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汉唐漕运与军事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汉唐时期漕运的产生和发展与军事活动的需求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漕运具有重要的军事功能。
     汉唐历代都利用漕运推动统一战争进程。在统一力量占据优势时既有利用漕运运送军粮,也有借运河漕运同船运兵的做法;为了推动统一战事的发展,开通运河通往战略要地形成军事交通运输线也是有效的策略;很多政权会在要害地区建立漕运系统,进行积极的消耗战。前代的漕运系统会被分裂时期不同军事力量利用来再次完成统一。
     汉唐时期的漕运在边事上发挥的作用也不可低估。边事的重心也就是漕运活动的重点之一。汉唐边事的重心在北方,而以西北为主,隋唐时期出现了东移的趋势,漕运活动和漕运系统受边事影响,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军事地理局面也对漕运发生深刻影响;反之,漕运系统的发展也会对军事地理格局的变化发生影响,会强化和改变原有的军事地理特征。军事地理格局和漕运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围绕军事重心和区域关系两方面的变化而发展变化。
     漕仓是漕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漕仓是军用仓储,甚至作军事据点;很多漕仓是州郡大仓和转运仓,也为可能发生的军事活动储备和调配军粮。汉唐国家通过漕仓集中运用经济资源,来巩固政治军事权力,加强一统。漕仓选址布局的考量,不仅从经济和交通方面进行,也包含了战略需要。
     从漕运的军事作用来看,它是支持大一统制度建立、发展的命脉所在。
In the Han-Tang period, there wa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du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Grain Transport and the military activetity. The Grain Transport by water had a very important function.
     The Han-Tang government utilized the Grain Transport by water to promopt unified war. The unified power utilized the Grain Transport by water to transport military provition and soliders when it occupy the advantage . Digging through a canal was a effective strategy to prompt combating . Political powers would build up the grain transport system in the vulnerable area to carry out the positive battle of attrition . In the fission time , the canals built by previous dynasty can be used by different political powers to unite China again .
     The Grain Transport by wayer influenced the military affairs in the frontier greatly. Military center of gravity in the frontier was one of profitable targets of the Grain Transport by water. Northwestern region was the military center of gravity in the frontier in the Han-tang period. Howerver, it moved east in the Sui dynasty and the Tang dynasty . The Grain Transportation and the grain transport syetem changed correspondingly .
     The military geography effected on the the Grain Transport by water profoundly . On the other hand , the Grain transport by water strongthen and changed some characters of the military geograph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litary geography and the Grain Transport changed and developed according to the military center of gravity and region relations.
     The water transport warehouses are important parts of the the grain transport system. Some were military warehouses, even military foothold . Many were warehouses of states and counties , or transportation warehouse ,which stored and transported for military activity, too. Government made use of the warehouses to consolidate the political and military authority , and to enhance the unification . When government select the location of water transport warehouses , they considered and inspected not only economic and transporting condition but also military strategic need .
     The Grain Transport by water was the lifeline of the unification from the military angle.
引文
1 李治亭、吴琦、陈峰等学者都认为漕运开创于秦汉。见李治亭:《中国漕运史》,台湾文津出版社,1997年,第1页。吴琦:《漕运与中国社会》,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页,第8页。陈峰:《漕运与古代社会》,陕西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页,第6-7页。
    1 《康熙字典》,中华书局,1985年,第645页。
    2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第986页。
    3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第6册,第70页。
    4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第6册,第70页。
    5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第6册,第70页,第72页.
    6 《辞源》,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869页。
    7 《汉语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2006年,第3册,第1718页。
    8 李治亭:《中国漕运史》,台湾文津出版社,1997年,第47页。
    9 李治亭:《中国漕运史》,台湾文津出版社,1997年,第6页,第12页.
    1 吴琦:《漕运与中国社会》,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页,第8页。
    2 陈峰:《漕运与古代社会》,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页,第6-7页。
    3[日]星斌夫:《明代漕运研究》,日本学术振兴会,1963年,《绪言》。
    4 鲍彦邦:《明代漕运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页。
    1 彭云鹤:《明清漕运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9页,第4页,第15页。
    2 李文治、江太新:《清代漕运》,中华书局,1955年,第一章,“中国古代漕运制度的发生与演变”,第一节,“宋元以前漕运制度沿革”。
    3 见安作璋主编:《中国运河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一编“早期运河与运河文化”的第一章“早期运河的开凿”。
    4 史念海:《中国的运河》,重庆史学书局,1944年,第三章“秦汉时代对于漕运网的整理”。
    5 见史念海:《河山集(三集)》,人民出版社,1988年。
    6 《史记》,卷32,《齐太公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第1480页,册5。
    7 史念海:《河山集(三集)》,人民出版社,1988年。
    1[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卷10,《浊漳水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262页。
    2 上文中,吴琦、陈峰的漕运定义都有“封建”时代背景限定,彭云鹤对漕运的定义和起源表述中也有对漕运产生的封建社会经济背景的分析,但他认为漕运始自春秋,是否他将春秋归入封建社会中,不得而知。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存在和形式、时段划分等问题是很重大的理论问题,在这些问题上不是没有争议,但无论如何“封建”一词已经成为被很多学人接受或惯用的术语,而我个人认为研究漕运活动和漕运制度的起源不一定要和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产生必然联系,这是因为漕运和大一统、集权制度的程度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不管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只要国家集权程度加强,或有财政花费的需要,都有集中社会财富到指定地点由国家进行消费的可能性和需要,作为一种运输活动的漕运活动就有被采用的可能和需要。这与社会制度无关。即使商代是奴隶社会,如果国家需要集中粮食等财富,又有足够的权力役使一些奴隶,也是可以役使奴隶行船运输,把奴隶生产的粮食集中到仓库里供贵族、官员、军队消费,也是可能的。此外,漕运是到鸦片战争以后几十年才正式废除的。当时中国社会形态按照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点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漕运也不是还可以存在吗?所以我认为用社会形态的背景限定漕运是没有道理的。
    1 确实也有学者在论述中把古代发生的一些陆运粮食的活动看作漕运活动的内容。文言中有“水陆漕运”一词,古代也的确存在陆运和漕运混合进行的运输活动,比如秦朝为抗击匈奴而进行的北方边防供粮活动,既从海上运粮,进入黄河流域,又借助北方长城沿线的陆路运粮。
    1 倪玉平:《请代漕粮海运与社会变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
    1 吴琦:《漕运与中国社会》,华中师范大学,1999年,第129页。
    2 同上,第14页。
    3 同上,第15页。
    4 陈峰:《漕运与古代社会》,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6-7页,第17页。
    1 同上,第19页。
    2 同上,第174-175页。
    3 同上,第176页。
    4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篇)》,见《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外二种)》,三联书店,2000年,第181-182页。
    5 全汉异:《唐宋帝国与运河》,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商务印书馆,民国33年11月重庆初版。
    6 同上,第12页。
    7 同上,第17页。
    1 同上,第27-28页。
    2 同上,第39页。
    3 同上,第83页。
    4 同上,第89-90页。
    5 《中国史研究》,1984年第2期。
    6 《武汉大学学报》,2004年2期。
    7 李治亭:《中国漕运史》,第12页,第20页,第47页。
    8 吴琦:《漕运与中国社会》,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02-113页。
    1 陈壁显:《中国大运河史》,中华书局,2001年。
    2 同上,第111页。
    3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三联书店,2001年,第161页。
    4 王其坤:《中国军事经济史》,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第191-194页。
    5 吕思勉:《隋唐五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819-820页。
    6 潘镛:《隋唐时期的漕运与运河》,三秦出版社,1987年,第24页。
    7 全汉异:《唐宋帝国与运河》,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商务印书馆,民国33年11月重庆初版。
    8 同上,第17页。
    9 潘镛:《隋唐时期的漕运与运河》,三秦出版社,1987年,第77页。
    10 《南都学坛》,2004年第2期。
    1 李治亭:《中国漕运史》,台湾文津出版社,1997年,第12页,第20页,第47页。
    2 同上,第61-62页。
    3 同上,第106页。
    4 同上,第108-109页。
    5 安作璋主编:《中国运河文化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
    6 同上,第2页,第64页。
    7 陈壁显主编:《中国大运河史》,中华书局,2001年,第2页,第64页。
    1 同上,第61页。
    2 同上,第73-77页。
    3 同上,第127页。
    4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01页。
    5 王其坤:《中国军事经济史》,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第57-101页。
    6 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8页,上册。
    7 同上,第164页。
    8 同上,第788页。
    9 同上,第798页。
    10 陈壁显主编:《中国大运河史》,中华书局,2001年,第168-169页。
    11 同上,第178页。
    12 同上,第181页。
    13 同上,第182页。
    1[英]崔瑞德主编:《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465页。本章作者C.A.彼得森。
    2 同上,第542页。
    3 同上,第708-709页。
    4 潘镛《隋唐时期的漕运与运河》,三秦出版社,1987年,第97页。
    5 同上,第100页。
    6 同上,第104页。
    7 同上,第107页。
    8 唐宋运河考察队:《运河访古》,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1 《河南大学学报》,1989年1期。
    2 《安徽史学》,1998年第3期。
    3 马彪:《敖仓与楚汉战争》,《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第1期。
    4 宋杰:《敖仓在秦汉时代的兴衰》,《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3期。
    5 王子今:《秦汉交通史稿》,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第10章“秦汉仓制与主要粮路”。
    6 郭秀琦、宋建华:《论彭越在楚汉战争中的作用》,《阴山学刊》,1999年第3期。
    7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01页。
    8 同上,第1138页。
    9 吕思勉:《隋唐五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806页。
    10 同上,第819-820页。
    11 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93页,上册。
    1 叶宝明主编:《人文地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99页。
    2 庞书周主编:《现代军事地理学科概论》,星球地图出版社,1998年,第23页。
    3 胡阿祥主编:《兵家必争之地》,海南出版社,2007年,第3页。
    1 转引自陈璧显主编:《中国大运河史》,中华书局,2001年,第23页。
    1 郑肇经:《中国水利史》,商务印书馆,1939年,第189页。
    2 《后汉书》,卷875,《东夷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809页,册10。
    3 吕思勉:《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33页。
    4[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殿本,卷8,《济水注》,菏水条,中华书局,2007年,第218页。
    5 陈桥驿:《<水经注>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38页。
    6 王育民:《先秦时期运河考略》,《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3期。
    7 陈璧显主编:《中国大运河史》,中华书局,2001年,第28页。
    1[北魏]骊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卷8,《济水注》,中华书局,204页。
    2[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323页,卷11上。
    3 有的文献记载显示出在吴王夫差之前吴国已经开凿了若干条运河以满足军国之需,这些运河包括胥渎、胥浦等。这些资料表明春秋时期南方地区对运河的重视可能远远超过了我们过去的理解,而这些运河和军事的关系是那样的直接。如胥溪,周敬王五十四年(前506)伍子胥开凿了胥溪,从姑苏通太湖,缩短了吴楚之间的水军路程,节省了运输的费用。见陈壁显主编:《中国大运河史》,中华书局,2001年,第24页。沟通太湖流域与青弋江流域的联系,加强了两地的交流,为后世提供了便利。吴王二十五年(前495)吴王命伍子胥开挖胥浦,胥浦连接了太湖和东海。见《民国吴县志》,卷20,《舆地考》《水》,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1[战国]左丘明著,[西晋]杜预注:《左传(春秋经传集解)》,卷29,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762页,下册。又见鲁哀公九年条下杜预注文。邗,今天的江苏扬州北,实际上邗城即古代扬州城的前身。
    2[春秋]左丘明:《国语》,卷19,《吴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604页,下册。
    3[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卷30,《淮水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713页。
    4 我做这样的推测一是本身具有充分的合理性,二是有后来的历史作证明。合理性在于吴修此城既是为了北上扩张,便是先以此城为军事要塞,驻扎大量军队,或以此为军队北上的中转,则必要在此囤粮或转运军粮。后来数十年魏国大兴鸿沟运河,就曾建立很多漕庾,秦国开拓巴蜀,设立郡县,也以在交通要冲筑城设仓为策略。
    5[战国]左丘明著,[西晋]杜预注:《左传(春秋经传集解)》,卷29,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766页,下册。
    6[战国]左丘明著,[西晋]杜预注:《左传(春秋经传集解)》,卷29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789页,第791页,下册。
    7[东汉]袁康,吴平辑:《越绝书》,卷2,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0页。
    8[东汉]袁康,吴平辑:《越绝书》,卷2,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1页。
    1[东汉]赵晔著,周生春校考:《吴越春秋辑校汇考》,卷4,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40页。
    2 《史记》,卷31,《吴太伯世家第一》,中华书局,1959年,第1473页。
    3 《史记》.卷41,《越王勾践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第1746页。
    4 陈璧显主编:《中国大运河史》,中华书局,2001年,第27页
    5[东汉]袁康,吴平:《越绝书》,卷8,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8页。
    1[东汉]袁康,吴平:《越绝书》,卷8,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8页。
    2[东汉]赵晔著,周生春校考:《吴越春秋辑校汇考》,卷10,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76页。
    3 《史记》,卷41,《越王勾践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第1746页,册5。
    4 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60页。
    5 史念海:《中国的运河》,重庆史学书局,1944年。
    6[西汉]刘向:《战国策》,卷22,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792页,中册。
    7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仓律),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36页。
    1 参见拙作《秦汉江汉漕运研究》,《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2[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卷4,《河水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106页。
    3 《史记》,卷29,《河渠书》,中华书局,1959年,第1407页,册4。按照《史记集解》注文“韦昭曰:‘五湖,湖名耳,实一湖,今太湖是也,在吴西南。'”案《史记索隐》:“三江,按地理志北江从会稽毗陵县北东入海,中江从丹阳芜湖县东北至会稽阳羡县东入海,南江从会稽吴县南东入海,故禹贡有北江、中江也。五湖者,郭璞江赋云具区,洮滆,彭蠡、青草、洞庭是也。又云太湖周五百里,故曰五湖。”
    4[春秋]孙武著,[三国]曹操注,郭化若今译:《孙子兵法》,卷2,《作战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2页。
    1 《史记》,卷5,《秦本纪第五》,中华书局,1959年,第188页,第1册。
    1[西汉]刘向:《战国策》,卷18,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618页,中册。
    2 《史记》,卷70,《张仪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282页,册7。
    3 关于秦汉江汉流域的漕运发展的更多情况,可以参见拙作《秦汉江汉漕运》,见《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1 《史记》,卷7,《河渠书》,中华书局,1959年,1407页,册4。
    2[晋]常璩著,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3,《蜀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33页。
    3[晋]常璩著,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3,《蜀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28页。
    4[晋]常璩著,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3,《蜀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31页。
    5[晋]常璩著,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3,《蜀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26页。
    6[晋]常璩著,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3,《蜀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26页。
    7 《史记》,卷69,《苏秦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272页,册7。
    1 《史记》,卷70,《张仪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290页,册7。
    2[晋]常璩著,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3,《蜀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29页。
    3[晋]常璩著,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3,《蜀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28页。
    4 《史记》,册1,卷5,《秦昭襄王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213页,册1。
    5 王子今:《秦汉交通史稿》,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第21页。
    6 李继闵校证:《九章算术校证》,卷6,《均输》,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第333页。
    7 李继闵校证:《九章算术校证》,卷6,《均输》,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第341页。
    1 当代交通运输学认为“所谓吸引范围(道路运输)或腹地(水运),即交通线或站、港的服务地区,或称为以站、港为中心的经济区。交通点、线、网的地域结构,又有吸引范围这种面的地域结构予以充填,使得交通运输地理的研究更为全面化和地域化。”见杨吾扬,章国伍等著《交通运输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56页。
    2[晋]常璩著,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3,《蜀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31页。
    3[晋]常璩著,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3,《蜀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31页。
    4 事实上,在从战国到秦汉,六朝乃至隋唐的历史上这种仓城建筑一直存在着,这种仓城负担了很强的军事政治功能,是漕运史和军事史、地方政治史,统一史的重要内容。进一步的,我感觉到五代之后由于中国主要地区的城市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城市的分布较以前密集,交通要冲大多都有了一定规模的城市存在,似乎在要冲专门建立仓城来树立军政统治的办法已无必要,故这一现象就不再像先秦汉唐那样突出。
    5[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85,诸仓条,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第746页。
    6 《汉书》,卷1,《高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43页,册1。
    7 在我的第六章还会对秦汉时期的战略格局有所介绍,战国秦西汉的战略格局呈现的是东西对立的局面,从医函谷关和三门峡为军事重点的豫西山区到以洛阳、敖仓甚至鸿沟流域的大粱等地形成了关中和山东之间的战略中间地带,为东西军事势力所必夺。
    1 《汉书》,卷1,《高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43页,册1。
    2 《史记》,卷8,《高祖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372-373页,册2。
    3 《资治通鉴》,卷9,中华书局,1956年,第312页,册1。
    4 《资治通鉴》,卷9,中华书局,1956年,第323页,册1。
    5 《资治通鉴》,卷10,中华书局,1956年,第339页,册1。
    1[晋]常遽,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3,《蜀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41页。
    2[清]严可均:《全后汉文》,卷98,《司隶校尉杨孟文石门颂序》,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990页,下册。
    3 子午道直到西汉平帝时才被修复,当时王莽以其女王皇后有子孙瑞,才下令通子午道
    4 《汉书》,卷43,《郦食其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109页,册7。
    5 《史记》,卷91,《黥布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600页,册8。
    6 秦末山东人起义,陈胜吴广占据陈郡,刘邦也曾在砀郡境内活动。武臣称王赵王于邯郸郡,皆与三川郡仅一郡之隔,六国各自复兴,秦人已经很难得到山东漕粮,此时河套长城边防军与成阳陵园宫室之劳动人口及关中奴婢尽东向组成镇压军,大型工程亦皆暂停。敖仓存粮必停运关中,遂用作镇压之费,进入净消耗状态。章邯王离数十万众在河南北转战经年,巨鹿大战时章邯所用军粮系从黄河东运,必由敖仓,则届刘项相争之时敖仓之粮必消耗不小,却又缺乏补充,虽为刘邦所用,恐并不太足,必有待蜀汉关中漕粮补充。
    7 《史记》,卷8,《高祖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376页,册2。
    1 《资治通鉴》,卷10,中华书局,1956年,第336页,册1。
    2 《资治通鉴》,卷10,中华书局,1956年,第337页,册1。
    3 《汉书》,卷31,《项籍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1814页,册7。
    4 《资治通鉴》,卷10,中华书局,1956年,第342页,册1。
    5 《史记》,卷8,《高祖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377页,册2。
    6 《史记》,卷8,《高祖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377页,册2。
    7 从来失败者的历史记录总是很缺乏,故此我们很难见到项羽使用漕运的具体记载。
    1 《汉书》,卷35,《荆王刘贾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1899页,册7。
    2 《资治通鉴》,卷9,中华书局,1956年,第321页,册1。
    3 《三国志》,卷1,《武帝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35页,注文,册1。
    4 《史记》,卷91,《黥布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600页,册8。
    5 《史记》,卷53,《萧相国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第2016页,册6.时诸将本论曹参为第一,关内侯鄂君进曰:“众臣议皆误。夫曹参虽有野战略地之功,此特一时之事。夫上与楚相距五岁,常失军亡鹪,逃身遁者数矣。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躺会上之乏绝者数矣。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 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以待陛下,此万世之功也。今虽亡曹参等百数,何缺于汉?汉得之不必待以全。奈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万世之功哉!萧何第一,曹参次之。”高祖曰:“善。”
    1 《两汉纪》,下册,[东晋]袁宏<后汉纪》,卷1,《光武皇帝纪》,中华书局,2006年,第14页。
    2 《两汉纪》,下册,[东晋]袁宏《后汉纪》,卷1,《光武皇帝纪》,中华书局,2006年,第29页。
    3 《两汉纪》,下册,[东晋]袁宏《后汉纪》,卷2,《光武皇帝纪》,中华书局,2006年,第30页。
    1 《后汉书》,卷16,《寇恂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621页,第2册。
    2 《两汉纪》,下册,[东晋]袁宏《后汉纪》,卷3,《光武皇帝纪》,中华书局,2006年,第43页。
    3[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卷17,《渭水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432页。
    4 《后汉书》,卷18,《吴汉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681页,册3。
    1 《后汉书》,卷17,《岑彭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662页,册3。
    2 《两汉纪》,下册,[东晋]袁宏《后汉纪》,卷6,《光武皇帝纪》,中华书局,2006年,第110页。
    3 《后汉书》,卷17,《岑彭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659页,册3。
    4 《后汉书》,卷17,《岑彭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660页,册3。
    5 《两汉纪》,下册,[东晋]袁宏《后汉纪》,卷6,《光武皇帝纪》,中华书局,2006年,第112页。
    1 《后汉书》,卷17,《岑彭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661页,册3。
    2 范文澜先生认为“刘秀军诸将也同样爱掳掠,刘秀却专意在建立纪律,因之最后胜利者不能不是刘秀。”见范文澜:《中国通史》,第2册,第141页,人民出版社,1949年
    3 《后汉书》,卷1下,《光武帝纪》,中华书局,1965年,第51页。
    1 这可能也反映了经济重心东移,而关东漕运系统尚未作及时调整有关,东汉后来只着重发展洛阳周边地区的漕运系统,直到东汉末曹操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具体的军事需要才开展了在河北地区和淮河流域的新的漕运系统的建设,随着曹操河北漕运系统和曹魏淮河流域新漕运系统的加强漕运,关东的漕运发展才体现出占西的局面。在本文的后面章节部分还会有所讨论和涉及。
    2[清]康基田:《河渠纪闻》,卷4,中国水利工程学会影印,中华民国二十五年,第27页。
    1 《三国志》,卷1,《武帝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14页,册1。
    2 “太祖到酸枣,诸军兵十余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太祖责让之,因为谋曰:‘诸君听吾计,使勃海引河内之觽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全制其险;使袁将军率南阳之军军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邈等不能用。”见《三国志》,卷1,《武帝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7页,册1。
    3 《三国志》,卷1,《武帝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17页,册1。
    4 《三国志》,卷6,《袁绍传》,注引《魏氏春秋》陈琳讨曹檄文,中华书局,1959年,第198页,册1。
    1 《三国志》,卷1,《武帝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22页,册1。
    2 《三国志》,卷18,《李典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533页,册2。
    3[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卷9,《淇水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236页。
    4 东晋桓温北伐即因秋季水枯而导致的漕运不继,在枋头遭遇惨败。另见谭其骧:《海河水系的形成与发展》,见《长水集(续编)》,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48页。
    5 《三国志》,卷1,《武帝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25页,册1。
    6 “盖河徒南注,清水渎移,汇流径绝,余目尚存。故东川有清河之称,相嗣不断,曹公开白沟,遇水北注,方复故渎矣。”见[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卷9,《清水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237页。
    1[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卷14,《濡水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347页。
    2 《三国志》,卷1,《武帝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42页,注文,册1。
    1[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卷10,《浊漳水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262页。
    2 《三国志》,卷1,《武帝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35页,册1。
    3 王仲荦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中指出曹操借助这条甬道“把河东地区积贮的粮米源源不断地运往南方”,见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3页。史言马超拒渭口,即阻塞黄河与渭河的连接处,则曹操不能借黄河水运直入渭河,可能从黄河运到三门峡一带,然后上岸进入河东陆运到西河,再渡河,转入甬道陆运。甬道指向河东,并不是就为了运河东的米,而是因为不能直接由黄河运入渭河。
    4 《三国志》,卷16,《杜畿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496页,册2。
    1 史载魏国在司马懿邓艾主持屯田大兴后,“淮北仓庚相望”,看来已借漕运网形成仓储网备战。见《晋书》,卷1,《宣帝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15页,册1。
    2 《三国志》,卷1,《武帝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32页,册1。
    1 《三国志》,卷2,《文帝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84页,注文,册1。
    2 《三国志》,卷2,《文帝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84页,注文,册1。
    3 《三国志》,卷2,《文帝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85页,注文,册1。
    4 《三国志》,卷5,《后妃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166页,注文,册1。
    5 《晋书》,卷26,《食货志》,中华书局,1974年,第784页,册3。
    1 《三国志》,卷28,《邓艾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776-777页,册3。
    2 《晋书》,卷26,《食货志》,中华书局,1974年,第785页,册3。
    3 《晋书》,卷1,《宣帝纪》.中华书局,1974年,第14页,册1。
    4 《三国志》,卷27,《胡质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742页,册3。
    1 《晋书》,卷1,《宣帝纪》,中华书局,1974年,第15页,册1。
    2 何德章:《魏晋南北朝水陆交通的拓展》,《武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3 谭其骧:《海河水系的形成与发展》,见《长水集(续编)》,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37页。
    4[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17,深州饶阳县条下,中华书局,1983年,第488页,上册。
    5 《三国志》,卷8,《公孙度传》,附《公孙渊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54页,册1。
    6 《三国志》,卷27,《王昶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748页,册3。
    1 《三国志》,卷27,《王基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752页,册3。
    1 《三国志》,卷27,《王基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752页,册3。
    2 据《册府元龟》记载,曹真伐蜀曾水陆并进,“水陆并进,溯沔而上,拔其新丰……军次丹口,遇雨班师”见[北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6,《帝王部六》,中华书局,1960年,第61页,第1册,。丹口是丹水河口。展观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自汉水可入均水,均水与丹水相通,丹口即丹水与均水交汇之口,东晋桓温北伐关中的前秦,就是从汉水转均水,再从均水转入丹水,见论文第三章第二节。
    3 《三国志》,卷28,《邓艾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780页,册3。
    1 《晋书》,卷26,《食货志》,中华书局,1974年,第786页,册3。
    2 《晋书》,卷34,《杜预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031页,册4。
    3 《晋书》,卷52,《华谭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450页,册5。
    4 《晋书》,卷56,《孙楚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542页,册5。
    5 《晋书》,卷57,《吾彦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562页,册5。
    6 《资治通鉴》,卷80,中华书局,1956年,第2558页,册6。
    7 《晋书》,卷3,《武帝纪》,中华书局,1974年,第70页,册1。
    1 《晋书》,卷3,《武帝纪》,中华书局,1974年,第70页,册1。
    2[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25,《国用三》,《漕运》,中华书局,1986年,考240,上册。
    3[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卷4,《河水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117页。
    4[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卷4,《河水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118页。
    5[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25,《国用三》,《漕运》,中华书局,1986年,考240,上册。
    1 《隋书》,卷1,《高祖纪上》,中华书局,1973年,第25页,册1。
    2 《隋书》,卷2,《高祖纪下》,中华书局,1973年,第31页。册1。
    3 战前隋文帝令群臣献策,“于是杨素、贺若弼及光州刺史高劢、虢州刺史崔仲方等争献平江南之策。仲方上书曰:‘今唯须武昌以下,蕲、和、滁、方、吴、海等州,更帖精兵,密营度计;益、信、襄、荆、基、郢等州,速造舟楫,多张形势,为水战之具。蜀、汉二江是其上流,水路冲要,必争之所。贼虽于流头、荆门、延洲、公安、巴陵、隐矶、夏首、蕲口、湓城置船,然终聚汉口、峡口,以水战大决。若贼必以上流有军,令精兵赴援者,下流诸将即须择便横渡;如拥众自卫,上江水军鼓行以前。彼虽恃九江、五湖之险,非德无以为固;徒有三吴、百越之兵,无恩不能自立矣。'隋主以仲方为基州刺史。”见《资治通鉴》,卷176,中华书局,1956年,第5493页,册12。
    1 《资治通鉴》,卷177,中华书局,1956年,第5504页,册12。
    2 《资治通鉴》,卷177,中华书局,1956年,第5505页,册12。
    3 “杨素在永安,造大舰,名曰“五牙”,上起楼五层,高百馀尺;左右前后置六拍竿,并高五十尺,容战士八百人;次曰“黄龙”,置兵百人。自馀平乘、舴艋各有等差。”见《资治通鉴》,卷176,中华书局,1956年,第5494页,册12。
    4 “秦王俊督诸军国屯汉口,为上流节度。诏以散骑常侍周罗喉都督巴峡缘江诸军事以拒之。”见《资治通鉴》,卷176,中华书局,1956年,第5494页,册12。
    5 《资治通鉴》,卷177,中华书局,1956年,第5517页,册12。
    6 《资治通鉴》,卷177,中华书局,1956年,第5517页,册12。
    7 《资治通鉴》,卷177,中华书局,1956年,第5518页,册12。
    1 隋炀帝大业元年“命尚书右丞皇甫议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馀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复自板渚引河历荥泽入汴:又自大梁之东引汴水入泗,达于淮;又发淮南民十馀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杨子入江。渠广四十步,渠旁皆筑御道,树以柳;自长安至江都,置离富四十馀所。庚申,遣黄门侍郎王弘等往江南造龙舟及杂船数万艘。东京官吏督役严急,役丁死者什四五,所司以车载死丁,东至城皋,北至河阳,相望于道。”见《资治通鉴》,卷180,中华书局,1956年,第5618-5619页,册12。
    2 开皇十二年(592),有司上言:“府藏皆满,无所容,积于廊庑。”帝曰:“朕既薄赋于民,又大经赐用,何得尔也?”对曰:“入者常多于出,略计每年赐用,至数百万段,曾无减省。”于是更辟左藏院以受之。诏曰:“宁积于人,无藏府库。河北、河东今年田租三分减一,兵减半功,调全免。”时天下户口岁增,京辅及三河地少而人众,衣食不给,帝乃发使四出,均天下之田,其狭乡每丁才至二十亩,老少又少焉。”见《资治通鉴》,卷178,中华书局,1956年,第5539页,册12。
    3 唐太宗曾经对此深表感慨:“上谓黄门侍郎王硅曰:“开皇十四年大旱,隋文帝不许赈给,而令百姓就食山东,比至末年,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炀帝恃其富饶,侈心无厌,卒亡天下。但使仓廪之积足以备凶年,其馀何用哉!”见《资治通鉴》,卷192,中华书局,1956年,第6048页,册13。
    4 《资治通鉴》,卷195,中华书局,1956年,第6133页,册13。
    1 《旧唐书》,卷1,《高祖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第3页,册1。
    2 此仓在隋唐史上的重要性非同小可,唐玄宗时韦坚改革漕运,以此仓为节级运输中一重点,安史之乱中郭子仪也曾用兵于此。
    1 《隋书》,卷70,《杨玄感列传》,中华书局,1973年,第1618页,册6。另见《资治通鉴》:“会华阴诸杨请为向导,壬辰,玄感解东都围,引兵西趣潼关,宣言:‘我已破东都,取关西矣!”宇文述等诸军蹑之。至弘农宫,父老遮说玄感曰:“宫城空虚,又多积粟,攻之易下。'玄感以为然。弘农太守蔡王智积谓官属曰:‘玄感闻大军将至,欲西图关中,若成其计,则难克也;当以计縻之,使不得进,不出一旬,可以成擒。'及玄感军至城下,智积登陴詈之;玄感怒,留攻之。李密谏曰:‘公今诈众西入,军事贵速,况乃追兵将至,安可稽留!若前不得据关,退无所守,大众一散,何以自全!'玄感不从,遂攻之,烧其城门,智积于内益火,玄感兵不得入。三日不拔,乃引而西。至閺乡,宇文述、卫文昇、来护儿、屈突通等军追及于皇天原。玄感上榘豆,布陈亘五十里,且战且行,玄感一日三败。八月,壬寅,玄感陈于董杜原,诸军击之,玄感大败,独与十馀骑奔上洛.”见《资治通鉴》,卷182,中华书局,1956年,第5681页,册12。
    2 《资治通鉴》,卷186,中华书局,1956年,第5820页,册13。
    3 《旧唐书》,卷53,《李密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2220页,册7。
    4 《旧唐书》,卷2,《太宗本纪上》,中华书局,1975年,第23页,册1。
    5 唐高祖李渊入关中夺取永丰仓之计究为何人所出,《旧唐书》本身就尚有异说,《任瑰列传》记载:“义师起,瑰至龙门谒见。高祖谓之曰:‘隋氏失驭,天下沸腾。吾忝以外戚,属当重寄,不可坐观时变。晋阳是用武之地,士马精强,今率骁雄以匡国难。卿将家子,深有智谋,观吾此举,将为济否?'瑰曰:‘后主残酷无道,征役不息,天下恂恂,思闻拯乱。公天纵神武,亲举义师,所下城邑,秋毫无犯,军令严明,将士用命。关中所在蜂起,惟待义兵。仗大顺,从众欲,何忧不济?瑰在冯翊积年,人情谙练,愿为一介之使,衔命入关,同州已东,必当款伏。于梁山船济,直指韩城,进逼部阳,分取朝邑。且萧造文吏,本无武略,仰惧威灵,理当自下; 孙华诸贼,未有适从,必当相率而至。然后鼓行整众,入据永丰,虽未得京城,关中固已定矣。'高祖曰:‘是吾心也。'乃授银青光禄大夫,遣陈演寿、史大奈领步骑六千,趋梁山渡河,使瑰及薛献为招慰大使。高祖谓演寿曰:‘阃外之事,宜与任瑰筹之。'孙华、白玄度等闻兵且至,果竞来降,并具舟于河,师遂利涉。瑰说下韩城县,与诸将进击饮马泉,破之,拜左光禄大夫,留守永丰仓。”以上见[后晋]刘昫等著:《旧唐书》,卷59,《任瑰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323页,册7。愚以为或李世民与瑰皆曾献计,或是《旧唐书太宗本纪》所依资料归美尊者,图将首义策划归功于唐太宗。按《资治通鉴》,在任瑰之前,另又有薛大鼎献计李渊:“汾阳薛大鼎说渊:“请勿攻河东,自龙门直济河,据永丰仓,传檄远近,关中可坐取也。”渊将从之。诸将请先攻河东,乃以大鼎为大将军府察非掾。”以上见《资治通鉴》,卷184,中华书局,1956年,第5749页,册12。《旧唐书》《薛大鼎列传》也记载了薛大鼎进言:“请勿攻河东,从龙门直渡,据永丰仓,传檄远近,则足兵足食。既总天府,据百二之所,斯亦拊背扼喉之计。”以上见《旧唐书》,卷185上,《薛大鼎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787页,册15。《旧唐书薛大鼎列传》文字较《通鉴为详》为详,有夺永丰仓以求足食足兵,进而占据关中,借百二兵府之府兵以求争雄天下,是完整的战略计划,而计划之中,取永丰仓为关键之第一步。《资治通鉴》成书晚于两唐书,且司马温公善考异,故似应以《通鉴》为准。故愚以为从司马光的记载来看,取永丰仓以定关中之计确实不应归美李世民一人,至少是“英雄”所见略同。
    1《旧唐书》,卷1,《高祖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第4页,册1。
    2《旧唐书》,卷59,《屈突通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320页,册7。
    3 《资治通鉴》,卷184,中华书局,1956年,第5758页,册12。
    4 《资治通鉴》,卷184,中华书局,1956年,第5759页,册12。
    1 《旧唐书》,卷59,《袭誉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332页,册7。
    2 《资治通鉴》,卷196,中华书局,1956年,第6182页,册13。
    3 《资治通鉴》,卷188,中华书局,1956年,第5886页,册13。
    1(旧唐书》,卷2,《太宗本纪上》,中华书局,1975年,第26页,册1。
    2 《资治通鉴》,卷188,中华书局,1956年,第5887页,册13。
    3 《资治通鉴》,卷188。中华书局,1956年。第5888页,册13。
    4 《资治通鉴》,卷188,中华书局,1956年,第5893页,册13。
    5 《资治通鉴》,卷188,中华书局,1956年,第5902页,册13。
    6 《资治通鉴》,卷187,中华书局,1956年,第5844页,册13。
    7 《资治通鉴》,卷189,中华书局,1956年,第5908页,册13。
    1 《资治通鉴》,卷189,中华书局,1956年,第5908页,册13。
    2 《资治通鉴》,卷189,中华书局,1956年,第5909页,册13。
    1 《新唐书》,卷111,《郭孝恪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131页,册13。
    2 《资治通鉴》,卷190,中华书局,1956年,第5947页,册13。
    3 又见《新唐书》:“名振率众千余,掠冀、贝、沧、瀛等州,邀击粮道,悉毁贼水陆饷具。”见《新唐书》,卷111,《程务挺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146页,册13。
    4 《资治通鉴》,卷190,中华书局,1956年,第5949页,册13。
    1 《资治通鉴》,卷187,中华书局,1956年,第5844页,册13。
    2 《新唐书》,卷111,《郭孝恪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131页,册13。
    3 《新唐书》,卷78,《宗室列传》,附《淮安靖王李神通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527页,册11。
    4 《旧唐书》,卷187上,《忠义列传上》,《夏侯端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864页,册15。
    5 《资治通鉴》,卷190,中华书局,1956年,第5950页,册13。
    1 李治亭:《中国漕运史》,台湾文津出版社,1997年,第118-119页。
    2 王仲犖:《隋唐五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798-799页,下册。
    3 陶懋炳:《五代史略》,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07页。
    1[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2,《关内道》,中华书局,1983年,第35页,上册。
    2 《旧五代史》,卷57,《郭崇韬列传》,中华书局,1976年,第769页,册3。
    3 《旧五代史》,卷66,《安重诲列传》,中华书局,1976年,第875页,册3。
    4[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48,《后蜀本纪一》,见傅璇琮主编《五代史书汇编》,杭州出版社,2004年,第7册,第4039页。
    5 《旧五代史》,卷1,《梁太祖本纪一》,中华书局,1976年,第13页,册1。
    6 《旧五代史》,卷13,《时溥列传》,中华书局,1976年,第175页,册1。
    7 《资治通鉴》,卷261,中华书局,1956年,第8510-8511页,册18。
    1 《资治通鉴》,卷263,中华书局,1956年,第8577页,册18。
    2[南宋]王称:《东都事略》,卷1,《本纪一》,册1。见《宋史资料萃编》,台湾,海文出版社,1979年
    3 陶懋炳:《五代史略》,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36页。
    1[宋]王溥:《五代会要》,卷27,《漕运》,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30页。
    2 《旧五代史》,卷119,《周世宗本纪六》,中华书局,1976年,第1580页,册5。
    3 《旧五代史》,卷119,《周世宗本纪六》,中华书局,1976年,第1580页,册5。
    4 《资治通鉴》,卷294,中华书局,1956年,第9582页,册20。
    5[明]李濂:《汴京遗蹟志》,卷20,引[宋]杨侃《皇极赋》,中华书局,1999年,第384页。
    1 《旧五代史》,卷116,《周世宗本纪三》,中华书局,1976年,第1563-1564页,册5。
    2 何灿浩:《唐末五代的水军与水战》,《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第42页,2001年3月
    3[宋]欧阳修,宋祁:《新五代史》,卷62,《南唐世家第二》,中华书局,1976年,第775页,册3。
    4[宋]文莹:《玉壶清话》,卷3,见《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91年,第22页。
    1 《旧五代史》,卷119,《周世宗列传六》,中华书局,1976年,第1581页,册5。
    1 《资治通鉴》,卷294,中华书局,1956年,第9596页,册20。
    2[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30,中华书局,1975年,第945页,册下。
    3 《旧五代史》,卷119,《周世宗本纪六》,中华书局,1976年,第1581页,册5。
    4 何灿浩,《唐末五代的水军与水战》,《宁波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第42页。
    1[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30,中华书局,1975年1102页,册下。
    2[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建隆元年条,中华书局,1979年,册2。
    1[北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498,《邦计部·漕运》,乾德元年条,中华书局,1982年影印本
    2[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6,开宝八年条,中华书局,1979年
    1 边事指边疆和边防的军事事务,在古人诗文中可见数例,今人论古事有时亦沿用其词,如《后汉书·窦固传》云“帝欲遵武帝故事,击匈奴,通西域,以固明习边事,十五年冬,拜为奉车都尉。”另,唐贾岛《送李傅侍郎剑南行营》诗曰:“走马从边事,新恩受外臺。”唐羊士谔《贺州宴行营回将》诗云:“元戎坐镇无边事,遣向营中偃画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云:“至建炎初,以军兴道梗,始有三年之限,后有特许从便赴阙,犹降旨云:‘候边事寧息日依旧。'然遂不復举行矣。”明沉周《石田杂记》:“威宁伯王公悦在大同,见边事渐生,醖祸未测,情惊不恽。”清侯方域《南省试策四》曰:“边之患,非边能为患也。患在任边事者,因循而不知变计,畏缩而不敢奋发。”范文澜,蔡美彪等著《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四章第一节叙述道:“唐德宗生气说。 柳浑书生。不懂边事,你怎么也这样说。”
    1 《汉书》,卷94下,《匈奴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824页,册11。
    1 《史记》,卷88,《蒙恬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
    2 《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253页,册1。
    1 《汉书》,卷64,《主父偃列传》,中华书局,1962年,2799-2800页,册9。
    2 房仲甫,李二和:《中国水运史》,新华出版社,2003年,第68页。不少论文专著对史料此句的解释有歧义,不再列举。
    3[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校释》,中华书局,1986年,第180页。
    1 《尚书》《禹贡》篇,按史念海、杨宽考证,是战国时人作品。
    2 《汉书》,卷24下,《食货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162页,册4。
    3 《汉书》,卷24下,《食货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158页,册1。
    1 《汉书》,卷24下,《食货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165页,册4。
    2 《史记》,卷30,《平准书》,中华书局,1959年,第1439页,册4。
    3 《资治通鉴》,卷18,中华书局,1956年,第596页,册2。
    4 事实上直到唐朝军马仍然要消耗大量的粮食,见下文相应讨论。
    5 《史记》,卷30,《平准书》,中华书局,1959年,第1422页,册4。
    6 《汉书》,卷94上,《匈奴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769页,册11。
    1 《汉书》,卷24下,《食货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161页,册4。
    2 《汉书》,卷24下,《食货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171页,册4。
    3 《汉书》,卷24下,《食货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172页,册4。
    4 《汉书》,卷24下,《食货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173页,册4
    5 《汉书》,卷24下,《食货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159页,册1。
    6 《汉书》,卷69,《赵充国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977页,册9。
    1 《汉书》,卷69,《赵充国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987页,册9。
    2 《汉书》,卷69,《赵充国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987页,册9。
    3 《汉书》,卷94上,《匈奴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780页,册11。
    4 《汉书》,卷94下,《匈奴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808页,册11。
    1 《汉书》,卷94下,《匈奴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817页,册11。
    2 《汉书》,卷24下,《食货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161页,册4。
    3 程民生:《中国北方经济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1页。
    4 程民生:《中国北方经济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3页。
    5 程民生:《中国北方经济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3页。
    6 程民生:《中国北方经济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3页。
    7[英]崔瑞德,鲁惟一编:《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337页。
    8 《汉书》,卷24下,《食货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175页,册4。
    1 《汉书》,卷66,《王诉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888页,册9。
    2 “是岁,西羌反,汉遣后将军征之。京兆尹张敞上书言:“国兵在外,军以夏发,陇西以北,安定以西,吏民并给转输,田事颇废,素无余积,虽羌虏以破,来春民食必乏。穷辟之处,买亡所得,县官谷度不足以振之。愿令诸有罪,非盗受财杀人及犯法不得赦者,皆得以差入谷此八郡赎罪。务益致谷以豫备百姓之急。”见《汉书》,卷78,《萧望之传》,第3275页,册10,中华书局,1962年
    3 《汉书》,卷69,《赵充国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985页,册9。
    4 这里的“茭藁”当然是牲口饲料,但其营养价值低,应当主要用来喂牛,或在不出征情况下喂马,与上文马食漕粮的考证并不矛盾。据《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茭是喂牲口的干草,藁同“稿”,指藁秆,“作物子实收获后剩下的茎叶,如稻草、粟秆、麦秆、豆秆等。”营养价值低。有过农牧业生产经验的人知道,在旧社会条件下,驱使马牛从事生产重活期间,会选择用好的精饲料,如豆面等农产品作饲料以保证牲口的体力和工作效率。故战争中国家以粟米为战马完全合理,“茭藁”的使用分析也应是如我所论,读者不必有所异议。
    5 《汉书》,卷69,《赵充国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976页,册9。
    1 《汉书》,卷69,《赵充国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979-2980页,册9。
    2 《汉书》,卷69,《赵充国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984页,册9。
    3 《汉书》,卷69,《赵充国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986页,册9。
    4 《汉书》,卷69,《赵充国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987页,册9。
    1 《汉书》,卷64,《主父偃列传》,中华书局,1962年,2799-2800页,册9。
    2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而山川、园池、市肆租税之人,自天子以至封君汤沐邑,皆各为私奉养,不领于天子之经费。漕转关东粟以给中都官,岁不过数十万石。孝惠、高后之间。衣食滋殖。文帝即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见《汉书》,卷24上,《食货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127-1135页,册1。
    3 晁错上书“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亡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亡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与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于是文帝从错之言,令民入粟边,六百石爵上造,稍增至四千石为五大夫,万二千石为大庶长,各以多少级数为差。错复奏言:‘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俞勤农。时有军役,若遭水早,民不困乏,天下安宁。岁孰且美,则民大富乐矣。'上复从其言,乃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见《汉书》,卷24上,《食货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127-1135页,册1。
    4[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25,《国用三》,《漕运》考二三九,中华书局,1986年
    1 《汉书》,卷7,《昭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222页,册1。
    2 《汉书》,卷24下,《食货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176页,册4。
    3 《汉书》,卷7,《昭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228页,册1。
    4 《汉书》,卷7,《昭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229页,册1。另见《文献通考》:“诏曰民被水灾颇匮于食止四年勿漕”[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25,《国用三》,《漕运》考二三九,中华书局,1986年
    1 《汉书》,卷24上,《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1141页,册4。
    2 《汉书》,卷8,《宣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268页,册1。
    3 汉宣帝神爵元年六月以辛武贤为破羌将军后,为了专力破羌的漕费,甚至暂停诸侯王朝见和外族朝贡:“即拜酒泉太守辛武贤为破羌将军,与两将军并进。诏曰:‘军旅暴露,转输烦劳,其令诸侯王、列侯、蛮夷王、侯、君、长当朝二年者,皆毋朝。'”见《汉书》,卷8,《宣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261页,册1。
    4 《汉书》,卷94下,《匈奴传》,中华书局,1962年,册11,第3826页。
    5 “王莽篡位,改汉制,贬鉤町王以为侯。王邯怨恨,牂柯大尹周钦诈杀邯。邯弟承攻杀钦,州郡击之,不能服。三边蛮夷愁扰尽反,复杀益州大尹程隆。莽遣平蛮将军冯茂发巴、蜀、犍为吏士,赋敛取足于民,以击益州。出入三年,疾疫死者什七,巴、蜀骚动。莽征茂还,诛之。更遣宁始将军廉丹与庸部牧史熊大发天水、陇西骑士,广汉、巴、蜀、犍为吏民十万人,转输者合二十万人,击之。始至,颇斩首数千,其后军粮前后不相及,士卒饥疫,三岁余死者数万。而粤嶲蛮夷任贵亦杀太守枚根,自立为邛谷王.会莽败汉兴,诛贵,复旧号云。”见《汉书》,卷95,《西南夷传》,中华书局,1962年,册11,第3846页。
    6 《后汉书》,卷99中,《王莽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4121页,册4。
    1 《后汉书》,卷87,《西羌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877页,册10。
    2 《后汉书》,卷99下,《王莽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4155页,册4。
    3 《后汉书》,卷99下,《王莽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4167页,册4。
    1[英]崔瑞德,鲁惟一编:《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247页。
    2 “匈奴八部大人共议立日逐王比为呼韩邪单于,款五原塞,愿永为藩蔽,扦御北虏。事下公卿,议者皆以为:“天下初定,中国空虚,夷狄情伪难知,不可许。”五官中郎将耿国独以为:“宜如孝宣故事,受之。令东扦鲜卑,北拒匈奴,率厉四夷,完复边郡。”帝从之。”见《资治通鉴》,卷44,中华书局,1975年,第1407页,册4。
    3 “南单于遣其弟左贤王莫将兵万馀人击北单于弟奠鞬左贤王,生获之;北单于震怖,却地千馀里。北部奠建骨都侯与右骨都侯率众三万馀人归南单于。三月,南单于复遣使诣阙贡献,求使者监护,遣侍子,修旧约。”见《资治通鉴》,卷44,中华书局,1975年,第1408,册4。
    4[英]崔瑞德,鲁惟一编:《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381页。
    5 “是时,朝臣以金城破羌之西,涂远多寇,议欲弃之。援上言,破羌以西城多完牢,易可依固:其田土肥壤,灌溉流通。如令羌在湟中,则为害不休,不可口也。帝然之,于是诏武威太守,令悉还金城客民。归者三千余口,使各反旧邑。援奏为置长吏,缮城郭,起坞候,开导水田,劝以耕牧,郡中乐业。又遣羌豪杨封譬说塞外羌,皆来和亲。又武都氐人背公孙述来降者,援皆上复其侯王君长,赐印绶,帝悉从之。乃罢马成军。十三年,武都参狼羌与塞外诸种为寇,杀长吏。援将四千余人击之,至氐道县,羌在山上,援军据便地,夺其水草,不与战,羌遂穷困,豪帅数十万户亡出塞,诸种万余人悉降,于是陇右清静。”见《后汉书》,卷24,《马援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836页,册3。
    6 见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汉京师仓》,文物出版社,1990年。
    1 《后汉书》,卷87,《西羌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883页,册10。
    2[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卷2,《河水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42页。
    3 《后汉书》,卷87,《西羌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884页,册10。
    4 《后汉书》,卷48,《虞翊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869页,册4。
    1 《后汉书》,卷87,《西羌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885页,册10。
    1 《后汉书》,卷51,《庞参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687页,册6。
    2 应该还有东汉统治者主观上的原因,见第四章第一节相关问题研究。
    3 黄盛璋:《历史上的渭河水运》,见《历史地理论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62页。
    4 《史记》,卷29,《沟洫志》,中华书局,1959年。
    5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汉京师仓》,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58页。
    6 《后汉书》,卷87,《西羌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887页,册10。
    1 《后汉书》,卷87,《西羌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889页,册10。
    2 《后汉书》.卷87,《西羌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886页,册10。
    3[英]崔瑞德,鲁惟一编:《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405页。
    4 《晋书》,卷56,《江统列传》,中华书局,第1533页,册7。
    5 如建宁元年段颎指挥的一次战役:“建宁元年春,颎将兵万余人,资十五日粮,从彭阳直指高平,与先零诸种战于逢义山。虏兵盛,颎觽恐。颎乃令军中张镞利刃,长矛三重,挟以强弩,列轻骑为左右翼。……因大呼,觽皆应腾赴,颎驰骑于傍,突而击之,虏觽大溃,斩首八千余级,获牛马羊二十八万头。”见《后汉书》,卷65,《段颎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149页,册8。
    1 《后汉书》,卷87,《西羌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891页,册10。
    2 《后汉书》,卷87,《西羌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897页,册10。
    3 《后汉书》,卷65,《段颎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148页,册8。
    4 《后汉书》,卷65,《段颎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149页,册8。
    1[英]崔瑞德,鲁惟一编:《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411页。
    2[英]崔瑞德,鲁惟一编:《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411页。
    3 《资治通鉴》,卷80,中华书局,1975年,第2544页,册6。羊“祜上疏请伐吴,曰:“先帝西平巴、蜀,南和吴、会.庶几海内得以休息。而吴复背信,使边事更兴。夫期运虽天所授,而功业必因人而成,不一大举扫灭,则兵役无时得息也。蜀平之时,天下皆谓吴当并亡,自是以来,十有三年矣。夫谋之虽多,决之欲独。凡以险阻得全者,谓其势均力敌耳。若轻重不齐,强弱异势,虽有险阻,不可保也。蜀之为国,非不险也,皆云一夫荷戟,千人莫当。及进兵之日,曾无藩篱之限,乘胜席卷,径至成都,汉中诸城,皆鸟栖而不敢出,非无战心,诚力不足以相抗也。及刘禅请降,诸营堡索然俱散。今江、淮之险不如剑阁,孙皓之暴过于刘禅,吴人之困甚于巴、蜀,而大晋兵力盛于往时。不于此际平壹四海,而更阻兵相守,使天下困于征戍。经历盛衰,不可长久也。今若引梁、益之兵水陆俱下,荆、楚之众进临江陵,平南、豫州直指夏口,徐、扬、青、兗并会秣陵,以一隅之吴当天下之众,势分形散,所备皆急。巴、汉奇兵出其空虚,一处倾坏则上下震荡,虽有智者不能为吴谋矣。吴缘江为国,东西数千里,所敌者大,无有宁息。孙皓恣情任意,与下多忌,将疑于朝,士困于野,无有保世之计,一定之心;平常之日,犹怀去就,兵临之际,必有应者,终不能齐力致死已可知也。其俗急速不能持久,弓弩戟檐不如中国,唯有水战是其所便,一入其境。则长江非复所保,还趣城池,去长入短,非吾敌也。官军县进,人有致死之志,吴人内顾,各有离散之心,如此,军不逾时,克可必矣。”
    4 《资治通鉴》,卷80,中华书局,1956年,第2553页,册6。
    5 “隆募能引弓四钧、挽弩九石者取之,立标简试。自旦至日中,得三千五百人。隆曰:“足矣。”又请自至武库选仗,武库令与隆忿争,御史中丞劾奏隆。隆曰:“臣当毕命战场,武库令乃给以魏时朽仗,非陛下所以使臣之意也。”帝命惟隆所取,仍给三年军资而遣之。”《资治通鉴》,卷80,中华书局,1956年,第2554页,册6。
    1[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25,《国用三》,《漕运》,考二四零,中华书局,1986年
    2 “初,魏文帝置度支尚书,专掌军国支计,朝议以征讨未息,动须节量。及明帝嗣位,欲用孚,问左右曰:“有兄风不?”答云:“似兄。”天子曰:“吾得司马懿二人,复何忧哉!”转为度支尚书。孚以为擒敌制胜,宜有备预。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宜预选步骑二万,以为二部,为讨贼之备。又以关中连遭贼寇,谷帛不足,遣冀州农丁五千屯于上邦,秋冬习战阵,春夏修田桑。由是关中军国有余,待贼有备矣。”见《晋书》,卷34,《宗室列传》,《司马孚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083页,册4。
    3 见第一章相应部分
    4 周伟洲:《敕勒与柔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18页。
    1 周伟洲:《敕勒与柔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18页。
    2 周伟洲:《敕勒与柔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21页。
    3 周伟洲:《敕勒与柔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7页。
    4 《魏书》,卷28,《刘洁列传》,中华书局,1984年,第688页,第2册。
    5 有学者认为关于这段历史最早的记载见于《元和郡县志》,这显然是有误的。(见王天顺:《河套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元和郡县志》成书于唐朝,唐宪宗元和八年,即公元813年,而《魏书》成书于北朝时期,北魏天保五年,公元554年,比《元和郡县志》早了二百多年,且唐人杜佑的《通典》也对这段历史有所转述,估计原始史料来源只能是《魏书》,但即使是作为二手史料的《通典》成书于贞元十七年,即公元801年,也比《元和郡县志》早了十年以上。从《元和郡县志》的文字记载来看,完全与《魏书》相同,没有超出正史记载范围。
    6 太平真君九年北魏北伐,“至于受降城,不见蠕蠕,因积粮城内,留守而还。”见‘魏书》,卷4下,《世祖纪下》,中华书局,1974年,第103页,册1。
    1 《魏书》,卷38,《刁雍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867页,册3。
    2 《魏书》,卷38,《刁雍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868页,册3。
    1 如果“河西”是河西走廊地区,则可能北魏和秦汉隋唐有所不同,利用西北河西地区的产粮从上游流域向中下游漕运边防区,可以说是“顺水推舟”,与前后时代的漕运做法方向相反。可令人疑惑的是,展观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牵屯山在泾河上源,甘肃河西并无牵屯山。如果刁雍用来建立造船基地的牵屯山却不在黄河边,而在泾河上源,或许是因为那里本来存在造船基地,或者那里木材丰富,或者河西木材不足。如果“河西”是关中地区,则《魏书》史料反映的情况似乎更加合情合理,即在产粮地附近造船沿泾河进入黄河中游然后逆流而上运抵六镇地方,则航行方向与汉唐类同。但是陕西黄河在泾河口以上有壶口瀑布,不可通航。如果刁雍在泾河源造船,则船只不能沿河上行到北河,另据李并成的研究,北魏时期的“河西”仍然是指河西走廊地区,见《瓜沙史地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84页。李氏研究结论固然合理,可《中国历史地图集》一书资料翔实,考证精确,实为优秀史学工具,所绘必有所据,故我对此史事真相暂存疑。此事记载另见《通典》,文字基本相同。孝文太和七年,薄骨律镇将刁雍上表曰:“奉诏高平、安定、统万(薄骨律镇,今灵武郡。高平,今平凉郡.安定即今郡。统万,今朔方郡也。)及臣所守四镇,出车五千乘,运屯五十万斛付沃野镇,以供军粮。臣镇去沃野八百里,道多深沙,轻车往来,犹以为难。设令载二十石,每至深沙,必致滞陷。又在河西。转至沃野,越渡大河计车五千乘,运十万斛,百馀日乃得一返,大废生人耕垦之业,车牛艰阻,难可全至,一岁不过二运,五十万斛乃经三年。臣闻郑、白之渠,远引淮海之粟,溯流数千,周年乃得一至,犹称国有储粮,人用安乐。求於牵屯山(在今平凉郡高平县,今笄头山,语讹亦曰屯山,即牵屯山。)河水之次,造船二百艘。二船为一舫,一船胜 二千斛,一舫十人,计须千人。臣镇内之兵,率皆习水。一运二十万斛,方舟顺流,五日而至,自沃野牵上,十日还到,合六十日得一返。从三月至九月三返,运送六十万斛。计用人工,轻於车运十倍有馀,不费牛力,又不废田。”诏曰:“知欲造船运,一冬即成,大省人力,既不费牛,又不废田,甚善。非但一运,自可永以为式。”见《通典》,卷10,《食货》
    2 《魏书》,卷38,《刁雍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869页,册3。
    3 《魏书》,卷38,《刁雍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869页,册3。
    4 “魏丞相泰遣酒泉胡安诺槃陀始通使于突厥。突厥本西方小国,姓阿史那氏,世居金山之阳,为柔然铁工。至其酋长土门,始强大,颇侵魏西边。安诺槃陀至,其国人皆喜曰:“大国使者至,吾国其将兴矣!”见[北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卷159,中华书局,1956年,第4926页,册11。
    1[北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497,《邦计部》,《河渠二》,中华书局,1960年,第5949页,册6。
    2 严耕望曾对唐代乃至上溯汉隋的西北陆路交通有很好的考证研究,对长安到安西的驿道线路,河湟青海地区军镇交通网,北庭都护府通伊西碎叶诸道及唐通回纥三道等交通网络做了详细梳理论证。见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二卷,《河陇碛西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专刊之八十三,1985年(民国七十四年)
    3 《资治通鉴》,卷176,中华书局,1956年,第5485页,册12。
    4 大业五年(609年)三月“帝之将西巡也,命裴矩说高昌王麹伯雅及伊吾吐屯设等,啖以厚利,召使入朝。壬子,帝至燕支山,伯雅、吐屯设等及西域二十七国谒于道左,皆令佩金玉,被锦罽,焚香奏乐,歌舞喧噪。帝复令武威、张掖士女盛饰纵观,衣服车马不鲜者,郡县督课之。骑乘嗔咽,周亘数十里,以示中国之盛。吐屯设献西域数千里之地,上大悦。癸丑,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等郡,谪天下罪人为戌卒以守之。命刘权镇河源郡积石镇,大开屯田.捍御吐谷浑,以通西域之路。”见《资治通鉴》,卷181,中华书局,1956年,第5644页,册12。
    1 《资治通鉴》,卷181,中华书局,1956年,第5645页,册12。
    2[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163页。
    3 李树桐:《唐史考辨》,第55-60页,转引自[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163页。
    4[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251页。
    5 《资治通鉴》,卷200,中华书局,1975年,第6306页,册14。
    6 《资治通鉴》,卷201,中华书局,1975年,第6363页,册14。
    7[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329页。
    1 开元十三年唐玄宗封禅,宰相张说担心突厥乘机入寇,“议加兵守边,召兵部郎中裴光庭谋之。光庭曰:“封禅者,告成功也。今将升中于天,而戎狄是惧,非所以昭盛德也.”说曰:“然则若之何?”光庭曰:“四夷之中,突厥为大,比屡求和亲,而朝迁羁縻,未决许也。今遣一使,征其大臣从封泰山,彼必欣然承命;突厥来,则戎狄君长无不皆来。可以偃旗卧鼓,高枕有馀矣。”说曰“善!说所不及。”即奏行之。光庭,行俭之子也。”见《资治通鉴》,卷212,中华书局,1975年,第6764页,册14。
    2 《旧唐书》,卷196上,《吐蕃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236页,册16。
    3 《新唐书》,卷192,《忠义列传下》,《程千里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546页,册18。
    4 《旧唐书》,卷196上,《吐蕃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236页,册16。
    5 见大历九年五月“五月庚戌,废汦州。庚申,诏度支使支七十万贯、转运使五十万贯和籴,岁丰谷贱也。乙丑,诏:四海之内,方协大宁,西戎无厌,独阻王命,不可忘战,尚劳边事。朕顷以兵革之后,军国空耗,躬率节俭,务勤农桑。上玄储休,仍岁大稔,益用多愧,不知其然。虽属此人和,近于家给,而边谷未实,戎备犹虚。因其天时,思致丰积,将设平籴,以之餽军。然以中都所供,内府不足,粗充常入之数,岂齐倍余之收。其在方面荩臣,成兹大计。共佐公家之急,以资塞下之储。每道岁有防秋兵马,其淮南四千人,浙西三千人,魏博四千人,昭义二千人,成德三千人,山南东道三千人,荆南二千人,湖南三千人,山南西道二千人,剑南西川三千人.东川二千人,鄂岳一千五百人。宜歙三千人,福建一千五百人。其岭南、浙东、浙西,亦合准例。恐路远往来增费,各委本道每年取当使诸色杂钱及回易利润、赃赎钱等,每人计二十贯。每道据合配防秋人数多少,都计钱数,市轻货送纳上都,以备和籴,仍以秋收送毕。”[后晋]刘昫等著:《旧唐书》,卷11,《代宗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第304-305页,册2。
    1 《资治通鉴》,卷228,中华书局,1956年,第7348-7350页,册16。
    2 “初,上发吐蕃以讨硃泚。许成功以伊西、北庭之地与之。及沘诛,吐蕃来求地,上欲召两镇节度使郭昕、李元忠还朝,以其地与之。李泌曰:“安西、北庭,人性骁悍,控制西域五十七国及十姓突厥,又分吐蕃之势,使不得并兵东侵,奈何拱手与之!且两镇之人,势孤地远,尽忠竭力,为国家固守近二十年,诚可哀怜。一旦弃之以与戎狄,彼其心必深怨中国,它日从吐蕃入寇,如报私仇矣。况日者吐蕃观望不进,阴持两端,大掠武功,受赂而去,何功之有!”众议亦以为然,上遂不与。”见《资治通鉴》,卷231,中华书局,1956年,第7342页,册16。
    3 “韩游瑰奏请发兵攻盐州,吐蕃救之,则使河东袭其背。丙寅,诏骆元光及陈许兵马使韩全义将步骑万二千人会06宁军,趣盐州,又使马燧以河东军击吐蕃。燧至右州,河曲六胡州皆降,迁于云、朔之间。”见《资治通鉴》,卷232,中华书局,1956年,第7477页,册16。
    4 岑仲勉:《隋唐史》,中华书局,1982年,第448页,册下。
    5 “自大中末,党项羌叛,屡扰河西。宜宗召学士对边事。諴即援引古今,论列破羌之状。上悦,曰:“吾方择能帅,安集河西,不期颇、牧在吾禁署,卿为朕行乎?”諴忻然从命,即用諴为邠宁节度、河西供军安抚等使。諴至军,遣使告喻叛徒,诸羌率化。又以边境御戎,以兵多积谷为上策。乃召募军士,开置屯田,岁收谷三十万石,省度支钱数百万。诏书嘉之,就加检校工部尚书,移镇泽潞,充昭义节度使。”见[后晋]刘昫等著:《旧唐书》,卷177,《毕諴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609页,册14。
    6 唐武宗会昌六年“朝廷虽为党项置使,党项侵盗不已,攻陷66、宁、盐州界缄堡,屯叱利寨。宰相请遣使宜慰,上决意讨之。”见[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48,中华书局,1956年,第8021页,册17。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八月,白敏中奏,南山党项亦请降。时用兵岁久,国用颇乏,诏并赦南山党项,使之安业。”见[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49.中华书局,1956年,第8048页,册17。
    1 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上卷,第1271页,第三分册。
    2 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上卷,第1194页,第三分册。
    3 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上卷,第1231页,第三分册。
    4 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上卷,第1242页,第三分册。
    5 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上卷,第448页,第二分册。
    6 《资治通鉴》,卷232,中华书局,1956年,第7482页,册16。
    7 全汉昇:《唐宋帝国与运河》,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商务印书馆,民国35年(1946),[上海初版],第39页。
    1 《资治通鉴》,卷226,中华书局,1956年,第7284页,册16。
    2 《资治通鉴》,卷248,中华书局,1956年,第8020页,册17。
    3 《旧唐书》,卷97,《郭元振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985页,册9。
    4 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上卷,第1048页,第三分册。
    5 敦煌文献,伯2507唐《开元水部式》,转引自王永兴:《敦煌写本唐开元水部式校释》,见《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3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45页。
    6 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上卷,第42页,第一分册。
    1 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上卷,第42页,第一分册。
    2 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上卷,第43页,第一分册。
    3[唐]刘禹锡:《刘禹锡集》,卷3,《唐故福建等州团练观察处置使福州刺史兼御史中丞赠左散骑常侍薛公神道碑》,中华书局,1990年,第34页。
    4 《资治通鉴》,卷234,中华书局,1956年,第7536页,册16。
    5 贾志刚:《唐代军费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47页。
    6 《新唐书》,卷218,《沙陀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6156页,册20。
    1 《资治通鉴》,卷181,中华书局,1956年,第5661页,册12.
    2 《旧唐书》,卷194上,《突厥列传上》,中华书局,1975年,第5159-5160页,册16。
    3 《资治通鉴》,卷193,中华书局.1975年,第6081页,册13。
    4 《新唐书》,卷107,《陈子昂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072页,册13。
    1 《资治通鉴》,卷212,中华书局,1975年,第6744页,册14。
    2 《资治通鉴》,卷213,中华书局,1975年,第6779页,册14。
    3 《旧唐书》,卷195,《回纥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199页,册16。
    4 可以参见马俊民:《唐与回纥的绢马贸易》,见《中国史研究动态》,1984年第1期。
    5 《全唐诗》,卷427,白居易第十四,《阴山道》,中华书局,1960年。
    6[宋]王溥:《唐会要》,卷72,《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544页。
    7 《旧唐书》,卷195,《回纥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209页,册16。
    1 《旧唐书》,卷195,《回纥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210页,册16。
    2 《旧唐书》,卷195,《回纥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212页,册16。
    3 《旧唐书》,卷195,《回纥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213页,册16。
    4[宋]王溥:《唐会要》,卷72,《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544页。
    5 《资治通鉴》,卷246,中华书局,1975年,第7953页。册17。
    6 《资治通鉴》,卷246,中华书局,1975年,第7954页,册17。
    7 《资治通鉴》,卷246,中华书局,1975年,第7958页,册17。
    1 《资治通鉴》,卷246,中华书局,1975年,第7960页,册17。
    2 《资治通鉴》,卷246,中华书局,1975年,第7962页,册17。
    3 《资治通鉴》,卷246,中华书局,1975年,第7961页,册17。
    4 《资治通鉴》,卷226,中华书局,1956年,第7282页,册16。
    5[宋]王溥:《唐会要》,卷94,《北突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999页。
    6 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上卷,第814页,第三分册。
    1 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上卷,第917页,第三分册。
    2 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上卷,第1027页,第三分册。
    3 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上卷,第1180-1181页,第三分册。
    4 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上卷,第1219页,第三分册。
    3 《史记》,卷88,《蒙恬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
    6 参见王子今:《秦汉交通史稿》,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第28-31页,册上。
    1 《资治通鉴》,卷23,中华书局
    2 《汉书》,卷69,《赵充国传》,中华书局,1962年,册9,第2990页。
    3 《后汉书》,卷20,《王霸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册3,第737页。
    1 《后汉书》,卷22,《杜茂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册3,第777页。
    2[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16,中华书局,1965年,第608页,册3。
    3 《后汉书》,卷3,《章帝纪》,中华书局,1965年,第136页。
    1[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卷6,《汾水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157页。
    2 《两汉纪》,下册,[东晋]袁宏《后汉纪》,卷24,《孝灵皇帝纪》,中华书局,2006年,第465页。
    3 “先是,幽部应接荒外,资费甚广,岁常割青、冀赋调二亿有馀以足之。”见《资治通鉴》,卷59,中华书局,1956年,第1915页,册5。
    4 《资治通鉴》,卷59,第1917页,册5,中华书局,1956年,第1917页,册5。
    1 《三国志》,卷1,《武帝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28页,册1。
    2 《三国志》,卷14,《董昭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439页,册2。
    3[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卷14,《鲍丘水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342页。
    1 《三国志》,卷11,《田畴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342页,册2。
    2 《三国志》,卷1,《武帝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29页,册1。
    3 谭其骧:《海河水系的形成与发展》,见《长水集(续编)》,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37页。
    1[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17,深州饶阳县条下,中华书局,1983年,第488页,上册。
    2 《三国志》,卷8,《公孙度传》,附《公孙渊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54页,册1。
    3 《资治通鉴》,卷75,中华书局,1956年,第2365页,册6。
    4 《三国史记》,卷18,《高句丽本纪六》,《故国原王》,转引自《东北古史资料从编》,辽沈书社,1989年,第2册,第431-432页。
    1 《晋书》,卷106,《石季龙载记上》,中华书局,1974年,第2763页,册7。
    2 《晋书》,卷106,《石季龙载记上》,中华书局,1974年,第2764页,册7。
    3[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卷10,《浊漳水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259页。
    4 《晋书》,卷106,《石季龙载记上》,中华书局,1974年,第2768页,册7。
    5 《晋书》,卷106,《石季龙载记上》,中华书局,1974年,第2770页,册7。
    1 《晋书》,卷106,《石季龙载记上》,中华书局,1974年,第2772页,册7。
    2 《三国史记》,卷18,《高句丽本纪六》,《长寿王》,转引自《东北古史资料从编》,辽沈书社,1989年,第2册,第440页。
    3 按照《剑桥中国隋唐史》的论述和引证,隋朝担心高丽在河北地区产生大的军事影响,见[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128页。
    4[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128页。
    1 《隋书》,卷2,《高祖纪下》,中华书局,1973年,第43页,册1。
    2 《隋书》,卷65,《周罗睺列传》,中华书局,1973年,第1525页,册5。
    3[北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497,《邦计部二》,中华书局,1960年,第5950页,第6册。
    4 《资治通鉴》,卷181,中华书局,1956年,第5660页,册12。
    1 《资治通鉴》,卷181,中华书局,1956年,第5654页,册12。
    2 《资治通鉴》,卷181,中华书局,1975年,第5656页,册13。
    3 《资治通鉴》,卷181,中华书局,1956年,第5664页,册12。
    1 《资治通鉴》,卷181,中华书局,1956年,第5665页,册12。
    2 《资治通鉴》,卷181,中华书局,1956年,第5666页,册12。
    3 《资治通鉴》,卷181,中华书局,1956年,第5666页,册12。
    4 《资治通鉴》,卷182,中华书局,1956年,第5668页,册12。
    1[宋]欧阳修:《新唐书》,卷105,《褚遂良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027页,册13。
    2 《旧唐书》,卷3,《太宗本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第57页,册1。
    3 如在盖牟城,高丽积粮不下十万石,而高丽的边城都能持久坚守必与其积粮充足有关,这也体现了隋唐与高丽双方的战略针锋相对,用军粮“较劲”:贞观十九年李“勣攻盖牟城,拔之,得户二万,粮十万石,以其地为盖州。”见《新唐书》,卷220,《东夷列传》,《高丽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6190页,册20。
    4 如贞观十九年七月唐太宗打下辽东、盖牟二城,得其储粮:“军士从盖牟、辽东等城运粮”。见[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80,《帝王部》,中华书局,1982年
    1 《资治通鉴》,卷198,中华书局,1975年,第6224页,册13。
    2 《资治通鉴》,卷198,中华书局,1975年,第6225页,册13。
    3 对于退兵和军粮的关系,两唐书有不同记载:《旧唐书》为“太宗以辽东仓储无几,士卒寒冻,乃诏班师。历其城,城中皆屏声偃帜。”《旧唐书》,卷199上,《东夷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326页,册16。《新唐书》则记为“辽州粟尚十万斛,士取不能尽。帝至渤错水,阻淖,八十里车骑不通。长孙无忌、杨师道等率万人斩樵筑道,联车为梁,帝负薪马上助役。十月,兵毕度,雪甚,诏属燎以待济。始行,士十万,马万匹:逮还,物故裁千余,马死十八。船师七万,物故亦数百。”见《新唐书》,卷220,《东夷列传》。《高丽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6194页,册20。《资治通鉴》卷一九八贞观十九年条则记退兵由为“上以辽左早寒,草枯水冻,士马难久留.且粮食将尽,”,同于《旧唐书》。今取《通鉴》之说。
    4 《资治通鉴》,卷198,中华书局,1975年,第6245页,册13。
    5 《资治通鉴》,卷198,中华书局,1975年,第6246页,册13。
    6 《资治通鉴》,卷198,中华书局,1975年,第6252页,册13。
    1 《资治通鉴》,卷201,中华书局,1956年,第6350页,册14。
    2 万岁通天元年,“夏,五月,壬子,营州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归诚州刺史孙万荣举兵反,攻陷营州,杀都督赵文翔。尽忠,万荣之妹夫也,皆居于营州城侧。文翙刚愎,契丹饥不加赈给,视酋长如奴仆,故二人怨而反。乙丑,遣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左威卫大将军李多祚、司农少卿麻仁节等二十八将讨之。秋,七月,辛亥,以春官尚书粱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姚璹副之,以备契丹。改李尽忠为李尽灭,孙万荣为孙万靳。尽忠录自称无上可汗,据营州,以万荣为前锋,略地,所向皆下,旬日,兵至数万,进围植州,清边前军副总管张九节击却之。”见《资治通鉴》,卷205,中华书局,1975年,第6506页,册14。
    3 《资治通鉴》,卷206,中华书局,1975年,第6535页,册14。
    4[后晋]刘昫等著:《旧唐书》,卷135下,《良吏列传下》,《姜师度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816页,册15。同段史料又见《唐会要》:“神龙三年,沧州刺史姜师度于蓟州之北涨水为沟,以备契丹奚之入寇,又约旧渠傍海穿漕,号为平虏渠,以避海难。运粮者至今赖焉。”见[宋]王溥:《唐会要》,卷87,《漕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891页。同段史实也见于《册府元龟》,文字略有不同:“中宗神龙三年,沧州刺史姜师度于蓟州之北涨水为沟以备契丹之寇,又约旧渠傍海穿漕,号为平虏渠,以备海南运粮。”见[北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497,《邦计部二》,中华书局,1960年,第5950页,第6册。观《册府元龟》文意,似有河北以南近海之地所产漕粮北运,或文字有误,或当时确实运漕粮甚远,然以文意比较,似《唐会要》与《唐会要》记载颇为合理。
    5 安禄山图谋造反,就曾借边防之名,筑城储粮,名为御寇,实为谋反:“禄山阴有逆谋,于范阳北筑雄武城,外示御寇,内贮兵器,积谷为保守之计,战马万五千匹,牛羊称是。”见[后晋]刘昫等著:《旧唐书》,卷200上,《安禄山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369页,册16。
    1 《隋书》,卷65,《周罗睺列传》,中华书局,1973年,第1525页,册5。
    2 《隋书》,卷74,《酷吏列传》,《元弘嗣列传》,中华书局,1973年,第1701页,册6。
    3 《旧唐书》,卷3,《太宗本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第56页,册1。
    4 《新唐书》,卷220,《东夷列传》,《高丽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6187页,册20。
    1[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498,《邦计部》,中华书局,1982年
    2 《旧唐书》,卷199上,《东夷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326页,册16。
    3 《新唐书》,卷220,《东夷列传》,《高丽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6195页,册20。
    4 《新唐书》,卷220,《东夷列传》,《高丽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6195页,册20。
    1 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开元一三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249页,上册。
    2 《新唐书》,卷220,《东夷列传》,《高丽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6189页,册20。
    3 如刘仁轨就曾因为船只遭遇风浪事故而免官问罪:“初,仁轨为给事中,按毕正义事,李义府怨之,出为青州刺史。会讨百济,仁轨当浮海运粮,时未可行,义府督之,遭风失船,丁夫溺死甚众,命监察御史袁异式往鞫之。”见《资治通鉴》,卷201,第6348页,册14,中华书局,1956年。另,“郭待封以水军自别道趣平壤,勣遣别将冯师本载粮仗以资之。师本船破,失期,待封军中饥窘,欲作书与勣,恐为虏所得,知其虚实,乃作离合诗以与勣。”见《资治通鉴》,卷201,中华书局,1956年,第6353页,册14。
    4 “苏定方引军自成山济海,百济据熊津江口以拒之。定方进击破之,百济死者数千人,馀皆溃走。定方水陆齐进。直趣其都城。未至二十馀里,百济倾国来战,大破之,杀万馀人,追奔,入其郭。百济王义慈及太子隆逃于北境,定方进围其城:义慈次子泰自立为王,帅众固守。隆子文思曰:“王与太子皆在,而叔遽拥兵自王,借使能却唐兵,我父子必不全矣。”遂师左右逾城来降,百姓皆从之,泰不能止。定方命军士登城立帜,泰窘迫,开门请命。于是义慈、隆及诸城主皆降。百济故有五部,分统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万户,诏以其地置熊津等五都督府,以其酋长为都督、刺史。”见《资治通鉴》,卷200,中华书局,1956年,第6321页,册14。
    5[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254页。
    6 《资治通鉴》,卷200,中华书局,1956年,第6323页,册14。
    7 《旧唐书》,卷4,《高宗本纪上》,中华书局,1975年,第81页,册1。
    1 《资治通鉴》,卷211,中华书局,1975年,第6727页,册14。
    2 《旧唐书》,卷135下,《良吏列传下》,《宋庆礼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815页,册15。
    3 《旧唐书》,卷135下,《良吏列传下》,《宋庆礼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815页,册15。
    4[宋]王溥:《唐会要》,卷73,《安东都护府》,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563页。
    5 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下卷,第41页,第一分册。
    6 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开元一三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249页,上册。
    7 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开元一三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249页,上册。
    8 《资治通鉴》,卷217,中华书局,1956年,第6941页,册15。
    9 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下卷,第41页,第一分册。
    10 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开元029,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172页,上册。
    11 开元十四年七月风暴曾袭击沧州运粮港,造成漕船部分沉没:“沧州大风,海运船没者十一二,失平卢军粮五千馀石,舟人皆死。”见[后晋]刘昫等著:《旧唐书》,卷37,《五行志》,中华书局,1975年,第1358页,册4。
    1[宋]王溥:《唐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689页,下册。
    2 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开元358,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403页,下册。
    3 敦煌文献,伯2507,唐《开元水部式》。转引自王永兴:《敦煌写本唐开元水部式校释》,见《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3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45页。
    4 敦煌文献,伯2507,唐《开元水部式》。转引自王永兴:《敦煌写本唐开元水部式校释》,见《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3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45页。
    5 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天宝081,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589页,下册。
    1 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天宝267,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718页,下册。
    2 《资治通鉴》,卷181,中华书局,1975年,第5654页,册12。
    3 《资治通鉴》,卷201,中华书局,1956年,第6336页,册14。
    1 《资治通鉴》,卷197,中华书局,1975年,第6209页,册13。
    2 《资治通鉴》,卷199,中华书局,1975年,第6258页,册13。
    3 《新唐书》,卷220,《东夷列传》,《高丽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6195页,册20。
    4 《资治通鉴》,卷199,中华书局,1975年,第6261页,册13。
    5 《资治通鉴》,卷199,中华书局,1975年,第6262页,册13。
    1 《新唐书》,卷220,《东夷列传》,《高丽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6195页,册20。
    2 《旧唐书》,卷89,《狄仁杰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891页,册9。
    3 《新唐书》,卷174,《牛僧孺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230页,册17。
    4 欧阳修等,《新唐书》,卷219,《北狄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6172页,册20。
    5 《新唐书》,卷219,《北狄列传》,《契丹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6172页,册20。
    1[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卷252,中华书局,1956年,第8158页,册17。
    1[西汉]刘安,刘文典集解:《淮南鸿烈集解》,卷18,《人间训》,中华书局,1989年,第617页,册下。
    2 湘江在南岭北,发源于海洋山北麓海洋河,沿着向北倾斜的地势流去,至今天的广西兴安县始称湘江,继续向东北进入今天的湖南,经洞庭湖入长江。漓江发源于今天广西苗儿山的六洞江,向西南流到司门改称大溶江,南下汇合灵河、小溶江而去,称漓江。两条江发源地之间距离却不到八十公里,水位相差不大,水位相差不高。漓江支流灵河有一源出自兴安附近的富贵岭,和点灯山之间的山谷,叫始安水。史禄主持修渠,先拦湘江水,筑分水坝,提高水位,再修一条长约三十四公里的运河,把水引入漓江,运河分南北渠,南渠以下沿灵河原有河道,这样就可以从湘江行船入南渠再入始安水,再沿灵河入漓江,北渠自分水塘向北流出.蜿蜒流入湘江。灵渠包括南北渠,又称湘桂运河或兴安运河。灵渠工程关键在于铧嘴和大小天平的设置。铧嘴用巨石垒成,高六米,长七米,宽二十三米多,分开海洋河水,使水分别进入南北渠,再进入漓江和湘江。铧嘴尾端即为大小天平拦河坝,提高湘江水位,在枯水期拦截全部水进入灵渠,使南北灵渠保持水量,二是捧泄洪水,因为天平堤坝低于湘江两岸,洪水可以约项而过,流入湘江故道,避免水患。
    3 《史记》,卷113,《南越列传》注文《史记索隐》,中华书局,1959年
    1[安南]吴士连,《大越史记外纪》卷1,秦始皇三十三年条,见唐兆民,《灵渠文献粹编》,《第二部分·凿渠》,第中华书局,1982年,128页。
    2 《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
    3 李珍,蓝日勇:《秦汉时期桂东北地区的交通开发与城市建设》,见《广西民族研究》,2001年第4期。
    4 周去非,《岭外代答》卷1,《地理门》,见唐兆民,《灵渠文献粹编》,《第二部分·凿渠》,中华书局,第134页。
    1 《汉书》,卷95,《西南夷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838页,册11。
    2 《汉书》,卷95,《两粤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847页,册11。
    1 公元前135年,“初,王恢之讨东越也,使番阳令唐蒙风晓南越.南越食蒙以蜀枸酱,蒙问所从来。曰:“道西北牂柯江。群柯江广数里,出番禺城下。”蒙归至长安,问蜀贾人。贾人曰:“独蜀出枸酱,多持窃出市夜郎。夜郎者,临牂柯江,江广百馀步,足以行船。南越以财物役属夜郎,西至桐师,然亦不能臣使也。”蒙乃上书说上曰:“南越王黄屋左纛,地东西万馀里,名为外臣,实一州主也。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窃闻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馀万,浮船牂柯江,出其不意,此制越一奇也。诚以汉之强,巴、蜀之饶,通夜郎道为置吏,甚易。”上许之。乃拜蒙为中郎将,将千人,食重万馀人,从巴、蜀律关入,遂见夜郎侯多同。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夜郎旁小邑皆贪汉缯帛,以为汉道险,终不能有也,乃且听蒙约。还报,上以为犍为郡,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作者数万人,士卒多物故,有逃亡者。用军兴法诛其渠率,巴、蜀民大惊恐。上闻之,使司马相如责唐蒙等,因谕告巴、蜀民以非上意;相如还报。是时,邛、筰之君长。闻南夷与汉通,得赏赐多,多欲愿为内臣妾,请吏比南夷。天子闯相如,相如曰:“邛、筰、冉駹者近蜀,道亦易通。秦时尝通,为郡县,至汉兴而罢。今诚复通,为置郡县,愈于南夷。”天子以为然,乃拜相如为中郎将,建节往使,及副使王然于等乘传。因巴、蜀吏币物以赂西夷。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除边关:关益斥,西至洙、若水,南至牂柯为微,通零关道,桥孙水以通邛都,为置一都尉、十馀县,属蜀。天子大说。”见《资治通鉴》,卷18,汉武帝元光五年,中华书局,1959年。
    2 《汉书》,卷95,《西南夷传》,中华书局,1962年,册11,第3839页。
    3[晋]常璩著,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3,《蜀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66页。
    4[晋]常璩著,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3,《蜀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66页。
    5 《史记》,卷117,《司马相如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3044页,册9。
    1 “唐蒙、司马相如开路西南夷,凿山信道千余里,以广巴蜀,巴蜀之民罢焉。……当是时,汉通西南夷道,作者数万人,千里负担馈粮,率十余钟致一石,散币于邛僰以集之。数岁道不通,蛮夷因以数攻,吏发兵诛之。悉巴蜀租赋不足以更之,乃募豪民田南夷,入粟县官,而内受钱于都内。东至沧海之郡,人徒之费拟于南夷。”见《史记》,卷30,《平准书》,中华书局,1959年,第1421页,册4。
    2 《汉书》,卷95,《两粤传》,中华书局,1962年,册11,第3586页。
    3 “其明年,南越反,西羌侵边为桀。于是天子为山东不赡,赦天下,因南方楼船卒二十余万人击南越”。见《史记》,卷30,《平准书》,中华书局,1959年,第1439页,册4。
    4 《汉书》,卷95,《两粤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957页,册11。
    5 《汉书》,卷6,《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187页,册1。
    6 《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社,1979年,第332页。
    7 “六年冬,楼船将军将精卒先陷寻眍,破石门,得粤船粟,因推而前,挫粤锋,以粤数万人待伏波将军。伏波将军将罪人,道远后期,与楼船会乃有千余人,遂俱进。楼船居前,至番禺,建德、嘉皆城守。楼船自择便处,居东南面,伏波居西北面。会暮,楼船攻败粤人,纵火烧城。粤素闻伏波,莫,不知其兵多少。伏波乃为营,遣使招降者,赐印绶,复纵令相招。楼船力攻烧敌,反驱而入伏波营中。迟旦,城中皆降伏波。吕嘉、建德以夜与其属数百人亡入海。伏波又问降者,知嘉所之,遣人追。故其校司马苏弘得建德。为海常侯;粤郎都稽得嘉,为临蔡侯。”见《汉书》,卷95,《两粤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858页,册11。
    8 《汉书》,卷6,《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188页,册1。
    1 《汉书》,卷95,《两粤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862页,册11。
    2 《后汉书》,卷86,《西南夷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846页,册10。
    3 《两汉纪》.下册,[东晋]袁宏《后汉纪》,卷7,《光武皇帝纪》,中华书局,2006年,第125页。
    4 《两汉纪》,下册,[东晋]袁宏《后汉纪》,卷7,《光武皇帝纪》,中华书局,2006年,第128页。
    1(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卷37,《淹水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859页。
    2[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卷37,《淹水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859页。
    3 《后汉书》,卷86,《南蛮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832页,册10。
    1 《两汉纪》,下册,[东晋]袁宏:《后汉纪》,卷8,中华书局,2002年,第146页。
    2 “迁桂阳太守,郡与交州接境,颇染其俗,不知礼则。飒下车,修庠序之教,设婚姻之礼。儙年闲,邦俗从化。先是含洭、浈阳、曲江三县,越之故地,武帝平之,内属桂阳。民居深山,滨溪谷,习其风土,不出田租。去郡远者,或且千里。吏事往来,辄发民乘船,名曰“传役”。每一吏出,傜及数家,百姓苦之。飒乃凿山信道五百余里,列亭传,置邮驿。于是役省劳息,奸吏杜绝。流民稍还,渐成聚邑,使输租赋,同之平民。”见《后汉书》,卷76,《循吏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459页,册9。
    4 《后汉书》,卷33,《郑弘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156页,册4。
    5 《颜鲁公集》(四库备要本),卷10,《欧阳使君神道碑》,转引自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上卷,第43页,第一分册。
    1 见《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2 《新唐书》,卷180,《李德裕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332页,册17。
    3 《新唐书》,卷180,《李德裕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332页,册17。
    4 《资治通鉴》,卷244,中华书局,1956年,第7873页,册17。
    5 《资治通鉴》,卷250,中华书局,1956年,第8108页,册17。
    6 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上卷,第44页,第一分册。
    1 《旧唐书》,卷38,《地理志一》,中华书局,1975年,第1389页,册5。
    2 《旧唐书》,卷93,《王睃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985页,册9。
    3 《资治通鉴》,卷250,中华书局,1956年,第8105页,册17。
    4 《新唐书》,卷185,《郑畋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402页,册17。
    5 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上卷,第44页,第一分册。
    1 《资治通鉴》,卷250,中华书局,1956,第8105页,册17。
    2 《旧唐书》,卷177,《杨收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599页,册14。
    3 《旧唐书》,卷182,《高骈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703页,册14。
    1 《新唐书》卷219,《北狄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6172页,册20。
    1 《资治通鉴》,卷269,中华书局,1956年,第8813页,册19。
    2 《旧五代史》,卷14,《罗绍威列传》,中华书局,1976年,第190页,册1。
    1 《旧五代史》,卷97,《卢文进列传》,中华书局,1976年,第1295页,册4。
    2 《旧五代史》,卷40,《明宗纪》,中华书局,1976年,第549页,册2。
    3[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498,中华书局,1989年
    1 《旧五代史》,卷98,《赵德钧列传》,中华书局,1976年,第1309页,册4。
    2 《资治通鉴》,卷278,中华书局,1956年,第9076页,册19。
    3[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410,中华书局,1989年
    4[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498,中华书局,1989年
    5 《旧五代史》,卷47,《末帝纪中》,中华书局,1976年,第649页,册2。
    1 《资治通鉴》,卷285,中华书局,1956年,第9316页,册20。
    2 《旧五代史》卷98,《张彦泽列传》,中华书局,1976年,第1306页,册4。
    1 《资治通鉴》,卷283,中华书局,1956年,第9260-9261页,册19。
    2 《资治通鉴》,卷284,中华书局,1956年,第9272页,册19。
    3 《资治通鉴》,卷289,中华书局,1956年,第9423页,册20。
    4 《资治通鉴》,卷290,中华书局,1956年,第9463页,册20。
    5 《资治通鉴》,卷290,中华书局,1956年,第9479页,册20。
    1 《资治通鉴》,卷291,中华书局,1956年,第9482页,册20。
    2 《资治通鉴》,卷292,中华书局,1956年
    3 陶懋炳,《五代史略》,人民出版社,1985年,307页。
    4 《旧五代史》,卷119,《周世宗列传六》,中华书局,1976年,第1581页,册5。
    1 《新五代史》,卷73,《四夷附录》,中华书局,1974年,第904页,册3。
    2 《旧五代史》,卷120,《恭帝纪》,中华书局,1976年,第1595页,册5。
    1[瑞士]A.H.若米尼:《战争艺术概论》,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第58页。
    2 庞书周主编:《现代军事地理学科概论》,星球地图出版社,1998年,第3页。
    1[苏联]祖布科夫:《论苏联军事科学》,军事科学院,1962年,第110页。
    2[瑞士]若米尼:《战争艺术概论》,解放军出版社,1962年,第105页。
    3[普鲁士]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636页。
    4[普鲁士]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459页。
    1 《汉书》,卷64,《主父偃列传》,中华书局,1962年,2799-2800页,册9。
    2 见张承宗,李家钊:《秦始皇东巡会稽与江南运河的开凿》,《浙江学刊》,1999年第6期。
    1 《资治通鉴》,卷11,中华书局,1956年,第371页,册1。
    2 《资治通鉴》,卷12,中华书局,1956年,第383页,册1。
    1 如翼奉上书:“臣闻昔者盘庚改邑以兴殷道,圣人美之。窃闻汉德隆盛,在于孝文皇帝躬行节俭,外省徭役。”“臣愿陛下徙都于成周,左据成皋,右阻黾池,前乡崧高,后介大河,建荥阳,扶河东,南北千里以为关,而入敖仓;地方百里者八九,足以自娱;东厌诸侯之权,西远羌胡之难,陛下共已亡为,按成周之居,兼盘庚之德,万岁之后,长为高宗。汉家郊兆寝庙祭祀之礼多不应古,臣奉诚难亶居而改作,故愿陛下迁都正本。众制皆定,亡复缮治宫馆不急之费,岁可余一年。之畜。……今汉初取天下,起于丰沛,以兵征伐,德化未洽,后世奢侈,国家之费当数代之用,非直费财,又乃费士。孝武之世,暴骨四夷,不可胜数。有天下虽未久,至于陛下八世九主矣,……今东方连年。饥馑,加之以疾疫,百姓菜色,或至相食。地比震动,天气混浊,日光侵夺。”见《汉书》,卷75,《翼奉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177页,册10。
    2 沈刚:《王莽营建东都问题探讨》,《中国历史地理论从》,2005年。第3辑。
    1 《资治通鉴》,卷45,中华书局,1956年,第1453页,册4。
    1 《资治通鉴》,卷176,中华书局。1956年,第5474页,册12。
    2 黄盛璋:《历史上的渭河水运》,见《历史地理论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50页。
    1 《三国志》,卷28,《王凌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758页,册3。
    2 《资治通鉴》,卷75,中华书局,1956年,第2388页,册6。
    3 《晋书》,卷47,《傅玄列传》,附《傅祈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332页,册5。
    1 《晋书》,卷106,《石季龙载记上》,中华书局,1974年,第2763页,册7。
    2 《晋书》,卷106,《石季龙载记上》,中华书局,1974年,第2764页,册7。
    3[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卷10,《浊漳水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259页。
    4 《晋书》,卷106,《石季龙载记上》,中华书局,1974年,第2770页,册7。
    5 《晋书》,卷106,《石季龙载记上》,中华书局,1974年,第2772页,册7。
    1 《魏书》,卷110,《食货志》,中华书局,1974年,第2852页,册8。
    1 《魏书》,卷35,《崔浩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808页,册8。
    2 《魏书》,卷35,《崔浩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808页,册8。
    3 《魏书》,卷15,《昭成子孙列传》附《拓跋晖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380页,第2册。
    4 “及高祖欲迁都,临太极殿,引见留守之官大议.乃诏丕等。如有所怀,各陈其志。燕州刺史穆罴进曰:‘移都事大,如臣愚见,谓为未可。”高祖曰:“卿便言不可之理。”罴曰:“北有猃狁之寇,南有荆扬未宾,西有吐谷浑之阻,东有高句丽之难。四方未平,九区未定。以此推之。谓为不可。征伐之举,要须戎马。如其无马,事不可克。'高祖曰:‘卿言无马,此理粗可。马常出北方,厩在此置,卿何虑无马?今代在恒山之北,为九州之外,以是之故。迁于中原。'罴曰:‘臣闻黄帝都涿鹿.以此言之,古昔圣王不必悉居中原。'高祖曰:‘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尚书于果曰:‘臣诚不识古事,如闻百姓之言,先皇建都于此,无何欲移,以为不可。中原其如是所由拟,数有篡夺.自建邑平城以来,与天地并固,日月齐明。臣虽管见肤浅,性不昭达,终不以恒代之地,而拟伊洛之美。但以安土重迁。物之常性,一旦南移,惧不乐也。'丕曰:‘陛下去岁亲御六军讨萧氏,至洛,遣任城王澄宣旨,敕臣等议都洛。初奉恩旨,心情惶越。凡欲迁移。当讯之卜筮,审定吉否,然后可。'”见《魏书》,卷14,第359页,第2册,《神元平文诸帝子孙列传》附《拓跋丕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又,“高祖谓丕曰:‘往在鄴中,司徒公诞、咸阳王禧、尚书李冲等皆欲请龟占移洛吉凶之事。朕时谓诞等曰,昔周邵卜宅伊洛,乃识至兆.今无若斯之人,卜亦无益。然卜者所以决疑,此既不疑,何须卜也?昔轩辕卜兆龟焦,卜者请访诸贤哲,轩辕乃问天老。天老谓为善。遂从其言,终致昌吉。然则至人之量未然,审于龟矣。朕既以四海为家,或南或北,迟速无常。南移之民,朕自多积仓储,不令窘乏。'丕曰:‘臣仰奉慈诏,不胜喜舞。”高祖诏群官曰:“卿等或以朕无为移徙也.昔平文皇帝弃背率土。昭成营居盛乐,太祖道武皇帝神武应天,迁居平城。朕虽虚寡,幸属胜残之运,故移宅中原,肇成皇宇。卿等当奉先君令德,光迹洪规。'前怀州刺史青龙,前秦州刺史吕受恩等仍守愚固,帝皆抚而答之,辞屈而退。”见《魏书》,卷14,《神元平文诸帝子孙列传》附《拓跋丕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360页,第2册。
    5 谭其骧:《长水集(续编)》,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5页。
    1 《魏书》,卷110,《食货志》,中华书局,1984年,第2858页,册8。
    2 《魏书》,卷27,《穆崇列传》,附《穆亮列传》,中华书局,1984年,第670页,第2册。
    1 《资治通鉴》,卷156,中华书局,1956年。另见注文,胡三省认为“和籴以充军食,盖始于此”,第4848页,册11。
    2 宋杰:《两魏周齐战争中的河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19页。
    3 《隋书》,卷24,《食货志》,中华书局,1973年,第675页。
    4 《隋书》,卷24,《食货志》,中华书局,1973年,第675页。
    1 《南齐书》,卷15,《州郡志》,中华书局,1972年,第274页,册1。
    2 “三吴”具体地域范围自古以来说法纷纭,我所使用的三吴指的是六朝时期的“三吴经济区”,认同的是《六朝经济史》所使用的“三吴经济区”一词,见许辉,蒋福亚:《六朝经济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75页。
    1 《资治通鉴》,卷69,中华书局,1956年,第2194页,册5。
    2 《魏书》,卷57,《袁翻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539页,册5。
    3 《三国志》,卷47,《吴主传第》,中华书局,1959年,第1145页,册5。
    1[唐]许嵩:《建康实录》,卷2,《太祖下》,第54页,上册,中华书局,1986年。
    2 《南齐书》,卷14,《州郡志》,中华书局,1972年。
    3 《三国志》,卷47,《吴主传第二》,第1146页,册5,中华书局,1959年。
    4[唐]许嵩:《建康实录》,卷2,《太祖下》,第94页,上册,中华书局,1986年。
    5 《三国志》,《吴书》,卷61,《陆凯传》,第1400-1402页,中华书局,1959年。
    6 《三国志》,卷48,《三嗣主传》,中华书局,1959年。
    1 陆凯疏文讲:“西陵、建平,国之蕃表,既处下流。受敌二境.若敌泛舟顺流,舳舻千里,星奔电迈。俄然行至,非可恃援他部以救倒悬也。此乃社稷安危之机,非徒封疆侵陵小害也。臣父逊昔在西垂陈言,以为西陵国之西门,虽云易守,亦复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则荆州非吴有也.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臣往在西陵,得涉逊迹,前乞精兵三万,而(至)者循常,未肯差赴,自步阐以后,益更损耗.今臣所统千里,受敌四处,外御强对,内怀百蛮,而上下见兵财有数万,赢弊日久,难以特变。……乞特诏简阅,一切料出,以补疆场受敌常处,使臣所部足满八万,省息众务。信其赏罚,虽韩、白复生,无所展巧.若兵不增,此制不改,而欲克谐大事,此臣之所深憾也。若臣死之后,乞以西方为属。”见《三国志》,《吴书》,卷58,《陆逊传》,附《陆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1359页,册5,
    2 《晋书》,卷34,《杜预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329页,册4。
    3 《南齐书》,卷14,《州郡志》,中华书局,1972年,第246页,册1。
    1 《晋书》,卷65,《王导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751页,册6。
    1 《资治通鉴》,卷165,中华书局,1956年,第5104页,册11。
    2 《资治通鉴》,卷163,中华书局,1956年,第5039页,册11。
    3 《资治通鉴》,卷163,中华书局,1956年,第5045页,册11。
    4 《资治通鉴》,卷163,中华书局,1956年,第5046页,册11。
    1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第161页,三联书店,2001年。
    2 《资治通鉴》,卷175,中华书局.1956年,第5458页,册12。
    3 《资治通鉴》,卷175,中华书局,1956年,第5469页,册12。
    4 《资治通鉴》,卷176,中华书局,1956年,第5482页,册12。
    1 岑仲勉:《府兵制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40页。
    2 谷霁光:《西魏北周和隋唐间的府兵》,《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第五卷一期,第113-114页。
    3 《隋书》,卷24,《食货志》,中华书局,第986页,第3册。
    4 谷霁光:《府兵制度考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145-146页。
    5 谷霁光:《府兵制度考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157页。
    6 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上卷,第1187页,第三分册。
    8 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上卷,第1188页,第三分册。
    1 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上卷,第1190页,第三分册。
    2 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上卷,第1191页,第三分册。
    3 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上卷,第1191页,第三分册。
    4 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上卷,第1193页,第三分册。
    5 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上卷,第1194页,第三分册。
    6 《新唐书》,卷53,《食货志三》,中华书局,1975年,第1365页,册5。
    1 《新唐书》,卷53,《食货志三》,中华书局,1975年,第1365页,第5册。
    2 《新唐书》,卷53,《食货志三》,中华书局,1975年,第1365页,第5册。
    3 《资治通鉴》,卷203,中华书局,1975年,第6407页,册14。
    4 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22页,上册。
    5[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323页。
    1 《资治通鉴》,卷212,中华书局,1956年,第6761页,册14。
    2 《新唐书》,卷53,《食货志三》,中华书局,1975年,第1366页,第5册。
    3 《新唐书》,卷53,《食货志三》,中华书局,1975年,第1366页,第5册。
    4 《新唐书》,卷53,《食货志三》,中华书局,1975年,第1366页,第5册。
    1 《新唐书》,卷53,《食货志三》,中华书局,1975年,第1366页,第5册。
    2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三联书店,2001年,第204页。
    1 范文澜:《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46页,第3册。
    1 范文澜:《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60页,第4册。
    2 范文澜:《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0页,第4册。
    3 《资治通鉴》,卷226,中华书局,1956年,第7298页册16。
    4 《资治通鉴》,卷227,中华书局,1956年,第7312页,册16。
    5 《资治通鉴》,卷228,中华书局,1956年,第7346页,册16。
    1 《资治通鉴》,卷226,中华书局,1956年,第7291页,册16。
    2 《新唐书》,卷52,《食货志》,中华书局,1975年,第1352页,册5。
    3 岑仲勉:《唐代两税基础及其牵连的问题》,见《历史教学》,第5期,1951年。
    4 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651页,下卷,第二分册。
    5 《资治通鉴》,卷227,中华书局,1975年,第7325页,册16。
    6 《资治通鉴》,卷227,中华书局,1975年,第7325页,册16。
    7 《资治通鉴》,卷228,中华书局,19561年,第7352页,册16。
    1 《资治通鉴》,卷228,中华书局,1956年,第7350页,册16。
    2 《资治通鉴》,卷229,中华书局,1956年,第7372页,册16。
    3 《资治通鉴》,卷230,中华书局,1975年,第7402页,册16。
    4 《资治通鉴》,卷228,中华书局,1956年,第7368页,册16。
    5 资治通鉴》,卷232,中华书局,1956年,第7469页,册16。
    6 《资治通鉴》,卷232,中华书局,1956年,第7470页,册16。
    7 《资治通鉴》,卷232,中华书局,1956年,第7493页,册16。
    1 《资治通鉴》,卷232,中华书局,1956年,第7545页,册16。
    2 范文澜:《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2页,第3册。
    3 范文澜:《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64页,第3册。
    4 《资治通鉴》,卷238,中华书局,1956年,第7672页,册16。
    5 《资治通鉴》,卷238,中华书局,1956年,第7673页,册16。
    1 《资治通鉴》,卷238,中华书局,1956年,第7678页,册16。
    2 《资治通鉴》,卷238,中华书局,1956年,第7693页,册16。
    3 《资治通鉴》,卷239,中华书局,1956年,第7720页,册16。
    4 范文澜:《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65页,第3册。
    5 《资治通鉴》,卷239,中华书局,1956年,第7696页,册16。
    1 全汉昇:《唐宋帝国与运河》,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商务印书馆,民国33年11月重庆初版,第83页。
    2[英]崔瑞德,[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33页。
    3[英]崔瑞德,[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34页。
    1 《旧唐书》,卷38,《地理志一》,中华书局,1975年,第1389页,册5。
    2 《新唐书》,卷50,《兵志》,中华书局,1975年,第1324页,册5。
    3 张国刚:《唐代的神策军》,见《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论集》,文津出版社,1994年。(民国83年),参见齐勇锋《说神策军》,载《陕西师大学报》,1983年第2期。
    4 张国刚:《唐代的神策军》,见《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论集》,文津出版社,1994年,(民国83年)第133页。
    5 《资治通鉴》,卷250,第8081页,册17,中华书局,1956年。
    6 张国刚:《唐代的神策军》,见《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论集》,文津出版社,1994年。(民国83年。)第129页。
    7 张国刚:《唐代的神策军》,见《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论集》,文津出版社,民国83年,第130页。
    8 张国刚:《唐代的神策军》,见《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论集》,文津出版社,民国83年。第130页。
    1 张国刚:《唐代的神策军》,见《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论集》,文津出版社,民国83年,第133页。
    2[英]崔瑞德,[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隋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22页。
    1 《旧唐书》,卷129,《韩滉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601页,册11。
    2 《旧唐书》,卷11,《代宗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第297页,册2。
    3 《新唐书》,卷183,《朱朴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385页,册17。
    1 契丹的崛起在唐朝已经初露端倪,“在7世纪后期,他们变得十分强大,并且侵犯了中国的东北,从此,河北北部和河东就非保持巩固的防御体系不可了”。见[英]崔瑞德,[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31页。
    2 《旧五代史》,卷8,《梁末帝本纪上》,中华书局,1976年,第115页,册1。
    1[西汉]刘向《战国策》,卷18,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618页,中册。
    1[晋]常璩著,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3,《蜀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26页。
    2[晋]常璩著,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3,《蜀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26页。
    3 《史记》,卷69,《苏秦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272页,册7。
    4 《汉书》,卷43,《郦食其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109页,册7。
    1 《汉书》,卷40,《张良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032页,册7。
    2 史念海:《娄敬和汉朝的建都》,见《河山集(四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1 《汉书》,卷29,《沟洫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679页,册6。
    2 《汉书》,卷29,《沟洫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681页,册6。
    3 《汉书》,卷51,《邹阳传》,中华书局,1962年,册8,第2362-2365页。
    1 《汉书》,卷45,《伍被传》,中华书局,1962年,册7,第2169-2170页。
    2 《汉书》,卷45,《伍被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171页,册7。
    3[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85,《诸仓》,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746页。
    1 《资治通鉴》,卷8,中华书局,1956年,第226页,册1。
    2[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85,《诸仓》,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746页。
    3 蔡万进:《秦国粮食运输政策探略》,《郑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4 《汉书》,卷1,《高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43页,册1。
    1 《资治通鉴》,卷8,中华书局,1956年,第226页,册1。
    2 《史记》卷97,《郦生陆贾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册8,第2694页。
    1 《汉书》,卷74,《魏相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133页,册10。
    2 《汉书》,卷2,《惠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91页,册1。
    3 《史记》,卷8,《高祖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392页,册2。
    4 《资治通鉴》,卷12,中华书局,1956年,第417页,册1。
    5 《史记》,卷9,《吕太后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392页,册2。
    6 《史记》,卷10,《孝文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425页,册2。
    1 《资治通鉴》,卷15,中华书局,1956年,第483-484页,册2。
    2 《汉书》,卷50,《汲黯列传》,中华书局,1962年,册8,第3046页。
    1 《史记》,卷60,《三王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
    2 《汉书》,卷35,《吴王刘濞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1912页,册7。
    3 《汉书》,卷40,《周亚夫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059页,册7。
    1 《汉书》,卷35,《吴王刘濞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1907页,册7。
    2 《资治通鉴》,卷16,中华书局,1956年,第520-521页,册2。
    3 《汉书》,卷35,《吴王刘濞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1914页,册7。
    4 《史记》,卷58,《梁孝王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第2082页,册6。
    5[春秋]孙武撰,[三国]曹操注,郭化若今译:《孙子兵法》,《作战篇第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2页。
    6 《汉书》,卷36,《栾布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1980页,册7。
    1 《汉书》,卷35,《吴王刘濞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1913页,册7。
    2 《史记》,卷57,《绛侯周勃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第2076页,册6。
    3 《史记》,卷50,《楚元王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第1988页,册6。
    4 《汉书》,卷51,《邹阳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362-2365页,册8。
    5 《汉书》,卷35,《吴王刘濞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1913页,册7。
    6 《资治通鉴》,卷15,中华书局,1956年,第514页,册2。
    1 《史记》,卷11,《孝景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446页,册2。
    2 《史记》,卷58,《梁孝王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第2081页,册6。
    3 《后汉书》,卷99下,《王莽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4178页,册4。
    4 《后汉书》,卷13,《隗嚣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519页,册2。
    1 《三国志》,卷1,《武帝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7页,册1。
    2 《三国志》,卷1,《武帝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7页,册1。
    1[南宋]李焘:《六朝通鉴博议》,卷1,《中华再造善本》,唐宋编,史部,据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宋毕万裔宅富学堂刻本影印,册1,第111页。
    1 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六卷,《河南淮南区》,第2109页,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专刊之八十三,1985年。(民国七十四年。)
    2 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六卷,《河南淮南区》,第2109页,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专刊之八十三,1985年。(民国七十四年。)
    3 《资治通鉴》,卷61,中华书局,1956年,第1974页,册5。
    1 《三国志》,卷32,《先主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873页,册4。
    2 《三国志》,卷7,《吕布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23页,注文,册1。。
    3 《三国志》,卷32,《先主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874页,册4。
    4 《三国志》,卷1,《武帝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18页,册1。
    5 《三国志》,卷32,《先主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875页,册4。
    6 《三国志》,卷7,《吕布传》,附《陈登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30页,注文,册1。
    1 《三国志》,卷14,《蒋济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450页,册2。
    2 《三国志》,卷46,《吴书》,《孙讨逆列传》,注文引《江表传》,中华书局,1977年,第1111页,册5。
    3 《资治通鉴》,卷76,中华书局,1956年,第2426页,册6。
    4 《魏书》,卷57,《袁翻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539页,册5。
    5 《晋书》,卷105,《载记第五》,《石勒载记下》,中华书局,1974年,第2739页,册9。
    6 《晋书》,卷100,《陈敏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2614页,册8。
    1[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注:《水经注校证》,卷30,《淮水》,中华书局,2007年,第714页。
    2 许辉、蒋福亚主编:《六朝经济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79页。
    3 《晋书》,卷100,《陈敏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2614页,册8。
    4 《晋书》,卷100,《陈敏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2615页,册8。
    5 《晋书》,卷100,《陈敏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2615页,册8。
    6 《晋书》,卷100,《陈敏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2616页,册8。
    1 《晋书》,卷37,《宗室列传》,《竟陵王司马楙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089页,册7。
    2 《晋书》,卷49,《阮籍列传》,附《阮孚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364页,册5。
    3 《晋书》,卷6,《晋元帝纪》,中华书局,1974年,第144页,册1。
    4[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卷25,《泗水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603页。
    5 下邳当时为南奔之道,如太原王承“自东渡江,每遇艰险,人怀危惧,承夷然无忧喜色。既至下邳,登山北望,”叹曰:“人言愁,我始欲愁矣”,此其远赴异域,思乡情切。见[唐]许嵩:《建康实录》,卷9,《烈宗孝武皇帝》,中华书局,1986年,第260页,上册。
    6 《晋书》,卷26,《食货志》,中华书局,1974年,第791页,册3。
    1 《晋书》,卷26,《食货志》,中华书局,1974年,第791-792页,册3。
    2 《晋书》,卷92,《伏滔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2400页,册8。
    3 《晋书》,卷26,《食货志》,中华书局,1974年,第792页,册3。
    1 《晋书》,卷75,《荀崧列传》附《荀羡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981页,册7。
    2 《晋书》,卷8,《晋穆帝纪》,中华书局,1974年,第203页,册1。
    3 《晋书》,卷8,《晋穆帝纪》,中华书局,1974年,第206页,册1。
    4 《晋书》,卷6,《晋元帝纪》,中华书局,1974年,第154页,册1。
    5 《魏书》,卷50,《尉元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113页,册3。
    6 《晋书》,卷100,《苏峻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2629页,册8。
    7 《晋书》,卷113,《载记第十三》,《苻坚载记上》,中华书局,1974年,第2902页,册9。
    8 “晋兗州刺史刘遐惧,自邹山退屯于下邳。琅邪内史孙默以琅邪叛降于勒。徐兗间垒壁多送任请降.皆就拜守宰。”见《晋书》,卷84,《刘牢之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2188页,册7。
    1 《三国志》,卷48,《三嗣主传第三》,中华书局,1959年,第1153页。
    2 “自魏黄初大水之后,河济泛滥,邓艾尝著《济河论》,开石门而通之,至是复浸坏。祗乃造沈莱堰,至今兗、豫无水患,百姓为立碑颂焉。寻表兼廷尉,迁常侍、左军将军。”见《晋书》,卷47,《傅玄列传》,附《傅祈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331页,册5,
    3 《晋书》,卷110,《载记第十》,《幕容儁载记》,中华书局,1974年,第2841页,册9。
    4 《晋书》,卷74,《桓彝列传》,附《桓冲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949页,册6。
    5 《晋书》,卷8《晋穆帝纪》,中华书局,1974年,第198页,册1。
    6[唐]许嵩:《建康实录》,卷2,《哀皇帝》,中华书局,1986年,第229页,上册。
    1 《晋书》,卷81,《朱序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2133页,册7。
    2 《晋书》,卷81,《朱序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2134页,册7。
    1 《晋书》,卷79,《谢玄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2083页,册7。
    2 《晋书》,卷8,《晋穆帝纪》,中华书局,1974年,第207页,册1。
    3 太宁六年。“进司空郗鉴都督吴国诸军事。戊午,以运漕不继,发王公已下千余丁,各运米六斛。”见《晋书》,卷6,《晋成帝纪》,中华书局,1974年,第176页,册1。另,升平“三年。春三月甲辰,诏以比年。出军,粮运不继,王公已下十三户借一人一年。助运。”见《晋书》,卷8,《晋穆帝纪》,中华书局,1974年,第203页,册1。
    4 《后汉书》注引“《汉官仪》曰:‘中兴以幽、冀、并州兵克定天下,故于黎阳立营,以揭者监之。”(核对)“汉官仪曰:“光武中兴,以幽、冀、并州兵骑克定天下,故于黎阳立营,以谒者监之。”又曰:“扶风都尉部在雍县,以凉州近羌,数犯三辅,将兵卫护园陵,故俗称雍营。””见《后汉书》,卷23,注文,《窦融列传》,册3,中华书局,1965年。
    5[唐]许嵩:《建康实录》,卷28,《孝宗穆皇帝》,中华书局,1986年,第219页,上册。
    1 《晋书》,卷67,《郗鉴列传》,附《郗超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803页,册6。
    2 《晋书》,卷81,《毛宝列传》,附《毛穆之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2125页,册7。
    3 《晋书》,卷8,《晋穆帝纪》,中华书局,1974年,第209页,册1。
    4 《晋书》,卷111,《载记第十一》,《慕容载记》,中华书局,1974年,第2853页,册9。
    5 《晋书》,卷8,《海西公纪》。中华书局,1974年,第212页,册1。
    6[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卷24,《雎水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568页。
    1[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卷7,《济水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192页。
    2[唐]许嵩:《建康实录》,卷10,《安皇帝》,中华书局,1986年,第331页,上册。
    3[唐]许嵩:《建康实录》,卷10,《安皇帝》,中华书局,1986年,第331页,上册。
    4[唐]许嵩:《建康实录》,卷10,《安皇帝》,中华书局,1986年,第344页,上册。
    5[唐]许嵩:《建康实录》,卷11,《高祖武皇帝》,中华书局,1986年,第344页,上册。
    6[唐]许嵩:《建康实录》,卷11,《高祖武皇帝》,中华书局,1986年,第385页,上册。
    7 《晋书》,卷38,《宣五王列传》,《琅邪王仙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121页,册4。另,“勒将兵都尉石瞻寇下邳,败晋将军刘长,遂寇兰陵,又败彭城内史刘续。东莞太守竺珍、东海太守萧诞以郡叛降于勒。”“勒征徐、扬州兵.会石瞻于下邳,刘遐惧,又自下邳奔于泗汭。石生攻刘曜河内太守尹平于新安,斩之,克垒壁十余,降掠五千余户而归。自是刘、石祸结,兵戈日交,河东、弘农间百姓无聊矣。”见《晋书》,卷38,《宜五王列传》,《琅邪王伷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121页,册4。
    1 《资治通鉴》,卷88,中华书局,1956年,第2781页,册6。
    2 《晋书》,卷106,《石季龙载记上》,中华书局,1974年,第2763页,册7。
    3 《晋书》,卷106,《石季龙载记上》,中华书局,1974年,第2764页,册7。
    4 《晋书》,卷106,《石季龙载记上》,中华书局,1974年,第2772页,册7。
    1 《晋书》,卷123,《幕容垂载记》,中华书局,1974年,第3088页,册10。
    2 《魏书》,卷44,《薛野猪列传》,附《薛虎子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783页,册3。
    3 《魏书》,卷30,《丘堆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719页,册3。
    4 《魏书》,卷33,《公孙表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783页,册3。
    5 《晋书》,卷113,《载记第十四》,《苻坚载记下》,中华书局,1974年,第2917页,册9。
    6[北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497,《邦计部三》,中华书局,1960年,第5964页,第6册。
    1 《魏书》,卷44,《薛野猪列传》,附《薛虎子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783页,册3。
    2 《资治通鉴》,卷139,中华书局,1956年,第4354页,册10。
    3 《魏书》,卷110,《食货志》,中华书局,1984年,第2858页,册8。
    4 《资治通鉴》,卷166,中华书局,1956年,第5136页,册11。
    1[晋]常璩著,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2,《汉中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3页。
    2 “操以江陵有军实,恐刘备据之,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闻备已过,操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及于当阳之长坂。备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操大获其人众辎重。”见《资治通鉴》,卷65,中华书局,1956年,第2084页,册5。
    3 《晋书》,卷74,《桓彝列传》,附《桓冲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951页,册6。
    1 《三国志》,《魏书》,卷27,《王基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752页,册3。
    2 《资治通鉴》,卷81,中华书局,1956年,第2573页,册6。
    3 《晋书》,卷34,《杜预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031页,册4。
    1 《晋书》,卷81,《朱伺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2121页,册7。
    2 《晋书》,卷67,《温峤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793页,册6。
    3[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卷35,《江水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801页。
    1 胡阿祥:《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学苑出版社,2005年,第366页。
    2 《南齐书》,卷22,《豫章文献王传》,中华书局,1972年,册2,第405页。
    3 《晋书》,卷73,《庾亮列传》,附《庾翼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933页,册6。
    4 《晋书》,卷73,《庾亮列传》,附《庾翼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933页,册6。
    1 《晋书》,卷73,《庾亮列传》,附《庾翼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934页,册6。
    2 《晋书》,卷73,《庾亮列传》,附《庾翼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934页,册6。
    3 《晋书》,卷73,《庾亮列传》,附《庾龢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925页,册6。
    4 《晋书》,卷73,《庾亮列传》,附《庾翼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935页,册6。
    1[唐]许嵩:《建康实录》,卷9,《烈宗孝武皇帝》,中华书局,1986年,第257页,上册。
    2 《晋书》,卷74,《桓彝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942页,册6。
    3 《晋书》,卷74,《桓彝列传》,附《桓冲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951页,册6。
    1 《晋书》,卷74,《桓彝列传》,附《桓冲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951页,册6。
    2[唐]许嵩:《建康实录》,卷19,《世祖文皇帝》,中华书局,1986年,第762页,下册。
    1 谷霁光:《府兵制度考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72页。
    2 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1页,上册。
    3[唐]令狐德棻等《北周书》,《武帝纪》,卷10,中华书局,1984年。
    4 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2页,上册,。
    1[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25,《国用三》,《漕运》,考240,中华书局,1986年。
    2 《隋书》,卷2,《高祖纪》,中华书局,1973年,第35页,第1册。
    3 岑仲勉:《府兵制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40页,。
    4 谷霁光:《西魏北周和隋唐间的府兵》,《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第五卷一期,第113-114页
    1 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2页,上册。
    2 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1页,上册。
    3 《隋书》,卷3,《炀帝纪》,中华书局,1973年,第60页,册1。
    1 蒋福亚:《三吴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江南运河的开凿》,见唐宋运河考察队编:《运河访古》,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44页。
    2 蒋福亚:《三吴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江南运河的开凿》,见唐宋运河考察队编:《运河访古》,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55页。
    3 蒋福亚:《三吴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江南运河的开凿》,见唐宋运河考察队编:《运河访古》,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55页。
    1 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1页,上册。
    2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23页。
    1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23页。
    2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24页。
    3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25页。
    4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89页。
    5 张国刚:《唐代的神策军》,见《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论集》,文津出版社,1992年,第135页。
    1 张国刚:《唐代的神策军》,见《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论集》,文津出版社,1992年,第127页。
    1 孟昭庚:《唐代军事争夺下的运河》,《运河访古》,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94页。此外可供参考的关于唐朝和藩镇争夺运河沿线的文章还有,何汝泉的《唐代河南漕路述论》,赵和平的《宁陵保卫战》,见《运河访古》,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2 孟昭庚:《唐代军事争夺下的运河》,《运河访古》,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94页。
    3 孟昭庚:《唐代军事争夺下的运河》,《运河访古》,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98页。
    4 孟昭庚:《唐代军事争夺下的运河》,《运河访古》,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99页。
    5 孟昭庚:《唐代军事争夺下的运河》,《运河访古》,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00页。
    1 孟昭庚:《唐代军事争夺下的运河》,《运河访古》,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02页。
    2[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36,中华书局,1956年,第7609页,册16。
    1 齐勇锋:《中晚唐赋入“止于江南八道”说辨疑》,《唐史论从》,第2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2[宋]李昉:《文苑英华》卷627,崔祐甫《为皇甫中丞上永王笺》,中华书局,2003年。
    3[宋]王溥《唐会要》,卷84,《租庸调使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834页,下册。
    4[宋]王溥:《唐会要》,卷87,《转运盐铁总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882页,下册。
    1 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下卷,第84-85页,第一分册。
    2 张国刚:《唐代的神策军》,见《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论集》,文津出版社,1992年,第133页。
    1 《新唐书》,卷154,《李晟列传》,附《李宪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874页,册16。
    2 《资治通鉴》,卷247,中华书局,1956年,第7990页,册17。
    3 《资治通鉴》,卷247,中华书局,1956年,第7991页,册17。
    1 《资治通鉴》,卷229,中华书局,1956年,第7378页,册16。
    2 《资治通鉴》,卷241,中华书局,1956年,第7769页,册17。
    3 《资治通鉴》,卷241,中华书局,1956年,第7770页,册17。
    4 《旧唐书》,卷170,《裴度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420页,册14。
    5 《新唐书》,卷171,《李光颜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187页,册17。
    6 《新唐书》,卷171,《王沛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189页,册17。
    1 《资治通鉴》,卷237,中华书局,1956年,第7641页,册16。
    2 《资治通鉴》,卷250,中华书局,1956年,第8108页,册17。
    3 《资治通鉴》,卷250,中华书局,1956年,第8081页,册17。
    4 《资治通鉴》,卷250,中华书局,1956年,第8086页,册17。
    1 《资治通鉴》,卷250,中华书局,1956年,第8080页,册17。
    2 《新唐书》,卷186,《匡凝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428页。
    3 《新唐书》,卷218,《沙陀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6164页。
    1 《新唐书》,卷186,《周宝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417页,册17。
    2 《旧唐书》,卷19下,《僖宗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第720页,册3。
    3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三联书店,2001年,第204页。
    1 王永兴:《唐代后期军事史略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09页。
    2 “广明元年。夏,黄巢之党自岭表北趋江淮,由采石渡江。……骈怨朝议有不附己者,欲贼纵横河洛,令朝廷耸振,则从而诛之。大将毕师铎曰:‘妖贼百万,所经镇戍若蹈无人之境。今朝廷所恃者都统,破贼要害之地,唯江淮为首。彼众我寡,若不据津要以击之,俾北渡长淮,何以扼束?中原陷覆必矣!'……即令出军。有爱将吕用之者,以左道媚骈,骈颇用其言。用之惧师铎等立功,即夺己权,从容谓骈曰:“相公勋业高矣,妖贼未殄,朝廷已有间言。贼若荡平,则威望震主,功居不赏,公安税驾耶?为公良画,莫若观衅,自求多福。”骈深然之,乃止诸将,但握兵保境而已。”2“僖宗知骈无赴难意,乃以宰臣王铎为京城四面诸道行营兵马都统,崔安潜副之,韦昭度领江淮盐铁转运使。增骈阶爵,使务并停。骈既失兵柄,又落利权。攘袂大诟,累上章论列,语词不逊。”《旧唐书》,卷182,《高骈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705页,册14。
    1 《史记》,卷3,《殷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
    2 史念海:《河山集(三集)》,人民出版社,1988年。
    3[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殿本,陈桥驿点校,卷10,第21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4[西汉]刘向:《战国策》,中册,卷22,第79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3月
    1[东汉]袁康,吴平辑:《越绝书》,卷2,第1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2 张弓:《唐朝仓廪制度研究》,第80页,中华书局,1985年。。
    1 判定这些仓库是漕仓的标准是这些仓储和漕运关系密切,主要是依靠漕运建立积储,并且是全国和地方漕运系统的组成部分,并为漕运系统内进行的漕运活动服务。实际自秦汉郡县普遍设有仓储,很多与漕运或军事密切相关,但大多没有在文献中出现,所以对这类漕仓不予讨论。
    2 吕思勉,《秦汉史》,第517页-51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 参见拙作:《秦汉江汉漕运研究》,《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1 当然,仓城与古代城市形成及发展问题的关系尚待研究,也已不是我论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
    3 《史记》,卷6,《秦二世本纪》,第269页,册1,中华书局,1959年。
    1 《史记》,第8卷,《汉高祖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
    2[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第746页,卷85,诸仓,上海书店出版社年。12月
    3[西汉]刘安著,刘文典集解:《淮南鸿烈集解》,卷17,《说林训》,第561页,中华书局,1989年。
    4 “然其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辄予平贾。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它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颂共禁不与。如此者三十余年。,以故能使其众。”见《汉书》,卷35,《吴王刘濞传》,第1904页,册7,中华书局,1962年。
    1[晋]常璩著,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3,《蜀志》3,第12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 按照任乃强先生的分析,秦时县不是都有城的,仓有墙保护,故曰“仓城”,成都等三县有县城,仓在城内,没有县城的县有仓则先有仓城。我认为有“观楼射兰”的仓墙已经不是普遍围墙,确定是城墙,这说明仓城的起源和古代城池的发展关系密切。
    3[晋]常璩著,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3,《蜀志》3,第131页,(注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晋]常璩著,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注》,卷3,《蜀志》,第197页,巴蜀书社,1984年。
    5 这与毕业论文主题无关,故未予展开讨论。我认为中国古代的城市在唐宋之际江南市镇出现以前,首先主要是以军事政治中心的面貌出现,而不是以一个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中心的面目出现,因此不论同时出现城中有城,还是漕仓城先于成都县大小城出现,抑或小城最初是漕仓城,仓城的形成必是作为巴蜀军政中心的成都城形成过程中极其重要的部分。我在这里的观点部分的受《三国演义》的启发,《三国演义》第九十回《驱巨兽六破蛮兵,烧藤甲七擒孟获》的最后部分,诸葛亮打算班师回朝,有人问他“何不置官吏,与盂获一同守之?”诸葛亮说“如此有三不易:留外人则当留兵,兵无所食,一不易也;……”这确实道出古代国家在新领土上建立统治的难处,设官则必驻军,驻军则必运粮。没有军队,国家树立主权,安排官吏就会缺乏权威保障,驻军则必须保证粮食供应,粮食也需要军队看守,而新领土的经济发展程度往往有限,秦汉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还要“因俗而治”,不收赋税,需要组织专门的粮食征集或粮食运输。秦朝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行政区叫做“道”,这个名称怎样来的?道又是如何逐步演化为县?我认为“道”是一个很形象的说法,证明对国家来说,当地最重要的战略设施应该是“道路”,便于进兵、征粮,“道”很有可能也是西部很多“县”的前身。蜀郡成都县设立之前可能也会是类似于“道”的设置,“蜀道”。因此,我认为贯彻国家主权管理,维持外来官、兵的经济与安全需要导致了仓城的产生,仓城出现的初期,本地不一定能提供足够的粮食,也需要国家组织的粮食运输,包括漕运,我想这样讲应该是不过分的。先秦到秦汉,不断涌现出新的城市,在城市发展历程中漕运和仓储城的发展必然也是一种推动力和后果。其实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一直有从仓城发展为正常城市的例子,也有长期以军事仓储和堡垒为主要功能的城市。比如今天美丽的运河城市扬州本来应是吴王夫差修筑的转运仓城,后来才出现了大量非军事人口,秦汉的敖仓在东汉灭亡前似乎始终是仓城,没有非军事人口出现的迹象,魏晋南北朝的巴丘邸阁,本来是东吴的军事驻地和仓储,后来发展成为巴陵郡的治所,演变为今天的岳阳市。
    1 《汉书》,卷24上,《食货志》,第1127-1135页,册1,中华书局,1962年。
    2 《汉书》,卷24上,《食货志》,第1135-1138页,册1,中华书局,1962年。
    3 《汉书》,卷24下,《食货志》,第1175页,册4,中华书局,1962年。
    4 王子今:《秦汉交通史稿》,第328页,下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
    5 《资治通鉴》,卷12,第401页,册1,中华书局,1956年。
    6 《史记》,卷57,《绎侯周勃世家》,第2074页,册6,中华书局,1959年。
    1 《汉书》,卷40,《周亚夫传》,第2059页,册7,中华书局,1962年。
    2[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注:《水经注校注》,卷19,《渭水注》,第462页,中华书局,2007年。。
    3 《汉华仓遗址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6期。
    4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汉京师仓》,第2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
    5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汉京师仓》,第2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另见该书插图一,插图二,并可与《中国历史地图集》相对照。
    6[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19,《渭水注》,第467页,中华书局,2007年。。
    7 《后汉书》,卷99下,《王莽传》,第4188页,册4,中华书局,1965年。
    1 《后汉书》,卷99下,《王莽传》,第4189页,册4,中华书局,1965年。
    2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汉京师仓》,第60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
    3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汉京师仓》,第63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
    4 《史记》,卷10,《孝文本纪》,第427页,册2,中华书局,1959年。
    5[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卷30,《淮水注》第71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6 《后汉书》,志21,《郡国志三》,第3461页,册12,中华书局,1965年。
    1 《汉书》,卷51,册8,第2362-2365页,《邹阳传》,中华书局,1962年。
    2 见《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另见《天平御览》相关记载
    3 杨吾扬,章国伍等著《交通运输地理学》,第156页,商务印书馆,1986年。12月
    4 徐卫民:《秦都城研究琐议》,《秦汉历史地理研究》,三秦出版社,2005年。
    1 徐卫民:《秦都咸阳的几个问题》,第61页《秦汉历史地理研究》,三秦出版社,2005年。
    2 《史记》,卷53,《萧相国世家》,册6,第2014页,中华书局,1959年。
    3 马非百,:《秦集史》,中华书局,下册,第94页
    1 淮南有邗沟连接江南,漕运必不必经山东半岛。
    2 《两汉纪》,下册,[东晋]袁宏《后汉纪》,卷16,《孝安皇帝纪》,第313-314页,中华书局,2006年。
    3[晋]常璩著,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3,第16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晋]常璩著,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3,第16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晋]常璩著,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3,第16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 《史记》,卷117,册9,第3044页,《司马相如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
    3 “唐蒙、司马相如开路西南夷,凿山信道千余里,以广巴蜀,巴蜀之民罢焉。……当是时,汉通西南夷道,作者数万人,千里负担馈粮,率十余钟致一石,散币于邛僰以集之。数岁道不通,蛮夷因以数攻,吏发兵诛之。悉巴蜀租赋不足以更之,乃募豪民田南夷,入粟县官,而内受钱于都内。东至沧海之郡,人徒之费拟于南夷。”见《史记》,卷30,《平准书》,第1421页,册4,中华书局,1959年。
    4 《史记》,《张仪列传》,卷70,第2290页,册7,中华书局,1959
    1[晋]常璩著,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3,《蜀志》,第12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 《后汉书》,卷13,《公孙述列传》,第535页,册,中华书局,1965年。
    3 《汉书》,卷13,《公孙述列传》,第541页,册3,中华书局,1962年。
    4 “令田戎据江陵.临江南之会,倚巫山之固,筑垒坚守,传檄吴、楚,长沙以南必随风而靡。令延岑出汉中,定三辅,天水、陇西拱手自服。如此,海内震摇,冀有大利。”见《汉书》,卷13,《公孙述列传》,第539-540页,册3,中华书局,1962年。
    5[晋]常璩著,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1,《巴志》,第2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 《两汉纪》,下册,[东晋]袁宏《后汉纪》,卷6,《光武皇帝纪》,第110页,中华书局,2006年。
    7 《后汉书》,卷17,《岑彭列传》,册3,第662页,中华书局,1965年。
    1 《后汉书》,卷16,《邓训传》,第608页,册3,中华书局,1965年。
    2 《后汉书》,卷3,《章帝纪》,第136页,中华书局,1965年。
    3[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卷6,《汾水注》,第157页,中华书局,2007年。
    1 王国维:《王国维学术随笔》,《东山杂记》卷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1 《三国志》,卷46,《吴书》,《孙讨逆列传》,第1103页,中华书局,1959年。注文引《江表传》
    2 胡阿祥:《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第75页,学苑出版社,2005年。
    3 《三国志》,卷46,《吴书》,《孙讨逆列传》,第1103页,中华书局,1959年。,注文引《江表传》
    4 《三国志》,卷46,《孙讨逆列传》,第1103页,中华书局,1959年。,注文引《江表传》
    5 《三国志》,卷54,《周瑜传》,第1260页,中华书局,1959年。
    6 《三国志》,卷54,《周瑜传》,第1260页,中华书局,1959年。
    7 《三国志》,卷54,《周瑜传》,第1260页,中华书局,1959年。
    1 《三国志》,卷51,《宗室传》,中华书局,1975
    2 《三国志》,卷60,《全综传》,附《陆抗传》,第1381页,中华书局,1959年。
    3[唐]许嵩:《建康实录》,卷4,《后主》,第108页,上册,中华书局,1986年。
    4 《晋书》,卷42,《王濬列传》,第1211页,册4,中华书局,1974年。
    5[唐]许嵩:《建康实录》,卷7,《显宗成皇帝》,第170页,上册,中华书局,1986年。
    6 《晋书》,卷74,《桓彝列传》,附《桓冲列传》,第1951页,册6,中华书局,1974年。
    7 《晋书》,卷34,《杜预列传》,第1031页,册4,中华书局,1974年。
    1[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卷38,《湘水注》,第898页,中华书局,2007年。
    2 《三国志》,卷54,《周瑜传》,第1262页,注引《江表传》,中华书局,1959年。
    3 周瑜死巴丘,可见其传。在岳阳市当地距岳阳楼不远,有冢甚高,相传为鲁肃墓,“文革”期间为挖掘防空洞而有人下掘,发现里面本无一物。
    4 《三国志》,卷47,《吴主传第二》,第1119页,中华书局
    5 《三国志》,卷45,《宗预传》,第1076页,册4,中华书局,1959年。
    6 《资治通鉴》,卷79,第2512页,册6,中华书局,1956年。
    1 《晋书》,卷42,《唐彬列传》,第1218页,册4,中华书局,1974年。
    2 《晋书》,卷67,《温峤列传》,第1793页,册6,中华书局,1974年。
    3[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卷35,第801页,中华书局,2007年。
    1 胡阿祥:《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第366页,学苑出版社,2005年。
    2 《南齐书》,卷22,《豫章文献王传》,册2,第405页,中华书局,1972年。
    3 元嘉十六年。刘宋复置湘州,二月“割长沙、江陵、江夏四县为巴陵郡。见[唐]许嵩:《建康实录》,卷12,《太祖文皇帝》,第432页,下册,中华书局,1986年。
    4[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卷38,《湘水注》,第898页,中华书局,2007年。
    5 《晋书》,卷66,《陶侃列传》,第1770页,册6,中华书局,1974年。
    6 《晋书》,卷66,《陶侃列传》,第1775页,册6,中华书局,1974年。
    7 《魏书》,卷97,《岛夷桓玄列传》,第2118页,册6,中华书局,1974
    1 《魏书》,卷97,《岛夷桓玄列传》,第2119页,册6,中华书局,1974
    2 《资治通鉴》,卷168,第5208页,册11,中华书局,1956年。
    3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校证》,卷25,《泗水注》,第603页,中华书局,2007年。
    4 《晋书》,卷61,《周浚列传》附《周馥列传》,第1664页,册6,中华书局,1974年。
    1 《晋书》,卷104,《载记第四》,《石勒载记上》,第2716页,册9,中华书局,1974年。
    1 《三国志》,《魏书》,卷28,《邓艾传》,第776-777页,册3,中华书局,1959年。
    2 《晋书》,卷26,《食货志》,第785页,册3,中华书局,1974年。
    3 《晋书》,卷1,《宣帝纪》,第15页,册1,中华书局,1974年。
    4 《三国志》,卷15,《贾逵传》,第482页,册2,中华书局,1959年。
    5 《三国志》,卷47,第1144页,册2,中华书局,1959年。
    1 《三国志》,卷27,《王基传》,第753页,册3,中华书局,1959年。
    2 《三国志》,卷27,《胡质传》,第742页,册3,中华书局,1959年。
    3 《三国志》,卷60,《吕岱传》,第1385页,中华书局,1959年。
    4 《晋书》,卷1,《宣帝纪》,第15页,册1,中华书局,1974年。
    5 《三国志》,卷27,《王基传》,第752页,册3,中华书局,1959年。
    6 《晋书》,卷106,《石季龙载记上》,第2763页,册7,中华书局,1974年。
    1 《晋书》,卷106,《石季龙载记上》,第2768页,册7,中华书局,1974年。
    2 《晋书》,卷106,《石季龙载记上》,第2770页,册7,中华书局,1974年。
    3 《魏书》,卷38,《刁雍列传》,第869页,册3,中华书局,1974
    4 《魏书》,卷16,《道武七王列传》《拓跋熙列传》附《拓跋世遵列传》,第392页,第2册,中华书局,1984
    5[北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497,《邦计部三》,中华书局,1960年,第5964页,第6册。
    6 《魏书》,卷44,《薛野猪列传》,附《薛虎子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783页,册3。
    7 《资治通鉴》,卷139,中华书局,1956年,第4354页,册10。
    1 《魏书》,卷110,《食货志》,第2858页,册8,中华书局,1984
    2 《隋书》,卷24,《食货志》,第674页,第3册,中华书局,1973年。
    3[唐]许嵩:《建康实录》,卷7,《显宗成皇帝》,第173页,上册,中华书局,1986年。
    4[唐]许嵩:《建康实录》,卷7,《显宗成皇帝》,第182页,上册,中华书局,1986年。
    1 《资治通鉴》,卷161,第4990页,册11,中华书局,1956年。
    2 《资治通鉴》,卷162,第5007页,册11,中华书局,1956年。
    3 《资治通鉴》,卷163,第5055页,册11,中华书局,1956年。
    4 《资治通鉴》,卷162,第5014页,册11,中华书局,1956年。
    5 《资治通鉴》,卷230,第7400页,册16,中华书局,1956年。
    1[唐]姚思廉:《梁书》,卷37,《韦粲列传》,第606页,第3册,中华书局,1973年。
    2 钓矶仓的“矶”和钓圻仓的“圻”同义。下文引用《宋书》《臧质传》史料中又有钩圻仓,也是在江州,“钩”字与“钓”字字形相似,字义相通,都与钓钩有关,所以三个漕仓应是一个仓储,史书对仓名记载有误。“矶”按照《辞海》(《辞海》,第1634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的解释,是水边突出的岩石。矶头则是“保护河岸、堤防和滩地的靠岸短建筑物。”如古代南方称呼江边的景观,采石矶、燕子矶,孟浩然诗《经七里滩》云“钓矶平可作,苔磴滑难步。”“圻”义为“方千里之地”,又“通‘碕'”,意为“曲岸”。(第527页)谢灵运诗《入彭蠡湖口》云:“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我想无论“钓矶”还是“钓圻”,大概义同“钓鱼台”的意思。
    3[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卷39,《赣水注》,第922页,中华书局,2007年。
    4 胡阿祥:《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第216页,学苑出版社,2006年。
    1 《宋书》卷1《武帝本纪上》,义熙六年。条,册1,中华书局,第17-18页,1974年。10月第一版
    2 《资治通鉴》,卷164,第5069页,册11,中华书局,1956年。
    1 许辉,蒋福亚:《六朝经济史》,第81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
    2[唐]许嵩:《建康实录》,卷13,《世祖孝武皇帝》,第473页,下册,中华书局,1986年。
    3 《宋书》,卷74,《臧质列传》,册7,第1914-1915页,中华书局,1974年。
    4 《晋书》,卷66,《陶侃列传》,第1775页,中华书局,1974年。
    1 《梁书》,卷37,《韦粲列传》,第606页.第3册,中华书局,1973年。
    2[唐]姚思廉:《陈书》,卷1,《高祖本纪上》,第5页,中华书局,1972年。
    3[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卷10,《浊漳水注》,第259页,中华书局,2007年。
    4 《资治通鉴》,卷158,第4909页,册11,中华书局,1956年。
    1 《隋书》,卷24,《食货志》,第683页,第3册,中华书局,1973年。
    1 《隋书》,卷24,《食货志》,第672页,第3册,中华书局,1973年。
    2 《隋书》,卷24,《食货志》,第672页,第3册,中华书局,1973年。
    3 可以参见范文澜:《中国通史》,第27页,《隋运河图》,第3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及张弓:《唐朝仓廪制度初探》,第29页,《唐朝转运仓(场)和唐前期常平仓(部分)示意图》,中华书局,1985年。
    4 梁方仲:《论隋代经济高涨的原因》,见《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补编》,第7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
    1 《资治通鉴》,卷180,第5626页。册12,中华书局,1956年。
    2[唐]杜佑:《通典》,卷7,《食货志七》,《人丁》,中华书局,1984年。
    1 邹逸麟:《椿庐史地论稿》,第115贝,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
    2 谷霁光:《府兵制度考释》,第17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
    1 《隋书》,卷70,《杨玄感列传》,第1618页,册6,中华书局,1973年。。另见《资治通鉴》:“会华阴诸杨请为向导,壬辰,玄感解东都围,引兵西趣潼关,宣言:“我已破东都,取关西矣!”宇文述等诸军蹑之。至弘农宫,父老遮说玄感曰:“宫城空虚,又多积粟,攻之易下。”玄感以为然。弘农太守蔡王智积谓官属曰:“玄感闻大军将至,欲西图关中,若成其计,则难克也;当以计縻之,使不得进,不出一旬,可以成擒。”及玄感军至城下,智积登陴罾之;玄感怒,留攻之。李密谏曰:“公今诈众西入,军事贵速,况乃追兵将至,安可稽留!若前不得据关,退无所守,大众一散,何以自全!”玄感不从,遂攻之,烧其城门,智积于内益火,玄感兵不得入。三日不拔,乃引而西。至(?)乡,宇文述、卫文昇,来护儿,屈突通等军追及于皇天原。玄感上集豆,布陈亘五十里,且战且行,玄感一日三败。八月,壬寅,玄感陈于董杜原,诸军击之,玄感大败,独与十馀骑奔上洛。”见《资治通鉴》,卷182,第5681页,册12,中华书局,1956年。
    2 开皇十二年。(592),“有司上言:“府藏皆满,无所容,积于廊庑。”帝曰:“朕既薄赋于民,又大经赐用,何得尔也?”对曰:“入者常多于出,略计每年。赐用,至数百万段,曾无减省。”于是更辟左藏院以受之。诏曰:“宁积于人,无藏府库。河北、河东今年。田租三分减一,兵减半功,调全免。”时天下户口岁增,京辅及三河地少而人众,衣食不给,帝乃发使四出,均天下之田,其狭乡每丁才至二十亩,老少又少焉。”见《资治通鉴》,卷178,第5539页,册12,中华书局,1956年。
    3 唐太宗曾经对此深表感慨:“上谓黄门侍郎王珪曰:“开皇十四年。大旱,隋文帝不许赈给,而令百姓就食山东,比至末年。,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炀帝恃其富饶,侈心无厌,卒亡天下。但使仓廪之积足以备凶年。,其馀何用哉!”见《资治通鉴》,卷192,第6048页,贞观二年。条,册13,中华书局,1956年。。
    1 “及举兵,密适至,玄感大喜,以为谋主,谓密曰:“子常以济物为己任,今其时矣!计将安出?”密曰:“天子出征,远在辽外,去幽州犹隔千里。南有巨海,北有强胡,中间一道,理极艰危。公拥兵出其不意,长驱入蓟,据临渝之险,扼其咽喉。归路既绝,高丽闻之,必蹑其后。不过旬月,资粮皆尽,其众不降则溃,可不战而擒,此上计也。”玄感曰:“更言其次。”密曰:“关中四塞,天府之国,虽有卫文升,不足为意。今帅众鼓行而西,经城勿攻,直取长安。收其豪杰,抚其士民,据险而守之。天子虽还,失其根本,可徐图也.”玄感曰:“更言其次。”密曰:“简精锐,昼夜倍道,袭取东都,以号令四方。但恐唐祎告之,先己固守。若引兵攻之,百日不克,天下之兵四面而至,非仆所知也。”玄感曰:“不然,今百官家口并在东都,若先取之,足以动其心。且经城不拔,何以示威!公之下计,乃上策也。”遂引兵向洛阳,遣杨玄挺将骁勇千人为前锋,先取河内。唐祎据城拒守,玄挺无所获。”见《资治通鉴》,卷182,大业九年。条,第5674页,册12,中华书局,1956年。杨玄感挫折于洛阳城下,引军西入关中
    2 《资治通鉴》,卷186,第5820页,第12册,中华书局,1956年。
    1 《资治通鉴》,卷182,第5681页,册12,中华书局,1956年。
    2 《资治通鉴》,卷183,第5710页,册12,中华书局,1956年。另:“李密说翟让曰:“今东都空虚,兵不素练;越王冲幼,留守诸官政令不壹,士民离心。段达、元文都,暗而无谋。以仆料之,彼非将军之敌。若将军能用仆计,天下可指麾而定也。”乃遣其党裴叔方觇东都虚实,留守官司觉之,始为守御之备,且驰表告江都。密谓让曰:“事势如此,不可不发。兵法曰:‘先则制于己,后则制于人。'令百姓饥馑,洛口仓多积粟,去都百里有馀,将军若亲帅大众,轻行掩袭,彼远未能救,又先无豫备,取之如拾遗耳。比其闻知,吾已获之,发粟以赈穷乏,远近孰不归附!百万之众,一朝可集,枕威养锐。以逸待劳。纵彼能来,吾有备矣。然后檄召四方,引贤豪而资计策,选骁悍而授兵柄,除亡隋之社稷,布将军之政令,岂不盛哉!”见《资治通鉴》,卷183,第5719页,册12,中华书局,1956年。。袭取之后“开仓恣民所取,老弱襁负,道路相属。”
    3 邹逸麟:《椿庐史地论稿》,第115页,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
    1 《资治通鉴》,卷183,第5726页,第12册,中华书局,1956年。
    2 《资治通鉴》,卷183,第5727页,第12册,中华书局,1956年。
    3 徐世勣言于李密曰:“天下大乱,本为饥馑。今更得黎阳仓,大事济矣。”密遣世绩帅麾下五千人自原武济河,会元宝藏、郝孝德、李文相及洹水贼帅张升、清河贼帅赵君德共袭破黎阳仓,据之,开仓恣民就食,浃旬间,得胜兵二十馀万。武安,永安、义阳、弋阳、齐郡相继降密。窦建德、朱粲之徒亦遣使附密,密以粲为扬州总管、邓公。见《资治通鉴》,卷184,义宁元年。条,第5752页,册12,中华书局,1956年。
    4 《隋书》,卷67,《虞世基列传》,第1573页,中华书局,1973年。
    5 《资治通鉴》,卷185,武德元年。条,第5774页,第13册,中华书局,1956年。
    6 《隋书》,卷85,《王(世)充列传》,第1896页,册6,中华书局,1973年。
    7 邹逸麟:《从含嘉仓的发掘谈隋唐时期的漕运和粮仓》,见《椿庐史地论稿》,第113页,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
    8 邹逸麟:《从含嘉仓的发掘谈隋唐时期的漕运和粮仓》,见《椿庐史地论稿》,第115页,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
    1 《旧唐书》,卷53,《李密列传》,第2217页,册7,中华书局,1975年。
    2 《资治通鉴》,卷186,第5808页,武德元年。条,中华书局,1956年。
    3 《隋书》,卷70,《李密列传》,第1631页,册6,中华书局,1973年。
    《隋书》,卷70,《李密列传》,第1632页,册6,中华书局,1973年。
    2 《旧唐书》,卷53,《李密列传》,第2223页,册7,中华书局,1975年。,“密将如黎阳,或谓密曰:“杀翟让之际,徐世勣几至于死,今向其所,安可保乎?”时王伯当弃金墉,保河阳,密以轻骑自武牢归之,谓伯当曰:“兵败矣,久苦诸君!我今自刎,请以谢众。”伯当抱密,号叫恸绝,众皆泣,莫能仰视。密复曰:“诸军幸不相弃,当共归关中,密身虽愧无功,诸君必保富贵。”其府椽柳奭对曰:“昔盆子归汉,尚食均输。明公与唐公同族,兼有畴昔之遇,虽不陪从起义,然而阻东都,断隋归路,使唐公不战而据京师,此亦公之功也。”众咸曰:“然。””
    3 《资治通鉴》,卷183,第5744页,册12,中华书局,1956年。
    4 《资治通鉴》,卷184,第5752页,册12,中华书局,1956年。
    1 《资治通鉴》,卷185,第5797页,武德元年。条,中华书局,1956年。
    2 《资治通鉴》,卷185,第5798页,武德元年。条,中华书局,1956年。
    3 《隋书》,卷70,《李密列传》,第1631页,册6,中华书局,1973年。
    4 《资治通鉴》,卷185,第5799页,武德元年。条,中华书局,1956年。。
    5 《隋书》,卷85,《宇文化及列传》,第1892页,册6,中华书局,1973年。。
    1 《资治通鉴》,卷188,第5893页,武德三年。条,中华书局,1956年。。
    2 《资治通鉴》,卷188,第5902页,武德四年。条,中华书局,1956年。。
    3 《资治通鉴》,卷189,第5908页,第13册,中华书局,1956年。
    1 《资治通鉴》,卷187,第5860页,第13册,中华书局,1956年。。
    2 《资治通鉴》,卷187,第5868页,第13册,中华书局,1956年。。
    3 《资治通鉴》,卷187,第5869页,第13册,中华书局,1956年。。
    4 《资治通鉴》,卷189,中华书局,1956年,第5908页,册13。
    1 《资治通鉴》,卷183,第5716页,册12,中华书局,1956年。
    2 《旧唐书》,卷56,《罗艺列传》,第2278页,册7,中华书局,1975年。
    3 《旧唐书》,卷1,《高祖本纪》,第3页,册1,中华书局,1975年。
    4 《旧唐书》,卷183,《独孤怀恩列传》,第4723页,册14,中华书局,1975年。
    1 《隋书》,卷24,《食货志》,第687页,第3册,中华书局,1973年。
    2 “春,正月,丁丑,诏征天下兵集涿郡。始募民为骁果,修辽东古城以贮军粮。”见《资治通鉴》,卷182,第5668页,册12,中华书局,1956年。
    3 《三国史记》,卷20,《高句丽本纪八》,《婴阳王》,转引自《东北古史资料从编》,第2册,第455页,辽沈书社,1989年。
    4 《资治通鉴》,卷181,第5666页,册12,中华书局,1956年。
    5[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498,《邦计部》,中华书局,1982年。
    1 《旧唐书》,卷199上,《东夷列传》,第5326页,册16,中华书局,1975年。
    2 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开元一三四》,第1249页,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3 《新唐书》,卷220,《东夷列传》,《高丽列传》,第6189页,册20,中华书局,1975年。
    4 《新唐书》,卷220,《东夷列传》,《高丽列传》,第6195页,册20,中华书局,1975年。
    5 “(侍御史朱公妻王氏)以开元二十年。岁次壬申正月乙巳朔三日丁未遘疾,终於侍御所职沧州海运坊之官第,春秋六十一。”见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开元358,第1403页,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6 敦煌文献。伯2507唐《开元水部式》。转引自王永兴:《敦煌写本唐开元水部式校释》,见《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3辑,第4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1 敦煌文献,伯2507唐《开元水部式》。转引自王永兴:《敦煌写本唐开元水部式校释》,见《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3辑,第4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2 《资治通鉴》,卷217,第6957页,册15,中华书局,1956年。
    3 《新唐书》,卷107,《陈子昂列传》,第4073页,册13,中华书局,1975年。
    1 《新唐书》,卷135,《高仙芝列传》,第4578页,册15,中华书局,1975年。
    2 《旧唐书》,卷120,《郭子仪列传》,第3451页,册13,中华书局,1975年。
    1 《旧唐书》,卷195,《回纥列传》,第5203页,册16,中华书局,1975年。
    2 《资治通鉴》,卷230,第7401页,册11,中华书局,1956年。
    3 《旧唐书》,卷124,《李师道列传》,第3539页,册11,中华书局,1975年。
    1[美国]佩尔蒂尔,珀西:《军事地理学概论》,第41页,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
    [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
    [东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
    [西晋]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
    [唐]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
    [北魏]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84年
    [唐]令狐德棻等:《北周书》,中华书局,1984年
    [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
    [唐]李百药:《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
    [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
    [唐]李延寿:《北史》,中华书局,1983年
    [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
    [唐]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
    [唐]姚思廉:《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
    [唐]魏征:《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
    [唐]许嵩:《建康实录》,中华书局,1986年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
    [后晋]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宋]薛居正:《旧五代史》,1976年
    [宋]欧阳修,宋祁:《新五代史》,1974年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
    [春秋]孙武著,[三国]曹操注:《孙子兵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春秋]左丘明:《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战国]左丘明著,[西晋]杜预注:《左传(春秋经传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西汉]刘安著,刘文典集解:《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
    [西汉]刘向:《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东汉]赵晔著,周生春校考:《吴越春秋辑校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东汉]袁康,吴平辑:《越绝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凤凰出版社,2004年
    《两汉纪》,中华书局,2006年
    [晋]常璩著,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
    [晋]常璩著,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中华书局,2007年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
    [唐]李林甫:《唐六典》,中华书局,1992年
    [唐]刘禹锡:《刘禹锡集》,中华书局,1990年
    [宋]王称:《东都事略》,见《宋史资料萃编》,台湾海文出版社,1979年
    [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四库丛刊本,商务印书馆上海涵芬楼影印本
    [宋]文莹:《玉壶清话》,见《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91年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北宋,乐氏祠堂本
    《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1990年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1979年
    [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中华书局,1964年
    [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学林出版社,1990年
    [宋]李焘:《六朝通鉴博议》,卷1,《中华再造善本》,唐宋编,史部,据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宋毕万裔宅富学堂刻本影印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1979年
    [宋]王溥:《唐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宋]王溥:《五代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86年
    [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中华书局,1982年影印本
    [元]脱脱:《辽史》中华书局,1974年
    [明]李濂:《汴京遗蹟志》,中华书局,1999年
    [清]顾炎武:《历代宅京记》,中华书局,1984年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中华书局,1975年
    [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
    [清]康基田:《河渠纪闻》,中国水利工程学会影印,中华民国二十五年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
    [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校释》,中华书局,1986年
    [清]严可均:《全后汉文》,商务印书馆,1990年
    [清]董诰编:《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
    傅璇琮(主编):《五代史书汇编》,杭州出版社,2004,(内含陆游《南唐书》、吴任臣《十国春秋》等)
    唐兆民编:《灵渠文献粹编》,中华书局,1982年
    李继闵校证:《九章算术校证》,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
    孙进已,艾生武,孙海,孙泓编:《东北古史资料从编》,第2册,辽沈书社,1089年
    《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
    刘纬毅编:《汉唐方志辑佚》,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
    《民国吴县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中华书局编委会:《二十五史补编》:中华书局,1955年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汉京师仓》,文物出版社,1990年
    《汉华仓遗址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6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三门峡漕运遗迹(黄河水库考古报告之一)》,《中国田野考古报告集》,《考古学专刊》,丁种第八号,科学出版社,1959年
    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陈垣:《二十史朔闰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年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
    《辞源》,商务印书馆,1983年
    《汉语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2006年
    朱玉龙:《五代十国方镇年表》,中华书局,1997年
    全汉异:《唐宋帝国与运河》,商务印书馆,1944年
    潘镛:《隋唐时期的运河和漕运》,三秦出版社,1987年
    陈峰:《漕运与古代社会》,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
    李治亭:《中国漕运史》,台湾文津出版社,1997年(民国八十六年)
    吴琦:《漕运与中国社会》,华中师大出版社,1999年
    潘镛:《隋唐时期的运河和漕运》,三秦出版社,1987年
    黄仁宇:《明代的漕运》,新星出版社,2005年
    鲍彦邦:《明代漕运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
    彭云鹤:《明清漕运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李文怡、江太新:《清代漕运》,中华书局1955年
    倪玉平:《清代漕粮海运与社会变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民俗博物馆:《漕运文化研究》,学苑出版社,2007年
    史念海:《中国的运河》,重庆史学书局,1944年
    欧阳洪:《京杭运河工程史考》,江苏省航海学会出版发行,1988年
    常征等:《中国运河史》,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
    姚汉源:《京杭运河史》,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年
    陈璧显主编:《中国大运河史》,中华书局,2001年
    安作璋主编:《中国运河文化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
    傅崇兰:《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唐宋运河考察队:《运河访古》,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李泉,王云:《山东运河文化研究》,齐鲁书社,2006年
    何汝泉:《唐代转运使初探》,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白寿彝:《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范文澜:《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49年
    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吕思勉:《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王云度:《秦史编年》,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马非百:《秦集史》,中华书局,1982年
    吕思勉:《秦汉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林剑鸣主编:《秦汉社会文明》,西北大学出版社,1985年
    简修炜、庄辉明、章义和:《六朝史稿》,.华东师大出版社,1994年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马植杰:《三国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
    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中华书局,2004年
    吕思勉:《隋唐五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
    王仲犖:《隋唐五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陶懋炳:《五代史略》,人民出版社,1985年
    陈振:《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李慰:《简明西夏史》,人民出版社,1997年
    [英]崔瑞德主编:《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
    [英]崔瑞德,鲁惟一编:《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三联书店,1959年
    毛汉光:《中国中古政治史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篇)》,见《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外二种)》,三联书店,2000年
    余天炽等合著:《古南越国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魏国忠,朱国忱,郝庆云:《渤海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人民出版社,各册
    胡如雷:《隋唐五代社会经济史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郑学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岳麓书社,2003年
    程民生:《中国北方经济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
    梁方仲:《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补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
    程念祺:《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新星出版社,2006年
    王雷鸣:《历代食货志注释》,农业出版社,1984年
    余鹏飞:《三国经济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
    许辉、蒋福亚:《六朝经济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
    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
    高敏主编:《魏晋南北朝经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牟发松:《唐代长江中游的经济与社会》,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
    冀朝鼎著、朱诗鳌译:《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郑肇经:《中国水利史》,商务印书馆,1939年
    姚汉源:《中国水利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白寿彝:《中国交通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
    王子今:《秦汉交通史稿》,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
    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83,1985年
    房仲甫、李二和:《中国水运史》,新华出版社,2003年
    郭松义、张泽咸:《中国航运史》,文津出版社,1997年(民国八十六年)
    张弓:《唐朝仓廪制度研究》,中华书局,1985年
    钱穆:《古史地理论丛》,三联书店,2004年
    杨守敬:《水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上)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谭其骧:《长水集(续编)》,人民出版社,1994年
    陈桥驿:《<水经注>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85年
    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
    史念海:《河山集(三集)》,人民出版社,1988年
    史念海:《河山集(七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黄盛璋:《历史地理论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
    蒙文通:《古地甄微》(《蒙文通文集》,第四卷),巴蜀书社,1998年
    邹逸麟:《椿庐史地论稿》,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
    王文楚:《古代交通地理丛考》,中华书局,1996年
    徐为民:《秦汉历史地理研究》,三秦出版社,2005年
    胡阿祥:《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学苑出版社,2005年
    宋杰:《两魏周齐战争中的河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岑仲勉:《黄河变迁史》,中华书局,2004年
    邓泽宗:《孙膑兵法注释》,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第102页
    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军事史》,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
    王其坤:《中国军事经济史》,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
    军事科学院主编:《中国军事通史》,各卷,军事科学院,1998年
    熊铁基:《秦汉军事制度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黄金言:《秦汉军制史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
    王永兴:《唐代前期军事史略论稿》,昆仑出版社,2003年
    王永兴:《唐代后期军事史略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谷霁光:《府兵制度考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
    岑仲勉:《府兵制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张弓:《唐代藩镇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
    蒙曼:《唐代前期北衙禁军制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
    张其凡:《五代禁军初探》,暨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
    贾志刚:《唐代军费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胡阿祥主编:《兵家必争之地》,海南出版社,2007年
    [普鲁士]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商务印书馆,1978年
    [苏联]祖布科夫:《论苏联军事科学》,军事科学院,1962年
    [瑞士]若米尼:《战争艺术概论》,解放军出版社,1962年
    庞书周主编:《现代军事地理学科概论》,星球地图出版社,1998年
    董良庆:《战略地理学》,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年
    叶宝明:《人文地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
    王天顺:《河套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
    宋杰:《两魏周齐战争中的河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程龙:《北宋西北战区粮食补给地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张国刚:《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论集》,文津出版社,1994年
    陈直:《居延汉简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
    华林甫主编:《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学苑出版社,2005年
    叶宝明主编:《人文地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
    杨吾扬,章国伍等著《交通运输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86年
    周伟洲:《敕勒与柔然》,第4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王天顺:《河套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
    王国维:《王国维学术随笔》,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王永兴:《敦煌吐鲁番文献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日]星斌夫:《大运河——中国の漕运》,近藤出版社,1971年
    [日]星斌夫;《明代漕运の研究》,日本学术振兴会,1963年
    [日]星斌夫:《明清时代交通史研究》,山川出版社,1971年
    [日]西嶋定生:《中国古代帝国的形成与结构》,中华书局,2004年
    [日]谷川道雄:《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中华书局,2002年
    [日]谷川道雄:《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日]守屋美都雄:《东洋中世史》,有斐阁,1953年
    旧]滨口重国:《秦汉隋唐史の研究》,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66年
    [日]田村实造:《中国史上的移动期——五胡·北魏时代的政治与社会》,创文社,1985年
    [日]谷川道雄;张金龙译:《两魏齐周时代的霸府与王都》,《北朝研究》,1996年,第4卷
    Vermeer E·B,Water conservance and Irrigation In China,the Hague Leiden University,1977.(中国水运与灌溉)
    Harnold·C·Hinton,The Grain transport System of the Ch'ing Dynasty,Far Eastern Quarterly Press,May,1952.(清代漕运制度)
    张景贤:《北运河考略》,《地学杂志》第9、10期10卷,1919年
    高殿钧:《中国运河沿革》,《山东建设月刊》第12期3卷
    汪胡祯,《运河之沿革》,《水利》1935年第2期
    张岜河:《隋运河考》,《禹贡》第1-3期7卷,1937年
    陈寓人:《南运河历代沿革考》,《禹贡》第1期6卷,1936年
    谷霁光:《西魏北周和隋唐间的府兵》,《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第五卷一期
    黎国彬:《历代大运河的修治情形》,《历史教学》1953年第2期,《通济渠、永济渠、邗沟都是怎样的》,《历史教学》1955年第2期
    谭其骧:《黄河与运河的变迁》,《地理知识》1955年第9期
    史念海:《三门峡与古代漕运》,《人文杂志》1960年第4期
    史念海:《三门峡与古代漕运》,见《河山集》,三联书店,1963年
    马俊民:《唐与回纥的绢马贸易》,《中国史研究动态》,1984年第1期
    王育民:《先秦时期运河考略》,《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3期
    邢丙彦:《秦汉时期北方与岭南交通的发展变化》,《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3期
    石凌虚:《秦汉时期山西水运试探》,《晋阳学刊》1984年第5期
    余天炽:《秦汉时期岭南和岭北的交通举要》,《历史教学问题》1984年第3期
    杨希义:《略论唐代的漕运》,《中国史研究》1984年第2期
    孟昭庚:《唐代军事争夺下的运河》,赵和平:《宁陵保卫战》,何汝泉:《唐代河南漕路论》,见唐宋运河考察队编《运河访古》,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马彪:《敖仓与楚汉战争》,《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第1期
    陈勇:《刘宋时期的皇权与禁卫军》,《北京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周宝珠:《隋唐时期的汴州与宣武军》,《河南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宋杰:《敖仓在秦汉时代的兴衰》,《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3期
    王子今:《秦汉时期的内河航运》,《历史研究》1990年第2期
    张其凡:《五代后唐禁军考实》,《暨南学报》1991年第2期
    庄春波:《秦汉武库制度》,《史学月刊》1991年第6期
    潘京京:《略论秦汉时代的运河和漕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
    王育济:《宋初“先南后北”统一策略的再探讨》,《东岳论丛》1996年第1期
    李华瑞:《关于宋初先南后北统一方针讨论中的几个问题》,《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易图强:《动乱与反动乱:五代历史发展的线索——兼谈五代历史的地位》,《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高荣盛:《唐代江淮漕运的历史考察》,《安徽史学》1998年第3期
    邵鸿:《西汉仓制考》,《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3期
    郭秀琦、宋建华:《论彭越在楚汉战争中的作用》,《阴山学刊》1999年第1期
    张承宗、李家钊:《秦始皇东巡会稽与江南运河的开凿》,《浙江学刊》1999年第6期
    肖华忠:《秦汉时期江南地区海上交通的发展》,《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
    蔡万进:《云梦秦简中所见秦的粮仓管理制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何灿浩:《唐末五代的水军与水战》,《宁波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蔡万进:《秦国粮食运输政策探略》,《郑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李珍、蓝日勇:《秦汉时期桂东北地区的交通开发与城市建设》,《广西民族研究》2001年第4期
    薛瑞泽:《北魏的内河航运》,《山西师大学报》2001年第3期
    安作璋:《中国的运河与运河文化》,《人文与自然》2001年第8期
    于德普:《运河文化与运河经济的发展》,《人文与自然》2002年第2期
    刘洁:《从褒斜道路况探“流马”功能》,《四川文物》2003年第4期
    尹韵公:《论粮草给养在三国时代对战争胜负的重要影响》《军事历史》2003年第5期
    陈金凤:《孙吴建都与撤都武昌原因探析》,《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邵正坤:《论汉代国家的仓储管理制度》,《史学集刊》2003年第4期
    马晓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漕运与管理》,《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吴成国:《论六朝时期夏口城市军事功能的提升》,《江汉论坛》2003年第11期
    薛瑞泽:《蜀汉军队的后勤供应》,《军事历史研究》2004年第1期
    上官绪智、温乐平:《从秦汉时期造船业看水军战船及后勤漕运保障》,《南都学坛》2004年第2期
    何德章:《魏晋南北朝水陆交通的拓展》,《武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王万盈:《北朝仓廪系统探研》,《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