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性别视角下的我国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现状之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阴盛阳衰”现象是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界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在本论文中,笔者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以山东为例,对其部分高师院校音乐系科中存在的性别现象进行了综合的调查与分析。以山东省高师音乐教育中的性别现状为主,以点代面,对“阴盛阳衰”现象做具体的描述;并着重对这一性别现象产生的原因做详细的论述与研究;对高师音乐教育的教育对象——学生进行以性别为基础的生理、心理及音乐学习等方面的差异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高师音乐教育中的“阴盛阳衰”现象十分严重,已经阻碍了山东省基础音乐教育与高师音乐教育以及整个音乐教育的平衡、全面的发展,并进一步影响了山东教育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应引起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这种现象的继续发展。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传统性别观念的沿袭与僵化、社会舆论对职业与性别的限制与局限;高师音乐教育中的“女性意识”化、男女两性自身的性别心理差异等。笔者认为:“重视性别差异”“因性施教”是控制这种现象发展的关键,并直接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然而,这一改变的过程是漫长而艰巨的,需依赖全社会的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has been conducting a research on a phenomenon prevailing in the music education of teachers university:female outnumbers' male(condensation :FOM). The author has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this phenomenon in teachers university in ShanDong Province by means of documents, investigation,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comparative research. Based on these, the article gives a detailed account of FOM and explores the reasons with detailed presentation and thorough research. He has been studying the students of teachers university, who are the object of music education, and focused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genders in the aspects of physiology, psychology and music studying.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phenomenon of FOM is severe in the music education of teachers university in ShanDong. As a resul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lementary music education, the teachers university music education, even the whole system of music education has been hampered and negative influence is found on t
    he environment of ShanDong education. The author appeals to music teachers to give attention and take actions to change the situations. Main reasons for FOM: traditional gender concept; occupation and social prejudice; female-consciousness in music education;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genders, etc.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the key to solve the problem is to take account of the gender differences carefully and give instruction based on the gender differences; I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human-oriented concept of education which is emphasized in the new standard of syllabus. He believes that the change of FOM is challenging and depends on joint efforts of the whole society.
引文
1.马东风:音乐教育史研究.京华出版社:2001年
    2.曹理主编: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
    3.黄育馥:京剧、跷和中国的性别关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
    4.林聚任主编:社会性别的多角度透视.羊城晚报出版社;2003年
    5.李小江、谭深主编:妇女研究在中国.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6.高燕:女性社会学.东方出版社,1988年
    7.魏国英主编:女性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8.林聚任主编:社会性别的多角度透视.羊城晚报出版社,2003年
    9.[法]西蒙娜.德.波伏娃著 陶铁柱译:第二性.中国书记出版社,1998年
    10.[英]埃利斯:男与女.1989年
    11.[美]L·达维逊等著 宋坚之等译:性别社会学.重庆出版社,1989年
    12.闵家胤:阳刚与阴柔的变奏——两性关系和社会模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13.刁培萼主编:教育文化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14.杜芳琴著:中国社会性别的历史文化寻踪.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
    15.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妇女研究中心编:21世纪妇女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
    16.梁一儒、户晓辉、宫承波:中国人审美心理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
    17.周晓虹著: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18.卜卫:媒介与儿童教育.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
    19.王耀华主编:高师音乐教育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
    20.汪毓和编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
    21.印小青、潘月娟著:儿童音乐心理发展与教育.山东文艺出版社,2003年
    22.《人体生理学》编写组:人体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23.、林俊卿:歌唱发音的机能状态.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
    24.钱铭怡等编著:女性心理与性别差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25.袁振国、朱永新:男女差异心理学.天津人们出版社,1988年
    26.任平安、赵艳屏:妇女心理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6年
    27.李璞民:心理学与艺术.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28.钱铭怡、苏彦捷、李宏:女性心理学与性别差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29.邹长海:歌唱心理学.广东高教出版社,1993年
    30.张李玺:女性心理学.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0年
    31.袁振国、朱永新等:男女差异心理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
    32.傅安球:青年性别差异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33.[英]柏西·布克:音乐家心理学.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
    34.沈建军:音乐与智力.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7年
    35.张前:音乐欣赏心理分析.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
    36.何立婴:女性的智力开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37.林公翔:科学艺术创造心理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38.曹理 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
    39.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三环出版社,1989年
    40.李伯.燕国材主编: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41.张凯:音乐心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42.黄希庭、郑涌等著: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43.顾海根主编:心理差异与教育.学林出版社,2002年
    44.时蓉华主编:两性世界——男女性别差异的心理剖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45.罗小平、黄虹编译:音乐心理学荟萃.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年
    46.贾进强著:性别心理差异探秘.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
    47.叶一舵编:男女生的学习心理差异,福建教育出版社,1985年
    48.傅安球:男女智力差异与教育.北京出版社,1983年
    49.[美]迈克尔·格里安著:女孩是天赐的.中信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
    1.马达、陈雅先:中国音乐教育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展望.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3;4:54-66
    2.李祥林:性别理论与当代批评.民族艺术:2003;2:6-30
    3.韦禾:《社会性别:教育研究的新视角》全球教育展望.2002;3:55
    4.路方文:职业性别歧视:原因和对策——谈女大学生、女研究生为何找工作难.妇女研究论丛,2000;4:4-9
    5.路晓燕、白琼英: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与女性成才.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0;1:89-92
    6.欧阳晓明:从城市独生子女家庭看性别角色意识的淡化.社会,2000;1:22-23
    
    
    7.卢美芬: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与纠治对策.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1:1:23-26
    8.积家、张巧明:大学生性别角色观的研究.青年研究,2000;11:23-28
    9.郑淑杰:大学生性别图式的初步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9;2:85-88
    10.万明钢、曹汉斌、蒋强、沈晖:大学生专业取向的性别差异研究.高等理科教育,2000;4:30-38
    11.付炳宽:当前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变化的几点思考.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1997;2:38-39
    12.张丽华:试论父亲在儿童性别化过程中的作用.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8;2:37-39
    13.吕清、赵跃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性别分化状况研究.江南大学学报,2002;2:22-25转48
    14.何丽君:高等教育性别与公平问题探究.江苏高教,2000;1:67-7-转78
    15.马桂新:高师女生性别意识存在的问题与成因研究,沈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3:75-79
    16.朱晓映:关于女大学生性别身份认同的实证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2;1:93-97
    17.李小云:关于性别的概念.中国妇运,1999;8:30-31
    18.许力生:话语风格上的性别差异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7;1:42-47
    19.杨玉宝:论传统教育的主要价值取向.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1;2:80-83
    20.李江、杜英:论当代女大学生的性别优势与自身价值的实现.煤炭高等教育,2002;3:75-76
    21.张光全、冉元辉:当代师范女大学生综合素质现状及研究.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9;2:
    22.柳洪琼:论高校女教师性别意识与素质培养.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1:90-92
    23.李介:论教育活动中的性别偏见.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86-88
    24.郑新蓉:男女大学生学术能力的性别差异研究.妇女研究论丛,2000;2:9-13
    25.石彤:女大学生社会性别观念研究.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1;第13卷48期:35-40
    26.邹萍: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双性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大连大学学报.1999:3:68-72
    27.王政:“女性意识”、“社会性别意识”辨异.妇女研究论丛,1997;1:14-20
    28.吴亦明:浅论性别差异与学校教育.北京教育,2001;9:14-15
    29.张彬:试析教材教法中的性别问题.课程.教材.教法,1998;12:56-57
    30.李冬莉:儒家文化与性别偏好:一个分析框架.妇女研究论丛,2000;4:29-33
    31.任爱玲:社会偏见还是性别差异——“女性在科学中的相对缺席现象”分析.科学技术与辨证法,2000;6:40-44
    
    
    32.祖嘉合:社会性别理论为女性研究展示新视角.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2:100-103
    33.武文:审美意识中的文化价值导向.社科纵横,1998;5:14-15
    34.靳玉乐、杨红:试论文化传统与课程价值取向.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6:62-63
    35.刘旭东.论文化视野中课程的价值取向.教育评论,1997;6:32-34
    36.万明钢、沈晖:文化视野中的性别角色与性别行为研究论述.妇女研究论丛,2000;5:54-58
    37.刘慧玲:文科学生性别比例失衡所反映的教育偏向问题.江西教育科研,1999;6:24-26
    38.罗庆诗:我国出生性别比与生育观念现状分析.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1:35-36
    39.我国社会性别研究的发展及其意义.妇女研究论坛,1999;1:46-48
    40.李祖祥: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性别偏见.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41-44
    41.沈嘉祺、赵燕:小学教师的性别角色与教育策略.教育评论,2001;6:26-28
    42.吴荣光:性别和社会发展对中国大学生男性观念的影响.心理科学,2001;3:365-366
    43.张书义:性别角色行为获得的影响因素探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4:40-42
    44.李新建、赵瑞美:性别歧视与女性就业.妇女研究论丛,1999;1:4-8
    45.陈方:性别——一个多元性的范畴.妇女研究论丛:1998;4:8-12
    46.杜健梅、风笑天:学校教育与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广西社会科学,2000;4:124-126
    47.刘燕:学校生活对小学生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教学与管,2001;6:16-17
    48.丁水木:应正视男女性别差异.探索与争鸣,1999;3:32-33
    49.孙钰华:略论幼儿教师的性别问题.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0;4:87-90
    50.陈兰萍:幼儿性别角色的形成与早期家庭教育的关系.渭南师专学报,1997;2:93-95
    51.魏启元:美育与求知.20世纪中国音乐教育的反思.交响,2001;4:60-62
    52.王宏玲:当代高师音乐教育观念上存在的几个误区.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6:117-118
    53.谢嘉幸:师生关系-----音乐教育的现代观念之一.中国音乐教育,2001;7:
    54.侯文孟:浅谈音乐教育与女生素质提高.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1:47-49
    55.黄洋波:浅议21世纪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中国音乐教育,2000;2:13-15
    56.侯文孟:音乐教育是女校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要素.教育探索,2000;8:78-79
    57.鹿建柱:音乐教育的定位、改革与策略------国民音乐教育问题探索之一.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0;2:54-56
    58.陈晓芳:“爱”与“公正”教育——儿童德育的“新起点”.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3:34-37.
    59.李凌艳、庞丽鹃、易进、夏勇:2-6岁儿童母亲教育观念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心理科学,1997;20卷:243—247 (288)
    60.柳洪琼:论高师女教师意识与素质培养.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1:90-92
    61.陶沙、王耘、王燕苹、董奇:3—6岁儿童母亲行为结构及其与儿童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3;42—46
    62.李靖、钱秀莹:7-11岁儿童持续注意能力的性别差异研究.应用心理学,2000;2;25-28
    63.刘晓东:从三寸金莲到儿童教育.学前教育研究,2002:1:35-36
    64.杜屏:大众传播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8;1;72—76
    65.刘晶波:独生子女家庭的特点及其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南京师大学报,1999:5:64—68
    66.赵冬菊:儿童人格与父母教育方式关系的多元回归分析.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1;5;340—341
    67.朱莉琪、方富熹:儿童性别角色的理论研究.心理学动态,1998;4;31—35
    68.沙阿·阿莫纳什维利:儿童需要一个怎样的爸爸.少年儿童研究,2000:4:35-36
    69.刘岩:母亲教育方式与儿童个性发展.辽宁教育研究,2000;8;66—67
    70.张涌静、张金梅、李玲军: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气质关系的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2;145-147
    71.黄静宁、陈寿康综述、刘筱娴审:父母行为、个性与儿童行为的关系.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1:1:18-20
    72.孙云晓:改变学校、家庭教育的28个观念(上).中小学管理,1998:5:8-11
    73.孙云晓:改变学校、家庭教育的28个观念(下).中小学管理,1998:6:4-8
    74.徐浩斌:关注青少年学生的害羞心理.现代中小学教育,1999:10:29-31
    75.熊梅、王资乐:家长、学生家教观念的对比研究.学术探索,2002:2:128-131
    76.韦晓、窦刚、宋志一、张锋:家长职业类型及文化程度与儿童智力发展相互关系的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5;18-24
    77.张学民、郭德俊、李玲:奖赏结构与结果效价对男女儿童成就归因的影响.心理科学,2000:5:552-555接637-638
    78.叶子、庞丽娟:论儿童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的相互联系.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4;50-53转57
    79.郑忠梅:论父母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0;6;8-10
    80.李永波、罗军:浅析过渡时期的青少年社会化问题.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4;18-20
    81.冉乃彦:少年的六犬特点与教育.山东教育科研,19-20转15
    82.乐善耀:实现教育投资观念的转变——上海市中小学生家庭教育投资现状
    
    调查.教育发展研究,2000:8:85-88
    83.马以念、苗雪红:性别因素与儿童教育,学前教育研究,2002;2;19-20
    84.楼艺婷:走出少年儿童音乐教育的误区.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5;89-91
    85.王勇:硕士论文:城镇小学教师性别构成女性化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以甘肃省白银市4所小学为例,西北师范大学,2001
    86.吴文轩:硕士论文:美术教育中注意两性差别教育必要性之我见,西南师范大学,200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