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尼·科利亚达戏剧创作中原型的现代意象阐释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尼古拉·科利亚达(1957-)被公认为俄罗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剧作家。迄今,这位剧作家创作剧本已逾百部,被评论界誉为当今俄罗斯“最高产的、最流行的剧作家”。科利亚达的创作结合了自然主义写实、感伤主义情调、心理现实主义手法和后现代主义的游戏。剧作家多元混合,指向存在意义的创作折射和创造性地革新了转型期俄罗斯戏剧的主要趋势,同时也继承和发展了俄罗斯经典文学及戏剧传统。
     本文从原型角度切入对科利亚达戏剧进行研究。尽管科利亚达没有自觉地进行原型创作,但剧作家对俄罗斯精神的传承,对现代人灵魂的关注,使其具有鲜明的原型特征。本文从空间、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对科利亚达戏剧原型进行阐释。试图通过对科利亚达戏剧原型的原始内涵及其现代置换变形的比较分析,显示出科利亚达戏剧及当代俄罗斯文学的独特品质。
     科利亚达的大多数剧作都在封闭的“家”的空间内展开。在科的剧中首先出现了“伪家”:这是异己空间的公共住宅、赫鲁晓夫楼。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关系被偶合的邻里关系所取代导致了个性和与其相关价值的泯灭;还有“反家”:这是荒废、阴暗的家。这种破败、封闭的生存环境也是对当代俄罗斯现实“荒芜的边缘世界”的隐喻。而在剧情发展过程中作者着力进行了主人公“家”的重建,这不只是对于自我本质的掌握,对于丰富精神性的诉求,同时也是俄罗斯民族重建的一部分。
     在科利亚达的剧作中存在《圣经》中的浪子的形象和浪子回头寓言的情节原型。《圣经》故事中顺从自律、道德主义的“大儿子”和放任自我、颠覆传统的“小儿子”的形象分别是科戏剧中的两种人物原型。剧中人物经历着“出奔——堕落——悔过——归家”的精神历程,作者关注的重点在于中间阶段的浪子精神的迷失与顿悟。但科利亚达的主人公既不归向世俗权威,也不归向宗教权威,而是归向自我和世界的本原。
     此外,在科利亚达的剧中还存在着鲜明的天使与伪天使的原型。如果在真天使那里展现了丑陋外表下的美好心灵,那么在伪天使的形象中则揭露了美好外在下的丑恶灵魂。可以说,科利亚达在20世纪90年代的俄罗斯率先冲破了后现代主义及大众文化的思维“迷雾”,重拾俄罗斯及世界文化的珍贵传统,以爱、怜悯、平等、自由等普世价值对转型时期的俄罗斯民族进行着思想启蒙。
     本文的学术意义与价值在于:
     1.科利亚达是改革及后苏联时期俄罗斯戏剧主流的最具代表性人物。他的戏剧创作很好地代表了俄罗斯新时期戏剧的急速发展变化和多样艺术探索,对其戏剧创作的研究对深入解析当代俄罗斯戏剧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科利亚达的创作结合了狂欢化诗学、自然主义式写实、感伤忧郁的情调、心理现实主义手法和对存在意义的探寻,其作品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和丰富的可深入挖掘的学术价值。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
     是我国国内对科利亚达戏剧的首次系统研究。本文在总结看待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掘科利亚达戏剧丰富内涵。本文从空间、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对科利亚达戏剧原型进行阐释。本文试图通过对科利亚达戏剧原型的原始内涵及其现代置换变形的比较分析,显示出科利亚达戏剧及当代俄罗斯文学的独特品质。
引文
1 [瑞士]容格.《神话—原型批评》[M].叶舒宪编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2页。
    2 转引自程金城.《原型的批判与重释》[M].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99页。
    3 [瑞士]容格.《神话—原型批评》[M].叶舒宪编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51-152页。
    1 本文中引用的科利亚达戏剧文本均来自剧作家个人官方网站http://kolyada. ur.ru/文中出现的译文均为本文作者所译。
    1 [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297页。
    1 刘意青.《圣经的文学阐释——理论与实践》[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71页。
    2 同上,第272页。
    3 [加]诺斯罗普·弗莱.《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M].郝振益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20页。
    1 [美]提姆·凯乐.《一掷千金的上帝》[M].吕允智译,新世界出版社,2012年,第22-23页。
    1 尼·别尔嘉耶夫.《论人的使命》[M].张百春译,学林出版社,2001年,第211页。
    1 尼·别尔嘉耶大《论人的使命》[M].张百春译,学林出版社,2001年,第205页。
    1 [德]歌德.《诗与真.西方文论选(上册)》[C].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446页。
    1 转引自邓晓芒.《20世纪中国启蒙的缺陷》[J].史学月刊,2007年第09期,第10页。
    98.贝文力.《转型时期的俄罗斯文化艺术》[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99.陈世雄.《苏联当代戏剧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
    100.陈世雄.《现代欧美戏剧史》[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101.程殿梅.《流亡人生的边缘书写——多甫拉托夫小说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102.程金城.《原型的批判与重释》[M].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103.程孟辉.《西方悲喜剧艺术的美学历程》[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04.程正民.《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05.郭继德.《美国戏剧史》[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
    106.韩曦.《百老汇的行吟诗人——田纳西·威廉斯》[M].群言出版社,2013.
    107.胡妙胜.《充满符号的戏剧空间》[M].文津出版社,2001.
    108.胡志毅.《神话与仪式:戏剧的原型阐释》[M].学林出版社,2001.
    109.李新梅.《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文化思潮》[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110.蔺海波.《90年代中国戏剧研究》[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
    111.刘锟.《东正教精神与俄罗斯文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112.刘意青.《圣经》的文学阐释——理论与实践[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13.麻文琦.《水月镜花——后现代主义与当代戏剧》[M].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
    114.彭克巽.《苏联文艺学学派》[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15.苏晖.《西方喜剧美学的现代发展与变异》[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16.谭霈生.《论戏剧性》[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17.谭霈生.《戏剧本体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18.汪介之.《现代俄罗斯文学史纲》[M].南京出版社,1995
    119.王建刚.《狂欢诗学——巴赫金文学思想研究》[M].学林出版社,2001.
    120.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21.王岳川.《艺术本体论》[M].上海三联书店,1994.
    122.夏忠宪.《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23.恽律.《俄罗斯文学:传统与当代》[C],2012.
    124.张建华,王宗琥.《20世纪俄罗斯文学:思潮与流派(理论篇)》[M].外语教学与研究 出版社,2012.
    125.张杰、汪介之.《20世纪俄罗斯文学批评史》[M].译林出版社,2000.
    126.张捷.《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文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127.张兰阁.《戏剧范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28.赵康太.《悲喜剧引论》[M].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
    129.赵杨.《颠覆与重构:论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反乌托邦性》[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
    130.周宁.《西方戏剧理论史》[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131.周维屏.《当代美国戏剧史》[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32.周湘鲁.《与时代对话:米·布尔加科夫戏剧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133.(俄)阿格诺索夫.《20世纪俄罗斯文学》[M].凌建侯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34.(英)阿契尔.《剧作法》[M].聂文祀等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
    135.(俄)巴赫金.《巴赫金全集》[M].白春仁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136.(俄)别尔嘉耶夫.《论人的使命》[M].张百春译,学林出版社,2001,
    137.(法)柏格森.《笑——论滑稽的意义》[M].徐继增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
    138.(德)彼得·斯丛狄.《现代戏剧理论》[M].王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39.(德)歌德.《诗与真.西方文论选(上册)》[c].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140.(加)诺斯罗普·弗莱.《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M].郝振益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41.(俄)哈利泽夫.《文学学导论》[M].周启超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42.(德)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1981.
    143.(美)凯瑟琳·乔治.《戏剧节奏》[M].张全全译,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144.(英)马丁·艾斯林.《荒诞派戏剧》[M].华明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145.(英)马丁·艾斯林.《戏剧剖析》[M].罗婉华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146.(加)诺思罗普·弗莱等.《喜剧:春天的神话》[M].傅正明、程朝翔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
    147.(德)普菲斯特.《戏剧理论与戏剧分析》[M].周靖波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
    148.(瑞士)容格.《集体无意识的原型》,《容格文集》[M].冯川、苏克译,改革出版社,1997.
    149.(瑞士)容格.《心理学与文学》[M].冯川、苏克译,译林出版社,2011.
    150.(瑞士)容格.《神话—原型批评》[M].叶舒宪编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151.(俄)苏联科学院、苏联文化部艺术史研究所.《苏联话剧史》[M].白嗣宏等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
    152.(美)提姆·凯乐.《一掷千金的上帝》[M].吕允智译,新世界出版社,2012.
    153.(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154.(希)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梅译,商务印书馆,1996.
    155.(俄)叶尔米洛夫.《论契诃夫的戏剧创作》[M].张守慎译,作家出版社,1985.
    156.陈辉.《“父亲”对“回家”的符码解读》[J].俄罗斯文艺,2009(03).
    157.陈吉德.《中国当代先锋戏剧研究》[D].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158.陈建华.《别样的风景与别样的心态——略谈20世纪90年代的俄罗斯文学思潮》[J].俄罗斯研究,2003(02).
    159.陈世雄.《假定性、体裁与时空体》[J].戏剧,2004(2).
    160.陈世雄.《苏联解体前后的俄罗斯剧坛》[J].戏剧艺术,2007(02).
    161.程建军、叶方兴.《德性伦理视域中的伪善》[J].哲学研究,2008(12).
    162.邓晓芒.《20世纪中国启蒙的缺陷》[J].史学月刊,2007(09).
    163.董晓.《论契诃夫戏剧的静态性》[J].外国文学研究,2011(05).
    164.董晓.《契诃夫戏剧在20世纪的影响》[J].国外文学,2010(02).
    165.董晓.《乌托邦与反乌托邦:苏联文学中的两种精神》[J].粤海风,2004(5).
    166.方汉泉.《二元对立原则及其在文学批评中的运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7).
    167.冯季庆.《二元对立形式与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J].外国文学评论,2002(03).
    168.冯寿农.《雨果美学对照系统浅探》[J].法国研究,1985(04).
    169.傅星寰、贾德惠.《“现代性”视阂下俄罗斯反乌托邦文学题材辨析》[J].俄罗斯文艺,2010(01).
    170.胡润森.《戏剧时空论》[J].戏剧,1999(4).
    171.胡润森.《戏剧意象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5).
    172.胡志毅.《时间和空间:戏剧的原型结构》[J].戏剧,2002(2).
    173.贾三强.《不求善,唯求真——“红楼梦”人物塑造原则探析》[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3).
    174.李海平.《别尔嘉耶夫善恶观探析》[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75.李红.《世纪之交的俄罗斯戏剧》[J].戏剧文学,2009(5).
    176.刘再复.《性格对照的三种方式和它们在我国文学中的命运》[J].学习与思考,1984(06).
    177.刘再复.《论人物性格的模糊性与明确性》[J].文学评论,1984(3).
    178.路凯.《论雨果小说的对照艺术》[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02).
    179.陆宪伟.《俄罗斯戏剧家尼·科利亚达作品中的时空世界》[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80.骆徽.《对启蒙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反思》[J].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181.马寅卯.《俄罗斯理念: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J].浙江学刊,2007(5).
    182.梅振铎.《异质同构的终末叙事——“驿站长”中宗教伦理的现代性反思》[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183.倪素香.《善恶论》[D].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8.
    184.潘月琴.《20世纪80年代苏联戏剧的主要类型及特征》[J].戏剧,2011(3).
    185.潘月琴.《后苏联时期俄罗斯戏剧的发展面貌》[J].戏剧,2012(02).
    186.裴云红.《西方与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之比较》[J].学术交流,2010(2).
    187.皮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俄罗斯戏剧概观》[J].戏剧艺术,2004(5).
    188.荣广润.《西方现代戏剧的哲理化倾向及其表现形式》[J].戏剧艺术,1986(01).
    189.苏玲.《契诃夫传统与二十世纪俄罗斯戏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1.
    190.孙惠柱.《现代戏剧的三大体系与面具/脸谱》[J].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00(4).
    191.童道明.《契诃夫与二十世纪现代戏剧》[J].外国文学评论,1992(03).
    192.王德军.《自然人·社会人·文化人——论人的生存特性与生存使命》[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193.王宏.《多学科视角下的伪善解读》[J].江西社会科学,2010(3).
    194.王丽丹.《尼·科利亚达的戏剧世界》[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04).
    195.王丽丹.《世纪之交的俄罗斯戏剧作品概观》[J].俄罗斯文艺,2012(01).
    196.王树福.《“留比莫夫卡之子”与当今俄罗斯“新新浪潮”戏剧》[J].戏剧,2010(1).
    197.王树福.《从“万比洛夫派”到“新戏剧”:当代俄罗斯戏剧源流与发展考》[J].戏剧,2011(4).
    198.王晓华.《曹禺戏剧的深层结构》[J].艺术百家,1997(01).
    199.王志耕.《宗教文化语境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D].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
    200.夏秀.《原型理论与文学活动》[D].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01.夏忠宪.《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理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05).
    202.夏忠宪.《先锋+荒诞——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戏剧之管窥》[J].俄罗斯文艺,2005(01).
    203.修倜.《喜剧性矛盾的双重背反性》[J].福建论坛,2010(2).
    204.徐凤.《中国现当代小说原型论》[D].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205.许苏民.《全球化时代的唯人主义哲学》[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
    206.亚历山大·格尼斯.《俄罗斯的后现代主义》[J].陆肇明编译,俄罗斯文艺,1995(06).
    207.严功军.《当代俄罗斯文化转型探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03).
    208.杨凡周.《万比洛夫戏剧的艺术特色》[J].外国文学研究,1987(01).
    209.杨文华.《简论西方现代哲理化戏剧》[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1).
    210.姚大志.《后现代主义与启蒙》[J].社会科学战线,2005(1).
    211.殷桂香.《转型时期俄罗斯文学发展面面观》[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212.张建华.《丑与恶对文学审美圣殿的“冲击和亵渎”——俄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索罗金创作论》[J].外国文学,2008(2).
    213.张铁夫.《托尔斯泰三大长篇的对照艺术》[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1(02).
    214.张祥和、杨菲翡.《伪装在莎士比亚喜剧中的作用》[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
    215.张小平.《论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先锋戏剧》[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16.赵丹.《“多余人”形象在俄罗斯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的擅变》[J].当代外国文学,2005(03).
    217.赵耀民.《论哲理剧》[J].戏剧艺术,1991(01).
    218.祝小涵.《两种成长模式及其与成长母题的联系——“圣经”中的“浪子回头”与“好小伙儿布朗”之对比研究》[J].名作欣赏,2007(10).
    219.祖春明.《“俄罗斯意识”的建构特征——再看斯拉夫派与西方派的争论》[J].开放时代,2012(1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