideology. Despite the emphasis is different, bu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different sides complete the expression of Lu Xun's time-poetics.
     It is the starting point to analysis the time dimension of Lu Xun's novels' time-poetics. Lu Xun's time dimension can be divided into growth-time, samsara-time and non-time. The growth time reflects the body, mental and spiritual grow experience of characters in a certain time and space. Lu Xun's novels represent the growth of individual life experience, and reveal the character's development and changes,which show the complexity of the inner world and painful emotional experience of the character development process. Samsara time consciousness is the most imaginative and dynamic form in his novels. It is through the individual thing, person, or a single event or scene to interpret the samsara time. Non-time as a sort of eternal time, there is no obvious scale and logos, just a simple descriptor. Lu Xun's novels congest myth-time, psychological time and dream-time, which try to grasp the value and meaning of life eternal.
     It is acting point to analysis the structure of space-time type of Lu Xun's novels' time-poetics. 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narrating work action must occur in a certain time and space. Lu Xun's novels have special form and content which change with time and space. It embodied in the construct of the time-space form and complex time-space structure and time-space montage of the novels. His text became multi-polar and multi-variant of time-space and the point reflecting on the life, and fully demonstrated his unique understanding of time-space.
     It is foothold to analysi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life-time of Lu Xun's novels' time-poetics. Time is nothing more than that the person's life, and intrinsic in human life. Lu Xun devoted most of his time to the problem of human life. He stood on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ultimate concern of the meaning of life to explore life, a survival situation, the value and meaning of life, the pursuit of life and etc. The time has never been a simple linear process of development in Lu Xun's novels, but a poetic existence. We focus on Lu Xun's novels' life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 implications.
引文
① 奥古斯丁:《忏悔录》,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242页。
    ② 吴国盛:《时间的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③ 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大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1页。
    ① [法]达维德·方丹,陈静译:《诗学——文学形式新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② 转引自王先霈 王又平主编:《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84页。
    ③ 转引自王先霈 王又平主编:《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84页。
    ① 王富仁:《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4):75-109。
    ② 许祖华余新明孙淑芳:《鲁迅小说的跨艺术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9-33页。
    ③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④ 卢军:《论鲁迅小说吐纳中西的叙事艺术》,《孝感学院学报》,2004(5):43-47。
    ① 刘勇:《压缩“历史时间”与透视“轮回把戏”:论鲁迅小说叙事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咸宁学院学报》,2005(5):42-44。
    ② 周励陈玉庆:《鲁迅小说的叙事时间模式》,《中国文化研究》,2001(2):119-123。
    ③ 叶世祥:《鲁迅小说的时间形式》,《社会科学战线》,2001(3):94-100。
    ④ 郭小东:《中国现代主义小说:想像中的时间》,《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5-94。
    ⑤ 金大伟:《文本互补的叙事策略——论(狂人日记)与<长明灯)的叙事策略关系》,《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1):42-45。
    ⑥ 赵光亚:《时间形式与文本内涵——<孔乙己)别解》,《名作欣赏》,2007(2):70-77。
    ⑦ 杨义:《中国叙事学:杨义文存》,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78页。
    ⑧ 李杭春:《鲁迅小说叙事特征》,《鲁迅研究月刊》,1997(8):21-30。
    ⑨ 孙红震:《闪回:叙事主体内省的彰显——对鲁迅(祝福>的再解读》,《名作欣赏》,2006(10):19-21。
    ① 王志明:《鲁迅小说的开端时间》,《人文杂志》,1998(4):157-160。
    ② 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89页。
    ③ 吴康:《鲁迅小说的时间境域》,《鲁迅研究月刊》,2007(3):3140。
    ④ 王乾坤:《鲁迅的生命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20页。
    ⑤ 叶继奋:《以沉思、探究的方式逗留于世界近旁——(呐喊><彷徨)的文本间性及时间之思》,《鲁迅研究月刊》,2008(5):41-47。
    ⑥ 张克:《颓败线的颤动:鲁迅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270页。
    ⑦ 王富仁:《中国文化的守夜人——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6-194页。
    ⑧ 李怡:《时空的自由与郭沫若的感受方式》,《社会科学研究》,2002(2):133-138。
    ⑨ 李俊国:《时间意识与中国现代写实小说的叙事类型》,《文学评论》,2007(2):142-146。
    ① 吴翔宇 陈国恩:《论鲁迅小说的时间意识》,《鲁迅研究月刊》,2010(10):17-24。
    ② 廖诗忠:《探归民族“新生”的活源——论鲁迅与先秦文化的深层关系》,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③ 高兴:《论鲁迅时间意识的特点及其成因》,《巢湖学院学报》,2005(4):99-103。
    ④ 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68页。
    ⑤ 胡志明秦世琼:《时间的轮回与救赎——论鲁迅小说的时间叙事》,《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202-205。
    ⑥ 刘增人冯光廉:《现代化的时间意识及其艺术显现》,《鲁迅研究月刊》,1993(4):13-21。
    ⑦ 张忠勇:《(呐喊)(彷徨>与中国小说的现代化》,《鲁迅研究月刊》,1993(3):4-11。
    ⑧ 史成芳:《“静观万象,体会一切”——<狂人日记)的时间编码》,《鲁迅研究月刊》,1993(3):12-16。
    ⑨ 吴翔宇:《论<狂人日记)的时间形式与现代性意义》,《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701-705。
    ① 李珠鲁:《试论鲁迅<狂人日记)的文学时空》,《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89-94。
    ② 叶继奋:《主体狂欢的现代启蒙言说——中国小说叙事模式转型语境中的<狂人日记>》,《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2-15。
    ③ 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08-109页。
    ④ 郑家建:《隐喻与(故事新编>的时间形式——<故事新编)新论》,《鲁迅研究月刊》,2000(1):42-46。
    ⑤ 郑家建:《历史向自由的诗意敞开——(故事新编)诗学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50-51页。
    ⑥ 吴翔宇:《论(故事新编)的时间意识》,《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41-44。
    ⑦ 毛庆:《日常与悖论——(故事新编)中的时间意象》,《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35-38。
    ⑧ 殷学明:《存在·时间·本事——鲁迅本事批评观念探究》,《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1-85。
    ① 赵卓:《鲁迅小说叙述艺术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9页。
    ② 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 <彷徨>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73页。
    ③ 王富仁:《时间·空间·人(五)——鲁迅哲学思想刍议之一章》,《鲁迅研究月刊》,2000(5):4-20。
    ④ 王富仁:《时间·空间·人(四)——鲁迅哲学思想刍议之一章》,《鲁迅研究月刊》,2000(4):4-16。
    ⑤ 毕绪龙:《作为艺术形式的“鲁镇”时空——鲁迅乡土小说新论》,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19。
    ⑥ 郭国昌:《论鲁迅小说的季节叙事的精神本质》,《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81-85。
    ⑦ 余新明:《鲁迅的时空观及其小说创作》,《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6):58-62。
    ⑧ 朱全国:《文化意识与生存状态的隐喻——<狂人日记>的空间解读》,《小说评论》,2010(2):71-75。
    ⑨ 李友益:《<孔乙己>的空间形式及其历史性误读》,《鲁迅研究月刊》,1994(1):25-30。
    ⑩ 程世波:《丢失的时间楔子——以<风波>为例谈鲁迅的时空体验》,《社会科学研究》,2006(4):190-193。
    ① 黄曼君:《西方思潮与鲁迅早期浪漫诗学——纪念鲁迅诞生110周年》,《外国文学研究》,1991(3):49-57。
    ② 郑家建:《诗学研究:鲁迅研究的新“亮点”》,《鲁迅研究月刊》,2000(7):4143。
    ③ 曹禧修:《鲁迅诗学研究的理论资源》,《殷都学刊》,2010(3):47-48。
    ④ 曹禧修:《鲁迅诗学研究的修辞学路径》,《文艺争鸣》,2010(12):140-143。
    ⑤ 李海燕:《任典云鲁迅小说世界的诗学品格》,《山东电大学报》,2002(4):42-44。
    ⑥ 高兴:《鲁迅小说诗学浅析》,《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6):52-55。
    ⑦ 朱崇科:《认同形塑及其“陌生化”诗学——论鲁迅小说中的启蒙姿态与“自反”策略》,《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41-44。
    ⑧ 毕文君:《解读鲁迅小说(铸剑)的狂欢化诗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5):111-114。
    ⑨ 转引自宋绍香:《世界鲁迅译介与研究六十年》,《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5):22-34。
    ⑩ Henry Y. H. Zhao:The uneasy narrator:Chinese fiction from the traditional to the moder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年版,第87页。
    ① 乐戴云主编:《国外鲁迅研究论集(1960-1980)》,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99页。
    ② 乐戴云主编:《国外鲁迅研究论集(1960-1980)》,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21页。
    ① [法]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519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32页。
    ② [德1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西苑出版社,2003年版,第86页。
    ③ [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426-427页。
    ④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1-302页。
    ⑤ 王乾坤:《鲁迅的生命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页。
    ⑥ 王乾坤:《鲁迅的生命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0页。
    ⑦ [英]埃里·凯杜里:《民族主义》,张明明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① 杨春时俞兆平主编:《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0页。
    ② 刘小枫主编:《二十世纪西方宗教哲学文选》,中卷,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835页。
    ③ [德]尼采:《上帝死了——尼采文选》,戚仁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65页。
    ④ 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89页。
    ⑤ 吴国盛:《时间的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40页。
    ⑥ 冯光廉刘增人谭桂林主编:《多维视野中的鲁迅》,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678页。
    ⑦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4年版,第5页。
    ① 钟叔河:《周作人文类编·本色》,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1-35页。
    ②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7-58页。
    ③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8页。
    ④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47页。
    ⑤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5页。
    ⑥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4页。
    ⑦ 吴康:《书写沉默:鲁迅存在的意义》,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69页。
    ① 王炎认为,Bildungsroman(成长教育小说)这种小说形式发端于18世纪下半叶的德国,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最重要的欧洲小说形式。成长教育小说表达了成长、希望及幻灭的主题。见王炎:《小说的时间性与现代性——欧洲成长教育小说叙事的时间性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版,第58页。狄尔泰则把教育小说看作是“自觉地、富于艺术地表现一个生命过程的普遍人性”。见狄尔泰:《体验与诗》,三联书店,2003年,第324-325页。
    ② [美]艾布拉姆斯:《欧美文学术语词典》,朱金鹏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8页。
    ③ 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④ [苏]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3卷,白春仁、晓河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30页。
    ⑤ [苏]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1卷,白春仁、晓河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78页、第274页。
    ⑥ [苏]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3卷,白春仁、晓河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81页。
    ① [苏]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3卷,白春仁、晓河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81页。
    ② [苏]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3卷,白春仁、晓河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27页。
    ③ [苏1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3卷,白春仁、晓河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30页。
    ④ 巴赫金将成长小说分为五类:1、纯粹的循环时间——田园时间:人从童年开始通过青年、成年步入老年的历程,揭示出人物性格及观点随着年龄而发生重要的内在变化,人的成长在循环时间观中完全可能,如托尔斯泰的作品;2、循环型成长时间:勾勒从青年时的理想和幻想转变到成熟时的清醒和实用主义。十八世纪下半叶出现的古典教育小说即为此类,如歌德的作品;3、传记型小说:人的成长发生在传记时间里,这里形成人的命运,同时人也在命运中创造人的自身,并形成他的性格,如狄更斯的《戴维柯波菲尔》;4、训谕教育小说:以教育思想为基础,所描绘的是严格意义上的教育过程,如鲁索的《爱弥儿》;5、现实主义的成长小说。见[苏]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3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30-232页。
    ① 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72页。
    ②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47页。
    ③ 李俊国:《时间意识与中国现代写实小说的叙事类型》,《文学评论》,2007(2):142-146。
    ④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53页。
    ⑤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46页。
    ①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6页。
    ②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44页。
    ③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9页。
    ④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5页。
    ⑤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4页。
    ⑥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4页。
    ⑦ 朱崇科:《鲁迅小说中的话语形构:“实人生”的枭鸣》,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93页。
    ①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99页。
    ②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4页。
    ③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4页。
    ④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5页。
    ⑤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5页。
    ⑥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7-118页。
    ⑦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4页。
    ①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页。
    ②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③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页。
    ④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
    ⑤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
    ⑥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页。
    ⑦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页。
    ⑧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⑨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⑩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3页。
    ① 皇甫积庆:《“死”之解读——鲁迅死亡意识及选择与传统文化》,《鲁迅研究月刊》,2000(2):22-31。
    ② 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03页。
    ③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3页。
    ④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3页。
    ⑤ 蒲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7页。
    ① 耿占春:《叙事美学:探索一种百科全书式的小说》,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3页。
    ② 汪晖:《汪晖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
    ③ 耿占春;《叙事美学:探索一种百科全书式的小说》,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3页。
    ① 朱崇科:《鲁迅小说中的话语形构:“实人生”的枭鸣》,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26页。
    ②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页。
    ③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9页。
    ④ 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⑤ 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⑥ 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⑦ 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8页。
    ⑧ 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页。
    ⑨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①吴俊:《暗夜里的过客—一个你所不知道的鲁迅》,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第69页。
    ② 乐戴云主编:《国外鲁迅研究论集(1960-1980)》,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34页。
    ③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92页。
    ①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② 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34-35页。
    ③ 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8页。
    ④ 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19页。
    ①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页。
    ② 陈永国、马海良:《本雅明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05页。
    ③ [德]尼采:《快乐的智慧》,余鸿荣译,中国和平出版社,1986年版,第230页。
    ④ 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25页。
    ⑤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41页。
    ①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41页。
    ② 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69页。
    ③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78页。
    ④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23页。
    ⑤ [法]路易·加迪等:《文化与时间》,郑乐平,胡建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66页。
    ⑥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3页。
    ① 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58页。
    ②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74-477页。
    ③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4页。
    ①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27页。
    ②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31页。
    ③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④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3页。
    ① 耿占春:《叙事美学:探索一种百科全书式的小说》,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1页。
    ② [法]路易·加迪等:《文化与时间》,郑乐平,胡建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6页。
    ③ 刘进才:《时间的对照与结构的循环——论沈从文的时间意识与小说叙事》,《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05-109。
    ① 孙伏园:《关于鲁迅先生》,《晨报副刊》,1924-1-12。
    ②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60页。
    ③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60页。
    ④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61页。
    ⑤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6页。
    ⑥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页。
    ①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84页。
    ②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85页。
    ③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88页。
    ④[德]施勒格尔:《文学史讲演》,《西方文论选》,下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327页。
    ⑤ [英]爱·摩·福斯特:《小说面面观》,苏炳文译,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第7页。
    ① [以色列]里蒙·凯南:《叙事虚构作品》,姚锦清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79页。
    ② 耿占春:《叙事美学:探索一种百科全书式的小说》,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1页。
    ③ 郑振伟:《意识·神话·诗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1页。
    ④ 郑振伟:《意识·神话·诗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1页。
    ①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7页。
    ②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3页。
    ③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70页。
    ④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72页。
    ⑤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73页。
    ⑥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77页。
    ①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00页。
    ② 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页。
    ③ 王炎:《小说的时间性与现代性——欧洲成长教育小说叙事的时间性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版,第36页。
    ④ 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25页。
    ①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44页。
    ②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45页。
    ③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46页。
    ④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54页。
    ⑤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70页。
    ⑥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70页。
    ⑦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70页。
    ⑧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70页。
    ①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70页。
    ②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71页。
    ③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71页。
    ④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2页。
    ⑤ [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董建译,北京出版社,2008年版,第44-45页。
    ① [英]安东尼·史蒂文斯:《人类梦史》,杨晋译,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第162-163页。
    ②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7页。
    ③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6页。
    ④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7页。
    ⑤ 傅正谷:《中国梦文学史》,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年版,第44页。
    ⑥ [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518页。
    ⑦ [奥地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赖其万,符传孝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387页。
    ① 马大康,叶世祥,孙鹏程:《文学时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9页。
    ②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40页。
    ③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40-541页。
    ④ [奥地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论美文选》,张唤民、陈伟奇译,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第32页。
    ⑤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6页。
    ①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3页。
    ②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3页。
    ③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3页。
    ④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3页。
    ① [美]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盛宁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84页。
    ② 北京大学哲学系编:《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45页。
    ③ 北京大学哲学系编:《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48页。
    ④ 北京大学哲学系编:《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53页。
    ① [德]黑格尔:《自然哲学》,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73页。
    ② [俄]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3卷,白春仁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53页。
    ③ [荷兰]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谭君强译,中国社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8页。
    ④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583页。
    ⑤ 巴赫金在《小说的时间形式和时空体形式——历史诗学概述》中指出:文学把握现实的历史时间与空间,把握了展现在时空中的现实的历史的人。文学同时艺术地掌握了时间和空间的相互联系。这就是所谓的“时空体”(直译为“时空”),时空体一词同时表示了时间空间的不可分割(时间是空间的第四维度)。然而,时空体的主导因素是时间。)具体而言,时空体是人类的存在形式在文学形式(体裁)上的反映:“在人类发展的某一历史阶段,人们往往是学会把握当时所能认识到的时间和空间的一些方面;为了反映和从艺术上加工已经把握了的现 实的某些方面,各种体裁形成了相应的方法。……文学中已经艺术地把握了的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相互间的重要联系,我们称之为时空体。……我们所理解的时空体,是形式兼内容的一个文学范畴。”见[俄]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3卷,白春仁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74页。
    ① [俄1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3卷,白春仁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04页。
    ② [俄]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3卷,白春仁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74-275页。
    ③ [法]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72页。
    ④ [俄]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3卷,白春仁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49页。
    ①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66-568页。
    ②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17页。
    ③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8页。
    ④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
    ⑤ 茅盾:《茅盾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132页。
    ⑥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66页。
    ⑦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71页。
    ①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8页。
    ②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7页。
    ③ 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 <彷徨>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73页。
    ④ [法]布尔迪厄:《实践与反思》,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3-134页。
    ⑤ 李珠鲁:《试论鲁迅狂人日记的文学时空》,《苏州大学学报》,2001(2):89-94。
    ①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53页。
    ① [德]G·西美尔:《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林荣远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② 哈迎飞:《“五四”作家与佛教文化》,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10页。
    ③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41页。
    ①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53页。
    ②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64页。
    ③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52页。
    ④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
    ①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3页。
    ②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3页。
    ③ [法]巴舍拉:《空间诗学》,龚卓军,王静慧译,张老师文化公司,2003年版,第23页。
    ④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5页。
    ① [法]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02页。
    ②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9页。
    ③ 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26页。
    ④ 郜元宝: 《从舍身到身受——略谈鲁迅著作的身体语言》,《鲁迅研究月刊》,2004(4):11-23。
    ⑤ 朱崇科:《鲁迅小说中的话语形构:“实人生”的枭鸣》,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1页。
    ⑥ [美]普里莫兹克著:《梅洛-庞蒂》,关群德译,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8页。
    ① 胡志明秦世琼:《时间的轮回与救赎——论鲁迅小说的时间叙事》,《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202-205。
    ② 乐黛云:《国外鲁迅研究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34页。
    ③ 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61页。
    ①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00页。
    ②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00-401页。
    ③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3页。
    ④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2页。
    ① 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19页。
    ② 据刘东方统计,鲁迅从1916年9月24日看第一部电影始,至1936年10月10日看最后一部电影,共观看149部影片。他对于电影艺术的精辟见解,零星而广泛地散见于其杂文、日记、书信以及译文之中,共计杂文13篇,书信24封,日记170则,译文3篇。见刘东方:《从鲁迅所观看电影的统计管窥其电影观——兼及鲁迅电影观的当下启示》,《鲁迅研究月刊》,2012(1):18-25。
    ③ [苏联]普多夫金:《普多夫金论文选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62年版,第120页。
    ④ 黄书泉:《文学转型与小说嬗变》,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81页。
    ⑤ 袁玉琴:《从三维空间到四维复合——论电影时间》,《文艺理论研究》。2001(4):65-74。
    ① 徐巍:《视觉时代的小说空间》,学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122页。
    ② 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31页。
    ①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8页。
    ②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①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66页。
    ②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页。
    ③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53页。
    ④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59页。
    ①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
    ②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30页。
    ①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58页。
    ② [法]福柯,刘北成:《规训与惩罚》,杨远婴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72页。
    ①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01页。
    ②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02页。
    ①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45页。
    ① 李恒基,杨远婴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367页。
    ②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9页。
    ① [苏]尤列涅夫编注:《爱森斯坦论文选集》,魏边实等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版,第370页。
    ① 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20页。
    ② 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57页。
    ③ 彭公亮:《存在的超越:审美无限性时间意识的生成》,《学术月刊》,2001(11):33-35。
    ④ 钱理群:《鲁迅作品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⑤ 王乾坤;《鲁迅的生命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页。
    ① 张祥龙:《朝向事情本身:现象学导论七讲》,团结出版社,2001年版,第287页。
    ② [德]埃德蒙德·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51页。
    ③ [法]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06页。
    ④ [法]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06页。
    ⑤ 汪晖: 《反抗绝望》,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04页。
    ⑥ 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7页。
    ①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9页。
    ② 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2页。
    ③ 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页。
    ④ 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3-214页。
    ⑤ 鲁迅:《鲁迅全集》,第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1页。
    ⑥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6页。
    ⑦ [德]埃德蒙德·胡塞尔:《胡塞尔文集》,张宪译,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53页。
    ①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58页。
    ②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60页。
    ③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④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
    ①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②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3页。
    ③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6页。
    ④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8页。
    ⑤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7页。
    ⑥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1页。
    ①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2页。
    ② M. Foucault, Nietzsche Genealogy. History, from Modernism to Postmodernism:An Anthology,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4年版,第245页。
    ③ 转引自朱崇科:《鲁迅小说中的话语形构:“实人生”的枭鸣》,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98页。
    ④ 郜元宝:《从舍身到身受——略谈鲁迅著作的身体语言》,《鲁迅研究月刊》,2004(4):11-23。
    ①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85页。
    ②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85页。
    ①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22页。
    ②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43页。
    ③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42页。
    ④ 隋清娥:《鲁迅小说的“辫子”意象与奴性主题论析》,《聊城大学学报》,2006(4):103-107。
    ④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6页。
    ⑥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09页。
    ⑦ 张勋复辟发生在1917年7月1日,张勋在北京扶持清废帝溥仪重新登上皇位,在国人的强烈反对下,这一闹剧于7月12日结束,前后历时仅12天。
    ① 王贵禄:《辫子、长衫及癞疮疤:作为政治符号的身体——重读<风波)、(孔乙己>及(阿Q正传>》,《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1(3):83-87。
    ② 郜元宝:《从舍身到身受——略谈鲁迅著作的身体语言》,《鲁迅研究月刊》,2004(4):11-23。
    ③ 倪梁康:《意识的向度:以胡塞尔为轴心的现象学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0页。
    ④ [德]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陈小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5页。
    ⑤ [法]伯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吴士栋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84页。
    ⑥ 彭公亮:《存在的超越:审美无限性时间意识的生成》,《学术月刊》,2001(11):33-35。
    ① 彭公亮:《存在的超越:审美无限性时间意识的生成》, 《学术月刊》,2001(11):33-35。
    ①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
    ② 王富仁: 《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298页。
    ③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页。
    ①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3页。
    ②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6页。
    ③ [德]埃德蒙德·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59-360页。
    ① 吴持哲编: 《弗莱文论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9-95页。
    ①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0页。
    ②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2页。
    ③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2页。
    ④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2页。
    ⑤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2页。
    ⑥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4页。
    ⑦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5页。
    ⑧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7页。
    ①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2页。
    ②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3页。
    ③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9-130页。
    ① [法]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王文融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2页。
    ② 谭君强:《叙事理论与审美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1页。
    ③ [美]巴雷特:《非理性的人——存在主义哲学研究》,段德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242页。
    ④ 鲁迅博物馆编著:《鲁迅文献图传》,大象出版社,1998年版,第209页。
    ⑤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4页。
    ⑥ 鲁迅:《鲁迅全集》,第1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3页。
    ⑦ 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08-109页。
    ① 转引自王先霈 王又平主编:《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684页。
    ② [美]海登·怀特:《形式的内容:叙事话语与历史再现》,董立河译,文津出版社,2005年版,第245页。
    ③ 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9页。
    ④ 鲁迅:《鲁迅杂文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56页。
    ⑤ 鲁迅:《鲁迅全集》,第1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04页。
    ⑥ 鲁迅:《鲁迅全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0页。
    ⑦ 王富仁:《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4):75-109。
    ⑧陈方竞:《论(故事新编)的深层意蕴》,《文艺研究》,1993(1):65-73。
    ① 转引自陈雪虎:《理解历史文学:叙事塑形与历史意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3-58。
    ② 郑家建:《隐喻与(故事新编)的时间形式——(故事新编)新论》,《鲁迅研究月刊》,2000(1):42-46。
    ③ [美]海登·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学》,陈永国张万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5页。
    ④ [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81页。
    ① [意]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践》,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页。
    ② 陈国恩:《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与文化透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1-82页。
    ③ 侯春慧:《神话历史叙述——鲁迅神话题材历史小说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44-148。
    ④ 马大康:《拯救时间:叙事时间的出场》,《文艺理论研究》,2009(3):128-134。
    ⑤ 李纪祥:《时间·历史·叙事》,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0页。
    ⑥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10页。
    ①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11页。
    ②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12页。
    ③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3页。
    ④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9页。
    ⑤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48页。
    ① 陈改玲:《<故事新编)的总体构思和多层面阅读》,《鲁迅研究月刊》,1991(9):45-46。
    ②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7页。
    ③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7页。
    ④ 权绘锦,陈国恩:《(故事新编>的“油滑”与现代历史小说的文体自觉》,《长江学术》,2006(2):34-40。
    ①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77页。
    ②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71页。
    ③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97-398页。
    ④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00页。
    ⑤ 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39-540页。
    ⑥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59页。
    ⑦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59-460页。
    ①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60页。
    ②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60页。
    ③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86页。
    ④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90页。
    ⑤ 鲁迅:《鲁迅全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页。
    ⑥ 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2页。
    ⑦ 鲁迅:《鲁迅全集》,第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2页。
    ① 许祖华 余新明 孙淑芳:《鲁迅小说的跨艺术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1-32页。
    ② 许祖华 余新明 孙淑芳:《鲁迅小说的跨艺术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3页。
    ③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3页。
    ④众所周知,鲁迅与顾颉刚交恶是现代文化界一大公案,彼此之间一提到对方,就忍不住笔露锋芒,相互攻讦。据说起因是顾颉刚制造了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抄袭了日本人盐谷温《支那文学概论讲话》的谣言,鲁迅自此耿耿于怀。
    ⑤ 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36-538页。
    ⑥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98页。
    ① 王富仁:《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4):75-109。
    ②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7页。
    ③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70页。
    ④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85页。
    ⑤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08页。
    ①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2页。
    ②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54页。
    ③ 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68页。
    ④ 许祖华 余新明 孙淑芳:《鲁迅小说的跨艺术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8页。
    1、鲁迅:《鲁迅全集》(共十八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1、[美]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
    2、[日]丸尾常喜,秦弓译:《“人”与“鬼”的纠葛——鲁迅小说论析》,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3、[日]竹内好,李东木译:《近代的超克》,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4、曹禧修:《鲁迅小说诗学结构引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5、陈方竞:《鲁迅与浙东文化》,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陈漱渝:《谁挑战鲁迅:新时期关于鲁迅的论争》,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7、杜一白:《鲁迅研究史稿》,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冯光廉刘增人谭桂林主编:《多维视野中的鲁迅》,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9、傅建祥:《鲁迅作品的乡土背景》,杭州:杭州出版社,2003年版。
    10、高旭东:《鲁迅与英国文学》,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1、高旭东:《世纪末的鲁迅论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
    12、高旭东:《五四文学与中国文学传统》,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高旭东:《走向21世纪的鲁迅》,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
    14、郜元宝:《鲁迅六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5、葛涛主编:《鲁迅的五大未解之谜——世纪之初的鲁迅论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
    16、哈迎飞:《“五四”作家与佛教文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17、何锡章:《鲁迅读书记》,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18、乐戴云主编:《国外鲁迅研究论集》(1960—1980),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19、乐黛云主编:《当代英语世界的鲁迅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0、李长之:《鲁迅批判》,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版。
    21、李明:《鲁迅自我小说研究》,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2、李新宇:《鲁迅的选择》,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3、廖诗忠:《回归经典——鲁迅与先秦文化的深层关系》,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24、林非:《鲁迅和中国文化》,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年版。
    25、林贤治:《鲁迅的最后十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6、林贤治:《人间鲁迅》,广州:花城出版社,1998年版。
    27、林志浩:《鲁迅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28、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9、刘玉凯:《鲁迅钱钟书平行论》,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0、闵抗生:《鲁迅的创作与尼采的箴言》,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1、彭博:《鲁迅小说绝望与希望的对比结构》,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32、彭定安:《鲁迅学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33、钱理群:《心灵的探寻》,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4、钱理群:《与鲁迅相遇》,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
    35、钱理群:《走近当代的鲁迅》,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6、沈金耀:《鲁迅杂文诗学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7、寿永明王晓初:《回顾与反思:鲁迅研究的前沿与趋势》,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
    38、孙玉石:《现实的与哲学的:鲁迅<野草>重释》,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39、田刚:《鲁迅与中国士人传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40、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1、汪晖:《死亡重温》,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42、汪卫东:《鲁迅早期文本中的“个人”观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43、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4、王富仁赵卓:《突破盲点——世纪末社会思潮》,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
    45、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46、王富仁:《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7、王富仁:《中国文化的守夜人——鲁迅》,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48、王吉鹏于九涛荆亚平主编:《鲁迅民族性的定位——鲁迅与中国文化比较研究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9、王家平:《鲁迅域外百年传播史:1909—-2008》,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0、王杰:《鲁迅的文化诗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51、王乾坤:《由中间寻找无限》,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52、王乾坤:《回到你自己——关于鲁迅的对聊》,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
    53、王乾坤:《鲁迅的生命哲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54、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55、王瑶:《王瑶全集》(第6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6、吴俊:《鲁迅个性心理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57、吴俊:《暗夜里的过客—一个你所不知道的鲁迅》,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
    58、吴康:《书写沉默——鲁迅存在的意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59、吴小美:《鲁迅与中西文化》,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0、吴翔宇:《鲁迅时间意识的文学建构与嬗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61、吴中杰:《鲁迅的艺术世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2、徐麟:《鲁迅:在言说与生存的边缘》,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63、徐麟:《鲁迅中期思想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4、许祖华:《五四文学思想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5、许祖华余新明孙淑芳:《鲁迅小说的跨艺术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66、严家炎:《论鲁迅的复调小说》,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7、杨义:《杨义文存》(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8、杨剑龙:《旷野的呼声—中国现代作家与基督教文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9、叶世祥:《鲁迅小说的形式意义》,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年版。
    70、袁盛勇:《鲁迅:从复古走向启蒙》,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71、张福贵:《惯性的终结:鲁迅文化选择的历史价值》,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2、张箭飞:《鲁迅诗化小说研究》,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73、张建生:《艺术创作的深度表现—鲁迅创作新论》,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4、张克:《颓败线的颤动:鲁迅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
    75、张鲁高:《先驱者的痛苦——鲁迅精神论析》,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76、张梦阳:《中国鲁迅学通史》(全六册),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77、张直心:《思想·文本·史实:鲁迅研究三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78、张佐邦:《神圣的解构:鲁迅研究的四维审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9、赵卓:《鲁迅小说叙述艺术论》,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0、郑家建:《历史向自由的诗意的敞开:<故事新编>诗学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81、郑家建:《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起源语境》,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82、郑欣淼:《鲁迅与宗教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83、朱崇科:《鲁迅小说中的话语形构:“实人生”的枭鸣》,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84、朱崇科:《张力的狂欢》,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85、朱寿桐:《孤绝的旗帜:论鲁迅传统及其资源意义》,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86、朱晓进杨洪承唐纪如骆冬青主编:《鲁迅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
    1、[俄]巴赫金 白春仁 晓河译:《巴赫金全集》(第5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淘热拉尔·热奈特 阎嘉主编:《文学理论精粹读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法]热拉尔·热奈特王文融译:《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4、[荷]米克·巴尔谭君强译:《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版。
    5、[美]J.希利斯·米勒 申丹译:《解读叙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美]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7、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傅延修:《先秦叙事研究——关于中国叙事传统的形成》,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
    9、耿占春:《叙事美学:探索一种百科全书式的小说》,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胡亚敏:《叙事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黄永林:《中西通俗小说叙事:比较与阐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刘小枫:《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3、罗钢:《叙事学导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4、南志刚:《叙述的狂欢和审判的变异——叙事学与中国当代先锋小说》,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15、倪浓水:《小说叙事研究》,北京:群言出版社,2008年版。
    16、谭君强:《叙述理论与审美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7、王先霈 王又平主编:《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8、吴效刚:《现代小说:叙事形态与人本价值思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9、杨义:《杨义文存》(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0、张闳:《感官王国:先锋小说叙事艺术研究》,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1、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2、赵毅衡:《苦恼的叙事者—中国小说的叙述形式与中国文化》,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23、祖国颂:《叙事的诗学》,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德]恩斯特·波佩尔李百涵韩力译:《意识的限度—关于时间与意识的新见解》,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德]海德格尔陈家映等译:《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
    3、[德]胡塞尔杨富斌译:《内在时间意识现象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4、[德]卡西尔甘阳译:《人论》,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年版。
    5、[德]克劳斯黑尔德靳希平译:《时间现象学的基本概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
    6、[俄]巴赫金白春仁晓河译:《巴赫金全集》(第3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7、[法]保罗·利科王文融译:《虚构叙事中时间的塑形:时间与叙事》(第2卷),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
    8、[法]柏格森吴士栋译:《时间与自由意志》,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9、[法]路易·加迪郑乐平胡建平译:《文化与时间》,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0、[美]利奥塔:《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1、[美]罗伯特·列文范东生、许俊农等译:《时间地图——不同时代与民族对时间的不同解释》,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12、[英]K.里德伯斯章邵增译:《时间》,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13、[英]奥斯本王志宏译:《时间的政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4、[英]彼得·柯文尼:《时间之箭》,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
    15、黄裕生:《时间与永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16、刘文英:《中国古代的时空观念》,天津:南开大学出版,2000年版。
    17、马大康、叶世祥、孙鹏程:《文学时间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8、史成芳:《诗学中的时间概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9、王炎:《小说的时间性与现代性——欧洲成长教育小说叙事的时间性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版。
    20、吴国盛:《时间的观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1、杨河:《时间概念史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2、杨匡汉:《时空的共享》,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法]巴什拉 张逸婧译:《空间的诗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
    2、[法]福柯 刘北成 杨远缨译:《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
    3、[法]列斐伏尔 包亚明主编:《空间政治学的反思》,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美]约瑟夫·弗兰克等著 秦林芳译:《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1991年版。
    5、[英]迈克·克朗杨淑华译:《文化地理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英]约翰斯顿江涛译:《哲学与人文地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7、包亚明主编:《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9、陈慧琳主编:《人文地理学概要》,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孟彤:《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时间观念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11、张世君:《<红楼梦>的空间叙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毕绪龙:《无法完成的自我:鲁迅自我形象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2、曹禧修:《抵达深度的叙述》,河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3、丁颖:《都市语境与鲁迅上海创作的关联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4、方凖浩:《鲁迅<故事新编>神话系统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5、戈双剑:《鲁迅:生存与“表意”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6、李蓉:《中国现代文学的身体阐释》,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7、龙永干:《生命的筹划与怅惘》,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8、孙淑芳:《鲁迅小说与戏剧》,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9、田敏:《鲁迅与浙东民间文化》,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10、文宗理:《“取今”、“复古”之间的文化穿越》,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11、谢有顺:《中国小说叙事伦理的现代转向》,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12、许正林:《中国现代文学与基督教》,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
    13、闫宁:《民俗学视阈下的鲁迅与传统文化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14、余新明:《<呐喊><彷徨>的空间叙事》,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15、朱其:《鲁迅艺术思想中的灵魂意识及其现代性》,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1、许祖华:《鲁迅小说的基本幻象与音乐》,《文学评论》,2010第4期。
    2、许祖华:《追求生命的另一种意义——鲁迅绘画活动的特点与意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第8期。
    3、许祖华:《鲁迅小说的叙述空间与绘画》,《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第4期。
    4、胡志明秦世琼:《时间的轮回与救赎——论鲁迅小说的时间叙事》,《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第5期。
    5、胡志明秦世琼:《空间场域的时间性——论鲁迅小说的时空型构》,《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第5期。
    6、胡志明秦世琼:《存在的痕迹——论鲁迅小说的成长叙事》,《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第5期。
    7、胡志明秦世琼:《鲁迅小说与时间蒙太奇》,《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第11期。
    8、胡志明秦世琼:《鲁迅小说与空间蒙太奇》,《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第1期。
    9、曹禧修:《鲁迅叙事传统的新世纪传承》,《小说评论》,2010第2期。
    10、陈根业:《试论鲁迅小说中“反复”的艺术手法》,《广西社会科学》,1986第3期。
    11、陈力君:《图像、拟像与镜像——鲁迅启蒙意识中的视觉性》,《文学评论》,2009第3期。
    12、冯尚:《从“人的文学”到“死去了的阿Q时代”的思想之路——左翼文学理论中的“时间”溯源》,《文学评论》,2005第1期。
    13、冯铁:《略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时间运用—以鲁迅等作家为例》,《鲁迅研究月刊》,1998第11期。
    14、高兴:《论鲁迅时间意识的特点及其成因》,《巢湖学院学报》,2005第4期。
    15、姜振昌:《<呐喊><彷徨>:中国小说叙事方式的深层嬗变》,《文学评论》,2006第5期。
    16、李杭春:《鲁迅小说叙事特征》,《鲁迅研究月刊》,1997第8期。
    17、刘勇:《压缩“历史时间”与透视“轮回把戏”:论鲁迅小说叙事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咸宁学院学报》,2005第5期。
    18、罗华:《文化重复困境中的叙事反思——在<狂人日记>到<长明灯)之间》,《文学评论》,2007第4期。
    19、罗宗宇:《论鲁迅小说对民俗的叙事建构》,《鲁迅研究月刊》,2005第8期。
    20、谭君强:《从鲁迅小说的动态描写看叙述时间与空间的融合》,《贵州社会科学》,2008第2期。
    21、王富仁:《时间·空间·人(一)——鲁导哲学思想刍议之一章》,《鲁迅研究月刊》,2000第1期。
    22、王富仁:《时间·空间·人(二)——鲁迅哲学思想刍议之一章》,《鲁迅研究月刊》,2000第2期。
    23、王富仁:《时间·空间·人(三)——鲁迅哲学思想刍议之一章》,《鲁迅研究月刊》,2000第3期。
    24、王富仁:《时间·空间·人(四)——鲁迅哲学思想刍议之—章》,《鲁迅研究月刊》,2000第4期。
    25、王富仁:《时间·空间·人(五)——鲁迅哲学思想刍议之一章》,《鲁迅研究月刊》,2000第5期。
    26、吴康:《鲁迅小说的时间境域》,《鲁迅研究月刊》,2007第3期。
    27、吴康:《鲁迅小说叙事方式的存在论视域》,《文学评论》,2008第6期。
    28、吴翔宇:《虚构的文本与真实的时间——论鲁迅时间意识的嬗变》,《长江学术》,2011第3期。
    29、吴翔宇陈国恩:《论鲁迅小说的时间意识》,《鲁迅研究月刊》,2010第10期。
    30、叶世祥:《鲁迅小说的空间形式》,《鲁迅研究月刊》,1997第11期。
    31、叶世祥:《鲁迅小说的时间形式》,《社会科学战线》,2001第3期。
    32、殷学明:《存在·时间·本事——鲁迅本事批评观念探究》,《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第2期。
    33、张卫中:《中国现代小说时空观念的变革》,《贵州社会科学》,2005第5期。
    34、张文东:《“历史中间物”——鲁迅(故事新编>中的传奇叙事》,《鲁迅研究月刊》,2007第12期。
    35、赵家祥:《历史过程的时空结构和时间向度——兼评西方历史哲学的两个命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第5期。
    36、赵学勇康凯:《叙事学视阈中的鲁迅阐释》,《鲁迅研究月刊》,2008第12期。
    37、周励陈玉庆:《鲁迅小说的叙事时间模式》,《中国文化研究》,2001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