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信访政治:乡村社会中的农民诉求与表达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村社会也呈现出了利益多样化和主体多元化的趋势,这使得中国乡村社会各主体间的利益冲突问题凸显了出来。表现在村庄政治领域,则是一方面国家意识形态控制能力的弱化,乡村组织频繁出现了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另外一方面农民群众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对政治权利和政治利益的追求达到了新的高度,农民群体日益要求实现自主管理。与此同时,国家在制度建构层面迎合了这一不断变化的实际,在制度创新中不断满足农民群体通过制度化渠道实现利益表达和政治诉求的需要。
     作为“中国式的草根民主”、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村民自治顺应了农村改革需要,目前已成为在农村基层实行的一项基本治理制度。但是在某些地方,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基层群众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依法应当享有的民主权利、政治利益往往受到某种程度的侵犯。同时,在日常的村务管理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多种矛盾和问题,往往也会选择在村委会换届选举时集中爆发。在此过程中,感觉自身利益受到不当侵犯的农民群众往往被迫选择信访作为其实现权利救济和利益表达的另外一条途径。但是,信访制度能否实现广大农民群众在换届选举过程中的利益诉求、其在利益表达上的实现程度以及自身的承载能力究竟如何,其能否化解矛盾及矛盾化解的程度怎样等有待于更为深入的探讨。由此而至,村民自治与信访制度形成了交集,村委会换届选举过程中的信访问题成为了我们的研究对象。
     本文通过对新形势下大量的村委会换届选举实践中出现的信访案例的分析梳理,廓清农民群众在实施村民自治过程中选择信访作为其权利救济途径和利益表达机制的原始动机、所涉及的利益冲突、其间的利益协调机制和矛盾化解效益,继而为农村基层信访制度的构建与完善提出有关的政策建议,并为乡村自治实践提供合理化的建设意见,力求有助于修改后并新颁布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进一步完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进一步拓宽以及当前农村基层信访问题的更有效解决。
     通过对村委会换届选举信访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变迁、政治关系等多角度分析,我们发现乡土社会的农民信访生成有着意识形态、社会发展、制度设计、社会媒介、利益表达等多方面的因素。比如,信访有着中国独特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渊源,其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法制度体系的土壤之中,而中国传统法文化中的“无讼”观、“清官文化”等构成的人治社会法律传统,使乡土社会农民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这种依赖信访追求诉求解决和利益实现的特殊思维模式。再如,由于社会历史传统的承继性、国家制度设计的迟滞性、农民表达意识和能力弱且组织化程度低等自身缺陷性等多种因素造成的乡土社会农民利益表达权利失衡和制度内机制不畅通,最终导致了农民群体利益的受损。为了实现受损利益的补给,在多种利益表达机制中,信访就成为了农民群体的一个选项。
     村委会换届选举的信访个案纷繁复杂,有些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信访案件在信访形式上往往存在某些方面相似性,而看似相同的信访个案仔细比较又存在巨大的差异性。通过对多个信访个案的抽象化概括,我们从信访行为层级的角度将其分为逐级信访和越级信访,从信访行为的群体性和谋求利益的共同性的角度将其分为独立信访和群体信访,从信访人就同一信访事由进行的信访次数的角度将其分为首次信访和重复信访,从信访行为的合法性的角度将其分为适法信访和违法信访,从信访行为实施方式的角度将其分为传统信访和网络信访。
     由于每个信访者其社会地位、生活经历、文化素养、思想认识等方面的差异,也必然导致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信访活动中出现各式各样的心理需要。每一种信访心理都有着各不相同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这些不同的表现形式使得各种信访心理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每一种信访心理的产生都有着内在个人因素和外在社会因素两个方面。但是有些信访心理侧重于信访人个人自身的认识、情感、性格等心理因素,如报复心理;而另外一些更侧重于外在社会因素对其的影响和作用,如情感偏见。再按照一定的标准,还可将信访心理动机划分为若干的大类。比如,按照信访人追求利益的合法性,可以将其分为三类:以合法性利益诉求的,包括个体维权、英雄情结;以不当利益为诉求的,包括报复心理、牟利心理;而从众心理介乎两者之间的,即可能以合法利益为诉求,有可能追随信访组织者牟取非法利益。
     每一种信访事由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产生的原因。这些原因即可能涉及到乡村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或者社会伦理,也可能涉及到国家层面的制度规范:即可能涉及到参与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的选民、候选人等个人,也可能涉及到基层政府、村党支部、上届村委会等组织。而且每一种信访事由之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其完全可能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导致问题的复杂化、矛盾的积聚化。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出现的信访行为,除了受到信访人个人内在心理需要作用之外,还受到选举过程中不断出现的各种信访事由引起的利益分化等外部诱因的作用。我们通过对村委会换届选举中的信访案例进行梳理,归纳出村委会选举中的农民信访焦点主要分布在选举资格争议、选举程序瑕疵、贿选舞弊问题、乡镇政府不当干预、黑恶宗族势力操纵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等六大事由之中。
     信访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信访消解方法的多元性。实践中,基层政府或信访部门处理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信访问题的经常性手段主要包括政治工作引导、心理干预疏导、法律法规宣讲、部门联动调处、强行压制息访和预警机制构建。从这些多样性的方法中,我们可以看出,基层政府或信访部门在信访化解中可供选择的手段还是充裕的。需要说明的是,不同的信访案件采取的方法还是有所差别。基层政府或信访部门可以根据信访人的政治身份、受教育程度、心理状况等个人特质,以及信访问题的特殊性等因素选择特定的消解手段实现矛盾化解的效益最大化。当然,不同的消解手段对不同的信访人群和信访事由,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对具有党员身份的信访人选择政治工作引导的手段,效果肯定会优于普通群众,因为前者往往具有更高的政治觉悟;而对重复信访者,采用心理疏导的手段效果也会优于法律法规宣讲,因为其本身对法律法规政策的熟悉程度或许会超出常人的想象。必须看到,不同的信访手段并不相互排斥,一个信访案件的解决往往需要多种消解手段的复合作用。比如,对于集体上访而言,单一的信访消解手段就显得捉襟见肘,而根据群体心理的差异性,将集体信访人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分别采取不同的手段化解矛盾,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值得肯定的是,村委会换届选举之后的信访作为农民利益表达一种途径,在最直接意义上,它实现了农民对村庄的政治参与,从长远角度考虑,其又有助于乡村社会政治文明的实现。但是作为农民利益表达渠道的信访也往往出现各种各样的困境,农民的利益要求不能通过信访得到畅通表达,这与信访制度本身的缺陷密切相关。信访渠道的间接性影响着农民利益表达的效果,信访运行中错位的政绩观影响着农民利益表达的积极性,信访部门之间缺失协调性无形中增加了农民利益表达的成本,信访执行权的相对弱势也同样影响着农民利益表达的行为。因此,为实现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拓展和完善,当前需要从制度设计、组织健全、环境优化以及物质基础累积等角度采取措施。比如,在人大代表中选举特别是县乡人大代表选举中,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引入竞争机制,以更好保证农民选民选出具有较强的参政议政能力、能够代表农民利益、具有较强的代表和责任意识的代表,使选举确确实实地成为农民进行利益表达的一条重要通道。
     社会转型期的农民信访有着共性的逻辑,这表现为农民信访往往围绕着一些共性问题展开,这包括农村土地征用问题、土地承包及集体福利问题、村务财务及村干部经济作风问题、宅基地纠纷问题、村委会换届选举与两委工作问题等。但与其他方面的信访比较,村委会选举信访又有着自己的特质。特别是,农民选择每三年一次的村委会换届选举作为上访的切入点,着实呈现出农民群众“借事搞事”式的智慧和勇气,他们借助村委会换届选举信访作为其向乡村政治实体进行利益表达和政治诉求的手段,其目的是希望重新调整、平衡和理顺各种对自己不利的利益关系和矛盾冲突。而为了解决村委会换届选举中的信访问题,各级政府则必须双管齐下,既要推动信访制度的制度创新,又要推进村民自治实践继续向前健康发展。只有两者相互配合,实现农民权利的系统保障,才能从根本上化解村委会换届选举中的信访问题。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30years, the rural economy is all round development, emerging diversification of interest and subject pluralism that leads to conflict of interests between them. This phenomenon expression one point is the weakness of the country's ideology, and the other point is the farmers are becoming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they have the ability to become a independent management people. At the same time, the country's system reaches the same consensus with peasants' requirement.
     As "Chinese Grassroots Democracy" is originated in1980s. It is complied with the rural reform and now is becoming a basic management system.Because of some unsure reason, the right of peasants have not fully realized and broken out during the election. The peasants were forced to choice the letter and visit to express their voice. The more we want to know is that whether petition can solve the conflict of interest during the election and how about the itself bearing capacity. So, the villagers autonomy is combined with the petition, and the petition during election becoming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text is aiming at analysis petition case that happened in the election in order to know original motivation of peasants'right、conflict of interest and coordination mechanism. analysising these problems can complete basic level policy and the villagers autonomy and《The villagers committees)) can be also more reasonable.
     According to study petition's history background, social change and political relations we found source of it has many facts, such as ideology, social development, system design, social media, interests expression and so on. The petition has its special history and cultural origin, its is based on traditional law system, but the opinion of traditional law system is about no suit or ruling makes peasants protect their interest or voice through the special way, that is petition. For another example, because of the social history of inheritance, state of the system design of hysteresis, peasants'poor express consciousness and low degree of organization lead to rights imbalances and mechanism is not clear. In order to complete this damaged interests, petition is the one choice of the expression.
     During the election of village,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petition, sometimes they looked similar to each other but has big difference of it. According to abstract some petition, we can divide it for tow parts from the grade, that is level petition and bypass the leadership grade petition. From the interest aspect, we can divide it as independent and masses. From the number of it, we can divide it as first and repeat. From the legal aspect, we can divide it as legal and illegal. From the implementation way, we can divide it as traditional and network.
     The complaint has different social status, life experience, cultural cultivated manners and mind leads to different needs.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complaint has different expression, the petition has many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Each characteristic has it own reason as personal reason and social reason. According to psychological motivation it can be divided into many part,
     like legal interest complaint, illegal interest complaint and conformity complaint.
     Each of it has its own reason. It can involve in political, economy, cultural and also in system of country, that is to say, it can involve in electing person or basic level government. And these can be worked together to make things more difficult.we study these case to find out the central point of the conflict of election, defects of election program, the fraud problem, unreasonable guidance, malice religious work and other history problems.
     The complexity of the petition problem determines the diversity of the petition digestion methods. in practice, the means of local government or petition departments to handle letters and visits of the general election of villagers'committees including the guiding of political work,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the preaching of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sector mediation, forcible suppression of interest to visit and build early-warning mechanism. From diversity, we can see, the choice of means of the primary government or petition departments in the petition to resolve is sufficient.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e approach taken by the different case letters is different. The primary government or petition department according to the petitioner's political identity, level of education, mental health and other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petition the special problems and other factors to select a specific digestion means to resolve the contradictions to maximize the benefits. Of course, to many petitioners and letters pretext, different digestion means may produce different results. For example, choose the means of political work to guide the petitioner with the party membership, the effect will certainly be better than ordinary people, because the former tend to have higher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to repeat petitioners, the effect of using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means will be better than preaching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because their familiarity with the legal regulations and policies may be beyond the imagination of ordinary people.It must be noted that the different means of petition are not mutually exclusive, to resolve a complaint cases often require the compositing action of a variety of digestion means.For example, in terms of a collective petition, single petition digestion methods become stretche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s of group psychology, the collective petitioner is divided into different groups, respectively, to take a different means to resolve contradictions, it will certainly take a multiplier effect.
     Worthy of recognition, the petition of the village committee after the general election as a way of the expressing of farmers'interests, in directly, it implements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farmers of the village, from the long-term perspective, and help the rural social and political civilization. Petition as the interests of farmers expressed channels often have a variety of difficulties, farmers'interests and demands can not through petition to get smooth expression,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fects of the petition system. The indirection of letters and visits impact on the effect of expression of the interests of farmers, during the process of petition, misplaced view of achievements affect the enthusiasm of the expression of the farmers'interests, lack of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petition department virtually increase the cost of the expression of the interests of farmers, relative to vulnerable of petition implementation rights also affect the behavior of the expression of the farmers' interests. Therefore, in order to come true the expans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express mechanisms of the farmers'interests, we need to take measures of system design, well-organized, environmental optimization and the cumulation of material basis. For example, people's deputies in elections, especially in the election of county and township people's congress deputies, we need to introduce a competition mechanism.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competition mechanism, in order to better ensure that the peasant electorate has a strong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capacity, able to represent the interests of farmers, has a strong representation an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on behalf,the election really and actually to become an important channel of the expression of farmers'interests.
     The farmers petition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have a common logic,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etition of farmers often revolve around some common issues, including rural land expropriation, land contract and collective welfare, financial affairs of the village and village cadres economic style, homestead disputes, the village committee general election, with two committees work problems. But compared with other aspects of the petition, the village committee election petition also has its own properties. In particular, the farmers choose the village committee general elections once every three years as a petition entry point, indeed, showing the wisdom and courage of the "peasant masses" by things trouble them with the village committee election petition as to rural political entities, the means of expression of interests and political aspirations, their objective is to re-adjust, balance and rationalize all kinds of conflict on their own adverse interests and contradictions. In order to resolve the issue of the village committee election petition,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 must be a two-pronged approach to promote the petition system and system innovation, but also to promote the practice of villagers'autonomy to continue to forward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nly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two complement and achieving the systematical protection of farmers'rights can fundamentally resolve the petition issues in the village committee election.
引文
①于建嵘:《当前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3期。
    ①吴毅:《“权力一利益的结构之网”与农民群体性利益的表达困境——对一起石场纠纷案例的分析》,《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4期。
    ①王旭军、马鑫泉:《古代信访的法文化渊源及其启示》,《人民法院报》,2011-07-15。
    ②赵立程:《儒学十三经》,北方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278页。
    ①司马迁.:《史记·卷十·孝文本纪第十》,吉林摄影出版社2003年版,第37页。
    ②张树文:《古人是怎样做信访工作的》,《文史天地》2007年第2期。
    ③周丽红:《中国信访法律传统及其现代影响》,《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①夏锦文:《中国法律文化的传统及其转型》,《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9期。
    ②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出版社1985年版,第56页。
    ③牛铭心、邓亮:《信访成因的传统法律文化解读》,《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14期。
    ④周小毛:《清官意识生成的深层动因及其危害》,《湘潭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①郭旭:《论和谐视阈下村民自治过程中的利益协调》,《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②[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张绍综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7页。
    ①[美]L·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孙立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25、33页。
    ①[英]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776页。
    ②程燎原、王人博:《权利及其救济》,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6页。
    ①詹成付:《村民选举权利救济机制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第113页。
    ①Peter J.van Koppen.Risk taking in civil law negotiations.Law and HumanBehavior.2003, (14):2.
    ②[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295页。
    ③[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①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②转引自[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11页。
    ③[美]埃弗里·M·罗吉斯等:《乡村社会的变迁》,王晓毅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20页。
    ④潘逸阳:《农民主体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⑤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4页。
    ①[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99页。
    ②辛明:《社会变迁并未使农户远离农业节目——农户收视农业节目样本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年第6期。
    ①吴志斌、陈青:《农业电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从山东农村相关收视调查说起》,《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年第4期。
    ②李玫:《电视“三农”报道如何做》,《中国记者》2004年第2期。
    ③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页。
    ①[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7页。
    ①李航:《我国转型期弱势群体社会风险管理探析》,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7页。
    ②陈映方:《贫困群体利益表达渠道调查》,《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6期。
    ①盛洪:《让农民自己代表自己》,《经济观察报》,2003年1月27日。
    ①魏振瀛:《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5页。
    ①郭振清:《信访驶入网络“高速公路”值得期待》,《工人日报》,2008年4月8日。
    ①吴杭民:《网络信访如何才能渐入佳境》,《每周电脑报》2007年第43期。
    ①[美]斯特芬·沃切尔等:《社会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53页。
    ①[希]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205页。
    ①[法]吉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96页。
    ①沙莲香:《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82页。
    ①唐鸣等:《村委会选举法律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4页。
    ①季卫东:《法律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
    ①王禹:《村民选举法律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10页。
    ①于建嵘:《农村黑恶势力和基层政权退化——湘南调查》,《经济管理文摘》2004年第4期。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0页。
    ①王石川:《上访截访:负和博弈支配下两败俱伤》,《新华每日电讯》,2010-5-26。
    ①苏力:《送法下乡》,中国政法大学出社2000年版,第90页。
    ①[美]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上海译文出社1987年版,第138页。
    ①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26页。
    ①《国家信访局局长:80%上访有道理》,《半月谈》,2003-11-20。
    ②于建嵘:《中国信访制度批判》,《中国改革》2005年第2期。
    ①吴毅:《“权力一利益的结构之网”与农民群体性利益的表达困境》,《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5期。
    ①程同顺:《中国农民组织化研究初探》,天津人民出社2003年版,第25页。
    ②于建嵘:《农民有组织抗争及其政治风险》,《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3期。
    ①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社1995年版,第22页。
    ②[法]米歇尔·克罗齐、[美]塞缪尔·亨廷顿:《民主的危机》,马殿军译,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第97页。
    ①[美]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邓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32页。
    ②转引自郑欣:《乡村政治中的博弃生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7-38页。
    ③[美]J·米格代尔著,李玉琪等译,《农民、政治与革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第17-186页。
    ①[美]詹姆斯·C·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程立显、刘建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202-247页。
    ②李连江、欧博文:《当代中国农民的依法抗争》,载于吴国光编《九七效应》1997年版,第141-169页。
    ③于建嵘:《当前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2期。
    ①俞可平:《政治和政治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①唐鸣等:《村委会法律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5页。
    ①[英]赫伯特·斯宾塞:《社会静力学》,张雄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96年版,第262-263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二版。
    2、《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凯尔森著:《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2、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邓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
    3、斯蒂芬·沃切尔等:《社会心理学》,金盛华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
    4、詹姆斯·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抗与生存》,程立显、刘建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
    5、T·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夏遇南、彭刚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
    6、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李盛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
    7、西摩·马丁·李普塞特:《一致与冲突》,张华青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8、L·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孙立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
    9、拉尔夫·达仁道夫:《现代社会冲突》,林荣远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10、西达·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何俊志、王学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11、棚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王亚新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
    12、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13、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
    14、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15、黄建钢:《政治民主与群体心态》,中信出版社,2005年。
    16、王禹:《村民选举法律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7、陈桂棣、春桃:《中国农民调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18、孙立平:《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19、程同顺:《当代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
    20、张厚安、徐勇主笔:《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武汉出版社,1995年。
    21、徐勇:《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乡与农村比较》,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2年。
    22、徐勇:《现代国家乡土社会与制度建构》,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年。
    23、唐鸣:《村委会选举法律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24、史卫民等:《中国村民委员会选举:历史发展与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25、方江山:《非制度政治参与——以转型期中国农民为对象分析》,人民出版社2000年。
    26、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三联书店,2001年。
    27、于建嵘:《中国信访制度批判》,中国改革(综合版),2005年第2期。
    28、于建嵘:《岳村政治》,商务印书馆,2001年。
    29、郑欣:《乡村政治中的博弈生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30、于建嵘:《对560名进京上访者的调查》,《法律与生活》,2007年第5期。
    31、唐鸣:、《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历史、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
    32、唐鸣:《中国农村法律和社会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
    33、唐鸣:《农村法律服务:行动与表达》,法律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
    34、叶富春:《利益结构、行政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35、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36、杨敏:《社会行动的意义效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7、袁方主编:《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8、付子堂:《法律功能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9、赵明:《近代中国的自然权利观》,山东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0、卓泽渊:《法的价值论》(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41、朱景文:《比较法社会学的框架与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2、杨海坤:《宪法基本权利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3、李培林、张翼、赵延东、梁栋:《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44、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年版。
    45、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46、杨念群主编:《空间记忆社会转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7、梁治平:《新波斯人信札》,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48、谢晖、陈金钊主编:《民间法》(第三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9、孙立平:《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50、吴思:《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版。
    51、王名扬:《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法学出版社1987年版。
    52、王维:《法律社会学》,群众出版社2004年版。
    53、文正邦:《当代法哲学研究与探索》,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54、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55、邓正来:《哈耶克法律哲学的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56、李宏勃:《法治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民信访》,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7、方江山:《非制度政治参与——以转型期中国农民为对象分析》,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8、贺雪峰:《新乡土中国:转型期乡村社会调查笔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9、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0、赵树坤:《社会冲突与法律控制: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法律秩序检讨》,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61、[英]赫伯特·斯宾塞:《社会静力学》,张雄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96年版。
    62、俞可平:《政治和政治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63、[美]J·米格代尔著,李玉琪等译,《农民、政治与革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64、李连江、欧博文:《当代中国农民的依法抗争》,载于吴国光编《九七效应》1997年版。
    65、于建嵘:《当前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2期。
    66、[法]米歇尔·克罗齐、[美]塞缪尔·亨廷顿:《民主的危机》,马殿军译,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
    67、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社1995年版。
    68、程同顺:《中国农民组织化研究初探》,天津人民出社2003年版。。
    69、于建嵘:《农民有组织抗争及其政治风险》,《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3期。
    70、《国家信访局局长:80%上访有道理》,《半月谈》,2003-11-20。
    71、吴毅:《“权力一利益的结构之网”与农民群体性利益的表达困境》,《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5期。
    72、[美]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上海译文出社1987年版。
    73、苏力:《送法下乡》,中国政法大学出社2000年版。
    74、王石川:《上访截访:负和博弈支配下两败俱伤》,《新华每日电讯》,2010-5-26。
    75、《一个信访干部的自述:信访成本为何这么高》,《半月谈》2009年第7期。
    76、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9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
    77、于建嵘:《农村黑恶势力和基层政权退化——湘南调查》,《经济管理文摘》2004年第4期。
    78、季卫东:《法律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9、沙莲香:《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0、[法]吉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81、吴杭民:《网络信访如何才能渐入佳境》,《每周电脑报》2007年第43期。
    82、郭振清:《信访驶入网络“高速公路”值得期待》,《工人日报》,2008年4月8日。
    83、魏振瀛:《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4、陈映方:《贫困群体利益表达渠道调查》,《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6期。
    85、盛洪:《让农民自己代表自己》,《经济观察报》,2003年1月27日。
    86、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87、李航:《我国转型期弱势群体社会风险管理探析》,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8、辛明:《社会变迁并未使农户远离农业节目——农户收视农业节目样本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年第6期。
    89、吴志斌、陈青:《农业电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从山东农村相关收视调查说起》,《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年第4期。
    90、李玫:《电视“三农”报道如何做》,《中国记者》2004年第2期。
    91、[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92、埃弗里·M·罗吉斯等:《乡村社会的变迁》,王晓毅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93、潘逸阳:《农民主体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4、[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95、Peter J.van Koppen.Risk taking in civil law negotiations.Law and HumanBehavior.2003,(14):2
    96、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97、陈力丹: 《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
    98、詹成付:《村民选举权利救济机制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
    99、程燎原、王人博:《权利及其救济》,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00、郭旭:《论和谐视阈下村民自治过程中的利益协调》,《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101、夏锦文:《中国法律文化的传统及其转型》,《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9期。
    102、牛铭心、邓亮:《信访成因的传统法律文化解读》,《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14期。
    103、周小毛:《清官意识生成的深层动因及其危害》,《湘潭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104、王旭军、马鑫泉:《古代信访的法文化渊源及其启示》,《人民法院报》,2011-07-15。
    105、赵立程:《儒学十三经》,北方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106、张树文:《古人是怎样做信访工作的》,《文史天地》2007年第2期。
    107、周丽红:《中国信访法律传统及其现代影响》,《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108、于建嵘:《当前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