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民国时期印花税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税制得以持续的重要保证。印花税制是我国引进西洋税制的最先尝试,是中国传统税制向近代税制嬗变的重要标志。鸦片战争后,传统农业遭到破坏,中国被迫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加快了农业资本主义的步伐;国家资本主义应运而生,民族资本主义的崛起也带动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19世纪70至90年代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时机,这一时期,中国的商品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鸦片战争使中国沦落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这彻底击碎了国人“夜郎自大”的黄粱美梦,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真理,由此经世济民的财经理论成为了他们学习的重点,被大量地引入中国。西方财税理论在中国的深入传播使晚清政府了解到印花税是西洋各国所通行之税种且收效甚好,于是在积极探索开拓新税源的过程中非常青睐于印花税,印花税由此成为了我国引进的第一个西洋税种。清政府于光绪二十八年和光绪三十四年进行两次试办。然而,在当时民力不足以承受过多的税负情况下,两次试办都是以敛财为急务,立新而不废旧,最终失信于民,未能使得印花税加以推广,仅限制在比较狭小的区域内,许多地区最终不得不暂停试办。民国肇建,百废待兴,支出日广,需款浩繁,北京政府决定积极开征新税,并将酝酿已久的印花税付诸实施,在清末《印花税则》的基础上制订了《印花税法(草案)》,随后又颁发了相关的法规章程,对印花税征收的各个环节都做出了明确规定和详细补充,其最初的制度设置堪称完备,由此建立起了我国印花税制的基本框架,后经多次修订使其税法体系更趋完善,印花税制在这一时期有了初步发展。但由于时局动荡,军阀割据愈演愈烈,地方拥兵割据,中央政权更迭不断,财权涣散,印花税的征管难以统一;加之政府管理缺失,税法设置后又出现超出立法程序的随意变动,地方上执法手段粗暴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印花税摊销勒派,私印滥发严重,使印花税的税收本质发生变异,与其他苛捐无异,商民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诚信纳税意识不强,导致印花税征收的效果不佳。
     税收导向正确与否是税制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由于推行了一系列积极的财经政策,近代工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好景不长,抗日战争的爆发中断了自1936年开始的新一轮经济增长趋势,广大的沿江沿海工商业发达的地区以及江苏、江西、安徽、湖南等农业发达地区先后被日军控制,沦陷区成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政治奴役和经济掠夺的对象,民族资本急剧破产。由于南京国民政府统一了印花税的印制和征管工作,并进一步对印花税的稽征进行整顿,对地方摊销勒派、截留税款等严重问题进行肃清,有效地保证了印花税征管工作。同时,印花税制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如收复租界的印花税属地主权,按照立法程序来修订《印花税法》以及确立了税法的公平合理等原则,等等。但抗日战争的爆发也使国民政府初期印花税征管工作刚刚有了明显成绩却因此中断,广大的沿江沿海工商业地区的沦陷使印花税收急剧减少,加上军费的极速增长,迫使国民政府财政进入了战时财政阶段,多次修订《印花税法》,扩大了贴花凭证的范围,调整并酌量增加了税率,加重了罚则。加之后期的物价飞涨,通货膨胀加剧,虽然印花税收总额有所增加,但广大工商业的发展却因此遭致摧残。抗战结束后,由于内战的爆发,有所恢复的中国经济又陷入了混乱状态。军事上的节节败退使得军费激增,国民政府始终无法彻底根治财政赤字的顽疾,国民政府不得不绞尽脑汁弥补财政上的亏空,大量发行内债,增发法币和金圆券,举借外债,同时还奉行战时税收政策,其中,4年内进行了5次《印花税法》的修订就是其敛财税收的重要表现。其修订的宗旨无非是扩充税源,提高税率,加大罚则,最终使印花税由“良税”逐步沦为“苛捐”。由此,民国印花税制经历了前期的初步发展及逐步完善,最终在民国晚期发生本质蜕变,随着国民政府政权的倒台而中断。
     从税制发展的基本规律来看,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是税收制度选择的基础、税收制度发展变革的源动力和税收制度发展变革方向及特征的决定因素。因此,税制的修订应以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为参照,税收制度必须与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状况相适应,不能超越客观经济状况设置或改革税制。综观民国时期印花税制的发展历程,就其本身的税制引进而言并无可厚非,因为印花税本身具有其他税种所不具备的“取微用宏”优势,且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民间交往频繁,以商事活动中簿据和凭证为征收对象的印花税在税源上有所保障。但民国晚期政府的税收导向却出现较大问题,南京国民政府在超越社会经济基础上对《印花税法》进行频繁修订使商民难以承受,抗征、拒缴频发,且在整个税法制定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弊端,如税法的制定过程并没有完全按照税收立法的程序来制定,不能使民众广泛参与,体现了太多的行政立法的强制性,由此说明民国晚期印花税制的中断主要是由于政府在税制设置过程中的过多行政干预造成的。
     同时,在印花税制的推进过程中,中央与地方也存在较多财权矛盾,越是有法不依则说明中央与地方的积弊越深,特别是在当时的财权已经出现下移趋势情况下,地方势力对税法强制推行的抵制也就在所难免。一直以来,中央对省级财政控制力度过强,将省级财权纳入中央财政的附属地位,省级财政税源急剧萎缩,同时又赋予县市地方过多的自治权,从而导致了省级财政无法调控好地方税收,由此造成了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博弈中,地方上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游离于税法的现象时有发生。此外,由于印花税征管中的有效管理缺失,使得勒销、摊派的弊病时有发生,印花税的本质发生严重蜕变,由“良税”沦为“苛捐”。然而,无可厚非的是,民国时期印花税的征管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得到了改进,如实行和推广简化贴花办法、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税收宣传以及在整个税务系统进行征管竞赛等做法在当今税收征管工作中仍算是比较先进的方法,对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些对我国今后的印花税制改革都将是有益启示,使我们更加关注于税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的有益探索,积极推进“分税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体制内部改革。
Stable social environment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of the sustainable tax system. The stamp tax system was China's first attempt to introducing western tax system, which wa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tax system to the modern tax system. After the Opium War,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was destroyed, China was involved in the world capitalist market unwillingly, and these accelerated the pace of agricultural capitalism; Bureaucratic capitalism emerged as the times require, and the rise of national capitalism had also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economy in China especially from1970s to1990s during which relatively stable social environment had brought the rare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to China's social economy. During this period, China's commodity economy had developed unprecedentedly. The Opium War led China into a semi colonial and semi feudal society, which thoroughly shattered the"extremely arrogant" fool's paradise, more and more persons of noble aspirations began to learn from the west to seek truth to save their country, thus financial theory which had been widely introduced into china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ir study. Due to the wide spread of western financial and tax theory in China, late Qing government was aware of the stamp tax was popular among western countries and highly effective, so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new sources of taxes it was in favor of the stamp tax, and stamp tax had become the first western tax introduced in our country. The Qing government tried to run stamp tax in1903and1908respectively. However, at that time the genneral public can't bear the extremely heavy tax burden, and two trials aimed to collect money, establishing the new while without destorying the old, thus eventually the government lost the trust of the people, and failed to promote the stamp tax, only limited within relatively narrow areas, and many regions eventually had to suspend it. Until the Republic of China newly established, a lot of things waited to be rebuilt, the Beijing government decided to levy new taxes, stamp duty which had been prepared for a long time had been implemented, which was based on the "Stamp Tax Rules" of late Qing Dynasty and changed into "Stamp Tax Law (Draft)". After that, the government issued related laws and regulations which defined and complemented all aspects of the collection of stamp tax, thus established basic framework of Chinese stamp tax, after several amendments to make the tax system'more perfect, the stamp tax has developed in this period. But because of the turbulent political situation, the warlord intensification, and local separatism, central regime changed constantly, finance slacked, it was difficult to collect stamp tax and due to the lack of government management and local powers enforced the law rudely, thus changed the nature of the stamp tax, so the people produced conflicting feeling and lost the good faith in tax payment, resulting in the poor performance of the levy of stamp tax.
     The tax guide's correct or not is the key factor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tax system. After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was founded, as a resul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series of positive financial policy, modern industry developed unprecedentedly. But good times don't last long, the outbreak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interrupted a new round of economic growth trend since1936. The majority of the coastal industrial area and Jiangsu, Jiangxi, Anhui, Hunan and other developed agricultural areas had been controled by the Japanese and these areas became the target of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exploitation of the Japanese imperialists, thus the national industry went bankrupt quickly. Because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unified, the work of print and collection and further rectified the collection of the stamp tax and other serious problems, the levy of stamp tax had been effectively ensured. At the same time, stamp tax system in this period had also been greatly improved, such as the recovery of concession of stamp tax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egislative process of territorial sovereignty, to revise the "Stamp Acf"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fair and reasonable principle of tax law, etc. But the outbreak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had interrupted the tax collection and management work which just achieved obvious good results. The occupation of coastal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areas decreased the stamp tax sharply, with military cost fast growth, forced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into wartime finance stage to amend "Stamp Tax Law" many times, to expand the range of decals vouchers, to adjust and increse modestly the tax rate and to increase penalties. In addition the soaring prices, inflation, although the stamp tax revenue had increased,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was badly destroyed. After the anti-Japanese War, due to the outbreak of the civil war, the just recovered Chinese economy had fallen into disorder again. Military retreat brought a surge of military cost.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had been unable to eradicate the fiscal deficit problem, so it had to rack its brains for fiscal deficit to issue a large number of domestic debt, currency and gold yuan, to borrow and also to pursue the wartime tax policy, of which,"stamp act" had been revised5times4years, which is the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accumulating wealth. The purpose is to expand the source of tax revenue, improve tax rate, increase penalties, thus eventually the stamp duty completely changed from"good tax"to "heavy tax". Thus, the stamp tax system has undergone the initial development stage and gradually perfect, then final essenti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late Republic of China and interrupted with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regime collapse.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a country is the basis of the choice of the tax system, is the driving force of development of changes of the tax system, and is the decisive factor in the direction changes of the tax system. Therefore, the revision of tax system should be based on the degree of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reference, and the tax system must be compatible with the national economic situation, and it can not go beyond the objective economic condition to set or reform tax system. Looking at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stamp tax system, the introduction of its own tax system had no ground for blame, because stamp tax itself had the advantage of "collecting small amount but accumulating large amounf" and the source of stamp tax was ensured due to the frequent exchanges among people promoted by the commodity economy. But there was a big problem in the late Republic of China government tax direction,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frequently revised the"Stamp Tax Act" beyond the social economy, thus made the business people unbearable and refuse to pay frequently. What's more, there were lots of disadvantages among the draft of the tax, for instance, during the draft of tax, the government didn't act strictly according to the legislative procedure, and the absence of people's extensive participation and too much mandatory administrative legislation, thus illustrated the interruption of the late Republic of China stamp tax system was mainly due to too much interference in the process of setting the tax system by the government.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promotion process of stamp tax system, there were many contradictions between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because the long-standing abuses reflected these contraditions, especially at the time the downward trend of the property ownership had appeared, and local forces imposed resistance towards the enforecement of the tax, which can hardly be avoided. All along, the central control of local finance strength was too strong and put the provincial finance into the subsidiary role of central finance, so the provincial fiscal revenue shrinked rapidly, but also gave the local too much autonomy, which led to the provincial public finance can not control the local tax, resulting in tax game of central and local, the local failed to observe and enforce the tax law often. In addition, due to lack of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tax collection, the ills of apportion occurred often, the nature of stamp tax transformed seriously from "good tax"to "heavy tax". However, no ground for blame was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stamp tax collection and management in some extent had improved, such as the implementation and promotion of simplification of the tax, through a variety of channels running the collection contest in the entire tax system, which was still more advanced method even in today and had a geat role in creating good tax environment. These will be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 to our country's future stamp tax reform, and will make us more aware of the feasibility and rationality of the tax law, and actively promote the "tax system" reform, to further deepen the internal reform of tax collec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引文
① 黄贵森、董玉恋、王俭:《印花税基础知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8页。
    ② 学志:《印花税之起源》,《浙江财政月刊》1936年第9卷第2期。
    ① 齐银昌:《印花税史》,《北方经济》2002年第2期。
    ② 学志:《印花税之起源》,《浙江财政月刊》1936年第9卷第2期。
    ③ 孙文学、齐海鹏等编:《中国财政史》,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29页。
    ① 《田赋税务类(税务),关于印花税、牙当营业税、烟酒牌照税,屠宰税等税款征收、查漏;各行业请求减免税款以及税款被盗等方面的报告、训令和有关表册》,1941年,江西省鄱阳县档案馆,档案号:J0002-01-01073。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江苏省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编写组编:《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四辑(直接税·印花税)(下册),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015页。
    ① 《税收基础知识》编写组编:《税收基础知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第206页。
    ② 时寒冰:《中国股市的乱源:疯狂的印花税》,《南风窗》2008年第10期。
    ① 铭礼:《印花税研究》,《银行期刊》1925年第2卷第13期。
    ② 蔼庐:《印花税理论与实际》,《银行周报》1929年第13卷第21期,22期,24期。
    ③ 学志:《印花税之起源》,《浙江财政月刊》1936年第9卷第2期。
    ④ 喻树奎:《印花税史纵横谈》,《财会月刊》1989年第1期。
    ⑤ 李玉:《晚清印花税创行源流考》,《湖湘论坛》1998年第2期。
    ⑥ 齐银昌:《印花税史》,《北方经济》2002年第2期。
    ⑦ 李向东:《清末民初的印花税》,《河南税务》2002年第24期;李向东:《印花税在中国的移植与初步发展(1903-1927)》,中国知网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① 刘增合:《清末印花税的筹议与实施》,《安徽史学》2004年第5期;刘增合:《清末禁烟时期的印花税》,《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2期。
    ② 饶立新、曾耀辉:《清末民初引进西洋税制的尝试》,《涉外税务》2008年第8期;饶立新:《中国印花税研究》,中国知网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江西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③ 马敏、朱英合著《传统与近代的二重变奏——晚清苏州商会个案研究》,巴蜀书社1993年版;马敏、祖苏:《苏州商会档案丛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2004版。
    ④ 贾德怀:《民国财政简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41年版,第158页。
    ⑤ 晏才杰:《租税论》,北京新华学社1922年版,第712页。
    ⑥ 沧水:《支票贴用印花税之当否》,《银行周报》1920年第4卷第40期;陟崖:《支票贴用印花税》,《钱业月报》1921年第15卷第9期;宋翔:《支票与印花税》,《银行杂志》1923年第1卷第4期。
    ① 杜岩双:《我国印花税制史研究》,《直接税月报》1941年第1卷第4期;杜岩双:《遗产税之创办与印花税之改进》,《训练月刊》1941年第2卷第6期。
    ② 高秉坊:《国人对于印花税应有之认识》,《直接税月报》1941年第1卷第7期。
    ③ 吴大业:《改善印花税征收办法以增加税收减缓货币流速》,《经济评论》1948年第3卷第9期。
    ④ 薛光前:《改良中国印花税刍议—介绍意大利前财政长史丹法尼之建议》,《财政评论》1940年第3卷第4期。
    ⑤ 惕斋:《几个印花税问题》,《商业月报》1947年第24卷第3期。
    ⑥ 滕茂椿:《最近我国中央税收在华北之推行—印花税与货物税》,《河北省银行经济半月刊》1946年第1卷第3期。
    ① 王建都:《中华民国时期的印花税》,《文史精华》2000年第4期。
    ② 张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印花税述评(1927—1937)》,《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江苏省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编写组编:《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四辑(直接税·印花税),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④ 饶立新、曾耀辉:《中国印花税与印花税票》,中国税务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⑤ 段志清、潘寿民:《中国印花税史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⑥ 贾士毅:《民国财政史》,商务印书馆1917年版。
    ① 贾士毅:《民国续财政史》,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① 哲美森:《中国度支考》,上海广学会,1897年版。
    ② 木村增太郎:《中国财政论》,东京大阪屋号书店1927年版。
    ① 阿瑟恩·杨格(Arthur N.Young)著,陈泽宪、陈霞飞译:《1927—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1年版。
    ② 《革命文献》第73辑。
    ① 王建都:《中华民国时期的印花税》,《文史精华》2000年第4期。
    ② 朱沛莲:《划分中央与地方税收之检讨》,《江苏月报》1935年第3卷第2期;王万甫:《中央与地方税收之划分》,《民族》1936年第4卷第7-12期。
    ③ 张柏香:《抗战期中如何增多地方税收》,《经济动员》1938年第11期。
    ④ 官笃信:《一般地方税收困惫之原因》,《西康经济季刊》1943年第15—16期;苏日荣:《行宪后国地税收划分问题》,《财政评论》1948年第18卷第4期。
    ⑤ 张神根:《论抗战后期国民政府对国家与地方财政关系的重大调整》,《历史档案》1997年第1期。
    ⑥ 杜恂诚:《民国时期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划分》,《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① 龚汝富:《近代中国国家税和地方税划分之检讨》,《当代财经》1998年第1期。
    ② 张连红:《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央与地方财政收支结构的划分与实施》,《江海学刊》1999年第6期:张连红:《论南京政府时期的中央与地方财政收支结构》,《史学月刊》2000年第2期。
    ③ 刘慧宇:《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地财政划分制度》,《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4期。
    ④ 段艳:《论北洋时期的地方财政》,《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⑤ 尹红群:《民国时期的地方政权与地方财政(1927—1945)——以浙江为例》,中国知网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尹红群:《财权与庶政:抗战后期国民政府自治财政的困局(1941—1945》,《云梦学刊》2006年第6期。
    ⑥ 刘秉麟:《中国税制之研究》,《经济学季刊》1930年第1卷第3期。
    ⑦ 余醒民:《中国现行国家税制批判》,《经济评论》1934年第1卷第7期。
    ① 阎鸿声:《现行中央税制之研究》,《浙江财政月刊》1936年第9卷第3期。
    ② 高秉坊:《近年来我国税制之改革》,《财政评论》1939年第2卷第2期;高秉坊:《近年来中央税制之改革与动向》,《财政评论》1941年第6卷第1期。
    ③ 唐庆增:《从租税原则上以观察中国之税制》,《财政评论》1939年第2卷第6期。
    ④ 周伯棣:《论我国现行的税制》,《银行通讯》1948年第29期。
    ⑤ 方逖生:《财政困难与整顿税收》,《人言周刊》1934年第1卷第1—25期;聂其宏:《税收与民力》,《财政研究》1937年第1卷第5期;佚名:《香港战时的税收制度》,《经济丛报》1939年第1卷第24期;刘不同:《论战时节约与税收》,《东方杂志》1939年第36卷第6期。
    ⑥ 王阳生:《论币制改革与税收》,《工商经济》1948年第2卷第6期;刘善初:《金元贬值与税收保值》,《银行周报》1949年第33卷第21期;明全:《对税务工作的点滴意见》,《经济》1949年第4期;王润生:《论税收》,《经济》1949年第1期。
    ① 夏国祥:《中国近代税制改革研究(1900-1949)》,中国知网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上海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② 付志宇:《国民政府时期税收体制演变对当前分税制改革的借鉴》,《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① 郭嵩焘:《郭嵩焘日记》(第三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25页。
    ② 郑乃辉:《茶叶在美国的传播与消费》,《茶叶科学技术》2003年第2期。
    ① 郑学檬等:《简明中国经济通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27页。
    ② 孙文学、齐海鹏等编:《中国财政史》,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64页。
    ① 龚书铎、方攸翰主编:《中国近代史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39页。
    ② 同上,第149页。
    ③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93页。
    ④ 孙文学、齐海鹏等编:《中国财政史》,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64页。
    ⑤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80页。
    ① 李伯重:《中国全国市场的形成:1500—1840年》,《清华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① 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8-139页。
    ② 张宪文:《中华民国史(第一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9页。
    ① 马金华著:《民国财政研究—中国财政现代化的雏形》,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页。
    ② 同上,第41页。
    ① 王先谦:《东华续录》,卷二一六,公记书庄1899年版,第12页。
    ① 龚汝富:《近代中国国家税和地方税划分之检讨》,《当代财经》1998年第1期。
    ② 萧一山:《清代通史》(四),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39-1541页。
    ③ 罗玉东:《中国厘金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6页。
    ① 罗玉东:《中国厘金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7页。
    ① 罗玉东:《中国厘金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33-34页。
    ② 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30-331页。
    ① 《皇朝道咸同光奏议(光绪朝朱批奏折)》,第七十七辑,台北商务印书馆1960年影印版,第248页。
    ② 《皇朝道咸同光奏议》,卷十一,台北商务印书馆1960年影印版,转引自段志清、潘寿民编著:《中国印花税史稿》(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
    ③ 刘锦藻编纂:《清朝续文献通考》(卷四七),考8015,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
    ① 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增订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413-415页。
    ② 段志清、潘寿民编著:《中国印花税史稿》(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2-13页。
    ③ 同上,第1-16页。
    ④ 李向东:《印花税在中国的移植和初步发展》(1903-1927)》,中国知网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65页。
    ⑤ 蔼庐:《印花税之理论与实际》,《银行周报》1929年第13卷第21期。
    ① 《各国与中国开办印花税之比较》,《申报》(时评)1911年10月17日。
    ② 《反对印花税之研究》,《申报》(评事)1911年10月5日。
    ③ [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页。
    ④ 陈霞飞主编:《中国海关密档》,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14页。
    ① 贾士毅:《民国财政史》,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第3页。
    ② 杨汝梅:《民国财政论》,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39页。
    ① 赵津:《中国近代经济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页。
    ② 郑友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第37页。
    ① 刘佛丁:《试论我国民族资本企业的资本积累问题》,《南开学报》1982年第2期。
    ① 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130页。
    ② 徐义生:《中国近代外债史统计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3页。
    ① 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608页。
    ② 吴兆莘:《中国税制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204-205页。
    ③ 徐义生:《中国近代外债史统计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1页。
    ① 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577页。
    ② 同上,第581-583页。
    ③ 《会议裁厘认捐问题》,《申报》(本埠新闻)1911年6月21日;《续议裁厘认捐问题》,《申报》(本埠新闻)1911年6月24日,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版。
    ④ 《申报》1910年4月—1912年底,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版。
    ⑤ 《论蠲除地方杂捐之必要》,《申报》1910年7月28日,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版。
    ⑥ 《申明印花税之性质》,《盛京时报》1910年4月17日,《大公报》1910年5月1日。
    ① 《浙藩对于印花税之政见》,《申报》(分类新闻·政界)1911年5月15日,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版。
    ② 朱新谟:《印花税评议》,节选自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495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3258页。
    ③ 饶立新、曾耀辉:《中国印花税与印花税票》(第二版),中国税务出版社2002年版,第22页。
    ① 段志清、潘寿民编:《中国印花税史稿》(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83-184页。
    ② 同上,第184-185页。
    ③ 同上,第192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江苏省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编写组编:《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四辑(直接税·印花税)(下册).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896页。
    ① 段志清、潘寿民编:《中国印花税史稿》(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89-190页。
    ② 孙文学、齐海鹏等编:《中国财政史》,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29页。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江苏省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编写组编:《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四辑(直接税·印花税)(下册)[G].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898-1899页。
    ④ 孙文学、齐海鹏等编:《中国财政史》,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29页。
    ② 饶立新、曾耀辉:《中国印花税与印花税票》(第二版),中国税务出版社2002年版,第27-29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江苏省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编写组编:《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四辑(直接税·印花税)(下册)[G].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888-1889页。
    ② 饶立新、曾耀辉:《中国印花税与印花税票》(第二版),中国税务出版社2002年版,第24-25页。
    ① 段志清、潘寿民编著:《中国印花税史稿》(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94页。
    ② 同上,第69页。
    ③ 同上,第182页。
    ① 饶立新、曾耀辉:《中国印花税与印花税票》(第二版),中国税务出版社2002年版,第25页。
    ② 同上,第30页。
    ③ 段志清、潘寿民编:《中国印花税史稿》(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84页。
    ① 段志清、潘寿民编:《中国印花税史稿》(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89页。
    ② 同上,第190页。
    ① 饶立新、曾耀辉:《中国印花税与印花税票》(第二版),中国税务出版社2002年版,第52页。
    ② 同上,第30页。
    ③ 段志清、潘寿民编:《中国印花税史稿》(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91页。
    ④ 杜岩双:《我国印花税史之研究》,《直接税月报》1941年第1卷第4期。
    ① 段志清、潘寿民编:《中国印花税史稿》(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4页。
    ② 同上,第45页。
    ③ 同上,第45-47页。
    ④ 饶立新、曾耀辉:《中国印花税与印花税票》(第二版),中国税务出版社2002年版,第53页。
    ① 马金华著:《民国财政研究—中国财政现代化的雏形》,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3页。
    ② 黄天华编著:《中国财政制度史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13页。
    ③ 饶立新、曾耀辉:《中国印花税与印花税票》(第二版),中国税务出版社2002年版,第52--53页。
    ① 铭礼:《印花税研究》,《银行期刊》1925年第2卷第13期。
    ② 饶立新、曾耀辉:《中国印花税与印花税票》(第二版),中国税务出版社2002年版,第53-54页。
    ① 孙翊刚、董庆铮主编:《中国赋税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第336页。
    ① [美]杨格:《1927—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陈泽宪、陈霞飞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47页。
    ① 朱伯康、施正康编著:《中国经济史》(下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02页。
    ② 《田赋附加税调查》,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276页。
    ① 周伯棣:《民元以来我国之中央财政》,《民国经济史》之《银行周报30年纪念刊》,第168页。
    ① 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04-107页。
    ② 凌耀伦、熊甫、裴倜编:《中国近代经济史》,重庆出版社1982年版,第426页。
    ③ 周伯棣:《民元来我国之中央财政》,《民国经济史》之《银行周报30年纪念刊》,第168页。
    ④ 《田赋附加税调查》,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276页。
    ⑤ 国民政府财政部编:《财政年鉴续编》,第13篇,112—113页,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
    ⑥ 《申报年鉴》,1935年正补编合订本,第402页。
    ⑦ 千家驹:《旧中国发行公债史的研究》,《历史研究》1955年第2期。
    ① 石柏林:《凄风苦雨中的民国经济》,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9页。
    ② 孙文学、齐海鹏等编:《中国财政史》,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88页。
    ① 孙文学、齐海鹏等编:《中国财政史》,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94页。
    ② 张公权:《中国通货膨胀史》,文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转引自孙文学、齐海鹏等编:《中国财政史》,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94页。
    ① 国民政府财政部编:《财政年鉴三编》,第六篇,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第1页。
    ② 中央财政金融学院财政教研室编:《中国财政简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0年版,第236页。
    ① 国民政府财政部编:《财政年鉴三编》,第三篇,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第140-142页。
    ② 孙文学、齐海鹏等编:《中国财政史》,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90页。
    ① 贾秀岩、陆满平著:《民国价格史》,中国物价出版社1992年版,第150页。
    ① 饶立新、曾耀辉:《中国印花税与印花税票》(第二版),中国税务出版社2002年版,第56-70页。
    ① 《令发非常时期征收印花税暂行办法卷》,江西省高等法院,1937.10.25—1938.5.17,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18-3-951。
    ① 《非常时期征收印花税暂行办法》,江西省高等法院,1937.10.25—1938.5.17,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18-3-951。
    ① 《财政月刊》第559号,财政部总务司印行,1929年9月25日。
    ② 饶立新、曾耀辉:《中国印花税与印花税票》,中国税务出版社2002年版,第79-101页。
    ① 《奉部令知印花税票印有领袖及先烈肖像不应倒贴以示票敬卷》,江西省高等法院,1941.1.30—4.17,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18-3-1068。
    ① 段志清、潘寿民编:《中国印花税史稿》(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320-321页。
    ① 《印花税考成章程》,《财政公报》第39期,财政部总务司发行,1930年11月1日。
    ① 《广西省印花章程施行细则》,节选自段志清、潘寿民编:《中国印花税史稿》(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335-336页。
    ② 王建都:《中华民国时期的印花税》,《文史精华》2000年第4期。
    ③ 段志清、潘寿民编:《中国印花税史稿》(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356-357页。
    ④ 同上,第190页。
    ① 《田赋税务类(税务),关于印花税、烟酒专卖税,营业牌照税以及因私营烟酒引起的纠纷案件等方面的报告、训令和烟叶特税章程》,鄱阳县国民政府档案,鄱阳县档案馆,1932-1937年,档案号:J1002-1062。
    ② 段志清、潘寿民编:《中国印花税史稿》(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356页。
    ① 《整顿印花税务计划》,《申报》1927年10月22日,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版。
    ② 段志清、潘寿民编:《中国印花税史稿》(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03-214页。
    ① 江西省高等法院1928-1945年档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4767,J018-2-05771等。
    ② 《张义和违反印花税法案卷》,江西省高等法院,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4598,1938年6月至1938年7月。
    ③ 《进贤司法处请示贴用印花税票案》,江西省高等法院,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18-2-21090,1937年。
    ④ 《利人药号违反印花税法不服裁定提起抗告案卷》,江西省高等法院,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4595,1937年8月至1938年5月。
    ① 《江西高等法院关于德丰笋行违反印花税法案提起抗告案件的裁定书、呈》,江西省高等法院,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2-07682,1944年2月。
    ② 《江西高等法院、江西临川地方法院关于瑞隆号等违反印花税法不服裁定抗告的诉状、训令、呈、裁定书》,江西省高等法院,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4311,1938年4-7月。
    ③ 《清江县司法处关于彭仁和、生盛祥、杨永兴违反印花税法提起抗告案卷》,江西省高等法院,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4767,1938年12月至1939年1月。
    ④ 《清江司法处请解释印花税疑义案》,江西省高等法院,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2-21062,1937年;《司法行政部解释非常时期征收印花税暂行办法疑义案》,江西省高等法院,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18-2-21183,1938年。
    ⑤ 天津市档案馆等编:《天津商会档案》(上:1903~1911),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691页。
    ⑥ 马敏、祖苏主编:《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二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37-539页。
    ① 《福成祥违反印花税裁定》,江西省高等法院,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18-7-8593,1945年。
    ② 《江西高等法院、江西临川地方法院、崇仁县司法处关于洪昌楼违反印花税法一案的训令、呈、判决书》,江西省高等法院,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4356,1938年2—7月;《江西高等法院关于熊学铭违反印花税法一案的训令、裁定》,江西省高等法院,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4355,1938年6月;《江西高等法院关于孙海水违反印花税法案的裁定、抗告一案的训令、裁定》,江西省高等法院,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4354,1938年7月;《江西高等法院关于李学伦违反印花税案的裁定书、训令》,江西省高等法院,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4318,1938年7月;《鸿康、天津馆、合兴祥等店违反印花税法案卷》,江西省高等法院,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5443,1939年3月—12月;《大新米庄、中华旅社等违反印花税法案件》,江西省高等法院,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5447,1939年3月—12月;《江西高等法院、宁都地方法院关于丰泰等商号违反印花税案的呈、训令、意见书、裁定书等》,江西省高等法院,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2-06892,1941年3月—5月:江西高等法院、黎川临时庭关于熊甘泉、允升行、永顺庄等违反印花税法案的刑事裁定书、片根、进行表,江西省高等法院,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8466,1944年8月—1945年1月。
    ③ 《生发祥号、公昌祥号、永义和号等违反印花税法抗告案卷》,江西省高等法院,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4855,1938年8月——1938年9月;《江西南昌地方法院关于“同泰号”漏贴印花税一案的令、裁定书》,江西省高等法院,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4165,1938年5月。
    ④ 《义昌祥车行吴柏龄违反印花税法提起抗告案卷》,江西省高等法院,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5554,1939年3—4月;《罗生盛违反印花税法抗告案卷》,江西省高等法院,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4596,1938年6月至1938年7月;《罗恒顺、裕和祥违反印花税法案卷》,江西省高等法院,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5772,1940年1月——2月,等等。
    ⑤ 《江西高等法院、袁宜地方法院关于合记集贤违反印花税抗告案的呈、裁定书》,省高等法院,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2-06872,1941年7月-10月。
    ① 《抗告人温思顺违反印花税案卷》,江西省高等法院,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7077,1942年8月。
    ② 《温思顺违反印花税抗告案卷》,江西省高等法院,江西省档案馆档案馆:J018-02-07069,1942年12月。
    ③ 《江西高等法院、宁都地方法院关于龚元生违反印花税不服抗告案的呈、裁定书,省高等法院》,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6876,1941年2月至7月;《江西高等法院、宁都地方法院关于龚元生违反印花税抗告案的呈、意见书、训令、裁定书》,江西省高等法院,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2-06875,1941年6月-7月。
    ① 贾士毅:《民国续财政史二》,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573页。
    ① [日]长野郎著,李占才译:《中国的财政》,《民国档案》1994年第3期。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江苏省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编写组:《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四辑·下册),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015页。
    ② 史铁生:《中华民国经济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54页。
    ① 《解放日报》1946年7月8日。
    ② 贾秀岩、陆满平:《民国价格史》,中国物价出版社1992年版,第391页。
    ③ 同上,第392页。
    ④ 《历史教学》,1955年第12期,第25页,转引自贾秀岩、陆满平:《民国价格史》,中国物价出版社1992年版,第393页。
    ⑤ 《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讲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406页。
    ① 孙文学、齐海鹏等编:《中国财政史》,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38页。
    ② 翁礼华:《生命在于运动更在于平衡——宋、元、民国财政失衡之反思》,《浙江财税与会计》,2000年第5期。
    ① 孙文学、齐海鹏等编:《中国财政史》,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32页。
    ② 孙文学:《中国近代财政史》,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93-394页。
    ① 《经济周报》第8卷第11期,第142页,转引自中央财政金融学院财政教研室编:《中国财政简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0年版,第287页。
    ① 孙翊刚、董庆铮编:《中国赋税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第442页。
    ② 叶桂:《当前苛捐杂税摊派鸟瞰》,《财政评论》1948年第19卷第3期。
    ① 孙文学、齐海鹏等编:《中国财政史》,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30页。
    ① 段志清、潘寿民编:《中国印花税史稿》(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13-421页。
    ① 饶立新、曾耀辉:《中国印花税与印花税票》(第二版),中国税务出版社2002年版,第134-135页。
    ① 《印花税票简化贴用办法》,江西省高等法院,1947年,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18-6-4113。
    ② 饶立新、曾耀辉:《中国印花税与印花税票》(第二版),中国税务出版社2002年版,第135-136页。
    ① 饶立新、曾耀辉:《中国印花税与印花税票》(第二版),中国税务出版社2002年版,第142-148页。
    ① [美]杜赞奇(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页。
    ① 江西省高等法院1945-1949年档案,江西省档案馆民国档案,档案号:J18-7-10507等。
    ② 《田赋税务类(税务),关于印花税、牙当营业税、烟酒牌照税,屠宰税等税款征收、查漏;各行业请求减免税款以及税款被盗等方面的报告、训令和有关表册》,鄱阳县国民政府档案,1941年,鄱阳县档案馆,档案号:J0002-01-01073.。
    ③ 惕斋:《几个印花税问题》,《商业月报》1947年第3期。
    ① 王建都:《中华民国时期的印花税》,《文史精华》2000年第4期。
    ② 《印花税法施行案例摘要》,《方便月刊》1936年第2、3、4、5期;《核示印花税科罚疑义》,《法令周报》1935年第14期。
    ③ 《江西大舞台违反印花税案》,江西省高等法院.江西省档案馆,1946年,档案号:J18-7-10484.。
    ④ 《老宝成金号违反印花税提起抗告由》,江西省高等法院,1946年,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18-7-10482。
    ① 《公义马厂违反印花税法抗告》,江西省高等法院,1948年,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18-7-15934。
    ② 《庆昌祥违反印花税法案》,江西省高等法院,1947年,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18-7-12823。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江苏省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编写组:《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四辑·下册)》,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033页。
    ④ 《南丰救济院贫民习艺所违犯印花税法案》,江西省高等法院,1947年,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18-7-12777。
    ⑤ 同上。
    ① 饶立新、曾耀辉:《中国印花税与印花税票》(第2版),中国税务出版社2002年版第113页。
    ② 《修正所得税法印花税法营业税法遗产税法卷》,江西省高等法院,1946.7.16—1948.6.5,档案馆号:J18-3-1396。
    ③ 饶立新、曾耀辉:《中国印花税与印花税票》(第2版),中国税务出版社2002年版第115-132页。
    ④ 《王隆记等违反印花税上诉案卷》,江西省高等法院,1947年10月,档案号:J018-02-10911。
    ⑤ 《江西临川地方法院、关于瑞隆号等违反印花税法不服裁定抗告的诉状、训令、呈、裁定书》、《江西高等法院、宁都地方法院关于丰泰等商号违反印花税案的呈、训令、意见书、裁定书等》、《江西高等法院、黎川临时庭关于熊甘泉、允升行、永顺庄等违反印花税法案的刑事裁定书、片根、进行表》等,江西高等法院,1938—1945年,档案号:J018-02-04311、J018-2-06892、J018-02-08466等。
    ① 《修正所得税法印花税法营业税法遗产税法卷》,江西省高等法院,1946.7.16—1948.6.5,档案馆号:J18-3-1396。
    ② 《江西大舞台肖菊生违反印花税案抗告案卷》,江西省高等法院,1946年7月,档案号:J018-2-09884。
    ① 《江西区国税局、鄱阳国税稽征局等关于廖绵衍、孟庆有私提印花税票案的指令、呈、处分书》,江西省高等法院,1948年12月—1949年1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025-01-00326。
    ② 江西省高等法院1946-1949年档案,江西省档案馆民国档案,档案号:J18-7-10507等。
    ③ 《南丰救济院贫民习艺所违犯印花税法案》,江西省高等法院,1947年,档案号:J18-7-12777。
    ④ 段志清、潘寿民编著:《中国印花税史稿》(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31页。
    ① 马寅初:《财政学与中国财政——理论与现实》(下册),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475页。
    ② 同上,第619-625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江苏省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编写组:《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四辑·下册)》,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033页。
    ② 段志清、潘寿民编:《中国印花税史稿》(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30页。
    ③ 同上,第430页。
    ① 孙翊刚、董庆铮编:《中国赋税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第446页。
    ① 包明伟主编:《中国印花税资料汇编》,上海市浦东新区税务学会1997年5月,第3-5页。
    ① 饶立新、曾耀辉:《中国印花税与印花税票》(第二版),中国税务出版社2002年版,第56-70页。
    ② 《生发祥号、公昌祥号、永义和号等违反印花税法抗告案卷》,江西省高等法院,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4855,1938年8月—1938年9月;《江西南昌地方法院关于“同泰号”漏贴印花税—案的令、裁定书》,江西省高等法院,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4165,1938年5月。
    ③ 《义昌祥车行吴柏龄违反印花税法提起抗告案卷》,江西省高等法院,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5554,1939年3—4月;《罗生盛违反印花税法抗告案卷》,江西省高等法院,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4596,1938年6月至1938年7月;《罗恒顺、裕和祥违反印花税法案卷》,江西省高等法院,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5772,1940年1月—2月,等等。
    ④ 《江西高等法院、袁宜地方法院关于合记集贤违反印花税抗告案的呈、裁定书》,省高等法院,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2-06872,1941年7月—10月。
    ① 饶立新、曾耀辉:《中国印花税与印花税票》(第二版),中国税务出版社2002年版,第53-54页。
    ② 铭礼:《印花税研究》,《银行期刊》1925年第2卷第13期。
    ① 段志清、潘寿民:《中国印花税史稿》(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4-16页。
    ② 孙文学、齐海鹏等编:《中国财政史》,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29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江苏省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编写组编:《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四辑(直接税·印花税)(下册),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898-1899页。
    ② 孙文学、齐海鹏等编:《中国财政史》,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29页。
    ③ 铭礼:《印花税研究》,《银行期刊》1925年第2卷第13期。
    ④ 《税收基础知识》编写组编:《税收基础知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第206页。
    ① 《香港房价今年涨20%,加收印花税严控外地人购房》,腾讯财经报道2012年10月26日。
    ① 学志:《印花税之起源》,《浙江财政月刊》,1936年第2期。
    ② 李伯重:《中国全国市场的形成——1500—1840年》,《清华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③ 郝昭成:《经济社会发展与税收制度的科学化、现代化、国际化》,《涉外税务》,2012年第3期。
    ① 翁礼华:《生命在于运动更在于平衡——宋、元、民国财政失衡之反思》,《浙江财税与会计》2000年第5期。
    ② 王润生:《论税收》,《经济》1949年第1期。
    ① 朱新谟:《印花税评议》,节选自《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
    ② [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③ 高阳:《回顾香港税制近年发展——专访香港特别行政区税务局副局长赵国杰》,《涉外税务》2012年第11期。
    ① 马贵兰:《税收宣传工作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4期。
    ② 段志清、潘寿民编:《中国印花税史稿》(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84页。
    ③ 同上,第190页。
    ④《田赋税务类(税务),关于印花税、烟酒专卖税,营业牌照税以及因私营烟酒引起的纠纷案件等方面的报告、训令和烟叶特税章程》,鄱阳县国民政府档案,1932—1937年,鄱阳县档案馆,档案号:J1002-1062。
    ① [日]长野郎(著),李占才(译):《中国的财政》,《民国档案》1994年第3期。
    ① 《江西省直税局关于各县印花税检查员的履历表》,1947年1月—12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25-01-00609。
    ① 饶立新、曾耀辉:《中国印花税与印花税票》,中国税务出版社2002年版,第30页。
    ② 惕斋:《几个印花税问题》,《商业月刊》1947年第24卷第3期。
    ③ 《田赋税务类(税务),关于印花税、牙当营业税、烟酒牌照税,屠宰税等税款征收、查漏;各行业请求减免税款以及税款被盗等方面的报告、训令和有关表册》,鄱阳县国民政府档案,1941年,鄱阳县档案馆,档案号:J0002-01-01073。
    [1]包伟明:《中国印花税资料汇编》,上海市浦东新区税务学会1997年版.
    [2]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增订本),中华书局1998年版.
    [3]陈勇勤:《中国经济思想史》,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陈荣、姚林香:《税收理论与税法》,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陈霞飞主编:《中国海关密档》,中华书局1994年版.
    [6]邓绍辉:《晚清财政与中国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段志清、潘寿民:《中国印花税史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8]方宝璋:《社会科学应用方法论》,经济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
    [9]费文星:《中国直接税概要》,世界书局1947年版.
    [10]高秉坊:《中国直接税史实》,财政部直接税处经济研究室1943年版.
    [11]龚书铎、方攸翰主编:《中国近代史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2]胡寄窗:《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3]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上中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4]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15]黄天华:《中国税收制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6]黄天华:《中国财政制度史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7]黄贵森、董玉恋、王俭:《印花税基础知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8]贾士毅:《民国财政史》,商务印书馆1917年版.
    [19]贾士毅:《民国续财政史》,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20]贾德怀:《民国财政简史》,商务印书馆1941年版.
    [21]贾秀岩、陆满平:《民国价格史》,中国物价出版社1992年版.
    [22]金鑫等:《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直接税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23]匡小平:《财政学》(第2版),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4]罗玉东:《中国厘金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25]马寅初:《财政学与中国财政》,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
    [26]马寅初:《财政学与中国财政》,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27]马敏、朱英:《传统与近代的二重变奏——晚清苏州商会个案研究》,巴蜀书社1993年版.
    [28]马敏、祖苏:《苏州商会档案丛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2004版.
    [29]马金华:《民国财政研究——中国财政现代化的雏形》,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年版.
    [30]刘锦藻编纂:《清朝续文献通考》(卷四七),考8015,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
    [31]曲绍宏、白丽健:《中国近代财政简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2]千家驹:《旧中国公债史料》,中华书局1984年版.
    [33]饶立新、曾耀辉:《中国印花税与印花税票》,中国税务出版社1999年版.
    [34]饶立新、曾耀辉:《中国印花税与印花税票》,中国税务出版社2002年版.
    [35]饶立新:《中国印花税研究》,中国税务出版社2009年版.
    [36]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7]石柏林:《凄风苦雨中的民国经济》,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8]史铁生:《中华民国经济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9]史志宏、徐毅:《晚清财政:1851-1894》,上海财经大学出版2008年版.
    [40]孙翊刚:《中国赋税史》,中国税务出版社1996年版.
    [41]孙翊刚:《中国财政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2]孙翊刚、董庆铮编:《中国赋税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
    [43]孙文学:《中国近代财政史》,东北财大出版社1990年版.
    [44]孙文学、齐海鹏等编著:《中国财政史》,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5]谈敏:《中国财政思想史教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6]王先谦:《东华续录》,卷二一六,公记书庄1899年版.
    [47]伍世安:《中国收费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48]武普照:《近现代财政思想史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9]吴承明:《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投资》,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50]吴兆莘:《中国税制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51]夏国祥:《近代中国税制改革思想研究(1900-1949)》,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2]萧一山:《清代通史》(四),中华书局1986年版.
    [53]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54]晏才杰:《租税论》,北京新华学社1922年版.
    [55]杨荫溥:《民国财政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版.
    [56]杨汝梅:《中国20世纪初政府财政概况》,中华书局1938年版.
    [57]杨汝梅:《民国财政论》,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
    [58]叶振鹏:《20世纪中国财政史研究概要》,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9]叶世昌:《中国经济思想简史》(上中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60]张公权:《中国通货膨胀史》,文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
    [61]张宪文:《中华民国史(第一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2]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
    [63]赵津:《中国近代经济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4]郑友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
    [65]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6]邹进文:《民国财政思想史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7]《税收基础知识》编写组编:《税收基础知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
    [68]《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讲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62年版.
    [69]中央财政金融学院财政教研室编:《中国财政简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0年版.
    [70]中央财经大学中国财政史研究所编:《财政史研究》(一二三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
    [1]蔼庐:《印花税理论与实际》,《银行周报》1929年第13卷第21期.
    [2]蔼庐:《印花税理论与实际(续)》,《银行周报》1929年第13卷第22期.
    [3]蔼庐:《印花税理论与实际(再续)》,《银行周报》1929年第13卷第24期.
    [4]沧水:《支票贴用印花税之当否》,《银行周报》1920年第4卷第40期.
    [5]戴丽华、匡小平:《民国晚期印花税的赋税特征蜕变及其启示——以1946—1949
    年江西地方法院的印花税诉讼案件为基础》,《江西社会科学》2013年第8期.
    [6]戴丽华:《清末试办印花税失败的原因分析及启示》,《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7]邓子恢:《论税收》,《新华月报》1949年第1卷第1-6期.
    [8]杜岩双:《我国印花税制史研究》,《直接税月报》1941年第1卷第4期.
    [9]杜岩双:《遗产税之创办与印花税之改进》,《训练月刊》1941年第2卷第6期.
    [10]杜恂诚:《民国时期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划分》,《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11]段艳:《论北洋时期的地方财政》,《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12]方逖生:《财政困难与整顿税收》,《人言周刊》1934年第1卷第1-25期.
    [13]付志宇:《国民政府时期税收体制演变对当前分税制改革的借鉴》,《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14]高秉坊:《国人对于印花税应有之认识》,《直接税月报》1941年第1卷第7期.
    [15]高秉坊:《近年来我国税制之改革》,《财政评论》1939年第2卷第2期.
    [16]高秉坊:《近年来中央税制之改革与动向》,《财政评论》1941年第6卷第1期.
    [17]龚汝富:《近代中国国家税和地方税划分之检讨》,《当代财经》1998年第1期.
    [18]官笃信:《一般地方税收困惫之原因》,《西康经济季刊》1943年第15-16期.
    [19]慧观:《当前税收问题之商榷》,《申报月刊》1944年第2卷第10号.
    [20]李伯重:《中国全国市场的形成:1500—1840年》,《清华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21]李玉:《晚清印花税创行源流考》,《湖湘论坛》1998年第2期
    [22]李向东:《清末民初的印花税》,《河南税务》2002年第24期.
    [23]李向东:《印花税在中国的移植与初步发展(1903-1927)》,中国知网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24]刘秉麟:《中国税制之研究》,《经济学季刊》1930年第1卷第3期.
    [25]刘不同:《论战时节约与税收》,《东方杂志》1939年第36卷第6期.
    [26]刘慧宇:《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地财政划分制度》,《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4期.
    [27]刘善初:《金元贬值与税收保值》,《银行周报》1949年第33卷第21期.
    [28]刘增合:《清末印花税的筹议与实施》,《安徽史学》2004年第5期.
    [29]刘增合:《清末禁烟时期的印花税》,《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2期.
    [30]刘佛丁:《试论我国民族资本企业的资本积累问题》,《南开学报》1982年第2期.
    [31]铭礼:《印花税研究》,《银行期刊》1925年第2卷第13期.
    [32]明全:《对税务工作的点滴意见》,《经济》1949年第4期.
    [33]聂其宏:《税收与民力》,《财政研究》1937年第1卷第5期.
    [34]齐银昌:《印花税史》,《北方经济》2002年第2期.
    [35]饶立新:《中国印花税研究》,中国知网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江西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36]饶立新、曾耀辉:《清末民初引进西洋税制的尝试》,《涉外税务》2008年第8期.
    [37]时寒冰:《中国股市的乱源:疯狂的印花税》,《南风窗》2008年第10期.
    [38]宋翔:《支票与印花税》,《银行杂志》1923年第1卷第4期.
    [39]苏日荣:《行宪后国地税收划分问题》,《财政评论》1948年第18卷第4期.
    [40]唐哲民:《关于几个税收问题的商榷》,《经济》1949年第3期.
    [41]唐庆增:《从租税原则上以观察中国之税制》,《财政评论》1939年第2卷第6期.
    [42]滕茂椿:《最近我国中央税收在华北之推行-印花税与货物税》,《河北省银行经济半月刊》1946年第1卷第3期.
    [43]惕斋:《几个印花税问题》,《商业月报》1947年第24卷第3期.
    [44]王建都:《中华民国时期的印花税》,《文史精华》2000年第4期.
    [45]王润生:《论税收》,《经济》1949年第1期.
    [46]王阳生:《论币制改革与税收》,《工商经济》1948年第2卷第6期.
    [47]王万甫:《中央与地方税收之划分》,《民族》1936年第4卷第7-12期.
    [48]翁礼华:《生命在于运动更在于平衡--宋、元、民国财政失衡之反思》,《浙江财税与会计》,2000年第5期.
    [49]吴大业:《改善印花税征收办法以增加税收减缓货币流速》,《经济评论》1948年第3卷第9期.
    [50]薛光前:《改良中国印花税刍议-介绍意大利前财政长史丹法尼之建议》,《财政评论》1940年第3卷第4期.
    [51]夏国祥:《中国近代税制改革研究(1900—1949)》,中国知网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上海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52]学志:《印花税之起源》,《浙江财政月刊》1936年第9卷第2期.
    [53]叶桂:《当前苛捐杂税摊派鸟瞰》,《财政评论》1948年第19卷第3期.
    [54]佚名:《英美税收与国民所得比较》,《中外经济拔萃》1938年第2卷第9期.
    [55]佚名:《香港战时的税收制度》,《经济丛报》1939年第1卷第24期.
    [56]佚名:《地方税收制监督与整理-废除苛捐杂税之实行》,《政治成绩统计》1934年第7期.
    [57]阎鸿声:《现行中央税制之研究》,《浙江财政月刊》1936年第9卷第3期.
    [58]尹红群:《民国时期的地方政权与地方财政(1927—1945)--以浙江为例》,中国知网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59]尹红群:《财权与庶政:抗战后期国民政府自治财政的困局(1941—1945》,《云梦学刊》2006年第6期.
    [60]余醒民:《中国现行国家税制批判》,《经济评论》1934年第1卷第7期.
    [61]喻树奎:《印花税史纵横谈》,《财会月刊》1989年第1期.
    [62]张柏香:《抗战期中如何增多地方税收》,《经济动员》1938年第11期.
    [63]张神根:《论抗战后期国民政府对国家与地方财政关系的重大调整》,《历史档案》1997年第1期.
    [64]张连红:《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央与地方财政收支结构的划分与实施》,《江海学刊》1999年第6期.
    [65]张连红:《论南京政府时期的中央与地方财政收支结构》,《史学月刊》2000年第2期.
    [66]张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印花税述评(1927—1937)》,《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67]陟崖:《支票贴用印花税》,《钱业月报》1921年第15卷第9期.
    [68]周伯棣:《论我国现行的税制》,《银行通讯》1948年第29期.
    [69]朱沛莲:《划分中央与地方税收之检讨》,《江苏月报》1935年第3卷第2期.
    [70]朱新谟:《印花税评议》,节选自《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
    [71]《申报》,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版.
    [72]《东方杂志》,《盛京时报》,《银行周报》,《直接税月报》,《财政月刊》,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
    [1]《将吉安地院人犯付金典讯毕解回新喻县、法办罗传烈等杀人上诉案、商店违反印花税法案件、吴祥喜羁占出征军人配偶案的令、呈》,江西省高等法院,1940年12月—1941年1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1125.
    [2]《江西高等法院关于单亿忱缮状费印花税、陶杨富伪造文书、钟常寅、董元桢上诉案的通知书、训令》,江西省高等法院,1943年9—11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1682.
    [3]《江西高等法院关于办理南城周玉书等商号违反印花税法的训令、公函》,江西省高等法院,1938年7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3219.
    [4]《江西高等法院、财政部福建印花烟酒税局关于查办铅山河口镇各商号违反印花税法一案的训令、公函》,江西省高等法院,1940年1—-2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3224.
    [5]《江西高等法院、黎川地方法院、财政部福建印花烟酒税局关于查办黎川泰和号违反印花税法单据一案的训令、公函》,江西省高等法院,1940年3-5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3225.
    [6]《江西高等法院、黎川地方法院关于报送协康号、义成生号违反印花税案裁定的指令、呈》,江西省高等法院,1941年5—6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3229.
    [7]《江西高等法院、于都县司法处余世荣关于请解释印花税法科罚及执行规则有关条款疑义的指令、呈》,江西省高等法院,1938年1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3512.
    [8]《司法行政部、江西高等法院、玉山县司法处关于解释印花税法疑义案的训令、指令、呈》,江西省高等法院,1939年6月—1940年2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3528.
    [9]《司法行政部,江西高等法院、龙南县司法处关于解释违反印花税法罚锾疑义的指令、呈》,江西省高等法院,1939年10月—1940年2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3534.
    [10]《江西高等法院、莲花县司法处关于解释合作社所发对外营业之账单是否贴印花税票的指令、呈》,江西省高等法院,1939年10—11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3539.
    [11]《江西高等法院、永新县司法处关于解释印花税法科罚及执行规则第六条疑义的指令、代电》,江西省高等法院,1939年12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3544.
    [12]《司法行政部、江西高等法院、遂川县司法处关于合作社未贴印花税票发生争执是否处罚的训令、指令、呈》,江西省高等法院,1940年3月—1942年5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3548.
    [13]《司法院、江西高等法院、清江县司法处关于解释各商号簿应否贴用印花税案疑义的训令、指令、代电、呈》,江西省高等法院,1941年9月—1942年2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3626.
    [14]《司法院、江西高等法院、会昌县司法处关于解释印花税疑义的训令、指令、呈》,江西省高等法院,1942年2—5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3677.
    [15]《司法院、江西高等法院、瑞金县司法处关于解释印花税法有关疑义的训令、指令、呈》,江西省高等法院,1943年4月—12月,档案号:J018-02-03685.
    [16]《司法行政部,江西高等法院、会昌县司法处关于解释印花税法第16条适用疑义的训令、指令、呈》,江西省高等法院,1943年8月—1944年3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3711.
    [17]《江西高等法院、宁都地方法院、新余县司法处、湖口县司法处关于印花税罚锾是否也能用战时高标准及没收盐等司法机关是否可提成的指令、代电、呈》,江西省高等法院,1946年8—10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3892.
    [18]《江西高等法院、宁都地方法院司法处关于解释印花税法疑问的指令、代电》,江西省高等法院,1947年4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3960.
    [19]《江西南昌地方法院关于“同泰号”漏贴印花税一案的令、裁定书》,江西省高等法院,1938年5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4165.
    [20]《江西高等法院、江西临川地方法院、瑞隆号关于瑞隆号等违反印花税法不服裁定抗告的诉状、训令、呈、裁定书》,江西省高等法院,1938年4—7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4311.
    [21]《江西高等法院关于李学伦违反印花税案的裁定书、训令》,江西省高等法院,1938年7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4318.
    [22]《江西高等法院关于孙海水违反印花税法案的裁定、抗告一案的训令、裁定》,江西省高等法院,1938年7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4354
    [23]《江西高等法院关于熊学铭违反印花税法一案的训令、裁定》,江西省高等法院,1938年6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4355.
    [24]《江西高等法院、江西临川地方法院、崇仁县司法处关于洪昌楼违反印花税法一案的训令、呈、判决书》,江西省高等法院,1938年2—7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4356.
    [25]《利人药号违反印花税法不服裁定提起抗告案卷》,江西省高等法院,1937年8月至1938年5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4595.
    [26]《罗生盛违反印花税法抗告案卷》,江西省高等法院,1938年6月至1938年7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4596.
    [27]《张义和违反印花税法案卷》,江西省省高等法院,1938年6月至1938年7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4598.
    [28]《江西高等法院、清江县司法处关于彭仁和、生盛祥、杨永兴违反印花税法提起抗告案卷》,江西省高等法院,1938年12月至1939年1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4767.
    [29]《江西高等法院、袁宜地方法院关于宜春纸张生产合作社违反印花税法抗告案的指令、呈》,江西省高等法院,1938年11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4770.
    [30]《生发祥号、公昌祥号、永义和号等违反印花税法抗告案卷》,江西省高等法院,1938年8月-1938年9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4855.
    [31]《鸿康、天津馆、合兴祥等店违反印花税法案卷》,江西省高等法院,1939年3—12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5443.
    [32]《大新米庄、中华旅社等违反印花税法案件》,江西省高等法院,1939年3—12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5447.
    [33]《义昌祥车行吴柏龄违反印花税法提起抗告案卷》,江西省高等法院,1939年3—-4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5554.
    [34]《成记米号等违反印花税法提起抗告的案件》,江西省高等法院,1939年1—3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5555.
    [35]《南昌地方法院财政部税务督查员违反印花税法案的裁定书、意见书》,江西省高等法院,1939年3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5712.
    [36]《力学书店违反印花税法提起抗告案卷》,江西省高等法院,1940年7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2-05771.
    [37]《罗恒顺、裕和祥违反印花税法案卷》,江西省高等法院,1940年1—-2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5772.
    [38]《江西高等法院、黎川地方法院关于益顺德违反印花税抗告案的呈、意见书、裁定书》,江西省高等法院,1941年9—10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6870.
    [39]《江西高等法院、袁宜地方法院关于合记集贤违反印花税抗告案的呈、裁定书》,江西省高等法院,1941年7—10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2-06872.
    [40]《江西高等法院、南城司法处关于中央书局等违反印花税抗告案的呈、裁定书》,江西省高等法院,1941年5—8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2-06873.
    [41]《江西高等法院、宁都地方法院关于龚元生违反印花税抗告案的呈、意见书、训令、裁定书》,江西省高等法院,1941年6—7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2-06875.
    [42]《江西高等法院、宁都地方法院关于龚元生违反印花税不服抗告案的呈、裁定书》,江西省高等法院,1941年2月至7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6876.
    [43]《江西高等法院、兴国地方法院关于合和栈违反印花税抗告案的呈、训令、裁定书》,江西省高等法院,1941年6—7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2-06877.
    [44]《温思顺违反印花税抗告案卷》,江西省高等法院,1942年12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7069.
    [45]《抗告人温思顺违反印花税案卷》,江西省高等法院,1942年8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7077.
    [46]《江西高等法院关于德丰笋行违反印花税法案提起抗告案件的裁定书、呈》,江西省高等法院,1944年2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2-07682.
    [47]《江西高等法院、黎川临时庭关于熊甘泉、允升行、永顺庄等违反印花税法案的刑事裁定书、片根、进行表》,江西省高等法院,1944年8月—1945年1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8466.
    [48]《福成祥违反印花税上诉案卷》,江西省高等法院,1945年6—8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8892.
    [49]《江西大舞台违反印花税法案卷》,江西省高等法院,1946年7月至10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9410.
    [50]《江西大舞台肖菊生违反印花税案抗告案卷》,江西省高等法院,1946年7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2-09884.
    [51]《江西大舞台违反印花税法案抗告案卷》,江西省高等法院,1946年12月—1947年4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09935.
    [52]《正和祥违反印花税法抗告》,江西省高等法院,1947年,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10864.
    [53]《广益煤炭商行违反印花税法抗告》,江西省高等法院,1947年,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10878.
    [54]《广益煤炭商行违,反印花税法抗告》,江西省高等法院,1947年,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10886.
    [55]《中国文具社违反印花税上诉案卷》,江西省高等法院,1947年10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10910.
    [56]《王隆记等违反印花税上诉案卷》,江西省高等法院,1947年10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10911.
    [57]《何洪发号等违反印花税上诉案卷》,江西省高等法院,1947年8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10912.
    [58]《同义兴号违反印花税案抗告状》,江西省高等法院,1947年9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11299.
    [59]《大兴五金号违反印花税法抗告状》,江西省高等法院,1947年12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11300.
    [60]《万象商行违反印花税法抗告状》,江西省高等法院,1947年6—7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02-11301.
    [61]《民国江西省高等法院关于同盟酿酒社违反印花税抗告案件审理的案卷》,江西省高等法院,1948年11月—1949年2月,江西省档案馆:J018-02-12533.
    [62]《义成布庄违反印花税法抗告》,江西省高等法院,1948年,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18-2-13211.
    [63]《天福商行违反印花税法抗告》,江西省高等法院,1948年,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18-2-13309.
    [64]《同春茂号违反印花税法抗告》,江西省高等法院,1948年,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18-2-13317.
    [65]《胡侠华违反印花税抗告》,江西省高等法院,1948年,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18-2-13333.
    [66]《光明大戏院违反印花税法抗告》,江西省高等法院,1948年,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2-13353.
    [67]《纶孚等违反印花税抗告》,江西省高等法院,1948年,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18-2-13355.
    [68]《福记卫联实业社南昌分社违反印花税抗告》,江西省高等法院,1948年,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18-2-13356.
    [69]《福顺全寿枋栈违反印花税抗告》,江西省高等法院,1948年,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18-2-13359.
    [70]《丰城指令印花税法疑义由》,江西省高等法院,1947年,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18-2-19682.
    [71]《司法行政部解释非常时期征收印花税暂行办法疑义案》,江西省高等法院,1938年,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18-2-21183.
    [72]《印花税法关涉案件事项卷》,江西省高等法院,1936.8.6-1937.2.2,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18-3-0881.
    [73]《令发非常时期征收印花税暂行办法卷》,省高等法院,1937.10.25-1938.5.17,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18-3-0951.
    [74]《奉部令知印花税票印有领袖及先烈肖像不应倒贴以示票敬卷》,江西省高等法院,1941.1.30—4.17,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18-3-1068.
    [75]《印花税法卷》,江西省高等法院,1943.6..5-1947.6.14,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18-3-1260.
    [76]《修正所得税法印花税法营业税法遗产税法卷》,江西省高等法院,1946.7.16-1948.6.5,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18-3-1396.
    [77]《财政部湘赣区税务局玉请令奉新县对检尤联甫查获违反印花税法证件依法办理卷》,江西省高等法院,1938.7.7—1938.7.12,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18-3-1675.
    [78]《印花税法》,江西省高等法院,1941年,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18-6-4111.
    [79]《印花税票简化贴用办法》,江西省高等法院,1947年,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18-6-4113.
    [80]《华记等号违犯印花税法由》,江西省高等法院,1943年,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18-7-3993.
    [81]《德丰笋行违反印花税法》,江西省高等法院,1944年,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18-7-7520.
    [82]《熊甘泉等其七人违反印花税法》,江西省高等法院,1945年,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18-7-8247.
    [83]《福成祥违反印花税裁定》,江西省高等法院,1945年,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18-7-8593.
    [84]《老宝成金号违反印花税提起抗告由》,江西省高等法院,1946年,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18-7-10482.
    [85]《江西大舞台违反印花税案》,江西省高等法院,1946年,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18-7-10484.
    [86]《大孚号因违反税印花案》,江西省高等法院,1946年,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18-7-10493.
    [87]《大丰棉花鱼行违反印花税案》,江西省高等法院,1946年,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18-7-10507.
    [88]《全添意号泥木老厂违反印花税案》,江西省高等法院,1946年,江西省档案 馆,档案号:J18-7-10831.
    [89]《丰城广益煤炭商行违犯印花税法抗告》,江西省高等法院,1947年,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18-7-12775.
    [90]《南丰救济院贫民习艺所违犯印花税法案》,江西省高等法院,1947年,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18-7-12777.
    [91]《江西大舞台违犯印花税法抗告》,江西省高等法院,1946年,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18-7-12778.
    [92]《庆昌祥违反印花税法案》,江西省高等法院,1947年,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18-7-12823.
    [93]《公义马厂违反印花税法抗告》,江西省高等法院,1948年,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18-7-15934.
    [94]《关于印花税法(附所得税)》,江西省高等法院,1947年,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18-8-621.
    [95]《江西区国税局、鄱阳国税稽征局等关于廖绵衍、孟庆有私提印花税票案的指令、呈、处分书》,江西省高等法院,1948年12月—1949年1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25-01-00326。
    [96]《江西省直税局关于各县印花税检查员的履历表》,江西省高等法院,1947年1月-12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25-01-00609.
    [97]《江西税务管理局及临川征收局关于抽查印花税问题的训令、指令、报表等》,财政部江西区国税管理局,1946年,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25-01-01765.
    [98]《江西税务管理局及南城、鄱阳等征收局关于印花税抽查问题的指令、报表等》,财政部江西区国税管理局,1946年3—11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25-01-01766.
    [99]《江西税务管理局及九江、安义等征收局关于抽查印花税问题的训令、指令、函、等》,财政部江西区国税管理局,1946年1—11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25-01-01767.
    [100]《江西税务管理局及樟树、清江等征收局关于抽查印花税问题的指令、函、报表》,财政部江西区国税管理局,1946年4—11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25-01-01768.
    [101]《江西税务管理局及上饶征收局关于抽查印花税问题的训令、指令、报表》,财政部江西区国税管理局,1945年12月—1946年10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25-01-01769.
    [102]《江西税务管理局及贵溪征收局关于抽查印花税问题的指令、呈、报表》,财政部江西区国税管理局,1946年5—10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25-01-01770。
    [103]《江西税务管理局及浮梁、都昌等征收局关于抽查印花税问题的指令、呈、 报表》,财政部江西区国税管理局,1945年12月—1946年11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25-01-01771.
    [104]《江西税务管理局及南昌、奉新等征收局关于抽查印花税问题的训令、指令、报表》,财政部江西区国税管理局,1946年3—11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25-01-01772.
    [105]《江西税务管理局及萍乡、万载等征收局关于抽查印花税问题的训令、指令、报表等》,财政部江西区国税管理局,1945年9月—1946年10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25-01-01773.
    [106]《江西税务管理局及吉安、泰和等征收局关于抽查印花税问题的指令、呈、报表》,财政部江西区国税管理局,1945年10月—1946年11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25-01-01774.
    [107]《江西税务管理局及宁都、瑞金等征收局关于抽查印花税问题的训令、指令、报表等》,财政部江西区国税管理局,1945年10月—1946年10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25-01-01775.
    [108]《江西税务管理局及信丰、大庾等征收局关于抽查印花税问题的训令、指令、报表等》,财政部江西区国税管理局,1945年12月—1946年9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25-01-01768.
    [109]《江西税务管理局及赣县征收局关于抽查印花税问题的训令、指令、报表等》,财政部江西区国税管理局,1945年11月—1946年10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25-01-01777.
    [110]《财政部、江西区国税管理局、上饶、余干、南昌等分局关于积存五百元以下法币小面额货物印花税汇缴焚毁的训令、呈》,财政部江西区国税管理局,1948年8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25-01-03076.
    [111]《财政部江西区直接税局九江分局涂家埠所吴城稽征组函(为加强印花税收函请贵所惠予协助由)》,财政部江西区国税管理局,1948年7月—1949年4月,江西省档案馆,档案号:J025-01-03221.
    [112]《田赋税务类(税务),关于印花税、牙当营业税、烟酒牌照税,屠宰税等税款征收、查漏;各行业请求减免税款以及税款被盗等方面的报告、训令和有关表册》,1941年,鄱阳县档案馆,档案号:J0002-01-01073.
    [113]《省直接税局赣县信丰分局关于所得税印花税的训令、代电、实施细则》,信丰县政府,1946年1月—1947年3月,信丰县档案局,档案号:X005-03-00070.
    [114]国民政府财政部编:《财政年鉴》,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财政年鉴续编》,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财政年鉴三编》,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
    [115]《皇朝道咸同光奏议》,第七十七辑,台北商务印书馆1960年影印版.
    [116]经世文社编:《民国经世文编(财政)》,节选自《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年版.
    [117]《田赋附加税调查》,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118]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江苏省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编写组编:《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四辑(直接税·印花税)(下册),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美]阿瑟恩·杨格(Arthur N. Young)著,陈泽宪、陈霞飞译:《1927-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2][日]板入长太郎著,张淳译:《欧美财政思想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
    [3][美]道格拉斯·诺斯著,刘瑞华译:《经济史的结构与变迁》,(台北)时报文化出版社,1998年.
    [4][美]杜赞奇(Prasenjit Duara):《国家政权内卷化:对华北地方财政之研究,1911-1935》),《社会与历史文化比较研究》1987年第29卷第1期.
    [5][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美]甘布尔·西尼(Sidney D.Gamble):《新庄:对一个中国村庄财政的研究》,《哈佛亚洲研究杂志》1944年第8卷第1期.
    [7][英]孔飞力(Philip Alden Kuhn):《民国时期中国的地方税收与财政》,《远东研究文献》1979年第3期,芝加哥大学.
    [8][日]木村增太郎:《中国财政论》,东京大阪屋号书店1927年版.
    [9][英]哲美森:《中国度支考》,上海广学会,1897年版.
    [10]Andrew Nathan, Modern China,1840-1972:An Introduction to Sources and Research Aids, Michigan University Press, Ann Arbor, Michigan,1973.
    [11]Franz Michael & George Taylor, The Far East in Modern World, London,1956.
    [12]John K.Fairbank, Reischauer & Craig, East Asia,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Boston,1965.
    [13]John K.Fairbank, Trade and Diplomacy on the China Coas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6.
    [14]John K.Fairbank and Kwang Ching Liu, eds., Modern China:A Bibliographical Guide to Chinese Works,1898-1937,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1956.
    [15]John K.Fairbank and Masataka Banno, Japanese Studies of Modern Chin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5.
    [16]Ssu-Yu Teng, John K. Fairbank & others, China's Response to the Wes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4.
    [17]St.Dowell:A history of Taxation and Taxies in England. London,1884.
    [18]Tung-Li Yua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a, A Bibliographical Guide, New Haven,1956.
    [19]William Skinner, Winston Hsieh and Shigeaki Tomita, eds., Modern Chinese Society:An Analytical Bibliograph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tanford, California, 197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