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大学学术权力运行机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大学学术权力运行机制研究,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和有关理论,对研究中涉及到的几个基本概念做出了如下界定:(1)大学。也称高等学校或高等院校,简称高校,是实施高等教育的社会组织或机构。本研究所指的大学仅包括政府举办的全日制公立普通高等学校中的本科大学和学院。(2)学术。是指探究、综合、传播、应用专门而系统的学问的活动过程和结果。本研究所指的学术包括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3)权力。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某一主体凭借和利用某种资源对客体实行价值控制,以实现主体意志、目标、利益的一种强制性力量和特殊的影响力。(4)大学学术权力。是指大学组织、团体和个人对学术机构、学术人员、学术事务、学术活动和学术资源等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本研究所指的大学学术权力主要包括个体学术权力、团体学术权力和组织学术权力;行政性学术权力(职位权力)和民主性学术权力(专家权力);纵向学术权力和横向学术权力;正式学术权力和非正式学术权力;学术决策权力、学术执行权力和学术监督权力等。(5)机制。是指在客观事物或现象有规律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变化、发展的各种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方式和原理。一种机制或是一种“特定的因果关系模式”,或是一种“带规律性的模式”。(6)大学学术权力运行机制。是指大学学术权力在有规律的运行过程中,影响这种运行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方式和原理。简言之,大学学术权力运行机制就是大学学术权力运行“带规律性的模式”。
     本文以权力社会学理论为指导,分析了大学学术权力运行的一般原理。这些原理包括大学学术权力运行主体与客体及其相对性、运行过程及其连续性、运行程序及其规范性和严密性、运行方式及其多样性、运行实际轨迹与理论轨迹及其差异性、运行结果或后果及其可评价性和可监督性,以及运行目的或目标及其价值性和导向性。选取机制设计理论和比较经济学的DIM方法(即决策方法)作为理论视角,构建了大学学术权力运行机制的理论模型。该理论模型主要包括:(1)大学学术权力运行机制的形式结构。基于机制设计理论和DIM方法构建的大学学术权力运行机制的形式结构包括七个子机制:即决策机制(Decision Mechanism)、信息机制(Information Mechanism)、动力机制(Motivation Mechanism)、导向机制(OrientationMechanism)、协调机制(Coordination Mechanism)、监督机制(Supervision Mechanism)和保障机制(Protection Mechanism)。每一种子机制都有其特定的涵义、类型、结构、功能和运作机理。(2)大学学术权力运行机制的要素结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运作环境、运作动力、运作主体、运作程序、运作手段、运作目标等。每一种要素都有其特定的结构和功能作用。(3)大学学术权力运行机制的主要功能。有激励功能,自我实施功能,得益功能和发展功能等。(4)大学学术权力运行机制的作用机理。大学学术权力运行机制可以通过以下任何一种方式发生作用:一是自我实施,二是强制实施,三是放弃或重新设定。
     本文对我国大学学术权力运行机制的成就及问题进行了反思。首先,充分肯定了我国大学学术权力运行机制改革与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其次,运用实证与引证结合等方式,对我国大学学术权力运行机制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采用自编的《大学学术权力运行机制情况调查问卷》,在我国15所不同类型的公立大学,面向603名行政干部、教师和研究生进行了测验研究,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对我国大学学术权力运行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我国大学学术权力运行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结构不完善、不合理;第二,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第三,运行状态不佳。同时对我国大学学术权力运行决策机制、信息机制、动力机制、导向机制、协调机制、监督机制和保障机制在运作主体与客体、运作对象与范围、运作制度与体制、运作手段与方式、运作过程与程序、运作目标与结果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第三,对导致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指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观念陈旧、认识不到位;二是制度不够完善、有效供给严重不足;三是体制不健全、不顺畅。
     本文提出了完善我国大学学术权力运行机制的取向与原则。认为,首先,需要更新四个思想观念。即摒弃传统的官本位观念、树立学术本位观念,摒弃传统的人治观念、树立现代法治观念,摒弃传统的机械论观念、树立科学的系统观念,摒弃守旧观念、树立创新观念;其次,需要确立三个价值取向。即有利于学术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有利于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第三,需要坚持五项主要原则。即科学化、合理化、民主化、法制化和适应性原则。
     本文提出了完善我国大学学术权力运行机制的目标和策略。认为,首先,需要确定一个基本目标。即建立“科学、合理、严密、有效”的大学学术权力运行机制;其次,针对我国大学学术权力运行机制中七个子机制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的完善策略。这些策略包括:(1)决策机制完善策略。决策主体要更新决策观念、提升决策能力;明确权力边界,清晰界定决策对象与范围;建立健全决策制度与规则;健全决策组织与体制;采用科学的决策方式与方法;进一步规范决策过程,严格决策程序。(2)信息机制完善策略。提高信息主体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丰富信息资源;规范信息过程;健全信息系统;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运用科学的信息方法。(3)动力机制完善策略。健全大学学术权力运行制度,保障学术权益;创新大学学术权力运行体制,增强办学活力;完善大学学术权力、利益和责任机制,提供充足动力。(4)导向机制完善策略。重视目标导向;强化学术导向;调整利益导向;完善价值导向;把握舆论导向;强化政策导向;加强法纪导向;注重行为导向。(5)协调机制完善策略。提高协调主体的权威性和协调客体的配合度;明确协调的对象与范围;合理选择和灵活运用不同的协调手段与方法;有序推进协调进程,顺利实现协调目标。(6)监督机制完善策略。监督主体要更新监督观念、提高监督能力;明确监督对象与范围;规范监督过程与程序;健全监督制度;完善监督体制;采用先进的监督手段、方式与方法。(7)保障机制完善策略。提升保障主体和对象的保障意识和保障能力;完善保障制度;健全保障体制;大力培育、科学选择和实施保障手段;规范保障过程与程序。以上是针对我国公立大学学术权力运行机制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的完善策略。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突破口和侧重点,逐步推进、逐步完善。
Study on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academic power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s both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sue with practical implication and practical value.
     On the basis of existing outcome of research and relevant theories, the basic concepts involved in the study are defined as follows:(1)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lso called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with the short name of institute, are social organizations or entities where higher education is carried out.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mentioned herein only include the full-time public undergraduate ones sponsored by the government;(2) Academy refers to the process and result of exploring, integrating, communicating and applying the special and systemic disciplines. Academy mentioned herein refers to includes teaching, research and social service;(3) Power means mandatory power and special influence used by a certain subject in reliance upon certain resource to exercise value control of the object in certain social relations so as to realize the will, objective and interest of the subject;(4) Academic Power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refer to the control and influence of organizations, groups and individuals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on academic institutes, workers, affairs, activities and resources. Academic power mentioned herein mainly include the academic power of individuals, groups and organizations, the administrative (positional) and democratic (expert) power,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power, the official and unofficial power and the power in academic decision making, execution and supervision;(5)Mechanism refers to the process, method and principle of various elements which, in the regular movement, 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objective things and phenomena, influence the structure, function and the interrelation and interaction of such motion, change and development. A mechanism is either "a specific cause-effect mode" or a "mode with certain law"; and (6) Operation Mechanism of Academic Power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refers to the process, method and principle of various elements which, in the regular movement, 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power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fluence the structure, function and the interrelation and interaction of such motion, change and development. In short, an operation mechanism of academic power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s no other than a" mode with certain law "in terms of operation of academic power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general theories of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academic power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power sociology. The theories mainly include the following:subject and object of the operation of academic power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relativity of the subject and object,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the continuity, standardization and rigorousness and its operation process, variety of its operation method,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actual and theoretical routes of the operation, assessment and supervision of the operation result or outcome, and the value and orientation of the objective of the operation. This article creates the framework for theoretical analysis for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academic power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by choosing the decision-making method (DIM) as its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which is used in mechanism design and theory of comparative economy. The analytical frame mainly includes the following:(1) Basic Forms of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Academic Power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he mechanism includes seven forms or sub-mechanisms which are Decision Mechanism, Information Mechanism, Motivation Mechanism, Orientation Mechanism, Coordination Mechanism, Supervision Mechanism and Protection Mechanism, which, in turn, has the special implications, types, structure, functions and operation doctrines of its own.(2) Elements Constituting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Academic Power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he main elements include the environment, driver, subject, procedure, method and objective of the operation with every element having the special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of its own.(3) Main Functions of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Academic Power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which include functions of incentive, self-implementation, interest and development.(4) Principle of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Academic Power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Academic Power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may function through any of the following method:self-implementation, mandatory implementation and abandonment or re-setting.
     This Author ponders over the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in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academic power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China. First, he holds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the historical achievements of the reform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academic power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China. Second, he makes a systemic analysis of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academic power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by exploiting the method combining empirical search with example quotation. This author conducts a research, by adopting the self-edited Questionnaire on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Academic Power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mong603administrative personnel, teachers and graduates in15different-type public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nd, by combining the existing research achievement, makes a systemic analysis of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academic power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the view of this author,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are as follows:ⅰ) incomplete and unreasonable structure; ⅱ) inadequate exercised of its functions; and ⅲ) dissatisfactory operation. This author also makes a concret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of the decision mechanism, information mechanism, motivation mechanism, orientation mechanism, coordination mechanism, supervision mechanism and protection mechanism of the operation system in terms of their subject and object, scope, system, method, process, objective and results. Third, the author tries to identify the causes for the said problem, which, according to the author, mainly include the following:ⅰ) outdated and shallow ideas;ⅱ) backward system and inadequate effective supply;and ⅲ) incomplete and incompetent system.
     This article brings forward the orientation and principles for the perfection of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academic power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Firstly, the four old ideas must be eliminated and replaced, that is, replace the idea of "valuing official title" with the idea of "valuing academic titles", replace the idea of "rule by people" with the idea of "rule by law", replace the idea of "mechanical response" with the idea of "scientific system", and replace "outdated ideas" with "idea of innovation". Secondly, three value orientations need to be confirmed, that is, values need to be orientated at lib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production force, fostering of innovative talents and increase of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nd thirdly, to hold on to the five main principles, which are scientification, rationalization, democratization, legalization and adaptability.
     The article put forward the objective and strategy for the perfection of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academic power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China, which includes the following aspects:First, a fundamental objective needs to be established, namely,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cientific, rational, rigorous and effective " operation system of academic power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holds that Secondly, concrete and practical improvement measures are raised for the de facto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seven sub-mechanisms of the operation system of academic power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1) Measures for improving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 The decision-making subjects should update their decision-making ideas and enhance their decision-making ability; the scope of power and the object against which the decision is made and the scope there of should be defined; a decision-making process and the relevant rules should be established and improved; the decision-making organization and system should be set up; the scientific approach and method for decision making should be adopted; and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needs to be further standardized to make it more rigorous.(2) Measures for improving information mechanism. The awareness and ability of the information subject needs to be increased;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s should be enriched; the information process should be standardized; the information system shall be completed; the advanc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hould be adopted and the scientific information methods should be adopted.(3) Measures for improving motivation mechanism. The operation system should be completed to ensure the relevant academic interest and be innovated to inject vitality into it; and the mechanism for academic power, interest and responsibility should be completed to provide more driving force.(4) Measures for improving orientation mechanism. Emphasis should be placed on orientation of objectives; academic and policy orientations should be intensified; interest orientation shall be adjusted; value orientation shall be perfected; public opinions should be understood; legal orientation should be reinforced; and behavior orientation should be emphasized.(5) Measures for improving coordination mechanism.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authority of the subject and the operation of the object should be enhanced; the coordination object and scope should be clarified; different coordination approaches and methods should be reasonably chosen and flexibly used; and coordination process should be pushed forward in an orderly manner to achieve the objective of coordination.(6) Measures for improving supervision mechanism. The supervision subjects should update their ideas and enhance their ability in supervision; the scope and object of supervision should be defined; the supervision process and procedure should be standardized; the supervision system should be completed and improved; and the advance tools, approaches and methods for supervision should be adopted; and (7) Measures for improving protection mechanism. The protection subjects and objects should enhance their awareness and ability in protection; the protection system should be improved and completed; the protection measures should be vigorously fostered and scientifically chosen and implemented; and the protection process and procedure should be standardized. The said improvement measures are brought forward against the common problems existing the operation system of academic power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China, and th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may, on the basis of their actual situations, choose the points for their breakthrough and emphasis to push forward and improve their operation mechanisms.
引文
①[英]基思·道丁:《权力分析中的理性选择路径》//[英]凯特·纳什,[英]斯科特主编;李雪等译:《布莱克维尔政治社会学指南》,第29页.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②[法]莫里斯·迪韦尔热著;杨祖功等译:《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第11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③卢少华,徐万珉著:《权力社会学》,第14、26-31页.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英]罗德里克·马丁著;丰子义等译:《权力社会学》,前言.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
    ①胡四能:《高等学校学术权力运行机制探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甘金球:《我国高校学术权力运行机制研究述评》,《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第8期;杨忍:《现代大学学术权力运行机制研究》,淮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①潘懋元:《关于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在全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研讨会上的报告》,《高等教育研究》,1993年第2期
    ①潘懋元:《关于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在全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研讨会上的报告》,《高等教育研究》,1993年第2期
    ②[美]伯顿·克拉克主编;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中文版序.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版
    ③潘懋元主编:《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第6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④潘懋元主编:《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第3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①周鸿:《论教育理论破学科的综合性创新》,《教师教育研究》,2004年第4期
    ②畦依凡:《论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协调》,《现代大学教育》,2001年第6期
    ①教育部社科委学风建设委员会组编:《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第5页.高教出版社,2010
    ②教育部社科委学风建设委员会组编:《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第6页.高教出版社,2010
    ③葛剑雄:《学术腐败、学术失范与学风不正:探究与思考》,《民主与科学》,2010年第2期
    ④曾钊新著:《伦理十讲——伦理的现实问题研究及方法讲演录》,第64-66页.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⑤人民日报评论员:《以制度建设打开反腐倡廉新局面——学习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重要讲话之一》[EB/OL]. (2010-01-14) [2010-03-18] http://opinion.people.com.cn/GB/10762676.html.
    ⑥谢安邦,阎光才:《高校的权力结构与权力结构的调整——对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方向的探索》,《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
    ①谢安邦,阎光才:《高校的权力结构与权力结构的调整——对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方向的探索》,《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
    ②胡四能:《高等学校学术权力运行机制探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③杨克瑞,林金艳:《“现代大学制度”辩》,《大学教育科学》,2008年第4期
    ④张俊宗:《现代大学制度:内涵、主题及主要内容》,《江苏高教》,2004年第4期
    ⑤邬大光:《现代大学制度的根基》,《现代大学教育》,2001年第3期
    ①胡四能:《高等学校学术权力运行机制探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②杨忍:《现代大学学术权力运行机制研究》,第11-12页,淮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①胡四能:《高等学校学术权力运行机制探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②杨忍:《现代大学学术权力运行机制研究》,第12-14页,淮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③张德祥:《高等学校的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第76页.厦门: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7年
    ④张月铭:《高校管理重心下移后的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辽宁教育研究》,2002年第9期
    ①肖国安:《论现代大学制度下高校内部运行机制的构建》,《煤炭高等教育》,2006年第5期
    ②胡四能:《高等学校学术权力运行机制探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③杨忍:《现代大学学术权力运行机制研究》,第27页,淮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④胡四能:《高等学校学术权力运行机制探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⑤甘金球:《我国高校学术权力运行机制研究述评》,《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第8期
    ⑥杨忍:《现代大学学术权力运行机制研究》,第28-29页,淮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⑦胡四能:《高等学校学术权力运行机制探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①胡四能:《高等学校学术权力运行机制探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②胡四能:《高等学校学术权力运行机制探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③徐建新:《学术自由是科学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的科学研究标准问题》,《社会科学论坛》,2003年第7期
    ④庞辉:《当前我国公立大学学术权力规制研究》,《理论界》,2006年第11期
    ⑤伊继东:《从失衡到协调:新时期我国高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关系的构建》,《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3期
    ⑥甘金球:《我国高校学术权力运行机制研究述评》,《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第8期
    ①杨忍:《现代大学学术权力运行机制研究》,第28页,淮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②中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第102页.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年版
    ③胡四能:《高等学校学术权力运行机制探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④赵春华:《理念与制度:大学学术权力的法律规制》,《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4期
    ⑤姚叶等:《高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冲突与整合:基于第三部门的视野》,《江苏高教》,2006年第2期
    ⑥胡四能:《高等学校学术权力运行机制探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①柯文进:《现代大学权力运行机制研究》,《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第22期
    ②杨忍:《现代大学学术权力运行机制研究》,第30-38页,淮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③毕宪顺:《高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耦合及机制创新》,《教育研究》,2004年第9期
    ④胡四能:《高等学校学术权力运行机制探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⑤杨忍:《现代大学学术权力运行机制研究》,第35页,淮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⑥胡四能:《高等学校学术权力运行机制探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①睦依凡:《论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协调》,《现代大学教育》,2001年第4期
    ②吴坚:《高校管理中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协调》,《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第8期
    ③钟秉林:《现代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及其协调》,《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第19期
    ④胡四能:《高等学校学术权力运行机制探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⑤毕宪顺:《权力整合与体制创新:中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第127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⑥孙芳明: 《高校内在权力冲突分析及其协调机制的构建:以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冲突为基点》,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⑦赵春华:《理念与制度:大学学术权力的法律规制》,《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4期
    ⑧胡四能:《高等学校学术权力运行机制探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①[美]埃冈·纽伯格,威廉·达菲等著;荣敬本等译:《比较经济体制:从决策角度进行的比较》,第17-1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①李惠国等著:《社会科学新方法大系》,第961-962页.重庆:重庆出版社,1995年版
    ②林尚立:《DIM方法及其对行政管理研究的启示》//马勇等编:《改革与国情研究》,第144-153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③朱德全主编:《教育研究方法》,第14页.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
    ④朱德全主编:《教育研究方法》,第14页.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
    ①高春梅:《论跨学科研究的时代特征与现实趋向》,《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① Hasting Rashded, The Universities of Europe in the Middle Ages (1895), ed. By F.M.Powicke and A.B.Emde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6)3Vols.;金耀基:《大学之理念》,第1-2页.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②[英]约翰·亨利·纽曼著;徐辉等译:《大学的理想(节本)》,第20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③[英]约翰·亨利·纽曼著;徐辉等译:《大学的理想(节本)》,第1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④[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邱立波译:《大学之理念》,第19-22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⑤夏征农主编:《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音序》,第278页.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
    ①[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著;徐辉等译:《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第4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②潘懋元主编:《新编高等教育学》,第38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③教育大辞典编撰委员会编:《教育大辞典(第3卷)》,第3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④夏征农主编:《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音序》,第511页.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
    ⑤教育大辞典编撰委员会编:《教育大辞典(第3卷)》,第3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①潘懋元主编:《新编高等教育学》,第5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②杜作润,高烽煜:《大学论》,第303页.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③杨必庆:《述论学术真谛》,《今日科苑》,2008年第6期
    ④李伯重:《提高学术水平须先理解何为学术》,《光明日报》,2005年8月4日
    ①[美]欧内斯特·L·博耶著:涂艳国等译:《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第87-88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②梁启超:《学与术》//易鑫鼎编:《梁启超选集(上卷)》,第126页.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版
    ③司马迁:《报任少卿书》//陈晓芬编:《司马迁散文选集》,第296页.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2版
    ④严复:《原富·按语(第58节)》//王拭主编:《严复集(第四册)》,第885页.北京:中华书局,1986
    ⑤蔡元培:《在爱丁堡中国学生会及学术研究会欢迎会演说词》//沈善洪主编:《蔡元培选集(上卷)》,第569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⑥夏征农主编:《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音序》,第1934页.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
    ⑦郭思乐:《论大学学术观念的更新》,《教育研究》,1998年第11期
    ⑧张意忠:《学术与政治:和谐共融》,《复旦教育论坛》,2008年第1期
    ⑨李伯重:《论学术与学术标准》,《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6年第4期
    ①刘贵华:《大学学术发展研究:基于生态的分析》,第84页.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徐恩华:《学术越轨批判》,前言.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③许苏民:《也谈学术、学术经典、学问与思想:对梁启超、严复、王国维观点的质疑兼评“现代学术经典之争”》,《开放时代》,1999年第4期
    ④张俊宗:《学术与大学的逻辑构成》,《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第1期
    娶[美]斯蒂芬·P·罗宾斯等著;孙健敏等译:《管理学》,第7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⑤[美]斯蒂芬·P·罗宾斯等著;孙健敏等译:《管理学》,第7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⑥周三多等编著:《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11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版
    ⑦周三多等编著:《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12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版
    ①别敦荣著:《中美大学学术管理》,第6页.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②别敦荣:《学术管理、学术权力等概念释义》,《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
    ③林波等:《大学学术管理解析》,《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年第3期;赵晓强等:《大学学术管理的内涵解析》,《技术与创新管理》,2007年第6期
    ④别敦荣著:《中美大学学术管理》,第6页.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①[美]丹尼斯·朗著;陆震纶等译:《权力论》,第1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②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second edition,V01.Ⅻ,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pp.259-264; Random House Webster's College Dictionary, third edition, New York:Random House, Inc.1995. p.1058;《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115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版;[英]戴维·米勒等编;邓正来主编译:《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第594页.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③刘军宁: 《权力现象》,第2页.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1年版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104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3版;夏征农主编:《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音序》,第1005、1376页.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王莉君著:《权力与权利的思辨》,第11-12页.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⑤ Thomas Hobbes, Leviathan, Parts Ⅰ and Ⅱ (Indianapolis:Bobbs-Merrill,1958),p.78;[美]丹尼斯·朗著;陆震纶等译:《权力论》,第2-3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⑧ Bertrand Russell, Power:A New Social Analysis (London:George Allen and Unwin,1938),p.25;[英]伯特兰·罗素著;吴友三译:《权力论:新社会分析》,第2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⑦[德]马克斯·韦伯著;顾忠华译:《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第71-72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①[美]托马斯·戴伊著;张维等译:《谁掌管美国:里根年代》,第9页.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
    ②汪玉凯主编:《现代政治学》,第66页.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③卢少华,徐万珉著:《权力社会学》,第20页.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④王寿林著:《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如何确保权力的正确行使》,第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⑤李景鹏著:《权力政治学》,第27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⑥卢少华,徐万珉著:《权力社会学》,第20页.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⑦李景鹏著:《权力政治学》,第27-28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①[加]约翰·范德格拉夫等编著;王承绪等译:《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第185-198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②[美]伯顿·R·克拉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123-137页.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③赵俊芳:《论大学学术权力:教育政治学的研究视角》,第30页.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④张德祥:《高等学校的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第11页.厦门: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7年;张德祥:《高等学校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第21-22页.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⑤赵俊芳:《论大学学术权力:教育政治学的研究视角》,第29页.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①别敦荣:《学术管理、学术权力等概念释义》,《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
    ②赵俊芳:《论大学学术权力:教育政治学的研究视角》,第30-31页.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③赵俊芳:《论大学学术权力:教育政治学的研究视角》,第54页.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④[美]乔恩·埃尔斯特著;陈秀峰等译:《政治心理学》,第3页.长春:吉林出版集团公司,2010年版
    ⑤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3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版
    ①参见孙中一:《企业战略运行机制:机制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②参见沈荣华主编:《行政权力制约机制》,第3-4页.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③夏征农主编:《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音序》,第746页.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
    ④吴亚东等:《对体系、制度、机制、体制相关概念的辨析与理解》,《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第4期
    ⑤辛鸣著:《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第9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⑥吴亚东等:《对体系、制度、机制、体制相关概念的辨析与理解》,《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第4期
    ⑦李景鹏:《论制度与机制》,《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①颜佳华著:《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政府权力运行机制重塑研究》,第43-45页.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李景田等著:《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机制问题研究》,第39-40页.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那述宇:《监督机制的概念解析与模式选择》,《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4期
    ②高焕喜等:《机制、机制形成和我国城乡统筹机制形成》,《华东经济管理》,2007年第9期
    ③刘承元:《制度迷信与机制缺失》,《企业管理》,2008年第2期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1562页.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3版
    ⑤王大川:《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机制法制化研究:机制变革与法制发展的行政法个案》,第17页.河北大学,2009年
    ⑥袁礼辉等:《高校安全工作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探析》,《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①赵林记:《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中民主运行机制探析》,《福建论坛(社科教育)》,2009年第2期
    ②祁敬宇:《金融协调运行机制论纲》,第30页.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6年版
    ③甘金球:《我国高校学术权力运行机制研究述评》,《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第8期
    ④胡四能:《高等学校学术权力运行机制探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⑤杨忍:《现代大学学术权力运行机制研究》,第11-12页,淮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⑥胡四能:《高等学校学术权力运行机制探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①[英]罗德里克·马丁著;丰子义等译:《权力社会学》,前言.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②卢少华等著:《权力社会学》,第22页.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①[英]罗德里克·马丁著;丰子义等译:《权力社会学》,中译者序.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②卢少华等著:《权力社会学》,第1、22-23页.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③ McAfee, R.P. and J.McMillan(1988), Multidimensional Incentive Compatibility and Mechanism Design,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Vol.46, pp.335-354;陈静漪:《中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研究:机制设计理论视角》,第27页.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① Hurwicz, L Optimality and informational efficiency in resource allocation processes[A]. in Arrow,Karlin,and Suppes(Eds.).Mathematical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C]. Stanford, 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0.;陈静漪:《中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研究:机制设计理论视角》,第26页.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② Hurwicz, L.On informationally decentralized systems[A]. in Radner,and McGuire(Eds.). Decision and organization[C]. Amsterdam:Elsevier Science,1972.;陈静漪:《中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研究:机制设计理论视角》,第26页.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③ Hurwicz, L. The design of mechanisms for resource alloca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3,63:1-30.;陈静漪:《中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研究:机制设计理论视角》,第26页.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① Myerson, R. B.1979. Incentive compatibility and the bargaining problem. Econometric 47,61-74.;陈静漪:《中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研究:机制设计理论视角》,第27页.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② Eric Maskin. Nash Equilibrium and Welfare Optimality[J].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V01.66, No.1, Special Issue:Contracts. (Jan.,1999),pp23-28.;陈静漪: 《中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研究——机制设计理论视角》,第27页.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③ Myerson, R. B.1983. Mechanism design by all informed principal. Econometric 51,1767-97.;陈静漪:《中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研究——机制设计理论视角》,第27页.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①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Mechanism design theory[R]. Oct.2007;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2007[R].2007;陈静漪:《中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研究——机制设计理论视角》,第27-28页.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② Gibbard A.Manipulation of Voting Schemes:A General Result[J].Econometrica,1973,41(4);孟卫东等:《机制设计理论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统计与决策》,2010年第10期
    ③ Hurwicz L.On Informationally Decentralized Systems[R].Decisionand Organization,1972.;孟卫东等: 《机制设计理论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应用研究综述》,《统计与决策》,2010年第10期
    ④ Maskin E.J.Optimal Auctions with Risk Averse Buyers[J].Econometrica,1984,52(6).;孟卫东等:《机制设计理论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应用研究综述》,《统计与决策》,2010年第10期
    ①[美]埃冈·纽伯格,威廉·达菲等著;荣敬本等译:《比较经济体制:从决策角度进行的比较》,第17-1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②[美]埃冈·纽伯格,威廉·达菲等著;荣敬本等译:《比较经济体制:从决策角度进行的比较》,第1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③黄泰岩:《西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述评》,第5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④黄泰岩:《西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述评》,第6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①李惠国等著:《社会科学新方法大系》,第961-962页.重庆:重庆出版社,1995年版.
    ②林尚立:((DIM方法及其对行政管理研究的启示》//马勇等编:《改革与国情研究》,第144-153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①陆德山著:《认识权力》,第112-119页.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8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①李硕豪:《大学的权力运行——基于组织政治学的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3期
    ②[美]詹姆斯.卢卡斯:《企业权力的学问》,第102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③[美]威廉.多姆霍夫著;沈泽芬等译:《当今谁统治美国——八十年代的看法》,第11-14页.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版
    ④卢少华,徐万珉著:《权力社会学》,第90-94页.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①[美]托马斯·戴伊著;张维等译:《谁掌管美国:里根年代》,第9-11页.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
    ②卢少华,徐万珉著:《权力社会学》,第249页.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①卢少华,徐万珉著:《权力社会学》,第254页.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②[美]麦格雷戈著;许是祥译:《行为科学与管理》,第168-192页.台北:中华企业管理发展中心,1987年版;卢少华等著:《权力社会学》,第254-256页.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①卢少华等著:《权力社会学》,第257页.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②卢少华等著:《权力社会学》,第253页.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③阎德民:《论权力运行的原则、程序及其控制》,《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6期;赵永行:《行政权力运行与行政程序》,《现代法学》,1999年第3期
    ①张国庆主编:《行政管理学概论》,第320-322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刘怡昌等主编:《中国行政科学发展》,第247-248页.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6年版
    ①黄福宗:《权力运行及其轨迹和机制的探讨》,《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6期
    ①[美]伯顿.R.克拉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第137-146页.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加]约翰.范德格拉夫等著;王承绪等译:《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第198-207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版
    ②[美]伯顿.R.克拉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第145-146页.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③何福田主编:《大学教育论文集》,第80页.台湾:淡江大学教育研究中心出版社,1985年版;张德祥著:《高等学校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第76-80页.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④赵曙明著:《美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第159页.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张德祥著:《高等学校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第77页.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⑤张德祥著:《高等学校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第77-80页.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①肖吴等著:《高等学校运行机制》,第30-31页.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②王洪明:《复杂性视角下的教育决策机制研究》,第35、39页.辽宁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美]理查德·L·达夫特著;王凤彬等译:《组织理论与设计》,第533-566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9版;谢丁宁著:《长效机制的建立与运作》,第140-141页.福州:海风出版社,2006年版
    ③王洪明:《复杂性视角下的教育决策机制研究》,第68页.辽宁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楚明坤著:《决策学》,第241—259页.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张尚仁著:《现代决策方法学》,第52—55页.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④王洪明:《复杂性视角下的教育决策机制研究》,第68页.辽宁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⑤何广文著:《合作金融发展模式及运作机制研究》,第97页.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
    ①杜链:《新的信息机制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李春宝,[日]横井宽主编:《通向信息社会之路:中口学者谈理想与现实》,第87-88页.北京:新时代山版社,1992年版
    ②吴永忠著:《技术创新的信息过程论》,第179-181页.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①谢丁宁著:《长效机制的建立与运作》,第198—202页.福州:海风出版社,2006年版;司有和主编:《行政信息管理学》,第106—159页.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①杜链:《新的信息机制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李春宝,[日]横井宽主编:《通向信息社会之路:中日学者谈理想与现实》,第89页.北京:新时代出版社,1992年版
    ②关于动力机制结构和要素的不同观点参见:程勉中著:《现代大学管理机制》,第84-8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曹光荣著:《高校经营:管理视线新拓展》,第92-93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郝英奇:《管理系统动力机制研究》,第41-47页.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杨信礼:《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广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郑杭生主编:《社会运行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基本理论的一种探索》,第366-374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①卢少华等著:《权力社会学》,第311页.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②于真:《从公安系统构建新的运行机制的实践中看机制的涵义与要素》,《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第2期
    ①郑杭生:《社会运行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基本理论的一种探索》,第371—372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①郝英奇:《管理系统动力机制研究》,第69、81页.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①郝英奇:《管理系统动力机制研究》,第69页.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①栾培琴等著:《导向论》,第21-26页.山东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②栾培琴等著:《导向论》,第26-37页.山东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①黄津孚著:《现代企业管理原理》,第285页.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②芮明杰编著:《管理学》,第159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韩明谟著:《社会系统协调论:关于社会发展协调机理的研究》,第209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③吴忠民著:《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第268页.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广西老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编:《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第201-208页.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郑杭生等著:《社会运行导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基本理论的一种探索》,第386-397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①黄津孚著:《现代企业管理原理》,第286-289页.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版
    ②韩明谟:《社会系统协调论:关于社会发展协调机理的研究》,第208-209页.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③李伟等主编:《现代卫生管理方法》,第85-86页.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周琳等主编:《县级领导学》,第201-202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版;[法]法约尔著;周安华等译:《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第132-135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孙占奎等著:《领导协调论》,第55-73页.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0年版
    ①张向群等主编:《领导j监督学》,第59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①颜佳华著:《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政府权力运行机制重塑研究》,第58-59页.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①高焕喜等:《机制、机制形成和我国城乡统筹机制形成》,《华东经济管理》,2007年第9期
    ②李宣:《机制科学五思》,《创造》,2009年第12期
    ③夏征农主编:《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音序》,第210页.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
    ①高焕喜,吴炜峰:《机制、机制形成和我国城乡统筹机制形成》,《华东经济管理》,2007年第9期
    ②高焕喜等:《机制、机制形成和我国城乡统筹机制形成》,《华东经济管理》,2007年第9期
    ①张德祥著:《高等学校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第163-169页,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①中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第102页.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年版
    ②胡四能:《高等学校学术权力运行机制探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①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255页.人民出版社,1965
    ②吴敬琏:《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若干思考》//于光远主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第166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
    ①[奥]F·A·哈耶克著;贾湛等译:《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第74页.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①《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5月27日发布
    ②祁占勇:《解构与重构:我国公立高校与政府的行政法律关系》,《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第10期
    ③陈景元等:《公立高校两权分离的现实基础与动力机制分析》,《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4期
    ④胡建华:《大学制度改革的法治化问题探讨》,《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
    ⑤[美]埃冈·纽伯格等著;荣敬本等译:《比较经济体制:从决策角度进行的比较》,第28页.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①陈力丹著:《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第221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
    ①温儒敏:《大学教授撰文揭中国大学的五种“重病”》,《羊城晚报》,2012年1月8日
    ①雷国华:《高校学生权力保障机制研究》,第25页.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②熊丙奇:《大学有问题》,第131页.成都:天地出版社,2004年版
    ③[德]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下卷)》,第423页.上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④张德详:《高等学校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第193页.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①赵大宇著:《权利与责任:政府与大学关系之研究》,第162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②向东春:《我国大学学术权力保障研究》,第67页.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①向东春:《我国大学学术权力保障研究》,第68页.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①关怀主编:《劳动法》,第139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①于鲜萍:《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中国监察》,2005年第20期
    ②卢少华等著:《权力社会学》,第327页.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①王鲜萍:《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中国监察》,2005年第20期
    ②工伟光著:《利益论》,第249-25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①[美]T.W.舒尔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科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第253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
    ②[美]康芒斯著;于树生译:《制度经济学(上册)》,第8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③[美]道格拉斯.C.诺斯著;陈昕等译:《制度变迁理论与西方世界的经济史》//道格拉斯.C.诺斯著《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第225-226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④[美]道格拉斯.诺斯著;刘守英译:《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第3-5页.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⑤[德]柯武刚,史漫飞著;韩朝华译:《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第35页.商务印书馆,2000
    ⑥[德]柯武刚,史漫飞著;韩朝华译:《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第35-37,127,130-131,16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①[德]柯武刚,史漫飞著;韩朝华译:《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第127页.商务印书馆,2000.
    ②[德]柯武刚,史漫飞著;韩朝华译:《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第115-116页.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③夏征农主编:《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音序》,第2197页.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
    ①夏征农主编:《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音序》,第1658页.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
    ②孙绵涛:《体制论》,《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①姚启和著:《高等教育管理学》,第209-210页.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②赵俊芳:《论大学学术权力:教育政治学的研究视角》,第35页.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①赵俊芳:《论大学学术权力——教育政治学的研究视角》,第32-33页.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②赵俊芳:《论大学学术权力:教育政治学的研究视角》,第109页.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③教育大辞典编撰委员会编:《教育大辞典(第3卷)》,第100-101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④赵俊芳:《论大学学术权力:教育政治学的研究视角》,第114-115页.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①教育大辞典编撰委员会编:《教育大辞典(第3卷)》,第100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
    ①张金明:《论“官本位”思想对我国现代知识群体的影响》,《前言》,2011年第12期
    ①夏中义:《九谒先哲书》,第3-5页.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
    ②樊思等:《试论高校去行政化与学术本位的回归》,《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年第3期
    ③刘楚汉:《高官落选院士被指回归学术本位体现去行政化趋势》,《大众日报》,2011年12月13日
    ④夏征农主编:《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音序》,第1400页.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
    ⑤夏征农主编:《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音序》,第417页.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
    ①王建东等主编:《法理学》,第272-274页.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②[奥]L·V·贝塔朗菲著;秋同等译:《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应用》,第46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③欧阳光明等著:《遨游系统的海洋——系统方法谈》,第21页.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①欧阳光明等著:《遨游系统的海洋:系统方法谈》,第23-24页.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白思胜等主编:《自然科学概要18讲》,第195页.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张平著:《合作战略》,第40-41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②魏宏森:《系统科学方法论导论》,第10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③李立萍等主编:《信息论导引》,第2页.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④李梅等编著:《信息论基础教程》,第2页.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①李立萍,徐政五等主编:《信息论导引》,第2页.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②钟义信主编:《信息科学与技术导论》,第29-31页.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③[美]N·维纳著;郝季仁译《控制论》,第11页.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年第2版
    ④王小燕编著:《哲学与科学概论》,第196页.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①[美]约瑟夫·熊彼特著;何畏等译:《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第2章.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②何自力主编:《比较制度经济学》,第244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卢现祥主编:《新制度经济学》,第144页.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李文涛等:《制度创新理论研究述评》,《经济纵横》,2001年第11期
    ①吕中楼著:《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第245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赵玉林著:《创新经济学》,第7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②[美]V·w·拉坦:《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美]R·科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第329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
    ③何自力主编:《比较制度经济学》,第244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④辛鸣著:《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第18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⑤陈和智:《对制度创新的理论探讨》,《时代金融》,2006年第6期
    ⑥[美]L·E-戴维斯,D·C-诺斯:《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美]R·科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第274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
    ①李文涛等:《制度创新理论研究述评》,《经济纵横》,2001年第11期;卢现祥主编:《新制度经济学》,第145页.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②[美]V·w·拉坦:《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美]R·科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第329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
    ③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美]R·科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第384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卢现祥著:《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第108、113页.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版;李文涛等:《制度创新理论研究述评》,《经济纵横》,2001年第11期
    ④曹元坤:《从制度结构看创设式制度变迁与移植式制度变迁》,《江海学刊》,1997年第1期;李文涛,苏琳:《制度创新理论研究述评》,《经济纵横》,2001年第11期
    ①卢现祥主编:《新制度经济学》,第146页.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李文涛等:《制度创新理论研究述评》,《经济纵横》,2001年第11期
    ②卢现祥主编:《新制度经济学》,第146页.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李文涛等:《制度创新理论研究述评》,《经济纵横》,2001年第11期
    ③陈和智:《对制度创新的理论探讨》,《时代金融》,2006年第6期;卢现祥主编:《新制度经济学》,第145页.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李文涛等:《制度创新理论研究述评》,《经济纵横》,2001年第11期;[美]L·E·戴维斯,DC·诺斯:《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美]R·科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第271-272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
    ①马蕾:《组织创新研究:基于惯域的观点》,第51页.浙江大学博士后学位论文,2005年
    ②傅家骥等:《技术创新——中国企业发展之路》,第113页.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2年版
    ③陈光:《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初探》,《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4年第9期
    ④芮明杰等:《组织创新:组织的增量式创新和转型式创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⑤郭韬:《关于组织创新含义的再思考》,《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⑥马蕾:《组织创新研究:基于惯域的观点》,第52页.浙江大学博士后学位论文,2005年
    ⑦连燕华:《企业组织创新的案例研究》,《科学学研究》,1992年第2期
    ①马蕾:《组织创新研究:基于惯域的观点》,第52-62页.浙江大学博士后学位论文,2005年
    ②[美]理查德.L.达夫特著;李维安等译:《组织理论与设计精要》,第143-145页.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③陈光:《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初探》,《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4年第9期
    ④陈春花著:《企业文化管理》,第134-135页.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⑤刘航:《组织创新理论与企业可持续发展》,《天津市职工现代企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⑥肖旭等编著:《现代企业管理组织创新》,第196-197页.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⑦[美]理查德.L.达夫特著;李维安等译:《组织理论与设计精要》,第143-145页.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⑧傅家骥,姜彦福:《技术创新——中国企业发展之路》,第113-114页.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2年版
    ①陈光:《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初探》,《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4年9月
    ②陈海霞,吴先金:《组织创新模式研究》,《江苏商论》,2008年第10期
    ③陈文安:《创新工程学》,第342-343页.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年版
    ④马蕾:《组织创新研究——基于惯域的观点》,第60-61页.浙江大学博士后论文,2005年
    ⑤Lewin,K:Field Theory in Social Science.New York:Harper & Row.1951
    ⑥窦立夫:《论组织效率变革策略》,《科学管理研究》,1995年第2期
    ⑦陈文安:《创新工程学》,第357-358页.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年版
    ①张钢著:《企业组织创新研究》,第129-142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②马蕾:《组织创新研究——基于惯域的观点》,第81页.浙江大学博士后学位论文,2005年
    ③李晓非等:《组织创新过程研究》,《商场现代化》,2007年第30期
    ④李德顺著:《价值论》,第12、13、66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唐日新等主编:《价值取向与价值导向》,第3页.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⑤陆晓禾著:《经济伦理学研究》,第103页.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⑥唐日新等主编:《价值取向与价值导向》,第8页.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⑦陈何芳:《大学学术生产力引论》,第161页.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陈何芳:《论大学学术发展的系统观——大学学术生产力“八维度”剖析》,《复旦教育论坛》,2006年第3期
    ①陈何芳:《论大学学术发展的系统观:大学学术生产力“八维度”剖析》,《复旦教育论坛》,2006年第3期
    ①冯有明主编:《创新人才研究》,第1页.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②[美]约瑟夫·熊彼特著;何畏等译:《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第二章.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19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3版
    ④林崇德等著:《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第2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⑤周英等著:《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第5页.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①钟秉林主编:《中国大学改革与创新人才教育》,第26-31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② C·K·Prahalad and Gary 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y-June, 1990:79-91
    ① C·K·Prahalad and Gary 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y-June, 1990:79-91
    ② C-K-Prahalad and Gary 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y-June, 1990:79-91
    ③成长春著:《赢得未来——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第13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①葛林等著:《中国市场经济社会机制论》,第229-230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丁水木等著:《社会稳定的理论与实践:当代中国社会稳定机制研究》,第240-241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①丁水木等著:《社会稳定的理论与实践:当代中国社会稳定机制研究》,第240页.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①中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第102页.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年版
    ②胡四能:《高等学校学术权力运行机制探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①乔启国编著:《决策能力的提升与自测》,第12-16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
    ②李光炎等编:《领导能力干部读本》,第115-118页.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①谢丁宁著:《长效机制的建立与运作》,第140-141页.福州:海风出版社,2006年版
    ②沈荣华著:《政府机制》,第253-254页.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①黄顺基主编:《信息革命在中国》,第3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吴永忠著:《技术创新的信息过程论》,第72-77页.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③杜链:《新的信息机制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李春宝,[日]横井宽主编:《通向信息社会之路:中日学者谈理想与现实》,第88-89页.北京:新时代出版社,1992年版
    ④杜链:《新的信息机制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李春宝,[日]横井宽主编:《通向信息社会之路:中日学者谈理想与现实》,第91页.北京:新时代出版社,1992年版
    ①肖从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的信息机制与信息战略》//高纯德主编:《信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194页.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4年版
    ②肖从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的信息机制与信息战略》//高纯德主编:《信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193页.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4年版.
    ③[美]唐·泰普斯科特等著;米克斯译:《范式的转变——信息技术的前景》,第16-21页.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④罗宾·曼赛尔等编辑:科技部国际合作司编译:《知识社会——信息技术促进可持续发展》,导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①蔡筱英等编著:《信息方法概论》,第13-14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43-44.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
    ③马怀德主编:《学校法律制度研究》,第6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①晨光等编著:《最流行的管理时尚》,第155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②晨光等编著:《最流行的管理时尚》,第155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③晨光等编著:《最流行的管理时尚》,第155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①涂小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利益机制》,《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年第2期
    ②马英,张弛:《企业公共责任机制构建中政府的角色与定位》,《开发研究》,2010年第4期
    ③王前,曾学清:《地方政府管理责任机制:反思与建构》,《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④陈华:《论非营利组织的公共责任机制》,《学术界》,2007年第6期
    ⑤陈华:《论非营利组织的公共责任机制》,《学术界》,2007年第6期
    ①郝英奇:《管理系统动力机制研究》,第89-90页.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②王通讯:《目标导向新考核》,《中国人才》,1996年第4期
    ③王德林:《西方高等教育学术导向与社会导向的历史演变》,《交通高教研究》,2003年第4期
    ④[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第13、20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版
    ①《媒体称大学教授贫富不均富开豪华车穷愁买房》,《中国青年报》,2011年11月3日
    ①栾培琴等著:《导向论》,第294-299页.山东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①毕宪顺著:《权力整合与体制创新——中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第117-122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①毕宪顺著:《权力整合与体制创新:中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第114-117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①张占奎等著:《领导协调论》,第154-157页.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0年版
    ②张玉堂著:《利益论——关于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的研究》,第239页.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①陈建坤主编:《领导协调论》,第51-54页.北京:求实出版社,1990年版
    ①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9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①蔺全丽:《我国学术监督及惩戒机制的建立》,《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4期
    ①李晓燕著:《我国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及其实现保障机制研究》,210-227页.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①关怀主编:《劳动法》,第139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奥]F·A·哈耶克著;贾湛等译.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2][奥]L·V·贝塔朗菲著;秋同,袁嘉新译.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应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
    [3][德]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下卷[M].上海:商务印书馆,1964.
    [4][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邱立波译.大学之理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德]柯武刚,史漫飞著;韩朝华译.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德]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7][德]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德]马克斯·韦伯著;顾忠华译.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9][法]法约尔著;周安华等译.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0][法]莫里斯·迪韦尔热著;杨祖功,王大东译.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11][加]约翰·范德格拉夫等编著;王承绪等译.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2][美]埃冈·纽伯格,威廉·达菲等著;荣敬本等译.比较经济体制:从决策角度进行的比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3][美]伯顿·R·克拉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14][美]伯顿·克拉克主编;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第2版[G].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5][美]丹尼斯·朗著;陆震纶,郑明哲译.权力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6][美]道格拉斯.C.诺斯著.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7][美]道格拉斯.C.诺斯著;刘守英译.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18][美]德里克·博克著;徐小洲,陈军译.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9][美]康芒斯著;于树生译.制度经济学: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20][美]理查德.L.达夫特著;李维安等译.组织理论与设计精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1][美]理查德·L·达夫特著;王凤彬等译.组织理论与设计:第9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2][美]麦格雷戈著;许是祥译.行为科学与管理[M].台北:中华企业管理发展中心,1987.
    [23][美]N·维纳著;郝季仁译.控制论:第2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
    [24][美]欧内斯特·L·博耶著;涂艳国,方彤译.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G].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5][美]乔恩·埃尔斯特著;陈秀峰,胡勇译.政治心理学[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
    [26][美]R·科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
    [27][美]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著;孙健敏等译.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8][美]唐纳德·肯尼迪著;阎凤桥等译.学术责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29][美]唐·泰普斯科特等著;米克斯译.范式的转变:信息技术的前景[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30][美]托马斯·戴伊著;张维等译.谁掌管美国:里根年代[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
    [31][美]威廉.多姆霍夫著;沈泽芬,郑须弥译.当今谁统治美国:八十年代的看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32][美]W·里查德·斯格特著;黄洋等译.组织理论:理性、自然和开放系统:第4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3][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著;徐辉,陈晓菲译.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4][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第三版[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35][美]约瑟夫·熊彼特著;何畏,易家祥等译.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36][美]詹姆斯.卢卡斯.企业权力的学问[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7][西班牙]奥尔特加·加塞特著;徐小洲,陈军译.大学的使命[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8][英]伯特兰·罗素著;吴友三译.权力论:新社会分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39][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编;邓正来主编译.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40][英]罗德里克·马丁著;丰子义,张宁译.权力社会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41][英]迈克尔·夏托克编.高等教育的结构和管理[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42][英]齐格蒙·鲍曼著;洪涛译.立法者与阐释者:论现代性、后现代性与知识分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43][英]凯特·纳什,[英]斯科特主编;李雪等译.布莱克维尔政治社会学指南[G].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44][英]约翰·亨利·纽曼著;徐辉等译.大学的理想:节本[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5]白思胜,景天时主编.自然科学概要18讲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
    [46]毕宪顺.权力整合与体制创新:中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7]别敦荣著.中美大学学术管理[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48]蔡筱英等编著.信息方法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9]成长春著.赢得未来: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0]陈力丹著.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51]陈建坤主编.领导协调论[M].北京:求实出版社,1990.
    [52]陈文安.创新工程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
    [53]程勉中著.现代大学管理机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4]楚明坤著.决策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
    [55]丁水木等著.社会稳定的理论与实践:当代中国社会稳定机制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56]杜作润,高烽煜著.大学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57]冯有明主编.创新人才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58]高纯德主编.信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C].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4.
    [59]葛林等著.中国市场经济社会机制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60]广西老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编.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
    [61]韩明谟著.社会系统协调论:关于社会发展协调机理的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62]何福田主编.大学教育论文集[C].台湾:淡江大学教育研究中心出版社,1985.
    [63]何自力主编.比较制度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4]黄津孚著.现代企业管理原理[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65]黄顺基主编.信息革命在中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66]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组编.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7]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68]李春宝,[日]横井宽主编.通向信息社会之路:中日学者谈理想与现实[C].北京:新时代出版社,1992.
    [69]李德顺著.价值论: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70]李景鹏.权力政治学[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
    [71]李景田,许成庚等著.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机制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72]李立萍,徐政五,汪利辉主编.信息论导引[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73]李硕豪著.权力博弈:一所中国大学内部权力运行的故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74]李晓燕著.我国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及其实现保障机制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75]林崇德等著.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76]刘贵华.大学学术发展研究——基于生态的分析[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7]刘军宁.权力现象[M].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1.
    [78]陆德山著.认识权力[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79]卢少华,徐万珉著.权力社会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80]卢现祥主编.新制度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81]陆晓禾著.经济伦理学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82]栾培琴等著.导向论[M].山东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93.
    [83]吕中楼著.新制度经济学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84]马怀德主编.学校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85]马勇等编.改革与国情研究[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
    [86]欧阳光明等著.遨游系统的海洋:系统方法谈[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87]潘懋元主编.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88]潘懋元主编.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89]祁敬宇.金融协调运行机制论纲[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6.
    [90]乔启国编著.决策能力的提升与自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91]芮明杰编著.管理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92]沈荣华著.政府机制[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3.
    [93]孙占奎等著.领导协调论[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0.
    [94]唐日新等主编.价值取向与价值导向[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
    [95]王建东等主编.法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96]王莉君著.权力与权利的思辨[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97]王寿林著.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如何确保权力的正确行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98]王伟光著.利益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99]王小燕编著.哲学与科学概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100]汪玉凯主编.现代政治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101]魏宏森.系统科学方法论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02]吴永忠著.技术创新的信息过程论[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
    [103]吴忠民著.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104]夏中义.九谒先哲书[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
    [105]肖昊等著.高等学校运行机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106]肖旭等编著.现代企业管理组织创新[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107]谢丁宁著.长效机制的建立与运作[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6.
    [108]辛鸣著.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09]熊丙奇.大学有问题[M].成都:天地出版社,2004.
    [110]徐恩华.学术越轨批判[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11]阎凤桥.大学组织与治理[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6.
    [112]颜佳华著.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政府权力运行机制重塑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113]曾钊新著.伦理十讲:伦理的现实问题研究及方法讲演录[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114]张德祥.高等学校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15]张钢著.企业组织创新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16]张平著.合作战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117]张尚仁著.现代决策方法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
    [118]张向群等主编.领导监督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
    [119]张玉堂著.利益论:关于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的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120]张占奎等著.领导协调论[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0.
    [121]赵大宇著.权利与责任:政府与大学关系之研究[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122]赵玉林著.创新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123]郑杭生主编.社会运行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基本理论的一种探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124]钟秉林主编,中国大学改革与创新人才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25]中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
    [126]钟义信主编.信息科学与技术导论[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7.
    [127]周光礼.法律制度与高等教育[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128]周光礼.学术自由与社会干预:大学学术自由的制度分析[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129]周英等著.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9.
    [130]朱德全主编.教育研究方法[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131]毕宪顺.高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耦合及机制创新[J].教育研究,2004,(9)
    [132]别敦荣.学术管理、学术权力等概念释义[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
    [133]陈海霞等.组织创新模式研究[J].江苏商论,2008,(10)
    [134]陈何芳.大学学术生产力引论[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35]陈何芳.论大学学术发展的系统观:大学学术生产力“八维度”剖析[J].复旦教育论坛, 2006,(3)
    [136]陈和智.对制度创新的理论探讨[J].时代金融,2006,(6)
    [137]陈华.论非营利组织的公共责任机制[J].学术界,2007,(6).
    [138]陈静漪.中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研究:机制设计理论视角[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139]陈景元等.公立高校两权分离的现实基础与动力机制分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4).
    [140]樊思等.试论高校去行政化与学术本位的回归[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3)
    [141]甘金球.我国高校学术权力运行机制研究述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8).
    [142]高春梅.论跨学科研究的时代特征与现实趋向[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
    [143]高焕喜等.机制、机制形成和我国城乡统筹机制形成[J].华东经济管理,2007,(9).
    [144]葛剑雄.学术腐败、学术失范与学风不正:探究与思考[J].民主与科学,2010,(2).
    [145]郭恩才.管理有效的关键是形成“机制”[J].中国高新区,2008,(6)
    [146]郭思乐.论大学学术观念的更新[J].教育研究,1998,(11)
    [147]郭韬.关于组织创新含义的再思考[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1)
    [148]郝英奇.管理系统动力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49]胡建华.大学制度改革的法治化问题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5,(2)
    [150]胡四能.高等学校学术权力运行机制探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5).
    [151]黄福宗.权力运行及其轨迹和机制的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6).
    [152]柯文进.现代大学权力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6,(22)
    [153]李伯重.论学术与学术标准[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6,(4)
    [154]李伯重.提高学术水平须先理解何为学术[N].光明日报,2005-08-04.
    [155]李海萍.大学学术权力现状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156]李景鹏.论制度与机制[J].天津社会科学,2010,(3)
    [157]李硕豪.大学的权力运行:基于组织政治学的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7,(3)
    [158]李晓非等.组织创新过程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30)
    [159]李宣.机制科学五思[J].创造,2009,(12).
    [160]林波等.大学学术管理解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3)
    [161]蔺全丽.我国学术监督及惩戒机制的建立[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4)
    [162]刘承元.制度迷信与机制缺失[J].企业管理,2008,(2)
    [163]刘楚汉.高官落选院士被指回归学术本位体现去行政化趋势[N].大众日报,2011-12-13.
    [164]马蕾.组织创新研究:基于惯域的观点[D].浙江大学博士后论文,2005.
    [165]孟卫东等.机制设计理论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统计与决策,2010, (10)
    [166]那述宇.监督机制的概念解析与模式选择[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4)
    [167]潘懋元.关于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在全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研讨会上的报告[J].高等教育研究,1993,(2)
    [168]庞辉.当前我国公立大学学术权力规制研究[J].理论界,2006,(11)
    [169]祁占勇.解构与重构:我国公立高校与政府的行政法律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5,(10).
    [170]人民日报评论员.以制度建设打开反腐倡廉新局面:学习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重要讲话之一[EB/OL].(2010-01-14)[2010-03-18]http://opinion.people.com.cn/GB/10762676.html.
    [171]芮明杰等.组织创新:组织的增量式创新和转型式创新[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999,(5)
    [172]眭依凡.论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协调[J].现代大学教育,2001,(6)
    [173]孙芳明.高校内在权力冲突分析及其协调机制的构建:以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冲突为基点[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 (4)
    [174]孙绵涛.体制论[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2)
    [175]涂小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利益机制[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2)
    [176]王德林.西方高等教育学术导向与社会导向的历史演变[J].交通高教研究,2003,(4)
    [177]王洪明.复杂性视角下的教育决策机制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78]王前等.地方政府管理责任机制:反思与建构[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2)
    [179]王鲜萍.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J].中国监察,2005,(20)
    [180]温儒敏.大学教授撰文揭中国大学的五种“重病”[N].羊城晚报,2012-01-08.
    [181]邬大光.现代大学制度的根基[J].现代大学教育,2001,(3)
    [182]吴坚.高校管理中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协调[J].高等教育研究,2005,(8)
    [183]吴亚东等.对体系、制度、机制、体制相关概念的辨析与理解[J].现代商贸工业,2010,(4)
    [184]向东春.我国大学学术权力保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185]肖国安.论现代大学制度下高校内部运行机制的构建[J].煤炭高等教育,2006,(5)
    [186]肖起清.大学学术权力的边缘化及其诉求[J].辽宁教育研究,2006,(5)
    [187]谢安邦,阎光才.高校的权力结构与权力结构的调整:对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方向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1998,(2)
    [188]徐建新.学术自由是科学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的科学研究标准问题[J].社会科学论坛,2003,(7)
    [189]许苏民.也谈学术、学术经典、学问与思想:对梁启超、严复、王国维观点的质疑兼评“现代学术经典之争”[J].开放时代,1999,(4)
    [190]颜丙峰.论高等学校学术权力的实施保障及其扩张限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 (2)
    [191]阎德民.论权力运行的原则、程序及其控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6).
    [192]杨必庆.述论学术真谛[J].今日科苑,2008,(6).
    [193]杨克瑞,林金艳.“现代大学制度”辩[J].大学教育科学,2008,(4)
    [194]杨忍.现代大学学术权力运行机制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95]杨信礼.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J].广东社会科学,2002,(6).
    [196]姚叶,廖湘阳.高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冲突与整合:基于第三部门的视野[J].江苏高教,2006,(2)
    [197]伊继东.从失衡到协调:新时期我国高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关系的构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3).
    [198]于真.从公安系统构建新的运行机制的实践中看机制的涵义与要素[J].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1998(2).
    [199]张德祥.高等学校的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D].厦门: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7.
    [200]张德祥.美、德、日三国大学权力和行政权力关系的现状:结构及其运行[J].辽宁教育研究,1998,(1)
    [201]张金明.论“官本位”思想对我国现代知识群体的影响[J].前言,2011,(12).
    [202]张君辉.中国教授委员会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203]张俊宗.现代大学制度:内涵、主题及主要内容[J].江苏高教,2004,(4)
    [204]张俊宗.学术与大学的逻辑构成[J].高等教育研究,2004,(1)
    [205]张意忠.论教授治学[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206]张意忠.学术与政治:和谐共融[J].复旦教育论坛,2008,(1)
    [207]张月铭.高校管理重心下移后的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J].辽宁教育研究,2002,(9)
    [208]赵春华.理念与制度:大学学术权力的法律规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209]赵俊芳.论大学学术权力:教育政治学的研究视角[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210]赵林记.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中民主运行机制探析[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2009,(2).
    [211]赵晓强等.大学学术管理的内涵解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7,(6)
    [212]钟秉林.现代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及其协调[J].中国高等教育,2005,(19).
    [213]周光礼.重构高校治理结构:协调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5,(19)
    [214]周鸿.论教育理论破学科的综合性创新[J].教师教育研究,2004,(4)
    [1]Adrianna J. Kezar. Understanding and facilitating organizational change in the 21st century: recent research and conceptualizations[M]. San Fransisco:Jossey-bassawiley company,2004.
    [2]Altbach, Philip G.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in Twenty-First Century[M]. Baltimore and Londo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9.
    [3]Amaral, A.; Jones, G. A.; Karseth, B. Governing higher education: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Institutional Governance[M], New York, NY: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2.
    [4]Amaral, A.; Meek, V.L.; Larsen, I.M. The higher education managerial revolution[M]. New York: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3.
    [5]Amital Etzioni.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omplex Organizations[M].N. Y.:Free Press,1961.
    [6]Baldridge, J. Victor. Policy Making and Effective Leadership:A National Study of Academic
    Management[M]. San Francisco:Jossey-bassawiley company,1978.
    [7]Bertrand Russel. Power:A New Social Analysis [M]. London:George Allen and Unwin,1938.
    [8]Bimbaum R. How Cybernetics of academic organization and leadership[M].San Fransisco: Jossey-Bass,1991.
    [9]Buchanan, J.M., "Rent Seeking and Profit Seeking", in Buchanan, Tollison. Toward a Theory[M].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0.
    [10]C-K-Prahalad and Gary Hamel.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y-June,1990.
    [11]Catherine Paradeise, Emanuela Reale, Ivar Bleiklie, Ewan Ferlie. University Governance: Western Europea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M]. Publisher:Springer,2009.
    [12]Clark, Burton&&Neave, Guy. The Encyclopedia of Higher Education[M]. Pergamon Press, 1992.
    [13]Cochran, Philip P, Steven L, Wartick. Corporate Governance:A Literature Review[M]. USA: Financial Executives Research Foundation,1988.
    [14]Duryea, E. D. The academic corporation:A history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governing boards[M]. NY:Falmer Press,2000.
    [15]Epstein, L. D. Governing the university [M]. San Francisco, CA:Jossey-Bass Publishers,1974.
    [16]G Keller. Academic strategy:the management revolution in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M].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3.
    [17]Gayle, Dennis John. Governance in the twenty-first-century university:approaches to effective leadership and strate[M]. San Francisco:Wiley Periodicals,2003.
    [18]Hurwicz, L.On informational decentralized systems[A]. in Radner and McGuire(Eds.). Decision and organization[C]. Amsterdam:Elsevier Science,1972.
    [19]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General Systems Studies System Science and Its Applications[C].Tianjin:Tianji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1998.
    [20]Kotter, John P. Leading change:Why transformation efforts fail.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5,73 (2).
    [21]Kerr, C. The use of the university [M].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1.
    [22]Lewin, K. Field Theory in Social Science[M]. New York:Harper & Row,1951.
    [23]McAfee, R.P. and J.McMillan. Multidimensional Incentive Compatibility and Mechanism Design[M].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988, Vol.46.
    [24]McGuinness, Kevin. The Concept of Academic Freedom[M]. Edwin Mellen Press,2002.
    [25]Meyer, J. W. Reflections on institutional theories of organizations[M]. Thousand Oaks, CA: Sage.,2007.
    [26]Nemec, M.R. Ivory towers and nationalist minds:Universities, leadership,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merican State[M]. Ann Arbor, Ml: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6.
    [27]Paulsen, Friedrieh. The German Universities and University Study[M]. London:Longmans, Green & Co.,1908.
    [28]Rashadall, Hastings. The Universities of Europe in the Middle Age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6.
    [29]Reuben, J. A.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universities:Intellectu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marginalization of Morality[M]. Chicago, IL: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6.
    [30]Richard T. Ingram & Associates. Governing Publ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M].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1993.
    [31]Robert E. Goodin. The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Design[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32]Russell Robert D.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s:toward an integrated model [J].Review of Business,1990, (12).
    [33]Russell, Conrad. Academic Freedom[M]. London and New York,1993.
    [34]Schein, E.H. Back to the future:Recapturing the O Division, in F. Massarik Advances in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Volume 1, Norword, Alex.,1990.
    [35]Schroeder RG, Van De Ven A H, Scudder G D, etal.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Ideas[M].New York:Harper and Row,1989.
    [36]Scott, W. R.,& Meyer, J. W..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s and organizations:Structural complexity and individualism[M]. Thousand Oaks, CA:SAGE Publications, Inc.,1994.
    [37]Scott, W. R..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M]. CA:Sage Publications, Inc.,2001.
    [38]Shavit, Y., Arum, R., Gamoran, A., Menahem. G. Stratifi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A Comparative Study [M].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39]Slaughter, S.,& Rhoades, G. Academic capitalism and the new economy:Markets, state, and Higher education[M].Baltimore, MD: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4.
    [40]Tight, Malcolm. Academic Freedom and Responsibility[M]. Open University Press,1988.
    [41]Witte, J. Change of Degrees and Degrees of Change:Comparing Adaptations of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Systems in the Context of the Bologna Process [M], Enschede:CGEPS, 2006.
    [42]Armenakis Achilles A, Bedeian Arthur G. Organizational change:a review of theory and research direction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1994, (31):405-431.
    [43]Eric Maskin. Nash Equilibrium and Welfare Optimality[J].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Vol.66, No.1, Special Issue:Contracts. (Jan.,1999):23-28.
    [44]Gibbard A. Manipulation of Voting Schemes:A General Result[J]. Econometrica,1973,41(4).
    [45]Gumport, P. J. Academic restructuring:Organization change and institutional imperatives[J]. Jounal of Higher education,2000, (39):67-91.
    [46]Hurwicz, L. The design of mechanisms for resource alloca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3,63.
    [47]Kotter, John P. Leading change:Why transformation efforts fail[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5,73 (2)
    [48]Liudvika Leisyte, Jurgen Enders, Harry de Boer. The balance between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Dutch and English universities in the context of university governance reforms[J]. Higher Education,2009, Vo.58 (5):619-635.
    [49]Maskin E.J. Optimal Auctions with Risk Averse Buyers[J].Econometrica,1984,52 (6).
    [50]Myerson, R.B. Incentive compatibility and the bargaining problem[J]. Econometric,1979, 47.
    [51]Myerson, R.B. Mechanism design by all informed principal[J]. Econometric,1983,51.
    [52]Ravichandran. Redefining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towards the poetical advancements[J] 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1999, (10):243-274.
    [53]Thompson, Dennis F. Democracy and the Governing of the University [J].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1972 (404):157-69.
    [54]William, brown Jr. Faculty participation in university governance and the effects on university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2001, (5).
    [55]Wolfe Richard A.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review, critique and suggested research in the 1990s[J] Journal of Management,1999, (25):293-31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