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社会学视野下的新时期文艺学知识生产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下的文艺学学科正处于反思和重构的语境中,文艺学合法性危机和话语重构热潮,本质关乎其知识生产。文艺学已不是“话语”问题,而是其作为人文学科知识的社会生产问题、作为“象征形式的社会存在”的哲学解释问题。就此而言,中国文艺学作为人文学科的分支,在历经几十年发展之后需要重估其自主性;作为一种象征形式的社会存在,需要在新的社会文化语境下阐释其存在的合理性;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符号文化的“生产方式”,既需要在理性的反思中恢复文学精神的原生态,也需要在现实语境中为其重新定位。而针对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大学教学的“生产-传播-接受”链条的脱节,研究主体自身与本学科思想史的断裂以及其在社会行动中的角色困境等现实状况,需要强化主体的观念认同:学科自身必须在重构中才能持续发展,文艺学学人必须“在自识中走向世界”。基于此一学科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内在价值取向的思考,提出在社会学视野下观照文艺学知识生产问题的主张。而应用社会学理论范式反思性研究中国文艺学知识生产范畴的学理逻辑性,在于新时期中国的文学场域、知识场域具有总体的“关系性结构”和内在的社会动力学特征,更具有本土知识生产传统的特殊文化“习性”特征。
     论文第一章指出,在社会结构深层变革、文化呈现多样性的语境中,本学科要突破发展困境、获得新的适应性,既需要全面“自诊”,解构以往学科知识预设的“确定性”,通过梳理自身的知识形态和话语实践而作出深入的、持续的反思性研究,同时也需要采用“介入”疗法,针对学科危机的本源问题——新时期文艺学学科的知识生产状况,借助反思社会学、知识社会学、科学社会学的多重研究范式来提供全新的视野。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知识反思理路,其根本价值指向是析清知识主体在历史化、地方化语境中建构知识生产的特殊行动的社会学意义,对本学科知识系统和生产路径的因果循环关系作出新的阐释。要在“象征形式”的深度阐释和科学主体的“反观性实践”中界定、阐释学科知识生产。
     第二章论述了新时期中国文艺学的知识生产与知识形态的生成有着深刻的辩证关系。针对新时期文艺学学科知识形态和知识生产的逻辑线索,进行了总体性的观照、提炼和界说,力求跨越“史述”的线性叙事而走向“现代性话语结构的技术性分析”,通过学科谱系和话语模式分析,观照历史逻辑下的新时期文艺学“发生着怎样的形态变迁,到底是什么状态”。
     第三章主要从反思社会学和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多重学理逻辑中剖析文艺学学科的知识生产状况,重点解释历史化、地方化形成的新时期文艺学场域的特殊知识生产机制以及主体的精神生产机制,以此引导主体反思并揭示学科自主化进程中“研究者的集体无意识”规律。
     在此基础上,第四章提出,要深刻理解和洞察文艺学的当代知识形态和知识生产的整体结构和内在价值规律,通过辨识社会文化再生产与文艺学学科发展的内在关联性、确认中国式生产路径及其实用理性的“合法性”,为文艺学突破符号生产的价值困境、明确并把握知识生产的社会学特征,进而促进今后的学科发展提供新的参照。
     文章第五章申明,通过将文艺学知识生产问题纳入社会学视野,要重审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交汇的历史语境下的学科个性。对于作为人文学科象征性阐释者和文学智识实践参与者的知识分子而言,当下迫切需要打破“专业态度”的局限,回归使命意识,重树文艺学的知识信仰,以“历史的美学建构和现实的感性书写”为己任,在智识化实践中走向主体精神的新境界。
     本文遵从“社会学的理论逻辑”,重视将“一般性的理论论证”与“具体化的经验叙说”相结合,旨在通过一次跨学科研究的探索,将中国文艺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和场域化生产特性凸显出来,提掘其文艺美学的知识本体、诗性智慧特征和实践理性的本土文化精神,论证出新时期文艺学知识生产的价值追求所呈现于当代语境中的动力机制和行动意义。
The present literature and art discipline is being in the reconsideration and restructuring linguistic environment, the essence of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literature and art valid crisis and the words restructuring upsurge concerns its knowledge production. The essential question the science of literature and art faces directly is obviously not "the words", but its social production as humane studies, and its philosophic explanation as "the symbolic form of social being". In light of this, the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 as a branch of the humanities, needs us to appraise its independent degree after several decades’development, as a kind of symbolic form of social being, needs to present the rationality of its existence and the appearance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new social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environment, as a kind of ideological "production method" of symbol culture, needs to restore its originality in literary spirit after rational reconsideration and its scientific position in the realistic linguistic environment. Meanwhile, in view of the coming apart of "production-dissemination-acceptance" of literature theories, literary criticism, and the university teaching, the down-break between the research main body and the discipline's thinking history, as well as the realistic condition of its role difficulty in social action, we also needs to strengthen our idea approval, that is the literature and art discipline must obtain the sustained development in restructuring, and the literature and art scholars must "move toward the world from self-awareness". Based on this - on the consideration about the social cultural context of discipline development and the intrinsic value orientation, this article proposes that we should consider the ques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knowledge production from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ociological theory model to the reconsidering studies of the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logic i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 knowledge production lies in the new time Chinese literature field and the knowledge field not only have the overall "relation structure" and the intrinsic social dynamics characteristic, also have the native knowledge production tradition and the special culture "trait" characteristic.
     In the first chapter,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in the present linguistic environment of social structure in-depth transform and the culture multiplying, if this discipline wants to break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difficulty and obtain new compatibility, it needs to not only have comprehensive "self-examination" to interpret the former preinstalled "determinism" in discipline knowledge, and have the thorough, continuous reconsidering research through combing its own knowledge shape and the words practice, but also needs to use the therapy of "involvement", in view of the source of the discipline crisis-the new time condi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discipline's knowledge production, with the aid of the reconsideration of sociology, the knowledge sociology, the scientific sociology to provide a brand-new knowledge-cleaning-up view. As a kind of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reconsideration approach, its basic value is to analyze the soci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special knowledge production motion of its mainstream in the historicized and the localized linguistic environment, and to provide new explanations to the causal circulat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s discipline’knowledge system and the production paths. We should, in the depth of the "symbolic form", and the "reviewing practice" of scientific body, to explain and define the discipline knowledge production.
     The second chapter first elaborates the profound dialectic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new time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the knowledge form existence. Then, the paper gives an overall view and definition to the new time literature and art discipline’knowledge shape and its knowledge production's logical clue, with the effort to pass the liner narration of "narrating history" and to adopt the "the technical analysis of modern words structure", Viewing "how the new time literature and art transforms and what state it is in" under the new history logic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iscipline's system and the words pattern.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from the reconsideration of sociology and the multiple theoretical logic of science, knowledge sociology, analyzes the literature and art discipline’knowledge production condition, mainly explains the special knowledge production mechanism and the mainstream intellectual production mechanism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historicized and the localized linguistic environment of the new time, to guides us to reconsider and to promulgate the rule of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of researchers" in the discipline independent advancement.
     Based on this, the fourth chapter proposes that we must profoundly understand and clearly see the contemporary knowledge shape of the literature and art and the overall construction and the law of value in its knowledge production. Through identifying the intrinsic relatedness between the social culture reproduction and the discipline's development, we can confirm the "validity" of Chinese style production and its practical rationality, to provide the new reference for the literature and art breaking through the value difficulty of mark production, for clearing and grasping the sociological characteristic of and for the promoting the future discipline development trend.
     The concluding part state that through integrating the literature and art knowledge production to the view of sociology, we must reconsider the discipline individuality under the historical linguistic environment at the connecting point of the modernity and the post-modernity. Speaking of the intellectuals as the humanities’symbolic elucidator and the literature consciousness practice's participants, we at present urgently need to break the limitation of "the specialized manner", to return to our mission consciousness, to restore our belief on literature and art, to take "the historical esthetics construction and the reality perceptual writing" as an own duty, to move toward the new boundary in the consciousness practice of the mainstream spirit.
     This paper complies with "the sociological theory logic", unifies“the general theory proof”and “the concrete experience narration”, aims at through an explor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to highlight the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s esthetic ideology attribute and the field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 to dig the main body of the literary esthetics, the poetic wisdom characteristic and the native culture spirit of its practical rationality. The paper also elaborates the driving mechanism and the motion significance of the new time literature and art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the intellectuals' value pursuit in the contemporary linguistic environment.
引文
①谢立中.西方社会学经典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07.
    ②谢立中.西方社会学经典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99.
    ②[法]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美]华康德(Wacquant,L.D.)著,李猛,李康译邓正来校.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6.
    ③谢立中.西方社会学经典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83.
    ④谢立中.西方社会学经典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25.
    ①[德]卡尔·曼海姆(Karl Mannheim)著,徐彬译.卡尔·曼海姆精粹[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161-162.
    ①[德]卡尔·曼海姆(Karl Mannheim)著,徐彬译.卡尔·曼海姆精粹[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184页
    ②[美]戴维·斯沃茨(Swartz.D.)著,陶东风译.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69.
    ③[英]特雷·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著,伍晓明译.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70-189.
    ①如王一川先生认为:现代文论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文化干预、社会行动和感兴建构等多重角色:它以西方理论为总体参照系和逻辑框架而建立起来,具有自身的独特气质和传统性品格,既拥有深厚的传统渊源又体现强烈的现代性特征。参阅王一川.中国现代文论的现代性品格[J],北京:文学评论2007(5).
    ②章辉.西方知识与本土经验:中国文艺学三十年[J].西安:人文杂志,2008(6).
    ①[英]迈克·费瑟斯通(Mike Featherstone)著,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44.
    ②刘康.文化研究的中国问题和理论创新[J].北京:文化研究,2009(第8辑):35-44.
    ③刘康.文化研究的中国问题和理论创新[J].北京:文化研究,2009(第8辑):35-44.
    ①[美]戴维·斯沃茨(Swartz.D.)著,陶东风译.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36-38.
    ②[美]R.K.默顿(Robert K.Merton)著.科学社会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8.
    ①[法]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美]华康德(Wacquant,L.D.)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5.
    ②[法]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美]华康德(Wacquant,L.D.)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5.
    ③[法]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美]华康德(Wacquant,L.D.)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21.
    ④[法]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美]华康德(Wacquant,L.D.)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23.
    ⑤[法]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美]华康德(Wacquant,L.D.)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29.
    ⑥[法]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美]华康德(Wacquant.L.D.)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45-151.
    ① P.Bourdieu and L.Wacquant(1992).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p97.
    ②[美]戴维·斯沃茨(Swartz.D.)著,陶东风译.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42-149.
    ③[美]戴维·斯沃茨(Swartz.D.)著,陶东风译.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42-149.
    ④陶东风.反思社会学视野中的文艺学知识建构[J].北京:文学评论,2007(5).
    ①[法]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著,陈圣生等译.科学之科学与反观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1-72.
    ②[法]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著,陈圣生等译.科学之科学与反观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1-72.
    ③陶东风.反思社会学视野中的文艺学知识建构[J].北京:文学评论,2007(5).
    ①李西建师.文化转向与文艺学知识形态的构建[J].北京:文学评论,2007(5).
    ②[美]戴维·斯沃茨(Swartz. D.)著,陶东风译.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77-79.
    ①[美]R.K.默顿(Robert K.Merton).科学社会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38-239.
    ②[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著,王昺等译.知识的不确定性[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44-47.
    ③[英]迈克·费瑟斯通(Mike Featherstone)著,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44.
    ①曾繁仁:中国新时期文艺学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0.
    ①[德]马克斯·韦伯(Max Weber)著,顾忠华译.韦伯作品集Ⅶ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
    ①[法]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美]华康德(Wacquant,L.D.)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22.
    ②[德]马克斯·韦伯(Max Weber)著,顾忠华译.韦伯作品集Ⅶ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5.
    ③[德]马克斯·韦伯(Max Weber)著,顾忠华译.韦伯作品集Ⅶ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5.
    ①[法]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著,刘成富,张艳译.科学的社会用途——写给科学场的临床社会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8.
    ②钱中文.新理性精神文学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2.
    ③[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著,刘琦岩,叶萌芽译.否思社会科学——19世纪范式的局限[M].北京:三联书店,2008:1.
    ①[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著,刘琦岩,叶萌芽译.否思社会科学——19世纪范式的局限[M].北京:三联书店,2008:2.
    ②[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著,刘琦岩,叶萌芽译.否思社会科学——19世纪范式的局限[M].北京:三联书店,2008:3.
    ③[法]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美]华康德(Wacquant,L.D.)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31.
    ①[英]迈克·费瑟斯通(Mike Featherstone)著,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202.
    ①张传开.试论两种意义上的辩证法、认识论和辩证逻辑的同一[J].合肥:江淮论坛,1991(3).
    ②金永兵.文学理论本体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77.
    ③[德]黑格尔(G.W.F.Hegel).美学(第2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①牛宏宝.美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4.
    ②牛宏宝.美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05、207.
    ①谢立中.西方社会学经典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83.
    ②赖大仁.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当代拓展[A].朱立元.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和批评发展概况的调查报告[M].北京: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161.
    ①[英]迈克·费瑟斯通(Mike Featherstone)著,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86.
    ①杜书瀛:为审美——艺术活动重新定位[J].上海:文艺理论研究.1991(1).
    ②朱立元:再论马克思关于“实践——精神的”掌握世界的方式[J].文学评论家,1990(1).
    ③[英]迈克·费瑟斯通(Mike Featherstone)著,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89.
    ①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M].北京:三联书店,2005:19。
    ②钱中文.新理性精神文学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5-46.
    ①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著,刘琦岩,叶萌芽译.否思社会科学——19世纪范式的局限[M].北京:三联书店,2008:3.
    ②“透过方法翻新的表层,其深层正表露出这样的意向性:人们渴望通过新方法对不确定性的生命过程加以意义界定,从而展示出人的现实处境和可能性。僵化的意识形态和保守的文化心态使真实的生命本体意义被遮蔽,人们只能通过新方法抵达本体反思的源头,通过语言的重新解释与已退隐的东西照面——通过新方法使得那一度消隐不彰的本体意义多元化地呈现出来。”王岳川.文艺本体论的危机与希望[J].杭州:浙江大学学报,2007(5).
    ①知识社会学的范式——何处是精神生产的存在基础?a、社会基础:社会地位、阶级、世代、职业角色、生产方式、群体结构(大学、官僚机构、科学院、派别、政党)、“历史地位”、利益、社团、种族归属关系、社会流动性、权力结构、社会过程(竞争、冲突等等)。b、文化基础:价值观、精神特质、舆论趋向、大众精神、时代精神、文化类型、文化思想、世界观,等等。精神生产与存在基础的关联性——因果关系或功能关系;符号关系、有机关系或意义关系。([美]R.K.默顿(Robert K.Merton).科学社会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4.)
    ②王岳川.文艺本体论的危机与希望[J].杭州:浙江大学学报,2007(5).
    ③何中华.哲学体系的逻辑基础探析[J].天津:天津社会科学,1991(3).
    ④对此,我们可以应用“深度阐释学”的总体架构。这是汤普森关于象征形式的研究的一种具有解释学根据的方法,主要应用于其意识形态解释和大众传播分析,但是,由于它以“组成社会-历史世界的主体的批判性自我反思为取向”, 他同时强调,“解释意识形态就是阐明象征形式推动的意义与该意义建立和支撑的统治关系之间的联系”。这种趋向和文艺学的意识形态属性、价值实践本质、内在经验趣味是吻合的。因而在学理上可用于文学理论的反思性研究。主要有三个阶段或程序:a、社会历史分析,b、正式的或推论性分析,c、解释再解释。第一阶段分析的目的是重构象征形式生产、流通与接受的社会和历史条件。第二阶段为分析作为行动产物的象征形式的内部组织、结构特征。第三阶段,解释意味着依靠综合思维进行创造性意义建构,同时解释过程也是再解释,因为在提出一项由深度解释学方法所中介过的解释时,是在再解释一个“由组成社会-历史领域的主体先前解释过的领域”。这一总体框架也构成了本文对学科自身的反思总路径,即社会学视野下对学科意义的“深度阐释”。参阅[英]约翰·汤普森(John Thompson)著,高恬等译.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①[法]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著,刘成富,张艳译.科学的社会用途:写给科学场的临床社会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9.
    ①何中华.哲学体系的逻辑基础探析[J].天津:天津社会科学,1991(3).
    ①在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看来,“惯习从内部形塑实践,而场域从外部结构行动和再现。场域提供给行动者一个它能够选择的可能的立场和迁移的范围,每一立场和迁移行为都牵涉到与场域相关的利益、成本和相应的潜力。再者,在场域中的位置使行动者倾向于寻求保守(维护现存的资本分配状况)的策略,而那些与从属位置相连的人则更倾向于运用颠覆的策略。”(参见华康德著,张怡译.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A].文化研究(第4辑)[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239.)
    ②[美]戴维·斯沃茨(Swartz. D.)著,陶东风译.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36.
    ③[美]戴维·斯沃茨(Swartz. D.)著,陶东风译.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42-147.
    ①[法]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著,刘成富,张艳译.科学的社会用途:写给科学场的临床社会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9-15.
    ②[美]戴维·斯沃茨(Swartz.D.)著,陶东风译.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38-149.
    ①[美]华康德著,张怡译.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A].文化研究(第4辑)[D].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238-239.
    ②[法]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著,陈圣生等译,科学之科学与反观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2.
    ①[法]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美]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邓正来校.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94.
    ②[美]戴维·斯沃茨(Swartz.D.)著,陶东风译.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65-67.
    ③布尔迪厄指出——实证主义观错误地将科学等同于对材料和程序的炫耀展示。然而在这一点上,我们最好的做法就是展现这些材料被构建和被分析的种种条件。([法]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美]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邓正来校.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96.)
    ④他指出:所谓学术资本,就是指与那些控制着各种再生产手段的权利相联系的资本,而智识资本,则是科学名望的问题了。[法]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美]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邓正来校.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11.
    ⑤布尔迪厄在访谈中强调,我的希望就是创造一种语言,能够使有关社会世界的话语的生产者避免一种僵化的选择,因为这种选择要求学者必须在下面两种立场中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要么是干瘪的、采用科学方式予以说明的实证主义超脱(detachment),要么是更具经验感受性的、颇富文采的涉入(involvement)。我在《学术人》中设想要做的,正是我在《区隔》中力图要做的,即创造一种“话语蒙太奇”,使学者能同时提供科学观照(vision)和直达事物的直觉,这种直觉正是科学观照所要解释,但却明显加以排斥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97.
    ①[法]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美]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邓正来校.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00.
    ②[法]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美]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邓正来校.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98.
    ③[法]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美]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邓正来校.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02.
    ④[美]R.K.默顿(Robert K.Merton).科学社会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6.
    ⑤[英]弗里德里希·A·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著,冯克利译.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6.作者强调——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思想观念与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受
    ①[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6:228.
    ②[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6:233.
    ③董学文.文学理论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01.
    ①林衡勋.道·圣·文论——中国古典文论要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41.
    ①刘啸霆.整体论的形态及其价值[N].北京:光明日报理论周刊,2007.9.18.
    ②宋健强.刑法知识形态的整合考察[A].陈兴良.刑法知识论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9-57.
    ③作者进一步指出——“知识形态”命题属于“知识论”,但是,“知识论”问题不都是“知识形态”问题。“知识形态”与许多范畴极为类似,最相似的莫过于“知识范型”、“理论范式”等。“所谓范式,大致可以说是指获得了一批坚定拥护者的‘学术共同体’,同时又为某个领域提供了比较稳定且有待解决的一组核心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进路和共享规则的研究成果”。如此,讨论知识形态,主要就是知识分子的精英式学问了。但是毫无疑问,把知识形态的含义射程仅仅限于“理论”层面,而不是知识的各种实际样态,显然具有视野的狭隘性。这就是说,“知识形态”本身就具有多元性、多样性甚至层级性……各学科都有自己的特色和苦恼,“形态”思考最好指向何方,也是因科而异。(宋健强.刑法知识形态的整合考察[A].陈兴良.刑法知识论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9-57.)
    ①福柯(Falcault)以“权力”、“陈述”等一系列概念来描述“话语事件”、把握“话语实践”本身,这是对意识形态批评诸学说的总结或抽象,而其分析方式,虽然区别于语言的分析,但仍与语言符号学传统一脉相承。(董学文.文学理论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56.)
    ②董学文.文学理论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57-158.
    ③董学文.文学理论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58-165.
    ①夏静.礼乐文化与中国文论早期形态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268.
    ②董学文.文学理论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52.
    ①参阅[美]詹明信(Fredric.R. Jameson).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北京:三联书店,1997.
    ②[美]伯特尔·奥尔曼(Bertell Ollman)著,田世锭,何霜梅译.辩证法的舞蹈——马克思方法的步骤[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3.此处借鉴了作者在第一章中对马克思用辩证法完成重构资本主义社会的意义分析部分的论述。
    ①如果我们把中国文艺学的以往轨迹与“意识形态化”相对应,如果把文化转向(或文化研究)看作一种方法论,那么我们就会观察到,新时期的文艺学研究并不缺乏“文化研究”的广泛实践,只是我们的文化研究与西方旨趣不一,接受和阐释对象不一,操作平台有实践上的差别(例如:在都市传媒的现代性研究的不足,恰恰可以让我们反观自己在乡土文化话语综合研究方面的优势)。
    ②[美]伯特尔·奥尔曼(Bertell Ollman)著,田世锭,何霜梅译.辩证法的舞蹈——马克思方法的步骤[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3.
    ③程正民.文化多样性与20世纪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的多种形态[J].武汉: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9-24.
    ①苏宏斌.世界的复魅:试论审美经验的生态学转向[J].江海学刊,2006(3).
    ①董学文.文学理论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58-259.
    ②南帆.文学的维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9.
    ③[美]伯特尔·奥尔曼(Bertell Ollman)著,田世锭,何霜梅译.辩证法的舞蹈——马克思方法的步骤[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0.
    ①李建中,喻守国.中国文论话语重建的可行性路径[J].济南:文史哲,2010(1).
    ②张少康,刘三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59.
    ③张少康,刘三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98.
    ④《文心雕龙纵览》编委会.文心雕龙纵览[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123.
    ①王本朝.中国现代文论的重估与民族话语重建[J].北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1).
    ②董学文.文学理论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63.
    ③文艺的当代性——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文艺理论与实践[N].北京:光明日报文化周刊,2008.11.21.
    ①王本朝.中国现代文论的重估与民族话语重建[J].北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1).
    ②杨向荣,傅海勤.边界位移中的知识建构与反思——六十年文艺学学科的发展走向[J].理论与创作,2009(4).
    ③曹顺庆,李思屈.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基本路径及其方法[J].北京:文艺研究,1996(2).
    ①傅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发生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132-133.
    ②周宣丰.研究生文艺学教育的问题与对策——首届全国文艺学高峰论坛综述[J],长春:文艺争鸣2010(1).
    ①邓正来.学术与自主——中国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
    ①邓正来.学术与自主——中国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
    ②邓正来.学术与自主——中国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4.
    ①[美]伯特尔·奥尔曼(Bertell Ollman)著,田世锭,何霜梅译.辩证法的舞蹈——马克思方法的步骤[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0.
    ②[美]杰弗里·C·亚历山大(Jeffrey C. Alexander).社会学的理论逻辑(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90.
    ③[美]杰弗里·C·亚历山大(Jeffrey C. Alexander).社会学的理论逻辑(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11.
    ①仰海峰.重释历史唯物主义[J].北京:光明日报,2010年1月5日。
    ②曾繁仁.中国新时期文艺学史论·导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①如童庆炳先生曾经指出,“新时期”是对从1976(或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起)年中国共产党打倒“四人帮”、实行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近30年以来的一个总称。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到现在的,是文学理论转型和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学术话语专业化、学术化,并且追求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西方文论的中国转化。这一总体性评价模式的预设逻辑就是将新时期视作一个“共识性/共时性结构”。
    ②董学文,金永兵等著.中国当代文学理论(1978-2008)[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
    ①陈庆祝.九十年代中国文论转型——接受视角的研究·序言[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5.
    ②余开亮.新中国美学理论研究六十年[J].石家庄:河北学刊,2009(2):10-15.
    ③陈庆祝.九十年代中国文论转型——接受视角的研究·序言[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4.
    ①盖生.价值焦虑: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热点反思[M].北京:三联书店,2008:114.
    ②盖生.价值焦虑: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热点反思[M].北京:三联书店,2008:119.
    ③盖生.价值焦虑: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热点反思[M].北京:三联书店,2008:126.
    ④钱中文.对文学不是意识形态“考论”的考论[J].北京:文艺研究,2007(2).
    ①盖生.价值焦虑: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热点反思[M].北京:三联书店,2008:36.
    ②刘再复.文学研究思维空间的拓展——近年来我国文学研究的若干发展动态[J].读书,1985(2),(3).
    ③以王晓明等人在1993年第6期的《上海文学》上发表《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为发端,文学和人文精神危机的问题引发了《读书》等报刊杂志的讨论,人文精神讨论由此兴起。这次讨论主要涉及人文精神危机和重建等主要问题。通过大规模的争论和研讨,文学的人文精神的内涵得以昌明。
    ①盖生.价值焦虑: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热点反思[M].北京:三联书店,2008:79.
    ①王本朝.中国现代文论的重估与民族话语重建[J].北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1).
    ②李建中,喻守国.中国文论话语重建的可行性路径[J].济南:文史哲,2010(1).
    ①王本朝.中国现代文论的重估与民族话语重建[J].北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1).
    ①陈庆祝.九十年代中国文论转型——接受视角的研究·序言[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②曾繁仁.中国新时期文艺学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
    ③曾繁仁.中国新时期文艺学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
    ④曾繁仁.中国新时期文艺学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7.
    ①王本朝.中国现代文论的重估与民族话语重建[J].北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1).
    ②程正民.文化多样性与20世纪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的多种形态[J].武汉: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9-24.
    ①秦喜清.独树一帜的后现代理论家让-弗·利奥塔[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209.
    ②谢立中.西方社会学经典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87.
    ③何谓“有机”?作者进一步指出——“整个切实的东西,只要能设想仅仅与整个现实息息相关,现实决定着它的性质和运动,都是有机的”。谢立中.西方社会学经典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89.
    ④如朱国华在《文学与权力:文学合法性的批判性考察》一书中做了很好的示范,但他理论的重点是针对“作为权力表意策略的文学”的合法性的考量,而实际上,除了权力对于文学场的作用方式之外,文学/科学场内部的自我结构调整机制,以及相应的话语秩序的生成、规训等,同样值得我们深度思考。
    ①[美]戴维·斯沃茨(Swartz.D.)著,陶东风译.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249.
    ②[法]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著,刘成富,张艳译.科学的社会用途:写给科学场的临床社会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9.
    ③[法]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著,刘成富,张艳译.科学的社会用途:写给科学场的临床社会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10-11.
    ①包亚明译.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85.
    ②陶东风,徐艳蕊.当代中国的文化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5-16.
    ①[法]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著,刘成富,张艳译.科学的社会用途:写给科学场的临床社会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37
    ②如斯沃茨(Swartz.D.)指出,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借鉴了韦伯(Max Weber)的宗教社会学,他认为一切知识活动本质上都是逐利的,尽管他们具有符号的特征。布尔迪厄要建构一种“关于实践的科学”,它能够把“所有的实践”都分析为指向“物质或象征利益的最大化”。他事实上隐蔽地构筑了一种人类学,这种人类学把基本的人性假设为追逐利益和积累权力。([美]戴维·斯沃茨(Swartz.D.)著,陶东风译.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77-79.
    ①[美]R.K.默顿(Robert K.Merton).科学社会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38-239.
    ②余虹.文学理论的寄生性与学理性[A].文学知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63
    ①邓正来.学术与自主:中国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6.
    ②邓正来.学术与自主:中国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7.
    ③邓正来.学术与自主:中国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9-41.
    ①[法]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著.科学的社会用途-写给科学场的临床社会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61.
    ②[美]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著.金吾伦,胡新和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57,158,161.
    ①[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著,刘琦岩,叶萌芽译.否思社会科学——19世纪范式的局限[M].北京:三联书店,2008:33.
    ②[法]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著,刘成富,张艳译.科学的社会用途:写给科学场的临床社会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37
    ③陶东风,徐艳蕊.当代中国的文化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7.作者指出,当下文艺学教科书所犯的恰恰是知识社会学的大忌——语境抽离。具体说来,就是“遮蔽了文学理论知识的历史具体性与差异性。遮蔽了文学理论知识的地方性(民族具体性或民族差异)”。
    ①朱国华.文学与权力:文学合法性的批判性考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8.
    ②[英]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94-95.
    ①许继霖,罗岗.启蒙的自我瓦解:199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重大论争研究[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155.
    ②陶东风.反思社会学视野中的文艺学知识建构[J].北京:文学评论,2007(5).
    ③[法]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著,陈圣生等译.科学之科学与反观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45,151.
    ④ P.Bourdieu and L.Wacquant(1992).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p22.
    ① P.Bourdieu (1984).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p.466.
    ② See D.Swartz(1997),Culture and Power:The Sociology of Pierre.Bourdieu.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p.101.
    ③ P.Bourdieu (1990).The Logic of Practice. Cambridge:Harvard Polity Press,p.53.
    ④ P.Bourdieu (1977).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214.
    ⑤[法]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著,刘成富,张艳译.科学的社会用途:写给科学场的临床社会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20
    ① See D.Swartz(1997),Culture and Power:The Sociology of Pierre.Bourdieu.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pp.103-114.
    ②[法]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著,刘成富,张艳译.科学的社会用途:写给科学场的临床社会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20
    ①[美]戴维·斯沃茨(Swartz.D.)著,陶东风译.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41.
    ①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M].北京:三联书店,2005:12-13.
    ②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15.
    ③如吴子林在其《小说评点作为意识形态的生产》中指出,明代经学话语作为帝国意识形态,通过不断的社会化过程,已经逐渐内化为社会共同体成员所奉行的价值和行为准则,小说评点家长期被经学所浸染,对经义烂熟于心;这样,在经学曲折隐晦而又弥散性的文化霸权控制下,小说评点家便自觉不自觉地纳入到经学话语体系之中,“经学化”成为他们常用的重要策略,他们在文本中宣明“经义”,恪尽“美刺”,分享着“元资本”的权力。因此,小说评点话语,在某种程度上,是受经学话语规约与操纵的文化生产。(张晶,杜寒风.文艺学的走向与阐释[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289.)
    ④谢立中.西方社会学经典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787.
    ①尤西林.人文学科及其现代意义[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3.
    ②孟繁华.众神狂欢——世纪之交的文化现象[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2.
    ①赵黎波.新时期文学批评的启蒙话语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35.
    ②[英]迈克·费瑟斯通(Mike Featherstone)著,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202-203。
    ③[英]西莉亚·卢瑞(Celia Lury)著,张萍译.消费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227.
    ①[美]斯蒂文·小约翰(Littlejohn,S.W.)著,陈德民,叶晓辉译.传播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51.
    ①他进一步指出,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的类型:技术顾问——技术专家(即诊断专家)、技术领导(行政主管);为其政党、派别或阶层的集体倾向提供理智辩护的哲人;学者(亦即某个学派的正统信徒)——宗教学者、世俗学者(包括真理的发现者、系统分类者、有贡献者、真理斗士、知识的传播者);知识的创造者(探索者)——事实的发现者(查明事实者)、问题的发现者(归纳理论家)。[美]R.K.默顿(Robert K.Merton).科学社会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57-58,56.
    ①谢立中.西方社会学经典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96.
    ① P.Bourdieu (1991),Epilogue:On the Possibility of a Field of World Sociogy,In Social Theory for a Changing Society, edited by P.Bourdieu and J.Coleman,Westview Press,pp.375-386
    ①[美]马泰·卡林内斯库(Matei Calinescu)著,顾爱彬,李瑞华译.现代性的五副面孔[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47.
    ②如杜维明指出,专业化或者理性化是现代化的定义性特征。但是,如同韦伯所理解的,理性化过程可以创造新的盲目性,这种盲目性不仅对个体的人的自我实现极为有害,对社会的福祉更是如此。因而他召唤公共知识分子,强调“我们所急需的东西,就一种文化的感受性和要求成为公共知识分子的能力。”[美]杜维明著.彭国翔编译.儒家传统与文明对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15-116
    ③朱国华.文学场的逻辑:布尔迪厄的文学观[J].陶东风,金元浦,高丙中.文化研究(第四辑)[D].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①这在近年来的众多国家级项目及其学术成果中已经得以突出体现。例如对于新时期文艺学理论史的梳理,更多的是一种“客观化”思维(把中国文学理论视为断裂的、非连续性的客体对象),这是一种单一的直线(技术性)思维,也成为新时期知识生产习性的典型特征。
    ①秦晓伟.文学理论知识生产问题上的建构主义[J].西安:人文杂志,2010(1):109-114.
    ②[德]格奥尔格·西美尔(Georg Simmel)著,陈志夏译.西美尔文集:历史哲学问题-认识论随笔[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47.
    ①[德]格奥尔格·西美尔(Georg Simmel)著,陈志夏译.西美尔文集:历史哲学问题-认识论随笔[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47.
    ②朱立元.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和批评发展概况的调查报告·概说部分[M].北京: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
    ③朱立元.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和批评发展概况的调查报告·概说部分[M].北京: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
    ①齐振海.认识论探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60,261.
    ①[美]杜威(Dewey,J.).艺术即经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18.
    ②朱立元.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和批评发展概况的调查报告[M].北京: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186-187.
    ③奚洁人.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征与价值取向[J].上海: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7.
    ④董学文,金永兵等.中国当代文学理论(1978-2008)[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
    ①[美]R.K.默顿(Robert K.Merton).科学社会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7.
    ②默顿(Robert K.Merton)指出——美国人的思想被证明是善于接受知识社会学思想的,“这主要是因为知识社会学所探讨的问题、概念和理论与我们当时的社会状况日益密切相关,因为我们的社会已经开始具有这个学科最初在其中发展的那些欧洲社会的某些特性了”。在确定的社会和文化条件的综合之下,知识社会学才具有其适用性。([美]R.K.默顿(Robert K.Merton).科学社会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9.)
    ③[美]R.K.默顿(Robert K.Merton).科学社会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
    ④[美]R.K.默顿(Robert K.Merton).科学社会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n.
    ①如余虹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概念及其谱系》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文学概念的建构主要沿着两个方向发展:其一是80年代对五四新文学理论的复兴,此一时期对“文学为政治服务”的口号的批判,以及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主体论、美学以及现代派的论述都曲折表达了五四的文学自主论,但这些论述很快因特殊的社会变动而中断,使文学自主论的义理与价值迄今也未得到深入论述与展开。其二是80年代以来,文学意识形态论在新的社会条件与理论背景下的重述,它的主要表述是“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自9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批评在中国的走红,从审美意识形态的角度理解文学本质的思路成为主流,而从自主超越的审美活动的角度理解文学的思路进一步边缘化,这便是今日论述文学概念的基本语境。(余虹.文学知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0-41.)
    ②齐振海.认识论探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64、265.
    ①曾繁仁.中国新时期文艺学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3.
    ②齐振海.认识论探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71-272.
    ③刘跃进.近年来中国文学研究的若干热点问题[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学院院报,2007.8.28.
    ④陈庆祝.九十年代中国文论转型——接受研究的视角[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179.
    ①在人们沸沸扬扬地讨论文学的“边缘化”是否不可逆转的时候,我们很可能忽略了甚为重要的事情:文学社会文化地位与作用的减弱,这种事实的存在却不一定是规律性的,因为文学实践本身出现了不容回避的问题——那就是对文学特定的精神价值的漠视和对文学美的追索的缺失,这直接导致了当今文学在某种程度上的衰落。(方伟《当今文学缺什么》《人民日报》2004年11月2日)作者还着重把“想像力”、“忧患意识”、“英雄情结”和“创新激情”等重要因素作为文学缺失的根本性质素加以昌明。
    ②程金城.文学价值体系重建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J].兰州: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4(4).
    ①马大康指出——今天,我们要做的不是一味谴责娱乐和“娱乐性”,而是要揭示娱乐背后的种种意识形态,明了意识形态,特别是消费意识形态是如何操控娱乐的,进而以人文精神抵御、清洗消费意识形态,使娱乐重获健康。“娱乐性”并非指文本的某种性质,某种事先存在于文本之中等着我们去找寻的本质或有待开发的结构功能,而是指活动状态,体验方式,是人与文本相互作用过程中生成的某种特征,或者某种既是过程又是结果的东西,它由人与文本间所建立的关系而决定。(马大康.从“文学性”到“娱乐性”——一种解构文学本质观的策略[M].长春:文艺争鸣,2010(2))
    刘方喜也谈到“在大众消费时代,在人们可以纵情物质的和精神的享乐时,人类生活的内在基本矛盾却在新的表现形式即“生产性享受”与“消费性享受”对立中被加剧了——而这恰恰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对抗性新的表现。批判性地系统研究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是包括文艺美学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展的新的突破点之一。”(刘方喜.“自由时间论”: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消费时代的新拓展[J].武汉: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6):25-30.)
    ②柳斌杰.党的理论创新历程:实践品格、世界眼光和时代精神的统一[J].北京:求是,2008(1).
    ①[美]杜威(Dewey,J.)艺术即经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20-321.
    ②[美]杜威(Dewey,J.).艺术即经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29.
    ①[美]杜威(Dewey,J.).艺术即经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29.
    ①“在时间性注定是人的生存命运的意义上,现实关切对于历史意识的出场具有关乎根本的意义。由时下学术氛围和状态来考量,实现现实关切的首要事情就是高扬思想的意义,守护思的事业”,“在当代,精神回归自身的首要行动就是破解技术化的屏障,暴露现实生活世界的真相和思想事业的实情,鼓励并引领人们自己思想且主动地享受有思想的生活,从而能够在尊重生存历史性的源始性中促进历史意识的出场”。(陈立新.让历史意识真正出场[J].吉林: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3).)
    ②“当今审美感官化带来审美工具化、商品化、欲望化,人们需要内审美和超验审美的矫正。在内审美、超验审美与感官型审美的对立的两极中保持张力,也许才是审美和艺术的自救和救赎之途”。(王建疆.我们缺少一个什么样的审美[J].上海:学术月刊,2008(5).)
    ③王元骧.美学研究:走两大系统融合之路[J].上海:学术月刊,2008(5).
    ①诚如徐兆寿在《论伟大文学的标准》一文中指出的那样,“首先是为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积极、可靠、真实的精神资源和发展路径……其次,探讨这一标准,还可以为当代作家的创作树立一种理想。……最后是为文学批评提供一种基本的价值尺度和经典背景”,他还梳理出了伟大文学的共性:“一是深刻、广泛、丰富地反映一个时代人类的生存现状和精神追求,甚至一个民族的演进历史”、“二是对人类正面价值的肯定与弘扬”、“三是人类性、世界性”、“四是超我的精神启示”、“五是对人类当下存在的终极价值进行怀疑、追问、批判和回答”、“六是对人性的新发现与新探索”、“七是不可比拟与模仿的文本形式创造。”(《小说评论》,2007第5期)
    ②[美]华康德著,张怡译.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A].文化研究(第4辑)[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240.
    ③[美]华康德著,张怡译.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A].文化研究(第4辑)[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239-240.
    ①[德]马克斯·韦伯(Max Weber)著,顾忠华译.韦伯作品集Ⅶ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1.
    ②[德]马克斯·韦伯(Max Weber)著,顾忠华译.韦伯作品集Ⅶ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2
    ③[德]马克斯·韦伯(Max Weber)著,顾忠华译.韦伯作品集Ⅶ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3-44.
    ①余虹.革命·审美·解构——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A].文学知识学[M].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2009:165.作者同时指出,正如理解西方“现代”不得不考察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一样,理解中国之“现代”不能不考察中国式政党实践。由中国式政党实践导致的全方位的高度整合(社会、观念、心性的被组织化)乃中国式“现代”的根本规定性,如此之“现代境遇”是理解一切中国式“现代假象”(包括文学理论的现代性问题)和“后现代现象”(包括文学理论的后现代性问题)的起点与基础。(余虹.革命·审美·解构——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A].文学知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66.)
    ①余虹.文学知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67.
    ②余虹.文学知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68.
    ①童庆炳先生着力提倡自己的“文化诗学”。与之相应,近年来,董学文先生提倡“文学理论学”、余虹先生生前定义了“文学知识学”,其实都在彪炳一种中国社会的文学智慧学。在我看来,缺乏“知性”传统资源而富蕴实用理性资源的中国文艺学,在惯习上更倾于走社会学路线,适于在社会学的语境中彰显出自身中国特色的言语表征。
    ①李西建师.文化转向与文艺学知识形态的构建[J].北京:文学评论,2007(5).
    ②这一现象非独出现在“西语”的引进和形塑中,就是在中国形象的文化输出方面,新时期的建构行为也存在着极大的失范、失度与失魂病症,导致了中国文化“意义”在西方世界接受体系中的符号表象化与心理认知的偏离。近半个世纪以来,从张艺谋等导演的中国影片到改革开放以来的种种文化产品、社会图景的型塑过程,“中国之道”究竟以什么样的意义生成于西方公众的文化心理,是“硬邦邦的拳头(李小龙、武侠精神)”还是“帝王将相、长袍马褂(古典、宫廷、偷情野合、小农性情等)”?甚至于连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经典演出中,关于“现代中国”的符号阐释的困乏无力也成为人们诟病的结点。这里面,除了功利化的操作外,是否在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于我们自身在文化生产和传输中缺乏意义提掘的价值指向与自主行动?对比新世纪以来的“韩流”等文化热潮,我们发现在本土经验和话语型塑中的转换、体认和包装中,自己委实做得不够。
    ①余虹指出,如果有关文学本质的思考,在根本上是一种立足于良知和纯粹理性的价值确定,而不是事实确认,那么,关于本质论的首要工作就是去除人类文明和文化对良知和纯粹理性的遮蔽与扭曲。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问题是真正使用它的时候太少了。(余虹.文学知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24.)
    ①“今天,我们认真思考文学的本质论,其理论意义或许在于,确定文学本质的理论活动,乃是厘定文学活动价值方向并为文学立法的活动,也是拓展生活世界的根本方式之一。”(余虹.文学知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25-226.)
    ①钱中文.新理性精神文学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5.
    ①刘跃进.近年来中国文学研究的若干热点问题[N].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学院院报,2007年8月28日.
    ①钱中文.新理性精神文学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8.
    ②钱中文.新理性精神文学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0.
    ③钱中文.新理性精神文学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5.
    ①钱中文.新理性精神文学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0.
    ②钱中文.新理性精神文学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3.
    ①结合当今语境下的“泛化”轮回现象,他深刻地指出,儒家诗学本身,基本上就是一种“政治诗学”(“泛化”儒家诗学,实际上是一种“诗学政治”;“泛化”之后的儒家诗学,是一种“政治诗学”。)“泛化”实是一种政治行为,儒家诗学“泛化”中,闪烁着一种政治智慧:即坚持把文学当作教化齐民的有效手段来使用他的这种“问责”的态度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学科自主意识的自觉,以及精英知识分子对于文艺学知识生产“政治化”社会机理的自省。(梁道礼.论儒家诗学的“泛化”[J].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6))
    ②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92.
    ③盖生.文学理论当下形态论-文学理论学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38.
    ①盖生.文学理论当下形态论-文学理论学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37.
    ②如有学者指出,当下的文学研究中,“美学理论显示了从一元格局向多元格局、由意识形态话语向个体性话语、由对启蒙现代性的高扬向审美现代性批判等方面的转化。”“如何珍惜自然生态而非征服自然、如何注重个体生命、如何实现对现实社会的精神超越等审美现代性问题,应当成为当前美学研究迫切的理论关怀”。(余开亮.新中国美学理论研究六十年[J].石家庄:河北学刊,2009(2):10-15.)
    ③如:网络新媒介技术的共享性与互动性,在感知世界的方式上,将审美主体从以往单一被动接受中解放出来,获得了主动创作的角色身份。新媒介技术的虚拟性,解构了审美对象存在的确定性,使美与不美的界限模糊,意义维度平面化、碎片化。新媒介技术的工具性、程序性,替代了审美创造过程中的个体性,进而剥夺了作为审美对象标志的“这一个”的独特性,失却了美之为美的魅力。(付丽.试析新媒介技术影响下的审美嬗变[J].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11):63-68.)
    ①尤西林先生强调,以审美代宗教——伦理,是中国现代性精神大格局。对于缺乏宗教传统的中国现代社会而言,审美将成为宗教——伦理的代用品融渗于日常生活,并成为现代性处境中维系境界提升人心的力量。其负面方向是“在消费享乐主义的现代,审美经由其感性化特质而可与消费享乐相通、从而降低宗教——伦理的信仰精神。”“现代伦理(乃至信仰)的日常生活形态重建必须重大地基于审美资源展开。”“审美返回伦理,要求走出囿限于艺术静观形式感的流行审美观念,而返回现代人久已遗忘了的人类源初深厚的生存行为审美。这种依附于生活行为的现实审美,才是最重要的。”(尤西林.心体与时间:二十世纪中国美学与现代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67、269、268.)
    ②参王刚.“从消费回归审美”——大学文化精神要在美育中生成[J].西安:理论导刊,2007(6).
    ①[英]C.W.沃特森(Conrad William Watson)著,叶兴艺译.多元文化主义[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119.
    ②现代西方美学从主体性走向了主体间性,它从解释学角度,以审美理解来沟通人与世界,构建主体间性;而中国古典美学,是从价值论角度,以审美同情来沟通人与世界,构建主体间性。审美理解与审美同情是同一的,共同构成主体间性。因此,中西主体间性美学可以相容互补。(杨春时.同情与理解:中西美学主体间性的互补[J].长春: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1):38-44.)
    ①王刚.<文心雕龙·通变>的主体精神与方法论阐释[J].太原:山西大学学报,2009(2).
    ②朱立元.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和批评发展概况的调研报告[M].北京: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186.
    ③“运用方法分析文本则是介于本体论和方法论之间的一种实践活动,也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文学“如何”理论知识生产的所在。”“在我国,通过文本分析路径而抵达文本理论的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式尚未获得充分注意和认识”。关于文本“如何”,以及由此形成的文本批评方法论,只是文学“如何”知识生产的一个方面,笔者以为,其学理性的文学批评过程是文学理论知识生产中最重要途径和知识创新的最好机遇。
    文本分析作为实践活动,回到具体文本,回到蕴含丰富的文学现象本身,不是回到无目的性的经验,而是回到培根意义上的“主动的试验”上,才能形成知识生成的机制。(刘俐俐.文学“如何”: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10.)
    ④“在当今图像时代,传统文学艺术领域根深蒂固的“文学中心主义”观念已经被消解,历史上的文学经典离大众生活包括当今的大学生越来越远,而美国大片、MTV、flash、插图本、漫画本日益深入到大众文化生活之中,这样就导致了当今的中国文学活动正在经历一个去经典化的过程。”
    “美学正演变为丑学。传统的艺术,如绘画和戏剧,总是需要画框和舞台将艺术与生活区别开来,相反,在作为日常生活的当今大众审美文化中,生活走向艺术化,艺术走向生活化,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日渐模糊并趋于消失。”(代迅.艺术终结之后:黑格尔与现代美学转向[J].南昌:江西社会科学,2009(1):104-113.)
    我们正在经历的,是当代艺术和社会生活所发生的“审美泛化”的质变。一方面是“生活的艺术化”,特 别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孳生和蔓延;另一方面,则是“艺术的生活化”,它凸现为艺术与生活界限的日益模糊。当代艺术也以“反美学”的姿态走向观念(idea art)、走向行为(performing art)、走向环境(environment art),也就是走向了“审美日常生活化”。刘悦迪.生活美学——现代性批判与重构美学精神[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406.)
    ①陈晓明认为:随着国际学术交流和融合的发展趋势,中国的文学理论批评有可能自成一格,汉语言的表意特征,中国的问题意识,中国文学提供的中国经验,这些都使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未来充满无限活力。(陈晓明.文艺的当代性——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文艺理论与实践[N].光明日报·文化周刊2008年11月21日)
    杜书瀛在《全球化时代电子媒介的发展及其对文学、艺术的影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中建议“应该发展多形态的文艺学——哲学的、政治的、社会学的、心理学的、美学的、文本的、形式的、历史的……要海纳百川,各不同学派、各分支学科,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②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25.
    ③尤西林.心体与时间:二十世纪中国美学与现代性[Ml.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④费孝通先生指出,技术知识和规范知识的分化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分化。“中国知识分子是否还有前途,要看他们是否能改变传统的社会结构,使自然知识、技术知识、规范知识能总合成一体,而把他们所有的知识和技术来服务人民,使知识不成为一个阶级的独占品,也就是说打破这知识成为阶级的旧形态。”(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96.)
    ①邓正来.学术与自主——中国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
    ②尤西林.人文学科及其现代意义[M].西安:陕西教育出版社,1996:11.
    ③“重建超越性意义结构:世纪之交的人文目标”,“面对世纪之交的精神价值空场,当代人文知识分子是否有勇气去承担体道明道的君子责任?如何基于中国现实培养起新的超越性结构、以赋予世俗日常生活以意义?这将是今日与21世纪中国哲学最重要的课题。”(尤西林.人文学科及其现代意义[M].西安:陕西教育出版社,1996:274.)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65.
    ①[美]爱德华·W·萨义德(Edward Said)著,单德兴译.知识分子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2:65.
    ①贺善侃.实践主体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2-3.
    ②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M].北京:三联书店,2005:202.
    ①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94.
    ②王刚.“主体精神”范畴与中国古代文论的文化研究[J].咸阳: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1).
    ③因此文艺学学科知识的合法性屡遭质疑,甚至于其知识依据也成为问题,以至于许多学科体制内的专家在讨论中都提出要解构“文艺学”学科的命名。参见张荣翼等.关于文艺学知识依据的对话[J].武汉:长江学术,2008(1).
    ④张法.中国当前文艺学的几个问题[J].长春:文艺争鸣,2010(1).
    ①曾繁仁.中国新时期文艺学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4.
    ②金永兵.文学理论本体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69页
    ③金元浦.文艺学的问题意识与文化转向[J].宝鸡: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7(1).
    ④[美]杜威(Dewey,J.)艺术即经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03.
    ①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5.
    ②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126-127.
    ①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219.
    ②尤西林.心体与时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当然要研究人,但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人。”“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注意有关人的问题的研究。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要不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无产阶级和人类彻底解放,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还是以抽象的人为出发点,以探讨人的永恒本性、人的不变价值之类的抽象问题取代在新的条件下无产阶级如何获得解放的道路的探索?这是一个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使命的根本问题。”(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的关系[J].北京:求是,1991(9).)
    ①蔡钟翔.古代文论与当代文艺学建设[J].北京:文学评论,1997(5).
    [1][法]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著,陈圣生等译.科学之科学与反观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法]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著,刘晖译.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3][法]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美]华康德(Wacquant,L.D.)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4]包亚明译.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5][美]戴维·斯沃茨(Swartz)著,陶东风译.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6][美]埃尔文·古德纳(Eewin Goodner)著,顾晓辉,蔡嵘译.知识分子的未来和新阶级的兴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7][德]卡尔·曼海姆(Karl Mannheim).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8][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Gadamer Hans-Georg)著,夏镇平,宋建平译.哲学解释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9][美]R.K.默顿(Robert K Merton).科学社会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0][英]特雷·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著,伍晓明译.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1][英]约翰·B·汤普森(John·B·Thompson)著,高恬等译.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12][美]詹明信(Fredric R Jameson).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北京:三联书店,1997.
    [13][美]伯特尔·奥尔曼(Bertell Allman)著,田世锭,何霜梅译.辩证法的舞蹈-马克思方法的步骤[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4][德]格奥尔格·西美尔(Georg Simmel)著,钱敏汝译.西美尔文集·哲学的主要问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15][德]格奥尔格·西美尔(Georg Simmel)著,钱敏汝译.西美尔文集·历史哲学问题-认识论随笔[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16][波]瓦迪斯瓦夫·塔塔尔凯维奇(Wladyslaw Tatarkiewicz)著,刘文谭译.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17][德]卡尔·洛维特(Karl Lowith)著,李秋零译.从黑格尔到尼采[M].北京:三联书店,2006.
    [18][法]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著,谢强,马月译.知识考古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8.
    [19][法]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著,刘北成,杨远婴译.规训与惩罚[M].北京:三联书店,1999.
    [20][美]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Said)著,单德兴译.知识分子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4.
    [21][德]马克斯·韦伯(Max Weber)著,顾忠华译.韦伯作品集·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2][德]马克斯·韦伯(Max Weber)著,顾忠华译.学术与政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2][德]马克斯·舍勒(Max Scheler)著,艾彦译.知识社会学问题[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23][英]迈克·费瑟斯通(Mike Featherstone)著,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24][德]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著,孙周兴译.林中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25][德]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著,甘阳译.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26][法]莫里斯·布朗肖(Morris Blanchaud)著,顾嘉琛译.文学空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7][美]梯利(Tilly)著,伍德(Wood)增补.葛力译.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8][美]M.H.艾布拉姆斯(M. H. Abrams)著,郦稚牛等译.镜与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9][美]马泰·卡林内斯库(Malaysia Thailand Calinescu)著,顾爱彬,李瑞华译.现代性的五副面孔[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0][美]戴安娜·克兰(Diana Crane)著,赵国新译.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31][德]格奥尔格·西美尔(Georg Simmel)著,曹卫东等译.现代人与宗教[M].北 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2][美]韦勒克(Wellek),沃伦(Aust in Warren)著,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33][英]阿兰·斯威伍德(Alan Swingewood)著,冯建三译.大众文化的神话[M].北京:三联书店,2003.
    [34][美]杜威(Dewey)著,艺术即经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5][美]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著,程巍译.反对阐释[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36][美]约翰·菲斯克(John Fisk)著,王晓珏,宋伟杰译.理解大众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37][德]阿多诺(Adorno)著,王柯平译.美学理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8][英]安吉拉·默克罗比(Angela Moke Luo ratio)著,田晓菲译.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39][美]詹姆逊(Jameson)著.王逢振编.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0][美]詹姆逊(Jameson)著.王逢振,陈永国译.政治无意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1][法]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著,刘成富,张艳译.科学的社会用途:写给科学场的临床社会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2][美]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Said).世界、文本、批评家[M].北京:三联书店,2001.
    [43][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4][美]C·赖特·米尔斯(C Wright Mills)著,陈强,张永强译.社会学的想象力[M].北京:三联书店,2005.
    [45][美]斯蒂文·小约翰(Little John,S.W.)著,陈德民,叶晓辉译.传播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5][德]于尔根·哈贝马斯(Habermas).曹卫东等译.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46][英]彼得·奥斯本(Peter Osborne),王志宏译.时间的政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7][美]乔纳森·弗里德曼(Jonathan Friedman),郭建如译.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8][匈]阿格尼斯·赫勒(Agnes Heller),李瑞华译.现代性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9][美]理查德·沃林(Richard Wolin),张国清译.文化批评的观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50][德]沃尔夫冈·韦尔施(Wolfgang Welsch),陆扬,张岩冰译.重构美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51][德]汉斯·罗伯特·耀斯(Hans Robert Jauss),顾建光,顾静宇,张乐天译.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52][美]戴维·哈维(David Harvey),阎嘉译.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3][法]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谭立德译.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7.
    [54][挪威]拉斯·史文德森(Lars Fr. H. Svendsen),李漫译.时尚的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5][美]门罗·C·比厄斯利(Monroe C. Beardsley),高建平译.西方美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6][英]拉雷恩(Jorge Larrain)著,戴从容译.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57][英]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著,吴三友译.权力论:新社会分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58][美]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著,李小兵译.审美之维-马尔库塞美学论著集[M].北京:三联书店,1989.
    [59][英]罗德里克.马丁(Martin)著,丰子义等译.权力社会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2.
    [60][斯]斯拉沃热.齐泽克(Slavoj Zizek)等,方杰译.图绘意识形态[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1][英]汤林森(J Tomlinson)著,冯建三译.文化帝国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62][英]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著,王逢振译.当代西方文学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63][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Jameson)著胡亚敏等译文化转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64][美]杜维明著,钱文忠,盛勤译.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M].上海:上海人 民出版社,2000.
    [65][美]杜维明著,彭国翔编译.儒家传统与文明对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66]牟宗三著.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67]牟宗三著.中国哲学十九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68]牟宗三著.中国哲学的特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69]汪安民等.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从福柯到赛义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70]谢立中.西方社会学经典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1]孙伯鍨.卢卡奇与马克思[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2]文军.西方社会学理论:经典传统与当代转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73]朱立元.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和批评发展概况的调查报告[M].北京: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
    [74]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75]汪民安等.福柯的面孔[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76]季广茂.意识形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7]邹华.20世纪中国美学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78]马睿.从经学到美学:中国近代文论知识话语的嬗变[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79]李春青.在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反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0]赵勇.整合与颠覆:大众文化的辩证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1]朱立元.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82]陶东风.文学理论基本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3]高宣扬.布尔迪厄的社会理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84]高宣扬.流行文化社会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85]程正民,程凯.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知识体系的建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6]罗钢,王中忱.消费文化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87]董学文.文学理论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8]赵黎波.新时期文学批评的启蒙话语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89]朱国华.文学与权力:文学合法性的批判性考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90]陈庆祝.九十年代中国文论转型——接受研究的视角[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91]董学文,金永兵等.中国当代文学理论(1978-2008)[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92]高宣扬.当代法国思想五十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93]盖生.文学理论当下形态论——文学理论学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94]邱晓林.从立场到方法——二十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文艺理论研究[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
    [95]夏静.礼乐文化与中国文论早期文化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
    [96]张清民.话语与秩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97]许继霖.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98]汪民安.现代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99]金永兵.文学理论本体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00]余虹.文学知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01]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02]畅广元.文艺学的人文视界[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03]尤西林.心体与时间:二十世纪中国美学与现代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04]尤西林.人文学科及其现代意义[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105]李西建.《重塑人性——大众审美中的人性嬗变》[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
    [106]韦政通.中国思想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107]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108]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109]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10]胡明.胡适思想与中国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11]崔卫平.知识分子二十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112]刘清平.时尚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1]R.Brown Cultural reproduction and social reproduction.In Knowledge,Education,and Cultural Change,ed.R.Brown,London:Tavistock..
    [2]P.Bourdieu and L.Wacquant(1992).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See D.Swartz(1997),Culture and Power:The Sociology of Pierre. Bourdieu.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P.Bourdieu (1984).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5]P.Bourdieu (1990).The Logic of Practice. Cambridge:Harvard Polity Press,.
    [6]P.Bourdieu (1977).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P.Bourdieu (1991),Epilogue:On the Possibility of a Field of World Sociogy,In Social Theory for a Changing Society,edited by P.Bourdieu and J.Coleman,Westview Press.
    [8]P.BourdieuandL.Wacquant(1992).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9]P.Bourdieu (1993).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ed).Johnson,R.,Cambridge: Polity Press.
    [10]P.Bourdieu (1995).TheRulesof Art,trans.,Emanuell,S.,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1]李西建.多元知识构型与批评范式的创造——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知识学取向及其启示[J].北京:文学评论,2009(3).
    [2]李西建.解构之后:重审当代文艺学的本体论问题[J].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1).
    [3]李西建.和于礼乐:中国文论知识形态的生成[J].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5).
    [3]李西建.文化转向与文艺学知识形态的构建[J].北京:文学评论,2007(5).
    [4]李西建.人的提升与构建: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价值指向[J].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6).
    [5]李西建.“以人为本”的命意[J].西安:延河文学月刊,2006(4).
    [6]李西建.消费时代的审美问题——兼对“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现象的思考[J].贵阳: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3).
    [7]李西建.文艺学的身份认同与知识形态的重构——全球化语境下文艺学学科建设的基本任务[J].北京:文学评论,2005(2).
    [8]李西建.消费时代与文艺学研究的问题性[J].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2).
    [9]李西建.本体论创新与视界开放——对文艺美学学科问题的哲学思考[J].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2).
    [10]李西建.美学的生态学时代:问题与意义[J].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3).
    [11]李西建.美学与现代性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前景[J].北京:哲学动态,2001(2).
    [12]李西建.文学的发展与文学精神[J].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1).
    [13]陶东风.大学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北京:文学评论,2000(5).
    [14]陶东风.反思社会学视野中的文艺学知识建构[J].北京:文学评论,2007(5).
    [15]童庆炳.文艺学边界应当如何移动[J].石家庄:河北学刊,2004(4).
    [16]李春青.关于“文学理论边界”之争的多维解读[J].北京:文学评论,2005(1).
    [17]姚朝文.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边界问题[J].长春:文艺争鸣,2007(1).
    [18]葛红兵,宋红岭.重建文艺学与当代生活的真实联系——文艺学学科合法性危机及其未来[J].长春:文艺争鸣,2007(1).
    [19]余虹.理解文学的三大路径——兼谈中国文艺学知识建构的“一体化”冲动[J].长春:文艺研究,2006(10).
    [20]党圣元.本质抑或去本质、反本质——新世纪以来中国文论研究的两种思路论衡[J].长春:文艺争鸣,2010(2).
    [21]曹顺庆,文彬彬.多元的文学本质——对本质主义和建构主义论争的几点思考[J].长春:文艺争鸣,2010(1).
    [22]陆扬.文化研究的必然性—走出本质论[J].长春:文艺争鸣,2009(11).
    [23]赵牧.“重返80年代”与“重建政治维度”[J].长春:文艺争鸣,2009(1).
    [24]张旭春.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理论——评《文学理论新读本》[J].长春:文艺争鸣2009(1).
    [25]汤拥华.文学何以本质?[J].长春:文艺争鸣,2009(3).
    [26]代廷杰.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学观[J].长春:文艺争鸣,2009(3).
    [27]汤拥华.布尔迪厄:从文学场到知识场——以“文学本质”问题为中心的考察[J].长春:文艺争鸣,2010(1).
    [28]苏宏斌.文化研究的兴起与文学理论的未来[J].北京:文艺研究,2005(9).
    [29]赵宪章.文艺学的学科性质、历史及其发展趋向[J].难禁:江海学刊,2002(2).
    [30]尤里·鲍列夫,周启超译.文化范式的流变与世界文学的进程[J].北京:文学 评论,2003(3).
    [31]陈晓明.历史断裂与接轨之后:对当代文艺学的反思[J].北京:文艺研究,2004(1).
    [32]乐黛云.跨文化、跨学科文学研究的当前意义[J].北京:社会科学,2004(8).
    [33]李春青.文学理论:徘徊于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J].长春:社会科学辑刊,2008(4).
    [34]王宁.走向东西方对话和开放建构的文学理论[J].北京:文学评论,2000(6).
    [23]童庆炳.文学理论的“泛化”与“发展”[J].湛江: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5).
    [35]孙文宪.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的知识状况——以文化批评为视角的反思[J].哈尔滨:学习与探索,2007(3).
    [36]李春青.当代文论建设的可能途径[J].湛江: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5).
    [37]陶水平.当下文学经典研究的文化逻辑[J].哈尔滨: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1).
    [38]赵勇.在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之间——对一种新研究范式的期待[J].湛江: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5).
    [39]金元浦.文艺学的问题意识与文化转向[J].宝鸡: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7(1).
    [40]李珺平.学科泛化视野下的文学理论[J].湛江: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5).
    [41]钱中文.文学理论30年:成就、格局与问题[J].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5).
    [42]童庆炳.审美论-语言论-文化论:新时期30年文论发展轨迹[J].哈尔滨: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4).
    [43]曾繁仁.新时期西方文论影响下的中国文艺学发展历程[J].北京:文学评论,2007(3).
    [44]王一川.从启蒙思想者到素养教育者——改革开放30年文艺理论的三次转向[J].成都:当代文坛,2008(3).
    [45]王一川.西方文论的知识型及其转向——兼谈中国文论的现代性转向[J]che成都:当代文坛,2007(6)
    [46]王一川.中国现代文论的现代性品格[J],北京:文学评论,2007(5)
    [47]朱立元.新时期文论大发展与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J].长春:文艺争鸣,2008(7).
    [48]高建平.中国美学三十年[J].成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7(5).
    [49]王先霈.三十年来文艺学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J].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9).
    [50]蒋述卓.新时期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三十年述评[J].广州:学术研究,2008(7).
    [51]童庆炳.新时期文学理论转型概说[J].南昌:江西社会科学,2005(10).
    [52]赵宪章,曾军.新时期文艺学的学科建设与反思[J].兰州:甘肃社会科学,2007(4).
    [53]曹顺庆,王超.中国比较诗学三十年[J].北京:文艺研究,2008(9).
    [54]代迅.文明重心的东移与本土传统的复兴——新时期文学理论30年回顾[J].北京:文艺评论,2008(2).
    [55]陈雪虎.人文之维及其当代面对:文论美学30年回望[J].成都:当代文坛,2008(3).
    [56]刘悦笛.中国美学三十年的功过得失[J].长春:文艺争鸣,2008(9).
    [57]何浩.文学自主性30年及其与文化研究的论争——孤独者与道德公民形象书写[J].成都:当代文坛,2008(3).
    [58]赖大仁.新时期文论转型发展之反思[J].兰州:甘肃社会科学,2007(4).
    [59]章辉.西方知识与本土经验:中国文艺学三十年[J].西安:人文杂志,2008(6).
    [60]刘康.文化研究的中国问题和理论创新[J].桂林:文化研究,2009(第8辑).
    [61]杜书瀛:为审美——艺术活动重新定位[J].上海:文艺理论研究,1991(1).
    [62]朱立元:再论马克思关于“实践——精神的”掌握世界的方式[J].文学评论家,1990(1).
    [63]王岳川.文艺本体论的危机与希望[J].杭州:浙江大学学报,2007(5).
    [64]何中华.哲学体系的逻辑基础探析[J].天津:天津社会科学,1991(3).
    [65]刘啸霆.整体论的形态及其价值[N].北京:光明日报理论周刊.2007年9月18日.
    [66]程正民.文化多样性与20世纪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的多种形态[J].武汉: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67]苏宏斌.世界的复魅:试论审美经验的生态学转向[J].江海学刊,2006(3).
    [68]李建中,喻守国.中国文论话语重建的可行性路径[J].济南:文史哲,2010(1).
    [69]王本朝.中国现代文论的重估与民族话语重建[J].北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1).
    [70]杨向荣,傅海勤.边界位移中的知识建构与反思——六十年文艺学学科的 发展走向[J].理论与创作,2009(4).
    [71]曹顺庆,李思屈.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基本路径及其方法[J].北京:文艺研究,1996(2).
    [72]仰海峰.重释历史唯物主义[J].北京:光明日报,2010年1月5日。
    [73]余开亮.新中国美学理论研究六十年[J].石家庄:河北学刊,2009(2).
    [74]刘再复.文学研究思维空间的拓展——近年来我国文学研究的若干发展动态[J].读书,1985(2),(3).
    [75]秦晓伟.文学理论知识生产问题上的建构主义[J].西安:人文杂志,2010(1):
    [76]奚洁人.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征与价值取向[J].上海: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创刊号).
    [77]刘跃进.近年来中国文学研究的若干热点问题[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学院院报,2007年8月28日.
    [78]马大康.从“文学性”到“娱乐性”——一种解构文学本质观的策略[M].长春:文艺争鸣,2010(2).
    [79]刘方喜.“自由时间论”: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消费时代的新拓展[J].武汉: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6):
    [80]柳斌杰.党的理论创新历程:实践品格、世界眼光和时代精神的统一[J].北京:求是,2008(1).
    [81]陈立新.让历史意识真正出场[J].吉林: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3).
    [82]王建疆.我们缺少一个什么样的审美[J].上海:学术月刊,2008(5).
    [83]王元骧.美学研究:走两大系统融合之路[J].上海:学术月刊,2008(5).
    [84]梁道礼.论儒家诗学的“泛化”[J].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6).
    [85]付丽.试析新媒介技术影响下的审美嬗变[J].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11).
    [86]杨春时.同情与理解:中西美学主体间性的互补[J].长春: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1).
    [87]代迅.艺术终结之后:黑格尔与现代美学转向[J].南昌:江西社会科学,2009(1).
    [88]陈晓明.文艺的当代性——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文艺理论与实践[N].北京:光明日报.文化周刊,2008年11月21日.
    [89]杜书瀛.全球化时代电子媒介的发展及其对文学、艺术的影响[J].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6).
    [90]张法.中国当前文艺学的几个问题[J].长春:文艺争鸣,2010(1)
    [91]张荣翼等.关于文艺学知识依据的对话[J].武汉:长江学术,2008(1).
    [92]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的关系[J].北京:求是,1991(9).
    [93]蔡钟翔.古代文论与当代文艺学建设[J].北京:文学评论,1997(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