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税制优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就,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57.2万亿元;2001-2011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10.4%,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009年我国出口总量达到世界第一,2010年我国以401512.8亿元GDP总量首次超越日本,成为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2000年GDP世界排名第七,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只用了9年,速度之快,令人叹为观止①。
     但同时,这种以“GDP增长至上”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但透支了中国的环境和资源,而且也过度透支了中国的人力资本。迄今为止的发展,我国走的还是类似于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以拼资源、拼人力、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多不平衡、不协调、不和谐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其中最严重的便是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12月26日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2013年贫富分化取代物价、房价问题成为最受关注的社会问题。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所发布的基尼系数,2012年为0.474,2003-2012年平均值为0.4814;另据西南财经大学公布的一份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中国家庭的基尼系数为0.61,其中城镇家庭内部的基尼系数为0.56,农村家庭内部的基尼系数为0.60,大大高于国际公认的0.4警戒水平,而且也超过了0.44的全球平均水平②。此外,据王小鲁(2009)估算,2008年中国隐性收入高达9.26万亿,几乎占当年GDP的三分之一;而且据研究,9.26万亿的隐性收入中,最高10%收入家庭占有了63%,最高20%高收入家庭占有了80%以上;如果按照包括隐性收入的数据去计算基尼系数,其值要远远大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水平。
     贫富差距过大必然会通过各种途径阻碍经济发展,按照现行状况继续发展下去,我国很有可能陷入“拉美化”、“印尼化”的“中等收入陷阱”。而且,过份悬殊的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必然使社会发生分裂,形成穷人与富人、群众与官员、人民与政府之间的对立,严重时必然产生社会动荡。而目前国家针对调节贫富差距的税收政策又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现行过度依赖于以流转税为主的税制结构、个人所得税等税种本身存在的问题,以及税收征管体系和社会经济运行秩序存在的种种问题,使得税收对贫富差距调节几乎无能力为。鉴于我国税收存在的这一严重问题,本文拟从税收、贫富差距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视角,透析当前税制和税收征管,以及相关经济与社会现状,找出背后深层次原因,并提出如何优化税收政策建议,以期对我国下一步的税制、经济与社会改革有所裨益。
     本文拟通过系统深入的研究,从税收、贫富差距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视角,探究我国现阶段税制优化状况,从而得出适应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要求的税制结构。自94年税制改革以来,我国没有进行过实质上的税制变动,随着现阶段贫富差距的加大,经济发展结构不合理程度的加深,现行税制结构有必要变动了。本文首先研究贫富差距过大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然后从税制优化的角度,即通过调整税制,有效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缩小我国贫富差距,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文共分为六章,主要内容和观点如下:
     第一章,导论。简要阐明论文的选题背景、意义,以及研究目的,介绍论文的研究方法和主体研究框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税制优化、贫富差距与经济发展这三个关键词的学术含义,以及我国贫富差距、经济发展现状,并提出了论文可能的创新点及主要不足之处。
     第二章,国内外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本部分从国内、国外两个角度分别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主要包括几个方面:贫富差距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税制优化,税收与贫富差距之间的关系,以及税收、贫富差距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关系。
     第三章,税收、贫富差距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分析。(1)贫富差距对经济发展影响的数学模型分析;贫富差距过大,通过经济发展环境、社会稳定等途径来影响经济发展状况;(2)理论上分析了所得税、流转税和财产税是如何调节收入、贫富差距的,以及税收、贫富差距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一个相互影响的逻辑关系。
     第四章,税收、贫富差距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国际实证分析。(1)美国两次世界大危机爆发的原因,以及美国个人所得税与贫富差距之间的关系;(2)发达国家税收、贫富差距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这里主要包括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3)与发达国家进行对比,本章实证分析了发展中国家税收、贫富差距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4)通过100多年的长时间序列数据,对Kuznets倒“U”曲线提出了质疑。
     第五章,税收、贫富差距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国内现状分析。(1)利用2005—2011年宏观数据,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对我国贫富差距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进行实证分析;(2)通过“税制结构——税种设计——税收征管——社会经济基本秩序”这样四位一体的模式,并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分析我国税收对贫富差距调节作用不彰的原因;(3)重点分析了隐性收入的存在对贫富差距的影响,以及我国税收征管体系对隐性收入无能为力的状况。
     第六章,中国税制优化的现实选择。当前我国税制优化的指导思想就是,税制优化是一个动态的、推陈出新的过程;税制优化必须从中国实际经济情况出发;发挥税收调节作用的前提——破除市场万能论!在此基础上,本章从“税制结构——税种设计——税收征管——社会经济基本秩序”的角度,总结和借鉴OECD国家经验和教训,对现阶段我国税收进行一个系统的优化设计,并提出可供参考的政策与建议。
     如上所述,税制优化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目前相关研究主要关注某一单独税种的优化,而且囿于数据获取的局限性,更多地针对完善税收的相关理论问题展开讨论。本文在充分借鉴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图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与创新。
     (1)独特的研究视角。先前已有的税制优化研究文献可以说是相当多,但他们往往是单从税收与贫富差距之间、或者单从税收与经济发展之间、或者同时基于贫富差距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角度去分析税制优化问题。不同于以往的研究成果,本文从税收、贫富差距与经济发展三者之间关系的视角去研究我国现阶段的税制优化问题。其思路是,以贫富差距为中介,通过税收对贫富差距的影响,并进而影响经济发展,比起以往税制优化的研究又前进了一步。
     (2)就隐性收入对税收调节作用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利用学术界关于隐性收入对贫富差距影响的分析结果,就税收和征税环境如何优化进行研究,以期对税收调节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关于税收调节贫富差距的研究,更多论文所使用的数据都是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诚然,这些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由于这些数据所呈现出的事实和我们平时在生活中的亲身体会相去甚远。因此,本文在利用当前关于隐性收入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见王小鲁的研究),着重研究了税收在这种条件下如何约束其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并就税收和征税环境如何优化以利于税收调节的发挥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3)对理论界流行的Kuznets倒“U”曲线理论提出了的质疑。本文利用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近100年的历史数据来验证Kuznets倒U曲线假说的真实性。研究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西方发达国家的收入分配根本不存在Kuznets倒“U”曲线的变化,即便是上个世纪50-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贫富差距缩小,也不是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自动调节的结果。恰恰相反,而是政府这只“有形之手”调节的结果。而政府之所以调节的背后,恰恰是经济、社会、政治矛盾激化的结果。这个分析结果不仅对Kuznets倒“U”曲线的自动调节理论提出了质疑,而且,对于我国当下如何有效遏制日益恶化的贫富差距,缓解经济、社会、政治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矛盾,促进其和谐、健康发展,也是有相当意义的。
China has made gratifying economic achievements at this stage. The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was57.2trillion RMB in2013. The average annual GDP growth rate was10.4%from2001to2011, one of the highest in the world. China's total export volume ranked first in the world in2009. China surpassed Japan to become the world's second largest economy after the United States for the first time in2010with the GDP of40.15128trillion RMB. It only took China nine years to grow from an economy which ranked No.7in the world in terms of GDP to become the world's second largest economy. It is a spectacular development rate.
     But at the same time, this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of "GDP growth first" as the core not only overdrew China's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but also excessively over drafted China's human resources. So far, the development style of our country is similar to the developed countries:a crude mode of development of utilizing natural and human resources excessively,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and high pollution.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 lot of unbalanced, uncoordinated and discordant issu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e most serious of which is the widening wealth gap." Social Blue Book:China Social Situation Analysis and Forecast in2014", released by China Social Sciences on December26,2013, pointed that the wealth gap has replaced the prices of commodities and house, becoming the most urgent social problem in2013.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Gini Coefficient was0.474in2012, annual average of2003-2012was0.4814; According to a Chinese household financial survey conducted by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y, Gini coefficient of Chinese families was0.61in2010, where the Gini coefficient of interior urban households was0.56and Gini coefficient of interior rural households was0.60, much higher than the 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 warning level of0.4, and also exceeded the global average of0.44. In addition, according to Xiaolu Wang (2009), China's hidden income was estimated to be up to9.26trillion in2008, accounting for almost one-third of that year's GDP; And according to research, the top10%of high-income families possess63%of the9.26trillion hidden income, and the top20%of high-income families occupy more than80%of the9.26trillion hidden income; If you include the hidden income data to calculate the Gini coefficient, the value would be much greater than the released number by China.
     The large gap is bound to inhibit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 variety of ways. If the current situation continues, our country is very likely to fall into the Latin American or Indonesia style "middle-income trap". Moreover, excessive wealth gap and polarization in income distribution will inevitably result in split in society and opposition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the officials and the masses,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eople, and if serious, will be bound to have serious social unrest. However, the present national tax policy to adjust the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cannot play its role very well. A tax structure which over-relies on turnover tax, personal income tax and other taxes inherent problems, as well as problems in tax collection system and social economic operation order, make the tax almost no ability to regulate the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In view of this serious problem of our tax system, the paper analyses the current tax system and tax collection and the related economic and social situ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ax, wealth gap,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dentifies reasons behind underlying causes, makes policy optimization recommendations, in aim to be of help in our next tax, economic and social reform.
     Through a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ax, wealth gap,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paper explores the situation of China's current tax system optimization, to discover the tax structure which adapts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present stag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re have been no changes in our tax system substantially since1994when the tax was reformed. With the increasing wealth gap at the current stage, the deepening level of the irr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ucture, the existing tax structure is necessary to change. This paper firstly studies the impediment of the wealth gap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ax system optimization suggests adjust the tax structure, to narrow the wealth gap, thus contribute to steady economic growth.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with the main content and viewpoint as follows:
     Chapter1. Introduction. The chapter briefly clarifie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significance and purposes, and describes research methods and main research framework. On this basis, the chapter clarifies academic meanings of these three keywords:tax system optimization, the wealth gap,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describ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wealth gap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and points out possible innovation points and major deficiencies in the paper.
     Chapter2.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search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section summarizes relevant literatures from both domestic and foreign perspectives, including several aspect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ealth dispar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ax system optimization, tax, and wealth gap,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ax, wealth dispar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hapter3. The section make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relationship among tax, wealth dispar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1) The mathematical mode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by wealth disparity. The wealth gap influence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social stability, and other ways;(2) The section theoretically analyzes how income tax, turnover tax, and property tax adjust income and wealth gap, and the logical interacting relationship among tax, wealth gap,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hapter4. The section empirically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x, wealth gap,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1) Reasons for two big world economic cris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 income tax and wealth gap in the United States (2) Relationships among tax, wealth gap,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developed countries, including the UK, Germany, France, and Japan;(3) Comparison of developed countries. This chapter empirically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ax, wealth gap,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4) This chapter raises questions on Kuznets "inverted U" curve with100years1long time series data
     Chapter5. Empirical Analysis on relationships among tax, wealth gap,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1)The section establishes an econometric model using macro data from2005to2011, and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wealth gap in China;(2) the section analyzes reasons for lack of influence of our tax system on wealth gap through a four-in-one model of "tax system structure-tax type design-tax collection®ulation-basic social and economic order",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3) The section analyzes impact of the existence of hidden income on the wealth gap, as well as the current situation where the tax revenue collec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in China has powerless control over hidden income.
     Chapter6. The realistic choice of China's tax system optimization. The current guideline of China's tax system optimization is that tax system optimization is a dynamic and innovative process; therefore, tax system optimization must proceed from the actual economic situation in China, and the premise for tax collection to play an adjustment role is-to get rid of the omnipotent view of the market economy. On this ba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ax system structure-tax type design-tax collection®ulataion-basic social and economic order", this chapter summarize and uses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of OECD countries for reference, and designs a systematic optimization of China's tax revenue collection, and proposes policies and suggestions for reference.
     As mentioned above, the tax system optimization is a complex dynamic process. Current related researches focus on the optimization of a single tax type, and confine to the data obtaining limitation, and discuss on related theoretical issues to perfect tax system. By making use of previous study results, the paper tries to make a breakthrough and innovation in the following areas.
     (1) Unique research perspective. Unlik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the paper studies China's current tax system optimization probl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ax, wealth gap,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idea is based on the wealth gap as the intermediary, through the impact of taxation on the wealth gap, and thus affect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refore a step forward from previous researches on tax system optimization.
     (2) Committed to research on hidden income. This paper utilizes the previous academic results of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hidden income on the wealth gap, and studies how to optimize tax collection and tax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mak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on the tax regulation. Previous studies on regulation of tax on wealth gap used data from authorizes like Chines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These data have some representation admittedly. However, these data show a far different fact from we usually experience in real life. Therefore, on the basis of results achieved by previous researches on hidden income (see studies of Xiaolu Wang), this paper focuses on how tax plays its role in adjusting the wealth gap under this situation, and mak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on how to optimize the tax collection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ax regulation.
     (3) To raise a question on the popular Kuznets'inverted U-curve theory. In this paper, we use nearly100years'historical data of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mainly the United States to verify the Kuznets'inverted U-curve hypothesis authentic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in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do not show Kuznets'inverted U-curve ", and even when the wealth gap was narrowed during the fifties and seventies of the20th century in the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utomatic market adjustment were not the reason. On the contrary, it resulted from the regulation of the government "visible hand". The government regulation was the result of intensification of conflicts among economy, society, and politics. This analysis not only raise doubts on " Kuznets' inverted U-curve" theory on automatic regulation, but also have considerable significance on how to effectively curb the worsening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to alleviate the unbalanced, uncoordinated and unsustainable economic,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tradictions, and to promote harmonious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引文
①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
    ② 甘犁等,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2012,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
    ① 国家统计局ttp://www.stats.gov.cn/。
    ② 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
    ③ 中国新闻网(北京),2013-12-26。
    ① 甘犁等,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2012[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
    ② 安体富、王海勇,公平优先兼顾效率:财税理念的转变和政策的调整[J],税务研究,2006年第2期总第249期。
    ① 鲍灵光,西方税制优化理论综述[J],经济学动态,1998年5月。
    ② 王雍君,税制优化原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年11月第1版,第2页。
    ③ 王国清、朱明熙、刘蓉,国家税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30页。
    ① 胡志军、刘宗明、龚志民,中国总体收入基尼系数的估计:1985-2008[J],经济学(季刊),2011年7月,第10卷第4期。
    ② 张义凤,我国贫富差距问题探析[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3月25日。
    ① 2002-2003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总报告,中国网,2002年12月20日。
    ② 甘犁等,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2012[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
    ③ 经济发展简述,财安网,2013-02-25。
    ④ 邹薇等,中国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理论与实证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第26页。
    ①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总产出(即GDP总额,社会产品和服务的产出总额)/总人口。
    ② 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① 路征,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互动机制研究综述[J],华东经济管理,2008年10月。
    ① 邓远军,我国当代税收原则新论[J],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05年3月,第10卷第1期。
    ① 邱华炳、刘瑞杰,西方税收原则理论演变评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2期。
    ② 刘溶沧、赵志耘:财政政策论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第459页。
    ③ 岳树民、李建清:优化税制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第10页。
    ④ 鲍灵光,西方税制优化理论综述[J],经济学动态,1998年5月。
    ① 任寿根,西方优化税制理论的发展及其前沿[J],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② 任寿根,西方优化税制理论的发展及其前沿[J],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① 宋文新、姚绍学,拉弗曲线的拓展与最优宏观税负[J],财政研究,2003年第11期。
    ② 任寿根,西方优化税制理论的发展及其前沿[J],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③ 岳树民、李建清:优化税制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2页。
    ④ 郝春虹,多元目标约束下的中国税制优化研究——理论与实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7页。
    ① 邓子基,税种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第2页。
    ① 岳树民、李建清:优化税制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3页。
    ② 张馨,当代财政与财政学主流[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2000年6月,第446页。
    ① 万莹、史忠良,税收调节与收入分配:一个文献综述[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② 郭庆旺,有关税收公平收入分配的几个深层次问题[J],财贸经济,2008年第8期。
    ① 王志刚,中国税制的累进性分析[J],税务研究,2008年第9期,总280期。 期。
    ② 陆铭、陈钊、万广华,因患寡,而患不均——中国的收入差距、投资、教育和增长的相互影响[J],经济研究,2005年第12期。
    ③ 刘穷志,收入不平等与再分配职能在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之间分解[J],财贸经济,2005年第12期。
    ① 米增渝、刘霞辉、刘穷志,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财政均衡激励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2012年第12期。
    ① 沈伟、沈扬扬,调整个人收入差距与促进社会公平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第33页。
    ① 万莹,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税收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5月第1版,第83页。
    ① 胡联合、胡鞍钢,贫富差距是如何影响社会稳定的?[J],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
    ② 韦尔,经济增长(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1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卷,第416页。
    ② 转引自陆建华:《中国社会问题报告》[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年.第84页。
    ③ 胡联合、胡鞍钢、徐绍刚,贫富差距对违法犯罪活动影响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5年第6期。
    ④ 社会政治不稳定指数包括几个方面的数据:具有政治谋杀动机的次数、国内大规模冲突所引起死亡的人数、以及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等。
    ① 胡联合、胡鞍钢,贫富差距是如何影响社会稳定的?[J],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
    ① 陈荆夷,关于我国税收调节贫富差距的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3月。
    ② 葛克昌,所得税与宪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
    ③ 王雍君,税制优化原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第84页。
    ① 王雍君,税制优化原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第86页。
    ① 刘丽,个人所得税制累进性与社会收入分配[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1年5月,第33页。
    ① 万莹,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由税收累进性和平均税率观察[J],改革,2011年第3期,总第205期。
    ② 王雍君,税制优化原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第87页。
    ① 任净,赵亚静,缩小财产性收入差距的对策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3月。
    ② Laurence J. Kotlikoff & Lawrence H. Summers.The Role of Intergeneration Transfers in Aggregate Capital Accumulation[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1,89(4):706-732.
    ③ 禹奎,遗产、赠与和贫富差距——美国的情况和启示[J],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④ 李宝怀,收入差距与贫富差距的关系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6月,第25卷第3期。
    ① 赵福昌,税制结构与收入差距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9期。
    ② 甘行琼,当代西方国家财产税的理论研究及启示[J],税务研究,2007年3期。
    ③ 这并不代表整个财产税,因为财产税包括房地产税、遗产与赠与税等,这里的分析只是指房地产税。
    ④ Netzer,Dick.,Economics of the Property Tax. Washington,D.C:Brooking Istitution,1966.
    ① Tiebout,charles M,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 [J] Joumal of Political Economy 64 No.5 (October.1956)416-24.
    ② Hamilton, BruceW.Capitalization of Intrajurisdictional differences in Local Tax Prices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6 No.5 (December,1976a):743-53.
    ③ Zodorow.George R,Reflections on the New View and Benefit View of The Property Tax,In Property Taxation and Local Government Finance, edited by Wallace E.Oates.Cambridge:Lincoln Institute of Land Policy,Forthcoming. Appeared in State Tax Note 18 No.22 (May 22,2000):1805-21.
    ④ P Mieszkowski, The Property Tax:An excise Tax or a Profits Tax?[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12,4.
    ① 陈卫东,论缩小收入差距的财政政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5月,第198-199页。
    ①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理论问题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8年9月。
    ② 高萍,关于遗产税的研究[J],税务研究,2004年第2期。
    ③ 石子印,我国房产税:属性与功能定位[J],经济问题探索,2013年第5期。
    ④ 庞凤喜,物业税九大问题浅议[J],税务研究,2008年第4期。
    ① 王剑锋,流转税影响个人收入分配调节的分析研究——以我国城镇居民支出结构为考察基础[J],财经研究,2004年第7期。
    ① 常世旺、杨德强,贫富差距调节与税制结构优化[J],财政研究,201年第8期。
    ① 高凌江,中国税收分配与税制结构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年10月,第47页。
    ② 陈文东,税收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及改革展望[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9期。
    ③ 安体富,初次分配,税收大有可为[J],中国改革,2008年第2期。
    ① 任寿根,西方国家收入再分配税收政策及其启示[J],税务研究,1998年第9期。
    ① 任泽平,两次大危机发展过程的比较与启示[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2年第6期。
    ① 黄树东,中国你要警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第96页。
    ① 黄树东,中国你要警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第232页。
    ② Joel Slemrod & Jon Bakija. Taxing ourselves:a citizen's guide to the great debate over tax reform. MIT, 2000:23-24.
    ① 李天德,世界经济学[M],成都市: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386页。
    ① 钱箭星,撒切尔夫人的新自由主义实践:对工会的改革[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O年第6期。
    ② 1990年,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在华盛顿召开了一个研讨会,讨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拉美的经济调整和改革。经过讨论,与会者对在拉美国家已经采用和将要采用的十个政策工具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共识,这一共识被称为“华盛顿共识”。
    ③ Bruno, Ravallion, Squire. Labour Markets and Income Inequality:What are the New Insights after the
    Washington Consensus[D]. The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Working Paper No. December,2000.
    ① 刘玉安,公平与效率不可兼得吗——美国、瑞典模式的比较与借鉴[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9月。
    ① 莽景石,经济增长、制度变迁与收人分配——日本百年工业化过程的经验观察[J],日本学刊,2006年第4期。
    ② 顾建平、朱岩,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对我国分配改革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8期,总第154期。
    ③ 孙敬水、黄秋虹,日本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基本经验及启示[J],国际经贸探索,2014年4月。
    ④ 董全瑞,收入分配差距国别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55-159页。
    ① 朱明熙,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职能与作用,人民网,2005年11月08日。
    ② 胡连生,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J],科学牡会主义,2001年第2期。
    ③ 朱明熙,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职能与作用,人民网,2005年11月08日。
    ① 黄言,调整再分配机制,缩小贫富差距——法国采取多种方式缓解社会矛盾[J],当代世界,2002年第8期。
    ② 朱明熙,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职能与作用,人民网,2005年11月08日。
    ① 苏振兴,增长、分配与社会分化——对拉美国家社会贫富分化问题的考察[J],拉丁美洲研究,2005年2月,第1期。
    ① 孙静,拉美国家税制改革对收入分配的影响[J],拉丁美洲研究,2009年第6期。
    ② 鞠立新,简析拉美国家的贫富悬殊及其对我们的警示[J],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第11期。
    ③ 鞠立新,简析拉美国家的贫富悬殊及其对我们的警示[J],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第11期。
    ④ 江时学,拉美国家的收入分配为什么如此不公[J],拉丁美洲研究,2005年10月,第27卷,第5期。
    ① 郭存海,拉丁美洲中产阶级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4月。
    ① 郭存海,拉丁美洲中产阶级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4月。
    ① Edwin Goni, J. Humberto Lopez and Luis Serven, Fiscal Redistribution and Income Inequality in Latin America,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4487, The World Bank, January 2008.
    ② 江时学,拉美国家的收入分配为什么如此不公[J],拉丁美洲研究,2005年10月,第27卷,第5期。
    ③ 郭存海,拉丁美洲中产阶级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4月。
    ① 孙静,拉美国家税制改革对收入分配的影响[J],拉丁美洲研究,2009年第6期。
    ① 纪玉山,西蒙·库兹涅茨倒U理论质疑[J],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3期。
    ① 陈弘,对“倒U型假说”的一个批判性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2年第11期。
    ① 威尔伯,发达与不发达问题的政治经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3月。
    ② 陈弘,对“倒U型假说”的一个批判性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2年第11期。
    ③ Keshab Bhattarai & Fiscal Policy,Growth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in UK,2012.5.Working paper.
    ③ 郭家宏,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贫富差距问题及其化解策略[J],学海,2007年6月。
    ④ A. B. Atkinson & F Bourguignon,Handbook of Income Distribution, Volume 1, Oxford:Elsevier,2000. p. 175
    ① 郭家宏,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贫富差距问题及其化解策略[J],学海,2007年6月。
    ②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75页。
    ③ P.Kenndy,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Freat Fowers,New York:Random House,1987.
    ④ M.A.Fanagan,AmericaReformed:Progressives and Progressivism,1890s-1920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③ 张亚红、王秋石,美国两次镀金时代及其后的治理转型[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
    42卷第2期,2012年3月。
    ② 张亚红、王秋石,美国两次镀金时代及其后的治理转型[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2卷第2期,2012年3月。
    ① 刘伟,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历史性变化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J],经济研究,2006年第1期。
    ① 陈建东,按城乡分解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的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2010年第4期。
    ① 城乡收入比是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之比。
    ① 注意,此倒“U”型趋势与库兹涅茨的倒“U”型理论不是同一概念。
    ①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hhttp://www. stats.gov.cn/。
    ①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
    ② 潘文轩,我国税收调节贫富差距的效果为何不够理想——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及现实考察[J],当代财经,2013年第2期。
    ① 根据2011年政府预算报告计算。
    ① 注:IMF公布的财政收入数据中并没有计算土地出让收入。
    ① 岳树民、李建清:优化税制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104页。
    ① 万广华、陆铭、陈钊,全球化与地区间收入差距:来自中国的证据[J],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① 刘华、徐建斌、周琦深,税制结构与收入不平等:基于世界银行WDI数据的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2年第7期。
    ① 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
    ① 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契税、车船税和船舶吨税是否属于财产税理论上还存在争议。
    ①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而得。
    ① 世界银行网站http://data.worldbank.org.cn/.
    ② 岳希明、徐静、刘谦等,2011年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收入再分配效应[J],经济研究,2012年第9期。
    ① 徐建炜、马光荣、李实,个人所得税改善中国收入分配了吗——基于对1997-2010年微观数据的动态评估[J],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
    ② 胡绍雨、申曙光,关于强化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分配功能的探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4年第1期。
    ③ 分位主要是指按个人收入多少从高往低排列,例如99分位就是收入最高1%人口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
    ④ 迟巍、蔡许许,城市居民财产性收入与贫富差距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年第2期。
    ① 陈建东等,影响工薪所得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额的相关因素分析[J],税务研究,2012年第8期,总第327期。
    ① 王剑锋,流转税影响个人收入分配调节的分析研究——以我国城镇居民支出结构为考察基础[J],财经研究,2004年7月。
    ② 刘怡、聂海峰,增值税的负担分布和累进性演变研究[J],经济科学,2010年第3期。
    ③ 夏晶、李波,影响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税收制度研究——基于增值税的实证分析[J],税收经济研究,2012年第2期。
    ① 岳树民、王怡璞,对商品税促进收入公平分配作用的探讨[J],涉外税务,2013年2月。
    ① 万莹,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税收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5月第1版,第194页。
    ② 万莹,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税收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5月第1版,第195页。
    ① 刘洪玉,房产税改革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改革,2011年第2期,总第204期。
    ① 潘明星、王杰茹,财产税属性下房产税改革的思考[J],财政研究,2011年第8期。
    ① 潘文轩,我国税收调节贫富差距的效果为何不够理想——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及现实考察[J],当代财经,2013年第2期。
    ① 王小鲁,灰色收入与国民收入分配,《比较》总第31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年7月。
    ① 刘振彪,基于行为博弈的税收遵从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第186页。
    ① 《富人善逃税税收加剧贫富差距》经济参考报2010-05-17。
    ② 李宇、刘穷志,收入不平等与个人所得税再分配[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11月,第33卷第11期。
    ③ 李建军,个人所得税征管效率:理论与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13年第2期。
    ① 《南方都市报》,201O-06-11。
    ② 根据《中国税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所得。
    ① 马拴友,税收结构与经济增长[J],税务与经济,2002年第1期。
    ② 高凌江,中国税收分配与税制结构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年10月,第56页。
    ① 美国的情况比较特殊,因为这里只包括中央政府的收入。而美国,流转税主要属于州政府的权利。
    ② OECD国家的直接税包括:收入与利得税、社会保险税、工薪税和财产税等,只有商品和服务税是间接税。
    ① 王国清、朱明熙、刘蓉,国家税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32页。
    ① Paul R.Krugman著、刘波译,美国怎么了?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第12-26页。
    ① 黄树东,中国你要警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第95页。
    ① 注:OECD国家税收数据中都是只算中央政府收入,而没有包括省或者州以及地方政府收入。
    ① 赵岚、朱珠,税制结构调整取向辨析:“刻意而为”还是“顺其自然”[J],当代经济研究,2013年第1期。
    ① 陈建东、蒲明,关于我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额的研究[J],税务研究,2010年第9期,总第304期。
    ② 陈建东、晋盛武、侯文轩、陈焱,我国城镇居民财产性收人的研究[J],财贸经济,2009年第1期。
    ③ F. Y. Edgeworth, the pure theory of taxation[J],The economic journal.1897,3.
    ① 安东尼·B·阿特金森,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公共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4。
    ① 黄潇,房产税调节收入分配的机理、条件与改革方向[J],西部论坛,2014年1月,第24卷第1期。
    ① 谭荣华、温磊、葛静,从重庆、上海房产税改革试点看我国房地产税制改革[J],税务研究,2013年第2期,总第333期。
    ① 何杨、刘威,发达国家房产税征管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涉外税务,2011年5月。
    ② 刘成奎,我国房产税税制优化研究:基于公平与财政收入视角[J],税务与经济,2012年第6期,总第185期。
    ① 张恰琼,遗产税的效应分析与制度设计.[D],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12月。
    ② 赵惠敏、李国生,国外遗产税免征额与人均GDP的关系及我国遗产税免征额的界定[J],涉外税务,2005年10月。
    ③ 胡润研究院与群邑智库于2013年8月14日正式联合发布了《群邑智库·2013胡润财富报告》,报告指出,截至2012年底,除港澳台之外的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千万富豪(含亿万富豪及以上)人数已达105万人。目前,全国每1300人中有1人是千万富豪,每2万人中有1人是亿万富豪。
    ① 李建军,税收征管是税收收入高速增长的原因吗[J],税务与经济,2013年第2期。
    ① 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09月04日。
    ② 柳华平、朱明熙,我国税制结构及税收征管改革的民生取向思考[J],经济学家,2013年第1期。
    ① 柳华平、朱明熙,我国税制结构及税收征管改革的民生取向思考[J],经济学家,2013年第1期。
    ② 潘文轩,我国税收调节贫富差距的效果为何不够理想——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及现实考察[J],当代财经,2013年第2期。
    [1]王国清、马骁、程谦,财政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朱明熙,西方财政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3]尹音频、梁宝柱,财税改革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1994。
    [4]刘蓉,税式支出的经济分析[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5]马骁,财政制度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6]哈维.S.罗森,财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刘溶沧、赵志耘,财政政策论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8]岳树民、李建清,优化税制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9]张馨,当代财政与财政学主流[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2000。
    [10]沈伟、沈扬扬,调整个人收入差距与促进社会公平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11]韦尔,经济增长(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2]葛克昌,所得税与宪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3]王雍君,税制优化原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
    [14]刘丽,个人所得税制累进性与社会收入分配[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1。
    [15]黄树东,中国你要警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6]董全瑞,收入分配差距国别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17]刘振彪,基于行为博弈的税收遵从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
    [18]安东尼·B·阿特金森、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公共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
    [19]沙安文(加拿大),中国公共财政检测报告(2012)[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20]高凌江,中国税收分配与税制结构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21]胡志军、刘宗明、龚志民,中国总体收入基尼系数的估计:1985-2008[J],经济学(季刊),2011(7)。
    [22]张义凤,我国贫富差距问题探析[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23]路征,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互动机制研究综述[J],华东经济管理,2008(10)。
    [24]邓远军.我国当代税收原则新论[J],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05年3月,第10卷第1期。
    [25]邱华炳、刘瑞杰,西方税收原则理论演变评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2期。
    [26]任寿根,西方优化税制理论的发展及其前沿[J],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27]万莹、史忠良,税收调节与收入分配:一个文献综述[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28]郭庆旺,有关税收公平收入分配的几个深层次问题[J],财贸经济,2008年第8期。
    [29]王志刚,中国税制的累进性分析[J],税务研究,2008年第9期,总280期。
    [30]胡联合、胡鞍钢,贫富差距是如何影响社会稳定的?[J],江西社会科学,2007,9。
    [31]胡联合、胡鞍钢、徐绍刚,贫富差距对违法犯罪活动影响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5年第6期。
    [32]陈荆夷,关于我国税收调节贫富差距的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2.
    [33]任净,赵亚静,缩小财产性收入差距的对策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3月。
    [34]禹奎,遗产、赠与和贫富差距——美国的情况和启示[J],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35]李宝怀,收入差距与贫富差距的关系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6月,第25卷。
    [36]赵福昌,税制结构与收入差距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9期。
    [37]甘行琼,当代西方国家财产税的理论研究及启示[J],税务研究,2007.3。
    [38]陈卫东,论缩小收入差距的财政政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5.
    [39]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理论问题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8。
    [40]高萍,关于遗产税的研究[J],税务研究,2004年第2期。
    [41]朱明熙、何通艳,探析我国房产税改革——基于调节贫富差距和节约使用资源的视角[J],税务研究,2013年11月。
    [42]王剑锋,流转税影响个人收入分配调节的分析研究——以我国城镇居民支出结构为考察基础[J],财经研究,2004年7月。
    [43]常世旺、杨德强,贫富差距调节与税制结构优化[J],财政研究,2011年第8期。
    [44]陈文东,税收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及改革展望[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9期。
    [45]安体富,初次分配,税收大有可为[J],中国改革,2008年第2期。
    [46]任泽平,两次大危机发展过程的比较与启示[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2年第6期。
    [47]钱箭星,撒切尔夫人的新自由主义实践:对工会的改革[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6期。
    [48]莽景石,经济增长、制度变迁与收人分配——日本百年工业化过程的经验观察[J],日本学刊,2006年第4期。
    [49]顾建平、朱岩,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对我国分配改革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8期,总第154期。
    [50]孙敬水,黄秋虹,日本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基本经验及启示[J],国际经贸探索,2014年4月。
    [51]胡连生,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J],科学牡会主义,2001年第2期。
    [52]黄言,调整再分配机制,缩小贫富差距——法国采取多种方式缓解社会 矛盾[J],当代世界,2002年第8期。
    [53]郭存海,拉丁美洲中产阶级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4月。
    [54]苏振兴,增长、分配与社会分化——对拉美国家社会贫富分化问题的考察[J],拉丁美洲研究,2005年2月,第1期。
    [55]孙静,拉美国家税制改革对收入分配的影响[J],拉丁美洲研究,2009年12月,第31卷,第6期。
    [56]鞠立新,简析拉美国家的贫富悬殊及其对我们的警示[J],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第11期。
    [57]江时学,拉美国家的收入分配为什么如此不公[J],拉丁美洲研究,2005年10月,第27卷,第5期。
    [58]陈建东,按城乡分解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的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2010年第4期。
    [59]邓利娟,试析台湾“均富型增长模式”的改变,台湾研究的基础与前沿学术研讨会论文,2005.
    [60]乔俊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公共政策因应:韩国做法及启示[J],改革,2011年第8期。
    [61]纪玉山,库兹涅茨倒U理论质疑[J],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6期。
    [62]陈弘,对“倒U型假说”的一个批判性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2年第11期。
    [63]威尔伯,发达与不发达问题的政治经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69]郭家宏,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贫富差距问题及其化解策略[J],学海,2007年6月。
    [70]张亚红、王秋石,美国两次镀金时代及其后的治理转型[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2卷第2期,2012年3月。
    [71]郭家宏、王广坤,论19世纪下半期英国的财税政策[J],史学月刊,2011年第8期。
    [72]刘伟,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历史性变化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J],经济研究,2006年第1期
    [74]万广华、陆铭、陈钊,全球化与地区间收入差距:来自中国的证据[J],中国社会科学,2005(3)。
    [75]刘华、徐建斌、周琦深,税制结构与收入不平等:基于世界银行WDI数据的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2年第7期
    [76]刘洪玉,房产税改革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改革,2011年第2期,总第204期。
    [77]岳希明、徐静、刘谦等,2011年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收入再分配效应[J],经济研究,2012年第9期。
    [78]迟巍、蔡许许,城市居民财产性收入与贫富差距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年第2期。
    [79]刘怡、聂海峰,增值税的负担分布和累进性演变研究[J],经济科学,2010年第3期。
    [80]夏晶、李波,影响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税收制度研究——基于增值税的实证分析[J],税收经济研究,2012年第2期。
    [81]潘文轩,我国税收调节贫富差距的效果为何不够理想——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及现实考察[J],当代财经,2013年第2期。
    [82]李宇、刘穷志,收入不平等与个人所得税再分配[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11月,第33卷。
    [83]李建军,个人所得税征管效率:理论与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13年第2期。
    [84]赵岚、朱珠,税制结构调整取向辨析:“刻意而为”还是“顺其自然”[J],当代经济研究,2013年第1期。
    [85]石子印,我国个人所得税:如何调节收入分配[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年第2期。
    [86]何杨、刘威,发达国家房产税征管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涉外税务,2011年5月。
    [87]刘成奎,我国房产税税制优化研究:基于公平与财政收入视角[J],税务与经济,2012年第6期,总第185期。
    [88]张怡琼,遗产税的效应分析与制度设计[D],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12月。
    [89]赵惠敏、李国生,国外遗产税免征额与人均GDP的关系及我国遗产税免征额的界定[J],涉外税务,2005年1O月。
    [90]李建军,税收征管是税收收入高速增长的原因吗[J],税务与经济,2013年第2期
    [91]朱明熙,优化税制必先优化政府[J],经济学家,2004年2月。
    [92]潘文轩,我国税收调节贫富差距的效果为何不够理想——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及现实考察[J],当代财经,2013年第2期。
    [93]马拴友,税收结构与经济增长[J],税务与经济,2002年第1期。
    [9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95]王小鲁,灰色收入与国民收入分配,《比较》总第48辑,2010年第3期,中信出版社。
    [96]陈宗胜,公有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差别理论模型与假说(Ⅱ):两部门模型、总模型及倒U假说[J],南开经济研究,1991年第4期。
    [97]陈宗胜,倒U曲线的“阶佛形”变异[J],经济研究,1994年第5期。
    [98]周云波,城市化、城乡差距以及全国居民总体收入差距的变动——收入差距倒U形假说的实证检验[J],经济学(季刊),2009年7月,第8卷第4期。
    [99]许冰、章上峰,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倒U型多拐点测度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年笫2期。
    [100]郭熙保,从发展经济学观点看待库兹涅茨假说——兼论中国收入不平等扩大的原因[J],管理世界,2002年第3期。
    [101]茅于轼,我国收入分配的差距扩大为一历史过程[N],经济观察报,2007年1月8日,第014版。
    [102]王韧、王睿,二元条件下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与收敛——对我国“倒U”假说的存在性检验[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3期。
    [103]张若雪、张涛,经济增长和收入差距缩小何以兼得——韩国和中国台湾的经验[J],经济学家,2008年笫5期。
    [104]杨志军,从全球贫富差距拉大看经济全球化的本质[J],理论探讨,2013年第2期(总第170期)。
    [105]陈波,经济金融化与劳资利益关系的变化[J],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106]苏振兴,增长、分配与社会分化——对拉美国家社会贫富分化问题的考察[J],拉丁美洲研究,2005年2月,第一期。
    [107]陈享光、袁辉,金融资本的积累与当前国际金融危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108]李其庆,全球化背景下的新自由主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5期。
    [109]郑兴碧,从“华盛顿共识”看新自由主义的危害[J],当代经济研究,2008年第3期。
    [110]刘生龙,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经济科学,2007年第3期。
    [111]尹恒、龚六堂、邹恒甫,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回归到库兹涅茨假说[J],经济研究,2005年第4期。
    [112]何其春,税收、收入不平等和内生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12年第2期。
    [113]廖信林、王立勇、陈娜,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轨迹呈倒U型曲线吗——来自转型国家的经验证据,财贸经济,2012年第9期。
    [114]孙百才,经济增长、教育扩展与收入分配——两个“倒U”假说的检验,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9年第2期。
    [115]胡鞍钢,加强对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征收调节居民贫富收入差距[J],财政研究,2002年第2期。
    [116]潘雷驰,我国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差距效用的实证分析[J],《税务研究》,2009年第3期。
    [117]彭海艳,我国个人所得税现状及再分配效应的实证分析[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8月。
    [118]彭海艳,我国个人所得税累进性分解的实证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0年第10期。
    [119]彭海艳,税收累进性测量方法之比较[J],统计与决策,2008(20):48-50。
    [120]王亚芬、肖晓飞、高铁梅,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及个人所得税调节作用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7年第4期。
    [121]王志刚,中国税制的累进性分析[J],税务研究,2008,9。
    [122]张世伟、万相昱,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收入分配效应——基于微观模拟的研究途径[J],财经科学,2008(2):81—88.
    [121]Alberto Alesina & Dani Rodrik, Distributive Politics and Economic Growth[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May,1994,Vol.109, No.2, pp.465-490.
    [122]Alesina.A.& R. Perotti. Income Distribution, Political Instability and Investment[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6,81 (5),1170-1189.
    [123]Arellano & Bond, Some Tests of Specification for Panel Data:Monte Carlo Evidence and an Application to Employment Equations[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1,58 (2):277-297.
    [124]R.J. Barro, Economic growth in a cross section of countries[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1,106:407-444.
    [125]J.Benhabib, Social Conflict and Growth[J],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1996(1),129-146.
    [126]Nancy Birdsall, David Ross and Richard Sabot, Inequality and Growth Reconsidered:Lessons from East Asia[M].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September 1995,9(3), pp.477-508.
    [127]Gary S. Fields, Data for Measuring Poverty and Inequality Changes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June 1994, 44(1), pp.87-102.
    [128]Oded Galor & Daniel Tsiddon, The Distribution of Human Capital and Economic Growth[J]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March 1997a,2(1), pp. 93-124.
    [129]Gerhard Glomm & Michael Kaganovich, Social security, public education and the growth inequality relationship[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8, 1009-1034.
    [130]Hibbs.D, Mass Political Violence:A Cross-Sectional Analysis[M]. New York: Wiley.1973.
    [131]Philip Keefer & Stephen Knack, Polarization,Property Rights and the Links Between Inequality and Growth, World Bank,October.Mimeo,1995.
    [132]Kristin J.Forbes. A Reassess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equality and Growth[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4,2000.
    [133]Kuznet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come Inequality[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5.
    [134]Lewis Davis & Mark Hopkins, The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Inequality and Growth[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Vol.47, No.7,977-997, July 2011.
    [135]W.A.Lewis,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J], The Manchester School 22,pp.139,91,1954.
    [135]Li.H.& H. Zou. Income Inequality Is Not Harmful for Growth:Theory and Evidence[J], 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8,2,318-334.
    [136]Kevin M. Murphy, Andrei Shleifer and Robert Vishny, Income Distribution, Market Size and Industrialization[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9,104, pp.537,64.
    [137]Nicholas Kaldor, Alternative Theories of Distribution[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Vol.23, No.2. (1955-1956), pp.83-100.
    [138]Perotti.R., Growth,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Democracy:What the Data Say[J],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1996,149-187.
    [139]Persson & Tabellini, Is Inequality Harmful for Growth?[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84, No.3 (Jun.,1994), pp.600-621
    [140]Richard Blundell & Stephen Bond, Initial conditions and moment restrictions in dynamic panel data models[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87,1998,115-143.
    [141]Robison, A Note on the U Hypothesis Relating Income Inequal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6.
    [142]YP Venieris & DK Gupta,Income Distribution and Sociopolitical Instability as Determinants of Savings:A Cross-Sectional Model[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94,873-883.
    [143]Anthony B. Atkinson, Income Tax and Top Incomes over the Twentieth Century, Plenary Lecture given at the XXⅧ Meeting on Economic Analysis, Seville,11-12 December 2003.
    [144]Anthony B. Atkinson, Thomas Piketty and Emmanuel Saez, Top Incomes in the Long Run of History[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11,49:1,3-71.
    [145]Chiaki Moriguchi & Emmanuel Saez, The Evolution of Income Concentration in Japan,1886-2005:Evidence from Income Tax Statistics[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November 2008,90(4): 713-734.
    [146]Fabien Dell, Top Incomes in Germany and Switzerland Over the Twentieth Century[J],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 April- May 2005 3(2-3):412-421.
    [147]Joel Slemrod & Jon Bakija,Taxing ourselves:a citizen's guide to the great debate over tax reform[M]. MIT,2000:23-24.
    [148]M.A.Fanagan, America Reformed:Progressives and rogressivism, 1890s-1920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149]Piketty Thomas & Emmanuel Saez,Income Inequ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1913-1998[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3.
    [150]Saez. Emmanuel, "Reported Incomes and Marginal Tax Rates,1960-2000: Evidence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In Tax Policy and the Economy, Volume 18,edited by James Poterba. MIT Press.
    [151]Saez. Emmanuel & Michael R. Veall, The Evolution of High Incomes in Northern America:Lessons from Canadian Evidence[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5.
    [152]Saez. Emmanuel, Direct or indirect tax instruments for redistribution: short-run versus long-run[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88 (2004) 503-518.
    [153]Thomas Piketty & Emmanuel Saez, How Progressive is the U.S. Federal Tax System? A Historical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6.
    [154]Thomas Piketty, Income Inequality in France:1901-1998[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3,vol. 111,no.5.
    [155]Wojciech Kopczuk & Emmanuel Saez, Top Wealth Shares in the United States,1916-2000:Evidence from Estate Tax Returns[J], national tax journal.2004,3.
    [156]Laurence J Kotlikoff & Lawrence H Summers, The Role of Intergeneration Transfers in Aggregate Capital Accumulation[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1,89(4):706-732.
    [157]Netzer Dick, Economics of the Property Tax[M], Washington,D.C:Brooking Istitution,1966.
    [158]Tiebout charles M, 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64 No.5 (October,1956) 416-24.
    [159]Hamilton Bruce W, Capitalization of Intra jurisdictional differences in Local Tax Price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66 No.5 (December,1976a):743-53.
    [160]GR Zodrow, Reflections on the New View and Benefit View of The Property Tax,In Property Taxation and Local Government Finance, edited by Wallace E.Oates.Cambridge:Lincoln Institute of Land Policy,Forthcoming. Appeared in State Tax Note 18 No.22 (May 22,2000):1805-21.
    [161]Gary S. Fields. Employment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Seven Small Open Economies[J],Economc Journal,March,1984.
    [162]Keshab Bhattarai, Fiscal Policy,Growth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in UK, 2012.5.Working paper.
    [163]P.Kenndy,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Freat Fowers, New York:Random House,198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