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基于知识协调的企业成长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企业成长分析无疑是企业研究领域中最为重要的方向之一。特别是近30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增长,作为市场经济之最活跃细胞的企业,其成长之道越发地成为国际经济管理界争议的热门论题。然而,由于现实中企业的存在及其成长经历千差万别,影响企业成长的因素纷繁复杂,迄今为止,无论是在经济学领域还是在管理学领域都尚未形成一套独立、完整、规范的企业成长理论。自2007年以来,伴随着超级强势企业雷曼兄弟公司和数家银行的倒闭,美国金融危机肆虐蔓延,全球经济都因之放缓脚步,国际企业界更是一片风声鹤唳。时至今日,全球企业无不翘首以待,迫切渴望“严冬”后的复苏与成长,企业成长之谜再度成为亟待破解的世界性焦点难题。来自大洋彼岸的“寒流”,让人瑟瑟发抖,不寒而栗。当金融地雷陆续引爆时,全球化形势下的中国经济亦不能独善其身。在此背景下,本已“百病缠身”的中国企业步履蹒跚、处境艰难。看到无数的企业生生死死,特别是那种“风光不过三五年”、“火箭式上升、雪崩式坍塌”的企业成长悲剧一再上演时,中国企业在危机、争议、责任和希望中焦虑着也困惑着:中国企业怎样才能从“一飞冲天”到“持续飞翔”?中国企业成长的真谛究竟是什么?处在当今中国企业再次转型的重要历史关头,本文以企业成长为主题,尝试开拓以“知识协调”为内核的理论分析新视野,但愿本文的写作,能够旁见侧出,且涓滴汇流,增益于中国企业从“体制改革”向“能力提升”的再次转型与“基业长青”的持续成长。
Although economists generally hold such a view that the evolution of division of labor is the basic driving force of the one of all human social economic organization and the cardinal principle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in fact, there exists a more fundamental motive force to promote the evolution of economic organization—the coordination of efficiency improvement. That is, the core of the efficiency of division of labor is to coordinate efficiency improvement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levels of coordination is the main source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fficiency of division of labor. As a result, the coordinative improvement is“the motivity”to promote the evolution and then drive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organization regulations. But all the designs and evolutions of produtive organizations in human society formed to improve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labors by human,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Such a conclusion can get fully tested in historical observation about the changes of the forms of all productive organizations in human society.
     Judging from the objective historical facts, the main force to drive the transition from families as self-supporting productive organizations to enterprises as marketable productive organizations lies in expand of coordination of division of labor whil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oordinating mehtods in economy of division of labor is the key divergence of marketing trade and enterprise organizations. Therefore, we decide, the“coordinated”angle of view combining“division of labor”is the practical base on which to analyse the problems of the birth of enterprise—enterprise which is an outcome of the evolution of coordination system to a certain stage comes from the coordination improvement demand in the circumstances of evolution of division of labor. Every evolution of the enterprise structure is done to meet the demand of coordination improvement in the circumstances of evolution of division of labor. Outwardly, the demand of coordination improvement generally performs as a contradiction between productive supply and market demand in the circumstances of social division of lablr; inwardly, it performs as a demand about efficiency of coordinate and manage separate labor, whose root lies in the mutual effect and contradictory movement between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and production relations.
     If starting from Hayek’s proposition to suppose division of knowledge on the base of division of labor, we will find that the core porposition behind division of labor is actually Hayek’s“division of knowledge”while every concrete demand of coordination improvement in evolution of division of labor can be logically abstracted as an efficient coordination demand for dispersive knowledge in division of knowledge, in nature—coordination exists everywhere, the essence of all act of coordination in human society can be summed up as“knowledge coordination”. Any purpose to create any organization in huan society is to seek the efficiency of knowledge coordination. The reason why enterprise exists is that in a real world with market failure and bargain failure, enterprise, in nature, can be regarded as a prior coordination model to solve uncertain problems on knowledge, whose coordination“priority”expresses in two relative ways. On one hand, compared with market coordination, in a way enterprise can prominently give full play to the function of management and coordination to deal with problems on knowledge more sufficiently through a whole coorcinative system featured by inside“authority”; on the other hand, in some categories and fields, organization coordination in an enterprise way can save knowledge and coordiante cost better than that in a market way.
     However, although compared with market price coordination enterprise can have certain advantages when faced with outside problems of knowledge by getting coordination through setting different units or levels because of creating common knowledge and cooperation work. But we must see that“problems on knowledge”don’t disappear or can be thoroughly solved because of the existence of enterprise coordination; instead, setting different sections or units to improve the coordination of division of labor will in turn bring about new knowledge problems and then increase the difficulty to coordinate the knowledge inside enterprise. In fact, all the factors that restrict enterprise growth can be restored to“outside knowledge problems”by Hayek theoretically but“the double Hayek’s outside knowledge problems”is exactly a real portrayal of the difficulties that enterprise is faced with inside and outside in its growth. So how to form a reasonable economic sequence inside enterprise to make sure it can make use of its member’s dispersive knowledge and market knowledg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then to improve the coordination standard of inside and outside knowledge has become a key point in enterprise growth.
     The predicament of inside and outside coordinating knowledge that enterprise organizations are faced with makes enterprises coordinate and take advantage of knowledge in the same way as market spontaneous sequence use dispersive knowledge theoretically. That is, enterprises must be able to transmit the most proper knowledge to the most proper person at the most proper time point to get the person to make the most proper decision and reaction. Thus, the macrologic of enterprise growth can be described as a cooperative evolution of a complicated sequence. From“organization sequence”to“spontaneous sequence”or from“procedural organization”to“organic organization”is the macroexpression and theoretical portrait of enterprise growing procedure. But to be concrete to microlevel, enterprise’s unique coordinative complicated system makes up its core growth system, mainly including three concrete coordination systems, contractual dominant coordination, conventional recessive coordination and enterpriser spirit. The first two coordination systems are knowledge coordination generally aimed at“known outside knowledge problems”while the last one is knowledge probe, discovery and coordination aimed at“unknown outside knowledge”. The micromechanism of enterprise growth is that enterprise is a recognition substance faced with uncertain environment, which can orgnize partial knowledge discovery in different ways in shared intellectual structure and spread, coordinate and share knowledge by authority, rules, convention and organizing study and so on. So it is another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coordination program different from market competition.
     Just as many domestic scholars realised, in the 21st century, Chinese enterprises have entered an age of scanty benefit and enterprises development has entered a altitude period. Enterprises can’t grow big or strong. Big but weak, strong but not long have become one of the practical difficult problems for Chinese enterprise. In fact, a real enterprise growth should be a unity of living long, growing big and being strong. Living lo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cardinal aim; being strong is the inside qualitative change in enterprise growing procedure; growing big is the outside change and a possible outcome of enterprise growing procedure. Consequently, enterprise growth seek progress but not expansion,“the essence of enterprise growth is constantly promotion of the core competition ability of enterprise, accumulation of kinetic energy for enterprise growth and driving enterprise grow from small to big continously and steadily”. At present, the wrong idea of“growing big”blindly has forced many Chinese enterprises on a morbid developing way. Only based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nterprise’s core ability and combining growing big and being strong, enterprise can grow sustainably.
     Enterprise’s core ability is the source for enterprise get long term competition advantages,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nterprise growth. If we study core ability from the angle of enterprise growth, it can be understood as a“growth power”that can help enterprise develop sustainably. Enterprise growth is a comprehensive result of many influential factors, such as economy, society, culture, strategy, management, market, competition and so on. Analysed generally in terms of systematic dynamics, it is a“joint force”formed by the interactions of several forces from different directions. The speed and level of enterprise growth is eventually decided by the result of the contest of the several forces. Considering the concrete content and strcture, enterprise growth can be expressed using a model object with four sides made up by industrial power, regulation power, technology power and market authority and the six connected rings between them, which is a knowledge coordination power in nature. In this way, the key to fostering enterprise growth is to improve and promote enterprise’s knowledge coordination ability and this can be realized through some knowledge management key link by organizing study and enterpriser coordination.
引文
[1]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杰弗里·M·霍奇逊.经济学是如何忘记历史的:社会科学中的历史特殊性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8.
    [3]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托斯丹·邦德·凡勃伦.企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5]彭罗斯.企业成长理论[M].赵晓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7]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8]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9]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10]金指基:熊彼特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1]迈克尔·迪屈奇.交易成本经济学——关于公司的新的经济意义[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12]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3]哈罗德·德穆塞茨.企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4]野中郁次郎.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5]赫伯特·西蒙.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有限理性说[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16]弗拉姆豪茨.企业成长之痛:创业型公司如何走向成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7]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M].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
    [18] H·培顿·扬.个人策略与社会结构——制度的演化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9]纳尔逊、温特.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0]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1]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M].邓正来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22]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宪章[M].王明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3]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24]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5]哈罗德·德穆塞茨.企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6]富兰克·H·奈特.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7]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28]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9]哈伊姆·奥菲克.第二天性:人类进化的经济起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0]切斯特·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3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2]费尔南·布罗代尔.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2卷)[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33]威廉姆森.治理机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4]哈里·布雷弗曼.劳动与垄断资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6] B.约瑟夫.派恩.大规模制定:企业竞争的新前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0.
    [37]迈诺尔夫·迪尔克斯等.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8]内什·纳塔拉詹、桑德亚·谢卡尔.知识管理[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39]西奥多·W·舒尔茨.对人进行投资——人口质量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2.
    [40]盖瑞·J·米勒.管理困境——科层的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1]亨利·明茨伯格.明茨伯格论管理[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42]肯尼思·阿罗.信息经济学[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43]格雷汉姆.M.P.芙丽特——管理学的先知[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哈佛商学院出版社,1998.
    [44]罗森·弗朗茨.x效率:理论、论据和应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45]哈耶克.F.A.法律、立法与自由[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46]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47]詹姆斯·克林斯.企业不败[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48]小乔治·斯托尔克.企业成长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9]彼得·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50]伊查克·麦迪斯.企业生命周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51]保罗·托马斯.执行力[M].北京:长安出版社,2003.
    [52]迈克尔·茨威尔.创造基于能力的企业文化[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53]罗伯特·M·托马斯科.并非越大越好——引领企业持续成长的真正动力[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54]塞思·戈丁.公司进化[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55]约翰·伊特维尔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1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56]纳尔逊、温特.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7]菲吕博顿、瑞切特.新制度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58]约翰·克劳奈维根.交易成本经济学及其超越[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59]埃哈尔·费埃德伯格.权力与规则——组织行动的动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0]米歇尔·科罗齐埃.法令不能改变社会[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61]米歇尔·科罗齐埃、埃哈尔·费埃德伯格.行动者与系统——集体行动的政治学[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62]塞特斯·杜玛.组织经济学——经济学分析方法在组织管理上的应用[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63]阿里·德赫斯.长寿公司——商业“竞争风暴”中的生存方式[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
    [64]米歇尔·科罗齐埃.科层现象:论现代组织体系的科层倾向机器与法国社会和文化体系的关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65]南岭.现代公司成长·权力结构与制衡[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
    [66]彼得·德鲁克.管理新现实[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67]切斯特·巴纳德.组织与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68]彼得·德鲁克.德鲁克看中国与日本[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69]亚诺什·科尔内.反均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70]饭野春树.巴纳德组织理论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71]彼得·布劳、马歇尔·梅耶.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72]萨缪·鲍尔斯.微观经济学:行为、制度和演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73]哈罗·德姆塞茨.所有权、控制与企业[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74]科斯、哈特、斯蒂格利茨.契约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75]肯尼斯·阿罗.组织的极限[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76]李政.企业成长的机理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77]盛洪.分工与交易[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78]杨瑞龙、杨其静.企业理论:现代观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79]丁栋虹.制度变迁中企业家成长模式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0]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1]谢婉莹.华人资本主义精神[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82]陈嶂.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研究[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83]魏丽.修正:关于企业如何突破成长瓶颈的操作法宝[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4.
    [84]宋胜洲.基于知识的演化经济学:对基于理性的主流经济学的挑战[M].上海:上海世纪集团出版社,2008.
    [85]周清杰.企业黑箱解析--动态企业理论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86]韦伟、周耀东.现代企业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87]汪丁丁.经济学思想史讲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88]王军.现代奥地利经济学派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89]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一种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框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90]朱富强.博弈、协调与社会发展——协调经济学[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91]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
    [92]杨其静.企业家的企业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93]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94]贾根良.劳动分工、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95]林金忠.企业组织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96]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97]李建德.经济制度演进大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98]谢富胜.分工、技术与生产组织的变迁[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99]刘刚.后福特制研究——生产组织方式创新和企业竞争优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00]翟莉.企业知识创新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01]庄一敏.超越管理:转型时期的成长智慧[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0.
    [102]张玉利.企业成长管理九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103]张羿.后现代企业与管理革命[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104]汪丁丁.在经济学与哲学之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05]盛昭翰、蒋德鹏.演化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2.
    [106]马永翔.心智、知识与道德——哈耶克的道德哲学及其基础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107]邓正来.自由社会主义理论:解读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108]邓正来.自由社会主义理论:解读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109]何信全.哈耶克自由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10]田奋飞.企业竞争力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111]毕德士.追求卓越:美国杰出企业成功的秘诀[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4.
    [112]肖海林.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生成机制与管理框架[M].北京:中国财政出版社,2003.
    [113]汤学俊.企业可持续成长的途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14]刘力钢.企业持续发展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115]国富执行力课题组.组织执行力:打造执行力组织的六项实务[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116]卢强.创建竞争优势[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117]吴光飙.企业发展的演化理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118]项后军.奥地利学派:企业理论研究[M].四川: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8.
    [119]王军.现代奥地利经济学派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120]余光胜.企业发展的知识分析[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121]张玉利.小企业成长的管理障碍[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122]伍山林.企业性质解释——节约交易费用与利用社会生产力[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123]范徵.工商企业战略管理——知识资本与核心能力整合的观点[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24]林惠春.做加法做减法——企业发展的进退之道[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125]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下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126]于克信.中国国有企业转型过程中的组织管理变革——重构组织惯例的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127]李显君.国富之源——企业竞争力[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
    [128]温世仁.企业的未来[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129]李钢.基于企业基因视角的企业演化机制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130]范徵.工商企业战略管理——知识资本与核心能力整合的观点[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31]张维迎.竞争力与企业成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32]郑海航.中国企业理论50年[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133]王振江.管理范式转变[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134]李占祥.矛盾管理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135]段文斌.分工、报酬递增与企业制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136]冯奎.学习型组织:未来成功企业的模式[M].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
    [137]路易斯·普特曼、兰德尔·克罗茨纳.企业的经济性质[C].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138]李新春.家族企业:组织、行为与中国经济[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39]多普菲.演化经济学——纲领与范围[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40]尼古莱·福斯、克里斯第安·克努森编.企业万能----面向企业能力理论[C].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141]施蒂格勒.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42]陈郁.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43]奥利弗·E·威廉姆森.企业的性质:起源、演变和发展[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44]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45]周业安.认知、学习和制度研究——新制度经济学的困境和发展[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1):74-80.
    [146]聂清凯、夏建明.网络时代企业组织架构重演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11):26-30.
    [147]汪丁丁.知识经济的制度背景——知识经济批判[J].战略与管理,2000(2):66-76.
    [148]毕功兵,、贺俊.博奕论范式中的科层失灵[J].运筹与管理, 2004(02):49-53.
    [149]潘启文.寻找中国企业持续成长的方向[J].中国经济周刊,2008(32):57-58.
    [150]杨杜.企业什么时候容易“坏事”[J].企业管理,2000(4):27-29.
    [151]潘启文.寻找中国企业持续成长的方向[J].中国经济周刊,2008(32):57-58.
    [152]金麟、孙继伟.论第二曲线和企业持续发展战略[J].上海经济研究,1997:47-51.
    [153]马璐、黄荣萍.我国私营企业成长不足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4(4):98-102.
    [154]汪丁丁.知识沿时间和空间的互补性以及相关的经济学[J].经济研究,1997(6):70-78.
    [155]贾根良.演化经济学与达尔文主义:文献评述[J].政治经济学评论,2004(2):3.
    [156]贾根良.演化经济学:现代流派与创造性综合[J].学术月刊,2002(12):13-19.
    [157]贾根良.进化经济学:开创新的研究程序[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9(3)67-72.
    [158]汪应洛、黄长征.有限理性与复杂经济系统的研究方法[J].中国软科学,1997(2):20-23.
    [159]贾根良.经济学怎样成了一门数学科学——经济思想史的一种简要考察[J].南开学报,2005(5):108-114.
    [160]汪和建.企业的起源与转化:一个社会学框架[J].南京大学学报,1999(2):171-182.
    [161]顾自安.人类进化的经济起源及对制度分析的启示[J].新政治经济学评论(第二卷),006(1):167-190.
    [162]刘光岭.企业的本质:比较与整合[J].学习与探索,2007(5):137-140.
    [163]贾根良.演化经济学:21世纪的主旋律[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5(2):1-5.
    [164]菲利斯·迪恩.经济科学的范围与方法[J].经济学译丛,1985(5):66.
    [165]杨虎涛.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多元化研究趋势评析[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8(1):51-59.
    [166]王坤、蒋国平.企业成长相关理论回顾及整合构想[J].商业时代,2008(28):44-45.
    [167]王珺、姚海林、赵祥.社会资本结构与民营企业成长[J].中国工业经济,2003(9):53-59.
    [168]田伟、赵祺.基于社会资本是脚下的企业成长模式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6(3):74-75.
    [169]徐全军.企业成长的理论阐释[J].环渤海经济瞭望,2005(8):50-53.
    [170]韩太祥.企业成长理论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2(5):82-86.
    [171]傅红岩.吉布莱特定律与西方企业成长理论述评[J].经济学动态,1998(8):69-72
    [172]牛晓帆.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化与新发展[J].经济研究,2004(3)116-123.
    [173]程丽霞.企业成长理论的渊源与发展[J].江汉论坛,2006(2):53-57.
    [174]路风、张宏音、王铁民.寻求加入WTO后中国企业竞争力的源泉[J].管理世界,2002(2):123-127.
    [175]汤文仙.基于三个温度的企业成长理论研究[J].软科学,2005(1):17-33.
    [176]田奋飞.企业成长的逻辑:理论述评与整合[J].郑州大学学报,2007(6):63-67.
    [177]邬爱奇、贾生华.国外企业成长理论研究框架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12):2-5.
    [178]阿尔奇安、德姆塞茨.生产、信息成本和经济组织[J]//盛洪.新制度经济学[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21-122.
    [179]罗纳德·H·科斯.企业的性质[J]//奥利弗·E·威廉姆森.企业的性质:起源、演变和发展[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24-28.
    [180]贾根良.演化经济学译丛总序//库尔特·多普菲.演化经济学:纲领与范围[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
    [181]乌家培.面对挑战的经济学: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序)//盛昭翰、蒋德鹏.演化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1-8.
    [182]邓正来.研究哈耶克法律理论的一个前提性评注:《法律、立法与自由》代译序//哈耶克.F.A.法律、立法与自由[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1-13.
    [183]植村利男.企业、市场组织与社会制度——经济合理性还是价值指向性[A]//植草益.日本的产业组织:理论与实证的前沿[C].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77-96.
    [184]托尼·劳森.回到现实[A]//爱德华·富布鲁克.经济学的危机: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最初600天[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33.
    [185]何梦笔.演化经济学的本体论基础[A]//库尔特·多普菲.演化经济学:纲领与范围[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9.
    [186]西奥多·W·舒尔茨.为实现收益递增进行的专业化人力资本投资[J]//G·拉尼斯.发展经济学的新格局——进步与展望[C].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186.
    [187]布林·罗斯比.产业组织与企业能力理论[J]//尼古莱·J.福斯、克里斯第安·克努森.企业万能——面向企业能力理论[C],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60.
    [188]贾根良.演化经济学前沿——竞争、自组织与创新政策:中译本前言//约翰·福斯特.演化经济学前沿[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9.
    [189]费方域、蒋士成.合同理论的范式演进——译者序[J]//贝尔纳·萨拉尼耶.合同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1-11.
    [190]保罗·罗伯特森.能力、交易成本和竞争战略[J]//尼古莱·J.福斯.企业万能:面向企业能力理论[C]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114.
    [191]桑福德·格罗斯曼、奥利弗·哈特.所有权的成本和收益: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的理论[J]//陈郁.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C]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57-300.
    [192]聂辉华.企业的本质:一个前沿综述[J]//现代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研究[C].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66-82.
    [193]尼古莱·福斯.企业的演化理论:重新构建及其与契约理论的关系[J]//库尔特·多普菲.演化经济学:纲领与范围[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93-326.
    [194]施蒂格勒.市场范围限制劳动分工[A]、规模经济[A]//施蒂格勒论文集粹[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6-33、33-58.
    [195]赵晓.企业成长理论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1999.
    [196]王盛.分工、协调和产业组织形式演化[D].上海:复旦大学,2005.
    [197]楼园.企业组织结构进化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06.
    [198]刘辉锋.知识协调、动态能力与企业组织的演化——基于演化经济学的企业理论[D].天津:南开大学,2007.
    [199]陶海清.基于知识的企业组织结构演化:演化经济学的分析[D].浙江:浙江大学,2007.
    [200]陈放鸣.企业理论的进化经济学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5.
    [201]顾自安.制度演化的逻辑:基于认知进化与主体间性考察[D].福建:厦门大学,2007.
    [202]罗文君.基于知识的企业成长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5.
    [203]万君康.企业的本质、性质与企业成长研究[D].湖北:武汉理工大学,2004.
    [204]范阳.基于能力的企业边界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3.
    [205]张卫国.企业边界理论与应用研究[D].四川:重庆大学,2003.
    [206]李鑫.基于惯例变异的战略变革过程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5.
    [207]宋亦平.分工、协作与企业演进[D].上海:复旦大学,2002.
    [208]王国荣.组织学习视角:公司核心竞争力与组织学习方式相关性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6.
    [209]方统法.组织设计的知识基础论[D].上海:复旦大学,2003.
    [210]杜鹏.基于互惠、非直接互惠和群体文化选择的利他行为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
    [211]昌明.合作行为与经济中的互补性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06.
    [212]祁进玉.不同情景中的群体认同意识[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6.
    [213]闫荣舟.企业组织结构变迁中的知识演化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7.
    [214]林金忠.企业组织的经济学分析[D].福建:厦门大学,2002.
    [215]吴利锋.基于多样性的公司治理机制演化均衡问题的研究[D].广东:暨南大学,2007.
    [216]王廷惠.微观规制理论研究[D].广东:华南师范大学,2003.
    [217]张军.企业成长的系统控制论[D].四川:四川大学,2003.
    [218]吴义爽.企业间治理的制度与绩效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08.
    [219]李德全.科层制及其官僚化过程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04.
    [220]胡丹婷.治理结构的选择与稳定[D].浙江:浙江大学,2008.
    [221]黄凯楠.企业与产业共同演化理论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07.
    [222]王江波.经济演化及其突现机理初探[D].广东:华南师范大学,2007.
    [223]闫敏.企业系统演化复杂性与企业发展问题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4.
    [224]楼园.企业组织结构进化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06.
    [225]杨文斌.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企业成长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6.
    [226]王核成.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企业竞争力及其演化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05.
    [227]吴雪梅.企业核心能力论[D].四川:四川大学,2007.
    [228]王盛.分工、协调与产业组织形式演化[D].上海:复旦大学,2005.
    [229]姚慧丽.基于自组织和熵理论的企业扩张机理与相关决策研究[D].江苏:南京理工大学,2007.
    [230]刘建波.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企业进化机制研究[D].黑龙江: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
    [231]林钻煌.面向知识的企业组织运作模式理论与应用研究[D].江苏:南京理工大学,2005.
    [232]王建军.分工和产业组织演进与优化的经济学分析[D].上海:复旦大学,2006.
    [233]刘璇华.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组织创新研究[D].广东:暨南大学,2003.
    [234]余立智.家族企业的成长机理与变迁路径[D].浙江:浙江大学,2004.
    [235]李允尧.企业成长能力研究[D].湖南:中南大学,2007.
    [236]石高宏.企业的性质:从企业家角度的透析[D].陕西:西北大学,2004.
    [237]李景峰.企业知识运动研究——创新视野中的企业知识协同演化[D].山西:山西大学,2008.
    [238]雷宏振.企业知识创新过程中增进吸纳能力问题研究[D].陕西:西北大学,2002.
    [239]冯德雄.企业适应性成长研究[D].湖北:武汉理工大学,2003.
    [240]范宪.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球论模型的新诠释[D].上海:复旦大学,2003.
    [241]张焕勇.企业家能力与企业成长关系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7.
    [242]汤学俊.企业可持续成长研究[D].江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
    [243]张利斌.基于复杂自适应系统视角的企业核心刚性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5.
    [244]深化改革、科学发展,推进企业现代化建设[EB/OL].(2008-09-19)[2008-09-11]. 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20080911/17345297752.shtml.
    [245]深化改革、科学发展,推进企业现代化建设[EB/OL].(2008-09-19)[2008-09-11]. 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20080911/17345297752.shtml.
    [246] 2008中国企业家成长与发展十五年调查综合报告[EB/OL]. ( 2008-04-12 )[2008-09-07].http://cn.chinagate.cn/reports/2008-04/12/content_14939875_8.htm.
    [247]林健安.婴儿期夭折:中国企业的成长烦恼[EB/OL].(2007-01-15)[2007-01-15]. http://jjckb.xinhuanet.com/gd/2007-01/15/content_30591.htm.
    [248]孙全兴.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管理理念——文化管理[EB/OL].(2003-12-22)[2003-12-23]. http://www.chinahrd.net/zhi_sk/jt_page.asp?articleid=16618.
    [249] Pattison,Mark. Memoris [M].London:Macmillan,1885.
    [250] Keynes,John Maynard. The End of Laissez-Faire. London:Leonard and Virginia Woolf at the Hogarth Press,1926.Reprinted in Essaya in Persuasion,The Collected Writings of John Maynard Keynes[C].London:Macmillan for the Ryal Eonomics Society,1972:272-294.
    [251] Quine,Willard van Orman.Quiddities:An intermediate Philosophical Dictionary[M].Cambridge,MA:Harvard Uinversity Press.
    [252] Penrose,E.T..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Third Edition[M].London:Oxford Uinversity Press.
    [253] Babbage,C.On the Economy of Machinery and Manufactures[M],London:Charles Knight,1883.
    [254] Oliver D.Hart.Incomplete contract and the theory of firm [J].Journal of Law Economic & Organization, 1988(4):119-139.
    [255] Prahalad,CK、Gary 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5-6):79-91.
    [256] David J.Teece、Gary Pisano. The Dynamic Capabilities of Firm: An Introduction [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1994(3):537-555.
    [257] David J.Teece、Gary Pisano.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7):509.
    [258] Taylor M. Organizational growth,spatial interaction and location decision-making [J].Regional Studies,1975(9):313-323.
    [259] Hakanson L. Towards a theory of location and corporate growth. In:Hamiltun F E et al eds. Spatial analysis, industry and industrial environment vol 1: industrial system Chichester: Wiley, 1979.
    [260] Schumpeter , Joseph Alois.,history of economic analysi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4.
    [261] Leortief,W. Implicit Theorizing:A Methodological Criticism of the Neo-CambridgeSchool[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37. Reprinted in Readings in Economics Analysis. R.V.Clemence(ed.).Cambridge,Mass:Addison-Wesley,vol.1:31-45.Theoretical Assumptions and Non-observed facts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1(61):3.
    [262] Tony Lawson.Roundtable:Tony Lawson’s Reorienting Economics,On Heterodox Economics,the Mata and the Use of Mathematics in Economics[J],Journal of Economic Methodology, 2004(9):329-340.
    [263] Samuel Bowles、Herbert Gintis.Walrasian economics in retrospect [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0 (11):1411-1439.
    [264] Roundtable.the progress of heterodox economics,Round-table Session:History of Economics Society Conference,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2000(2):145-148.
    [265] Hodgson,G. M..Economics and Evolu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Economics, in Reijnders,J. (ed),Economics and Evolution,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 ,1997:9-40.
    [266] Mary Hesse.Science and the Human Imagination[M].New York:Philosophical Library,1955.
    [267] David Colander.Complexity and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M].London:Routledge,2000.
    [268] M.Mitchell Waldrop Complexity:The Emerging Science at the Edge of Order and Chaos[M].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1992.
    [269] Charles Sanders Peirce .Collected Papers of Charles Sanders Peirce,Volume V,Pragmatism and Pragmaticism,C.Hartshorne、P.Weiss,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4:113.
    [270] Hayek,F.A..The Fatal Conceit:thr Errord of Socialism[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8.
    [271] Rajan, R. and Zingales, L. POWer in a theory of the Firm [M]. NBER Working Paper, 1997, No. 6274, 1998 , Q. J. of Economics, Vo.l 112:387.
    [272] Kreps,D.,and Wilson.Reputation and Impefect[J].Jounal of Economic theory, 1982(27): 253-279.
    [273] Demsetz, H., The Theory of the Firm Revisited.[J].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 1988(4):141-162.
    [274] Coase,R.H.The Nature of the Firm [J]. Economics , New Series, Vol.4, No.16(Nov.,1937): 386-405.
    [275] David S. Landes. The Unbound Prometheus——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Western Europe from 1750 to the Present [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9.
    [276] Salaman,G.Class and the Corporation[M].Glasgow:Fontana,1981.
    [277] Pollard,S.The Genesis of Modern Management[M].London:Edward Arnold,1965.
    [278] Druker,Peter F.The New Realities:in Government and Polities/in Economics and Business/in Society and Word View,New York:Harper& Row,1989:251.
    [279] Richard N.Langlois.Transaction Costs, Production Costs, and the Passage of Time,Working papers 1995-03,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Department of Economics.
    [280] Becker Gary and Murphy Kevin. The Division of Labor, Coordination Costs, and Knowledge [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2(11):1137-1159
    [281] Richardson G.B..The Organization of Industry[J].Economic Journal,1972(82):883-896.
    [282] Larsson.Rikard. The handshake between invisible and visible hands [J].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anagement & Organization,White Plains: Spring,1993 (1):87-106.
    [283] Hayek, F.A..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45(35).
    [284] Aldrich,John.The dilemma of a paretian liberal:Some consequences of Sen’s theorem [J].Public choice,1977 (30):1-21.
    [285] Baker,George P,Michael C.Jensen, Kevin J.Murphy.Compensation and Incentives: Practice vs. Theory [J].Journal of Finance,1988 (7):593-616.
    [286] Sautet.F.An Entrepreneurial Theory of the Firm[M].London:Routlege,2000.
    [287] Foss.N.The Theory of the Firm: The Austrians as Precursors and Critics of Contemporary Theory [J].Review of Austrian Economics,1994(7):31-65.
    [288] Hayek, New Studies in Philosophy, Politics, Economics and the History of Ideas [M].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78.
    [289] Polanyi,M.,The Logic of Libery[M].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1951.
    [290] Hayek.F.A. .New studies in philosophy,politics,Economics and History of Ideas [M].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78.
    [291] Ioannides. S.Orders and Organizations, Hayekian Insights for A Theory of Economic Organization [J].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2003(3):533-566.
    [292] Langlois.R.N. Do Firms Plan? [J].Constitutional Political Economy,1995(6):247-261.
    [293] Ioannides. S.Toward an Austrian Perspective on the Firm[J].Review of Austrian Economics,1999:78-79.
    [294] Langlois.R.N. Do Firms Plan? [J].Constitutional Political Economy,1995(6):247-261.
    [295] Langlois,R..Orders and Organisations:Toward an Austrian Theory of Social Institutions[J]//Bruce.J.Caldwell and Stephen Boehm.Austrian Economics:Tensions and New Directions[C].Boston:KluwerAcademic Publishers,1993:65-83.
    [296] Yu, T. F. .Toward a Praxeological Theory of the Firm[J].Review of Austrian Economics,1999(12):25-41.
    [297] Coyne, K.P., Hall S.J.D. & Clifford, P.G.Is your core competence a mirage?[J].Mckisey Quarterly,1997(1).
    [298] Chester.Barnard.Functions of the Executive [M].Camn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8.
    [299] Foss,K.Learning in firms:Knowledge-Based and Property Rights Perspectives[J].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and Economic Systems, 2000(14).
    [300] O‘Driscoll,G.and Rizzo,M.The Economics of Time and Ignorance[M].Oxford:Basil Blackwell,1996.
    [301] Sautet.F.An Entrepreneurial Theory of the Firm[M].London:Routlege,2000.
    [302] Feldman Martha S.A performative perspective on stability and change in organizational routines[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3,12(4):727-752.
    [303] Homans,George.The human group[M].San Diego Calif: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50.
    [304] Roethlishberger,FJ.Management and the worker[M].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9.
    [305] Langlois,Richard.N..and Robertson,PaulL.Firms,Markets and Economic,Change:A Dynamic Theory of Business Institutions [M].London: Routledge,1995.
    [306] Bolton.P and J.Farrell.Decentralization、Duplicationand Dela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43):803-826.
    [307] Hayek.F.A..Kinds of Order in Society [J]. New Individualist Review,1964(3):3-12
    ①Foss,N.J..The Theory of the Firm: an Introduction to Themes and Contributions[J].// Foss,N.J .The Theory of the Firm: Critical Perspectives in Economic Organization[M].London:Routledge,2000:15-56.
    ②伊迪丝·彭罗斯.企业成长理论[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
    ③李新春、张书军.家族企业:组织、行为与中国经济[C]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2008:7。
    ④赵晓、贾立杰.译者的话:企业成长理论及其启示[Z] //彭罗斯.企业成长理论[M] .赵晓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23。
     ①邬爱琪、贾生华.国外企业成长理论研究框架探析[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12):2-23。
    ①杰弗里·M·霍奇逊.演化与制度——论演化经济学和经济学的演化[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7:28。
    ①一般而言,企业可以运用两种方式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复杂性、多样化和不确定性做出反应;一是通过产品的多样化或者组织上的水平或垂直分布来建立与外部多样化同等的内部结构多样化;二是通过扩张、兼并、接管或与有关联的公司紧密合作扩大市场控制范围来减少外部的多样化。
    ②田奋飞.企业演化研究:从“生命物性”到“生命人性”[J] .社会科学家,2008(1):59-62。
    ③钱辉、项保华.企业演化观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6):46-50。
     ①罗伯特·M·托马斯科.并非越打越好:引领企业持续成长的真正动力[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32。
    ①对此,李政博士认为,“由于不同时期、不同企业对规模、存续或发展的追求与侧重点会有所不同,因而呈现了企业成长的各种不同状态。而企业成长重心由“谋生”主导型到“增长”主导型,再到“发展”主导型的转移、变化本身,也就是企业成长方式和企业成长理念的调整过程。”李政.企业成长的机理分析[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83。
    ②罗纳德·H·科斯企业的性质[J]//奥利弗·E·威廉姆森、西德尼·G·温特.企业的性质:起源、演变与发展[C]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8。
    ③尽管本文对人的行为假设的勾勒很大程度上是难以形式化的甚至是粗糙的,但出于对“经济理论所赖以成立的假设不仅应该是易于处理的,而且同时必须是真实的”这一信条的坚持,笔者依然认为这项工作是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罗纳德·H·科斯企业的性质[J]//奥利弗·E·威廉姆森、西德尼·G·温特.企业的性质:起源、演变与发展[C]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8。
    ①汪应洛、黄长征.有限理性与复杂经济系统的研究方法[J] .中国软科学,1997(2):20-23。
    ②西蒙在《有限理性模型》一书中将经济理性区分为实质(substantive)理性与过程(procedural)理性,其中实质理性是指在行为给定条件和约束所施加的限制内自动地实现给定的目标,过程理性则是指行为人根据经验累积逐步调整其行为不断趋近理性的过程。对应于西蒙个体层次上的过程理性,哈耶克着眼于社会总体层面提出了“演化理性”,他认为人类的理性相对于社会演化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人类一切文明成果都是人们无意识行为的有意义结果并非“精心设计的产物”。
    ①菲利斯·迪恩.经济科学的范围与方法[J] .经济学译丛,1985(5):66。
    ②奥地利经济学家格洛里亚-帕勒莫认为,奥地利经济学派存在四个核心信条:(1)严格的个人主义方法论;(2)动态的主观主义方法;(3)分析旨在解释复杂经济现象的出现和演化过程;(4)处理无知和不确定的结果。
    ③王军.现代奥地利经济学派研究[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26。
    
    ①周清杰.企业黑箱解析--动态企业理论研究[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53。
    ②杰弗里·M·霍奇逊.经济学是如何忘记历史的:社会科学中的历史特性问题[M] .2008:1-4。
    ③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41。
    ①Pattison,Mark. Memoris[M] .London:Macmillan,1885:78.
    ②Keynes,John Maynard.The End of Laissez-Faire.London:Leonard and Virginia Woolf at the Hogarth Press,1926.Reprinted in Essaya in Persuasion,The Collected Writings of John Maynard Keynes[C] .London:Macmillan for the Ryal Eonomics Society,1972:272-294.
    ③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一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9。
    ④托斯丹·邦德·凡勃伦.企业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1-2。
    ⑤Penrose,E.T..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Third Edition[M] .London:Oxford Uinversity Press,1995.中译本,彭罗斯.企业成长理论[M] .赵晓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0。
    ①Keynes,John Maynard.The End of Laissez-Faire.London:Leonard and Virginia Woolf at the Hogarth Press,1926.Reprinted in Essaya in Persuasion,The Collected Writings of John Maynard Keynes[C] ..London:Macmillan for the Ryal Eonomics Society,1972:272-294.
    ②盛洪.分工与交易[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5。
    ③赵晓认为,“企业生产分工与专业化带来了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而这又进一步深化了企业的分工协作,如此循环往复,最后通过企业规模经济的获得实现了企业的成长”。赵晓、贾立杰.译者的话:企业成长理论及其启示[Z]//彭罗斯.企业成长理论[M] .赵晓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23。
    ①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
    ②斯密认为,“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分工程度,因此总要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换言之,要受市场广狭的限制。市场要是过小,那就不能鼓励人们终身专务一业。因为在这种状态下,他们不能用自己消费不了的自己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随意换得自己需要的别人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3-14。
    ③工作任务被分解后,形成众多基本的作业程序,操作难度被大大简化了,工人频繁地不断重复简单工作不但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这就是被马歇尔称做“伟大的经济生产原理”的技巧经济原理),同时也可以促进操作技术水平的专业化,有利于生产工艺从人工作业向机械标准化过渡(动态替代原理)。Babbage,C.On the Economy of Machinery and Manufactures.London:Charles Knight,1883:175-176.
    ④尼古莱·福斯、克里斯第安·克努森编.企业万能----面向企业能力理论[C]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25。
    ⑤小穆勒看到“企业愈大,分工就可以愈细……即便扩大生产规模不会导致进一步的分工,把生产扩大到某一规模,使每个适宜从事专门工作的人工作饱满,也会有很好的经济效果”。同时,小穆勒认为,通过机器大生产固定资本的增加代替流动资本的增加,可以从比例上节约完成全部业务活动所需的劳动量,从而使劳动生产效率得到提升。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上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155。
    ①赵晓、贾立杰.译者的话:企业成长理论及其启示[Z].//彭罗斯.企业成长理论[M] .赵晓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23。
    ②李政.企业成长的机理分析[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22。
    ③杨瑞龙、杨其静.企业理论:现代观点[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1。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66。
    ⑤马克思看到,“在资本的开始阶段,它对劳动的指挥具有纯粹形式的性质和几乎是偶然的性质”,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场所不能缺少资本家的命令,就像在战场上不能缺少将军的命令一样”。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31-332。
    ①尽管在一般意义上,阿尔弗雷德·马歇尔通常被认为是新古典主义的开拓者,但就其对企业成长问题的研究理路来说,马歇尔完全有别于之后的新古典经济学派。在《经济学原理》这部举世公认的划时代著作中,马歇尔集古典企业成长思想之精华,用整整六章的篇幅来讨论企业问题,这些讨论是如此宽泛、丰富且深刻,成就了马歇尔在现代企业理论发展史上的鼻祖地位。故此,笔者将其归属到古典学说部分作以综述。
    ②韩太祥.企业成长理论综述[J] .经济学动态,2002(5):82-86。
    ③马歇尔写道“任何工业上的操作如能变为一律,因而完全同样的事情必须一再地以同一方法来做,则这种操作迟早一定要为机械所代替。耽搁和困难是会有的;但是,如果要由机械来做的工作具有足够规模的话,则金钱和发明的能力将被毫不吝惜地用于这种任务,直到成功为止。”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20。
    ④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20-325。
    ⑤尼古莱·J.福斯.企业万能:面向企业能力理论[C]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27。
    ①尼古莱·J.福斯.企业万能:面向企业能力理论[C]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27。
    ②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323。
    ③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323。
    ④丁栋虹.制度变迁中企业家成长模式研究[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5。
    ⑤丁栋虹.制度变迁中企业家成长模式研究[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5。
    
    ①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228。
    ②徐全军.企业成长的理论阐释[J] .环渤海经济瞭望,2005(8):50-53。
    ①施蒂格勒.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C]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3。
    ②施蒂格勒.市场范围限制劳动分工[A]、规模经济[A]//施蒂格勒论文集粹[C]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6-33、33-58。
    ③正如MasColell坦言:“对企业的完全描述包括许多方面:如谁拥有它?谁管理它?它如何被管理?它如何被组织?它能做什么?在所有这些问题中我们只关注最后一个。我们所以这样,并不是因为其他问题没有意义,而是因为我们希望尽可能快地获得一个最小的概念性工具,从而使我们能够对市场行为进行分析……因此,企业被仅仅看做一个能够将投入品转化为产出品的黑箱。”杨其静.企业家的企业理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
    ④韩太祥.企业成长理论综述[J] .经济学动态,2002(5):82-86。
    ①如,1958年西蒙与波尼尼通过对企业规模与成长之间的关系研究,指出企业规模超过自然存在的最小有效规模时,将具有不变的单位成本,在此前提下,不同规模企业的成长率相同。吉布莱特法则成立。1962年史蒂芬·海默等人通过对美国1000家制造业企业46-55年规模与成长率的统计研究认为,吉布莱特定律只吻合大小企业的规模分布现实状况,大企业成长率的标准差呈减小势态。霍尔认为,在美国制造业中小企业的成长率要高于大企业;约翰·萨缪尔森则提出了相反的看法。爱德温·曼斯菲尔德在考察过美国钢铁、石油、轮胎制造等行业的十个样本企业不同时期的情况后认为,吉布莱特定律在实证中并没有可靠的经验依据;而对于企业成长率存在重要影响作用的创新活动,则是导致吉布莱特定律失效的主要原因。
    ②傅红岩.吉布莱特定律与西方企业成长理论述评[J] .经济学动态,1998(8):69-72。
    ①波特认为,“任何产业,无论是国内或国际的,无论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竞争规律都将体现五种竞争的作用力:新的竞争对手入侵,替代品的威胁,客户的侃价能力,供应商的侃价能力,以及现存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 .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7:163-167。
    ②田奋飞.企业成长的逻辑:理论述评与整合[J] .郑州大学学报,2007(6):63-67。
    ③邬爱奇、贾生华.国外企业成长理论研究框架探析[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12):2-5。
    ④邬爱奇、贾生华.国外企业成长理论研究框架探析[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12):2-5。
    ①在《熊彼特经济学》中,金指基甚至强调,在创新动力论这个意义上,熊彼特是明显的马克思论者。金指基.熊彼特经济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32。
    ②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74。
    ③程丽霞.企业成长理论的渊源与发展[J] .江汉论坛,2006(2):53-57。
    ④赵晓.企业成长理论研究[D] .北京:北京大学,1999:19。
    ⑤日本学者金指基对此评论道,熊彼特所谓的企业家,是“在经济活动中取得成功的人,绝非普通的经济人,而是具有强烈个性的超常天才。产业革命以来的经济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就是由这些天才们创造的……在经济学史上,从这个角度构筑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人是熊彼特。他从经济主体里摈弃掉不具有强烈个性的平庸者,而代之以具有非凡天才的经济主体(企业家),认为只有他们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因此,他的经济体系的中心轴就是企业家”。金指基.熊彼特经济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32。
    ①这五种创新包括(1)引进新产品或提供某种产品的新质量;(2)采用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的市场;(4)发掘新的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5)建立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②赵晓.企业成长理论研究[D].北京大学博士论文,1999:22。
    ③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尽管科斯作为交易费用研究开风气之先的人物这一事实无可否认,但在交易费用概念提出之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理论界并没有立即继承并将交易费用这一重要范式运用到具体的分析中。在经过三十五年的漫长而尴尬“引而不用”之后,交易费用逻辑视野下近二三十年来硕果累累、成绩非凡,这种类似“指数式的增长”无疑是仰仗于诸如威廉姆森、迪屈奇、格罗斯曼、哈特以及阿尔钦、德穆塞茨等其他后继学者的努力。
    ④陈郁.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
    ⑤李政.企业成长的机理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33。
    ①奥利弗·E·威廉姆森.企业的性质:起源、演变和发展[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
    ②罗纳德·H·科斯.企业的性质[J]//奥利弗·E·威廉姆森.企业的性质:起源、演变和发展[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24。
    ③罗纳德·H·科斯.企业的性质[J]//奥利弗·E·威廉姆森.企业的性质:起源、演变和发展[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27-28。
    ④罗纳德·H·科斯.企业的性质[J]//奥利弗·E·威廉姆森.企业的性质:起源、演变和发展[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27-28。
    ⑤程丽霞.企业成长理论的渊源与发展[J].江汉论坛.2006(2):53-57。
    
    
    ①Williamson, O.E.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M] .New York:Free Press, 1985:135.
    ②李政.企业成长的机理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36。
    ①迈克尔·迪屈奇.交易成本经济学——关于公司的新的经济意义[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37、27。
    
    ①迈克尔·迪屈奇.交易成本经济学——关于公司的新的经济意义[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13。
    ②迈克尔·迪屈奇.交易成本经济学——关于公司的新的经济意义[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50。
    ①阿尔奇安、德姆塞茨.生产、信息成本和经济组织[J]//盛洪.新制度经济学[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21。
    ②阿尔奇安、德姆塞茨.生产、信息成本和经济组织[J]//盛洪.新制度经济学[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22。
    ③Oliver D.Hart.Incomplete contract and the theory of firm[J].Journal of Law Economic & Organization,1988(4),p119-139:124.
    ④桑福德·格罗斯曼、奥利弗·哈特.所有权的成本和收益: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的理论[J]//陈郁.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57-300。
    
    
    ①彭罗斯.企业成长理论[M].赵晓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6。
    ②彭罗斯.企业成长理论[M].赵晓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6。
    ③彭罗斯.企业成长理论[M].赵晓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6。
    ①彭认为,“传统经济分析考察的是企业在特定规模时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并依据不同规模所获得的净利益在“对现存产品的向上倾斜的成本曲线或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分析中”调整企业规模和边界。彭罗斯.企业成长理论[M].赵晓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
    ②彭罗斯.企业成长理论[M].赵晓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05-120。
    ③彭罗斯.企业成长理论[M].赵晓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05-120。
    ④彭罗斯.企业成长理论[M].赵晓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05-120。
    ⑤彭认为“组成一组潜在服务的资源可以在不涉及其使用的条件下被定义,而服务却不能在这个条件下被定义。服务这个词隐含了职能和活动”;“严格地说,生产过程中的‘输入’并不是资源本身……资源产生的服务是利用资源功能的形式”。彭罗斯.企业成长理论[M].赵晓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5。
    ①Penrose,E.T..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Third Edition[M].London:Oxford Uinversity Press,1995:137.
    ①在1965年出版的《公司战略》一书中,战略管理鼻祖伊戈尔·安索夫(H.igor Ansoff)第一次运用适当的语言、程序,分析现代工业企业并明确地界定公司战略中的深层次问题,包括公司如何成长,如何寻求合作,如何借用外力等等。
    ②尼古莱·J.福斯.企业万能:面向企业能力理论[C].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32。
    ③路风、张宏音、王铁民.寻求加入WTO后中国企业竞争力的源泉[J].管理世界,2002(2):123-127。
    ④尼古莱·J.福斯.企业万能:面向企业能力理论[C].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34。
    ①尼古莱·J.福斯.企业万能:面向企业能力理论[C].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34。
    ②普哈拉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Prahalad,CK、Gary 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5-6):79-91.
    ③所谓“企业动态能力”是指企业保持或改变其作为竞争优势基础能力的能力,特别是能够使企业进行产品创新和流程创新以响应变化的市场环境的能力。David J.Teece、Gary Pisano. The Dynamic Capabilities of Firm: An Introduction[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1994(3):537-555.
    
    ①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8。
    ②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8。
    ③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6-12。
    ④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6-12。
    ⑤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6。
    ①那国毅.管理企业成长[EB/OL].(2002-5-15)[2005-12-20] http://china-500.org/channel/dlk/contents/3021.html.
    ②王坤、蒋国平.企业成长相关理论回顾及整合构想[J].商业时代,2008(28):44-45。
    ③Greiner,L.E.,Evolution and Revolution as Organization Grow[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72(7-8):37-46.
    ①这十阶段包括: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成年期、稳定期、贵族期、官僚化早期、官僚期和死亡期。
    ②王坤、蒋国平.企业成长相关理论回顾及整合构想[J].商业时代,2008(28):44-45。
    ①Taylor M. Organizational growth,spatial interaction and location decision-making[J].Regional Studies,1975(9): 313-323.
    ①Hakanson L. Towards a theory of location and corporate growth. In:Hamiltun F E et al eds. Spatial analysis, industry and industrial environment vol 1: industrial system Chichester: Wiley, 1979
    ②王珺、姚海林、赵祥.社会资本结构与民营企业成长[J].中国工业经济,2003(9):53-59。
    ③社会资本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最早社会学家布厄迪尔提出,是指“处于网络或更广泛的社会结构中的个人动员稀有资源的能力”,包括权力、地位、财富、机会、信息等。90年代后,大批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者开始运用社会资本概念研究企业成长问题,形成了“企业成长-社会资本”研究理路。田伟、赵祺.基于社会资本视角下的企业成长模式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6(3):74-75。
    
    ①田伟、赵祺.基于社会资本视角下的企业成长模式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6(3):74-75。
    ②哈罗德·德穆塞茨.企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
    ③施蒂格勒.产业组织[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83。
    ①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分析基础[M].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92:17。
    ①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570。
    ②切斯特·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59。
    ③奥利弗·威廉姆森生产的纵向一体化:市场失灵的考察[J]//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1-21。
    ④Hayek,F.A..The Fatal Conceit:thr Errord of Socialism[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8:112.
    ⑤转引自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1。
    ⑥Penrose,E.T..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Third Edition[M].London:Oxford Uinversity Press,1995.中译本,彭罗斯.企业成长理论[M].赵晓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0。
    ①Penrose,E.T..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Third Edition[M],London:Oxford Uinversity Press,1995.中译本,彭罗斯.企业成长理论[M].赵晓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0-11。
    ②对此,德姆塞茨严厉批评道:“正如原子存在的理论与其电子体系内部运行没有什么必然的密切关系一样,对企业存在的解释与对企业内部组织的解释也没有什么关系。”哈罗德·德穆塞茨.企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17。Penrose认为,虽然“企业”是一个确切清楚地实体,但它不是一个物理上与其他物体相独立的可见的实体,除了有关它做什么和在其内部做了什么之外很难对其下定义。而研究文献中所谓的定义了的“企业”,不过是每一个研究人员所感兴趣的部分企业特征。Penrose,E.T..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Third Edition[M].London:Oxford Uinversity Press,1995.中译本,彭罗斯.企业成长理论[M].赵晓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0-11。
    ①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一种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框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1。
    ②“价值增进说”一提法见朱富强.博弈、协调与社会发展——协调经济学[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210。
    ③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358。
    ④马克思认为,协作“不仅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358。
    ⑤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344。
    ①贾根良教授曾写道,在新古典经济学那里,劳动分工虽受到了公理般的礼遇,然而却被束之高阁,排除于经济分析之外。贾根良.劳动分工、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4。
    ②彭罗斯认为,新古典企业理论的重要性“几乎完全来自其与价值理论的相互关联,而作为分析研究经济中价格确定和资源配置问题的广泛的价值理论虽高度发展但根基未改”。Penrose,E.T.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Third Edition[M].London:Oxford Uinversity Press,1995.中译本,彭罗斯.企业成长理论[M].赵晓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2。
    ③Penrose,E.T.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Third Edition[M].London:Oxford Uinversity Press,1995.中译本,彭罗斯.企业成长理论[M].赵晓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2。
    ④普特曼批评道,“企业在经济理论中处于核心地位。但是,直到最近,主流经济学对它的描述还是相当不完整。虽然,很多经济学家在分析企业时,把个人作为分析单位,但企业自身被看成是经济中的‘原子’,几乎没有人深入到企业内部了解他们的构成方式。”路易斯·普特曼、兰德尔·克罗茨纳.企业的经济性质[C].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2。
    
    ①哈罗德·德穆塞茨.企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8-17。
    ②哈罗德·德穆塞茨.企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8-17。
    ③杨其静.企业家的企业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7。
    ④富兰克·H·奈特.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268。
    ⑤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32。
    ①具体地,柯兹纳将企业家定义为“具有一般人所不具有的、能够敏锐地发现市场获利机会,具有洞察力的人”;卡森则认为“企业家是擅长于对稀缺资源的协调利用做出明智决断的人”。杨其静.企业家的企业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3。
    ②对于契约理论的产生背景,杨其静博士曾做过一番描述:那时,“大量原本在高度专业化市场内由价格机制指导完成的交易现在已经被企业内部化,这使得企业的内部关系变得相当复杂,而且它们对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经理管理型企业逐渐取代了资本家-经营者合而为一的古典企业形式,并逐渐成为社会经济的主流,企业再也不能简单地被看作是以企业出资者为核心的生产函数了……经济学家们开始……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企业在本质上只是一组特殊的契约关系的联结……契约理论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研究企业和其他组织的主要方法”。杨其静.企业家的企业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9-11。
    ③尽管从古典经济学时代开始,经济理论就涉及对生产组织和企业的研究,几乎所有现代的经济理论都不能回避并且都或明或暗地表达过对企业的理解,但是,如果说以上三个阶段的理论只是处于对企业起源及本质认识的萌芽期,不能称为严格的企业理论的话,那么科斯1937年《企业的性质》一文的发表可以说是开辟了企业理论正式研究的先河。
    ④这些后继者包括,阿尔钦和德穆塞茨(1972)、威廉姆森(1975、1990)、克莱因(1978)、詹森和麦克林(1976、1979)、利兰和派尔(1977)、罗斯(1977)、张五常(1983)、格罗斯曼和哈特(1986)、霍姆斯特姆和泰若勒(1989)、哈特和莫尔(1990)、阿根亚和博尔腾(1992)等等。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1。
    ①刘光岭.企业的本质:比较与整合[J].学习与探索,2007(5):137-140。
    ②聂辉华.企业的本质:一个前沿综述[J]//现代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研究[C].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66-82。
    ①Coase R.The Nature Of the Firm[J].Eeonomics,1937(4):386-405.
    ②聂辉华.企业的本质:一个前沿综述[J]//现代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研究[C].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66-82。
    ③杰弗里·M·霍奇逊.演化与制度——论演化经济学和经济学的演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46-256。
    ①聂辉华.企业的本质:一个前沿综述[J]//现代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研究[C].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66-82。
    ②Rajan, R. and Zingales, L. POWer in a theory of the Firm[M]. NBER Working Paper, 1997, No. 6274, 1998 , Q. J. of Economics, Vo.l 112: 387.
    ③Kreps,D.,and Wilson.Reputation and Impefect[J].Jounal of Economic theory,1982,(27):253-279.
    ④事实上,“科层组织形式和交换的契约安排要早于市场定价”,在出现市场之前,家庭作为最早的生产组织已完成了从自给性生产向市场性生产的过渡,当家庭生产实现这一转变时,企业或者准确地说家族企业已经产生了。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44。
    ①Coase,R.H.The Nature of the Firm[J].Economica ,New Series, Vol.4,No.16(Nov.,1937):386-405.
    ②聂辉华认为,信息处理器理论将企业描述为在一个变化和不确定的环境中,执行任务的企业成员进行信息收集、处理和传播的过程。聂辉华.企业的本质:一个前沿综述[J]//现代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研究[C].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66-82。
    ③这一研究分支主要以彭罗斯、纳尔逊和温特、普哈拉和哈默、德姆塞茨等人为代表。
    ④彭罗斯.企业成长理论[M].赵晓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6。
    ①Demsetz, H., The Theory of the Firm Revisited.[J].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1988(4):141-62.
    ①杰弗里·M·霍奇逊.经济学是如何忘记历史的:社会科学中的历史特性问题[M]. 2008:1-4。
    ①准确地讲,最早阐述分工思想的学者应该是古希腊时期的色诺芬,之后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军在著作中讨论过分工问题。
    ②在第二章开篇,斯密写道,“引出上述许多利益的分工,原不是人类智慧的结果,尽管智慧预见到分工会产生普遍富裕并想利用它来实现普遍富裕。它是不以着广大效用为目标的一种人类倾向所缓慢而逐渐造成的结果,这种倾向就是互通有无、物物交换、相互交易”。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2。
    ③“这种倾向,是不是一种不能进一步分析的本然的性能,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不是言语能力的必然结果,这不属于我们现在研究的范围。”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3。
    ④哈伊姆·奥菲克.第二天性:人类进化的经济起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
    ⑤奥菲克进一步将交换划分为共生交换、亲缘交换与商业交换三种基本类型。
    ⑥哈伊姆·奥菲克.第二天性:人类进化的经济起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
    ⑦关于“自激式脑进化”假说详见哈伊姆·奥菲克.第二天性:人类进化的经济起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4-38。
    ①顾自安.人类进化的经济起源及对制度分析的启示[J].新政治经济学评论(第二卷),2006(1):167-190。
    ②奥菲克认为,在交换和分工的起源问题上存在一个时间尺度问题,从进化时间尺度来看,是多样性引出分工和交换;从两代人时间尺度来看是分工造就多样化才能。哈伊姆·奥菲克.第二天性:人类进化的经济起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45。
    ③这里需要强调的两个重点是:独立产权与技术专业化。按照盛洪的说法,就是要强调法律上的独立与技术上的独立。盛洪.分工与交易——一个一般理论及其对中国非专业化问题的应用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36。
    ④刘刚.企业的异质性假设——对企业本质和行为的演化经济学解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85-87。
    ①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一种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框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2。
    ②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一种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框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222。
    ①朱富安曾在个人专著中用鞋底与鞋面分工生产的制鞋例子证明了“纯粹的分工并不一定会带来效率的提高”。朱富安.博弈、协调与社会发展——协调经济学导论[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96。
    ②事实上,比较优势经济、规模经济与协调经济的效率基础都是劳动的有效协调,比较优势经济主要体现协调分散个体间的分立劳动优势的效率获得、规模经济则体现了组织内外资源的协调,而协调经济则更凸显全方位协调分立知识的意义。朱富安.博弈、协调与社会发展——协调经济学导论[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99。
    ③盛洪.分工与交易——一个一般理论及其对中国非专业化问题的应用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40-42。
    ④切斯特·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4。
    ⑤巴纳德认为,在特定协作体系中,只要参加者的努力是协作性的,他的劳动就实现了社会化。切斯特·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4。
    ①朱富强认为,马克思以生产关系为划分标准对社会阶段的传统划分并不适用于东方社会,存在分析上的缺陷和困扰,朱富强主张采用较生产关系更为重要的生产力水平为划分标准,以获得更加直接、明晰的认识。朱富强.博弈、协调与社会发展——协调经济学导论[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375-386。
    ②朱富强.博弈、协调与社会发展——协调经济学导论[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375-386。
    ③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3。
    ①让·雅克·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30。
    ④汪和建.企业的起源与转化:一个社会学框架[J].南京大学学报,1999(2):171-182。
    ⑤汪和建.企业的起源与转化:一个社会学框架[J].南京大学学报,1999(2):171-182。
    ⑥根据费孝通先生在《江村经济》第六章的经典论述,“家是由亲属纽带结合在一起的,在经济生活中,它
    ①李建德.经济制度演进大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256。
    ②李建德.经济制度演进大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256。
    ③事实上,就“缘协调”的扩展路径与变迁趋势而言,我们大体可认为是按照“血缘协调-亲缘协调-地缘协调-业缘协调-物缘协调-德缘协调”这一方向顺序演进的,各种缘协调方式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交叉,共同衍生于关系较为密切的人们之间。
    ②李建德.经济制度演进大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202。
    ③所谓“交易剩余”是指市场交换给交换双方带来的个人效用增量。
    ④此时,交易可以使交易双方在保持同样效用水平的情况下减少所花费的劳动时间;或者用同样的劳动时间花费,获取更高的效用水平。
    ①谢富胜.分工、技术与生产组织的变迁[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140-143。
    ②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在不断流入城市的逃亡农奴的竞争;乡村反对城市的连年不断的战争,以及由此产生的组织城市武装力量的必要性;共同占有某种手艺而形成的联系;在公共场所出卖自己的商品(当时的手工业者同时也是商人)的必要和与此相联系的禁止外人进入公共场所的规定;各手工业间利益的对立;保护辛苦学来的手艺的必要;全国性的封建组织——所有这些都是各行各业的手艺人联合为行会的原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7—58。
    ③师傅带领帮工和学徒,在一定时间内生产出一定数量的产品,以预先规定的价格直接出售给公众,而学徒在一段时间的学艺之后可以升级为帮工,在具备一定的经验、技术和足够的小额资本后成为师傅并可加入行会。谢富胜.分工、技术与生产组织的变迁[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140-143。
    ④对此,马克思洞见的指出,“城市工业本身一旦和农业分离,它的产品一开始就是商品,因而它的产品的出售就需要有商业作为媒介,这是理所当然。因此,商业依赖于城市的发展,而城市的发展也要以商业为条件。”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71。
    ⑤朱富强.博弈、协调与社会发展——协调经济学[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332。
    ⑥费尔南·布罗代尔.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二卷)[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337-338。
    
    ①谢富胜.分工、技术与生产组织的变迁[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143。
    ②谢富胜.分工、技术与生产组织的变迁[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140-143。
    ③威廉姆森.治理机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52-53。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58。
    ②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以分工为基础的手工工场可以所在行业产品性质的差别分为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因产品工序间无连续作业的要求、各独立部件可分散生产并进行纯粹机械组合的分散的手工工场;另一种是必须在时间上依次经过一些互相关联紧密的过程和操作才能取得产品制造完成形态的有机的手工工场。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411-422。
    ①卡尔·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388。
    ②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8。
    ③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7。
    
    ①B.约瑟夫.派恩.大规模制定:企业竞争的新前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0:32。
    ②刘刚.后福特制——生产组织方式创新和企业竞争优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1。
    ①派恩写到,“以往,企业不是追求低成本下的大规模生产标准化产品,就是以高成本生产多样化产品。而在今天,企业越来越发现它们必须采取技能提高效率又能实现定制化的策略,即大规模定制(Mass Customization)——个性化定制产品和服务的大规模生产”。B.约瑟夫.派恩.大规模制定:企业竞争的新前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0:6。
    ②刘刚.后福特制——生产组织方式创新和企业竞争优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7。
    ③刘刚.后福特制——生产组织方式创新和企业竞争优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9。
    ①刘刚.后福特制——生产组织方式创新和企业竞争优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8-30。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72。
    ①准确地讲,企业组织是以显性协调为主、隐性协调为辅的协调机制,显性协调效率的实现要以隐性协调为基础。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在后文详细论述。
    ②王水雄.在理论模型的平台上思考新经济社会学的一个倡导[J].社会,2005(3):187-206。
    ③奥利弗·威廉姆森.生产的纵向一体化:市场失灵的考察[J]//陈郁编,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
    ①聂清凯、夏建明.网络时代企业组织架构重演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11):26-30。
    ②其下属子公司均为独立法人,彼此业务互不相干,有较大的经营独立性;母公司和子公司不是行政上的隶属关系,而是资产上的联结关系——公司总部并无明确的总体发展方向和战略,其资源配置主要取决于子公司在财务上的表现。
    ①“由U型向M型组织的转变,体现了企业内部决策控制和管理职能分工的深入,由此带来的管理协调的效率的提升是竞争力的主要来源”。朱富强.博弈、协调与社会发展——协调经济学[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350。
    ②张羿.后现代企业与管理革命[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35。
    
    ①朱富强.博弈、协调与社会发展——协调经济学[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348-354。
    ②楼园.企业组织结构进化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35。
    
    
    ①汪丁丁.在经济学与哲学之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24。
    ②迈诺尔夫·迪尔克斯等.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716。
    ①内什·纳塔拉詹、桑德亚·谢卡尔.知识管理[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29-30。
    ②即Know-What,关于事实方面的知识;Know-Why,事物的客观原理和规律性方面的知识;Know-How,用于改变物质世界或做某种事情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技艺、技巧和能力方面的知识;Know-Who,关于知者本身的知识,其中包含了某种特定的社会关系、社会分工和知者的特长水平。http://www.oecd.org.
    ③这种信息“或是通过成为行动的基础,或是通过使某个个体或某个机构能够从事不同的和更有效的行动来改变某物和某人”。Druker,Peter F.The New Realities:in Government and Polities/in Economics and Business/in Society and Word View[M].New York:Harper& Row,1989:251.
    ④翟莉.企业知识创新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7。
    ①纳尔逊和温特认为,技巧是涉及一系列程序化步骤的协调一致的行为能力,行为完成者并不完全知道技巧的每个细节,而构成技巧的基础知识也大多是很难或不可能清楚、充分说明的。波拉尼则以游泳的经典例子强调指出,即便行为者可以按照一套规则有技巧地完成目标动作任务,这套规则却未必为遵守它的人所知晓。盛昭翰、蒋德鹏.演化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2:46。
    ②盛昭翰、蒋德鹏.演化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2:48-49。
    ③西奥多·W·舒尔茨.对人进行投资——人口质量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2:102。
    ④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22。
    ①如斯蒂格利茨、卢卡斯、巴比吉、贝克尔、杨小凯等人。
    ②舒尔茨就曾指出,以往的文献对劳动分工的理解过于狭窄,一讲分工就举斯密缝衣针制造的例子,实际上专门的企业家、专门的教育,特别是专门的科研是分工的更重要方面——分工的好处主要是在加速知识积累方面,而不只是与物质设备使用的规模有关。西奥多·W·舒尔茨.为实现收益递增进行的专业化人力资本投资[J]//G·拉尼斯.发展经济学的新格局——进步与展望[C].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186。
    ③彭罗斯.企业成长理论[M].赵晓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77。
    ④马永祥.心智、知识与道德——哈耶克的道德哲学以及基础研究[M].2006:132。
    ③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53。
    
    ⑤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117-118。
    ①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65。
    ②我国学者汪丁丁曾撰文指出,人类各种知识之间的经济学关系主要是“互补性的”。知识的互补性是只两个知识单独运用于经济活动时各自获得的收益的加总小于它们联合运用于经济活动时得收益,知识的互补性可分为:(1)知识沿时间的互补性,即对同一个知识传统而言,尚未获得的知识与已经获得的知识之间存在着强烈的互补性;(2)知识沿空间的互补性,即对不同知识传统而言,各个传统内已经积累起来的知识,通过传统之间的交往而获得强烈的互补性。汪丁丁.知识沿时间和空间的互补性以及相关的经济学[J].经济研究,1997(6):70-78。
    ③布林·罗斯比.产业组织与企业能力理论[J]//尼古莱·J.福斯、克里斯第安·克努森.企业万能——面向企业能力理论[C].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60。
    
    
    ①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73-77。
    ②汪丁丁.知识经济的制度背景——知识经济批判[J].战略与管理,2000(2):66-76。
    
    ①盖瑞·J·米勒.管理困境——科层的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79。
    ②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578。
    ①奥利弗·威廉姆森.生产的纵向一体化:市场失灵的考察[J]//陈郁编,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22。
    ②迈克尔·迪屈奇.交易成本经济学——关于公司的新的经济意义[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27。
    ③亨利·明茨伯格.明茨伯格论管理[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91。
    ④亨利·明茨伯格.明茨伯格论管理[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91。
    ①亨利·明茨伯格.明茨伯格论管理[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90。
    ②组织的六个部分:战略顶尖(高层管理单元)、中间层(中层管理单元)、作业核心单元(运营及流程)、技术支持单元(设计系统、流程的技术分析人员)、行政支持单元(作业流程以外的所有支持力量)、思想体系(信任、传统、准则、价值、文化)。
    ③保罗·罗伯特森.能力、交易成本和竞争战略[J]//尼古莱·J.福斯.企业万能:面向企业能力理论[C].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114。
    ①迈克尔·迪屈奇.交易成本经济学——关于公司的新的经济意义[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50-56。
    ②Richard N.Langlois.Transaction Costs, Production Costs, and the Passage of Time,Working papers 1995-03,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Department of Economics.
    ①Becker Gary and Murphy Kevin. The Division of Labor, Coordination Costs, and Knowledge[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2(11):1137-1159.
    ②Richardson G.B..The Organization of Industry[J].Economic Journal,1972(82):883-896.
    ③王盛.分工、协调和产业组织形式演化[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71-73。
     ①盖瑞·J.米勒.管理困境——科层的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43-47。
    ①迈克尔·迪屈奇.交易成本经济学——关于公司的新的经济意义[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37、27。
    ①汪丁丁.知识经济的制度背景——知识经济批判[J].战略与管理,2000(2):66-76。
    ①Richardson G.B..The Organization of Industry[J].Economic Journal,1972(82):883-896.
    ②彭罗斯.企业成长理论[M].赵晓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5。
    ③Larsson.Rikard. The handshake between invisible and visible hands[J].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anagement & Organization,White Plains: Spring,1993(1):87-106.
    ④Larsson.Rikard. The handshake between invisible and visible hands[J].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anagement & Organization,White Plains: Spring,1993(1):87-106.
    
    ①迈克尔·迪屈奇.交易成本经济学——关于公司的新的经济意义[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27。
    ②迈克尔·迪屈奇.交易成本经济学——关于公司的新的经济意义[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50-57。
     ①迈克尔·迪屈奇.交易成本经济学——关于公司的新的经济意义[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50-57。
    
    ①格雷汉姆.M.P.芙丽特——管理学的先知[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哈佛商学院出版社,1998:181-182。
    ②肯尼思·阿罗.信息经济学[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205。
    ③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经济秩序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90。
    
    ①盖瑞·J·米勒.管理困境——科层的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4。
    ②盖瑞·J·米勒.管理困境——科层的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3。
    ③毕功兵,、贺俊.博弈论范式中的科层失灵[J].运筹与管理, 2004 (02) :49-53。
    ①罗森·弗朗茨.x效率:理论、论据和应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89-91。
    ②其中,个人动机方面的效率因素是指对企业效率影响较大的价值取向、国民心理特征等社会制度因素;企业内部动机方面因素是指影响内部成员劳动意愿的价值文化、企业伦理等;外部动机因素是指企业所处外部环境如市场组织、竞争环境及政府管制所产生的影响;而非市场投入的效率因素则指市场上较难获得的独特异质性管理资源。植村利男.企业、市场组织与社会制度——经济合理性还是价值指向性[A]//植草益.日本的产业组织:理论与实证的前沿[C].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77-96。
    
    ①Hayek,F.A..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45(35):519-530.
    ②Hayek,F.A..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45(35):519-530.
    ①Aldrich,John.The dilemma of a paretian liberal:Some consequences of Sen’s theorem[J].Public choice,1977(30):1-21.
    ②Lawler,Edward E.Pay for Performance: A Motivational Analysis[J]//H. R. Nalbantian.Incentives, Cooperation and Risk Sharing: Economic and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on Employment Contract[C]. Totowa, NJ:Rowman & Littlefield,1987:69-86.
    ③Baker,George P,Michael C.Jensen, Kevin J.Murphy.Compensation and Incentives: Practice vs. Theory[J].Journal of Finance,1988(7):593-616.
    ①盖瑞·J·米勒.管理困境——科层的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92。
    ②盖瑞·J·米勒.管理困境——科层的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87、199、204、206。
    ③盖瑞·J·米勒.管理困境——科层的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93、207、213。
    
    ①Sautet.F.An Entrepreneurial Theory of the Firm[M].London:Routlege,2000:46-49.
    ②路易斯·普特曼、兰德尔·克罗茨纳.企业的经济性质[C].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79-98。
    ①Foss.N.The Theory of the Firm:The Austrians as Precursors and Critics of Contemporary Theory[J].Review of Austrian Economics,1994(7):31-65.
    ②在展开具体论述之前,笔者有必要说明,以下文字只是对哈耶克的知识观、规则观与秩序观三个基本论题及其之间内在理路的一种解释性或引申性的扼要“重构”,我们只着意于勾勒哈耶克的社会理论基本旨要和大体脉络,目的是为本文“基于知识协调的企业成长研究”提供某种思想上的宝贵启发,故而这里我们的论述是有选择性且简化和归纳的,无法描绘出一个丰富多彩的哈耶克。
    ③韦森.经济理论与市场秩序——探寻良序市场经济运行的道德基础、文化环境与制度条件[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61。
    ①马永翔.心智、知识与道德——哈耶克的道德哲学及其基础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133。
    ②哈耶克.F.A.自由秩序原理(上) [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22。
    ③邓正来.自由社会主义理论:解读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56。
    ④马永翔.心智、知识与道德——哈耶克的道德哲学及其基础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136。
    ⑤哈耶克写道“人不仅是一种追求目的的动物,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遵循规则的动物。人之所以获得成功,并不是因为他知道为什么应当遵守那些他实际上所遵守的规则,甚至更不是因为他有能力把所有这些规则形诸于文字,而是因为他的思维和行动受着这样一些规则的调整——这些规则是他在生活于期间的社会中经由一种选择过程而演化出来的,从而也是世代的经验的产物”哈耶克.F.A.法律、立法与自由[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7。
    ①邓正来.研究哈耶克法律理论的一个前提性评注:《法律、立法与自由》代译序//哈耶克.F.A.法律、立法与自由[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1-69。
    ②邓正来.研究哈耶克法律理论的一个前提性评注:《法律、立法与自由》代译序//哈耶克.F.A.法律、立法与自由[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1-69。
    ③比如哈耶克洞见的认识到,“一项新的规则是否能够被融入某一现行的规范系统之中,并不是一个纯粹逻辑的问题,而往往是这样一个问题,即在现存的事实性情势中,该项新的规范是否会产生一种使不同行动和谐共存的秩序”,“那些业已接受的规范所有助益于的目的,只有在某些其他规范也同时得到遵守的时候才能获致正当性的论证”。哈耶克.F.A.法律、立法与自由[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120。
    ④哈耶克.F.A.法律、立法与自由[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166-167。
    ⑤粗略地讲,拉马克主义与达尔文学说的差别在于对“用进废退”与“自然选择”的分别强调。
    ①何信全.哈耶克自由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8。
    ②Polanyi,M.,The Logic of Libery[M].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1951:159。
    ③哈耶克写道“在各种人际关系中,某一系列具有明确目的秩序的生成,是极其复杂但却又条理井然的。然而,这既不是什么设计的结果,也不是发明的结果,而是产生于诸多未明确意识到其所作所为会由此结果的人的各自行动……这种秩序的出现,乃是适应性进化的结果。”Hayek.F.A..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0:56-59.
    ④Hayek.F.A..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0: 59.
    ⑤Hayek.F.A. .New studies in philosophy,politics,Economics and History of Idea[M]. 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78:11.
    ⑥哈耶克写道,“我们之所以能够维续如此复杂的秩序,所凭靠的并不是操纵或控制社会成员的方法,而只是一种间接的方式,亦即对那些有助益于型构自生自发秩序的规则予以实施和改进的方式。”哈耶克.F.A.法律、立法与自由[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72。
    ①Hayek.F.A..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0:62.
    ②Hayek.F.A..Kinds of Order in Society[J]. New Individualist Review,1964(3):3-12.
    ③Hayek.F.A..Kinds of Order in Society[J]. New Individualist Review,1964(3):3-12.
    ①项后军.奥地利学派:企业理论研究[M].四川: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8:173。
    ②Ioannides. S.Orders and Organizations,Hayekian Insights for ATheory of Economic Organiza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2003(3):533-566.
    ③项后军.奥地利学派:企业理论研究[M].四川: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8:57。
    ④项后军.奥地利学派:企业理论研究[M].四川: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8:57。
     ①Langlois.R.N. Do Firms Plan?[J].Constitutional Political Economy,1995(6):247 - 261.
    ①哈耶克.F.A.法律、立法与自由[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69。
    
    
    ①亚诺什·科尔内.反均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86。
    ②亚诺什·科尔内.反均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85-198。
    ③埃哈尔·费埃德伯格.权力与规则——组织行动的动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
    ④埃哈尔·费埃德伯格.权力与规则——组织行动的动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
    ①埃哈尔·费埃德伯格.权力与规则——组织行动的动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5。
    ②埃哈尔·费埃德伯格.权力与规则——组织行动的动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5。
    ③埃哈尔·费埃德伯格.权力与规则——组织行动的动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50。
    ④对这一概念的详细阐述参见米歇尔·克罗齐耶、埃哈尔·费埃德伯格.行动者与系统——集体行动的政治学[M].上海:世纪集团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27。
    ①Yu, T. F. .Toward a Praxeological Theory of the Firm[J].Review of Austrian Economics,1999(12):25-41.
    ②Yu, T. F. .Toward a Praxeological Theory of the Firm[J].Review of Austrian Economics,1999(12):25-41.
    ③Langlois,R..Orders and Organisations:Toward an Austrian Theory of Social Institutions[J]//Bruce.J.Caldwell and Stephen Boehm.Austrian Economics:Tensions and New Directions[C].Boston:KluwerAcademic Publishers. 1993:65-83.
    ④Bolton.P and J.Farrell.Decentralization、Duplicationand Dela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43):803-826.
    ①Bolton.P and J.Farrell.Decentralization、Duplicationand Dela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43): 803-826.
    ②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认为,知识可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是主观的,不易口语化和形式化,在个人、集团和组织等各个层次之中,通过个人的经验、印象、熟练的技术、文化、习惯等方式表现出来。显性知识则是可以客观加以捕捉的概念,而且具有语言性和结构性,例如报告书、手册、电脑程度等。
    ①纳尔逊、温特.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12。
    ②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是由Anderson于1989年所提出的一种知识分类方式。陈述性知识是“不指定专门使用的”知识,而程序性知识是“程序化的”,“它们涉及一系列步骤,每一个连续的步骤都是由前一步的完成引起的,并紧跟在前一步的完成后面”。一般来说,陈述性知识是可明示的知识,而程序性知识则是部分可明示的知识,大多数程序性知识往往是默会性的。
    ③西蒙.H.A.管理行为:管理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58。
    ①吴光飙.企业发展的演化理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35。
    ②Langlois,Richard.N..andRobertson,PaulL.Firms,MarketsandEconomic,Change:A Dynamic Theory of Business Institutions[M].London:Routledge,1995:3.
    ①盖瑞·J·米勒.管理困境——科层的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47。
    ②盖瑞·J·米勒.管理困境——科层的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67。
    ③刘刚.企业的异质性假设——对企业本质和行为的演化经济学解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29。
     ①刘刚.企业的异质性假设——对企业本质和行为的演化经济学解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28。
    ②Homans,George.The human group[M].San Diego Calif: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50:63-75.
    ③纳尔逊、温特.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24-125。
    ④纳尔逊、温特.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24-125。
    ①纳尔逊、温特.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24-125。
    ②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238.
    ③Feldman Martha S.A performative perspective on stability and change in organizational routines[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3,12(4):727-752.
    ①王军.现代奥地利经济学派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91。
    
    ①项后军.奥地利学派:企业理论研究[M].四川: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8:179。
    ②纳尔逊、温特.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44。
    ③纳尔逊、温特.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46。
    ①周业安.认知、学习和制度研究——新制度经济学的困境和发展[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1):74-80。
    ①Foss,K.Learning in firms:Knowledge-Based and Property Rights Perspectives[J].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and Economic Systems,2000(14):119-142.
    ②约翰·伊特维尔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一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582.
    ①Sautet.F.An Entrepreneurial Theory of the Firm[M].London:Routlege,2000:46-49。
    ②邓正来.研究哈耶克法律理论的一个前提性评注:《法律、立法与自由》代译序//哈耶克.F.A.法律、立法与自由[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53。
    ③盖瑞·J·米勒.管理困境——科层的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3。
    ①罗伯特·M·托马斯科.并非越打越好:引领企业持续成长的真正动力[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Ⅷ。
    ②塞思·戈丁.公司进化[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40-56。
    ③Chester.Barnard.Functions of the Executive[M],Camn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8:282.
    ④潘启文.寻找中国企业持续成长的方向[J].中国经济周刊,2008(32):57-58。
    ①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下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322。
    ①2008中国企业家成长与发展十五年调查综合报告[EB/OL].(2008-04-12)[2008-09-07]. http://cn.chinagate.cn/reports/2008-04/12/content_14939875_8.htm
    ①深化改革、科学发展,推进企业现代化建设[EB/OL].(2008-09-19)[2008-09-11]. 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20080911/17345297752.shtm
    ②2008中国企业家成长与发展十五年调查综合报告[EB/OL].(2008-04-12)[2008-09-07]. http://cn.chinagate.cn/reports/2008-04/12/content_14939875_8.htm
    ①潘启文.寻找中国企业持续成长的方向[J].中国经济周刊,2008(32):57-58。
    ②深化改革、科学发展,推进企业现代化建设[EB/OL].(2008-09-19)[2008-09-11]. 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20080911/17345297752.shtml
    ①林健安.婴儿期夭折:中国企业的成长烦恼[EB/OL].(2007-01-15)[2007-01-15]. http://jjckb.xinhuanet.com/gd/2007-01/15/content_30591.htm
    ②杨杜.企业什么时候容易“坏事”[J].企业管理,2000(4):27-29。
    
    
    ①杨杜.企业什么时候容易“坏事”[J].企业管理,2000(4):27-29。
    ②林惠春.做加法做减法——企业发展的进退之道[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2-6。
    ③林惠春.做加法做减法——企业发展的进退之道[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2-6。
    ④林惠春.做加法做减法——企业发展的进退之道[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2-6。
    ①比如,世界上最能赚钱的民族之一犹太人就倾向于把企业看做是商品而不是孩子,在企业成长一定阶段之后,犹太人倾向于以两种方式处理企业:其一是在最赚钱的时候把企业当做商品卖掉,自己再来去办一个新公司;其二是把企业交给一个更善于管理的人去经营,自己再去寻找新的事业增长点。前者相当于实施转移战略,后者则相当于吸纳新的管理能力来避免企业家危机。汤学俊.企业可持续成长的途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08。
    ②杨杜.企业什么时候容易“坏事”[J].企业管理,2000(4):27-29。
    ③汤学俊.企业可持续成长的途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08。
    ④郑海东、施杰、疏礼兵.不同规模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战略选择[EB/OL].(2005-05-16)[2005-05-16]. http://www.zj.xinhuanet.com/magazine/2005-05/16/content_4240030.htm
     ①汤学俊.企业可持续成长的途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12。
    ②郑海东、施杰、疏礼兵.不同规模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战略选择[EB/OL].(2005-05-16)[2005-05-16]. http://www.zj.xinhuanet.com/magazine/2005-05/16/content_4240030.htm
    
    ①汤学俊.企业可持续成长的途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15。
    ②汤学俊.企业可持续成长的途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15。
    
    
    ①林惠春.做加法做减法——企业发展的进退之道[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2-6。
    ②罗伯特·M·托马斯科.并非越大越好——引领企业持续成长的真正动力[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IX.。
    ③罗伯特·M·托马斯科.并非越大越好——引领企业持续成长的真正动力[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37。
    ④林惠春.做加法做减法——企业发展的进退之道[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20-30。
     ①范徵.工商企业战略管理——知识资本与核心能力整合的观点[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8-9。
    ①Coyne, K.P., Hall S.J.D.,& Clifford, P.G.Is your core competence a mirage?[J].Mckisey Quarterly,1997(1):41-54.
    ②尼古莱·J.福斯、克里斯第安·克努森.企业万能——面向企业能力理论[C].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14。
    ③刘力钢.企业持续发展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45-50。
    
    ①刘力钢.企业持续发展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45-50。
    ②刘力钢.企业持续发展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202-215。
    
    ①刘力钢.企业持续发展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185。
    ②刘力钢.企业持续发展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172-192。
    ③金麟、孙继伟.论第二曲线和企业持续发展战略[J].上海经济研究,1997(6):47-51。
    
    ①罗伯特·M·托马斯科.并非越大越好——引领企业持续成长的真正动力[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43。
    ②卢强.创建竞争优势[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1-3。
    
    ①彼得·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645。
    ②彼得·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739。
    
    ①刘力钢.企业持续发展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139-140。
    ②刘力钢.企业持续发展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160。
    
    ①国富执行力课题组.组织执行力:打造执行力组织的六项实务[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1-3。.
    ②保罗·托马斯.执行力[M].北京:长安出版社,2003:1-3。
    ③刘力钢.企业持续发展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48。
    ①“慢变量/快变量”的说法是“协同学”中的一对概念。根据自组织理论,对系统发展起最终支配作用的是慢变量,而不是快变量。快变量的增长只体现短期的繁荣,通过“绝热近似法“,快变量可以消去。而相对数量较少的慢变量支配着快变量的影响,慢变量的影响才是长远且关键的。肖海林.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生成机制与管理框架[M].北京:中国财政出版社,2003:90-93。
    ②肖海林.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生成机制与管理框架[M].北京:中国财政出版社,2003:90-93。
    ③汤学俊.企业可持续成长的途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70。
    ①汤学俊.企业可持续成长的途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70。
    
    
    ①肖海林.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生成机制与管理框架[M].北京:中国财政出版社,2003:90-93。
    ②肖海林.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生成机制与管理框架[M].北京:中国财政出版社,2003:90-93。
    ①彭罗斯.企业成长理论[M].赵晓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0。
    ②尼古莱·J.福斯、克里斯第安·克努森.企业万能——面向企业能力理论[C].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21-56。
    ①田奋飞.企业竞争力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68。
    
    ①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7。
    ②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3。
    ③马璐、黄荣萍.我国私营企业成长不足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4(4):98-102。
    ④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103。
    ⑤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103。
    
    ①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103。
    ②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114。
    
    ①此处,对“知识协调管理”的特征刻画主要是借用庄一敏对“智慧管理”基本特征的归纳。庄一敏.超越管理:转型时期的企业成长智慧[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0:196。
    ①庄一敏.超越管理:转型时期的企业成长智慧[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0:198。
    ②刘刚.企业的异质性假设——对企业本质和行为的演化经济学解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56。
    ①于克信.中国国有企业转型过程中的组织管理变革——重构组织惯例的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45。
    ②杰克·韦尔奇.杰克·韦尔奇自传[M].中信出版社,2001:138。
    ①汤学俊.企业可持续成长的途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95。
     ①赵晓、贾立杰.译者的话:企业成长理论及其启示[Z]//彭罗斯.企业成长理论[M].赵晓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23。
    ②奥利弗·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论企业签约与市场签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3。
    ①林惠春.做加法做减法——企业发展的进退之道[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20-30。
    ①刘力钢.企业持续发展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45-5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