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王阳明的自我观及其现代意义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论述了王阳明的自我观。分别从王阳明自我观的内容、自我的功能、培育自我的路径以及影响自我发展的因素等方面对王阳明的自我观进行了探讨。首先认为,王阳明的自我观主要是一种精神自我观,关注人的灵性生活和理想自我的养成,是一种“大我论”。大我亦即真我,与小我与伪我相对立。小我和伪我是人的现实自我,表现为人的生理我、社会我、心理我。大我则超越了善恶、人我以及物我矛盾,其存在状态是“未发之中”的良知。也就是人内心的虚灵时刻。从自我的功能看,王阳明试图将超越性的精神自我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一方面关注人的精神自我和灵性生活,另一方面,又主张通过知行合一、在事上磨练的途径将超越性精神灌注到日常生活中,是一种为而不有、为而不恃的人生智慧。从培育自我的方法看,是要采用“去心蔽,复良知”、“在事上磨练”和“知行合一”的方法。去心蔽、复良知又包括存天理,去人欲;起疑心,除意见;切己思,悟天理等具体方法。从自我发展的影响因素看,除了个体的动机、志向、人为努力外,还受其它因素的影响。如,个人才力因素、特殊的时机或经历。
The paper is to explore WangYangming's view of the self. It is mainly composed of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discussed what is WangYangming's view of the self. In WangYangming's thinking,the real self is mainly spiritual self which is opposite to small self or false self. The spiritual self is also an universal self. The small self or false self is composed of physical self, social self and mental self . The real self wants to transcend three gulfs: the gulf between good and evil,the gulf between ourselves and others' selves; the gulf between ourselves and objects which is out of our minds. In one word , WangYangming telled us that there is no real gulf between the self and other things which apparently exist out of our minds. The universal self is called by WangYangming as "liangzhi"which is equal to the the "conscience" on the whole. From wang's thinking,we find that we can disclose our real self when we have nothing in our mind. The second part discusssed real self's function. That is,the real self can offer us wisdom for our life. The third part discussed how we can obtain our real self. In Wang's opinion, we should firstiy have ambition for self-realization and discovering real self. Secondly ,we should make our self-realization in our true living. Thirdly , actions must be consistent with ideas.Besides this three ways ,we should make some mental efforts,such as skepticism,self-restraint and self-reflection. Finally, there are other things which have effects on the discovering of real self, such as abilities and chances.
引文
① 林丹著:《王阳明哲学的现象学解读》,北京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② 刘志著:《论王阳明美学思想》,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
    ③ 魏战刚著:《王阳明德育思想及其启示》,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④ 殷小燕著:《王阳明“知行合一”乡村治理思想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⑤ 郭小军著:《走向澄明之境:王阳明伦理思想研究》,扬州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⑥ 李瑾著:《心学与管理——王阳明管理心理思想研究》,苏州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
    ⑦ 《年谱二》,《王阳明全集》卷三十四,第1279页。见:[明]王阳明著:《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版。本文所引王阳明之语均出自此书。为简洁,《王阳明全集》简称为《全集》。
    ⑧ 《年谱三》,《全集》卷三十五,第1324页。
    ⑨ 孙立平著:《中国的发展走到了十字路口》,载《凤凰周刊》2006年第8期,第57页。
    ⑩ 孙立平著:《中国的发展走到了十字路口》,载《凤凰周刊》2006年第8期,第58页。
    11 皇甫平著:《改革不可动摇》,载《新华文摘》2006年第10期,第21页。
    12 杨兴林著:《国民素质论》,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9-60页。
    ① 肖唐镖著:《撩开面纱着乡村建设中的政府作为》,载《博览群书》2005年第10期,第34页。
    ② 张建华主编:《解决中国再度面临的紧要问题》,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536、538页。
    ③ 张丽华、刘晟楠著:《两大方法论下的自我研究》,载《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第59页。
    ① 转引自陈厚德著:《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的本质探究》,载《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第14页。
    ② [苏]B·M·雷宾著,李今山、吴健飞译:《精神分析和新弗洛伊德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1版,第112页。
    ③ 郭斯萍著:《人性的超越——程朱理学之精神自我思想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9-20页。
    ④ 汪凤炎、郑红著:《中国文化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66页。
    ⑤ 张海钟著:《评梁漱溟的大心理学思想》,载《殷都学刊》,1995年第1期,第89页。
    ① 潘菽著:《心理学概论》,北新书局 1932年版,第160页。
    ② [美]杜维明著,段德智译:《论儒学的宗教性——对<中庸>的现代诠释》,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9年第1版,第9页。
    ① 杨国荣著:《杨国荣讲王阳明》,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第1版,第77页。
    ② 吴光著:《阳明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第1版,第101页。
    ③ 杨国荣著:《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华东师沲大学出版社 2003年第1版,第272页。
    ④ 陈来著:《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人民出版社 1991年第1版,第14-17页。
    ⑤ 吴光著:《阳明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第1版,第70页。
    ⑥ 吴光著:《阳明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第1版,第133、143-144页。
    ⑦ 吴光著:《阳明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第1版,第177页。
    ① 转引自德宽著:《心理教育是阳明一生践履“成圣”的主线——王阳明心理教育思想初探》,载《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第11页。
    ② 汪水芳、张丛林著:《心理暗示——王阳明心学的方法论》,载《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第26-30页。
    ③ 杨国荣著:《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第1版,第310页。
    ④ 何德宽著:《心理教育是阳明一生践履“成圣”的主线——王阳明心理教育思想初探》,载《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第11-13页。
    ⑤ 陈旭著:《海瑞:陆、王心学的实践者》,载《阴山学刊》,2005年第4期,第90-94。
    ⑥ 吴雁南主编:《心学与中国社会》,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94年第1版,第231-233页。
    ⑦ 吴雁南主编:《心学与中国社会》,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94年第1版,第248页。
    ① 乔纳森·布朗著,陈浩莺等译:《自我》,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年第1版,第1页。
    ② 郭斯萍著:《自我:从生物性到精神性》,载《心理科学》 2005年第4期,第1020页。
    ③ [美]米德著,赵月瑟译:《心灵、自我与社会》,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年第1版,第180页。
    ④ 卜祥记著:《试论德国古典哲学关于“自我”的思辨构建》,载《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第100页。
    ⑤ 汪凤炎、郑红著:《中国文化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4年第1版,第41页。
    ⑥ 汪凤炎著:《论中西方自我的差异》,载《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11页。
    ⑦ 转引自汪凤炎、郑红著:《中国文化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4年第1版,第40页。
    ① 黄希庭、夏凌翔著:《人格中的自我问题》,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第108-109页。
    ② 王益明、金瑜著:《两种自我(ego和self)的概念关系探析》,载《心理科学》,2001年第3期,第363页。
    ③ 詹启生、乐国安著:《百年来自我研究的历史回顾及未来发展趋势》,载《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5期,第28页。
    ④ 詹启生、乐国安著:《百年来自我研究的历史回顾及未来发展趋势》,载《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第28页。
    ⑤ 《传习录上》,《全集》卷一,第7页。
    ⑥ 《朱子语类》卷六十一。
    ① 杨伊生著:《对马斯洛“似本能”概念的再认识》,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第58页。
    ② 申荷永著:《荣格分析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第1版,第78页。
    ③ 郭斯萍著:《人性的超越——程朱理学之精神自我思想研究》,南京师范大学 2002年博士学位论文,第23页。
    ① 王国芳、郭本禹著:《拉冈》,生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1997年初版,第83页。
    ② 郭斯萍著:《人性的超越——程朱理学之精神自我思想研究》,南京师范大学 2002年博士学位论文,第22页。
    ③ 《荀子·性恶》。
    ① 郭本禹、修巧艳著:《马库斯的自我社会认知论》,载《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17页。
    ② 郭金山、车文博著;《自我同一性与相关概念的辨析》,载《心理科学》,2004年第5期,第1267页。
    ③ 邢淑芬著:《小学3-5年级学习不良儿童的自我概念研究》,载《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年第4期,第394页。
    ① 杨韶刚著:《超个人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年第1版,第153页。
    ② 杨韶刚著:《超个人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年第1版,第155页。
    ③ 林升栋、杨中芳著:《自我是一份为二的吗——以西方自我图式的研究为例》,载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心理学》,2006年第12期,第43-47页。
    ④ 邹晓燕等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自我研究》,载《心理探新》,2003年第2期,第22页。
    ⑤ 佐斌,张阳阳著:《自我增强偏向的文化差异》,载《心理科学》,2006年第1期,第239页。
    ⑥ 汪凤炎、郑红著:《中国文化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4年第1版,第66页。
    ⑦ 叶浩生著:《关于“自我”的社会建构论学说及其启示》,载《心理学探新》,2002年第3期,第3页。
    ⑧ 郑剑虹著:《人格心理学中的自我研究综述》,载《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124页。
    ① 杨莉萍著:《析心理学中“自我”概念的三个层面》,载《心理科学》,2005年第3期,第748页。
    ② 《语录上》,《陆九渊集》卷三十四,第395页。见:[宋]陆九渊著:《陆九渊集》,中华书局 1980年第1版。本文所引陆九渊之语均出自此书。
    ③ 《传习录上》,《全集》卷一,第21页。
    ④ 《传习录下》,《全集》卷三,第104页。
    ① 梁漱溟著:《梁漱溟全集》(第8卷),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年第2版,第3页。
    ② 赵锡琪著:《宗教学》,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0年第1版,第27页。
    ③ 谢跃著:《私的学问:私的哲学与它所建构的世界》,海南出版社 2002年第1版,第11页。
    ④ 李泽厚著:《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年第1版,第196页。
    ⑤ 熊十力著:《十力语要》,中华书局 1996年第1版,第4页。
    ⑥ 《坛经·坐禅品第五》。
    ⑦ 《传习录中》,《全集》卷二,第70页。
    ⑧ 《传习录下》,《全集》卷三,第124页。
    ⑨ 马向真著:《道德人格与自我同一性》,载《学术论坛》,2004年第6期,第17页。
    ① 《传习录下》,《全集》卷三,第100页。
    ② 《黄檗断际宛陵录》,《古尊宿语录》卷三。
    ③ 《传习录下》,《全集》卷三,第98页。
    ④ 杨莉萍著:《析心理学中“自我”概念的三个层面》,载《心理科学》,2005年第3期,第749页。
    ⑤ 《论语·公冶长》。
    ⑥ 《论语·阳货》。
    ⑦ 《荀子·性恶》。
    ⑧ 《荀子·性恶》。
    ⑨ 《语录上》,《陆九渊集》卷三十四,第416页。
    ⑩ 《传习录下》,《全集》卷三,第97页。
    11 《传习录下》,《全集》卷三,第117页。
    ① 《传习录上》,《全集》卷一,第29页。
    ② 《传习录上》,《全集》卷一,第29页。
    ③ 《传习录上》,《全集》卷一,第29页。
    ④ 《传习录上》,《全集》卷一,第2页。
    ⑤ 《传习录上》,《全集》卷一,第25页
    ⑥ 《传习录上》,《全集》卷一,第23页
    ⑦ 《传习录下》,《全集》卷三,第97页。
    ⑧ 《传习录下》,《全集》卷三,第97页。
    ⑨ 《传习录下》,《全集》卷三,第123页。
    ⑩ 《传习录下》,《全集》卷三,第117页。
    ① 《传习录上》,《全集》卷一,第11页。
    ② 《传习录上》,《全集》卷一,第34页。
    ③ 《传习录下》,《全集》卷三,第107页。
    ④ 《传习录上》,《全集》卷一,第29页。
    ⑤ 《传习录下》,《全集》卷三,第117页。
    ① 《传习录上》,《全集》卷一,第29页。
    ② 《传习录上》,《全集》卷一,第29页。
    ③ 《传习录下》,《全集》卷三,第106页。
    ④ 《传习录上》,《全集》卷一,第1页。
    ① 陈雷、于伟著:《冯友兰“境界说”与弗洛伊德“人格说”之比较》,载《中州学刊》,2005年第6期,第156页。
    ② 刘蔚华著:《二程的“理欲”观与弗洛伊德的“超我”说》,载《文史哲》,2002年第3期,第73页。
    ③ 赵红全著:《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道德视角》,载《学术论坛》,2004年第3期,第40页。
    ④ 《正蒙·乾称篇》。
    ⑤ 《年谱》,《陆九渊集》卷三十六,第483页。
    ⑥ 《年谱》,《陆九渊集》卷三十六,第483页。
    ⑦ 《大学问》,《全集》卷二十六,第968页。
    ① 《传习录下》,《全集》卷三,第107-108页。
    ② 彭肜著:《审美体验与宗教体验》,载《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4期,第45—46页。
    ③ 李平著:《被逐出神学的人——海德格尔》,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年第1版,第135页。
    ④ 刘永富著:《胡塞尔现象学中“意向性”的三层可能解释》,载《世界哲学》,2004年第2期,第78页。
    ① 《传习录下》,《全集》卷三,第119页。
    ② [美]古尔德著,常晓玲等译:《弗兰克尔:意义与人生》,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年第1版,第115页。
    ③ 李公明著:《奴役与抗争——科学与艺术的对话》,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年第1版,第2页。
    ④ 《传习录下》,《全集》卷三,第124页。
    ⑤ 刘永富著:《胡塞尔现象学中“意向性”的三层可能解释》,载《世界哲学》,2004年第21期,第76页。
    ⑥ 转引自倪梁康著:《现象学背景中的意向性问题》,见http://www.cnphenomenology.com/0701201.htm,中国现象学网。
    ⑦ 《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第454页。
    ⑧ 《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第455页。
    ⑨ 《传习录下》,《全集》卷三,第91页。
    ⑩ 《传习录中》,《全集》卷二,第47页。
    ① 《从吾道人记》,《全集》卷七,第350页。
    ② 《孟子·尽心上》。
    ③ 《传习录上》,《全集》卷一,第6页。
    ④ 《传习录中》,《全集》卷二,第69页。
    ⑤ 《传习录下》,《全集》卷三,第105页。
    ⑥ 《传习录下》,《全集》卷三,第106页。
    ⑦ 《传习录下》,《全集》卷三,第92页。
    ⑧ 《传习录下》,《全集》卷三,第93页。
    ① 《答储柴墟》(二),《全集》卷二十一,第814页。
    ② 《传习录中》,《全集》卷二,第79页。
    ③ 《传习录中》,《全集》卷二,第74页。
    ④ 转引自陈来著:《现代中国哲学的追寻——新理学与新心学》,人民出版社 2001年第1版,第45页。
    ⑤ [日]池田大作著,潘桂明,业露华译:《我的佛教观》,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1年第2版,第113页。
    ⑥ [美]古尔德著,常晓玲等译:《弗兰克尔:意义与人生》,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年版第1版,第274页。
    ⑦ 汪凤炎等著:《德化的生活》,人民出版社 2005年第1版,第106页。
    ⑧ 《年谱二》,《全集》卷三十四,第1279页。
    ⑨ 《老子·二十五章》。
    ① 《年谱二》,《全集》卷三十四,第1279页。
    ② 《传习录上》,《全集》卷一,第37页。
    ③ 《老子·一章》。
    ④ 《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
    ⑤ 黄富峰著;《道德直觉与道德信仰的养成》,载《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第7期,第33页。
    ⑥ 《传习录中》,《全集》卷二,第64页。
    ⑦ 《传习录中》,《全集》卷二,第62-63页。
    ⑧ 《读四书大全说》卷二。
    ⑨ 《传习录下》,《全集》卷三,第122页。
    ⑩ 《传习录下》,《全集》卷三,第105页。
    ① 《传习录下》,《全集》卷三,第165页。
    ② 《曹溪大师别传》,见:[唐]慧能著:《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第1版,第125页。
    ③ 《庄子·内篇·应帝王第七》。
    ④ 《谕泰和杨茂》,《全集》卷二十四,第19-20页。
    ⑤ 郭永玉著:《维尔伯的整合心理学》,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1期,第52页。
    ⑥ 郭永玉著:《维尔伯的整合心理学》,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1期,第52页。
    ⑦ 王美秀译:《后现代社会、新纪元和基督教》,载卓新平主编:《宗教比较与对话》(第二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第1版,第72页。
    ⑧ 《传习录中》,《全集》卷二,第58页。
    ① 郭斯萍著:《人性的超越——程朱理学之精神自我思想研究》,南京师范大学 2002年博士学位论文,第34页。
    ② 《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第456页。
    ③ 《语录上》,《陆九渊集》卷三十四,第403页。
    ④ 《传习录上》,《全集》卷一,第16页。
    ⑤ 《传习录下》,《全集》卷三,第104-105页。
    ⑥ 《良知四首示诸生》,《全集》卷二十,第790页。
    ⑦ 陈清春著:《庄子“吾丧我”的现代诠释》,载《中国哲学史》,2005年第4期,第55-62页。
    ⑧ 《老子·十三章》。
    ⑨ 《传习录下》,《全集》卷三,第117页。
    ① 《传习录中》,《全集》卷二,第67页。
    ② 《传习录下》,《全集》卷三,第115-116页。
    ③ 《传习录上》,《全集》卷一,第17-18页。
    ④ 张祥云著:《人文知识视野中的教育探询》,载《复旦教育论坛》,2004年第6期,第19页。
    ⑤ 《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第433页。
    ⑥ 《传习录下》,《全集》卷三,第95页。
    ⑦ 《传习录上》,《全集》卷一,第14-15页。
    ⑧ 《传习录下》,《全集》卷三,第94页。
    ① 《嵇山书院尊经阁记》(乙酉),《全集》卷七,第255页。
    ② 《传习录中》,《全集》卷二,第47页。
    ③ 熊十力著:《十力语要》,中华书局 1996年第1版,第2页。
    ④ 《孟子·告子上》。
    ⑤ 《传习录上》,《全集》卷一,第20页
    ⑥ 王钧林著:《中国儒学史》(先秦卷),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8年第1版,第335-336页。
    ① 荣格著,冯川、苏克译:《心理学与文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7年第1版,第143页。
    ② 《传习录下》,《全集》卷三,第93页。
    ③ 《传习录下》,《全集》卷三,第104页。
    ④ 《与黄勉之》(二),《全集》卷五,第194页。
    ⑤ 李祚山著:《传统文化对经济自我的探索》载《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第96页。
    ⑥ 指王阳明的学生黄直。
    ⑦ 《传习录拾遗》,《全集》卷三十二,第1171页。
    ⑧ 《传习录下》,《全集》卷三,第122页。
    ⑨ 杨儒宾著:《孟子与冥契主义》,转引自:黄新宪主编:《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台湾教育》,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3年第1版,第1199页。
    ① 《传习录上》,《全集》卷一,第11-12页。
    ② 《传习录中》,《全集》卷二,第72页。
    ③ 葛兆光著:《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年第1版,第416页。
    ④ [美]霍夫曼编,许金声译:《洞察未来》,华夏出版社 2004年第1版,第273页。
    ⑤ 汪凤炎、郑红著:《中国文化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4年第1版,第48-49页。
    ⑥ 邢淑芬著:《小学3—5年级学习不良儿童的自我概念研究》,载《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年第4期,第394页。
    ① 《传习录中》,《全集》卷二,第67页。
    ② 《传习录中》,《全集》卷二,第67页。
    ① 《寄正宪男手墨二卷》,《全集》卷二十六,第990页。
    ② 《年谱二》,《全集》卷三十四,第1278-1279页。
    ③ [明]王守仁撰,杨国荣导读:《阳明传习录》,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第1版,第152页。
    ④ 《明儒学案·姚江学案》。
    ⑤ 《传习录中》,《全集》卷二,第45页。
    ⑥ 《传习录下》,《全集》卷三,第119页。
    ⑦ 《传习录上》,《全集》卷一,第22页。
    ⑧ 《语录上》,《陆九渊集》卷三十四,第411页。
    ① 《荀子·不苟》。
    ② 柳潇等著:《道德自我:青少年道德人格发展的核心》,载《理论界》,2005年第11期,第111页。
    ③ 《传习录上》,《全集》卷一,第2页。
    ④ 《传习录上》,《全集》卷一,第15页。
    ⑤ 《传习录上》,《全集》卷一,第21页。
    ⑥ 《传习录上》,《全集》卷一,第24页。
    ① 王艮、何心隐、李贽等人,以自我体悟相标榜,任情自发,在掀翻传统的同时,也否定了一切外在规范,走向虚无主义。参见吴雁南主编:《心学与中国社会》,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94年第1版,第155页。
    ② 《传习录上》,《全集》卷一,第7页。
    ③ 太虚大师讲述:《药师本愿经讲记》,见http://bookgb.bfnn.org/articlc2/1252.htm。
    ④ 《传习录下》,《全集》卷三,第110页。
    ⑤ 《传习录上》,《全集》卷一,第27页。
    ⑥ 《荀子·解弊》。
    ① 《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
    ② 《答南元善》,《全集》卷六,第211页。
    ③ 《传习录上》,《全集》卷一,第20页。
    ④ 《传习录下》,《全集》卷三,第95-96页。
    ⑤ 赵锡琪著:《宗教学》,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0年第1版,第114—115页。
    ⑥ 王国芳、张晓飞著:《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的主体理论评析》,载《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年第4期,第42页。
    ① 《年谱二》,《全集》卷三十四,第1272页。
    ② 《孟子·滕文公下》。
    ③ 柳潇、周紫薇著:《道德自我,是动力还是阻力?》,载《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13页。
    ④ 赵锡琪著:《宗教学》,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0年第1版,第85页。
    ① 《孟子·尽心上》。
    ② 《坛经·自序品第一》。
    ③ 《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第448页。
    ④ 《年谱二》,《全集》卷三十四,第1278-1279页。
    ⑤ 《传习录下》,《全集》卷三,第99-100页。
    ⑥ 南怀谨著:《楞伽大义今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年第1版,第107页。
    ① 《正蒙·神化》。
    ② 《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五。
    ③ 《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序》。
    ④ 《正蒙·乾称篇》。
    ⑤ 《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序》。
    ⑥ 《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序》。
    ⑦ 《传习录上》,《全集》卷一,第13页。
    ⑧ 《传习录上》,《全集》卷一,第28页。
    ⑨ 《传习录上》,《全集》卷一,第23页。
    ⑩ 《传习录上》,《全集》卷一,第7页。
    11 《传习录中》,《全集》卷二,第66页。
    ① 汪凤炎著:《从心理学角度再析理学的理欲辨》,载《心理学探新》,2001年第2期,第8-12页。
    ② 《朱子语类》卷十三。
    ③ 《传习录上》,《全集》卷一,第16页。
    ④ 《传习录下》,《全集》卷三,第100页。
    ⑤ 《与赵监》,《陆九渊集》卷一,第9页。
    ① 《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第472页。
    ② 《传习录中》,《全集》卷二,第76页。
    ③ 《论语·子罕》。
    ④ 《传习录下》,《全集》卷三,第112-113页。
    ⑤ 《传习录上》,《全集》卷一,第35页。
    ⑥ [英]约翰·希克著,王志成、思竹译:《第五维度——灵性领域的探索》,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年第1版,第2页。
    ⑦ 《五灯会元·龙牙居遁禅师》。
    ① 吴言生著:《禅宗哲学象征》,中华书局 2001年第1版,第355页。
    ② 《传习录上》,《全集》卷一,第31页。
    ③ 《传习录中》,《全集》卷二,第42页。
    ④ 《大学问》,《全集》卷二十六,第970页。
    ⑤ [美]杜维明著:《论儒学的宗教性——对<中庸>的现代诠释》,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9年第1版,第8页。
    ⑥ 《语录上》,《陆九渊集》卷三十四,第395页。
    ⑦ 《语录上》,《陆九渊集》卷三十四,第400页。
    ① 朱津宁著:《新厚黑学——如何转化灵性的潜力为生存竞争的武器》,联经出版事业公司民国八十二年九月初版,第53页。
    ② [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西苑出版社 2003年第1版,第208页。
    ③ 《正蒙·大心》。
    ④ 《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五。
    ⑤ 《书朱守乾卷》(乙酉),《全集》卷八,第279页。
    ① 《传习录中》,《全集》卷二,第71页。
    ② 《传习录中》,《全集》卷二,第71页。
    ③ 《传习录下》,《全集》卷三,第122页。
    ④ 《礼记·中庸》。
    ⑤ 《论语·学而》。
    ⑥ 《传习录上》,《全集》卷一,第12页。
    ⑦ 《传习录上》,《全集》卷一,第103页。
    ⑧ 《传习录下》,《全集》卷三,第94-95页。
    ⑨ 《传习录上》,《全集》卷一,第36页。
    ⑩ 《传习录下》,《全集》卷三,第99页。
    ① 《传习录下》,《全集》卷三,第99页。
    ② 《传习录下》,《全集》卷三,第95页。
    ③ 《传习录上》,《全集》卷一,第13页。
    ④ [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版,第148页。
    ⑤ 赵晓著:《信仰与市场经济》,福音苑:http://www.gng.org.cn/fyyy/ShowArticle.asp?ArticleID=105。
    ⑥ 《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
    ⑦ 《朱子语类》卷九。
    ⑧ 《明儒学案·崇仁学案二·谢复》。
    ① 《传习录上》,《全集》卷一,第4页。
    ② 《传习录中》,《全集》卷二,第42页。
    ③ 《传习录上》,《全集》卷一,第4页。
    ④ 《传习录中》,《全集》卷二,第43页。
    ⑤ 《传习录下》,《全集》卷三,第96页。
    ⑥ 《传习录上》,《全集》卷一,第4页。
    ⑦ 《论语·学而》。
    ⑧ 《论语·里仁》。
    ① 《传习录下》,《全集》卷三,第97页。
    ② 《传习录上》,《全集》卷一,第4页。
    ③ 冯达文著:《宋明新儒学略论》,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7年第1版,第200页。
    ④ 车文博著:《人本主义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年第1版,第131页。
    ① 《语录上》,《陆九渊集》卷三十四,第409页。
    ② 《传习录上》,《全集》卷一,第21页。
    ③ 《周易·系辞上传》。
    ④ 《赴外谪诗五十五首》,《全集》卷十九,第678页。
    ① 《传习录上》,《全集》卷一,第27页。
    ② 转引自蒙培元著:《理学范畴系统》,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版,第316页。
    ③ 《传习录上》,《全集》卷一,第35页。
    ④ 黄希庭著:《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版,第198、201页。
    ⑤ 陈祉妍著:《内隐动机的测量》,载《心理学动态》,2001年第4期,第336页。
    ⑥ 陈祉妍著:《内隐动机的测量》,载《心理学动态》,2001年第4期,第336页。
    ⑦ 《年谱一》,《全集》卷三十三,第1221页。
    ① 《论语·为政》。
    ② 《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第451页。
    ③ 《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第439页。
    ④ 《示弟立志说》,《全集》卷七,第259页。
    ⑤ 《书朱守谐卷》(甲申),《全集》卷八,第276页。
    ⑥ 《教条示龙场诸生》,《全集》卷二十六,第974页。
    ⑦ 《传习录上》,《全集》卷一,第26页。
    ⑧ 《四书章句集注·论语》。
    ⑨ 《传习录下》,《全集》卷三,第123页。
    ⑩ 《示弟立志说》,《全集》卷七,第260页。
    ① 杨祖陶著:《康德黑格尔哲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10页。
    ② 《传习录下》,《全集》卷三,第104页。
    ③ 《啾啾吟》,《全集》卷二十,第784页。
    ④ 王卫东著:《心学与东方资本主义精神》,载《齐鲁学刊》,2006年第2期,第32页。
    ⑤ 《年谱一》,《全集》卷三十三,第1228页。
    ⑥ [苏]库兹涅佐夫著,刘盛际译:《爱因斯坦——生死不朽》,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1版,第532页。
    ① [日]池田大作著:《青春对话Ⅱ——与二十一世纪的主人翁倾谈》,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9页。
    ② 张三夕著:《通往历史的的个人道路——中国学术思想史散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57页。
    ③ 王文化等著:《‘濒死体验’告诉你死亡的感觉》,载《现代快报》2006年7月29日A18版。
    ④ [美]杜威著,胡适译:《杜威五大讲演》,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2页。
    ⑤ 龙尚勇著:《圣经论人的饥饿问题》,见卓新平、许志伟主编:《基督教研究》(第八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403页。
    ⑥ 《传习录上》,《全集》卷一,第14页。
    ① [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西苑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38页。
    ② 关启文著:《现代道德的巴别塔——世俗主义能为道德提供基础吗?》,载罗病秉祥、万俊人编:《宗教与道德之关系》,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1页。
    ③ [德]尼采著:《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217页。
    ④ 李泊淳主编:《中华文化与21世纪》,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9-10页。
    ① 葛兆光著:《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416页。
    ② 李泽厚著:《己卯五说》,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9-10页。
    ③ 《传习录中》,《全集》卷二,第72页。
    ④ 《论语·里仁》。
    ⑤ 《传习录下》,《全集》卷三,第102页。
    ① 班建武著:《美国的品格教育运动及其对我国德育的启示》,载《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第32—36页。
    ② 汪凤炎著:《中国传统德育心理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3页。
    ③ 易杰雄著:《心灵的纯洁与思维的深刻》,载《新长征》,2003年第6期,第58页。
    ④ 游乾桂著:《用佛疗心》,中国友谊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2页。
    ① [瑞士]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著,张敦福、赵蕾译:《未发现的自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第1版,第302页。
    ② [瑞士]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著,张敦福、赵蕾译:《未发现的自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第1版,第300页。
    ③ 景怀斌著:《心理意义实在论》,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195页。
    ④ 卫异、左振瑛著:《青少年人格塑造——马加爵案件的心理学思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2页。
    1.[清]王夫之著:《读四书大全说》,北京:中华书局,1975版。
    2.[宋]张载著:《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
    3.[宋]陆九渊著:《陆九渊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4.[唐]慧能著:《坛经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5.[宋]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6.[宋]普济著:《五灯会元》,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7.[清]黄宗羲著:《明儒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8.[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9.[清]王先谦撰:《庄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10.[宋]程颢、程颐撰:《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11.[明]王守仁著:《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12.[宋]赜藏主编:《古尊宿语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3.[明]王守仁撰,杨国荣导读:《阳明传习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4.[明]王阳明著:《传习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15.潘菽著:《心理学概论》,上海:北新书局1932年版。
    16.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17.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版。
    18.陈鼓应著:《老子注译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19.荣格著,冯川、苏克译:《心理学与文学》,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20.[苏]B·M·雷宾著,李今山、吴健飞译:《精神分析和新弗洛伊德主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
    21.[苏]库兹涅佐夫著,刘盛际译:《爱因斯坦——生死不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22.蒙培元著:《理学范畴系统》,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3.赵锡琪著:《宗教学》,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4.黄希庭著:《心理学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5.杨儒宾著:《孟子与冥契主义》,转引自:黄新宪主编:《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台湾教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6.朱津宁著:《新厚黑学——如何转化灵性的潜力为生存竞争的武器》,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民国八十二年九月初版。
    27.张庆熊著:《熊十力的新唯识宗与胡塞尔的现象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8.熊十力著:《十力语要》,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29.茅于轼著:《中国人的道德前景》,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0.杨天宇撰:《礼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31.张祥浩著:《王守仁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2.冯达文著:《宋明新儒学略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3.王国芳、郭本禹著:《拉冈》,台北:生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初版。
    34.[美]简·卢文格著,韦子木译:《自我的发展》,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5.王钧林著:《中国儒学史》(先秦卷),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6.祁润兴著:《陆九渊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7.宋志明等著:《中国古代哲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8.[美]杜维明著,段德智译:《论儒学的宗教性——对<中庸>的现代诠释》,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9.李泽厚著:《己卯五说》,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版。
    40.游乾桂著:《用佛疗心》,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1999年版。
    41.葛兆光著:《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2.李平著:《被逐出神学的人——海德格尔》,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版。
    43.[德]荣格著,杨儒宾译:《东洋冥想的心理学——从易经到禅》,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44.吴光著:《阳明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版。
    45.王美秀译:《后现代社会、新纪元和基督教》,载卓新平主编:《宗教比较与对话》(第二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46.张建华著:《解决中国再度面临的紧要问题》,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第1版。
    47.[英]约翰·希克著,王志成、思竹译:《第五维度——灵性领域的探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8.[美]古尔德著,常晓玲等译:《弗兰克尔——意义与人生》,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49.陈来著:《现代中国哲学的追寻——新理学与新心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0.[日]池田大作著:《青春对话Ⅱ——与二十一世纪的主人翁倾谈》,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版。
    51.李公明著:《奴役与抗争——科学与艺术的对话》,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2.[瑞士]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著,张敦福、赵蕾译:《未发现的自我》,上海: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版。
    53.吴言生著:《禅宗哲学象征》,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54.杨祖陶著:《康德黑格尔哲学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5.杨兴林著:《国民素质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6.张三夕著:《通往历史的的个人道路——中国学术思想史散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57.郭斯萍著:《人性的超越——程朱理学之精神自我思想研究》,南京师大2002年博士论文。
    58.谢跃著:《私的学问:私的哲学与它所建构的世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
    59.汪凤炎著:《中国传统德育心理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0.车文博著:《人本主义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1.[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年版。
    62.李泽厚著:《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63.李泊淳主编:《中华文化与21世纪》,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年版。
    64.杨国荣著:《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5.[美]霍夫曼编,许金声译:《洞察未来》,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66.[美]乔纳森·布朗著,陈浩莺等译:《自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版。
    67.卫异、左振瑛著:《青少年人格塑造—马加爵案件的心理学思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8.汪凤炎、郑红著:《中国文化心理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9.申荷永著:《荣格分析心理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70.[美]杜威著,胡适译:《杜威五大讲演》,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
    71.龙尚勇著:《圣经论人的饥饿问题》,见卓新平、许志伟主编:《基督教研究》(第八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72.[美]米德著,赵月瑟译:《心灵、自我与社会》,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73.梁漱溟著:《梁漱溟全集》(第8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版。
    74.汪凤炎等著:《德化的生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5.杨国荣著:《杨国荣讲王阳明》,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6.景怀斌著:《心理意义实在论》,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7.杨韶刚著:《超个人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张海钟著:《评梁漱溟的大心理学思想》,载《殷都学刊》1995年第1期。
    2.彭肜著:《审美体验与宗教体验》,载《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4期。
    3.蔡飞著:《自身心理学:精神分析的新范式》,载《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4.陈厚德著:《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的本质探究》,载《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5.汪凤炎著:《从心理学角度再析理学的理欲辨》,载《心理学探新》,2001年第2期。
    6.王益明、金瑜著:《两种自我(ego和self)的概念关系探析》,载《心理科学》,2001年第3期。
    7.陈祉妍著:《内隐动机的测量》,载《心理学动态》,2001年第4期。
    8.李晓东、孟威佳著:《自我图式理论—关于自我的信息加工观》,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9.汪凤炎著:《“美德在践履”的思想及其对当代德育的启示》,载《思想·理论·教育》,2002年第1期。
    10.刘蔚华著:《二程的“理欲”观与弗洛伊德的“超我”说》,载《文史哲》,2002年第3期。
    11.叶浩生著:《关于“自我”的社会建构论学说及其启示》,载《心理学探新》,2002年第3期。
    12.施铁如著:《后现代思潮与叙事心理学》,载《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13.詹启生、乐国安著:《百年来自我研究的历史回顾及未来发展趋势》,载《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14.邹晓燕等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自我研究》,载《心理探新》,2003年第2期。
    15.何德宽著:《心理教育是阳明一生践履“成圣”的主线——王阳明心理教育思想初探》,载《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16.王国芳、张晓飞著:《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的主体理论评析》,载《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年第4期。
    17.易杰雄著:《心灵的纯洁与思维的深刻》,载《新长征》,2003年第6期。
    18.黄希庭、夏凌翔著:《人格中的自我问题》,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19.刘永富著:《胡塞尔现象学中“意向性”的三层可能解释》,载《世界哲学》,2004年第2期。
    20.汪凤炎著:《古代中国人心中的“我”及其启示》,载《心理科学》,2004年第2期。
    21.赵红全著:《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道德视角》,载《学术论坛》,2004年第3期。
    22.郭金山、车文博著:《自我同一性与相关概念的辨析》,载《心理科学》,2004年第5期。
    23.马晓晴、陈明高著:《西方心理学关于自我的研究发展探析》,载《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24.杨伊生著:《对马斯洛“似本能”概念的再认识》,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04年第5期。
    25.张丽华、刘晟楠著:《两大方法论下的自我研究》,载《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26.马向真著:《道德人格与自我同一性》,载《学术论坛》,2004年第6期。
    27.张祥云著:《人文知识视野中的教育探询》,载《复旦教育论坛》,2004年第6期,
    28.郭永玉著:《维尔伯的整合心理学》,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1期。
    29.杨莉萍著:《析心理学中“自我”概念的三个层面》,载《心理科学》,2005年第3期。
    30.卜祥记著:《试论德国古典哲学关于“自我”的思辨构建》,载《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31.陈清春著:《庄子“吾丧我”的现代诠释》,载《中国哲学史》,2005年第4期。
    32.郭斯萍著:《自我:从生物性到精神性》,载《心理科学》,2005年第4期。
    33.柳潇、周紫薇著:《道德自我,是动力还是阻力?》,载《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34.乐国安等:《进化心理学择偶心理机制假设的跨文化检验—以天津、Boston两地征婚启事的内容分析为例》,载《心理学报》,2005年第4期。
    35.郑剑虹著:《人格心理学中的自我研究综述》,载《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36.何德宽著:《良知的心育意蕴——王阳明心理教育思想探索》,载《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37.班建武著:《美国的品格教育运动及其对我国德育的启示》,载《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
    38.陈雷、于伟著:《冯友兰“境界说”与弗洛伊德“人格说”之比较》,载《中州学刊》,2005年第6期。
    39.肖唐镖著:《撩开面纱看乡村建设中的政府作为》,载《博览群书》,2005年第10期。
    40.柳潇等著:《道德自我:青少年道德人格发展的核心》,载《理论界》,2005年第11期。
    41.佐斌,张阳阳著:《自我增强偏向的文化差异》,载《心理科学》,2006年第1期。
    42.王卫东著:《心学与东方资本主义精神》,载《齐鲁学刊》,2006年第2期。
    43.汪水芳、张丛林著:《心理暗示——王阳明心学的方法论》,载《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44.李祚山著:《传统文化对经济自我的探索》载《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45.邢淑芬著:《小学3—5年级学习不良儿童的自我概念研究》,载《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年第4期。
    46.文小勇著:《全球性道德危机与道德重建——麦金太尔道德哲学意蕴》,载《伦理学研究》,2006年第5期。
    47.黄富峰著:《道德直觉与道德信仰的养成》,载《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第7期。
    48.皇甫平著:《改革不可动摇》,载《新华文摘》,2006年第10期。
    49.林升栋、杨中芳著:《自我是一分为二的吗——以西方自我图式的研究为例》,载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心理学》,2006年第12期。
    50.郭本禹、修巧艳著:《马库斯的自我社会认知论》,载《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51.汪凤炎著:《论中西方自我的差异》,载《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1.倪梁康著:《现象学背景中的意向性问题》,见:中国现象学网:http://www.cnphenomenology.com/0701201.htm.
    2.太虚大师讲述:《药师本愿经讲记》,见:http://bookgb.bfnn.org/article2/1252.htm.
    3.王文化等著:《‘濒死体验’告诉你死亡的感觉》,载《现代快报》2006年7月29日A18版。
    4.赵晓著:《信仰与市场经济》,福音苑:http://www.gng.org.cn/fyyy/ShowArticle.asp?ArticleID=1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