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辩方举证权及其保障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996年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在我国刑事庭审制度中契入了对抗制因素,庭前改为形式审,适当弱化了法官的主导地位,由控辩双方举证来推进庭审。这就需要强调在原职权主义审判方式下相对受抑制的辩方的举证权。但在我国目前刑事诉讼立法中,辩方的举证权及其保障相当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被告人权益的保护和对抗制庭审制度的运作及功能的发挥。本文针对辩方举证权及其保障进行研究,并提出一些完善措施,力图解决这一问题。
     文章的第一部分是概论。首先界定了本文的研究范围:其一是辩方的举证权:包括辩方将有利于己的证据出示于法庭前的权利(除非法律明确规定该证据没有法律效力或显属无证明力)和被告人有权获得国家强制力的法律帮助,将有利于己的证据提交法庭的权利;其二是辩方举证权的保障,也就是辩方获取证据的权利,包括辩方收集证据的权利;辩方从控方获悉有利于己方证据的权利;辩方申请司法机关保全有利于己方证据的权利。接着讨论了辩方举证权的性质,肯定了在一般情况下辩方举证权是一种权利,从而为以下行文中将辩方举证权作为需要张扬的辩方的一种权利垫下基础。然后回顾了辩方举证权的历史发展,得出辩方举证权的发展历史正是刑事诉讼制度愈来愈公正、文明,被告人地位不断提高,权利不断得到张扬的过程的结论。最后文章从“国家与个人的关系角度——公民有法律上的防卫权原理;哲学的角度——程序主体性理论;诉讼构造的角度——控辩平等原理”三个方面论述了辩方举证权及其保障的理论基础。
     文章第二部分是辩方举证权之研究
     首先对英美法系、大陆法系、混合式诉讼模式下辩方举证权进行了比较研究,然后总结分析了辩方举证权在各大法系下的异同点。
     其次对照我国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分析我国关于辩方举证权的规定缺陷后提出对策:1、应在我国宪法中明确规定“被告人有权获国家强制力帮助取得与己有利的证据。2、辩方在审判前和审判中都有举证(提出证据调查申请)的机会,一般情况下除非该证据为法律所禁止或与案件无关,不能被法庭拒绝。3、辩方的这种举证要受国家强制力保护。4、对于辩方的这种举证权要给予救济。5、改革公诉人首先讯问被告人的程序,证据调查从公诉人宣读起诉书开始,然后审判长询问被告人是否承认被指控
    
    事实,如果承认,则证据调查程序从简。如果被告产j寸指控事实有异议并
    且放弃沉默权,则可进行被告人陈述。
     第三部分是辩方举证权之保障研究.
     要举证必先获取证据,辩方举证权的保障就是辩方获取证据的权利。
     第一项是辩方收集证据的权利:
     首先是律师的调查取证权:对我国目前规定.的批判意见为(l)律师从
    审查起诉阶段才有调查取证权;(2)被害人或者其近属、被害人提供的证
    人收集证据要经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许可并经他们同意;(3)向证人
    或者其他有关单位和个人收集材料也要经被收集人同意。
     应改革为一旦光研U事诉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即有权委托辩护律
    师。辩护律师自接受委托或指定之日起,有权向证人或者有关单位和个人
    月入圳尺一夸户下、户叮、iJ/、一,’、”-
     其次是律师的与在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会见交流权。我国的法
    律规定和实际操作使得这种会见交流权受严格限制:不管是否涉及国家机
    密,几乎都要经过审批;会见时侦查人员几乎无一例夕卜在场。
     应改革为辩护律师在诉讼过程中,有权同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会见和通信.除在侦查阶段,案情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辩护律师会见犯
    罪嫌疑人的,应当经侦查机关批准外,其他情况下辩护律师会见犯罪嫌疑
    人、被告人,不需要经过批准.其他辩护人在审查起诉、审判阶段经人民
    检察院、人民法院许可,也可以同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会见和浏言.
     辩护人有权在不被监听、不经检查和完全保密的情况下,在执法人员
    能看得见但听不见的环境中会见犯罪嫌妮人、被告人。
     第二项辩方从控方获悉有利于己方证据的违对纽
    一一辩护人的阅卷权
     在对国外辩护人阅卷权的有关规定和我国现状进行考察以后,本人认
    为保障辩护人的阅卷权比较现实的是在决定起诉后实行证据开示制度。在
    决定起诉后五日内,由控辩双方具体商定时间,由辩护人到检察院实行双
    向开示,特别强调检察院的开示义务,要全面开示自己所掌握的包括不准
    备在法庭上出示的证据。对于在庭审后发现的新证据,控辩双方承担继续
    开示义务。对未开示的证据,实行相应的制裁,法官可先给与一定时间予
    以命令该方向对方展示,并给予该方一定的准备时间,必要时延期审理。
    如果在规定时间内还不开示,对未展示的证据材料禁止向审判法庭出示。
    
     第三项是辩方申请司法机关保全有利于己方证据的权利:证据保全请
    求权。在对国外和台湾证据保全制度考察后,结合我国现状,本人认为可
    借鉴台湾的有关规定,构建大陆证据保全制度。案件在侦查中,由将来对
    此案进行起诉的检察院受理证据保全申请。若五日内检察院驳回或未予答
    复,则向同级法院申请。一审庭前可申请法院予以证据保全,情况紧急时
    可向被保全物或要保全其证言的人的所在地基层法院申请。
After the revision of Chinese criminal procedure law in 1996, the adversery system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our country's criminal procedure of trial. In the adversery system, the judge is inactive and neutral, and the prosecution and defense produce evidence to go forward the trail. So the defendant's right of presentating evidence should be emphasized.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rpters and has about 30 thousands words.
    In chapter one, the author discuss the study object : first is the defendant's right of presentating evidence; second is it's protection. Then the author write about the history of the defendant's right of presentating evidence and it's basic theory.
    The charpter two is the core of this thesis. First the author study the defendant's right of presentating evidence in criminal trial procedure of adversery system, inquisition system and mixed system, then analysis their diffenedt and common feature. Second ,the author analysis our country's legislation of the defendant's right of presentating evidence, tnen point out the lack and put forward the improving ways. The first, "the accused should enjoy the right to defense and to have compulsory process for obtaining evidence in his favor "should be added in our constitution. The second, the defence has the right of presenting evidence pretrial and in the trial and this right shouldn't be rejected unless there is the legal cause. The third, the accused should enjoy the right to to have compulsory process for obtaining evidence in his favor. The forth, if the defendant's right of presenting evidence is rejected for no cause, the assused should apply for this cause. The fifth, the judge should inquire the acuused
    first if he gives up the right of silence. After the accused gives up the right of silence ,the procurator could inquire him.
    In charpter three, the author discuss the protection of the defendant's right of presenting evidence, including: the defense
    
    
    counsel's right of investigation, the defense counsel's right of communicating with the criminal suspect(defendant) who is detentioned, the defendent's right of discovery; the defendant's right of applying the preservation of evidence.
引文
1、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2、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3、洛克:《政府论》(下),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4、卓泽渊主编:《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5、朱塞佩·格罗索:《罗马法史》,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6、张文显:《法哲学基本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戈尔丁:《法律哲学》,齐海滨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
    8、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孙长永:《日本刑事诉讼法导论》,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0、陈瑞华:《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1、龙宗智:《相对合理主义》,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熊秋红:《刑事辩护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3、何家宏主编:《外国证据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4、陈光中、徐静村主编:《刑事诉讼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5、陈光中、普瑞方廷主编《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与中国刑事法制》,法律出版社1998年出版
    17、陈永生:《侦查程序原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8、李心鉴:《刑事诉讼构造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9、何家弘编:《外国犯罪侦查制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0、何家弘:《毒树之果——美国刑事司法随笔》,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1、陈光中主编:《刑事证据法专家拟制稿》,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22、宋英辉、吴宏耀:《刑事审前程序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23、孙长永:《沉默权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4、徐静村主编:《刑事诉讼法学》(修订版上),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25、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6、龙宗智:《刑事庭审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7 卡斯东·斯特法尼等著:《法国刑事诉讼法精义》,罗结珍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8、托马斯·魏根特:《德国刑事诉讼程序》,岳礼玲、温小洁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9、爱伦·豪切斯泰勒·斯黛丽、南希·弗兰克:《美国刑事法院诉讼程序》,陈卫东、徐美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0、罗克信:《刑事诉讼法》,吴丽琪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1、杰罗得·H·以兹瑞、威恩·R·拉法吾:《刑事程序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2、田口守一:《刑事诉讼法》,刘迪、张凌、穆津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出版
    33、麦高伟、杰弗里·威尔逊主编:《英国刑事司法程序》,刘立霞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4、西原春夫主编:《日本刑事法的形成与特色》,中国·法律出版社/日本·成文堂1997年版
    35、《德国刑事诉讼法典》,李昌珂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6、《法国刑事诉讼法典》,余叔通、谢朝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7、《日本刑事诉讼法》,宋英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8、《意大利刑事诉讼法典》,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9、《俄罗斯刑事诉讼法典》,黄道秀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40、《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和证据规则》,卞建林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孙长永:“日本和意大利刑事庭审中的证据调查程序评析”,《现代法学》2002年第10期,
    2、卜思天·儒佩基奇:“从形式诉讼法治透视反对自证有罪原则”,王铮、降华玮译,《比较法研究》1999年第2期
    3、彭剑鸣:“略论刑事诉讼举证权利”,《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4、陈忠林译:“意大利宪法中的正当程序原则”,《欧洲法通讯》(第二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5、孙长永:“当事人刑事诉讼与证据开示”,《法律科学》2000年第4期
    6、吕斌:“论我国刑事举证制度的缺陷和完善”,《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