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国际战略理论:一种框架性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国际战略研究历来是国际研究界关注的重点。历史一再表明,任何大国的崛起无不需要一套科学完备的国际战略理论为其保驾护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崛起的进程加快,世界格局经历深刻变化,中国国际战略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愈发显著。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攀升和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上升,中国亟需构筑一套行之有效的国际战略理论体系,以适应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换言之,中国国际战略理论体系的构建已经提上议事日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国际战略研究的成果大体分为四类:现实问题研究、领导人国际战略思想研究、国际战略学科建设和国际战略理论研究。总体上,学术界对前三类问题的研究较多,对国际战略理论进行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而对中国国际战略理论体系进行的研究则明显匮乏,并且,现有研究成果尚不足以构建一个科学完备的中国国际战略理论体系。
     本文以中国国际战略理论的渊源为开端,按照历史与现实、内在与外来的综合逻辑思路,从中国传统、当代实践、西方经验和马克思主义指导等角度全面把握中国国际战略理论的渊源;按照历史脉络,分析总结中国国际战略理论在改革开放初期发生的嬗变,以及冷战结束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国际战略理论的重要突破。作为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最后对中国国际战略理论体系的建设展开系统思考。
     本文总共八章,除了导论之外,正文共七章。第一章主要是梳理分析国际战略的概念和构建本文的研究框架;第二、三、四、五章分别从理论渊源、实践基础、指导思想和有益借鉴四个方面分析和总结中国国际战略的主要构成;第六章主要是总结中国国际战略理论的嬗变与突破;第七章主要是展望中国国际战略理论体系的构建路径。
     第一章主要是构建本文的理论研究框架。从战略观念的分析入手,首先确定国际战略这一本文的核心概念;然后探讨理论分析和框架分析对中国国际战略的重要意义;最后,简要分析中国国际战略理论发展历程,总结各发展阶段的关键因素,从而勾勒出中国国际战略理论的发展进程图,即本文的分析框架。
     第二章分析作为中国国际战略思想理论源头的传统战略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首先分析和概括中国传统战略思想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安全上的主导理念,然后探索中国传统战略思想在国家主权观念、共同利益观和尊重多样性的文明观以及防御性现实主义的安全观上的当代价值,最后概括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中国国际战略在实践中如何继承了传统战略思想的精髓,并延续着中国传统战略思想的生命与活力。中国传统战略思想是当代中国国际战略的理论根基和哲学源头。
     第三章分析当代中国国际战略实践经验,以便生成坚实的实践基础。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国际战略六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总结中国国际战略制定和实施的基本经验,最后从核心目标、精神动力、基本前提和思想根基等方面形成理论认识。作为中国国际战略理论的实践基础,梳理和总结中国国际战略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中国国际战略理论来源的当代部分,也是中国特色国际战略理论的主要成因。
     第四章总结马克思主义国际战略思想对中国国际战略理论发展的指导意义。第一节总结马克思主义国际战略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关于国家、国际合作、世界历史、战争与革命以及国际主义与民族的相关理论;第二节主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国际战略思想的指导方法,包括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唯物主义辩证法、实践方法以及批判的方法。第三节总结出马克思主义国际战略思想对中国国际战略理论的贡献主要集中在对价值观、方法论和实践的指导上。通过这些指导,中国国际战略理论在宏观层面(理想与目标)、中观层面(主要理论的研究方法)以及微观层面(问题领域的实践探索)形成了较为全面的指导体系,为中国国际战略理论体系的充实和完善奠定了原则性基础。
     第五章分析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和战略思想对中国国际战略理论的借鉴意义。首先简要梳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和战略思想的历史沿革,掌握其理论动向;然后从方法论的角度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三大流派——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进行剖析;最后总结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和战略思想对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三点借鉴意义。作为中国国际战略理论的渊源之一,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提供了理论体系构建所必需的基本范式,包括概念体系和基础层面的方法论体系,而大战略思想则为中国国际战略理论的宏观架构提供了重要启示。
     第六章探索中国国际战略理论在新时期出现的嬗变和突破。首先从格局变动、发展需求和观念变革角度分析总结中国国际战略理论发展的外部、内部和观念因素,然后总结中国国际战略理论在时代主题、指导思想、战略路径和战略文化等方面的嬗变,最后概括中国国际战略理论的最新突破:和平发展道路的提出、新安全观的提出和落实、国际秩序建设的新构想、互动共赢的开放战略、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新构想以及逐步完善的共同利益理论。第三节分析当前中国国际战略理论的一大特色——共同利益观。通过分析共同利益在当今世界形成并不断扩大的现实基础和中国的共同利益实践,我们认为共同利益的理念已经融入中国国际战略理论,随着中国国际战略实践的持续开展和中国国际战略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共同利益将彰显在实践和理论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第七章探索中国国际战略理论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第一节从现实角度出发,以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和中国自身为视角,分析当前中国国际战略面临的机遇,同时从全球性问题、国际力量制约和周边形势变化等角度总结中国国际战略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战略对策。第二节主要探讨未来中国国际战略理论体系的五个分支理论(经验理论、规范理论、理性理论、预测理论和实用理论)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设计。第三节归纳构筑中国国际战略理论体系的重要意义。这种意义主要体现在:中国国际战略理论体系的构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际战略思想,增强了国际战略理论研究的系统性,提升了中国国际战略的境界,开阔了中国国际战略的视野,同时有助于中国国际战略抢占道德制高点。
     总之,通过按照历史发展脉络进行纵向分析,同时分阶段进行横向剖析的研究方法,构建了一个综合的理论研究框架,从而较为全面地囊括了中国国际战略理论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形成了对中国国际战略理论较为系统的认识。作为理论的集大成者,中国国际战略理论体系将中国对外关系层面的所有因素统筹协调并形成规律性认识,为中国国际战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分析框架和理论视野,同时塑造了其更为开放包容的心态和高瞻远瞩的境界。
International strategy studies have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theinternational relaitons field. History repeatedly shows that any rise of powerneeds a set of scientific and complet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strategy for theescort.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process of China's rise isaccelerated, the world is undergoing profound changes and the importance ofChina's international strategy theory study is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Alongwith the rise of China'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and China'sinternational influence, China needs to build an effective system ofinternational strategy theory to meet the need of further development. Theconstruction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strategy theory system has been on theagenda. Since the1980s, China's international strategy researchachievement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the real problem, leaders’international strategic thought study,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internationalstrategy theory. Overall, the academic study more of three types before, and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strategy theory is relatively small. The study ofChina's international strategy theory system is obviously insufficient, and the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would not be enough to build a scientific andcomplete system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strategy theory.
     This paper is beginning with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international strategy theory. Grasp the origin of the Chinese internationalstrategy theory according to the history and reality, internal and externalintegrated logical train of thought, from point of view to Chinese tradition,contemporary practice, western experience and guide of Marxist. According tothe historical context, analyze Chinese international strategy theory evolutionhappened at the begin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the importantbreakthrough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strategy theory at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especially since the21st century. As a significant research subject,construction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strategy theory system will be discussedsystemly.
     This paper has seven chapters besides the introduction. The first chaptermainly analyzes the concept of international strategy and builds a researchframework of this paper. The four chapters followed analyze and summarizemain components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strategy respectively from the theoryorigin, practice basis, guiding ideology and the beneficial reference. The sixthchapter mainly summarizes China's international strategy theory transmutationand breakthrough. Chapter7is mainly analyzing the path of constructingChina's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theory system.
     Chapter1aims to build theoretical research framework of this paper.Determine the concept of international strategy which is the core concept ofthis paper. And then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framework analysis to China's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Finally, analyze China'sinternational strategy theory development course briefly, summarizes keyfactors at different stages, so as to draw the outline of the developmentprocess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strategy theory, which is analysis framework ofthis paper.
     Chapter2aims to analyze traditional strategic thought which is source ofChina's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thought theory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Firstly, analyze and sum up the dominant idea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strategic thought on the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security; and thenexplore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strategic thought inthe concept of national sovereignty, common interests, respecting the diversityof civilization and defensive realism on the security; finally summarize newChina how to inherit the essence of the traditional strategic thought in practiceof China's international strategy, and continue the life and vitality of Chinesetraditional strategic thought. Chinese traditional strategic thought is thefoundation and philosophy source of contemporary China's international strategy theory.
     Chapter3aims to analyze the practice experience of contemporaryChina's international strategy, so as to generate the solid foundation ofpractices. Through combing the six stages of development since the foundingof new China, it summarizes the basic experience of China's internationalstrategy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and finally, it forms the core target,spiritual motivation, basic premise and the base of thought form the theoreticalknowledge. As the practice basis of the China's international strategy theory,combing and summarizing China's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practice is of greatsignificance. It is a contemporary part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strategy theorysource, and the causes of international strategy theory with Chinesecharacteristics.
     Chapter4aims to summarize the guiding sense of Marxism internationalstrategic thought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strategy theory.The first section summarizes the basic content of the Marxism internationalstrategic thought, including country,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he history of theworld, war and revolution, the 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related theory.Thesecond section mainly explore the guidelines of Marxism international strategicthought, including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method, materialist dialectics,practical method and the method of criticism. Section3summarizes thecontribution of Marxism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thought to the Chineseinternational strategy theory, and it mainly focus on the values, on theguidance of methodology and practice. Through this guidance, China'sinternational strategy theory formed a relatively comprehensive system ofguidance in the macro level (ideals and goals), medium level (main theoryresearch method) and micro level (the problem in the field of practiceexploration), enriching the system of international strategy theory and laid thefoundation of principle.
     Chapter5aims to analyze the reference value of western internationalrelations theory and strategic thought to China's international strategy theory. Firstly, briefly card the history of the wester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andstrategic thought, and grasp its theoretical trends. Then from the Angle ofmethodology, three major schools of wester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realism, liberalism and constructivism are analyzed. Finally, it summarizesthree points of reference value of wester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andstrategic thought to China's international strategy theory. As one origin ofChina's international strategy theory, wester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provides a basic paradigm to buil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includes the conceptsystem and basic methodology system, and grand strategic thought providesan important revelation to macro architecture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strategytheory.
     Chapter6explores changes and breakthrough of China's internationalstrategy theory in the new era. Firstly, analyze to summarize the development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strategy theory of external and internal factors andid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structure change, developmentneeds and ideas change. Then summar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ernationalstrategy theory in the era theme, the guiding ideology, and the change ofstrategic path and cultural aspects.Then sum up the latest breakthrough ofChina's international strategy theory: putting forward the path of peacefuldevelopment, and carrying out the new security concept, new ideas for the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order, interaction and win-win opening-up strategy,new ideas of promoting world peace and development, and graduallyperfecting the theory of common interests. Finally, analyze one features of thecurrent China’s international strategy theory—common interests. The thirdsection explores the practice of common interests of China's internationalstrategy.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summary, we believe that the concept ofcommon interests have been integrated into the Chinese international strategytheory. With China's sustained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practice and the constantimprovement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strategy theory system, the commoninterest will reveal important role and value in practice and theory.
     Chapter7explor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international strategy theory system. The first section mainly discusses fivebranches (experience theory, gauge theory, rational theory, prediction theoryand practical theory)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strategy theory system theory inthe future. In the second quarter, from the moral perspective of China'sinternational strategy theory, explore how to achieve the moral risesuccessfully under the premise of China's improved national strength.The thirdquarter aims to sum up the significance of constructing the system of China'sinternational strategy theory. The significance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construction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strategy theory system enriched anddeveloped Marxist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thought, enhanced the systemictheory of international strategy, improve the level of China's internationalstrategy, open the vision of China international strategy.
     All in all, by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longitudinal analysis and horizontalanalysis at the same time, we can build a comprehensive theoretical researchframework, which contains the main part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strategytheory system, and form a systematic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internationalstrategy theory. As a master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strategy theory system, itcoordinates all of the factors of Chinese foreign relations and forms regularunderstanding, provides unprecedented analysis frame and theory field ofvision for China's international strategy, and shapes more open mentality andvision.
引文
1门洪华:《旁观、挑战、还是参与?——中国与国际机制》[J],载《世界知识》2005年第15期,第22-23页。
    2门洪华著:《开放与国家战略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22页。
    1《五代史·伶官传序》[M]。
    2门洪华著:《中国国际战略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8页。
    3《旧唐书卷八十四·列传第三四》[M]。
    4克劳塞维茨著:《战争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版,第166页。
    1王缉思:《关于构筑中国国际战略的几点看法》[J],载《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第4期,第1-5页。
    2钮先钟著:《战略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07-323页。
    3郭树勇提出战略研究的目的:一是为政府决策提供服务,二是为学术发展积累知识,三是为启发民智奉献理念,这种“面向国家、面向知识和面向社会”的三个方面其实就是“立功、立言、立德”。详细参见:郭树勇:《中国国际战略研究的光辉成就与改进之策》[J],载《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第4期,第11-14页。
    4门洪华:《中国国际战略的议程与方法》[J],载《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2期,第51-58页。
    5门洪华著:《开放与国家战略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页。
    1在2010年9月2日-5日于华盛顿举行的第106届美国政治学学会(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Association)上,包括约翰·米尔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罗伯特·萨特(Robert Sutter)等在内的与会学者就中国问题举行了数十场研讨会,内容涉及:一是中国在政治外交方面对世界的影响;二是中国主导世界的意愿和能力;三是中国崛起对世界的影响。这反映了美国学术界对中国问题研究的重点开始变化:美国学术界过去对中国问题的研究集中于对中国内部体制、政策和问题的研究,现在转而开始研究中国的国际战略、中国对世界的影响等。详细参见:赵龙跃:《研究重点转向中国国际战略——美国政治学学会2010年年会侧记》[J],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0月7日,第015版。
    2杨洁勉:《中国国际战略研究的成就和不足》[J],载《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第4期,第5-8页。
    3门洪华:《中国国际战略的议程与方法》[J],载《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2期,第51-58页。
    4胡鞍钢在为门洪华的《构建中国大战略的框架:国家实力、战略观念与国际制度》一书作序时如是说。参见:门洪华著:《构建中国大战略的框架:国家实力、战略观念与国际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5钮先钟著:《战略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2页。
    1牛军:《对中国国际战略研究的一些感想》[J],载《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第4期,第8-10页。
    1相关文献主要有:刘德喜:《毛泽东、周恩来早期国际战略思想比较研究》[J],载《唯实》1998年第5期;刘国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国际战略思想比较》[J],载《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娜芹:《邓小平对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继承与发展》[J],载《前沿》2003年第4期;杨荣:《论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的国际战略思想》[J],载《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1门洪华著:《霸权之翼:美国国际制度战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4页。
    2对美国大战略进行研究的其他文献主要有:门洪华:《关于美国大战略的框架性分析》[J],载《国际观察》2005年第1期,第22-29页;门洪华:《冷战后美国大战略的争鸣及其启示意义》[J],载《太平洋学报》2003年第1期,第18-26页;许嘉、张晓军:《论冷战后美国大战略的理论基础》[J],载《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6期,第10-12页;牛军:《主题讨论:美国大战略、冷战的终结及其遗产》[J],载《国际政治研究》2008年第3期,第74-75页;潘忠岐:《冷战后美国大战略的理论思辨》[J],载《国际观察》2006年第1期,第25-32页;陈舟著:《美国的安全战略与东亚——美国著名国家战略专家访谈录》[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3对俄罗斯战略进行研究的文献主要有:门洪华、肖晞:《国际战略惯性与苏联的命运(1979-1989)》[J],载《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第184-192页;姜毅著:《重振大国雄风普京的外交战略》[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王树春著:《转型时期的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左凤荣著:《致命的错误:苏联对外战略的演变与影响》[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
    1此外,王家福还撰写了《国际大战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苏联国策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世界六强国盛衰战略观》(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和《共处对强权:世界百年的辩证馈赠——20世纪国际关系的战略审视》(《新华文摘》1999年第7期转载)等著作和论文,为中国国际战略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大量尝试。
    1门洪华关于战略研究的主要成果有:<著作类>:《解读美国大战略》(联合主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霸权之翼:美国国际制度战略》[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构建中国大战略的框架——国家实力、战略观念与国际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中国:东亚一体化新战略》(联合主编)[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开放与国家战略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中国国际战略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期刊类>:《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战略框架》[J],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6期,第14-19页;《中国国际战略理念的变革》[J],载《理论前沿》2004年第12期,第11-13页;《如何进行大战略研究——兼论中国大战略研究的意义》[J],载《国际政治研究》2004年第4期,第33-45页;《中国国际战略思想的创新》[J],载《外交评论》2006年第1期,第16-21页;《中国国家战略体系的建构》[J],载《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5期,第13-20页;《中国国际战略研究的议程与方法》[J],载《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2期,第51-58页;《中国国际战略演进及其经验总结》[J],载《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10期,第28-32页;《关于中国大战略的理性思考》[J],载《战略与管理》2012年第2期,第10-18页。
    1【美】迈克尔·斯温、阿什利·特利斯著,洪允息、蔡焰译:《中国大战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227-238页。
    1尾崎春生著,喻海翔译:《中国的强国战略》[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年版。
    2江忆恩(Alastair Iain Johnston)的其他研究成果包括:Engaging China: The Management of anEmerging Power (Routledge1999)(with Robert Ross); Chinese-English English-Chinese Glossary onNuclear Security Terms (Mianyang: Atomic Energy Press,2008)(with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Committee on Security and Arms Control and the Chinese Scientists Group on Arms Control).
    3柯庆生(Thomas J. Christensen)的主要研究成果有:“The Advantages of an Assertive China:Responding to Beijing’s Abrasive Diplomacy” Foreign Affairs (March/April2011);“Why the World Needs
    an Assertive China,” New York Times/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February21,2011;“Shaping theChoices of a Rising China: Recent Lessons for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Washington Quarterly (June2009);“Fostering Stability or Creating a Monster? The Rise of China and U.S. Policy Toward East Asia,”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31, No.1(Summer2006).
    1详见David Shambaugh, The Modern State,(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China’sCommunist Party: Atrophy and Adaptation (Washington: 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8),后者已被翻译成中文,参见沈大伟著:《中国共产党:收缩与调试》
    [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
    2Nye, Jr., Joseph S., China's Rise Doesn’t Mean War, Foreign Policy, Jan/Feb2011, Issue184, p.66.
    3门洪华:《关键时刻:美国精英眼中的中国、美国与世界》[J],载《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7期,第
    182-202。
    1钮先钟著:《战略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2页。
    2门洪华:《关于中国大战略的理性思考》[J],载《战略与管理》2012年第2期,第10-18页。
    1周丕启著:《大战略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2《史记·齐世家》[M]。
    3钮先钟提出,“礼、威、事、备”四字体现了左传的战略思想。“礼”,即以礼交战;“威”,即吓阻,
    不战而胜;“事”,即重视战争中的人事而非天命;“备”,即战前作好充分准备。详见:钮先钟著:《中国古代战略思想新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1页。
    1周丕启著:《大战略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2《武经七书》是北宋作为官书颁布的兵法丛书,可视为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七书“包括《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和《李卫公问对》。
    3《孙子兵法·谋攻篇》[M]。
    1【苏】米尔施泰因等著:《论资产阶级军事科学》[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0页。
    2克劳塞维茨著:《战争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版,第87页。
    3【瑞士】若米尼著:《战争艺术概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87页。
    1利德尔·哈特著:《战略论》[M],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第439页。
    2吴春秋著:《论大战路和世界战争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版,第29页。
    3J.F.C. Fuller, The Reformation of War, London: Hutchinson and co.,1932, pp.218.
    4这些大战略著作包括:利德尔·哈特的《战略论》和《历史上的决定性战争》(1929年)、萨金特和韦斯特的《大战略》(1941年)、艾·厄尔的《近现代战略制定者:从马基雅弗利到希特勒的军事思想》(1943年)、富勒的《战争指导》(1961年)、约翰·柯林斯《大战略:原理与实践》(1973年)。此外,1964年版美国《美利坚百科全书》、1967年版《大英百科全书》也都曾对大战略做过定义。
    5吴春秋著:《广义大战略》[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5年版,第6页。
    6门洪华著:《构建中国大战略的框架:国家实力、战略观念与国际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1页。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75页。
    2王稼祥在1962年报送中共中央的《关于人民团体在国际会议上对某些国际问题的公开提法》里,将争取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和平环境称为“毛泽东同志一贯的国际战略思想”。参见:门洪华著:《中国国际战略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页;《王稼祥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6页。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0页。
    4张季良著:《国际关系学概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第73页。
    5陈忠经著:《国际战略问题》[M],北京:时事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
    6余起芬、田新建编:《国际战略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
    1高金钿著:《国际战略学概论》[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
    2杨洁勉:《中国国际战略研究的成就和不足》[J],载《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第4期,第5-8页。
    3李少军:《探讨国际战略的研究框架》[J],载《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第4期,第14-17页。
    4孙建中:《中国国际战略研究方向之探索》[J],载《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第4期,第34-38页。
    5梁守德、洪银娴著:《国际政治学概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版,第57页。
    1王家福著:《国际战略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8页。
    2余起芬、田新建编:《国际战略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
    3同上。
    4余起芬、田新建编:《国际战略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5李少军:《探讨国际战略的研究框架》[J],载《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第4期,第14-17页。
    6Jean-Marie Guehenno, The Impact of Globalisation on Strategy, Survival, Vol.40, No.4, Winter1998-99,pp.5-19.
    1李延寿著:《北史·卷三·魏本纪第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7页。
    2吴趼人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45页。
    3汤显祖著:《紫钗记》[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年版,第518页。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著:《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774页。
    5Bruce Bueno de Mesquita, 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Washington, D. C: CQ Press,2003, p51.
    1【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著:《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5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2Conway W. Henders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oston: McGraw Hill1998, p23.
    3【美】肯尼思·华尔兹著:《国际政治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4李少军:《国际关系理论与现实》[J],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2期,第20-25页。
    1Bruce Bueno de Mesquita, 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Washington, D. C.: CQ Press,2003, p51.
    2【美】肯尼思·华尔兹著:《国际政治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2页。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4页。
    1李少军:《国际关系理论与现实》[J],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2期,第20-25页。
    1叶自成著:《中国崛起——华夏体系500年的大历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457页。
    1《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M]。
    2《诗经·小雅·北山》[M]。
    3《论语·季氏篇》[M]。
    1门洪华:《中国战略文化的重构:一项研究议程》[J],载《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期,第57-63页。
    2《汉书·陈汤传》[M]。
    3刘泽华、葛荃著:《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50页。
    4《隋书·炀帝记》[M]。
    5《尚书正义·大诰疏》[M]。
    1《老子·庄子》[M]。
    2江西元著:《中西文化本原与战略文化特征》[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0年版,第33页。
    3司马云杰著:《大道运行论:关于中国大道哲学及其最高精神的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55页。
    4同上。
    5《四书》[M]。
    6秦亚青:《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J],载《理论参考》2007年第1期,第57页。
    1《论语·季氏篇》[M]。
    2《道德经·三十一章》[M]。
    3《神机制敌太白阴经·贵和篇第十二》[M]。
    4薛小荣、陆旸:《中国传统战略文化与当代中国国防理念》[J],载《战略决策研究》2013年第3期,第69-81页。
    5《司马法》[M]。
    6时殷弘:《武装的中国:千年战略传统及其外交意蕴》[J],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第6期,第4-33页。
    1【日本】浅野右吾著:《军事思想入门》[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版,第181-195页。
    2姚中秋:《“大一统”理念辨析》[J],载《学海》2008年第6期,第25-31页。
    3《荀子·儒效》[M]。
    1《礼记·礼运》[M]。
    2赵汀阳著:《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3《四书》[M]。
    4《老子·庄子》[M]。
    1Kenneth 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ddison-Wesley,1978, p.126.
    2Stephen M. Walt, Alliance Formation and t he Balance o f World Powe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spring1985. Robert Jervis, Cooperation under the Security Dilemma, World Politics, Vol.30, January1978, p.
    187.转引自钟振明:《防御性现实主义:对国际安全的一种乐观分析》[J],载《同济大学学报》2006年第
    5期,第60-65页。
    3江西元著:《中西文化本原与战略文化特性》[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0年版,第36页。
    4薛小荣、陆旸:《中国传统战略文化与当代中国国防理念》[J],载《战略决策研究》2013年第3期,第69-81页。
    1《正统论下》[A],《居士集》(卷十六)[C]。
    1【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四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9页。
    2门洪华著:《开放与国家战略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1页。
    1郑必坚:《全方位构筑利益汇合点》[N],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6月4日。
    2倪健民、陈子舜著:《中国国际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05页。
    3《国际形势和中日关系——江泽民在日本庆祝日中邦交正常化20周年民间组委会演讲会上的演讲》[N],载《人民日报》1992年4月8日。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张世平著:《盛世战略:历史上的盛世与实现崛起的中国》[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1年版,第161页。
    3《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6页。
    4《中国关于新安全观的立场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2013年10月1日,http://www.fmprc.gov.cn/mfa_chn/ziliao_611306/tytj_611312/t4549.shtml。
    1《积极树立亚洲安全观共创安全合作新局面——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的讲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2014年5月21日,http://www.fmprc.gov.cn/mfa_chn/ziliao_611306/zyjh_611308/t1158070.shtml。
    2《习近平在荷兰海牙核安全峰会上的讲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2014年3月24日,http://www.fmprc.gov.cn/mfa_chn/ziliao_611306/zyjh_611308/t1140457.shtml。
    3门洪华:《中国战略文化的重构:一项研究议程》[J],载《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期,第57-63页。
    1《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习近平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新华网,2014年4月16日,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4-04/16/c_133265190.htm。
    1门洪华:《中国国际战略演进及其经验总结》[J],载《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10期,第28-32页。
    1《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43页。
    2章百家:《新中国的外交方针》[J],载《国史研究参考资料》1993年第2期,第56-60页。
    1《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65页。
    2《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73页。
    3《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80页。
    4《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93-96页。
    5《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85页。
    6师哲著:《在历史巨人身边》[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379页。
    7《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79页。
    1章百家:《新中国的外交方针》[J],载《国史研究参考资料》1993年第2期,第56-60页。
    2《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93页。
    1《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159页。
    2《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487页。
    1王泰平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第三卷)1970-1978》[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
    7页。
    2《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41页。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5页。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3页。
    12005年《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R]。22005年《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R]。3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R]。
    4《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议上的讲话》,人民网,2013年10月24日,http://www.022net.com/2013/10-26/476724363172904-2.html。
    1这类研究成果比较典型的有康绍邦、宫力著:《马克思主义国际战略理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张中云、林德山、赵绪生著:《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发展史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年版;李爱华著:《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本章结构内容对上述研究成果多有参考。
    2这类研究成果比较典型的有曹泳鑫著:《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M],上海:世界出版集团2009
    年版;李瑞清著:《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及其当代意义》[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李慎明著:《马克思主义国际问题研究基本原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刘传春著:《马克思主义国际合作思想:严谨与逻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李爱华著:《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专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向德忠著:《共产党宣言国际战略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郭树勇、郑桂芬著:《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M],北京:军事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本章结构内容对上述研究成果多有参考。
    1郭树勇:《论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及其研究方向》[J],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4期,第8-14页。
    2李爱华著:《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5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0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9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3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0页。
    1曹泳鑫著:《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M],上海:世界出版集团2009年版,第138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3李爱华著:《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M],上海:世界出版集团2009年版,第25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60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2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9页。
    4李爱华著:《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M],上海:世界出版集团2009年版,第39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8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9页。
    3曹泳鑫著:《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M],上海:世界出版集团2009年版,第128页。
    4鲍世修著:《马克思恩格斯军事理论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3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9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5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9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61页。
    4【加】罗伯特·韦尔、凯·尼尔森著:《分析马克思主义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页。转引自:李瑞清著:《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及其当代意义》[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417页。
    2《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443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9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页。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1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3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2页。
    4转引自李正仁:《马克思主义关于解放全人类的思想初探》[J],载《内蒙古社会科学》1990年第3期,第34-38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
    1《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页。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1郭树勇著:《国际关系:呼唤中国理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序言第2页。
    1林宏宇:《国际关系理论的历史沿革》[J],载《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第1-8页。
    1钮先钟著:《西方战略思想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
    1米尔施泰因等著:《论资产阶级军事科学》[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0页。
    2克劳塞维茨著:《战争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版,第87页。
    3若米尼著:《战争艺术概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87页。
    4【英】利德尔·哈特著:《战略论》[M],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第439页。
    5吴春秋著:《论大战路和世界战争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版,第29页。
    1J.F.C. Fuller, The Reformation of War, London: Hutchinson and co.,1932, pp.218.
    2这些大战略著作包括:利德尔·哈特的《战略论》和《历史上的决定性战争》(1929年)、萨金特和韦斯特的《大战略》(1941年)、艾·厄尔的《近现代战略制定者:从马基雅弗利到希特勒的军事思想》(1943年)、富勒的《战争指导》(1961年)、约翰·柯林斯《大战略:原理与实践》(1973年)。此外,1964年版美国《美利坚百科全书》、1967年版《大英百科全书》也都曾对大战略做过定义。
    1国内学者胡宗山对此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他从内容、形式和逻辑三种维度探讨方法论体系的构成,继而在总结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各流派方法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国际关系理论的方法论体系,本节对此多有参考和借鉴。参见胡宗山著:《国际关系理论方法论研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
    2Keneth N. Waltz, Realist Thought and Neorealist Theory, in Charles W. Kegley, ed, Controversies in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Realism and the Neoliberal Challenge, New York: St. Matin’s Press, Inc,1995, p.79.
    1John Baylis and Steve Smith eds., 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Politics: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Relat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p.148.
    2苏长和:《自由主义与世界政治——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启示》[J],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7期,第15-20页。
    1【美】亚历山大·温特著:《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1页。
    2胡宗山著:《国际关系理论方法论研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第189页。
    3克劳塞维茨著:《战争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版,第87页。
    4若米尼著:《战争艺术概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87页。
    1李少军:《论战略观念的起源》[J],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7期,第4-10页。
    2利德尔·哈特著:《战略论》[M],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第439页。
    3门洪华:《中国国际战略研究的议程与方法》[J],载《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12期,第51-58页。
    4吴春秋著:《论大战路和世界战争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版,第29页。
    5门洪华:《如何进行大战略研究——兼论大战略研究的意义》[J],载《国际政治研究》2004年第4期,第33-45页。
    1时殷弘:《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与评判的若干问题》[J],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1期,第14-15页。
    2时殷弘:《历史、道德、利益、观念:关于国际关系理论思想的谈话》[J],载《欧洲研究》2003年第5期,第143-149页。
    3门洪华著:《开放与国家战略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页。
    1门洪华著:《开放与国家战略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页。
    2门洪华:《中国观念变革的战略意义》[J],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7期,第13-20页。
    1【美】亚历山大·温特著:《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67页。
    2《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5页。
    1章百家:《新中国外交成长历程中的观念变迁——从革命的、民族和视角到发展的、全球的视野》[J],载《外交评论》2009年第3期,第1-4页。
    2俞正梁、陈玉刚:《中国国际关系的战略转型与理论研究二十年》[J],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第12-17页。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17页。
    1秦亚青:《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利益——关于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三个基本假设》[J],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1期,第10-15页。
    2门洪华:《中国战略文化的重构:一项研究议程》[J],载《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期,第57-63页。
    12005年《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R]。
    2《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6页。
    1《中国关于新安全观的立场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2013年10月1日,http://www.fmprc.gov.cn/mfa_chn/ziliao_611306/tytj_611312/t4549.shtml。
    2门洪华:《中国战略文化的重构:一项研究议程》[J],载《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期,第57-63页。
    1《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习近平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新华网,2014年4月16日,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4-04/16/c_133265190.htm。
    1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思想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82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5页。
    3同上。
    4《习近平接受拉美三国媒体联合书面采访》,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3年6月1日,http://cpc.people.com.cn/n/2013/0601/c64094-21697871.html。
    1郑必坚:《全方位构筑利益汇合点》[N],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6月4日。
    2本节部分内容已作为前期研究成果发表在《外交评论》上,参见门洪华、甄文东:《共同利益与东北亚合作》,载《外交评论》2013年第3期。
    1池勇海:《共同利益论——国际经济视角》[D],复旦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第10-12页。
    2《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年版,第483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0页。
    1【英】边沁著,时殷弘译:《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58页。
    2【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98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7页。
    4Stephen Krasner, International Regimes,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3. p.28.
    5门洪华:《中国:与国际体系互动中的战略调整》[J],载《开放导报》2005年第5期,第61页。
    1赵汀阳著:《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3页。
    2《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87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73页。
    4《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63页。
    1郑必坚:《全方位构筑利益汇合点》[N],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6月4日。
    2《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3郑必坚:《全方位构筑利益汇合点》[N],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6月4日。
    1【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2门洪华著:《开放与国家战略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0页。
    3World Economic Outlook (WEO), Oct.2011,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weo/2011/02/index.htm.
    1门洪华:《中国国家战略体系的构建》[J],载《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5期,第13-20页。
    2Philip Alston, The Myopia of the Handmaidens: International Lawyers and Globalization, European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1997(3).
    3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gz/tjdt/201311/t20131106_456188.html,上网时间为2014年3月1日。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R]。
    3《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4宫玉萍:《中国战略机遇期进入新时期》[J],载《当代世界》2011年5月,第62页。
    1数据来源于中国质量网,http://www.cqn.com.cn/news/zggmsb/diwu/524640.html,上网时间为2013年
    1月12日。
    2数据来源于商务部网站,http://fec.mofcom.gov.cn/article/tjzl/jwtz/201401/1796114_1.html,上网时间为2014年3月1日。
    3丁德章、张皖明著:《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368页。
    12005年《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R]。
    1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R]。
    2The World Bank, Sub-Saharan Africa: from Crisis to Sustainable Growth, Washington D.C.: The WorldBank,1989.
    3Richard Higgott,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lobal Governance: Accommodating AmericanExceptionalism and European Pluralism, European Foreign Affairs Review,2005, vol.10Issue4, p.584.
    4俞可平:《全球治理的兴起》[J],载《学习时报》2002年1月28日,第5版。
    1俞可平:《和谐世界与全球治理》[J],载《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2期。
    2【美】约翰·鲁杰著,苏长和等译:《多边主义》[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1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R]。
    2Robert B. Zoellick: Whither China: From Membership to Responsibility? The DISAM Journal, Winter2006, p.94.
    3门洪华著:《开放与国家战略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01页。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2014年3月27日,http://www.fmprc.gov.cn/mfa_chn/ziliao_611306/zyjh_611308/t1141771.shtml。
    1门洪华:《旁观、挑战、还是参与?——中国与国际机制》[J],载《世界知识》2005年第15期。
    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网,2013年1月28日,http://tv.people.com.cn/n/2013/0129/c79889-20355748.html。
    1本章部分内容已作为前期研究成果发表在《世界经济与政治》上,参见门洪华、甄文东:《中国国际战略理论:渊源、嬗变与突破》,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第12期。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402/t20140224_514970.html,上网时间为2014年3月1日。
    1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402/t20140224_514970.html,上网时间为2014年3月1日。2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R]。
    3宫力:《战略机遇期与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J],载《理论视野》2013年第5期,第59-67页。
    4《和谐世界:中国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观》,中欧社会论坛,2014年3月1日,http://www.china-europa-forum.net/bdfdoc-1012_zh.html。
    1《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2014)》[J],载《当代世界》2014年第2期,第55页。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R]。
    3《习近平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重要演讲》,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4年4月1日,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n/2014/0403/c107503-24810334.html。
    1《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周边环境推动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网,2013年10月26日,http://cpc.people.com.cn/n/2013/1026/c64094-23333683.html。
    2朱峰:《中国周边安全局势:问题与挑战》[J],载《现代国际关系》2013年第10期,第5-7页。
    3《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周边环境推动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发
    表重要讲话》,人民网,2013年10月26日,http://cpc.people.com.cn/n/2013/1026/c64094-23333683.html。
    1《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京开幕胡锦涛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N],载《人民日报》2012年5月
    4日。
    2David M. Lampton. A New Type of Major-Power Relationship: Seeking a Durable Foundation forU.S.-China Ties. Asia Policy, number16(July2013), pp.51–68.
    3《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郭树勇:《中国国际战略研究的光辉成就与改进之策》[J],载《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第4期,第11页。
    2门洪华:《中国国际战略研究的议程与方法》[J],载《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2期,第51页。
    3李少军著:《国际战略报告:理论体系、现实挑战与中国的选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4钮先钟著:《战略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8-50页。
    5钮先钟著:《战略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0页。
    1王公龙著:《中国特色国际战略思想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89-292页。
    1郭树勇著:《国际关系:呼唤中国理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序言第2页。
    1章百家:《新中国外交成长历程中的观念变迁——从革命的、民族的视角到发展的、全球的视野》[J],载《外交评论》2009年第3期,第1-4页。
    2王公龙著:《中国特色国际战略思想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89-292页。
    3陶文钊:《中美两国可以避免战略摊牌》[J],载《和平与发展》2008年第4期,第1-19页。
    4张春:《中国如何实现道德性崛起?》[J],载《社会观察》2013年第12期,第7-9页。
    1吴心伯:《中国与世界新秩序:构建崛起者的道德引领力》[J],载《21世纪经济报导》2010年9月13日。
    1吴心伯:《中国与世界新秩序:构建崛起者的道德引领力》[J],载《21世纪经济报导》2010年9月13日。
    1门洪华:《两个大局视角下的中国国家认同变迁(1982-2012)》[J],载《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9期,第54-66页。
    2同上。
    [1]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M].
    [2]道德经·三十一章[M].
    [3]汉书·陈汤传[M].
    [4]旧唐书卷八十四·列传第三四[M].
    [5]老子·庄子[M].
    [6]礼记·礼运[M].
    [7]论语·季氏篇[M].
    [8]尚书正义·大诰疏[M].
    [9]神机制敌太白阴经·贵和篇第十二[M].
    [10]诗经·小雅·北山[M].
    [11]史记·齐世家[M].
    [12]司马法[M].
    [13]四书[M].
    [14]隋书·炀帝记[M].
    [15]孙子兵法·谋攻篇[M].
    [16]五代史·伶官传序[M].
    [17]荀子·儒效[M].
    [18]正统论下[A],居士集(卷十六)[C].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0]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31]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2]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33]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34]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5]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6]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7]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8]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9]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40]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41]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4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4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7]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8]【德】克劳塞维茨著.战争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5.
    [49]【加】罗伯特·韦尔、凯·尼尔森著.分析马克思主义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0]【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51]【美】肯尼思·华尔兹著.国际政治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2]【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3]【美】迈克尔·斯温、阿什利·特利斯著,洪允息、蔡焰译.中国大战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54]【美】亚历山大·温特著.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5]【美】约翰·鲁杰著,苏长和等译.多边主义[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56]【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著.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5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5]【日本】浅野右吾著.军事思想入门[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8.
    [58]【日本】尾崎春生著,喻海翔译.中国的强国战略[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
    [59]【瑞士】若米尼著.战争艺术概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
    [60]【苏】米尔施泰因等著.论资产阶级军事科学[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
    [61]【英】边沁著,时殷弘译.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2]【英】利德尔·哈特著.战略论[M].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
    [63]鲍世修著.马克思恩格斯军事理论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
    [64]曹泳鑫著.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M].上海:世界出版集团,2009.
    [65]陈忠经著.国际战略问题[M].北京:时事出版社,1987.
    [66]丁德章、张皖明著.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67]高金钿著.国际战略学概论[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1.
    [68]郭树勇著.国际关系:呼唤中国理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69]胡宗山著.国际关系理论方法论研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70]江西元著.中西文化本原与战略文化特性[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0.
    [71]李爱华著.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2]李爱华著.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M].上海:世界出版集团,2009.
    [73]李少军著.国际战略报告:理论体系、现实挑战与中国的选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74]李延寿著.北史·卷三·魏本纪第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5]梁守德、洪银娴著.国际政治学概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
    [76]刘泽华、葛荃著.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77]门洪华著.霸权之翼:美国国际制度战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8]门洪华著.构建中国大战略的框架:国家实力、战略观念与国际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9]门洪华著.开放与国家战略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80]门洪华著.中国国际战略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81]倪健民、陈子舜著.中国国际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82]钮先钟著.西方战略思想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3]钮先钟著.战略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4]沈大伟著.中国共产党:收缩与调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85]师哲著.在历史巨人身边[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86]司马云杰著.大道运行论:关于中国大道哲学及其最高精神的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87]汤显祖著.紫钗记[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
    [88]王公龙著.中国特色国际战略思想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9]王家福著.国际战略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90]王泰平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第三卷)1970-1978[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91]吴春秋著.广义大战略[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5.
    [92]吴春秋著.论大战路和世界战争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
    [93]吴趼人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94]叶自成著.中国崛起——华夏体系500年的大历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95]余起芬、田新建编.国际战略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
    [96]张季良著.国际关系学概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
    [97]张世平著.盛世战略:历史上的盛世与实现崛起的中国[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1.
    [98]赵汀阳著.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99]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著.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00]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思想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101]周丕启著.大战略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02]池勇海.共同利益论——国际经济视角[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0.
    [103]宫力.战略机遇期与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J].理论视野,2013(5).
    [104]宫玉萍.中国战略机遇期进入新时期[J].当代世界,2011(5).
    [105]郭树勇.论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及其研究方向[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4).
    [160]郭树勇.中国国际战略研究的光辉成就与改进之策[J].国际政治研究,2007(4).
    [107]李少军.国际关系理论与现实[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2).
    [108]李少军.论战略观念的起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7).
    [109]李少军.探讨国际战略的研究框架[J].国际政治研究,2007(4).
    [110]李正仁.马克思主义关于解放全人类的思想初探[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0(3).
    [111]门洪华.关键时刻:美国精英眼中的中国、美国与世界[J].中国社会科学,2012(7).
    [112]门洪华.关于中国大战略的理性思考[J].战略与管理,2012(2).
    [113]门洪华.两个大局视角下的中国国家认同变迁(1982-2012)[J].中国社会科学,2013(9).
    [114]门洪华.旁观、挑战、还是参与?——中国与国际机制[J].世界知识,2005(15).
    [115]门洪华.如何进行大战略研究——兼论大战略研究的意义[J].国际政治研究,2004(4).
    [116]门洪华.中国:与国际体系互动中的战略调整[J].开放导报,2005(5).
    [117]门洪华.中国观念变革的战略意义[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7).
    [118]门洪华.中国国际战略的议程与方法[J].教学与研究,2009(2).
    [119]门洪华.中国国际战略演进及其经验总结[J].教学与研究,2009(10).
    [120]门洪华.中国国家战略体系的构建[J].教学与研究,2008(5).
    [121]门洪华.中国战略文化的重构:一项研究议程[J].教学与研究,2006(1).
    [122]牛军.对中国国际战略研究的一些感想[J].国际政治研究,2007(4).
    [123]秦亚青.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利益——关于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三个基本假设[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1).
    [124]秦亚青.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J].理论参考,2007(1).
    [125]时殷弘.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与评判的若干问题[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1).
    [126]时殷弘.历史、道德、利益、观念:关于国际关系理论思想的谈话[J].欧洲研究,2003(5).
    [127]时殷弘.武装的中国:千年战略传统及其外交意蕴[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6).
    [128]苏长和.自由主义与世界政治——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7).
    [129]孙建中.中国国际战略研究方向之探索[J].国际政治研究,2007(4).
    [130]陶文钊.中美两国可以避免战略摊牌[J].和平与发展,2008(4).
    [131]王缉思.关于构筑中国国际战略的几点看法[J].国际政治研究,2007(4).
    [132]吴心伯.中国与世界新秩序:构建崛起者的道德引领力[J].21世纪经济报导,2010年9月13日.
    [133]薛小荣、陆旸.中国传统战略文化与当代中国国防理念[J].战略决策研究,2013(3).
    [134]杨洁勉.中国国际战略研究的成就和不足[J].国际政治研究,2007(4).
    [135]姚中秋.“大一统”理念辨析[J].学海,2008(6).
    [136]俞可平.和谐世界与全球治理[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7(2).
    [137]俞可平.全球治理的兴起[J].学习时报,2002年1月28日.
    [138]俞正梁、陈玉刚.中国国际关系的战略转型与理论研究二十年[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139]章百家.新中国的外交方针[J].国史研究参考资料,1993(2).
    [140]章百家.新中国外交成长历程中的观念变迁——从革命的、民族的视角到发展的、全球的视野[J].外交评论,2009(3).
    [141]张春.中国如何实现道德性崛起?[J].社会观察,2013(12).
    [142]郑必坚.全方位构筑利益汇合点[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6月4日.
    [143]朱峰.中国周边安全局势:问题与挑战[J].现代国际关系,2013(10).
    [144]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45]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京开幕胡锦涛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2年5月4日.
    [146]国际形势和中日关系——江泽民在日本庆祝日中邦交正常化20周年民间组委会演讲会上的演讲[N].人民日报,1992年4月8日.
    [147]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2014)[J].当代世界,2014(2).
    [148]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
    [149]和谐世界:中国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观.中欧社会论坛,2014年3月1日,http://www.china-europa-forum.net/bdfdoc-1012_zh.html.
    [150]习近平接受拉美三国媒体联合书面采访.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3年6月1日,http://cpc.people.com.cn/n/2013/0601/c64094-21697871.html.
    [151]习近平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重要演讲.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4年4月1日,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n/2014/0403/c107503-24810334.html.
    [152]中国关于新安全观的立场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2013年10月1日,http://www.fmprc.gov.cn/mfa_chn/ziliao_611306/tytj_611312/t4549.shtml.
    [153]2005年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R].
    [154]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R].
    [155]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402/t20140224_514970.html,上网时间为2014年3月1日.
    [156]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402/t20140224_514970.html,上网时间为2014年3月1日.
    [157]商务部网站,http://fec.mofcom.gov.cn/article/tjzl/jwtz/201401/1796114_1.html,上网时间为2014年3月1日.
    [158]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gz/tjdt/201311/t20131106_456188.html,上网时间为2014年3月1日.
    [159]中国质量网,http://www.cqn.com.cn/news/zggmsb/diwu/524640.html,上网时间为2013年1月12日.
    [1] Alastair Iain Johnston, China’s New “Old Thinking,” International Security,Winter1995-1996.
    [2] Alastair Iain Johnston, Chinese-English English-Chinese Glossary onNuclear Security Terms, Mianyang: Atomic Energy Press,2008.
    [3] Alastair Iain Johnston,Engaging China: The Management of an EmergingPower, Routledge1999.
    [4] Bruce Bueno de Mesquita, 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Washington,D. C.: CQ Press,2003.
    [5] Carol Lee Hamrin, China Reassesses the Superpowers, Pacific Affairs,1983.
    [6] Conway W. Henders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oston: McGraw Hill1998.
    [7] David M. Lampton. A New Type of Major-Power Relationship: Seeking aDurable Foundation for U.S.-China Ties. Asia Policy, number16(July2013).
    [] David Shambaugh, The Modern Stat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2000.
    [8] David Shambaugh, China’s Communist Party: Atrophy and Adaptation,Washington: 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Press,2008.
    [9] David M. Lampton,A New Type of Major-Power Relationship: Seeking aDurable Foundation for U.S.-China Ties, Asia Policy, number16(july2013).
    [10] David Shambaugh,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the Communist Party ofChina, China: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Volume10, Number2, August2012.
    [11] Ellis, Evan, The Expanding Chinese Footprint in Latin America: NewChallenges for China, and Dilemmas for the US, Institut fran ais des relationsinternationales, Centre for Asian Studies, Asie.Visions49, February2012.
    [12] Gallagher, Kevin P., Amos Irwin, Katherine Koleski, The New Banks inTown: Chinese Finance in Latin America, Washington DC: The Inter-AmericanDialogue,2012.
    [13] Gerald Chan, Chinese Perspectives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Framework for Analysis, London: MacMillan,1999,
    [14] G. John Ikenberry, The Rise of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Futureof the Liberal International Order, in David Shambaugh (ed.) Tangled Titans: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Rowman and Littlefield Publishers,2013.
    [15] John Ravenhill, East Asian Regionalism: Much Ado About Nothing?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2009.
    [16] Jae Ho CHUNG, Decoding the Evolutionary Path of Chinese ForeignPolicy,1949-2009: Assessments and Inferences, East Asia, Vol.28, No.3(September2011).
    [17] J.F.C. Fuller, The Reformation of War, London: Hutchinson and co.,1932.
    [18] Jean-Marie Guehenno, The Impact of Globalisation on Strategy, Survival,Vol.40, No.4, Winter1998-99.
    [19] John Baylis and Steve Smith eds., 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Politics: an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20] Keneth N. Waltz, Realist Thought and Neorealist Theory, in Charles W.Kegley, ed, Controversie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Realism and theNeoliberal Challenge, New York: St. Matin’s Press, Inc,1995.
    [21] Kenneth 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ddison-Wesley,1978.
    [22] Mawdsley, Emma, From Recipients to Donors: Emerging Powers and theChanging Development Landscape, London: Zed Books,2012.
    [23] Michael H. Hunt, Chinese Foreign Relation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inHarry Harding (ed.),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in the1980s, New Haven: YaleUniversity Press,1984.
    [24] Nye, Jr., Joseph S., China's Rise Doesn’t Mean War, Foreign Policy,Jan/Feb2011, Issue184.
    [25] Philip Alston. The Myopia of the Handmaidens: International Lawyers andGlobaliz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1997(3).
    [26] Richard Higgott,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lobal Governance:Accommodating American Exceptionalism and European Pluralism, EuropeanForeign Affairs Review,2005, vol.10Issue4.
    [27] Robert B. Zoellick: Whither China: From Membership to Responsibility?The DISAM Journal, Winter2006.
    [28]Rosemary Foot, The Practice of Power: US Relations with China since1949,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29] Susan Shirk, How China Opened Its Door: The Political Success of thePRC’s Foreign Trade and Investment Reforms, Washington D.C: TheBrooking Institution Press,1994.
    [30] Stephen Krasner, International Regimes,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3.
    [31] Stephen M. Walt, Alliance Formation and t he Balance o f World Power,International Security, spring1985. Robert Jervis, Cooperation under theSecurity Dilemma, World Politics, Vol.30, January1978.
    [32] The World Bank, Sub-Saharan Africa: from Crisis to Sustainable Growth,Washington D.C.: The World Bank,1989.
    [33] Taylor Fravel, Strong Borders Secure Nation: Cooperation and Conflict inChina’s Territorial Dispute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8.
    [34] Thomas J. Christensen, The Advantages of an Assertive China:Responding to Beijing’s Abrasive Diplomacy, Foreign Affairs, March/April2011.
    [35] Thomas J. Christensen, Why the World Needs an Assertive China, NewYork Times/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February21,2011.
    [36] Thomas J. Christensen, Shaping the Choices of a Rising China: RecentLessons for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Washington Quarterly (June2009).
    [37] Thomas J. Christensen, Fostering Stability or Creating a Monster? TheRise of China and U.S. Policy Toward East Asia,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31,No.1(Summer2006).
    [38] You Ji,The PLA and Diplomacy:unraveling myths about the military role inforeign policy making,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39] World Economic Outlook (WEO), Oct.2011,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weo/2011/02/index.htm.
    [40] William A. Callahan, China’s Strategic Futures:Debating thePost-American World Order, Asian Survey, Vol.52, No.4(July/August201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