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明清时期山东地区基层士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繁荣发展,各阶层民众高涨的科举热情与有限的科举名额、官吏需求之间形成巨大差距,导致山东地区形成大批壅滞基层的士人群体。这一群体来自不同的阶层、家庭,接受程度不一的儒家文化熏陶,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和多样性。由于受到山东地区浓厚传统观念及科举单一价值判定的束缚,他们难以谋求科考之外的生存途径和价值实现方式。浓厚的科举情结、与科举相关的案牍生涯和大量考试等过多地耗费了他们的时间与精力、影响了其生存能力的培养,使许多基层士人陷入经济拮据、穷困潦倒的境地。有限的生存空间、沉重的生存压力以及对本群体尴尬处境的自省促使他们积极提升、拓展“谋道”与“谋食”的能力和方式,展现出多样化的生存状态,这一群体本身所具有的多样性也因此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科考失利的挫败感、志不得抒的苦闷和迷茫,改善了本群体的生存境遇,但未能从根本上抗衡科举制度的单一价值判定、获得充足的价值肯定、改变基层士人尴尬的处境。
     基层士人群体在积极拓展生存空间、改善生存境遇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家庭、宗族、地方社会等大小不一的价值实现平台,强化他们的士人职能与操守。作为儒家文化在基层社会的践行者和传播者,他们的言谈举止,各种教育、教化活动,以及对儒家文化内容、载体、传播媒介世俗化进程的推进,为儒家文化的发展、变迁及其在基层社会的传播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熟悉下层民众的生活理念、实际需求,利用身份优势从现实生活及底层文化中汲取灵感与素材,创作出大量具有本群体特点的作品,为雅、俗文化的发展与交流贡献良多。
     明清时期基层社会的管理模式为基层士人群体提供了一方广有作为的平台。基层士人作为士人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改善生存境遇、实现自我价值,他们通过供职官府或各种个人行为积极作用于乡里社会。虽然基层士人在乡里社会的社会活动并未形成一定组织,影响力也往往局限于较小的地域范围内,但他们具有明显的数量优势和身份优势。他们熟悉下层民众的生存模式,对地方社会有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见证了各种政策、法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效用,成为地方政府运行过程中诸多具体事务的实际执行者,在很多方面填补了中、上层士绅的一些不足、缺失之处,对地方士绅在基层社会各种功能的发挥起到明显的辅助、补益作用。他们在山东地方社会发挥着各种具体而微、不可替代的实际作用,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定的群体意识、表现出诸多群体特点。
     与农、工、商群体相比,基层士人所占山东总人口的比例较小,地方社会及下层民众对这一群体有着各种显而易见的实际需求,这充分说明其生存空间的狭小并非源于数量膨胀、人员过剩。他们拥有充足的、可资作为的社会空间,但明清社会强大的单一价值判定、山东地区较为浓厚的传统观念等,使之难以于科考之外充分实现自我价值、构建群体自信心、获得较高的生存能力和社会活动力、充分发挥其身为士人的职责和使命。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advanced greatly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There was a huge gap among the high enthusiasm of various strata the quota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the officer. This leads to a large number of scholars in Shandong grass-roots social. The large number of scholars exhibited apparent diversity and level, because they were from different families and social strata and the degrees of what they accepted Confucian education were various. They were limited by value evaluation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the stong traditional ideas in Shandong province. So they were difficult to obtain the means of survival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value except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The stong complex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long with a lot of the reading and the examination spend their time and energy, which they couldn't obtain sufficient surviving ability, so most scholars had no money and been down and out. The limited living space, the heavy pressure to survive and the self-awareness about their embarrassing situation encouraged them to increase survivability and the expand the value realization. The scholars exhibited diverse way of life, which had their diversity developed. Although their frustration, anguish and perplexed were relieved partly and the scholars improved their living circumstances through a lot of efforts, they couldn't contend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value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radically, they couldn't obtain the enough value recognition, they also couldn't change their embarrassing situation.
     The scholars of the grassroots made full use of the different value implementing platform such as family, clan and the grassroots society, so they can strengthen their scholars functions and personal integrity as a scholar. Meantime, as the executor and the communicator on the Confucian culture in the grassroot society, scholars's statement and behaviors, the enlightenment and education activities, as well as their efforts about the secularization of the Confucian culture's content, carrier and media, made an indelible contribution to the Confucian's development, transition and transmission in grassroots social. They were familiar with the lower classes'life model and the actual demand. They obtained the inspiration and material from the real life and the bottom culture by taking advantage of their identity. They write a large number of works with their own feature, and made a huge contribution to the exchange and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elegant cultural and the secular culture.
     The management model of the grassroots social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provided a big platform for the grassroots scholars. As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scholar group, the grassroots scholars were provided with the strong sense of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ircumstance of survival and achieve self-worth, they made positive actions in grassroots social. Although the scholars social activities didn't form a organized system and their influence was limited within a small area, they had a distinct advantage in identity and quantity. They were familiar with the mode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lower classes and they understood the local community more thoroughly. They witnessed the actual effectiveness about the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Since they became the actual executors in so many matters in the running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the scholars filled the lack of the local gentry. Apparently, they played a supporting and irreplaceable role in grassroots society. In this procedure, they formed a sense of community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as a team.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social strata, such as farmers, workers, businessmen, the proportion of the grassroots scholars was small, so the local society and lower people needed them in many respects, which prove it wasn't the population expansion that led to their small living space. They had a adequate social space, but the only one value evaluation and the stong traditional values in Shandong province made them do nothing achieve self-worth, build their self-confidence, obtain enough abilities of surviving and undertake their mission, but take imperial examination.
引文
① [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第十五册山东上,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065页。
    ① 许檀:《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页。
    ② [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第十五册山东上,第1065页。
    ③ [清]觉罗曾尔泰:乾隆《兖州府志》风土志,清乾隆二十五年刻本。
    ① [清]蒲松龄著;朱其铠主编:《全本新著聊斋志异》卷七《僧术》,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第1001页。
    ① [明]刘永澄:《刘练江先生集》卷二《举业》,载《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79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
    ① 《明史》卷六十九《选举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686-1687页。
    ② 有关生员的别称、名色等,陈宝良在其专著《明代儒学生员与地方社会》中有详尽地考证,在此不再赘述。
    ③ [清]顾炎武撰;华忱之点校:《顾亭林诗文集》卷一《生员论上》,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1页。
    ④ 陈宝良:《明代儒学生员与地方社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15、216页。
    ⑤ 张仲礼:《中国绅士》,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106页。
    ⑥ 王跃生:《清代“生监”的人数计量及其社会构成》,《亩开学报》1989年第1期,第41-43页。
    ① 王跃生:《清代科举人口研究》,载《人口研究》1989年第3期,第42页。
    ② 张仲礼:《中国绅士》,第100页
    ③ 祝总斌:《论八股取士制不容忽视的一个历史作用》,载《求实、求真、永葆学术青春》,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15-131页。
    ④ 康有为:《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载周德昌编:《康南海教育文选》,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66页。
    ⑤ [清]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载《饮冰室合集·饮冰室文集之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22页。
    ⑥ 左松涛:《清代生员的进学年龄》,载《史学月刊》2010年第1期,第49页。
    ⑦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六十《学校考》,北京:现代出版社,1986年,第907页。
    ① 孙竞昊:《经营地方:明清之际的济宁士绅社会》,载《历史研究》2011年第3期,第94页。
    ② 张仲礼:《中国绅士》,第108页。
    ③ 陈宝良:《明代儒学生员与地方社会》,第199-203页。
    ① 左松涛:《清代生员的进学年龄》,第49页。
    ② 《明史》卷六十九《选举一》,第1686页。
    ③ 秦海滢:《明代山东教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08页。
    ① [明]海瑞著:陈义钟编校:《海瑞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9页。
    ② [明]吕坤:《实政录》卷一《弟子职之二》,载[明]吕坤撰;王秀梅、王国轩整理:《吕坤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920页。
    ① 屈超立:《三级科名制与明朝士人地位》,载天一阁博物馆编:《科举与科举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第62页。
    ②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六十《学校考》,第903、905页。
    ③ [清]顾炎武撰;华忱之点校:《顾亭林诗文集》卷一《生员论上》,第21页。
    ① 祝总斌:《论八股取士制不容忽视的一个历史作用》,载《求实、求真、永葆学术青春》,第115-131页。
    ② [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栾保群、吕宗力校点:《日知录集释》卷一七“生员额数”条集释引,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749页。
    ③ 陈宝良:《明代儒学生员与地方社会》,第263-288页。
    ① 陈宝良:《明代儒学生员与地方社会》,第271页。
    ② 刘希伟:《清代山东乡试研究》,厦门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第69页。
    ③ 刘希伟:《清代山东乡试研究》,第71页。
    ④ 刘希伟:《清代山东乡试研究》,第77页。
    ① 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第31页。
    ② 陈宝良:《明代儒学生员与地方社会》,第274页。
    ③ 陈宝良:《明代儒学生员与地方社会》,第279页。
    ④ [明]西周生辑著:李国庆校注:《醒世姻缘传》第九回,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18页。
    ⑤ [清]范安熙纂修:滨州《范氏族谱》卷四《先君树堂公传》,清光绪二年修翰堂本刻本。
    ① [明]西周生辑著;李国庆校注:《醒世姻缘传》第五十回,第651页。
    ② [清]张笃庆:《厚斋自著年谱》,载刘聿鑫:《冯惟敏、冯溥、李之芳、田雯、张笃庆、郝懿行、王懿荣年谱》,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62页。
    ① [明]文徵明著;周道振辑校:《文徽明集》卷二十五《三学上陆冢宰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84-585页。
    ② 余英时:《士商互动与儒学转向——明清社会与思想史之一面相》,载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29页。
    ③ [明]叶盛撰;魏中平校点:《水东日记》卷二《尹凤岐诗讽时事》,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5页。
    ① [清]宋琬:《安雅堂未刻稿》卷六《大涂侄漆眉草序》,载[清]宋琬著;辛鸿义,赵家斌点校:《宋琬全集》,济南:齐鲁书社,2003年,第610页。
    ② 甘全亨等修:《古滕甘氏族谱》传十一《瑞饴公传》,民国五年石印本,成文石印馆。
    ③ [清]丁在麟等编修:山东黄具《丁氏族谱》卷八,清宣统元年刻本。
    ④ 《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载汪受宽译注:《孝经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页。
    ⑤ [清]丁在麟等编修:山东黄县《丁氏族谱》卷十,清宣统元年刻本。
    ⑥ [明]文徵明著;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卷十八《相城沈氏保堂记》,第477页。
    ⑦ [清]王东槐:《王文直公遗集·颜丹山先生寿序》,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36册,济南:济南出 版社,2010年,第181页。
    ① 甘全亨等修:《古滕甘氏族谱》传十二《曾吾公传》,民国五年石印本。
    ② [清]王苹:《家慈八十乞言启》,载[清]王苹著;李永祥选注:《王苹诗文选》,济南:济南出版社,2009年,第162页。
    ③ [清]王苹:《书先君<序齿录>后》,载[清]王苹著:李永祥选注:《王苹诗文选》,第142页。
    ④ 刘晓东:《明代士人生存状态研究》,第198页。
    ① 钟毓龙:《科场回忆录》,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1页。
    ② 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08页。
    ③ [清]叶梦珠:《阅世编》卷四《宦迹一》,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01-102页。
    ① [清]梁启超:《变法通议·论科举》,载《饮冰室合集·饮冰室文集之一》,第26页。
    ② 万历《兖州府志》卷二十九,明万历刻本。
    ③ 《明史》卷六十九《选举一》,第1687页。
    ④ [清]蒲松龄著;朱其铠主编:《全本新著聊斋志异》卷九《鸟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第1319页。
    ① [清]张贞:《耳梦录·用字》,载[清]张贞著;周庆武编注:《白话耳梦录》,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第276页。
    ② 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第9页。
    ③ 张绍南编:《孙渊如先生年谱》,载《乾嘉名儒年谱》第10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第59页。
    ① [清]蒲松龄著:朱其铠主编:《全本新著聊斋志异》卷九《王子安》,第1279页。
    ② [清]张希杰:《练塘年谱》,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二辑第32册,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00页。
    ③ [清]张希杰:《练塘年谱》,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二辑第32册,第821页。
    ④ [清]张希杰:《练塘年谱》,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二辑第32册,第805页。
    ① [明]王文禄:《求志编》,载《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672页。
    ② [清]蓝鼎元:《鹿州全集·鹿洲初集》卷五《乡会墨绳序》,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97页。
    ③ 盛伟编:《蒲松龄年谱》,载《蒲松龄全集》,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第3365页。
    ④ [清]蒲松龄著;朱其铠主编:《全本新著聊斋志异》卷十《素秋》,第1398页。
    ⑤ 《明史》卷七十《选举二》,第1705页。
    ① [清]张希杰:《练塘年谱》,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二辑第32册,第817页
    ① [清]张尔岐:《蒿庵集》卷二《自订(书义)序》,载[清]张尔岐著;张翰勋等点校:《蒿庵集·蒿庵集捃逸·蒿庵闲话》,济南:齐鲁书社,1991年,第76-77页。
    ② [清]张尔岐:《蒿庵集》卷②《自订<书义)序》,载[清]张尔岐著;张翰勋等点校:《蒿庵集·蒿庵集捃逸·蒿庵闲话》,第78页。
    ① [清]张希杰:《练塘年谱》,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二辑第32册,第803页。
    ② 许维通:《郝兰皋夫妇年谱附著述考》,载刘聿鑫:《冯惟敏、冯溥、李之芳、田雯、张笃庆、郝懿行、王懿荣年谱》,第182页。
    ③ [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十:《学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46页。
    ① [清]周乐:《二南文集·六十寿自序》,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35册,第484-485页。
    ② [清]花寿山:《周二南先生小传》,载[清]周乐:《二南文集》,《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35册,第431页。
    ③ [清]马国瀚:《二南先生古文序》,载[清]周乐:《二南文集》,《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35册,第429-430页。
    ④ [清]张笃庆:《厚斋自著年谱》,载刘聿鑫:《冯惟敏、冯溥、李之芳、田雯、张笃庆、郝懿行、王懿荣年谱》,第153页。
    ① [清]张笃庆:《厚斋自著年谱》,载刘聿鑫:《冯惟敏、冯溥、李之芳、田雯、张笃庆、郝懿行、王懿荣年谱》,第155页。
    ② [清]蒲松龄:《郢中社序》,载《蒲松龄全集》,第1033页。
    ③ [明]陈正龙:《几亭外书》卷一《举业素语·用功》,载《从书集成续编》第173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第3页。
    ④ [清]丁在麟等编修:山东黄县《丁氏族谱》卷十,清宣统元年刻本。
    ① [清]邱锡珖:《听雪斋古文稿·白羊山房诗抄序》,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35册,第183页。
    ② [明]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卷三十四《蕲水朱康侯行义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108页。
    ③ 刘晓东:《明代士人生存状态研究》,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第203页。
    ④ [清]蒲松龄著:朱其铠主编:《全本新著聊斋志异》卷一《叶生》,第91页。
    ⑤ [清]蒲松龄:《大江东去寄王如水》,载《蒲松龄全集》,第1986页。
    ⑥ [清]蒲松龄:《水调歌头饮李希梅斋中作》,载《蒲松龄全集》,第1996页。
    ⑥ [清]蒲松龄:《八月新归,觉斯、螽斯两侄邀饮感赋,得深字》,载《蒲松龄全集》,第1618页。
    ⑧ 盛伟著:《蒲松龄年谱》,载《蒲松龄全集》,第3373页。
    ① [清]蒲松龄著:朱其铠主编:《全本新著聊斋志异》卷十《贾奉雉》,第1402-1405页。
    ② [明]于慎行著:王传明,曹茜选注:《于慎行诗文集·亡兄太学都讲航隐先生墓志铭》,济南:济南出版社,2009年,第253页。
    ③ 刘晓东:《明代士人生存状态研究》,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第156页。
    ① [清]赵执信:《饴山文集》卷八《处士秦君暨元配郑夫人合葬墓志铭》,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二辑第31册,第778页。
    ② [明]西周生辑著;李国庆校注:《醒世姻缘传》第三十回,第420-421页。
    ① [清]丁耀亢:《家政须知》,载[清]丁耀亢撰;李增坡主编;张清吉校点:《丁耀亢全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第251页。
    ② [清]丁耀亢:《家政须知》,载[清]丁耀亢撰;李增坡主编;张清吉校点:《丁耀亢全集》,第251页。
    ③ 胡怀业等纂修:《恒台胡氏世谱》卷十六《先儒格言》,民国十五年石印本。
    ① [清]周乐:《二南文集·漫翁传》,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35册,第531页。
    ② [清]蒲松龄著;朱其铠主编:《全本新著聊斋志异》卷十一《黄英》,第1483-1484页。
    ③ [明]李开先:《闲居集》卷七《太子少保礼部尚书谥文敏渭厓霍公墓志铭》,载[明]李开先著;卜键笺校:《李开先全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577页。
    ④ [明]李开先:《闲居集》卷七《处士王治祥墓志铭》,载[明]李开先著:卜键笺校:《李开先全集》,第559页。
    ① 甘全亨等修:《古滕甘氏族谱》卷八《袖奇公传》,民国五年石印本。
    ② [清]李漋:《质菴文集·清处士尹若高翁暨配李氏合葬碣铭》,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二辑第33册,第546页。
    ① [明]西周生辑著:李国庆校注:《醒世姻缘传》第九十二回,第1184页。
    ② [明]西周生辑著;李国庆校注:《醒世姻缘传》第三十五回,第450页。
    ① 解嘉坤等纂修:《世善堂解氏家谱》首卷《族曾祖仲华公设帐于东平汶上两境门人公立墓碑文》,民国三十八年石印本,汶上祥记印刷局。
    ②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卷四《医家十要第一百五十五》,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291页。
    ③ 胡怀业等纂修:《恒台胡氏世谱》卷三《采同公传》,民国十五年石印本。
    ④ 甘全亨等修:《古滕甘氏族谱》传十八《庶合公传》,民国五年石印本。
    ① [宋]程颢、程颐:《二程集》卷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28页。
    ② [宋]程颢、程颐:《二程集》卷十八,第245页。
    ③ 乾隆《历城县志》卷四十,载张华松等校点:《历城县志正续合编》,济南:济南出版社,2007年,第795页。
    ④ 胡怀业等纂修:《恒台胡氏世谱》卷七《邑痒生梯青公传》,民国十五年石印本。
    ⑤ [明]李开先:《闲居集》卷六《病愈谢屏岩李医序》,载[明]李开先著;卜键笺校:《李开先全集》,第536-537页。
    ⑥ [明]吕坤:《实政录》卷二《振举医学》,载[明]吕坤撰;王秀梅、王国轩整理:《吕坤全集》,第975页。
    ⑦ 张仲礼:《中国绅士的收入》,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第110-114页。
    ① [清]宋书升:《旭斋文钞·陈公素贞家传》,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35册,第724页。
    ① [清]郑燮:《郑板桥集·笔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78页。
    ② [清]张竹坡:《第一奇书非淫书论》,载黄霖编:《金瓶梅资料汇编》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64-65页。
    ③ [清]蒲松龄:《聊斋俚曲·慈悲曲》,载《蒲松龄全集》,第2506页。
    ④ [清]蒲松龄:《聊斋文集·自序》,载《蒲松龄全集》,第1007页。
    ⑤ [明]西周生辑著;李国庆校注:《醒世姻缘传》第三十三回,第421页。
    ① [清]张贞:《渠亭山人半部稿·刘先生传》,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29册,第275页。
    ② [明]谢榛著;李庆立校笺:《谢榛全集校笺》卷四《还邺二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13页。
    ③ [明]谢榛著;李庆立校笺:《谢榛全集校笺》卷一《雨中宿榆林店有感》,第16页。
    ④ [明]谢榛著:李庆立校笺:《谢榛全集校笺》卷十四《暮秋夜登楼望西河有感》,第614页。
    ⑤ [明]谢榛著;李庆立校笺:《谢榛全集校笺》卷十三《谢侍郎与德郊亭饯别》,第566页。
    ⑥ 道光《济宁直隶州志》卷八之四,清咸丰九年刻本。
    ⑦ [明]李开先:《闲居集》卷二《赠门人田子濯秀才》,载[明]李开先著;卜键笺校:《李开先全集》,第131页。
    ① [明]李开先:《闲居集》卷七《库生李松石合葬墓志铭》,载[明]李开先著;卜键笺校:《李开先全集》,第560页。
    ② [清]蒲松龄著:朱其铠主编:《全本新著聊斋志异》卷六《萧七》,第838页。
    ③ [清]杨象济:《拟策七·以刑名钱谷补县署》,载[清]葛士浚辑:《皇朝经世文续编》卷二十三吏政八,1902年。
    ④ [明]西周生辑著;李国庆校注:《醒世姻缘传》第十六回,第206页。
    ①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第315页。
    ② [清]万枫江:《幕学举要·总论》,载[清]汪庄龙、万枫江著;祁晓玲译:《中国官场学》,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4年,第298页。
    ③ 周保明:《清代地方吏役制度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第120-121页。
    ④ [清]汪龙庄:《佐治要言·检点书吏》,载[清]汪龙庄、万枫江著;祁晓玲译:《中国官场学》,第249页。
    ⑤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第73-75页。
    ⑥ [清]陈文述:《颐道堂文抄》卷六《答问书吏》,载《清代诗文集汇编》第50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①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第74、102、134页。
    ② 周保明:《清代地方吏役制度研究》,第173页。
    ③ 瞿同祖:《清代地力政府》,第71页。
    ① [清]张希杰:《练塘年谱》,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二辑第32册,第801、805、809、814、815、819页。
    ② [清]蒲松龄:《薄有所蓄,将以偿所负,又为口腹耗去,深愧故人也。慨然又作,情见乎辞矣。寄怀王如水》,载《蒲松龄全集》,第1709页。
    ③ [清]蒲松龄:《午中饭》,载《蒲松龄全集》,第1666页。
    ① [清]蒲松龄:《清故显考岁进士、候选儒学训导柳泉公行述》,载《蒲松龄全集》,第3440页。
    ② [清]蒲松龄著;朱其铠主编:《全本新著聊斋志异》卷十《贾奉雉》,第1402-1405页。
    ③ [清]周乐:《二南文集·陈鹤峰庞仁表两先生传》,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35册,第454页。
    ④ [清]周乐:《二南文集·周范墅传》,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35册,第458-459页。
    ⑤ [清]蒲松龄:《募葬郝飞侯序》,载《蒲松龄全集》,第1061页。
    ① 刘晓东:《“地位相悖”与“身份悬浮”——生存状态视角下的明代士人社会地位刍议》,载《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2期,第97页。
    ② 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15-318页。
    ③ 陈宝良:《明代儒学生员与地方社会》,第424、429页。
    ① 廿全亨等修:《古滕甘氏族谱》传十三《际远公传》,民国五年石印本。
    ② 甘全亨等修:《古滕甘氏族谱》传十八《还檏公传》,民国五年石印本。
    ③ [清]张象津:《白云山房文集》卷四《景程耿公碑阴小传》,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一辑第38册,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05页。
    ① [清]张希杰:《练塘年谱》,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二辑第32册,第802页。
    ② [清]宋书升:《初篁书庐文稿·于先生墓志铭》,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36册,第624页。
    ③ [明]西周生辑著:李国庆校注:《醒世姻缘传》第三十三回,第421页。
    ④ [清]周乐:《二南吟草》,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35册,第356页。
    ① 王敏:《清代医生的收入与儒医义利观——以青浦何氏世医为例》,载《史林》2012年第3期,第88页。
    ② [清]张希杰:《练塘年谱》,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二辑第32册,第810页。
    ③ [清]邱锡珖:《听雪轩古文稿·台凤西传》,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35册,第199页。
    ④ 《曲阜县志》卷五人物志,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⑤ [清]周乐:《二南文集·六十寿自序》,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35册,第484页
    ① [清]周乐:《二南文集·六十寿自序》,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35册,第484-485页。
    ② [明]谭元春:《谭友夏合集》卷十二《三十四舅氏墓志铭》,载《明代论著丛刊》,台湾:伟文图书出版社,1976年,第598-599页。
    ③ [清]龚炜:《巢林笔谈》卷四《舌耕笔畦更苦》,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88页。
    ① [清]蒲松龄:《闹馆》,载《蒲松龄全集》,第2418页
    ① [清]张贞:《耳梦录·训儿小说》,周庆武编注:《白话耳梦录》,第228-229页。
    ② [明]李开先:《闲居集》卷七《豫作乡宾西野袁翁墓志铭》,载[明]李开先著;卜键笺校:《李开先全集》,第591页。
    ③ 刘晓东:《明代士人本业治生论——兼论明代士人之经济人格》,载《史学集刊》2001年第3期,第74页。
    ① 刘晓东:《论明代士人的“异业治生”》,载《史学月刊》2007年第8期,第101页。
    ② 刘晓东:《明代士人本业治生论——兼论明代士人之经济人格》,载《史学集刊》2001年第3期,第74贝。
    ③ 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37-338页。
    ① 王跃生:《清代科举人口研究》,第47页。
    ① [明]陆世仪:《桴亭先生文集》卷六《病中自赞——时人有不乐于讲学者故云》,《续修四库全书》,集部一三九八,别集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② [明]张瀚:《松窗梦语》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70页。
    ① [清]涨潮:《幽梦影·清闲可以当寿考》,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127页。
    ② [明]陆人龙:《型世言》第十一回《毁新诗少年矢志诉旧恨淫女还乡》,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147页。
    ③ 王鸿泰:《迷路的诗——明代士人的习诗情缘与人生选择》,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五十期, 2006年,第2页。
    ① 王鸿泰:《迷路的诗——明代士人的习诗情缘与人生选择》,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五十期,第6页。
    ② 王鸿泰:《迷路的诗——明代士人的习诗情缘与人生选择》,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五十期,第47页。
    ③ [明]李开先:《闲居集》卷六《董孟才诗集·序》,载[明]李开先著;卜键笺校:《李开先全集》,第523页。
    ④ [清]赵翼著:黄寿成校点:《廿二史札记》卷三四《明代文人不必皆翰林》,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630页。
    ①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七回,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第217页。
    ② [清]卢见曾辑:《国朝山左诗钞·序》,清乾隆二十三年德州卢氏雅雨堂刊本。
    ③ [清]邱锡珖:《听雪斋古文稿·白羊山房诗抄序》,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35册,第183页。
    ④ [清]李澄中:《自为墓志铭》,载《卧象山房集二十九卷》,《山东文献集成》第一辑第35册,第391页。
    ⑤ [清]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十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569页。
    ① [清]周乐:《二南文集·周范墅传》,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35册,第458页。
    ② [清]蒲松龄:《题吴木欣(班马论)》,载《蒲松龄全集》,第1119页。
    ③ [清]蒲松龄著;朱其铠主编:《全本新著聊斋志异·聊斋自志》,第1页。
    ④ [清]张希杰:《练塘年谱》,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二辑第32册,第823页。
    ① [清]张象津撰:《白云山房文集》卷四《国学耿公小传》,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一辑第38册,第604页。
    ② 王鸿泰:《迷路的诗——明代士人的习诗情缘与人生选择》,《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五十期,第48页。
    ① [清]顾炎武撰;华忱之点校:《顾亭林诗文集》卷四《与人书二十五》,第98页。
    ② [清]顾炎武撰;华忱之点校:《顾亭林诗文集》卷四《与人书八》,第93页。
    ③ [清]刘孔怀:《蒿菴集旧序》,载[清]张尔岐著;张翰勋点校:《蒿庵集·蒿庵集捃逸·蒿庵闲话》,第5页。
    ④ [清]胡德琳:《蒿菴集序》,载[清]张尔岐著;张翰勋等点校:《蒿庵集·蒿庵集捃逸·蒿庵闲话》,第3页。
    ⑤ [清]范安熙纂修:《滨州范氏族谱》卷四《霁岩夫子序》,清光绪二年修翰堂木刻本。
    ① 丁文玞纂修:《日照丁氏家乘》传一,民国十五年铅印本。
    ② [清]顾炎武撰:华忱之点校:《顾亭林诗文集》卷二《初刻<日知录>自序》,第27页。
    ③ [清]丁耀亢:《天史·自序》,载[清]丁耀亢撰;李增坡主编;张清吉校点:《丁耀亢全集》,第7页。
    ① [清]顾炎武撰;华忱之点校:《顾亭林诗文集》卷二《仪礼郑注句读序》,第32-33页。
    ② [清]顾炎武撰;华忱之点校:《顾亭林诗文集》卷三《答汪苕文书》,第60页。
    ③ [清]李攀龙:《长兴徐公敬之传》,载[明]李攀龙著,包敬第标校:《沧溟先生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477页。
    ① [明]李开先:《闲居集》卷八《端岩王君合葬墓志铭》,载[明]李开先著;卜键笺校:《李开先全集》,第627-628页。
    ② [清]王士禛:《王士禛全集》诗文集之八《张先生传》,济南:齐鲁书社2007-第4600页。
    ① [清]宋书升:《初篁书庐文稿·谭奇人传》,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36册,第703页。
    ② [清]王东槐:《蕉园诗集序》,载[清]韩凤举:《蕉园诗集》,《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38册,第49页。
    ① [清]张希杰:《练塘年谱》,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二辑第32册,第802-803页。
    ②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三回,第166页。
    ③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三回,第167页。
    ④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五回,第191页。
    ⑤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五回,第193页。
    ① 杨国荣:《明清之际儒家价值观的转换》(载《哲学研究》,1993年第6期)一文,对此有详尽论述。
    ② [清]黄宗羲著;陈乃乾编:《黄梨洲文集·姜定庵先生小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77页。
    ③ [明]李开先:《闲居集》卷六《宝剑记·序》,载[明]李开先著:卜键笺校:《李开先全集》,第487页。
    ① [清]丁在麟等:山东黄县《丁氏族谱》卷七行传,清宣统元年刻本。
    ② 丁文玞纂修:《日照丁氏家乘》碑志附录一《敕赠儒林郎附贡生春溪丁君墓志铭》,民国十五年铅印本。
    ③ [清]马国翰:《玉函山房文集》卷四《清处士历山翁墓表》,《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35册,第696页。
    ① [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儒医》,载[清]陈梦雷等编:《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第十二册,卷五百三《总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年,第50页。
    ② [清]陈梦雷等编:《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五百十一《医术名流列传·黄(王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年,第263页。
    ③ [清]华岫云:《临证指南医案·序》,载[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第4页。
    ① 王方异纂修:恒台《王氏世谱》卷一《丙川王公列传》,民国二十四年木活字本。
    ③ 甘全亨等修:《古滕甘氏族谱》传十三《国学协远甘公传》,民国五年石印本。
    ② 胡怀业等纂修:《恒台胡氏世谱》卷七《邑庠生梯青公传》,民国十五年石印本。
    ① 祝平一:《宋、明之际的医史与“儒医”》,载《“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七本,第三分,2006年,第420页。
    ② [明]吕坤:《实政录》卷一《吏承出身》,载[明]吕坤撰;王秀梅、王国轩整理:《吕坤全集》,第907页。
    ① [清]周乐:《二南文集·李愚山传》,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35册,第501页。
    ② [明]李开先:《闲居集》卷七《南顿巡检古泉王君合葬墓志铭》,载[明]李开先著;卜键笺校:《李开先全集》,第586页。
    ③ [清]张希杰:《练塘年谱》,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二辑第32册,第809-810页。
    ① [明]李开先:《闲居集》卷五《赠长教刘文江《春风时雨>序》,载[明]李开先著;卜键笺校:《李开先全集》第455页。
    ① [明]西周生辑著;李国庆校注:《醒世姻缘传》第三十五回,第448-449页。
    ② 刘晓东:《明代士人本业治生论——兼论明代士人之经济人格》,载《史学集刊》,2001年第3期,第75页。
    ① [清]顾炎武撰;华忱之点校:《顾亭林诗文集》卷一《生员论上》,第21页。
    ② [清]顾炎武撰:华忱之点校:《顾亭林诗文集》卷一《生员论上》,第21页。
    ③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五回,第194页。
    ④ [清]顾炎武撰;华忱之点校:《顾亭林诗文集》卷二《生员论上》,第21页。
    ① [清]顾炎武撰;华忱之点校:《顾亭林诗文集》卷一《生员论上》,第22页。
    ② [清]顾炎武撰;华忱之点校:《顾亭林诗文集》卷一《生员论上》,第21页。
    ① [明]李开先:《闲居集》卷九《先大父处士墓表》,载[明]李开先著;卜键笺校:《李开先全集》,第689页。
    ② [明]李开先:《闲居集》卷九《处士张公配刘氏墓表》,载[明]李开先著;卜键笺校:《李开先全集》,第688页。
    ① [清]蒲松龄:《张历友、李希梅为乡饮宾介,仆以老生参与末座,归作口号》,载《蒲松龄全集》,第1906页。
    ② [清]蒲松龄:《十九日得家书感赋,即呈孙树百、刘孔集》,载《蒲松龄全集》,第1605页
    ③ [清]张尔岐:《蒿庵集》卷三《苹县训导温伯先生邓君墓志铭》,载[清]张尔岐著;张翰勋等点校: 《蒿庵集·蒿庵集捃逸·蒿庵闲话》,第123页。
    ① [清]张尔岐:《蒿庵闲话》卷二,载[清]张尔岐著:张翰勋等点校:《蒿庵集·蒿庵集捃逸·蒿庵闲话》,第396页。
    ① 刘家忠:《“诸城十老”的文学活动与清初遗民的纠结心态》,载《求索》2011年第10期,第190-192页。
    ① [清]宋琬:《董广文应雷墓志铭》,载民国《莱阳县志》卷三艺文,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
    ① [清]卢见曾辑:《国朝山左诗抄》卷四十三,清乾隆二十三年德州卢氏雅雨堂刊本。
    ② [清]王士祯:《徐东痴先生诗序》,载[清]徐夜著:武润婷,徐承诩校注:《徐夜诗集校注》,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6页。
    ① [清]孔宪彝:《曲阜诗抄》卷七《苡明秀才峄县李君墓志铭》,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39册,第729页。
    ② [清]孙静庵:《明遗民录》卷十四,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08页。
    ③ [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二十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第697页。
    ① [清]孙静庵:《明遗民录》卷三十,第229页。
    ② 乾隆《诸城县志》卷四十四,乾隆二十九年刻本。
    ③ 嘉庆《长山县志》卷八,嘉庆六年刻本。
    ④ 赵景深,张增元:《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68页。
    ⑤ [清]张尔岐:《蒿庵集捃逸·虎欲食人不避豪贤篇》,载[清]张尔岐著;张翰勋等点校:《蒿庵集·蒿庵集捃逸·蒿庵闲话》,第153页。
    ① [明]徐夜著:张光兴、李崇葵、毕宜申编著:《徐夜诗选注·九日得顾宁人书约游黄山》,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43页。
    ② [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二十二,第697页。
    ③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161页。
    ④ 陈玉中等:《峄县志点注》,枣庄:枣庄出版管理办公室,1986年,第655页。
    ⑤ 赵景深,张增元:《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第522页。
    ① 张崇琛:《蒲松龄与诸城遗民集团》,载《蒲松龄研究》,1989年第2期,第29页。
    ② 乾隆《诸城县志》卷三十六,乾隆二十九年刻本。
    ① [清]张侗:《其楼文集·琅琊放鹤村蓬海先生小传》,转引自刘家忠:《“诸城十老”的文学活动与清初遗民的纠结心态》,载《求索》2011年第10期,第191页。
    ② 民国《莱阳县志》附记,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
    ③ [清]孙静庵:《明遗民录》卷九,第67页。
    ④ [清]王士禛:《王士禛全集》诗文集之八《刘孔和王遵坦传》,第1588页。
    ① [清]孔宪彝:《曲阜诗抄》卷七《苡明秀才峄县李君墓志铭》,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39册,第510-511页。
    ① [清]张贞:《耳梦录·先大人全城纪略》,载周庆武编注:《白话耳梦录》,第212-214页。
    ② 陈宝良:《明代儒学生员与地方社会》,第388-403页。
    ③ 道光《东阿县志》卷二,道光九年刊本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① [明]西周生辑著;李国庆校注:《醒世姻缘传》第二十六回,第335-336页。
    ② [明]西周生辑著;李国庆校注:《醒世姻缘传》第二十六回,第335页。
    ③ [清]蒲松龄著;朱其铠主编:《全本新著聊斋志异》卷十一《瞳人语》,第11页。
    ① [清]蒲松龄:《请惩无品生员呈》,载《蒲松龄全集》,第1254页。
    ② [清]周乐:《二南文集·戒诸生抄袭骈词》,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三缉第35册,第526页。
    ① [清]蒲松龄著;朱其铠主编:《全本新著聊斋志异》卷七《沂水秀才》,第936页。
    ② [清]王培荀著;蒲泽校点:《乡园忆旧录》卷八,济南:齐鲁书社,1993年,第415页。
    ③ 《清代文字狱史料汇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第224页。
    ① [清]郑燮著:吴可点校:《郑板桥文集·寄潘桐冈》,成都:巴蜀书社,1997年,第57-58页。
    ② [清]郑燮著;吴可点校:《郑板桥文集·范县署中寄四弟墨第四书》,第10页。
    ① 《清世宗实录》卷四十八,雍正四年九月丁巳,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732页。
    ② 万历《兖州府志》卷二十九,明万历刻本。
    ③ 《明英宗实录》卷五十二,正统四年闰二月乙西,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编,1962年,第995页。
    ④ 《清世宗实录》卷十六,雍正二年二月戊午,第275-276页。
    ①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第317页。
    ② [清]袁枚著;周本淳标校:《小仓山房诗文集》文集卷一《原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166页
    ③ 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第272-273页。
    ① [明]吕坤:《实政录》卷一《弟子之职二》,载[明]吕坤撰;王秀梅、王国轩整理:《吕坤全集》,第921-922页。
    ② 陈宝良:《明代儒学生员与地方社会》,第410页。
    ③ [清]法坤宏:《迂斋学古编》卷二《澹村先生小传》,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二辑第34册,第196页。
    ④ [明]李开先:《闲居集》卷十《云广洪都御史传》,载[明]李开先著;卜键笺校:《李开先全集》,第794-795页。
    ① 张仲礼:《中国绅士》,第151页。
    ① 张燕婴译注:《论语·为政第二》,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1页。
    ② 张树国点注:《礼记·祭义第二十四》,青岛:青岛出版社,2009年,第209页。
    ③ [汉]戴德撰:卢辩注:《大戴礼记》卷四《曾子大孝》,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71页。
    ① [明]李开先:《闲居集》卷七《庠生李松石合葬墓志铭》,载[明]李开先著;卜键笺校:《李开先全集》,第559页。
    ② [清]周乐:《二南文集·崔倬人先生传》,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35册,第462页。
    ③ [清]张尔岐:《蒿庵集》卷三《苹县训导温伯先生邓君墓志铭》,载[清]张尔岐著;张翰勋等点校:《蒿庵集·蒿庵集捃逸·蒿庵闲话》,第123页。
    ① 张星洲纂修:《古滕张氏族谱》卷十《覆育张公传》,民国二十五年蛾衍精舍木活字本。
    ② [清]范安熙纂修:滨州《范氏族谱》卷四《先君树堂公传》,清光绪二年修翰堂木刻本。
    ③ [清]张笃庆:《厚斋自著年谱》,载刘聿鑫:《冯惟敏、冯溥、李之芳、田雯、张笃庆、郝懿行、王懿荣年谱》,第159页。
    ① [清]丁在麟等编修:山东黄县《丁氏族谱》卷七行传,清宣统元年刻本。
    ② [清]张贞:《耳梦录·训儿小说》,载周庆武编注:《白话耳梦录》,第228-230页。
    ③ [明]李开先:《闲居集》卷七《醒斋开处士墓志铭》,载[明]李开先著;卜键笺校:《李开先全集》,第588-589页。
    ① 甘全亨等修:《古滕甘氏族谱》传十四《升远公传》,民国五年石印本。
    ② [清]宋琬:《安雅堂未刻稿》卷六《张励斋先生八十寿序》,载[清]宋琬著;辛鸿义,赵家斌点校:《宋琬全集》,第614-615页。
    ③ [清]张象津:《白云山房文集》卷四《景程狄公碑阴小传》,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一辑第38册,第605页。
    ① [清]蒲松龄:《贺宋静轩入泮序》,载《蒲松龄全集》,第1091页。
    ② [清]吕启赐督修:《章村吕氏宗谱》卷一《圣谕六条》,嘉庆十四年刻本。
    ① [清]张尔岐著:《蒿庵集》卷三《蒿庵先生手书遗嘱》,载[清]张尔岐著;张翰勋等点校:《蒿庵集·蒿庵集捃逸·蒿庵闲话》,第149页。
    ② [清]丁在麟等编修:山东黄县《丁氏族谱》卷七行传,清宣统元年刻本。
    ③ [清]蒲松龄:《示诸儿》,载《蒲松龄全集》,第1746页。
    ④ [明]李开先:《闲居集》卷八《端岩王君合葬墓志铭》,载[明]李开先著;卜键笺校:《李开先全集》,第628页。
    ① 沈登苗:《明代进士祖上的生员身份与何炳棣再商榷——以天一阁藏明代进士登科录为中心》,载《科举与科举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第112页。
    ① [清]丁耀亢:《出劫纪略·族谱序》,载[清]丁耀亢撰;李增坡主编;张清吉校点:《丁耀亢全集》,第290页。
    ② [宋]张载:《张载集·经学理窟·宗法》,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第258页。
    ③ [清]蒲松龄:《族谱引》,载《蒲松龄全集》,第1030-1031页。
    ④ 胡怀业等纂修:《恒台胡氏世谱》卷五《邑庠生鲁斋公传》,民国十五年石印本。
    ① 王方异纂修:恒台《王氏世谱》卷一《处士王衡公传》,民国二十四年木活字本。
    ② 《齐东县乡土志》,宣统二年刊本。
    ③ 《齐东县乡土志》,宣统二年刊本。
    ④ [清]邱锡珖:《听雪轩古文稿·李氏族谱序》,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35册,第182-183页。
    ① 郭云策整理:《历代东平州志集校·乾隆东平州志》,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第302页。
    ② 胡怀业等纂修:《恒台胡氏世谱》卷二《诸生允恭公传》,民国十五年石印本。
    ③ 甘全亨等修:《古滕甘氏族谱》传十五《容肃公传》,民国五年石印本。
    ④ [明]李开先:《闲居集》卷七《对峰相贡士墓志铭》,载[明]李开先著;卜键笺校:《李开先全集》,第600页。
    ⑤ [清]周乐:《二南文集·漫翁传》,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35册,第531页。
    ① [清]范安熙纂修:滨州《范氏族谱》卷四《先王父鸿儒传》,清光绪二年修翰堂木刻本。
    ② 甘全亨等修:《古滕甘氏族谱》传三《百泽公传》,民国五年石印本。
    ③ 胡怀业等纂修:《恒台胡氏世谱》卷四《庚堂公及郑孺人传》,民国十五年石印本。
    ① 丁文珐纂修:《日照丁氏家乘》传一,民国十五年铅印本。
    ② 丁文玞纂修:《日照丁氏家乘》传一,民国十五年铅印本。
    ③ 张燕婴译注:《论语·颜渊第十二》,第184页。
    ④ [清]顾炎武撰:华忱之点校:《顾亭林诗文集》卷四《与人书一》,第90页。
    ⑤ [清]孔尚任著;徐振贵主编:《孔尚任全集辑校注评·古铁斋诗序》,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第1180页。
    ① [清]张笃庆:《厚斋自著年谱》,载刘聿鑫:《冯惟敏、冯溥、李之芳、田雯、张笃庆、郝懿行、王懿荣年谱》,154页。
    ② [清]张笃庆:《厚斋自著年谱》,载刘聿鑫:《冯惟敏、冯溥、李之芳、田雯、张笃庆、郝懿行、王懿荣年谱》,第155、156、160页。
    ① [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八十一《跋黄仲本朋友说》,上海涵芬楼四部丛刊本。
    ① 张星洲纂修:《古滕张氏族谱》卷十一《敬言张先生墓表》,民国二十五年蛾衍精舍木活字本。
    ② [清]张尔岐:《蒿菴闲话》卷二,载[清]张尔岐著;张翰勋等点校:《蒿庵集·蒿庵集捃逸·蒿庵闲话》,第412页。
    ③ 郭绍虞:《明代的文人集团》,载《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529页。
    ④ [清]周乐:《二南文集·何岱麓诗序》,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35册,第530页。
    ① [明]于慎行著;王传明、曹茜选注:《于慎行诗文集·十月四日张就山初至同饮东园菊花下作》,第90页。
    ② [明]李开先:《闲居集》卷十《云广洪都御史传》,载[明]李开先著;卜键笺校;《李开先全集》,第794页。
    ① [清]张希杰:《练塘年谱》,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二辑第32册,第807、808页。
    ② [明]李开先:《闲居集》卷十《云广洪都御史传》,载[明]李开先著;卜键笺校:《李开先全集》,第794页。
    ③ [清]张笃庆:《厚斋自著年谱》,载刘聿鑫:《冯惟敏、冯溥、李之芳、田雯、张笃庆、郝懿行、王懿荣年谱》,第154页。
    ④ [清]周乐:《二南文集·陈鹤峰王仁表两先生传》,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35册,第454-455页。
    ① [明]李开先:《闲居集》卷八《端岩王君合葬墓志铭》,载[明]李开先著;卜键笺校:《李开先全集》,第627-628页。
    ② [清]张贞:《渠亭山人半部稿·杨石民先生小传》,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29册,第511页。
    ③ [明]李开先:《闲居集》卷八《云峰王处士墓志铭》,载[明]李开先著;卜键笺校:《李开先全集》,第675页。
    ④ [明]李开先:《闲居集》卷五《存友录·序》,载[明]李开先著;卜键笺校:《李开先全集》,第451页。
    ① [清]周乐:《二南文集·李仲恂诗序》,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35册,第485-486页。
    ② [清]蒲松龄著;朱其铠主编:《全本新著聊斋志异》卷益《劳山道士》,第39页。
    ① [清]王德容:《秋桥诗选·二南六十八诞辰即席赋诗》,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35册,第607-608页。
    ① [清]周乐:《二南文集·周范墅传》,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35册,第458页。
    ① [清]蒲松龄:《郢中社序》,载《蒲松龄全集》,1033页。
    ② [清]王德容:《秋桥诗选·书》,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35册,第594页。
    ③ [清]周乐:《二南文集·募立敬惜字纸会小引》,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35册,第516页。
    ① [清]张希杰:《练塘年谱》,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二辑第32册,第810、812页。
    ② 《曲阜县志》卷五人物志,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① 乾隆《诸城县志》卷四十四,乾隆二十九年刻本。
    ① [清]张希杰:《练塘年谱》,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二辑第32册。
    ① 李永祥:《王苹年谱》,载[清]王苹著;李永祥选注:《王苹诗文选》。
    ① 李永祥:《王苹年谱》,载[清]王苹著;李永祥选注:《王苹诗文选》。
    ① 张华松:《张尔岐交游考》,载《孔子研究》2004年第3期,第91页。
    ② 徐林:《明代中晚期江南士人社会交往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62页。
    ① [清]王培荀著;蒲泽校点:《乡园忆旧录》卷一,第21页。
    ② [清]顾炎武撰;华忱之点校:《顾亭林诗文集》卷四《与人书二十三》,第97页。
    ③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五回,第185页。
    ④ [清]顾炎武撰;华忱之点校:《顾亭林诗文集》卷三《答李紫澜书》,第64页。
    ① [清]顾炎武撰;华忱之点校:《顾亭林诗文集》卷四《与人书二十》,第96页。
    ② [明]李开先著:《闲居集》卷十《老黄浑张二恶传》,载[明]李开先著;卜键笺校:《李开先全集》,第754页。
    ③ 甘全亨等修:《古滕甘氏族谱》传二《素斋甘先生传》,民国五年石印本。
    ④ [明]曾异:《送林守一重游吴越序》,载黄宗羲:《明文海》卷二百九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077页。
    ① [清]高珩:《栖云阁文集》卷三《毕少保公石隐园藏稿序》,载《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02册。
    ② [清]张贞:《耳梦录·县志》,载周庆武编注:《白话耳梦录》,第250页。
    ① [清]李澄中:《卧象山房集·自为墓志铭》,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一辑第35册,第391页。
    ① [东汉]班固:《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2503-2504页。
    ② 方勇译注:《孟子·尽心上》,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263页。
    ③ [东汉]班固:《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第2504页。
    ④ 张燕婴译注:《论语·尧曰第二十》,第306页。
    ⑤ [宋]黎靖德编:王星贤校:《朱子语类》卷七十八《尚书一·舜典》,第2009页。
    ⑥ [清]顾炎武撰;华忱之点校:《顾亭林诗文集》卷四《与人书九》,第93页。
    ① 《明太祖宝训》卷一,载《明实录·附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编,1967年,第3页。
    ② 嘉靖《青州府志》卷六风俗,明嘉靖刻本。
    ① 张燕婴译注:《论语·宪问第十四》,第227页。
    ② 民国《齐河县志》卷十二,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③ [明]吕坤:《呻吟语》卷五《治道》,载[明]吕坤撰;王秀梅、王国轩整理:《吕坤全集》,第827页,
    ① [明]李开先:《闲居集》卷七《庠生李松石合葬墓志铭》,载[明]李开先著:卜键笺校:《李开先全集》,第559-560页。
    ② [德]马克思·韦伯:《儒教与道教》,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60页。
    ③ 雍正《山东通志》卷二十九,载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539-541册。
    ④ [清]郑燮著;吴可点校:《郑板桥文集》,第272页。
    ⑤ 嘉靖《山东通志》卷十六,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5年,第933页。
    ① [清]法坤宏:《迂斋学古编》卷二《澹村先生小传》,《山东文献集成》第二辑第34册,第196页。
    ②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278,登州府风俗考,台北:鼎文书局,1977年,第2585页。
    ③ 胡怀业等纂修:《恒台胡氏世谱》卷五《邑庠生新泉公传》,民国十五年石印本。
    ① [清]周乐:《二南文集·崔倬人先生传》,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35册,第462页。
    ② [清]李同识:《秋桥诗选序》,载[清]王德容:《秋桥诗选》,《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35册,第559页。
    ③ [清]周乐:《二南文集·漫翁传》,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35册,第531页。
    ④ [清]周乐:《思竹斋存稿序》,载[清]:王德容:《秋桥诗选》,《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35册,第557页。
    ⑤ 张树国点注:《礼记·学记第十八》,第160页。
    ⑥ 《齐东县乡土志》,宣统二年刊本。
    ① 《齐东县乡土志》,宣统二年刊本。
    ② 《齐东县乡土志》,宣统二年刊本。
    ③ 《章丘县乡土志》卷上,光绪三十三年石印本。
    ④ [清]法坤宏:《迂斋学古编》卷二《滕先生墓志铭》,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二辑第34册,第200-201页。
    ① 刘晓东:《明代的塾师与基层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237页。
    ② 王尔敏:《近代文化生态及其变迁》,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32页。
    ③ [明]吕坤:《实政录》卷一《弟子之职二》,载[明]吕坤撰;王秀梅、王国轩整理:《吕坤全集》,第920页。
    ① [清]赵执信:《饴山文集》卷八《太学生季父仔大府君墓志并铭》,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二辑第31册,第787页。
    ② 王尔敏:《近代文化生态及其变迁》,第54页。
    ③ 王尔敏:《儒学世俗化及其对于民间风教之浸濡》,载《明清社会文化形态》,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第44-45页。
    ① [明]殷士儋:《金舆山房稿》卷十《三山先生墓表》,《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15册。
    ② 《乾隆历城县志》卷三十五,载张华松等校点:《历城县志正续合编》,第782页。
    ③ [清]蒲松龄:《聊斋俚曲集·姑妇曲》,载《蒲松龄全集》,第2477页。
    ① [清]蒲松龄:《聊斋俚曲集·慈悲曲》,载《蒲松龄全集》,第2507页。
    ② [清]蒲松龄:《聊斋俚曲集·翻魇殃》,载《蒲松龄全集》,第2556页
    ③ [清]蒲松龄:《聊斋俚曲集·慈悲曲》,载《蒲松龄全集》,第2506页。
    ④ [清]蒲松龄:《清故显考岁进士、候选儒学训导柳泉公行述》,载《蒲松龄全集》,第3439页。
    ① [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栾保群、吕宗力校点:《日知录集释》卷十二“人聚”条,第559页。
    ① [清]张贞:《渠亭山人半部稿·杨石民先生小传》,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29册,第511页。
    ② 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第325页。
    ③ 赵轶峰:《儒家思想与十七世纪中国北方下层社会的家庭伦理实践》,载《明史研究》第七辑,第228页。
    ④ 赵轶峰:《晚明北方下层民众价值观与商业社会的发展》,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第11页。
    ① [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栾保群、吕宗力校点:《日知录集释》卷十七“生员额数”条,第751页。
    ② [清]张尔岐:《蒿庵集》卷二《<日记>又序》,载[清]张尔岐著:张翰勋等点校:《蒿庵集·蒿庵集捃逸·蒿庵闲话》,第74-75页。
    ① [清]法坤宏:《迂斋学古编》卷二《阎遁圃先生墓表》,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二辑第34册,第204页
    ① [清]张岫:《带经舫诗抄·序》,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35册,第206页。
    ② [清]东野祟阶:《岚居山人传》,载张岫:《带经舫诗抄》,《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35册,第217页。
    ③ [清]丁耀亢:《天史·自序》,载[清]丁耀亢撰;李增坡主编;张清吉校点:《丁耀亢全集》,第7页。
    ① [清]邱锡珖:《听雪轩古文稿·白羊山房诗抄序》,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35册,第183页。
    ② [清]张贞:《耳梦录·王菊逸乐府》,载周庆武编注:《白话耳梦录》,第225页。
    ③ [清]张贞:《渠亭山人半部稿·杨石民先生小传》,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29册,第511页。
    ④ [清]马国瀚:《二南先生古文序》,载[清]周乐:《二南文集》,《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35册,第429-430页。
    ⑤ [清]马国瀚:《顿丘子小传》,载[清]李邺:《柿园诗稿》,《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35册,第540-541页。
    ⑥ 赵景深,张增元:《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第275页。
    ⑦ 赵景深,张增元:《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第275页。
    ① 赵景深,张增元:《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第373页。
    ② 赵景深,张增元:《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第285页。
    ③ [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37页。
    ④ 赵景深,张增元:《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第47页。
    ⑤ 赵景深,张增元:《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第475页。
    ⑥ [清]蒲松龄著:朱其铠主编:《全本新著聊斋志异·聊斋自志》,第1页。
    ① 徐朔方:《论书会才人——关于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的编著写定者的身份》,载《浙江学刊》1999年第4期,第116页。
    ① [清]高凤翰:《南阜山人全集·李希梅传并赞》,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一辑第37册,第529页。
    ② [清]牛运震:《空山堂全集·王先生传》,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50册,第500-501页。
    ③ 道光《济宁直隶州志》卷八之四,清咸丰九年刻本。
    ④ [清]李漋:《质菴文集·劲斋府君墓志铭》,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二辑第33册,第544页。
    ⑤ [清]宋书升:《初篁书庐文稿·于先生墓志铭》,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36册,第624页。
    ① [清]法坤宏:《迂斋学古编》卷二《啸庄先生传》,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二辑第34册,第192页。
    ② [清]马国瀚:《玉函山房藏书簿录·自序》,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
    ③ [明]于慎行:《谷山笔尘》卷八诗文,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86页。
    ④ [明]凌义渠:《凌忠介公集》卷六《山左乡试录序》,载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236册。
    ① 郑先文:《社会理解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17页。
    ② [明]高明著;钱箕校注:《琵琶记》,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页。
    ③ [明]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卷三十四《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第1127页。
    ①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序》,载高洪钧编著:《冯梦龙集笺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80页。
    ② [清]周乐:《二南文集·李仲恂诗序》,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35册,第486页。
    ③ [清]李开先:《新编林冲宝剑记》第一出《鹤鸽天》,载[明]李开先著;卜键笺校:《李开先全集》,第925页。
    ④ [明]王世贞:《曲藻》,载《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四集,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1959年,第36页。
    ⑤ 参见颜伟:《明清山东杂剧传奇研究》,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14页。
    ① 根据袁世硕在《蒲松龄事迹著述新考》中的考证,此书草创于蒲松龄同邑好友、岁贡生邱希潜之手,蒲松龄为使其内容更为丰富、明晰,改编为《怀刑录》。
    ② [清]蒲松龄:《怀刑录·序》,载《蒲松龄全集》,第2365页。
    ③ [清]蒲松龄:《日甩俗字·自序》,载《蒲松龄全集》,第2209页。
    ① [清]蒲松龄:《日用俗字·赌博章第二十四》,载《蒲松龄全集》,第2225页。
    ② [清]蒲松龄:《<农桑经>序》,载《蒲松龄全集》,第2209页。
    ③ [清]蒲松龄:《<家政内编>序》,载《蒲松龄全集》,第2277页。
    ① [清]蒲松龄:《<药祟书>自序》,载《蒲松龄全集》,第2342页。
    ② [清]蒲松龄:《药祟书·内科》,载《蒲松龄全集》,第2347页。
    ③ [清]蒲松龄:《婚嫁全书·序》,载《蒲松龄全集》,第1038页。
    ④ 王尔敏:《清廷<圣谕广训>之颁行及民间之宣讲拾遗》,载《明清社会文化形态》,第18页。
    ⑤ 转引自:王尔敏:《清廷<圣谕广训>之颁行及民间之宣讲拾遗》,载《明清社会文化形态》,第19页。
    ① [清]张尔岐:《蒿庵集》卷二《济阳县志·序》,载[清]张尔岐著;张翰勋等点校:《蒿庵集·蒿庵集捃逸·蒿庵闲话》,第65页。
    ② [清]张尔岐:《蒿庵集》卷二《新济艺文·序》,载[清]张尔岐著:张翰勋等点校:《蒿庵集·蒿庵集捃逸·蒿庵闲话》,第66页。
    ③ [清]张贞:《耳梦录·县志》,载周庆武编注:《白话耳梦录》,第250页。
    ④ [清]马国瀚:《玉函山房文集》卷三《朝阳杂咏序》,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二辑第35册,第670页。
    ① 白亚仁:《略谈安致远<青社遗闻)及其与(聊斋志异>的关系》,载《蒲松龄研究》,2002年,第1期,第81页
    ② [清]王东槐:《王文直公遗集·艾竹青先生寿序》,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36册,第186-187页。
    ③ [清]周乐:《二南文集·李仲恂诗序》,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35册,第486页。
    ④ 陈宝良:《明代的儒学生员与地方社会》,第494-495页。
    ① 嘉靖《山东通志》卷七,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491页。
    ② [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十三郓州,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48页。
    ③ [清]顾炎武撰;华忱之点校:《顾亭林诗文集》卷二《莱州任氏族谱序》,第36页。
    ① [清]顾炎武撰;华忱之点校:《顾亭林诗文集》卷二《莱州任氏族谱序》,第36-37页。
    ② 王尔敏:《儒学世俗化及其对于民间风教之浸濡》,载《明清社会文化形态》,第58页。
    ① 李彬:《儒家伦理的世俗化》,载《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第20页。
    ① [清]蒲松龄:《颂张邑侯德政序》,载《蒲松龄全集》,第1073页。
    ① [清]叶梦珠:《阅世编》卷四《士风》,第97页。
    ② 刘晓东:《“地位相悖”与“身份悬浮”——生存状态视角下的明代士人社会地位刍议》,载《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2期,第97-101页。
    ① [明]陈确:《陈确集》别集卷三《瞽言二·井田》,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438页。
    ② [清]钱大昕著;陈文和、孙显军校点:《十驾斋养新录》卷十八治生,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第396页。
    ③ [明]陈确:《陈确集》文集卷五,第158页。
    ④ 王尔敏:《清廷<圣谕广训>之颁行及民间之宣讲拾遗》,载《明清社会文化形态》,第27页。
    ⑤ 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第201页。
    ① 王跃生:《清代“生监”的人数计量及其社会构成》,载《南开学报》1989年第1期,第40页。
    ① [明]罗洪先著;徐儒宗编校整理:《岁洪先集》卷七《寄尹道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252页。
    ② 葛荃:《权力宰制理性——士人、传统政治文化与中国社会》,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67页
    ③ 葛荃:《权力宰制理性——士人、传统政治文化与中国社会》,第85页。
    ① 嘉靖《青州府志》卷十祀典,明嘉靖刻本。
    ② 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从明清思想基调的转换看儒学的近代发展》,载余英时《现代儒学 的回顾与展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第170页。
    ① 卜正民:《为权力祈祷》,第23页。
    ② [清]张尔岐:《蒿庵集捃逸·苦旱二十五韵》,载[清]张尔岐著:张翰勋等点校:《蒿庵集·蒿庵集捃逸·蒿庵闲话》,第233页。
    ① [清]张尔岐:《蒿庵集捃逸·高粱蜜》,载[清]张尔岐著;张翰勋等点校:《蒿庵集·蒿庵集捃逸·蒿庵闲话》,第236页。
    ② [清]王苹:《癸未东州大饥,思欲赋诗纪事,客子兀兀,未暇以为。今年夏五,遇竹坞于兴圣寺斋,具述壬午沂州饥馑诸状,因感忆见闻所及,即事成吟,示竹坞,得五十八韵》,载[清]王苹著:李永祥选注:《王苹诗文选》,第49-50页。
    ③ [清]丁耀亢:《良农苦》,载[清]丁耀亢撰;李增坡主编;张清吉校点:《丁耀亢全集》,第546页。
    ① 王跃生:《清代科举人口研究》,第47页。
    ① [明]李开先:《闲居集》卷七《醒斋开处士墓志铭》,载[明]李开先著;卜键笺校:《李开先全集》,第588-589页。
    ② [清]卢世催:《尊水园集略》卷十一《刘玉台先生墓志铭》,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28册,第496-497页。
    ③ 《齐东县乡土志》,宣统二年刊本。
    ④ [明]西周生辑著:李国庆校注:《醒世姻缘传》第九十二回,第1183页。
    ⑤ 卜正民:《为权力祈祷》,第22页。
    ① 民国《威海卫志》卷八,民国十八年铅印本。
    ② 民国《齐河县志》卷二十六,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③ 民国《齐河县志》卷二十六,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① 张星洲纂修:《古滕张氏族谱》卷十一《叔父鲁珍公暨叔母吕、孙孺人墓表》,民国二十五年蛾衍精舍木活字本。
    ② 民国《齐河县志》卷二十六,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③ 《章丘县乡土志》卷上,光绪三十三年石印本。
    ④ 《明英宗实录》卷二百五十七,景泰六年八月辛未,第5540页。
    ① [清]汪龙庄:《学治臆说》卷上《礼士》,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0页。
    ② [清]汪龙庄:《学治续说·用人不易》,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2页。
    ③ [清]宋楚望:《公门果报录》原序,载《从书集成续编》第97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
    ④ [清]宋楚望:《公门果报录》原序,载《从书集成续编》第97册。
    ① 郑秦:《清代州县审判试析》,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论从》第八辑,中华书局1991年,第177页。
    ② [清]陈朝君:《莅蒙平政录》卷上,载杨一凡,刘笃才编:《中国古代地方法律文献》乙编,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
    ③ [清]宋楚望:《公门果报录》原序,载《丛书集成续编》第97册。
    ① [明]李开先:《闲居集》卷七《庠生李松石合葬墓志铭》,载[明]李开先著;卜键笺校:《李开先全集》,第608-609页。
    ② [明]李开先:《闲居集》卷八《云峰王处士墓志铭》,载[明]李开先著;卜键笺校:《李开先全集》,第674页。
    ③ [清]蒲松龄:《举张拔贡历友笃庆作大宾呈》,载《蒲松龄全集》,第1248页。
    ① [清]蒲松龄:《代毕韦仲贺乡耆王美生序》,载《蒲松龄全集》,第1087页。
    ② [清]蒲松龄:《举张拔贡历友笃庆作大宾呈》,载《蒲松龄全集》,第1248页。
    ③ [清]蒲松龄:《贺乡耆李源泉序》,载《蒲松龄全集》,第1076页。
    ④ 胡怀业等纂修:《恒台胡氏世谱》卷八《乡饮宾元音公传》,民国十五年石印本。
    ⑤ [明]李开先:《闲居集》卷九《处士张公配刘氏墓表》,载[明]李开先著;卜键笺校:《李开先全集》,第688页。
    ① [清]蒲松龄:《代大庄公贺息争乡约序》,载《蒲松龄全集》,第1093页。
    ② [清]蒲松龄:《代大庄公贺息争乡约序》,载《蒲松龄全集》,第1093页。
    ③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第257页。
    ④ 胡怀业等纂修:《恒台胡氏世谱》卷五《邑庠生新泉公传》,民国十五年石印本。
    ① 常建华:《宗族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4页。
    ② [清]王凤生:《绅士》,载[清]徐栋原辑;[清]丁日昌选评:《牧令书》卷六,《续修四库全书》,史部七五五,职官类,2002年。
    ① [清]丁在麟等编修:山东黄县《丁氏族谱》卷七行传,清宣统元年刻本。
    ② 胡怀业等纂修:《恒台胡氏世谱》卷五《邑庠生鲁斋公传》,民国十五年石印本。
    ③ [清]卢世傕:《尊水园集略》卷十一《刘玉台先生墓志铭》,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28册,第496-497页。
    ① [清]东野崇阶:《岚居山人传》,载张岫:《带经舫诗抄·序》,《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35册,第217页。
    ② [清]蒲松龄:《栗里建桥疏》,载《蒲松龄全集》,第1098页。
    ③ 梁甚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第1.89页。
    ① 《恒台耿氏世谱》卷二《太学生千顷公传》,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② [明]李开先:《闲居集》卷八《南冶马义士合葬墓志铭》,载[明]李开先著;卜键笺校:《李开先全集》,第665页。
    ③ 张星洲纂修:《古滕张氏族谱》卷九《扶九张公传》,民国二十五年蛾術精舍木活字本。
    ① [清]卢世催:《尊水图集略》卷十一《孟平野先生墓志铭》,《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28册,第485-486页。
    ② 《曲阜县志》卷五人物志,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③ [清]张尔岐:《蒿庵闲话》卷一,载[清]张尔岐著;张翰勋等点校:《蒿庵集·蒿庵集捃逸·蒿庵闲话》,第317-318页。
    ① [清]张尔岐:《蒿庵闲话》卷一,载[清]张尔岐著;张翰勋等点校:《蒿庵集·蒿庵集捃逸·蒿庵闲话》,第318页。
    ② [清]蒲松龄:《家政外编·救荒》,载《蒲松龄全集》,第2254-2255页。
    ③ [清]蒲松龄:《积贮社序》,载《蒲松龄全集》,第1038页。
    ④ [清]蒲松龄:《救荒急策上布政司》,载《蒲松龄全集》,第1383-1387页。
    ① [清]法坤宏:《迂斋学古编》卷二《澹村先生小传》,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二辑第34册,第196页。
    ② [明]李开先:《闲居集》卷七《庠生李松石合葬墓志铭》,载[明]李开先著:卜键笺校:《李开先全集》,第559-560页。
    ③ [明]李开先:《闲居集》卷七《对峰相贡士墓志铭》,载[明]李开先著:卜键笺校:《李开先全集》,第600页。
    ① [清]蒲松龄著;朱其铠主编:《全本新著聊斋志异》卷七《冤狱》,第1010-1011页。
    ② [明]西周生辑著;李国庆校注:《醒世姻缘传》第八十一回,第1051页。
    ③ 胡怀业等纂修:《恒台胡氏世谱》卷十六《族规》,民国十五年石印本。
    ④ [清]蒲松龄:《日用俗字·争讼章第二十三》,载《蒲松龄全集》,第2224页。
    ① 胡怀业等纂修:《恒台胡氏世谱》卷四《赓堂公及郑孺人传》,民国十五年石印本。
    ② 张星洲纂修:《古滕张氏族谱》卷十一《叔父鲁珍公暨叔母吕、孙孺人墓表》,民国二十五年蛾衍精舍木活字本。
    ③ 党江舟:《中国讼师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44页。
    ① 党江舟:《中国讼师文化》,第46页。
    ② 党江舟:《中国讼师文化》,第144页。
    ③ [明]西周生辑著;李国庆校注:《醒世姻缘传》第八十一回,第1049页。
    ④ 孟烨:《明代法律实践中的权力与文化——以<醒世姻缘传>为研究中心》,复旦大学硕土论文,2010年,第19页。
    ① [明]李开先:《闲居集》卷八《南冶马义士合葬墓志铭》,载[明]李开先著;卜键笺校《李开先全集》,第666页,
    ① 胡怀业等纂修:《恒台胡氏世谱》卷四《春华公传》,民国十五年石印本。
    ② [清]丁在麟等编修:山东黄县《丁氏族谱》卷八行传,清宣统元年刻本。
    ③ [清]范安熙纂修:《滨州范氏族谱》卷四《霁岩夫子序》,清光绪二年修翰堂木刻本。
    ④ 张星洲纂修:《古滕张氏族谱》卷十二《义烈翼廷公传·附墓表》,民国二十五年蛾術精舍木活字本。
    ① 《恒台耿氏世谱》卷二《庠生承武公传》,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② 胡怀业等纂修:《恒台胡氏世谱》卷九《岁进士恪亭公传》,民国十五年石印本。
    ③ 胡怀业等纂修:《恒台胡氏世谱》卷五《太学生丹亭公传》,民国十五年石印本。
    ① 张仲礼:《中国绅士》,第241页。
    ① 张仲礼:《中国绅士》,第243页。
    ①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第283页。
    ② [清]张尔岐:《蒿庵闲话》卷二,载[清]张尔岐著;张翰勋等点校:《蒿庵集·蒿庵集捃逸·蒿庵闲话》,第427-428页。
    ① [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栾保群、吕宗力校点:《日知录集释》卷二十三“北方门族”,第1018页。
    ① [明]李开先:《闲居集》卷七《醒斋开处士墓志铭》,载[明]李开先著;卜键笺校:《李开先全集》,第588-589页。
    ② [清]周天爵:《周文忠公杂文·馘匪纪事》,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35册,第259-261页。
    ③ [清]宋书升:《旭斋文钞·陈公素贞家传》,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35册,第724页。
    ① [明]李开先:《闲居集》卷七《封太宜人先母墓志铭》,载[明]李开先著;卜键笺校:《李开先全集》,第630页。
    ② [明]李开先:《闲居集》卷九《处士张公配刘氏墓表》,载[明]李开先著;卜键笺校:《李开先全集》,第688页。
    ③ 寿光《吕氏族谱》志传中《清处士吕公殿光暨德配王孺人碑记》,1912-1949铅印本。
    ① [清]牛运震:《空山堂全集》卷六《杨节妇传》,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50册,第502页。
    ② 陈宝良:《明代的儒学生员与地方社会》,第492-495页。
    ③ [明]李开先:《闲居集》卷六《(与善录)后序》,载[明]李开先著;卜键笺校:《李开先全集》,第518页。
    ① [清]宋琬:《安雅堂未刻稿》卷八《高碣石墓志铭》,载[清]宋琬著;辛鸿义,赵家斌点校:《宋琬全集》,第688页。
    ① 冯尔康:《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759页。
    ① [清]周乐:《二南文集·六十寿自序》,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35册,第484页。
    ② [清]佚名:《周二南先生小传》,载[清]周乐:《二南文集》,《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35册,第430贝。
    ③ [清]周乐:《二南吟草》,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35册,第357页。
    ① [清]马国翰:《玉函山房文集》卷三《周二南先生诗抄序》,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35册,第672页。
    ② [清]周乐:《二南文集·五十寿自序》,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35册,第512页。
    ① [清]张尔岐:《蒿菴集》卷三《连城王先生墓表》,载[清]张尔岐著:张翰勋等点校:《篙庵集·葛庵集捃逸·蒿庵闲话》,第128页。
    ① 康熙《泰安州志》卷一,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
    ① 刘晓东:《“地位相悖”与“身份悬浮”——生存状态视角下的明代士人社会地位刍议》,载《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2期,第97页。
    ① [清]周乐:《二南文集·记阳谷邓生事》,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35册,第453页。
    ② [明]西周生辑著;李国庆校注:《醒世姻缘传》第二十五回,第327-328页。
    ① [清]蒲松龄:《请惩无品生员呈》载《蒲松龄全集》,第1254页。
    ① 正德《莘县志》卷七《艺文·儒学卧碑》,明正德刻嘉靖间增刻本。
    ① [清]素尔讷纂修;霍有明,郭海文校注:《钦定学政全书校注》卷二,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8页。
    ② [清]素尔讷纂修;霍有明,郭海文校注:《钦定学政全书校注》卷七十四,第291页。
    ③ 张仲礼:《中国绅士》,第221页。
    ④ 张仲礼;《中国绅士》,第222页。
    ① 刘春玲:《论晚明士风的嬗变》,载《阴山学刊》,2003年第4期,第28页。
    ② 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第202页。
    ① [清]周乐:《二南文集·募立敬惜字纸会小引》,载《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35册,第516页。
    ① 《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一《张尔岐传》,台北:洪氏出版社,1981年,第13169页。
    ① [清]张尔岐:《蒿庵集》卷一《袁氏立命说辩》,载[清]张尔岐著;张翰勋等点校:《蒿庵集·蒿庵集捃逸·葛庵闲话》,第44-46页。
    ① 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第318页。
    《明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清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明]申时行:《明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清]龙文彬:《明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清]张廷玉等纂:《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清]赵尔巽:《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古籍影印室:《清代文字狱史料汇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
    李国祥、杨昶:《明实录类纂·山东史料卷》,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年。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研究室选编:《清实录山东史料选》,济南:齐鲁书社,1984年。
    [元]杜仁杰著;孔繁信选注:《杜仁杰文选》,济南:济南出版社,2009年。
    [明]海瑞著;陈义钟编校:《海瑞集》,中华书局,1962年。
    [明]李攀龙著;包敬第标校:《沧溟先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明]李攀龙著;李伯齐等选注:《李攀龙诗文选》,济南:济南出版社,2009年。
    [明]李攀龙著;李伯齐校点:《李攀龙集》,济南:齐鲁书社,1993年。
    [明]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明]谢榛著;李庆立校笺:《谢榛全集校笺》,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
    [明]于慎行著;王传明、曹茜选注:《于慎行诗文选》,济南:济南出版社,2009年。
    [清]丁耀亢著;宫庆山、孟庆泰校释:《(天史)校释》,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
    [清]丁耀亢撰;李增坡主编;张清吉校点:《丁耀亢全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
    [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栾保群、吕宗力校点:《日知录集释》,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
    [清]顾炎武撰;华忱之点校:《顾亭林诗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清]李开先著;卜键笺校:《李开先全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
    [清]李开先著;李永祥选注:《李开先诗文选》,济南:济南出版社,2009年。
    [清]蒲松龄著:《蒲松龄全集》,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
    [清]宋琬著;辛鸿义、赵家斌点校:《宋琬全集》,济南:齐鲁书社,2003年。
    [清]王苹著;李永祥选注:《王苹诗文选》,济南:济南出版社,2009年。
    [清]王士禛著;袁世硕主编:《王士禛全集》,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
    [清]徐夜著;武润婷、徐承诩校注:《徐夜诗集校注》,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
    [清]张尔岐著;张华松选注:《张尔岐诗文选》,济南:济南出版社,2009年。
    [清]郑燮著;吴可点校:《郑板桥文集》,成都:巴蜀书社,1997年。
    [清]李澄中:《卧象山房集》,《山东文献集成》第一辑第35册,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
    [清]张象津:《白云山房文集》,《山东文献集成》第一辑第38册。
    [清]法坤宏:《迂斋学古编》,《山东文献集成》第二辑第34册,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
    [清]李漋:《质菴文集》,《山东文献集成》第二辑第33册。
    [清]马国瀚:《玉函山房文集》,《山东文献集成》第二辑第35册。
    [清]张希杰:《练塘年谱》,《山东文献集成》第二辑第32册。
    [清]赵执信:《饴山文集》,《山东文献集成》第二辑第31册。
    [清]韩凤举:《蕉园诗集》,《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38册。
    [清]孔宪彝:《曲阜诗抄》,《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39册。
    [清]李邺:《柿园诗稿》,《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35册,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
    [清]卢世催:《尊水园集略》,《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28册。
    [清]牛运震:《空山堂全集》,《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50册。
    [清]邱锡珖:《听雪轩古文稿》,《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35册。
    [清]宋书升:《初篁书庐文稿》,《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36册。
    [清]宋书升:《旭斋文钞》,《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35册。
    [清]王德容:《秋桥诗选》,《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35册。
    [清]王东槐:《王文植公遗集》,《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36册。
    [清]张岫:《带经舫诗抄》,《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35册。
    [清]张贞:《渠亭山人半部稿》,《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29册。
    [清]周乐:《二南文集》,《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距册。
    [清]王培荀著;浦泽校点,严薇清审订《乡园忆旧录》,济南:齐鲁书社,1993年。
    [清]王士禛著;靳斯仁点校:《池北偶谈》,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清]王士禛著;湛之点校:《香祖笔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清]王士禛著;赵伯陶点校:《古夫于亭杂录》,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清]吐梦珠撰;来新夏点校:《阅世编》,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清]张贞:《耳梦录》,周庆武编注:《白话耳梦录》,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
    [明]西周生著;李国庆校注:《醒世姻缘传》,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清]蒲松龄著;蒲先明整理,邹宗良校注:《聊斋俚曲集》,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99年。
    [清]蒲松龄著;朱其铠主编:《全本新注聊斋志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
    王绍增、宫庆山编:《山左戏曲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清]丁在麟等编修:《丁氏族谱(山东龙口黄县)》,宣统元年刻本。
    [清]范安熙:《范氏族谱(山东滨州)》,光绪二年修翰堂木刻本。
    [清]吕启赐:《章村吕氏宗谱(山东宁阳)》,嘉庆十四年刻本。
    [清]杨黼:《古滕杨氏族谱(山东滕县)》,嘉庆甲子年木活字本。
    丁文玞:《日照丁氏家乘(山东日照)》,民国十五年铅印本。
    甘全亨等:《古滕甘氏族谱(山东滕州)》,民国五年石印本。
    胡怀业等:《恒台胡氏世谱(山东恒台)》,民国十五年石印本。
    解嘉坤等:《世善堂解氏家谱(山东东平)》,民国三十八年石印本。
    李元正等编修:《高密李氏家谱(山东高密)》,民国二十三年石印本。
    王方昇:《王氏世谱(山东恒台)》,民国二十四年木活字本。
    佚名:《吕氏族谱(山东昌乐、寿光)》,1912-1949铅印本。
    张星洲:《古滕张氏族谱(山东滕县)》,民国二十五年蛾衍精舍木活字本。
    《恒台耿氏世谱》,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
    《济宁县志》,民国十六年铅印本。
    《齐东县乡土志》,宣统二年刻本。
    《曲阜县志》,民国二十三年铅本。
    《文登县志》,清光绪二十三年修,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章邱县乡土志》,光绪三十三年石印本。
    《章邱县志》,康熙三十年刻本。
    《重修胶州志》,道光二十五年刻本。
    道光《长清县志》,道光十五年刊本。
    道光《东阿县志》,道光九年刊本,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道光《重修蓬莱县志》,道光十九年刻本。
    光绪《曹县志》,光绪十年刻本。
    光绪《利津县志》,光绪九年刻本。
    光绪《临朐县志》,光绪十年刻本。
    光绪《宁津县志》,光绪二十六年刻本。
    光绪《新修菏泽县志》,光绪十一年刻本。
    光绪《郓城县志》,光绪十九年刻本。
    光绪《增修登州府志》,光绪七年刻本
    嘉靖《青州府志》,明嘉靖刻本。
    嘉靖《山东通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5年。
    嘉庆《长山县志》,嘉庆六年刻本。
    嘉庆《东昌府志》,清嘉庆十三年刻本。
    康熙《泰安州志》,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
    康熙《益都县志》,康熙十一年刊本。
    民国《莱阳县志》,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
    民国《齐河县志》,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民国《寿光县志》,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
    民国《寿光县志》,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
    民国《阳信县志》,民国十五年铅印本。
    乾隆《博山县志》,乾隆十八年刻本。
    乾隆《威海卫志》,民国十八年铅印本。
    乾隆《潍县志》,乾隆二十五年刻本。
    乾隆《夏津县志》,乾隆六年刻本。
    乾隆《掖县志》,乾隆二十三年刻本。
    乾隆《诸城县志》,乾隆二十九年刻本。
    乾隆《淄川县志》,民国九年石印本。
    顺治《招远县志》,道光二十六年刊本。
    同治《黄县志》,同治十年刻本。
    万历《兖州府志》,明万历刻本。
    咸丰《滨州志》,咸丰十年刻本。
    咸丰《济宁直隶州续志》,咸丰九年刻本
    咸丰《青州府志》,咸丰九年刻本。
    咸丰《武定府志》,咸丰九年刻本。
    雍正《山东通志》,载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539-541册。
    正德《莘县志》,明正德刻,嘉靖间增刻本。
    陈玉中等《峄县志点注》,枣庄:枣庄出版管理办公室,1986年。
    郭云策整理:《历代东平州志集校》,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
    张华松等校点,《历城县志正、续合编》,济南:济南出版社,2007年。
    邹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邹县旧志汇编》,邹县:山东省邹县印刷厂,1986年。
    Ping-ti Ho:《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 New York:ACLS Humanities E-Book,2008.
    包筠雅:《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卜正民:《为权利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陈宝良:《明代儒学生员与地方社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党江舟:《中国讼师文化:古代律师现象解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费孝通:《中国绅士》,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葛荃:《权力宰制理性——士人、传统政治文化与中国社会》,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
    宫泉久:《清初山左诗歌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龚鹏程:《中国文人阶层史论》,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
    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季国平:《元杂剧发展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酒井忠夫:《中国善书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
    李泉、王云:《山东运河文化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
    李修生、李真渝、侯光复:《元杂剧论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5年。
    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刘晓东:《明代的塾师与基层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刘晓东:《明代士人生存状态研究》,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
    刘聿鑫主编:《冯惟敏、冯溥、李之芳、田雯、张笃庆、郝懿行、王懿荣年谱》,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
    吕妙芬:《阳明学士人社群:历史、思想与实践》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马克思·韦伯:《儒教与道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
    明恩傅:《中国乡村生活》,北京:时事出版社,1998年。
    欧阳光:《宋元诗社研究丛稿》,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齐如山:《中国的科名》,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年。
    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编:《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
    尚小明:《清代山人游幕表》,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孙立群:《中国古代的士人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天一阁博物馆编:《科举与科举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
    万明主编:《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王尔敏:《近代文化生态及其变迁》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
    王尔敏:《明清社会文化生态》,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王尔敏:《明清时代庶民文化生活》,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
    王树春:《明末清初胶东文化拾遗》,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年。
    吴琦:《明清地方力量与地方社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谢和耐:《中国社会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
    徐忠明:《案例、故事与明清时期的司法文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
    杨念群:《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叶楚炎:《明代科举与明中期至清初通俗小说研究》,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年。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袁世硕:《蒲松龄事迹著述新考》,济南:齐鲁书社,1988年。
    张礼恒、吴欣、李德楠:《鲁商与运河商业文化》,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
    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
    张仲礼:《中国绅士的收入》,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
    赵景深,张增元:《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赵维平:《明清小说与运河文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
    赵毅、刘晓东:《晚明基层士人社会生活谫论》,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
    赵子富:《明代学校与科举制度研究》,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
    钟毓龙:《科场回忆录》,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
    宗韵:《明代家族上行流动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左东岭:《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陈宝良:《明代生员层的经济特区及其贫困化》,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2期。
    陈宝良:《明代生员层社会生活之真面相》,载《浙江学刊》2001年第3期。
    陈宝良:《明代生员及其相关概念辨析》,载《浙江学刊》2003年第1期。
    陈宝良:《明代生员新论》,载《史学集刊》2001年第3期。
    陈宝良:《晚明生员的弃巾之风及其山人化》,载《史学集刊》2000年第2期。
    范金民:《明清地域商人与江南文化》,载《江海学刊》2002年第1期。
    高建军:《明清济宁沿运河地区儒家传统风尚到运河时尚之裂变》,载《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4月,第24卷第2期。
    高建军:《运河民俗的文化蕴义及其对当代的影响》,载《济宁师专学报》2001年第2期。
    官美堞:《明清时期的张秋镇》,载《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2期。
    郝秉建:《明清绅士的构成》,载《历史教学》1996年第5期。
    郝秉建:《日本史学界的明清“绅士论”》,载《清史研究》2004年第4期。
    郝秉建:《西方史学界的明清“绅士论”》,载《清史研究》2007年第2期。
    李乔:《清代长随小考》,载《阜阳师院学报》(社科版)1987年第3期。
    刘春玲:《论晚明士风的嬗变》,载《阴山学刊》2003年第4期。
    刘春玲:《晚明山人现象之文化透析》,载《阴山学刊》2010年第4期。
    刘家忠:《“诸城十老”的文学活动与清初遗民的纠结心态》,载《求索》2011年第10期。
    刘晓东:《“地位相悖”与“身份悬浮”——生存状态视角下的明代士人社会地位刍议》,载《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2期。
    刘晓东:《“三教合一”思潮与“三一教”——晚明士人学术社团宗教化转向的社会考察》,
    载《明清宗教与社会研究》2002年第1期。
    刘晓东:《科举危机与晚明士人社会的分化》。载《山东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刊。
    刘晓东:《论明代士人的“异业治生”》,载《史学月刊》2007年第8期。
    刘晓东:《明代士人本业治生论:兼论明代士人之经济人格》,载《史学集刊》2001年第3期。
    刘晓东:《世俗人生:儒家经典生活的窘境与晚明士人社会角色的转化》,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刘晓东:《晚明士人生计与士风》,载《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1期。
    屈超立:《三级科名制与明朝士人地位》,载天一阁博物馆编:《科举与科举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
    孙竞昊:《经营地方——明清之际的济宁士绅社会》,载《历史研究》2011年第3期。
    王鸿泰:《迷路的诗——明代士人的习诗情缘与人生选择》,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0期(民国94年12月)。
    王乐:《士人、士绅、士大夫异同辨》,载《东岳论丛》2006年第2期。
    王敏:《清代医生的收入与儒医义利观——以青浦何氏世医为例》,载《史林》2012年第3期。
    王弢:《元明清时期运河经济下的城市》,载《菏泽学院学报》2005年8月,第27卷第4期。
    王永波:《运河文化的运动规律及其启示》,载《东南文化》2002年第3期。
    王跃生:《清代“生监”的人数计量及其社会构成》,载《南开学报》1989年第1期。
    王跃生:《清代科举人口研究》,《人口研究》,1989年第3期。
    王跃生:《清代生监的社会功能初探》,载《社会科学辑刊》1988年第4期。
    王枝忠、孙丹虹:《在礼教与世俗间徘徊的市民代言人——由明代士人隐居方式的变化来看
    近代审美文化发展的趋势》,载《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尹选波:《明代学校生员政治活动述论》,载《求是学刊》1999年第4期。
    袁昌曲:《明清时期生员赈济原因之探析》,载《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詹家豪:《明代国子监生历事制度述论》,载《史学集刊》1998年第1期。
    张崇琛:《蒲松龄与诸城遗民集团》,载《蒲松龄研究》1989年第2期。
    张建明:《饥荒与斯文:清代荒政中的生员赈济》,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赵轶峰:《晚明北方下层民众价值观与商业社会的发展》,载《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1期。
    赵永翔:《清代乡饮酒礼的社会轨迹》,载《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年第2期。
    祝总斌:《论八股取士制不容忽视的一个历史作用》,载《求实、求真、永葆学术青春》,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左松涛:《清代生员的进学年龄》,载《史学月刊》2010年第1期。
    胡广洲:《明清山东商贾精神研究》,山东大学,2007年。
    姜宁:《乾隆朝生员文字狱研究》,辽宁大学,2006年。
    刘希伟:《清代山东乡试研究》,厦门大学,2008年。
    孟烨:《明代法律实践中的权力与文化——以(醒世姻缘传)为研究中心》,复旦大学,2010年。
    秦海滢:《明代山东教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吴琛瑜:《清代前中期江南无功名下层士人社会生活探析——以姚廷遴、沈复、顾震涛为例》,苏州大学,2005年。
    杨政:《伦理情境下的博弈、仪式与象征——关于清朝中晚期士绅和庶民生活的个案研究》,吉林大学,2004年。
    赵永翔:《明清乡饮酒礼研究》,兰州大学,2009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